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日本民族心理视角下的对华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民族心理是指各民族在一系列共同历史条件影响下形成的共同性格、情感、爱好、习俗、成见、信念、心理状态等精神素质的总和。民族心理作为一个民族的内心驱动力对国家的发展、国家政策的决策以及国际关系的处理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本文从集团意识,等级观念,“忠”的意识,危机意识,民族优越感与自卑感等日本民族心理的内涵及特征出发,通过梳理近代以来日本对华认知的心理历程(中国观)来分析日本对华认知的心理变化特点。在此基础上,就当前困扰中日关系发展的历史问题、台湾问题、东海油气争端及日本对华外交进行日本民族心理分析,并就中日关系发展的前景给以展望。
     本文认为日本民族是个具有独特民族心理的国家,其民族心理的二重性特征以及中日两国文化与心理认同的差异是影响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原因。当前中日之间的首要问题是随着中国崛起而面临的亚洲中心位置再次互换以及随之而来的两国的国家定位和民族心理的调适。面对中国的崛起,长久以来以亚洲老大自居的日本,自上而下必需面临一个心理的调适过程。日本民族心理的特性告诉我们推动中日关系向良性的发展的决定力量在于中国的进步和发展。笔者从民族心理这一新的视角,综合运用民族学、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以及国际政治学相关知识和理论方法对本论题展开论述。希冀这篇论文,尤其是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有助于加深国人对于日本民族的认识,以理性客观的态度正确看待中日关系的发展,并对当前中日关系的研究有所补充。
National psychology refers to the distinctive psychological make-up of particular nations, ethnic groups or peoples, and to distinctive "mix" of the emotion, the hobby, the custom, the prejudice, the faith, the psychology states which is culturally reinforced.
     The national psychology, as inner driving force of a nation, has important influence and function on the decis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state policies and treatment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is thesis starts with the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Japan, such as group consciousness, rank idea, loyal consciousness, the national superiority and inferiority, the crisis consciousness, etc., and then analyzes Japan's altering psychology to China through comprehensive examination of its psychological course of Chinese cognition since modern times. Upon that, this thesis carries on its psycho-analysis of current historical problem, the Taiwan issue, the East-China Sea oil-gas conflicts which have troubled Sino-Japanese relations and Japan's foreign policy towards China and finally gives the forecast on the development prospect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This thesis thinks Japan is a country with unique national psychology. The dual character of its national psychology and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curb the development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Currently, the over-all problem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s their national orientation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facing China's rise as the Asian centre. Faced with the rise of China, Japan, which has long been considered itself a leading-country in Asia, must experience a top-down process of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Its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Japan show us the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is the decisive power to promote Sino-Japanese relations healthily. In a new perspective, the national psychology, the author carry out this paper by use of the interdisciplinary knowledge of ethnology, sociology, psychology, history and international political science etc., and related theoretical approach.
     It is the author's hope that this thesis, under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will be helpful for the Chinese people to have a deeper understanding of Japan and regard the development of Sino-Japanese relations correctly in a rational and objective manner.
引文
1.中国古代无此词,只用“族、族类”等形式来表达相同或相似的含义。西方印欧语系各种文字的“民族”一词,多源于希腊文ethnos,意即依靠历史、语言或种族的联系而被视作整体的人群。日本明治维新以后,借用汉语文的“民”、“族”两字翻译西方语言中的Nation一词,并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随着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而被普遍使用。
    2.徐迅:《民族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页。
    3.[英]埃里克·霍布寺保姆:《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4.Kalw Deutsch & William.J.Foltz.:Nation-Building,New York:Atherton Press,1963,p84.
    5.[日]吉野耕作著,刘克申译:《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学--现代日本自我认同意识的走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0页。
    6.王恩涌:《政治地理学:时空中的政治格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60页。
    7.[日]吉野耕作著,刘克申译:《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学--现代日本自我认同意识的走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1页。
    8.李毅夫,赵锦元:《世界民族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第263-264页。
    9.[日]源了圆著,郭连友译:《日本文化与日本人性格的形成》,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第30页。
    10.[日]21世纪研究会著,冷茹冰译:《民族的世界地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4版,第5页。
    11.[日]阿南友亮:《日中关系在全球化时代面临的课题》,见蒋立峰:(21世纪中日关系发展构想》,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12页。
    12.[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等译:《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页。
    13.Kenneth B·Pyle,Japan Rising,Public Affeirs~(TM) New York,2007,P16.
    14.[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利与和平的斗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75页。
    15.[美]费正清著,傅光明译:《观察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第58页。
    16.[美]罗伯特·A.帕斯特:《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4页。
    17.高兰:《双面影人--日本对中国外交的思想与实践(1895-1918)》,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18.刘炳范:《战后日本文化与战争认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19.梁策:《日本之谜--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0页。
    20.[美]罗伯特·C·克里斯托弗:《日本精神》,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32页。
    21.[美]埃德温·赖肖尔:《日本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139页。
    22.[日]中根千枝著,许真、宋峻岭译:《日本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7页。
    23.[日]源了圆著,郭连友译:《日本文化与日本人性格的形成》,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第71页。
    24.[日]作田启一著:《价值社会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96页。
    25.姜林祥:《儒学在国外传播与影响》,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117页。
    26.郝清杰:“日本市场经济的伦理支撑与反思”,载《伦理学研究》2003年第3期。
    27.李国庆:《日本社会--结构特性与变迁轨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7页。
    28.吉野耕作:《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学--现代日本自我认同意识的走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59页。
    29.[日]土居健郎著,阎小妹译:《日本人的心理结构》,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01页。
    30.[日]中村元著,林太、马小鹤译:《东方民族的思维方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69-270页。
    31.[日]源了圆著,郭连友译:《日本文化与日本人性格的形成》,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第69页。
    32.[日]中村元著,林太、马小鹤译:《东方民族的思维方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74页。
    33.[韩]李御宁著,张乃丽译:《日本人的缩小意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页。
    34.[日]和过哲郎著,陈力卫译:《风土》,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29页。
    35.[日]作田启一著:《价值社会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14页。
    36.[美]埃德温·赖肖尔:《当代日本人--传统与变革》,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17页。
    37.戴季陶:《日本论》,九州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38.崔世广:“日本人的社会秩序意识与政治行为方式”,载《日本学刊》1995年第2期。
    39.[日]南博著,邱琡雯译:《日本人论:从明治维新到现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2页。
    40.宫靖:“日学者谈‘南京大屠杀',建言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参见网页http://ne ws.china.com/zh_cn/domestic/945/20041102/11944332_1.html。
    41.[日]中村元著,林太、马小鹤译《东方民族的思维方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99页。
    42.Kenneth B· Pyle,Japan Rising,Public Affirs~(TM) New York,2007,P359.[they still maintain a distinctly Japanese approach:...but they do not encourage people to protect their rights against the government....people are not encouraged to assert their rights against strong communitarian sentiments.]
