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营业信托制度法律问题比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信托、信托制度在我国是新的概念和制度。在2001年《信托法》颁布以前,我国没有信托的法律定义。但我国的信托实践早于信托理论和法律的发展,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信托投资公司发展迅速。在短短的20几年中,从无到有,业务范围遍布我国经济生活中的诸多层面。信托制度对于推动当时金融市场化改革、分散传统银行信贷风险、拓展新型的融资渠道,促进证券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引进外资和技术、促进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试点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不过,信托投资公司也因发展失控而对我国经济秩序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甚至还造成了局部的金融震荡。
     为有效规范该行业,我国有关权力机关自1982年就开始对信托投资公司全行业进行整顿,前后历经5次,这在所有行业中都是十分罕见的。信托投资公司因此被称之为“坏孩子”,其行业信誉度很低。2001年我国10月我国第一部《信托法》正式实施,为我国信托业的发展供了法律指导和保障。人们也因此认为信托投资公司可以凭借该法而在社会中重整“失信”形象,从此规范运作。但在该法颁布实施后短短几年内,一些信托投资公司却又因严重的失信行为,被国家有关机关责令托管和清算。为什么在有了《信托法》指导之后,我国信托投资公司的发展依然不稳?我国信托投资公司的发展是否存在误区?我国信托法律制度是否存在立法缺陷?对我国信托投资公司的监管是否存在监管真空或不足?
     为解决上述种种疑问,本论文在分析国内外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实证分析、价值比较以及两者结合的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信托业(及基金业)的失信问题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和分析,对某些热点、焦点问题提出了作者的看法和建议。
     本论文共分六章,28万字左右。
     第一章“营业信托的法律涵义与特征研究”,本章的主要目的是在分析相关法律概念的基础上,明确信托制度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制度。本章首先介绍和分析了信托等基本概念和法律特征,讨论由于我国《信托法》未要求委托人将信托财产的所有权转移给受托人,所以在概念上我国的信托与其他国家的信托存有差异。其次,本章通过分析营业信托的类别、功能、与其他类似制度的差异等,证实了信托制度具有破产隔离、受信保障、税务规划以及弹性空间等制度优势。最后,本章分析了信用与信托制度的关系问题,指出信托制度具有内部、外部和制度本身三方面的信用层次,其中受托人信用是信托信用关系的核心。现代社会中受托人的信用已经从道德范畴上升为法律范畴,并具有人格性、财产性和信息性等外部特征。法律对信用的规范方法则趋向于采用激励的方式,要求信托机构加强对信用风险的防范能力,完善治理结构,承担失信责任。
     第二章“营业信托中受托人信用问题比较研究”,本章的主要目的是研究信托制度如何构建信托关系内部信用问题,其中主要涉及受托人对委托人和受益人的信用。本章从分析受托人外部的信用特征出发,比较了我国法律对信托投资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不同的信用要求,阐明这些要求可以反映出受托人的一些信用情况,但也具有相当大的片面性。比如,信用财产性的要求因与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之间关联性不足而可能无法杜绝信用风险的发生;对于信用信息性的要求,也由于存在时滞、取得成本、信息失真、执行乏力等问题而不可能完全真实、及时地折射出受托人信用的实际情况等。为防范受托人出现失信行为,法律在强调受托人信用的外部特征的同时,还必须通过其他手段对受托人的行为进行约束。其中比较常用的法律手段是对受托人的失信行为进行严厉的惩罚,威慑其“诚实守信”或“循规蹈矩”,这是一种逆向激励的方法。本章因此又继续对受托人的受托义务和责任进行了国际比较,发现我国的受托人义务具有面对委托人和受益人的双向性特征,而普通法系中的受托人仅需对受益人负责;我国受托人的义务比较原则,而普通法系中的受托人义务比较详细和具体,并且普通法系中的是受托人义务的核心是受信义务,即受托人必须忠实和谨慎地为受益人利益服务,而不能利用受托地位谋取任何私利,体现出更多的是衡平法实质公平的特征;此外,普通法系对受托人的责任要求也明显地严于我国的信托法律。在受托人信用的道德保障方面,本章阐述了受托人的道德风险对其信用的影响,以及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互补性,并建议我国司法机关、信托自律组织等积极参与到对受托人道德倡导的活动中来。
     第三章“信托当事人与信托外部信用构建问题研究”,本章的主要目的是分析信托制度如何构建其外部信用问题,其中主要涉及信托当事人权利的行使与第三人利益保护之间的平衡关系。如果信托制度为了委托人或受益人的利益而置第三人的正当利益于不顾,则信托当事人将滥用信托制度以逃避义务或获取不当利益,这将导致信托制度失去其外部信用。因此,信托制度的外部信用将主要表现为信托制度对信托财产稳定性、独立性,以及对无权处分信托财产和对信托财产进行追踪等内容的规定中。本章首先分析了消极形成权与信托制度稳定性之间的关系以及我够信托制度对信托当事人与其各自第三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分配情况,发现我国存在对善意第三人利益保护不力的制度缺陷。为维护信托制度外部信用,本章继续分析了善意取得制度的法律起源和构成要件,在比较中分析了我国信托制度对此规定不全的原因,并提出了改进建议。同样也是为了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利益,本文最后分析了我国信托公示的制度,在批驳信托无需公示的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目前信托公示制度的设想,具体包括信托公示方式、信托公示规则、信托公示机关以及信托公示登记责任的确定。
     第四章“我国信托投资公司信用问题研究”,本章的目的是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明确我国信托投资公司信用问题的关键在于其受托人治理的完善。本章首先分析了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破产案和金新信托投资公司托管案,并从中找出了信托投资公司失信的典型原因,确定了受托人治理在规范信托投资公司行为方面的重要作用。受托人治理可以在受托人的关联交易、双重代理、信息披露、尽职管理、信用监督等方面防范受托人失信行为。同时,本章还解析信托投资公司的信用缺失与其业务范围和业务形式的混乱具有直接联系,特别在集合资金类信托产品中,受托人道德风险严重,因此加强受托人治理也是信托投资公司业务发展的基本要求。在比较了国外信托投资公司及类似机构的业务定位后,本章指出虽然我国信托投资公司与银行存在着很强的历史渊源,但我国信托投资公司不应被定位为银行,也不应进行全方面的混合业务经营;信托投资公司的业务应以信托业务为主,同时适当增加民事信托、法院指定信托,公益信托等方面业务以及信托相关代理业务。最后,本章通过介绍比较国外信托监管主体成功的监管经验,呼吁我国信托监管机构应从维护安全、遵循市场规律的角度对信托投资公司进行激励性管制。
     第五章“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受托人信用问题研究”,本章的目的也是从实证角度出发,通过基金管理公司具体失信案例的分析,分析证券投资基金制度中的受托人治理情况。本章首先比较了各国法律对证券投资基金的不同理解,以及证券投资基金的不同信用模式,总结出尽管证券投资基金可以不采用信托模式,但其管理人的受信责任却是任何模式下都存在的本质特征。接着,本章通过对基金管理公司具体失信行为(主要体现在基金黑幕和基金软元协议等形式)的分析,发现基金受托人治理也是应对和防范基金管理人失信的有效方法。我国证券投资基金行业的受托人治理虽然包括了共同受托人结构、基金管理人的督察长制度、基金管理人独立董事制度、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以及外部监督等内容,但这些治理制度在具体执行上都存在着问题。为此,本章建议通过明确共同受托的责任和要求,扩大独立董事、督察长的监督权力和独立性、加强基金关键信息的披露、加强对受托人的信用评级、加强监管责任追究等方法来改善证券投资基金中的受托人信用水平。
     第六章“信托制度的国际协调与国内发展趋势研究”,本章的目的是介绍和分析国际间信托实践的法律协调,并对我国信托业(及基金业)进行总体评估和展望。本章分析了《关于信托的法律适用及其承认的公约》在信托管辖权、信托法律适用、信托承认等方面的协调过程,指出信托制度的国际协调表明信托制度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国际性的制度,是经济全球化在法律制度领域的体现。在这种背景下,本章对我国营业信托行业进行了行业发展现状和信用维护机制两方面的评估,在肯定营业信托行业所取得的成绩同时,总结出其信用保障的三方面要求,即信用外部特征要求、受托人义务和责任要求以及受托人治理要求。最后,本章在受托人信用受到法律维持和保障的基础上预测了我国营业信托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从论文的结构来看,第一至第三章侧重在对信托制度、受托人信用等基本理论的探讨;第四、第五章则以分析我国营业信托的具体实践为主要内容,从实证角度对前述理论进行演绎、诠释和补充。第六章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了信托制度的信用维护机制及营业信托行业的发展趋势。论文总体以受托人信用为主线,从各个角度探讨了维持和完善受托人信用、信托制度信用的措施,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分析,力求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指导理论的效果。
     营业信托的法律问题研究是一个很有现实意义的课题,对理论研究的成果不单单要实现逻辑上的自足,还要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以满足实践中的需求。与既有理论成果相比,本论文试图在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一定程度的创新:
     1.作者在准确比较各国法律状况和我国信托制度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并分析了信托制度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制度的观点。作者将信托制度的信用具体分为信托关系内部信用、信托关系外部信用以及信托制度的自身信用三个层次分别进行了分析,并以其中的受托人信用作为全文分析的主线。
     2.鉴于营业信托具有较强的实务性特征,作者在广泛国际比较基础上,逐一分析了我国的信托投资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中存在的信用问题,提出了信用特征、受托义务和责任、道德规范以及受托人治理等一系列的信用治理方案,并指出这些措施都必须相互配合才可以达到最佳的效果。
     3.由于我国实行金融分业经营,同为信托受托人的信托投资公司与基金管理公司在我国分受不同监管。作者运用信托法的原理,并比照国外相关法律规定,分析了集合资金信托与证券投资基金之间的产品特征,提出对我国信托业和基金业进行统一管理的要求。
     4.本文的其他创新之处还散见在各个章节中,如对信托公示制度的分析和对具体公示方法的建议等。
     做任何博士论文都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本研究也不例外。本文的研究难点体现如下:
     1.信托法在普通法系属于衡平法范畴。而衡平法本身并无现成法典,而且历史久远、规则复杂,即使是对普通法系国家的学者,研究尚有难度,对非普通法系国家中的学者而言,更是如此。此外,由于法系间法律文化差异,非普通法系学者在研究(营业)信托制度时,经常会对普通法系的信托制度存在片面、有时甚至是错误的理解。为了能够准确了解到(营业)信托制度在国外的实际情况,在阅读非普通法系学者的专著之后,仍需要继续查找外文和国外的第一手资料(比如制定法规定、案例法等)以求确定,这使得本论文的撰写更为困难。
     2.尽管营业信托在世界各国的发展很快,但对其进行专门和系统研究的文献还不够丰富。这种研究不够的状态不仅发生在缺乏信托基础的大陆法系国家,甚至在普通法系也存在这种情况。这导致了对营业信托理论研究的普遍落后。
     3.营业信托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其制度规则也比较复杂。因此,对营业信托的研究不仅需要融合民法,商法,经济法,外国法,法制史,法理等多法律学科,还涉及制度经济学,金融学,社会学等其他非法律学科。学科间的相互交叉和影响也为本课题的研究增加了难度。
In China, the word "Trusts" is indeed a neology, and before the ChineseTrusts Law was promulgated in 2001, there was even no legal definition of trusts.Anyhow, the practice itself goes beyond its theories and legislations. Backto late 1970s, trust investment companies have experienced rapid growth overa short period of two decades, extending and spreading to various fields ofour economic lives. They have made remarkable contributions to economicactivities, like promoting reform on the old financial market, dispersingrisks of the traditional banking credit system, developing new financingchannels, facilitating the shaping and developing of Chinese stock market,attracting foreign investments and technologies, expediting the internationalcollaborations and so on. But on the other hand, they have also inflictedcertain negative influence and even small-scale economic turmoil on thenation.
     Starting from year 1982, the Chinese authorities have continuously madethe efforts in regulating the trust industry and made 5-time of regulationcampaign on the trust investment companies which used to be nicknamed as the "bad boys". In Oct 2001, Trust Law was enacted. It is the first legislation in China on legal guidelines and principl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ustindustry. Cheered by this breakthrough, people started to hope the new lawcould help to restore the lost "trust" of the public on the trust firms.However, the expected outcome seems to have not yet arrived. Why the trustinvestment companies in China are still staggering on their way, even withthe rules of the game set in the laws? Is it because there are some muddy areason the way? What are the possible defects in our legislation of trust laws?Are we having an insufficient or even vain supervision on the trust firms'operations?
     To answer all these questions, this dissertation, based on resources fromboth home and abroad, employing methods of case study, comparison analysisand comprehensive review, makes a creative effort to dig out the root causesfor the current "distrust" problems in the Chinese trust investmentcompanies, to give some distinctive opinions on some controversies in thetrusts industry, and also to propose solutions and suggestions from a legalpoint of view.
     The dissertation is comprised of six chapters with a total of about 280,000words.
     The first Chapter-"The Legal Interpretation & Features Study onCommercial Trust", mainly serves the purpose of clarifying the trusts concept,and argues trusts is indeed an institution based on its credit. To achievethat purpose, the beginning of this chapter is devoted to the introductionof some basic concepts and features of trusts. It is also pointed out thatthe concept of trusts in our country is a bit different from that in others,as the ownership of the trust property is not transferred to the trustee. Afterthat, a detailed analysis is made on commercial trusts' classification, functions and their differences from other similar institutions. Trusts hassome distinct advantages like bankruptcy remote, fiduciary obligations, taxscheming and flexibility to avail it to the society. At last, by a study 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redit and trusts, the author comes to a conclusionthat trusts has three layers of credibility, which comes from both internaland external relationships as well as the institution itself. In modern society,the credit of trustee has developed from moral degree to legal degree, andhas external features indicating certain personality, propriety andinformation. The approach that the law takes upon credit tends to be motivating.It demands trust institution to strengthen the preventive capacity of creditrisks, improve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bear liabilities for losing credit.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Trustee's Credit inCommercial Trust".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chapter is to study how trustsconstructs the internal credit relationship among trusts parties, which mainlyinvolves the credit that the Trustee shall have for the settlor and thebeneficiary. Based on credit characteristics, this chapter analyzes andcompares the different credit requirements that Chinese law has imposed ontrust investment companies and fund management companies. It points out thatthese requirements can somehow reflect the trustee's credit. However, it alsohas some drawbacks. For example, the property requirement of credit law cannotstop the occurrence of credit risk, due to insufficient relationship betweencorporate governance and risk control. While the Information requirement, dueto the time-lag, the cost, authentic issues and enforcement ineffectivenessmay also not completely reflect the credibility of trustees. In order toprevent the lose of credit, when it stress the external features of trustee'scredit, the law shall also adopt other approaches to restrain the trustee'sact. The most common approach is to impose strict penalty for the trustee'sunfaithful acts and to refrain him from being dishonest and unfaithful or violating the law, which can be categorized as "reverse-motivating".Therefore, this chapter continues to compare the trustee's obligations andresponsibilities, and finds out the double-channeled feature of trustee'sobligations towards the settlor and the beneficiary, while the trustee is onlyresponsible for the beneficiary in the common law system; Trustee'sobligations in our country are very general, while the trustee's obligationsin common law are very detailed and specific. Moreover, the core of trustee sobligations in common law is fiduciary, namely, the trustee shall serve loyallyand prudently in the best interest of the beneficiary. The trustee cannot seekany of his own interests, which reflects the spirit of equity; In addition,common law's treatments on a trustee's obligations are stricter than thatof Chinese law. With regard to the moral aspect of a trustee, this chapterillustrates the influence of moral hazards, and the complementarities betweenmoral and legal standards. It further suggests that the Chinese courts,self-disciplined institutions actively take part in the promotion of highmorality and integrity.
     Chapter three is the "Study of Building up the External Credit of TrustParties and the Trusts institution".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Chapter is toanalyze how trusts institution builds up the external credit, which mainlyexplores on the interests balance between trust parties and the third parties.If trusts rules overlook the legitimate interests of the third parties overthat of the settlor and the beneficiary, the trust parties will abuse theirpower and trusts institution as well to escape obligations or obtain unlawfulinterests, which will results a social distrust toward trusts. The externalcredibility of the trusts institution will be mainly displayed by its rulesmade pertaining to the stableness and independence of trust property and tothe trace of the trust property. This chapter first gives out an analysis on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egative rights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trusts formation, and the allocation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trust parties andtheir third parties thereof. Institutional deficiency is discovered in theChinese trusts rules and the interests of a third party acting in good faithhave not been well protected. In order to maintain the external credibilityof trusts, this chapter also intends to illustrate the legal origin of andthe requisites to constitute the bona fide possession rule. By comparison,causes of the aforesaid deficiencies are clarified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thereof are recommended. Also for protecting the interests of a third partybona fide, the last section herein makes an analysis on the public recordingsystem of the country. Further to refuting the viewpoint claiming no publicrecord is needed for trusts, this section proposes to improve public recordingfunction of present trust law, in particular, the manner and rule of publicrecord, authority thereof and determination of the party responsible forfiling the public record.
     Chapter Four is the "Study on the Credit of Trust Companies in China"By case studies, this chapter is to conclude that improving the governanceof trustees will be the key to various problems of trust companies in China.The bankruptcy case of Guangdong International Trust Company and the trustcase of JinXin Trust Company are analyzed First, where the typical reasonsare found for the lacking in credit in trust companies, and trustee governanceis concluded to be the key role in regulating conducts of trust companies.By enforcing trustee governance, unfaithful conducts could be prevented withregards to related transactions, double age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trustees' responsibilities, due care, credibility supervision and so on. Thischapter also points out the poor credit of trust companies relates directlyto the inconsistency of their business scope to their business mode, especiallyreflecting in the trust product of pooled fund, trustees are more likely tobe in bad faith. As such, to strengthen the governance of trustees is also essential to trust companies in business development and expansion. Aftercomparing the business scope of foreign trust companies or similarorganizations, this chapter concludes that the trust companies in China shouldnot play a bank role nor run a comprehensive business, although they have veryclose relations to banks in history. Business scope of trust companies shouldbe mostly in trust business, covering civil trust, court-appointed trust,public welfare trust and trust related commission business. Eventually,through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n foreign trust supervision authorities andcontents, this chapter reaches a conclusion that trust supervision authoritiesshould act in an safe and market-oriented way to motivate compliance.
     Chapter Five is the "Study on the Credit of the Trustee of Chinese StockInvestment Funds" As with the previous ones, this chapter also sets thearguments on the ground of facts to analysis the current situations andproblems in the administr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funds management companiesin China through a number of cases. By comparing the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of stock investment fund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laws and also the differentcredit models applied, the emphasis is eventually put on the fact that thetrustee's fiduciary duties are a key feature of stock investment funds, nomatter what credit models are applied. In turn, the author lists out some commonunfaithful practices in the industry, including the "black-curtain"phenomenon & "soft dollar agreements" in the fund industry. Such studiesthen consequently lead to one of the solutions for effective prevention ofunfaithful acts of fund managers-to enhance the governance of trustee.Currently, the Chinese stock investment funds industry has already establisheda set of trustee's governance mechanisms, tike join trusteeships, independentdirectors, compliance offices, fund unit holders meeting, informationdisclosure, external surveillance and so on. However, there are various issuesand problems in the actual execution of such rules and regulations. Therefore going to the end of this chapter, it is proposed that effective reinforcementof the governance mechanisms is a must to improve the credit level of thetrustees of stock investment funds.
     Chapter Six is the "Study on International Coordination and DomesticDevelopment of Trust". This chapter introduces and analyzes the legalcoordinations of international trusts practice and forecasts the trend of thedomestic trust industry and evaluate the domestic trust industry as a whole.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Convention on Application and Recognition of Trustin the process of coordination in connection with jurisdiction, legalapplication and recognition, pointing out the fact that trusts has becomeinternationally recognized and is the reflection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in legal field. Under this background, this chapter evaluates the industrycondition and credit guarantee system of commercial trusts in China, and, byconfirming the performance of the trust industry, concluding out threeelements of the guarantee system, that is, external characteristicrequirements on credit, trustee duty and responsibility requirement andtrustee governance. In the end, this chapter forecast the trends anddevelopments of commercial trusts in China based on the presumption that thetrustee credit is guaranteed.
     In term of the structure of this paper, chapter one to three emphasize onthe basic theory of trust and trustee credit; chapter four to chapter fiveare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business trust in China, making verification,interpretation and supplementation from a practical perspective on theabovementioned theory. Chapter six analyzes the trend of trust from domesticperspective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respectively. The whole paper isbased on trustee credit and makes practical analysis through theoreticalresearch for the purpose of applying theory in practice and using practice to directing theory.
     Commercial trusts is a meaningful topic in practice. Theoretical researchshould not only arrive at logical completeness but also be helpful to practiceand satisfy the need for practice.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make thefollowing breakthroughs beyond the previous research findings:
     1. Based on accurately comparison on trust legal systems of severalcountries and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China's trust system, the authormakes and analyzes the view point that trust is based on credit. The authoranalyzes three elements of the trust credit, i.e. internal credit, externalcredit of the trust parties and the credit of the trust institution, and basedthe whole paper on the trustee credit as a red line.
