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中国全面推进城市地铁建设的形势下,以车站为主体的地铁公共空间,开始进入城市人们的日常生活。地铁公共空间设计,作为设计学服务城市建设的一个分支体系,具有公共交通建筑空间和地下建筑空间的双重属性,跨越了建筑设计、装修设计、导向设计、工业设计、广告设计、公共艺术设计六大设计专业。基于地铁多专业多系统的特征,论文将管理学引入地铁公共空间设计领域,产生了交叉学科下的综合研究范畴,即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
     由于中国城市地铁设计管理意识较为薄弱,导致了车站各专业之间的冲突、车站特色危机、地铁空间与城市空间缺乏关联性等问题。论文跨越设计学和管理学两大学科体系,以融贯的新兴交叉学科为研究对象,从纵向地铁发展历史研究及横向世界城市地铁研究两条线索展开,为中国地铁建设提供了解决方案的理论基础,形成一套设计管理方法论及理论研究体系。
     论文的结构体系分为上中下三个篇章,分别围绕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的概念提出、实践方法论、理论研究体系这三方面展开。
     上篇“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的概念提出”,分析了地铁车站空间设计早期遇到的问题,以及管理初步介入后带来的变革。在此基础上,提出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的概念,以及地铁公共空间的基本特征,并总结了目前中国城市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的普遍问题,这也是期望管理介入后所能解决的问题。
     中篇“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方法论”,引入管理学系统理论,分别从管理的计划、组织、控制三大管理基本职能,进行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研究。这三个章节是一个前后连贯、相互作用的设计管理过程,形成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的程序及方法论。其中,计划职能章节展开目标管理研究,以及为保证目标实现而采用的战略管理研究;组织职能章节展开了运作模式、组织结构和基本流程的研究;控制职能展开了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的专业划分和关系研究,包括各设计专业的重点和原则,以及设计审定与设计估的流程研究。
     下篇“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理论体系”,首先对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在伦理向度上的研究,包括主体研究、伦理责任及价值取向的分析;最后提出将人文关怀作为出发点,将城市可持续发展作为回归点,作为当前中国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的价值取向。
     从总体上说,论文研究的是一个新兴的专业设计领域,与当前中国城市发展息息相关。论文用管理学方法走进去,用伦理学方法走出来,形成交叉学科研究背景下的地铁公共空间设计管理研究。
With comprehensively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metro construction in China,Metro station, the public space of metro, begin to get involve in the people's daily life.As a branch system of design that servers urban construction, metro public spacedesign has dual attributes including architectural space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andunderground space. Besides, metro public space, covers the following six designaspects: architectural design, interior design, signage design, industry design,advertisment design and public art design. Due to features of multi-disciplinary andmulti-system, this dissertation introduces management theory into metro public spacedesign, results in a comprehensive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areas-the metro publicspace design management.
     Since the awareness of design management in China is weak, the metro publicspace have many problems such as conflicts of different design disciplinaries, stationidentity crisis, lack of relevance between metro space and urban space, etc. Thedissertation crosses the two disciplinaries of design and management, and makesstudies of cross-discipline subjects. It researchs on the history of metro developmentand the metro space of worldwide. This dissertation shall provide the solution tometro station design management during metro constraction in China, and it shallforming a set of design management methodology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system.
     The structure of this dissertation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it includes thedescription of concept, practical methodology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system of themetro public space design management.
     The first part is about description of the concept for metro public space designmanagement. It analyzes the problems of metro construction in darlier stage and thechanges happened after the management intervene lately. Based on the analysis, thedissertation propose the concept of management for metro public space design then itsummarize the general problem of metro public space design in current Chinese city. Those problem is expected to be solved after management intervention.