    43.[日]吉野耕作著,刘克申译:《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学--现代日本自我认同意识的走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02页。
    44.[日]新渡户稻造著:《武士道》,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1页。
    45.[日]森岛通夫:《透视日本:兴与衰的怪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46.[日]新渡户稻造著:《武士道》,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4页。
    47.[日]森岛通夫:《透视日本:兴与衰的怪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27页。
    48.[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等译:《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45页。
    49.娄贵书:“武士道擅递的历史轨迹”,载《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
    50.[日]新渡户稻造著:《武士道》,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91页。
    51.[美]埃德温·赖肖尔:《当今日本人:变化及其连续性》,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57页。
    52.[美]贝拉·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11页。
    53.转引自马 驿著:《丑陋的日本人--日本文化的明与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54.[日]森岛通夫著,胡国成译:《日本为什么成功》,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23页。
    55.邢东田:“日本现代化的历史思考日本现代化的历史考察--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89年第4期。
    56.[日]森岛通夫:《日本成功之路--日本精神和西方技术》,经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第67页。
    57.[英]诺曼·马克雷:《日本已经崛起》,竹内书店,1967年版,第120页。
    58.[美]埃德温·赖肖尔:《当代日本人--传统与变革》,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36页。
    59.叶渭渠:《日本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4-315页。
    60.[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等译:《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4页。
    61.[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等译:《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5页。
    62.[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等译:《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1页。
    63.[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等译:《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1页。
    64.[日]副田义也:“战后日本研究概况”,载《国外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
    65.尚会鹏:“日本人的等级意识--“日本人意识”漫谈之二”,载《当代亚太》1996年第4期。
    66.[日]川口敦司:“日本文化多种模式的合一--读《菊与刀》”,载《开放时代》2000年第11期。
    67.[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等译:《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1页。
    68.[美]埃德温·赖肖尔:《日本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129页。
    69.[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等译:《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0页。
    70.[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等译:《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6页。
    71.李涛:《大和魂--日本的根性窥探》,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7年版,第45页。
    72.马驿等著:《丑陋的日本人--日本文化的明与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265页。
    73.[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等译:《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99页。
    74.[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等译:《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01页。
    75.蒋立峰:“中日关系的回顾与展望”,载《日本学论坛》2002年Z1。
    76.周兴旺:《日本人凭什么》,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参见网页http://book.sina.com.cn/nzt/his/ribenrenpingshenme/。
    77.“展示日本人内心深处的危机意识,日本沉没33年后”,载《环球时报》2006年8月11日。
    78.[美]罗伯特·C·克里斯托弗著,马泉、孙健龙 译:《日本精神》,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32-33页。
    79.姜林祥:《儒学在国外传播与影响》,齐鲁书社,2004年版,第118页。
    80.“日本制造隐身潜艇对抗中国”,参见网页http://news.sina.com.cn/w/2006-10-20/100610283288s.shtml
    81.[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等译:《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54页。
    82.[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等译:《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55页。
    83.[日]川口敦司:“从当代日本媒体社会看耻辱感文化”,载《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84.尚会鹏:《中国人与日本人:社会集团、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的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19页。
    85.[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等译:《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54页。
    86.[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等译:《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1页。
    87.刘迪:“日本开放与否决定日本命运”,载《环球时报》2007年2月15日。
    88.刘炳范:《战后日本文化与战争认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89.[日]土居健郎著,阎小妹译:《日本人的心理结构》,商务印书馆,第101页。
    90.高增杰:《日本近代成功的启示--谈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年版,第62页。
    91.转引自林治波:“长于细微失之博大”,参见网页http://www.jnocnews.jp/news /show.aspx?id=6496
    92.林治波:“日本因狭隘失去远见”,参见网页http://www.people.com.cn/GB/pap er68/8280/780337.html
    93.“自私狭隘--韩报称日本没资格成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参见网页 http://ww w.zgjrw.com 20
    94.[日]源了圆著,郭连友译:《日本文化与日本人性格的形成》,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第69页。
    95.黄枝连:《寻找日本:21世纪日本内政外交与中日关系探索》(上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1401页。
    96.[美]罗伯特·C·克里斯托弗著,马泉、孙健龙 译:《日本精神》,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22页。
    97.陈伟:《岛国文化》,文汇出版社,1992年版,第201页。
    98.徐晓:“大国公民应有大国气度”,参见网页 http://www.jcrb.com/zywfiles.ca571966.htm
    99.[日]森岛通夫:《透视日本:兴与衰的怪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68页。
    100.[韩]李御宁著,张乃丽译:《日本人的缩小意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101.[韩]李御宁著,张乃丽译:《日本人的缩小意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页。
    102.王金林:《日本天皇制及其精神结构》,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76页。
    103.王志:《试论近代日本民族主义的形成》,载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日本研究论集(2003)》,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362页。
    104.刘昌明、盛作文:“论当代日本外交的双重性特征及其民族主义根源”,载《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105.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7页。
    106.[美]埃德温·赖肖尔著:《当代日本人--传统与变革》,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340页。
    107.王志:《试论近代日本民族主义的形成》,载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日本研究论集(2003)》,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362页。
    108.[韩]李御宁著,张乃丽译:《日本人的缩小意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29页。
    109.肖传国:“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与日语表达”,载《日语学习与研究》2001年第3期。
