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形成与运行(1949-1956)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孕育了近代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政党,由此世界政治文明中出现了政党和政党制度。鸦片战争中,帝国主义的炮舰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理念也随之而入,对古老的中华帝国产生重要影响。
     先进的中国人深刻认识到“落后就要挨打”,因而“民族的独立”、“国家的繁荣富强”成为一代代中国人的梦想,“救亡图存”与“发展求富”成为近代中国的两大基本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一些“先知先觉者”在斗争中,目睹了西方的船坚炮利,既而倾向西方政治文明,掀起了“立党救国”的浪潮。一时间,中国政坛党派林立,政见各异,虽称得上完整意义上政党者,寥寥无几,但毕竟在这个封建帝国开始了“立政党”、“开议院”的尝试,开创了在中国探索政党制度的先河。尽管“政党治国”的善良愿望很快被封建统治者扼杀,但思想闸门业已打开,引来的是追求民主政治的滚滚洪流。几经博弈,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领导建立的中国国民党,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逐步发展壮大,并夺取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政党制度。孙逝世后,蒋介石窃取革命果实,大肆屠杀中国共产党人,压制其他政党,抛弃多党制,实行其一党独裁统治。
     但事与愿违,就在蒋氏冒天下之大不韪,倒行逆施的过程中,产生了一大批中间党派,一些中间党派成为后来的民主党派。同时,勇敢的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吓倒,而是“掩埋了战友的尸体,擦干身上的鲜血”,拿起武器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两次国内革命战争和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彰显了先进性和战斗力,逐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赢得民主党派的支持,在战斗中和民主党派建立了密切关系。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民主联合政府”主张成为和民主党派合作的重要政治基础。1948年,中国共产党发布了“五一口号”,得到各民主党派的积极响应。经过周密筹备,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正式确立。
     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党派的发展经历了一些波折,经过整合,还有8个民主党派,即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致公党、中国人民救国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这些党派同中国共产党一道,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发展做出了不懈的努力。1956年,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口号,成为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指导方针,开始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发展的新起点。同时,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一起创新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运行方式,各党派自身的运行方式也呈现出新特点,逐步向执政党和参政党转变。
     文章按照上述历史逻辑,设计了框架:绪论、主体四个部分和结语。
     绪论阐明选题意义、研究现状,介绍相关概念、研究方法,从宏观上说明文章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首先简单介绍世界上资本主义政党、社会主义政党的产生和政党政治的出现。接着,说明清末,中国政党的建立、政党政治、议会民主的兴起与破产,以及孙中山倡导的政党制度的失败。这部分还介绍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及一些民主党派的产生和分化组合。
     第二部分,开始说明确立政党制度的准备工作,以及政党制度怎样在全国范围内建立。文章较为详细地说明了民主党派代表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如何在险恶的环境中顺利到达解放区,以及怎样筹备新政协。作者认为新政协的召开,仅在国家体制层面上建立了政党制度,而全国范围内政党制度的建立是随着各级民主政权的建立而建立。这部分还介绍中国共产党制定具体政策帮助民主党派发展,说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提出的过程及历史意义。
     第三部分,用社会生态一般理论说明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多党合作的具体内容,以及这一制度对社会生态的影响。围绕经济发展这条主线,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密切合作、共同奋斗,保证了国民经济的较快恢复和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接着说明在政治认同的基础上,民主党派实现了自身的两次转变。另外,这部分还详细论述了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确立的相互关系。
     第四部分,前两节说明政党制度的运行方式,即在政权系统内的运行和执政一参政合作的几种具体形式。接着文章分析了政党制度主体(执政党和参政党)自系统的组织活动方式。
     结语分析这一时期政党制度的主要价值和存在的不足。并对长期坚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做了分析,就如何加强和改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建设提出了一些思考。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capitalism gave birth to the bourgeois political parties which had the modern sense of the integrity,so the political parties and political party system emerged in the political civilization of the world.In the Opium War,the imperialist gunboat made China become a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society,and the invasion of bourgeois democracy ideas had an important impact on China,an old Empire.
     Some advanced Chinese people knew that backwardness is always followed by defeat, thus national independence,strength and prosperity becoming Chinese people's dream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so national salvation and development toward richness were two basic issues for modern China.How to solve them? Some foresights witnessed the western firepower of ships and guns in the struggle,therefore admiring for the Western political civilization,so they waged a wave for national salvation through building parties.For a time,many Chinese political parties with different political views appeared,though few of them were political parties with full sense, however they created China's exploration of the political party system,by attempting to build parties and establish House in the feudal empire.Although the kind-hearted desire for saving the country was quickly killed by the feudal rulers,the thinking gate had been opened,which lead to the pursuit of the rolling tide of democracy.After many games,Dr.Sun Yat-sen,the great revolutionary forerunner,built the China Kuomingtang which developed very progressively and seized political power, therefore establishing the bourgeois political party system,with the help of Communist Party and the Soviet Union.After Sun's death,Chiang Kai-shek stole the fruits of the revolution,carried out a massacre on Chinese Communists and suppressed other political parties,abandoning the multi-party system and implementing one party dictatorship.
     But it turned out that a large number of intermediate parties some of which changed to democratic parties appeared in the process of Chiang Kai-shek's flouting the people's wishes and conducting massive massacre.At the same time,the brave Chinese communists were not intimidated,but they buried the bodies of comrades,wiped away the blood,and took up arms to start arduous struggles.In two Domestic Revolutionary wars and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Chinese Communist Party demonstrated her advanced nature and the fighting capacity,gradually accepted by the masses,winning the support of the democratic parties and establishing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them in the battle.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political idea for Democratic Coalition Government was accepted by the democratic parties,which became the important political foundation for cooperation.In 1948,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ssued the May Day slogan,which was positively responded by democratic parties.After careful preparation,in September 21st,1949,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onvened successfully,mark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political part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mally.
     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the development of democratic parties endured some twists and turns,so there are only eight democratic parties by integration,which are Revolutionary Committee of the Kuomingtang of China,China Democratic League,China Association for Promoting Democracy,China Democratic National Construction,Chinese Peasant's and Workers Democratic Party,China Zhi Gong Party,Jiu San Society,Taiwan Democratic Self-Government League.These parties, together with Chinese Communist Party,made tremendous contributions to the resump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socialist construction,and made unremitting effor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part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In 1956,Chinese Communist Party put forward the slogan that was long-term coexistence and mutual supervision,and it became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th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hich was a new starting poi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Meanwhile,in the particular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democratic parties innovated the operation mode of th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ith their own operation mode also appearing new features,and they gradually changed to the ruling party or the Participating parti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historical logic mentioned above,the dissertation designs the framework:introduction,the four main parts and the concluding remarks.
     Introduction clarifies the meaning of the topic,research on related concepts,research methods,and introduce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dissertation from the macro level.
     The first part introduces the birth and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political parties including bourgeois political parties and socialist political parties in the world briefly, then explores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a's political parties,the rise and bankruptcy of the party politics,parliamentary democracy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as well as the failure of political party system advocated by Sun Yat-sen.This part also describes the realignment and regrouping of Kuomingtang of China,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some intermediate political parties.
     The second part notes the preparatory work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and how to set it up nationwide.The dissertation elaborates how the delegates of democratic parties and democratic personages without party affiliation reached liberated areas smoothly in the sinister environment,and how they prepared for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hold of CPPCC means that th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was established only in political institution,however th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was established at the national level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democratic regimes at all levels.This part also describe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elped the democratic parties develop by constituting some specific policies,and elaborates the proposal progress and 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the Long-term Coexistence and Mutual Supervision.
     The third part explores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conditions in which th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ms,using the theory of ecology,the specific contents of multi-party cooperation,as well as the political party system's impacts on the system of social ecology.Around the main lin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CPC and these democratic parties cooperated closely and worked together very well to ensure the rapid restoration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successful completion of socialist transformation.And then,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democratic parties achieved their own two changes in the basis of political identity.In addition,this section also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 of the part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socialist ideology in detail.
     The first two sections of the fourth part explain the operation mode of the political party system,i.e.in the political power system and several specific forms of cooperation for ruling and participating.Then the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operation mode of these political parties'(the ruling party and the participating parties) own organizations.
     Conclusion Analyses the main value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during this period.What's more,this part also analyses how to follow through the political party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for long and makes a number of thinking on how to strengthen and improve it.
引文
[1]林尚立著:《当代中国政治形态》,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版,第4页。
    [2]王继宣主编:《统一战线理论研究综述》,华文出版社2002版,第139页。
    [1]王郁佐等著:《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41-149页,第15-117页。
    [2]萧超然、晓韦著:《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笫141-161页。
    [3]程竹汝、任军锋著:《当代中国政党政治的功能性价值》,《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4期。
    [4]杨绪盟著:《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结构与价值》,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2月版。
    [5]姚建华等编著:《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外国政党体制》,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楚庄:《试论民主党派的社会政治功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7年第8期。
    [7]孙伟林:《浅议新时期中国参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第9期。
    [8]程竹汝:《民主党派的功能性价值》,《社会科学报》,1999年10月14日。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2005年12月18日。
    [1]李君如:《“三个代表”与面向21世纪的党的建设》,《理论动态》,2000年第1502期:中共中央党校研究室编:《“三个代表”与面向21世纪的中国共产党》,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68页。
    [2][英]安德鲁·海伍德著:《政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306页。
    [1]红旗出版社编:《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大参考》,红旗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页。
    [2]周平:《不同国家的政党制度》,《云南日报》,2001年4月25日。
    [3]石仑山、马晓燕著:《政党与现代社会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版,第15页。
    [1]《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477页。
    [2]郑建邦主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9、16-18、20页。
    [1]王绍兴:《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4期。
    [2]《江泽民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143-145页。
    [3]《人民日报》,2004年3月14日。
    [4]《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2005年2月18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2007年11月15日。
    [1]高放著:《政治学与政治体制改革》,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年1月版,第369页。
    [2]中央文献出版社:《新政协章程学习读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233页。
    [3]对此,有的研究者提出疑义,提出:(1)不能说只是翻译的习惯问题,而是经过学界和政界的慎重探讨,经历了“体制”和“制度”博弈的过程,最后选择了“制度”。一开始或许是翻译习惯用“政党制度”,中间一段时期,随着国外相关著作的引进,一部分学者开始使用“体制”,现在又多用“制度”,2007发布的以《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为代表,这里的“政党制度”绝不是单纯翻译的问题,而是经过多方推敲慎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1989年12月30日。
    [2]江泽民:《高举邓小半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997年9月12日。
    [3]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2年11月18日。
    [4]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夺取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5]《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2005年2月18日。
    [1]《中国的政党制度》,2007年11月15日。
    [2]《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描述的更具体:(1)共产党处于领导地位,各民主党派都拥护共产党的领导。(2)各民主党派同共产党都以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总任务作为共同政治纲领,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3)各民主党派同共产党一道参见国家大政方针恩惠人民生活中重大问题的协商、决定;他们的代表人物参加国家政权的工作,担任领导职务。(4)各民主党派同共产党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在宪法范围内活动,受宪法保护,并且根据宪法实行相互监督。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526页。
    [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2005年2月18日。
    [4]徐锋著:《政党和政党制度比较研究》,东华大学出版社29005年2月版。
    [5]杨光斌著:《政治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221页。
    [6]郭定平著:《政党与政府》,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版。 认为民主党派的功能性价值主要有:有利于中国政党政策选择的互动优势;有利于我国政治体系内部监督机制的形成:有利于中国政党制度充分发挥政治资源的整合优势。参政党的运行机制也为学界所关注。孙瑞华从参政党的参政运行机制、自身建设机制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对参政党运行机制做了初步考察。萧超然、晓韦在《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一书中提出了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运行的原则、操作程序以及运行的行为规则的观点。郑宪等探讨了参政党运行中的一般规律,阐述了我国民主党派在自身发展中应该如何实现其内部控制功能和外部控制功能的问题,说明了参政党发挥其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的基本原理和原则。(郑宪等:《中国参政党运行机制》,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此外,还出现了一大批相关学术论文。