     2. According to the strong pragmatic feature of commercial trusts, theauthor have extensively studied the foreign counterparts, and analyzed thecredit problem in the country's trust investment companies and fundmanagement companies. The author raised a series trust governance proposalssuch as credit features, fiduciary duty and responsibility, ethic code, aswell as governance issues. In addition, the author pointed out that all ofthese measures should be combined to achieve optimum results.
     3. As our country runs specialized finance industry, trustees such as trustinvestment companies and fund management companies are monitored separately.The author, based on the theory of trusts, and with a view to foreign Laws,analyzes the products features of both trust companies and fund managementcompanies and proposes that our country's trust and fund industry to beregulated uniformly.
     4. Other creativities of this dissertation can be traced in differentplaces, such as the analysis of trusts recording system.
     It is never an easy job to write a doctor's dissertation. This study is to no exception. The main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research are asfollows:
     1. Trusts belongs to equity law category in the common law jurisdiction,which is old, complicated and has no systemic codification. The study of trustsis quite a challenge to scholars in the common law jurisdiction, and certainlyis much harder for scholars in other jurisdictions. In addition, due to legalcultural differences, in the study of non common law scholars, mistakes areinevitable. In order to correctly understand common law trusts, first handmaterials such as laws and regulations, case laws are necessary. This makesthis dissertation more difficult to write.
     2. Nevertheless the commercial trusts develop very fast worldwide, thespecialized and systematic study on the subject is still not sufficient. Thishappens not only in those continental law countries with less foundation oftrust history, but also happens in common law countries. Thus, the study ofcommercial trusts is often far behind the date.
     3. The coverage of commercial trusts is quite extensive, yet verycomplicated. Therefore, the study of commercial trusts not only requires thestudy on legal subjects such as civil law, commercial law, economy law, foreignlaw, law history, law theory, but also the study on non law subjects suchas institutional economy, finance, sociology. This increases the scale ofdifficulty.
引文
1 [英]D·J·海顿著,周翼、王昊译:《信托法(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英文版,第37页。本文将主要讨论关于信托或营业信托的法律性制度,对非法律性的道德、习俗、文化或者规则有涉及,但不是主要讨论的对象。
    2 朱少平、葛毅主编:《中国信托法起草资料汇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1页。
    3 同上注。
    4 见Garner, Bryan A. (ed.)(1999), Black' s Law Dictionary, Seventh Edition, West Group, USA, p1513.
    5 现代意义上的衡平法指的是英美法渊源中独立于普通法的另一种形式的判例法,它由大法官法院,即衡平法院 的法官以“良心”和“正义”为基础,在行使“域外”管辖权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其程序简便、灵活,法官判案有很大的自由裁量权。与普通法(包括制定法)相比,它只是一种“补偿性”的制度,但当二者的规则发生冲突时,衡平法往往优先。见Garner,B.A.(1999),Black’s Law Dictionary,Seventh Edition,West Group,p.560.
    1 编译自[英]安德鲁·伊沃比:《信托法基础(第三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1页。
    2 Gardrer, Simon (1990), "An Introduction to the Law of Trusts"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 8, "A trust is a situation, in which property is rested in a trustee who is under an obligation to handle it in some particular way, with the riders that this obligation is equitable and that the trustee has no interest of his own in the property。”转引自[台]方嘉麟著:《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7页。
    3 见霍津义主编:《中国信托业理论与实务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81页。
    4 [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中译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898页。转引自霍玉芬著:《信托法要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41-42页。
    5 See Langbein, John H. (1995), "The Contractarian Basis of the Law of Trusts",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 105, Iss 3, Sec. I "Introduction". Langbein admits the contractarian account does not include the declaration of trust, which plays a relatively peripheral role in modern practice.
    6 [台]王文宇著:《新金融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196页。
    1 见[英]安德鲁·伊沃比:《信托法基础(第三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1页。
    2 见Bogert, G, T. (1987), "Trusts", 6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 1, "A trust is a fiduciary relationship in which one person is the holder of the title to property subject to equitable obligation to keep or use the property for the benefit of another."
    3 "Restatement (Second) of Trusts" Sec 2 (1959) describes trust as "a fiduciary relationship with respect to property, subjecting the person by whom the title to the property is held to equitable duties to deal with the property for the benefit of another person, which arises as a result of a manifestation of an intention to create it."
    4 见Halbach, Edward C. (1990) "Trusts",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Legal and Professional Publications, p. 1, "A trust is a fiduciary relationship with respect to specific property, to which the trustee holds the legal title for the benefit of one or more persons, who hold equitable titleas beneficiaries. "转引自[台]方嘉麟著:《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27页。
    5 见上海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编译:《不列颠百科全书》(英文版)第14版第22卷的Trust词目。转引自霍玉芬著:《信托法要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42页。
    6 见杨紫烜主编:《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443页。
    7 见杨紫烜主编:《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第443页。
    1 英国的情况,见[英]D·J·海顿著,周翼、王昊译:《信托法(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6页。美国也是如此,因此美国法律协会编撰了《信托法重述》以方便法律从业者和研究者理清信托的概念和各种规则
    2 见霍玉芬著:《信托法要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附录四《日本信托法》,第278页。
    3 见霍玉芬著:《信托法要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附录六《韩国信托法》,第294页。
    4 见[台]王志诚、赖源河著:《现代信托法论(增订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附录一,第236页。
    5 Article 2 of Convention On The Law Applicable To Trusts And On Their Recognition.
    1 The original sentence goes as "The Word 'trust' kind of says it all. How can you have trust without relationships." See Silverman, R.E. and Mollenkamp, C. (2004), "As Financial Services Consolidate, Trust Managers Come Under Fire", Wall Street Journal (Eastern edition), p.A.1
    2 见何宝玉著:《信托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11页。同时何宝玉认为,委托是个基础概念,其可以包括信托、代理、行纪、保管、授权等关系在内的多种关系;然后再根据被委托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关系。委托关系可以再被明细地确定为是信托关系,还是其他关系。本文作者对此持保留意见。从本文第三章的分析可以发现:首先被委托人/受托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第三人可以信托当事人之外的任何人,包括委托人的第三人,受托人的第三人或者受益人的第三人等等;其次即使是受托人的第三人,其还可以被细分为受托人的代理人,受托人的债权人,受托人管理之信托财产的交易人,或者信托财产的服务人等等,如何确定何宝玉所述的被委托人与第三人之间的关系十分困难;再次,根据受托人与信托关系外部人的关系来确定信托关系内部当事人的关系也违反了逻辑和法律关系的确定方法。举例而言,当委托人将信托财产委托给受托人之时,他们之间还不能确定是到底属于信托、代理、行纪、保管、授权中何种等关系,只有待受托人与第三人之间的某种关系被确定后,信托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明确,这种推理显然有其缺陷。如果适用这种推理方式,则信托的概念应首先将这种第三人关系包括进其定义才是。
    3 见徐国栋著:《诚实信用原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68页。
    1 见本章第二节“三、营业信托制度与其他类似民商制度的区别”中的分析。
    2 [英]D·J·海顿著,周翼、王昊译:《信托法(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6页
    3 一般认为现代信托来源于中世纪时的英国,但信托的概念早在公元2、3世纪时,就出现在罗马法中。见徐国栋著:《诚实信用原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66-70页。
    4 见张天民著:《失去衡平法的信托法—信托观念的扩张和中国<信托法>的机遇和挑战》,中信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336页。
    1 对模式概念的表述,参见石开贵著:《模糊法律问题的非形式解决办法》,载于梁庆寅主编、熊明辉副主编:《法律逻辑研究》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第242页。
    2 江平教授也持类似观点,参见江平著:《中国信托业的发展与法制规则》,载于《法学》2005年第1期,第4页。
    1 何宝玉著:《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法律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236-240页。
    1 王清、郭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条文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16页。
    1 见日本、韩国和我国台湾地区《信托法》第一条。
    2 我国《信托法》第十五条。
    3 见我国《信托法》第十七条,我国台湾地区《信托法》第十二条,日本《信托法》第十六条,韩国《信托法》第二十一条。
    4 美国有学者观点认为,信托法律将财产区分为信托财产和非信托财产,并使得信托财产可以免债权人追索,是信托法律的最大贡献。见Hansmann, H. and Mattei, U.(1998), "Trust Law in the United States. A Basic Study of Its Special Contribution", 46 Am. J. Comp. L. p134
    1 See Re Macadam (1946) Ch 73, from Watt, G. (2005), "Todd & Watt' S, Case and Material on Equity and Trusts" , Fif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444.
    2 这有几种情形,比如受托人在管理信托财产之前就已经成为了董事,或者,受托人并未使用信托财产的权利而成为董事。见Re Dover Coalfield Extension (1908)1 Ch 65和Re Gee (1948) Ch 284, all from Watt, G. (2005), "Todd & Watt' s, Case and Material on Equity and Trusts", Fif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444.
    3 [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中译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898页。转引自霍玉芬著:《信托法要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41-42页。
    4 见周小明著:《信托制度比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第3页。
    1 见文杰译:《信托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7页。
    1 见该公约第二条。
    2 Overbeck, A.E. (1985), "Explanatory Report on the 1985 Hague Trusts Convention", p383, available at: http://hcch.e-vision.nl/inde.x_en.php?act=pubIications.details&pid=2949&dtid=3,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3月30日。
    3 Overbeck, A.E.(1985), "Explanatory Report on the 1985 Hague Trusts Convention", p373, available at: http://hcch.e-vision.nl/index_en.php?act=publications.details&pid=2949&dtid=3,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3月30日。
    4 见何宝玉著:《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法律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23页。
    5 何宝玉著:《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法律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23-24页。
    1 Langbein, J.H. (1997), "The Secret Life of the Trust: The Trust as an Instrument of Commerce" ,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 107, p165
    2 American Law Institute(2003), "Restatement of The Law Trusts (Third)", American Law Institute Publishers,USA,p64.美国法律协会认为,诸如表决权信托,商业信托(Business Trusts),土地信托(Land Trusts),投资信托(Investment Trusts)等只是借用了信托的名义和部分要求,更多地受到其他相关法律的调整,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托。
    3 见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 "Interpretive Letter 877"
    4 见朱少平、葛毅主编:《中国信托法起草资料汇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第1,第68页。
    5 见朱少平、葛毅主编:《中国信托法起草资料汇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第1,第15-17页。
    1 普通法系无民事信托的概念,与大陆法系营业信托相类似的概念一般为投资信托(Investment Trust)。其发展历程可以参见Burton, H. and Corner, D.C. (1968), "Investment and Unit Trusts in Britain and America", Elek Books, London, p1-27.
    2 [台]王文字著:《谈商业信托在金融市场的运用》,载于http://www2.fisc.com.tw/news/MAZ/39/p4-2a.asp,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1月27日。
    3 See Langbein, J.H. (1997), "The Secret Life of the Trust: The Trust as an Instrument of Commerce",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 107
    4 见王清、郭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条文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9页。
    5 见[日]中野正俊、[中]张军建著:《信托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第36页。
    6 见王志诚、赖源河著:《现代信托法论(增订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39页。
    7 见霍玉芬著:《信托法要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57页。
    8 见孙建勇主编:《企业年金管理指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150页。
    9 见王志诚、赖源河著:《现代信托法论(增订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7页。
    1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第六章。见我国台湾地区《信托法》第八章。见《日本信托法》第六十六至第七十三条。
    2 我国《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四条。
    3 虽然我国《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要求信托投资公司必须采用有限责任公司或者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但本文作者认为这两种组织形式不应成为我国营业信托受托人所采取的全部形式,《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也不应成为规范我国营业信托受托人的惟一法律性文件。首先,我国《信托法》从未规定营业信托受托人必须采取“信托投资公司”的形式,营业信托也必须全部由人民银行(现为银监会)作为其监管部门。其次,目前的《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作为我国人民银行的部门规章,其管辖范围只能是“信托投资公司”,对其他营业信托受托人无管辖权。
    1 见沈四宝著:《商事信托制度的现代发展》,载于2005年7月号《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 见张淳著:《信托法原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239页。
    3 江平教授的观点。见张军建、王巍著:《中国(长沙)信托国际论坛综述》,载于2005年第1期《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 吴志攀教授的观点。见2001年8月6日《人民日报》,载于http://zgrdxw.peopledaily.com.cn/gb/paper12/1/class001200050/hwz163171.htm,最后访问日期:2005年11月1日。对此,张淳教授则认为“商业信托并非与民事信托截然对立,绝对排斥;即绝大多数私益信托均既可以成为商业信托,也可以成为民事信托。”见张淳著:《信托法原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240页。
    5 见王清、郭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条文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10页。遗憾的是,我国一直没有出现所谓的民事信托或公益信托的形式,即使在《信托法》出台后,也未见依据该法设立民事或公益信托的,因此,营业信托是我国信托行业的最主要模式。(作者注。)
    6 为方便讨论,也是出于尊重目前我国营业信托行业的称谓惯例,以下对涉及信托投资公司的业务统称“信托业”,对涉及基金管理公司的业务统称“基金业”。一本文作者注。
    1 关于信托与委托的其他区别,请见本节最后“三”中的分析。
    2 见本文第二章第二节“二”中对受信关系的介绍和分析。
    3 当然如果我国扩大信托法律的适用范围,则“受人之托,代人理财”也可能受信托法律管辖或影响。
    4 见本文第四章第二节“三”中的介绍和分析。
    1 详见张天民著:《失去衡平法的信托法—信托观念的扩张和中国<信托法>的机遇和挑战》,中信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116-137页。
    2 See Hansmann, H. and Mattei, U., (1998), "The Functions of Trust Law: A Comparative Leg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w, Volume 73 Number 2, p466.
    3 见[台]王文宇著:《谈商业信托在金融市场的运用》,载于,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1月27日。
    4 见霍玉芬著:《信托法要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53-54页。见周小明著:《信托制度比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第37页。
    1 上述学者的观点,请见霍玉芬著:《信托法要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53-54页。
    2 Langbein教授认为现代信托法律为适应信托的这种功能,对受托人的要求已经从原来的限制其权力变成严格的受信义务规定。See Langbein, John H. (1995), "The Contractarian Basis of the Law of Trusts",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 105, Iss 3, Sub-section "Safeguard: From Disempowerment to Fiduciary Obligation".另见美国Uniform Trustees' Powers Act Sec3, 7BU. L.A. 746 (1964), Trustee has the powers to retain assets; receive additions, operate a business, invest and reinvest, buy, sell or lease an asset, exchange, partition, improve, or abandon an asset, exploit minerals, grant options, vote securities, borrow money, insure, litigate, amortize, and employ agents.转引自Langbein, John H. (1995), "The Contractarian Basis of the Law of Trusts",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 105, Iss 3,其脚注75。
    1 详见本章第一节“三”中的分析。
    2 见霍玉芬著:《信托法要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56页。
    3 对德国信托业的分析请详见霍玉芬著:《信托法要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25-26页。
    4 见霍玉芬著:《信托法要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56页。笔者认为:由于不存在民事信托和公益信托的实践,我国信托制度的功能可以简单理解为营业信托制度的功能。
    1 各国税法对信托的征税要求并不一致。美国税法对信托避税有着严格而复杂的规定,有些信托因不符合其要求而不能避税。而其他一些国家或地区比如开曼群岛,或者英属维珍群岛等则可以利用信托进行避税。
    2 见孙宜府著:《离岸信托资料处理的法律分析与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47-48页。
    2 上述事实和分析部分参见陈开琦主编、盛学军副主编:《信托业的理论与实践及其法律保障》,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32-33页;以及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著:《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1979-2003)》,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7页。
    1 参见陈开琦主编、盛学军副主编:《信托业的理论与实践及其法律保障》,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33-34页。
    2 上述观点见陈开琦主编、盛学军副主编:《信托业的理论与实践及其法律保障》,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32页。
    3 有学者认为这种定位已经建立。见张天民著:《失去衡平法的信托—信托观念的扩张和中国<信托法>的机遇和挑战》,中信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315-316页。
    4 见王清、郭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条文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3页。
    5 见张天民著:《失去衡平法的信托—信托观念的扩张和中国<信托法>的机遇和挑战》,中信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314-315页。
    1 见[英]D·J·海顿著,周翼、王吴译:《信托法(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3-4页。
    2 见美国的《信托法重述(3)》(草案)。转引自张天民著:《失去衡平法的信托—信托观念的扩张和中国<信托法>的机遇和挑战》,中信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283页,其脚注2。
    3 见王连洲、董春华著:《<证券投资基金法>条文释义与法理精析》,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29页。
    4 朱少平、葛毅主编:《中国信托法起草资料汇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4-25页。
    5 王连洲、董春华著:《<证券投资基金法>条文释义与法理精析》,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前言第8页。
    6 石少侠主编:《公司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修订第1版,第33页。2005年我国《公司法》进行了修正,对股东的有限责任做了调整。见该法二十条和二十一条等等。
    1 See Hansmann, H. and Mattei, U. (1998), "The Functions of Trust Law: A Comparative Leg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w, Volume 73 Number 2, p472-473.
    1 下述分析可参见霍玉芬著:《信托法要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44-45页。Also Ford, H. A. J. and LEE, W.A. (1990), "Principles of the Law of Trusts (Second Edition)", The Law Book Company Limited, Australia, p19-24.
    2 相关案例请见Burdick v.Garrick(1870)L.R.5 Ch.App.233 at 243等,转引自Ford, H.A.J. and LEE, W.A. (1990), "Principles of the Law of Trusts (Second Edition) ", The Law Book Company Limited, Australia, p23 and footnote 76 on that page.
    3 Ford, H. A. J. and LEE, W. A. (1990), "Principles of the Law of Trusts (Second Edition)", The Law Book Company Limited, Australia, p23.
    4 我国《合同法》第四百零二条。
    1 参见Langbein, J. H. (1997), "The Secret Life of the Trust: The Trust as an Instrument of Commerce",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 107, p179-185.