    110.[日]森岛通夫:《透视日本:兴与衰的怪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第190页。
    111.转引自赵淑玲《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与集团意识》,《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4年第4期。
    112.韩东育:《日本近代新法家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57页。
    113.韩东育:《日本近代新法家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57页。
    114.周兴旺:《日本人凭什么》,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参见网页http://l z.book.sohu.com/chapter.php?id=4895&volume=4&chapter=10。
    115.赵淑玲:“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与集团意识”,载《日语学习与研究》2004年第4期。
    116.[日]中村雄二郎著,孙彬译:《日本文化中的罪与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3页。
    117.[日]中江兆民著,吴藻溪译:《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电子图书),第14页。
    118.[日]浅井基文:《日本新保守主义》,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85页。
    119.[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等译:《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45页。
    120.日本学者森岛通夫在著述《透视日本:兴与衰的怪圈》把世界宗教分为三种类型,其中第一类型是指旨在为统治势力辩护的宗教,第二类型是指旨在救济被统治者或个人的理性的宗教,第三类型宗教是指旨在救济个人的神秘性宗教。森岛通夫认为基督教是第二类型的典型,而对东方文化有着深厚影响的儒教和道教则属于第一和第三类型,而日本的宗教皆属于第一类宗教。(参阅第189页)
    121.韩东育:《日本近代新法家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57页。
    122.[美]埃德温·赖肖尔著:《当代日本人--传统与变革》,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246页。
    123.周兴旺:《日本人凭什么》,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参见网页http://book.sina.com.cn/nzt/his/ribenrenpingshenme/8.shtml。
    124.[日]中村元著,林太、马小鹤译:《东方民族的思维方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65-266页。
    125.“‘日本通'答‘百问日本'”,参见网页http://www.howjp.com/cul/04/2007-07-04/30665_6.html
    126.[日]梅原猛著,卞立强、李立译:《世界中的日本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7页。
    127.杨曾文:“日本文化和宗教”,载《日本问题》1988年第2期。
    128.[日]梅原猛著,卞立强、李立译:《世界中的日本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14-215页。
    129.[日]佐桥文寿:《日本人と仏教--仏教のすゐ风景》,实业之日本社,昭和53年,第37页。
    130.[日]中村元著,林太、马小鹤译:《东方民族的思维方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55页。
    131.[日]小泉八云著,胡山源译:《日本与日本人》,九州岛出版社,2005年版,第156页。
    132.[日]小泉八云著,胡山源译:《日本与日本人》,九州岛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页。
    133.[日]中村雄二郎著,孙彬译:《日本文化中的恶与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1页。
    134.[日]梅原猛著,卞立强、李立译:《世界中的日本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 年版,第186页。
    135.[日]堺屋太一:《日本是什么》,讲谈社,1992年版,第154页。
    136.韩东育:《日本近代新法家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84页。
    137.[日]吉田耕作著,刘克申译:《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91页。
    138.[日]作田启一著,宋金文、边静译:《价值社会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00页。
    139.沈卫杰:“无可规避的文化苦旅--日本的国际化”,载《日本学论坛》2001年第2期。
    140.孙政:“试析天皇在战后日本政治社会化中的地位和意义”,载《日本研究》2003年第3期。
    141.张学岩:“从民族文化心理透析日本的战争反省”,载《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142.[日]吉田裕著,刘建平译:《日本人的战争观--历史与现实的纠葛》,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页。
    143.[日]吉田裕著,刘建平译:《日本人的战争观--历史与现实的纠葛》,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第53页。
    144.[日]吉野耕作著,刘克申译:《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75页。
    145.[日]土居健郎著,阎小妹译:《日本人的心理结构》,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4页。
    146.[美]帕特里·史密斯:《日本:重新解读》,纽约维塔奇书局,1998年版,第199页。
    147.[日]土居健郎著,阎小妹译:《日本人的心理结构》,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45页。
    148.李兆忠:《暧昧的日本人》,金城出版社,2005年版,第291页。
    149.[日]吉野耕作著,刘克申译:《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30页。
    150.李兆忠:《暧昧的日本人》,金城出版社,2005年版,第297页。
    151.李兆忠:《暧昧的日本人》,金城出版社,2005年版,第296页。
    152.[美]罗伯特·C·克里斯托弗著,马泉、孙健龙译,《日本精神》,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23页。
    153.[美]罗伯特·C·克里斯托弗著,马泉、孙健龙译,《日本精神》,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25页。
    154.[美]罗伯特·C·克里斯托弗著,马泉、孙健龙译,《日本精神》,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26页。
    155.[新加坡]卓南生:《卓南生日本时论文集--日本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第550页。
    156.李静:《民族心理学研究》,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35页。
    157.转引自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页。
    158.[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123页。
    159.[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71页。
    160.[日]南博著,邱琡雯译:《日本人论:从明治维新到现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161.[日]中江兆民:《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5页。
    162.[日]南博:《日本人的心理》,文汇出版社,1991年版,第86页。
    163.[日]南博著,邱琡雯译《日本人论:从明治维新到现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0页。
    164.[日]源了圆著,郭连友译:《日本文化与日本人性格的形成》,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第27页。
    165.刘天纯:《日本对华政策与中日关系》,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0页。
    166.冯天瑜:《“千岁丸”上海行》,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53页。
    167.《集成》第1卷,第96页,载冯天瑜:《“千岁丸”上海行》,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98页。
    168.《集成》第11卷,第28页,载冯天瑜:《“千岁丸”上海行》,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06页。
    169.刘天纯:《日本对华政策与中日关系》,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
    170.《集成》第1卷,第19页,见载冯天瑜:《“千岁丸”上海行》,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299页。
    171.刘天纯:《日本对华政策与中日关系》,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55页。
    172.[清]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78页。
    173.[日]南博著,刘延州译:《日本人的心理》,文汇出版社,1991年版,第89页。
    174.刘建辉:《产生自日本的中国“自画像”》,见载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编:《中国与日本的他者的认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6页。
    175.[日]中西牛郎:《支那帝国之真相》,载《太阳》二卷1号,见载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编:《中国与日本的他者的认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2页。
    176.[日]藤田剑峰:《论支那人之秉性对支那之方策》,载《太阳》四卷5号,见载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编:《中国与日本的他者的认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94页。
    177.刘建辉:《产生自日本的中国“自画像”》,见载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编:《中国与日本的他者的认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83页。
    178.《寄自东京》第2卷第60页,见载野村浩一著,张学锋译:《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9页。
    179.《寄自东京》第2卷第41页,见载野村浩一著,张学锋译:《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9页。
    180.[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01页。
