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政党中心主义”的逻辑与转型:人民政协制度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人民政协是我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执政党领导下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亦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还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诸多政治身份中,人民政协制度最显著的特征定位是执政党的统一战线组织,在执政党组织的政治叙事结构中,人民政协制度一直是占据一席之地的。本文以人民政协制度为研究对象,采用结构-功能主义的研究方法,以及从历史发展的维度通过对人民政协制度的发展历史及其结构形态的把握,探究人民政协制度的政治基础和发展逻辑关系是什么,即“政党中心主义”行为是人民政协制度产生与变迁的政治基础与动力所在;在此基础之上,从人民政协制度的历史发展与变迁的脉络中把握“政党中心主义”行为模式的变迁与转型,并进一步阐释这种变迁逻辑支配下人民政协制度政治基础的变化形态,以及这种现实与演变形态蕴含的政治学内涵。最后,“政党中心主义”行为逻辑的转型为人民政协制度提供了继承与变迁的历史与现实要素,借助于“社会”的政治化与制度化的双重过程,完善或是重新建构执政党组织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模式。
     人民政协制度的结构形式缘起于1946年与1949年“政治协商会议”的外在形式,从参加主体方面而言,在一定程度上亦是“党派”之间的会议。除了在1949-1954年间,人民政协的全国委员会代行权力机构的政治功能之外,人民政协制度一直是作为中共的统一战线组织。就此间与后来的发展状况来看,人民政协制度成为“政党中心主义”的政治性结构,并且在中共与民主党派之间提供了一种政治联系的媒介;另一方面,人民政协制度在整个政治系统中变成“政党中心主义”行为逻辑下的政治性结构,不仅在政治结构中承载了“学习”与“改造”的政治任务,亦在人民政协内部对各参加主体进行“政治整合”,为确保政治系统“政治输出”的高度一致性提供了组织保障。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政协制度与功能变迁的趋势来看,除了继续承载执政党统战组织的政治定位以外,它与政府过程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并且在政治过程方面与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府产生了行为的“同步效应”特征。
     人民政协制度在结构形态方面展现了执政党组织与民主党派、社会之间的特定关系。本文将这种关系在人民政协制度中的表现概念化为“政党中心主义”的政治性结构,表达的基本关系就是,人民政协制度因中共组织的阶级性和群众性的二元特征,也获得了同样的组织禀赋。在这种结构中,重要的一点是人民政协制度的阶级性是由执政党与国家所代表,并且对其有绝对的话语权,人民政协自身只拥有群众性,即参与由执政党与国家政权支配的每次政治运动。一方面,人民政协的相关组织和机构参与“政党中心主义”行为逻辑涵盖的政治事务,成为执政党功能模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参加人民政协内部的“阶级代表者”与各自所属阶级之间的联系,这是其群众性的重要体现。执政党通过对这二元属性的结合,形成“政党中心主义”的政治性结构。
     人民政协制度作为“政党中心主义”的政治性结构,理所当然地它只有与执政党组织保持高度的契合才能获得自身的阶级性。此时的人民政协获得了承载政治主体属性的功能,在执政党功能体系以及中国的政治结构中获得一席之地。正如,人民政协制度的产生那样,它的变迁与转型不仅取决于执政党对政治阶级身份的确认,更多地是来自于执政党对政治身份变化的经济社会关系以及结构的自察,并为之采取相应的措施。在政党、国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中,变动中的“社会”开始成为这种互动行为中的“一极”,不断成长的社会主体获得了自主的权利意识,并且组成公民的集合体,“政党中心”的结构与行为模式都面临转型的发展任务。“社会”的成长与执政党所强调的阶级性存在较大的差异,执政党与国家对社会阶级的制度化意味着对社会身份与行为的确认。一方面来源于对公民身份的承认,即实现由群众的整体定位到以公民为重要特征的个体赋权;另一方面,如何将社会内部形态的变化整合进政治系统是执政党组织及其政治性结构都需要面对的社会现实。人民政协制度经过功能的拓展与转型之后,从执政党的“统战组织”嵌入到中国的政治结构与政治过程之中,并且在政治空间中为其延伸了新的“政治身份”——多党合作关系、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等。这种拓展实际上承认了对社会与社会阶级的主体独立性的相对确认,人民政协的政治基础由原来“阶级的官僚化”形态开始转变为具有独立代表性的“协商政治”形态,由相对简单的政党与社会的关系亦呈现出了部分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特征。
     综观人民政协制度结构形态的变迁以及政治基础的演变,本文认为:人民政协制度的变迁形态展现了中国“政党中心主义”的基本行为逻辑,即政党中心主义经历了从单纯的组织整合到制度整合的特征。具体而言,“政党中心主义”的行为模式在具体形态方面表现出了较大差异,由纯粹的阶级整合凝聚政治力量赢得国家政权的行为逻辑,开始转变为在巩固国家政权基础上开始强调社会阶级的重要性。从这个层面而言,成熟的社会阶级不仅是国家形态完善的重要标志,亦是政党组织成熟的基本要求。
Th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PPCC) is an important in Chinese political system, which is a patriotic united front organization of the ruling party under the leadership and also a basic political system of the socialism, and which is the system of multi-party cooperation and political consultation leading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CP), or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t political party system. The CPPCC system is the most significant organizational and institutional positioning the ruling party's united front organization in many political identities which has been a place in the political narrative structure of the ruling party organizations. The Essay follow closely the system of the CPPCC from a structure-functionalism viewpoint, as well as from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dimension, and grasp the history, development and structure-morphology of the CPPCC system to explore its political foundation and developmental logic named the "party-centralism" that changing the political basis of the CPPCC system and the driving force. On this basis, it contributes to understanding the behavioral patterns' changing and transformations of the "party-centralism" in the context of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PPCC system and, and further explains the changes of the CPPCC system in future. Finally,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rty-centralism" makes preparations for the CPPCC's inheritance and change the elements of history and reality, by means of the dual process of the "social" political zed and institutionalized improv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mode of the ruling party organization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oth.
     The structure of the CPPCC system originated in1946and1949, the external form of the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was a meeting with party-characteristic to a certain extent. In addition to the political functions of the authority to act in the1949-1954year, the CPPCC system bears the weight of s a united front organization of CCP. In this period and the subsequent institut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CPPCC system became the "party-centralism" political structure, and provided a medium of political ties between the CCP and the eight democratic parties; on the other hand, as a "united front" organization, the CPPCC was controlled by the "party-centralism" logic, and carries not only the "learning" and "reform" task, and also participated in its internality for the political integrations, and provide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to ensure the closely consistency of "political output" in the system.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e trend of the CPPCC system and functional changes, it addition to continue carrying the role of the united front organization, it is closer to the government process also the People's Congress and the government in the form of behavior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ynchronization effect.
     It contains the given relationship between CCP and eight democratic parties for the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of CPPCC. This relationship was expressed with the performance of a "party-centralism", which concludes the class nature of CCP and the mass line, also received this organization endowment. In this structure, the important point is that the class nature of the CPPCC system is represented by the ruling party and dominated by the state and the ruling party, the CPPCC only has the mass line. The one hand, the CPPCC organizations and institutions involved in the political affairs of the logic of the "party-centralism", i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ruling party function module; the other hand, the representatives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CPPCC internal "class subject" are the link between themselves respective classes, which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mass line and the dual combination of attributes the ruling party formed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of the "party-centralism".
     As a political structure of the "party-centralism", a matter of course the high degree of fit of the organization can get their own class nature lying in the ruling party. The CPPCC on the bearer of the political function of the main body gets a place in the ruling party's functional system and political structure. As the CPPCC system produced, it's changing and transformation depend not only on the ruling party confirmation of the identity of the political class, also from the ruling party's political identity of the self-observation about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relations and the structure, and takes appropriate measures. From the changes among political parties, state and society, interactive behavior "pole" growing social subjects produced a self-awareness of their rights, and composed of a collection of citizens, political parties structure and behavioral patterns are faced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tasks. The "social" elements is different from Emphasized the class nature by the ruling party, and the social class institutionalized means the confirmation of the social identity. On the one hand, from the recognition of citizenship, the overall positioning by the masses becomes the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mpowered individual citizen; the other hand,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internal social integration into the political system is the ruling party organization and its political structure of society have to face the reality. After the expans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function, the CPPCC system, embedded from the ruling party's "united front organization" to China's political structure and political process, and in the political space for its extension of the "political status"-a multi-party cooperative relationship socialist democracy and an important form of multiple identities. From the Class bureaucratic form to the relatively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main social forces and social class, the political basis of the CPPCC is beginning to change as the independent representatives in the main process of the consultative politics. The former relationship only between political parties and social, but also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ate and society's relations.
     Making a comprehensive view on the evolution of the CPPCC system structure and morphology changes, as well as the political basis, this article contends that:changes in morphology of the CPPCC system shows the basic behavior of the "party-centralism" logic, that political parties centered experience integrated into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from a simple organization integration features. In particular, the patterns of "party-centralism" logic to show a larger difference, integrated pure class to gather the political strength to win the behavioral logic of state power, began to change as the emphasis on social class in the consolidation of state power importance. From this perspective, the mature social class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symbol of perfect national form, also the basic requirements for a mature political organization.
引文
①有学者将国民党统治时期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到1978年改革开放之前的阶段都视为“党治”国家形态,见陈明明:《党治国家的理由、形态与限度:关于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一个讨论》,陈明明主编:《共和国制度成长的政治基础》(复旦政治学评论第七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任剑涛:《政党、民族与国家——中国现代政党-国家形态的历史-理论分析》,《学海》,2010年第4期;邹谠则从统治的形态角度认为1978年之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一种全能主义的形态,有不少学者则从“民主国家”、“极权国家”和“威权国家”的划分角度,将这个阶段的中国视为极权政体,当以意识形态进行区分时,则被贴上“共产主义”的标签。
    ②金耀基:《中国政治传统与民主转化》,《中国社会与文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1页。
    ①[意]G.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北京:商务出版社,2006年版,第37页。
    ②Shaoguang Wang (2003) The Problem of State Weakness,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14, Iss.l(January), pp. 36-42.