     The second part is the methodology of metro public space design management.With introduction of the management theory system, this part researches metro publicspace design from three basic functions of management: planning, organizing andcontrolling. Those three chapters are a coherent and interactive process of designmanagement, which form the procedure and methodology of metro public spacedesign management. Furthermore, the chapter of planning function research on targetmanagement and strategy management that ensure the target achieved. Then, thechapter of organizing function researches on the mode of operation, structure oforganization and basic process. Last but not least, the chapter of controlling functiondiscusses the classification of specialized fields and relationship in between during thedesign process of metro public space, including the key points and principles of eachdesign discipline and research of design examination and assessment.
     The third part provokes the theoretical structure of metro public space designmanagement. Firstly, this part makes study on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between people and metro space) and external environmental of (relationship betweenurban space and metro space) of metro. On account of it, the part launches theresearch of metro public space design management in ethical dimensions, includingthe analysis of the main subject, ethical responsibility and value orientation. At last,the dissertation propose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Chinese metro public spacedesign management, which starts with humane care and returns with the sustainabledevelopment of the city.
     Generally speaking, the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an emerging field ofprofessional design, rela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ties closely. Beginningthe research with methology of management, combining the methology of ethics, thisdissertation accomplishes the research on a metro public space design management inthe context of cross-disciplinary research.
引文
①参考:李兆友,王健主编.地铁与城市[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
    ①摘自《2012-2016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与设备行业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中投顾问发布
    ①数据来源:《上海轨道交通网络线路标志色研究课题报告》,内部资料,2011年发布
    ①毛保华主编.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9.
    ②[美]吉迪恩·S·格兰尼,[日]尾岛俊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21.
    ①[美]吉迪恩·S·格兰尼,[日]尾岛俊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9.
    ①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58.
    ①张建斌、杨立兵、章莉莉.打造现代轨道交通网络的视觉向导——上海市轨道交通导示系统的设置[J].地下工程与隧道,2008(2).
    ①孙章,蒲琪主编.城市轨道交通概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2.
    ②[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龄出版社,1999.2.
    ③李兆友,王健主编.地铁与城市[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9.20.
    ①毛保华主编.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220.
    ①[法]亨利·法约尔.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②[美]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①[美]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著.管理学(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7.
    ②[德]彼得·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第3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③关于管理的定义,主要参考信息来源于: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
    ④徐国华,张德,赵平编著.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2.
    ⑤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编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1.
    ⑥陈圻,刘曦卉等著.设计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27.
    ⑦李艳编著.设计管理与设计创新——理论及应用案例[M].北京:北京工业出版社,2009.20.
    ①李砚祖著.艺术设计概论[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83.
    ②陈圻,刘曦卉等著.设计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29.
    ③陈圻,刘曦卉等著.设计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29.
    ①吴良镛.广义建筑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148.
    ①管理学基本职能信息参考自: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
    ②徐国华,张德,赵平编著.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③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编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①表格前三列内容摘自: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编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12.
    ②徐国华,张德,赵平编著.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64.
    ①徐国华,张德,赵平编著.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98.
    ②[美]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著.管理学(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533.
    ①毛保华主编.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①徐国华,张德,赵平编著.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7.
    ②汪应洛主编.系统工程(第4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9.
    ③汪应洛主编.系统工程(第4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3~15.
    ①徐国华,张德,赵平编著.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61.
    ①李增道编著.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13.
    ②刘国光.中外城市知识辞典[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1991.
    ①[美]吉迪恩·S·格兰尼,[日]尾岛俊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99.
    ②信息参考自:李海平.1933年伦敦地铁系统交通图的诞生及其版面形式[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08.
    ①[英]肯尼斯·鲍威尔著.伦敦地铁——银禧延长线[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1.
    ③娄文冰.城市地铁品牌识别的整合传播设计与人文价值积淀——从伦敦到东京、香港[J].装饰,2012(235).
    ①信息来源:《上海轨道交通视觉形象指导规范手册》
    ①信息参考:刘弘、王彤亮.北京地铁10号线地下公共空间室内概念设计综述[J].铁道标准设计,2008(12).
