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晚清桐城诗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清代诗歌创作蔚为壮观,作品卷帙浩繁,仅徐世昌《晚晴穆诗汇》一书所辑六千余家两万七千多首诗歌,而根据《全清诗》编纂委员会的初步统计,有清一代有作品传世的诗人多达十万人。在这卷帙浩繁的诗歌长河之中,桐城诗派研究在诗歌创作及其诗学理论方面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掘,已经成为近代文学研究的热点之一。然而桐城诗派在研究中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桐城诗派作为一个诗派是否成立、桐城诗派作家个案研究存在的不平衡现象、桐城诗派诗学主张的传承与创新等问题,故而在此选取研究相对薄弱、作家作品众多的晚清桐城诗派作为研究对象。
     本文以晚清桐城诗派成员的诗文著述为基础,借助于文学著作、史学著作、地方志及日记等文献来论述晚清桐城诗派的发展。研究目的旨在梳理方东树、姚莹、梅曾亮、朱琦、龙启瑞、王拯、曾国藩、姚溶昌、张裕钊、姚永朴、姚永概、方守彝、方守敦等人的诗学思想,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之上来论述晚清桐城诗派的诗学主张,对晚清桐城诗派以及其在广西的发展有一个初步概述,从而论述晚清桐城诗派对前期桐城诗派的继承与创新,发掘晚清桐城诗派在诗学理论方面的价值。文章分为五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章从文学流派的概念、桐城诗派成员的诗歌创作及相关论述、他者的点评出发来论述桐城之为诗派的原因,从而将桐城诗派分为四个发展时期:形成期、成熟期、传承期及余绪期,并列举了各个时期的代表成员。桐城亦是一文派,其文论与诗论之间相互影响,且在学习途径和风格上有所不同。选取目前学界研究相对薄弱、作家作品数量众多的晚清桐城诗派作为研究对象,故而要确定其时间范畴及其作家群成员,在此基础上概述了晚清桐城诗派的诗学主张:强调诗歌反映诗人的真情实感、注重创作主体的自身素质、兼采唐宋、重摹仿、诗歌创作中多用典故及以文为诗的创作手法。在继承前期桐城诗学思想的基础之上,晚清桐城诗派在诗歌内容、学诗范围及诗学主张上均有所突破。正是晚清桐城诗派在诗学理论所表现出的完整性、系统性、传承性,使其亦是一诗派,这是其与同时期诗派之间最大的不同点。
     第二章追溯了晚清桐城诗派的诗学渊源,从钱澄之、方苞、刘大櫆、姚范及姚鼐的诗学思想出发,论述了前期桐城诗派的诗学主张,认为他们的诗学观主要体现在诗歌要反映诗人的真情、重视诗人的品德及以文为诗之上。
     第三章及第四章论述了道光、咸丰年间桐城诗派的发展,以方东树、姚莹、梅曾亮、曾国藩、朱琦、龙启瑞、王拯等人为研究对象,各自总结了其诗歌的主要内容、艺术风貌及诗学主张。方东树的诗作体现在“思”、“忧”、“行”上,其诗学主张为涵养本原、诗道性情、见自家面目、以文论诗及气韵说。姚莹其诗多有感而发,心中万般情,皆付笔端下,论诗贵真,讲才气,重德识,并纳经济于诗。梅曾亮诗多以体悟人生、表达个人情绪和感受为主,其论诗重真,重视创作主体的才学与品德,对苏轼、黄庭坚颇为推崇。在分析了朱琦、龙启瑞诗歌的主要内容之后,认为朱琦论诗兼采唐宋、重性情及摹拟;龙启瑞重创作主体的真性情、学识与品性;而通过分析王拯的诗歌创作认为诗歌呈现出雄浑与低沉的艺术风貌。在论述了曾国藩与道咸桐城诗派之间的关系、其诗歌创作的主要内容之后,从诗贵雄奇与气盛、唐宋兼学、重摹仿、诗缘情四个方面论述了曾国藩的诗学主张。道咸年间的桐城诗派成员受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在诗歌创作上反映了其忧国忧民的爱国之情;同时在创作中,多用典故及以文为诗的手法。
     第五章论述了同治、光绪年间桐城诗派的发展,以姚溶昌、张裕钊、姚永朴、姚永概及方守彝、方守敦等人为研究对象,以个人研究为主,概括了代表人物的诗学主张。深处清朝末期的桐城诗派成员,其在诗歌创作中反映了社会的动荡及下层民众的苦难生活,展现了其忧国忧民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桐城诗学与前期的桐城诗学在诗学主张及诗学对象范围上有所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吴汝纶、姚永概的诗学主张上。
     最后,文章以附录的形式列出了《青鹤》中所刊登的《惜抱使湘鲁日记》,其中存有姚鼐部分佚诗;收录在方东树《仪卫轩诗集》中的管同佚诗三首以及《学风》所刊方守敦为安徽省立图书馆二十一周年纪念所为的题辞,这些材料的发现对我们了解姚鼐、管同以及方守敦的文学创作有所帮助。为了更为直观地了解晚清桐城诗派的发展历程,本文还编制了晚清桐城诗派年表,通过晚清桐城诗人的著作及相关史料、著述钩稽整理,以纪年的形式展现晚清桐城诗派发展过程中桐城文人及其友人的生平及文学活动,为晚清桐城诗派研究提供一些客观翔实的资料。
The poetry of Qing Dynasty is spectacular, such as the book edited by Shichang Xu, named "WanQingYiShiHui", includes over twenty-seven thousand poems from a series of more than6,000poets. According to preliminary statistics from "Poem of Qing Dynasty" Codification Committee, as many as100,000people in Qing Dynasty poet have handed down works. In this voluminous river of poetry, the Tongcheng School has been excavated to varying degrees in poetry and poetics theory and this has become one of the hotspots of modern literature research. However, there are also questions can not be ignored in the study of Tongcheng School, such as whether Tongcheng Poetry is an established Poetry School, is there imbalances case in Tongcheng Poetry studies,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ongcheng Poetry advocated issues. Therefore we select the late Qing Tongcheng Poetry as an object in this study, as there are plenty of writers and works, but the study is relatively weak.
     This study is based on the poetry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ngcheng School, drawing the supports of literature, history books, diaries and other local history and literature 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ngcheng School in late Qing Dynasty. We aim to sort the poetic thought of Fang Dongshu, Yao Ying, Mei Zengliang, Zhu Qi, Long Qirui, Wang Zheng, Zeng Guofan, Yao Junchang, Zhang Yuzhao, Yao Yongpu,Yao Yonggai, Fang Shouyi, Fang Shoudun et al. Then in the basis of case study, the discussion come late Qing Tongcheng Poetry poetic ideas as well as an initial over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ongcheng Poetry in Guangxi. Finally discusses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early Tongcheng Poetry by late Qing Dynasty Tongchen School, exploring the value in poetics theory of late Qing Tongcheng Poetry. These will be discussed the following five sections:
     The first chapter will discuss why Tongcheng School is also a School of Poetry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literary genres, poetry of Poetry Tongcheng members and related discussion, reviews from others. Thereby Tongcheng Poetry is divided into four developing stages:formation, maturity, the remainder and the renewal of tradition and cited on behalf of the members of each period. Tongcheng also have literatu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ts literary and poetic, and differ in the ways and styles of learning. Select the current relatively weak academic research among the large number of writers and works of the late Qing Tongcheng Poetry as a research object, and therefore the time to determine its scope and its writers group members, on the basis of an overview of the late Qing Tongcheng Poetry Poetics proposition: Emphasis poems reflect the poet's true feelings, focusing on the creation of the body's own qualities, adopting both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heavy imitation, more widely used poetry and prose as poetic allusions creative approach. On the basis of inherited early thoughts on the poetics of Tongcheng, Tongcheng Poetr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poems, learning poetry and poetics advocates have scope break through. It is that Tongcheng Poetry in Late Qing poetics theory demonstrated integrity, systematic, inheritance, make it to be a Poetry, and this is the biggest difference between it and the other Poetry of the same period.
     The second chapter traces the poetics origin of late Qing Dynasty Tongcheng Poetry. Based on the poetic thought of Qian Chengzhi, Fang Bao, Liu Dakui, Yao Fan and Yao Nai, discussed the preliminary Tongcheng Poetry poetic assertion that their Poetic Outlook mainly in poetry to reflect the truth of the poet, the poet's character and attention to the text of the poem above.
     The third and the for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Tongcheng Poetry from1820to1860years, focus on Fang Dongshu, Yao Ying, Mei Zengliang, Zeng Guofan, Zhu Qi, Long Qirui, Wang Zheng, summed up each of the main content of their poetry, art style and poetic ideas. Fang Dongshu's poems reflected in the "thinking","worry", the "line", which advocates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primitive poetry, poetry Road temperament, see their own face, to say the Poetic and artistically. Yao Ying's personal feelings, hearts worth of love, are paid under his writings and his Poetry focus on reality, talent, merit and knowledge and include economy in poetry. Mei Zengliang's poetic insight into life and express personal emotions and feelings, its true Poetry heavy emphasis scholarship and character creation subject, quite respect Su Shi and Huang Tingjian. After analyzing the main content of Zhu Qi, Long Qirui's poetry, we think that Zhu Qi adopted both Tang and Song Poetry and heavy temperament and simulation. Long Qirui prefer true nature of re-creation of the subject, knowledge and character. After review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Zeng Guofan and Tongcheng Poetry in Dao-Xian years and the main content of his poetry, we discuss his poetic idea in four aspect, the poetry of the magnificent and fit, learn the Tang and Song, heavy imitation, poem comes from feeling. Members of Tongcheng Poetry in Dao-Xian years affected by statecraft thoughts on poetry, reflects its concern for the fate of patriotism, simultaneously on the creative approach, the use of allusions and Prose Poems.
     The fif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of Tongcheng Poetry in Tongzhi and Guangxu years, focus on Yao Xunchang, Zhang Yuzhao, Yao Yongpiao, Yao Yongkai and Fang Shouyi, Fang shoudun and other man-made object of study, representative summarized the poetic idea. Tongcheng Poetry members of the depth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which reflects the underlying social unrest and suffering of the people living in poetry, and demonstrated its concern for the fate of nation. Tongcheng poetics in this period developed the previous Tongcheng poetic ideas on poetry and poetics target rang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Yao Yongkai's poetic ideas.