    1 见本文第二章第二节“二”中对国外受托人义务的变化趋势的分析。
    2 我国营业信托中的受益人也存在类似问题,具体见本文第四章、第五章中的相应分析或描述。
    3 尽管普通法系认为公司制中的董事、高级管理层对公司股东也具有受信义务,但一般认为受托人的受托义务和责任最为严格。关于受信责任,见本文第二章第二节“二”中的分析。
    1 见本文第一章第一节“三”对信托财产多样性的描述。
    2 见本文第四章中对信托投资公司资金集合信托产品中的信托优先受益权与一般受益权的分析。
    3 见本文第一章第二节“三”中的比较和分析。
    4 [台]王文宇著:《谈商业信托在金融市场的运用》,载于http://www2.fisc.com.tw/news/MAZ/39/p4-2a.asp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1月27日。
    5 关于信托的制度优势,另可参见周小明著:《信托制度比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第38页。
    6 参见江平、程合红著:《论信用—从古罗马法到现代社会》,载《东吴法学》2000年期。对于信用,可以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如(1)信用是在社会上对与其经济能力相应的经济评价;参见王利明主编:《民法·侵权行为 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99页。(2)信用应指一般人对于当事人自我经济评价的信赖性,亦称信誉;参见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舨,第158页。(3)信用是指民事主体所具有的经济能力在社会上获得的相应的信赖与评价;参见杨立新:《人身权法》,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第158页。(4)信用是市场主体之问发生的一种合理期待或信赖关系。参见周汉华:《信用与法律》,《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3期。
    1 参见孙智英著:《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第24-35页。
    2 见孙智英著:《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第9、24页。
    3 见王爱俭主编:《信用理论与信用风险防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4页。
    4 比如,法律制度对社会个体提供安全、公正等承诺,以满足个体对生存和发展的需求(也是法律的功能)。信任(包括信用)因此在事实上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对人的信任(信用),另一部分是对维持信任机制的信任(信用)。缺少其中任何一部分的信任(信用)都是不完全的。见张静著:《信任问题》,载于《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2期。
    5 信用、信誉、信赖常被混用。比如信用被认为就是信赖或信誉。参见江平、程合红著:《论信用—从古罗马法到现代社会》,载《东吴法学》2000年期。对于信用,可以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进行分析,如(1)信用是在社会上对与其经济能力相应的经济评价;参见王利明主编:《民法·侵权行为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299页。(2)信用应指一般人对于当事人自我经济评价的信赖性,亦称信誉;参见张俊浩主编:《民法学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58页。(3)信用是指民事主体所具有的经济能力在社会上获得的相应的信赖与评价;参见杨立新:《人身权法》,中国检察出版社1996年版,第158页。(4)信用是市场主体之间发生的一种合理期待或信赖关系。参见周汉华:《信用与法律》,《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年第3期。广义来看,信用和信赖、信任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信任是对他人履行义务或承诺的信心;信用则是他人履行义务或承诺的表现。见楼远著:《非制度信任与非制度金融:对民间金融的一个分析》,载于《财经论丛》2003年11月第46期,第50页,该页脚注1。
    1 见张亦春等著:《中国社会信用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第15、17页。
    2 见[美]科斯、诺思、威廉姆森等著,[法]克劳德编,刘刚等译:《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15页。
    3 见楼远著:《非制度信任与非制度金融:对民间金融的一个分析》,载于《财经论丛》2003年11月第46期,第50页,
    4 下述对信用的分析,大部分参考了江平、程合红著:《论信用—从古罗马法到现代社会》,载《东吴法学》2000年期。
    1 [美]汤姆·斯托尼尔:《信息财富—简论后工业经济》,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第17页。转引自江平、程合红著:《论信用—从古罗马法到现代社会》,载《东吴法学》2000年期。
    1 朱必祥、顾玥著:《从马克思信用理论看我国信用体制建设》,载于王爱俭主编:《信用理论与信用风险防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第60页。
    1 对激励相容的分析,参见张维迎著:《经济法律制度中的激励机制》,载于《财经》,2002年底23期,总的73期,第104页。
    2 见许成钢著:《法律、执法与金融监管—介绍“法律的不完备性”理论》,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第1期,第3-12页。
    1 王连洲著:《中国信托制度发展的困境与出路》,载于《法学》2005年第1期,第9页。
    2 见江平、程合红著:《论信用—从古罗马法到现代社会》,载《东吴法学》2000年期。
    3 见吴弘著:《信托法的信用基础》,载于东方国际经济法律网http://www.eastwestlaw.com/c_finance/show.asp?id=118,最后访问日期:2005年8月28日。
    4 陈大钢编著:《中国信托法与信托制度创新》,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2页。
    5 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资料,“公司资本制度与信托”研讨会中李正华(中山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的观点。载于http://www.sc.xinhuanet.com/misc/2003_09/28/content_998636.htm,最后访问日期:2005年8月16日。华东政法学院的吴弘教授也持类似观点,见吴弘著:《信托法的信用基础》,载于东方国际经济法律网http://www.eastwestlaw.com/c_finance/show.asp?id=118,最后访问日期:2005年8月28日。
    1 所谓激励相容是指个体对自身利益的追求与对非个人,如组织或社会的利益追求是一致的。如果法律制度通过权利义务的安排,使行为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正好与社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吻合,这样的法律制度安排,就是“激励相容”。关于激励相容的法律制度理论,详见张维迎著:《作为激励机制的法律》,载于张维迎著:《信息、信任与法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8月第1版,第63-177页。
    1 在传统文化中,社会交往常常表现为熟人之间的网络关系交往,如朋友关系,亲属关系,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同学关系等等。在这些关系中,当事人之间彼此熟悉了解,比较容易建立起相互的信任关系。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普遍过程,即社会交往首先从“熟人”之间开始。这也是13世纪信托制度在英国起源时,信托关系中的委托人和受托人通常也是熟人的原因。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加剧,社会分工使得人与人的交往变得短暂、匿名、随机和不确定,这削弱了熟人关系网络和熟人信任的效力。因此,随着社会发展,制度逐渐显现出其作为一种非熟人的社会交往依据,即相对于传统的熟人信任或关系信任而言,社会个体对社会制度(包括规章、规则、法规、条例等契约形式)表现出的认可和信任。当这些社会制度开始为社会个体的生活、生产和交往提供生理、心理和社会活动的安全保障,当社会个体开始认同制度约束下的交往对象、行为和过程,这些制度的制度信用就成功地建立了。制度信用扩大了社会信任的范围,便于维护社会交往中双方和多方的利益;而即使发生了失信行为,根据制度的“有法必依”和“违法必究”的信用承诺,失信行为的社会成本也可以大大降低。
    2 Maitland: "If we were asked what is the greatest and most distinctive achievement performed by Englishmen in the field of jurisprudence I cannot think that we should have any better answer to give than this, namely the development from century to century of the trust idea."见[英]D·J·海顿著,周翼、王吴译:《信托法(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英文版,第2页。
    3 见张天民著:《失去衡平法的信托—信托观念的扩张和中国《信托法》的机遇和挑战》,中信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8页。见吴弘、贾希凌、程胜著:《信托法论—中国信托市场发育发展的法律调整》,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4页。吴等将“用益”称为“尤斯”。也有学者称之为“用益权”制度。见王志诚、赖源河著:《现代信托法论(增订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3页。
    4 见王志诚、赖源河著:《现代信托法论(增订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3-4页
    1 见Hansmann, H. and Mattei, U. (1998), "Trust Law in the United States. A Basic Study of Its Special Contribution", 46 Am. J. Comp. L. p134
    2 见王志诚、赖源河著:《现代信托法论(增订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3-4页。
    1 见王志诚、赖源河著:《现代信托法论(增订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4-5页。
    2 见霍玉芬著:《信托法要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第8页。
    3 李东方著:《证券监管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9页。
    1 许纯祯、耿作石:《西方经济学教程》,吉林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390页。
    2 同上。非排他性指公共物品的使用与是否支付价格无关;非竞争性指公共物品不会因为被消费而减少供给。
    3 见李东方著:《证券监管法律制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29页。
    4 这是由于金融业本身就是以参与者的信用为基础,又以金融信用为工具的一个行业。见吴志攀:《论金融信用发展与执法效果》,载于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27784,最后访问日期:2005年11月3日。
    5 亦有学者称之为受益人对受托人的信任,不同于普通商业信任。见张天民著:《失去衡平法的信托法—信托观念的扩张和中国<信托法>的机遇和挑战》,中信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337页。
    6 见本文第二章第二节“一”中的分析。
    1 信托关系的特性对受托人的诚信要求更高,是很多学者的观点。参见王连洲、董春华著:《<证券投资基金法>条文释义与法理精析》,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40页。受托人被认为具有最高层次的正直。见[英]D·J·海顿著,周翼、王昊译:《信托法(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英文版,第37页。
    1 《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十一条,十二条。
    2 《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三条。其中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大部分监管职责已为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所替代。
    3 同上注。
    4 《证券投资基金法》第十二条。
    5 《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十三条。
    6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办法》第六条。
    7 《证券投资基金行业高级管理人员任职办法》第三、六、七条等。
    8 《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十三条。
    9 《证券投资基金法》第十三条。
    10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第七条。
    1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第八条。
    2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第十条。
    3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第十一条。
    4 见《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十三条,《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办法》第六条等。
    5 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公布执行后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1)101号)。
    6 数据截止至2004年8月。数据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www.cbrc.gov.cn“公众信息服务”栏目。最后访问日期2005年7月4日。
    7 数据截止至2005年12月。见贾宝丽报道:《益民获批成立 基金公司总数达52家》。载于2005年12月23日《上海证券报》。
    1 我国台湾地区《信托业法》第二至四条。
    2 日本《信托业法》第一条。
    3 美国南达科他州法51A-6-14。
    4 美国南达科他州法51A-6-15。
    5 美国南达科他州法51A-5-1,51A-6A-11。
    6 美国南达科他州法51A-6A-5。
    7 See Technical Committee of IOSCO (1994): "Standard Rules for the Opera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Investment in Securities", available at www.iosco.org last visited on February 4, 2006.
    1 参见杨辉对基金行业的监管评论。见杨辉著:《对基金管理人约束机制的若干思考》,载于2003年1月期《河北法学》,第27页。
    2 比如美国立法和监管者对基金业投资顾问或投资公司进行审核的重点并不在于市场进入的条件,而在于这些主体在业务经营过程中是否遵守要求和行为准则。见Technical Committee of IOSCO(1994):“Standard Rules for the Opera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Investment in Securities”,available at www.iosco.org last visited On February 4,2006.
    3 我国1993年《公司法》第二十三条。
    4 我国2005年《公司法》第二十六条。
    1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第十二条。
    2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第十三条。
    3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第二十六条
    4 我国《证券法》第一百二十五、一百二十七条。
    5 日本《信托业法》第二条。
    6 韩国《信托业法》第四条。
    7 见USA 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 "Trust Examining Circular No. 11", 1979 OCC CB LEXIS 30
    1 美国南达科他州法51A-6A-19。
    2 美国这种不过分强调注册资金作为银行准入的信用标准的做法也反映在了其对设立商业银行的要求上。美国银行监管机构会从资金标准、管理标准及新设银行地区是否有市场空间来容纳一家新的银行等3个方面来考察是否在某个地区批准设立新的银行。联邦法律理论上对在一个少于6000人的镇所设立银行的最低注册资本的要求只有5万美元、对一个超过5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所设银行最低注册资本的要求不超过20万美元。州立银行的标准则更自由。虽然在实际上,美国银行业的三大监管机构一财政部货币监理署、联邦储备委员会及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符合其要求的商业银行或储蓄银行的初始资本要求要高于联邦法的规定,但也只有100万美元左右。而我国《商业银行法》中对注册资本要求最低的农村合作商业银行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就达到人民币5 000万元,是美国商业银行的6倍;而如果以我国商业银行10亿元的最低注册资本标准计算,则是美国商业银行的122倍。但这是否表明我国的商业银行信用高于美国的商业银行呢?答案显然无法因此得出。见陈立彤、虞荣方、付朝晖著:《从国外的监管实践看我国银行监管中的立法与执法》,载于United Nations Online Network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Finance网站,http://unpanl.un.org/intradoc/groups/public/documents/APCITY/UNPAN014091.pdf,最后访问日期:2005年9月29日。
    3 见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上海监管局:《上海银行业金融机构合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的指导意见》,沪银监2005[70]号,2005年9月9日。该《意见》仍然对信托投资公司采用几乎完全等同于银行的监管指标。
    1 财务信用指标是一个比较常用的对信用进行评价的指标。其子因素包括了资产负债率,流动比率以及每股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量三个重要的财务指标。经营管理方面的评价则包括:1.商标的知名度。作为企业商标或品牌的知名程度,反映了企业信用的社会认同程度。2.市场的占有率。该指标反映企业产品或服务在市场的竞争力,是企业信用的市场表现。3.合同执行率。该指标主要指企业对合同的执行率,而不是指其他主体对评价企业的合同执行率,主要反映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诚信程度。4.期间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销售费用、财务费用和管理费用三项费用合计占销售收入的比率。5.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指本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减区上年度主营业务收入后与上年度主营业务收入的比率。经济效益信用指标包括了净资产收益率,销售利润率,每股收益,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等四个子因素。企业发展信用指标的子因素包括:1.领导管理能力。这是企业信用的一个内部测度指标,是企业取得社会信用的重要支撑点。2.客户忠诚度。该因素反映企业社会信用的程度。3.企业发展的潜质。该因素反映企业社会信用的持续能力和发展潜力。4.员工忠诚度。该因素反映管理层与员工的可信任关系与企业内部的凝聚力。5.企业的整体社会形象。该因素是企业信用的综合反映。关于信用指标量化的内容大部分参照了李维安、李建标著:《股权、董事会治理与中国上市公司的企业信用》,载于《管理世界》2003年第9期。
    2 见Bogert, G. T. (1987), "Trusts(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D570.
    1 2001年1月,普华永道(Price Waterhouse & Coopers)发布了一份关于“不透明指数”(The Opacity Index)的调查报告。见普华永道网站http://www.pwcglobal.com/fr/pwc_pdf/pwc_100068_opacity_index.pdf 最后访问日期2005年7月1日。
    1 霍津义主编:《中国信托业理论与实务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231页。
    2 具体见本文第四章第一节“一”。
    3 具体见本文第五章第二节。
    4 由于存在交易成本,完全信息对称的市场几乎是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是市场的常态。
    1 受托人的受信义务在很大程度上与委托人无关。见张天民著:《失去衡平法的信托法—信托观念的扩张和中国<信托法>的机遇和拂战》,中信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337页。
    2 见[英]D·J·海顿著,周翼、王昊译:《信托法(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中文版第4页。
    3 Hayton, D. (1999). "English Fiduciary Standards and Trust Law", 32 Vand. J. Transant'l L. p576.
    4 [英]D·J·海顿著,周翼、王昊译:《信托法(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中文版第5页。
    5 [英]D·J·海顿著,周翼、王昊译:《信托法(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中文版第142页。
    6 比如我国《信托法》第三十三条、三十四条、四十九条等的规定。
    1 见我国《信托法》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条。
    2 见我国《信托法》第二条、第四十九条。
    3 我国《信托法》第四十九条。
    4 [英]D·J·海顿著,周翼、王昊译:《信托法(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中文版第142页。也有观点将受托人的注意义务确定为受信义务的内容,并引发注意义务与忠实义务是否相同的争论。见杨晓军著:《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的制度安排》,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207-208页。本文作者将受托人的忠实和注意义务都归为受信义务的范围。
    5 Coffee, J. C. (1999), "Privatiza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Lessons from Securities Market Failure" 25 J. Corp. L, 1, p28
    6 Coffee, J. C. (1999), "Privatiza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Lessons from Securities Market Failure" 25 J. Corp. L, 1, p28, noting "The immediately relevant point is that the common law's concept of fiduciary duty both enables and instructs the common law judge to fill in the gaps in an incomplete contract."
    7 Rock, E. B. and Wachter, M. L. (2001), "Islands of Conscious Power: Law, Norms, And the Self-Governing Corporation", 149 U. Pa. L. Rev. p1619
    1 文杰译:《信托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248页。
    2 以下关于受托人义务的分类见[英]D·J·海顿著,周翼、王昊译:《信托法(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144-160页。
    3 See Lord Upjohn in Boardman v Philips (1967) 2 AC 46, quoting from Watt, G. (2005), "Todd & Watt' s, Case and Material on Equity and Trusts", Fif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439-440.
    4 [英]安德鲁·伊沃比:《信托法基础(第三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141页。
    1 Hayton,D.(1999),“English Fiduciary Standards and Trust Law”,32 Vand.J.Transant’1 L.,p562-563.英国对受托人亲自处理原则一直到了《1925年受托人法》后才逐渐松懈下来。
    2 以下对美国受托人义务的描述主要参照了Bogert,G.T.(1987),“Trusts(Sixth Edition)”.West Publishing Co..USA.p334-449.
    1 Watt, G. (2005), "Todd & Watt' s, Case and Material on Equity and Trusts", Fif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433.
    2 Smith, D. G. (2002), "The Critical Resource Theory of Fiduciary Duty", Vanderbilt Law Review, Vol. 55, p1400.
    3 Watt. G. (2005), "Todd & Watt' s, Cose and Material on Equity and Trusts", Fif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p433.另外还有推定信托也是如此。
    4 "The fiduciary concept, as we know, bad its origin in the law of trusts…" Walsh, J. T. (2002), "The Fiduciary Foundation of Corporate Law", 27 Journal of Corporation Law, p333. Also see Coffee, J. C.(1999), "Privatization and Coroorate Governance: The Lessons from Securities Market Failure" 25 J. Corp.L,1,p28:另见沈达明编著:《衡平法初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第201页。
    5 Miltett LJ' s opinion in Bristol and West Building Society v Mothew (1998) 1 Ch App, referring from Watt, G. (2005), "Todd & Watt's, Case and Material on Equity and Trusts", Fif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434.
    6 Smith, D. G. (2002), "The Critical Resource Theory of Fiduciary Duty", VanderbiltLaw Review, Vol. 55, p1402.
    7 LAC Minerals Ltd. v. International Corona Resources Ltd. (1989) 61DLR(4th) 14, p27,转引自王连洲、董春华著:《<证券投资基金法>条文释义与法理精析》,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13页,其脚注2。
    8 View of D. M. W. Waters, see Garner, B. A. (1999), Black' s Law Dictionary, Seventh Edition, West Group, USA, p640.
    9 See DeMott, D. A. (1988), Beyond Metaphor: An Analysis of Fiduciary Obligations, Duke L. J., p879
    1 Watt, G. (2005), "Todd & Watt' s, Case and Material on Equity and Trusts", Fif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433; and James LJ' s opinion in Parker v McKenna (1874), 10 Ch App 96.
    2 美国法律协会:《美国信托法重述(第3版)》,第2条,评论b。
    3 见黄人杰著:《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工商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导论,第9页。但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中,其意义经常相同。
    4 Watt, G. (2005), "Todd & Watt' s, Case and Material on Equity and Trusts", Fif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433.
    5 对于忠实行为,不同学者有着相类似但却不完全一致的解释。
    6 Smith, D. C. (2002), "The Critical Resource Theory of Fiduciary Duty", Vanderbilt Law Review, Vol. 55, p1407
    7 Watt, G. (2005), "Todd & Watt' s, Case and Material on Equity and Trusts", Fif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434.
    8 同上注。
    1 但这并不意味着受托人不可以为两个以上的委托人服务,只要受托人诚实守信,不故意利用其地位偏向某一委托人。
    2 See Watt, G. (2005), "Todd & Watt' s, Case aad Material on Equity and Trusts", Fif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435.
    3 Ibid.另可见Rakusen v. Ellis Munday & Clarke (1912) 1Ch 831案,引自Ibid, p442-443.
    4 Jefri Bolkiah v, KPMG (1999) 2 AC 222, House of Lords, See Watt, G. (2005), "Todd & Watt' s, Case and Material on Equity and Trusts", Fif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441-442.
    5 See Harman LJ' s opinion in Holder v, Holder (1968) Ch 353, Court of Appeal, from Watt, G. (2005), "Todd & Watt' s, Case and Material on Equity and Trusts", Fif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443.
    6 Watt, G. (2005), "Todd & Watt' s, Case and Material on Equity and Trusts" , Fif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438.
    7 Ibid.
    1 Watt, G. (2005), "Todd & Watt' s, Case and Material on Equity and Trusts", Fif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441.
    2 见英国案例Keech v. Sanford (1726) 25 E. R. 223, from Watt, G. (2005), "Todd &Watt' s, Case and Material on Equity and Trusts", Fif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444.
    3 另见Regal(Hastings)Ltd v. Gulliver (1967) 2 AC 134n, from Watt, G. (2005), "Todd & Watt' s, Case and Material on Equity and Trusts", Fif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444.
    4 Smith, D. G. (2002), "The Critical Resource Theory of Fiduciary Duty", Vanderbilt Law Review, Vol. 55, p1409.
    5 Ibid, p1482.
    6 在该例中,受托人将出卖信托财产或改变投资的权力委托给了他们的律师,而信托财产最终遭受了损失。法官认为受托人应该为损失承担责任,因为律师并不是专业的财产出卖者或投资专家,受托人将上述权力委托给律师的理由不充分。见Watt,G.(2005),“Todd & Watt’s,Case and Material on Equity and Trusts”,Fifth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p458.
    1 见王连洲、董春华著:《<证券投资基金法>条文释义与法理精析》,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62页。其将Fiduciary译为信赖关系。
    2 另有观点则认为,信托关系属于普通法范围,而受信关系则属于衡平法范围。见黄人杰著:《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工商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导论,第9页。这种区分也不完全,普通法又称判例法,而衡平法也是由判例构成,只是其与一般的判例在标准上有不同标准和程序。
    3 有学者认为,受信人和受信义务与受托人和受托义务在信任关系和信往标准上没有本质区别。见黄人杰著:《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工商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10页。
    4 见沈达明编著:《衡平法初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前言。
    1 [英]D·J·海顿著,周翼、王昊译:《信托法(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英文版,第37页。
    2 Shepherd. J. C.(1981), "Towards a Unified Concept of Fiduciary Relationships", Law Quarterly Review, 79.
    3 这也是为与普通法系中的相关讨论对应起来,因为普通法系不将受托关系与受信关系相区别。见黄人杰著:《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工商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导论,第9页。
    4 《信托法》第五条。
    5 《信托法》第二十五条。
    6 《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八条。
    7 《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第三条。
    8 见张天民著:《失去衡平法的信托法—信托观念的扩张和中国<信托法>的机遇和挑战》,中信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77页。
    1 关于普通法系三个标准的内容,参见王连洲、董春华著:《<证券投资基金法>条文释义与法理精析》,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42-45页。
    2 我国《信托法》第二十七条。
    3 我国《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
    1 我国《基金法》第二十条。
    2 我国《基金法》第五十九条。
    3 我国《基金法》第六条。
    4 我国《基金法》第二条。
    5 我国《信托法》第二十八条。
    6 见我国《基金法》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九条。
    7 我国《信托法》第三十条。
    8 我国《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三十三条。
    1 我国《基金法》第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2 我国《信托法》第三十三条。
    3 我国《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三十四条。
    4 我国《信托法》第三十三条,《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
    5 见我国《基金法》第七章。
    6 见Hayton, D.(1999), "English Fiduciary Standards and Trust Law", 32 Vand. J. Transant' 1 L., footnote 42。
    7 美国南达科他州法51A-6A-55。
    1 见张天明著:《受托人谨慎义务规则变迁》,载于2004年12月6日《21世纪经济报道》。
    2 See notes 1, Watt, G. (2005), "Todd & Watt's, Case and Material on Equity and Trusts", Fif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453.