    ②信息来源:孙伟.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①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研究编制.2007至2009上海轨道交通车站装修工程工作总结报告.2011.
    ①地铁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主编.地铁工程设计指南[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425.
    ①[英]肯尼斯·鲍威尔著.伦敦地铁——银禧延长线[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0.
    ①[英]肯尼斯·鲍威尔著.伦敦地铁——银禧延长线[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
    ②[英]肯尼斯·鲍威尔著.伦敦地铁——银禧延长线[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6.
    ③[英]肯尼斯·鲍威尔著.伦敦地铁——银禧延长线[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7.
    ①信息来源:[英]肯尼斯·鲍威尔著.伦敦地铁——银禧延长线[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②[英]肯尼斯·鲍威尔著.伦敦地铁——银禧延长线[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7.
    ③信息来源:庄荣.城市地铁车站设计[J].时代建筑,2000(4).
    ①[美]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著.管理学(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①信息参考来源:David Quarmby文,胡树成译.体验伦敦公共交通系统[J].城市交通,2007,5(3).
    ①[美]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著.管理学(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80.
    ①信息来源:孙伟.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①信息来源:孙伟.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②杜建平.深圳地铁建设项目管理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4.43.
    ①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编制.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装修设计咨询合同.2011.
    ①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编制.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装修设计咨询合同.2011.
    ①刁伟轶.新形势下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设计咨询服务的内容与发展方向初探[J].地下工程与隧道,2011(4).
    ①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编制.上海轨道交通新建线路装修管理工作要求.2008.
    ①童皓.南京地铁一号线室内设计与施工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6.86.
    ①顾硕.上海地铁10号线装修设计总结与反思[J].科技信息,2011(18).
    ①陈圻,刘曦卉等著.设计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4.
    ②陈圻,刘曦卉等著.设计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82.
    ①2007年《上海地铁网络视觉形象规范指导手册》中明确提出,地铁公共空间的设计要素分类管理的概念,分别是装修、导向、设施、广告及商业、环境艺术。
    ②参考:杨冰.地铁建筑室内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①参考自:李德胜.地铁车站装修细节设计探讨[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10(5).
    ②[英]肯尼斯·鲍威尔著.伦敦地铁——银禧延长线[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94.
    ①[英]肯尼斯·鲍威尔著.伦敦地铁——银禧延长线[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194.
    ②[英]肯尼斯·鲍威尔著.伦敦地铁——银禧延长线[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7.
    ①罗玲玲、吴向阳、程皖宁.深圳地铁车站空间高度最优设计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3).
    ②庄荣.城市地铁车站设计[J].时代建筑,2000(4).
    ①叶宁.北京地铁奥运支线空间设计[J].世界建筑,2008(8).
    ①庄荣.城市地铁车站设计[J].时代建筑,2000(4).
    ②庄荣.城市地铁车站设计[J].时代建筑,2000(4).
    ③[美]吉迪恩·S·格兰尼,[日]尾岛俊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89.
    ④参考自:汪晓蓉.浅析近期法国、英国地铁车站装修[J].现代隧道技术,2008,45(1).
    ⑤参考自:杨秀仁.北京地铁五号线地下车站暗挖工法综述.中国城市轨道交通网,2004.http://www.chinametro.net/Content/DisplayArticle.aspx?id=481
    ①图片来源:张志革.北京地铁5号线轨道交通空间的系统化设计[J].世界建筑,2008(8).
    ①庄荣.城市地铁车站设计[J].时代建筑,2000(4).
    ①曲淑玲.日本地下空间的利用对我国地铁建设的启示[J].都市快轨交通,2008,21(5).
    ①参考自:方迎利.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南二期高架车站设计[J].建设科技,2010(14).
    ②信息参考自:贾凡、阙孜.迪拜的地铁系统[J].都市快轨交通,2010,23(2).
    ③蒋永康.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方式探讨[J].铁道勘测与设计,2004(1).
