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国际私法中的国籍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二十一世纪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运动的推进,人类社会已步入以硅、电脑、网络为基础的信息时代。国籍作为国际私法连结因素以及国际民事管辖权的根据,遭到前所未有的挑战。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外交往日益频繁。改革中国国际私法和制定新的国际私法的法律法规,迫在眉睫。其中,作为属人法重要的连结因素的国籍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国籍与国家相伴而生,但真正法律意义上的国籍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产物。从狭义上看,国籍专指自然人的国籍,是指自然人属于某一国家国民或公民的法律资格,其表明一个人与某一特定国家之间的固定的法律联系,是某一国家行使外交保护的法律依据。但是,国籍的概念早已有所突破,不仅包括自然人的国籍,也包括作为拟制人的法人的国籍,甚至还包括某些法律关系客体的国籍。也就是说,国籍是指自然人、法人、船舶、航空器及某些财产与某一特定国家间具有特定的法律关系时,依据国际法原则,该国国内法为行使管辖权赋予的法律关系。
     国籍与公民籍、区域籍与全球籍等概念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国籍主要强调某一个人隶属于某一特定国家的法律联系,关键在于法律权利、义务的设定;公民籍则侧重表达某一个人其政治权利的享有,而这两者在当今国籍法领域中已互为通用。区域籍、全球籍这两个概念的提出体现了各国学者对国籍在现代及今后区域化、全球化发展趋势下的思考。区域籍无论是在体系建构还是在立法实践上已具雏形,而全球籍则还处在理论设想阶段。无论如何,这两个概念的提出深化了我们对国籍制度的认识,丰富了国籍制度的本质内涵。
     国籍在国际私法中具有重大意义。在法律适用领域里,不论自然人还是法人,它们的国际民商事关系常适用属人法。传统属人法包括当事人本国法与当事人住所地法,这也是属人法的两大原则。因此,国籍成为国际民商事法律适用中的重要连结因素;在涉外民事案件的管辖权中,国籍是一个重要的管辖权依据,尤其在拉丁法系国家甚至被作为唯一或主要的国际民商事管辖权的根据;在法院判决的承认与执行中,国籍是判断外国判决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同时,国籍在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外国人民事诉讼法律地位以及国际商事裁决中,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国籍问题原则上属于每个国家主权的事项,各国有权以自己的法律决定谁是它的公民。不同的国家,甚至同一个国家在不同历史时期在制定其国籍法时所采取的原则和规则不尽相同,这样就导致国籍冲突现象的产生。自然人国籍冲突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一个人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国籍;另一是一个人不具有任何国家的国籍。前者被称之为自然人国籍的积极冲突,后者被称之为自然人国籍的消极冲突。在国际私法上解决自然人国籍冲突存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是实体法的方法,就是通过缔结国际条约,明确规定避免和消除多国籍和无国籍现象;二是冲突法的方法,即在多国籍、无国籍冲突无法实体解决的情况下,由法律确定究竟应当依据哪一个国籍为其国籍,以确定当事人的本国法。
     在国际私法中,法人国籍的冲突是指一个法人同时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国籍以及一个法人无任何国家国籍的状况。各国确立法人国籍的不同标准就成为法人国籍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概括起来,各国确立法人国籍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法人住所地说、法人注册地说、资本控制说和复合标准说。由于国际上并无确定法人国籍的统一标准,各国都是从本国的利益出发来确定法人的国籍,并且采取的标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本国经济、政治环境和国际环境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变化。根据各国在处理案件时其案件本身是否涉及本国利益,对于法人国籍的积极冲突有两种不同的解决途径:如果受理该案的法院对该案的解决具有利害关系时,该国法院一般会确定对已有利的国家的法律作为其本国法;当法院地所在国对受理该案没有利益关系时的解决途径有主义近似说、时间先后说、惯常住所说和最密切联系说。
     船舶国籍是指船舶所有人按照某一国家的船舶登记管理规范进行登记,取得该国签发的船舶国籍证书并悬挂该国国旗航行,从而使船舶隶属于登记国的一种法律上的身份。国际私法中船舶国籍冲突是指某一船舶所属国籍不确定或者没有所属国籍而造成的管辖混乱,或者在前后国籍转换法律规定不明确的情形下造成的法律适用的困难。对于船舶积极冲突解决,理应根据船舶与哪一国家有实际联系来决定,不可简单地按照先后顺序处理。对于船舶国籍消极冲突的解决,现代国际社会至今尚未找到最佳办法和途径,有待于更深入的研究和讨论。
     属人法是国际私法中的特有概念,是以涉外民商事法律关系当事人国籍、住所等为连结点,并用来解决当事人的身份、能力、婚姻、家庭、继承等方面的法律冲突问题的系属公式。在19世纪起,随着爱国主义思潮及民族国家的兴起,国籍在属人法事项中日益重要。受《法国民法典》的影响,许多大陆法系国家采用了国籍作为属人法的连结点,而英美法系国家则采用住所作为属人法的连结点,从而形成了住所地法主义和本国法主义的对立。国籍作为属人法的连结点具有国籍比住所更稳定、国籍比住所更容易确定、更能够体现国家对其国民的属人主权等优点。本国法在具体适用过程中,会产生诸如国际私法中的反致问题、多法域法律的认定问题、人际法律冲突问题、时际法律冲突以及法律规避问题等。
     在早期国际私法理论中,本国法仅仅是指自然人的国籍国法。随着国际私法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法人、船舶和航空(天)器在国籍法律关系中也享有一定权利,承担一定义务。从法人的本质来看,无论是根据法人拟制说、契约说,还是实在说,法人同自然人一样,与某一特定的国家的法律存在本质和必然的联系。也就是说,法人的存在是依赖某一特定的国家法律的,这个特定的法律就是法人的属人法。船舶本国法就是船旗国法,即船舶悬挂旗帜所属国家的法律。船旗国法原则也构成了海事冲突法中最基本的法律选择原则。航空器本国法就是航空器的登记地国法,即航空器登记地所属国家的法律。