    ①[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①主要体现于中央一级对民主党派人士的安排方面。当时主要是在对政务院内邀请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担任领导职务。政务院中4个副总理中,民主人士占了2人(郭沫若、黄炎培);政务院21名领导成员中,民主人士占了11人:政务院下属34个机构的109个正副职位中,民主人士占了49个;政务院的部长一级职务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到15人。见高建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纪实》,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版,第358页:在郝在今:《协商建国:1948-1949中国党派政治日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在不少著作中都提到在政府中对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职位的安排。②这里的代表机关身份是区别于后来的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身份,因为人民政协不具有代议的身份与功能,他的代表身份是一种政党中心主义结构下的政治话语,也就是参加成员的阶级属性,并且认为这种阶级属性与其行为之间有直接的相关性。
    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摘要)》《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年版,第793页。
    ① Allan B. Cole (1951) The United Front in the New China,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vol.277, pp.35-36.
    ①Van Slyke, Lyman P. (1967) Enemies and Friends:The United Front in Chinese Communist Histor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②Van Slyke, Lyman P. (1970) The United Front in Chin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1970(5). pp.130
    ③Gerry Groot (2004) Managing Transitions: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United Front Work, Corporatism, and Hegemony, London:Routledge, pp. ⅹⅹⅲ.
    ①Van Slyke, Lyman P. (1967) Enemies and Friends:The United Front in Chinese Communist Histor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238.
    ②罗广斌:《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几个认识问题》,《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2期。
    ③王邦佐、罗峰:《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理论支撑、现实意义和制度设计》,《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5期。
    ④肖存良:《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以统一战线为视角》,上海:复旦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⑤胡筱秀:《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人民政协制度功能变迁考察》,《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9期。
    ①郑宪:《试析人民政协职能的发展与创新》,《新视野》2010年第2期。
    ①[美]詹姆斯·D.西摩:《中国卫星党》,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室内部资料,1992年版,第38、54页。
    ②SAGE Publications. The Third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China Report,1965(1).
    ③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④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459页。
    ⑤林尚立、肖存良等著:《统一战线与中国发展》,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3页。
    ⑥殷啸虎:《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国民主宪政建设的思考》,《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①虞崇胜:《中国协商政治模式蕴含的现代民主政治机理》,《理论视野》2009年第2期。
    ②浦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522页。
    ③浦兴祖:《我国政党制度的类型归属和理论概括》,《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
    ④程竹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理论问题思考》,《政治学研究》2011年第2期。
    ①施雪华、崔恒:《一种具有政治民主和社会民主双重性质的新型民主形态_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性质》,《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②浦兴祖:《关于准确把握政协功能的思考》,《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12期。
    ③浦兴祖:《用足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功能》,《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④林尚立等著:《新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4页。
    ⑤主要是从其功能承载不断增加的角度:统一战线组织—政党结构或关系的组成部分(多党合作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社会主义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民政协机构的职能在此基础演变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从政治定位来看,每一种一定位除了统战功能之外,其他几个都只是提供一种形式或是平台,不是唯一的政治形式或组织。而它的三大职能每一项亦非界定清楚的,在每个职能领域,人民政协机构都是一种“参与性”的政治角色,即使是政治协商,亦是有协商而非决策。
    ⑥周淑真:《人民政协与“中国模式”政党制度关系结构之内涵》,《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刊》2010年第1期。
    ①“新政协筹备会关于代表资格的政治标准是严肃的。有些党派、有些个人虽然提出中请,却没有被接受;也有些党派、团体、个人,却被主动给邀请参加。”可以得知,参加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是经过中共选择过的观点是可以成立的。郝在今:《协商建国:1948-1949中国党派政治日志》,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84页。
    ②[美]詹姆斯·D.西摩:《中国卫星党》,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室内部资料,1992年,第25页。
    ①iaojun Yan, "Regime Inclusion and the Resilience of Authoritarianism:Local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in Post-Mao Chinese Politics", The China Journal, Issue 66 (July 2011), pp:57.
    ②王新尚:《借鉴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开发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功能》,《理论研究》2010年第3期。
    ③刘杰:《论人民政协的整合执政资源功能》,《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刊》2009年第4期。
    ④胡伟:《政府过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0-52页。
    ⑤胡伟:《政府过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②Xiaojun Yan (2011) "Regime Inclusion and the Resilience of Authoritarianism:Local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in Post-Mao Chinese Politics", The China Journal, Issue 66 (July 2011), pp.54-55.
    ①Xiaojun Yan (2011) "Regime Inclusion and the Resilience of Authoritarianism:Local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in Post-Mao Chinese Politics", The China Journal, Issue 66 (July 2011), pp.54-55.
    ②王邦佐等著:《执政党与社会整合: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社会整合实例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27页。
    ③殷啸虎:《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国民主宪政建设的思考》,《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④胡筱秀:《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人民政协制度功能变迁考察》,《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9期。
    ①朱勤军:《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协商民主探析》,《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3期。
    ②林尚立:《统一战线与国家建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47-153页。
    ③李君如:《中国能够实行什么样的民主》,《北京日报》2005年9月26日。
    ④庄聪生:《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民主与科学》2006年第3期。
    ⑤郑宪:《运用好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形式》,《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⑥袁峰:《中国形态协商民主的成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政治学分析》,上海:复旦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⑦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学习时报》2006年8月8日。
    ⑧齐卫平、陈鹏:《协商民主研究在中国:现实景观与理论拓展》,《学术研究》2008年第5期。
    ⑨童庆平:《当代中国政党协商民主制度的制度建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肖巧平、黄一军:《宪政视野下协商民主概念分析》,《理论观察》2009年第4期。
    ②金安平、姚传明:《“协商民主”在中国的误读、偶合以及创造性转换的可能》,《新视野》2007年第5期。
    ③转引自[瑞典]简·图瑞尔:《为党内协商民主辩护》,《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年第1期。
    ④王金洪:《从政治协商走向协商政治——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新视野》,《中国社会报》2004年8月19日。
    ⑤林尚立:《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学术月刊》2003年第4期。
    ⑥房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刊》2008年第3期。
    ⑦黄福寿:《中国协商政治发生与演变的逻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⑧黄福寿:《中国协商政治发生与演变的逻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4页。
    ①庄聪生:《协商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7期。
    ②高奇琦:《中国协商民主的内核:在党际协商与党群协商之间》,《探索》2009年第2期。
    ①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页。
    ③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页。
    ④罗广斌:《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几个认识问题》,《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2期。
    ⑤《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65页。
    ①阎小骏通过对Z县政协委员吸纳方式的考察,分为五个步骤:中共统战部仔细审查政协内部次级组织,如党派、界别以及个体精英的名单,并且决定是否准许新成员的进入;统战部成员邀请由县一级政府提名并监督乡镇级别的共产党委员会和主要的工作单位空出一些成员的名额;统战部开始对提名的委员的政治背景和行为进行审查,并挑选符合条件的成员;在此基础上,将形成的委员名单送往县一级常委会审查和批准;负有义务的地方政协委员会将会接受预先所有的经过共产党党委挑选的成员并公布于众。见“XiaojunYan (2011) "Regime Inclusion and the Resilience of Authoritarianism:Local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in Post-Mao Chinese Politics", The China Journal, Issue 66 (July 2011), pp.59-62.
    ②林尚立:《人民共和与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建设国家的政治方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4期。
    ①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58页。
    ①[匈牙利]玛利亚·乔纳蒂:《自我耗竭式演进:政党-国家体制的模型与验证》,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页。
    ②申明民:《政治转变中的中国共产党》,《二十一世纪(网络版)》第三十八期2005年5月31日。
    ③[匈牙利]玛利亚·乔纳蒂:《自我耗竭式演进:政党-国家体制的模型与验证》,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320-325页。
    ④[美]沈大伟:《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适》,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226-235页。
    ①林尚立:《中国共产党和国家建设》,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1页。
    ②新权威主义主义的论点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这时期的新权威主义主要来源于亨廷顿的学说,亚洲的韩国与新加坡等国的政治实践,以及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所形成的冲击是其产生的外部背景,内部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树立国家权威的双重需要以及一元的政治结构是其现实基础。该论点当时收到不少学者的批驳。其核心思想是讨论中国在走向市场经济的改革时代的权威与自由的关系问题,后来此概念已不再提及,但是仍有不少学者在围绕如何运用现有的权威更好地推进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进程。持该观点的学者主要有吴稼祥、萧功秦等。详情见刘军、李林:《新权威主义——对改革理论纲领的论争》,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年版;卢毅:《回忆—场几乎被遗忘的论争——“新权威主义”之争述评》,《二十一世纪(网络版)》第八十三期2009年2月28日。
    ③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主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增订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④主要包含“意识形态的合法性、结构的合法性和个人的合法性”三种。见[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18页。
    ①[美]黎安友:《从极权统治到韧性威权:中国政治变迁之路》,台北: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版,第7页。
    ②[美]贾恩弗朗哥·波齐:《国家、本质、发展与前景》,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版,第152页。
    ①[意]G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北京:商务出版社,2006年版,第71页。
    ②[意]G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北京:商务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页。
    ③[意]G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北京:商务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页。
    ④Karl W. Deutsh (1961) Social Mobiliza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September.