     In the end, the article lists in the form of an appendix including "pity hold so Xianglu diary" published on "Qing He", where there are parts of Yao Nai Los, three Lost Poems of Guan Tong included in Fang Dongshu's "Yi Wei Xuan Poetry" and the inscription of Fang Shoudun for Anhui Provincial library twenty-one anniversary published on "Style". These findings improv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literatures of Yao Nai, Guan Tong and Fang Shoudun. In order to develop a more intuit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history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ngcheng Poetry, we also prepared a chronology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ngcheng Poetry, includ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Tongcheng poet's writings and related historical materials, finishing works cross-check, organized in the form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dating. This will show the life and literary activities of Tongcheng scholar and fri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 Tongcheng School of Poetry, and provide some objective and accurate information to the late Qing Tongcheng School of Poetry.
引文
1 徐成志:《桐城派研究的新篇章——全国第三届桐城派学术研讨会》,《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第92页。
    转引自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2 钱锺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370页。
    3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页,云:“《来鹤山房诗草》八卷,临桂朱伯韩侍御琦著。侍御留心经济,尤深于诗,乐府及五言七古诗,气韵沉雄,风骨俊逸,有如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源于浣花,旁及昌黎,而能独成一子。遒劲似刘诚意而魄力胜之,忠爱似郑少谷而真挚过之。桐城姚石甫谓侍御诗天赋本高,兼以学古之锐,敛才吝气,渊味邈音,乃神与古会,可谓知言。
    1 黄耔耘:《读钱澄之的“田间杂诗”》,人民日报,1962年8月28日。
    2 王镇远著:《桐城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64页。
    1 朱则杰著:《清诗知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40页。
    2 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编:《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四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第333页。
    3 安徽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等编:《桐城派研究论文选》,合肥:黄山书社,1986,第204-213页。
    1 张健著:《清代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643-650页。
    2 蒋雪艳、刘守安:《姚鼐的诗论》,《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6期,第56-59页。
    3 刘文忠:《试论方东树<昭昧詹言>的诗歌鉴赏》,《江淮论坛》,1983年第5期。
    4 徐新民:《方东树及其<昭昧詹言>》,《语文学刊》,1995年第2期。
    5 黄季耕:《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姚莹及其论诗绝句六十首初探》,1984年第1期;黄季耕:《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注》,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1999年到2002年,鲁厚祖、鲁业华连续在《合肥教育学院学报》发表了《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散笺》。
    6 赵杏根:《清代广西诗人朱琦诗歌创作述评》,《社会科学家》,1986年第1期;莫恒全:《试论爱国诗人朱
    琦及其诗》,《学术论坛》,1989年第6期;高湛祥:《热爱祖国关心人民疾苦的诗人朱琦》,《广西社会科学》,1997年第三期。关爱和在《悲壮的沉落》一书论述了鸦片战争之后的诗歌创作,其中涉及朱琦、冯志沂;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管林和钟贤培《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以及张炯《中华文学通史》将朱琦定性为爱国诗人。
    ② 许总:《戴名世咏史诗初探》,《江淮论坛》,1985年第2期;何冠虎:《戴名世临刑诗考辨》,《中华文史论丛》,1985年第3期;张俊才:《林纾诗歌创作简论》,《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
    1 孙琴安:《桐城派诗选的经典——评介姚鼐的<今体诗钞>》,《古典文学知识》,2002年第3期,第87-90页。
    2 韩胜:《从<今体诗钞>看姚鼐的诗歌批评》,《安徽大学学报》,200年3期,第84-87页。
    3 黄威、谢海林:《姚鼐<今体诗钞>的编撰缘起及其经典化考察》,《新世纪图书馆》,2011年3期,第64-68页。
    1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第2384页。
    2 与桐城派在古文方面的发展、创作及其师承、传播相比较而言,桐城诗派呈现出松散的状态。
    3 《桐旧集》为(清)徐璈纂,总四十二卷,录1238位诗人的7704首诗歌作品。此集编辑明至清道光间桐城人诗作。其编排“仿《江苏诗徵》之例,分姓列卷。其间略以时代之先后为序。至族望之同异、辈行之尊卑、年齿之长幼有不能尽详者,则有各姓之谱牒在”。“每姓以最前之一人为次第。如甲家之卷前一人系洪武朝人,乙家之卷前一人为永乐朝人,则以洪武朝人居前,永乐朝人居次”。编者云:“各家专集,繁简不同,今于诸家之诗所录仅一二首,多者不过八九十首。非妄为去取也。凡千二百馀家,不能不约之又约。”又云:“兹集计干有馀家,所见原集不过三四百家,就各选本、抄本录出者具有大半。”(皆见《凡例》)全书末二卷为“列女”、“方外”诗。每人皆附小传。此书“批评圈点,皆简要而中关键,大家名家,选录尤为精当,小家无刻本,或少从宽”(《校刊(桐旧集)后叙》)。此书于道光十五年(1835)编定,刊刻未及三分之一,编者去世。道光三十年,姚莹、马树华等又倡导捐资刊刻,又经徐氏之甥苏惇元、侄徐寅、徐裕整理于咸丰元年(1851)出版。有姚莹、马树华序,苏惇元、徐寅、徐裕后序及编者《<桐旧集>引》。
    1 苏惇元:《校勘<桐旧集>后序》,附于《桐旧集》,民国十六年影印本。
    2 方苞:《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清)方苞:《方望溪遗集》,合肥:黄山书社。
    3 这部分诗作收录于《惜抱使湘鲁日记》之中,载于《青鹤》,1933年第9-22期。
    4 姚鼐撰,刘季高标校:《惜抱轩诗文集》卷九《抱犊山人李君墓志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376页。
    5 姚莹:《中复堂遗稿》卷一,续修四库全书本。
    1 吴汝纶:《吴汝纶全集》,合肥:黄山书社,2002年,第213页。
    2 梅曾亮:《柏枧山房诗集》卷七,咸丰六年本。
    3 转引自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
    4 钱锺书:《谈艺录》,北京:三联书店,2001年,第370页。
    5 魏中林整理:《钱仲联讲论清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44页。。
    6 姚莹:《中复堂遗稿》卷一,续修四库全书本。
    1 吴汝纶:《吴汝纶全集》,合肥:黄山书社,2002年,第213页。
    2 姚莹:《中复堂遗稿》卷一,续修四库全书本。
    1 曾国藩在《欧阳生文集序》一文中指出:“姚先生管而主钟山书院讲席,门下最著者,上元有管同异之、梅曾亮伯言,桐城有方东树植之,姚莹石甫。四人者,称为高第弟子,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另外,也有称管同、梅曾亮、刘开、方东树为“姚门四杰”者。于此,文章取曾国藩一说,主要是从姚莹的《论诗绝句六十首》深受姚鼐影响的角度进行考虑的。
    2 吴汝纶:《吴汝纶全集》,合肥:黄山书社,2002年,第213页。
    3 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卷一则一○八,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36页。
    4 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卷九则一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221页。
    5 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卷二十一卷则一九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523页。
    1 吴汝纶:《吴汝纶全集》第一册文集卷三《姚慕庭墓志铭》,合肥:黄山书社,2002年,第213页。
    1 王先谦:《葵园四种》,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722-723页。
    1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长沙:岳簏书社,1987年,第131页。
    2 姚永朴:《文学研究法》,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第107页。
    3 姚永概:《慎宜轩诗集》卷五,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1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一,光绪八年本。
    2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807页。。
    1 姚莹:《东溟外集》卷二《复江尚书书》,续修四库全书本。
    1 姚莹:《外集》卷二《与吴岳卿书》,续修四库全书本。
    1 姚永概:《慎宜轩诗集》卷三《书愤五首用杜公诸将韵》,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2 姚永概:《慎宜轩诗集》卷三《馆夜》,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1 在这里,姚鼐于桐城诗学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故而将其置于单独一节,论述其诗学主张,本章节主要论述钱澄之、方苞、刘大櫆及姚范等人的诗学思想。
    2 钱仲联先生在《<钱澄之全集>序》一文中云:“论桐城派古文,后海先河,澄之为昆仑之源,当无疑义。”
    3 钱澄之:《所知录·凡例》,《明末清初史料选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151页。
    4 任塾:《<田间诗集>序》,《田间诗集》卷首所附,清康熙刻本。
    5 萧穆:《敬孚类稿》(清光绪三十三年刻本)卷五《记田间先生年谱》云:“田间先生生于万历四十年壬子四月二十九日,卒于国朝康熙三十二年癸酉九月初一日。”关于钱澄之的生卒年,于市所见著述中多不致,在此采用萧穆之说。
    6 《清史稿》列传二百八十七,民国十七年清史馆本。
    7 关于钱澄之与钱秉镡两人退出中江社的原因,与中江社的性质及阮大铖有着密切关系,再加以方以智的劝说,钱澄之与钱秉镡遂退出中江社这一社团。
    1 (清)卓尔堪辑:《明遗民诗》,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135页。
    1 钱澄之著:《藏山阁集》,合肥:黄山书社,2004年,第400页。
    2 钱澄之著,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第244页。
    3 钱澄之著,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第281页。
    4 钱澄之著,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第294页.