     一般说来,在国际民事诉讼中,国籍是判断内外国人的法律依据,是给予外国人民事诉讼地位的依据,同时国籍是确定国际民商事管辖权的一种根据。在国际商事仲裁中,主要涉及到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国籍问题。实践中,以法国为代表的拉丁法系国家以及参加了1928年《布斯塔曼特法典》的拉丁美洲国家均采取属人管辖原则。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国籍是指国际商事仲裁裁决作为特定国家的法律文书而构成该国法律秩序组成部分的一种法律上的标志。在一些国家的立法和国际仲裁公约中,裁决作出地对于确定仲裁裁决国籍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我国现行的国籍法是于1980年9月10日被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在此之前,我国共颁布了三部国籍法,即1909年《大清国籍条例》、1912年北京政府《中华民国国籍法》、1929年《中华民国国籍法》。虽然我国1980年《国籍法》一再强调不承认双重国籍原则,但由于国籍的承认乃各国的国家主权事项,同时,即使在1980年《国籍法》框架下,仍会出现国籍冲突的现象。我国现行的国际私法有关国籍规则方面的立法存在粗糙、内容矛盾、重复、周延性欠缺等缺陷,甚至有许多问题并没有规定。为此,中国国际私法学会制定了中国国际私法的民间立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私法示范法》,该民间法的制定为完善我国国际私法,包括国际私法中国籍问题方面的规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我国《民法》(草案)中,也基本上照搬了示范法的规定。我们应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探讨国籍这个连结点在新形势下的具体作用,构建我国和谐的国籍制度,并努力完善我国的国籍方面的规定。
     在国际私法法律适用中,国籍作为连结点的角色,不会因为全球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归于湮灭。国籍作为连结点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尤其是随着全球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组成法律关系的各种因素都呈现泛化或缺乏稳定等特性,而身具稳定性、明确性的国籍在国际私法法律适用中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Since the humanity entered the 21st century, as a result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advance of globalization movement,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has entered to a silicon, computers and network-based information age. As a connecting factor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basis of international civil jurisdiction, nationality encounters the unprecedented challenge. With the deepening of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frequent. The reform and even enactment of new act and regulations of Chinese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are extremely urgent. Among them, as an important connecting factor of lex personalis, research on nationality is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Nationality and state exist concomitantly, but the legal sense's nationality is the product of the bourgeois democratic system. In the narrow sense, nationality refers specifically to the nationality of natural persons. It is defined as the legal qualifications of natural persons belonging to national or citizen of a state. It indicates that there are fixed legal relation between one person and some specific state. It is the legal basis that some states exercise diplomatic protection. But from a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the concept of nationality has some breakthrough at present, not only including the nationality of natural persons, but also the nationality of artificial person such as legal person, even including the nationality of some objects of legal relationship. In other words, nationality refers to the legal relationship of the natural persons, legal persons, ships, aircraft and certain property when they have the specific legal relationship with some specific state,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law, domestic law of that state exercise jurisdiction.