    ①信息来源:上海申通轨道交通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编制.上海轨道交通网络线路标志色研究课题报告.2011.
    ①顾伟华.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与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J].民防苑,2006(S1).
    ①参考自:[英]肯尼斯·鲍威尔著.伦敦地铁——银禧延长线[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7.
    ②参考自:朱小雷.地铁车站高效空间环境的导向性和易识别性设计初探[J].南方建筑,2002(3).
    ①参考自:杨冰.地铁建筑室内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②吴京华.地铁车站的装修与选材——从上海地铁2号线东方路站谈起[J].地下工程与隧道,2000(2).
    ①陈惠嫦.广州市地铁线网车站装修设计概念研究[J].南方建筑,2006(8).
    ①毛翠萍.广州地铁2号线车站装修的共性与个性[J].都市快轨交通,2005,18(2).
    ①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研究编制.2007至2009上海轨道交通车站装修工程工作总结报告.2011.
    ①许哲.关于地铁车站内部装修设计考虑[J].科技风,2011(2).
    ①刘弘、王彤亮.北京地铁10号线地下公共空间室内概念设计综述[J].铁道标准设计,2008(12).
    ②陈圻,刘曦卉等著.设计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250.
    ①[英]肯尼斯·鲍威尔著.伦敦地铁——银禧延长线[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①童皓.南京地铁一号线室内设计与施工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6.
    ①部分信息参考:童皓.南京地铁一号线室内设计与施工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6.
    ①李承来、赵欣.地铁车站内部空间装修与装饰设计初探[J].林业科技情报,2003(3).
    ②李承来、赵欣.地铁车站内部空间装修与装饰设计初探[J].林业科技情报,2003(3).
    ①李艳.地铁内部空间照明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10(34).
    ②李艳.地铁内部空间照明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10(34).
    ①信息来源:田璐.北京地铁站内公共艺术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①申力扬编译.日本新一代地铁系统的车站设计理念[J].中国安防产品信息,2004(2).
    ①高素娜.4号线美术馆,艺术地铁的新时代到来了吗[N].中国文化报,2009-11-06.
    ①高素娜.4号线美术馆,艺术地铁的新时代到来了吗[N].中国文化报,2009-11-06.
    ①王璇、杨春立、杨立兵.国内外轨道交通车站标识系统的比较研究[J].地下空间.2004,24(5).
    ②《上海市轨道交通标志设置指导手册》,由上海申通轨道交通研究咨询有限公司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共同编制,上海城市交通局正式发布执行。
    ①王璇、杨春立、杨立兵.国内外轨道交通车站标识系统的比较研究[J].地下空间.2004,24(5).
    ①参考自: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编制.上海轨道交通网络视觉形象规范指导手册.2008.
    ②参考自:[英]肯尼斯·鲍威尔著.伦敦地铁——银禧延长线[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①庄荣.城市地铁车站设计[J].时代建筑,2000(4).
    ①李晖.地铁是媒介[J].北京纪事,2004(10).
    ②李晖.地铁是媒介[J].北京纪事,2004(10).
    ①[美]吉迪恩·S·格兰尼,[日]尾岛俊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42.
    ①李艳,曲振波主编.设计管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135.
    ①参考自: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编制.关于发布《“新五线”装修施工图会签及审定管理办法》的请示.2008.
    ①参考自[美]凯文·林奇著.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①[美]凯文·林奇著.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①李增道编著.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2.
    ①[美]凯文·林奇著.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3.
    ②[美]凯文·林奇著.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43.
    ③[美]吉迪恩·S·格兰尼,[日]尾岛俊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①申力扬编译.日本新一代地铁系统的车站设计理念[J].中国安防产品信息,2004(2).
    ②[美]吉迪恩·S·格兰尼,[日]尾岛俊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99.
    ①贾凡、阙孜.迪拜的地铁系统[J].都市快轨交通,2010,23(2).
