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华语阅读测试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HSK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测试的开山之作,为汉语教学和汉语走向世界立下了汗马功劳。基于常模同质性的需求,2004年,MHK(民族汉语水平考试)从HSK中分化出来,基于同样的考虑,本文旨在为华语测试——一种针对海外华裔的华语水平测试——的诞生做一些理论上的准备。精力所限,本文的内容大体控制在华语阅读测试的讨论上,包括以下几点主要内容:
     (1)为了使语言测试更加精确,本文在现有对语言测试“单位”的认识上讨论和发展了这个概念。建立了一套为阅读测试的单位:抽样单位、应答单位、背景单位。
     (2)本文详细讨论了作为刺激点的语素样品的抽样过程。在确定了目标总体的前提下,以语义语法和抽样调查的理论为指导,建立了一个分层不等概率的抽样机制,最终抽取了一个可靠的语素样本。
     (3)讨论确立了华语阅读测试的原则、卷面结构,以及语素样本跟应答单位和背景单位的配合协调问题。
     (4)尝试编写了一套基础华语阅读试题。该套试题以“最小语境、读写(“写”是“书写汉字”的意思)结合、删字为主”为基本原则,以语素为抽样单位和刺激点,以填空(写汉字)为基本题型,以三类不同的背景单位为卷面结构。配合新题型和客观评分的需要,本文设计了一种辅助工具:汉字卡。
HSK takes the initiative as the exam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having done great contribution to promote Chinese language as well as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in the world.As required by norm homogeneity,MHK sprang out from HSK in 2004.Likewise, this paper aims to justify theoretically the necessity to design the exam of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for the overseas Chinese.It is specifically narrowed to reading test,with the following major points:
     1.For the accuracy of the test,this paper has developed the concept "reading test unit",on the basis of my understanding of the current one.A set of reading test units has been made:sampling unit,answering unit and context unit.
     2.This paper giv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process of morpheme sampling,with morpheme as the stimulus unit.Guided by the overall goal and the theory of semantic grammar and sampling,a sampling system is made,with multi-levels and uneven probability;and consequently a reliable morpheme sample has come out.
     3.This paper also covers the principle guiding Chinese reading test for overseas Chinese,test paper structur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rpheme sample,answering unit and context test.
     4.A reading test paper has been designed.The principle of the paper is "minimum context, combination of reading and character writing,and mostly single character as the blank unit";the sampling unit being morphemes;blanks-filling being the basic exercise;and paper structure based on the three context units.On requirement of the new test patterns and of objective scoring, an assisting tool has been developed:Character Card.
引文
[1]http://www.hsk.org.cn/Center_intro.aspx
    [1]http://www.jyb.com.cn/ks/zgks/t20061222_56319.htm
    [1]http://www.xjhsk.cn/mhk.as
    [1]“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研究”课题组(孙曼均执笔)(2004)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用字的统计与分级,《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2]“汉字应用水平测试研究”课题组(张一清执笔)(2004)《汉字应用水平等级标准》研制报告,《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3]《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课题组(2006)《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5)》,北京:商务印书馆。
    [4]北京语言学院语言教学研究所(1986)《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5]布龙菲尔德(袁家骅等译)(1997)《语言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6]柴省三(2002)关于HSK(初、中等)平行信度的实证研究,《汉语学习》第2期。
    [7]常晓宇(2005)效度理论的变迁,载孙德金主编《语言测试专业硕士论文精选》,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8]陈宏(1995)关于考生团体异质程度对HSK(初中等)信度的影响,载《汉语水平考试研究论文集》,北京:现代出版社。