    [1]莫岳云著:《李维汉统战理论与实践》,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2页。
    [2]张军民著:《中国民主党派史》(新民主主义时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3]张军民在其所著的《中国民主党派史》(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序言脚注中解释说:我们现在能查到的见之文字的民主党派的称谓,是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在中共“七大”所做的《论联合政府》的报告。这个报告,有十一处使用了这一称谓。刘少奇、周恩来当时的报告也使用了这一提法。这里有一个情况需要说明,《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492页(1938年10月)有一个“民主党派”的提法。笔者查了《论新阶段》的原稿,发现这是建国后出版“毛选”时加上的。见张军民著:《中国民主党派史》(新民主主义时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24页。
    [5]《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9-1030页。
    [1]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1956年9月15日;《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6-247页。
    [2]《周恩来选集》,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90页。
    [3]《马叙伦政论文选》,文史资料出版社1985年版,第384页。
    [4]《中共中央怎样对待各民主党派、团体的地方组织的指示》,转引自张军民著:《中国民主党派史》(新民主主义时期),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5]《周恩来论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4页。
    [6]《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278-279页。
    [1]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第85页。
    [2]《周恩来论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47-348页。
    [3]《周恩来论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43页。
    [4]李维汉:《统一战线问题与民族问题》,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88页。
    [5]曾庆军:《合作和协商的政治:中国民主党派参政方略研究》(博士论文),复旦大学社会科学基础部,2006年4月10日。
    [6]高放:《民主党派不是政党吗》,《群言》(北京),1986年第12期;高放著:《政治学与政治体制改革》,中国书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494页。这些人的理由是:第一,政党是阶级的政治代表和领导集团,现阶段我国已经消灭了敌对阶级,各民主党派的组成人员大部分是知识分子,已属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或者正在向工人阶级转化,各民主党派除 了自身成员以外,对本阶级的其他群众不能发生领导作用,所以不能称其为政党。第二,各民主党派没有自己特殊的政治要求,没有自己单独的政治纲领,而是以宪法和政协章程为纲领。第三,各民主党派目前把很多精力用在科技咨询、讲学、办学、智力支边等社会服务工作上。……从这些活动来看,民主党派哪里算得上政党。
    [1]J.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5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78页。
    [2]詹姆斯·D·西摩著、牛旭光等译:《中国的卫星党》,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室1992年版,第1、31、119、120、121页。
    [3]姜士林、郭德宏编:《中国民主党派与国共合作论丛》,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年版,第284页。
    [4]邹谠著:《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和微观行动的角度看》,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序言。
    [1]王邦佐等著:《中国政党制度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2]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71页。
    [3]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国民主党派史文献续编(社会主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6年发行,第128页。
    [1]戴维·伊斯顿著:《政治体系——政治现状研究》,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62页。
    [1]王沪宁著:《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版,第1页。
    [1]《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45-346页。
    [2]J.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5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46、41页。
    [1]王长江著:《现代政党执政规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5页。
    [1]黄逸峰等:《旧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版,第71,88页。
    [2]李喜所、元青著:《梁启超传》,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0页。
    [1]李金河著:《中共政党政治研究:1905—1949》,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页。
    [2]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00页。
    [3]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四),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300页。
    [4]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页。
    [5]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8页。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页。
    [2]唐才常:《各国政教公理总论》,《唐才常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8页。
    [3]《政党说》,载于《清议报》第78号,1901年5月。
    [4]《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2卷(下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3年版,第615页。
    [1]宋教仁:《近日各政党之政纲评》,《宋教仁集》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版,第231页。
    [2]茅家琦等著:《中国国民党史》,鹭江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1]广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室编:《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出版社1981年版,第20页。
    [1]程舒伟著:《议会政治与近代中国》,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236页。
    [2]《宋教仁集》,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748-749页。
    [1]广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室编:《孙中山全集》第4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页。
    [2]广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室编:《孙中山全集》第4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82页。
    [3]邹鲁:《中国国民党史稿》,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448、321页。
    [4]广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室编:《孙中山全集》第4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71页。
    [5]广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室编:《孙中山全集》第4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99-500页。
    [6]广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室编:《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6页。
    [7]广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室编:《孙中山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82页。
    [1]广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室编:《孙中山全集》第5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0-101页。
    [2]广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室编:《孙中山全集》第4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00页
    [3]《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1页。
    [1]广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室编:《孙中山全集》第7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6-7页。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资料》上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页。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资料》上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6页。
    [1][美]易劳逸著、陈谦平等译:《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第18页。
    [2]王兆刚:《国民党训政体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0页。
    [3]J.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5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9页。
    [1]《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404页。
    [2]蔡和森:《中国共产党史的发展(提纲)——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及其使命》,192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博物馆党史研究室选编:《中国现代史料丛刊:“一大“前后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三),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54页。
    [3]林伯渠:《荏苒三十年》,《解放日报》,1941年10月10日。转引自李君如主编:《中国共产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研究》,东方出版中心2007年版,第21页。
    [4]《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02-1403页。
    [5]《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471页。
    [1]劳动组合书记部:《二七大屠杀的经过》,1923年2月27日,《二七罢工资料选编》,工人出版社1983年版,第206页。
    [2]胡绳主编、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41页。
    [3]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党的创立时期)》(一),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34页。
    [4]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党的创立时期)》(一),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40页。
    [5]缪楚黄回忆说,这次大会的内容“对当时的共产党人来说是非常新鲜的”,因为中共刚成立,“对列宁斯大林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革命学说还没来得及学习。大家都知道党的最后目标是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但怎样奔赴这一目标”,“要经过哪些道路,很多人是不清楚的”。“经过这次会议的启发,中国共产党开始了解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要向社会主义一定要经过民主革命阶段”。正是根据这次会议的精神,党的二大制定了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见:缪楚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党史资料》,1953年第4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2册,1979年版,第465页。
    [6]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党的创立时期)》(一),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44-345页。
    [7]《关于工会运动与共产党的议决案》,1922年7月;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选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党的创立时期)》(一),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351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近代史所编译:《马林与第一次国共合作》,光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101、62、75页。
    [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5页。
    [3]《第三国际第二次大会关于民族与殖民地问题的议案》,中国人民解放军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2册,1979年版,第459页。
    [4]缪楚黄:《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党史资料》,1953年第4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2册,1979年版,第465页。
    [5]“关于加入国民党问题是这次大会的主题。讨论的根据是共产国际的决议。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的目的,这是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改组国民党为左翼的政党,这是讨论的第二个问题。在中国共产党不能公开活动的地方,扩大国民,这是第三个问题。把优秀的国民党员吸收到我们党里来……关于这个问题热烈讨论了两天,最后通过了”。见:《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人民解放军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2册,1979年版,第521页。
    [6]《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1922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2册,1979年版,第522页。
    [1]《陈独秀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向第三次党代表会议的政治报告》,中国人民解放军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2册,1979年版,第523页。
    [2]《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决议案》,中国人民解放军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2册,1979年版,第529页。
    [3]《中国共产党对于时局之主张》,《先驱》第24号,1923年8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党史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2册,1979年版,第538页。
    [1]《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401-402页。
    [2]《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56-757页。
    [3]《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306页。
    [4]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第632-633页。
    [1]《文汇报》,1946年7月14日,见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革命史教研室编:《批判中国资产阶级中间路线参考资料》第四辑,1958年版,第186-188页。
    [2]摘自《时与文》,第1期1947年11月版,载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革命史教研室编:《批判中国资产阶级中间路线参考资料》第四辑,1958年版,256页。
    [3]韩冬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民主党派的历史使命》,九三学社中央研究室编:《民主党派与多党合作》,学苑出版社1988年版,第9页。
    [4]罗隆基:《从参加旧政协到参加南京和谈的一些回忆》,《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第205页。
    [1]杨爱珍著:《当代中国的政党制度研究》,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55-56页。
    [2]李君如著:《毛泽东与当代中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2页。
    [3]张东荪:《一个中间性的政治路线》,《再生》,第118期,1946年6月22日;转引自李君如著:《毛泽东与当代中国》,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4]张澜:《中国民主同盟的缘起主张与目的》(1945年2月26日),龙显昭主编:《张澜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07页。
    [1]《民主建国会成立宣言》,陈竹筠、陈起城选编:《中国民主党派历史资料选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416页。
    [1]《蔡延锴在谭平山追悼会上介绍事略》,《团结报》,1985年4月25日。
    [2]《共产国际有关中国革命的文献资料》,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79页、180页、185页。
    [3]《中国农工民主党历史参考资料》(第一辑),第4-5页。
    [1]广东社会科学院研究室编:《孙中山全集》第1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9页。
    [1]陈其尤:《中国致公党之历史及其现在使命》,《公论》第1期,1947年12月。
    [2]九三学社中央办公厅编:《九三学社建社四十周年纪念册》,九三学社中央办公厅发行1985年,第4页。
    [1]许德衍:《毛主席与九三学社》,《人民日报》,1983年12月14日。
    [2]九三学社中央办公厅编:《九三学社建社四十周年纪念册》,第5页
    [3]西北大学历史学中国现代史教研室:《中国民主党派史资料选辑》(民主革命时期),1982年8月,第519-520页。
    [4]西北大学历史学中国现代史教研室:《中国民主党派史资料选辑》(民主革命时期),1982年8月,第519-520页
    [1]《大众生活》第1卷,第6期,1935年12月21日。
    [2]《救国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版,第487页。
    [1]《人民日报》,1949年12月19日。
    [2]张澜:《中国民主同盟的缘起主张与目的》(1945年2月26日),龙显昭主编:《张澜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第207页。
    [1]《周恩来论统一战线》,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125-126、127页。
    [2]中国人民解放车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8册,1986年,第557页。
    [3]《中央统战部关于“民主人士”的定义问题复西北局统战部》,1951年6月1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9册,1986年,第320页。
    [4]中共中央统战部:统发[200019]号《关于加强新时期无党派人士工作的意见》这样表述:“做好无党派人士工作是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重要内容,也是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任务。当前无党派人士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无党派代表人士新老交替困难,究其原因主要是无党派人士没有组织形式,其代表人士的成长,需要我们党提供必要的条件,而目前党内不少同志对新时期无党派人士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致使开展这项工作受到影响。”
    [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2005年2月18日。
    [2]《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年版,第277页。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年版,第324-325页。
    [2]陈公博:《党的改组原则》,《革命评论》第十期。
    [3]《中国青年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2年版,第223页。
    [4]《中国社会民主党》,档案出版社 1988年版,第42页。
    [5]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革命史教研室编《批判中国资产阶级中间路线参考资料》第二辑,第149页。
    [6]《邓演达先生传略》,《邓演达纪念集》(五),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中央 1932年版,第16页。
    [7]《邓演达文集》,人民出版社 1981年版,第308页。
    [8]《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8册,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年版,第41页。
    [1]于刚主编:《中国各民主党派》,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7年版,第285页。
    [2]姜德铭主编:《邹韬奋文集》第1卷,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1年版,第231-232页。
    [3]中央书记处编:《六大以来》上卷,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第921页。
    [4]邹韬奋:《经历》,岳麓书社 1999年版,第364页。
    [5]《参政员曾琪左舜生发表谈话》,孟广森主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上卷,重庆出版社 1985年版,第87页。
    [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732页。
    [2]王造时:《从一二回忆谈到宪法草案的公布》,转引自闻黎明著:《第三种力量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4年版,第75页。
    [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在出版社 1991年版,第741-742页。
    [4]《解放日报》,1943年9月9日。
    [5]王顺生著:《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历史考察》,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133-134页。
    [1]孟广涵著:《国民参政会纪实》下册,重庆出版社 1985年版,第1244页。
    [2]《毛泽东文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第311-312页。
    [3]孟广涵著:《国民参政会纪实》下册,重庆出版社 1985年版,第1349页。
    [1]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中国民主党派史文献选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84年,第121页。
    [2]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中国民主党派史文献选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84年,第124-125页。
    [1]《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中华书局 1961年版,第212页。
    [2]《文史资料选辑》第20辑,中华书局 1961年版,第228页。
    [3]西北大学历史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编:《中国民主党派史资料选辑》,1982年,第264-267页。
    [4]西北大学历史系中国现代史教研室编:《中国民主党派史资料选辑》,1982年,第317-319页。
    [1]《华商报》,1948年5月8日。
    [2]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委员会编:《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文物出版社 1991年版,第414-416页。
    [3]《华商报》,1948年5月3日。
    [4]《公论》第3期,1948年6月15日,转引自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国革命与民主党派》,国防大学出版社,1989年4月第一版,第315页。
    [5]《华商报》,1948年6月18日。
    [1]以上史料参见:李松林:《中国国民党大事记》,解放军出版社 1988年版;秦孝仪:《中国国民党九十年大事年表》,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 1984年版。