    5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第671页。
    1 钱澄之著,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第256页。
    2 钱澄之著,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第393页。
    3 钱澄之著,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第148页。
    4 钱澄之著,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第242页。
    5 钱澄之著,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第148页。
    1 钱澄之著,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第249页。
    2 钱澄之著,彭君华校点:《田间文集》,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第251页。
    3 方苞:《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610页。
    1 方苞:《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610页。
    2 方苞:《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309页。
    3 方苞:《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607页。
    4 方苞:《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610页。
    1 方苞:《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605页。
    1 《安徽通志》,《艺文考·集部十九·别集类十八》。
    2 刘声木:《苌楚斋随笔续笔三笔》,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第126页。
    1 姚范:《援鹑堂笔记》卷二十,续修四库全书本。
    2 姚范:《援鹑堂笔记》卷四十,续修四库全书本。
    1 姚范:《援鹑堂笔记》四十,续修四库全书本。
    2 姚范:《援鹑堂笔记》四十,续修四库全书本。
    3 姚范:《援鹑堂笔记》四十,续修四库全书本。
    4 姚鼐著,刘季高标校:《惜抱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2页。
    1 姚鼐生于雍正九年(1731)十二月二十日,公历为1732年1月17日。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第158页)云姚鼐“字亦作稽传”。
    2 郑福照编:《姚惜抱先生年谱》,清同治七年桐城姚濬昌刻本。
    3 由《姚惜抱先生年谱》知姚鼐六上春官才得中进士,这六次入京赴考的时间分别为乾隆十六年春、十七年秋、十九年春、二十二年春、二十五年春及二十八年春。
    4 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第23页。
    5 当时,同入四库馆的程晋芳、乾嘉名家翁方纲虽同尊宋学,他们对姚鼐都有一定程度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对程朱的拥护上,但在考据方面,程晋芳与翁方纲算是汉学阵营中的一员。江藩在《国朝汉学师承记》中就录入了程晋芳、翁方纲二人,故而言四库馆中的姚鼐势单力簿。
    6 姚鼐撰,龚复初校点:《姚惜抱尺牍》,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第33页。
    1 实际上,熔铸唐宋在清代诗论或创作中,早已有之,其或唐宋兼采,或侧重其一,如王士稹、查慎行等在理论和创作中唐宋兼采,而在客观上十分自然地都有不同程度的熔铸,只是姚鼐的“熔铸唐宋”说比较明确。
    2 姚鼐著,刘季高标校:《惜抱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7页。
    3 姚鼐著,刘季高标校:《惜抱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55页。
    1 姚鼐撰,龚复初校点:《姚惜抱尺牍》,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第71页。
    2 姚鼐在《与伯昂从侄孙》另一封书信中又提出了同样的观点,“古体伯昂尤有魔气,就其才所近,可先读阮亭所选古诗内昌黎诗,读之然后上溯子美,下及子瞻。”
    1 姚鼐著,刘季高标校:《惜抱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9页。
    2 姚鼐撰,龚复初校点:《姚惜抱尺牍》,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第28页。
    1 姚鼐撰,龚复初校点:《姚惜抱尺牍》,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第24页。
    2 姚鼐撰,龚复初校点:《姚惜抱尺牍》,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第66页。
    1 姚鼐撰,龚复初校点:《姚惜抱尺牍》,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第3页。
    2 姚鼐撰,龚复初校点:《姚惜抱尺牍》,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第16页。
    3 姚莹撰,《识小录寸阴丛录》,合肥:黄山书社,1991年,第133页。
    4 姚莹撰,《识小录寸阴丛录》,合肥:黄山书社,1991年,第133页。
    1 转引自严迪昌著:《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000页。
    2 姚鼐撰,龚复初校点:《姚惜抱尺牍·与陈硕士一百零三首》,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5月,第71页。
    1 姚鼐撰,龚复初校点:《姚惜抱尺牍·与陈硕士一百零三首》,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5月,第77页。
    2 姚鼐撰,龚复初校点:《姚惜抱尺牍·与陈硕士一百零三首》,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5月,第3页。
    1 姚鼐编选,曹光甫标点:《今体诗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1页
    2 姚鼐著,刘季高标校:《惜抱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50页。
    1 姚鼐撰,龚复初校点:《姚惜抱尺牍·与陈硕士一百零三首》,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5月,第56页。
    2 姚鼐撰,龚复初校点:《姚惜抱尺牍·与伯昂从侄孙》,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5月,第125页。
    1 姚鼐撰,龚复初校点:《姚惜抱尺牍·与胡雒君十三首》,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5月,第23页。
    2 姚鼐撰,龚复初校点:《姚惜抱尺牍·与陈硕士九十六首》,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5月,第51页。
    3 姚鼐撰,龚复初校点:《姚惜抱尺牍·与陈硕士九十六首》,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5月,第53页。
    4 姚鼐撰,龚复初校点:《姚惜抱尺牍·与吴子方》,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5月,第26页。
    1 姚鼐撰,龚复初校点:《姚惜抱尺牍·与陈硕士九十六首》,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5月,第55页。
    2 姚鼐撰,龚复初校点:《姚惜抱尺牍·与陈硕士九十六首》,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5月,第56页。
    3 姚鼐撰,龚复初校点:《姚惜抱尺牍·与陈硕士一百零三首》,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5月,第44页。
    4 (南北朝)刘勰撰:《文心雕龙》卷九《时序》第四十五。
    1 《半字集》题辞,选录自管同所为的赠诗,其全诗如下:“朔风吹大江,出户生寒色。鸷鸟各休巢,哀鸿犹振翼。伊人自远归,良觌冀可得。采兰方南陔,负米仍东国。古人学宦游,今人走衣食。览辉託凤翔,执饱齐狸德。幕府昔抡才,府僚近匪识。为同子未甘,表灵众谁识。孤身万里老,奇气一生抑。愿子有田庐,称用取耕织。守雌于山梁,翩然谢赠弋。”
    2 吴汝纶:《吴汝纶全集》第一册文集卷三《姚慕庭墓志铭》,合肥:黄山书社,2002年,第213页。
    3 黄华表《桐城诗派道咸诗派诗案》,《新亚学术年刊》第一期,第65页。
    4 黄华表《桐城诗派道咸诗派诗案》,《新亚学术年刊》第一期,第65页。
    5 黄华表《桐城诗派道咸诗派诗案》,《新亚学术年刊》第一期,第65页。
    6 黄华表:《桐城诗派》,《新亚生活双周报》,1958年,第一卷第13期,第10页。
    1 梅曾亮题辞,见方东树《半字集》,光绪刻方植之全集本。
    2 邓廷桢题辞,见方东树《考槃集》,光绪刻方植之全集本。
    3 方东树:《考槃集文录》,续修四库全书本。其卷二《冷斋说》云:“客曰:‘子号歇菴义已尽矣,无余矣,无隐矣,又曰‘冷斋’,何哉?
    4 方东树:《考槃集文录》,续修四库全书本。在《昭昧詹言述怕》一文中下书“道光乙亥八月副墨子”
    5 方东树:《考槃集文录》,续修四库全书本。期卷二《更名说》,“名曰杨,号曰方柳,字行仍旧。”P259
    6 《半字集》卷二。方东树:《仪卫轩诗集》,光绪刻方植之全集本,其包括《半字集》、《考槃集》、《王余集》及《仪卫轩遗诗》,为表述方面,下面只出现上述四集之名与卷数。方东树在《半字集序录》一文中云:“余年十一,尝效范云作《慎火树诗》,为乡贤先辈所赏,由是人咸以能诗目余。”
    7方东树:《考槃集》卷一,光绪刻方植之全集本。
    1 方东树:《考槃集文录》卷六《复戴存庄》,续修四库全书本。
    2 方东树:《半字集》管同赠诗,光绪刻方植之全集本。
    3 方东树:《半字集》卷二《幕府》,光绪刻方植之全集本。。
    4 方东树:《考槃集文录》卷三《复戴存庄》,续修四库全书本。
    1 《方东树著述考略》(陈晓红:《古籍整理研究》2010年第3期)一文就依据方东树的著述及其他相关资料,如其弟子郑福照《清方仪卫先生东树年谱》等,将其著作按年代整理得二十四种。
    2 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合肥:黄山书社,1989年,第265页。
    3 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541-542页。
    4 黄华表:《桐城诗派》,《新亚生活双周报》,1958年,第一卷第13期,第10页。
    5 方东树:《半字集》卷首方宗诚识语,光绪刻方植之全集本。
    1 梅曾亮题辞,见方东树《半字集》,光绪刻方植之全集本。
    2 邓廷桢题辞,见方东树《考槃集》,光绪刻方植之全集本。
    3 方东树:《半字集》卷二,光绪刻方植之全集本。
    4 方东树:《考槃集》卷一,光绪刻方植之全集本。
    5 方东树:《仪卫轩遗诗》卷一,光绪刻方植之全集本。
    1 方东树:《仪卫轩遗诗》卷二,光绪刻方植之全集本。
    1 方东树:《半字集》卷一,光绪刻方植之全集本。
    2 方东树:《半字集》卷二,光绪刻方植之全集本。
    3 方东树:《半字集》卷二,光绪刻方植之全集本。
    4 方东树:《考槃集》卷三,光绪刻方植之全集本。
    1 方东树:《半字集》卷二,光绪刻方植之全集本。
    2 方东树:《半字集》卷二,光绪刻方植之全集本。
    3 方东树:《仪卫轩遗诗》卷一,光绪刻方植之权基本。
    4 方东树:《考槃集》卷二,光绪刻方植之全集本。
    1 方东树:《半字集》卷二,光绪刻方植之全集本。
    2 方东树:《考槃集》卷三,光绪刻方植之全集本。
    3 方东树:《考槃集》卷,光绪刻方植之全集本。
    4 方东树:《仪卫轩遗诗》卷一,光绪刻方植之全集本。
    1 方东树:《半字集》卷二,光绪刻方植之全集本。
    2 方东树:《半字集》卷二,光绪刻方植之全集本。
    3 方东树:《王馀集》卷一,光绪刻方植之全集本。
    1 方东树:《仪卫轩遗诗》卷一,光绪刻方植之全集本。
    2 方东树:《半字集》姚莹题辞,光绪刻方植之全集本。
    3 方东树:《半字集》马瑞辰题诗,光绪刻方植之全集本。
    4 方东树:《大意尊闻》,清同治五年(1866)刻本,《四库未收书辑刊》,第06辑第12册。
    5 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卷一则二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8页。
    6 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卷一则六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23页。
    1 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卷九则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221页。
    2 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卷八则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212页。
    3 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卷九则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221页。
    4 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卷一则三四,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12-13页。
    5 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卷十一则二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239页。
    6 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卷八则一八,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216页。
    1 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卷一则三十三,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12页。
    1 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卷四则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98页。
    2 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卷一二则一○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271页。
    3 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卷四则三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110页。
    4 方东树:《半字集》梅曾亮题辞,光绪刻方植之全集本。
    5 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卷一则一○八,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36页。
    6 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卷九则一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221页。
    7 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卷二十一则一九二,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523页。
    8 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卷九则一六,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222页。
    1 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卷十则七,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227页。
    2 方东树著,汪绍楹校点:《昭昧詹言》卷一,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第29页。
    1 刘开、张聪咸之言皆转引自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嘉庆朝卷),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8516页。
    2 关于姚莹的字号,有云“一字明叔”,如《清诗纪事》(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嘉庆朝卷》,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2135页)、《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注》(黄季耕注:《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注》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第1页)、《诰授通议大夫按察使司按察使姚公墓志铭》(徐子苓撰:《诰授通议大夫按察使司按察使姚公墓志铭》,台湾省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编:《台湾文献丛刊·中复堂选集》,台北:台湾银行编辑出版,1981年)、《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论析》(杨松年著:《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论析》,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99年,第7页)、《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刘声木撰,徐天祥点校:《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合肥:黄山书社,1989年,第160页)、《桐城耆旧传》(马其昶著,毛伯舟点注:《桐城耆旧传》,合肥:黄山书社,1990年,第390页),实误。据台湾省中国科学院图书馆编《台湾文献丛刊·中复堂选集》附姚濬昌编《年谱》,言“府君讳莹,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 又以十幸名斋,自号幸翁。”姚濬昌乃姚莹子,故以其所记为准。又《桐城派研究》(周中明著:《桐城派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277页)云:“姚莹(1785—1853),字石甫,号明叔,晚号展和。”字号皆准,但卒年却往后推了一年,误。
    1 《东溟文集》卷六《先府君行略》。
    2 《东溟文集》卷六《先太宜人行略》。
    3 《后湘诗集》卷五《不得伯兄消息》。
    4 《东溟文集》卷六《励志赋》。《励志赋》云:“生既伤夫轗轲兮,乃益怀此忠贞。惧先业及余坠兮,怆耿耿以难申。横览九州之寥阔兮,古浩荡而无艰;寻前修之极轨兮,骋长佩乎吾所遵。纷众人之汶汶兮,偭昔贤之遗则;谓余独昧夫时趋兮,胡不媕妸以容饰。志虽苦而莫知兮,即老死又安得。闻斯言以太息兮, 匪聋聩之相安。发陈编而究古兮,阅寒暑吾犹夜观,苟天命不余弃兮,舍仁义又何干?