    [9]陈宏(1996)第二语言能力结构研究回顾,《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10]陈宏(1997a)在汉语能力测验中如何建立结构效度,《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11]陈宏(1997b)结构效度与汉语能力测验--概念与理论,《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12]陈宏(1997c)汉语能力结构差异的检验与分析,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习得研究》,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3]陈宏(1999)语言能力测验的结构效度检验及其意义,《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14]陈松岑、徐大明、谭慧敏(1999)新加坡华人的语言态度和语言使用情况的研究报告,载李如龙主编《东南亚华人语言研究》,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5]陈田顺(1995)谈高等HSK的主观性考试,《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16]程红兵(1994)高考语文测试的反思与前瞻,《江西教育科研》第3期。
    [17]程雨民(2003)《汉语字基语法--语素层造句的理论和实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18]戴海崎(2006)《心理与教育测量》,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9]戴汝潜(1999)《汉字教与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方渭泉(1986)写作信度琐议,《语文教学通讯》第6期。
    [21]关辛秋(1997)HSK对少数民族学生的适用性分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第6期。
    [22]桂诗春(1988)1988中国学生英语阅读能力诸因素分析--份实验报告,载《应用语言学与中国英语教学》,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3]桂诗春、宁春岩(1997)《语言学方法论》,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4]郭熙(2002)域内外汉语协调问题刍议,《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25]郭熙(2004a)“对外汉语学”说略,《汉语学习》第3期。
    [26]郭熙(2004b)海外华人社会中汉语(华语)教学的若干问题--以新加坡为例,《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27]郭熙(2004c)论华语,《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第2期。
    [28]郭熙(2004d)《中国社会语言学》,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9郭熙(2006a)海外华语教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30]郭熙(2006b)论华语视角下的语言规划,《语文研究》第1期。
    [31]郭熙(2006c)论华语研究,《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32]郭熙(主编)(2007)《华文教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33]郭树军(1989)HSK阅读理解试题的设计,载刘英林主编《汉语水平考试(HSK)研究》,北京:现代出版社。
    [34]郭树军(1995)汉语水考试(HSK)项目内部结构效度检验,载北京语言学院汉语水平考试中心编《汉语水平考试研究论文选》,北京:现代出版社。
    [35]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汉语水平考试部(1992)《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36]国家汉办(2002)《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37]国家汉语水平考试委员会办公室(1995)《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大纲(高等)》,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38]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2007)《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北京:商务印书馆。
    [39]何芳(1995)汉语水平考试(HSK)信度、效度分析报告,载北京语言学院汉语水平考试中心编《首届汉语考试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40]何寅(2002)《国外汉学史》,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41]胡明扬(2003)《胡明扬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42]胡明扬(主编)(1996)《词类问题考察》,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43]胡壮麟(1996)Lyle F.Bachman谈语言测验的设计和开发,《外语与外语教学》第3期。
    [44]黄润龙、鲍思顿(1998)九十年代初美籍华人社会经济态势研究,《人口与经济》第3期。
    [45]霍兰德、鲁宾编(叶佩华等译)(1990)《测验等值》,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46]贾益民、许迎春(2005)新加坡华语特有词语补例及其与普通话词语差异分析,《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第4期。
    [47]姜德梧(1999)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基础)的设计原则和试卷构成,《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48]姜德梧(2002)从HSK到民族汉考--民族汉考刍议,《中国民族教育》第3期。
    [49]金名、红尘(2002)汉语水平考试(HSK)等级结构中的几个系统理论问题,《汉语学习》第2期。
    [50]柯传仁、柳明(1993)介绍一种中文口语能力测--OPI,《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51]李辉(1999)学前及初小儿童中文识字量表的编制与初步效应检验,《心理发展与教育》第3期。
    [52]李彤(2005)近十年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中的三大流派,《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53]李大遂(2003)中高级留学生识字量抽样测试报告,《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第2期。
    [54]李光荣(1990)完形程序的由来及其在教学中的发展,《外语教学与研究》第4期。
    [55]李国炎等编(2001)《当代汉语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56]李海燕、蔡云凌、刘颂浩(2003)口语分班测试题型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57]李慧、朱军梅(2005)汉语水平考试J324卷构想效度的验证研究,载谢小庆主编《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研究报告精选》,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58]李明欢(2003)当代欧洲华人人口构成剖析,载郝时远主编《海外华人研究论文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59]李清华(1999)《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的词汇量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 第1期。
