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品牌设计方法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品牌的设计方法,以史学研究的方法,从文献(文字)资料、口述史料中梳理有价值的原始资料,探究上海品牌设计的发展脉络、研究上海经典品牌的设计与设计方法;以设计和设计研究的历史实践、主要观点、研究进程和代表人物、代表事件为“本源”,开展对品牌设计方法论的系统阐述。
     由于人类的活动受到自身文化水平与环境的影响,因此人的行为本质上是带有非理性的成分。作为属于人的行为范畴下的设计,也具有“艺术性”与“直觉性”的处理过程,呈现一种实践主义的认识论。在这种认识论支配下,设计便是人的一种不稳定性或不唯一性的价值矛盾活动过程。正是由于设计与理工类学科相比具有的独特思维与交流方法,这使得对品牌设计的科学体系和方法进行研究成为必然和必要。
     论文从方法论上讨论品牌设计的主、客体之间的“事与理”的相互关系,通过社会心理学的“影响力”理论对上海经典品牌的设计实践展开四个思维向度的设计分析,并与“上海经典品牌”的设计实践进行结合,进而提升到国家层面对民族经典品牌培育的思考。
     论文是基于设计管理范畴,结合上海商业设计调研项目,探究的品牌设计实践中的理论系统、方法模型的一次尝试性归纳与总结。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对国内外关于设计方法论研究的历史现状进行了梳理,理清“设计方法研究”的历史发展脉络;二、将“设计实践”和“设计研究”中的方法和模式进行对比和归纳,总结品牌设计的四个思维向度:识别(Recognition)、结果(Results)、关系(Relationship)、再生(Regeneration)来讨论品牌设计,并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影响力”原则来进行一一对比验证。
The main topic of this paper is about brand design methodology, which is based onmulti-discipline research from the documentry of history, physical materials, and oralhistory. And focus on the state of Shanghai classical branding, significant historicalevents, the arguments, and the influential design researchers are reviewed in anapproach of historical methodology.
     In consideration ofthe cognitive level of human has limited on the knowledge and theliving circumstance, that people's behavior essentially is combined with non-rationalingredient. As the design behavior belongs to the people’s activities, which alsohave“art” and “intuition” process, as a practice of Marxism theory. In theepistemology of domination, design becomes a contradictoryprocedure of humanvalue, which is instable ornonexclusive. It is the unique thinking and communicationmethod for design and engineering subjects compared with, which makes thescientific system and methods of brand design study become inevitable and necessary.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d brand desig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Physicalmatter” and “people’s matter” relationship from the methodology, Through the designpractice of social psychology “influence” theory to the Shanghai classic brand of fourthinking dimensions design, And combined design practice with “Shanghai classicbrand”, and then promoted to the national level on the national classic brandcultivation.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design management category, combined with the researchproject of Shanghai commercial design. It’s a tentative summary on theoretical systemof brand design in practice and methods model.
     The innovation of this paper lies in two aspects. Firstly, carried out on the designmethod of the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And sort outthe design method of history. Secondly, It has summarizing and comparing the “design”and “design study” method and mode. Derived from four dimensions of thinking tothe brand design, which are Recognition Results Relationship and Regeneration.Andto carry out the test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psychology theory “influence” principlestage by stage.
引文
1许平,设计史研究——设计与中国设计史研究年会专辑[C],论文《中国设计问题的基本线索——重读〈陈之佛文集〉》,2007年12月,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159页。
    1此次会议被认为是工程领域“设计方法运动”的起点,并推动了设计方法论开始成为一们独立的学科。设计方法论最早来源于兹维基(Zwicky)于1948年提出的形态秩序论(Morphological method)。详见:Nigel Cross. Science and Design Methodology: A Review. Research in Engineering Design (1993)5:63.