    181.刘家鑫:《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的中国观--中国通代表人物的思想轨迹》,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0页。
    182.刘家鑫:《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的中国观--中国通代表人物的思想轨迹》,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1页。
    183.转引自孟庆枢:《重新寻找坐标--面向21世纪日本文化热点问题研究的几点思考》,载《日本学刊》1998年第2期。
    184.《读书》杂志编:《亚洲的病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96页。
    185.野村浩一著,张学锋译:《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2页。
    186.野村浩一著,张学锋译:《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2页。
    187.[日]小岛洁:《思考的前提》,见载《读书》杂志编:《亚洲的病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135页。
    188.严绍望:《战后六十年里日本人的中国观》,参见网页http://www.cas.ac.cn/html/dir/2005/09/05/13/38/31.htm
    189.高增杰主编:《日本的社会思潮与国民情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页。
    190.陈统奎:《解读日本民意25年曲线图》,《南风窗》2004年10月1日。
    191.刘林利:《日本大众媒体中的中国形象》,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2-63页。
    192.陈统奎:《解读日本民意25年曲线图》,《南风窗》2004年10月1日。
    193.陈统奎:《彼此嫌弃的邻居--解读日本民意25年》,参见http://news.sina.c om.cn/c/2005-01-01/03424685341s.shtml。
    194.“为困境中的中日关系把脉:中日民间感情陷于怪圈”,载新华社《半月谈》2005年3月29日。
    195.“《读卖新闻》中国政府改善对日关系博日方好感",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sports/2007-12/19/content_7278823.htm
    196.[日]天儿慧:《对21世纪中日关系的建议--在感情论与战略论的夹缝间》,见载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编:《中国与日本的他者的认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93页。
    197.“美报:中日互有需要双方可从对方得到很多”,参见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2/12/content_5729284.htm
    198.冯昭奎、林昶:《中日关系报告》,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
    199.“日民众收入两极分化严重56%国民生活艰难”,载《参考消息》2006年6月30日。
    200.“美报:中日互有需要,双方可从对方得到很多”,http://news.xinhuanet.co m/world/2007-02/12/content_5729284.htm
    201.“外国人在日犯罪中国人居首位”,载《参考消息》2007年11月1日。
    202.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43页。
    203.鲁义:“中日关系现状与两国媒体的作用”,载《日本研究》2006年第1期。
    204.鲁义:“中日关系现状与两国媒体的作用”,载《日本研究》2006年第1期。
    205.刘林利:《日本大众媒体中的中国形象》,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54-259页。
    206.刘林利:《日本大众媒体中的中国形象》,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7页。
    207.张莉霞:“日本诬称中国是最大的杀伤性武器扩散国”,见载《环球时报》2006年5月19日。
    208.[日]丸山真男著,王中江译:《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81页
    209.[日]田中明彦:“回顾日中邦交正常化30年”,载《日本学刊》2002年第4期。
    210.“日本前驻华公使宫家邦彦撰文建议--日本应推行‘亚洲大陆战略'”,载 《参考消息》 2006年2月6日。
    211.[英]巴瑞·布赞:“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中日关系与中美关系”,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7期。
    212.冯昭奎、林昶:《中日关系报告》,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第256页。
    213.Samnel.P.Huntington:Japan's Choice in the 21~(st) Century,Samnel.P.Huntington c/o Georges Borchardt,Inc.
    214.[美]彼得·卡赞斯坦:“美国帝国体系中的中国与日本”,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7期。
    215.[英]巴瑞·布赞:“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中日关系与中美关系”,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7期。
    216.修斌:“日本海洋战略研究的动向”,载《日本学刊》2005年第2期。
    217.[日]土居健郎著,阎小妹译:《日本人的心理结构》,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53页。
    218.[日]源了圆著,郭连友译:《日本文化与日本人性格的形成》,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第77页。
    219.马驿等著:《丑陋的日本人--日本文化的明与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264页。
    220.[日]土居健郎著,阎小妹译:《日本人的心理结构》,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31页。
    221.马黎明主编:《当代日本与中日关系》,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49页。
    222.马黎明主编:《当代日本与中日关系》,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49页。
    223.[美]赫伯特·比克斯著,王丽萍译:《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461页。
    224.[美]赫伯特·比克斯著,王丽萍译:《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461页。
    225.转引自牟成文:“日本民族‘无责任构造'畸形心态成因初探”,《世界民族》2006年06期。
    226.马黎明主编:《当代日本与中日关系》,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第244页。
    227.[日]土居健郎著,阎小妹译:《日本人的心理结构》,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124页。
    228.[日]若宫启文著,吴寄南译:《和解与民族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115页。
    229.[日]若宫启文著,吴寄南译:《和解与民族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116页。
    230.李兆中:《日本的“谢罪文化”》,《读者》2008年第1期。
    231.[日]内田雅敏著,骆为龙等译:《战后补偿的思考》,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0页。
    232.“日媒渲染台海是其生命线,政客鼓吹协防台湾”,参见http://news.sina.com. "n/c/2004-07-15/10463093251s.shtml
    233.陈文寿:“近期台湾与日本关系探析”,参见 http://ldxsc.buu.com.cn/taiyany uan/list.asp?wz=396
    234.陈文寿:“近期台湾与日本关系探析”,参见 http://ldxsc.buu.com.cn/taiyany uan/list.asp?wz=396
    235.[日]平松茂雄:“中国进入海洋与自卫队的作用”,载《世界周报》2002年8月20。
    236.[德]杜浩著,陈来胜译:《冷战后中日安全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29页。
    237.[日]若宫启文著,吴寄南译:《和解与民族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页。四大恩德主要包括:其一,1945年8月15日,蒋介石从重庆通过广播电台向中国军民呼吁“不要以暴制暴”,即有名的“以德报怨”思想。其二,天皇制的维持。1943年11月的“开罗会议”,蒋介石在与罗斯福、丘吉尔讨论战后处理日本的三巨头会议中,主张天皇制“应有日本人民决定”,他个人认为“天皇制对日本是必要的”。其三,即所谓的“阻止苏联的占领”。其四,即“放弃赔款”。
    238.[日]若宫启文著,吴寄南译:《和解与民族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150页。
    239.李霄锋:“民族自尊与民族理智”,参见http://www.edu.cn/20060209/3172333.shtml
    240.陈文寿:“近期台湾与日本关系探析”,参见http://ldxsc.buu.com.cn/taiyany uan/list.asp?wz=396
    241.许博渊:“中日友好隐患未除”,载《南方》杂志2007年第41期。
    242.[美]约翰·内森著,周小进译:《无约束的日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4版,第159页。
    243.“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靠什么成“不倒翁”政客”,载《国际先驱导报》2007年3月28日。
    244.罗彦军:“中国与周边国能源大博弈,中日印并非水火不容”,参见http://news 1.jrj.com.cn/news/2006-01-09/000001401459.html
    245.庚欣、马立明:“寻找中日东海纠纷‘公约数'”,参见网页http://www.southcn.com/weekend/top/200511100017.htm。
    246.赵利根:“为困境中的中日关系把脉:中日民间感情陷入怪圈”,载新华社《半月谈》2005年3月29日。
    247.[美]罗伯特·A.帕斯特:《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4页。
    248.[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64页。
    249.姚文礼:“日安全战略将中国错误定位,对华采取强硬外交”,参见 http://news.qq.com/a/20051007/000660.htm
    250.[美]罗伯特·A·帕斯特:《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6页。
    251.转引自王轶群:《日本结盟偏好中的文化因素》,载《重庆社会科学》2007年第10期。
    252.[美]罗伯特·A·帕斯特:《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98页。
    253.王霞:“论日本近现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载《科教文汇(上旬刊)》2007年第07期。
    254.Henry Kissinger:Diplomacy,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1994,P827.