    [60]李小兵等(2003)《美国华人:从历史到现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61]李秀坤(2003)印尼坤甸等六市华文教育现状调查研究,《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第2期。
    [62]李宇明(1997)汉语语法“本位”评论,《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63]李贞祥(2004)客观试题与语文教学,《咸宁师专学报》第4期。
    [64]刘珣(2000)(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65]刘海英、冯喜梅(2001)语文能力考核方法浅议,《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2期。
    [66]刘镰力(1995)高等汉语水平考试的性质和等级分数的划分,载北京语言学院汉语水平考试中心编《汉语水平考试研究论文选》,北京:现代出版社。
    [67]刘镰力(1997)HSK(高等)口试探索,《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68]刘镰力(1999)中国汉语水平考试(HSK)的等级体制,《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69]刘镰力、李明、宋绍周(1994)高等汉语水平考试的设计原则和试卷构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70]刘颂浩(1995)汉语等距离完形填空测试报告,《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71]刘颂浩、钱旭菁、汪燕(2002)交际策略与口语测试,《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72]刘文辉、宗世海(2006)印尼华语区域词语初探,《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第1期。
    [73]刘珣等(1986)汉语水平考试的设计与试测,载北京语言学院汉语水平考试中心编《第一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74]刘英林(1994)高等汉语水平考试的总体设计与理论思考,《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75]刘英林(1996a)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十年(一),《汉语学习》第4期。
    [76]刘英林(1996b)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十年(二),《汉语学习》第5期。
    [77]刘英林(1996c)中国汉语水平考试十年(三),《汉语学习》第6期。
    [78]刘英林、郭树军(1991)汉语水平考试(HSK)研究的新进展--兼论HSK考试质量的三环控制,载北京语言学院汉语水平考试中心编《第三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79]刘英林、郭树军、王志芳(1988)汉语水平考试(HSK)的性质和特点,《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80]刘英林、宋绍周(]992)汉语常用字词的统计与分级,《中国语文》第3期。
    [81]娄毅、朱瑞平(2006)关于AP汉语与文化考试,《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82]卢绍昌(1984)《华语论集》,新加坡:新加坡金昌印务。
    [83]陆庆和(2003)关于“中国语检定”,《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84]鹿士义、余嘉元(2003)当前HSK中若干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探讨,《汉语学习》第4期。
    [85]吕必松(1989)《汉语水平考试(HSK)研究》序,载刘英林主编《汉语水平考试(HSK)研究》,北京;现代出版社。
    [86]吕必松(1992)《华文教学讲习》,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87]吕必松(1996)《对外汉语教学概论(讲义)》(内部资料),国家教委对外汉语教师资格审查委员会办公室。
    [881吕叔湘(1980)《语文常谈》,北京:三联出版社。
    [89]洛德、诺维克(叶佩华主译)(1991)《心里测验分数的统计理论》,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90]马真(1997)《简明实用汉语语法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91]马庆株(1981)时量宾语和动词的类,《中国语文》第2期。
    [92]马新芳(2005)对第二语言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关系的实证分析,载孙德金主编《语言测试专业硕士论文精选》,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93]毛悦(1997)对一次留学生话语能力测试的分析,《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94]孟国(2006)汉语语速与对外汉语教学,《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95]莫泰熙(2003)英文教育回流对马来西亚华文教育的挑战,《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第4期。
    [96]潘文国(1997)《汉英语对比纲要》,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97]潘文国(2002)《字本位与汉语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98]潘文国(2004)论“对外汉语”的学科性,《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99]潘月华等(2001)《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北京:商务印书馆。
    [100]任杰(2002)中国境内外HSK考生成绩公平性的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5期。
    [101]任春艳(2000)HSK作文评分客观化探讨,《汉语学习》第6期。
    [102]任杰、李航(2000)HSK成绩中关于女性考生公平性的分析,载《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集》,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03]任杰、谢小庆(2002)中国少数民族考生与外国考生HSK成绩的公平性分析,《心理学报》第2期。
    [104]任筱萌(2000)高等HSK命题、评分过程再解析,《汉语学习》第2期。