    [1]《民盟三中全会政治报告》,陈竹筠、陈起城选编:《中国民主党派历史资料选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302页。
    [2]《民盟三中全会宣言》,陈竹筠、陈起城选编:《中国民主党派历史资料选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第297页。
    [1]肖东波着:《中国共产党理论建设史1949—1956)),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6年10月版,第5页。
    [2]张忆军主编:《风雨同舟七十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史》,学林出版社 2001年版,第364页。
    [3]《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第301-302页。信中说:在目前的形势下,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加强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相互合作,并拟定民主联合政府的施政纲领,业已成为必要,时机亦己成熟。……“要实现这一步骤,必须先邀集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一个会议,在这个会议上讨论并决定上述问题。此项会议宜定名为政治协商会议。一切反美反帝反蒋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均可派代表参加,属于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的反帝反蒋的某些社会贤达,亦可被邀参加此项会议。此项会议的决定,必须求得到会各主要民主党派及各人民团体的共同一致,并尽可能求得全体一致。会议地点,提议在哈尔滨。会议时间,提议在今年秋天。并提议由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于本月内发表三党联合声明,以为号召。……三党联合声明内容文字是否适当,抑或不限于三党,加入其他民主党派及重要人民团体联合署名发表……。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文史资料出版 1984年版,第149页。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文史资料出版 1984年版,第152-156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4版,第158-160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4版,第160-162页。
    [1]彦奇、王幼樵编写:《中国农工民主党历史研究》(民主革命时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3月版,第102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4年版,第232页。
    [3]《人民日报》,1948年10月5日。
    [1]J.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版,第23页。
    [2]塞缪尔·亨廷顿:《变革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 1998年版,第390页。
    [3]杨尚昆:《杨尚昆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第263、264页。
    [1]《周恩来年谱》(1898-1949)(修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年版,第808页。
    [2]《周恩来年谱》(1898-1949)(修订本),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年版,第808页。
    [3]童小鹏、于刚、尹华:《关于筹备和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回忆》,载石树光:《迎来曙光的盛会——新政治协商会议亲历记》,1987年版,第5页。
    [4]时任中共香港分局书记,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第三书记。
    [5]夏衍(1900-1995),中国著名文学、电影、戏剧作家,文艺评论家、文学艺术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乃熙,字端先。祖籍河南开封,1900年10月30日,生于浙江省杭县(今浙江杭州)彭埠镇严家弄。1915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1919年在家乡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他赴日本留学,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4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担任国民党驻日总支部常委兼组织部部长。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1930年加入“左联”,当选为“左联”执委。1933年后,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电影组组长。抗战爆发后,在上海、广州、桂林、香港主办《救亡日报》《华商报》,后辗转到重庆,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曾任《新华日报》代总编。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上海创办电影文学研究所。1954年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主管电影及外事工作。“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到林彪、“四人帮”的残酷迫害。1977年后,他先后担任对外友协副会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1982年,他当选为中顾委委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1994年10月,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1995年病世。
    [6]潘汉年(1905—1977),江苏宜兴人。时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社会部部长、统战部副部长、上海市副市长。1925年任上海创造出版部编辑,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南昌——武汉国民党革命军政治部宣传科长,中共中央(上海)宣传部文化各种委员会书记,上海市反帝大同盟、自由大同盟党组书记,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江西苏区中央局宣传部部长,赣南省委宣传部部长,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兼地方工作部部长,中共中央与国民党谈判代表,不了解驻上海办事处主任,中共中央华东局情报部(公开称“新四军联络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市委常委,中共中央华东局社会部部长,统战部部长,上海市委副书记,第三书记,上海市副市长、党组书记等职。1955年因“内奸”冤案被判刑,1977年病世。1982年8月得以平反昭雪,公开恢复名誉。
    [7]时任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委员、香港工委书记。
    [1]《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第316页。原文是:“嘉庚先生:中国人民解放斗争日益接近全国胜利,需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团结全国人民及海外侨胞力量,完成中国人民独立解放事业。为此亟待各民主党派及各界领袖共同商讨。先生南侨硕望,众望所归,谨请命驾北来,参加会议,肃电欢迎,并祈赐复”。
    [2]《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第314页。原文是:“司徒美堂先生:去年十月二十二日惠书,因交通阻梗,今始获悉。热情卓见,感佩殊深。中国人民解放斗争日益接近全国胜利,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团结全国人民及海外侨胞的力量,完全实现中国人民的独立解放事业,实为当务之急。为此,亟待各民主党派各界民主人士共同商讨,至盼先生摒挡公务早日回国,莅临解放区参加会议。如旅途尚需时日,亦将筹备意见先行电示,以利进行。谨电欢迎,并盼赐复”。
    [3]《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第326页。原文是:“庆龄先生:重庆违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诚,与日俱积。兹值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勿却为盼!”
    [1]《中共中央复关于对待民主人士的指示》,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8册,1986年版,第511页。
    [2]林一元:《艰辛的历程 甘果的回味——回忆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历史上的几件事》:石树光等编:《迎来曙光的盛会——新政治协商会议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7年版,第66页。
    [3]林一元:《艰辛的历程 甘果的回味——回忆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历史上的几件事》;石树光等编:《迎来曙光的盛会——新政治协商会议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7年版,第64页。
    [1]楚图南:《破晓之前——我参加新政协筹备工作及首届政协的经过》,石树光等编:《迎来曙光的盛会——新政治协商会议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7年版,第78页。
    [2]黄鼎臣:《新政协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石树光等编:《迎来曙光的盛会——新政治协商会议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7年版,第118页。
    [3]由民建的吴羹梅任团长,中央统战部的于刚、管锡文、何成湘任副团长,包括59位各界民主人士、医护人员、警卫工作人员约100人左右。4月22日,乘专列由北平出发,先后到达旅大、鞍山、本溪、安东、沈阳、抚顾、长春、吉林、小丰满、哈尔滨等地。
    [4]吴羹梅:《一心向往共产党——我参加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回忆》,石树光等编:《迎来曙光的盛会——新政治协商会议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7年版,第220页。
    [5]《人民日报》,1949年6月14日。
    [6]黄鼎臣:《新政协的丰功伟绩将永载史册》,石树光等编:《迎来曙光的盛会——新政治协商会议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7年版,第118页。
    [7]胡乔木传编写组:《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546页。
    [1]中共中央致香港分局并告上海分局的电报,1948年10月30日,周恩来手稿;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年版,第942页。
    [2]中共中央致高岗、李富春的电报,1948年11月3日,周恩来手稿;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年版,第942页。
    [3]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年版,第944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逄先知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下卷),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517页。
    [2]于刚:《新政协筹备期间对一些政治派别和团体要求参加新政协的处理经过》,石树光等编:《迎来曙光的盛会——新政治协商会议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7年版,第137页。
    [3]全称“革新中国民主社会党”,1946年11月成立,由民社党分裂出来的一部分人组成。其成分较为复杂,有的与美帝国主义关系密切,有的是国民党军统分子和中统分子,有的既反共又反蒋,主张走第三条道路,也有少数反蒋民主人士。中共五一号召发表后,该党发生分化,一部分发表文告表示响应。12月,发表《告全党同志书》,宣告“代表中小资产阶级及生产劳动大众利益”,主张“肃清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以地主、买办及贪污腐化集团为基础的南京反动政府,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1949年,该党曾要求作为一个单位参加新政协,因组织不纯、成分复杂而遭拒绝。9月,该党宣布自行解散,其个别主要领导人以个人名义应邀参加新政协。
    [4]简称孙盟,是从国民党中分化出来的一个政治派别,其前身是中国农工社会党。1944年,国民党内一部分反蒋分子在座谈会的基础上形成了两个小团体,即农工社和大众社。1945年,在国民党当局的压迫下解体。1947年,原农工社和大众社的成员在南京发起组成中国农工社会党。1948年春,改名为孙文主义革命同盟。其政治主张的积极方面是:联共反蒋,要求实行孙中山的革命三民主义。五一号召前后曾与中共联系,部分领导人表示响应“五一”号召。在筹备新政协过程中,该党曾要求作为一个单位参加新政协,但因组织不纯,成分复杂,不宜作为一个参加单位,其个别领导人以个人名义
    [1]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党制度研究中心编:《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与和谐社会建设》,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第71页。
    [2]《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第135-136页。“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我
    [1]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来》第18册,1986年版,第498页。
    [2]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来》第18册,1986年版,第506、508页。
    [3]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来》第18册,1986年版,第505页。
    [4]指毛泽东一九四九年八月二十五日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各县均应召开县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指示。指示要求新老解放区各县每月或每两月至少召开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由农会、工会、学生会、文化教育界、工商业界及党政军选派代表参加,讨论全县工作。大县代表二百余人,中县代表一百余人,小县代表数十人,每次二至三天开完。
    [5]《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第333-334页。
    [1]《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第337-338页。
    [2]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秘书处编:《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文献》,1949年第1版,第1页。
    [3]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秘书处编:《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文献》,1949年第1版,第30页、36页。
    [4]《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第338页。1949年9月4日,中共中央在给各中央局、中央分局、野前委的《关于各地召开各界代表会议的指示》中说“已完成土改的省、县、区、乡四级,均开人民代表大会,但在开始若干次,亦可开各界代表会议,以为过渡。”《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第338页。
    [5]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来》第18册,1986年版,第499页。
    [1]西南军政委员会民政部编:《人民民主政权建设文件汇集》,1951年12月版,第18页。
    [2]《人民日报》,1949年12月31日。
    [3]谢觉哉:《人民民主政权建设和民政工作的成就》,载《中华人民共和国三年来的伟大成就》,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7-28页。
    [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编:《刘少奇选集》下卷,2004年版,第54-60页。
    [2]西南军政委员会民政部编:《人民民主政权建设文件汇集》,1951年版,第17页。
    [3]西南军政委员会民政部编:《人民民主政权建设文件汇集》,1951年版,第48-50页。
    [1]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137页。
    [2]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部门编:《李维汉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第226页。
    [3]关于中共执政地位的确立问题,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见解。有的学者认为1949年新政协的召开是中共领导地位确立的标志,而李君如先生认为:“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成立。从此,10月1日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庆节。这个节日,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执政的纪念日。”这就否定了第一种观点,他还说,“各级人民代表会议的召开和各级地方政权的建立,说明完整意义上的‘执政',不仅要掌握全国政权,还要掌握各级地方政权。只有这样,才能巩固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政权,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中共党史研究》,2003年第4期。)彭穗宁等人认为:(1)中央人民政府和各省、
    [1]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19册,第80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上卷,中共中央文献出版社,第21页。
    [3]《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过渡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949.10—1966.5)》第5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48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111页。
    [3]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9册,1986年版,第259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186页。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21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l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1-2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705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521页。
    [4]原名为中国民主革命同盟,1941年在重庆成立,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影响下的国民党内部反蒋秘密政治团体。抗战时期,它在国民党内部进行坚持抗战、团结、进步,争取民主、自由的工作。解放战争时期,在国民党内进行反内战、反独裁,瓦解国民党反动派,为贯彻中共的方针、团结国民党民主人士方面做了 大量的工作。
    [1]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中国革命与民主党派》,国防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第358页。
    [2]《救国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年版,第418页。
    [3]李维汉、邢西萍、廖承志等:《李维汉等同志关于统一战线工作会议向毛主席及中央书记处的报告》,1950年5月4日,载《统一战线手册》,1950年,中共中央党校档案馆藏。
    [1]《人民日报》,1949年12月31日。
    [2]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办公室编:《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统一战线与多党合作》,时事出版社1989年版,第275页。
    [3]《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153-155页。
    [4]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档案出版社 1988年版,第6页。
    [5]上海社会主义学院编:《中国民主党派大事概述》,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7年,第229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7年版,第28页。
    [2]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档案出版社 1988年版,第163页。
    [3]《李维汉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第214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7年版,第35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4年版,第179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第46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4年版,第204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4年版,第204页。
    [5]吴美华著:《当代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5年8月版,第31页。
    [1]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括和文献》,档案出版社 1988年版,第39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2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7年版,第99页。
    [3]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部门编:《李维汉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7年10月,第223页。
    [4]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括和文献》,档案出版社 1988年版,第4页。
    [1]《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9册,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1986年3月,第236页。
    [2]《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203-204页。
    [3]《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205页。
    [4]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括和文献》,档案出版社 1988年版,第41页。
    [5]《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9册,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1986年3月,第256页。《建议》对发展的集体问题做规定,各民主党派依据原来协议,不在人民解放军系统、外交部门、公安部门、情报部门、革命大学及少数民族地区中发展组织活动。反对单纯登记与追求数字的偏向,协助与推动他们采取适当方式加强政治和思想交流,以便他们的发展能与巩固相结合。建议还指出,遇有两个以上的民主党派同时发展某一对象时,应依据其本人自愿来决定;组织碰头,即在一个机关或学校内几个 民主党派都要去发展时,可以邀请有关党派经过协商适当处理之。《建议》最后对中共各级党委提出要求,同时指出必须选择一批政治觉悟较高、作风正派和有相当社会常识的党、团员加入民主党派,并动员一批进步分子和中左分子加入民主党派;应在各地革命大学设政治研究班,并帮助民主党派开办联合训练班,轮流训练他们的党委干部。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出版,第252-253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258-263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334-336页。
    [2]石仲泉、韩钢等主编:《中共八大史》,人民出版社 1998年9月版,第326页。
    [3]石仲泉、韩钢等主编:《中共八大史》,人民出版社 1998年9月版,第326页。
    [4]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委员会编:《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49—1988}(上),文物出版社 1991年版,第123页。
    [5]《李维汉同志关于中央统战部六、七月份工作向中央的报告》,1950年8月9日,载《统一战线手册》,1950年卷,中共中央党校档案馆藏。
    [1]《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172页。
    [2][美]詹姆斯·D·西摩著、牛旭光等译:《中国的卫星党》,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室 1992年版,第56、68页。
    [3]章怡和:《泪祭罗隆基》,五柳村国内版,http://www.taosl.net/wcp/zt zyh.htm。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184-185。
    [2]《李维汉、邢西萍、廖承志同志关于统一战线工作会议向毛主席及中央书记处的报告》,1950年5月。载《统一战线工作手册》,1950年卷,中共中央档案馆藏。
    [3]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9册,1986年3月,第131页。
    [1]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部门编:《李维汉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7年10月,第335页。
    [2]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部门编:《李维汉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7年10月,第336页。
    [3]《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年版,第8页。
    [4]《关于九三学社参加上海人代会问题——中央统战部复华东局统战部电》,1950年8月22日,载《统一战线手册》,1959年卷,中共中央党校档案馆藏。
    [5]楚图南:《民盟工作的片段回忆》,中国民主同盟文史委员会编:《我与民盟》,群言出版社 1991年版,第5页。毛泽东在谈话中十分幽默,很风趣的讲了《三国演义》上古城会的故事。毛泽东笑着说,当时在古城的三弟张飞,看见从敌人营垒回来的二哥关羽,对他提出种种疑问,是张飞有警惕性的表现,是完全正确的。但是关羽一旦斩了蔡阳,用行动表示了与敌人化清了界限,张飞于是向关羽开门迎接,又兄弟团结共同对敌。
    [6]千家驹:《七十年的经历》,香港镜报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1992年版,第239页。
    [1]《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172-173页。
    [2]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部门编:《李维汉选集》,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7年10月,第338-339页。
    [3]《李维汉选集》,第338-339页。