    ①这种行为的周期性是指中共在不同时期展开的政治动员活动,如“三反、五反运动”、“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反右运动”以及后来的“文革”都是受中共的组织支配。
    ②林尚立:《轴心与外围:共产党的组织网络与中国社会整合》,载陈明明、何俊志主编:《中国民主的制度
    结构》(复旦政治学评论第六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44-356页。
    ③同上,第344页。
    ④陈明明:《党治国家的理由、形态与限度》,陈明明主编:《共和国制度成长的政治基础》(复旦政治学评论第七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3页。
    ⑤国民党与共产党的党国体制在该文中的时间段分别选取为“国民党(1929-1939)”,即国民党“训政时期”;共产党(1953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同上,第223页。
    ⑥同上,第231页。
    ⑦杨光斌:《制度变迁中的政党中心主义》,《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①尽管这种保留较大程度上是从民主党派的角度进行考虑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人民政协与中共之间的紧密关系。见江良高:《建国后民主党派存在的三次考验与思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12期。
    ②张明楚、高平:《中国共产党关于联合政府政治主张的由来和发展》,《中共党史研究》1993年第4期。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9-103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79页。
    ①这个地方的“单位”不仅包括职业性和地域性的机构,还包括和政治相关的组织与机构,如个体成员在人大和政协机构中的存在,即个体成员往往因为职业和政治身份而获得双重的单位属性。
    ②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页。
    ①[德]托马斯·海贝勒、君特·舒耕德:《从群众到公民——中国的政治参与》,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①林尚立:《政党、政党制度与现代国家:对中国政党制度的理论反思》,《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②金观涛、刘青云:《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第241-242页。
    ③在农村,中共借助在农村的传统社区内划分“阶级成分”,并且将阶级身份与土地资源的获取之间建立相关性,尤其是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彻底颠覆了农村的社区,形成新的社区“公社”,使得公社成为农民获得生存与发展资源的政治单位;见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①[德]托马斯·海贝勒:《中国政治改革的困境》,载吕增奎主编:《民主的长征:海外学者论中国政治发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版,第49-50页。
    ②浦兴祖:《我国政党制度的类型归属与理论概括》,《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
    ①任剑涛:《政党、民族与国家——中国现代政党-国家形态的历史-理论分析》,《学海》2010年第4期。
    ①林尚立:《行动者与制度绩效:以文本结构为中介的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5期。
    ②胡伟:《政府过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①[法]埃哈尔·费埃德伯格:《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79-180页。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444页。
    ①黄彦编:《孙文选集》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01-514页。
    ②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71页。
    ③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版,第170页。
    ④杨光斌:《制度变迁中的政党中心主义》,《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①《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408页。
    ②《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433页。
    ③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①“阶级性”主要是指人民政协内部的不同的主体结构:中共和民主党派,这是一种“身份的标签化”过程,中共被视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农民阶级的领导者,民主党派成为“小资产阶级”的代言者或本身,尽管小资产阶级的经济社会基础在改革开放之前已经被“单位化”的组织形态所吸纳,在政治上仍然具有这样的标签化的指代。
    ②指因阶级身份的区分之后,政协内部成员与其所属的阶级群众之间的相关性,尽管在现实中,这种联系多是受到影响,但是执政党的精英依然认为这种群众性的存在。
    ①Bianco, Lucien (1971) Origins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1915-1949.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301-302.转引自[美]李丹:《理解农民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的案例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0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357页。
    ③[美]邹谠:《中国革命再阐释》,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69-70页。
    ④《列宁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31页。
    ⑤[美]威廉·多姆霍夫:《谁统治美国——权力、政治和社会变迁》,南京:凤凰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
    ①Van Slyke, Lyman P. (1967) Enemies and Friends:The United Front in Chinese Communist Histor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250.
    ②神仙会主要是针对1959年中共党内的“反右倾”运动延伸至党外,形成对民族党派以及其他社会精英的批判,以及1957年反右斗争以来激烈的斗争方式对这些“阶级”成员影响至深,以致于他们对政治事务不敢轻易发表看法。神仙会主要是用“三自”(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与“三不”(不打棍子、不戴帽子和不抓辫子),主要针对于之前激烈的阶级斗争运动。见彭友今等主编:《当代中国的人民政协》,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209-210页。
    ③[美]约翰·布莱尔·斯塔尔:《毛泽东的政治哲学》,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11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79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28页。
    ③[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296页。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294页。
    ②[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92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83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5-1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1页。
    ③主要分为三个层次:一、统治的精英或“先锋队”(包括党的干部、党员、共青团员和非党干部);二、工人阶级及其联盟“人民”(包括工人、农民,“贫下中农”与工人同等并明确地置于富裕农民之上、知识分子和小资产阶级分子、民族资产阶级);三、不入等级的“人民的敌人”。见J.W.刘易斯:《中国城市发展中流动性的政治方面》,《美国政治科学评论》第60卷第4期(1966年12月),第906-907,转引自[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1页。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38-39页。
    ②[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26-27页。
    ③[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2-43页。
    ④《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6页。
    ①[美]李丹:《理解农民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的案例研究》,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84页。
    ②[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45、372页。
    ③[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72-373页。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59页。
    ②张健:《合法性与中国政治》,《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5期。
    ①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页。
    ②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45-146页。③有不少学者是指代国民党在形式上统一中国之前的军阀混战时期,而陈志然认为军绅政权主要包含几个特征:军人控制政权机关的人员任免;这种政权在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替过程中存在过,但主要指在1895年中日战争之后,中国近代民族主义觉醒之后的军队和军阀;这些军阀所形成的“军—绅政权”不保护国家主权的完整,民族主义对其影响不大;自筹军饷,拥有防区或行政区。陈将国民党政权时期也视为军——绅政权。在本文中则不包括国民党政权。陈志让:《军纠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5页。
    ④房政在其博士论文中将国民党和共产党的政治统治结构分别称为“庇护制政党”和“民主集中制政党”两种形式,这是以政党的组织形式作为各自形成国家政治体制的核心特征,其中应该注意的是政党的领袖在政党和国家内部的影响。房政:《中国现代国家的型构》,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其他的学者很多将国民党体制和共产党改革开放之前的体制都称为“党治形态”(如陈明明教授、任剑涛教授等)
    ⑤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47
    ①[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50页。
    ②中国传统的帝制政权用四种方式弥补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联系弱化的状态:官仓制度、保甲制度、训谕制度和宗族制度。见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50页。
    ③在萨托利这里,结构化政党是意味着政党已经到了巩固阶段,在这个极端它能够且实际上也正在发挥引导功能。一个稳定的沟通体制对引导的需要,部分归因于大众政治的本质,但从根本上讲足归因于数日巨大这一简单的事实:参与者人数越多,就越需要一个规范化的交通制度。[意]G.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北京:商务出版社,2006年版,第64-65页。
    ①[美]费约翰:《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455页。
    ②张健:《合法性与中国政治》,《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5期。
    ③[英]杰拉德·德兰迪、恩靳·伊辛:《历史社会学手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27页。
    ①[英]杰拉德·德兰迪、恩靳·伊辛:《历史社会学手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27-42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③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06页。
    ①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323页。
    ②[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80-181页。
    ③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133页。
    ④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332-333页。
    ⑤《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7页。
    ①主要是指自由民主国家内部的政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描述。见[法]让·布隆代尔、[意]毛里齐奥·科塔主编:《政党与政府:自由民主国家的政府与支持性政党关系探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②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69-72页。
    ③陈明明:《革命党·统治党·执政党——关于政党及其革新的一项词语梳理》,肖滨、郭忠华主编:《中山大政治学评论》,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7页。
    ①《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7-1478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80页。
    ③《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7页。
    ④1949年1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中央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部组织中国共产党党委会的决定》、《关于在中央人民政府内建立中国共产党党组的决定》两个文件。
    ①“一元化领导”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体现为党委制和党组织、党管干部制度、归口管理制度、党委领导下的集体负责制以及有关案件的党内审批制度。见庞松、韩刚:《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历史考察和改革展望》,《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6期。
    ②《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268-269页。
    ③胡伟《政治过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98页。
    ④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9页。
    ⑤Dickson, Bruce J. (1997) Democratization in China and Taiwan:The Adaptability of Leninist Par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106.
    ①孙立平:《改革前后中国大陆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及民众间互动关系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年春季卷。
    ①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比较政治发展的理论与经验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页。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11页。③林尚立:《民主集中制的财政基础:对中国国家建设的一种分析》,《社会科学》2011年第6期。
    ①Renwick, Neil and Qing Cao (2003)'Modern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in China'. In Gary D. Rawnsley and Ming-Yeh T. Rawnsley (eds.), Political Communications in Greater China. The Construction and Reflection of Indentity. London:Routledge Curzon, pp.673转引自[挪威]贺美德、鲁纳编著:《“自我”中国:现代中国社会中个体的崛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110页。
    ②谢岳:《组织结构的制度化重建:开放社会的政治整合》,《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①这里指的单位尽管与改革开放之前封闭环境下的“单位”不可同日而语,单位已经退去很多的政治功能与社会功能,但是属于国家公务人员、参公人员以及事业单位的成员仍然在经济福利和社会福利方面较多地依赖于所属的“单位”。
    ②吴杰:《十一届全国政协五年来提交提案近三万件》,http://www.infzm.com/content/72609,《南方周末》2012年3月15日。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2页。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第328-329页。
    ②邓力群等主编:《当代中国的统一战线》(上),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2-28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06页。
    ②金观涛、刘青峰:《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因社会超稳定结构》,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版,第24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82页。
    ①分别指1946年1月10召开和1949年9月21日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
    ②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60页。
    ③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458页。
    ④房政:《中国现代国家的型构》,上海: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305页。
    ①马贵凡译:《毛泽东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三十日给斯大林的电报全文》,《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1期。
    ②[俄]A.列多夫斯基编著:《米高扬的赴华历史使命》(1949年1-2月),《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5期。
    ③龚育之:《党史札记》,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
    ④马贵凡译:《毛泽东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三十日给斯大林的电报全文》,《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1期。
    ⑤秦立海:《民主联合政府与政治协商会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14页。
    ①《科瓦廖夫给斯大林的报告》(1949年12月24日),见沈志华、李丹慧编:《中苏高层交往实录(1949-1965)——来自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教学研究参考资料2010年),第62页。
    ②[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4页。③《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98-1299页。
    ④中共对参加新政协的非中共人士和政党的标准变化情况详见李格:《一届政协筹备问题的若干考察》,《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4期。
    ⑤《刘少奇给联共(布)中央和斯大林的报告》(1949年7月4日),见沈志华、李丹慧编:《中苏高层交往实录(1949-1965)——来自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教学研究参考资料2010年),第41页。
    ①《毛泽东选集》(合订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272页。
    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协词典》,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第2-3页。
    ③《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国人民政协词典》,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第1页。
    ④《刘少奇给联共(布)中央和斯大林的报告》(1949年7月4日),见沈志华、李丹慧编:《中苏高层交往实录(1949-1965)——来自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教学研究参考
    ①彭友今等主编:《当代中国的人民政协》,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
    ②《关于继续加强各界民主人士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的意见》(1952年6月),《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18页。
    ①袁峰:《中国形态协商民主的成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政治学分析》,上海:复旦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64页。
    ①《刘少奇给联共(布)中央和斯大林的报告》(1949年7月4日),见沈志华、李丹慧编:《中苏高层交往实录(1949-1965)——来自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教学研究参考资料2010年),第43页。
    ②李维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形势与新任务》(1950年3月21日),《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9页。
    ③[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0页。
    ④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10-122页。
    ①yman P. Van Slyke (1967) Enemies and Friends:The United Front in Chinese Communist Histor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208.
