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财政赤字风险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在广泛收集和研究国内外相关资料和数据的基础上,初步构建了财政赤字风险的研究体系。在财政赤字风险一般分析中,论文界定了财政赤字风险的内涵、表现、特点等,分析了形成财政赤字风险诸因素之间的联系,梳理出具有内在统一性的财政赤字风险形成机理,进而分析了赤字风险的各种影响,指出对赤字风险影响的分析需要结合经济所处的大环境,只有当一定期界内赤字风险的净收益大于零时赤字政策才可取。针对中国的赤字风险问题,文章指出中国的赤字风险处于形成和上升之中,形成风险的原因、风险表现以及风险的影响具有特殊性,文中就财政伦理、财政脆弱度等边缘问题做了分析和诠释。在财政赤字风险管理的研究中,文章沿着一般到特殊的分析思路,系统总结了风险的预警、评估以及控制的基本方法;然后,测算了中国赤字风险评估指标,并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赤字规模、赤字结构以及其他相关数据的分析和测算基础上,运用债务-收入比率等方法对中国财政赤字风险的发展做了动态分析,进而初步勾勒出中国财政赤字风险的控制体系。
Based on collection and study of massive materials and data at home and abroad,a study structure frame on risk of fiscal deficits is built up in this paper. In the analysis on the fundamentals of risk of fiscal deficits such as the connotation,appearance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risk are defined firstly. Then a unity forming-mechanism is set up through the logic connection of all the factors of deficit risk. Furthermore,all the influences that the deficit risk could exert on are listed ended with the conclusion that only when the net income of the deficit risk is positive that the deficit policy should be taken. In the chapters about China's fiscal situation,the conclusion that china's deficit risk are forming and increasing is pointed out. With the analysis on the source,appearance and influence of china's deficit risk,some special phenomena are explained such as the incomplete fiscal ethic and fiscal vulnerability. In the last two chapters,the fundamental methods of risk warning,risk valuing and
    risk controlling in the management of deficit risk are summed up. After analyzing some indexes of fiscal crises and the structure of budget deficits that a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new standard defined in this paper,the author try to use the theory of Debts-GDP to make a dynamic analysis on risk of fiscal deficit. Finally,the controlling system of deficit risk in China is discussed and 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suggested.
引文
一、中文部分
    1、郭庆旺、赵志耘:《论财政赤字对资本形成的影响》,《经济研究》,1993年第11期。
    2、约翰,麦克科隆:《如何看待政府赤字?》,《经济译文》,1994年第2期。
    3、刘海虹:《财政赤字的挤出效应分析》,《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6期。
    4、胡庆康:《现代公共财政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5、苏明:《我国财政赤字和债务政策取向》,《财政研究》,1999年第7期。
    6、邓子基:《财政学原理(修订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7、胡庆康、杜莉:《现代公共财政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8、《财政赤字与国债研究》课题组:《我国国债规模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管理世界》,1998年第6期。
    9、韩向荣:《国债发行的效应分析》,《投资与合作》,1999年第1期。
    10、史永东:《中国转轨时期财政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1999年第2期。
    11、曾培炎:《关于199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199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经济日报》,1999年3月19日。
    12、王传纶:《近年美国财政政策和收支状况变化及今后发展趋势》,《财政研究》,1999年第5期。
    13、胡鞍钢、张尧庭:《提高税收占GDP比重大有潜力》,《财政研究》,1999年第5期。
    14、丁建臣:《试论中国财政赤字的内生性》,《财贸经济》,1999年第7期。
    15、国家计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国债发行潜力及财政政策建议》,《财政与税务》,1999年第7期。
    16、苏明:《我国财政赤字和债务政策取向》,《财政研究》,1999年第7期。
    17、徐效波:《从几项指标看我国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的适度性问题》,《财政与税务》,1999年第8期。
    18、米建国、倪红日:《我国财政赤字与债务规模预警系统的初步研究》,《涉外税务》,1999年第8期。
    19、韦士歌:《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中国国债政策》,《投资与合作》,1999年第9期。