    [1][美]詹姆斯·D·西摩著、牛旭光等译:《中国的卫星党》,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室 1992年版,第51页。
    [2]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6年版,第809页。
    [3]肖冬连:《“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是怎样提出来的》,《党史博览》 2005年第9期。
    [4][美]詹姆斯·D·西摩著、牛旭光等译:《中国的卫星党》,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室 1992年版,第55-56页。
    [5]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6年版社,第804页。
    [1]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6年版社,第808页。
    [2]《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 1977年版,第388页。
    [3]《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 1977年版,第394页。
    [4]石仲泉、韩钢等主编:《中共八大史》,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第21页。
    [5]《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 1977年版,第278、279、280页。
    [6]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6年版,第813页。据李维汉回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字句并没有出现在这次讲话中,是后来概括的。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4年版,第34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4年版,第85页。
    [3]石仲泉、韩钢等主编:《中共八大史》,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第260页。
    [1]《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10月版,第224页-225页。
    [2]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二室:《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时期文献选编》(二),1987年6月,第393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9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4年8月版,第350页。
    [4]指中国民主建国会1956年10月召开的中央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和同年11月召开的第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会议提出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解决内部矛盾。
    [5]《给黄炎培的信》(1956年12月4日),《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164页。
    [1]《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 1977年版,第394-395页。
    [2]《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第246-247页。
    [3]石仲泉、韩钢等主编:《中共八大史》,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第298页。
    [4]《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351-352页。
    [1]曹健民主编:《中共民主党派的历史和现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第343-346页。
    [2]《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234页。
    [1]李济深:《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1957年3月25日。
    [2]民革秘书处:《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三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业务座谈纪要》。http://buy.invest.china.cn/chinese/pplrevo/intro/18116.htm 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网站:http://www.minge.gov.cn/chinese/pplrevo/intro/18116.htm
    [1]中国民主同盟工作会议第六次领导小组会议,1957年3月28日。
    [2]石仲泉、韩钢等主编:《中共八大史》,人民出版社 1998年9月版,第325页。
    [1]作者在就教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原中共中央统战部一局副局长袁廷华老师时,他谈了“八字方针”提出的三方面意义:(1) 说明了不同阶级、阶层角色的转换;(2) 否定了苏联的一党制;(3) 互相监督超越了政党一党监督的传统。
    [2]《共产党宣言》,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人民出版社 1997年8月版,第62页。
    [3]《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 1984年12月版,第347页。
    [1]《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第245-246页.
    [2]《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10月版,第212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32页。
    [2]《人民日报》,2000年12月5日。
    [3]齐春雷:《参政党利益整合功能的社会生态考量》,《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2月。
    [4]王邦佐等编著:《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154-155页。
    [1]万高潮、魏明康著:《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从同质共同体的追求到异质共同体的重建》,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第5页。
    [2]《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650页。
    [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678-679页。
    [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060页。
    [3]《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第322-323页。
    [4]《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第384-385页。
    [5]《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253页。
    [6]《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255页。
    [1]《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254页。
    [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269页。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7年版,第14页。
    [4]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7年版,第20页。
    [1]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47页。
    [2]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7年版,第592-593页。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7年版,第593-594页。
    [1]陶鲁笳:《毛主席教我们当省委书记》,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年版,第128-129页。
    [2]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10页。
    [3]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论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80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年版,第18页。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年版,第7页。
    [6]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国民主党派史文献选编》(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 1985年发行,第128-129页。
    [1]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国民主党派史文献选编》(新民主主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5年发行,第237-238页。
    [2]《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055-1056页。
    [3]万高潮、魏明康著:《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从同质共同体的追求到异质共同体的重建》,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第27页。
    [4]龚育之:《党史札记》,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32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585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7-8页。
    [3]胡绳主编、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1年版,第296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年版,第101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年版,第101页
    [2]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二室:《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时期文献资料选编:1949—1954))(一),1987年6月,第25页。
    [3]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二室:《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时期文献资料选编:1949—1954))(一),1987年6月,第20-23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7年版,第363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年版,第53页
    [2]《中央关于五反中对各类资本家的处理意见的指示》,《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年版,第212页。
    [3]《转发中南局打虎新计划的批语》,《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9年版,第221页。
    [4]《中央关于五反定案、补退工作等的指示》,《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9年版, 第440-441页。
    [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081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年版,第613页。
    [3]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年版,第47页。
    [4]《刘少奇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第435页。
    [5]《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80页。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8年版,第126页。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9年版,第458页。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年版,第213-214页。
    [2]刘崇文、陈绍畴主编:《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年版,第304-305页。
    [3]《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238页。
    [4]中央文献研究室编:《缅怀毛泽东》下,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377.
    [1]《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316页。
    [2]《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第146页。
    [3]《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329页。
    [4]《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268页。
    [5]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经济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151-152页。
    [6]刘少奇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第4页。
    [1]《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8册,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第47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年版,第448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410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年版,第9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年版,第509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年版,第511-513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661-662页。
    [1]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金冲及主编:《朱德传》,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666-667页。
    [2]《中共党史参考资料》第6册,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第30页。
    [3]《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270-271页。
    [4]《陈云文集》第2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年版,第683页。
    [5]《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11页。
    [1]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党史出版社 1986年版,第739页。
    [2]《李维汉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第264-266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逢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年版,第428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逢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年版,第430页。
    [5]《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115页。
    [1]《陈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249页。
    [2]《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488页。
    [3]《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498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金冲及、陈力群主编:《陈云传》下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年版,第972页。
    [5]《刘少奇年谱》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年版,第346页。
    [6]《周恩来年谱》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年版,第519页。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逢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年版,第453页。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4年版,第159页。
    [1]谢春涛、王海光主编:《中国共产党的历程》第2卷,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第118页。
    [2]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156页。
    [3]《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79-81页。
    [1]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6年,第712页。
    [2]主要说以下几个方面:“一、有无党员参加,多少人参加,由各民主党派依其具体情况决定;二、参加者须身体健康,确具决心,遵守政策法令及统一领导;三、居在土改区者即在本省、市参加,居在中央直属省、市者,经政务院分别介绍至土改区参加:四、一律参加当地土改训练班。各民主党派总部亦将以此协议指示下级党部”。要求以此协议同各民主党派领导机关协商执行。并指示有关各级政府本着一视同仁精神对待一切参加土改工作的民主党派党员及其他民主人士。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7年版,第61-62页。
    [3]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9册,1986年,第193页。
    [4]《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138页。
    [5]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6年,第722-723页。
    [1]《杨尚昆日记》,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1年版,第71-72页。
    [2]姜平著:《李济深全传》,团结出版社 2002年版,第303页。
    [3]民革中央党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60年》,团结出版社 2007年版,第65页。
    [4]龙显昭主编:《张澜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第411页。
    [5]《人民日报》,1950年6月25日。
    [1]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中国革命与民主党派》,国防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第378页。
    [2]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国民主党派文献续编》(社会主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发行1986年,第29页。
    [3]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委员会编:《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49—1988))(上),文物出版社 1991年版,第148页。
    [4]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委员会编:《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49—1988》(上),文物出版社 1991年版,第148页。
    [1]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委员会编:《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49—19881(上),文物出版社 1991年版,第150页。
    [2]民进中央会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民主促进会简史1945—1995》,开明出版社 1995年版,第143页。
    [3]民进中央会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民主促进会简史1945—1995》,开明出版社 1995年版,第143页。
    [4]《中国农工民主党历史参考资料》第五辑,第62-63页。
    [5]《中国农工民主党历史参考资料》第五辑,第221页。
    [1]《黄炎培传》,彦奇主编:《中国各民主党派人物传》(一),华夏出版社 1991年版,第342页。
    [2]《人民日报》,1951年12月17日。
    [3]《人民日报》,1952年6月4日。
    [4]民革中央党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60年》,团结出版社 2007年版,第68页。
    [1]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宣传部编:《中国民主促进会四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第92页。
    [2]民进中央会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民主促进会简史1959—1995》,开明出版社 1995年版,第148页。
    [3]于刚主编:《中国各民主党派》,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7年版,第195页。
    [4]黄炎培传达毛泽东对民建会方针的指示,转引自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中国革命与民主党派》,国防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第389页。
    [1]以上史料参考民革中央党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60年》,团结出版社 2007年版。
    [2]《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第二届中央常务委员会报告》,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国民主党派文献续编》(社会主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发行 1986年版,第17页。
    [3]民革中央党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60年》,团结出版社 2007年版,第78页。
    [1]王德华主编:《民主党派成员手册》,华文出版社 1992年版,第116页。
    [2]许汉三:《黄炎培年谱》,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5年版,第252页。
    [3]《光明日报》,1955年4月2日。
    [4]《光明日报》,1955年11月3日。
    [5]于刚主编:《中国各民主党派》,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7年版,第196页。
    [6]以上史料参考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宣传部编:《中国民主促进会四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1]胡锦涛:《2009年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讲话》,新华网:htto://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1/22/content_10704747_1.htm
    [2]王行道主编:《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华文出版社 2003年版,第151页。
    [3]《周恩来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 1980年版,第190页。
    [1]阎海涛等:《关于中国共产党建立联合政府主张的几个历史问题》,《党史研究与教学》,1995年第4期。
    [2]《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第341-342页。
    [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663、675页。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899——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9年版,第580页。
    [5]《中央关于提出改组国民政府的主张及其实施方案给林伯渠董必武王若飞的指示》,1944年9月4日;中共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4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2年版,第323-324页。
    [1]林伯渠:《关于国共谈判的报告》,《新华月报》,194年9月17日。
    [2]王云五:《对国共谈判的意见》,重庆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等编:《国民参政会纪实》下卷,重庆出版社 1985年版,第1366页。
    [3]以上资料参见:《只有召开国事会议,成立联合政府》,《新华日报》,1944年9月25日。
    [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026页。
    [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029页。
    [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237页。
    [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256页。
    [4]龚育之:《党史札记》,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56页。
    [5]《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272页。
    [1]《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313页。
    [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379页。
    [3]《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435-1437页。
    [4]《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467页。
    [1]《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471、1475、1478-1480页.