    1 《东溟文后集》卷十四《祭兄伯符文》。
    2 姚维藩生平简述及诗学倾向详见《姚氏先德传》卷五。
    3 《吴子山遗诗叙》云:“子山少余一岁,总角时邻居相善。余年十四,同学于价人先生,余已好为诗歌矣,子山初若不解,……逾数年,又同游菜园先生之门,则子山之诗固甚工矣。”(《东溟文集》卷二)《松坡诗说序》云:“余自束发即好为诗,苦无师授,乃取诸家诗说观之,稍得要领。自是泛滥古人名集,溯自汉魏以迄本朝,作者数千,皆尝考其元要,究其得失,始叹诸家之说容有未尽。盖疆域日开,后来流变,昔人不及见也。”(《东溟外集》卷一)(东溟外集》卷二)《民国笔记小说大观(第四辑)·梵天庐丛录》(柴小梵著,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96页)亦称“诗文斐然可诵,是时年未弱冠也。”
    4 姚莹《吴子山遗诗叙》云:“逾数年,又同游菜园先生之门,则子山之诗固甚工矣。余论诗宗汉魏盛唐,子山始好庾信,故名其氏即宇其字焉。复有友人方履周、族兄易卿,皆好为诗,虽宗尚不同,而论极相善。履周尝取四人之作合钞之,所为《蔗林诗选》者也。”
    5 《东溟外集》卷二《复汪尚书书》。
    6 《东溟文集》卷二《吴子山遗诗叙》。
    7 姚永朴《旧闻随笔》(合肥:黄山书社,1989,第212页)云:“按察公(姚莹)弱冠,贫不能应试,从祖惜抱公给赀入场。时童生中唯刘孟涂先生有名,已县试冠其曹矣。郡试命题为《大观亭怀古》,公作五言律百韵,太守大惊,日:‘吾知桐城有一刘开,不知又有一刘开也。’遂以为榜首,入郡庠。”《民国笔记小 说大观(第四辑)·梵天庐丛录》(柴小梵著,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96页)中,刘凤诰赞之“异日桐城嫡派健将也”。
    1 见姚溶昌编年谱嘉庆十一年条下。
    2 关于姚莹殿试三甲归班铨选、未能入翰林原因,姚永朴《旧闻随笔》所记逸闻云:“按察公(姚莹)入觐,宣宗询出身,以嘉庆戊辰科进士对。又问何以未入翰林,对日:‘以臣不工小楷耳。’上叹息久之。故为人题卷轴,多倩人代录,末署印章日:‘天子知臣不善书。’”第215页
    3 《东溟文集》卷二《吴子方遗文序》,知与姚莹交游者:“维时海帆、歌堂、岳卿年最长,植之、元伯、匡叔、竹吾差次,其年相若,而吾兄事之者为六裹、聿原、予方、履周、阮林、明东、易卿,弟之者则于山也,后乃得鲁岑、小东、幼槽。”
    4 《外集》卷二《与吴岳卿书》。
    5 《东溟文集》卷三。
    6 《东溟文后集》卷十《考定焚黄仪制书后》。
    1 《东溟文集》卷四。
    2 《重修安徽通志》卷一百八十一,清光绪四年刻本。
    3 《东溟文集文后集》卷八《与王方伯言藏差公费书》。
    1 姚永概在《慎宜轩日记》辛巳日记三月二十二日条下云:“读祖父《后湘诗集》,凡入西藏中,山川之险,皆系以诗,读之可以见祖父一生之梗概矣。
    2 《东溟文后集》卷八《复光律原书》。
    1 《后湘诗集》卷二。
    2 《后湘诗集》卷二
    1 《后湘诗集》卷一
    2 《东溟文后集》卷十四《祭兄伯符文》。
    3 《后湘诗集》卷五《不得伯兄消息》。
    1 《后湘二集》卷一
    2 《后湘诗集》卷一《飞龙引四首》之四。
    3 《东溟文集》卷六《励志赋》。
    4 《后湘二集》卷五。
    5 《后湘诗集》卷二
    1 《后湘诗集》续集卷六《苦热行,六月十五日作》。
    2 《后湘二集》卷一《题图后复作一首奉别》。
    3 《后湘诗集》卷四《渡河谣》。
    4 《后湘诗集》续集卷三。
    1 《后湘诗集》卷六《夜泊三善乡》。
    2 《后湘诗集》卷六《广州郡斋作示孙秀林》。
    3 《后湘诗集》续集卷七。
    4 《文后集》卷十。
    5 《后湘诗集》续集卷四。
    1 《后湘诗集》二集卷
    2 刘开、张聪咸之言皆转引自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嘉庆朝卷),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8516页。
    1 《后湘诗集》卷一《白沟河大风》。
    2 《后湘诗集续集》卷三。
    3 《后湘诗集》续集卷六。
    4 《后湘诗集》卷九。
    1 《后湘诗集》卷一
    2 《后湘诗集》卷三《谣变并序》。
    1 《后湘诗集》卷三《谣变并序》。
    2 《东溟文集》卷二《孔蘅浦诗序》。
    1 《东溟文集》卷二《刘薇卿诗序》。
    2 郭绍虞等编:《万首论诗绝句·与张支百研江话诗随笔九首》,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687页。
    3 姚莹著,黄季耕注:《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注》,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第11页。
    4 此诗出自《青鹤》所载《惜抱使湘鲁日记》,按编者注知,此日记原为姚鼐稿本,为湘潭袁伯夔(思亮)先生珍藏,孤本,未入全集。由于收藏者不轻以示人,《青鹤》刊出前对此书所知不多:又因《青鹤》乃民国时期的刊物,建国后所知者也少,故《惜抱使湘鲁日记》鲜为学界所知。
    1 《东溟文集》卷二《后湘集自叙》。
    2 姚莹著,黄季耕注:《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注》,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第44页。
    3 姚莹著,黄季耕注:《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注》,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第2页。
    4 《外集》卷一《张南山诗序》。
    5 《外集》卷一《黄香石诗序》。
    6 姚莹著,黄季耕注:《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注》,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第57页。
    1 《外集》卷二《复杨君论诗文书》。
    2 《外集》《复杨君论诗文书》卷二。
    3 姚莹著,黄季耕注:《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注》,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第46页。
    4 姚莹著,黄季耕注:《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注》,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第50页。
    1 方苞著,刘季高校注:《方苞集·荐青山人诗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第51页。
    2 刘大櫆著,吴孟复标点,《刘大櫆集·蚓窍集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79页。
    3 《东溟外集》卷一《黄香石诗序》。
    4 《外集》卷一《黄香石诗序》。
    5 姚鼐撰,龚复初校点:《姚惜抱尺牍》,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第3 3页。
    6 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嘉庆朝卷),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年,第8516页。
    1 《外集》卷一。
    2 《外集》卷二。
    3 姚莹著,黄季耕注:《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注》,合肥:黄山书社,1986年,第87页。
    4 《后湘二集》卷一《座主赵武陵公静坐澄心图》。
    5 《外集》卷二《与吴岳卿书》。
    6 《后湘诗集》卷六《广州郡斋作示孙秀林》。
    1 梅曾亮的诗为文名所掩,知者亦不多,但是后世诗话及相关著述中多赞誉,如《韩斋诗话》“伯言丈诗天机清妙,不多著墨而自然有余意。”符葆森《寄心盦诗话》“诗则往来清气,用事无痕。”其他诸如《晚晴簃诗汇》、《可园诗话》、《陈石遗先生谈艺录》等著述都有称赞之辞。
    2 李详:《论桐城派》,《国粹学报》第四卷第十二期,光绪三十四年。
    1 梅曾亮:《柏枧山房诗续集》卷二,咸丰六年本。
    2 梅曾亮:《柏视山房诗续集》卷二,咸丰六年本。
    1 梅曾亮:《柏枧山房诗集》卷六,咸丰六年本。
    2 梅曾亮:《柏枧山房诗续集》卷二,咸丰六年本。
    3 梅曾亮:《柏枧山房诗集》卷八,咸丰六年本。
    4 梅曾亮:《柏视山房诗集》卷七,咸丰六年本。
    5 梅曾亮:《柏视山房诗集》卷八,咸丰六年本。
    1 梅曾亮:《柏枧山房诗续集》卷二,咸丰六年本。
    2 梅曾亮:《柏视山房诗集》卷六,咸丰六年本。
    3 梅曾亮:《柏视山房诗续集》卷四,咸丰六年本。
    4 梅曾亮:《柏视山房诗续集》卷四,咸丰六年本。
    1 梅曾亮:《柏枧山房诗续集》卷二,咸丰六年本。
    2 梅曾亮:《柏枧山房诗续集》卷二,咸丰六年本。
    3 梅曾亮:《柏枧山房诗续集》卷二,咸丰六年本。
    4 梅曾亮:《柏枧山房诗续集》卷二,咸丰六年本。
    5 梅曾亮:《柏枧山房诗续集》卷一,咸丰六年本。
    6 梅曾亮:《柏枧山房诗续集》卷一,咸丰六年本。
    1 梅曾亮:《柏枧山房诗续集》卷五,咸丰六年本。
    2 梅曾亮:《柏枧山房诗集》卷七,咸丰六年本。
    3 梅曾亮:《柏枧山房诗集》卷九,咸丰六年本。
    4 梅曾亮:《柏枧山房诗集》卷七,咸丰六年本。
    5 梅曾亮:《柏枧山房诗集》卷六,咸丰六年本。
    1 杨钟羲:《雪桥诗话余集》卷第七,北京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423页。
    2 梅曾亮:《柏视山房文集》卷五,咸丰六年本。
    3 梅曾亮:《柏视山房诗集自序》,咸丰六年本。
    1 梅曾亮:《柏枧山房文集》卷五《李芝龄先生诗集后跋》,咸丰六年本。
    2 梅曾亮:《柏枧山房文集》卷五《李芝龄先生诗集后跋》,咸丰六年本。
    3 梅曾亮:《柏枧山房文集》卷五《李芝龄先生诗集后跋》,咸丰六年本。
    4 梅曾亮:《柏枧山房文集》卷五《黄香铁诗序》,咸丰六年本。
    5 梅曾亮:《柏枧山房文集》卷四《朱尚斋诗集叙》,咸丰六年本。
    6 梅曾亮:《柏视山房诗集自序》,咸丰六年本。
    1 梅曾亮:《柏视山房文集》卷七,咸丰六年本。
    2 梅曾亮:《柏枧山房诗集自序》,咸丰六年本。
    3 梅曾亮:《柏枧山房文集》卷七,咸丰六年本。
    4 梅曾亮:《柏枧山房诗续集》卷二,咸丰六年本。
    1 梅曾亮:《柏枧山房诗集》卷六,咸丰六年本。
    2 梅曾亮:《柏枧山房诗集》卷八,咸丰六年本。
    3 梅曾亮:《柏枧山房诗集》卷三,咸丰六年本。
    4 梅曾亮:《柏枧山房诗续集》卷一,咸丰六年本。
    1 严迪昌:《清诗史》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039页。
    2 钱仲联对朱琦评价颇高,主要体现在《道咸诗坛点将录》中。
    3 邓显鹤撰:《南村草堂文钞》卷十四《诏赠朝议大夫、例授奉政大夫、河南濬县知县、军功候升同知临桂朱府君墓志铭》(以下简称《临桂朱府君墓志铭》),清咸丰元年刻本。
    4 由《临桂朱府君墓志铭》中“甫三载而滑乱”知,“滑乱”是指嘉庆十八年(1813),白莲教党人李文成、牛亮臣、冯克善、崔士俊等于直隶、山东、河南起事,河南溶县亦在其域中。《怡志堂诗初编》卷二《述训》云:“嘉庆癸酉秋,滑寇起驰逐”,嘉庆癸酉即1813年。由“三载”上溯,可知朱凤森出任河南濬县知县的时间为嘉庆十六年(1811)。
    5 邓显鹤撰:《南村草堂文钞》卷十四《临桂朱府君墓志铭》,清咸丰元年刻本。
    6 梅曾亮《柏枧山房文集》卷四《守濬县日记书后》、赵怀玉《亦有生斋集》问卷十二《溶县守成书事》(清道光元年刻本)、邓显鹤《南村草堂文钞》卷十四《临桂朱府君墓志铭》皆载有朱凤森守城事。
    7 梅曾亮:《柏枧山房文集》卷六《朱蕴山诗序》,咸丰六年本。
    8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卷十五,清咸丰元年刻本。
    9 《晚晴簃诗汇》卷一百八十六及《名嫒诗话》卷九(清光绪鸿雪楼刻本)录此诗,由《名媛诗话》知此 诗始见于《正始集》。
    1 朱琦:《怡志堂诗初编》卷二,咸丰七年桂林朱氏刻。
    2 朱琦:《怡志堂诗初编》卷二,咸丰七年桂林朱氏刻。
