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移民族群艺术及其身份:泰国潮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潮剧在泰国的遭际为移民族群艺术的典型个案。泰国是东南亚建国最早且唯一没有沦为殖民地的独立国家。长期以来,移民泰国的华人族群与所在国社会保持着较高的融合度。作为综合的舞台艺术样式,泰国潮剧不仅是华侨华人传承中华民族及地域特色文化、呈现其内在情感的最重要媒介,也是华人移民族群艺术与泰国社会文化相互交流的结晶。
     本文在论证泰国潮剧为一特殊移民族群艺术的基础上,研究其身份问题,从而探讨潮剧如何从一种中国地方戏曲,逐渐演变为移民族群艺术,进而提升为泰国国家艺术。除导言和结语之外,全文具体分以下五部分。
     其一,通过泰国潮剧的现代化与本土化描述其发展历程,展示其艺术本体价值;其二,在潮商推动泰国潮剧传播的过程中,中国一东南亚间的潮剧网络逐渐形成,泰国潮剧由此成为一种典型的移民族群艺术;其三,以酬神潮剧和泰语潮剧为研究对象,探讨泰国潮剧的社会功能,折射出华族的身份意识;其四,不同时期的中泰交往,可见泰国华侨华人的国家认同,据此,阐析了潮剧在泰国政治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说明泰国潮剧的政治身份在确定中遭遇危机;其五,从文化心理的视角深入剖析潮人与泰人之间彼此的适应和接受,进一步论述泰国潮剧文化身份的建构与焦虑。
     本文首次全面、完整地厘清泰国潮剧发展的脉络,做出合理的分期,用戏曲事实探讨潮汕移民与潮剧流播的关系,梳理潮剧网络的形成,比较其在不同国家的呈现,考究泰国潮剧与中国潮剧之间的渊源和互动,由此丰富了中国现当代戏曲研究的内涵,增进中国戏曲与泰国本土戏剧及文化的交流。同时,潮剧在泰国的传播及其对泰国艺术的影响,反过来说明了东南亚对中国戏曲的接受,由此进行了跨界亚洲的研究。
     本文以泰国潮剧为个案,尝试建构移民族群艺术的研究模式。本文研究的方法和结论对中国戏曲、跨文化艺术、华侨华人问题、东南亚领域、世界移民族群乃至国际关系研究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Chaozhou opera in Thailand is a typical case of immigrants' art.Thailand is the earliest built and sole independent country without becoming a colony in Southeast Asia.For a long time,Chinese immigrants have highly merged with Thai society.As a type of synthetic stage art,Chaozhou opera in Thailand is not only the most important medium by which overseas Chinese maintain ethnic culture and reveal their inner feelings,but also the quintessence of intercommunication of Chinese immigrants' art,Thai society and culture.
     Based on proving Chaozhou opera a special kind of immigrants' art,the thesis discusses its identity,thus explores how Chaozhou opera,a local Chinese art, changed into immigrants' art and finally became Thai art.Except the introduction and conclusion,this thesis is divided into following five chapters.
     First,describing evolutional stages of the modernization and localization of Chaozhou opera in Thailand so as to show its artistic value.Second,with the promotion of Teochew businessmen,Chaozhou opera's network between China and Southeast Asia gradually formed,consequently Chaozhou opera in Thailand became a typical kind of immigrants' art.Third,exploring the social function of Chaozhou opera in Thailand,then ethnic Chinese group's consciousness of identity was refracted by studying Chaozhou Opera for Thanking Gods and Chaozhou Opera in Thai.Fourth,Sino-Thai relations in different periods affected overseas Chinese state-identity,thus Chaozhou opera played roles in Thai political life.As a result,it explains the certainty and crisis of political identity of Chaozhou opera in Thailand. Fifth,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os,analyzing the acculturation and acceptance between Teochius and Thai,then further discussing constructive and fraught cultural identity of Chaozhou opera in Thailand.
     This thesis tries to comprehensively sort out the whole process of Chaozhou opera in Thailand by reasonable stages for the first time.It discuss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immigration and spread of Chaozhou opera,narrates the formation of Chaozhou opera's network,makes a comparison among Chaozhou opera in different countries,studies the mutual promotion between Chaozhou opera in Thailand and in China.Therefore,it enriches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studies,furthers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Thai theatre and culture. Meanwhile,the spread of Chaozhou opera in Thailand and its effects on Thai arts also demonstrate that people in Southeast Asia accept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 Therefore,the case involves cross-Asian studies.
     This thesis takes Chaozhou opera in Thailand as a case to set up a pattern of studies on immigrants' art.Its methods and conclusion do some good for studies on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cross-cultural art,overseas Chinese problems and Southeast Asian as well as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relations studies.
引文
[1]郑志伟:《潮剧音乐概述》,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研究·3——潮剧五十年文论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第340页。
    [1]泰国《中华日报》,1985年1月1日。
    [2]在此特别感谢许为岳先生慨然赠赐未答辩论文。许先生为厦门大学中文系2004级博士研究生。
    [1]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2页。
    [2]以上参见H.S.Morris,Ethnic Groups,I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Edited by D.L.Sills,New York:The Macmillan and the Free Press;London:Collier-Macmillan Publishers,1968,PP.167-168.
    [3]叶江:《当代西方“族群”理论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1]以上引自菅志翔:《“族群”:社会群体研究的基础性概念工具》,《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2]以上见叶江:《当代西方“族群”理论探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3]Ethnicity:Theory and Experience,Edited by Nathan Glazer and Daniel P.Moynihan,with the assistance of Corinne Saposs Schelling,US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P.5.
    [4]Thomas Hylland Eriksen,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London:Pluto Press,2002,P.4.
    [5]潘蛟:《“族群及其相关概念在西方的流变》,载徐杰舜主编《族群与族群文化》,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63页。
    [6]参见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69-70页。
    [7]Thomas Hylland Eriksen,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London:Pluto Press,2002,P.38.
    [1]参见张春兴编著:《张氏心理学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第317页。
    [2]黄希庭、杨治良、林崇德主编:《心理学大辞典》(上),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1011页。
    [1][英]安东尼·吉登斯著,赵旭东等译:《社会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8-39页。
    [2]引自、参见Wang Guangwu,China and the Chinese Overseas,Singapore:Time Academic Press,PP.200,207-208.
    [3]以上参引自庄国土等:《二战以后东南亚华族社会地位的变化》,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38-39页。
    [4]参见[美]爱德华·赛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后记》,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第426-427页。
    [5][美]约翰·雷契著,吴琼、齐鹏、李志红译:《敲开智者的脑袋》,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333页。
    [6]Paul Gilroy,Diaspora and the Detours of Identity,Identity and Difference,Edited by Kathryn Wood-ward,Sage Publications and Open University,London,1997,P.301.
    [7]钱超英:《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1]参阅张静主编:《身份认同研究:观念 态度 理据》,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00页。
    [2]钱超英:《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1]此段参引见庄国土:《论东南亚的华族》,《世界民族》2002年第3期。
    [2]庄国土:《论东南亚的华族》,《世界民族》2002年第3期。
    [3]泰国的广东人自称为人广东人或广府,潮州虽从行政区划上属于广东,但暹罗的潮州人通常不会称自己为广东人。
    [1]威乃·朋希边主编:《泰国历史上的问题》,国务院历史审查委员会,第一期,1985年12月—1986年8月。转引自[泰]黎道纲《泰国古代史地丛考》,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第171页。
    [2]泰语“坤”意为先生、小姐,男女适用,亦为对人的尊称。兰甘亨为素可泰王朝三世王。
    [3]邹启宇:《古代泰国的国家和国名》,载《南洋问珠录》,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3页。
    [4]参见隆·塞耶玛南:《泰国史》,英文版,第4页。转引自邹启宇《古代泰国的国家和国名》,载《南洋问珠录》,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177页。
    [5]印度古代使用最广的字母。公元前6世纪开始使用,主要用于书写梵文著作。
    [6]12世纪起,印度佛教界及国际公认书写梵文的标准字母。由婆罗米字母—笈多字体—悉昙梵字演变而来,成熟于公元7世纪。
    [7]以上引自裴晓睿编著:《泰语语法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页。
    [8]以上引自裴晓睿编著:《泰语语法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1页。
    [1]潘德鼎编著:《泰语基础教程·Ⅰ》,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13-14页。
    [2]潮州方言有八声调: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字例分别为分、粉、奋、忽、云、混、份、佛。参见林伦伦:《潮汕方言与文化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39页。
    [3](清)李调元辑:《南越笔记》(一),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11页。
    [4]参见林淳钧:《潮剧艺术欣赏》,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7页。
    [5]以上参见、引自林淳钧:《潮剧艺术欣赏》,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8页。
    [1][马]萧遥天:《民间戏剧丛考》,马来西亚:南国出版社,1957年,第15-16页。
    [2]参见梁森桂:《潮剧唱腔演唱探述》,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第138页。
    [3]此段参见余亦文、王培瑜、陈纤编:《近现代潮汕音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第44-45页。
    [1]此段参见余亦文、王培瑜、陈纤编:《近现代潮汕音乐》,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年,第40-43页。
    [2]以上引自、参见陈泽泓:《潮汕文化概说》,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2、30-34页。
    [3]亦称潮州文化。另外,潮州人与潮汕人、潮人,潮州话与潮汕话可以通用。本文一律使用潮汕文化、潮人、潮州话(除引文原为潮州人、潮汕话之外)。其中,潮州话即文中所称“潮语”或“潮州方言”。但潮汕地区的传统地方戏依然只称潮州戏或潮剧。
    [4]陈泽泓:《潮汕文化概说》,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5页。
    [5]民系是民族的分支,又称次民族,规模较小,具有民族的特征。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关于民族的注释引自《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第2177页。
    [6]黄挺:《潮汕文化源流》,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页。
    [7]陈训先:《就潮汕族群研究问题给<汕头史志>编辑室的信》,《汕头史志》1994年第3期。
    [1]林伦伦:《潮汕方言与文化研究》,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第34页。
    [1][德]恩斯特·卡西尔著,关之尹译:《人文科学的逻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第173页。
    [2]黄警顽编著:《华侨对祖国的贡献》,上海:棠棣社,1940年,第5页。
    [3]杜松年:《潮汕大文化》,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第210-211页。
    [1](清)许奉恩:《里乘》,卷九,载顾廷龙、傅璇琮主编:《续修四库全书》1270,子部.小说家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第365页。
    [2]汕头市人民政府华侨办公室、汕头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编:《汕头华侨志》,1990年,第2页。
    [3]参考庄国土:《中国封建政府的华侨政策》,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61-63页。
    [4]《清实录》(五),《圣祖仁皇帝实录》(二),卷116,康熙二十三年七月至九月,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05页。
    [5]庄国土:《中国封建政府的华侨政策》,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66页。
    [6]Dhiravat na Pombejra,Ayutthaya at the end of Seventeenth Century:Was There a Shift To Isolation? Southeast Asia in the Early Modern Era-Trade,Power and Belief,Edited by Anthony Reid.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3,PP.250-251.
    [7]暹罗官职中的第二等。
    [8]Report on the Trade of Siam,written in 1678,Ind.Off.Ree.O.C.4696;J.Anderson,Op cit,Appendix E,P.426.转引自陈荆和《清初华舶之长崎贸易及日南航运》,新加坡:《南洋学报》,1957年,第十三卷第一辑,第6页。
    [1]原文如此,应为“隅”。
    [2]以上见Alexandre,Chevalier de Chaumont,“梭蒙爵士出使暹罗记”,阿姆斯特丹,1686,109页;霍金逊,“17世纪暹罗探险记”,E.W.Hutchinson,“Adventures in Siam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London,Royal,Asiatic Society,1940年,第14页;Francois T.Albé De Choisy,“1685和1686年游暹日记”,巴黎,1687年,第217页;Engelbert Kaempfer,“日本史,附暹罗王国记述,1690—92”,此文由J.G.,F.R.S.由原稿译出并首次发表于1727年,后于1906年出版于Glasgow。转引自[美]G.威廉·史金纳著,王云翔译《古代的暹罗华侨》,《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2年第2期,第114页。“梭蒙”与下文的“戴爽蒙”为同一人的不同译名。
    [3]参见[美]G.威廉·史金纳著,王云翔译:《古代的暹罗华侨》,《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2年第2期,第114-115页。
    [4]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百年史稿(1901-2000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第291页。
    [5]梭亚只:{1685和1686年游暹日记》,巴黎,1687年,第241页;卢贝尔:《暹罗王国的新历史关系》,伦敦,1693年,第47页。转引自[美]G.威廉·史金纳著,王云翔译《古代的暹罗华侨》,《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2年第2期,第115页。
    [6]戴爽西,即Choisy,与上文的“梭亚只”为同一人的不同译名。
    [7]修朝:《中国“优”在泰国的沿革》,《泰中学刊》(泰),1998年。
    [8]《中国娱乐在泰国》,载吴明展、罗小玲、吴明城、吴明森、黄振中、信·凤披猜编《皇恩荫庇下二百年的华人》,泰国:经济路线周报,1983年,第114页。
    [1]修朝:《中国“优”在泰国的沿革》,《泰中学刊》(泰),1998年。
    [2]位于距离曼谷以西大约58公里的佛统府。
    [3]段立生:《泰国史散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68页。
    [4]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百年史稿(1901—2000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第316页。
    [5]以上引自冯子平:《泰国华侨华人史话》,香港:香港银河出版社,2005年,第261页。
    [6]此段参见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百年史稿(1901—2000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第316-317页。
    [1]以上参见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百年史稿(1901—2000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第23-24页。