    20、李扬:《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理论与实践》,《财贸经济》,1999年第11期。
    21、陈景耀:《论中国通货紧缩形势下的财政赤字政策》,《世界经济》,1999年第11期。
    22、沈利生:《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变动趋势估计》,《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年第12期。
    23、《积极财政政策出现积极变化——关于我国财政政策效应及走势的评述》,中经网,
    
    1999年12月8日。
    24、杨之刚:《公共财政学: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5、王美涵:《中国财政风险实证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26、国外社会保障与财政管理编委会:《国外社会保障与财政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年版。
    27、刘溶沧:《中国财政理论前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28、林毅夫:《展望新千年的中国经济》,张卓元主编《21世纪中国经济问题专家谈》,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9年12月版。
    29、李京文:《21世纪中国经济发展预测与分析(2000-2050年)》,张卓元主编《21世纪中国经济问题专家谈》,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30、李卓:《欧洲货币一体化中的财政约束》,《世界经济》,2000年第2期。
    31、陈守东:《国债与国民经济的关系》,《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年第2期。
    32、张艾莉:《国债规模适度性探讨》,《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年第2期。
    33、王伟:《基于熵的财税政策相对优异性评价》,《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年第3期。
    34、张春霖:《如何评价我国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经济研究》,2000年第2期。
    35、贺力平:《财税体制应成为体制改革重点》,中经网50人论坛,2000年3月12日。
    36、胡乃红:《政府保护下的道德风险影响机制分析》,《金融研究》,2000年第3期。
    37、陈景耀:《对当前中国财政可持续性的探讨》,《经济科学》,2000年第4期。
    38、王遥:《国债规模的空间》,《资本市场》,2000年第6期。
    39、申相臣:《高度重视和防范财政风险》,《财政与税务》,2000年第6期。
    40、贾康、汪旭东:《防范国债风险的政策设计》,《财政与税务》,2000年第7期。
    41、魏陆:《积极财政政策的风险问题探讨》,《当代财经》,2000年第7期。
    42、刘守刚:《试评财政危机论》,《财政与税务》,2000年第8期。
    43、杨义群:《我国国债发行成本优化问题研究》,《财经研究》,2000年第11期。
    44、韩文秀:《积极财政政策的潜力和可持续性》,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5、夏杰长:《中国国债规模的实证分析》,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国民经济研究所工作报告,2000。
    46、邓子基:《财政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7、袁东:《公共债务与经济增长》,中国发展出版社2000年版。
    48、张志超:《加强预算管理与积极财政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49、傅红娟:《政府债务探讨》,《天津大学学报》, 2001年第1期。
    50、《国家计委负责人就三年来国债投资成效答记者问》,国研网,2001年1月2日。
    51、平新乔:《道德风险与政府的或然债务》,《财政与税务》,2001年第2期。
    
    
    52、高志立:《财政风险及其构成内容的理论分析》,《财政研究》,2001年第2期。
    53、周革平:《财政赤字货币化过程中铸币税收益问题分析》,《金融与经济》,2001年第3期。
    54、刘立群:《国债管理制度的系统改革》,中宏网,2001-04-02。
    55、金洪飞:《货币危机理论综述》,《当代经济科学》,2001年第5期。
    56、郭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析》,《财政研究》.2001年第5期。
    57、潘石:《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可容忍区间”及“交替性”分析》,《经济学动态》,2001年第5期。
    58、河南省财政厅课题组:《地方财政风险研究》,《财政研究》,2001年第6期。
    59、杨斌:《西方模式增值税的不可行性和中国式增值税的制度设计》,《管理世界》,2001年第6期。
    60、贾康:《财政平衡与财政赤字》,《财经科学》,2001年第1期。
    61、甄炳禧:《美国宏观调控的得与火》,《世界经济学》,2001年第6期。
    62、温铁军:《周期性经济危机及对应政策分析》,国研网,2001-07-19。
    63、王炜:《预算管理改革与部门间财政关系》,《财政与税务》,2001年第7期。
    64、林杰:《关于地方税收预算性增收与政策性减收问题的思考》,《财政与税务》,2001年第8期。
    65、魏凤春、于红鑫:《社会保障资金来源的比较分析》,《社会保障制度》,2001年第8期。
    66、杨帆:《持续发展中国经济的4大战略措施》,中经网2001-08-01。
    67、陈工:《实施部门预算改革面临的矛盾及化解》,《财政与税务》,2001年第9期。
    68、张丽华:《我国的财政改革:改良还是革命?》,《财政与税务》,2001年第10期。
    69、解三明编著:《中国经济增长潜力和经济周期研究》,中国计划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
    70、陈共:《为什么要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财政与税务》,2001年第11期。
    71、项斯言:《关于中国目前财政运行中的几个问题》,《新加坡联合早报》,2001-11-02。
    72、宋国青:《总赤字形势十分严峻》,《21世纪经济报道》,2001-12-10。
    73、刘迎秋:《论中国现阶段的赤字率和债务率及其警戒线》,《国民经济管理》,2001年第12期。
    74、尹艳林:《发展与稳定的“双赢”:调整收入分配政策评析》,《中国经济时报》,2001-12-21。
    75、邓子基:《财政平衡观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可持续性》,http://best3.myrice.com/wen2.htm.2001,12.