    255.[日]中曾根康弘:《日本21世纪的国家战略》,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第265页。
    256.[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63页。
    257.王屏:“日本人‘中国观'的新变化”,参见http://www.cass.net.cn/cass/sho w_News.asp?id=5615。
    258.冯武勇:“小泉对华外交七大过”,载《环球》2006年09月18日。
    259.冯昭奎、林昶:《中日关系报告》,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第260页。
    260.朱建荣在2006年2月18日在“中国外交与日美关系”(东京)讨论会上的发言。转引自冯昭奎、林昶:《中日关系报告》,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第260页。
    261.张剑荆:《中日邦交冰点的背后》,载 《南风窗》 2006年1月6日。
    262.[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等译:《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45页。
    263.杨毅:《国际战略形势分析》,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211页。
    264.朱锋:《国际关系理论与东亚安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33页。
    265.[日]南博著,邱淑雯译:《从明治维新到现代日本人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13页。
    266.[日]加加美光:“期待加强民间文化交流”,载《参考消息》2007年10月3日。
    267.[德]杜浩著,陈来胜译:《冷战后中日安全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第264页。
    268.李秀伟:日本专家称优越感误导日对华研究,参见网页 http://news.cctv.com/world/20071229/104400.shtml。
    269.韩东育:《日本近代新法家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84页。
    270.[日]内藤湖南:《日本文化史研究》,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页。
    271.[日]中村元著,林太、马小鹤译:《东方民族的思维方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234页。
    272.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编:《中国与日本的他者认识--中日学者的共同探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7页。
    273.[日]正村俊之:《秘密和耻辱--日本社会的交流结构》,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324页。
    274.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编:《中国与日本的他者认识--中日学者的共同探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前言。
    275.金克木:《文化的解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5页。
    276.[美]罗伯特·C·克里斯托弗:《日本精神》,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234页。
    277.晋林波:《以现实利益重塑中日关系》,载 《南方周未》 2006年9月28日。
    278.武寅:“关于发展中日关系的几点思考”,载 《日本学刊》 1997年第5期。
    279.[日]五百旗头真:《战后日本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前言。
    280.[日]天儿慧:《对21世纪中日关系的建议》,见载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编:《中国与日本的他者认识--中日学者的共同探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页。
    281.陈云:《战后日本经济的高度成长与社会思潮》,见载徐静波、胡令远编:《战后日本的主要社会思潮与中日关系》,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8页。
    1.徐迅:《民族主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2.王恩涌:《政治地理学:时空中的政治格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李毅夫、赵锦元:《世界民族概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年版。
    4.刘炳范:《战后日本文化与战争认知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5.陈乔之:《东亚地区经济合作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6.陈乔之:《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东南亚:改革与发展》,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
    7.曹云华:《东南亚的区域合作》,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8.曹云华:《探寻亚太新秩序》,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9.梁策:《日本之谜--东西方文化的融合》,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0.尚会鹏、徐晨阳:《中日文化--冲突与理解的事例研究》,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年版。
    11.阮次山:《透视日本》,九州岛出版社,2005年版。
    12.叶渭渠:《日本文化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3.马驿等著:《丑陋的日本人--日本文化的明与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
    14.李涛:《大和魂--日本的根性窥探》,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7年版。
    15.许介鳞:《谁最了解日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9年版。
    16.包霞琴、臧志军:《变革中的日本政治与外交》,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
    17.周兴旺:《日本人凭什么》,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18.高增杰:《日本近代成功的启示--谈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中国和平出版社,1987年版。
    19.尚会鹏:《中国人与日本人:社会集团、行为方式和文化心理的比较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0.黄枝连:《寻找日本:21世纪日本内政外交与中日关系探索》(上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3年版。
    21.陈伟:《岛国文化》,文汇出版社,1992年版。
    22.武安隆:《文化的抉择与发展--日本吸收外来文化史说》,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3.王金林:《日本天皇制及其精神结构》,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4.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日本研究论集(2003)》,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5.韩东育:《日本近代新法家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版。
    26.李涛:《罪与耻-日本的岛国属性》,中国友谊出版社,2007年版。
    27.王逸舟:《当代国际政治析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8.冯天瑜:《中华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9.刘天纯:《日本对华政策与中日关系》,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0.冯天瑜:《“千岁丸”上海行》,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31.龚自珍:《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32.《读书》 杂志编:《亚洲的病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
    33.高增杰主编:《日本的社会思潮与国民情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4.刘林利:《日本大众媒体中的中国形象》,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5.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人大出版社,2002年版。
    36.马黎明主编:《当代日本与中日关系》,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37.刘家鑫:《日本近代知识分子的中国观:中国通代表人物的思想轨迹》,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8.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编:《中国与日本的他者认识--中日学者的共同探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9.金克木:《文化的解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0.朱锋:《国际关系理论与东亚安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1.冯昭奎、林昶:《中日关系报告》,时事出版社,2007年版。