    [1]《中国戏曲志·广东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广东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3年,第106页。
    [2]李平:《满目青山夕照明——潮剧编剧家谢吟先生叙评》,载广东潮剧院研究室编《潮剧艺术通讯》第9期,汕头,1982年。
    [3]《中国戏曲志·广东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广东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3年,第106页。
    [4]《中国戏曲志·广东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广东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3年,第133-134页。
    [5]参见张国培:《潮剧在泰国》,《华文文学》2000年第4期。
    [6]参见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百年史稿(1901—2000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第24、311、312页。
    [1]参见李平:《满目青山夕照明——潮剧编剧家谢吟先生叙评》,载广东潮剧院研究室编《潮剧艺术通讯》第9期,1982年。
    [2]此段参见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百年史稿(1901—2000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第312、313页。
    [3]参见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百年史稿(1901—2000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第28页。
    [1]此段参见、引自李平:《满目青山夕照明——潮剧编剧家谢吟先生叙评》,载广东潮剧院研究室编《潮剧艺术通讯》第9期,汕头,1982年。
    [2]林淳钧、陈历明编著:《潮剧剧目汇考》(中),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总第962-963页。
    [1]谢吟:《潮剧编剧人小记》,载广东省艺术创作研究室编《潮剧研究资料选》,广州,1984年,非正式出版,第265页。
    [2]曾祖武:《潮剧在泰国沧桑史》,载泰国潮州会馆编《泰国潮州会馆成立三十周年纪念特刊》,曼谷:泰国潮州会馆,1968年,第33页。
    [3]以上引文均见谢吟:《潮剧编剧人小记》,载广东省艺术创作研究室编《潮剧研究资料选》,广州,1984年,非正式出版,第266页。
    [4]谢吟根据蔡楚生编导、联华影业公司1933年拍摄的黑白、无声电影片《都会的早晨》改编,20世纪30年代初期,由老三正顺香演出。见林淳钧、陈历明编著:《潮剧剧目汇考》(下),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总第1231页。
    [5]根据蔡楚生编导、联华影业公司1934年拍摄的同名黑白电影改编,20世纪30年代,由老赛桃源班演出。
    [1]《潮剧剧目浅说》,载《中国广东潮剧团访泰演出特刊》,1986年。
    [2]即卢吟词。卢吟词“1936年至1947年在泰国曼谷戏班执教,成为泰国著名导演,时称‘竹槌导演'”。此注释参见陈韩星主编:《近现代潮汕戏剧》,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第185页。
    [3]张伯杰:《潮剧声腔的起源及流变》,载广东省艺术创作研究室编《潮剧研究资料选》,广州,1984年,非正式出版,第221页。
    [4]以上参见陈韩星主编:《近现代潮汕戏剧》,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第172页。
    [5]郑志伟:《潮剧音乐概述》,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研究·3——潮剧五十年文论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第327-328页。
    [6]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百年史稿(1901—2000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第81页。
    [7]曾祖武:《潮剧在泰国沧桑史》,载泰国潮州会馆编《泰国潮州会馆成立三十周年纪念特刊》,曼谷:泰国潮州会馆,1968年,第32页。
    [8]曾祖武:《潮剧在泰国沧桑史》,载泰国潮州会馆编《泰国潮州会馆成立三十周年纪念特刊》,曼谷:泰国潮州会馆,1968年,第36页。
    [1]张国培:《潮剧在泰国》,《华文文学》2000年第4期。
    [2]以上参见、引自曾祖武:《潮剧在泰国沧桑史》,载泰国潮州会馆编《泰国潮州会馆成立三十周年纪念特刊》,曼谷:泰国潮州会馆,1968年,第35-36页。
    [3]此段参见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百年史稿(1901—2000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第313页。
    [4]张国培:《潮剧在泰国》,《华文文学》2000年第4期。
    [5]曾祖武:《潮剧在泰国沧桑史》,载泰国潮州会馆编《泰国潮州会馆成立三十周年纪念特刊》,曼谷:泰国潮州会馆,1968年,第35页。
    [1]参见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百年史稿(1901—2000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第314页。
    [2]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百年史稿(1901—2000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第27页。
    [3]参见、引自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百年史稿(1901—2000年)》,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第315页。
    [4]曾祖武:《潮剧在泰国沧桑史》,载泰国潮州会馆编《泰国潮州会馆成立三十周年纪念特刊》,曼谷:泰国潮州会馆,1968年,第37页。
    [1]双吹首是潮乐高度技巧的一种演奏特色,奏时左右手分执大小唢呐,按律交替配合鸣吹,略无间隙,一如二部轮奏,这种技巧,非有精湛造诣,不能大致。以上引文及注释均见杨秀钦:《潮剧名家林如烈老先生访问记》,载蔡碧霞《狮城潮剧情》,新加坡:戏曲学院,2003年,第160页。
    [2]《中国戏曲志·广东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广东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3年,第532页。
    [3]曾祖武:《潮剧在泰国沧桑史》,载泰国潮州会馆编《泰国潮州会馆成立三十周年纪念特刊》,曼谷:泰国潮州会馆,1968年,第37页。
    [4]《中国戏曲志·广东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广东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3年,第511-512页。
    [5]《潮剧志》编辑委员会:《潮剧志》,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99页。
    [6]参见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百年史稿(1901—2000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第30页。
    [7]“越”指音乐曲调旋律。
    [8]《潮剧志》编辑委员会:《潮剧志》,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411页。
    [1]杨秀钦:《潮剧名家林如烈老先生访问记》,载蔡碧霞《狮城潮剧情》,新加坡:戏曲学院,2003年,第161页。
    [2]《潮剧志》编辑委员会:《潮剧志》,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407-408页。
    [3]许云:《观济公活佛归来》,《暹罗华侨日报星期刊》,1938年4月17日。
    [1]罗恬:《如何制止潮剧的畸形发展——兼献尹声涛先生》,《暹罗华侨日报星期刊》,1938年6月12日。
    [2]详见本文第四章第一节,第90-99页。
    [3]俊:《关于潮剧畸形发展问题》,《暹罗华侨日报星期刊》,1938年7月10日。
    [4]林林:《提供几个促潮剧当局觉悟的办法》,《暹罗华侨日报星期刊》,1938年6月26日。
    [1]茀人:《潮剧的旧因素和新生命》,《暹罗华侨日报星期刊》,1938年6月12日、1938年7月24日、1938年9月4日。转引自[新]关瑞发《1938-1939年的泰华戏剧评论》,新加坡《南洋学报》第五十五卷,2000年12月,第163-166页。
    [2]玉人:《看了<大义灭亲>后的话》,《暹罗华侨日报星期刊》,1938年7月10日。
    [3]《暹罗华侨日报星期刊》,1938年7月24日。
    [1]此段参见、引自玉人:《看了<大义灭亲>后的话》,《暹罗华侨日报星期刊》,1938年7月10日。
    [2]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百年史稿(1901—2000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第309页。
    [3]参见陈骅:《海外潮剧概观》,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第78页。
    [4]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人物传略专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年,第141页。
    [5]《泰华潮剧谈》,转引自施其洲《泰华潮剧精英余受益》,广东饶平县政协文史组编《饶平文史》,1987 年第1辑(总第4辑),第25页。
    [1]以上参见、引自施其洲:《泰华潮剧精英余受益》,广东饶平县政协文史组编《饶平文史》,1987年第1辑(总第4辑),第26页。
    [2]在陈博文先生的帮助下,笔者于2005年10月9日采访陈景岩先生所录。地点:泰华作家协会。
    [3]指民间流动的、水平一般的潮剧班。
    [4]2005年10月7日下午,在曾心先生的陪同下,笔者采访陈赛凤的小儿子黄木炎夫妇所录。
    [1]以上引自张国培:《潮剧在泰国》,《华文文学》2000年第4期。
    [2]李耐冬:《记泰国潮剧的沧桑》,《星暹日报》(泰),1999年6月11日。
    [3]《潮语片权威导演罗志雄君访问记》,载潮剧电影歌本《刘玉娘》,星马出版社。
    [4][德]曼弗雷德·普菲斯特著,周靖波、李安定译:《戏剧理论与戏剧分析》,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32页。
    [1]《潮语片权威导演罗志雄君访问记》,载潮剧电影歌本《刘玉娘》,星马出版社。
    [2]《潮语片权威导演罗志雄君访问记》,载潮剧电影歌本《刘玉娘》,星马出版社。
    [3]参见郑膺年:《泰国的华语广播电台》,《泰中研究》,泰国:华侨崇圣大学泰中研究中心,2005年,第385页。
    [1]2005年10月6日,在曾心、修朝先生的陪同下,笔者首次采访郑膺年先生的笔录。
    [2]《泰华潮剧团》盛大演出特刊,泰华娱乐有限公司编印,1970年。转引自[新]关瑞发《1938—39年的泰华戏剧》,《泰中研究》,泰国:华侨崇圣大学泰中研究中心,2004年,第263页。
    [3]此段参见黄鸿桂:《泰国潮剧日渐式微》,载黄鸿桂《龙种悲情》,曼谷:湄南东方文化出版社,1999年,第97-98页。
    [1]以上为笔者对黄鸿桂先生的访谈录。2005年10月1日上午、10月4日中午,笔者先后在曾心、陈日先生的陪同下,两次赴黄鸿桂家中采访。
    [1]以上参见陈骅:《海外潮剧概观》,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第79、129页。
    [2]即刻录。
    [3]林瑞鸾:《马来西亚槟城州潮剧研究——以酬神戏活动为探讨对象》,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启丰教授指导,2008年,第120页。
    [1][泰]谢增泰:《会演潮州戏的泰人》,载谢增泰《湄南河畔采风行》,曼谷:大众摄影广告有限公司,第20页。
    [2]《佬仔继承潮剧衣钵 乃达拜马铁城为师》,《世界日报》(泰),1994年2月27日。
    [3]杨木:《广东潮剧传到泰国之后》,载广东省艺术创作研究室编《潮剧研究资料选》,1984年,非正式出版。杨木原名杨穆俊。
    [4][泰]洪林:《潮州文化融入泰国社会初探》,《泰中学刊》(泰),2004年。
    [5]此段引自赖伯疆:《东南亚华文戏剧概观》,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第80页。
    [6]又名《潮州戏女伶的恋情》,在曼谷“冲三”播映。薛莉乐·鹏促主演,哇拉育监制,帕拉隆编剧,男星 腊威合演。此剧以潮州戏在泰国的发展历程为经,爱情为纬。各段剧情中穿插潮州戏演出,歌曲以泰语发音,并以潮曲音节配合。泰人与潮人观看时均有亲切感。《泰叻日报》、《历里纽日报》各连载这部话剧故事内容。见星空译:《漫谈潮州戏》,《新中原报》(泰),1999年5月27日,节译自《历里纽日报》。
    [1]以上资料来源于[泰]洪林:《潮州文化融入泰国社会初探》,《泰中学刊》(泰),2004年。
    [2]此段参见[德]曼弗雷德·普菲斯特著,周靖波、李安定译:《戏剧理论与戏剧分析》,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年,第19页。
    [1]杨木:《广东潮剧传到泰国之后》,载广东省艺术创作研究室编《潮剧研究资料选》,广州,1984年,非正式出版,第285页。
    [2]2005年10月16日晚,在曾心先生的帮助下,笔者借在泰国新建国家剧院观赏泰语话剧版《梁山伯与祝英台》之机,采访了影视戏曲三栖明星、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陈新华先生。
    [1]赖伯疆:《东南亚华文戏剧概观》,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第251页。
    [2]2007年6月4日,笔者采访广东省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潮剧史家陈骅先生所录。
    [3][英]约翰·斯道雷著,杨竹山、郭发勇、周辉译:《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303页。
    [1]张国培:《潮剧在泰国》,《华文文学》2000年第4期。
    [2]段立生:《泰国文化艺术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330页。
    [3]刘士木:《暹罗最近概况》,新加坡《南洋研究》第二卷第六号,1929年。
    [4]“络坤”,通“洛坤”。
    [5]参见杨文瑛:《暹罗杂记》,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第108页。
    [6]张伯杰:《潮剧声腔的起源及流变》,载广东省艺术创作研究室编《潮剧研究资料选》,广州,1984年,非正式出版,第220页。
    [7]以上参见王忠林、皮述民、赖炎元、谢云飞合著:《四大传奇及东南亚华人地方戏》,新加坡:南洋大学亚洲文化研究所,1972年,第19页。
    [1]观点详见黄素芳:《贸易与移民——清代中国人移民暹罗历史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庄国土教授指导,2008年,第48-51页。
    [2]亦译为“萨迪纳”。
    [3]中山大学东南亚史研究所编:《泰国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3页。
    [4]泰亩。泰国面积单位1莱=1,600平方米。
    [5]中山大学东南亚史研究所编:《泰国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5页。
    [6]参见中山大学东南亚史研究所编:《泰国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4页。
    [1]玛达亚·英克纳律:《泰国历史》,曼谷:奥迪安士多出版社,1986年,第62页。转引自吴圣杨《萨迪纳制与暹罗华人的文化适应》,《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第1期。
    [2]以上见黄素芳:《贸易与移民——清代中国人移民暹罗历史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庄国土教授指导,2008年,第110页。
    [3][美]J.W.库什曼著,钱江译:《暹罗的国家贸易与华人掮客,1767—1855年》,载《中外关系史译丛》(3),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
    [4]10升=1斗,10斗=1石。
    [5]《海国图志》卷七,东南洋三,暹罗一,欧罗巴人原撰、林则徐译、魏源重辑,邵阳魏氏拥遗经阁重刻本,光绪二年(1876),第15-16页。
    [6]饶宗颐总纂:《潮州志》第三册,潮州: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2005年,总第1033页。
    [7]饶宗颐总纂:《潮州志》第三册,潮州: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2005年,总第1029页。
    [1]《清实录》(第六册),《圣祖仁皇帝实录》(三),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康熙五十七年三月至四月,总第727页。
    [2](清)魏源:《海国图志》(卷七),《东南洋三》,邵阳魏氏拥遗经阁重刻本,光绪二年(1876),第68页。
    [3]《嘉庆重修一统志·三四》,卷552,暹罗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7173页。
    [4]黄素芳:《贸易与移民——清代中国人移民暹罗历史研究》,厦门: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庄国土教授指导,2008年,第119页。
    [5]《嘉庆重修一统志·三四》,卷552,暹罗条,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总第27176页。
    [6]以上引自、参见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编:《泰国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118、120页。
    [7]参见[美]G.威廉·史金纳著,王云翔译:《古代的逞罗华侨》,《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2年第2期,第119页。
    [8]杜宾:《暹罗王国史》,此书原于1771年发表于巴黎,后由B.O.Cartwright由法文译出,于1908年出版于曼谷,美国教会出版社,第9页。转引自[美]G.威廉·史金纳,王云翔译《古代的暹罗华侨》,《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2年第2期,第119页。
    [1]克罗福:《向乔治·宣敦爵士的报告书》,曼谷,1915年,第103页。转引自[美]G.威廉·史金纳著,王云翔译《古代的暹罗华侨》,《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2年第2期,第119页。
    [2]《曼谷纪年》,第86页。转引自[美]G.威廉·史金纳著,王云翔译《古代的暹罗华侨》,《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2年第2期,第119页。
    [3][美]G.威廉·史金纳著,王云翔译:《古代的暹罗华侨》,《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2年第2期,第119页。
    [4]当勒利:《中国帆船和其他本地船舶》,(Ivon A.Donnelly:《Chinese Junks and other Native Craft》),上海,1924年,第115页。转引自[美]G.威廉·史金纳著,魏嵩寿、林俊绵合译《泰国华侨社会,史的分析》,《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4年第1期,第11页。
    [5][美]G.威廉·史金纳著,魏嵩寿、林俊绵合译:《泰国华侨社会,史的分析》,《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4年第1期,第11页。
    [6]北洋洋务局纂辑:《约章成案汇览》,甲编卷二,《中英续增条约》,上海:点石斋石印本,光绪三十一年(1905),第3页。
    [7]《恩格斯致弗·阿·左尔格的信》,1894年11月10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11页。
    [1][美]G.威廉·史金纳著,魏嵩寿、林俊绵合译:《泰国华侨社会,史的分析》,《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4年第1期,第11页。
    [2][美]G.威廉·史金纳著,魏嵩寿、林俊绵合译:《泰国华侨社会,史的分析》,《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4年第1期,第3页。
    [3]饶宗颐总纂:《潮州志》(第四册),潮州: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2005年,总第1750页。
    [4]饶宗颐总纂:《潮州志》(第四册),潮州: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2005年,总第1752页。
    [5]参引见[美]G.威廉·史金纳著,许华译:《泰国华侨社会,史的分析》,《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4年第3期,第96页。
    [6]饶宗颐总纂:《潮州志》(第四册),潮州: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2005年,总第1753页。
    [7][美]G.威廉·史金纳著,王云翔译:《古代的暹罗华侨》,《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2年第3期,第115页。
    [8]原始资料来自康奈尔大学曼谷研究中心站1952—1953年。转引自[美]G.威廉·史金纳著,许华译《泰国华侨社会,史的分析》,《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4年第4期,第83页。
    [9]详表参见[美]G.威廉·史金纳著,许华译:《泰国华侨社会,史的分析》,《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4年第4期,第74-75页。
    [1]邓金花:《1970年代以来前往泰国的中国新移民研究——以潮汕新移民为例》,厦门: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张旭东副教授指导,2007年,第21-24页。
    [2]此段引自《泰国华侨华人概况》,中国侨网,2006年6月30日,http:/www.chinaqw.com.cn/news/2006/0630/68/34587.shtml.