    ②《罗申与周恩来的谈话备忘录》(1951年7月24日),见沈志华、李丹慧编:《中苏高层交往实录(1949-1965)——来自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教学研究参考资料2010年),第
    74页。
    ③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第166页。
    ①《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1953年7月),《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58页。
    ②《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49-1988》(上),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第123页。
    ③《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2页。
    ④《人民日报》,1954年12月27日第1版,转引自刘世华:《关于建国初期政协代行人大职权问题的正确 理解》,《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2期。
    ①见文章导论中的文献综述部分。
    ②协商委员会当时是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常设机构,又是代行人民政协地方委员会的统一战线组织。
    ①李维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形势与新任务》(1950年3月21日),《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7-18页。
    ②于毅夫:《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发言》(1956年3月2日),《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242-243页。
    ③《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1953年7月),《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61页。
    ④《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1953年7月),《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60-161页。
    ①《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1953年7月),《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58页。
    ②《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版,第200页。③同上,第204页。
    ④同上,第221页。
    ⑤原文是“在我国人民的政治生活中,应当怎样来判断我们的言论和行动的是非呢?我们以为,根据我国的宪法的原则,根据我国最大多数人民的意志和我国各党派历次宣布的共同的政治主张,这种标准可以大致规定如下:(一)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二)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不利于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三)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破坏或削弱这个专政;(四)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制度;(五)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
    ①郑维伟:《政治正当性与中国政治发展》,《东亚研究》2010年7月第四十一卷第二期。
    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1953年7月),《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59页。
    ③Dickson, Bruce J. (1997) Democratization in China and Taiwan:The Adaptability of Leninist Party,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p.74.
    ④《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41-42、67-74页。
    ①陈永发:《中国七十年近代史》下,台北: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版,第650-651页。
    ②《关于继续加强各界民主人士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的意见》(1952年6月),《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18-119页。
    ③《关于继续加强各界民主人士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的意见》(1952年6月),《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18-120页。
    ①在中共的阶级话语体系中,小资产阶级主要是知识分子阶层。
    ②《当代中国的人民政协》,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205页。
    ③朱道亚:《中共国家与社会关系——近来的理论观点与文献分析》,《东亚研究》2007年1月第三十八卷第1期。
    ④[美]沃德·华尔德:《现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变迁研究:从描述现状到解释变迁》,载周雪光主编:《当代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92年版,第67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03页。
    ②分别指中共的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全体会议和政协全体会议。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7页。
    ②这里主要指进入人民代表大会、政府机关和司法机关。
    ①中共中央批转中央统战部《关于新时期党对民主党派工作的方针任务的报告》的通知,1986年7月16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5-02/06/content 2553772.htm.
    ②林尚立等著:《新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3页。
    ①韩秀义:《文本·结构·职能:人民政协之特性剖析》,《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刊》2009年第2期。
    ①何俊志:《从苏维埃到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关于现代代议制的构想与实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8页。
    ②关于科层制的具体论述见[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卷),北京:商务出版社,1998年版,第三章和第九章。
    ③[美]华尔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国工业中的工作环境和权力结构》,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页。
    ④[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年版,第175页。
    ①周恩来:《人民政协共同纲领草案的特点》,《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46页。
    ②彭友今等主编:《当代中国的人民政协》,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407页。
    ①李正华:《毛泽东与人民政协事业》,《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6期。
    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1953年7月),《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58页。
    ③《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1953年7月),《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58-159页。
    ④《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1953年7月),《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60页。
    ①Memorandum from Martin to Perkins,312.6,24/3/52, in CSDCF1945-1949,3.转引自[美]魏斐德:《红星照耀上海城:共产党对市政警察的改造,1942-1952年》,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192页。
    ②彭友今等主编:《当代中国的人民政协》,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第416页。
    ③主席会议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小型协商会,许多地方的重要事务,包括地方的重大决策、重要人士安排和群众普遍关系的问题,都常常在主席会上讨论;在常委会必会期间,一些以政协组织名义向当地中共党委、人大、政府提出的重要建议案,也要经主席会议协商决定。
    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门户网,http://www.cppcc.gov.cn/zxww/zxww/zxzz/index.shtml.
    ②李维汉:《回忆与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第676页。
    ③Harry Harding(1981) Organizing China:The Problem of Bureaucracy,1949-1976. California:Stanford
    ①李维汉:《回忆与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6年版,第679页。
    ②《中央统战部关于加强政协地方委员会工作的意见》(1956年12月),《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302页。
    ③杨奎松:《建国前后中共对资产阶级政策的演变》,《历史教学》2006年第10期。
    ①高华:《新中国五十年代初如何社会统合》,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 xiandaishi/special/shehui/ detail_2009_07/25/322988_0.shtml,凤凰网2009年7月25日。
    ②高华:《新中国五十年代初如何社会统合》,http://news.ifeng.com/history/zhongguo xiandaishi/special/shehui/ detail_2009_07/25/322988_O.shtml,凤凰网2009年7月25日。
    ③《关于继续加强各界民主人士思想改造的学习运动的意见》(1952年6月),《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20页。
    ④《中共中央批发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帮助民主人士、资产阶级分子进行政治学习和理论学习的办法”》(1956年4月9日),《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267-269页。
    ①“关于民主人士和社会上旧中、上层分子的学习所需要的经费,应当列入政协全国委员会和各级地方委员会的预算,向财政部门报销;关于资产阶级分子短期讲习班所需要的经费,统一由专业公司负担,组织工商业者进行经常性学习所需要的经费,由工商联负担。”见《中共中央批发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关于帮助民主人士、资产阶级分子进行政治学习和理论学习的办法”》(1956年4月9日),《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268页。
    ①Schurmann, Franz H. (1968)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308.
    ②Van Slyke, Lyman P. (1967) Enemies and Friends:The United Front in Chinese Communist Histor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236.
    ③《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1953年7月),《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60页。
    ④Van Slyke, Lyman P. (1967) Enemies and Friends:The United Front in Chinese Communist Histor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236.
    ⑤Lieberthal, Kenneth G. (2004) Governing China:from Revolution through Reform, New York:W. W. Norton Press, pp.93.
    ①[匈牙利]玛利亚·乔纳蒂:《自我耗竭式演进:政党-国家体制的模型与验证》,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5页。
    ②《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2页。③胡治安:《知名民主人士的中共党籍问题》,《炎黄春秋》2011年第8期。
    ①《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1953年7月),《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59页。
    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1953年7月),《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61页。
    ③《关于目前统一战线工作中的几个问题》(1951年1月25日),《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72页。
    ①《发挥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积极作用的几个问题》(1950年4月13日),《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33页。
    ②《中共中央统战部举行的茶话会上的讲话》(1951年1月20日),《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59页。
    ③《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上的发言》(1956年3月2口),《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242-243页。
    ④《李维汉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2页。
    ①《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7页。
    ②《中央统战部关于加强政协地方委员会工作的意见》(1956年12日),《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305-306页。
    ③《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新形势与新任务》(1950年3月21日),《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9页。
    ④对于党派及其社会基础在中共的意识形态体系中,是根据建国之初的历史经验,针对中共在社会群体中的影响力与控制力有限的现状,认为民主党派是有较大的社会影响力,将其纳入统一战线,就能够使中共的影响力贯穿所有的社会阶层。其表现形式就是“组织——群众”的关系(或称代表性)。
    ⑤[匈牙利]雅诺什·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91页。
    ①阎明复:《在全国统战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总结发言(节选)》(1986年12月4日),《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519页。②林尚立将这种复合结构成为“复合民主”,指出中国的人民民主形态在实际过程中变成了政党的民主与人民民主两个部分,两者在实际中形成了张力关系。人民民主实践的内在张力依据马克思的民主理论,人民民主应该确立在政治解放、阶级解放和社会解放三者有机统一基础之上,体现为人民确定国家制度,将国家事务作为自己的事务来决定。因而,一切人都是立法者,都有单独参与立法的可能。基于这样的价值形态,人民民主的制度形态应该是巴黎公社所推行的议行合一体制,议行合一的机关应该是社会的一切健全成分的真正代表,不代表任何一种特殊利益,是真正的人民政府,是人民通过自己的力量管理自己事务的组织,是人民获得社会解放的政治形式。但是,现在的历史条件都已经不是当年马克思与恩格斯所设定的条件。见林尚立:《复合民主:人民民主在中国的实践形态》,《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5期。
    ①[苏联]阿·阿夫托儿汉诺夫:《党治制的由来》,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2-13页。
    ②[美]华尔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国工业中的工作环境和权力结构》,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页。
    ①李月军:《中国政治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学海》2009年第4期。
    ①《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实行后统一战线组织问题的意见》(1953年7月),《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北京:档案出版社,1988年版,第161页。1953年7月
    ①《人民日报(网络版)》,1995年4月22日http://www.people.com.cn/item/flfgk/dffg/1995/A144004199521.html.
    ②[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年版,第177页。
    ①胡筱秀:《人民政协制度功能变迁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26页。
    ②吴杰:《十一届全国政协五年来提交提案近三万件》,http://www.infzm.com/content/72609,《南方周末》2012年3月15日。
    ①多伊彻:《官僚制的起源》,见[日]田日富久治:《社会主义与官僚制》,《世界哲学》1979年第3期。
    ②[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68页。
    ③孙立平等:《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渠敬东等:《从总体支配到技术治理:基于中国30年改革经验的社会学分析》,《中国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①Lieberthal, Kenneth G.(2004) Governing China:from Revolution through Reform, New York:W. W. Norton Press, pp.98-99; Schurmann, Franz H(1968)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106.
    ②冯仕政:《中国国家运动的形成与变异:基于政体的整体性解释》,《开放时代》2011第1期。
    ③Van Slyke, Lyman P. (1967) Enemies and Friends:The United Front in Chinese Communist Histor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237.
    ④Van Slyke, Lyman P. (1967) Enemies and Friends:The United Front in Chinese Communist Histor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238.
    ①Harry Harding (1981) Organizing China:The Problem of Bureaucracy,1949-1976.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p.2-7.