    ②参考自:[英]肯尼斯·鲍威尔著.伦敦地铁——银禧延长线[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①维克多·帕帕奈克.为真实的世界设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第一版序言
    ①夏延乐、周俊良.浅谈富丽堂皇的莫斯科地铁设计[J].艺术与设计,2009(9).
    ①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23.
    ②地铁无障碍设计在论文“7.5.1车站设施的设计管理”中“地铁无障碍设施设计管理”部分有所研究。
    ①[美]吉迪恩·S·格兰尼,[日]尾岛俊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75.
    ①陈宇.艺术之旅斯德哥尔摩地铁站巡航[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7(5).
    ②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223.
    ①[美]吉迪恩·S·格兰尼,[日]尾岛俊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142.
    ②参见论文“5.2.2城市文化与地铁视觉形象设计战略”中“城市地铁的品牌形象设计战略”章节内容。
    [1][英]肯尼斯·鲍威尔著.伦敦地铁——银禧延长线[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美]吉迪恩·S·格兰尼,[日]尾岛俊雄.城市地下空间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陈湘生编著.深圳地铁5号线BT模式建设管理研究与实践[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4]铁道第二勘察设计院主编.地铁工程设计指南[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2.
    [5]刘易斯·芒福德著.城市发展史——起源、演变和前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主编.城市文化读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英]布赖恩·哈代著.巴黎地铁手册[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8]杨冰.地铁建筑室内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9]刘志义主编.地铁设计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2009.
    [10]毛保华主编.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11]孙章,蒲琪主编.城市轨道交通概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
    [12]李增道编著.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13]李砚祖著.艺术设计概论[M].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9.
    [14]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15]维克多·帕帕奈克.为真实的世界设计[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16]王中著.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7][美]凯文·林奇著.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8][美]凯文·林奇著.城市形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19]罗伯特·瑟夫洛著.公交都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20]向德平主编.城市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1][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龄出版社,1999.
    [22][美]弗雷德里克·泰勒.科学管理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23]徐国华,张德,赵平编著.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4]王利平编著.管理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5]韩伯棠主编.管理运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6]李艳,曲振波主编.设计管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
    [27][英]格里夫·波伊尔著.设计项目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8]汪应洛.系统工程(第4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
    [29][美]斯蒂芬·P·罗宾斯、玛丽·库尔特著.管理学(第七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0][法]亨利·法约尔.工业管理和一般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1][德]彼得·德鲁克.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第3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8.
    [32]周三多,陈传明,鲁明泓编著.管理学——原理与方法[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3]陈圻,刘曦卉等著.设计管理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34]李艳编著.设计管理与设计创新——理论及应用案例[M].北京:北京工业出版社,2009.
    [35] Tamsin Dillon. Platform for Art-Art on the Underground [M]. London:Black Dog Publishing,2007.
    [36] David Long. London Underground–Architecture, Design and History
    [M].Stroud: The History Press,2011.
    [37] Joseph Giovannini, Andrew Garn. Subway Style–100Years ofArchitecture&Design in the New York City Subway [M]. New York: NewYork Transit Museum,2004.
    [38] Mark Ovenden. Paris Metro Style on map&station [M].Harrow: CapticalTransport Publishing,2008.
    [1]庄荣.城市地铁车站设计[J].时代建筑,2000(4).
    [2]章明.巴黎地铁空间设计新理念[J].时代建筑,2000(4).
    [3]叶宁.北京地铁奥运支线空间设计[J].世界建筑,2008(8).
    [4]曹宗豪.北京轨道交通车站的过去、现在和未来[J].世界建筑,2008(8).
    [5]刘弘.北京地铁10号线地下公共空间及出入口设计[J].世界建筑,2008(8).
    [6]张志革.北京地铁5号线轨道交通空间的系统化设计[J].世界建筑,2008(8).