    [3]陈泽泓:《潮汕文化概说·序》,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6页。
    [1]饶宗颐总纂:《潮州志》第六册,潮州: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2005年,总第2952页。
    [2][泰]洪林:《潮州文化融入泰国社会初探》,《泰中学刊》(泰),2004年。
    [3]此段参见修朝:《中国“优”在泰国的沿革》,《泰中学刊》(泰),1998年。
    [4]修朝:《中国“优”在泰国的沿革》,《泰中学刊》(泰),1998年。
    [5]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百年史稿(1901—2000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第23页。
    [6][泰]洪林:《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概况》,《泰中学刊》(泰),1996年。
    [1]参见陈骅:《海外潮剧概观》,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第29页。
    [2][泰]通同·占塔朗素、匿·顺通著、陈建敏译:《拉玛五世皇时期(1868—1910年)有关中国侨民的政策和法律》,《泰中学刊》(泰),2002年,第85页。
    [3]陈骅:《海外潮剧概观》,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第22页。
    [1]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研究·3——潮剧五十年文论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
    [2]参见陈骅:《海外潮剧概观》,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第32-33页。
    [1]杨秀钦:《潮剧名家林如烈老先生访问记》,载蔡碧霞《狮城潮剧情》,新加坡:戏曲学院,2003年,第160页。
    [2]张国培:《潮剧在泰国》,《华文文学》2000年第4期。
    [3]以上参见、引自陈骅:《海外潮剧概观》,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第24、26页。
    [1]陈骅:《海外潮剧概观》,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第32页。
    [2]灿虹:《“戏曲”“潮剧”漫谈》,载泰国潮州会馆编《泰国潮州会馆成立三十周年纪念特刊》,曼谷:泰国潮州会馆,1968年,第75页。
    [3]冯子平:《泰国华侨华人史话》,香港:香港银河出版社,2005年,第261-262页。
    [1]《潮剧志》编辑委员会:《潮剧志》,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300页。
    [2]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百年史稿(1901—2000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第312页。
    [3]以上引自张国培:《潮剧在泰国》,《华文文学》2000年第4期。
    [4]曾祖武:《潮剧在泰国沧桑史》,载泰国潮州会馆编《泰国潮州会馆成立三十周年纪念特刊》,曼谷:泰国潮州会馆,1968年,第26页。
    [5]2005年10月6日,在曾心、修朝先生的陪同下,笔者首次采访郑膺年先生所录。
    [1]以上参见赖伯疆:《东南亚华文戏剧概观》,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第249页。
    [2]陈骅:《海外潮剧概观》,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第136页。
    [1]资料来源于陈一平总编,泰国潮剧代表团演出委员会编:《泰国潮剧代表团赴中国广州参加潮剧国际文化节演出特刊》,泰国:泰国潮剧代表团演出委员会,2006年,第13-64页。
    [2]李明欢:(20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厦门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3]以上引自陈韩星主编:《近现代潮汕戏剧》,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第362页。
    [1](清)朱景英:《海东札记》下册卷三,福州古旧书店复印本,1982年,第5页。
    [2]陈韩星主编:《近现代潮汕戏剧》,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第363页。
    [3]赖伯疆:《东南亚华文戏剧概观》,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第180页。
    [4]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百年史稿(1901—2000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第292页。
    [5]陈韩星主编:《近现代潮汕戏剧》,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第362页。
    [6]应为“老赛宝丰”。
    [7]马俊:《五十年来的星马京戏》,载《全麻平社为南洋大学筹募基金义演纪念特刊》,新加坡:南洋印务,1956年,第59页。转引自周宁主编《东南亚华语戏剧史》(下),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87-488页。[新]赖素春撰写。
    [8]以上引自Wayang-A History of Chinese Opera in Singapore,Singapore:The National Archives of Singapore,1988,P.31.转引自周宁主编《东南亚华语戏剧史》(下),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88页。[新]赖素春撰写。
    [1]此段引自陈韩星主编:《近现代潮汕戏剧》,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第362页。
    [2]此段引自陈韩星主编:《近现代潮汕戏剧》,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第363页。
    [3]林淳钧、陈历明编著:《潮剧剧目汇考·上·前言》,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页。
    [1]此段引自周艾黎:《海外潮剧纵横谈》,载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研究·3——潮剧五十年文论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第178页。
    [2]参见陈骅:《海外潮剧概观》,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第82页。
    [3]周宁主编:《东南亚华语戏剧史》(上),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13页。康海玲撰写。
    [4]陈韩星主编:《近现代潮汕戏剧》,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第366页。
    [5]此段引自陈韩星主编:《近现代潮汕戏剧》,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第366页。
    [1]此段引自周艾黎:《海外潮剧纵横谈》,载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研究·3——潮剧五十年文论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第180页。
    [2]此表为笔者根据新加坡赖素春的《南光周刊》演出统计表而做,详见周宁主编:《东南亚华语戏剧史》(下),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16-519页。
    [3]郑膺年:《泰国的华语广播电台》,《泰中研究》,泰国:华侨崇圣大学泰中研究中心,2005年,第385页。
    [1]以上引自周宁主编:《东南亚华语戏剧史》(下),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32页。[新]赖素春撰写。
    [2][泰]钱丰:《海外潮音——陈楚慧艺术评传》,泰国:八和机构,2000年,第194页。
    [3]此段引自陈骅:《海外潮剧概观》,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第119-120页。
    [1]赖伯疆:《东南亚华文戏剧概观》,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第258页。
    [2]杨木:《广东潮剧传到泰国之后》,载广东省艺术创作研究室编《潮剧研究资料选》,广州,1984年,非正式出版,第283页。杨木原名杨穆俊。
    [3]此资料由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陈骅先生提供。
    [4]陈骅:《海外潮剧概观》,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第94页。
    [1]此段参见陈骅:《海外潮剧概观》,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第135-136页。
    [2]赖伯疆:《东南亚华文戏剧概观》,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第203页。
    [3]参见陈骅:《海外潮剧概观》,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第85页。
    [1]参见周宁主编:《东南亚华语戏剧史》(下),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55-556,568-570页。[新]赖素春撰写。
    [2]参见林瑞鸾:《马来西亚槟城州潮剧研究——以酬神戏活动为探讨对象》,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启丰教授指导,2008年,第114、124、127页。
    [3]Cheah Gek Song,Oral History Centre,National Archives of Singapore,Recording date:1988,Accession No.932.转引自周宁主编《东南亚华语戏剧史》(下),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40页。[新]赖素春撰写。
    [4]Cheah Gek Song,Oral History Centre,National Archives of Singapore,Recording date:1988,Accession No.932,transcripts P.31.转引自周宁主编《东南亚华语戏剧史》(下),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40页。[新]赖素春撰写。
    [5]Chng Gek Huay,Oral History Centre,National Archives of Singapore,Recording date:1987,Accession No.860 Transcripts,PP.123-138.转引自周宁主编《东南亚华语戏剧史》(下),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40-541页。[新]赖素春撰写。
    [6]周宁主编:《东南亚华语戏剧史》(下),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41页。[新]赖素春撰写。
    [7]周宁主编:《东南亚华语戏剧史》(上),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36页。康海玲撰写。
    [1]此段参见周宁主编:《东南亚华语戏剧史》(上),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36-237页。康海玲撰写。
    [2]周宁主编:《东南亚华语戏剧史》(上),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38-239页。康海玲撰写。
    [3]王忠林、皮述民、赖炎元、谢云飞合著:《四大传奇及东南亚华人地方戏》,新加坡:南洋大学亚洲文化研究所,1972年,第17页。
    [4]应为“新荣和兴”。
    [1]周宁主编:《东南亚华语戏剧史》(下),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45页。[新]赖素春撰写。
    [2]周宁主编:《东南亚华语戏剧史》(下),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68页。[新]赖素春撰写。
    [3]“打戏人”是演出剧团与请戏庙宇理事会间的中间人,他与双方保持联系,为请戏单位介绍剧团进行演出、为剧团寻求演出机会,促成酬神戏演出活动的进行,再从完成的交易中抽取佣金,抽佣对象多为剧团,但也有向双方(请戏庙宇理事会及剧团)皆收取“介绍费”的可能。此注释见林瑞鸾:《马来西亚槟城州潮剧研究——以酬神戏活动为探讨对象》,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启丰教授指导,2008年,第9页,注释32。
    [4]林瑞鸾:《马来西亚槟城州潮剧研究——以酬神戏活动为探讨对象》,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启丰教授指导,2008年,第66页。
    [5]林瑞鸾曾向泰国老怡梨春潮剧团团长陈炎通求证,泰国与新加坡由于不会允许外国剧团进行酬神戏形式的演出,故而并无此代理情形。中国云霄青年潮剧团团长罗崇礼也说明中国境内的打戏情形亦仅由传统打戏人及剧团自身负责,亦无外国剧团参与。见林瑞鸾:《马来西亚槟城州潮剧研究——以酬神戏活动 为探讨对象》,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启丰教授指导,2008年,第9页,注释33。
    [1]林瑞鸾:《马来西亚槟城州潮剧研究——以酬神戏活动为探讨对象》,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启丰教授指导,2008年,第9页。
    [2]林瑞鸾:《马来西亚槟城州潮剧研究——以酬神戏活动为探讨对象》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启丰教授指导,2008年,第69页。
    [3]此段引文出自周宁主编:《东南亚华语戏剧史》(下),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41、535页。[新]赖素春撰写。
    [4][英]布赛尔著,徐平译:《东南亚的中国人》卷一,《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57年第4期,第4页。
    [1]此段引文出自周宁主编:《东南亚华语戏剧史》(下),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541、542、543页。[新]赖素春撰写。
    [2]林瑞鸾:《马来西亚槟城州潮剧研究——以酬神戏活动为探讨对象》,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张启丰教授指导,2008年,第122页。
    [1]参见陈韩星主编:《近现代潮汕戏剧》,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第17页。
    [2]参见林淳钧:《潮剧艺术欣赏》,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6页。
    [1][马来西亚]萧遥天:《民间戏剧丛考》,新加坡:南国出版社,1957年,第1页。
    [2]意为“领奏”。
    [3]《中国戏曲志·广东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广东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3年,第37页。
    [1]陈韩星主编:《近现代潮汕戏剧》,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年,第185页。
    [2]林淳钧:《潮剧闻见录》,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80页。
    [3]张国培:《潮剧在泰国》,《华文文学》2000年第4期。
    [4][泰]谢增泰:《日趋没落的潮剧》,谢增泰《湄南河畔采风行》,大众摄影广告有限公司设计制版,第17页。
    [5]参见[泰]钱丰:《海外潮音——陈楚蕙艺术评传》,泰国:八和机构,2000年,第82、84页。
    [1][泰]谢增泰:《日趋没落的潮剧》,谢增泰《湄南河畔采风行》,大众摄影广告有限公司设计制版,第16页。
    [2]赖伯疆:《东南亚华文戏剧概观》,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第253页。
    [3]《“天波楼”中三个泰伶 黄艳秋 陈金枝 郑婵如》,《世界日报》(泰),1962年2月26日第11版。
    [1]陈一平总编,泰国潮剧代表团演出委员会编:《泰国潮剧代表团赴中国广州参加潮剧国际文化节演出特刊》,泰国:泰国潮剧代表团演出委员会,2006年,第94页。
    [2]《中国广东潮剧团访泰演出特刊》,1986年。
    [3]参见[泰]钱丰:《海外潮音——陈楚慧艺术评传》,泰国:八和机构,2000年,第100-101页。
    [4]参见陈一平总编,泰国潮剧代表团演出委员会编:《泰国潮剧代表团赴中国广州参加潮剧国际文化节演出特刊》,泰国:泰国潮剧代表团演出委员会,2006年,第86页。
    [1]参见蔡碧霞:《狮城潮剧情》,新加坡:戏曲学院,2003年,第149页。
    [2]以上参见赖伯疆:《东南亚华文戏剧概观》,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年,第270页。
    [3]参见陈骅:《海外潮剧概观》,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第137页。
    [4]陈韩星:《五洲潮曲共乡情:记93(汕头)国际潮剧节》,载陈一平总编,泰国潮剧代表团演出委员会编《泰国潮剧代表团赴中国广州参加潮剧国际文化节演出特刊》,泰国:泰国潮剧代表团演出委员会,2006年,第107页。
    [1]以上资料来源陈一平总编,泰国潮剧代表团演出委员会编:《泰国潮剧代表团赴中国广州参加潮剧国际文化节演出特刊》,泰国:泰国潮剧代表团演出委员会,2006年,第82、84页。
    [2]参见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百年史稿(1901—2000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第313页。
    [1]详见本文第一章第二节第一部分,第22-31页。
    [2]《特殊环境下国防戏剧题材与上演问题的检讨》,《中国周刊》(泰),1938年10月9日。
    [3]详见本文第一章第二节第二部分,第31-34页;第二章第三节第一部分,第75-81页。
    [1]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一个分化了的社会是各个相对自主的“游戏”领域即场域的聚合。场域是关于资本的数量与结构时间演进的函数,对应着现实的各种社会关系。
    [2]尽管泰国的政治权力仅属于少数皇族和官僚,但相对于佬族等原住民来说,华族在泰国的政治诉求受到较大的压制。东南亚华人研究专家廖建裕教授认为在原住民国家中有两种少数族群:本地少数族群和非本地或移民者少数族群。本地少数族群相比非本地少数族群占有较高的地位,东南亚的华人即属于后者。本地族群比非本地族群享有更多的权利,这通常反应在政府政策与宪法中。在建立一种属于民族本质的新民族文化时,本地少数族群的文化通常会被考虑在内,而非本地少数族群的文化则常常被排除在外。(廖建裕教授的观点参见Leo Suryadinata.Ethnic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Overseas Chinese,Chinese Overseas or Southeast Asians? In Ethnic Chinese as Southeast Asians.Edited by Leo Suryadinata.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97.P.6.)
    [1]由[日]谷泽弘毅:《泰国的地区间差距》表1得出此结论,《南洋资料译丛》1993年第3期,第45页。其资料来源:1975、1980年的数字,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局编《地区与府生产总值》,1986年版。1987年的数字,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局编《地区与府生产总值》,曼谷,1989年版。
    [2]根据[日]竹内隆夫:《泰国的经济发展与东北部农村》表7整理,《南洋资料译丛》2004年第2期,第52页。其资料来源:各年度的家庭社会经济调查报告。
    [3]以上两句参见陈一平总编,泰国潮剧代表团演出委员会编:《泰国潮剧代表团赴中国广州参加潮剧国际文化节演出特刊》,泰国:泰国潮剧代表团演出委员会,2006年,第97页。
    [4]即诗琳通公主殿下。
    [5]陈一平总编,泰国潮剧代表团演出委员会编:《泰国潮剧代表团赴中国广州参加潮剧国际文化节演出特刊》,泰国:泰国潮剧代表团演出委员会,2006年,第85页。
    [1]陈一平总编,泰国潮剧代表团演出委员会编:《泰国潮剧代表团赴中国广州参加潮剧国际文化节演出特刊》,泰国:泰国潮剧代表团演出委员会,2006年,第67页。
    [2]陈碧笙主编:《南洋华侨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486-487页。
    [3]布迪厄认为社会资本是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同占有某种大家公认的、体制化的网络密不可分。这种社会资本的确定和维持是建立在物质的和象征性的交换基础上的。
    [1]陈骅:《海外潮剧概观》,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第94页。
    [2]布迪厄指出文化资本的积累是处于具体状态之中的,即采取了我们称之为文化、教育、修养的形式,它预先假定了一种具体化、实体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因为包含了劳动力的变化和同化,所以极费时间,而且必须由投资者亲历亲为。(见《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载包亚明主编,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94页。)
    [1][泰]李耐冬:《记泰国潮剧的沧桑》,《星暹日报》(泰),1999年6月9日。
    [1][德]伯托尔特·布莱希特著,约翰·威利特译:《论戏剧》,伦敦:Methuen出版社,1978年,第150-151页。转引自[英]约翰·斯道雷著,杨竹山、郭发勇、周辉译《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6页。
    [1]吴圣杨:《萨迪纳制与暹罗华人的文化适应》,《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第1期。
    [2]周方冶:《泰国的廉政建设与廉政文化》,《当代亚太》2006年第4期。
    [3]张立鹏:《庇护关系——一个社会政治的概念模式》,《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3期。
    [4]瓦拉撒·马哈塔诺文:《泰国潮州人和故乡潮州人》,曼谷:艾迪森伯雷斯有限公司,1996年,第44-53页。转引自吴圣杨《萨迪纳制与暹罗华人的文化适应》,《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第1期。
    [5]储德拉查塞缇,巴利文义指大富翁,这个官职在素可泰时已经出现,不过大城王朝及后来的史料才有记载,大城王朝时储德拉查塞缇爵位是銮(第四等爵位),占地1,400莱,负责管理为皇家干活的中国人,领管往来南部的大帆船是其业务之一,到了曼谷王朝,储德拉查塞缇则负责管理全部中国人,爵位升为帕拉亚(第二等爵位)。由于自曼谷王朝三世王开始,泰中商贸频繁,史料中才出现出任储德拉查塞缇的官员的名字及其身世。从史料提及的11位储德拉查塞缇资料看,基本上是华人或华人后代。此注释转引自吴圣杨《萨迪纳制与暹罗华人的文化适应》,《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第1期。
    [6]娑·帕莱内:《暹罗官吏》,曼谷:玛蒂存出版社,2003年,第145-153页。转引自吴圣杨《萨迪纳制 与暹罗华人的文化适应》,《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第1期。
    [1]以上引自吴圣杨:《萨迪纳制与暹罗华人的文化适应》,《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第1期。
    [2]此段引自吴圣杨:《萨迪纳制与暹罗华人的文化适应》,《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第1期。
    [3]1932年,泰国政体变革、法制健全后,废除了西方国家在泰国的治外法权。
    [4]以上参见[泰]通同·占塔朗素、匿·顺通著,陈建敏译:《拉玛五世皇时期(1868—1910年)有关中国侨民的政策和法律》,《泰中学刊》(泰),2002年,第79页。
    [5]“流寓”为元明时期对华侨的一种称谓。
    [1]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第一册),北京:中国书店,1990年,第457页。
    [2]泰国政府最初称华人秘密会社为“大兄”,潮州方言即是“大哥”,是指某一地区秘密会社的首领,官方以此来称呼华人的秘密会社。至拉玛五世时始改称为“红字”,潮州方言为“洪字”。此注释参见旺威帕·武律叻达纳华、素攀·占塔瓦匿著:《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初期泰国社会中的潮州人》,载朱拉隆功大学亚洲研究所《泰国潮州人及其故乡潮汕地区研究报告:第一阶段,樟林港(1767—1850)》,曼谷:朱拉隆功大学亚洲研究所,1991年,第89页。
    [3]参见拍耶那立沙叻差吉的奏札,曼谷朝122年(1903)6月5日,见攀尼·布叻《1914—1939年间泰国资本家的特征》,Panthakit Publishing,2002年1月,第443页。转引自[泰]黎道纲《孙中山先生1903年来暹考》,《泰中研究》,泰国:华侨崇圣大学泰中研究中心出版,2003年,第118页。
    [4]銮讪帕吉比差呈御弟公摩銮提瓦翁瓦罗巴干的奏文,曼谷朝122年(1903)6月12日,见攀尼·布叻《1914—1939年间泰国资本家的特征》,Panthakit Publishing,2002年1月,第444页。转引自[泰]黎道纲《孙中山先生1903年来暹考》,《泰中研究》,泰国:华侨崇圣大学泰中研究中心,2003年,第118页。
    [5]泰国国家档案馆,五世皇文件,第(?).21/23“关于中国拟在暹罗舍利大使馆和领事馆的事情”。转引自[泰]通同·占塔朗素、匿·顺通著,陈建敏译《拉玛五世皇时期(1868—1910年)有关中国侨民的政策和法律》,《泰中学刊》(泰),2002年,第80页。
    [6]谢犹荣:《暹罗国志》,曼谷:南海通讯社,1949年,第294页。
    [7]《暹罗华侨之教育状况》,《南洋时事汇刊》第一卷第九号,教育版,1925年,第1页。
    [8]周南京主编、潘亚暾卷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文学艺术卷》,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第479页。
    [1]《大清宣统新法令》(第三册),上海: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10年,第10页。
    [2]Seksan,'Transformation of the Thai state',P.276,cited from Chris Baker and Pasuk Phongpaichit,A History of Thai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P.114.
    [3]Chris Baker and Pasuk Phongpaichit,A History of Thai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P.114.