    2参见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王敏教授论文,《设计or科学——乌尔姆设计方法论初探》,[J]《创意与设计》,无锡,江南大学,中国轻工信息中心,2010年第2期,44页。
    3唐林涛博士论文,《设计事理学理论、方法与实践》,[D],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4。
    1陈放,《品牌学——中国品牌实战原理》,[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年1月,1-5页。
    1余明阳主编,《中国品牌报告2011》,[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年7月第五版。
    1陆娅楠,《人民日报》2011年09月04日第1版。[N],《中国企业500强世界地位提升——总体规模与经济效益大幅增长,与美国企业500强差距缩小》。
    2引自《设计品牌》,原田进[日],黄克炜/译,[M],江苏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第53页。
    1张道一先生2007年3月1日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所撰的《造物艺术的角度转换——谈图案学·工艺美术·设计艺术》论文。东南大学出版社的《张道一选集》331页。
    1唐林涛,《从设计方法论的流变看设计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关系》,装饰,[J],2005年第7期,总第147期,第54页
    1Nigel Cross,Development in Design Methodology,John Wiley&Sons Ltd.,[M],1984,vii
    2尹定邦,《论从方法到方法研究》,美术学报,[J],1999年总第25期,4页。
    1勒内·笛卡尔《笛卡尔方法论》,关琪桐翻译,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
    1杭间,设计史研究——设计与中国设计史研究年会专辑,论文《中国的工艺史与设计史》,2007年12月,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57-58页。
    2张道一先生2007年3月1日于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所撰的《造物艺术的角度转换——谈图案学·工艺美术·设计艺术》论文。东南大学出版社的《张道一选集》331页。
    1杭间主编,《设计史研究——设计与中国设计史研究年会专辑》,赵江洪论文《设计研究和设计方法论研究四十年》,2007年12月,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21—22页。
    1王受之著,《世界现代设计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9月河北第20版,46-58页。
    1Nigel Cross. Science and Design Methodology: A Review. Research in Engineering Design (1993)5:63.
    1张道一先生1985年9月5日《为生活造福的艺术》论文。东南大学出版社的《张道一选集》245页-246页。
    2张道一先生1985年9月5日《为生活造福的艺术》论文。东南大学出版社的《张道一选集》246页。
    1李立新著,《中国设计艺术史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2011年10月第一次印刷,第7页。
    1李研祖,《造物之美-产品设计的艺术与文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35页;
    1王受之著,《世界现代设计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年9月河北第20版,第245页。
    1耿志宏,《试论设计事理学对创意产业中广告设计的影响》,[J]《新闻界》,四川成都,四川日报报业集团,2008年02期,第133-134页。
    2张道一先生主编的《工业设计全书》中对“设计”的涵义源自《大不列颠百科辞典》(1786年)对“Design”的表述。
    3[美]赫伯特·A·西蒙:《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杨砾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5年版,第115页。
    1柳冠冠中:《工业设设计学概论》,哈尔滨,黑龙龙江科学技术出出版社,1997年年版,第66页页。
    2李砚砚祖,《造物之之美产品设计的的艺术与文化》》,北京,中国国人民大学出版版社,2000年版版,第47-51页页。
    1唐林涛:《设计事理学理论、方法与实践》,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论文,第97页。
    1肯尼思·艾瓦特·博尔丁(Kenneth Ewart Boulding),The Image: Knowledge in Life and Society,[M],出版社: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56年11月15日,6~12页。
    1黄卫纯,《品牌的维护和培育》,《现代商贸工业》,2007-03-30
    2蒋璟萍,《企业品牌内涵及其生成模式》,《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5-18
    1黄蔚,《设计管理:企业的创新之源》,《现代营销·经营版》2007年2月26日。
    1王甲昌:《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国有企业激励机制探讨》,《财经界》(学术版),北京,国家信息中心,2009年02期,39-40页。
    1卢宏泰,品牌理论里程探析,《外国经济与管理》,[J],2009年1期
    【1】. R. K. Sawyer. Social Emergence: Societies as Complex Systems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2】. T. Fenner, M. Levene, G. Loizou, et al. A Stochastic EvolutionaryGrowth Model for Social Networks [J]. Computer Networks: Th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and TelecommunicationsNetworking,2007,
    【3】. T. Gross, B. Blasius. Adaptive Coevolutionary Networks: A Review[J]. J R Soc Interface,2008,
    【4】. I. A. Miklashevich, V. V. Barkaline. MathematicalRepresentations of the Dynamics of Social System: I. GeneralDescription[J]. Chaos, Solitons and Fractals,2005
    【5】.[美]马丁·科斯特龙,赵萌萌/译,感官品牌,[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1;
    【6】.张发松,戴高诺,品牌七宗最,[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7】.曾朝晖,品牌制胜,[M],重庆出版社,2002;
    【8】.[美]温克勒(Winkler,A.M),赵怡/译,快速建立品牌:新经济时代的品牌策略,[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129;
    【9】.[英]保罗·斯图伯特(PaulStobart),尹英/译,品牌的力量,[M],中信出版社,2001,179;