     There are relationship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concepts of nationality and citizenship, region nationality and global nationality etc. Nationality mainly emphasizes the legal relationship that someone subjects to some specific state, and the key point lies in the stipulations of the lega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citizenship is focused on an individual's enjoyment of their political rights. Nationality and citizenship are referred to the same in today's nationality law field. The two proposed concepts of regional nationality and global nationality have manifested various theorists’thought on the region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trends of the nationality at present and in the futur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legislative practice in region nationality are both in already embryonic form, but the global nationality is still in the phase of theoretical ideas. In any event, the two concepts deepened our interactive understanding of nationality system and enriched the connotation of nationality system.
     The nationality plays a great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field of choice of law, whether natural or legal persons, their international civil and commercial relations between the parties are often governed by the lex personalis, i.e. lex patriae and lex domicilii, which are also the two major principles of the lex personalis. Therefore, the nationality is an important connecting factor in the course of the international civil and commercial cases. In addition, nationality is an important jurisdiction basis, particularly in the states belongs to Latin legal system. Nationality is also an important standard for the foreign judgments in the recognition and enforcement of foreign judgments. Meanwhile, the nationality plays a unique role in determing the civil legal status and civil action legal status of the alien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The nationality belongs to the domestic matters of each sovereign state, and all states have the right to determine who their citizen according to their own laws is. Different states, even an identical state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 adopts the dissimilar principles and the rules when formulates its naturalization laws, which causes the conflicts of nationality. The conflicts of nationality of natural persons is embodied in two kind of types, one is a person who has two or more states’nationalities; the other is a person who has none state's nationality. The former is called positive conflict of the natural person's nationality, and the latter is called negative conflict of the natural person's nationality. There are two methods to solve the conflicts of nationality of natural persons in the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First, the substantive law method, the states conclude the international treaty stipulating explicitly provisions to avoid and eliminate the multi-nationalities and the stateless phenomenon; Second, conflicts of law method, namely, if it is unable to solve the multi-nationalities and the stateless conflict, the law determined which nationality for its nationality to determine the parties’lex patriae.
     I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the legal person nationality's conflict is referred to as a legal person simultaneously to have two or two above states’nationalities as well as a legal person does not have any state's nationality. That various states establish the legal person nationalit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standards is the primary reason for the conflicts of nationality of the legal persons. In sum, various states establish the nationality of the legal persons according to such standards as the legal persons' residence place theory, the legal persons’registration place theory, the capital control theory and the mixed standards theory. Because there is no uniform standard to determine the legal persons’nationality in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various states determine legal person's nationality from their own interests, and the standard is by no means irrevocable, but make the corresponding change along with their own economy, the political context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s change. According to whether involve the states’own interests, there are two methods to solve the positive conflicts of the legal persons’nationality: When the court seized has the stake to the action, this state's court will generally determine the national law to the state's advantage as lex patriae; When the court seized has no interest relationships in the action, there are several methods such as the approximate principle theory, the successive time theory, habitual residence theory and the closest relationship theory.
     Nationality of the ship is a legal identity, which means that the ship owner registers the ship in accordance with the state's ship registration regulations, and obtains its certificate of nationality issued by that state and navigates with the state's flag, so that the ship is subject to registration state under. Conflicts of ship's nationality i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nationality means that the jurisdiction confusion cause by a ship's nationality uncertain or even without nationality or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law when the nationality's former and later change in an uncertain legal situations. As to the positive conflict of ship's nationality, it is ought to be handled on the ship’s real link with the states, not simpl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gistration's time. As to the negative conflict of ship's nationality, the modern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has yet not found the best ways and means to solve the problems and it is worth more in-depth study and discussion.