    [4]陈碧笙主编:《世界华侨华人简史》,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240页。
    [5]原名《华暹日报》。
    [6]周南京主编、潘亚暾卷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文学艺术卷》,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年,第478页。
    [7]方积根、胡文英:《海外华文报刊的历史与现状》,北京:新华出版社,1989年,第69页。
    [1]参见任贵祥、赵红英:《华侨华人与国共关系》,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年,第71页。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第522页。
    [3]广东省档案馆、广州华侨志编委会、广州华侨研究会、广州师范学院合编:《华侨与侨务史料选编》(2),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页。
    [4]广东省档案馆、广州华侨志编委会、广州华侨研究会、广州师范学院合编:《华侨与侨务史料选编》(1),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13页。原载1925年8月29日《广州民国日报》。
    [5]以上引文均出自[美]G.威廉·史金纳著,许华译:《泰国华侨社会,史的分析》,《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4年第3期,第129-130页。
    [6]黄警顽编著:《华侨对祖国的贡献》,上海:棠棣社,1940年,第204页。
    [1]Chris Baker and Pasuk Phongpaichit,A History of Thai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P.114.
    [2][美]G.威廉·史金纳著,许华译:《泰国华侨社会,史的分析》,《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4年第3期,第134-135页。
    [3]原文如此,应为“汪公使”。
    [4]杨建成主编:《泰国的华侨》,台北:中华学术院南洋研究所,1986年,第326-327页。
    [5]谢犹荣:《暹罗国志》,曼谷:南海通讯社,1949年,第298页。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922-924页。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920-921页。
    [3]Landon,Chinese in Thailand,P.269.转引自[英]布赛尔著,王陆译《东南亚的中国人》卷三,《在暹罗的中国人》,《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58年第1期,第58页。
    [4]此段参见[英]布赛尔著,王陆译:《东南亚的中国人》卷三,《在暹罗的中国人》,《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58年第1期,第57-58页。
    [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文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23页。
    [1]兰敦(Kenneth Parry Landon):《泰国华侨》(The Chinese in Thailand,太平洋学会出版,1941年,第103页。转引自[英]布赛尔著,王陆译《东南亚的中国人》卷三,《在暹罗的中国人》,载《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58年第1期,第47页。
    [2][美]G.威廉·史金纳著,许华译:《泰国华侨社会,史的分析》,《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4年第3期,第136-137页。
    [3]以上引文见[美]G.威廉·史金纳著,许华译:《泰国华侨社会,史的分析》,《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4年第4期,第91、93页。
    [4]《曼谷论坛报》,1953年1月24日。转引自[美]G.威廉·史金纳著,许华译《泰国华侨社会,史的分析》, 《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4年第4期,第101页。
    [1]刘华:《华侨国籍问题与中国国籍立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175页。
    [2]《曼谷邮报》,1955年7月15日。转引自[美]G.威廉·史金纳著,许华译《泰国华侨社会,史的分析》,《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4年第4期,第102页。
    [3]《曼谷邮报》,1955年8月20日。转引自[美]G.威廉·史金纳著,许华译《泰国华侨社会,史的分析》,《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4年第4期,第102页。
    [4]《曼谷邮报》,1955年7月15日,《曼谷论坛报》,1955年9月29日。转引自[美]G.威廉·史金纳著,许华译《泰国华侨社会,史的分析》,《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4年第4期,第102页。
    [5]《曼谷政府公报》,1956年1月12日。转引自[美]G.威廉·史金纳著,许华译《泰国华侨社会,史的分析》,《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4年第4期,第102页。
    [6]以上出自[美]G.威廉·史金纳著,许华译:《泰国华侨社会,史的分析》,《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4年第4期,第102-103页。
    [7]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21-322页。
    [1]张锡镇:《中泰关系四十年》,《东南亚研究》1990年第2期。
    [2]陈慧松:《泰国的潮州人》,《华人》1987年第4期。
    [3]以上参引自陈闻:《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半世纪来泰国华人境遇的演变》,《华人》1990年第6期。
    [4]《暹罗华侨日报星期刊》,1938年7月31日。
    [1]王忠林、皮述民、赖炎元、谢云飞合著:《四大传奇及东南亚华人地方戏》,新加坡:南洋大学亚洲文化研究所,1972年,第18页。
    [2]参见[泰]洪林:《泰国爱国华侨抗日史略》,《泰中学刊》(泰),2002年。
    [1]以上引文均见傅增有:《自由泰运动与战后泰国地位》,载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编《东方研究》,北京:蓝天出版社,1999年,第135页。
    [1]修朝:《公元一九五0—二000年泰国五十年大事记》,《泰中学刊》(泰),2002年,第121页。
    [2]宁平:《佛教在泰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影响》,《当代亚太》1997年第2期。
    [3]涂晓敏:《泰国军人政权研究》,昆明: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年,第55页。
    [4]罗奕原:《21世纪:军队在泰国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东南亚纵横》2004年第8期。
    [1]参见Hal Hill and Peter Warr,The trouble with Manila and Bangkok,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April 2006,Vol.169,No.3,P.15.
    [2]《背景资料:泰国人民民主联盟》,http://news.163.com/08/0826/18/4K9UIJMK0001121M.html.
    [3]以上引文均见周方冶:《泰国政党政治的演进与发展》,载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2006年。
    [1]此段引自任一雄:《政党的素质与民主政治的发展——从泰国政党的历史与现状看其民主政治的前景》,《东南亚研究》2001年第5期。
    [2]周方冶:《泰国的廉政建设与廉政文化》,《当代亚太》2006年第4期。
    [3]陈晓律、李国民:《高速增长中的低度政治发展——泰国模式分析》,《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9年第1期。
    [1]中山大学东南亚史研究所编:《泰国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6页。
    [2]张国培:《潮剧在泰国》,《华文文学》2000年第4期。
    [3]此段参见修朝:《中国“优”在泰国的沿革》,《泰中学刊》(泰),1998年。
    [4]以上译自Chris Baker and Pasuk Phongpaichit,A History of Thai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P.106.
    [5]《曼谷邮报》,1953年12月24日。转引自[美]G.威廉·史金纳著,许华译《泰国华侨社会,史的分析》,《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4年第4期,第101页。
    [1]2005年10月2日上午,在许为岳先生的陪同下,笔者对张伯杰夫妇及其弟子周文雄先生的访谈录。张伯杰出生于泰国,祖籍广东普宁,1947年大学毕业,1950年回中国,师从刘学安学习声乐,在北京举办过多场讲座,1981年返泰后就再也没回中国。张伯杰在汕头期间曾将川剧《江姐》改为潮剧,1950年代将潮曲工尺谱改为简谱,使潮剧得以普及。
    [2]Leo Suryadinata,Ethnic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Overseas Chinese,Chinese Overseas or Southeast Asians? In Ethnic Chinese as Southeast Asians,Edited by Leo Suryadinata,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97,P.7.
    [3]饶伟讯:《君主政体和民主化》,饶伟讯著,薛学了等译《泰国的政治变化:民主与参与》,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2002年,第124页。
    [4]关于普密蓬国王的保守主义政治哲学详见饶伟讯:《君主政体和民主化》,饶伟讯著,薛学了等译《泰国 的政治变化:民主与参与》,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香港城市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2002年,第127-144页。
    [1]田禾、周方冶编著:《泰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132页。
    [2]参见贺圣达:《“泰体西用”:近代泰国思想发展的特点》,《东南亚》1996年第1期。
    [3]肖宪、吴涛等著:《泰国人》,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年,第87页。
    [4]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百年史稿(1901—2000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第317-318页。
    [1][英]C.W.沃特森著,叶兴艺译:《多元文化主义》,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30页。
    [1]此段引自陈泽泓:《潮汕文化概说·序》,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4-5页。
    [2]以上引自黄挺:《潮汕文化源流》,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16页。
    [3]黄挺:《潮汕文化源流》,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16页。
    [1](清)俞蛟:《梦厂杂著》卷十,潮嘉风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186页。
    [2]李亦彤:《浅谈潮丑与潮汕文化的关系》,《韩山师专学报》1991年第1期。
    [3]李亦彤:《浅谈潮丑与潮汕文化的关系》,《韩山师专学报》1991年第1期。
    [4]以上引自陈泽泓:《潮汕文化概说》,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52-253页。
    [5]以上引文均见吴国钦:《潮剧与潮丑》,《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第4期。
    [6]以上引自李亦彤:《浅谈潮丑与潮汕文化的关系》,《韩山师专学报》1991年第1期。
    [1]参见林淳钧、陈历明编著:《潮剧剧目汇考》(中),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总第688-689页。
    [2]此段引自李亦彤:《浅谈潮丑与潮汕文化的关系》,《韩山师专学报》1991年第1期。
    [3]黄挺:《潮汕文化源流》,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217页。
    [4]以上引自洪潮执笔:《潮剧彩罗衣旦表演艺术初探》,载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研究·3——潮剧五十年文论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第254、261-262页。
    [1]《潮剧志》编辑委员会:《潮剧志》,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25页。
    [2]吴奎信:《潮州歌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9页。
    [3]以上引自《潮剧的唱腔》,http://www.chaoju.com/yanjiu/chaojudechangqiang.htm.
    [4][马来西亚]萧遥天:《民间戏剧丛考》,新加坡:南国出版社,1957年,第241页。
    [5]陈泽泓:《潮汕文化概说·序》,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533页。
    [1][泰]旺威帕·武律叻达纳攀、素攀·占塔瓦匿:《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初期泰国社会中的潮州人》,载朱拉隆功大学亚洲研究所《泰国潮州人及其故乡潮汕地区研究报告:第一阶段,樟林港(1767—1850)》,曼谷:朱拉隆功大学亚洲研究所,1991年,第81页。
    [2]林悟殊:《泰国大峰祖师崇拜述略》,载王见川、柯若朴编《民间宗教》,台北:南天书局,1996年,第8页。
    [3]李耐冬:《记泰国潮剧的沧桑》,《星暹日报》(泰),1999年6月10日。
    [1]陈骅:《海外潮剧概观》,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年,第130页。
    [2]参见罗喻臻:《试论泰国佛教“华僧宗”的历史发展及其特征——兼论泰国华人的文化认同》,北京: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年,第5页。
    [3]参见罗喻臻:《试论泰国佛教“华僧宗”的历史发展及其特征——兼论泰国华人的文化认同》,北京: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年,第9页。
    [4]以上引自罗喻臻:《试论泰国佛教“华僧宗”的历史发展及其特征——兼论泰国华人的文化认同》,北京: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年,第11页。
    [1]以上引文见陈历明:《潮剧剧目纵横观探》,载《第三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年,第187、189页。
    [2]参见郑志伟:《潮剧音乐概述》,载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研究·3——潮剧五十年文论选》,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第331页。
    [3]林悟殊:《泰国潮人德教信仰考察》,载黄挺主编《潮学研究》(第12辑),香港:文化创造出版社,2005年,第46页。
    [1]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百年史稿(1901—2000年)》,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年,第320-321页。
    [2]泰国的小乘佛教亦称上座部佛教。
    [3]即昙摩罗阁·律泰。
    [4]以上均引自吴圣杨:《萨迪纳制与暹罗华人的文化适应》,《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第1期。
    [1]以上引自[泰]披耶阿奴曼拉查东著,马宁译:《泰国传统文化与民俗》,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0、28-29页。
    [2]吴圣杨:《萨迪纳制与暹罗华人的文化适应》,《南洋问题研究》2008年第1期。
    [1]2005年9月30日,笔者在许为岳先生的陪同下,对翁文奎、李先列的访谈。
    [2]2005年10月7日上午,笔者在许为岳先生的陪同下,采访了忠孝义佛坛王桂兰的助手细姑娘。
    [1]吴圣杨:《婆罗门教信仰与泰人的礼法文化》,《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8期。
    [2]陈泽泓:《潮汕文化概说》,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99页。
    [3]陈泽泓:《潮汕文化概说》,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301页。
    [4]吴圣杨:《婆罗门教信仰与泰人的礼法文化》,《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8期。
    [5]吴圣杨:《婆罗门教信仰与泰人的礼法文化》,《太平洋学报》2007年第8期。
    [1]以上引自、参见饶宗颐总纂:《潮州志》(第八册),潮州: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2005年,第3581-3582、3582-3584页。
    [2]修朝:《中国“优”在泰国的沿革》,《泰中学刊》(泰),1998年。
    [3]吴圣杨:《象谚语与泰人的女性崇拜——从中国南方的象耕古风说开去》,《东南亚研究》2007年第5期。
    [1](明)马欢著,冯承钧校注:《瀛涯胜览》,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第19页。
    [2]《临海异物志 桂海虞衡志 海语 海槎余录》,载(明)黄衷:《海语》卷上,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2页。
    [3]祁欢:《泰国人妖》,《药物与人》1999年第3期。
    [1]以上参见、引自美联社曼谷6月18日电:《为保护变性和易装癖学生 泰学校修建“不分性别”洗手间》,《参考消息》,2008年6月26日第6版。
    [2]参见田禾、周方冶编著:《泰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63页。
    [3]以上引文均见田禾、周方冶编著:《泰国》,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第363页。
    [1][法]米歇尔·福柯著,莫伟民译:《词与物》,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第379页。
    [1][泰]披耶阿奴曼拉查东著,马宁译:《泰国传统文化与民俗》,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7年,第25-26页。
    [1]杨锡铭:《泰国潮州话初探》,《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1]王忠林、皮述民、赖炎元、谢云飞合著:《四大传奇及东南亚华人地方戏》,新加坡:南洋大学亚洲文化研究所,1972年,第18页。
    [2]笔者采访陈赛凤的小儿子黄木炎夫妇时所录。
    [3]2008年11月19日下午,笔者采访了泰国法政大学教授Medhi Krongkaew博士,地点: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
    [1]罗钦文:《泰国华人创办首家“中文电视台”18日开播》,中新社曼谷2005年12月11日电,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12/12/content_3910755.htm.
    [1][英]约翰·斯道雷著,杨竹山、郭发勇、周辉译:《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9页。
    1.[波兰]格洛托夫斯基,耶日著.魏时译.迈向质朴戏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2.[波兰]英加登著.陈燕谷译.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8.
    3.[丹麦]克尔凯郭尔,索伦等著.悲剧:秋天的神话[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4.[德]本雅明,瓦尔特著.王才勇译.摄影小史+机器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5.[德]布莱希特著.丁扬忠等译.布莱希特论戏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
    6.[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等译.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7.[德]哈贝马斯著.曹卫东译.交往行为理论: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8.[德]海德格尔著.陈嘉映、王庆节译.存在与时间[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9.[德]黑格尔著.朱光潜译.美学:卷三,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10.[德]洪堡特,威廉·冯著.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1.[德]加达默尔,汉斯—格奥尔格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2.[德]卡西尔,恩斯特著.关之尹译.人文科学的逻辑[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3.[德]卡西尔著.甘阳译.人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
    14.[德]康德著.宗白华译.判断力批判[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5.[德]普菲斯特,曼弗雷德著.周靖波、李安定译.戏剧理论与戏剧分析[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4.
    16.[俄]舍尔巴茨基著.立人译.大乘佛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7.[俄]舍尔巴茨基著.立人译.小乘佛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18.[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全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8.
    19.[法]阿达利,贾克著.宋素凤、翁桂堂译.噪音——音乐的政治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0.[法]阿尔托著.桂裕芳译.残酷戏剧:戏剧及其重影[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
    21.[法]巴赞,安德烈著.崔君衍译.电影是什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22.[法]布迪厄,皮埃尔、[美]华康德著.李猛、李康译.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23.[法]狄德罗著.陈占元译.狄德罗论绘画[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4.[法]迪尔凯姆,埃米尔著.周秋良等译.迪尔凯姆论宗教[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25.[法]福柯,米歇尔著.余碧平译.主体解释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6.[法]福柯,米歇尔著.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M].北京:三联书店,2003.
    27.[法]卢梭,让—雅克著.洪涛译.论语言的起源——兼论旋律与音乐的摹仿[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28.[法]斯特劳斯,列维著.王志明译.忧郁的热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
    29.[法]于贝斯菲尔德著.宫宝荣译.戏剧符号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30.[格鲁吉亚]Gurdjeff,G.I.著.黄承晃译.来自真实世界的声音[M].台湾:方智出版社,2000.
    3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中梅译注.诗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2.[加拿大]弗莱,诺思罗普等著.傅正明、程朝翔等译.喜剧:春天的神话[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2.
    33.[美]阿恩海姆,鲁著.郭小平、翟灿译.艺术心理学新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34.[美]阿伦特著.竺乾威译.人的条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5.[美]安德森,本尼迪克特著.吴叡人译.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36.[美]贝尔,丹尼尔著.李琨译.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M].北京: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2002.
    37.[美]贝克,乔治著.余上沅译.戏剧技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38.[美]本尼迪克特,鲁思著.吕万和译.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39.[美]本尼迪克特,鲁思著.王炜等译.文化模式[M].北京:三联书店,1988.
    40.[美]德伯里,H.J.著.王民等译.人文地理——文化、社会与空间[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
    41.[美]戈夫曼,欧文著.冯钢译.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2.[美]格尔兹,克利福德著.赵丙祥译.尼加拉:十九世纪巴厘剧场国家[M].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1999.