    42.周作人:《周作人论日本》,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3.戴季陶:《日本论》,九州出版社,2005年版。
    44.徐静波、胡令远编:《战后日本的主要社会思潮与中日关系》(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第十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5.李国庆:《日本社会--结构特性与变迁轨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6.张文木:《中国国家安全利益分析》,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47.吴寄南、陈鸿斌:《中日关系“瓶颈”论》,时事出版社,2004年版。
    48.庞中英:《中国与亚洲--观察研究评论》,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4年版。
    49.王正毅:《国际政治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0.丁恒杰:《文化与人》,时事出版社,1994年版。
    51.潘一禾:《文化与国际关系》,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2.吴学文,卓南生:《中日关系出了什么问题》,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3.蒋立峰主编:《日本:2003》,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55.蒋立峰主编:《21世纪中日关系发展构想》,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54.马黎明主编:《当代日本与中日关系》,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56.沈予:《日本大陆政策史(1868-1945)》,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57.杨毅:《国际战略形势分析》,时事出版社,2006年版。
    58.韩修山:《管理学概念》,中国经济出版社,1990年版。
    59.高兰:《双面影人---日本对中国外交的思想与实践(1895-1918)》,学林出版社,2003年版。
    60.中国社会科学研究会编:《中国与日本的他者的认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61.姜林祥:《儒学在国外传播与影响》,齐鲁书社,2004年版。
    62.李兆忠:《看不透的日本-中国文化精英眼中的日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63.边红彪:《吉田茂对华外交思想(1960-1972)》,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64.鲁义:《中日相互理解还有多远--关于两国民众相互认识的比较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65.金熙德:《日本外交与中日关系--20世纪90年代新动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年版。
    66.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由一八七一年同治订约至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67.刘晓峰:《日本的面孔》,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68.肖佳灵、唐贤兴主编:《大国外交:理论·决策·挑战》,时事出版社,2003年版。
    69.俞正梁:《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关系》,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0.倪世雄:《当地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1.李广民:《与强者为伍:日本结盟外交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2.黄大慧:《日本对华政策与国内政治:中日复交政治过程分析》,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
    73.陈勤建:《民俗视野:中日文化的融合和冲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74.邱震海:《中日需要“亚洲大智慧--邱震海论中日关系》,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5.李兆忠:《暧昧的日本人》,金城出版社,2005年版.
    76.王家骅:《日中儒学的比较》,东京六兴出版社,1988年版。
    77.万峰:《日本近代史》,社会科学出版社,1978年版。
    1.[美]鲁思·本尼迪克特著,吕万和等译:《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美]埃德温·赖肖尔:《日本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3.[美]埃德温·赖肖尔:《当代日本人--传统与变革》,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
    4.[美]埃德温.O.赖肖尔:《当今日本人:变化及其连续性》,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
    5.[美]大卫松本,谭雪来译:《解读日本人》,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版。
    6.[美]郝伯特·比克斯 著,王丽萍、孙盛萍 译:《真相-裕仁天皇与侵华战争》,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7.[美]格尔兹:《文化的解释》,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8.[美]理查德·D.刘易斯:《文化的冲突与共融》,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版。
    9.[美]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著,阎学通等译:《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10.[美]兹比格纽·布势津斯基:《大棋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1.[美]约瑟夫·C·格鲁:《使日十年》,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2.[美]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寻求权利与和平的斗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3.[美]费正清著,傅光明译:《观察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
    14.[美]罗伯特·C·克里斯托弗:《日本精神》,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15.[美]贝拉.德川:《宗教:现代日本的文化渊源》,三联书店,1998年版。
    16.[美]约翰·内森著,周小进译:《无约束的日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美]罗伯特。A.帕斯特:《世纪之旅--七大国百年外交风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8.[美]帕特里·史密斯:《日本:重新解读》,纽约维塔奇书局,1998年版。
    19.[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20.[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国晚清史》 下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21.[美]查理德·罗斯克兰斯、阿瑟·斯坦主编,刘东国译:《大战略的国内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日]新渡户稻造 著,张俊彦译:《武士道》,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3.[日]南博著,刘延州译:《日本人的心理》,文汇出版社,1991年版。
    24.[日]中曾根康弘:《日本二十一世纪的国家战略》,海南出版社,2004年版。
    25.[日]野村浩一,张学锋译:《近代日本的中国认识》,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26.[日]吉野耕作 著 刘克申 译:《文化民族主义的社会学--现代日本自我认同意识的走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27.[日]吉田裕 著,刘建平译:《日本人的战争观--历史与现实的纠葛》,新华出版社,2000年版。
    28.[日]小森阳一 著,陈多友译:《天皇玉音放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29.[日]高坂健次编,张弦等译:《当代日本社会分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0.[日]依田憙家著,雷慧英等译:《近代日本的历史问题》,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
    31.[日]依田憙家著,卞立强等译:《近代日本与中国--日本近代化与中国的比较》,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
    32.[日]依田憙家 著,卞立强等译:《日本帝国主义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
    33.[日]依田憙家著,卞立强等译:《简明日本通史》,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
    34.[日]依田憙家著,卞立强等译:《日中两国近代化比较研究》,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
    35.[日]中村雄二郎著,孙彬 译:《日本文化中的恶与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6.[日]富永健一著:《日本的现代化与社会变迁》,商务印书馆,200年版。
    37.[日]山本一太主编:《如果我是日本首相-日本新生代政治家宣言》,当代世界出版社,2004年版。