     The lex personalis, a formula of attributio based on the connecting factor of nationality and domicile, which is used to solve the parties'status, capacity, marriage, family and succession and etc. conflicts of laws, is an unique concept i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In the 19th century, with the rise of patriotism and nation-state, nationalit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matters of lex personali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French Civil Code, many civil law states used nationality as a connecting factor of lex personalis, and common law states still used domicile as a connecting factor of lex personalis, which formed a shelter between the lex patriae and lex domicilii. Compared to the domicile, nationality as a connecting factor is more stable; more easily determined and embodied the states’personal sovereignty over its national. In the course of specific application, lex patriae will result in many problems such as renvoi, intertemporal conflicts of laws, interregional conflicts of laws, interpersonal conflicts of laws and evasion of law.
     In the early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theory, the lex patriae merely refers to natural person's lex patriae.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theory and the practice, the legal person, the ships and the aircraft (aviation) also enjoy certain right and undertake certain duty in the nationality legal relationships. From the nature of the legal person, whether under the legal fiction theory, contract theory or the substance theory, the legal person was the same with the natural person, with a particular state the existence of legal nature and the inevitable link. In other words, the existence of legal persons is dependent on a specific national law of a state, and this particular law is the personal law of legal person. The lex patriae of the ships is law of the flag, i.e., the ships are hoisted the banner of their respective states. The law of the flag also constitutes a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choice of law in the maritime conflict. The lex patriae of the aircraft is the law which the aircraft registered, i.e., the national law of the registration place.
     In general, in international civil proceedings, the nationality is the legal basis to determine the national and alien and the basis to accord the foreigners with the civil action status and the jurisdiction basis of international civil and commercial matters. In the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nationality issues mainly involve the nationality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award, In the practice, the states belongs to Latin legal system especially its representative France as well as those Latin American states who participated in Bustamante Code of 1928 adopt the principle of personal jurisdiction. The nationality of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award refers to international commercial arbitration award as a state-specific legal instrument and constitutes the state's legal order integral part of a legal landmark. In some state's legislation and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conventions, the award places a decisive role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nationality of arbitration award.
     China's current Nationality Law was enacted by the third conference of the fifth National People's Congress on the September 10,1980. Prior to this, China promulgated three Nationality Acts, i.e., the Nationality Regulation of 1909 enacted by Qing Dynasty, Nationality Law of Republic of China of 1912 enacted by the Beijing government and Nationality Law of Republic of China of 1929 enacted by the NanJing government. While our Nationality Law of 1980 has repeatedly stressed that the principle of non-recognition of dual nationality, but because nationality is the domestic matters of every sovereign state, there will still be the conflict of nationality. the China's existing legislative rules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on nationality exists such defects as rough, the contents of contradictions, or even many issues in deficiency. For this reason, Chinese Society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drafted Model Law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improvement of China's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including nationality rules of the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Some provisions of Civil Code (draft) are basically a copy of the provisions of the Model Law. We should combine China's actual situation to explore the specific role of the nationality in the new situation and construct a harmonious system and improve our efforts with respect to the nationality requirement.
     In applicable law field of the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the nationality's role as a connecting factor will not disappear because of the advent of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et age. Nationality as a connecting factor has its irreplaceable advantages. Especially with the advent of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et age, the composition of the leg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various factors have shown generalization or lack of stability, and the nationality with stability and clarity is even more unique in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
引文
1 甄炳喜:《信息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第五长周期》,载《国际问题研究》1998年第2期,第8-13页。
    1 郑自文:《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哲学思考》,载《法学评论》1994年第6期,第33页。
    2 周勇坤:《全球化与法学思维方式的革命》,载《法学》1999年第11期,第9页。
    1 李双元、徐国建主编:《国际民商新秩序的理论建构》,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6-91页。
    2 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私法示范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 吕世伦、文正邦著:《法哲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12-621页。
    2 孔幼真:《法的方法论职能试探》,载《法学》1991第12期,第11-13页。
    3 舒国滢:《法学研究方法的历史演进》,载《法律科学》1992年第4期,第22页。
    4 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2页。
    5 李双元:《国际私法(冲突法篇)》,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50-51页。
    6 吕世伦、文正邦:《法哲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00-832页。
    1 Study of Comparative Law, Th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1977. Vol.4. p.1037.
    2 Legal System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cience,1968. Vol.9. p.207.
    3 Different Economic Systems and Comparative Law, Comparative Law Yearbook,1978. Vol.2. p.93.
    1A. Watson, Legal Transplants,2"d Ed, Athens, Ga.: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3. p.21.
