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刘恒创作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刘恒是当代文坛上致力于人性开掘的一位作家。这篇论文着重从人性化的角度对刘恒的创作进行了深入阐释,采用中国文学批评中知人论世的方法,选取代表性的作品进行文本分析。在论述刘恒作品人性化特色的过程中,笔者还会具体联系时代精神背景和作家个性特点对刘恒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手法进行较为透彻的分析,以期对刘恒创作上的变化有比较到位的把握,进而对刘恒作品对当代文学的价值和意义有比较准确的认识。
     正文由三部分组成。上篇探讨刘恒从七十年代末期至八十年代前期创作上的得失。刘恒在其爱情题材小说中表现美好的人性,充满了理想色彩。这一时期他的小说风格温馨舒缓,然而创作手法有失浅显和陈旧。中篇探讨刘恒从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前期创作上的深化。刘恒分别从生存、精神、文化层面表现人性的复杂和畸变。这一时期他的小说风格深沉苍凉,创作手法日趋成熟。下篇探讨刘恒在九十年代后期创作上的变化。刘恒在对俗常生活的叙述中表现了人性的缺陷,也表现了对理想人性的期待。这一时期他的小说风格睿智谐谑,创作手法别具一格。
     刘恒的小说不仅具有人性的丰富蕴涵,还具有强烈的可读性。因此,他的作品既保有了文化品格,又走向了民间,赢得了读者的喜爱。
Liu Heng is a writer who concentrates on humanity describing i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circles of china. This thesis that puts great emphasis on Liu Heng's humanity writing, selects and analyzes some representative works, adopting a Chinese literary criticism method of understanding a person through comprehending a stage of ages. In the process of discussing humanity characteristic in the Liu Heng's works, I also very clearly analyze Liu Heng's art style and artistic skill, concretely contacting time spirit background and writer characteristic, in order to grasp artistic variety in his writing, further accurately cognize his works' value and meaning on the contemporary literary comparatively.
    The text is constituted with third parts. The first part studies the gain and loss in Liu Heng's writing from the end period of the 1970's to the first period of the 1980's. Liu Heng shows fine humanity hi his love topic novels that is filled with ideal color. In his novels of this period, art style is gentle and soft, but artistic skill fails in plain and old. The Inside part studies the deeping in Liu Heng's writing from the end period of the 1980's to the first period of the 1990's. Liu Heng shows complicate and abnormal humanity from levels on exist, psychology, and culture. In his novels of this period, art style is sorrow and desolate, and artistic skill mature gradually. The next part studies the varying in Liu Heng's writing in the end period of the 1990's.Liu Heng shows shortcomings of humanity and expectation to ideal humanity in ordinary life narrating. In his novels of this period, art style is intelligent and humorous, and artistic skill is special.
    Liu Heng's novels not only contain plentiful humanity meaning, but also have strong readability. Therefore, his works keep culture character, and walk into the folks, further win readers' like.