    3 英国《1925年受托人法》第25(1)、(2))条。
    4 英国《2000年受托人法》第12条(2)至(4)款。
    5 英国《2000年受托人法》第13条。
    6 英国《2000年受托人法》第14条。
    7 信托中的资产管理通常包括关于信托的投资、资产购置、管理、处分或对资产受益的生成或处分等内容。见英国《2000年受托人法》第15条(5)款。
    8 英国《2000年受托人法》第15条(1)至(4)款。
    9 英国《2000年受托人法》第18条。
    1 英国《2000年受托人法》第19条(2)款。
    2 见英国《2000年受托人法》第20条。
    3 英国《2000年受托人法》第22条。
    4 英国《1925年受托人法》第25条(7)款。
    5 英国《2000年受托人法》第23条。
    6 张天明著:《受托人谨慎义务规则变迁》。载于2004年12月6日《21世纪经济报道》。
    1 文杰译:《信托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263页。
    2 同上注。
    3 见英国《2000年受托人法》第4条(2)(b)等条款。
    4 Hayton, D. (1999), "English Fiduciary Standards and Trust Law",32 Vand. J. Transant' 1 L. p561.
    5 张天明著:《受托人谨慎义务规则变迁》,载于2004年12月6日《21世纪经济报道》。
    6 美国南达科他州法51A-6A-63。
    1 以下参见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380-384.
    2 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588-589.
    3 见美国案例First Nat. Bank of Birmingham v. Basham, 238, Ala. 500, 191 So. 873, 125 A. L. R. 656(1939).转引自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381.
    1 见普通法案例Baldwin v.CIR(1965)NZLR 1.等,转引自王连洲、董春华著:《<证券投资基金法>条文释义与法理精析》,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50-51页。
    2 我国《信托法》第三十七条。
    3 我国《信托法》第二十六条。
    4 我国《信托法》第三十三条。
    1 我国《信托法》第二十七条。
    2 我国《信托法》第二十八条。
    3 我国《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六十四条。
    4 Bogert, G. T.(1987), "Trusts(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551-552.
    5 普通法对严格履行有着不同于大陆法系的要求。一般而言,法院并不支持一方当事人要求另一方当事人严格履行合同等义务,违反约定的当事人可以选择严格履行或者金钱赔偿等补救或责任承担方式。(本文作者注)。见Bogert,G.T.(1987),“Trusts(Sixth Edition)”,West Publishiag Co.,USA,p552-553。
    1 在普通法系国家,对于受托人责任的管辖权方面一直都存在着普通法院和衡平法院之间的区分,但这些问题将不在本文中予以讨论。
    2 See Estate of Talbot, 141 Cal. App. 2d, 309, 296 P. 2d 848 (1956), 转引自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562, footnote 25.
    3 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563.
    1 See 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563-564.
    2 See 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564-565.
    3 Smith, D. G. (2002), "The Critical Resource Theory of Fiduciary Duty", Vanderbilt Law Review, Vol.55, p1404. See also 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561.
    1 Bogert, G. T. (1987), "Trusts(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470-471.
    2 如非善意第三人接受了受托人违背信托职责行为所产生的财产,受益人对该财产依然享有留置权。见Day v.Rothy, 18 N. Y. 448.转引自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567, footnote 2.
    3 追踪理论请见第三章第二节“二、受益人与第三人关系”第一部分。
    4 本段参见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567-568.
    5 Jones v. Dougherty, 10 Ga. 273, 278. See 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576.
    1 See Bogert, G. T. (1987), "Trusts(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571.
    2 同上注。
    3 同上注,P574。
    4 同上注,P575。
    5 See Bogert, G. T.(1987), "Trusts(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566.
    6 关于英国推定信托的分析,详见何宝玉著:《英国信托法原理和判例》,法律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413-477 页。
    1 见张天民著:《失去衡平法的信托法—信托观念的扩张和中国<信托法>的机遇和挑战》,中信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41页。
    2 张天民著:《失去衡平法的信托法—信托观念的扩张和中国<信托法>的机遇和挑战》,中信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50页。
    3 张天民著:《失去衡平法的信托法—信托观念的扩张和中国<信托法>的机遇和挑战》,中信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52-54页。
    4 详见沈达明编著:《衡平法初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第208-220页。
    1 受益人对财产的追踪,详见本文第三章第二节“二”中的分析。
    1 See Holder v Holder (1968) Ch 353, Court of Appeal, from Watt, G. (2005), "Todd & Watt' s, Case and Material on Equity and Trusts", Fif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443.
    2 See Watt, G. (2005), "Todd & Watt' s, Case and Material on Equity and Trusts", Fif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435.
    3 见朱少平、葛毅主编:《中国信托法起草资料汇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45页。
    4 在该案中,法院认定“轻工业品公司与TMT公司之间存在着事实上的信托法律关系”,轻工业品公司被认为是香港TMT贸易有限公司的受托人,信托财产是TMT贸易有限公司的商标权。尽管在此案中争议双方未曾明确相互之间的关系是信托关系,但法院还是依据信托制度的实质对该案进行了终审判决。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决书,法公布(2000)25号。
    5 或者该案也可以用“不当得利”来解释以减少因信托概念之陌生而导致之后出现的多次申诉。关于不当得利信托见朱少平、葛毅主编:《中国信托法起草资料汇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7页。
    1 我国《信托法》第三十条。
    1 见道格拉思·诺思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8页。转引自杜恂诚著:《金融制度变迁史的中外比较》,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3页。
    2 制度的目的是在约束追求主体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见道格拉思·诺思著:《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225-226页。转引自杜恂诚著:《金融制度变迁史的中外比较》,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3页。
    3 See Frankel,T.(1983),“Fiduciary Law”,71 Calif.L.Rev.795,part Ⅲ section 5“The Moral Theme in Fiduciary Regulation”.Frankel教授将道德作为受信法律的基础。因为信托法律是受信法律的一部分,因此可以得出结论道德也是信托法律的基础。
    1 杜恂诚著:《金融制度变迁史的中外比较》,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286页.
    2 见朱少平著:《稳健经营 防范风险》,载于2004年9月8日《上海证券报》第A9版。
    3 “法不责众”是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1 见美国最高法院著名大法官Louis Dembitz Brandeis(1856-1945),“An Address Delivered Before the Chicago Bar Association,January 3,1916.”,available at http://library.louisvilie.edu/law/brandeis/b21.html last visited on February 19.2006.
    2 这种事例很多,也不局限于信托或基金业。比如《7个月的工钱,我在天津讨了3年多》等报道,见2006年2月28日《新华每日电讯》第4版。
    3 See Baum, D. J. (1971)."The Near-Banks: Trust Companies of Canada", 45 Tul. L. Rev., p561 and its footnote 60.
    1 SEC Chairman Pitt' s remark. "The public cannot be served if professionals who serve as gatekeepers merely follow the letter of the law, but not necessarily its spirit. We need to move away from wooden, rigid literatism, and encourage all upon whom the present system depends to adopt a bias in favor of the needs of the investing public." Quoted from Roye, P. F. (2002), "Mutual Fund Management: Taking Responsibility, Maintaining Trust and Influencing Positive Change", available at http://www.sec.gov/news/speech/spch546.htm,last visited on March 11, 2006.
    2 比如认为受托人的忠实义务具有道德要求。见王苏生著:《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的责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第33页。
    3 见何宝玉著:《英国信托法原理和判例》,法律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1页。
    4 参见本文第一章第三节“二”中的介绍。
    5 See Frankel, T. (1983). "Fiduciary Law" , 71 Calif. L. Rev. 795, part Ⅲ section 5 "The Moral Theme in Fiduciary Regulation"
    1 见张天民著:《失去衡平法的信托法—信托观念的扩张和中国<信托法>的机遇和挑战》,中信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2页。
    2 法国学者爱斯嘉的观点。英国学者斯普林克尔也认同爱斯嘉的观点,认为在中国法律制度提供的约束不如融入其中的道德规范。我国学者也认为我国传统上将法律和道德的理想标准等同,中国古代道德的法律化以及法律的泛刑罚主义,使得任何规范(包括道德)原则上都可以成为法律。见[英]S·斯普林克尔著、张守东译:《清代法制导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7-98页。转引自顾元著:《衡平司法与中国传统法律秩序—兼与英国衡平法相比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392-393页。括号内容为本文作者所加。
    3 所谓道德的法律化,主要指立法者将一定的道德理念和道德规范或道德规则借助于立法程序以法律的、国家意志的形式表现出来并使之规范化、制度化的过程和表现形式。见马慧勇著:《道德与法律的嬗变—法治与德治之历史与现实反思》,载于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1273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3月14日。
    4 参见美国南达科他州法51A-6A-16。
    5 美国南达科他州法51A-6A-35。
    6 宣誓制度最初与道德并无直接联系。德国哲学家康德因此说:“人们发誓并不是出于道德原因,而仅仅出于盲目的迷信。”誓约最初大都是依靠某种神秘的力量、通过报应论在宣誓者内心形成恐惧进而产生对其精神与道德的约束力。随着公共权力的上升,早期社会的誓约与禁忌逐步为宗教所吸收,并经过为世俗统治权力服务的有意改造,其神圣的仪式化外壳被保留且被广泛运用于调整各种社会关系,“誓”由此作为一种内心自觉的意识开始发挥促进道德精神的作用。
    7 See for example, Australian Evidence Act, Chapter 2. Section 2"Oaths and affirmations"
    1 Bogert, G. T. (1987), "Trusts(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338.
    2 同上注。当然也并不是所有的免责条款都会遇到法院不支持的情况。在很多情况下,法院尊重委托人和受托人的自由选择。
    1 Fink, M. P. (1997), "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 President's Report", Perspective (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 Vol. 3 No. 3, July 1997, p12-15.
    2 See Technical Committee of IOSCO (2002): "Investment Management Risk Assessment: Management Culture and Effectiveness", available at www.iosco.org last visited on February 4, 2006..
    3 参见孙立著:《研讨中国信托业协会的目标定位与职能拓展》,载于2005年05月18日《信托与基金研究》。
    4 见我国证券业协会网站www.sac.net.cn,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3月17日。
    1 参见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337-340.
    1 美国案例Thompson v Childress,4 Baxt.,Tenn.,327表明除非委托人在信托文件中保留了其解除受托人的权利,否则其甚至不具有向法院要求解除受托人职务的权利。见Bogert,G.T.(1987),“Trusts(Sixth Edition)”。West Publishing Co.,USA,p572 and footnote 20。
    2 形成权是指权利人依自己的行为,使自己与他人间的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权利,如撤销权、解除权、追认权等。形成权之主要功能,在于权利人得依其单方之意思表示,使已成立之法律关系之效力发生、变更或消灭。按照形成权行使的效果可把其分为积极形成权和消极形成权,假使权利的行使意在消灭相对方的某种权利状态,此类形成权就称为消极形成权。相反,旨在创设某种权利状态如买回权和先买权,就是积极形成权。本章主要讨论信托
    1 见下文对可撤销信托的描述。
    2 见我国《信托法》第五十一条。
    3 我国《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四十三条。
    4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第六十七条、六十八条。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的这种权力与《信托法》规定的委托人解除信托的权力相差无几。
    1 我国《信托法》第五十四条。
    2 韩国《信托法》第五十六条。台湾地区《信托法》第六十三条。
    1 参见《中华法学大辞典》(简明本)编委会编:《中华法学大辞典》(简明本),中国检察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995页。
    2 参见张天民著:《失去衡平法的信托法—信托观念的扩张和中国(信托法)的机遇和挑战》,中信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391-392页。
    3 美国“Internal Revenue Code”Sec.677(a).
    4 见张天民著:《失去衡平法的信托法—信托观念的扩张和中国(信托法)的机遇和挑战》,中信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395-396页。
    1 台湾地区《信托法》第十八条。另见[台]王志诚、赖源河著:《现代信托法论(增订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109-112页。
    1 关于信托公示的分析,见本章第三节中的分析。
    2 我国《民法通则》第五十九条。我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
    1 在这种情况下,受托人是否可以要求委托人赔偿损失?这与委托人解除信托的情况是否类似?我国《信托法》对此也不明确。
    2 我国《信托法》第十二条。
    1 见英国(1986年破产法》第399条。
    2 见英国《1986年破产法》第341条。
    1 见英国(1986年破产法》第340条。
    2 上述关于英国破产法律的规定参见何宝玉著:《英国信托法原理和判例》,法律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90-93页。
    3 参见何宝玉著:《英国信托法原理和判例》,法律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93-97页。
    1 请见第一章第一节“三”中的分析。
    2 我国《信托法》第十七条第(二)款。
    1 详见上节“第三人的信托撤销权”中对委托人之债权人行使信托撤销权的分析。
    2 见上节“第三人的信托撤销权”中英国的规定。
    3 See the comments on section 1012 of the "Uniform Trust Code" (US).
    4 但美国马塞诸塞州信托以及商业信托在有些州被承认具有诉讼地位。Alphonzo E. Bell Corp. v. Bell View Oil Syndicate,转引自 Bogert, G. T. (1987),"Trusts (Sixth Edition)",West Publishing Co., USA, p451 footnote 5.
    5 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D451.
    6 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451-452.具体案例有Parker v. Parker, 282 Mich. 158, 275 N. W. 803(1937)等。
    1 参见耿利航著:《信托财产与中国信托法》,载于2004年1月《政法论坛》第22卷第1期,网络版http://www.yanglee.com/papers/FGP/fgp04101602.htm,最后访问日期:2005年9月12日。
    2 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452-453.
    3 同上注。
    4 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453-454.
    1 U.C.C. ξ 3-403, see 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454, footnote 9.
    2 本段描述参见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455-456.
    3 Bogert, G. T.(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456.
    1 本段描述参见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456-459.
    2 Bogert, G. T.(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470-471.
    3 同上注。
    4 我国《信托法》第十七条。
    1 本段描述参见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459-462.
    2 参见Bogert, G. T.(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467-469.
    1 我国《合同法》第73条规定:“因债务人怠于行使到期债权,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的债权,但该债权专属于债务人自身的除外。代位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
    2 参见Bogert,G.T.(1987),"Trusts(Sixth Edition)”,West Publishing Co.,USA,p460.
    3 这样的例子不多。但根据衡平法的原则,第三人可以向法院申请将受托人看作是信托财产的代表,其行为后果由信托财产承担。见Bogert,G.T.(1987),“Trusts(Sixth Edition)”,West Publishing Co.,USA,p469.
    4 同上注。
    5 Olson v. Foster, 42 Cal. App. 2d 493, 109. 参见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460.
    6 参见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461-462.
    7 见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9470.
    8 见英国案例Macmillan Inc v. Bishopsgate Investment Trust plc (1995) 3 all ER 747, 769, 783.
    1 孙建勇主编:《企业年金管理指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62页。
    2 见Lupoi, Maurizio (2000), "Trusts: A Comparative Stud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K, p279
    3 见第二章第一节“二”中对英国受托人选择代理人的规定。
    1 见Bogert, G. T.(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463, footnote 2.
    1 相关案例,请见Boston Beef Packing Co. v. Stevens, 12 F. 279 (C.C.N.Y. 1882); Trani v. Gerard, 181 App. Div. 387, 168 N. Y. S. 808等。转引自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463, footnote 6, 7.
    2 相关案例,请见Pena v. Stewart, 78 Ariz. 272, 278 P. 2d 892(1995)等。转引自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463, footnote 8.
    3 本段描述参见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462-464.
    4 美国法律协会:《美国信托法重述(第2版)》,第二百零二条。另见第二章第二节“三”中的第二部分。
    5 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592.
    6 以下对英国衡平法律的介绍主要参见何宝玉著:《英国信托法原理和判例》,法律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503-515页。另见Bogert,G.T.(1987),“Trusts(Sixth Edition)”,West Publishing Co.,USA,p577-608。追踪不局限于受益人对第三人进行,对受托人也可以,只要是任何人非善意取得信托财产,原则上受益人均可以进行追踪。
    1 Hill v. Fleming, 128, Ky. 201, 107 S.W., also People v. California Safe Deposit & Tr. Co., 175 Cal. 756, 167P., Heidelbach v. Campbell, 95 Wash. 661, 665, 164 P. 247, all quoting from Bogert, G. T.(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578, footnote 9 and 10.
    2 对此,理论界亦有不同观点。参见张天民著:《失去衡平法的信托法—信托观念的扩张和中国(信托法)的机遇和挑战》,中信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18-20页。Bogert则认为受益人的权利不属于债权性权利。见Bogert,G.T.(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578.
    3 该例参见耿利航著:《信托财产与中国信托法》,载于2004年1月《政法论坛》第22卷第1期。
    4 Bogert, G. T.(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579.
    1 Bogert将这个条件归类为(拟追踪财产)持有人状态,而非公正后果。见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579.
    2 See Bolton Partners v Lambert (1889) 41 CHD 295, 307, per Cotton LJ., referring from Watt, G. (2005), "Todd & Watt's, Case and Material on Equity and Trusts", Fif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436.括号内容为本文作者所加。
    3 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579.
    4 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585.
    1 同上注。
    2 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594-595.
    3 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596.
    1 参见[台]王志诚、赖源河著;《现代信托法论(增订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92-95页。
    2 我国《信托法》第六条。
    1 另见本章第一节“三”中的分析。
    1 善意取有制度,参见王利明著:《物权法论(修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修订版,第206页。
    2 上述对法国、德国、美国和英国善意取得制度的描述和分析,参见王利明著:《物权法论(修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修订版,第206-208页。
    1 王利明著:《物权法论(修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修订版,第209页。
    2 以上诸说参见Bogert, G. T.(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598-599.
    1 参见王利明著:《物权法论(修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修订版,第209-211页。
    1 See 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599-601.
    2 See 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601-602.
    3 Holmes, J., in Otis v. Otis, 167 Mass. 245, 246, 45 N. E. 737, quoting from 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602.
    4 见案例如Aetna Life Ins. Co. of Hartford, Conn. v. Morlan, 221 Iowa (1935)等,转引自Bogert, G. T. (1987),"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603。
    1 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502-504.
    2 有些票据的统一法并不要求受让人去寻求转让原因。票据转让的无因性也许就解除了受让人的检查义务。
    3 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604-607.
    4 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物权法草案》,2005年7月10日发布。
    5 参见王利明著:《物权法论(修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修订版,第211-219页。
    1 《物权法草案》第二百六十一条:无权占有,包括善意占有和恶意占有。无权占有,除有相反证据证明外,推定善意占有。
    2 见温世扬、冯兴俊:《论信托财产所有权—兼论我国相关立法的完善》,载于《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
    1 我国《物权法草案》对不动产和特殊动产及权利的取得也是采取登记主义。见该草案第一百三十四条、第一百六十八条、第二百一十条等。
    1 [英]F.H劳森、B.拉登著、施天涛等译:《财产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转引自孙鹏著:《物权公示论—以物权变动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232页。
    2 [英]理查德·爱德华兹、奈杰尔·斯托克韦尔著:《信托法和衡平法(第五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11-12页。
    1 王利明著:《物权法论(修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修订版,第91页。
    2 同上注。
    1 定义参见唐义虎著:《信托财产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128页。也有不同意信托公示即为信托财产公示的观点,认为信托公示可以为信托行为的公示。见[台]谢哲胜著:《信托法总论》,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6月第1版,第109-110页。只是信托财产的特性使得信托行为的公示最终依不得不以信托财产的公示为中心,谢哲胜最终也是回到了信托公示离不开信托财产的公示的起点。见[台]谢哲胜著:《信托法总论》,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6月第1版,第134页。因此,本文作者赞成信托的公示即为信托财产的公示的观点。
    2 见唐义虎著:《信托财产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125页。
    1 以信托不动产登记为例,通过登记就能确定某项不动产归谁(无论是受托人还是委托人)所有,登记簿上所记载的权利人就是法律上该不动产的权属人。我国不承认双重所有权,因此受益人不是信托财产的法律所有权人。换言之,凡是在登记簿上所记载的权利人,就是法律所承认的享有不动产权利的人。即使登记发生错误,在登记没有更改以前,也只能推定登记记载的人为权利人。这是登记的公信力所在。一旦实行了登记就是对信托财产最有效的界定,这即是财产公示的“定纷”功能。此外,如果在同一不动产上存在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内容上相互矛盾的权利时,也应当以登记时间的先后来确定应当确认和保护哪一个物权。因为按照一物一权原则,在一个标的物上设定两个以上相互冲突的不动产物权的,各项物权的效力以登记的先后顺序为准,登记在先的权利优先实现,此种情形之下即是物权公示的“止争”功能。
    2 信托行为产生的法律关系具有物权的性质,可以对抗第三人。为保护交易相对人的利益,有公示的必要。见[台]谢哲胜著:《信托法总论》,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6月第1版,第109页。
    3 见唐义虎著:《信托财产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125页。
    4 参见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资料,“公司资本制度与信托”研讨会中的不同观点。载于http://www.sc.xinhuanet.com/misc/2003-09/28/content_998636.htm,最后访问日期:2005年8月16日。
    1 李明良(上海交大法学院副教授)的观点。参见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资料,“公司资本制度与信托”研讨会中的不同观点。载于http://www.sc.xinhuanet.com/misc/2003-09/28/content_998636.htm,最后访问日期:2005年8月16日。
    2 唐义虎著:《信托财产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129页。
    3 朱少平、葛毅主编:《中国信托法起草资料汇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0页。
    4 见我国《合同法》第四百零二条、四百零三条。
    5 见唐义虎著:《信托财产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129页。
    6 见吴弘著:《信托法的信用基础》,载于东方国际经济法律网http://www.eastwestlaw.com/c_finance/show.asp?id=118,最后访问日期:2005年8月28日。
    7 施天涛(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的观点,参见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资料,“公司资本制度与信托”研讨会中的不同观点。载于http://www.sc.xinhuanet.com/misc/2003-09/28/content_998636.htm,最后访问日期:2005年8月16日。
    1 见第二章第一节中对我国信托受托人责任的分析。
    2 See Schmidt v Rosewood Trust Ltd.(2003)WLR 1442。这种私秘性观点为英国枢秘院所赞成。也有观点认为受益人有权利了解所有信托文件,但在这种情况下,受益人的知情权将与受托人无义务披露信托事务决策过程和内容的事实相冲突。见Watt,G.(2005),“Todd & Watt’s,Case and Material on Equity and Trusts”,Fifth Ed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p460.