    76、刘溶沧:《中国财政理论前沿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77、杨大楷:《国债风险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8、杨真祝:《公共财政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79、陈时兴:《中国转型期国债的金融分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80、尹音频:《反金融风险的财政与财务政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1、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2001中国财政发展报告》,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82、朱艳圣:《亚洲经济共同体缺位与日本经济危机》,http://www.in.ah.cn/jjzz/0252094150.htm
    83、陈东琪:《日本经济持续走冷 忽略内需是根源》,http://www.cnjp-trade.com/chinese/express/forum/2001/300-27.htm
    84、姚余栋.:《放弃弗里德曼货币主义,适度积极的货币政策有利投资》,http:///www.ncer.tsinghua.edu.cn/research/trend/papers/70.htm
    85、苏明:《中国财政赤字的现状与政策取向》,《西部论丛》,2002年第1期。
    86、丛树海:《国家资产负债表:衡量财政状况的补充形式》,《财政研究》,2002年第1期。
    87、蒋经洪:《刺激内需还应从收入再分配中求解》,《财政研究》,2002年第1期。
    88、韩振军:《如何看待税收逾万亿》,《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01-14。
    89、袁钢明:《稳健的货币政策不利于扩大内需》,中经网,2002-01-15。
    90、韩志国:《关注积极财政政策的负面效应》,http://www.china-gz998.com 2002-1-25。
    91、郭庆旺:《中国财政赤字的规模与作用》,《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2期。
    92、朱柏铭:《公债规模的“度”应当如何把握》,《财政与税务》,2002年第2期。
    93、苏民:《265亿如何拉动2810亿》,《财政与税务》,2002年第2期。
    94、邓子基:《以收定支还是以支定收》,《财政研究》,2002年第3期。
    95、许梦博:《财政赤字内涵体系新探》,《财政研究》,2002年第3期。
    96、于祖尧:《扩张型财政政策流露长期化倾向》,国研网,2002-03-04。
    97、王建:《世界资本主义的新阶段与货币制度危机》,中国宏观网,2002-03-08。
    98、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收入分配课题组:《我国居民收入分配趋势与对策》,人民网,2002-03-08。
    99、楼继伟:《巨额财政赤字肯定要降下来》,人民网,2002-03-25。
    100、杨卫东:《长期实行积极财政政策要谨防“中国经济病”》,国研网,2002-03-25。
    101、武彦民:《对我国国债风险的理论分析和现实解剖》,《财政研究》,2002年第,4期。
    102、董辅礽:《扩张性财政政策负面效应不容忽视》,国研网,2002-04-01。
    103、秦星:《当前理论界对我国国债问题的讨论综述》,《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
    
    年第4期。
    104、戴园晨:《对财政赤字是非好坏的评价》,国研网,2002-05-23。
    105、贾康:《怎样看待税收的增长和减税主张?》,国研网,2002-05-28。
    106、安体富:《宏观税负实证分析与税收政策取向》,《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5期。
    107、段海英:《缺失的财政伦理》,《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2年第6期。
    108、卢文鹏:《降息、赤字与当前宏观经济政策的操作空间》,国研网,2002-06-06。
    109、杨萍:《如何判断赤字规模的大与小?》,国研网,2002-06-25。
    110、高雪敏:《卡斯特景气报告:保经济增长消费品需调结构》,人民网,2002-07-04。
    11l、戴园晨:《国债发新换旧与财政赤字的可持续性》,国研网,2002-07-26。
    112、段海英:《财政赤字的风险损益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2年第7期。
    113、刘东凯:《前7个月中国财政收入增10.6%》,国研网,2002-08-28。
    114、余天心,王石生:《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前景趋势分析》,国研网,2002-07-29。
    115、国家统计局:《2002年上半年投资形势分析》,国研网,2002-08-02。
    116、胡少维:《如何使积极财政政策发挥更大作用?》,国研网,2002-08-06。
    117、夏斌:《货币供给与实体经济有偏离》,《上海证券报》,2002-08-08。
    118、《税收黑洞:每年吞噬4000亿》,国研网,2002-08-20。
    119、白和金:《货币政策还不能唱主角》,中经网,2002-09-10。
    120、龚刚、杨琳:《我国生产能力利用率的估算》,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网,2002-09。
    121、周天勇:《财政增收、税负与景气的两难选择》,中经网,2002-09-24。
    122、段海英:《中国财政脆弱度分析》,《财经研究》,2002年第10期。
