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认知诗学视域下的“文学阅读”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课题立足于探讨认知诗学视域下的“文学阅读”。“文学阅读”是认知诗学的主要研究任务,它吸收了认知诗学的理论与方法,与以往的文学阅读有很大不同。它一方面注重认知方法的运用,用认知的方法重新诠释文学阅读的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是主张文学阅读是一个整体的文学活动,对“文学阅读”的研究就是要将文学四要素联系在同一平台进行研究,而不厚此薄彼。
     本文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文学阅读”做出一个理论定位,梳理其主要特征。第二部分则从认知技能和认知过程两个方面对“文学阅读”这一认知活动做出解析,着眼于理清“文学阅读”与普遍认知的关系。第三部分是基于前两部的分析,比较认知诗学视域下的“文学阅读”与以往文学阅读研究的异同,探讨认知诗学所赋予“文学阅读”的审美意义。发现认知诗学不仅是对以往印象式审美批评的超越,而且由于认知的渗入,文学审美意义在理论上和方法上都得了进一步的挖掘。同时“文学阅读”的新发展也促使了文学研究领域的“认知转向”,是对文学研究的一次本体论意义上的提升。
This research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reading, which under Cognitive Poetics view. Literary reading is the main task of cognitive poetics study, it absorbed theory and method in Cognitive Poetics, which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its previous reading of literature. On the one hand, focus on the use of cognitive methods, using cognitive methods to re-read the theories and methods of literary interpretation; on the other hand advocate that literature reading is one kind of whole literary activities, the study of literary reading should link the four elements of literature to the same platform, without favoritism.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giving a theoretical position to literary reading, carding his main characteristics; the second part is giving explanations to literary reading from cognitive skills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which to make clea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terary reading and common perception ;the third part i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first two chapters to compa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ognitive perspective of literary reading and previous reading research literature, a preliminary study of cognitive poetics which provides that literary reading of the aesthetic meaning . And found that cognitive poetics impression not only on the type of aesthetic criticism in the past and because cognitive penetrate beyond literary aesthetic significance both in theory and methods got further digging. At the same time, literary reading’s new development also contributed to the literature in the field of cognitive shift, which make an improvement of literary study on the Ontology .
引文
[1][33][38]熊沐清:《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新接面:两本认知诗学著作评述》,载《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4期。
    [2]黎宏:《阅读模式理论与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载《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第361页。
    [3]龙协涛:《文学阅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3页。
    [4]刘立华,刘世生:《语言认知诗学——〈认知诗学实践评介〉》,载《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第73页。
    [5]苗力主编:《亚里士多德全集》第三卷,《灵魂论》第3卷第4章,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429a23。
    [6] Garbarino, Merwyn S, Sociocultural Theory in Anthropology: A Short History. Prospect Heights (IL: Waveland Press. 1983), pp. 32.
    [7]孟昭兰:《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6页。
    [8]肖百容:《实证主义方法与文学研究》,载《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2年第2卷第2期,第14页。
    [9]沈韬:《当代阅读认知理论概说》,2009-09-25 16:30:21,http://www.teacher.com.c n/CourseDemo/ttg001a/wenzhangjiedulun/html/1lianjie/shengtao.htm。
    [10][14]王扬:《认知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2009-09-25 16:23:34,http://n cstsg. vip.qikan.com/article.aspx?titleid=gwd20090917。
    [11]胡晓贤:《语言中的图形-背景论分析》,2009-12-3 11:20:13,http://www.cnpc-ip tc.com/news_show.asp?cid=4&id=67&scid=43)
    [12]满孝平,武仲波:《图形——背景理论与语境辨证观》,载《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7年第6期。
    [13]倪慧:《语篇认知与语境分析对阅读理解的作用》,载《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第93页。
    [15]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8页。
    [16] Gavins·Joanna & Steen·Gerard, eds., Cognitive Poetics in Practice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 2003), pp. 1.
    [17]《认知能力》,2009-10-06 10:36:54,http://baike.baidu.com/view/2193347.htm?f r=ala0_1。
    [18]刘小枫:《接受美学译文集》,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237页。
    [19][22] Stockwell·Peter, Cognitive Poetics: An Introduction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2) , pp. 5, 59.
    [20]揭水平:《认知技能的新认识》,载《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8月第19卷第4期,第84页。
    [21]肖武平,陈廷斌:《浅析一般认知能力理论及其与绩效的关系》,载《宜春学院学报》,2009年2月第31卷第1期,第178页。
    [22]濮方平:《模式:审美认知的中介机制》,载《浙江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第71页。
    [23]《艺术教育与审美认知能力的培养》,2009-10-08 09:54:32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baa74530100ejx1.html。
    [24]赵伶俐:《多值逻辑与审美逻辑——审美认知的逻辑基础》,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3月第29卷第2期,第24页。
    [25]刘玲:《科学认知研究的视角和基础》,载《湖南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1月,第67页。
    [26] onevr:《关于心理学——认知科学》,2009-09-14 11:45:51,http://www.gowinedu. com/ls/Article/780.Html。
    [27]《记忆》,2009-10-14 11:55:24,http://baike.baidu.com/view/86546.htm?fr=ala0_ 1_1#12。
    [28]童庆炳主编:《文学理论教程》修订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47页。
    [29]慈心:《中国诗学的纲领——〈毛诗大序〉译解》,2009-12-14 14:43:16,http://bbs. jcedu.org/frame.php?frameon=yes&referer=http%3A//bbs.jcedu.org/viewthread.php%3Ftid%3D19824。
    [30]《移情》,2009-10-14 12:25:43,http://baike.baidu.com/view/113428.htm?fr=ala0_ 1_1。
    [31]《心理学基础知识学习方法》,2009-12-04 12:34:33,http://wenku.baidu.com/vie w/2e564ddc5022aaea998f0fe3.html,第3页。
    [32]周光华:《想象在文学创作中重要作用暨培育途径》,载《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34] Julia Kristeva, ed.,"Word, Dialogue and novel",in The Kristeva Reader, Toril moi (Oxford: Blackwell Publisher Ltd, 1986), pp.36.