    3 施天涛(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的观点,参见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资料,“公司资本制度与信托”研讨会中的不同观点。载于http://www.sc.xinhuanet.com/misc/2003-09/28/content_998636.htm,最后访问日期:2005年8月16日。。
    4 刘俊海(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的观点,参见上注。
    5 见唐义虎著:《信托财产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129页。
    1 参见王清、郭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条文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24页。
    2 参见耿利航著:《信托财产与中国信托法》,载于2004年1月《政法论坛》第22卷第1期。
    3 参见王清、郭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条文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24页。
    4 比如美国阿拉斯加州法律AS 13.36.005.和AS 13.36.015.比如美国佛罗里达州的1995年信托法律要求受托人在可撤销信托的委托人死亡时,向委托人所在地的法院发出信托通知,告诉法院该信托的基本情况,包括信托成立日期,信托财产,受托人姓名和地址等。见Early,C.E.(1996),“Notices Under The New Trust Law”,70 Fla.Bar J.12
    1 [美]格里·W·拜尔著:《遗嘱,信托,遗产(第二版)》,中信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372页。
    2 如美国《统一信托法》§810(c)的规定。英国的例子请见[英]D·J·海顿著,周翼、王昊译:《信托法(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144-160页。案例还有Moore v.McKenzie,112 Me.356.92A.296;Jones v.Harsha,233 Mich.499,206 N.W.979(1926)等。
    3 参见何宝玉著:《信托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104-105页。另见[美]格里·W·拜尔著:《遗嘱,信托,遗产(第二版)》,中信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372页。
    4 [美]格里·W·拜尔著:《遗嘱,信托,遗产(第二版)》,中信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373页。
    5 [美]格里·W·拜尔著:《遗嘱,信托,遗产(第二版)》,中信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第372-373页。
    6 See 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590.
    1 如我国《海商法》第十三条规定船舶抵押权登记仅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担保法》第四十三条也规定的抵押权登记也是登记对抗主义。
    2 见易晓斌、杨林枫著:《试论中国信托财产登记制度的要点与配套制度》,载于2004年第5期《信托投资研究》。
    3 但在实践中,根据有关规定,受托人对信托财产却也进行了标记。如证券投资基金的托管人通常以其自己和基金本身联名的方式开立基金证券账户、以基金本身的名义开立银行间债券托管账户。开立的基金专用账户与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代销机构和注册登记机构自有的财产账户以及其他基金财产账户相独立。这种标记性质的帐户在很大程度上给予了基金财产一定的独立性。只是这种标记还不具备信托行业的普遍效力。
    4 见2004年庆泰信托投资公司挪用信托财产的事例。马斌报道:《8.8亿元窟窿击沉庆泰信托》,载于2004年8月2日(21世纪经济报道》第17版。
    1 [日]舟桥谆一著:《物权法》,有斐阁,1960年版,第156页。转引自孙鹏著:《物权公示论—以物权变动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236页。
    1 我国台湾地区的信托公示也有类似问题,因此有学者建议可以考虑对信托行为或者信托关系进行公示,以避免产生上述财产公示方法不一而导致的问题。见[台]谢哲胜著:《信托法总论》,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6月第1版,第110页。
    1 汤维建著:《物权登记中的公证介入》,载于2005年8月11日《法制日报》,http://www.legaldaily.com.cn/misc/2005-08/11/content_180015.htm,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3月20日。
    1 本文将信托投资公司行业简称为信托业;将基金管理公司行业简称为基金业,两者合称为营业信托业。
    2 见《债权和其他权益登记公告》,载于伊斯兰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网站,http://www.iitic.com/gsgg.asp?id=28,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4月11日。
    3 见2005年7月8日《庆泰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停业整顿工作组公告》,载于2005年7月8日《金融时报》首版。
    4 见《关于金信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停业整顿的公告》,载于新浪网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y/20060105/19312252207.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4月11日。
    5 见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著:《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1979-2003)》,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81页。
    6 罗志华、杨林枫著:《中国金融风险因素评价及金融政策的取向》,载于《当代财经》1999年7期。社会信用也 具有公共物品的特性,因此即使不是金融企业,只要某一行业的企业经常有失信行为,对该行业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1 本章对信用风险的定义不同于一般经济学或者管理学上对金融机构风险的定义。主要区别在于本章认为信托投资公司的信用风险是信托投资公司偿付能力遭受损害而给委托人、受益人或者其他债权人带来的风险,而不是通常认为是交易对手违约给信托投资公司造成的风险。
    2 见崔维:《论信用短缺时代的我国公司信用之保护》,载于http://www.zzcredit.gov.cn/Administrator/Admin_Article/Html/2005/5/27/0931-09@2005-05-27.asp,最后访问日期:2005年10月23日。
    3 本案例的数据和事实部分参见吕伯涛主编:《公正树丰碑-审理广东国投破产案始末》,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1-11,23-25页。方加春著:《金融托管经典案例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第3-29页。
    1 如1984年由广信公司、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等合资组建的中国南方某公司,由于内部经营不善,到1998年被行政关闭前的十几年间,月均亏损达50万美元。广信公司于1988年投资某啤酒公司1000万元人民币,约定7个月收回,但该投资超过了11年还未归还。1989年广信公司与香港某投资公司共同投资某企业,至1992年该企业停产,广信公司损失贷款本金就达1100万美元,还要偿还大笔外汇贷款的利息等。除直接投资外,广信还有其他大量的巨额贷款无法收回以及外债无法归还的情况。参见吕伯涛主编:《公正树丰碑-审理广东国投破产案始末》,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1-11,23-25页。方加春著:《金融托管经典案例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第3-29页。
    1 见吕伯涛主编:《公正树丰碑-审理广东国投破产案始末》,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6-7页。该书并未将政企不分作为广信公司破产的原因之一,而是作为该案的一个启示。
    1 吕伯涛主编:《公正树丰碑-审理广东国投破产案始末》,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第23-25页。
    2 下文的金新信托就又是一例。
    1 1992年,经中国人民银行新疆自治区分行批准,金新信托进行股份制改造。1993年6月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体改委新体改(93)043号文批复,由中国工商银行新疆分行、新疆航空公司、新疆石油总公司等五家企业共同发起,以定向募集方式成立了新疆金新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000万元。1996年、1997年、2001年公司分别实施了利润送配方案和增资扩股。2002年5月,经中国人民银行乌鲁木齐中心支行批复同意,公司获准重新登记,并获颁“信托机梅法人许可证”,取得信托市场准入资格。截止2004年,公司总股本73859.2万元。摘自金新信托网站www.jinsin.com.cn
    1 见于宁、臧韬著:《券商生死劫之目击与实录:金新信托偿债进行时》,2004年10月《财经》,电子版,最后访问日期:2005年7月1日。
    1 见新疆屯河股份有限公司公开披露信息。
    2 见2004年5月18日《新疆屯河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收购德隆国际战略投资有限公司所持有的天山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80%股权暨关联交易的公告》。
    3 见2004年6月12日《新疆屯河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收购股权、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价格的公告》
    4 见2004年6月15日《新疆屯河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重大事项公告》。
    5 我国《信托投资公司信息披露管理暂行办法》第十六条。
    1 我国《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
    2 我国《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三十二条。
    3 机构自然人指以机构名义加入信托计划的自然人群体。不少自然人由于资金有限,或者信托计划受200份合同的规模限制,为规避这个硬性限制,信托投资公司将部分希望加入信托计划的自然人投资者统一归名于某机构。见于宁、臧韬报道:《券商生死劫之目击与实录:金新信托偿债进行时》,载于2004年10月《财经》。
    1 我国对公司治理的重视程度最早反映在一九九三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该会《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设想和要求。该文件将具有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行使所有者权益,市场竞争,科学企业领导等特征企业定位为现代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现代公司治理的一些基本要求。一九九九年,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正式接受了公司治理的概念,将其写入了党的主要文件。
    2 Parkinson, J. E. (1993), Corporate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Issues in the Theory of Company Law, Clarendon Press, Oxford, p159.
    3 Hart, O. (1995), "Corporate Governance: Some Theory and Implications", Economic Journal, Vol. 105, No. 430, p678-689.
    4 ibid, pp. 680-681.
    5 如我国《信托法》第二十五条。
    1 但这一目标目前也在变化,公司的存在并不完全是为了个别群体(如股东)的利益,公司还具有社会责任。
    2 国外也有专家对此表示了忧虑。见Kurlander, G. and Orazem, E. J. (2004), "The Shrinking Trustee", Trusts and Estates, June 2004, p35.
    3 见前述金新信托托管案中的双重代理问题。
    4 从狭义理解,受托人治理限于受托人内部对权力进行监督和控制的过程。从广义理解,受托人治理也可以包括诸如外部法律、市场等在内的各种对受托人行为的监督和控制过程。
    1 我国《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二条。
    1 我国《信托投资公司信息披露管理暂行办法》第三十条。
    1 比如关联公司是纯粹的义务方而不是权利方,关联公司为信托财产提供担保,但不收取担保费等。但这种只承担义务而享受权利的现象在经济生活中是十分罕见的。另见Smith, D. G.(2002), "The Critical Resource Theory of Fiduciary Duty", Vanderbilt Law Review. Vol. 55. p. 1410. and its footnote. 42.
    2 我国《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
    3 见沪银监会通[2005]34号文。
    1 见秦利报道:《信托公司直面兑付潮这道坎》,载于2005年8月17日《证券时报》第4版。由于甬成功是上市公司,所以其披露了该《信托资金贷款合同》,但如果资金融入方不是上市公司,则信托投资公司的这种利益冲突角色还不将被披露。
    2 中泰信托投资公司在信息披露不充分的情况下,擅自改变了信托资金的用途。见沪银监会通[2005]34号文。另见对伊斯兰信托涉嫌通过发行信托计划挪用信托资金的报道,见程志云、郭宏超报道:《伊斯兰信托高管被查 德隆案余波未尽》,载于2004年12月13日《经济观察报》第09版。
    1 此外还有宁波金港信托也有相同问题。见沪银监会通[2005]34号文。
    2 于勇报道:《银监会修则规范信托产品 公募私募要两清》,载于2003年6月14日《财经时报》。
    1 韩国丽著:《产权制度:信用制度的基础》,载于《市场论坛》 2004年第7期,第7-8页。
    1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有鉴于法院拒绝曾受理我国证券市场上发生的内幕交易,股票操纵等案件。
    1 See Watt, G. (2005), "Todd & Watt's, Case and Material on Equity and Trusts", Fif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442.
    1 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委员会(储贷机构监督署的前身)在1988年也加入了该体系。See Federal Register: February 17, 1998 (Volume 63, Number 31), Page 7802-7809.
    2 See FFIEC Press Release: "Uniform Interagency Trust Rating System", October 7, 1998.
    1 证监会、财政部2005年1月17日发布的《关于在股票、可转债等证券发行中申购冻结资金利息处理问题的通知》。
    2 郭凤琳、王妮娜报道:《<存款保险条例>和<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管理办法>正在起草过程中》,载于2005年6月17日《中国证券报》。
    1 见美国南达科他州法51A-6A-19。
    2 见 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570。
    3 见 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570。
    4 见美国南达科他州法51A-5-4。
    5 12 U. S. C. 92a(e).
    6 12 U. S. C. 92a(f).
    7 见日本《信托业法》第八条、第九条。
    1 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如对诚实信用原则,民法通则,合同法,信托法,证券法、基金法等都有提及,但如何理解这些法律对该原则的应用依然是一片模糊。
    2 见第三章第二节受托人的受信义务。
    1 英国著名信托法专家David Hayton教授也持有这种态度。见Hayton, D. (1999), "English Fiduciary Standards and Trust Law", 32 Vand. J. Transnat' 1 L. p560.
    2 见美国案例 Schuyler v. Littlefield, 232 U. S. 707 (1914), 转引自 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585, footnote 19.
    3 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586.
    1 见Bowe, M. and Jobome, G. (2000), "Managing Operational Risk: Implications From The Analysis Of Securities Fraud", available at last visited on 2005-02-11。
    2 参见杜恂诚著:《金融制度变迁史的中外比较》,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289页。
    1 [英]D·J·海顿著,周翼、王吴译:《信托法(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中文版第165页。
    2 孙飞主笔:《信托治理优化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128页。
    3 见英国投资信托投资公司协会网站 www.atic.co.uk
    1 See C. C. S. M. c. T160. §1
    2 加拿大《信托和贷款公司法》第413条。
    3 See C. C. S. M. c. T160. §2.
    4 见孙飞主笔:《信托治理优化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128-129页。
    5 见美国《联邦存款保险法》第3条(a)(2)。另见 12 C.F.R.§5.20(1)
    6 见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 "Trust Examining Circular No. 11" , 1979 OCC CB LEXIS 30
    7 12 U. S. C. 92a(d).
    1 比如美国南达科他州法51A-6-1。
    2 美国纽约州银行法第1条第2款。
    3 美国纽约州银行法第3条第96款。
    4 美国南达科他州法51A-6-2。
    5 见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 "Trust Examining Circular No. 11", 1979 OCC CB LEXIS 30
    6 参见美国南达科他州法51A-6A-65。
    7 我国台湾地区的法律发展与大陆地区具有很明显的区域性差异,处于比较方便,将其作为本部分的考察对象。见我国台湾地区《银行法》第一章和第六章。
    8 我国台湾地区《银行法》第三条。
    9 我国台湾地区《银行法》第二十条。
    1 我国1995年《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
    2 我国2003年修订的《商业银行法》第四十三条。
    3 我国2005年修订的《证券法》第六条。
    4 薛莉、张学森报道:《高传捷要求信托投资公司信息披露不能走过场》,载于《上海证券报》2005年2月28日。
    1 需要在此明确的是,尽管被定位为信托业务,有很多业务只是受信业务,信托投资公司或者信托银行在其中并不是信托意义上的受托人。比如执行人、监护人、代理人、接受人等身份不等同或不全等同于信托中的受托人身份,尽管他们都属于受信人。参见Bogert,G.T.(1987),“Trusts(Sixth Edition)”,West Publishing Co.,USA.p32-41.
    2 Section 92a(a) of the National Bank Act.
    3 美国南达科他州法51A-5-1.1,51A-6A-29。
    1 美国南达科他州法51A-5-1.2。
    2 美国纽约州Banking law,Article 3 §96。
    3 美国纽约州Banking law,Article 3 §100。
    1 Trust Indenture Act of 1939 (15 U. S. C. A. §77ooo(d))
    1 见邢成(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执行所长)著:《全能型经营:信托投资公司业务模式的误区》,载于《上海证券报》,2005年11月17日A10版。
    2 澳大利亚的信托公司的经营范围也是如此。见Ford, H. A. J. and LEE, W. A. (1990), "Principles of the Law of Trusts (Second Edition)", The Law Book Company Limited, Australia, p24.
    3 我国《信托法》第五十九条。
    4 见Comptroller of the Currency, "Interpretive Letter 877"
    1 周小明著:《信托制度比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第183页。
    2 19世纪投资信托公司在英国兴起时,其业务的庞杂程度与我国信托投资公司目前的业务范围类似。根据一些较早的信托投资公司的章程,其可以从事证券和财产的交易,证券发起和承销,参与辛迪加贷款,人寿保险的买卖和销售,土地和其他财产的买卖和中介,票据业务等。但投资信托公司的主业一般都是证券管理,副业是证券承销,较少涉及所有营业范围内的其他领域。See Burton, H. and Corner, D. C. (1968), "Investment and Unit Trusts in Britain and America", Elek Books, London, p3.
    1 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著:《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1979-2003)》,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44-46页。
    2 我国《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第(三)款。
    3 26 U. S. C. 584(a)
    4 参见比如美国南达科他州法51A-6A-64。
    1 我国台湾《信托业法》第二十八条。
    2 我国《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第四条第(五)款。
    3 参见美国南达科他州法51A-6A-11。
    4 Investment Company Act, Section 3(c) (3)
    5 我国《信托投资公司资金信托管理暂行办法》第六条。
    1 见于勇报道:《银监会修则规范信托产品 公募私募要两清》,载于2003年6月14日《财经时报》。
    1 本文关于美国证券私募制度的介绍,参见了张大威、刘湘宁、陈鹏、邱伟著:《美国私募制度演进、机构投资者发展及其借鉴意义》,载于http://www.p5w.net/p5w/home/treport/pther/200501190850_2_0.pdf,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1月29日。
    2 "The Financial Services and Markets Act 2000 (romotion of Collective Investment Schemes) (Exemptions) Order 2001", Section 21.
    3 "The Financial Services and Markets Act 2000 (Promotion of Collective Investment Schemes) (Exemptions) Order 2001", Part Ⅲ.
    1 我国《证券法》第十条。
    2 夏斌著:《发展中国统一信托市场的两大问题》,载于《法学》 2005年第1期,第19页。
    3 事实上,人为的限制也并不能达到目的。正如本文前面所提到的,信托投资公司的集合资金信托计划募集方式显然并未达到立法者所希望的只针对“特定”投资者;而基金管理公司更是早就开始了定向的“私募”服务。
    4 我国台湾《信托资金集合管理运用管理办法》第八条。由于受益人可以随时进入或者退出集合管理运用帐户,所以其在该帐户中的受益权就不可在转让了。见我国台湾《信托资金集合管理运用管理办法》第十三条。
    1 对于该计划的报道,参见郝远超、党鹏报道:《四川衡平信托再现兑付风险 券商危机又袭信托业》,载于2005年1月2日《中国经营报》。
    2 See C. F. R. §9.18(b) (4) "Collective Investment Funds".
    1 我国《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第三款。
    2 见朱兆荃报道:《集合资金信托被迫出局》载于2004年11月23日《上海证券报》,第A3页。
    3 见《证券公司管理办法》第五条。
    4 见《证券公司客户资产管理业务试行办法》第三十三条等。
    1 内容和数据参Gregor,M.P.(2003),"Trust Basics(2nd Edition)", American Bankers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 C. pp249-251.
    2 Gomizio, V. G. and Hare, J. L. (2004), "Regulatory Developments for Banks and Thrifts Conducting Trust and Fiduciary Activities", The Business Lawyer, 59,3, p1230
    1 美国《投资公司法》第3条。美国的投资公司指:发行证券并主要从事或计划从事证券的投资、再投资和证券交易活动的主体,和从事或计划从事发行分期支付的面值凭证,或已经在从事此类业务并发行了类似凭证的主体,或从事或计划从事证券的投资、再投资、拥有或对证券进行交易,拥有或收购了或计划收购超过了该主体自身在未合并报表情况下所有资产(不包括证券和现金类资产)40%价值的投资证券的主体。
    2 见张天民著:《失去衡平法的信托法—信托观念的扩张和中国(信托法)的机遇和挑战》,中信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2页。
    3 Catherine D. & Daniel A. Noonan v. Northwestern Mutual Life Ins. Co., No. 03-1432. 另见 44 C. J. S. Insurance § 114(c) (1993), 转引字 Ziemer, D. (2004), "Mutual insurance companies owe fiduciary duty", Wisconsin Law Journal, June 30, 2004
    1 见盖永光编著:《信托业比较研究—历史演进、定位与发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第41-46页。
    1 见孙飞主笔:《信托治理优化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141页。
    1 以上对日本信托业的监管参见白钦先主编:《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比较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第252页。
    1 见国家工商管理总局2003年10月31日发布的《关于对企业实行信用分类监管的意见》,工商企字(2003)第131号。
    2 详细情况见加拿大Office of The Superintendent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anada(2001), "Guideline, Capital Adequacy Requirements" No: A-Part Ⅰ, available at http://www.osfi-bsif.gc.ca最后访问日期:2005年11月11日。
    1 美国南达科他州法51A-6A-31。
    2 美国南达科他州法51A-6A-34。
    3 美国南达科他州法51A-6A-32。
    1 See Trust Examining Circular 15, 1982 OCC CB LEXIS 43
    2 美国南达科他州法51A-6A-40。
    3 美国南达科他州法51A-6A-42。
    4 美国南达科他州法51A-6A-35。
    5 美国南达科他州法51A-6A-36。
    1 以下内容均见加拿大金融机构监管办公室网站 http://www.osfi-bsif.gc.ca最后访问日期:2005年11月11日。
    1 比如在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法》正式出台前,就曾因为难以统一各权力机关的意见和利益,立法者最终只好采取“基本维持现有利益格局和按照行业框架划分管理权限”来确定对证券投资基金行业的监管主体。见陈炜恒著:《对私募基金的法律思考》,载于北大法律信息网 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a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21118,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1月29日。
    1 顾功耘著:《证券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63-64页。
    2 郭志斌著:《论政府激励性管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50页。
    1 外部性是指一个主体的活动对另一个主体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不能通过市场运作而在交易中得以反映。
    2 对激励相容的分析,参见张维迎著:《经济法律制度中的激励机制》,载于《财经》,2002年第23期,总的73期,第104页。
    3 郭志斌著:《论政府激励性管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06-123页。该模式是针对国有企业而提出的,而我国信托投资公司大部分是典型的国有资产控股企业。
    4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和西南财大中国金融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著:《失衡的市场影响效率—我国资本市场的运行特征与直接融资效率分析》载于2002年5月10日《上海证券报》。“按照约束形成的机制,约束机制可以分为外生性和内生性两种。外生性约束机制是在经济、金融运行外部形成的,体现的是‘人的意志’;内生性约束机制是经济金融运行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体现的是‘市场的逻辑’”。
    5 关于“市场逻辑”,见单飞跃著:《经济法理念与范畴的解析》,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25-27页。市场逻辑主要体现在契约和竞争两方面。
    1 参见潘攀著:《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演化—对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关系的重新审视》,载于《外国法译评》1999年1月期。潘文在分析美国银行业监管和美国银行法律变迁的历史后得出了上述结论。本文在此将其类推到对信托业的监管。
    1 见郭雳著:《信息、金融与金融法》,载于《金融法苑》,2003年第1期,总51期,第7页。
    1 见Garner, B. A. (1999), Black's Law Dictionary, Seventh Edition, West Group. p. 682-683.
