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论民事诉讼中的认证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民事诉讼程序模式目前已经由纠问式变为抗辩式,为了适应这种新的审判模式,自1998年开始,我国法院系统开展了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改革要求,在当事人举证、质证后,法官应当予以认证。但由于我国现阶段法律法规对认证制度的相关内容规定得不完善,法官对认证的含义、内容、规则、标准及方式方法理解和掌握的不准确、不一致,往往导致一、二审的裁决结果出现截然相反的现象,造成当事人对法院的裁决不信任、不满意,致使法院裁决的权威性受到极大的冲击。
     鉴于此,本文立足我国现阶段司法实践中法官认证的现状,结合国外认证制度的历史发展过程及相应操作规范进行分析研究,并明确提出认证的概念应当定义为:认证是指法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依据法律的规定,对当事人举证、质证的证据材料进行证据能力审查,并对其有无证明力证明力大小做出判断,近而决定是否采信其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并将采信的理由和结果予以公开的一种审判行为。
     本文从认证的内容和标准、认证的规则、认证的时间及方式方法等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如下观点:认证的内容应当既包括对证据材料的证据能力的认定,又包括对证据材料的证据效力的认定。而证据能力与证据的证明效力的认定则又具体表现为对证据的合法性、客观性与关联性的判断。证据能力反映的是证据的合法性。证明效力反映的是证据的客观性与关联性。二者的统一构成了法官对证据认定的完整内容。关于认证的规则,应当基于西方神定规则、法定规则、自由心证规则的确立与发展的情况,对我国现阶段的认证规则加以完善,我国制定证据法典中应当明确确立现代意义上的自由心证规则,作为法官审核认定证据的规则,同时还要建立严格的法官甄选制度、法官独立审判制度、程序保障机制和严密科学的证据规则制度等作为相应的保障制度。应当从证据的“三性”角度确立具体的认证规则,包括:传闻证据排除规则、最佳证据规则、意见证据规则、关联性证据规则、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和补强规则等等。此外,对证据认定的标准、时间和方式方法等问题也不能忽视。
    
    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民事诉讼中的认证
     通过本文的理论研究对完善我国民事诉讼的认证制度提出建议,对审判实
    践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从而解决现阶段法官如何进行认证
    这一问题。
    毕
引文
1.毕玉谦主编《〈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释解与适用》,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2.毕玉谦著《民事证据法判例实务研究》(修订版)。
    3.毕玉谦著《民事证据法及其程序功能》,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4.毕玉谦著《民事证据原理及实务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5.江伟著《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6.何家弘主编《外国证据法》,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何家弘总主编《美国证据规则》,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版。
    8.樊崇义主编《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9.张卫平主编《外国民事证据制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0.张柏峰主编《审判方式改革通论》。
    11.景汉朝、卢子娟《审判方式改革实论》,人民法院出版社1997年版。
    12.江平主编《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发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
    13.最高法院民事审判庭编《改进民事审判方式实务与研究》,法院出版社1995年版。
    14.(台)刁荣华著《比较刑事证据法各论》,台湾汉林出版社1986年版。
    15.(美)乔恩·R·华尔兹著《刑事证据大全》(何家弘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6.(台)陈朴生著《刑事证据法》,台湾1985年版。
    17.(美)乔恩·R·华尔兹著《刑事证据大全》(何家弘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18.[美]摩根著《证据法及基本问题》,台湾1982年版。
    
    
    1.景汉朝、卢子娟 《经济审判方式改革若干问题研究》,载于《法学研究》1997年第5期。
    2.汤维建 《关于证据属性的若干思考和讨论——以证据的客观性为中心》,载于《政法论坛》2000年第6期。
    3.裴苍龄 《关于证据效力的研究》,载于《现代法学》1995年第1期。
    4.刑怀柱 《刑事诉讼证据能力初论》,载于《现代法学》1995年第6期。
    5.杨荣华、肖建华 《论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证据制度完善》,载于《诉讼法论丛》第1卷。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