    [7]陈惠嫦.广州市地铁线网车站装修设计概念研究[J].南方建筑,2006(8).
    [8]李艳.地铁内部空间照明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10(34).
    [9]章莉莉.地铁公共艺术的时空观[J].装饰,2011(1).
    [10]崔冬晖.北京地铁奥运支线、机场快线的公共艺术[J].美术观察,2008(11).
    [11]关雅明、关雅平、朱建国.以广州与深圳地铁站为例分析地铁站空间设计[J].山西建筑,2008(6).
    [12]朱小雷.地铁车站高效空间环境的导向性和易识别性设计初探[J].南方建筑,2002(3).
    [13]张荻帆.浅谈上海地铁乘客人流的导向作用[J].艺术与设计(理论),2009(9).
    [14]章莉莉.跟着欧洲地铁走一走——寻探欧洲地铁公共导向之路[J].公共艺术,2009(3).
    [15]毛翠萍.广州地铁2号线车站装修的共性与个性[J].都市快轨交通,2005,18(2).
    [16]朱沪生.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中大型换乘枢纽的探讨[J].都市快轨交通,2004,17(5).
    [17]曲淑玲.日本地下空间的利用对我国地铁建设的启示[J].都市快轨交通,2008,21(5).
    [18]贾凡、阙孜.迪拜的地铁系统[J].都市快轨交通,2010,23(2).
    [19]沙滨.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方式对比分析[J].城市交通,2006(2).
    [20]李德胜.地铁车站装修细节设计探讨[J].铁路工程造价管理,2010(5).
    [21]顾硕.上海地铁10号线装修设计总结与反思[J].科技信息,2011(18).
    [22]许哲.关于地铁车站内部装修设计考虑[J].科技风,2011(2).
    [23] David Quarmby文,胡树成译.体验伦敦公共交通系统[J].城市交通,2007,5(3).
    [24]胡章喜.城市轨道交通设计管理模式的探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10(9).
    [25]罗玲玲、吴向阳、程皖宁.深圳地铁车站空间高度最优设计研究[J].地下空间与工程学报,2011(3).
    [26]刁伟轶.新形势下城市轨道交通项目设计咨询服务的内容与发展方向初探[J].地下工程与隧道,2011(4).
    [27]吴京华.地铁车站的装修与选材——从上海地铁2号线东方路站谈起[J].地下工程与隧道,2000(2).
    [28]张建斌、杨立兵、章莉莉.打造现代轨道交通网络的视觉向导——上海市轨道交通导示系统的设置[J].地下工程与隧道,2008(2).
    [29]汪晓蓉.浅析近期法国、英国地铁车站装修[J].现代隧道技术,2008,45(1).
    [30]王璇、杨春立、杨立兵.国内外轨道交通车站标识系统的比较研究[J].地下空间.2004,24(5).
    [31]刘弘、王彤亮.北京地铁10号线地下公共空间室内概念设计综述[J].铁道标准设计,2008(12).
    [32]方迎利.上海轨道交通8号线南二期高架车站设计[J].建设科技,2010(14).
    [33]李承来、赵欣.地铁车站内部空间装修与装饰设计初探[J].林业科技情报,2003(3).
    [34]娄文冰.城市地铁品牌识别的整合传播设计与人文价值积淀——从伦敦到东京、香港[J].装饰,2012(235).
    [35]顾伟华.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与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J].民防苑,2006(S1).
    [36]李晖.地铁是媒介[J].北京纪事,2004(10).
    [37]陈岩.伦敦地铁站的公共环境设计[J].艺术.生活,2007(6).
    [38]陈宇.艺术之旅斯德哥尔摩地铁站巡航[J].室内设计与装修,2007(5).
    [39]董玉香.俄罗斯地铁站地下空间人性化设计[J].建筑学报,2004(11).
    [40]蒋永康.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方式探讨[J].铁道勘测与设计,2004(1).