    3 方宗诚:《朱伯韩先生传》,载《清代碑传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18页。
    1 金安清:《水窗春呓》,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80页。
    2 钱仲联:《当代学者自选文库:钱仲联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650页。
    3 钱仲联:《当代学者自选文库:钱仲联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650页。
    4 阿英:《关于鸦片战争的文学》,《鸦片战争文学集》,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年,第13页。
    1 朱琦:《怡志堂诗初编》卷四,咸丰七年桂林朱氏刻。
    2 朱琦:《怡志堂诗初编》卷四《癸卯九月朔日集万柳堂宴姚石甫丈,席间话台湾事,慨然有作》,咸丰七年桂林朱氏刻。
    3 朱琦:《怡志堂诗初编》卷二,咸丰七年桂林朱氏刻。
    1 朱琦:《怡志堂诗初编》卷三,咸丰七年桂林朱氏刻。
    2 朱琦:《怡志堂诗初编》卷三,咸丰七年桂林朱氏刻。
    3 朱琦:《怡志堂诗初编》卷五,咸丰七年桂林朱氏刻。
    4 朱琦:《怡志堂诗初编》卷三,咸丰七年桂林朱氏刻。
    5 朱琦:《怡志堂诗初编》卷三,咸丰七年桂林朱氏刻。
    6 朱琦:《怡志堂诗初编》卷三,咸丰七年桂林朱氏刻。
    7 朱琦:《怡志堂诗初编》卷二,咸丰七年桂林朱氏刻。
    1 朱琦:《怡志堂诗初编》卷二,咸丰七年桂林朱氏刻。
    2 朱琦:《怡志堂诗初编》卷六,咸丰七年桂林朱氏刻。
    3 钱仲联:《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济南:齐鲁书社,1983年版,第137页。
    1 载朱琦:《怡志堂诗初编》,咸丰七年桂林朱氏刻。
    2 钱仲联:《当代学者自选文库:钱仲联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650页。
    3 朱琦:《怡志堂诗初编》卷二,咸丰七年桂林朱氏刻。
    4 朱琦:《怡志堂诗初编》卷二,咸丰七年桂林朱氏刻。
    5 朱琦:《怡志堂诗初编》卷二,咸丰七年桂林朱氏刻。
    1 朱琦:《怡志堂诗初编》卷二,咸丰七年桂林朱氏刻。
    2 彭昱尧:《送子十南归》,《致经堂遗稿》卷二,民国二十四年年桂林典雅铅印本。
    1 朱琦:《怡志堂诗初编》卷五,咸丰七年桂林朱氏刻。
    2 朱琦:《怡志堂诗初编》卷八,咸丰七年桂林朱氏刻。
    3 朱琦:《怡志堂诗初编》卷八,咸丰七年桂林朱氏刻。
    4 朱琦:《怡志堂诗初编》卷七,咸丰七年桂林朱氏刻。
    5 朱琦:《怡志堂文初编》卷四,咸丰七年桂林朱氏刻。
    6 朱琦:《怡志堂文初编》卷四,咸丰七年桂林朱氏刻。
    1 朱琦:《怡志堂文初编》卷四,咸丰七年桂林朱氏刻。
    2 朱琦:《怡志堂文初编》卷四,咸丰七年桂林朱氏刻。
    3 朱琦:《怡志堂文初编》卷四,咸丰七年桂林朱氏刻。
    4 朱琦:《怡志堂诗初编》卷二,咸丰七年桂林朱氏刻。
    5 朱琦:《怡志堂文初编》卷三,咸丰七年桂林朱氏刻。
    6 朱琦:《怡志堂文初编》卷三,咸丰七年桂林朱氏刻。
    1 朱琦:《怡志堂诗初编》卷七,咸丰七年桂林朱氏刻。
    2 朱琦:《怡志堂诗初编》卷七,咸丰七年桂林朱氏刻。
    3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箋》,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168页。
    4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450页。
    5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前言》,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5页。
    1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440页。
    2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440页。
    3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456页。
    4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469页。
    5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453页。
    6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453页。
    7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439页。
    1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590页。
    2 龙继栋《<经德堂文集>跋》,载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
    1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59页。
    2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50页。
    3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145页。
    1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42页。
    2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49-50页。
    3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51页。
    4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68页。
    1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66页。
    2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48页。
    3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139页。
    1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178-179页。
    2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179页。
    3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81页。
    4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46页。
    5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46页。
    1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54页。
    2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49页。
    3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62页。
    1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60页。
    2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67页。
    3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150页。
    1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簏书社,2008年,第53页。
    2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69页。
    3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60-61页。
    1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152页。
    2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簏书社,2008年,第83页。
    1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簏书社,2008年,第363页。
    2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363页。
    3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363页。
    1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46页。
    2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56页。
    3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46页。
    4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162页。
    5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163页。
    6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53页。
    7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长沙:岳麓书社,2008年,第175页。
    王拯《龙壁山房文集》卷五《山阴谒墓记》中云:“维我先大父成与府君始自山阴出游粤西,穷老而不得归,年七八十犹手一编,晨夕修治,既我八山祖墓之图说也。
    2 王拯:《龙壁山房文集》卷二,民国二十四年刊本。
    3 王拯:《龙壁山房文集》卷二,民国二十四年刊本。
    1 王拯:《龙壁山房文集》卷五,民国二十四年刊本。
    2 王拯:《龙壁山房文集》卷五,民国二十四年刊本。
    3 王拯:《龙壁山房诗集》卷二《出都言怀》,民国二十四年刊本。
    4 王拯:《龙壁山房诗集》卷一,民国二十四年刊本。
    5 王拯:《龙壁山房诗集》卷三,民国二十四年刊本。
    6 王拯:《龙壁山房诗集》卷一,民国二十四年刊本。
    7 王拯:《龙壁山房诗集》卷九,民国二十四年刊本。
    1 王拯:《龙壁山房诗集》卷十七,民国二十四年刊本。
    2 王拯:《龙壁山房诗集》卷十一,民国二十四年刊本。
    3 王拯:《龙壁山房诗集》卷四,民国二十四年刊本。
    4 王拯:《龙壁山房诗集》卷一,民国二十四年刊本。
    5 王拯:《龙壁山房诗集》卷一,民国二十四年刊本。
    1 王拯:《龙壁山房诗集》卷十七,民国二十四年刊本。
    2 王拯:《龙壁山房诗集》卷三,民国二十四年刊本。
    3 王拯:《龙壁山房诗集》卷一,民国二十四年刊本。
    4 王拯:《龙壁山房诗集》卷十七,民国二十四年刊本。
    5 王拯:《龙壁山房诗集》卷十六,民国二十四年刊本。
    1 王拯:《龙壁山房诗集》卷五,民国二十四年刊本。
    2 王拯:《龙壁山房诗集》卷十七,民国二十四年刊本。
    3 王拯:《龙壁山房诗集》卷十七,民国二十四年刊本。
    4 转引自柯愈春:《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504页。
    1 此处字为左“足”右“必”
    2 王拯:《龙壁山房诗集》卷二,民国二十四年刊本。
    3 王拯:《龙壁山房诗集》卷十三,民国二十四年刊本。
    4 王拯:《龙壁山房诗集》卷十四,民国二十四年刊本。
    5 是诗句出自《曾国藩全集·诗集》卷二《题醇士前辈为滇生师画竹叠前韵》。
    1 罗益群:《曾国藩读书生涯》,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0年,第23页。