    ②“国家化”主要是指人民政协是在多元社会基础之上形成参加政府过程的社会代表,并且人民政协组织及其成员参政的过程就是明确的制度确认,行为模式已有相应的规范约束和保障,实际上就是以“制度”的身份介入政治过程,而非以“组织”的形式作为主要的行为特征。
    ①陶庆:《党员主权与政党主权—常任制改革的目标:以浙江台州椒江的地方性知识为例》,《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91、195、231、311页。
    ①张健:《合法性与中国政治》,《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5期。
    ②康晓光:《经济增长、社会公正、民主法治与合法性基础——1978年以来的变化与以后的选择》,《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4期。
    ③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导言第1页。
    ①[匈牙利]玛利亚·乔纳蒂:《自我耗竭式演进:政党-国家体制的模型与验证》,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321页。
    ②[美]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和微观行动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8页。
    ①李月军:《中国政治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学海》2009年第4期。
    ②[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5页。
    ①Shi ping Zheng (1997) Party vs. State in Post-1949 China:The Institutional Dilemma, New York: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 pp.81.
    ②Hong Yung Lee (1991) From Revolutionary Cadres to Party Technocrats in Socialist Chin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48-49.
    ③毛泽东1957年4月24日《论十大关系》。
    ④《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90页。
    ⑤胡伟:《政府过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①林尚立:《复合民主:人民民主在中国的实践形态》,《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5期。
    ②avid Shambaugh (2010), China's Communist Party:Atrophy and Adaptation,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131.
    ③Shi ping Zheng (1997) Party vs. State in Post-1949 China:The Institutional Dilemma, New York: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 pp.83.
    ①中央统战部编:《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学习问答》,北京:华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178页。
    ②[德]托马斯·海贝勒:《作为战略群体的企业家:中国私营企业家的社会与政治功能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308页。
    ①[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年版,第176页。
    ②[苏联]阿·阿夫托儿汉诺夫:《党治制的由来》,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47页。
    ③Schurmann, Franz H(1968)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pp.188-189.
    ③[美]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55页。
    ①[美]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和微观行动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42-43页。
    ②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6-77页。
    ①[美]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行动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2页。
    ②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13页。
    ③姜新立:《大转变——后共产主义与后社会主义研究》,台北:唐山出版社,2004年版,第291页。
    ④[日]唐亮:《体制转型的模式、初始条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转型》,载黄卫平、汪永成住百年:《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第8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73页。
    ⑤[德]托马斯·海贝勒:《作为战略群体的企业家:中国私营企业家的社会与政治功能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318-321页。
    ⑥[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06页。
    ①金太军:《政治基本问题的思考》,载马德普主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从》(第三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1页。
    ②金太军:《政治基本问题的思考》,载马德普主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从》(第三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1页。
    ③[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年版,第62页。
    ①《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347-348页。
    ②李维汉:《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88页。
    ③《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1页。
    ④曾庆军:《合作与协商的政治:中国民主党派参政方略研究》,上海:复旦大学2009级博士论文,第100页。
    ⑤《李维汉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23页。
    ⑥吴惕安、俞可平:《当代西方国家理论评析》,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83页。
    ⑦[美]罗伯特·达尔:《多头政体——参与与反对》,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37页。
    ①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页。
    ②Dickson, Bruce J. (2008) Wealth in Power:The Communist Party's Embrace of China's Private Sector,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23.
    ③张厚义:《私营企业主阶层在我国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
    ④Dickson, Bruce J. (2008) Wealth in Power:The Communist Party's Embrace of China's Private Sector,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70.
    ⑤Delman, Joergen (2005)'China's Party State and the Private Business Sector:"Dogs Wags Tail" or Tail Wags Dog"?', Norwegian Journal of Geography, vol.59, no.3, pp.207-216.
    ①[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7年版,第176页。
    ②胡治安:《知名民主人士的中共党籍问题》,《炎黄春秋》2011年第8期。
    ③Dickson, Bruce J. (2008) Wealth in Power:The Communist Party's Embrace of China's Private Sector,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pp.176.
    ①这次宪法修改亦是因为中共的高层领导者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提法以及贯彻中共十四大精神的其他方面,此点印证了“三会看一会”的观点,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都是以中共每次的代表大会的精神为中心
    ②胡筱秀:《人民政协制度功能变迁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3页。
    ①该规程规定政治协商是中共广东省委就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在决策前和决策执行中与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各界代表人士进行的协商,对协商的指导思想、原则、适用对象、协商范围、协商形式以及频度、协商程序与内容等内容进行了说明。观之与2005、2006年中共中央关于政治协商的规定来看,广东在以上方面的固定基本是在中央的范围之内,程序方面也比较模糊。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86页。
    ③即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法阵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
    ④《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23页。
    ⑤蔡永飞:《论中国民主党派的转型》,北京大学政党研究中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中心2008年6月27日举办的“首届中国政党研究论坛暨中国政党制度的功能与价值”研讨会论文。
    ⑥赵旺龙:《比较视野中的政党与代议机构的关系——浅谈中西政党与代议机构关系的差异》,《人大研究》2007年第2期。
    ①此处的界别主要指除中共与民主党派以外的社会界别。
    ②《关于政协的性质和任务》(1954年12月19日),《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制版,第384-385页。
    ③郑万通主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鉴2004)),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2页。
    ①在改革开放之初,囿于意识形态体系的现实俗成,认为只有体制是可以变动,制度是不能改的,于是提及政治领域内的变革一般都提体制改革。现在学者们多提政治改革,实际是也是政治体制改革。
    ②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7页。
    ①[德]托马斯·海贝勒:《作为战略群体的企业家:中国私营企业家的社会与政治功能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6页。
    ②《政协委员是如何产生的》,http://www.people.com.cn/GB/34948/34965/2617246.htnl,人民网,2004年07月05日。
    ①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页。
    ②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29页。
    ①杨爱珍:《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页。
    ②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88页。
    ③康晓光:《再论“行政吸纳政治”——90年代中国大陆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2009-6-23,http:// www.21ccom.net/newsinfo.asp?id=286&cid=10342300。
    ①景跃进:《代表理论与中国政治:一个比较视野下的考察》,《社会科学研究》2007年第3期。
    ②Xiaoying Wang (2002)'The Post-communist Personality:the Spectre of China's Capitalist Reforms', The China Journal, no.47 (January 2002), pp.1-17.
    ②康晓光:《威权政府+法团主义:让底层民众有组织地参政》,《绿叶》2009年第7期。
    ①储建国:《从行政吸纳到政治吸纳——再论“一党立宪”》,中国政府创新网,2011年04月04日,http://www.chinainnovations.org/Item.aspx?id=28184。
    ②殷啸虎:《政治协商制度与现代政治文明》,《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5期。
    ③Chen F. (2003). Between the State and Labor:The Conflict of Chinese Trade Unions'Double Identity in Market Reform, China Quarterly,176, pp.1006-1008.
    ①[德]托马斯·海贝勒:《作为战略群体的企业家:中国私营企业家的社会与政治功能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7页。
    ②荣敬本、崔之元《从压力型体制从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81页。
    ③刘俊、宣柯吟、姚雪鹏:《[两会特别报道]政协委员这五年:“很多问题明知道难,但还是得说”》http://www.infzm.com/content/71723南方周末2012年3月15日。
    ④[德]托马斯·海贝勒:《作为战略群体的企业家:中国私营企业家的社会与政治功能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7页。
    ⑤关海庭《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5页。
    ②林尚立:《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学术月刊》2003年第4期。
    ③林尚立:《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学术月刊》2003年第4期。
    ①[挪威]贺美德、鲁纳编著:《“自我”中国:现代中国社会中个体的崛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106页。
    ①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5页。
    ②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5页。
    ③郑谦、庞松等著:《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发展概要》,北京: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版,第90页。
    ④庞松、韩刚:《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历史考察和改革展望》,《中国社会科学》1987年第6期。
    ⑤[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英文版前言第25页。
    ①[德]罗伯特·米歇尔斯:《寡头统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英文版前言第28页。
    ②景跃进:《执政党与民众的联系、特征与机制:一个比较分析的简纲》,《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③康晓光:《再论“行政吸纳政治”——90年代中国大陆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2009-6-23, http:// www.21ccom.net/newsinfo.asp?id=286&cid=10342300。
    ④景跃进:《执政党与民众的联系、特征与机制:一个比较分析的简纲》,《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⑤见胡伟:《政府过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6页。
    ①程竹汝、任军锋:《当代中国政党政治的功能性价值》,《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4期;郑宪、王桂玲、孙瑞华:《中国参政党运行机制》,北京: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②Gang Guo (2007)'Organizational Involvement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China',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40, no,4 (April 2007), pp.466-467.
    ①[匈牙利]玛利亚·乔纳蒂:《自我耗竭式演进:政党-国家体制的模型与验证》,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323页。
    ②对中国共产党适应性变化的研究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正在兴起的一个热点,这方面的著述可参见Dickson,Bruce J.(2003) Red Capitalists in China:The Party, Private Entrepreneurs, and Prospects for Political Chan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jeld Erik Brodsgard, Yongnian Zheng eds (2004) Bringing the Party Back in:How China is Governed, Eastern Universities Press by Marshall Cavendish; David Shambaugh (2008) China's Communist Party:Atrophy and Adaptation,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an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Yongnian Zheng (2010)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s Organizational Emperor:Culture, Reprod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Routldge.
    ③Saich Tony (2000) Negotiating the State: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2000 (1), vol.124.
    ③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2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162页。
    ①效能性适应主要是一种“功能性调整方式”,政党通过调整目标,借助新政策的出台来推动组织机构改革,在政党意识形态体系的范围内部进行调整,目的是促使政党执政或参政效能的提高,从该方面而言,这种调整实际上既是政党系统内部的精英替换以及目标偏好的调整,同时也是政党对外部经济、政治、社会制度采取的一种实用性的功能调整;反应型适应与前者相比,政党应对国内外环境压力采取更深层次的适应,政党更多是转变自身去适应环境,并非改变其所处的环境,此类适应的要求不仅仅是一种政策的变化,更多是一种组织的对外部环境的回应,政党精英群体接受和采取的政策除了反映自身偏好之外,更多是对社会群体的一种积极的回应。转引自[德]托马斯·海贝勒:《作为战略群体的企业家:中国私营企业家的社会与政治功能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305-306页。
    ②任剑涛:((2011年——推而不动的中国政改》,《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12年2月号,总第一二九期。
    ①金耀基:《行政吸纳政治——香港的政治模式》,载《中国政治与文化》,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转引自康晓光:《再论“行政吸纳行政”——90年代中国大陆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2009-6-23, http://www.21ccom.net/newsinfo.asp?id=286&cid=10342300。
    ①Van Slyke, Lyman P. (1967) Enemies and Friends:The United Front in Chinese Communist Histor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238.