    43.[美]格尔兹克,利福德著.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44.[美]格罗斯,菲利克斯著.王建娥、魏强译.公民与国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45.[美]哈特,麦克尔、[意]奈格里,安东尼奥著.杨建国、范一亭译.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46.[美]哈维兰,威廉·A.著.瞿铁鹏、张钰译.文化人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47.[美]科迪维拉,安吉洛·M.著.张智仁译.国家的性格——政治怎样制造和破坏繁荣、家庭和文明礼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48.[美]科恩,罗伯特著.费春放主译.戏剧[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49.[美]科恩,沃伦著.段勇译注.东亚艺术与美国文化——从国际关系视角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0.[美]孔飞力著.陈兼、刘昶译.叫魂——1768年中国妖术大恐慌[M].上海:三联书店,1999.
    51.[美]拉彼德,约瑟夫、[德]克拉托赫维尔,弗里德里希主编.金烨译.文化与认同:国际关系回归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
    52.[美]朗格,苏珊著.刘大基等译.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53.[美]雷契,约翰著.吴琼、齐鹏、李志红译.敲开智者的脑袋[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54.[美]林南著.张磊译.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5.[美]罗尔斯,约翰著.万俊人译.政治自由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56.[美]麦格,马丁·N.著.司马义,祖力亚提译.族群社会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57.[美]米歇尔,W.J.T.著.陈永国、胡文征译.图像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8.[美]摩根索,汉斯著.卢明华等译.国际纵横策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59.[美]姆贝,丹尼斯·K.著.陈德民等译.组织中的传播和权力:话语、意识形态和统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60.[美]萨义德,爱德华·W.著.王宇根译.东方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9.
    61.[美]斯维德勒,L.著.刘利华译.全球对话的时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62.[美]威尔伯,肯著.许金声等译.万物简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63.[美]谢克纳,理查德著.曹路生译.环境戏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
    64.[美]詹姆逊,弗雷德里克著.王逢振等译.快感:文化与政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65.[前苏联]巴赫金著.李兆林、夏忠宪等译.拉伯雷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66.[前苏联]梅耶荷德著.董道明译编.梅耶荷德谈话录[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
    67.[日]滨下武志著.朱荫贵、欧阳菲译.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68.[日]池田大作、[英]威尔逊,B.著.梁鸿飞、王健译.社会与宗教[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69.[日]河竹登志夫著.陈秋峰、杨国华译.戏剧概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3.
    70.[日]田仲一成著.云贵彬、于允译.中国戏剧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
    71.[匈]伊芙特著.崔君衍译.世俗神话——电影的野性思维[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1.
    72.[英]艾斯林,马丁著.罗婉华译.戏剧剖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73.[英]鲍曼,齐格蒙特著.欧阳景根译.共同体[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74.[英]鲍曼,齐格蒙著.洪涛译.立法者与阐释者[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75.[英]布鲁克,彼得著.童道明译.空的空间[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8.
    76.[英]德波顿,阿兰著.陈广兴、南治国译.身份的焦虑[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77.[英]盖尔纳,厄内斯特著.韩红译.民族与民族主义[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78.[英]吉登斯,安东尼著.赵旭东等译.社会学(第四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79.[英]克雷著.李醒译.论剧场艺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6.
    80.[英]马林诺夫斯基著.李安宅译.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M].北京:中国民间出版社,1986.
    81.[英]曼,迈克尔著.刘北成、李少军译.社会权力的来源:第一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82.[英]莫利,戴维、罗宾斯,凯文著.司艳译.认同的空间:全球媒介、电子世界景观与文化边界[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3.[英]尼柯尔著.徐士瑚译.西欧戏剧理论[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84.[英]斯道雷,约翰著.杨竹山、郭发勇、周辉译.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5.[英]泰勒,爱德华·B.著.连树声译.人类学:人及其文化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86.[英]汤姆林森,约翰著.郭英剑译.全球化与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7.[英]特纳,维克多著.黄剑波、柳博贤译.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88.[英]沃特森,C.W.著.叶兴艺译.多元文化主义[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89.包亚明主编.包亚明译.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90.卜键.从祭赛到戏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91.曹其敏.戏剧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2.曹云华.变异与保持:东南亚华人的文化适应[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
    93.陈多、叶长海.中国历代剧论选注[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
    94.陈世雄.戏剧思维[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6.
    95.葛兆光.中国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96.蒋菁.中国戏曲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97.康保成.中国古代戏剧形态与佛教[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4.
    98.李渔.李渔随笔[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0.
    99.连波.戏曲作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100.刘崇德.元杂剧乐谱研究与辑译:上、下[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101.刘登翰.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102.刘宏.中国—东南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03.刘祯.中国民间目连文化[M].成都:巴蜀书社,1997.
    104.龙建国.诸宫调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
    105.吕效平.戏曲本质论[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06.马戎.民族社会学——社会学的族群关系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7.孟昭毅.东方戏剧美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108.潘一禾.文化与国际关系[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109.乔健等主编.文化、族群与社会的反思[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0.饶伟讯著.薛学了等译.泰国的政治变化:民主与参与[M].厦门:厦门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香港:香港城市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2002.
    111.任半塘.唐戏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112.任一雄.东亚模式中的威权政治:泰国个案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113.容世诚.戏曲人类学初探——仪式、剧场与社群[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14.施议对.词与音乐关系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115.石奕龙、郭志超主编.文化理论与族群研究[M].合肥:黄山书社,2004.
    116.宋立道.传统与现代:变化中的南传佛敎世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
    117.宋立道.从印度佛敎到泰国佛敎[M].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2.
    118.宋立道.神圣与世俗——南传佛教国家的宗教与政治[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119.谭帆、陆炜.中国古典戏剧理论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120.谭霈生.谭霈生文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121.王国维.王国维文学论著三种[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22.王海龙.人类学电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
    123.王骥德著.陈多、叶长海注释.王骥德曲律[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3.
    124.王润华.华文后殖民文学:中国、东南亚的个案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125.王婉容.布鲁克[M].台北:生智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
    126.王耀华等.中国传统音乐乐谱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
    127.吴光耀.西方演剧史论稿[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128.徐杰舜主编.族群与族群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129.姚文放.中国戏剧美学的文化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130.游汝杰.地方戏曲音韵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31.余秋雨.戏剧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132.俞为民.曲体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33.俞新天.强大的无形力量:文化对当代国际关系的作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34.语言与音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
    135.张静主编.身份认同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36.张茂桂等.族群关系与国家认同[M].台北:业强出版社,1992.
    137.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38.赵毅衡.当说者被说的时候——比较叙述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139.郑传寅.中国戏曲文化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140.中国戏曲研究院编.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三、五、九册[M].北京:中国戏曲出版社,1959.
    141.周宁.比较戏剧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
    142.周宁.想象与权力:戏剧意识形态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143.周维培.曲谱研究[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
    144.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二、三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1.[马]萧遥天.民间戏剧丛考[M].马来西亚:南国出版社,1957.
    2.[美]布朗,戴尔主编.王同宽译.东南亚:重新找回的历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3.[美]卡迪,约翰·F.著.姚楠、马宁译.东南亚历史发展[M].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4.[泰]共丕耶达吗鉴拉查奴帕著.王又申译.暹罗古代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5.[泰]洪林、黎道纲主编.泰国华侨华人研究[M].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出版有限公司,2006.
    6.[泰]黎道纲.泰国古代史地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0.
    7.[泰]黎道纲.泰境古国的演变与室利佛逝之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2007.
    8.[泰]披耶阿奴曼拉查东著.马宁译.泰国传统文化与民俗[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87.
    9.[泰]钱丰.海外潮音——陈楚蕙艺术评传[M].泰国:八和机构,2000.
    10.[泰]谢维昆,巴帕松著.北京外国语大学亚非语系东南亚研究中心译.从黄河到湄南河[M].泰国:阿玛林大众有限出版公司,2005.
    11.[新西兰]塔林,尼古拉斯主编.王士录等译.剑桥东南亚史:Ⅰ、Ⅱ[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
    12.[英]霍尔,D.G.E.著.中山大学东南亚历史研究所译.东南亚史:上、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3.[英]吴迪著.陈礼颂译.暹罗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
    14.《潮剧志》编辑委员会.潮剧志[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5.
    15.《中国戏曲志·广东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戏曲志·广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3.
    16.蔡碧霞.狮城潮剧情[M].新加坡:戏曲学院,2003.
    17.陈碧笙主编.南洋华侨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9.
    18.陈韩星主编.近现代潮汕戏剧[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19.陈骅.潮剧潮乐在海外[M].汕头: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2000.
    20.陈骅.海外潮剧概观[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21.陈吕范.泰族起源问题研究[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
    22.陈天国、苏妙筝.潮州音乐[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23.陈贤茂主编.海外华文文学史[M].厦门:鹭江出版社,1999.
    24.陈泽泓.潮汕文化概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
    25.董健、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6.杜松年.潮汕大文化[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27.段立生.泰国的中式寺庙[M].泰国:大同社出版有限公司,1996.
    28.段立生.泰国文化艺术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9.段立生著.泰国史散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
    30.范宏贵.同根生的民族——壮泰各族渊源与文化[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
    31.方积根、胡文英.海外华文报刊的历史与现状[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9.
    32.冯子平.泰国华侨华人史话[M].香港:香港银河出版社,2005.
    33.高伟浓.东南亚华人信仰诸神考说:泰国的个案研究[M].曼谷:泰国大通出版有限公司,2001.
    34.海震.戏曲音乐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35.何平.从云南到阿萨姆——傣—泰民族历史再考与重构[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1.
    36.贺圣达.东南亚文化发展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37.贺圣达等.战后东南亚历史发展:1945—1994[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5.
    38.洪潮编著.潮剧字韵[M].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文教委员会出版组,1990.
    39.洪林.泰国华文文学史探[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8.
    40.黄警顽编著.华侨对祖国的贡献[M].上海:棠棣社,1940.
    41.黄挺.潮汕文化源流[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42.暨南大学东南亚研究所、广州华侨研究会编著.战后东南亚国家的华侨华人政策[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89.
    43.赖伯疆.东南亚华文戏剧概观[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3.
    44.犁青主编.泰华文学[M].香港:汇信出版社,1991.
    45.李昌集.中国古代曲学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6.李光照.德教起源[M].泰国:泰国德教会紫真阁,1997.
    47.李强.中西戏剧文化交流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48.梁森桂.潮剧唱腔演唱探述[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49.廖奔、刘彦君.中国戏曲发展史:1—4卷[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3.
    50.林淳钧.潮剧艺术欣赏[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
    51.林金枝主编,李国梁、林金枝、蔡仁龙著.华侨华人与中国革命和建设[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52.林伦伦.潮汕方言与文化研究[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53.林蒲田主编.华侨教育与华文教育概论[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
    54.刘华.华侨国籍问题与中国国籍立法[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
    55.栾文华.泰国文学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
    56.孟昭毅.印象东方戏剧叙事[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6.
    57.裴晓睿.印度的罗摩故事与东南亚文学[M].北京:昆仑出版社,2005.
    58.饶宗颐总纂.潮州志:三、四、六、八册[M].潮州: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印,2005.
    59.任贵祥、赵红英著.华侨华人与国共关系[M].武汉:武汉出版社,1999.
    60.汕头市人民政府华侨办公室、汕头市归国华侨联合会编.汕头华侨志[M].汕头:编者自印,1990.
    61.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研究·1——潮剧广场戏研究专辑[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5.
    62.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研究·2——-潮剧人物传略专辑[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8.
    63.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研究·4——潮剧百年史稿(1901—2000年)[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
    64.覃圣敏主编.东南亚民族:越南、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卷[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
    65.田本相主编.中国现代比较戏剧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3.
    66.田禾、周方冶编著.泰国[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7.王赓武著.天津编译中心译.中国与海外华人[M].香港:商务印书馆,1994.
    68.王忠林、皮述民、赖炎元、谢云飞合著.四大传奇及东南亚华人地方戏[M].新加坡:南洋大学亚洲文化研究所,1972.
    69.隗芾编著.潮汕诸神崇拜[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7.
    70.吴凤斌主编.东南亚华侨通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
    71.吴奎信.潮州歌册[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72.肖宪、吴涛等.泰国人[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4.
    73.谢犹荣.暹罗国志[M].曼谷:南海通讯社,1949
    74.谢远章.泰傣学研究六十年[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8.
    75.谢增泰.湄南河畔采风行[M].泰国:大众摄影广告有限公司设计制版.
    76.徐松石.东南亚民族的中国血缘[M].香港:东南亚研究所,1974.
    77.杨建成主编.泰国的华侨[M].台北:中华学术院南洋研究所,1986.
    78.杨文瑛.暹罗杂记[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79.杨锡铭.潮人在泰国[M].香港:艺苑出版社,2001.
    80.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上、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
    81.余亦文、王培瑜、陈纤编.近现代潮汕音乐[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82.岳蓉、徐扬.法律规范与信任:泰国行政变革的个案研究[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
    83.张国培.20世纪泰国华文文学史[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7.
    84.张启雄主编.时代变局与海外华人的族国认同[M].台北:“中华民国”海外华人研究学会,2005.
    85.张英著.东南亚佛教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86.中山大学东南亚史研究所编.泰国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
    87.周宁主编.东南亚华语戏剧史:上、下[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
    88.朱立文.中国音乐文学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89.朱振明主编.当代泰国[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
    90.庄国土.华侨华人与中国的关系[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91.庄国土.中国封建政府的华侨政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
    92.庄国土等.二战以后东南亚华族社会地位的变化[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3.
    93.卓坤、王伟深.潮汕时节与崇拜[M].香港:公元出版有限公司,2005.
    1.(汉)班固著.(唐)颜师古注.汉书:第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后晋)刘昫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0.
    3.(明)马欢.冯承钧校注.瀛涯胜览[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
    4.(明)张燮.东西洋考[M].台北:学生书局,1975.
    5.(清)李调元辑.南越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6.(清)魏源.海国图志[M].重刻本.邵阳魏氏拥遗经阁,光绪二年(1876).
    7.(清)许奉恩.里乘[M].顾廷龙、傅璇琮主编.续修四库全书:1270,子部.小说家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8.(清)俞蛟.梦厂杂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9.(清)张延玉等.明史:第二十八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0.(清)张之洞.张文襄公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90.
    11.(清)朱景英.海东札记[M].复印本.福州:古旧书店,1982.
    12.(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第二十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3.(唐)魏徵、令狐德.隋书:第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4.(元)汪大渊著.苏继庼校释.岛夷志略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81.
    15.北洋洋务局纂辑.约章成案汇览[G].石印本.上海:点石斋,光绪三十一年(1905).
    16.大清宣统新法令:第三册[M].铅印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10.
    17.嘉庆重修一统志·三四[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8.临海异物志 桂海虞衡志 海语 海槎余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1.
    19.圣祖仁皇帝实录[M].清实录.北京:中华书局,1985.
    20.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教育[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2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二编·文化[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
    2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一编·教育[G].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4.
    1.洪林编著.泰华文化人物辞典[M].泰国:泰中学会,2000.
    2.黄希庭、杨治良、林崇德主编.心理学大辞典(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3.林伦伦编著.潮汕方言熟语辞典[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3.
    4.潘德鼎编著.泰语基础教程·Ⅰ[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5.裴晓睿编著.泰语语法新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张春兴编著.张氏心理学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
    7.周南京主编、潘亚暾卷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文学艺术卷[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
    8.[新]廖建裕编.国立暨南国立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译.华裔东南亚人[C].台湾:国立暨南国际大学东南亚研究中心,1998.
    9.潮州市潮剧团.雏龙试南海:潮州市潮剧团访问新加坡共和国、泰王国评论选集[C].潮州:潮州市潮剧团,1991.
    10.陈历明、林淳钧编.明本潮州戏文论文集[C].香港:艺苑出版社,2001.
    11.杜经国、吴奎信主编.海上丝绸之路与潮汕文化[C].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8.
    12.段立生、黄云静、范若兰等.东南亚宗教论集[C].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
    13.凌纯声等.中泰文化论集[C].台北:中华文化出版事业委员会,1958.
    14.裴晓睿、傅增有主编.现代化进程中的中泰关系[C].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15.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研究·3——潮剧五十年文论选[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
    16.沈湘渠.潮剧声腔改革论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9.
    17.泰中研究[C].泰国:华侨崇圣大学泰中研究中心出版,2003、2004、2005.
    18.吴奎信、徐光华主编.第五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香港:公元出版有限公司,2005.
    19.朱拉隆功大学亚洲研究所.泰国潮州人及其故乡潮汕地区研究报告:第一阶段,樟林港(1767—1850)[C].曼谷:朱拉隆功大学亚洲研究所,1991.
    20.朱拉隆功大学亚洲研究所.泰国潮州人及其故乡潮汕:第二时期,汕头港(1860—1949)[C].曼谷:朱拉隆功大学亚洲研究所,1997.
    21.邹启宇编.南洋问珠录[C].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22.广东潮剧院.中国广东潮剧团赴泰国、新加坡、香港访问演出评介文章资料选辑[G].汕头:广东潮剧院,1980.
    23.广东省档案馆、广州华侨志编委会、广州华侨研究会、广州师范学院合编.华侨与侨务史料选编[G].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
    24.广东省艺术创作研究室编.潮剧研究资料选[G].非正式出版.广州,1984.