    [2]《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7版,第6页。
    [3]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4年版,第314页。
    [4]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4年版,第317-319页。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4年版,第320-321页。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团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4年版,第329-330页。
    [3]《人民日报》,1949年10月3日。
    [4]郭沫若:《新华颂》,《人民日报》,1949年9月20日。
    [5]费孝通:《获益终身的一段经历》,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3年版,第4页。
    [6]费孝通:《费孝通文集》第6卷,群言出版社 1999年版,第95-96页。
    [7]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中国革命与民主党派》,国防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第359页。
    [1]陈竹筠、陈起城选编:《中国民主党派历史资料选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第139页。
    [2]陈竹筠、陈起城选编:《中国民主党派历史资料选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第146页。
    [3]民革中央党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六十年》,团结出版社 2007年版,第59页。
    [4]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委员会编:《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49—1988》,文物出版社 1991年版,第58-59页。
    [5]陈竹筠、陈起城选编:《中国民主党派历史资料选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第471-472页。
    [1]陈竹筠、陈起城选编:《中国民主党派历史资料选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第39-416页。
    [2]陈竹筠、陈起城选编:《中国民主党派历史资料选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第261-262、第264页。
    [3]陈竹筠、陈起城选编:《中国民主党派历史资料选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第428-429页。
    [1]《历次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档案出版社 1988年版,第14页。
    [2]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中国革命与民主党派》,国防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第420页。
    [3]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国民主党派史文献续编(社会主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6发行,第275-276页。
    [1]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国民主党派史文献续编(社会主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6发行,第285-286页。
    [2]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委员会编:《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49—1988)》,文物出版社 1991年版,第445-447页。
    [3]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委员会编:《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49—1988)》,文物出版社 1991年版,第449、451、452页。
    [4]他说: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就是在新的的章程了,我们己把“新民主主义的政党”这个词取消了。自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公布以后,我们大家已经明确,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当时本盟之所以规定“新民主主义政党”这个名称,是为了表明我们这个民主党派不是旧民主主义的、而是新民主主义的政党。这是对的。但现在我们盟的任务肯定的要在党的领导下,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社会。因此如果我们仍沿用“新民主主义政党”这个名称,是不合乎实际的。
    [1]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委员会编:《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49—1988))),文物出版社 1991年版,第469-471、476页。
    [2]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国民主党派史文献续编(社会主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6发行,第457、459、461-462页。
    [3]民革中央党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60年》,团结出版社 2007年版,第76页。
    [1]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国民主党派史文献续编(社会主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6发行,第30页。
    [2]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国民主党派史文献续编(社会主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6发行,第42-43页。
    [3]九三学社中央社史办公室编:《九三学社历史资料选辑》,学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58-160页。
    [4]九三学社中央社史办公室编:《九三学社历史资料选辑》,学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161-162、166、175页。
    [1]九三学社中央社史办公室编:《九三学社历史资料选辑》,学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78页。
    [2]吴豪德著:《前进中的中国致公党》,中国致公出版社 1998年版,第84-85页。
    [3]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国民主党派史文献续编(社会主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6发行,第358-359页。
    [4]民进中央会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民主促进会简史(1945—1995)》,开明出版社 1995年版,第167页。
    [1]《中国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专题资料汇编》,华文出版社 1998年版,第247页。
    [2]《李维汉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第309页。
    [3]《刘少奇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第246页。
    [4]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年版,第10-11页。
    [5]刘少奇:《论党》,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和中共中央党校合编:《刘少奇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 1991年版,第418、419页。
    [1]《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387页。
    [2]马寅初:《北京大学教员的政治学习运动》,《人民日报》,1951年10月23日。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8年11月版,第2页。
    [4]《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 1977年版,第49-50、22-23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年6月版,第49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年6月版,第117页。
    [1]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9册,1986年,第131页。
    [2](1) 参加各种实际斗争。各级党委和统战部应利用一切机会吸收他们参加各种各样的人民民主运动,如过去的三大运动和“三反”“五反”运动,使他们在人民革命的实际斗争中获得锻炼和改造。这是一年半来已经证明了的最成功的办法,今后必须继续坚持地采用。(2) 参加学习运动。依据各人的不同情况分别参加机关、学校的学习或中国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所领导的学习运动。(3) 批评与自我批评。结合实践和学习,依据不同人们的不同情况,进行适当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3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254-256页。
    [4]民革中央党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六十年》,团结出版社 2007年版,第80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0年版,第373-374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0年版,第588页。
    [3]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20册,第459页。
    [1]黄炎培:《试拿一枝尺来量武训的为人》,《人民日报》,1951年6月9日。
    [2]《人民日报》,1954年10月24日。
    [3]《人民日报》,1954年10月24日。
    [1]《人民日报》,1955年7月19日。
    [2]《人民日报》,1955年7月26日。
    [3]《人民日报》,1955年7月26日。
    [1]《人民日报》,1955年7月30日。
    [1]《人民日报》,1955年6月14日。
    [2]《人民日报》,1955年6月16日。
    [3]《人民日报》,1955年6月24日。
    [1]《人民日报》,1955年6月24日。
    [2]《人民日报》,1955年6月24日。
    [3]《人民日报》,1955年7月6日。
    [1]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年版,第59页。
    [2]王邦佐等编著:《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154-155页。
    [3]麦克法夸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66—198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年版,第63页。
    [4]《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356、358页。
    [1]张作祖著:《中国特色政党制度概论》,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第56页。
    [2]《斯大林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第408页。
    [3]张士义:《米高扬“报告”质疑》,《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第1期,第19-27页。
    [4]匈牙利、罗马尼亚、南斯拉夫在战胜法西斯、建立人民政权以后,都实行过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的政权形式。如当时匈牙利政府中有共产党、小农党、社会民主党、全国农民党等;罗马尼亚政府中有共产党、民主党、民族农民党、民族自由党;南斯拉夫政府中有共产党、民主党。这些国家在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先后废除了君主制,实行了土地改革和工业国有化的政策。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代表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右翼的政治力量反对社会主义改造,不承认共产党的领导地位,脱离了政府而走向反动,引起了某些党派的分裂和改组。
    [1]马贵凡译:《毛泽东一九四七年十一月三十日给斯大林的电报全文》,《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1期。
    [2][俄]A.列多夫斯基编著,马贵凡译:《毛泽东同斯大林往来书信中的两份电报》,《中共党史研究》,2001年第2期。
    [3][俄]A.列多夫斯基编著,路远译:《米高扬的赴华秘密使命》(1949年1—2月),《国外中共党史研究动态》,1995年第5期。
    [4]龚育之著:《党史札记》,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20页。
    [5]龚育之著:《党史札记》,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2年版,第67页。
    [1]《党史研究资料》,1998年第2期。
    [2]《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年版,第7页。
    [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3卷,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7年版,第71页。
    [1]毛泽东:《发刊词》,《解放日报》,1941年5月16日。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第235页。
    [3]《周恩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发言》,1949年1月6日。
    [4]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7年版,第44-46页。
    [1]《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473-1475页。
    [2]裴坚章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年)》,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4年版,第9-15页。
    [3]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9册,1986年,第583页。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第2页。
    [5]陈竹筠、陈起城选编:《中国民主党派历史资料选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第139页。
    [1]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国民主党派史文献续编(社会主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发1986年行,第3页。
    [2]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国民主党派史文献续编(社会主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发行1986年,第26页。
    [3]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国民主党派史文献续编(社会主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发行1986年,第117-123页。1953年6月,罗隆基在民盟第七次扩大会议上谈了该盟对国际形势和社会主义阵营及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的认识,“以苏联为首的党派民主阵营日益巩固、发展和强大,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侵略阵营已经进一步地削弱了。”“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头两年的目标已经完成。苏联人民正在稳步地走向共产主义。东欧各人民民主国际社会主义建设已经有了光辉的成就。”另一方面,“帝国主义侵略阵营已陷入愈来愈深的资本主义总危机之中。国民经济军事化与扩军备战的结果,帝国主义国家内部人民与统治者之间,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以及各帝国主义国家彼此之间的矛盾正在日益扩大和加深。”并由得出结论:“第一、社会主义制度与人民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中空前优越的制度;第二。人民和平力量已经打乱了侵略者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日程表,使帝国主义不敢轻举妄动地发动世界大战。”参见: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国民主党派史文献续编(社会主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发行1986年,第141-142页。
    [4]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国民主党派史文献续编(社会主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发行1986年,第527。
    [5]《人民日报》,1949年12月20日。
    [1]《人民日报》,1950年11月6日。
    [1]谢伟思(1909—)美国人,时任中印缅战区司令官兼蒋介石参谋长史迪威将军的政治顾问,1944年7月陪同美军观察组到延安。主张美国政府对国共两党一视同仁,在五十年代初的麦卡锡主义逆流中遭受迫害而被停职。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9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537、589页。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等编:《党史通讯》,1983年第20-21期。 第287页。
    [1]J.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5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版,第281页。
    [2]《人民日报》,1949年8月24日。
    [3]《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第333页。
    [4]《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第335页。
    [5]杨成武:《杨成武回忆》(下),解放军出版社 2005年版,第330页。
    [1]所谓“联合国军”,是以美国为首的十六个国家的侵略朝鲜军队组成,除美国外,先后派兵参加“联合国军”的国家有:英国、澳大利亚、菲律宾、土耳其、泰国、荷兰、法国、希腊、加拿大、新西兰、比利时、卢森堡、埃塞俄比亚、哥伦比亚和南非联邦。其中有些国家只是象征性的派出了部队,主要是美军。
    [2]杨成武:《杨成武回忆》(下),解放军出版社 2005年版,第378页。
    [3]杨成武:《杨成武回忆》(下),解放军出版社 2005年版,第352页。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7年11月版,第423页。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7年版,第82页。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7年版,第83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7年版,第540页。
    [2]《李维汉同志关于各民主党派中央会议情况及对党派统一战线工作方针向中央的报告》(1950年12月1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9册,1986,第229页。
    [1]九三学社中央社史办公室编:《九三学社历史资料选辑》,学苑出版社 1991年版,第83-85页。
    [2]《人民日报》,1950年8月23日。
    [3]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国民主党派史文献续编(社会主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6年发行,第3页。
    [1]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国民主党派史文献续编(社会主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6年发行,第10-11页。
    [2]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国民主党派史文献续编(社会主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6年发行,第25-26页。
    [3]民革中央党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六十年》,团结出版社 2007年版,第64页。
    [4]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国民主党派史文献续编(社会主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6年发行,第144页。
    [1]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国民主党派史文献续编(社会主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6年发行,第144页。
    [2]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国民主党派史文献续编(社会主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发行 1986年,第154-155页。
    [3]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国民主党派史文献续编(社会主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发行 1986年,第253-260页。
    [1]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国民主党派史文献续编(社会主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6年发行,第436-439。
    [2]朱磊主编:《中国农工民主党》,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第247-248页。
    [3]于刚主编:《中国各民主党派》,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7年版,第315页;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国民主党派史文献续编(社会主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发行 1986年,第445页。
    [4]九三学社中央社史办公室编:《九三学社历史资料选辑》,学苑出版社 1991年版,第89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7年版,第51、52页。
    [2]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国民主党派史文献续编(社会主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发行 1986年,第430页。
    [3]九三学社中央社史办公室编:《九三学社历史资料选辑》,学苑出版社 1991年版,第81-82页。
    [4]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国民主党派史文献续编(社会主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发行 1986年,第254页。
    [1]九三学社中央社史办公室编:《九三学社历史资料选辑》,学苑出版社 1991年版,第91页。
    [2]《人民日报》,1954年10月24日。
    [3]《人民日报》,1954年10月24日。
    [4]《人民日报》,1954年10月24日。
    [1]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中国民主党派史文献续编(社会主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1986年发行,第168页。
    [2]J.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5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版,第292页。
    [3]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第378页。
    [1]G.A.阿尔蒙德等:《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年版,第5页。
    [2]吴茜:《中西政党制度结构功能比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3]《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2年版,第527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人民出版社 1955年10月,第89-90页,第93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年版,第4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主编: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年版,第308-309页。
    [1]毛泽东:《关于召开全国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人会问题的讲话》,1953年1月14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4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0年版,第20页。
    [2]《关于召开人民代表大会的几点说明》,1953年1月13日。《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257-261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16-17页。
    [4]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尹中卿主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大事记》,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5年版,第29页。
    [1]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档案出版社 1988年版,第197页、第205页。
    [2]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尹中卿主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大事记》,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5年版,第31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1953年3月版,第1页、13页。
    [4]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尹中卿主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大事记》,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5年版,第34页。
    [1]《人民日报》,1954年8月24日。
    [2]《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349-350页。
    [1]陈竹筠、陈起城编:《中国民主党派历史资料选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第150页。
    [2]王顺生著:《肝胆相照、荣辱与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历史考察》,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第275页。
    [1]《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文件》,人民出版社 1955年10月,第96-97页。
    [1]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研究室 尹中卿主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大事记(1954—2004)》,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5年版,第52-53、55-56页。
    [2]吴美华著:《当代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5年版,第183页。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4年版,第479页。