    2 《曾国藩全集·家书》,《致诸弟》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3 《曾国藩全集·家训》:《字谕纪泽》,同治元年正月十四日。
    1 《曾国藩全集·日记》同治十年十一月廿九日(阅陶诗全部)。
    2 《曾国藩全集·日记》同治三年八月初九日日(作诗未毕,恐体弱不耐苦吟)。
    3 《曾国藩全集·日记》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初五日。
    4 陈衍在《近代诗钞叙》中指出,“有清二百余载,以高位主持诗教者,在康熙朝曰王文简,在乾隆朝曰沈文悫,在道光、咸丰则祁文端、曾文正也。”《石遗室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第822页。
    5 张之洞撰,范希曾补正:《书目答问补正》,光绪二年本。
    1 王闿运:《湘绮楼日记》,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199页。
    1 《曾国藩全集·诗集》卷三。
    2 《曾国藩全集·诗集》卷二。
    3 《曾国藩全集·诗集》卷三。
    4 《曾国藩全集·诗集》卷一。
    5 《曾国藩全集·诗集》卷一。
    6 《曾国藩全集·诗集》卷一。
    1 《曾国藩全集·诗集》卷二
    2 《曾国藩全集·诗集》卷一
    1 《曾国藩全集·诗集》卷一
    1 《曾国藩全集·诗集》卷
    2 《曾国藩全集·诗集》卷二
    3 《曾国藩全集·诗集》卷一
    4 《曾国藩全集·诗集》卷一
    5 《曾国藩全集·诗集》卷二
    6 《《曾国藩全集·诗集》卷一《寄郭筠仙浙江四首》之一
    1 《曾国藩全集·诗集》卷一
    2 《曾国藩全集·诗集》卷二
    3 《曾国藩全集·诗集》卷二
    4 《曾国藩全集·诗集》卷二
    5 《曾国藩全集·诗集》卷二。
    6 《曾国藩全集·诗集》卷二
    1 《曾国藩全集·家书》同治三年三月十六日午初,《致沅弟》。
    2 《曾国藩全集·日记》同治八年三月初九日。
    3 转引唐浩明评点,粱启超辑,《曾国藩嘉言钞》,岳麓书社,2007年,第596页。
    4 曾国藩:《曾国藩教子书》,长沙:岳麓书社,1986年,第8页。
    5 《曾国藩全集·家书》咸丰八年八月二十日,《谕纪泽》。
    6 《曾国藩全集·家书》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初五日,《致诸弟》。
    1 《曾国落全集·日记》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八日。
    2 《曾国落全集·日记》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八日。
    3 《曾国藩全集·文集》文集卷一《黄仙峤前辈诗序》吾乃知杜氏之文字蕴于胸,而未发者殆十倍于世之所传,而器识之深远,其可敬慕,又十倍于文字也
    4 “在馆读杜诗一卷,详加批点,有自以为是之病。”“予于杜诗,不无一隙之见,而批点之时,自省良有为人之念。”“旧来读杜诗,颇有心得,无事则心头口头不离杜诗。”分别出自《曾国落全集·日记》道光二十二年二月十六日,二月十七日;二月廿八日。
    1 转引自见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10103页。
    2 《曾国藩全集·家书》咸丰九年三月初三日,《谕纪泽》。
    3 《曾国藩全集·家书》道光二十五年三月初五日,《致诸弟》。
    4 《曾国藩全集·家书》同治元年四月初四,《谕纪泽》。
    5 《曾国藩全集·日记》道光二十二年十一月十七日。
    1 吴汝纶:《吴汝纶全集》,合肥:黄山书社,2002年,第213页。
    2 姚永概:《慎宜轩诗集》所载柯绍态所为序,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3 姚溶昌:《叩瓴琐语》卷二,民国元年铅印本。
    4 王树枏:《陶庐文集》卷四《桐城姚府君墓表》。
    1 王树枏:《陶庐文集》卷四《桐城姚府君墓表》。
    2 姚潜昌:《叩瓴琐语》卷二,民国元年铅印本。
    3 姚永概:《慎宜轩文》卷三《五瑞斋遗文后序》,民国刻本。
    1 姚永概:《慎宜轩文》文七《先府君述》,民国刻本。
    2 此书在马其昶《桐城耆旧传》中作“乡俗纠谬”,而姚永概《慎宜轩文》之《先府君述》中作“里俗纠谬”故以姚永概所述为准。
    3 《妙香斋丛钞》七卷,由《清代志怪传奇小说集研究》(占骁勇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年)所附书目知,姚濬昌编(原署枯树居士编),同治十一年安福官廨刊本,是书认为《妙香斋丛钞》乃草率而成之作,为志怪抄选,非创作。是书《安徽历史名人词典》误作《姚香斋丛钞》。
    4 姚永朴《蜕私轩集》《<图影门>记》一文载此书为《三釜斋酬唱小集》。
    5 姚溶昌:《幸余求定稿》卷十二,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6 姚永概:《慎宜轩文》文七《先府君述》,民国刻本。
    7 孙延钊:《孙衣言孙诒让父子年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26页。
    1 姚濬昌《幸余求定稿》前影印有莫友芝题识。
    2 姚濬昌:《幸余求定稿》卷二《舟中遣怀》,请光绪十七年刻本。
    3 《南通范氏诗文世家》第16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9页。
    4 《南通范氏诗文世家》第16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9页。
    5 《南通范氏诗文世家》第16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9页。
    6 姚濬昌:《幸余求定稿》卷三,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1 《南通范氏诗文世家》第16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8页。
    2 姚溶昌:《幸余求定稿》卷十二《晓赴试院,借无错半臂,戏缀一章》,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3 姚溶昌:《幸余求定稿》卷十二《冯小白为儿概画西山精舍,图成漫题三首》,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4 姚濬昌:《幸余求定稿》卷一,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5 姚濬昌:《幸余求定稿》卷十二,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6 姚溶昌:《幸余求定稿》卷十一,清光绪十一年刻本。
    7 姚濬昌:《幸余求定稿》卷一,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8 姚濬昌:《幸余求定稿》卷十一,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1 姚濬昌:《幸余求定稿》卷三,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2 姚濬昌:《幸余求定稿》卷一,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3 姚濬昌:《幸余求定稿》卷三,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4 姚溶昌:《幸余求定稿》卷四,青光学十七年刻本。
    5 姚溶昌:《幸余求定稿》卷十,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6 《南通范氏诗文世家》第16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1页。
    7 姚溶昌:《幸余求定稿》卷十,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1 姚溶昌:《幸余求定稿》卷一,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2 《南通范氏诗文世家》第16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0页。
    3 姚濬昌:《幸余求定稿》卷十二,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4 姚濬昌:《幸余求定稿》卷二《岁暮遣怀》之二,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5 姚溶昌:《幸余求定稿》卷二,青光学十七年刻本。
    6 姚溶昌:《幸余求定稿》卷一,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7 姚濬昌:《幸余求定稿》卷一,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1 《南通范氏诗文世家》第16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7页。
    2 姚溶昌:《幸余求定稿》卷十二《积雨》,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3 姚溶昌:《幸余求定稿》卷三,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1 《南通范氏诗文世家》第16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30页。
    2 姚溶昌:《幸余求定稿》卷九,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3 此处字为左石右可。
    4 姚潜昌:《幸余求定稿》卷七,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5 吴汝纶:《吴汝纶全集》,合肥:黄山书社,2002年,第212页。
    6 姚溶昌:《幸余求定稿》卷五,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7 姚溶昌:《幸余求定稿》卷六,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8 姚濬昌:《幸余求定稿》卷六,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9 姚溶昌:《幸余求定稿》卷七,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10 姚濬昌:《幸余求定稿》卷八,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1 姚濬昌:《幸余求定稿》卷七,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2 姚永朴:《文学研究法》,合肥:黄山书社,1989年,第160页。
    3 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22页。
    4 姚溶昌:《幸余求定稿》卷七,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5 姚濬昌:《幸余求定稿》卷七,清光绪十七年刻本。
    6 姚濬昌:《叩瓴琐语》卷二,民国元年铅印本。
    1 孙衣言,《性余求定稿》题识。
    2 吴汝纶:《吴汝纶全集》(第三册),合肥:黄山书社,2002年,第450页。
    3 吴汝纶:《吴汝纶全集》(第三册),合肥:黄山书社,2002年,第450页。
    1 吴汝纶:《吴汝纶全集》(第三册),合肥:黄山书社,2002年,第555页。
    2 贺培新:《天游室文集》卷二《跋武昌先生书札册子》,民国二十六年本。
    3 张謇:《张謇全集·艺文杂著》,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年,第223页。
    4 易宗夔:《新世说》,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353页。
    5 张裕钊:《濂亭文集》卷七《先府君暨先妣事略》,光绪八年本。
    6 张裕钊:《濂亭文集》卷七《先府君暨先妣事略》,光绪八年本。
    7 张裕钊在《省庵公传》一文中云:“依柳先生,名时和,公长子也,县学生。
    1 张裕钊《濂亭文集》卷三《范鹤生六十寿序》,云:“余早岁与君同时补学官弟子,余年甫十六,君亦才十七耳!