    2 鉴于受托人信用的人格性、财产性和信息性已在第二章中集中阐述了,因此,本章将不再对此进行详细论述。
    1 朱少平、葛毅主编;《中国信托法起草资料汇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6页。
    2 美国1940年《投资公司法》第2(a)(8)款。
    3 见王连洲、董春华著:《<证券投资基金法>条文释义与法理精析》,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23页。关于美国投资公司的更详细的介绍及分类,可参见[台]陈春山著:《证券投资信托专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第1版,第222-224页。
    4 Burton, H. and Corner, D. C. (1968), "Investment and Unit Trusts in Britain and America", Elek Books, London, p218.
    1 王连洲、董春华著:《<证券投资基金法>条文释义与法理精析》,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24页。
    2 见美国1940年《投资公司法》第2(a)(8)款。
    3 Investment Company Act of 1940, Secton 3(c)(1) and(3).
    4 王连洲、董春华著:《<证券投资基金法>条文释义与法理精析》,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24页。
    5 互惠基金即美国的共同基金,英文均为Mutual Fund.
    6 见韩国的《证券投资信托法》,我国台湾地区的《证券投资信托基金管理办法》。
    1 John C,Bogle的观点,转引自王连洲、董春华著:《<证券投资基金法>条文释义与法理精析》,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前言,第3页。
    2 J.A.Straley以及O.H.Robertson的观点,参见杨晓军著:《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的制度安排》,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22页。
    3 王连洲、董春华著:《<证券投资基金法>条文释义与法理精析》,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前言,第1页。
    4 杨晓军著:《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的制度安排》,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22页。
    5 美国科学院院士斯蒂芬·罗斯的观点,有关外国学者对证券投资基金的更多定义,一同参见王连洲、董春华著:《<证券投资基金法>条文释义与法理精析》,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22页。台湾学者陈春山持相同观点,参见[台]陈春山著:《证券投资信托专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第1版,第167页。
    6 见王连洲、董春华著:《<证券投资基金法>条文释义与法理精析》,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26页。
    7 同上注,第27页。
    1 何孝星著:《证券投资基金运行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17页。
    1 见《2004年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年度报告》,载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网站,http://www.ssf.gov.cn/web/NewsInfo.asp?NewsId=516,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2月14日;以及其他相关新闻。
    2 关于英国海外信托投资的简短历程,参见张淳著:《信托法原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7页。
    3 See Burton, H. and Corner, D. C. (1968), "Investment and Unit Trusts in Britain and America", Elek Books, London, p15-27.
    1 参见何孝星著:《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48-49页。以及赵振华著:《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61-67页。
    2 参见何孝星著:《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49-53页。以及赵振华著:《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71-75页。
    3 See Burton, H. and Corner, D. C. (1968), "Investment and Unit Trusts in Britain and America", Elek Books, London, p199.
    1 参见赵振华著:《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第1版,第77-81页。
    2 以下内容参见赵振华著:《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3月第l版,第104-129页。
    1 该办法于2004年8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废止,见《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第22号。
    2 见贾宝丽报道:《益民获批成立 基金公司总数达52家》,载于2005年12月23日《上海证券报》。
    3 见贾宝丽、周宏报道:《2005基金规模增长逾四成 偏股型基金八成遭赎回》,载于2006年1月5日《上海证券报》。
    1 所谓基金的信用模式主要指的是基金所采用的法律形式。比如采取公司型的基金,其本身就具有法人地位,可以直接从事各种民商事活动。而采取契约型的基金,基金本身不具有法人地位,因此对外不能承担责任,而需由其管理人或托管人对外承担责任。这种对外不同的权利义务关系是基金的不同信用模式所导致的。
    2 见朱少平、葛毅主编:《中国信托法起草资料汇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6页。
    3 同上注。
    1 涂春辉、欧明刚著:《封闭式基金的投资者风险和治理结构》,载于《证券市场导报》总第114期,2002年1月号。
    1 以上内容参见英国投资信托公司协会网站,www.aitc.co.uk,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3月17日。
    2 同上注。
    3 See Investment Company Act of 1940, Rule 17f-1 to 17f-7.
    1 见朱少平、葛毅主编:《中国信托法起草资料汇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6-38页。
    1 以下分析,参见朱少平、葛毅主编:《中国信托法起草资料汇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6-38页。
    2 认为基金财产一般都为信托观点的还有王连洲、董春华等。见王连洲、董春华著:《<证券投资基金法>条文释义与法理精析》,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50页。但从世界范围来观察,这种观点不具有普遍性,见下文分析。
    3 同上注。
    1 本段参见王连洲、董春华著:《<证券投资基金法>条文释义与法理精析》,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35-36页。
    2 见黄人杰著:《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工商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导论,第8-9页。
    3 见黄人杰著:《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工商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导论,第7页。
    4 参见[台]陈春山著:《证券投资信托专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第1版,第234-237页。
    5 美国案例SEC v. Capital Gains Research Bureau, Inc., 375 U. S. 180, 194(1963)。
    1 15 U. S. C. 80B-11.
    2 US Investment Company Act of 1940, Section 36(b).
    3 王连洲、董春华著:《<证券投资基金法>条文释义与法理精析》,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51页,及该页脚注3。
    4 见美国1940年《投资公司法》第2(a)(8)款。比如,美国投资公司也可以马萨诸塞州信托的方式存在。关于马萨诸塞州信托,参见张淳著:《信托法原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第263-264页。
    5 美国基金业的受信人范围比较大。除接受报酬的投资顾问外,根据美国《投资公司法》第三十六(a)条的规定,投资公司的官员(Officer)、董事、投资顾问委员会成员、投资顾问、托管人,或开放式公司、单位投资信托或面额证书公司的主承销商均负有受信义务。
    6 见杨晓军著:《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的制度安排》,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204页。
    1 见黄人杰著:《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工商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导论,第9页。
    2 王连洲、董春华著:《<证券投资基金法>条文释义与法理精析》,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33页。
    3 See Langbein, J. H. (1997), "The Secret Life of the Trust: The Trust as an Instrument of Commerce",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 107, p187 and its footnote 128. Langbein认为信托与公司这两种制度存在着竞争关系,但却又具有互补性,无法完全替代对方。
    4 蔡概还著:《投资基金与信托的关系》,载于2001年第15期《经济研究参考》,第26页。
    5 当然在没有信托概念的国家,证券投资基金制度的构建无法参照信托法律制度,但证券投资基金的健康发展仍须依仗类似于“受信”概念的其他法律保障以确保基金管理人的责任。美国共同基金虽以公司形态居多,但学者们大多依然将其归类为证券投资信托类。见[台]陈春山著:《证券投资信托专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第1版,第207-248页。见Langbein, J. H. (1997), "The Secret Life of the Trust: The Trust aS an Instrument of Commerce",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 107
    6 见杨晓军著:《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的制度安排》,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207-208页。
    7 该案美国编号:26 Mass.(9 Pick.)446(1830).
    1 该案美国编号:40 N.Y.76,88-91(1869)
    2 上述关于美国案件的分析,参见杨晓军著:《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的制度安排》,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212-215页。
    1 参见杨晓军著:《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的制度安排》,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218-219页。
    2 参见杨晓军著:《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的制度安排》,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219-220页。
    1 参见杨晓军著:《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的制度安排》,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220-224页。
    2 见杨晓军著:《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的制度安排》,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205页。
    3 见《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第四章。
    4 参见杨晓军著:《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的制度安排》,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225、227页。
    1 对美国基金业盘后交易和择时交易的描述参见顾功耘主编:《中国商法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183-188页。
    1 平湖、李箐报道:《基金黑幕——关于基金行为的研究报告解析》,载于2000年10月《财经》,总第31期。
    1 见张驰报道:《基金关联交易再鸣警笛》,载于2004年12月13日《中国证券报》
    2 参见凌嘉报道:《内幕交易 封闭式基金做了谁的垫背》,载于2005年10月25日《北京现代商报》。
    3 见平湖、李箐报道:《基金黑幕——关于基金行为的研究报告解析》,载于2000年10月《财经》,总第31期。
    1 参见王绪然报道:《股权激励:业界担忧基金参与内幕交易》,载于2005年12月5日《21世纪经济报道》。
    1 张东臣报道:《2004基金违规:巨田基金贪心不足超额申购新股》,载于2004年12月29日《中国经济时报》
    1 见王波、王炯报道:《基金纷纷提升投资股票目标比例》,载于2005年6月9日《上海证券报》。
    2 参见王连洲、董春华著:《<证券投资基金法>条文释义与法理精析》,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305页。
    3 见邱永红著:《基金侵权责任不容回避》,载于2002年2月4日《证券时报》。
    1 美国案例Daily Income Fund, Inc. v. Fox, 464 U. S. 523 (1984)。
    1 见孔立敏报道:《银行基金托管费收入6.2亿元 较2003年增长83%》,载于2005年03月31日《证券时报》。
    2 见杨大泉报道:《基金收入同比增七成 管理费收入再创新高》,载于2005年8月29日《上海证券报》。
    3 《中国证券报》综合报道:《基金上半年亏损约60亿元行业集中度显著上升》,载于2005年8月31日《中国证券报》。
    4 Technical Committee of IOSCO (1994): "Standard Rules for the Opera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Investment in Securities", available at www.iosco.org last visited on February 4. 2006.
    5 同上注。
    1 见第四章第三节“三、信托投资公司监管理念发展”。
    2 See Technical Committee of IOSCO (2005): "Best Practices Standards on Anti-market Timing and Associated Issues for CIS" , p3, available at www.iosco.org, last visited on February 4, 2006.
    3 SEC (2004), "Mandatory Redemption Fees for Redeemable Fund Securities", Release No. IC-26375A: File No. S7-11-04. available at www.sec.gov/rules/proposed/ic-26375a.htm. last visited on February 14. 2006.
    4 SEC (2005), "Mutual Fund Redemption Fees", Release No. IC-26782: File No. S7-11-04.
    1 相关报道,请见凌嘉报道:《几大利空因素狙击1300点保险撤资引发股市剧震》,载于2006年2月20日《北京现代商报》。邹愚、李佳报道:《保险资金做空1300点证监会狙击机构套利行为》,载于2006年2月18日《21世纪经济报道》等。
    2 See Technical Committee of IOSCO (2005): "Best Practices Standards on Anti-market Timing and Associated Issues for CIS", p5-9, available at www.iosco.org last visited on February 4, 2006.
    1 见美国《1940年投资公司法》Section 2(a)(3).
    2 见香港《单位信托及互惠基金守则》第三章。
    1 US Investment Company Act of 1940, Section 17(a).
    2 Roye, P. F. (2002), "Remarks at the Global Challenge in Investment Management Regulatory and Legal Issues", available at http://www.sec.gov/news/speech/spch552.htm, last visited on March 11, 2006.
    3 我国《基金法》第五十九条。
    1 参见胡家夫、骆红艳著:《基金关联交易监管 海外经验与对策建议》,载于2005年08月26日《中国证券报》
    2 SEC, Release No. 34-52635; File No.S7-09-05.
    3 美国1940年《投资公司法》12b-1条。
    1 美国1940年《投资公司法》12b-1(b)-(f)。
    2 See SEC release No. 34-50226: File No. SR-NASD-2004-043.
    3 另可参见王峰著:《美国共同基金的“贿赂”推销术》,载于2003年9月1日《中国经营报》。
    4 NASD(2004), "Report of the Mutual Fund Task Force—Soft Dollars and Portfolio Transactions Costs", available at www.nasd.com/web/groups/rules_regs/documents/rules_regs/nasdw_012356.pdf, last visited on February 22, 2006
    1 中国证监会:《关于规范近期基金销售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基金部通知[2004]05号),2004年3月25日。
    1 中国证监会基金监管部主任张景华的公开信:“有人认为上述事件的发生与深高速增发方案存在缺陷有关,但是我看到的是这些基金管理公司的头头脑脑们心存侥幸、自作聪明、掩耳盗铃,削尖了脑袋钻制度的空子,置‘取信于市场、取信于社会’的宗旨于脑后,关注公司利益和个人利益于眼前!专业人士告诉我,这些公司的做法明显失信于市场:一是,虚报可用于申购的资金规模,有可能被指控制造对市场秩序有实质影响的虚假信息,至少涉嫌被《证券法》所禁止的信用交易;二是,如果发生极端情况,全都按照申购数量中签,必然导致这些公司没有足够的资金认购全部股票而被迫放弃无力认购的部分,那么将导致证券市场前所未有的重大事故!…前车险覆,后车不鉴,每每依赖监管机关的提醒,这难道就是所谓的‘专家理财吗’”见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2-01/09/content_231854.htm, 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2月14日。
    2 《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
    3 《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第四十九条。
    1 我国基金业的有关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要求当基金管理人、基金托管人的利益与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相冲突时,其应优先考虑基金份额持有人的利益。见《证券投资基金行业高级管理人员任职管理办法》第十九条。其他国家法律也对基金的管理者提出了以投资人最大利益为行为准则的要求,即使这些国家的基金未采用信托模式。See Technical Committee of IOSCO (I994): "Standard Rules for the Opera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Investment in Securities". available at www.iosco.org last visited on February 4. 2006.
    2 尽管因为少了一重代理关系,有观点认为公司型基金在治理机制上将略胜于契约型基金,可以更好地限制基金管理人的控制权和道德风险行为,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见黄人杰著:《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工商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导论,第8-9页。但国际证券监管业协会考察了世界各国的投资基金法律安排后认为,公司型与契约型基金的孰优孰劣仍难定论,基金采取的模式主要是根据各国不同的法律环境和传统而定。见Technical Committee of IOSCO (2005): "Consultation Report: Examination of Governance for Collective Investment Schemes", available at www.iosco.org last visited on February 4, 2006.
    3 或者也可以认为是一种不完全的契约问题。见黄人杰著:《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工商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导论,第8页。
    4 IOSCO(2003), "Principles of Securities Regulation", Priciple17-20, available at www.iosco.org last visited on February 4, 2006.
    1 Management Practice, Inc. (1999), "Strengthening Mutual Fund Governance--A Research Report and Discussion Paper", p7, available at www.mpiweb.com, Last visited on February 3, 2006.
    2 见朱少平、葛毅主编:《中国信托法起草资料汇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39页。
    3 见王连洲、董春华著:《<证券投资基金法>条文释义与法理精析》,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33页。
    4 见朱少平、葛毅主编:《中国信托法起草资料汇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40页。
    1 见王连洲、董春华著;《<证券投资基金法>条文释义与法理精析》,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34-35页。
    2 See Technical Committee of IOSCO (2005): "Consultation Report: Examination of Governance for Collective Investment Schemes", available at www.iosco.org last visited on February 4, 2006.
    3 See Technical Committee of IOSCO (1994): "Standard Rules for the Opera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Investment in Securities", available at www.iosco.org last visited on February 4, 2006.
    4 我国《信托法》第三十一、三十二条。
    5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法》第八十三条。
    1 见Hayton, D. (1999), "English Fiduciary Standards and Trust Law", 32 Vand. J. Transant' 1 L., p565.
    2 英国《1925年受托人法》30(1)条。
    3 见英国案例Marriott v. Kinnersley, Tamlyn 470; Dix v. Burford, 19 Beav. 409.转引自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339.
    4 见美国Uniform Trust Code, Section 703.
    5 See 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565-566.
    1 See 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461.
    2 只是美国的基金更多采用的是公司模式,因而其基金结构中并不存在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这样的共同信托受托人。
    1 美国基金独立董事制度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世纪40年代。针对30年代基金运作中出现种种不规范和损害投资人利益等的问题,美国《1940年投资公司法》对独立董事制度作出了明确规定。比如该法要求投资公司的董事会40%或以上的成员必须独立于投资公司、投资顾问和承销商,不处于利益冲突的地位。第二阶段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在此阶段,独立董事在基金治理结构中的效用被更多地关注。1962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受SEC委托完成了一项关于基金业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对基金业发展作了广泛的回顾,报告认为,大多数情况下,基金的实际决定权在那些与基金和顾问有着多重身份关系的人手里,基金顾问向基金收取的费用倾向于比向大多数同等资产规模的非基金客户收取的费用要高得多,但这并非是因为他们对基金提供了更多的服务或对基金利益有更多的维护。从1960年以来看,大多数顾问不与基金及其股东分享经济规模带来的利益,80%的顾问公司在基金规模扩大时没有相应降低顾问费。在此基础上,1966年,SEC发表了新的报告,即关于投资公司增长的公共政策含义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SEC认为1940年法颁布前蔓延的弊端很大程度上被消除了,但对基金支付的顾问费用可能超过了必要的程度表示关注,认为这部分是由于非关联董事的效力发挥受到局限所致。报告指出,非关联董事效力的发挥受到包括自身的兼职、无独立的职员、无独立的律师、从基金顾问的职员处获得基金运行的大部分信息等多方面因素的限制。很大程度上,这份报告推动了美国国会在1970年对《投资公司法》做出修改,从法律上加强了投资公司独立董事的地位和作用。此后,一个独立董事,除了不是基金投资顾问的关联人,也不能是投资顾问关联人的直接家庭成员,不能在投资顾问或其主承销商或任何他们控制方发行的证券中有利益牵连,一般不能是注册经纪商或与经纪商有关联或与任何近期聘用的基金法律顾问有关联。法律明确要求独立董事应对顾问和承销合同条款做出评估。为了确保董事能履行这个职责,法律也要求基金管理人应向董事提供相关信息。这些法令的修改使基金投资者与管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重新得到调整。相关内容也可参见[台]陈春山著:《证券投资信托专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第1版,第221、227页。
    2 关于美国基金业独立董事制度的发展历程,参见张安中著:《美国投资基金的独立董事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载于http://www.chinamDaonline.com/news/show.aspx?id=56&cid=50,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2月14日。
    3 SEC (2001), "Role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of Investment Companies" Release Nos. 33-7932; 34-43786; IC-24816; File No. S7-23-99, available at www.sec.gov/rules/final/34-43786.htm, last visited on February 14, 2006
    4 See Dann, Larry Y., Del Guercio, Diane and Partch, Megan Megan, (2002). "Governance and Boards of Directors in Closed-end Investment Companies" EFA 2002 Berlin Meetings Presented Paper; Presented at Tuck-JFE Contemporary Corporate Governance Conference. http://ssrn.com/abstract=236105, last visited on February 14, 2006
    1 Roye, P. F. (2002), "Remarks at the Global Challenge in Investment Management Regulatory and Legal Issues", available at http://www.sec.gov/news/speech/spch552.htm, last visited on March 11, 2006.
    2 Management Practice, Inc. (1999), "Strengthening Mutual Fund Governance—A Research Report and Discussion Paper", p5., available at www.mpiweb.com, Last visited on February 3, 2006.
    3 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 (1999),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Mutual Fund Directors", available at www.ici.org/issues/dir/bro_mf_directors 2. html last visited on March 14th, 2006.