    [105]桑代克(叶佩华等译)(1985)《心理与教育的测量和评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06]邵敬敏(2000)《HSK汉语水平考试词典》编写的原则与方法,《汉语学习》第2期。
    [107]盛炎(1990)《语言教学原理》,重庆:重庆出版社。
    [108]石佩雯、李继禹(1977)听力训练在语言教学中的作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一集,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09]孙剑艺(2003)论字、词、语素的本位问题,《山东大学学报》第4期。
    [110]索绪尔(高名凯译)(1999)《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
    [111]汤志祥(2005)论华语区域特有词语,《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112]田靓(2006)言语速度对留学生听力理解的影响,《汉语学习》第2期。
    [113]田惠刚(1994a)海外华语与现代汉语的异同,《湖北大学学报》第4期。
    [114]田惠刚(1994b)新加坡的华语规范化和华语教学,《语文建设》第1期。
    [115]田清源(2007)HSK主观考试评分的Rasch实验分析,《心理学探新》第1期。
    [116]汪惠迪(1990)新加坡华语词汇的特点,《语文建设通讯》(香港)第16期。
    [117]汪惠迪(1999a)《新加坡特有词语词典Times Dictionary ofSingapore Chinese》,新加坡:联邦出版社。
    [118]汪惠迪(1999b)华语特有词语:新加坡社会写真,《扬州大学学报》第4期。
    [119]王爱平(2000)东南亚华裔学生的文化认同与汉语学习动机,《华侨大学学报》第3期。
    [120]王爱平(2004)印尼华裔青少年语言与认同的个案分析,《华人华侨历史研究》第4期。
    [121]王功平(2004)印尼华裔留学生汉语普通话双音节上上连续调偏误实验研究,《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第4期。
    [122]王汉澜(1987)《教育测量学》,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123]王佶旻(2002)国外语言测验领域对语言能力的研究述评,载谢小庆主编《考试研究文集(第1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24]王佶曼(2002)三类口语考试题型的评分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125]王若江(2000)由法国“字本位”汉语教材引发的思考,《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126]王小玲(2005)预测样本变化对题目难易度的影响及相关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127]王孝玲(2004)《教育测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28]王又民(1994)现代汉语常用词分析及词汇教学,《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129]王又民(2002)中外学生词汇和汉字学习对比分析,《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130]王媛媛(2004)HSK(高等)《口语考试两种评分方法的效度比较研究》(北京语言大学2004硕士学位论文)。
    [131]王志芳(1989)HSK听力理解试题的设计,载刘英林主编《汉语水平考试研究》,北京:现代出版社。
    [132]温忠麟(2006) 《心理与教育统计》,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33]吴英成(1988)以克漏字来探讨新加坡的华语教学,载北京语言学院汉语水平考试中心编《第二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34]谢世涯、苏启祯(1992)认字辨词与阅读理解能力,《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35]谢世涯、苏启祯(1993)构词能力与偏误分析,《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136]谢小庆(1988)《心里测量学讲义》,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37]谢小庆(1995a)汉语水平考试的分数体系,载北京语言学院汉语水平考试中心编《首届汉语考试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38]谢小庆(1995b)高等汉语水平考试IHSK(高等)]的分数体系,载北京语言学院汉语水平考试中编《汉语水平考试研究论文选》,北京:现代出版社。
    [139]谢小庆(2002)对15种测验等值方法的比较研究,《心理学报》第2期。
    [140]谢小庆(主编)(2002)《考试研究文集(第1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41]谢小庆(主编)(2004)《考试研究文集(第2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142]谢泽文(1994)填字测验在语文教学上的功用,《新加坡华文教学论文集》,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43]谢泽文(1994)阅读难度的测量,《新加坡华文教学论文集》,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44]邢福义(1996)《汉语语法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45]徐枢(1990)《语素》,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46]徐通锵(1997)《语言论》,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147]杨红(2003)《口语测试评分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48]杨承青、张晋军(2007)汉语水平考试(HSK)改革设想,《语言文字应用》第3期。
    [149]杨惠元(1996)《汉语听力说话教学法》,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50]杨锡彭(2003)《汉语语素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51]俞爱菊(1990)多项选择答案对Cloze Test的影响,《外语教学与研究》第1期。
    [152]苑春法、黄昌宁(1998)基于语素数据库的汉语语素及构词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153]张凯(1995)汉语水平考试结构效度初探,载北京语言学院汉语水平考试中心编《首届汉语考试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54]张凯(1997)汉语构词基本字的统计分析,《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155]张凯(2002a)《标准参照测验理论研究》,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56]张凯(2002b)《语言测验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57]张凯(2004a)HSK等级分数的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1期。