    25.林淳钧、陈历明编著.潮剧剧目汇考:上、中、下[G].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26.秦学人、侯作卿编著.中国古典编剧理论资料汇辑[G].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4.
    27.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年鉴:16卷[G].内部资料.汕头,1990-2005.
    28.中国广东潮剧团(81—82)出访资料汇编[G].非正式出版.汕头:广东潮剧院,1982.
    29.陈俊华.潮人的信仰崇拜资料要目汇编[A].阙本旭、陈俊华主编.汕头大学潮学研究文萃:下卷[C].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
    30.刘晓莉.潮剧研究资料题录总辑[A].阙本旭、陈俊华主编.汕头大学潮学研究文萃:下卷[C].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
    1.[法]卡斯托里亚诺,里瓦.移居、跨国社群和公民身份[J].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1,(3).
    2.[法]帕维斯,帕斯里斯著.曹路生译.迈向一种戏剧中的互联文化主义理论[J].戏剧艺术,2001,(2).
    3.[科威特]哈达德,穆罕默德著.晓兵摘译.科威特市的民族群体和民族等级结构[J].民族译丛,1992,(5).
    4.[马]吉,克里申著.张力平译.东南亚现代戏剧概述[J].戏剧艺术,2001,(2).
    5.[美]库什曼,珍妮弗.暹罗的国家贸易与华人掮客,1767—1855年[A].中外关系史译丛:(3)[C].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
    6.[美]史金纳,G.威廉.古代的暹罗华侨[J].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2,(2).
    7.[美]史金纳,G.威廉.泰国华侨社会,史的分析[J].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64,(1—4).
    8.[挪威]巴斯,弗里德里克著.高崇译.族群与边界[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9.[日]谷泽弘毅.泰国的地区间差距[J].南洋资料译丛,1993,(3).
    10.[日]吉原和男著.王建新译.泰国华人社会的文化复兴运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11.[日]市川信爱.泰国华侨社会的特点和各种华侨帮派形式[J].南洋资料译丛,1981,(3).
    12.[日]竹内隆夫.泰国的经济发展与东北部农村[J].南洋资料译丛,2004,(2).
    13.[泰]布鲁沙达那攀,旺威帕著.其实译.泰国的华人特性[J].新加坡:东南亚社会学杂志,第23卷,(1),1995.
    14.[泰]洪林.潮州文化融入泰国社会初探[J].泰国:泰中学刊,2004.
    15.[泰]洪林.泰国爱国华侨抗日史略[J].泰国:泰中学刊,2002.
    16.[泰]洪林.泰华潮州文化概论[J].泰国:泰中学刊,2001.
    17.[泰]洪林.中华文化在海外传播概况[J].泰国:泰中学刊,1996.
    18.[泰]素婉维拉,佳拉著.杜建军译.泰国的山地少数民族问题[J].世界民族,1987,(1).
    19.[泰]江白潮.对泰国华侨华人现状的探讨[J].东南亚,1991,(2).
    20.[泰]江白潮.二十世纪泰国华侨人口初探[J].东南亚,1992,(4).
    21.[泰]江白潮.论泰国华侨社会非实际存在[J].东南亚,1990,(1).
    22.[泰]李泰盛.泰语中潮州话借词及其词义嬗变说略[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3).
    23.[泰]吴琼、[泰]李创鑫.泰国华语及华语教育现状[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1,(4).
    24.[泰]谢增泰.会演潮州戏的泰人[A].谢增泰.湄南河畔采风行[C].泰国:大众摄影广告有公司设计制版.
    25.[泰]谢增泰.日趋没落的潮剧[A].谢增泰.湄南河畔采风行[C].泰国:大众摄影广告有限限公司设计制版.
    26.[泰]杨作为.泰国汉语教育的过去、现在与将来[J].东南亚研究,2003,(5).
    27.[泰]占塔朗素,通同、顺通,匿著.陈建敏译.拉玛五世皇时期(1868—1910年)有关中国侨民的政策和法律[J].泰国:泰中学刊,2002.
    28.[新]关瑞发.1938—1939年的泰华戏剧评论[J].新加坡:南洋学报,(55),2000.
    29.[新]关瑞发.1938—39年的泰华戏剧[J].泰国:泰中学刊,2001.
    30.[新]曾国文、唐志强.谧谷译.建立泰国各族文化交往与华人种族特性的模型[J].新加坡:东南亚社会学杂志,第23卷,(1),1995.
    31.[英]布赛尔.东南亚的中国人:卷三,在暹罗的中国人[J].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58,(1).
    32.[英]布赛尔.东南亚的中国人:卷一[J].南洋问题资料译丛,1957,(4).
    33.巴人.泰华潮乐社的兴革[A].泰中研究[C].泰国:华侨崇圣大学泰中研究中心,2005.版.2007,(5).
    34.卜弘.论殖民时代泰国的外交策略[J].南洋问题研究,1995,(3).
    35.蔡愤庵.泰国诸神中的三位潮籍先贤[J].潮学,2005,(1).
    36.灿虹.“戏曲”“潮剧”漫谈[A].泰国潮州会馆编.泰国潮州会馆成立三十周年纪念特刊[C].曼谷:潮州会馆,1968.
    37.曹云华.泰国华人社会初探[J].世界民族,2003,(1).
    38.曹云华.宗教信仰对东南亚华人文化适应的影响[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2,(1).
    39.潮剧编剧人小记[A].广东省艺术创作研究室编.潮剧研究资料选[C].非正式出版.广州,1984.
    40.潮剧剧目浅说[J].中国广东潮剧团访泰演出特刊,1986.
    41.潮剧在东南亚[A].潮安文史[C],2003,(8).
    42.潮语片权威导演罗志雄君访问记[A].潮剧电影歌本刘玉娘[C].星马出版社.
    43.陈彬.歌仔戏《邵江海》音乐设计与创作[J].福建艺术,2004,(6).
    44.陈博文.潮州戏沧桑[A].陈博文泰国风采:上卷[C].泰国:八音出版社,1994.
    45.陈汉初.泰国潮人之“神”崇拜:根与文化之认同[J].广东史志,2002,(3).
    46.陈骅.海外潮人与传统文化——以潮剧为例[A].李志贤主编.海外潮人的移民经验[C].
    47.陈慧松.泰国的潮州人[J].华人,1987,(4).
    48.陈荆和.清初华舶之长崎贸易及日南航运[J].新加坡.南洋学报,1957,第十三卷,(1).
    49.陈历明.潮剧剧目纵横观探[A].第三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广州:花城出版社,2000.
    50.陈历明.海外华人与潮剧[J].东南亚研究,1995,(5).
    51.陈吕范.论泰族与南诏国的建立[J].亚洲文化,第11期,1988.陈世雄.论闽南戏剧文化圈[J].文艺研究,2008,(7).
    52.陈闻.沐浴在和煦的阳光中——半世纪来泰国华人境遇的演变[J].华人,1990,(6).
    53.陈贤茂.论泰国潮人作家作品之潮汕文化特征[A].阙本旭、陈俊华主编.汕头大学潮学研
    54.陈小二、陈宇锋.论泰国华人对泰国社会的贡献[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95,(8).
    55.陈晓律、李国民.高速增长中的低度政治发展——泰国模式分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1999,(1).
    56.陈新凤.邵江海对歌仔戏“曲唱”的探索[J].福建艺术,2004,(4).
    57.陈训先.就潮汕族群研究问题给《汕头史志》编辑室的信[J].汕头史志,1994,(3).
    58.陈宗山.暹罗底戏剧[J].新加坡:南洋研究,一卷五号,1928.
    59.董健.戏剧的“人学”定位与戏剧精神——关于戏剧学补课的几点意见[J].当代戏剧,2005,(3).
    60.段立生.从文物遗址看佛教在泰国的传播[J].佛学研究,2002.
    61.段立生.当代泰国政治经济发展轨迹剖析[J].东南亚研究,2002,(1).
    62.段立生.论泰国历史上四次僧伽制度的改革[J].东南亚,2005,(1).
    63.范丽萍.泰国的佛教与泰国的工业化[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4).
    64.傅增有.泰语中的潮州话借词[A].东方研究论文集·1987[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65.傅增有.小乘佛教对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的影响[J].东南亚,1996,(1).
    66.傅增有.自由泰运动和战后泰国地位[A].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编.东方研究[C].北京:蓝天出版社,1999.
    67.龚群虎.泰文为hH-类复辅音的汉泰对应词[J].古汉语研究,2001,(2).
    68.韩锋.佛教在泰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当代亚太,1994,(1).
    69.贺圣达.“泰体西用”:近代泰国思想发展的特点[J].东南亚,1996,(1).
    70.华方田.流传于东南亚华人中的新兴宗教——德教的历史与现状[J].世界宗教文化,2002,(2).
    71.黄潮龙.乡情连五洲 潮音传四海——泰国、南澳、法国、海声等海内外潮剧团莅潮阳
    72.黄鸿桂.泰国潮剧日渐式微[A].黄鸿桂.龙种悲情[C].曼谷:湄南东方文化出版社,1999.
    73.黄谨良.潮化的泰语和泰化的潮语[A].泰国潮州会馆编.泰国潮州会馆成立三十周年纪[C].曼谷:潮州会馆,1968.
    74.黄兰淮.潮汕人移居海外述略[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5,(2).
    75.黄连枝.全球化中的“世界潮汕体系”[A].李志贤主编.海外潮人的移民经验[C].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新加坡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3.
    76.黄绮文.海外潮人家族企业探析[A].吴奎信、徐光华主编.第五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香港:公元出版有限公司,2005.
    77.黄夏年.缕缕清香虔感至灵——德教《心典》介绍[J].世界宗教文化,2002,(2).
    78.黄夏年.现代泰国佛教的活动及思潮[J].东南亚纵横,1992,(4).
    79.菅志翔.“族群”:社会群体研究的基础性概念工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究文萃:上卷[C].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
    80.孔建勋.泰国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J].当代亚太,1995,(6).
    81.赖伯疆.潮剧在泰国沧桑[J].戏曲研究:第26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8.
    82.赖伯疆.东南亚地区的本土戏剧[J].戏剧艺术,1997,(1).
    83.赖伯疆.泰国戏剧古今谈[J].戏剧艺术,1998,(5).
    84.犁青.泰华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A].犁青主编.泰华文学[C].香港:汇信出版社,1991.
    85.李晨阳.佛教在当代泰国政治中的作用[J].东南亚,1996,(1).
    86.李纪祥.黄河、长江与海洋——近代华人世界的文化视野[J].读书,2006,(9).
    87.李明欢.20世纪西方国际移民理论[J].厦门大学学报,2000,(4).
    88.李平.满目青山夕照明——潮剧编剧家谢吟先生叙评[A].广东潮剧院研究室编.潮剧艺术通讯[C],(9),1982.
    89.李勤.近现代泰国佛教的世俗化趋向[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6).
    90.李素华.对认同概念的理论述评[J].兰州学刊,2005,(4).
    91.李霞、杨豫.走向开放的综合——新文化史学探析[J].国外社会科学,2001,(5).
    92.李榭熙、岳峰.19世纪中期(1835—1860)华人浸信会教民的曼谷—香港—潮州跨国网络[J].东南学术,2002,(1).
    93.李亦彤.浅谈潮丑与潮汕文化的关系[J].韩山师专学报,1991,(1).
    94.李英群.我市剧团二度访泰 连日演出好评如潮[A].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年鉴[C],1994.
    95.李英群.演员要有争当名家的意识——与泰国朱大教授蔡曙鹏博士一席谈[A].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年鉴[C],1994.
    96.李志东.泰国的人口现代化与人力资源开发[J].东南亚纵横,1998,(3).
    97.李志东.泰国现代政治演进特征及成因分析[J].东南亚纵横,2000,(增刊).
    98.立人.现代化发展的代价——泰国社会及佛教价值观面临的挑战[J].佛教文化,2003,(2).
    99.立人编译.泰国佛教的新宗教——法身寺运动[J].世界宗教文化,2001,(3).
    100.梁源灵.泰国的外交及其成就[J].东南亚纵横,1995,(4).
    101.廖赤阳、刘宏.当网络遭遇国家[J].读书,2006,(9).
    102.林道祥.明本潮州戏文词语选释[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0,(1).
    103.林伦伦.潮汕方言和泰语双向借词及其演变发展[J].民族语文,2006,(2).
    104.林伦伦.潮汕方言与潮剧的形成[J].语言应用文字,2000,(4).
    105.林伦伦.试论潮汕方言形成的历史过程[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8,(Z1).
    106.林悟殊.潮汕善堂文化及其初入泰国考略[J].海交史研究,1997,(2).
    107.林悟殊.泰国潮人德教信仰考察[A].黄挺主编.潮学研究:第12辑[C].香港:文化创造 出版社,2005.
    108.林悟殊.泰国大峰祖师崇拜述略[A].王见川、柯若朴编.民间宗教[C].台北:南天书局,1996.
    109.刘士木.暹罗最近概况[J].新加坡:南洋研究,二卷六号,1929.
    110.刘晓春.民族志写作的革命——格尔兹《深层的游戏:关于巴厘岛斗鸡的记述》的意义[J].文化研究,2006,(1).
    111.刘岩.泰国曼谷华人的华语观[J].民族教育研究,2001,(4).
    112.刘振廷.泰声华魂 潮剧新天地[J].香港:亚洲周刊,2003-12-14.
    113.罗奕原.21世纪:军队在泰国政治中的地位与作用[J].东南亚纵横,2004,(8).
    114.洛地.“腔”、“调”辨说[J].中国音乐,1998,(4).
    115.洛地.魏良辅·汤显祖·姜白石——“曲唱”与“曲牌”的关系[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1).
    116.马来西亚柔佛颍川陈氏公会儒乐团[A].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年鉴[C],2001.
    117.马小军.泰国近代社会性质刍论[J].世界历史,1987,(5).
    118.南方讯.潮剧团献艺巴黎[A];王仲寒、杨迎春.法国敲响潮州大锣鼓[A];北京潮人海外联谊会.潮州音乐登上国际音乐殿堂[A].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年鉴[C],2002.
    119.南天.商品经济冲击下的泰国佛教[J].佛教文化,2003,(6).
    120.宁平.佛教在泰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的影响[J].当代亚太,1997,(2).
    121.潘少红.二战后泰国华人参政历程及原因分析[J].东南亚纵横,2004,(3).
    122.潘少红.延续与提升:泰国华人社会地位的演变——二战后至20世纪90年代[J].东南学术,2003,(2).
    123.祁欢.泰国人妖[J].药物与人,1999,(3).
    124.钱超英.身份概念与身份意识[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
    125.沁平.德泽施人 存心济世——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德教会访问侧记[J].世界宗教文化,2002,(2).
    126.任一雄.政党的素质与民主政治的发展——从泰国政党的历史与现状看其民主政治的前景[J].东南亚研究,2001,(5).
    127.施其洲.泰华潮剧精英余受益[A].广东饶平县政协文史组编.饶平文史[C],1987,(1).
    128.石遇瑞.浅谈潮州方言的声韵学著作——从十五音到十八音[J].潮州,2004,(3).市为广大群众献演精彩剧目[A].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年鉴[C],1999.
    129.宋立道.19—20世纪泰国宗教改革刍议[J].佛学研究,1994.
    130.宋立道.佛教民族主义在南亚·东南亚的发展[J].佛学研究,1996.
    131.宋立道.佛教与当代泰国社会[J].世界宗教研究,1995,(4).
    132.孙九霞:试论族群与族群认同[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133.孙淑芹.泰国汉语词汇特点浅析[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5,(4).
    134.孙玉刚.当代泰国国王的政治作用及其形成原因浅析[J].东南亚纵横,1997,(1).
    135.覃明兴.移民的身份建构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5,(1).
    136.田若虹.潮人的文化心理及民俗艺术[A].吴奎信、徐光华主编.第五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香港:公元出版有限公司,2005.
    137.汪效倚.徽班与徽商[A].颜长珂、黄克主编.徽班进京二百年祭[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
    138.王诚.广东潮剧团一九八二年莅泰演唱技术评介[A].泰国潮州会馆编.泰国潮州会馆成立四十五周年纪念特刊[C].曼谷:潮州会馆,1983.
    139.王芳.新加坡的早期华族街戏及戏院[J].中国京剧,2002,(6).
    140.王赓武著.程希译.新移民:何以新?为何新?[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01,(4).
    141.王黎明.近三十年来泰国民族问题研究评介[J].东南亚,2006,(2).
    142.王黎明.泰国民族问题中的宗教文化因素[J].东南亚,2006,(3).
    143.王义桅.在科学与艺术之间——质疑国际关系理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9).
    144.王志跃.德教概念的儒学意蕴[J].世界宗教研究,2002,(3).
    145.王子昌.泰国政治发展的社会学分析——结构变化、精英选择与政治发展[J].东南亚研究,2002,(5).
    146.王子昌.再论泰国的社会结构变化、精英选择与政治发展[J].东南亚研究,2004,(3).
    147.隗芾.中国海洋文化的典型——潮人文化[A].吴奎信、徐光华主编.第五届潮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C].香港:公元出版有限公司,2005.