    【10】.陈放,品牌学,[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2,1;
    【11】.杨松霖,品牌速成大师,[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9;
    【12】.乔恩·米勒·戴维,缪尔,强势品牌的商业价值,[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2
    【13】.黄江松,品牌战略,[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4;
    【14】.余以游,名牌:战略的王牌,[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11;
    【15】.白光,21世纪名牌商标战略定位,[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
    【16】.余明阳,品牌传播学,[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17】.周永亮,名牌竞争战略,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
    【18】.[美]戴维·阿克,李兆丰/译,创建强势品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19】.姚斯亮,广告与包装匹配对品牌认知的影响,[J],西北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2007;
    【20】.周勇,包装视觉品牌与VI概念的运用,[J],包装工程,2006;
    【21】.陈礼庚,浅谈包装设计—包装设计在品牌与促销中的应用,[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
    【22】.唐庆臣,提高品牌认识层次,提升中国品牌竞争力,[J],学术交流,2003;
    【23】.刘石兰,黄友松,我国品牌竞争力的现状及提升对策,[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
    【24】.[美]菲利浦·科特勒,营销管理:分析、计划和控制,[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5】.[美]阿尔·里斯,杰克·特劳特,谢伟山,苑爱冬/译,定位,[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6】.[美]杰克·特劳特,谢伟山,苑爱冬/译,新定位,[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7】.[美]杰克·特劳特,火华强/译,什么是战略,[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8】.[美]史蒂夫·里夫金,杰克·特劳特,火华强/译,与众不同,[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9】.[美]大卫奥格威,林桦/译,一个广告人的自白,[M],中信出版社,2008;
    【30】.[美]罗瑟·瑞夫斯,张冰梅/译,实效的广告:USP,[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31】.[美]拉塞尔,金雨/译,麦肯锡卓越工作方法,[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32】.[美]迈克尔·波特,陈小悦/译,竞争战略,[M],华夏出版社,2005;
    【33】.[美]迈克尔·波特,高登第,李明轩/译,竞争论,[M],中信出版社,2012;
    【34】.[美]菲利普·科特勒,卢泰宏,高辉/译,营销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35】.叶茂中,广告人手记,[M],朝华出版社,2011;
    【36】.叶茂中,叶茂中的营销策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7】.余明阳,公共关系策划学,[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38】.余明阳,张慧彬,危机管理战略,[M],清华大学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39】.李光斗,引爆流行的行销艺术:事件营销,[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40】.李光斗,情感营销,[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1】.李光斗,魔鬼营销,[M],新世界出版社,2010;
    【42】.余明阳,中国品牌报告2011,[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43】.[美]菲利浦·科特勒,张惠俊译,地方营销,[M],上海财经大学出社,2008;
    【44】.[美]菲利浦·科特勒,陈振中,梁培明译,亚洲营销管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5】.温兴琦,《浅论民营企业的文化再造》,全球品牌网,2004年11月1日。
    【46】.傅黎瑛,《浅论民营企业文化建设》,《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11月23日。
    【47】.陈小平,《品牌的认识进化与模型分析》,《企业改革与管理》,[J],2001年第3期。
    【48】.周永亮,《名牌竞争战略》,[J],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年版。
    【49】.庄晖等,《品牌的强化策略》,[J],《上海企业》2002年第5期。
    【50】.杨望成,《品牌形象是品牌管理的核心》,[J],《佛山大学学报》1997年第10期。
    【51】.韩中和,《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J],《经济管理》2002年第11期。
    【52】.裘晓东等,《如何实施成功的品牌延伸战略》,[J],《商业研究》2003年第3期。
    【53】.马京,《入世后中小企业如何迎战品牌挑战》,[J],《科技创业月刊》2002年第6期。
    【54】.白光,《品牌文化:中外品牌案例》,[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
    【55】.方正松,《论品牌文化竞争》,[J],《计划与市场》2000年第7期。
    【56】.杨钺等,《论品牌文化的表现形式》,[J],《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3年第5期。
    【57】.陶晓红,《品牌文化是品牌的重要依托》,[J],《管理现代化》2003年第2期。
    【58】.谭凌波,《品牌文化内涵国际化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05年第2期。
    【59】. K. R. Popper. The Logic of the Scientific Discovery [M]. New ed.,London: Routledge,2002.
    【60】. Victor Papanek,Design for TheRealWorld,[M],Thames&Hudson,1984.
    【61】. Nigel Cross,DevelopmentinDesignMethodology,[M],JohnWiley&SonsLtd.,1984.
    【62】. Paul Christiane. Digital Art [M]. New York: Thames&Hudson (Worldof Art),2008
    【63】. J. Romero, P. Machado, The Art of Artificial Evolution: A Handbookon Evolutionary Art and Music [G]. Berlin, Heidelberg: Springer,2007.