    1 本节所有引用的文献均没有给出出处,我们在本论文最后的参考文献再具体给出。
    1 [荷]Richard Plender,翁里等译:《国际移民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1David M. Walker,李双元等译:《牛津法律大辞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786页。
    2 [英]J·G·斯塔克著,赵维田译:《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第274页。
    3 [法]亨利·巴蒂福尔、保罗·拉加德著,陈洪武等译,《国际私法总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85页。
    4 [苏]克利缅科,程晓霞等译:《国际法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97页。
    5 [苏]苏联科学院法律研究所编:《国际法》,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143页。
    6R.J.Lynch Claims (1929), Between Great Britain and Mexico, A.J.I.L., VoL.25 (1931), p.755.
    7 [韩]柳炳华著,朴国哲等译:《国际法(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6页。
    8 [英]奥本海著,詹宁斯·瓦茨修订,王铁崖等译:《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二分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5-296页。
    1 董立坤:《国际私法论》,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114-115页。
    2 王毓英:《国际私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第35页。
    3 周鲠生:《国际法》(上),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48页。
    4 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81年版,第237页。
    5 李浩培:《国籍问题的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5页。
    6 李双元:《国际私法》(冲突法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第350页。
    7 黄进主编:《国际私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页。
    1 马汉宝:《国际私法总论》,1977年自版,第58页。
    2 陆亚东:《国际私法》,正中书局1982年版,第37页。
    3 曾陈明汝:《国际私法原理》,国立台湾大学1984年版,第48页。
    4 刘铁铮、陈荣传:《国际私法论》,三民书局2004年版,第78页。
    5 赖来焜:《国际(私)法之国籍问题——以新国籍法为中心》,2005年自版,第14页。
    1 [法]亨利·巴蒂福尔、保罗·拉加德著,陈洪武等译:《国际私法总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77页。
    2 [法]亨利·巴蒂福尔、保罗·拉加德著,陈洪武等译:《国际私法总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78页。
    1Robin C.A. White, Citizenship of the Union, Governance, and Equality,29 Fordham Int'l L.J., p.790.
    1 Bruno Nascimbene, Towards a European Law on Citizenship and Nationality? Citizenship and Nationality Status in the New Europe, Sweet & Maxwell,1998,p.67.
    2 Bruno Nascimbene, Towards a European Law on Citizenship and Nationality? Citizenship and Nationality Status in the New Europe, Sweet & Maxwell,1998,p.70-71.
    1 Globalized Citizenship: Sovereignty, Security and Soul,50 Vill. L. Rev.,2005. p.1025.
    2 Globalized Citizenship: Sovereignty, Security and Soul,50 Vill. L. Rev.,2005. p.1030.
    1 [日]大沼保昭著,王志安译:《人权、国家与文明》,三联书店2003年版,序言。
    2Globalized Citizenship:Sovereignty, Security and Soul,50 Vill. L. Rev.,2005. p.1032.
    1 李双元主编:《现代国籍法》,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5页。
    1 [英]奥本海著,詹宁斯·瓦茨修订,王铁崖等译:《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一分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92页。
    2 1933年各国签署的《关于国家权利和义务的蒙得维的亚公约》第1条规定,国际上的国家是:(1)永久.人口;(2)确定的领土;(3)政府;(4)与其他国家发生关系的能力。
    3 [法]亨利·巴蒂福尔、保罗·拉加德著,陈洪武等译:《国际私法总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78页。
    1 [荷]Richard Plender,翁里等译:《国际移民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2 肖永平、郭明磊:《论国籍观念的演进与国籍法的变革》,载《法学评论》2007年第6期,第66-72页。本目的内容除特别注明的外,均参考肖永平、郭明磊:《论国籍观念的演进与国籍法的变革》—文。
    3 赖来焜:《国际(私)法之国籍问题——以新国籍法为中心》,2005年自版,第18-19页。
    1 肖永平、郭明磊:《全球化视野下的双重国籍——兼论我国国籍法的弊端与对策》,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581页。
    1 Athena S.Leoussi and Steven Grosby, Nationality and Nationalism (Ⅰ), I.B.Tauris & Co.Ltd,2004.p.32.
    2 [荷]Richard Plender,翁里等译:《国际移民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页。
    3Steven Grosby, Biblical Ideas of Nationality Ancient and Modern, Eisenbrauns,2002. p.15.