    148.吴凤斌.暹罗华侨的暹化[J].南洋问题研究,1991,(2).
    149.吴国钦.潮剧剧目研究的丰碑[J].广东艺术,2000,(1).
    150.吴国钦.潮剧与潮丑[J].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4).
    151.吴圣杨.八百媳妇遗风余韵——语言民族学视角的泰国女权文化探幽[J].南洋问题研究,2007,(2).
    152.吴圣杨.地神信仰与泰国的国王崇拜——泰国国王崇拜的民俗学解读[J].东南亚研究,2006,(1).
    153.吴圣杨.婆罗门教信仰与泰人的礼法文化[J].太平洋学报,2007,(8).
    154.吴圣杨.萨迪纳制与暹罗华人的文化适应[J].南洋问题研究,2008,(1).
    155.吴圣杨.泰语借词(?)借自闽南语“间”的假说[J].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6,(4).
    156.吴圣杨.象谚语与泰人的女性崇拜——从中国南方的象耕古风说开去[J].东南亚研究,2007,(5).
    157.吴双玉.潮州音类古源考[J].韩山师专学报,1990,(1).
    158.暹罗华侨之教育状况[J].南洋时事汇刊,一卷九号,1925.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八方文化企业公司,2003.
    159.修朝.公元一九五0-二000,泰国五十年大事记[J].泰国:泰中学刊,2002.
    160.修朝.中国“优”在泰国的沿革[J].泰国:泰中学刊,1998.
    161.许国栋.从华人宗教信仰剖析泰国的“同化”政策[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4,(2).
    162.许肇琳.泰国华人社区的变迁[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5,(1).
    163.杨木.广东潮剧传到泰国之后[A].广东省艺术创作研究室编.潮剧研究资料选[C],1984.
    164.杨群熙.越南的潮剧潮乐团体;苹苹.不落幕的戏——汕头艺校艺术团赴印度尼西亚巡演侧记[A].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年鉴[C],2002.
    165.杨锡铭.泰国潮州话初探[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4).
    166.杨秀钦.潮剧名家:林如烈老先生访问记[A].蔡碧霞.狮城潮剧情[C].新加坡:戏曲学院,2003.
    167.叶江.当代西方“族群”理论探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5).
    168.蚁梦.泰国社会的佛教民俗:上、下[J].佛教文化,2003,(1、2).
    169.尤艺勇.泰国政党的发展特点及趋势[J].东南亚,1996,(3).
    170.余淑娟.十九世纪末新加坡的华族戏曲——兼论戏曲、族群性和品味[J].南洋学报,第五十九卷,2005.
    171.岳蓉.法律规范与社会信任——华人族群融入泰国主流社会的启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
    172.岳蓉.近代泰国的国家形态特征[J].东南亚,2001,(2).
    173.岳蓉.泰国的外交策略与其现代化的发展[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3).
    174.岳蓉.泰国上座部佛教文化述评[J].云南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3).
    175.岳蓉.泰国文官制度的发展及其特点[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1).
    176.岳蓉.泰国现代行政体制的演变及其特点[J].东南亚,1997,(4).
    177.曾宪通.明本潮州戏文所见潮州方言述略[J].方言,1991,(1).
    178.曾耀农、文浩.狂欢化雅努斯——兼论巴赫金对诙谐史上拉伯雷的解读[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5).
    179.曾祖武.潮剧在泰国沧桑史[A].泰国潮州会馆编泰国潮州会馆成立三十周年纪念特刊念特刊[C].曼谷:潮州会馆,1968.
    180.张伯杰.潮剧声腔的起源与流变[A].广东省艺术创作研究室编.潮剧研究资料选[C].非正式出版.广州,1984.
    181.张国培.潮剧在泰国[J].华文文学,2000,(4).
    182.张立鹏.庇护关系——一个社会政治的概念模式[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3).
    183.张锡镇.泰国政党制度向一党独大制过渡[J].南洋问题研究,2006,(4).
    184.张锡镇.中泰关系四十年[J].东南亚研究,1990,(2).
    185.张向东.认同的概念辨析[J].湖南社会科学.2006,(3).
    186.张禹东.关于东南亚华侨华人宗教文化与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思考[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
    187.张禹东.试论东南亚华人宗教的基本特质[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1997,(增刊).
    188.赵光勇.泰国外交政策的演变[J].红河学院学报,2006,(3).
    189.赵永胜.古代泰国政治中的亲属关系和依附制度[J].东南亚,1999,(1).
    190.郑志明.泰国德教会的发展[A].宗教论述专辑:第五辑[C],2003.
    191.郑志伟.泰语潮调 崭新剧种——潮调泰语剧《包公铡侄》带来的信息[J].潮韵,2007,(1).
    192.中国娱乐在泰国[A].吴明展、罗小玲、吴明城、吴明森、黄振中、凤披猜,信编.皇恩荫庇下二百年的华人[C].泰国:经济路线周报,1983.
    193.周艾黎.海外潮剧纵横谈[A].汕头侨史[C],1989,(1).
    194.周方冶.权力的角逐——对泰国政治风波的解读[J].世界知识,2006,(12).
    195.周方冶.泰爱泰党的崛起与泰国政党格局的变化[J].当代亚太,2002,(11).
    196.周方冶.泰国的廉政建设与廉政文化[J].当代亚太,2006,(4).
    197.周方冶.泰国民主政治:现状与问题[J].当代亚太,2003,(6).
    198.周方冶.泰国政党格局的转型与泰爱泰党的亲民务实路线[J].当代亚太,2005,(5).
    199.周方冶.泰国政党政治的演进与发展[A].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50周年庆暨“当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学术研讨会大会手册[C],2006.
    200.朱雄全.泰国华人的民间信仰[J].中国民族博览,1997,(3).
    201.庄国土.论东南亚的华族[J].世界民族,2002,(3).
    1.[泰]李泰盛著.滕志贤教授指导.泰国华文语言特点研究:兼论潮州方言与泰语的接触交融[D].南京: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
    2.曹云华著.高伟浓教授指导.从文化适应的角度看东南亚华人与当地民族的关系[D].广州: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3.邓金花著.张旭东副教授指导.1970年代以来前往泰国的中国新移民研究——以潮汕新移民为例[D].厦门: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
    4.黄碧英.泰国现代化初期的历史考察[D].北京: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89.
    5.黄素芳著.庄国土教授指导.贸易与移民——清代中国人移民暹罗历史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
    6.姜立刚.论泰国佛教的世俗化趋向[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7.李道缉著.胡春惠教授指导.泰国华人国家认同问题(1910—1949)[D].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博士学位论文,1999.
    8.李道缉著.苏云峰教授指导.清末民初潮州人移殖暹罗之研究[D].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学位论文,1990.
    9.林瑞鸾著.张启丰教授指导.马来西亚槟城州潮剧研究——以酬神戏活动为探讨对象[D].台北:国立台北艺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0.刘文.泰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中的地区差距与政府对策[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1.罗喻臻.试论泰国佛教“华僧宗”的历史发展及其特征——兼论泰国华人的文化认同[D]北京:北京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999.
    12.潘少红著.庄国土教授指导.泰国华人社团史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2008.
    13.涂晓敏.泰国军人政权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0.
    14.吴慧颖著,陈世雄教授指导.传承与变异——论闽南戏剧文化圈[D].厦门: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15.杨馨.中泰建交以来经贸关系探析[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6.张淑娟.泰国华语书面语词汇变异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1.潮剧与姚璇秋[Z].香港影视出版社,1979.
    2.陈一平总编.泰国潮剧代表团演出委员会编.泰国潮剧代表团赴中国广州参加潮剧国际文化节演出特刊[Z].泰国:泰国潮剧代表团演出委员会,2006。
    3.广东潮剧团访泰演出特刊[Z].泰中友好协会,1979.
    4.国际潮剧节特刊[Z],1993.
    5.国际潮剧节特刊[Z],1999.
    6.泰国潮州会馆、中国广东潮剧院.誉满泰京——中国广东潮剧院一团访泰义演掠影[Z],2007.
    7.泰国潮州会馆编.泰国潮州会馆成立六十五周年纪念特刊[Z].曼谷:潮州会馆,2003.
    8.泰国红十字会、旅暹潮安同乡会.中国广东潮州潮剧团莅泰义演特刊[Z].曼谷:编者,1991.
    9.泰国红十字会、泰国华文教师公会.中国广东潮剧团曼谷月宫戏院演出特刊[Z],1988.
    10.泰国陆军眷属慈善基金会、泰中文化艺术协会.中国广东潮剧团纪念特刊[Z],1990.
    11.泰国社会公益金、泰中友好协会.中国广东潮剧团义演特刊[Z],1984.
    12.泰华报人公益基金会编.潮人与湖剧[Z].泰国:编者,1991.
    13.中国广东潮剧团访泰演出特刊[Z],1986.
    14.中国广东潮剧团赴新加坡演出特刊[Z].新加坡国家剧场信托局,1982.
    15.中国广东省潮州市潮剧团慈善义演特刊[Z],2004.
    1.“天波楼”中三个泰伶 黄艳秋 陈金枝 郑婵如[N].泰国:世界日报,1962-2-26(11).
    2.“天波楼”中一场面,东舞台映[N].泰国:世界日报,1962-2-26(11).
    3.《女戏旦魅力》又名潮州戏女伶的恋情[N].参见星空译.漫谈潮州戏.泰国:新中原报,1999-5-27,节译自《历里纽日报》.
    4.《中华日报》特约记者平凡.佛丕潮州戏沧桑史:上、下[N].泰国:中华日报,1990-3-12(32).
    5.病佛.谈潮州戏[N].泰国:世界日报,1961-7-3(13).
    6.蔡英豪.潮剧的儿子——泰语潮剧问世[N].汕头日报,1985-2-9(4).
    7.潮剧舞蹈音乐会 假卢沟桥戏院演出节目[N].泰国:世界日报,1962-1-10(11).
    8.潮剧杂谈——每周专题,老夫.潮剧南来史话,萧适公.门外谈潮剧[N].泰国:世界日报,1959-6-28(4).
    9.陈楚蕙等主演 薛刚反唐[N].泰国:世界日报,1962-2-2.
    10.陈华武.潮州戏剧的过去与未来[N].泰国:世界日报,1991-8-31.
    11.陈文光.潮剧艺术家方展荣赴瑞士演出[N].2003-4.广东潮剧院活动简讯(42);林克.潮剧艺术应邀赴德交流 陈学希参演《环球灵魂》[N].2003-6.汕头都市报.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年鉴[C],2003.
    12.陈文光.增进中越两国文化交流——广东省潮剧院二团赴越首场演出成功[N].汕头日报,2004-2-13.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年鉴[C],2004.
    13.澄江白水.泰国潮剧班尖脚戏最多[N].泰国:新中原报,1984-1-23.
    14.方展文.多才多艺的华裔名艺人亚曾威洛(陈新华老师)[N].泰国:亚洲日报,2003-12-7(27).
    15.改良潮剧公演戏目[N].泰国:世界日报,1962-1-6(11).
    16.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在泰演出戏码简介[N].泰国:世界日报,1959-10-12(11).
    17.贺玉.今日潮剧何去何从[N].泰国:中华日报,1993-5-17.
    18.黄动.“唐人戏”在泰国[N].泰国:新中原报,1987-1-6.
    19.黄绿波.澳洲潮人爱潮剧[N].揭阳日报,1997-8-6;蔡志敏.潮州大锣鼓在加拿大享盛誉[N].揭阳日报,1997-8-13.潮剧年鉴[C],1997.
    20.黄南鹏.古老潮剧巴黎焕彩——汕头戏曲学校师生赴巴黎演出侧记[N].汕头特区时报,2005-11-28.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年鉴[C],2005.
    21.黄艳秋 陈金枝 郑婵如在“天波楼”中的演出.东舞台映[N].泰国:世界日报,1962-2-26(11).
    22.黄赞发.潮剧的审美、寻美之旅——序郭丹虹《品评潮剧》[N].泰国:京华中原联合日报,2003-11-19(15).
    23.黄重先.谈泰语演唱的潮剧[N].泰国:新中原报,1983-3-15.
    24.家乡艺术后继有人——东北佬演戏·亦生亦旦 挤身功德场·充任师公[N].泰国:中华日报,1982-9-6.
    25.剧迷.新天彩为何叫座?[N].泰国:世界日报,1966-3-30(15).
    26.看升艺的龙凤玉[N].泰国:世界日报,1966-4-29.
    27.佬仔继承潮剧衣钵 乃达拜马铁城为师[N].泰国:世界日报,1994-2-27.
    28.李耐冬.记泰国潮剧的沧桑[N].泰国:星暹日报,1999-6-(9-14).
    29.李耐冬.泰语潮剧先天不足后天失调[N].2003-9-29.
    30.李栩.从幕后到台前——新天彩剧团陈碧玲 陈明儿访问记[N].泰国:世界日报,1966-3-24(15).
    31.林淳钧.洋人也著潮剧书——介绍德国人布海歌和她的潮剧研究专著《潮剧》[N].汕头都市报,2000-4-16.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年鉴[C],2000.
    32.林凤举.潮剧在泰国萌芽开花结果:上、下[N].泰国:中华日报,1986-11-13.
    33.刘明珠三审王芝兰.东湖戏院公演名剧,继《血海深仇谁人报》之后[N].泰国:世界日报,1960-10-28,艺集海报.
    34.刘拥光广东潮剧团首次赴澳演出[N].汕头日报,1995-3-1;广东潮剧团澳洲首场演出成功[N].汕头日报,1995-3-9;潮剧团精湛演出轰动悉尼[N].汕头日报,1995-3-15.潮剧年鉴[C],1995.
    35.鲁纯.拉玛二世皇时代的潮州戏[N].泰国:亚洲日报,1995-8-24.
    36.陆留.三十年代泰国潮剧[N].泰国:新中原报,1984-1-23.
    37.目前泰国潮剧生计多靠受聘神前演梨[N].泰国:新中原报,1985-2-18.
    38.年腊梅.潮剧在海外[N].泰国:中华日报,1985-1-1.
    39.秋心.泰国潮剧状况:上、下[N].泰国:京华中原报,1987-1-26;27.
    40.珊珊.一年来的电影与戏剧[N].泰国:中原报,1947,元旦特刊.
    41.沈湘渠.广东潮剧团访越首演成功[N].汕头日报,1996-3-14.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年鉴[C],1996.
    42.生欣.人生戏剧化戏剧人生化 漫谈国剧——为国立一校园剧团莅泰公演而写[N].泰国:世界日报,1959-10-17(3).
    43.泰爱泰党被令解散 泰宪法法院也令达信5年内不准参政[N].新加坡:联合早报,2007-5-31(2).
    44.泰国的政治皮影戏[N].新加坡:联合早报,2008-1-30(18).
    45.泰华伶影双栖艳旦 曾珊凤赴港加盟万声[N].泰国:世界日报,1962-4-5.
    46.泰华诗谜界与潮州会馆联合纪念诗人节[N].泰国:世界日报,1966-4-26.
    47.泰兰联合友班扩大演员阵容[N].泰国:世界日报,1962-2-13(13).
    48.泰语潮剧产生和成功演出以及搬上荧光幕是潮剧艺术创举[N].泰国:星暹日报,1984-3-9.
    49.逃出大陆潮剧团——叙述计划逃亡经过[N].泰国:世界日报,1962-2-23.
    50.万崙扬德善堂儿童国乐组昨晚赴新华戏院参观升艺潮剧团 全体组员应邀登台客串演奏[N].泰国:世界日报,1967-4-25.
    51.为保护变性和易装癖学生 泰学校修建“不分性别”洗手间[N].参考消息,2008-6-26(6).
    52.未名.泰华文化的“奇迹”[N].泰国:新中原报,1986-11-3(18).
    53.戏闻.潮音绕巴黎 潮剧传友谊——汕头戏校少年潮剧团赴法演出载誉归来[N].汕头日报,1996-6-10.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年鉴[C],1996.
    54.香港艺星潮剧团访泰[N].泰国:世界日报,1965-7-13(14).
    55.香港艺星潮剧团访泰演出台柱之“艺术旦后”陈丽丽之古装照[N].泰国:世界日报,1965-7-13.
    56.新天彩大潮剧团-陈楚蕙主演 才子佳人[N].泰国:世界日报,1966-3-9.
    57.星空译.漫谈潮州戏[N].泰国:新中原报,1999-5-27,节译自《历里纽日报》.
    58.艺研.悉尼绽开潮剧之花[N].汕头日报,2004-2-9.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年鉴[C].2004.
    59.亦幸.潮剧连乡谊 四海一家亲——广东潮剧团在柬埔寨演出获得成功[N].汕头日报,1996-4-3.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年鉴[C],1996.
    60.曾耀强.广东潮剧团赴美演出载誉归来[N].汕头日报,1996-8-11.汕头市艺术研究室编,潮剧年鉴[C],1996.
    61.张伯杰.潮州音乐的历史沿革[N].泰国:A NEWS TIME,2003-12-27.
    62.周方冶.泰国:“民意”与街头政治[N].上海:东方早报,2006-4-3.
    1.安尼.华侨剧运沉滞原因的讨论[N].泰国:中国周刊,1939-2-26.
    2.单笛.抗战中的华侨戏剧上演问题[N].暹罗华侨日报星期刊,1938-4-10.