    ②Van Slyke, Lyman P. (1967) Enemies and Friends:The United Front in Chinese Communist Histor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pp.238.
    ③任剑涛:《政党、民族与国家——中国现代政党-国家形态的历史-理论分析》,《学海》2010年第4期。
    ④任剑涛:《政党、民族与国家——中国现代政党-国家形态的历史-理论分析》,《学海》2010年第4期。
    ①[德]托马斯·海贝勒:《作为战略群体的企业家:中国私营企业家的社会与政治功能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第251页。
    ②罗广斌:《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几个认识问题》,《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2期。
    ③胡伟:《政府过程》,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0-52页。
    ①赵建民、张执中:《组织内卷与列宁式政党的调适与变迁:中国共产党个案分析》,载《人文及社会科学集刊》(台北)2005年第6期,转引自李月军:中国政治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学海》2009年第4期。
    ①[匈牙利]玛利亚·乔纳蒂:《自我耗竭式演进:政党-国家体制的模型与验证》,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40页。
    ②[日]唐亮:《体制转型的模式、初始条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转型》,载黄卫平、汪永成主编:《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第8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69页。
    ③[挪威]贺美德、鲁纳编著:《“自我”中国:现代中国社会中个体的崛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①康晓光:《再论“行政吸纳政治”——90年代中国大陆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2009-6-23,http://www.21ccom.net/newsinfo.asp?id=286&cid=10342300。
    ②Baum, Richard, Shevchenko, Alexei. (1999) The "State of State", In Goldman, Merle, Macfarquhar, Roderick. Ed., The Paradox of China's Post-Mao Reform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pp.344-351.
    ③康晓光:《再论“行政吸纳政治”——90年代中国大陆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研究》,2009-6-23, http:// www.21ccom.net/newsinfo.asp?id=286&cid=10342300.
    ④熊培云在其《重新发现社会》一书中指出中国有走向“资本权贵主义”倾向,它比权贵资本主义在性质方面显得更加不合理。
    ①[挪威]贺美德、鲁纳编著:《“自我”中国:现代中国社会中个体的崛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105-106页。
    ②中华全国工商联合编:《1993年—2006中国私营企业大型调查》,北京中华工商联会出版社2007年版,第116页。
    ③参见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6期:童燕齐对市民社会中critical realm and non-critical realm所作的区分,参见Yanqi Tong (1994) State, Society, and Political Change in China and Hungary, Comparative Politics, Vol.26, No.3, p.334.
    ④在与上海市政协的工作成员进行访谈时,他提到,在上海一些区为了招商引资,政协委员会作为“交换”的对象之一,有些区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成员占到总成员的三分之一,2011年7月13日。
    ①见韩福国:《市场_组织与国家_中华全国工商联及民间商会_ACFIC在制度博弈中的双重代理分析》,上海:复旦大学2001级博士论文。
    ②[挪威]贺美德、鲁纳编著:《“自我”中国:现代中国社会中个体的崛起》,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版,第112页。
    ③Beck, Ulrich and Elisabeth Beck-Gernsheim (2003) Individualization:Institutionalized Individualism and its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 London, Thousand Oaks, Calif:Sage, pp.39-41.
    ④Tsai, Kelle S. (2005) Capitalists without a Class:Political Diversity among Private Entrepreneurs in China,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38, no,9 (November 2005), pp.1130-1158.
    ③[匈牙利]玛利亚·乔纳蒂《自我耗竭式演进:政党-国家体制的模型与验证》,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①张鸣:《中国走向官僚新权威主义》,《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12年2月号,总第一二九期。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6页。
    ③景跃进:《执政党与民众的联系、特征与机制:一个比较分析的简纲》,《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④Walder, Andrew G.(1992) Urban Industrial Workers:Some Observations on the 1980s. In Arthur Lewis Rosen-baum (ed.), State & Society in China:The Consequence of Reform. San Francisco:Oxford.
    ⑤Rosenbaum, Arthur L. (1992) Introduction. In Arthur Lewis Rosenbaum (ed.), State & Society in China:The Consequence of Reform. San Francisco:Oxford.
    ①任剑涛:《2011年——推而不动的中国政改》,《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12年2月号,总第一二九期。
    ②[美]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克波编:《找回国家》,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68-84页。
    ③[美]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克波编:《找回国家》,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58页。
    ④杨雪冬:《民族国家与国家构建:一个理论综述》,载《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复旦政治学评论第3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版,第87页。
    ⑤社会裂缝主要指社会的不平等性,包括阶级、阶层、民族和地域等方面。
    ⑥[日]唐亮:《体制转型的模式、初始条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体制转型》,载黄卫平、汪永成主编:《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第8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68-69页。
    ①Dickson, Bruce J. (2007)'Integrating Wealth and Power in China:The Communist Party's Embrace of the Private Sector', The China Quarterly, no.192 (December 2007), pp.827-854.
    ②合作主义(Corporatism)也被译为法团主义、社团主义、阶级合作主义、组合主义或工团主义等名称,合作主义内部又被分为国家合作主义和社会合作主义两大类。国家合作主义主要特征是有限程度的自由主义民主和人民参与,统治精英对社会的全面控制,政府特许而得以存在的利益组织发挥着政府与经济生产者之间的没切作用,而政府通过这些组织县直或控制生产者团体的独立活动。社会合作主义是与议会、政党以及选举等制度并存的一种政治过程与制度。它的基础是职能代表制,即代表社会经济利益的垄断组织被政府允许在商讨政府政策的过程中拥有特权地位,这种商讨过程通常是在正式的民主决策程序之外,作为政府给予的这种特权地位的回报,利益组织则保证其成员服从利益组织与政府共同制定的政策条款。
    ①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93页。
    ②张钟汝、范明林、王拓涵:《国家法团主义视域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互动关系研究》,《社会》2009第4期。
    ①[英]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二卷·上),上海:上海世纪集团,2007年版,第3页。
    ②[英]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二卷·上),上海:上海世纪集团,2007年版,第9页。
    ①这一点可以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共党代会的政治报告,其中都有从“富强”角度论述的国家体系发展目标的重要性。
    ②林尚立:《轴心与外围:共产党的组织网络与中国社会整合》,见陈明明、何俊志主编:《中国民主的制度结构(复旦政治学评论第六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③[美]邹谠:《中国革命再阐释》,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④[美]邹谠:《中国革命再阐释》,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2页。
    ⑤现在多用“法治”概念。
    ①[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8页。
    Tilly Charles (1975)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states in Western Europe,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③《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9页。
    ①[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170页。
    ①Larry Diamond (1999) Developing Democracy,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pp.162.
    《周恩来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
    陈志让:《军绅政权:近代中国的军阀时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
    《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1年。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件选编》(全两册),人民出版社1982年。
    《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文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
    王邦佐:《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
    《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诞生暨资料选编》,文史资料出版社1984年。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中央与地方政府、全国政协历届负责人人名录》,人民出版社1984年。
    《董必武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
    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新时期统一战线文献选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年。
    陈竹筠:《中国民主党派历史资料选辑(上下)》,华东师范大学1985年。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下册),中共党史出版社1986年。
    《李维汉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
    王沪宁:《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石光树主编:《迎来曙光的盛会——新政治协商会议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1987年。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4册),人民出版社1987、1988、1990年。
    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档案出版社1988年。
    孙连全:《苏联东欧统一战线若干问题》,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年。
    郑谦、庞松等著:《当代中国政治体制发展概要》,北京: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88年。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中共中央[1989]14号文件)1989年12月30日。
    姜华宣、王德夫主编:《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稿》,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刘军、李林:《新权威主义——对改革理论纲领的论争》,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
    《中国人民政协词典》,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
    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研究室编:《统一战线工作手册》,中共北京市委统战部研究室1990年。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49-1988》(上、下),文物出版社1991年。
    《毛泽东选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邓小平论统一战线》,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央党史出版社1991年。
    《共和国走过的路——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49-1952)》,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
    周雪光主编:《当代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桂冠图书有限公司1992年。
    金耀基:《中国政治传统与民主转化》,《中国社会与文化》,牛津大学出版社1992年。
    彭友今等主编:《当代中国的人民政协》,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
    吴建国等著:《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风云录》,警官教育出版社1993年。
    吴惕安、俞可平:《当代西方国家理论评析》,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王绍光、胡鞍钢:《中国国家能力报告》,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
    《邓小平文选》(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
    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94年。
    王功安、蓝玉娟主编:《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合作史》,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4年。
    《列宁选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
    邓力群等主编:《当代中国的统一战线(上、下)》,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年。
    《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6年。
    荣敬本、崔之元:《从压力型体制从民主合作体制的转变》,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陶东明、陈明明:《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胡伟:《政府过程》,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人民出版社1998年。
    迟福林、田夫:《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
    康晓光:《权力的转移——转型时期中国权力格局的变迁》,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
    《毛泽东文集》(第6、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完善多党合作若干问题的意见》1999年。
    《中国人民政协全书》(上、下卷),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文选》,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
    郝在今:《协商建国:1948-1949中国党派政治日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统一战线工作的决定》2000年。
    杜行健:《团结与民主:新时期人民政协、统一战线工作全书》,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
    萧超然、晓韦主编:《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黑龙江出版社2000年。
    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林尚立:《当代中国政治形态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
    刘建军:《单位中国——社会调控体系重构中的个人、组织与国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王邦佐:《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关海庭:《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刘德厚:《毛泽东人民民主国家思想的历史发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
    周淑真:《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人民出版社2001年。
    高建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纪实》,当代中国出版社2001年。
    张忆军:《风雨同舟七十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史》,学林出版社2001年。
    《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珍贵档案》,中国档案出版社2001年。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上、下册),中央党史出版社2002年。
    王长江:《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龚育之:《党史札记》,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中央编译局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杂志社编:《中国调查报告:社会经济关系的新变化与执政党的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刘建军主编:《制度建设与国家成长(复旦政治学评论第二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