    1Athena S.Leoussi and Steven Grosby, Nationality and Nationalism (Ⅰ), I.B.Tauris & Co.Ltd,2004.p.36.
    2 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能被视作公民,如公元前四世纪的雅典,其城内的人就被分为公民、混血后裔和外邦人,这几类人的政治地位、权利义务就大不相同。
    1Athena S.Leoussi and Steven Grosby, Nationality and Nationalism (1), I.B.Tauris & Co.Ltd,2004.pp.36-37.
    1 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01页。
    2 李浩培:《国籍问题的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6-14页。
    3 李双元主编:《现代国籍法》,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9页。赖来焜:《国际(私)法之国籍问题——以新国籍法为中心》,2005年自版,第28-31页。
    1 赖来焜:《国际(私)法之国籍问题——以新国籍法为中心》,2005年自版,第29页。
    1 李双元:《国际私法》(冲突法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第395页。
    1 [英]奥本海著,詹宁斯·瓦茨修订,王铁崖等译:《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二分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297页。
    1 黄进主编:《国际私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7-18页。
    1 [美]罗·庞德著,沈宗灵、董世忠译:《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任务》,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5页。
    1 潘自勉:《论价值规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2 Steven Grosby, Biblical Ideas of Nationality Ancient and Modern.Eisenbrauns,2002.p.29.
    3 Steven Grosby, Biblical Ideas of Nationality Ancient and Modern.Eisenbrauns,2002.p.31.
    1 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5页。
    2 [荷]Richard Plender,翁里等译:《国际移民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页。
    1 Mie Murazumi, Japan's Laws on Dual Nationality in the Context of a Globalized World.9 Pac. Rim L. & Pol'y, p.437.
    2 卓泽渊:《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425页。
    1 曾庆敏主编:《法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第17页。
    2 参见《人权理论研究座谈会综述》,《中国法学》,1991年第4期。
    1Silfra O'leary and Teija Tiilikainen, Citizenship and Nationality Status in the New Europe, Sweet & Maxwell, 1998, p.3.
    1 周鲠生:《国际法》(上),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56页。
    2 李新天:《论国籍冲突的解决原则》,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第344页。
    3 赖来焜:《国际(私)法之国籍问题——以新国籍法为中心》,2005年自版,第235-238页。
    1 [韩]柳炳华著,朴国哲等译:《国际法.(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07页。
    1 周鲠生:《国际法》(上),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54页。
    1 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页。
    2 张仲伯:《国际私法》(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6页。
    3 黄进主编:《国际私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76页。
    4 余先予主编:《国际民商事法律适用法》,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97页。
    1 李新天:《论国籍冲突的解决原则》,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第346页。
    1 李新天:《论国籍冲突的解决原则》,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第346页。
    2 李双元主编:《现代国籍法》,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13页。
    1 肖永平、郭明磊:《全球化视野下的双重国籍——兼论我国国籍法的弊端与对策》,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第583页。
    1 刘铁铮、陈荣传:《国际私法论》,三民书局2004年版,第107页。
    2 李双元主编:《现代国籍法》,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08-109页。
    1 赖来焜:《国际(私)法之国籍问题——以新国籍法为中心》,2005年自版,第252-254页。
    1 Peter J. Spiro, Dual Nationality and the Meaning of Citizenship,46 Emory L. J., p.1433.
    1 赖来焜:《国际(私)法之国籍问题——以新国籍法为中心》,2005年自版,第273-274页。
    1 李浩培:《国籍问题的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3-25、29-31页;日本国际法学会编:《国际法辞典》,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年版,第76页。
    1A.von Overbeck, New Swiss Codification of Pvate InternationaI Law,16 Forum International 13,1991.陈卫佐:《瑞士国际私法法典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页。
    1 张仲伯:《国际私法》(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5页。
    1 黄进主编:《国际私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37-138页。
    2 黄进主编:《国际私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38页。
    3 马丁·沃尔夫著,李浩培、汤宗舜译:《国际私法》,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442页。
    1 杨占栋:《法人国籍的法律意义及其确定标准》,载《滨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第10页。
    1 张仲伯:《国际私法》(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1-172页。
    2 [前苏联]拉德任斯基著:《国际私法论文集·论法人的国籍》,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版,第98页。
    1 李双元:《国际私法(冲突法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第399页。
    1 [前苏联]拉德任斯基著:《国际私法论文集·论法人的国籍》,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版,第95页。
    2 李双元:《国际私法(冲突法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第406页。
    1 黄进主编:《国际私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38-139页。
    2 张仲伯:《国际私法》(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71-172页。
    1 黄进、何其生、萧凯编:《国际私法:案例与资料》(上册),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80页。
    2 李双元:《国际私法(冲突法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第403页。
    1E.Hilton Young, The Nationality of a Juristic Person,22 Harvard Law Review,1908, p.2.