    3.凤.彩虹歌剧团将来暹[N].暹罗华侨日报星期刊,1938-5-29.
    4.华各添.抗战与戏剧[N].暹罗华侨日报星期刊,1939-5-7.
    5.俊.关于潮剧畸形发展问题[N].暹罗华侨日报星期刊,1938-7-10.
    6.亮超.目前的演剧[N].暹罗华侨日报星期刊,1938-12-5.
    7.林林.提供几个促潮剧当局觉悟的办法[N].暹罗华侨日报星期刊,1938-6-26.
    8.绿叶.关于《抗战戏剧》的话[N].暹罗华侨日报星期刊,1938-10-9.
    9.罗恬.猛醒哉!潮剧的编导者们![N].暹罗华侨日报星期刊,1938-7-24.
    10.罗恬.如何制止潮剧的畸形发展——兼献尹声涛先生[N].暹罗华侨日报星期刊,1938-6-12.
    11.绮.“万年青”班观后感[N].暹罗华侨日报星期刊,1938-4-17.
    12.琼华.观剧杂谈[N].暹罗华侨日报星期刊,1939-3-12.
    13.守仁.特殊环境下国防戏剧题材与上演问题的检讨[N].泰国:中国周刊,1938-10-9.
    14.汪淘.献给新月歌舞班:请在尽可能范围内多演国防剧[N].暹罗华侨日报星期刊,1938-9-4.
    15.王沙沦.剧话[N].暹罗华侨日报星期刊,1939-5-7.
    16.许云.观济公活佛归来[N].暹罗华侨日报星期刊,1938-4-17.
    17.殷忆秋.戏剧的使命[N].暹罗华侨日报星期刊,1938-9-11.
    18.玉人.看了《大义灭亲》后的话[N].暹罗华侨日报星期刊,1938-7-10.
    19.玉人.由潮剧遭厄运说到国防题材[N].暹罗华侨日报星期刊,1938-7-31.
    1.2005年9月30日,笔者在许为岳先生的陪同下,采访了泰国潮乐社团代表人物翁文奎、李先列,地点:泰国吞府戍沙越大马路第八巷南兴中西药行。
    2.2005年10月1日上午、10月4日中午,在曾心、陈日先生的先后陪同下,笔者两次赴泰国潮剧编剧家黄鸿桂先生家中采访,并做了访谈录,地点:泰国曼谷石龙军路万迈湄南店区门牌2074/23号。
    3.2005年10月2日上午,在许为岳先生的陪同下,笔者赴泰国潮剧艺术家张伯杰家中,对其及夫人和弟子周文雄先生进行访谈,地点:泰国曼谷。
    4.2005年10月3日、12日,笔者在许为岳先生陪同下到泰中文化艺术中心采访了著名泰语潮剧导演、编剧庄美隆,地点:泰国曼谷。
    5.2005年10月7日上午,笔者在许为岳先生的陪同下,采访了忠孝义佛坛王桂兰的助手 细姑娘,地点:泰京越派路三立第二巷杜氏祠堂前三七三九之三七号忠孝义佛坛。
    6.2005年10月7日下午,在曾心先生的陪同下,笔者采访了20世纪30年代名震曼谷的生角陈赛凤的小儿子黄木炎夫妇。地点:泰国曼谷。
    7.2005年10月8日晚,在曾心先生的陪同下,笔者对泰国潮剧资深编剧陈炳浩和老万年兴班班主做了访谈,地点:泰国曼谷三聘街。
    8.在陈博文先生的帮助下,2005年10月9日,笔者采访了原泰国潮艺潮剧团团长陈景岩先生,地点:泰国曼谷泰华作家协会。
    9.2005年10月16日晚,在曾心先生的帮助下,笔者借在泰国新建国家剧院观赏泰语话剧版《梁山伯与祝英台》之机,采访了影视戏曲三栖明星、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德教美艺潮剧团团长陈新华先生,地点:泰国曼谷国家剧院。
    10.2007年6月4日上午,笔者采访了广东省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潮剧史家、原广东潮剧院副院长陈骅先生,地点:汕头市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11.2008年9月2日、2009年4月22日,笔者电话采访了庄美隆先生。
    12.2008年11月18日上午、11月19日下午,笔者采访了泰国法政大学教授Medhi Krongkaew 博士,地点:厦门大学南洋研究院。
    1.《白兔记》、《孔雀东南飞》、《恩仇记》,新加坡:星马出版社。
    2.《半空彩凤》,泰国:泰国艺文出版社,1961年。
    3.《宝莲灯》,新加坡:荣华公司,1963年。
    4.《陈三五娘》,新加坡:星马出版社。
    5.《春香传》,新加坡:星洲光华印务公司。
    6.《共伞奇缘》,新加坡:星马出版社。
    7.《海瑞罢官》,新加坡:星马出版社。
    8.《红梅记》,新加坡:星马出版社。
    9.《红叶姻缘》,新加坡:星马出版社。
    10.《借错美人头》,泰国:泰京廿一世纪文化企业有限公司。
    11.《金叶菊》,新加坡:星马出版社。
    12.《刘进忠反潮州》,新加坡:星马出版社。
    13.《刘进忠反潮州》,新加坡:艺联出版社。
    14.《刘明珠》,新加坡:光华印务公司,1965年。
    15.《刘玉娘》,新加坡:星马出版社。
    16.《刘章下山》,新加坡:星马出版社。
    17.《乱离缘》,新加坡:星马出版社。
    18.《美人蟹》,新加坡:星马出版社。
    19.《孟丽君》,新加坡:星马出版社。
    20.《穆桂英招亲》,新加坡:星马出版社。
    21.《女侠白艳红》,新加坡:星马出版社。
    22.《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新加坡:星马出版社。
    23.《乳燕迎春》,新加坡:东南亚公司,1962年。
    24.《三娘得道》,新加坡:星马出版社。
    25.《生死恨》,新加坡:星马出版社。
    26.《双救驾》,新加坡:艺联出版社。
    27.《双起解》,新加坡:星马出版社。
    28.《双玉鱼》,新加坡:星马出版社。
    29.《四红鼻》,新加坡:星马出版社。
    30.《西厢记》,新加坡:星马出版社。
    31.《仙姬送子》,新加坡:星马出版社。
    32.《余美娘》,新加坡:艺联出版社。
    33.《真假金牡丹》,新加坡:星马出版社。
    34.《郑元和落难》,泰国:环球出版社,1963年。
    35.《状元巡更》,新加坡:星马出版社。
    36.潮剧剧本《包公铡侄》,广东:潮阳潮剧团,2006年。
    1.Antl(O|¨)v,Hans and T(?)nnesson,Stein(eds.).Imperial Policy and Southeast Asian Nationalism 1930-1957[M].London:Curzon Press,1995.
    2.Baker,Chris and Phongpaichit,Pasuk.A History of Thailand[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3.Banks,David J.(ed.).Changing identities in Modern Southeast Asia[M].Paris:Mouton Publishers,The Hague,1976.4.Barba,Eugenio & Savarese,Nicola.A Dictionary of Theatre Anthropology[M].London & USA:Routledge,1991.
    5.Br(?)uer,Gerd(ed.).Body and Language:Intercultural Learning Through Drama[M].Westport,CT:Ablex Publishing,2002.
    6.Brook,Peter.The Open Door[M].New York:Theatre Communications Group.Inc.,1995.
    7.Brook,Peter.The Shifting Point[M].London:Methuen Drama Random House,1987.
    8.Carstens,Sharon A..Histories,Cultures,Identities:Studies in Malaysian Chinese Worlds[M].Singapore:Singapore University Press,2005.
    9.Chitakasem,Manas(ed.).Thai Literary Traditions[M].Bangkok: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Press,1995.
    10.Chou,Cynthia and Houben,Vincent(eds.).Southeast Asian Studies:Debates and New Directions[M].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06.
    11.Coonors,Michael Kelly.Democracy and National Identity in Thailand[M].London:Routledge Curzon,2003.
    12.Cooper,Donald F..Thailand:Dictatorship or Democracy?[M].London:Minerva Press,1995.
    13.Coughlin,Richard J..Double Identity:The Chinese in Modern Thailand[M].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1960.
    14.Eriksen,Thomas Hylland.Ethnicity and Nationalism[M].London:Pluto Press,2002.
    15.Fischer-Lichte,Erika.Theatre,Sacrifice,Ritual:Exploring Forms of Political Theatre[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2005.
    16.Flood,Thadeus and Flood,Chadin(eds.).The Dynastic Chronicles Bangkok Era:the First Reign:volume one[M].Tokyo:The Center for East Asian Cultural Studies,1978.
    17.Flood,Chadin(ed.).The Dynastic Chronicles Bangkok Era:the First Reign:volume two[M].Tokyo:The Center for East Asian Cultural Studies,1990.
    18.Flood,Chadin(ed.).The Dynastic Chronicles Bangkok Era:the Fourth Reign[M].Tokyo:The Center for East Asian Cultural Studies,1965.
    19.Glassman,Jim.Thailand at the Margins-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State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Labor[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20.Glazer,Nathan and Moynihan,Daniel P.(ed.),with the assistance of Corinne Saposs Schelling.Ethnicity:Theory and Experience[M].US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
    21.Gorter,Cees,Nijkamp,Peter and Poot,Jacque(eds.).Crossing Borders:Regional and Urban Perspectives on International Migration[M].London:Ashgate Publishing Ltd.,1998.
    22.Gutmann,Amy(ed.).Multiculturalism:Examining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M].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4.
    23.Jones,David Richard.Great Directors at Work:Stanislavsky.Brecht.Kazan.Brook[M].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6.
    24.Kernodle,George R..Invitation to the Theatre[M].New York:Harcourt,Brace &World,Inc.,1967.
    25.Kershaw,Baz.Politics of Performance:Radical Theatre as Cultural Intervention [M].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2.
    26.Keyes,Charles F..Thailand:Buddhist Kingdom as Modern NationState[M].USA:Westview Press,1987.
    27.Kustow,Michael.Peter Brook[M].London:Bloomsbury Publishing Plc.,2005.
    28.Lal,Shiv(ed.).Politico-Legal History of Nations:Thailand[M].India:Sandeep Bhaala on behalf of Election Archives,1996.
    29.McCargo,Duncan and Pathmanand,Ukrist.The Thaksinization of Thailand[M].Denmark:NIAS Press,2005.
    30.Nagavajara,Chetana.Comparative Literature from a Thai Perspective[M].Bangkok: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Press,1992.
    31.Phongpaichit,Pasuk and Baker,Chris.Thailand's Crisis[M].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00.
    32.Purcell,Victor.The Chinese in Southeast Asia[M].2nd editi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0.
    33.Rajavaramuni,Phra.Thai Buddhism in the Buddhist World桝 Survey of the Buddhist Situation Against a Historical Background[M].Thailand:Amarin Printing Group,1987.
    34.Reynolds,Craig J..Seditious Histories:Contesting Thai and Southeast Asian Pasts[M].USA: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2006.
    35.Sills,D.L.(ed.).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Sciences[M].New York:The Macmillan and the Free Press;London:Collier-Macmillan Publishers,1968.
    36.Skinner,G.W..Chinese Society in Thailand:An Analytical History[M].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57.
    37.Smith,Bardwell L.(ed.).Religion and Legitimacy of Power in Thailand,Laos and Burma[M].Chambersburg,PA:ANIMA Books,1978.
    38.Suksamran,Somboon.Buddhism and Politics in Thailand桝 Study of Socio-Political Change and Political Activism of the Thai Sangha[M].Singapore:th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82.
    39.Sumitra,Lek.Theravada Buddhism of Thailand[M].Thailand: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Thailand,1970.
    40.Suryadinata,Leo(ed.).Ethnic Chinese as Southeast Asians[M].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1997.
    41.Terwiel,B.J.(ed.).Buddhism and Society in Thailand[M].India:the South East Asian Review Office,1984.
    42.The Continuing Education Center and the translation Center,Faculty of Arts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ed.).A Survey of Thai Arts and Architectural Attractions:a Manual for Tourist Guides[M].Bangkok:Chulalongkorn University,2002.
    43.Tong Chee Kiong & Chan Kwok Bun(eds.).Alternate Identities:The Chinese of Contemporary Thailand[M].Singapore: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Times Academic Press,2001.
    44.Wang Gungwu.China and the Chinese Overseas[M].Singapore:Time Academic Press,1991.
    45.Wyatt,David K..Thailand:A Short History[M].USA:Yale University Press,2003.
    1.Bharucha,Rustom.The Politics of Cultural Practice:Thinking through Theatre in an Age of Globalization[J].Asian Theatre Journal,Fall 2001,Vol.18.
    2.Bowen,John.The Forms Culture Takes:A State-of-the-Field-Essay on the Anthropology of Southeast Asia[J].Journal of Asian Studies,Vol.54,No.4,1995.
    3.Connors,Michael Kelly.Thailand:the Facts and F(r)ictions of
    4.Formoso,Bernard.The Rise of a Chinese Cult in Thailand:HE Yeyunand The Pong Lai Temples[J].华裔馆通讯,2004(3).
    5.Funston,John.Thailand:Thaksin Fever[A].Southeast Asian Affairs 2002[C].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02.
    6.Gilroy,Paul.Diaspora and the Detours of Identity[A].Edited by Kathryn Wood-ward.Identity and Difference[C].London:Sage Publications and Open University,1997.
    7.Hill,Hal and Warr,Peter.The trouble with Manila and Bangkok[J].Far Eastern Economic Review,Vol.169,No.3,April 2006.
    8.Nascimento,Claudia Maria.Foreign Bodies of Knowledge:Crossing Cultural Borders Through the Actor's Work[D].USA: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2002.
    9.Paribatra,M.R.Sukhmubhand.Some Reflections on the Thai Monarchy[A].Southeast Asian Affairs 2003[C].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03.
    10.Pombejra,Dhiravat na.Ayutthaya at the end of Seventeenth Century:Was There a Shift To Isolation?[A].Southeast Asia in the Early Modern Era-Trade,Power and Belief[C].Edited by Anthony Reid.Ithaca and London: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93.
    11.Pongsudhirak,Thitinan.Thailand:Democratic Authoritarianism[A].Southeast Asian Affairs 2003[C].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03.Ruling[A].Southeast Asian Affairs 2005[C].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05.
    12.Warr,Peter.Thailand's Paradoxical Recovery[A].Southeast Asian Affairs 2005[C].Singapore: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2005.
    1.#12
    2.朱拉隆功大学莎雅蒙·乍能叻小姐硕士学位论文:《“潮州戏”在社会戏剧中的身份:泰华民族特征》,2001年。
    3.泰国留学中国大学校友总会编:学习诗琳通公主精研中国文化精神讲座会特辑,2003年。
    4.《泰国文化百科全书》中卷,初版。编者:泰国文化百科全书基金会、泰国商业银行。出版社:Bangkok,Amarin Printing&Publishing Public Company Limited,1996年。
    5.#12
    6.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何福祥博士的学生所做调查报告
    [1]#12
    [2]#12
    1.《包公铡侄》,1982年。
    2.《长孙皇后》,2004年。
    3.庆祝潮调泰语剧诞生21周年演出《赵子龙救阿斗》,2003年。
    1.背景资料:泰国人民民主联盟[N/OL].新华网,2008-8-26,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8/26/content_9716101.htm.
    2.潮剧的唱腔[J/OL].潮剧大观园,http://www.chaoju.com/yanjiu/chaojudechangqiang.htm.
    3.潮剧概述[J/OL].潮剧大观园,http://www.chaoju.com/lianzai/chaojuzhi/501.htm.
    4.潮剧在泰国[J/OL].潮剧大观园,http://www.chaoju.com/yanjiu/chaojuzaitaiguo.htm.
    5.陈韩星.乡土特色浓郁的潮人文化--汕头经济特区的文化实践:之二[J/OL].潮汕特藏网,http://www.stlib.net/stwc/disp_stwc.asp?sendid=5365.
    6.郭丹虹.潮剧艺术教育百年史略[J/OL].潮剧大观园,http://www.chaoju.com/jiaoyu/s-txx/chaojuyisujiaoyubainianshilv.htm.
    7.金文坚整理.潮汕方言研究资料题录[DB/OL].汕头大学图书馆潮汕特藏网·专题数据库,http://cstc.lib.stu.edu.cn/zyzl/dialect.htm.
    8.刘俊文总纂.中国基本古籍库[DB].北京爱如生数字化技术研究中心研制,黄山书社出版, 2005.
    9.罗钦文.泰国华人创办首家“中文电视台”18日开播[N/OL].曼谷:中新社,2005-12-11,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5-12/12/content_3910755.htm.
    10.周方冶.上座部佛教与泰国的社会转型[J/OL].北京:中国社科院亚太研究所,2006-2-1,http://www.iapscass.cn/xueshuwz/showcontent.asp?id=782.
    11.邹元江.论戏曲丑角的美学特征[J/OL].戏剧研究网,http://www.xi ju.net/view_con.asp?id=47.
    1.本人所录泰国酬神潮剧光碟两盘。
    2.泰国潮剧《王阿义》录音带三盒。
    3.2006年3月泰国大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泰语话剧《包公审案》DVD两碟。
    4.《包公铡侄》VCD两碟。
    5.《大禹治水》VCD两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