    【64】. C. A. Murray. Human Accomplishment: The Pursuit of Excellence inthe Arts and Sciences,800B.C. to1950[M]. New York:HarperCollins,2003.
    【65】. M. S. Livingstone. Vision and Art: The Biology of Seeing[M]. HarryN. Abrams,2002.
    【66】. W. P. Seeley. Naturalizing Aesthetics: Art and the CognitiveNeuroscience of Vision[J]. Journal of Visual Art Practice,2006.
    【67】. S. Zeki. Art and the Brain[J]. Daedalus,1998.
    【68】. S. Zeki. Inner Vision: An Exploration of Art and the Brain [M].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69】. Y. Moses, M. Tennenholtz. Artificial Social Systems[J].Computers and AI,1995
    【70】. E. H. Gombrich. Research in the Humanities: Ideals and Idols.[J].Daedalus,1973
    【71】. R. Mayer. A Dictionary of Art Terms and Techniques[M]. New York:Thomas Y. Crowell Co. and Crowell,1969.
    【72】. P. P. Wiener, The Dictionary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Studies ofSelected Pivotal Ideas[G]. New York: Charles Scribner’s Sons,1973.
    【73】.[美]赫伯特.A.西蒙,杨砾译,关于人为事物的科学,[M],解放军出版社,1985
    【74】.柳冠中,设计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75】.许平,《中国设计问题的基本线索——重读〈陈之佛文集〉》[C],杭间编撰,《设计史研究——设计与中国设计史研究年会专辑》,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2007年12月出版,159页。
    【76】.李乐山,工业设计思想基础,[M],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77】.李志才,方法论全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78】.倪梁康,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M],三联书店,1999;
    【79】.[法]埃德加莫兰,方法:思想观念,[M],秦海鹰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0】.张茂军.虚拟现实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9:114-169
    【81】.[日]原田进,黄克炜/译,[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
    【82】.[美]JohnB.Best,认知心理学,黄希庭译,[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83】.[德]马克思·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李秋零,田薇译,[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84】.赵江洪,设计研究赫设计方法论研究四十年,[C],设计史研究-设计与中国设计史研究年会专辑,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85】.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9-20;
    【86】.王受之,世界平面设计史,[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9-20;
    【87】.闻人军,考工记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88】.张道一,考工记注译,[M],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89】.柳冠中,事理学——创新设计思维方法,[C],设计史研究-设计与中国设计史研究年会专辑,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90】.郑巨欣,比较设计学的理论和方法,[C],设计史研究-设计与中国设计史研究年会专辑,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91】.荆雷,以系统论的方法来研究并从事设计史教育,[C],设计史研究-设计与中国设计史研究年会专辑,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92】.文武文,方法——国际著名广告公司操作工具,[M],线装书局,2003;
    【93】.唐林涛,设计事理学理论、方法与实践,[D],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4;
    【94】.吕杰锋,设计文明的事理研究方法,[D],北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2005;
    【95】.薛振国,事理模式下的设计批评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艺术学院,2011;
    【96】.易西多,艺术设计目标系统法设计与实践研究,[D],湖北,武汉理工大学,2007;
    【97】.陈支平,社会调查与史学研究,[J],东南学术,1994年第4期;
    【98】.张道一,张道一选集,[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99】.李研祖,造物之美-产品设计的艺术与文化,[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00】.李立新,中国设计艺术史论,[M],人民出版社,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
    【101】.杭间,设计的善意,[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102】.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03】.[美]唐纳德﹒A﹒诺曼,梅琼/译,设计心理学,[M],中信出版社,2003-10-1
    【104】.于民,中国美学思想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1月1版
    【105】.[美]苏珊·桑塔格著,黄梅等译,沉默的美学,[M],南海出版公司,2006年6月1版;
    【106】.杭间,设计史研究-设计与中国设计史研究年会专辑,[C],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
    【107】.[日]田中一光,设计的觉性,朱锷等译,[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1;
    【108】.罗怡,在中国设计,[M],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6-1;
    【109】.[日]原研哉,朱锷等译,设计中的设计,[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6-1;
    【110】.[美]杰伊·格林,封帆译,设计的创造力,[M],中信出版社,2011-7-1;
    【111】.杭间,原乡-设计,[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1-1;
    【112】.周爱民,庞熏琹艺术与艺术教育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0-1;
    【113】.杭间,包豪斯道路-历史、遗泽、世界和中国,[M],山东美术出版社,2010-7-1;
    【114】.王强,包晓光,中国传统文化精神,[M],昆仑出版社,2006-8-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