    1 对董事的一般受信义务可参见“Model Business Corporation Act 3rd Edition”§8.30。投资公司注册地所在州的法律会对独立董事注意义务的具体内容和标准作出指引。
    2 参见杨晓军著:《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的制度安排》,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第163-164页。
    3 Mutual Funds Integrity and Fee Transparency Act of 2003, Section 102.
    4 收入分享安排指投资顾问或其关联方直接或间接支付的,用于销售基金份额的支出。见Mutual Funds Integrity and Fee Transparency Act of 2003, Section 102 (g)(1)(A).
    1 Mutual Funds Integrity and Fee Transparency Act of 2003, Section 104.
    2 Tufano, P. and Servick, M. (1997), "Board Structure and Fee-setting in the Mutual Fund Industry" 46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p321-355
    1 复杂性体现在基金管理公司的独立董事会比一般董事面临更多的关系处理。一是公司治理关系(corporate governance),即处理管理者与股东的关系:二是管理治理关系(regulatory governance),即处理投资公司与证券监管部门的关系;三是契约治理关系(contractual governance),即处理投资公司与投资顾问的关系。见张安中著:《美国投资基金的独立董事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载于http://www.chinampaonline.com/news/show.aspx?id=56&cid=50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2月14日。
    2 该案的美国编号为:694 F. 2d 923 (2d Cir. 1982).
    1 见涂春辉、欧明刚著:《封闭式基金的投资者风险和治理结构》,载于《证券市场导报》总第114期,2002年1月号。
    2 SEC, (2004), "Final Rule: Investment Company Governance", Release Number, IC-26520, p6.
    1 《证券投资基金行业高级管理人员任职管理办法》第十一条。
    2 张安中著:《美国投资基金的独立董事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载于http://www.chinampaonline.com/news/show.aspx?id=56&cid=50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2月14日。
    3 Tufano, P. and Servick, M. (1997), "Board Structure and Fee-setting in the Mutual Fund Industry", 46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p321-355
    4 Ferris, S. P. and Yah, X. (2005), "Do Independent Directors and Chairmen Matter? The Role of Board of Directors in Mutual Fund Governance" (Draft), p12, available at http://fei.claremontmckenna.edu/events/2006sec/papers/Yan.pdf, . Last visited on February 2, 2006. Same opinion is held by Management Practice, Inc. (1999), " " Strengthening Mutual Fund Governance—A Research Report and Discussion Paper", p16., available at http://www.mpiweb.com, Last visited on February 3. 2006.
    5 《证券投资基金行业高级管理人员任职管理办法》第十二条。
    1 Ferris, S. P. and Jagannathan, M. and Pritchard, A. (2002), "Too Busy to Mind the Business? Monitoring by Directors with Multiple Board Appointment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ume 58, No. 3, p. 1087-1112
    2 美国《投资顾问法》第206(4)-7条和《投资公司法》第38a-1条。
    3 美国《投资顾问法》第206(4)-7(a)条。
    4 美国《投资公司法》第38a-1(b)条。
    5 美国《投资公司法》第38a-1(a)(4)(ⅳ)条。
    1 美国《投资公司法》第38a-1(c)条。
    2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控制指导意见》第十三条、二十一条。
    3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控制指导意见》第四十六条。
    4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内部控制指导意见》第四十六条。
    5 《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办法》第四十二条。
    6 《证券投资基金行业高级管理人员任职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
    1 《证券投资基金行业高级管理人员任职管理办法》第三十一条。
    2 《证券投资基金行业高级管理人员任职管理办法》第三十三条。
    3 《证券投资基金行业高级管理人员任职管理办法》第四十条。
    4 《证券投资基金行业高级管理人员任职管理办法》第六条。
    5 《证券投资基金行业高级管理人员任职管理办法》第二条。
    1 见王连洲、董春华著;《<证券投资基金法>条文释义与法理精析》,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295页。
    2 参见黄人杰著:《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工商出皈社,2004年4月第1版,导论,第77页。当然这些信息披露不应泄露投资者买卖、基金份额持有人的信息等其他个人信息。见《证券投资基金销售管理办法》第四十六条。信息披露与信息保密并不矛盾。
    3 同上注。
    1 我国《证券投资基金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十八至二十条。
    1 关于1998年N-1A表格的大致修订内容,参见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 (1998), "SEC Adopts Form N-1A Amendments and Profile Rule", available at http://www.ici.org/issues/dis/arc-pro/98_sec_formnla_final.html. last visited on 5th. March 5. 2006.
    2 具体参见本文第二章第一节“三”中的介绍和分析。
    1 对信息披露的分析,参阅了李向军、蔡金娣著:《开放式基金费用信息披露问题》,载于http://www.wb.net.cn/Talk/ShowArticle.asp?ArticleID=391,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3月7日。
    2 见晨星公司网站,http://news.morningstar.com/article/article.asp?id=115118&等,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3月7日。
    1 刘志军著:《投资基金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及借鉴》,载于2006年第2期《商业时代》。
    2 陈柳钦、姚凤阁著:《我国投资基金市场监管模式的现实选择》,载于http://www.chinampaonline.com/news/n52c50.aspx,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2月10日。
    3 Technical Committee of IOSCO (1994): "Standard Rules for the Opera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Investment in Securities". available at www.iosco.org last visited on February 4. 2006.
    4 我国《基金法》第七十六条。
    1 参见杨辉著:《对基金管理人约束机制的若干思考》,载于2003年1月期《河北法学》,第26-27页。另见李箐报道:《证监会落马官员盘点》,载于2005年第1期《财经》杂志(总124期)。
    2 详见第四章第三节“三”中的分析。
    1 见孙宜府著:《离岸信托资料处理的法律分析与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47-48页。
    2 见海牙国际私法会议网站http://hcch.e-vision.nl/index_en.php?act=conventions.status&cid=59#mem,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3月30日。
    3 Overbeck, A. E. (1985), "Explanatory Report on the 1985 Hague Trusts Convention", p372, available at: http://hcch.e-vision.nl/index_en.php?act=publications.details&pid=2949&dtid=3,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3月30日。
    4 见孙宜府著:《离岸信托资料处理的法律分析与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52-53页。
    5 见孙宜府著:《离岸信托资料处理的法律分析与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50-51页。
    1 赵相林、耿勇著:《国际信托关系的法律适用》,载于1999年第5期《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18页。
    2 同上注,第19页。
    3 见孙宜府著:《离岸信托资料处理的法律分析与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第51页。
    4 李广辉、李红著:《试论中国国际信托关系的法律适用》,载于2005年5月《河北法学》,第23卷第5期,第21页。
    5 《关于信托的法律适用及其承认的公约》第八条。
    1 Generally see Lupoi, Maurizio (2000), "Trusts: A Comparative Stud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K, pp273-301.
    2 See Overbeck, A. E. (1985), "Explanatory Report on the 1985 Hague Trusts Convention", p376, available at: http://hcchh.e-vision.nl/index_en.php?act=publications.details&pid=2949&dtid=3,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3月30日。
    3 《关于信托的法律适用及其承认的公约》第二条。
    1 参见Overbeck, A. E. (1985), "Explanatory Report on the 1985 Hague Trusts Convention", p376, available at: http://hcch.e-vision.nl/index_en.php?act=publications.details&pid=2949&dtid=3,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3月30日。
    2 《关于信托的法律适用及其承认的公约》第十条。
    1 见耿勇著:《国际信托法律适用的统一冲突法—<关于信托的法律适用及其承认的公约>评介》,载于2000年第3期《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97页。
    2 同上注。
    3 Overbeck, A. E.(1985), "Explanatory Report on the 1985 Hague Trusts Convention", p384, available at: http://hcch.e-vision.nl/index_en.php?act=publications.details&pid=2949&dtid=3, 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3月30日。
    4 Overbeck, A. E. (1985), "Explanatory Report on the 1985 Hague Trusts Convention", p387, available at: http://hcch.e-vision.nl/index_en.php?act=publications.details&pid=2949&dtid=3,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3月30日。
    1 Overbeck, A. E. (1985), "Explanatory Report on the 1985 Hague Trusts Convention", p387, available at: http://hcch.e-vision.nl/index_en.php?act=publications.details&pid=2949&dtid=3,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3月30日。
    1 Overbeck, A. E. (1985). "Explanatory Report on the 1985 Hague Trusts Convention", p383, available at: http://hcch.e-vision.nl/index_en.php?act=publications.details&pid=2949&dtid=3, 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3月30日。
    2 “强行性规则也常被称为公共秩序,德国法学家萨维尼认为,任何国家的法律都含有国内性的和国际性的两种强制性规则或规范,瑞士法学家伯乐茄称前者为国内公共秩序,称后者为国际公共秩序。前者是经冲突规则指引才必须适用的,后者是不经冲突规则指引甚至排除冲突规则所指引的法律而必须适用的。”参见耿勇著:《国际信托法律适用的统一冲突法—<关于信托的法律适用及其承认的公约>评介》,载于2000年第3期《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100页。
    3 见耿勇著:《国际信托法律适用的统一冲突法—<关于信托的法律适用及其承认的公约>评介》,载于2000年第3期《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第100页。
    1 For the above introduction, see Overbeck, A. E.(1985), "Explanatory Report on the 1985 Hague Trusts Convention", p396, available at:http://hcch.e-vision.nl/index_en.php?act=publications.details&pid=2949&dtid=3,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3月30日。
    1 见本文第四章第二节“一”中的分析。另见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著:《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1979-2003)》,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108页。
    2 王连洲的观点。见张军建、王巍著:《中国(长沙)信托国际论坛综述》,载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1 数据见金立新报道:《金信事件不能否定信托业的有效监管》,载于2006年2月28日《金融时报》。
    2 见崔玉清报道:《信托产品发行规模增三成》,载于2006年4月4日《经济日报》第五版。
    3 关于我国基金业的简短历史,参见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著:《中国基金业发展报告(1991-2003)》,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3-7页。
    1 数据和分析见翁嘉鸣报道:《盘点2004基金业:发行风水轮转规模分化明显》,载于2005年1月27日《中国证券报》。
    2 见贾宝丽报道:《益民获批成立 基金公司总数达52家》,载于2005年12月23日《上海证券报》。
    3 见贾宝丽、周宏报道:《2005基金规模增长逾四成 偏股型基金八成遭赎回》,载于2006年1月5日《上海证券报》。
    4 见杨阳腾报道:《基金资产规模超过4760亿元 占A股流通市值一半》,载于2005年12月5目《经济日报》。
    5 市场准入条件不仅针对新主体的进入市场条件而言,而且还包括对市场现有主体继续存留在条件的要求。
    6 详见本文第二章第一节。
    1 见本文第三章第二节“一”中的分析。
    2 Lupoi, Maurizio (2000), "Trusts: A Comparative Stud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K, p8.
    1 冯象著:《政法笔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82页。
    2 见史晋川、潘士远等著:《法律·金融·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8页。
    3 冯象著:《政法笔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第82页。
    4 见[德]K·茨威格特,H·克茨著,潘汉典等译:《比较法总论》,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33页。另见[美]约翰·亨利·梅利曼著,顾培东、禄正平译:《大陆法系(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36页。
    5 见史晋川、潘士远等著:《法律·金融·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8页。
    6 举例而言,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一直不很规范,上市公司造假、欺诈、证券操纵、内幕交易等问题屡禁不止,但由于1999年《证券法》对这些行为的民事赔偿未有直接规定,因此法院也采取回避的态度,甚至拒绝对这些案件进行立案。
    7 郭丹青著:《信托责任的真正意义—与郎咸平教授商榷》,载于2003年12月5日《上海证券报》。
    8 徐国栋著:《诚实信用原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7、9、53页。
    9 诚实信用原则与受信原则相比,其对行为人的信用要求比较低。见本文第二章第二节“二”中的分析。参见王连洲、董春华著:《<证券投资基金法>条文释义与法理精析》,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第42-45页。
    1 庞德名言。转引自[美]本杰明·内森·卡多佐著,刘培峰、刘骁军译:《法律的生长》,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第3页。
    2 比如《意大利民法典》第1226条和1337条。见[美]约翰·亨利·梅利曼著,顾培东、禄正平译:《大陆法系(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第53-54页。
    3 同上注。
    4 Bogert, G. T.(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549.
    5 In re Van Deusen's Estate, 30 Cal. 2d 285, 182 P. 2d 565 (1947)等, 转引自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549.
    6 本段参见 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p549-551.
    1 诚实信用原则可以被弹性地应用,其具体可以包括主观诚信、客观诚信以及裁判诚信。见徐国栋著:《诚实信用原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119-161页。但与普通法系的受信原则和义务相比较,诚实信用原则仍显过于原则和抽象。
    2 从广义上讲,法律对受托人受托义务和责任的严格规定,也可以被认为受托人治理的一项外部内容,或者受托人的外部治理内容。
    3 比如信托投资公司接受资金融入方的委托发行资金集合信托。在这种关系中,信托投资公司在委托代理关系中作为受托人,而在资金集合信托中,信托投资公司也是作为资金融出方的受托人,另外,信托投资公司内部管理还具有代理人问题,因此可以认为信托投资公司具有多重代理人身份。见第四章第一节“二”中的分析。
    4 具体分析和措施请见本文第四章和第五章中相应分析。
    1 杜恂诚著:《金融制度变迁史的中外比较》,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第287页。
    1 Langbein, J. H. (1997), "The Secret Life of the Trust: The Trust as an Instrument of Commerce",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 107, p168-178.
    2 《信托投资公司管理办法》第二十条。
    3 2005年开始,经过国务院批准,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首批试点单位正式启动信贷证券化的进程。其中国家开发银行将以其在煤电油运、通信、市政公共设施等领域的信贷资产,组成一个规模在人民币100亿左右的“资产池”,委托信托投资公司发行信托收益凭证,在银行间债券市场进行流通。而中国建设银行的方案则是以价值人民币50亿元的住房抵押贷款形成“资产池”,委托中信信托投资公司发行信托凭证,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流通。
    1 具体可参见葛红玲著:《公司债信托发展债市不应遗忘的角落》,载于2004年9月22日《中国证券报》第20版。
    1 对于证券保证金的存管模式,目前争议仍比较多。参见邹愚报道:《“三亚会议”余波:第三方存管馅饼?陷阱?》,载于2006年3月29日《21世纪经济报道》第9版。但我国香港大学的Lusina Ho认为我国目前对客户保证金的规定与信托法律对信托财产的规定类似。见Ho,L.(2003),"Trust Law in China”,Sweet&Maxwell Asia,Hong Kong,pp25-27.
    2 See generally Ho, L. (2003), "Trust Law in China", Sweet&Maxwell Asia, Hong Kong, pp23-24.
    3 江平著:《中国信托业的发展与法制规则》,载于《法学》2005年第1期,第4-5页。
    4 见[英]D·J·海顿著,周翼、王昊译:《信托法(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中文版,第2页。
    1 两个行业各有各的监管政策和规范。
    2 见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著:《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1979-2003)》,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77页。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著:《中国基金业发展报告(1991-2003)》,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第170-174页等。
    3 见高改芳报道:《公募:大势所趋》,载于2004年8月4日《中国证券报》,第18版。
    1 陈春山(台北大学法律学院副教授)认为,基于风险分散原理,由专家将不特定多数人之资金集合运用于证券证券投资,以获取资本利得或者股利收入的信托均可被归类于证券投资信托。见[台]陈春山著:《证券投资信托专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第1版,第167页。有意思的是,我国台湾地区也存在着证券投资信托事业与信托投资公司业务之间的法律概念不清的问题,详见[台]陈春山著:《证券投资信托专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第1版,第169-172页。这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信托投资公司的集合资金证券信托与证券投资基金之间的差异不大。
    2 即使是非证券类的集合资金信托,除了投资范围之外,其与证券投资基金也存在很大的相似性,都可以被认为是基于风险分散原理,由专家将不特定多数人之资金集合运用于特定目的的投资,以获取投资收益。
    3 见蒙宇、郝渝著:《开放式证券投资信托产品的优势与劣势》,载于2004年6月21日《证券时报》。
    4 见美国Internal Revenue Code,Section 584.
    5 我国香港大学的Ho,Lusina也持有类似的观点和看法。见Ho,L.(2003),"Trust Law in China", Sweet & Maxwell Asia, Hong Kong, p20.
    1 见何宝玉著:《英国信托法原理和判例》,法律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18页。
    2 关于银行与其客户之间的受信关系,可以参见谈李荣著:《银行与客户法律关系》,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第64-86页。
    3 US Uniform Probate Code 3-703, 5-416(1993).
    4 见美国存款保险公司网站的介绍,http://www.fdic.gov/deposit/deposits/financial/fiduciary.html,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3月28日。关于美国银行或信托公司中的信托账户(也称受信账户)的大概介绍,请见[美]威廉·罗维特著:《银行及金融机构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第170-172页。
    5 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公布执行后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1]101号)。或本文第一章第二节“一”中的分析。
    1 参见夏斌著:《发展中国统一信托市场的两大问题》,载于《法学》2005年第1期,第18页。
    1 见何宝玉著:《英国信托法原理与判例》,法律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第1页。
    2 See Frankel, T. (1983), "Fiduciary Law", 71 Calif. L. Rev. 795, part Ⅳ.
    3 我国《公司法》第一百四十八条。
    4 见张伟、蔚霆报道:《缺乏信托责任:中国股市最大的问题》,载于2004年8月14日《上海证券撤》,第4版。郎咸平教授所谓的信托责任应是指受信责任。—作者注。他的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也得到我国大陆不少专家的认同,比如我国证券投资咨询行业也将上市公司缺乏诚信确定为是动摇我国资本市场根基的最要原因。见上海证券报全国证券投资咨询公司总裁联席会议策划:《是什么阻碍了大牛市的产生》,载于2004年9月3日《上海证券报》第B4版。该文所指的诚信与郎咸平所指的信托责任内容如出一辙,只是措词不同。
    5 "The purposes for which trusts can be created are as unlimited as the imagination of lawyers." see Scott, A. W. and Fratcher, W. F. (1987), "The Law of Trusts (4th ed)", Aspen Law & Business Publishers, p1.