引文
[1] 《中国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P250。
    [2] 关于人性,鲁迅曾经写过《文学与出汗》与梁实秋展开论辩。这篇文章批驳了资产阶级人性论,触及到了人性的自然属性与阶级属性的关系。
    [3] 《小说二十年:人性描写的历史演进》,管宁,《东南学术》2001(5)
    [4] 《共名与无名》,陈思和,《上海文学》1996(10)。
    [5] 《人性的守望者》,张英,《北京文学》2000(2)。
    [6] “净化”是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出的概念,意为慰藉心灵,疏导情绪。
    [7] 80年代曾有一个著名的青年楷模(张海迪)与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汪晓叶)的境遇与经历非常相仿,疑为原型。
    [8] 《紧贴着大地的一代》,苏桂宁,《文艺争鸣》1998(3)。
    [9] 我国古代戏剧多用这种结构,如《西厢记》。当代小说中也多有采用这种结构之作,《小二黑结婚》。
    [10] 《直面生存探询超越》,马景红,《小说评论》1999(6)。
    [11] 《人生的逼视与抚摸》,林舟,《花城》1997(4)。
    [12] 《人的主题的历史演进》,张学军,《当代文坛》1995(1)。
    [13] 《新时期文学的写实趋向》,周晓燕,《文艺评论》1996(2)。
    [14] 《“新写实”的艺术精神》,张德祥,《文学评论》1994(2)。
    [15] 同[11]。
    [16] 《关于〈伏羲伏羲〉和“新写实”小说的对话》,张炯,《作品与争鸣》1991(5)。
    [17]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P308—309。
    [18] 同[16]。
    [19] 《最后的寓言》,张颐武,《当代作家评论》1993(5)。
    [20] 《无力而必须承受的生存之重》,昌切,《文学评论》1999(2)。
    [21] 《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陈厚诚 王宁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P501。
    [22] 同[21]P 502。
    [23] 同[21]P503。
    [24] 《无力而必须承受的生存之重》,昌切,《文学评论》1999(2)。
    [25] 《1993:世纪末的喧哗》,张志忠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P203。
    [26] 《文化夹缝中缪斯家园的定位与守望》,陈丽贞,《文艺争鸣》1998(1)。
    [27] 《人生的逼视与抚摸》,林舟,《花城》1997(4)。
    [28] 《拳圣后记》,刘恒,《小说林》2000(2)。
    [29] 《论反讽》,D、C、米克,昆仑出版社,1992,P48。
    [30] 《拳圣后记》,刘恒,《小说林》2000(2)。
    [31] 同上。
    [32] 《加减乘除》,刘恒,《中篇小说选刊》1998(1)。
    [33] 同上。
    [34] 《人性的守望者》,张英,《北京文学》2000(2)。
    [35] 《加减乘除》,刘恒,《中篇小说选刊》1998(1)。
    [36] 同上。
    [37]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P308。
    [38] 《文学调侃:集体仿同与“反堂皇”仪式》,王绯,《当代作家评论》1999(6)。
    [39] 《中国文学的当代命运——论文学的现代性》,王进,《文艺争鸣》1995(3)。
    [40] 《文化的剩余价值》,曹卫东,《文学评论》2002(5)。
    [41] 《公共领域的结构特性》,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学林出版社,1999,P196。
    
    
    [42] 《Aesthetic Theory》, T.W.Adorno,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1984,P122-123.
    [43] 《走进小说》,阿成,《北京文学》2000(4)。
    [44] 《从文学的存在理由说起’,周政保,《北京文学》2002(2)。
    [45] 同上。
    
    
    《中国小说史略》,鲁迅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悲剧心理学》,朱光潜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曹文轩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曹文轩著,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
    《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曹文轩著,作家出版社2003年版。
    《小说门》,曹文轩著,作家出版社2002年版。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申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叙述学导论》,罗钢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性格组合论》,刘再复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思想史论》,李泽厚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陈思和著,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西方当代文学批评在中国》,陈厚诚 王宁主编,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1993:世纪末的喧哗》,张志忠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西方二十世纪文论选》,张首映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现代小说的多元建构》,张德林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人文精神寻思录》,王晓明主编,文汇出版社1996年版。
    《边缘与暧昧》,王干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小说概论》,盐谷温著,香港龙门书店1969年版。
    《文学理论》,韦勒克 沃伦著,三联书店出版1984年版。
    《后现代主义与文化理论》,杰姆逊讲演,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精神分析引论》,弗洛伊德著,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小说的艺术》,米兰·昆德拉著,三联书店出版1992年版。
    《小说面面观》,爱·摩·福斯特著,花城出版社1984年版。
    《当代叙事学》,华莱士·马丁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艺术哲学》,丹纳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小说修辞学》,W·C·布斯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写作的零度》,罗兰·巴特著,台湾桂冠图书公司1994年版。
    《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著,三联书店出版1987年版。
    《文学讲稿》,纳博科夫著,三联书店出版1991年版。
    《叙事话语 新叙事话语》,热拉尔 热奈特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人论》,恩斯特·卡西尔著,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