    123、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1),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年版。
    124、《中国财政年鉴》(2001),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年版。
    二、中译本部分
    125、约翰.伊特韦尔:《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126、托宾:《资产积累与经济活动——十年后的稳定化政策》,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27、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中译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28、斯蒂格利茨:《公共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129、K.C曾:《联邦赤字和实际利率间的关系》,经济资料译丛,2000年第4期。
    130、哈维.S.罗森:《财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1、弗朗索瓦.沙奈:《金融全球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三、英文部分
    132、Trostel、Philip A: 《The effect of deficit finance on human capital》, (National Tax Journal》 ,Dec95, Vol. 48 issue 4.
    133、Deutche:《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calculating "structural" budget deficits), Bundesbank Monthly Report, April 1997.
    134、George Peterson: 《衡量地方政府信贷风险和提高信用度》,世界银行欧洲会议,1997.
    135、Wray. L. Randall: 《Deficits, Inflation, And Monetary Policy》, Journal of Keynesian Economics, Summer 97, Vo1. 19 issue 4.
    136、Richard J. Cebula:《Impact of US structural budget deficits on thrift institution interest rates, 1964-1995》,《Applied Economics Letters》,1998, 5.
    137、Bernd Jan Sikken、Jakob de Hann:《Budget deficits, monetization, and centralbank independenc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Oxford Economic Papers (1998), Oxford University.
    138、Iraj Abedian、Michael Biggs:《Economic Globalization and Fiscal Polic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139、Metin Kivilci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lation and the Budget Deficit in Turkey》, 《Journal of Business & Economic Statistics), Oct98, Vol. 16 Issue 4.
    140、Krugman, Paul: 《What Happen to Asian?》, http://web. mit. edu/krugman/www/desinter, html.
    141、Corsetti, Giancarlo, Paolo Pesenti and Nouriel Roubini: 《Paper Tigers? A Model of the East Asian Crises》,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99.43.
    142、Choueiri, Nada and Graciela Kaminsky: 《"Has the Nature of Crises Changed? A Quarter Century of Currency Crises in Argentina"》, IMF working Paper, No. WP/99/152.
    143、Richard Hemming、Murray Petrie:《评价财政脆弱度的构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工作报告)》. http://www1. worldbank, org/wbiep/decentralization/Courses
    144、Mana Polackova: 《政府或有负债:财政稳定的潜在风险》, http://www. worldbank org/wbiep/decentralization/Courses/China%2006. 12. 00/Hana-Govtlib-cn. htm. 2001.
    145、Cebula Richard J: 《The impact of structural budget deficits on commercial bank interest rates: reply》,《Public Finance Review》, 2000, 5, Vol. 28, Issue 3.
    146、Olivier Blanchard:《宏观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OO1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