    1 1988年《瑞士联邦国际私法法规》第159条规定:一家依照瑞士法律设立、并在瑞士境内经营业务的外国公司,以公司名义进行活动的责任,适用瑞士法律。
    1 李双元主编:《现代国籍法》,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3页。
    1 李双元:《国际私法(冲突法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第423页。
    2 余劲松主编:《国际经济法问题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28页。
    3 具体内容可参见姚梅镇主编:《国际经济法概论》(修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58-67页。
    1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2002, p,1.
    1 子公司与母公司“人格混同”具体表现为:(1)有控制权的股东对子公司进行不公正的管理,对于它们之间进行的业务活动,收益归于有控制权的股东,损失则由子公司承担;(2)子公司实际上是母公司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是真正独立的法人;(3)子公司在设立和存续期间均未履行必要程序;(4)子公司与母公司从事本质上相同的业务,而且子公司设立时未得到充足的注资,其从业资金完全由母公司控制;(5)母公司与子公司在财务和业务上具有不可分割性,没有始终一致和明确清晰的界限,是严格意义上的同一体。)
    2 Black's Law Dictionary,5th ed, West Pub. co.,1979, pp.1033.
    1 Salomom v.Salomom & Co., House of Lords, A.C.22,1897.
    Berkey v. Third Avenue R. Co., N.Y Co. App.1926,155N.E 58.
    3 Union of India v. 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 Gas Claim Case No.113 of 1986.
    1 李金泽:《跨国公司与法律冲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46页。
    1 司玉琢等:《海商法详论》,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60-61页。
    2 [法]亨利·巴蒂福尔、保罗·拉加德著,陈洪武等译,《国际私法总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82-83页。
    3 Hoog, Deutsche Flaggenhoket, Hamburg,1979, p.14.
    4 蒋新苗:《船舶国籍法律冲突的消除与防止》,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1期,第53-55页。
    1 田园:《论海事冲突法中的船旗国法原则》,载《法商研究》2001年第6期,第111-112页。
    1 司玉琢、胡正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修改建议稿条文、参考立法例、说明》,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2。
    2 田园:《论海事冲突法中的船旗国法原则》,载《法商研究》2001年第6期,第115页。
    3 贾林青:《海商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页。
    4 陈宪民、魏友宏、张梅生编著:《海商法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1 田园:《论海事冲突法中的船旗国法原则》,载《法商研究》2001年第6期,第115页。
    2 田园:《论海事冲突法中的船旗国法原则》,载《法商研究》2001年第6期,第115页。
    3 田园:《论海事冲突法中的船旗国法原则》,载《法商研究》2001年第6期,第115页。
    1 [挪威]S·布雷柯斯著,侯军等译:《国际航运中的法律选择新发展》,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第78页。
    2 陈宪民、魏友宏、张梅生编著:《海商法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第31页。
    3 侯军等编著:《当代国际海事法》,人民交通出版社1992年版,第70页。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编:《海事法律工作手册》,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年版,第121页。
    1 黄异:《国际法上船舶国籍制度之研究》,台湾文笙书局1985年版,第14页。
    1 张仲伯主编:《国际私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9-41页。
    2 戚希尔、诺斯:《国际私法》,1979年英文版,第198页。
    3 黄惠康、黄进编著:《国际公法国际私法成案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25-327,第329-332页。
    4 蒋新苗:《船舶国籍法律冲突的消除与防止》,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1期,第55-56页。
    1 蒋新苗:《船舶国籍法律冲突的消除与防止》,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1期,第57页。
    1 周洪均等编:《国际公约与惯例》,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136-137页。
    2 蒋新苗:《船舶国籍法律冲突的消除与防止》,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1期,第55-56页。
    1 [法]亨利·巴蒂福尔、保罗·拉加德著,陈洪武等译,《国际私法总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214页。
    2Pillet, Traite’Pratique de Droit, International prive 1923,P.310。转引自卢峻:《国际私法之理论与实际》,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第17页。
    1 周鲠生:《国际法》(上),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74页。
    2 《牛津法律大词典》,光明出版社1988年版,第34页。
    3 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92页。
    4 张仲伯:《国际私法》(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6页。
    1 周鲠生:《国际法》(上),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48页。