    38.[日]永田广志著,陈应年、姜晚成、尚永清等译:《日本哲学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39.[日]增田俊男:《日本大复活》,PHP研究所,2006年版。
    40.[日]信夫清三郎 编:《日本外交史》 上、下册,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41.[日]土居健郎著,阎小妹译:《日本人的心理结构》,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42.[日]中村元著,林太、马小鹤译:《东方民族的思维方法》,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43.[日]南博著,刘延州译:《日本的自我》,文汇出版社,1989年版
    44.[日]和辻哲郎著,陈力卫译:《风土》,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45.[日]南博著,邱琡雯译:《日本人论:从明治维新到现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6.[日]宇野精一等著:《东方思想的日本型展开》,东京大学出版会,1967年。
    47.[日]源了圆著,郭连友译:《日本文化与日本人性格的形成》,北京出版社,1992年版。
    48.[日]梅原猛著,卞立强、李立译:《世界中的日本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2006年。
    49.[日]森岛通夫著,胡国成译:《日本为什么成功》,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50.[日]森岛通夫:《日本成功之路——日本精神和西方技术》,经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
    51.[日]森岛通夫:《透视日本:兴与衰的怪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52.[日]伊文成著,马家骏译:《明治维新史》,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53.[日]中根千枝著,许真、宋峻岭译:《日本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4.[日]中根千枝:《日本社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55.[日]妹尾河童著,陶振孝译:《窥视日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
    56.[日]中村雄二郎著,孙彬译:《日本文化中的罪与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7.[日]中江兆民著,吴藻溪译:《一年有半、续一年有半》,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58.[日]内藤湖南、长泽规矩也著,钱婉约、宋炎译:《日本学人中国访书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
    59.[日]浅井基文:《日本新保守主义》,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60.[日]作田启一著,宋金文、边静译:《价值社会学》,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61.[日]小泉八云著,胡山源译:《日本与日本人》,九州岛出版社,2005年版。
    62.[日]五百旗头真著,吴万虹译:《战后日本外交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
    63.[日]丸山真男著,王中江译:《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
    64.[日]丸山真男:《丸山真男集(第三卷)》,岩波书店,1995年版。
    65.[日]若宫启文著,吴寄南译:《和解与民族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66.[日]内田雅敏著,骆为龙等译:《战后补偿的思考》,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
    67.[日]天儿慧:《日本人眼里的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68.[日]福田阿鸠著,白庚胜译:《日本民俗学讲演录》,成都时代出版社,2008年版。
    69.[日]正村俊之:《秘密和耻辱--日本社会的交流结构》,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70.[日]内藤湖南:《日本文化史研究》,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71.[日]丸山真男著,王中江译:《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年版。
    72.加藤周一、叶渭渠、唐月梅主编:《日本文化与现代丛书》,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包括:《比较现代化论》,武田清子著;《日本的政治文化》,石田雄著;《日本文化的杂种性》,加藤周一著;《日本文化的基本特征》,加藤周一、木下顺二等著;《日本的思想》,丸山真男著;《日本的自我》,南博著;《明治的文化》,包川大吉著;《战争时期日本精神史》,鹤见俊輔著;《现代化与教育》,永井道雄著;《日本人的法意识》,川岛武宜著。
    73.[英]诺曼·马克雷:《日本已经崛起》,竹内书店,1967年版。
    74.[英]埃里克·霍布寺保姆:《民族与民族主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5.[英]阿诺德·汤因比著,刘北成、郭小凌译:《历史研究》,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76.[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
    77.[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78.[德]杜浩(R·F·Drife)著,陈来胜 译:《冷战后中日安全关系》,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年版。
    79.[韩]李御宁著,张乃丽译:《日本人的缩小意识》,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0.[新加坡]卓南生:《卓南生日本时论文集--日本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1.Asano,Toru,Atsushi Tanaka,et al.Development of Realism in Japan.National Museum of Modern Art,1985.
    2.Elise K.Tipton,Modern Japan:A Social and Political History,London:Routledge,2002.
    3.Edwin · Reischauer,The Japanese Today,Harw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4.Friedrich Otto Hertz,Nationality in History and Politics.A study of the psychology and sociology of national sentiment and character,Kegan Paul,Trench,Trubner,CO,LTD Brodway House,1944.
    5.Frank J.Schwartz,Advice and Consent:The Politics of Consultation in Japa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6.Glenn D.Hook and Julie Gilson,eds,Japan's International Rrlations:Politics.Economics and Security,London:Routledge,2001.
    7.Benry Kissinger,Diplomacy,New York:Simon and Schuster,1994.
    8.Joy Hendry,Understanding Japanese Society(third Edition),RoutledgeCurzon,2003
    9.Japanese Diplomatic Bluebook 2006.
    10.J.A.A.Stockwin,Dictionary of the Modern Politics of Japan,London:Routledge Curzon,2003.
    11.Kenneth B·Pyle,Japan Rising,Public Affeirs~(TM),New York,2007.
    12.Kalw Deutsch & William.J.Foltz.Nation-Building,Atherton Press,1963.
    13.Lalima Varma,Japan's Policy Towards East and Southest Asia:Trends in Re-Asianization,INternatiional Studies 43,1(2006).
    14.Morton Deutsch,A Psychological Approach to International Conflict,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0.
    15.Patrick Smith,Japan-A Reinterpretation,HarperCollinsPublishersLtd,1997
    16.Peter Drysdule and Dong Dong Zhong,Japan And China:Rivalry or Cooperation In East Asia?
    17.Robert Falkner,American Hegemony and the Global Environment,International Studies Review(2005) 7,585-599.
    18.Samnel.P.Huntington,Japan" s Choice in the 21~(st) Century,Samnel.P.Huntington c/o Georges Borchardt,Inc.
    19.V.Khana,A Survey of the International and Regional Situation.Far EasternAffairs,2005,No.4.
    20.Yakov Berger,China' s Grand Strategy in the Eyes of American and Chinese Scholars,Far Eastern Affairs,2006,No.2.
    21.Ya.Berger,China's Energy Strategy,Far Eastern Affairs,2004,No.3.