    [158]张凯(2004b)语言测验的测度和精度,《语言文字应用》第4期。
    [159]张凯(2005) performance是运用还是表现,载张凯主编《语言测验及测量理论研究》,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60]张颖(1988)多项选择题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效果,《外语教学与研究》第2期。
    [161]张凤麟(2004)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简介,《延边教育学院学报》第5期。
    [162]张和生(1996)OPI与汉语口语水平的测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第6期。
    [163]张厚粲(1986)《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64]张敏强(1993)《教育与心理统计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65]张敏强(1998)《教育测量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66]张志公(1981)谈汉语的语素,《语言教学与研究》第4期。
    [167]赵元任(2002)汉语词的概念及其结构和节奏,载《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
    [168]郑厚尧、李祖明(2002)听力理解与短时记忆,《外语界》第3期。
    [1691郑日吕(1985)《心理测量》,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70]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2005)《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
    [171]周华(2005)四种完形填空测试方法的信、效度检验,载孙德金主编《语言测试专业硕士论文精选》,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172]周健(1998a)留学生汉字教学的新思路,《暨南学报》第2期。
    [173]周健(1998b)浅议东南亚华文教师的培训,《暨南学报》第4期。
    [174]周健(2004)也谈“对外汉语”及学科名称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2期。
    [175]周健、彭小川、张军(2004)《汉语教学法研修教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76]周健、尉万传(2004)研究学习策略改进汉字教学,《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第1期。
    [177]周烈婷(1999)从几个例子看新加坡华语和普通话的词义差别,《语言文字应用》第1期。
    [178]周南京(1993)《世界华侨华人词典》,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79]周清海(1994)文化、智力、性别与双语能力--以新加坡双语能力为例,载谢泽文编《新加坡华文教学论文集》,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80]周清海(1997)《华文教学应走的路向》,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华语言文化中心。
    [181]周清海(2001)《语文测试里的语文问题》,载《新加坡华文教学论文二集》,新加坡:泛太平洋出版私人有限公司。
    [182]周清海(2002)《新加坡华语词汇与语法》,新加坡:玲子传媒私人有限公司。
    [183]周清海(2003)《华语教学语法》,新加坡:玲子传媒私人有限公司。
    [184]周清海(2004)《语言与语言教学论文集》,新加坡:泛太平洋出版社。
    [185]周上之(2006)《汉语离合词研究--汉语语素、词、短语的特殊性》,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86]周有光(2003)《世界文字发展史》,上海:上海世纪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187]周聿峨(1995)《东南亚华文教育》,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188]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北京:商务印书馆。
    [189]朱敬先(1973)《华侨教育》,台湾:台湾中华书局。
    [190]朱作仁(1991)《语文测验原理与实施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1]庄国土(2001)《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2]庄兆声(2004)《马来西亚基础教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193]宗世海(2007a)海外华人社会及其语言状况,载郭熙主编《华文教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194]宗世海(2007b)海外华文教育事业的发展,载郭熙主编《华文教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宗世海、李静(2004)印尼华文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第3期。
    [196]Lado,R.1961,Language Testing:the construction and use of foreign language test,Longman.
    [197]Tim McNamara 2003,Language Testing,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Lyle F.Bachman 1999,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Lyle F.Bachman & Adrian S Palmer 1999,Language Tearing in Practice,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Henning,G.1987,A Guide to Language Testing,Development,Evaluation,Research,Cambridge: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201]Chomsky N.2000,New Horizons in the Study of Language and Min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2]Walsh,W.B.1989,Testing and Measurements,Prentics Hal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