    [1]秦立海著:《民主联合政府与政治协商会议——1944—1949年的中国政治》,人民出版社 2008年7月。
    [2]李华著:《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第24页。
    [1]参见刘延东主编:《当代中国的民主党派》,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9年12月版,第54-58页。
    [2]洪承华、郭秀芝等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沿革大事记》(1949—1978),春秋出版社 1987年12月版,第9页。
    [3]《中共中央关于统一战线工作的指示》,1955年1月17日,见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主编: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年版,第313页。
    [4]J.R.麦克法夸尔、费正清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56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版,第78-79页。
    [1]《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437页。
    [2]中共中央组织部等编:《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14),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0年版,第55页。
    [3]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档案出版社 1988年版,第31页。
    [4]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档案出版社 1988年版,第355页。
    [1]俞可平著:《当代各国政治体制——中国》,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第8页。
    [2]《中共中央关于市、县人民委员会中党员和非党人士的比例及、市、县设置政协委员会等问题的规定》,1955年3月9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 第83-84页。
    [1]袁瑞良著:《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成发展史》,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274页。
    [2]俞可平著:《当代各国政治体制——中国》,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第8页。
    [3]刘少奇:《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幕式上的讲话》,1949年9月21日;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9年版,第296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中央文献选编》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531页。
    [1]参见谢俊、彭晓春主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广西教育出版社 1990年版,第122页。
    [2]吴美华著:《当代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5年版,第195页。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国家主席制度》,http://www.gov.cn/test/2005-06/26/content_9626.htm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主编: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年版,第467页。
    [2]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717-718页。
    [3]有林、张诚、孙学文、迟爱萍、熊亮华、董志凯、曹应旺、赵士刚、陈东林、孙东升、蒋永青、柳建辉:《“陈云与共和国发展”专家笔谈》,《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年3月。
    [1]陈叔通:《人民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人民日报》,1950年6月18日。
    [1]1949年9月25日晚,毛泽东同志召开了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座谈会。在这次会上,毛泽东同志拿着五星红旗的图案说:这个图案表现我国革命人民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代表听取了毛泽东同志的意见,经过反复讨论,9月26日,全国政协一届全体会议国旗、国徽审查组,通过了第323号设计图案(即国旗图案参考资料中第32号草图)为当选图案。由此,应该说协商座谈会从1949年9月25日已经开始。中央人民政府网:《历史上的今天》,http://www.gov.cn/ztzl/17da/content_739152.htm。
    [2]燕天甲等主编:《多党合作的纲领性文件》,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0年版,第70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年版,第429-430页。
    [2]《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291、292页。
    [1]《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384-387页。
    [2]石仲泉、沈正乐、杨先材、韩钢主编:《中共八大史》,人民出版社 1998年,第318-319页。
    [1]《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第443页。
    [2]王健英著:《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汇编领导机构沿革和成员名录(从一大到十四大)增订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5年版,第905页。
    [3]第二章已做了介绍。中央纪律检察委员会在中央政治局领导下开展工作,地方纪律检查委员会则在同级党委领导下工作。1955年3月,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成立各级监察委员会,代替纪律监察委员会。
    [4]1951年,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负责与各国共产党的联络工作。
    [5]1952年11月,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中共中央决定在省委以上领导机关建立农村工作部,其“中心认为是组织与领导广大农民的互相合作运动,以便配合国家工业化的发展,逐步引导农民走向集体化的道路。”见:李华著:《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第26页。
    [6]1954年9月,为了加强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领导,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
    [1]迟福林、田夫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8年版,第102页。
    [2]王瑞芳:《50年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初步调整》,《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5月17日。
    [3]1952年7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省以上党委建立农村工作委员会的指示》,决定在省委以上各级党委设立农村工作委员会。11月12日,中共中央又做出在省以上党委领导下建立农村工作部的决定。
    [4]李华著:《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第27页。
    [5]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第165页。
    [1]阎颖著:《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历史演变》,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7年版,第9页。
    [2]塞缪尔·亭廷顿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 1988年版,第396页。
    [3]阎颖著:《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历史演变》,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7年版,第62页。
    [4]《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528页。
    [1]《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898页。
    [2]《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225页。
    [3]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第150页。
    [4]《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第229页。
    [5]《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第227、229、230页。
    [6]马畏安著:《高岗饶漱石事件始末》,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6年版,第163-164页。
    [1]《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391-392页。
    [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340页。
    [3]《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1340-1341页。
    [4]《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1340-1341页。
    [6]阎颖著:《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历史演变》,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7年版,第47页。
    [1]《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223页。
    [2]《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233-234页。
    [3]《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233页。
    [4]在这里仅把这一时期较为重要的会议做简单罗列,参考见:《邓小平文选》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第232页;姜华宣、张蔚萍、肖牲主编:《中国共产党会议概要》,沈阳出版社 1991年版。
    [5]张励:《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发展党内民主的探索》,《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年12月。
    [1]《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第232-233页。
    [2]《中国共产党执政四十年》,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9年版,第2页。
    [3]洪承华、郭秀芝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沿革大事记》,春秋出版社 1987年版,第120页。
    [1]洪承华、郭秀芝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沿革大事记》,春秋出版社 1987年版,第48页。
    [2]《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第23页。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年版,第57页。
    [4]施九青、倪家泰著:《当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144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69页。
    [1]《邓小平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 1994版,第166页。
    [2]《中央关于巩固和发展党的组织的指示》,1950年5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9册,1986年,第130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中央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年版,第255-256页。
    [4]当时把党员划分为四种人:一、具备党员条件的:二、不完全具备党员条件,或者有较严重的毛病,必须加以改造提高的;三、不够党员条件的消极落后分子;四、混入党内的阶级异己分子、叛变分子、投机分子、蜕化变质分子等。参见《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8年版,第130页。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2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8年版,第128-129页。
    [2]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组织工作会议上的报告》,1951年3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9册,1986年,第260页。
    [3]必须了解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是中国革命的领导者;必须有为彻底实现党的目标而奋斗的决心;必须始终坚持革命斗争;必须遵守党的纪律,执行党的政策和决议,参加党领导的工作,在群众中其模范作用;必须以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必须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必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必须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4]康电、蔡昌瑞等编:《中国共产党建设七十年大事记》,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76页。
    [1]《关于政党工作必须与“三反”运动相结合的指示》,1952年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9册,1986年,第464页。
    [2]《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4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年版,第518页。
    [3]曾成贵主编:《中国共产党建设七十年》,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234页。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7年版,第315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四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532-535页。
    [3]杨钦良著:《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3年版,第152页。
    [4]刘少奇:《为增强党的团结而斗争》,1954年2月6日: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118页。
    [1]《关于增强党的团结的决议》,1954年2月10日中国共产党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根据毛泽东的建议一致通过;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126页。
    [2]《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438-1439页。
    [3]《中共中央关于学习<斯大林毛泽东论共产党员要善于和非党群众团结合作>的指示》,1950年6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9册,1986年,第118页。
    [1]《中共中央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1950年4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9册,1986年,第127页。
    [2]《关于整党的指示》,1950年5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9册,1986年,第130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年版,第256页。
    [4]《中央责成各地党委负责人对于整党整干运动中开始时应就当地党内偏向作一报告的指示》,1950年6月,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9册,1986年,第137页。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金冲及主编:《朱德传》,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639页。
    [2]朱德:《加强党的纪律检查工作》,1950年5月6日:《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第280页。
    [1]朱德:《为加强党的纪律性而斗争》,1951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9册,1986年,第275-276页。
    [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纪律检查工作的指示》,1952年2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9册,1986年,第465页。
    [3]《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关于成立党的中央和地方监察委员会的决议》,1955年3月3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第19册,1986年,第535页。
    [1]曹建民主编:《中国民主党派的历史和现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第283页。
    [2]陈竹筠,陈起城编:《中国民主党派历史资料选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4年版,第153页。
    [3]朱建华、宋春:《中国社会主义时期政党史》,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第64页。
    [4]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中国民主党派历史文献选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央党校科研办 公厅1985年发行,第102-103页。
    [1]陈竹筠,陈起城编:《中国民主党派历史资料选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4年版,第331-333页。
    [1]陈竹筠,陈起城编:《中国民主党派历史资料选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第429-430页。
    [2]陈竹筠,陈起城编:《中国民主党派历史资料选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第429-430页。
    [3]薛启亮主编,张小曼、周昭坎编:《中国民主同盟》,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第125页。
    [1]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中国民主党派历史文献选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厅发行 1985年版,第610页。
    [2]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中国民主党派历史文献选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厅发行 1985年版,第538页。
    [1]《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重要文件汇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7年版,第15页。
    [1]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中国民主党派历史文献选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厅发行 1985年版,第4页、第9页。
    [2]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中国民主党派历史文献选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厅发行 1985年版,第140页。
    [3]陈竹筠、陈起城编:《中国民主党派历史资料选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第343-344、368页。
    [4]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中国民主党派历史文献选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厅发行 1985年版,第281-282页。
    [5]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中国民主党派历史文献选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厅发行 1985年版,第464-465页。
    [1]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中国民主党派历史文献选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厅发行 1985年版,第470页。
    [2]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中国民主党派历史文献选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厅发行 1985年版,第534页。
    [3]陈竹筠、陈起城编:《中国民主党派历史资料选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第154、157页。
    [4]陈竹筠、陈起城编:《中国民主党派历史资料选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第162页。
    [1]曹健民主编:《中国民主党派历史与现状》,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4年版,第286页。
    [2]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文史资料出版社 1991年版,第303页。
    [3]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文史资料出版社 1991年版,第270页。
    [4]陈竹筠、陈起城选编:《中国民主党派历史资料选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第68页。
    [5]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中国民主党派历史文献选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厅发行 1985年版,第597页。
    [6]陈竹筠、陈起城选编:《中国民主党派历史资料选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第346页。
    [7]陈竹筠、陈起城选编:《中国民主党派历史资料选辑》上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第158页。
    [8]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中国民主党派历史文献选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厅发行 1985年版,第23页。
    [1]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文史资料出版社 1991年版,第270页
    [2]陈竹筠、陈起城选编:《中国民主党派历史资料选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第71页。
    [3]陈竹筠、陈起城选编:《中国民主党派历史资料选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第263页。
    [4]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中国民主党派历史文献选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厅发行 1985年版,第532页。
    [5]陈竹筠、陈起城选编:《中国民主党派历史资料选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第355页。
    [6]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中国民主党派历史文献选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厅发行 1985年版,第597页。
    [7]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文史资料出版社 1991年版,第178页。
    [8]陈竹筠、陈起城选编:《中国民主党派历史资料选辑》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年版,第60页。
    [1]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中国民主党派历史文献选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厅发行 1985年版,第609-610页。
    [2]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中国民主党派历史文献选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厅发行 1985年版,第2-9页。
    [3]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中国民主党派历史文献选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厅发行 1985年版,第130页。
    [1]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中国民主党派历史文献选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厅发行 1985年版,第362-364页。
    [2]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中国民主党派历史文献选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厅发行 1985年版,第434页。
    [3]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中国民主党派历史文献选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厅发行 1985年版,第464-465页。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版,第7页。
    [2]《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版,第7页。
    [1]杨绪盟著:《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结构与价值》,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7年2月版,第155页。
    [2]缪尔·P·亨廷顿著:《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年版,第440页。
    [3]缪尔·P·亨廷顿著:《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年版,第459页。
    [1]《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267页。
    [2]萧超然、晓韦主编:《当代中国政党制度论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146页。
    [3]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第348页。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政党制度》,2007年11月15日。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706页。
    [6]宋春、孙友葵、吴敏先:《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编:《全国统战理论工作会议文选》,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6年版,第197-198页。
    [7]同上。