    邓野:《联合政府与一党训政:1944-1946年间国共政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
    马德普主编:《中西政治文化论丛》(第三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杨光斌:《政治学导论(第2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
    杨爱珍:《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
    何增科等著:《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李汉林:《中国单位社会:议论、思考与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
    徐湘林主编:《渐进政治改革中的政党、政府与社会》,中信出版社2004年。
    姜新立:《大转变——后共产主义与后社会主义研究》,唐山出版社2004年。
    黄大熹:《中国共产党组织结构发展路径的历史考察》,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年。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增订版)》,商务印书馆2004年。
    马永顺:《周恩来与人民政协》,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2004年9月。
    《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2005年2月。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2005]5号文件)2005年3月。
    中央统战部编:《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学习问答》,华文出版社2005年。
    虞崇胜、宋俭:《人民政协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年。
    浦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关海庭《中国近现代政治发展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刘建军:《执政的逻辑:政党、国家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
    肖滨、郭忠华主编:《中山大政治学评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年。
    韩大梅:《新民主主义宪政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
    黄彦编:《孙文选集》(上册),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郭圣莉:《城市社会重构与国家政权建设:建国初上海国家政权建设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肖东波:《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史:1949-1956》,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年。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2006年2月8日。
    中华全国工商联合编:《1993年—2006中国私营企业大型调查》,中华工商联会出版社2007年。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人民日报》2007年10月25日。
    王邦佐等著:《执政党与社会整合: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社会整合实例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胡鞍钢:《中国政治经济史论(1949-1976)》,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
    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新星出版社2008年。
    林尚立:《统一战线与国家建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陈明明、何俊志主编:《中国民主的制度结构(复旦政治学评论第六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韩大元:《1954年宪法与中国宪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摘要)》《人民政协重要文献选编》(上、中、下),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年。
    陈永发:《中国七十年近代史》(上、下),联经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9年。
    胡鞍钢、王绍光、周建明主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增订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
    王长江:《政党论》,人民出版社2009年。
    林尚立等著:《新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林尚立:《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天津出版社2009年。
    陈明明:《共和国制度成长的政治基础》(复旦政治学评论第七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黄福寿:《中国协商政治发生与演变的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年。
    胡筱秀:《人民政协制度功能变迁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沈志华、李丹慧编:《中苏高层交往实录(1949-1965)——来自俄国档案馆的解密文件》,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教学研究参考资料2010年)。
    王奇生:《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黄卫平、汪永成主编:《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第8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陈方勐:《转型社会中的中国共产党》,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
    吕增奎主编:《民主的长征:海外学者论中国政治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
    金观涛、刘青云:《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法律出版社2011年。
    金观涛、刘青云:《开放中的变迁:再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法律出版社2011年。
    何俊志:《从苏维埃到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共产党关于现代代议制的构想与实践》,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黎见春:《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制度及运作——以湖北地区为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
    林尚立、肖存良等著:《统一战线与中国发展》,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苏联]阿·阿夫托儿汉诺夫:《党治制的由来》,湖北人民出版社1982年。
    [希腊]尼科斯·波朗查斯:《政治权力与社会阶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
    [美]巴林顿·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华夏出版社1987年。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1988年。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88年。
    [法]亨利·列菲弗尔:《论国家——从黑格尔到斯大林和毛泽东》,重庆出版社1988年。
    [波兰]W.布鲁斯:《社会主义的所有制与政治体制》,华夏出版社1989年。
    [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89年。
    [美]塞缪尔·亨廷顿:《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华夏出版社1989年。
    [美]罗斯:《社会控制》,华夏出版社1989年。
    [美]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法]莫里斯·迪维尔热:《政党概论》,香港青年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1年。
    [美]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
    [美]约翰·布莱尔·斯塔尔:《毛泽东的政治哲学》,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
    [美]詹姆斯·D.西摩:《中国卫星党》,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室内部资料1992年。
    [美]邹谠:《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和微观行动的角度看》,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
    [美]安德鲁·华尔德:《共产主义社会的新传统主义》,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1995年。
    [匈牙利]卢卡奇:《历史与阶级意识》,商务印书馆1996年。
    [美]华尔德:《共产党社会的新传统主义——中国工业中的工作环境和权力结构》,牛津大学出版社1996年。
    [美]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
    [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下卷),商务出版社1998年。
    [英]安东尼·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学林出版社1999年。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美]邹谠:《二十世纪与中国政治》,牛津大学出版社2000年。
    [美]丹尼尔·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
    [法]卢梭:《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2002年。
    [美]邹谠:《中国革命再阐释》,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年。
    [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2002年。
    [法]让-马克·夸克:《合法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
    [美]马克·赛尔登:《革命中的中国:延安道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美]弗里曼等著:《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德]埃利亚斯·卡内提:《群众与权力》,中央编译出版2003年。
    [美]罗伯特·达尔:《多头政体——参与与反对》,商务印书馆2003年。
    [美]哈罗德·拉斯维尔:《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商务印书馆2003年。
    [德]托马斯·海贝勒:《作为战略群体的企业家:中国私营企业家的社会与政治功能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
    [英]詹姆斯·布赖斯:《现代民治政体》(上、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
    [美]费约翰:《唤醒中国:国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与阶级》,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
    [法]埃哈尔·费埃德伯格:《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美]佩里·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美]安东尼·奥罗姆:《政治社会学导论(第4版)》,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
    [法]让·布隆代尔、[意]毛里齐奥·科塔主编:《政党与政府:自由民主国家的政府与支持性政党关系探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意]G.萨托利:《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出版社2006年。[美]卡特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
    [美]贾恩弗朗哥·波齐:《国家、本质、发展与前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年。
    [美]西达·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上海世纪出版社2007年。
    [匈牙利]雅诺什·科尔奈:《社会主义体制:共产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
    [美]詹姆斯·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
    [美]黎安友:《从极权统治到韧性威权:中国政治变迁之路》,巨流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
    [美]查尔斯·蒂利:《强制、资本与欧洲国家(公元990-1992),上海世纪出版社2007年。
    [美]迈克尔·曼:《社会权力的来源》(上、下),上海世纪出版社2007年。
    [美]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08年。
    [英]布莱恩·特纳:《公民身份与社会理论》,吉林出版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匈牙利]玛利亚·乔纳蒂:《自我耗竭式演进:政党-国家体制的模型与验证》,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
    [美]傅高义:《共产主义下的广州:一个省会的规划与政治(1949-1968)》,广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
    [美]李丹:《理解农民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的案例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
    [美]威廉·多姆霍夫:《谁统治美国——权力、政治和社会变迁》,凤凰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9年。
    [德]托马斯·海贝勒、君特·舒耕德:《从群众到公民——中国的政治参与》,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
    [英]杰拉德·德兰迪、恩靳·伊辛:《历史社会学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美]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克波编著:《找回国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
    [美]李侃如:《治理中国:从革命到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美]塔洛克:《官僚体制的政治》,商务印书馆2010年。
    [美]沈大伟:《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适》,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年。
    [美]魏斐德:《红星照耀上海城:共产党对市政警察的改造,1942-1952年》,人民出版社2011年。
    [挪威]贺美德、鲁纳编著:《“自我”中国:现代中国社会中个体的崛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年。
    [美]詹姆斯·G.马奇、[挪威]约翰·P.奥尔森:《重新发现制度:政治的组织基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年。
    [日]田口富久治:《社会主义与官僚制》,《世界哲学》1979年第3期。
    庞松、韩刚:《党和国家领导体制的历史考察和改革展望》,《中国社会科学》 1987年第6期。
    汪玉凯:《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政权及其形式的探索》,《中共党史研究》1991年4月刊。
    张明楚、高平:《中国共产党关于联合政府政治主张的由来和发展》,《中共党史研究》1993年第4期。
    孙立平:《改革前后中国大陆国家、民间统治精英及民众间互动关系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季刊》1994年春季卷。
    张厚义:《私营企业主阶层在我国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6期。
    [俄]A.列多夫斯基编著:《米高扬的赴华历史使命》(1949年1-2月),《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5期。
    罗广斌:《关于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几个认识问题》,《政治学研究》1996年第2期。
    康晓光:《经济增长、社会公正、民主法治与合法性基础——1978年以来的变化与以后的选择》,《战略与管理》1999年第4期。
    程竹汝、任军锋:《当代中国政党政治的功能性价值》,《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4期。
    殷啸虎:《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国民主宪政建设的思考》,《华东政法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张健:《合法性与中国政治》,《战略与管理》2000年第5期。
    浦兴祖:《关于准确把握政协功能的思考》,《探索与争鸣》2000年第12期。
    江良高:《建国后民主党派存在的三次考验与思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12期。
    马贵凡译:《毛泽东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三十日给斯大林的电报全文》,《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1期。
    谢岳:《组织结构的制度化重建:开放社会的政治整合》,《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2期。
    黄仁宗:《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关》,《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2期。
    刘世华:《关于建国初期政协代行人大职权问题的正确理解》,《社会科学战线》2003年第2期。
    林尚立:《协商政治: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一种思考》,《学术月刊》2003年第4期。
    朱勤军:《中国政治文明建设中的协商民主探析》,《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3期。
    王金洪:《从政治协商走向协商政治——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新视野》,《中国社会报》2004年8月19日。
    殷啸虎:《政治协商制度与现代政治文明》,《政治与法律》2004年第5期。
    杨火林:《新中国建国程序的调整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过渡性特点》,《中共党史研究》2004年第6期。
    王智:《政治文明视野中的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协商性政治的历史与逻辑》,《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2期。
    浦兴祖:《我国政党制度的类型归属和理论概括》,《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2期。
    景跃进:《执政党与民众的联系、特征与机制:一个比较分析的简纲》,《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
    李君如:《中国能够实行什么样的民主》,《北京日报》2005年9月26日。
    申明民:《政治转变中的中国共产党》,《二十一世纪》网络版第三十八期2005年5月31日。
    郑宪:《运用好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形式》,《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陈家刚:《协商民主与当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学习时报》2006年8月8日。