    [35]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77页。
    [36]魏薇,刘明东:《图式理论的发展及应用》,载《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年3月第7卷第1期,第105页。
    [37]李志宏:《现代认知科学的发展对美学创新的启示——认知美学论纲》,载《社会科学战线》,2000年第1期,第74页。
    陈新文:《审美认识机制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费什:《读者反应批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蒋济永:《现象学美学阅读理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拉曼·塞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刘象愚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3年。
    李浪:《文艺心理学》。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6年。
    刘世生,朱瑞春主编:《文体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刘小枫:《现代性中的审美精神》。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年。
    龙协涛:《文学阅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马尔库塞:《现代美学析疑》。绿原译,北京,文化文艺出版社,1987年。
    马以鑫:《接受美学新论》。上海,学林,1995年。
    MW.艾森克,MT.基恩:《认知心理学》。高定国,肖晓云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钱谷融主编:《文学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
    苏宏斌:《文学本体论引论》。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
    谭好哲,凌晨:《文学之维——文艺学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3年。
    滕守桡:《审美心理描述》。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
    王甦,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年。
    王元骧:《审美超越与艺术精神》。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
    王岳川:《艺术本体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
    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刘象愚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
    W.J.T.米歇尔:《图像理论》。陈永国,胡文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罗念生,杨周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杨思寰:《审美心理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
    姚斯,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
    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英伽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
    余虹:《革命·审美·解构――20世纪中国文学理论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余虹:《中国文论与西方诗学》。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
    张必隐:《阅读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1987年。
    蔡智敏:《阅读活动中的意义构成——英伽登与伊塞尔文学阅读理论比较》。载《山西师大学报》,2001年7月。
    方欣:《接受美学研究述评》。载《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蒋勇军:《试论认知诗学研究的演进、现状与前景》。载《外语语文》,2009年第2期。
    刘立华,刘世生:《语言·认知·诗学——〈认知诗学实践〉评介》。载《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
    刘文:《认知诗学:认知科学在文学研究中的运用》。载《求索》,2007年第10期。
    刘月新:《否定与批判——西方现代阅读理论的价值追求》。载《国外文学》,2003年第3期。
    李志宏:《“美是什么”命题辨伪——认知美学初论》。载《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2期。
    庞玉厚,刘世生:《认知诗学与生态诗学》。载《外语语文》,2009年第1期。
    苏晓军:《国外认知诗学研究概观》。载《外语语文》,2009年第2期。
    王瑞昀:《认知语言学理论与阅读理解——认知语言学理论对阅读理解的启示》。载《江苏大学学报》,2003年10月。
    王岳川:《文艺本体论》。载《浙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徐岱:《阅读理论与当代批评》。载《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熊沐清:《故事与认知——简论认知诗学的文学功用观》。载《外语语文》,2009年第1期。
    熊沐清:《语言学与文学研究的新接面——两本认知诗学著作述评》。载《外语教学与研究》,2008年第4期。
    张春泉:《接受美学与语用学在文学语言上的契合》。载《理论与创作》,2003年第3期。
    朱立元:《关于文学本体论之我见》。载《浙江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Gavins·Joanna & Steen·Gerard,eds. Cognitive Poetics in Practice,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03.
    Semino·Elena & Culpeper·Jonathan, Cognitive Stylistics:Language and Cognition in Text Analysis, Amsterdam:John Benjamins,2002.
    Stockwell·Peter, Cognitive Poetics: An Introduction , London & New York: Routl- edge, 2002.
    Herman,David,ed. Narraive Theory and the Cognitive Science, Publications,Stand- ford, California, 2003.
    Miall,D. Beyond Interpretation: The Cognitive Significance of Reading. Helsinki: University of Helsinki Press, 2005.
    Tsur,R. What is Cognitive Poetics ? . Tel Aviv: The Katz Research Institute for Hebrew Literature, 1983.
    Tsur,R. Toward a theory of Cognitive Poetics. Amsterdam: North-Holland, 1992.
    Oatley,K. & Johnson-Laird,P.N. Towards a Cognitive Theory of Emotions.Cognition and Emotion, 1987(1).
    Stockwell,P.Cognitive Poetics and Literary Theory. Journal of Literary ThEory, 2 007a(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