    [8]中共中央统战部政策理论研究室、《团结报》编辑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团结出版社 1990年版,第52-53页。
    [1]邓颖超:《政协六届二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84年5月31日。
    [2]官慧琴:《我国政党制度的结构与功能分析——基于国家权威与政党关系的视角》,《上海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
    [3]李君如:《毛泽东与近代中国》,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31页。
    [4]《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246页。
    [5]《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第273页。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第706页。
    [1][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比较现代化”课题组译:《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第378页。
    [2]《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版,第11页。
    [3]缪尔·P·亨廷顿著:《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年版,第12-13页。
    [4]韦森著:《社会秩序的经济分析导论》,三联出版社 2001年版,第270页。
    [1]萧超然、晓韦主编:《当代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论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第96页。
    [2]《人民日报》,1957年5月10日。
    [3]《人民日报》,1957年5月11日。
    [1]毛泽东:《论联合政府》,1945年4月24日;《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1079页。
    [2]邓小平:《怎样评价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1987年3月27日;《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第213页。
    [3]江泽民:《进一步开创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局面》,2000年12月4日;《江泽民文选》,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第144页。
    [4]胡锦涛:《在首都各界纪念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4年9月15日。
    [5]1993年3月,八届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
    [6]《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第93页。
    [7]《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第267-268页。
    [6]《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第157页。
    [1]《中共中央关于批准中央统战部<关于新时期党对民主党派工作的方针任务的报告>的通知》,《十二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第1086页。
    [2]塞缪尔·P·亨廷顿著:《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年版,第459页。
    [3]塞缪尔·P·亨廷顿著:《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年版,第433页。
    [4]程天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政党制度建设中的任务与使命》,《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编:《世界政党发展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文出版社 2004年版,第12页。
    [5]胡锦涛:《在中共中央召开的党外人士迎春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09年2月5日。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2]《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3]《毛泽东选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 1991、1997年版。
    [4]《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87-1998年版。
    [5]《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6]《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7]《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3年版。
    [8]《刘少奇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 1981、1985年版。
    [9]《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年版。
    [10]《周恩来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11]《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年版。
    [12]《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 1984年版。
    [13]《李维汉选集》,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14]《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15]《陈云文选》,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16]《习仲勋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年版。
    [17]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政党制度研究中心等编:《多党合作重要文献选辑——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论多党合作》,2007年版。
    [18]中共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8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89-1992年版。
    [19]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共产党党章汇编》,人民出版社 1979年版。
    [2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1-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2-1998年版。
    [2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2]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编:《建国以来》(一),1980年7月(内部资料)。
    [23]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二室编:《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时期文献资料选编》1-3册,1987年版。
    [24]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室编:《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1986年版。
    [2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等编:《共和国走过的路——建国以来重要文献专题选集》(1949—1952)、(1953—1956)。
    [2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陈云文选》第1—3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27]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编:《历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概况和文献》,档案出版社 1988年版。
    [28]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室编:《中国民主党派文献续编》(社会主义时期),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 1986年发行。
    [2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五星红旗从这里升起》,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4年版。
    [30]《中国共产党关于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31]《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2005年2月18日。
    [3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摘要)》,2006年2月8日。
    [33]《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2006年7月24日。
    [3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政党制度》,2007年11月。
    [35]中国民主同盟中央文史委员会编:《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文献:1949—1988)》,文物出版社1991年版。
    [36]《各民主党派全国代表大会档案选编》,团结出版社 2002年版。
    [37]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历史参考资料》,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史资料研究会 1982年版。
    [38]中国致公党中央文史委员会编:《中国致公党文件选编》,中国致公出版社 1995年版。
    [39]九三学社文史办公室编:《九三学社历史资料选辑》,学苑出版社 1991年版。
    [40]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中国民主同盟历史教学参考资料(1941—1949)》,1982年内部发行。
    [41]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编:《中国农工民主党历史教学参考资料》,1981年内部发行。
    [4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年版。
    [4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传》(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年版。
    [4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传》上、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年版。
    [45]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年版。
    [4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朱德传》,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
    [47]金冲及主编:《陈云传》,上、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5年版。
    [4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3年版。
    [4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年版。
    [50]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898—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央文献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2]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党史研究室选编:《中国现代革命史料丛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二),1980年版。
    [53]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党史研究室选编:《中国现代革命史料丛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前后资料选编》(三),1984年版。
    [54]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卷,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55]薄一波:《七十年奋斗与思考》,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6年版。
    [56]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上、下卷,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6年版。
    [57]杨成武:《杨成武回忆录》下卷,解放军出版社 2005年4月版。
    [58]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亲历记》,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3年版。
    [59]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人民政协纪事》,中国文史出版社 2003年版。
    [60]石树光:《迎来曙光的盛会》,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7年版。
    [61]胡乔木:《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62]童小鹏:《风雨二十四年》(第一部),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4年版。
    [63]童小鹏:《风雨二十四年》(第二部),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6年版。
    [64]师哲口述、李海文整理:《中苏关系见证录》,当代中国出版社 2005年版。
    [65]刘杰诚著:《毛泽东与斯大林会晤纪实》,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7年版。
    [66]民革中央宣传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领导人物传》,1999年版
    [67]龙显昭选编:《张澜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68]黄炎培:《八十年来》,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2年版。
    [69]李济深:《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关于反右斗争的初步总结和开展一般整风运动的报告》,1958年1月23日。
    [70]朱学范:《我与民革四十年》,团结出版社 1990年版。
    [71]胡风:《胡风的诗》,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987年版。
    [72]王光远:《陈独秀年谱》,重庆出版社 1987年版。
    [73]彦奇主编:《中国各民主党派史人物传》,华夏出版社 1991年版。
    [74]蒋景源:《中国民主党派人物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年版。
    [75]姜平著:《李济深全传》,团结出版社 2002年版。
    [76]尚丁:《黄炎培》,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77]江渤:《马叙伦》,辽宁教育出版社 1987年版。
    [78]崔宗复:《张澜先生年谱》,重庆出版社 1985年版。
    [79]许汉三:《黄炎培年谱》,文史资料出版社 1985年版。
    [80]谢泳:《罗隆基评传》,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9年版。
    [81]梅志:《胡风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1998年版。
    [82]晓风、晓山、晓谷:《我的父亲胡风》,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1年版。
    [83]亨廷顿:《变动中的政治秩序》,华夏出版社 1988年版。
    [84]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8年版。
    [85]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86]费正清:《观察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1年版。
    [87]费正清:《美国与中国》,商务印书馆 1987年版。
    [88]J.R.麦克法夸尔:《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0年版。
    [89][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科学文献出版社 1992年版。
    [90][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毛泽东后的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9年版。
    [91][法]K.S.卡罗尔:《毛泽东的中国》1988年版。
    [92][美]易劳逸:《流产的革命:1927—1937年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
    [93][意]萨托利着,杨德山译:《政党与政党体制》,商务印书馆 2006年版。
    [94][德]罗伯特·米歇尔斯著,任军锋译:《寡头政治铁律——现代民主制度中的政党社会学》,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95]R·克劳斯:《中国社会主义中的阶级冲突》,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 1981年版。
    [96][美]罗伯特·A·达尔:《现代政治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7年版。
    [97][美]约瑟夫·拉帕隆巴拉、迈伦·韦纳:《政党和政治发展》,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1966年版。
    [98][美]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 1989年版。
    [99][德]哈贝马斯:《合法性危机》,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100][瑞典]汤姆·R·伯恩斯:《结构主义的视野——经济与社会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 2000年9月版。
    [101]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著,曹佩霖,郑世平等译:《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版。
    [102][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著,李华青等译:《一致与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5版。
    [103][法]莫里斯·迪韦尔热著,杨祖功 王大东译:《政治社会学——政治学要素》,华夏出版社,1987版。
    [104]王沪宁著:《当代西方政治学分析》,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版。
    [105]王沪宁著:《当代中国村落家族文化——对中国社会现代化的一项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版。
    [106]王沪宁著:《比较政治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版。
    [107]李君如、吴军著:《民主并非虚幻的存在》,上海上海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108]李君如、张勇伟编:《海外学者论“中国道路”与毛泽东》,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3年版。
    [109]李君如、钱宏鸣、张彩云著:《毛泽东在海外》,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110]李君如著:《毛泽东与近代中国》,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111]李君如著:《毛泽东与当代中国》,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112]李君如著:《毛泽东与毛泽东后的当代中国》,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113]李君如主编:《民族复兴的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读本》,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114]李君如著:《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新认识》,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115]李君如著:《社会主义精神支柱》,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116]李君如著:《学思录》,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117]李君如著:《中国梦》,新世纪出版社,2006年版。
    [118]李君如著:《当代中国政治走向》,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
    [119]李君如主编:《中国共产党历次代表大会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 2007年版。
    [120]谢春涛主编:《中国共产党的历程》,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121]谢春涛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福建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
    [122]民革中央党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六十年》,团结出版社 2007年版。
    [123]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编:《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历史道路》,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124]民盟中央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简史》,群言出版社 1991年版。
    [125]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宣传部编:《中国民主促进会四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126]民进中央会史工作委员会编:《中国民主促进会简史(1945—1995)》,开明出版社 1995年版。
    [127]彦奇:《中国农工民主党历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84年版。
    [128]《中国致公党八十年》,中国致公出版社 2005年版。
    [129]吴豪德著:《前进中的中国致公党》,中国致公出版社 1998年版。
    [130]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编:《光荣的历程:台湾民主自治同盟成立45周年》,1992年版。
    [131]张伯玉著:《日本政党制度政治生态分忻》,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6版。
    [132]俞可平著:《当代各国政治制度——中国》,兰州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133]洪承华、郭秀芝等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沿革大事记》,春秋出版社 1987年版。
    [134]施九青、倪家泰:《当代中国政治运行机制》,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135]阎颖著:《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的历史演变》,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7年版。
    [136]李华著:《中国共产党领导体制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8年版。
    [137]云光:《社会主义政治学》,人民出版社 1985年版。
    [138]洋龙:《中国特色政治体制研究——政治制度论》,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139]李永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6年版。
    [140]马国钧:《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建设论要》,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7年版。
    [141]赵中源:《中国共产党执政资源论》,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
    [142]李忠杰:《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新体系》,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143]刘杰:《执政党与政治文明》,时事出版社 2006年版。
    [144]迟福林、田夫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体制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8年版。
    [145]胡伟、唐贤兴著:《论政治——中国发展的政治学思考》,江西人民出版社 1996年版。
    [146]赵书刚著:《中国政治发展的历史轨迹:1905—1949》,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8年版。
    [147]谢中立著:《当代中国社会变迁导论》,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148]程舒伟著:《议会政治与近代中国》,商务印书馆 2006年版。
    [149]闻黎明著:《第三种力量与抗战时期的中国政治》,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4年版。
    [150]王邦佐等著:《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版。
    [151]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编:《世界政党发展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华文出版社 2004版。
    [152]吴辉著:《政治制度与政治稳定——东南亚经验的研究》,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6版。
    [153]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社会主义学院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年版。
    [154]朱建华、宋春:《中国社会主义时期政党史》,吉林大学出版社 1988年版。
    [155]姜平:《中国民主党派史》,武汉大学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156]朱建华著:《中国民主党派百年风云》,华文出版社,1996年版。
    [157]窦爱艺编:《中国民主党派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158]宋春主编:《中国的政党》,人民出版社 1980年10月版
    [159]张癸著:《中国民主党派史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2年版。
    [160]孙小华著:《中国民主党派史》,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161]赵锡骅著:《民盟史话(1941—1949)》,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2年版。
    [162]刘延东著:《历史从这里开始——纪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五十周年》,华文出版社 1999年3月版。
    [163]李起民著:《中国民主党派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年版。