    1.[美]本杰明·内森·卡多佐著,刘培峰、刘骁军译:《法律的生长》,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2.[美]伯尔曼著、梁治平译:《法律与宗教》,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3.[台]陈春山著:《证券投资信托专论》,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7年第1版
    4.杜恂诚著:《金融制度变迁史的中外比较》,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5.方加春著:《金融托管经典案例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6.[台]方嘉麟著:《信托法之理论与实务》,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7.冯象著:《政法笔记》,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版
    8.顾功耘著:《证券法》,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年第1版
    9.顾元著:《衡平司法与中国传统法律秩序—兼与英国衡平法相比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
    10.郭德香著:《金融信托法律制度研究》,郑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11.郭志斌著:《论政府激励性管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
    12.[美]汉密尔顿等著:《联邦党人文集》,商务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13.何宝玉著:《信托法原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14.何宝玉著:《英国信托法原理和判例》,法律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15.何小峰等著:《资产证券化:中国的模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16.何孝星著:《证券投资基金运行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17.何孝星著:《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发展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18.洪艳蓉著:《资产证券化法律问题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第1 版
    19.胡玉鸿著:《法学方法论导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第1版
    20.黄人杰著:《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法律制度研究》,中国工商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21.霍玉芬著:《信托法要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22.蒋为廉著:《普通法和公平法原则概要—澳大利亚著名判例选注》,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
    23.[美]科斯、诺思、威廉姆森等著,[法]克劳德编,刘刚等译:《制度、契约与组织—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的透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24.李德、张红地著:《金融运行中的洗钱与反洗钱》,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25.马新彦著:《美国财产法和判例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26.孟勤国著:《物权二元结构论—中国物权制度的理论重构》,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27.尼尔·麦考密克、奥塔·魏因贝格尔著,周叶谦译:《制度法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修订版
    28.彭汉英著:《财产法的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第1版
    29.单飞跃著:《经济法理念与范畴的解析》,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第1版
    30.邵沙平等著:《控制洗钱及相关犯罪法律问题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31.史晋川、潘士远等著:《法律·金融·增长》,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32.宋功德著:《论经济行政法的制度结构—交易费用的视角》,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33.[台]苏永钦著:《私法自治中的经济理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34.[美]孙隆基著:《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结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35.孙鹏著:《物权公示论—以物权变动为中心》,法律出版社,2004年5月第1 版
    36.孙宜府著:《离岸信托资料处理的法律分析与建构》,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10月第1版
    37.孙智英著:《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38.谈李荣著:《银行与客户法律关系》,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39.唐义虎著:《信托财产权利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40.王利明著:《物权法论(修订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修订版
    41.王连洲、董春华著:《(证券投资基金法)条文释义与法理精析》,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
    42.王清、郭策著:《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条文释义》,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43.王苏生著:《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的责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
    44.[台]王文字著:《新金融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45.渊智、王继军等著:《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商法与经济法》,人民法院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46.[台]王志诚、赖源河著:《现代信托法论(增订三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47.文杰译:《信托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48.吴弘、贾希凌、程胜著:《信托法论—中国信托市场发育发展的法律调整》,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
    49.肖厚国著:《物权变动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50.[台]谢哲胜著:《信托法总论》,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6月第1版
    51.徐国栋著:《诚实信用原则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
    52.徐海燕著:《英美代理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
    53.杨晓军著:《证券投资基金治理的制度安排》,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54.叶金强著:《公信力的法律构造》,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55.[美]约翰·亨利·梅利曼著,顾培东、禄正平译:《大陆法系(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56.[英]约瑟夫·拉兹著,朱峰译:《法律的权威-法律与道德论文集》,法律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57.张淳著:《信托法原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58.张天民著:《失去衡平法的信托法—信托观念的扩张和中国<信托法>的机遇和挑战》,中信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59.张维迎著:《信息、信任与法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8月第1版
    60.张亦春等著:《中国社会信用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61.赵振华著:《证券投资基金法律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第1版
    62.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著:《中国基金业发展报告(1991-2003)》,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63.中国人民大学信托与基金研究所著:《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1979-2003)》,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64.[日]中野正俊、[中]张军建著:《信托法》,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
    65.周小明著:《信托制度比较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4月第1版
    1.白钦先主编:《发达国家金融监管比较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4月第1版
    2.曹建元主编:《信托投资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3.陈大钢编著:《中国信托法与信托制度创新》,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4.陈开琦主编、盛学军副主编:《信托业的理论与实践及其法律保障》,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5.丁建臣主编:《信托公司、财务公司经营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
    6.盖永光编著:《信托业比较研究—历史演进、定位与发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第1版
    7.顾功耘主编:《中国商法评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
    8.霍津义主编:《中国信托业理论与实务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9.吕伯涛主编:《公正树丰碑-审理广东国投破产案始末》,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10.邵祥林、董贤圣、丁建臣主编:《信托投资公司经营与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11.沈达明编著:《衡平法初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
    12.石少侠主编:《公司法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4月修订第1版
    13.孙飞主笔:《信托治理优化论》,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14.孙建勇主编:《企业年金管理指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15.王爱俭主编:《信用理论与信用风险防范》,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年5月第1版
    16.吴光兴编著:《美国统—商法典概要》,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年8月第1版
    17.杨紫烜主编:《经济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11月第1版
    18.朱少平、葛毅主编:《中国信托法起草资料汇编》,中国检察出版社,2002年第1版
    1.蔡概还著:《投资基金与信托的关系》,载于2001年第15期《经济研究参考》
    2.高传捷著:《中国信托业的现状与展望》,载于《法学》2005年第1期
    3.耿勇著:《国际信托法律适用的统一冲突法—<关于信托的法律适用及其承认的公约>评介》,载于2000年第3期《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4.郭雳著:《信息、金融与金融法》,载于《金融法苑》2003年第1期,总51期
    5.韩国丽著:《产权制度:信用制度的基础》,载于《市场论坛》2004年第7期
    6.江平著:《中国信托业的发展与法律规则》,载于《法学》2005年第1期
    7.江平、程合红著:《论信用—从古罗马法到现代社会》,载于《东吴法学》2000年期
    8.李箐报道:《证监会落马官员盘点》,载于2005年第1期《财经》杂志(总124期)
    9.李广辉、李红著:《试论中国国际信托关系的法律适用》,载于2005年5月《河北法学》,第23卷第5期
    10.刘志军著:《投资基金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及借鉴》,载于2006年第2期《商业时代》
    11.潘攀著:《格拉斯—斯蒂格尔法的演化—对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关系的重新审视》,载于《外国法译评》1999年1月期
    12.平湖、李箐报道:《基金黑幕—关于基金行为的研究报告解析》,载于2000年10月《财经》,总第31期
    13.钱宁著:《对美国金融信托制度的借鉴》,载于1994年04期《南方金融》
    14.沈四宝著:《商事信托制度的现代发展》,载于2005年7月号《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15.王连洲著:《中国信托制度发展的困境与出路》,载于《法学》2005年第1期
    16.温世扬、冯兴俊著:《论信托财产所有权—兼论我国相关立法的完善》,载于《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
    17.夏斌著:《发展中国统一信托市场的两大问题》,载于《法学》2005年第1期
    18.许成钢著:《法律、执法与金融监管—介绍“法律的不完备性”理论》,载于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第1期
    19.杨辉著:《对基金管理人约束机制的若干思考》,载于2003年1月期《河北法学》
    20.易军著:《私人自治与法律行为》,载于《现代法学》2005年第3期
    21.易晓斌、杨林枫著:《试论中国信托财产登记制度的要点与配套制度》,载于《信托投资研究》2004年第5期
    22.张淳著:《<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中的创造性规定及其评析》,载于《法律 科学》2002年第2期
    23.张静著:《信任问题》,载于《社会学研究》1997年第2期
    24.张军建、王巍著:《中国(长沙)信托国际论坛综述》,载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5.张维迎著:《经济法律制度中的激励机制》,载于《财经》,2002年第23期
    26.赵相林、耿勇著:《国际信托关系的法律适用》,载于1999年第5期《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何勤华主编:《法的移植与本土化》,法律出版社,2001年5月第1版
    2.梁庆寅主编、熊明辉副主编:《法律逻辑研究》第1卷,法律出版社,2005年7月第1版
    1.程志云、郭宏超报道:《伊斯兰信托高管被查德隆案余波未尽》,载于2004年12月13日《经济观察报》第09版
    2.邓举功著:《成长与竞争的双重压力—析2003年中国信托业发展状况》,载于2004年9月8日《上海证券报》第A9版
    3.高柱、成尚轩报道:《四川出现首例信托代持股权企业》,载于2003年7月31日《工人日报》第2版
    4.葛红玲著:《公司债信托 发展债市不应遗忘的角落》,载于2004年9月22日《中国证券报》第20版
    5.郭丹青著:《信托责任的真正意义—与郎咸平教授商榷》,载于2003年12月5日《上海证券报》
    6.浩民报道:《以防范风险为核心 在规范中稳步发展—中国银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谈信托业发展与监管》,载于2005年1月31日《中国证券报》第14版
    7.郝远超、党鹏报道:《四川衡平信托再现兑付风险 券商危机又袭信托业》,载于2005年1月2日《中国经营报》
    8.高改芳报道:《公募:大势所趋》,载于2004年8月4日《中国证券报》,第18版
    9.郭风琳、王妮娜报道:《<存款保险条例>和<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管理办法>正在起草过程中》,载于2005年6月17日《中国证券报》
    10.孔立敏报道:《银行基金托管费收入6.2亿元较2003年增长83%》,载于2005年3月31日《证券时报》
    11.凌嘉报道:《几大利空因素狙击1300点 保险撤资引发股市剧震》,载于2006年2月20日《北京现代商报》
    12.凌嘉报道:《内幕交易封闭式基金做了谁的垫背》,载于2005年10月25日北京现代商报》
    13.马斌报道:《8.8亿元窟窿击沉庆泰信托》,载于2004年8月2日《21世纪经济报道》第17版
    14.秦利报道:《信托公司直面兑付潮这道坎》,载于2005年8月17日《证券时报》第4版
    15.上海证券报全国证券投资咨询公司总裁联席会议策划:《是什么阻碍了大牛市的产生》,载于2004年9月3日《上海证券报》第B4版
    16.汤维建著:《物权登记中的公证介入》,载于2005年8月11日《法制日报》
    17.王波、王炯报道:《基金纷纷提升投资股票目标比例》,载于2005年6月9日《上海证券报》
    18.于宁、臧韬报道:《券商生死劫之目击与实录:金新信托偿债进行时》,载于2004年10月《财经》
    19.于勇报道:《银监会修则规范信托产品 公募私募要两清》,载于2003年6月14日《财经时报》
    20.王绪然报道:《股权激励:业界担忧基金参与内幕交易》,载于2005年12月5日《21世纪经济报道》
    21.邢成著:《全能型经营:信托公司业务模式的误区》,载于《上海证券报》,2005年11月17日A10版
    22.杨大泉报道:《基金收入同比增七成管理费收入再创新高》,载于2005年8月29日《上海证券报》
    23.张驰报道:《基金关联交易再鸣警笛》,载于2004年12月13同《中国证券报》
    24.张伟、蔚霆报道:《缺乏信托责任:中国股市最大的问题》,载于2004年8月14日《上海证券报》,第4版
    25.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和西南财大中国金融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著:《失衡的市场影响效率—我国资本市场的运行特征与直接融资效率分析》载于2002年5月10日《上海证券报》
    26.邹愚报道:《“三亚会议”余波:第三方存管馅饼?陷阱?》,载于2006年3月29日《21世纪经济报道》第9版
    27.邹愚、李佳报道:《保险资金做空1300点 证监会狙击机构套利行为》,载于2006年2月18日《21世纪经济报道》
    28.朱少平著:《稳健经营 防范风险》,载于2004年9月8日《上海证券报》第A9版
    29.朱兆荃报道:《集合资金信托被迫出局》,载于2004年11月23日《上海证券报》
    30.《庆泰信托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停业整顿工作组公告》,载于2005年7月8日《金融时报》首版
    1.陈立彤、虞荣方、付朝晖著:《从国外的监管实践看我国银行监管中的立法与执法》,载于United Nations Online Network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Finance网站,http://unpanl.un.org/intradoc/groups/public/documents/APCITY/UNPAN014091.pdf最后访问日期:2005年9月29日
    2.陈柳钦、姚凤阁著:《我国投资基金市场监管模式的现实选择》,载于http://www.chinampaonline.com/news/n52c50.aspx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2月10日。
    3.陈炜恒著:《对私募基金的法律思考》,载于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user/article_display.asp?ArticleID=21118,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1月29日。
    4.崔维:《论信用短缺时代的我国公司信用之保护》,载于 http://www.zzcredit.gov.cn/Administrator/Admin_Article/Html/2005/5/27/0931-09@2005-05-27.asp,最后访问日期:2005年10月23日。
    5.《关于金信信托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停业整顿的公告》,载于新浪网http://finance.sina.com.cn/stock/y/20060105/19312252207.shtml,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4月11日。
    6.马慧勇著:《道德与法律的嬗变—法治与德治之历史与现实反思》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1273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3月14日。
    7.李向军、蔡金娣著:《开放式基金费用信息披露问题》,载于http://www.wb.net.cn/Talk/ShowArticle.asp?ArticleID=391,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3月7日。
    8.马慧勇著:《道德与法律的嬗变—法治与德治之历史与现实反思》,载于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1273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3月14日。
    9.[台]王文宇著:《谈商业信托在金融市场的运用》,载于http://www2.fisc.com.tw/news/MAZ/39/p4-2a.asp,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1月27日。
    10.吴弘著:《信托法的信用基础》,载于东方国际经济法律http://www.eastwestlaw.com/c finance/show.asp?id=118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3月13日。
    11.《债权和其他权益登记公告》,载于伊斯兰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网站,http://www.iitic.com/gsgg.asp?id=28,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4月11日。
    12.张安中著:《美国投资基金的独立董事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载于http://www.chinampaonline.com/news/show.aspx?id=56&cid=50,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2月14日。
    13.张大威、刘湘宁、陈鹏、邱伟著:《美国私募制度演进、机构投资者发展及其借鉴意义》,载于http://www.p5w.net/p5w/home/report/other/200501190850_2_0.pdf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1月29日。
    14.中国法学会商法学研究会第三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资料,“公司资本制度与信托”研讨会中的观点,载于http://www.sc.xinhuanet.com/misc/2003-09/28/content_998636. htm,最后访问日期:2005年8月16日。
    15.中国证监会基金监管部主任张景华的公开信,载于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2-01/09/content_231854.htm,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2月14日。
    1.[英]安德鲁·伊沃比:《信托法基础(第三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2. Bogert, G. T. (1987), "Trusts (Sixth Edition)', West Publishing Co., USA
    3. Burton, H. and Corner, D.C. (1968), "Investment and Unit Trusts in Britain and America", Elek Books, London
    4.[英]D·J·海顿著,周翼、王昊译:《信托法(第四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5. Ford, H.A.J. and LEE, W.A.(1990), "Principles of the Law of Trusts (Second Edition)", The Law Book Company Limited, Australia
    6.[美]格里·W·拜尔著:《遗嘱,信托,遗产(第二版)》,中信出版社,2003年7月第1版
    7. Gregor, M.P. (2003), "Trust Basics(2nd Edition)", American Bankers Association, Washington D.C
    8.[美]J·丹尼斯·海因斯著:《代理、合伙和有限责任公司(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9. Ho, L. (2003), "Trust Law in China", Sweet,Maxwell Asia, Hong Kong
    10.[英]加利·瓦特著:《衡平法和信托法简明案例(第二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第1版
    11.[英]理查德·爱德华兹、奈杰尔·斯托克韦尔著:《信托法和衡平法(第五版)》,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
    12. Lupoi, M. (2000), "Trusts: A Comparative Stud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UK
    13. Oakley, A.J. (1998), "Parker and Mellows: The Modern Law of Trusts", Seventh Edition, Sweet & Maxwell, London
    14. Parkinson, J.E. (1993), "Corporate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Issues in the Theory of Company Law", Clarendon Press, Oxford
    15.[美]威廉·罗维特著:《银行及金融机构法》,法律出版社,2001年6月第1版
    16. Scott, A.W. and Fratcher, W. F. (1987), "The Law of Trusts(4th ed)", Aspen Law & Business Publishers
    17. Sydenham, A. (2000), "Equity and Trusts in aNutshell", Fifth Edition, Sweet & Maxwell, London
    18. Trust Companies Institute of Canada (1984), "The Canadian Trust Industry", McGraw-Hill Ryerson, Canada
    19. Watt, G. (2005), "Todd & Watt' s, Case and Material on Equity and Trusts", Fifth Ed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UK
    1. American Law Institute(2003), "Restatement of The Law Trusts (Third)", American Law Institute Publishers, USA
    2. Garner, B.A. (1999), Black' s Law Dictionary, Seventh Edition, West Group, USA
    1. Baum, D.J. (1971), "The Near-Banks: Trust Companies of Canada", 45 Tul. L. Rev. 546
    2. Coffee, J.C. (1999), "Privatization and Corporate Governance: The Lessons from Securities Market Failure" 25 J. Corp. L, 1
    3. DeMott, D.A. (t988), Beyond Metaphor: An Analysis of Fiduciary Obligations, Duke L.J.
    4. Early, C.E. (1996), "Notices Under The New Trust Law", 70 Fla. Bar J.12
    5. Ferris, S. P. and Jagannathan, M. and Pritchard, A. (2002), "Too Busy to Mind the Business? Monitoring by Directors with Multiple Board Appointments", The Journal of Finance, Volume 58, No. 3
    6. Frankel, T. (1983), "Fiduciary Law", 71 Calif. L. Rev. 795
    7. Gomizio, V.G. and Hare, J.L. (2004), "Regulatory Developments for Banks and Thrifts Conducting Trust and Fiduciary Activities", The Business Lawyer, 59,3
    8. Hansmann, H. and Mattei, U. (1998), "The Functions of Trust Law: A Comparative Legal and Economic Analysis", New York University Law Review, Volume 73 Number 2
    9. Hansmann, H. and Mattei, U. (1998), "Trust Law in the United States. A Basic Study of Its Special Contribution", 46 Am. J. Comp. L.
    10. Hart, O. (1995), "Corporate Governance: Some Theory and Implications", Economic Journal, Vol. 105, No. 430
    11. Hayton, D. (1999), "English Fiduciary Standards and Trust Law", 32 Vand. J. Transnat' 1L.
    12. Kurlander, G. and Orazem, E.J. (2004), "The Shrinking Trustee", Trusts and Estates, June 2004
    13. Langbein, J.H. (1995), "The Contractarian Basis of the Law of Trusts", The Yale Law Journal, Vo1.105, Iss 3
    14. Langbein, J.H. (1997), "The Secret Life of the Trust: The Trust as an Instrument of Commerce", The Yale Law Journal, Vol. 107
    15. Rock, E.B. and Wachter, M.L. (2001), "Islands of Conscious Power: Law, Norms, And the Self-Governing Corporation", 149 U. Pa. L. Rev.
    16. Shakespeare, K. (2005), "Tax Woe at Woburn Abbey" ,155 NLJ 1216
    17. Sherman, L.W. (2002), "Trust and Confidence in Criminal Justice", National Institute of Justice Journal 189088, March 2002
    18. Silverman, R.E. and Mollenkamp, C. (2004), "As Financial Services Consolidate, Trust Managers Come Under Fire", Wall Street journal (Eastern edition)
    19. Smith, D.G. (2002), "The Critical Resource Theory of Fiduciary Duty", Vanderbilt Law Review, Vol. 55
    20. Zufano, P. and Servick, M. (1997), "Board Structure and Fee-setting in the Mutual Fund Industry", 46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1. Walsh, J.T. (2002), "The Fiduciary Foundation of Corporate Law", 27 Journal of Corporation Law
    22. Ziemer, Do (2004), "Mutual Insurance Companies Owe Fiduciary Duty", Wisconsin Law Journal, June 30, 2004
    1. Bowe, M. and Jobome, G. (2000), "Managing Operational Risk: Implications From The Anatysis Of Securities Fraud", available at www.sba.muohio.edu/abas/2000/OpRiskFraud.pdf last visited on 2005-02-11。
    2.晨星公司网站,http://news.morningstar.com/article/article.asp?id=115118&,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3月7日
    3. Dann, Larry Y., De1Guercio, Diane and Partch, Megan Megan, (2002). "Governance and Boards of Directors in Closed-end Investment Companies" EFA 2002 Berlin Meetings Presented Paper; Presented at Zuck-JFE Contemporary Corporate Governance Conference. http://ssrn.com/abstract=236105, last visited on February 14, 2006
    4. Ferris, S.P. and Yan, X. (2005), "Do Independent Directors and Chairmen Matter? The Role of Board of Directors in Mutual Fund Governance" (Draft), p12, available at http://fei.claremontmckenna.edu/events/2006sec/papers/Yan, pdf, Last visited on February 2, 2006.
    5.海牙国际私法会议网站http://hcch.e-vision.nt/index_en.php?act=conventions.status&cid=59#mem,最后访问日期:2006年3月30日。
    6. 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 (1998), "SEC Adopts Form N-1A Amendments and Profile Rule", available at http://www.ici.org/issues/dis/arc-pro/98_sec_formnla_final.html, last visited on 5th, March 5, 2006.
    7. Investment Company Institute (1999),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Mutual Fund Directors", available at www. ici. org/issues/dir/bro_mf_directors_2.html last visited on March 14th, 2006.
    8. Louis Dembitz Brandeis (1856-1945), "An Address Delivered Before the Chicago Bar Association, January 3, 1916.", available at http://library.louisville.edu/law/brandeis/b21.html last visited on February 19, 2006.
    9. Management Practice, Inc. (1999), "Strengthening Mutual Fund Governance--A Research Report and Discussion Paper", p5., available at www.mpiweb.com, Last visited on February 3, 2006.
    10. NASD(2004), "Report of the Mutual Fund Task Force--Soft Dollars and Portfolio Transactions Costs", available at www. nasd. com/web/groups/rules regs/documents/rules_regs/nasdw_012356.pdf, last visited on February 22, 2006
    11. Office of The Superintendent of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anada(2001), "Guideline, Capital Adequacy Requirements" No:A-Part Ⅰ, available at http://www.osfi-bsif.gc.ca最后访问日期:2005年11月11日。
    12. Overbeck, A.E. (1985), "Explanatory Report on the 1985 Hague Trusts Convention", available at: http://hcch.e-vision.nl/index_en.php?act=publications.details&pid=2949&dtid=3,last visited on March 30, 2006
    13.普华永道网站http://www.pwcglobal.com/fr/pwc_pdf/pwc_100068_opacity_index.pdf最后访问日期2005年7月1日。
    14. Roye, P.F. (2002), "Mutual Fund Management: Taking Responsibility, Maintaining Trust and Influencing Positive Change", available at http://www.sec.gov/news/speech/spch546.htm, last visited on March 11, 2006.
    15. Roye, P. F. (2002), "Remarks at the Global Challenge in Investment Management Regulatory and Legal Issues" , available at http://www.sec.gov/news/speech/spch552.htm, last visitedon March 11, 2006.
    16. SEC (2001) , "Role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of Investment Companies" Release Nos. 33-7932; 34-43786; IC-24816; File No. S7-23-99, available at www.sec.gov/rules/final/34-43786.htm, last visited on February 14, 20O6
    17. SEC(2004), "Final Rule: Investment Company Governance", Release Number, IC-26520, p6, available at www.sec.gov last visited on April 1, 2006
    18. SEC(2OO4),"MandatoryRedemption Fees for Redeemable Fund Securities", Release No. IC-26375A; File No. S7-11-04, available at www.sec.gov/rules/proposed/ic-26375a.htm, last visited on February 14, 2006.
    19. Technical Committee of IOSCO (1994): "Standard Rules for the Operation of Institutions for Collective Investment in Securities", available at www.iosco.org last visited on February 4, 2006
    20. Technical Committee of IOSCO (2005): "Best Practices Standards on Anti-market Timing and Associated Issues for CIS", available at www.iosco.org last visited on February 4, 2006
    21. Technical Committee of IOSCO (2005): "Consultation Report: Examination of Governance for Collective Investment Schemes", available at www.iosco.org last visited on February 4, 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