    2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二,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3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一,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1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二,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2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一,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3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一《秋怀》,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4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二《对酒》,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5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二《是日归来复得长句再呈佛生》,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6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二,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7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一,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8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一,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9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二,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1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二《天末》,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2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一《登燕子矶》,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3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一《漫兴》,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4 该处字为左扌右弃。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二《次袁爽秋郎中昶见赠原韵》,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5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二《冬暝》,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6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二《山泽》,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7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二《古诗》,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8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二《暝》,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9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二《简吴至甫》,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10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一《书感》,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11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一《赠方存之宗诚》,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12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一,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13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一,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1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一,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2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二,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3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二,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4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一,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5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一,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6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一,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1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二,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2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二,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3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二,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4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二,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1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一,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2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二,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3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二,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4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二,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5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二,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6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一,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7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二,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1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二,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2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一,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3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二《夜坐》,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4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一《暝》,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5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一,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6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一,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1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二《无题》,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2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一,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3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一,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4 张裕钊:《濂亭遗诗》卷一,民国三十年贺培新钞本。
    5 姚永朴:《蜕私轩集》卷三《奉张廉卿先生书》,民国十年秋浦周氏刊本。
    6 姚永朴:《蜕私轩集》卷一《述怀示墉孙》,民国十年秋浦周氏刊本。
    7 姚永朴:《蜕私轩集》卷二《蜕私轩读经记序目》,民国十年秋浦周氏刊本。
    1 姚永朴:《蜕私轩集》卷三《奉张廉卿先生书》,民国十年秋浦周氏刊本。
    2 姚永朴:《蜕私轩集》卷二《蜕私轩读经记序目》,民国十年秋浦周氏刊本。
    3 姚永朴:《蜕私轩集》卷三《奉吴挚甫先生书》,民国十年秋浦周氏刊本。
    4 姚永朴:《蜕私轩集》卷三《答胡敬庵书》,民国十年秋浦周氏刊本。
    5 姚永朴:《蜕私轩集》卷四《萧敬孚先生墓表》,民国十年秋浦周氏刊本。
    6 姚永朴:《蜕私轩集》卷三《奉吴挚甫先生书》,民国十年秋浦周氏刊本。
    7 姚永朴:《蜕私轩集》卷一《谒吴挚甫先生汝纶》,民国十年秋浦周氏刊本。
    1 姚永朴:《蜕私轩集》卷一《寄怀挚甫先生》,民国十年秋浦周氏刊本。
    2 姚永朴:《蜕私轩集》《蜕私轩集》卷二《书郑东甫遗稿后》,民国十年秋浦周氏刊本。
    3 姚永朴:《蜕私轩集》卷一《予交海内贤士甚寡,偶怀逝者得五君,泫然成咏》,民国十年秋浦周氏刊本。
    4 姚永朴:《蜕私轩集》卷一《朱仲武孔彰偕予修<两淮盐法志>于凤阳,以事返金陵,赋赠》,民国十年秋浦周氏刊本。
    5 姚永朴:《蜕私轩集》卷一《述怀示墉孙》,民国十年秋浦周氏刊本。
    1 马厚文(1903—1987),字先之,桐城人。马厚文在《姚仲实年谱》跋中云:“余少读书沪上,无锡钱子泉师为讲桐城文派,因知姚蜕私、慎宜两先生,心窃慕之。”
    1 姚永朴:《蜕私轩集》卷一《醉中吟示三弟》,民国十年秋浦周氏刊本。
    1 姚永朴:《蜕私轩集》卷一,《季妹归陈氏,为质言送之》民国十年秋浦周氏刊本。
    2 姚永朴:《蜕私轩集》卷一《寄怀阮种勉高仲葵念慈》,民国十年秋浦周氏刊本。
    3 姚永朴:《蜕私轩集》卷一《述怀示墉孙》,民国十年秋浦周氏刊本。
    4 姚永朴:《蜕私轩集》卷一《书感》,民国十年秋浦周氏刊本。
    1 姚永朴:《蜕私轩集》卷一《都中书感三首》之二,民国十年秋浦周氏刊本。
    2 姚永朴:《蜕私轩集》卷一《峡江舟中忆肯堂》,民国十年秋浦周氏刊本。
    3 姚永朴:《蜕私轩集》卷一《师曾以自题<诗史集>诗见示,时方有废经之议,有感于怀,依韵和之》,民国十年秋浦周氏刊本。
    4 姚永朴:《文学研究法》,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第69—70页。
    5 姚永朴:《文学研究法》,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年,第107页。
    1 姚永朴:《蜕私轩集》卷一《都中书感三首》之一,民国十年秋浦周氏刊本。
    1 转引自刘梦溪主编,钱基博著,傅道彬编校:《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钱基博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209页。
    2 姚永概《慎宜轩日记》己酉日记四月十五日(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1113页)云:“谒沈公,小谈。沈石印通伯文,仿《述学》,行式甚佳,并云取余诗同印,名之《二妙集》。”庚戌日记二月十七日(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1171页)云:“沈公为排印余诗八卷,先以一册讹脱甚多自校一周,泽臣又为加校,拟作校勘记附于后。”姚安国在《慎宜轩诗识后》中,云:“嘉兴沈乙庵方伯尝取先君诗与马通伯文合刊之,称‘二妙’
    3 姚永概:《慎宜轩诗集》卷一,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1 姚永概:《慎宜轩诗集》卷一,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2 姚永概:《慎宜轩诗集》卷二《肯堂用宫字韵寄通伯,邀同赋》,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3 姚永概:《慎宜轩诗集》卷二《夏日遣怀》之一,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4 姚永概:《慎宜轩诗集》卷三《自笑》,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5 姚永概:《慎宜轩诗集》卷一,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6 姚永概:《慎宜轩诗集》卷一,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7 姚永概:《慎宜轩诗集》卷一,《十二月朔从王益谦学使之江阴,二十一日辞归省亲。丁亥正月十二日服赴江阴,感事抒怀,得诗八章寄兄姊》之一,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8 姚永概:《慎宜轩诗集》卷一, 《十二月朔从王益谦学使之江阴,二十一日辞归省亲。丁亥正月十二日服赴江阴,感事抒怀,得诗八章寄兄姊》之五,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1 姚永概:《慎宜轩诗集》卷一,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2 姚永概:《慎宜轩诗集》卷一,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3 姚永概:《慎宜轩诗集》卷三,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4 姚永概:《慎宜轩诗集》卷三《红岩寺》,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5 姚永概:《慎宜轩诗集》卷六《途中》之二,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6 姚永概:《慎宜轩诗集》卷三,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7 姚永概:《慎宜轩诗集》卷二,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8 姚永概:《慎宜轩诗集》卷一,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1 姚永概:《慎宜轩诗集》卷六,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2 姚永概:《慎宜轩诗集》卷三,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3 姚永概:《慎宜轩诗集》卷二,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4 姚永概:《慎宜轩诗集》卷三《书愤五首用杜公诸将韵》,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5 姚永概:《慎宜轩诗集》卷三《馆夜》,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6 姚永概:《慎宜轩诗集》卷二,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1 姚永概:《慎宜轩诗集》卷三,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2 姚永概:《慎宜轩诗集》卷三,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3 姚永概:《慎宜轩诗集》卷三《书愤五首用杜公诸将韵》之一,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4 姚永概:《慎宜轩诗集》卷三《书愤五首用杜公诸将韵》之二,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5 姚永概:《慎宜轩诗集》卷四,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6 姚永概:《慎宜轩诗集》卷五,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7 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56页。
    1 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33页。
    2 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33页。
    3 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380页。
    4 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99页。
    5 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173页。
    6 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辛巳日记十一月二十四日,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32页。
    7 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68页。
    1 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92页。
    2 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壬午日记正月十三日,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44页。
    3 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壬午日记三月初十日,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52页。
    4 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癸未日记五月二十一日,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126页。