    李格:《一届政协筹备问题的若干考察》,《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4期。
    庄聪生:《协商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民主与科学》2006年第3期。
    林尚立:《行动者与制度绩效:以文本结构为中介的分析,《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年第5期。
    李正华:《毛泽东与人民政协事业》,《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年第6期。
    庄聪生:《协商民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第7期。
    杨奎松:《建国前后中共对资产阶级政策的演变》,《历史教学》2006年第10期。
    朱道亚:《中共国家与社会关系——近来的理论观点与文献分析》,《东亚研究》2007年1月第三十八卷第1期。
    王邦佐、罗峰:《人民政协民主监督的理论支撑、现实意义和制度设计》,《政治与法律》2007年第5期。
    金安平、姚传明:《“协商民主”在中国的误读、偶合以及创造性转换的可能》,《新视野》2007年第5期。
    裴宜理:《中国人的“权利”概念》,《国外理论动态》2008年第2期。
    房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刊》2008年第3期。
    齐卫平、陈鹏:《协商民主研究在中国:现实景观与理论拓展》,《学术研究》2008年第5期。
    郭定平:《当代中国政党与国家关系模式的重构:比较的视野》,《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1期。
    虞崇胜:《中国协商政治模式蕴含的现代民主政治机理》,《理论视野》2009年第2期。
    高奇琦:《中国协商民主的内核:在党际协商与党群协商之间》,《探索》2009年第2期。
    浦兴祖:《用足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功能》,《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刘杰:《论人民政协的整合执政资源功能》,《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刊》2009年第4期。
    肖巧平、黄一军:《宪政视野下协商民主概念分析》,《理论观察》2009年第4期。
    马奔、彭宗超:《协商民主与票决民主的整合: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模式的探讨》,《理论研究》2009年第4期。
    林尚立:《政党、政党制度与现代国家:对中国政党制度的理论反思》,《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卢毅:《回忆一场几乎被遗忘的论争——“新权威主义”之争述评》,《二十一世纪》网络版第八十三期2009年2月28日。
    韩秀义:《文本·结构·职能:人民政协之特性剖析》,《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刊》2009年第2期。
    李月军:《中国政治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学海》2009年第4期。
    张钟汝、范明林、王拓涵:《国家法团主义视域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互动关系研究》,《社会》2009第4期。
    康晓光:《威权政府+法团主义:让底层民众有组织地参政》,《绿叶》2009年第7期。
    胡筱秀:《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人民政协制度功能变迁考察》,《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第9期。
    周淑真:《人民政协与“中国模式”政党制度关系结构之内涵》,《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会刊》2010年第1期。
    郑宪:《试析人民政协职能的发展与创新》,《新视野》2010年第2期。
    王新尚:《借鉴西方协商民主理论:开发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功能》,《理论研究》2010年第3期。
    杨光斌:《制度变迁中的政党中心主义》,《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任建涛:《政党、民族与国家——中国现代政党-国家形态的历史-理论分析》,《学海》2010年第4期。
    陶庆:《党员主权与政党主权—常任制改革的目标:以浙江台州椒江的地方性知识为例》,《社会科学》2010年第7期。
    郑维伟:《政治正当性与中国政治发展》,《东亚研究》2010年7月第四十一卷第二期。
    李格:《论“人民代表会议制度”》,《中共党史研究》2010年第10期。
    景跃进:《转型、吸纳和渗透:挑战环境下执政党组织技术的嬗变及其问题》,《中国非营利评论》2011年第1期。
    施雪华、崔恒:《一种具有政治民主和社会民主双重性质的新型民主形态_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性质》,《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
    冯仕政:《中国国家运动的形成与变异:基于政体的整体性解释》,《开放时代》2011年第1期。
    程竹汝:《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基本理论问题思考》,《政治学研究》2011年第2期。
    林尚立:《人民共和与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建设国家的政治方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第4期。
    林尚立:《复合民主:人民民主在中国的实践形态》,《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5期。
    胡治安:《知名民主人士的中共党籍问题》,《炎黄春秋》2011年第8期。
    任剑涛:《2011年——推而不动的中国政改》,《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12年2月号,总第一二九期。
    张鸣:《中国走向官僚新权威主义》,《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12年2月号,总第一二九期。
    姚植传:《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博士论文。
    曾勇明:《协商政治的决策过程与政治整合功能分析》,北京大学2003年博士论文。
    袁峰:《中国形态协商民主的成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政治学分析》,复旦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房政:《中国现代国家的型构》,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童庆平:《当代中国政党协商民主制度的制度建设》,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博士学位论文。
    肖存良:《中国共产党与国家建设——以统一战线为视角》,复旦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
    Allan B. Cole (1951) The United Front in the New China. the 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1951 (277).
    Karl W. Deutsh (1961) Social Mobilization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September.
    SAGE Publications (1965)The Third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China Report, 1965(1).
    Wright, Mary C. (1965) The Last Stand of Chinese Conservatism:The Tungchih Restoration,1862-1874, rev. ed.(New York:Athenaeum).
    Schwartz Benjamin (1965) Modernization and Maoist Vision:Some Reflections on Chinese Communist Goals, The China Quarterly, Vol.21.
    Brzezinsk, Zbigniew (1966) The Soviet Political System:Transformation or Disintegration, Problems of Communism, vol.15, no.1(January-February).
    Abdurakhman Avtorkhanov (1966) The Communist Party Apparatus, Chicago: Henry Regnery Company.
    Van Slyke, Lyman P. (1967) Enemies and Friends:The United Front in Chinese Communist History,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A. Doak Barnett (1967) Cadres, Bureaucracy, and Political Power in Communist China, New York and Lond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Schurmann, Franz H. (1968) Ideology and Organization in Communist Chin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Van Slyke, Lyman P. (1970) The United Front in Chin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istory,1970(5).
    Jacques Guillermaz (1972)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Power,1949-1976, Colorado:West view Press.
    Tilly Charles (1975) The Formation of national states in Western Europe, Princeton, 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ohen Jerome Alan (1978) China's Changing Constitution, The China Quarterly, Vol.76.
    Richard S. Katz (1980) A Theory of Parties and Electoral Systems,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Harry Harding (1981) Organizing China:The Problem of Bureaucracy, 1949-1976.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Angelo Panebianco (1988) Political Parties:Organization and Power,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Kenneth Lieberthal and Michel Oksenberg (1988) Policy Making in China Leaders, Structures, and Processes,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Vivienne Shue (1988) The reach of the state: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 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Kenneth G Lieberthal Bruce J. Dickson (1989) A Research Guide to Central Party and Government Meetings in China 1949-1986, New York:M. E. Sharpe, Inc.
    Hong Yung Lee(1991) From Revolutionary Cadres to Party Technocrats in Socialist China.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Avery Goldstein (1991) From Bandwagon to Balance-of-Power Politics: Structural Constrains and Politics in China,1949-1978,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artin K, Whyte.(1992) Urban China:A Civil Society in the Making? In Arthur Lewis Rosen-Baum (ed.), State & Society in China:The Consequence of Reform. San Francisco:Oxford.
    Nina P, Halpern(1993) Studies of Chinese Politics. In David Shambaugh (ed.), American Studi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Washington, D. C.: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Gold, Thomas B.(1993) The Study of Chinese Society. In David Shambaugh(ed.),American Studi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Washington, D. C.: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Richard S. Katz and Peter Mair. (1994) How Parties Organize:Change and Adaptation in Party Organizations in Western Democracies, Thousand Oaks, Calif.:Sage Publications.
    Dickson, Bruce J. (1997) Democratization in China and Taiwan:The Adaptability of Leninist Part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hi ping Zheng (1997) Party vs. State in Post-1949 China:The Institutional Dilemma, New York: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
    Baum, Richard, Shevchenko, Alexei (1999) The'State of State', In Goldman, Merle, Macfarquhar, Roderick., Ed., The Paradox of China's Post-Mao Reform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Larry Diamond (1999) Developing Democracy,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Goldman, Merle, Macfarquhar, Roderick. (1999) The Paradox of China's Post-Mao Reforms. New York: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hi Tianjian (2000) Cultural Values and Democracy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China Quarterly, Vol.162.
    Xiaoying Wang (2002)'The Post-communist Personality:the Spectre of China's Capitalist Reforms', The China Journal, no.47 (January)
    Shaoguang Wang (2003) "The Problem of State Weakness", Journal of Democracy, Vol.14, Iss.1(Jan,2003).
    Dickson, Bruce J. (2003) Red Capitalists in China:The Party, Private Entrepreneurs, and Prospects for Political Chang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Beck, Ulrich and Elisabeth Beck-Gernsheim (2003) Individualization: Institutionalized Individualism and its Social and Political Consequences. London: Sage.
    Chen F. (2003) Between the State and Labor:The Conflict of Chinese Trade Unions'Double Identity in Market Reform, China Quarterly.176.
    Gerry Groot (2004) Managing Transitions: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United Front Work, Corporatism, and Hegemony, London:Routledge.
    Lieberthal, Kenneth G (2004) Governing China:from Revolution through Reform, New York:W. W. Norton Press.
    Delman, Joergen (2005)'China's Party State and the Private Business Sector: "Dogs Wags Tail" or Tail Wags Dog"?', Norwegian Journal of Geography, vol.59, no.3.
    Tsai, Kelle S. (2005)'Capitalists without a Class:Political Diversity among Private Entrepreneurs in China',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38, no,9 (November).
    Bachman David (2006) Aspects of an Institutionalizing Political System of China 1958-1965, The China Quarterly, Vol.188.
    Strauss Julia (2006) Morality, Coercion and State Building by Campaign in the Early PRC:Regime Consolidation and After 1949-1956, The China Quarterly, Vol. 188.
    Dickson, Bruce J. (2007) Integrating Wealth and Power in China:The Communist Party's Embrace of the Private Sector, The China Quarterly, no.192 (December).
    Gang Guo (2007) Organizational Involvement 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China, Co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 vol.40, no,4 (April).
    Bo Zhiyue (2007) China's Elite Politics:Political Transition and Power Balancing, Hackensack, N.J.:World Scientific.
    Dickson, Bruce J. (2008) Wealth in Power:The Communist Party's Embrace of China's Private Sector,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hristopher J. Kam (2009) Party Discipline and Parliamentary Politics,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avid Shambaugh (2010), China's Communist Party:Atrophy and Adaptation, 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Xiaojun Yan (2011) "Regime Inclusion and the Resilience of Authoritarianism: Local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in Post-Mao Chinese Politics", The China Journal, Issue 66 (July).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