    22.[日]安倍晋三:《美しい国へ》,理想社,2006年。
    23.[日]吉田茂:《世界と日本》,番町書房,1963年。
    24.[日]入谷敏男:《日本人の集团意识》,新潮社,昭和六十一年。
    25.[日]五百期头真:《战后日本外交史》,ミネルウア书房,1999年。
    26.[日]犬田充:《日本人の阶层意识》,PHP研究所,昭和五十七年。
    27.[日]田中伸尚 等著:《遺族と戰後》,岩波書店,1995年。
    28.[日]石川真澄:《戰後政治史》,岩波書店,2002年。
    29.[日]会田雄次:《日本人の意识构造》,讲谈社,昭和四十五年。
    30.[日]佐桥文寿:《日本人と仏教--仏教のすゐ风景》,实业之日本社,昭和五十三年。
    31.[日]森田良行:《日本语の视点》,创拓社,1995年版。
    32.[日]堺屋太一:《日本是什么》,讲谈社,1992年版。
    1.《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的中日关系及日本人的中国观》(塈南大学,吴健一,03硕)
    2.《论中日关系中的历史认识问题》(外交学院,欧阳安,01硕)
    3.《冷战后日本右翼思潮与中日关系》(延边大学 姜龙范,04硕)
    4.《论日本军国主义倾向及其原因》(山东师大,李寅铨,04硕)
    5.《王芸生的日本观及现代化思想初探》(西南交大,刘军,03硕)
    6.《论日本新右翼势力的成因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首都师大,顾清秀,03硕)
    7.《21世纪初期日本的安全战略及对我国的影响》(塈南大学,吴伟兴,02硕)
    8.《日本的政治大国走向及其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外交学院,王冬,02硕)
    9.《21世纪初日本政治特点与中日关系走向分析》(东北师大,刘艳华,05硕)
    10.《中日两国“二战史观”的分歧论析》(东北师大,王丽萍,02硕)
    11.张立:“日本民族“强者意识”释析”,载《日本学研究》2004年第14期。
    12.高洪:“徜徉在中日关系的历史与现实之间”,载《日本研究》2005年第1期。
    13.秦亚青:“世界政治的文化理论-文化结构、文化单位与文化力”,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年第4期。
    16.尚侠:“战时文化统制与日本文化的现代转型”,载《日本学刊》2005年第5期。
    17.陈会颖:“日本民族的文化心理对日本外交关系的影响”,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18.刘娅娜:“日本文化与当代日本外交--兼析战后日美关系的文化因素”,载《国际论坛》 2004年第1期。
    19.尚会鹏、刘曙琴:“文化与日本外交”,载 《日本学刊》 2003年第3期。
    20.吴胜:“国际体系变迁与日本外交的选择--基于历史和地理要素的考察”,载《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3年第4期。
    21.刘亚娜:“从文化角度看当代日本外交”,载 《东北亚论坛》 2003年第5期。
    22.张震:“试析文化因素与日本对外政策的相关性”,载《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23.武心波:“浅议日本外交的‘两面性'”,载 《国际观察》 2001年第1期。
    24.李颖:“孙中山对日本外交思想发展变化述评”,载《国际政治研究》2000年第4期。
    25.范崇利:“试析日本政治文化的思想根源”,载 《外交学院学报》 2003年第2期。
    26.赵建民:“关于日本“国际化”历程的思考”,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27.牟成文:“近年日本极端民族主义思潮探析”,载 《世界民族》 2004年第2期。
    28.杨洪跃:“日本经济衰退的文化探源”,载 《日本研究》 2003年第3期。
    29.郝清杰:“日本市场经济的伦理支撑与反思”,载《伦理学研究》2003年第3期。
    30.崔崟:“从集团性看日本文化”,载 《日本学习语研究》 2004年第1期。
    31.崔世广:“日本人的社会秩序意识与政治行为方式”,载 《日本学刊》 1995年第2期。
    32.娄贵书:“武士道擅递的历史轨迹”,载《贵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
    33.邢东田:“日本现代化的历史思考日本现代化的历史考察--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载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1989年第4期。
    34.尚会鹏:“日本人的等级意识--“日本人意识”漫谈之二”,载 《当代亚太》 1996年第4期。
    35.赵淑玲:“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与集团意识”,载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4年第4期。
    36.蒋立峰:“中日关系的回顾与展望”,载 《日本学论坛》 2002年Z1。
    37.高登荣:“矛盾的日本人-从《菊与刀》看日本人”,载 《今日民族》 2001年第8期。
    38.黄华:“论日本文化二元特征及其成因”,载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39.刘昌明、盛作文:“论当代日本外交的双重性特征及其民族主义根源”,载《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12期。
    40.王霞:“论日本近现代文学巨匠夏目漱石--化愤怒为嘲笑,化嘲笑为利刃的夏目漱石”,载 《科教文汇》 2007年第07期。
    41.杨伯江:“从理性思考探索跨世纪中日关系的发展”,载 《现代国际关系》 1999年第9期。
    42.李建权:“试论日本民族文化的形成及特点”,载 《日本研究》 2004年第1期。
    43.肖传国:“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与日语表达”,载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1年第3期。
    44.赵淑玲:“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与集团意识”,载 《日语学习与研究》 2004年第4期。
    45.杨曾文:“日本文化和宗教”,载 《日本问题》 1988年第2期。
    46.沈卫杰:“无可规避的文化苦旅--日本的国际化”,载 《日本学论坛》 2001年第2期。
    47.孙政:“试析天皇在战后日本政治社会化中的地位和意义”,载《日本研究》2003年第3期。
    48.张学岩:“从民族文化心理透析日本的战争反省”,载《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49.王屏:“论日本人“中国观”的历史变迁”,见载 《日本学刊》 2003年第2期。
    50.鲁义:“中日关系现状与两国媒体的作用”,载 《日本研究》 2006年第1期。
    51.[日]田中明彦:“回顾日中邦交正常化30年”,载 《日本学刊》 2002年第4期。
    52.[日]副田义也:“战后日本研究概况”,载 《国外社会科学》 1986年第5期。
    53.[日]川口敦司:“日本文化多种模式的合一--读《菊与刀》”,载《开放时代》2000年第11期。
    54.[日]川口敦司:“从当代日本媒体社会看耻辱感文化”,载《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55.[英]巴瑞·布赞:“中国崛起过程中的中日关系与中美关系”,载《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6年第7期。
    56.[美]彼得·卡赞斯坦:“美国帝国体系中的中国与日本”,载 《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7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