    [41]高素娜.4号线美术馆,艺术地铁的新时代到来了吗[N].中国文化报,2009-11-06.
    [42]申力扬编译.日本新一代地铁系统的车站设计理念[J].中国安防产品信息,2004(2).
    [43]夏延乐、周俊良.浅谈富丽堂皇的莫斯科地铁设计[J].艺术与设计,2009(9).
    [44]周博.维克多·帕帕奈克论设计伦理与设计的责任[J].设计艺术研究,2011(2).
    [1]童皓.南京地铁一号线室内设计与施工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06.
    [2]田璐.北京地铁站内公共艺术的应用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1.
    [3]杜建平.深圳地铁建设项目管理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4.
    [4]陈柏泉.从无障碍设计走向通用设计[D].北京: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04.
    [5]黄选美.当代公共建筑空间的设计伦理探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4.
    [6]吴昕.城市地下公共空间设计方法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6.
    [7]姜松荣.第四条原则——设计伦理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09.
    [8]李海平.1933年伦敦地铁系统交通图的诞生及其版面形式[D].杭州:中国美术学院,2008.
    [9]孙伟.上海申通地铁集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0.
    [1]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编制.上海市轨道交通运营服务标志设置指导手册.上海城市交通管理局发布.2008.
    [2]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编制.上海轨道交通网络视觉形象规范指导手册.2008.
    [3]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研究编制.上海轨道交通网络服务信息化管理研究报告.2009.
    [4]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研究编制.2007至2009上海轨道交通车站装修工程工作总结报告.2011.
    [5]上海申通轨道交通技术研究中心,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编制.上海轨道交通网络线路标志色研究课题报告.2011.
    [6]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编制.上海轨道交通新建线路装修管理工作要求.2008.
    [7]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编制.上海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前期和设计管理办法.沪地铁63号.2011.
    [8]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编制.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轨道交通项目前期工作实施细则(试行).沪地铁443号.2011
    [9]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编制.上海轨道交通“新五线”装修施工图会签及审定管理办法.2011.
    [10]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编制.上海轨道交通12号线装修设计咨询合同.2011.
    [11]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编制.关于发布《“新五线”装修施工图会签及审定管理办法》的请示.2008.
    [1] GB50157-2003,地铁设计规范[S].2003.
    [2] GB50157-2003,地下铁道设计规范[S].2003.
    [3] GB50016-200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S].2006.
    [4] GB50229-95,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S].1995.
    [5] GB50034-2004,建筑照明设计标准[S].2004.
    [6] GB/T16275-1996,地下铁道照明标准[S].1996.
    [7] GB15630-1995,消防安全标志设置要求[S].1995.
    [8] GB50325-2001,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S].2001.
    [9] JGJ50-2001,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S].2001.
    [10] DGJ08-109-2004,城市轨道交通设计规范[S].2004.
    [11] DGJ08-103-2003,无障碍设施设计标准[S].2003.
    [12] GA/T579-2005,城市轨道交通消防安全管理[S].2005.
    [13] DG/T J08-901-2004,城市轨道交通站台屏蔽门技术规程[S].2004.
    [1]世界地铁官网:http://mic-ro.com/metro/
    [2]伦敦交通局官网:http://www.tfl.gov.uk/
    [3]伦敦交通博物馆官网:http://www.ltmuseum.co.uk/
    [4]伦敦地铁公共艺术官网:http://art.tfl.gov.uk/
    [5]巴黎地铁公司官网:http://www.ratp.fr/
    [6]斯德哥尔摩地铁官网:http://www.sl.se/
    [7]迪拜地铁官网:http://dubaimetro.eu/
    [8]香港地铁官网:http://www.mtr.com.hk/
    [9]北京京港地铁有限公司官网:http://www.mtr.bj.cn
    [10]维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zh/
    [11]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
    [12]互动百科:http://www.hudong.com/
    [13] MBA智库百科:http://wiki.mbalib.co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