    5 上述引文皆出自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甲辰日记六月初二日、初三日、初四日、初五日、初六日、初七日、初八日,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910页。
    6 上述引文皆出自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甲辰日记十一月初九日、十一月十七日、十一月二十四日及丙午日记七月初三日,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927、930、930、998页。
    1 姚永概:《慎宜轩文》卷三,民国刻本。
    2 姚永概:《慎宜轩文》卷三《裴伯谦诗序》,民国刻本。
    1 姚永概:《慎宜轩文》卷三《裴伯谦诗序》,民国刻本。
    2 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所附尺牍,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1476页。
    3 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甲申日记正月二十日,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158页。
    4 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甲申日记正月二十四日,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163页。
    5 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丁亥日记六月十八日,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310页。
    1 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27页。
    2 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辛巳日记十月二十日,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28页。
    3 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壬午日记十月二十九日,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99页。
    4 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乙酉日记五月十一日,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219页。
    5 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乙酉日记十一月十五日,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238页。
    6 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72页。
    7 姚永概著,沈寂等标点:《慎宜轩日记》,合肥:黄山书社,2010年,第91页。
    8 姚永概:《慎宜轩诗集》卷五,民国二十年铅印本。
    9 姚永概:《慎宜轩文》卷三,民国刻本。
    1 姚永概:《慎宜轩文》卷九,民国刻本。
    2 潘田撰《清封中议大夫太常寺博士方贲初先生墓志铭》,载方守彝著:《网旧闻斋调刁集》附录一卷,民国十四年铅印本。方守彝《网旧闻斋调刁集》二十卷,但是本文对晚清下限的限制,使得本节所论方守彝诗歌局限在前九卷之中
    3 潘田撰《清封中议大夫太常寺博士方贲初先生墓志铭》,载方守彝著:《网旧闻斋调刁集》附录一卷,民国十四年铅印本。
    1 方培溶《毅斋遗文》由方守彝刊刻,附于《柏堂集》后;《春秋名贤列传》则由其从弟方培聪补辑成书。
    2 《教育杂志》第十五期(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初一日)有《为进士馆游学毕业学员给奖谕》,中有方时翮名。
    3 姚永朴撰《方君伦叔墓表》,载方守彝著:《网旧闻斋调刁集》,民国十四年铅印本。
    4 陈澹然撰《桐城方贲初先生墓表》,载方守彝著:《网旧闻斋调刁集》,民国十四年铅印本。
    5 姚永朴撰《方君伦叔墓表》,载载方守彝著:《网旧闻斋调刁集》,民国十四年铅印本。
    2 方守彝:《网旧闻斋调刁集》卷一,民国十四年铅印本。
    3 方守彝:《网旧闻斋调刁集》卷二,民国十四年铅印本。
    4 方守彝:《网旧闻斋调刁集》卷六,民国十四年铅印本。
    1 方守彝:《网旧闻斋调刁集》卷三,民国十四年铅印本。
    2 方守彝:《网旧闻斋调刁集》卷六,民国十四年铅印本。
    3 方守彝:《网旧闻斋调刁集》卷二,民国十四年铅印本。
    4 方守彝:《网旧闻斋调刁集》卷一,民国十四年铅印本。
    5 方守彝:《网旧闻斋调刁集》卷二,民国十四年铅印本。
    1 方守彝:《网旧闻斋调刁集》卷一,民国十四年铅印本。
    2 方守彝:《网旧闻斋调刁集》卷七,民国十四年铅印本。
    3 方守彝:《网旧闻斋调刁集》卷九,民国十四年铅印本。
    4 方守彝:《网旧闻斋调刁集》卷一,民国十四年铅印本。
    5 方守彝:《网旧闻斋调刁集》卷五,民国十四年铅印本。
    6 方守彝:《网旧闻斋调刁集》卷六,民国十四年铅印本。
    1 方守敦撰,舒芜编:《凌寒吟稿》,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178页。
    2 方守敦撰,舒芜编:《凌寒吟稿》,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178页。方守敦《凌寒吟稿》六卷,其中卷一作于清末,卷二至卷六皆为民国期间所作,因文章在“晚清”这一时间范畴上的限制,故而在此我们着重于论述方守敦光绪、宣统年间的诗歌创作。
    1 方守敦撰,舒芜编:《凌寒吟稿》,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185-186页。方管,学名方琏德,笔名舒芜,方孝岳之子。方孝岳,名时乔,字孝岳,后以字行于世,方守敦之子;方孝博,字竑,方守敦之子。
    2 方守敦撰,舒芜编:《凌寒吟稿》,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178页。
    3 方守敦撰,舒芜编:《凌寒吟稿》,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10页。
    4 方守敦撰,舒芜编:《凌寒吟稿》,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10页。
    5 方守敦撰,舒芜编:《凌寒吟稿》卷一《壬寅夏,吴挚父先生奉命游日本,考察学务。予亦继往.居东三月,日日追随。秋末,同舟还国。归后逾年,遂病殁于家。先生志未行,而世局党论,风潮日大。叔节有追悼之作,依韵和之,不胜今昔无穷之感也》,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9页。
    1 方守敦撰,舒芜编:《凌寒吟稿》,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5页。
    2 方守敦撰,舒芜编:《凌寒吟稿》卷一《移家归桐,舟中偶咏二律寄三兄,叠清字韵》,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13页。
    3 方守敦撰,舒芜编:《凌寒吟稿》,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10页。
    4 方守敦撰,舒芜编:《凌寒吟稿》,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12页。
    5 方守敦撰,舒芜编:《凌寒吟稿》,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20页。
    6 方守敦撰,舒芜编:《凌寒吟稿》,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15页。
    1 方守敦撰,舒芜编:《凌寒吟稿》,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3-4页。
    2 方守敦撰,舒芜编:《凌寒吟稿》,合肥:黄山书社,1999年,第177页。
    1 按《青鹤》所注,以下诗作似为姚鼐自桐城北上时所纪者;《桐城派三祖年谱》(孟醒仁著:《桐城派三祖年谱》,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将部分入诗集的诗作归于乾隆二十九年冬(1764)。
    1 缪荃孙纂录:《续碑传集》卷七十六《管异之先生传》,台湾:文海出版社,1980年影印本。
    2 此处缺一字。
    1 姚永朴撰:《蜕私轩集》卷五《太学生姚君墓志铭》
    1 政协南阳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南阳县文史资料》(第7辑),第132页。
    徐璈:《桐旧集》,民国十六年影印本。
    钱澄之:《藏山阁集》,黄山书社,2004年版。
    钱澄之:《田间文集》,黄山书社,1998年版。
    方苞:《方苞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方苞:《方望溪遗集》,黄山书社,1990年版。
    刘大櫆:《刘大櫆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姚鼐:《惜抱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方东树:《仪卫轩诗集》,光绪刻方植之全集本。
    方东树:《考槃集文录》,续修四库全书本。
    姚莹:《东溟文集》六卷《东溟外集》四卷《东溟文后集》十四卷《文外集》
    卷《后湘诗集》九卷《二集五卷》《续集七卷》《中复堂遗稿》五卷《续编》二卷,续修四库全书本。
    梅曾亮:《柏枧山房文集》,咸丰六年本。
    梅曾亮:《柏枧山房诗集》,咸丰六年本。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家书》,岳麓书社,1985年版。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日记》,岳麓书社,1987年版。
    曾国藩:《曾国藩全集·书信》,岳麓书社,1990年版。
    曾国藩:《曾国藩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曾国藩:《十八家诗钞》,岳麓书社,1991年版。
    朱琦:《怡志堂诗初编》,续修四库全书本版。
    朱琦:《怡志堂文初编》,续修四库全书本版。
    吕斌:《龙启瑞诗文集校笺》,岳麓书社,2008年版。
    王拯:《龙壁山房文集》,民国二十四年刊本版。
    王拯:《龙壁山房诗集》,民国二十四年刊本版。
    姚濬昌:《幸余求定稿》,光绪十七年刻本版。
    姚濬昌:《五瑞斋遗文》,民国元年铅印本。
    张裕钊:《濂亭文集》,光绪八年本版。
    张裕钊:《濂亭遗诗》,光绪八年本版。
    吴汝纶:《吴汝纶全集》,黄山书社,2002年版。
    黎庶昌:《拙尊园丛稿》,续修四库全书本版。
    薛福成:《庸庵文编》四卷《文续编》二卷《文外编》四卷《海外文编》四卷,光绪十三年至二十年刻庸庵全集本版。
    姚永朴:《蜕私轩集》,民国十年秋浦周氏刊本版。
    姚永朴:《蜕私轩续集》,民国二十年本版。
    姚永概:《慎宜轩文》,民国刻本版。
    姚永概:《慎宜轩诗集》,民国二十年铅印本版。
    方守彝:《网旧闻斋调刁集》,民国十四年铅印本版。
    方守敦:《凌寒吟稿》,黄山书社,1999年版。
    马其昶:《抱润轩文集》,民国十二年刻本。
    范当世:《范伯子诗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
    徐世昌:《晚晴簃诗汇》,中国书店,1988年版。
    沈寿民:《姑苏遗集》,清康熙有本堂刻本版。
    卓尔堪辑:《明遗民诗》,中华书局,1961年版。
    林昌彝:《射鹰楼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钱仲联主编:《清诗纪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钱锺书:《谈艺录》,三联书店,2001年版。
    方东树:《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
    刘勰:《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9年版。
    钱仲联:《梦苕庵诗话》,齐鲁书社,1986年版。
    王揖塘:《今传是楼诗话》,见张寅彭《民国诗话丛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年版。
    苏惇元:《方望溪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馆藏珍本年谱丛刊》本。
    郑福照:《姚惜抱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馆藏珍本年谱丛刊》本。
    郑福照:《方仪卫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馆藏珍本年谱丛刊》本。
    郭立志:《桐城吴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馆藏珍本年谱丛刊》本。
    姚溶昌:《姚石甫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馆藏珍本年谱丛刊》本。
    陈祖壬:《桐城马先生年谱》,《北京图书馆馆藏珍本年谱丛刊》本。
    来新夏:《近三百年人物年谱知见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黎庶昌:《曾文正公年谱》,文海出版社,1967年版。
    姚范:《援鹑堂笔记》,续修四库全书本。
    姚鼐:《惜抱轩遗书三种》,光绪五年徐宗亮刊本。
    萧穆:《敬孚类稿》,清光绪三十三年刻本。
    姚鼐:《惜抱轩尺牍》,上海新文化书社,1935年版。
    姚永朴:《惜抱轩诗集训纂》,黄山书社,2001年版。
    王先谦:《葵园四种》,岳麓书社,1986年版。
    姚永朴:《文学研究法》,凤凰出版社,2009年版。
    姚永概:《慎宜轩日记》,黄山书社,2010年版。
    赵尔巽等纂:《清史稿》,中华书局,2003年版。
    马其昶:《桐城耆旧传》,黄山书社,1990年版。
    姚莹:《识小录》,黄山书社,1991年。
    张舜微:《清人文集别录》,中华书局,1963年版。
    黄季耕:《姚莹论诗绝句六十首注》,黄山书社,1986年版。
    蒋元卿:《皖人书目》,黄山书社,1989年版。
    卞孝萱:《辛亥人物碑传集》,团结出版社,1991年版。
    汪福来编:《桐城文化志》,安徽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秦国经主编:《清代官员履历档案全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程千帆等:《三百年来诗坛人物评点小传汇录》,中州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方宗诚:《柏堂诗友言行记》,文海出版社,1968年版。
    欧阳兆熊:《水窗春呓》,中华书局,1984年版。
    王锺翰点校:《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87年版。
    张维屏:《国朝诗人征略》,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蔡冠洛:《清代七百名人传》,明文书局,1985年版。
    刘声木:《苌楚斋随笔续笔三笔》,中华书局,1998年版。
    刘声木:《桐城文学渊源撰述考》,黄山书社,1989年版。
    人民文学出版社古典文学编辑室编:《中国古典文学论丛》第四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王镇远:《桐城派》,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朱则杰:《清诗知识》,浙江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张健:《清代诗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朱则杰:《清诗史》,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周扬等:《中国文学史通览》,东方出版中心,1994年版。
    张剑:《莫友芝年谱长编》,中华书局,2008年版。
    张静:《曾国藩文学研究》,岳麓书社,2008年版。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袁行霈等:《中国诗学通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版年。
    严迪昌:《清诗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萧一山:《曾国藩传》,东方出版社,2009年版。
    萧一山:《清代通史》,中华书局,1986年版。
    汪辟疆:《汪辟疆说近代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版。
    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钱仲联:《梦苕庵清代文学论集》,齐鲁书社,1983年版。
    魏中林整理:《钱仲联讲论清诗》,苏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王献永:《桐城文派》,中华书局,1992年版。
    吴孟复:《桐城文派述论》,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黄霖著:《中国文学批评通史·近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邬国平、王镇远:《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清代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
    关爱和:《古典主义的终结: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学》,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年。
    魏际昌:《桐城古文学派小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周中明:《桐城派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版。
    马卫中:《光宣诗坛流派发展史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吴仁安:《明清江南望族与社会经济文化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马积高:《清代学术思想的变迁与文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孟醒仁:《桐城派三祖年谱》,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杨怀志、潘忠荣:《清代文坛盟主桐城派》,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赵建章:《桐城派文学思想研究》,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3年版。
    刘世南:《清诗流派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施立业:《姚莹年谱》,黄山书社,2004年版。
    王达敏:《姚鼐与乾嘉学派》,学苑出版社,2007年版。
    徐成志、江小角:《桐城派与明清学术文化》,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曾光光:《桐城派与晚清文化》,黄山书社,2011年版。
    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上海书店,1982年版。
    龚鹏程:《中国诗歌史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
    梁启超:《近三百年学术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刘增杰、孙先科:《中国近现代文学转捩点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马亚中:《中国近代诗歌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金华珍:《桐城派诗论研究》,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宋秀芝:《桐城派诗论与近代中国的转型》,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2年。
    汪孔丰:《桐城麻溪姚氏与桐城派兴衰嬗变研究》,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
    《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版。
    方诗铭:《中国历史纪年表》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