    [164]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党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奋斗历程》,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2年版。
    [165]国防大学党史党建政工教研部:《中国革命与民主党派》,国防大学出版社 1989年版。
    [166]王进、杨江华:《中国党派社团辞典》,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9年版。
    [167]王树棣、柏福临、杨淑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1年版。
    [168]宋春、刘志超主编:《民主党派与中共合作史》,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169]蓝瑛著:《社会主义政治学说史》(下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2年5月版
    [170]陶东明、陈明明主编:《当代中国政府理论研究丛书:当代中国政治参与》,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171]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编:《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载于《统一战线论丛》(第二辑),中国致公出版社 1998年版。
    [172]屠鹤云著:《中国民主党派通论》,花城出版社 1997年版。
    [173]人民政协报编:《人民政协工作手册》,1986年版。
    [174]何兴镒、苏庸碧、王廷美著:《人民政协论》,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175]《中国人民政协辞典》编委:《中国人民政协辞典》,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8年月版。
    [176]罗广武著:《民主党派大事年表》(1949—1998),华文出版社 1998年版。
    [177]张泰富著:《中国民主党派建设论纲》,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9年版。
    [178]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央宣传部:《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四十年》,文物出版社 1987版。
    [179]周淑真、曹木清、曹健民、杨炎和主编:《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主同盟历史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180]于风政著:《改造》,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181]孙连全、杜永生主编:《中国民主党派工作辞典》,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182]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宣传部编:《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历史道路》,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7年版。
    [183]崔珏著:《中国民主党派地位的历史演变》,花城出版社 1998年版。
    [184]石光树主编:《迎来曙光的盛会——新政治协商会议亲历纪》,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7年版。
    [185]蒋景源著:《中国民主党派爱国奋斗史》,中国人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 1992年版。
    [186]陈学易著:《我国过渡时期工人阶级与民族资产阶级联盟和斗争的基础和特点》,上海人民出版社 1957年版。
    [187]俞云波、赵寿龙著:《中国民主党派述略》,上海出版社 1989年版。
    [188]曹健民著:《中国民主党派的历史和现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189]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中国民主建国会五十年》,民主与建设出版社 1995年版。
    [190]邱钱牧著:《中国民主党派史》,浙江教育出版社 1987年版。
    [191]楚庄著:《统一战线与民主党派》,华文出版社 1996年版。
    [192]陈明显著:《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史》,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193]赵向阳著:《艰难的跋涉——政治体制与民主建设的曲折历程》,湖南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194]滕文生著:《中国政治发展与多党合作制度》,人民出版社 1994年版。
    [195]萧超然主编:《中国政治发展与多党合作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196]浦兴祖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三联书店(香港)1998年版。
    [197]牛旭光:《中国参政党建设概论》,华文出版社 1995年版。
    [198]薛驹著:《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年版。
    [199]李景治著:《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3年版。
    [200]候远长、郭合龙著:《论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出版社 1991年版。
    [20l]张连月著:《中国政党与政党制度》,中共工人出版社 1993年版。
    [202]中共中央统战部政策理论研究室《团结报》编辑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团结出版社 1990年版。
    [203]宋春、刘景富、梁得主编:《当代政治制度与民主政治建设》,延边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204]《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2年版。
    [205]马建中著:《政治稳定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政治稳定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3年版。
    [206]荣敬本、高新军主编:《政党比较研究资料》,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2年版。
    [207]李明等著:《世界各国主要政党内部运作之研究》,正中书局 1991年版。
    [208]王邦佐、李惠康主编:《西方政党制度社会生态分析》,学林出版社 1997年版。
    [209]王长江著:《政党的危机》,改革出版社 1996年版。
    [210]杨绪盟著:《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结构与价值》,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7年版。
    [21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2006年版。
    [212]孙秀明著:《中国共产党执政机制的构筑与完善》,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6年版。
    [213]潘焕昭著:《中国共产党建国思想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 2006年版。
    [214]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史研究室:《风雨历程(1949—1978)》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5年版。
    [215]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5年版。
    [216]高新民著:《中国共产党活动方式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
    [217]浦兴祖编:《当代中国政治制度》,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218]陈祥骥著:《中国执政党运行机制创新研究》,宁夏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219]梁琴等著:《中外政党制度比较》,商务印书馆 1998年版。
    [220]张伯玉著:《日本政党制度政治生态分析》,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1年版。
    [221]包玉娥、周小波、杨丹伟、萧永宏著:《20世纪中国政治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23]李瑗主编:《中国民主党派史丛书——九三学社卷》,河北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224]李景治、张小劲等着:《政党视角下的欧洲一体化》,法律出版社 2003年版。
    [225]赵晓主编,李放、孙滕寰副主编:《政党论》,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1年版。
    [226]朱建华、宋春主编:《社会主义时期政党史》,吉林大学出版社 1998年版。
    [227]秦国生、胡治安主编:《中国民主党派历史政纲人物》,山东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228]杨淑娟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史稿》,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229]杨爱珍著:《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研究》,学林出版社 2000版。
    [230]郭定平著:《政党与政府》,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年版。
    [231]邓志伟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8年版。
    [232]廖继红著:《中国政党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年版。
    [233]石仑山著:《政党与现代社会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4年版。
    [234]王长江著:《政党现代化论》,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4年版。
    [235]中共中央统战部研究室:《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精神学校问答》,华文出版社 2001年版。
    [236]范守信、林蕴辉着:《凯歌进行的时期》,河南人民出版社 1989年版。
    [237]陈吉元等:《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山西经济出版社 1993年版。
    [238]刘继增、张菏华主编:《中国共产党国情认识史》,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0年版。
    [239]杨冠琼著:《当代中国行政管理模式沿革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240]许欣欣著:《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年版。
    [241]薛君度、刘志琴主编:《近代中国社会生活与观念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年 版。
    [242]陆学艺等著:《社会结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年版。
    [243]李默编著:《百年家庭变迁》,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0年版。
    [244]李刚著:《中国现代史纲》,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1版。
    [245]刘永拮著:《中国现代化》,河北大学出版社 1997年版。
    [246]张忆军主编:《风雨同舟七十年——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关系史》,学林出版社 2001年版。
    [247]郑宪著:《中国参政党运行机制》,学苑出版社 2000年版。
    [248]郑建邦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1年版。
    [249]傅金铎、张先义、沈桂萍主编:《国外主要国家政党政治》,华文出版社 2001年版。
    [250]北京社会主义学院:《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史》,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3年版。
    [251]曹健民主编:《中国民主党派的历史和现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年版。
    [252]朱地著:《1957年:大转弯之迷》,山西人民出版社、书海出版社 1995年版。
    [253]师吉金著:《构建与嬗变——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社会之变迁》(1949—1956),济南出版社 2004年版。
    [254]萧超然著:《中国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专题资料汇编》,华文出版社 1998年版。
    [255]谢俊美著:《政治制度与近代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256]吴江、牛旭光著:《民主与政党》,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1年版。
    [257]高化民、齐彪、董志铭、王文著:《三代领导集体与统一战线》,华文出版社 1998年版。
    [258]陈志着著:《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湖南人民出版社 2000年版。
    [259]朱汉国著:《中国政党制度史》,安徽人民出版社 1995年版。
    [260]郭文明、路笃盛主编:《中国政党——中国民主党派概论》,华文出版社 2002年版。
    [261]任贵祥主编:《影响二十世纪中国的十个党派》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7年版。
    [262]张树桐著:《我国多党合作的历程》,华文出版社 1999年版。
    [263]关海庭著:《中国政治发展史稿》,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年版。
    [264]王行道著:《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华文出版社 2003年版。
    [265]上海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政治研究中心:《中国政治发展进程》,时事出版社 2007年版。
    [266]景跃进著:《政治空间的转换——制度变迁与技术操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4年版。
    [267]李金河著:《中国政治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年。
    [268]李金河著:《多党合作的历史与现实》,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年版。
    [269]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北京社会主义学院编:《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年。
    [270]孙瑞华编著:《中国参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年版。
    [271]孙信等著:《新的杰出统战工作概论》,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年版。
    [272]张继辉、李小宁主编:《统一战线中的知识分子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年版。
    [273]李金河、郑宪主编:《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关注的20个理论问题》,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274]北京社会主义学院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上:北京社会主义学院研究成果论文集》,中央编译出版社 2007年版。
    [275]蔡定剑著:《历史与变迁——新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9年版。
    [276]《中国各民主党派》,中国文史出版社 1987年版。
    [277]陈至立主编:《中国共产党建设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278]朱汉国著:《中国共产党建设史》,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
    [279]宋晓明著:《中共建设史》(1949—1976),党建读物出版社 1996年版。
    [280]高新民著:《中国共产党建设史料纲要》,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1年版。
    [281]刘延东:《百年恩来 千古风范—在周恩来统一战线思想与实践研讨会上的报告(摘编)》,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8年第5期。
    [282]杨爱珍、顾文浩:《当代中国政党互动模式研究》,《新视野》,2007年4月。
    [283]周淑真:《对政党制度的几点认识》,《新视野》,2000年6月。
    [284]杨火林:《1949-1954年的中国政治体制》(博士论文),2005年4月。
    [285]董节英:《1949-1956年的中国法学教育》(博士论文),2006年5月。
    [286]范晓春:《中国大行政区研究:1949-1954))(博士论文),2007年6月。
    [287]曾庆军:《合作和协商的政治:中国民主党派参政方略研究》(博士论文),2006年4月。
    [288]姚传植:《毛泽东多党合作思想研究》(博士论文),200年4月。
    [289]胡月英:《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坚持和发展》(博士论文),2007年5月。
    [290]曹发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与中国的政治发展》(硕士论文),2002年5月。
    [291]陶永华:《1949-1956年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研究》(硕士论文),2006年5月。
    [292]黄文江:对中共1952年政治建设的研究.(硕士论文)2007年5月.
    [293]贾维:《当代中国政党政治的运行机制及其完善》(硕士论文),2006年4月。
    [294]林怀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完善和优化》(硕士论文),2002年4月。
    [295]李俊:《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完善与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硕士论文),2006年6月。
    [296]贺良林:《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形成与完善的政治文化分析》(硕士论文)2004年12月。
    [297]王恩:《党外人士参政研究》(硕士论文),2006年4月。
    [298]方迪宏:《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关系研究》(硕士论文),2004年5月。
    [299]周锦涛:《建国前夕民主党派转型的必然性》,《湖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300]张献生:《东欧国家政党体制的演变对我国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的启示》,《中共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4年第2期。
    [301]张献生:《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世界政党制度中一种独特的类型》,《政治学研究》,2007年第2期。
    [302]高冬梅:《对我国建国初期多党合作制的回顾与思考》,《河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7月。
    [303]程竹汝、任军锋:《当代中国政党政治的功能性价值》,《政治学研究》,2000年第4期。
    [304]王瑞芳:《50年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初步调整》,《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305]陈海钧:《1949-1955年中国共产党多党合作政策的历史、现实因素探源》,《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306]谢永强:《中国民主党派的历史转变与社会主义多党合作的确立》,《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2001年第2期。
    [307]梁春旺:《充分认识民主党派社会基础的变化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8年第3期。
    [308]邓泽宏,丁宇:《从旧政协向新政协转变的历史条件——试论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形成》,《武汉交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3月第1期。
    [309]王庭科:《从苏联的“一党制”到中国的“多党制”》,《党的文献》,2002年第6期。
    [310]王启远:《对固有模式的成功超越——从政党制度比较的视角看我国多党合作制的特点》,《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311]彭成兰:《多党合作制的历史渊源——论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政权》,《中洲大学学报》,1999年12月第4期。
    [312]赵彤:《多党合作的三大转变与政治文明建设》,《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313]胡序杭:《多党合作制与社会的整合》,《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6期。
    [314]胡序杭:《论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对社会稳定的作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7年第6期。
    [315]游洛屏:《发挥无党派人士的作用是坚持完善多党合作制的重要方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
    [316]张志坤:《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辽宁大学学报》,1994年第3期。
    [317]吴点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形成的历史与理论》,《甘肃高师学报》,2003年第4期。
    [318]李世泽、魏桃初:《关丁新中国多党合作制历史依据的再思考》,《湖北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319]伊胜利、杨名声、王一江:《坚持和完善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历史经验》,《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320]陈国庆:《论多党合作制的成因、特色及优势》,《求实》,2000年第2期。
    [321]曹学恩:《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形成的历史必然性》,《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322]陈启文:《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形成基础与过程》,《洛阳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323]康民:《论周恩来对多党合作制理论形成和发展的贡献》,《甘肃理论学刊》,1998年第1期。
    [324]周敬青:《毛泽东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原则的建立》,《淮北煤师院学报》,1997年第1期。
    [325]聂月岩:《为什么我国坚持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 而不是西方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年第2期。
    [326]陈伯雄:《我国与西方多党制的几点根本区别》,《云南政协报》,2004年8月。
    [327]何大进:《我国多党合作制与西方政党制度的比较与历史启示》,《广东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328]王兆国:《我国统一战线的著名理论家卓越领导者—纪念李维汉同志诞辰一百周年》,《求是》,1996年第11期。
    [329]朴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社会生态分析》,《世纪桥》,2001年第2期。
    [330]王小鸿:《中共对民主党派性质认识的演变》,《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9年第5期。
    [331]夏杏珍:《1949-1957年春:党的知识分子理论和政策的基本形成》,《党的文献》,2007年第2期。
    [332]叶美兰:《参政党的现代化与多党合作的法制化》,《理论月刊》,2004年第4期。
    [333]徐百尧:《从人民代表会议到人民代表大会—建国初期地方民主建政述论》,《安徽史学》,1997年第2期。
    [334]林怀艺:《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结构功能分析》,《青岛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
    [335]莫岳云:《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推进—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华南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336]邹谨:《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功能新论》,《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6年第3期。
    [337]王继元:《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研究笔谈(两篇)》,《中州学报》,2006年7月。
    [338]王力民:《当代中国政党制度中政党关系模式的优势利优化》,《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339]李玉荣:《党外人士参政的历史经验》,《石油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
    [340]《人民日报》,1948—1957年。
    [341]《文史资料选辑》
    [342]《中共党史研究》
    [343]《党的文献》
    [344]《党史研究资料》
    [345]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
    [346]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网:http://www.gov.cn/
    [347]中国人民代表大会网:http://www.npc.gov.cn/
    [34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网:http://www.cppcc.gov.cn/
    [349]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网站:http://www.zytzb.org.cn/zytzbwz/
    [350]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
    [351]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
    [352]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网:http://www.minge.gov.cn/
    [353]中国民主同盟网:http://www.dem-league.org.cn/index.shtml
    [354]中国民主建国会网:http://www.cndca.org.cn/
    [355]中国民主促进会网:http://www.mi.org.cn/
    [356]中国农工民主党网:http://www.ngd.org.cn/
    [357]中国致公党网:http://www.chinazhigongparty.org.cn/zgjj/dndsj.htm
    [358]九三学社网:http://www.93.gov.cn/index.shtml
    [359]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网:http://www.taimeng.org.cn/
    [360]超星图书馆:http://www.sslibrary.com
    [361]中国期刊网:http://www.cnki.net.
    [362]人大复印资料数据库:http://10.2.7.5:8080/szzy_02.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