    1 张仲伯:《国际私法》(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6-147页。
    2 黄进主编:《国际私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52页。
    1 [法]亨利·巴蒂福尔、保罗·拉加德著,陈洪武等译,《国际私法总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213页。
    2 张仲伯:《国际私法》(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47-148页。
    1 卢峻:《国际私法之理论与实际》,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第128-132页。
    1 王利民:《外国人法律地位制度的法理思考》,载《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88页。
    2 黄进主编:《国际私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53页。
    3 张仲伯:《国际私法》(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0页。
    4 王利民:《外国人法律地位制度的法理思考》,载《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92页。
    1 [日]山田镣一著:《国际私法》,有斐阁2003年版,第179页。
    1 马丁·沃尔夫著,李浩培、汤宗舜译:《国际私法》,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43页。
    2 [苏]隆茨著,顾世荣译:《国际私法》,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第55页。
    3 马丁·沃尔夫著,李浩培、汤宗舜译:《国际私法》,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43-44页。
    1 马丁·沃尔夫著,李浩培、汤宗舜译:《国际私法》,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43页。
    2 张仲伯:《国际私法》(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2-33页。
    1 马丁·沃尔夫著,李浩培、汤宗舜译:《国际私法》,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47页。
    2 [法]亨利·巴蒂福尔、保罗·拉加德著,陈洪武等译,《国际私法总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307页。
    1 袁发强:《属人法的新发展——当事人所在地法》,载《法律科学》2008年第1期,第111页。
    2 [法]亨利·巴蒂福尔、保罗·拉加德著,陈洪武等译,《国际私法总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322页。
    3 马丁·沃尔夫著,李浩培、汤宗舜译:《国际私法》,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62页。
    1 袁发强:《属人法的新发展——当事人所在地法》,载《法律科学》2008年第1期,第111页。
    1 王霖华:《论自然人属人法及其历史发展趋势》,载《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第71-73页。
    2 马丁·沃尔夫著,李浩培、汤宗舜译:《国际私法》,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161页。
    3 卢峻:《国际私法之理论与实际》,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第62页。
    4Dicey and Morris,The Conflict of Laws,13th ed.,Sweet & Maxwell,2000,p.145.
    1 徐卉:《涉外民商事诉讼管辖权冲突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2 张悦仙:《住所与国籍的冲突与调和》,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9期,第88-89页。
    1 李双元等:《国际社会本位的理念与法院地法适用的合理限制》,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第518页。
    1 卢现祥、朱巧玲主编:《新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72页。
    2 肖永平:《冲突法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1页。
    3 肖永平:《国际私法中的属人法及其发展趋势》,载《法学杂志》1994年第3期,第11页。
    1 何适:《国际私法释义》,雯雯印刷事业有限公司1987年版,第202页。
    2 贺连博:《两大法系属人法分歧及我国属人法立法完善》,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23页。
    3 肖永平:《国际私法中的属人法及其发展趋势》,载《法学杂志》1994年第3期,第11页。
    4 肖永平:《国际私法中的属人法及其发展趋势》,载《法学杂志》1994年第3期,第11页。
    1 [法]亨利·巴蒂福尔、保罗·拉加德著,陈洪武等译,《国际私法总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版,第325-326页。
    2icey and Morris, The Conflict of Laws,13th ed.. Sweet & Maxwell,2000, p.153.
    1 肖永平:《国际私法中的属人法及其发展趋势》,载《法学杂志》1994年第3期,第11页。
    1 董立坤:《国际私法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21页。
    1 张仲伯:《国际私法》(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170页。
    2 张悦仙:《住所与国籍的冲突与调和》,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9期,第89页。
    3 宋航:《属人法的发展趋向及其在中国的适用》,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1 宋航:《属人法的发展趋向及其在中国的适用》,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2 刘仁山主编:《国际私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8月第3版,第117-119页。
    1 肖永平:《评英国冲突法中的“外国法院说”》,载《比较法研究》,1991年第2期,第73-77页。
    2 韩德培:《国际私法上的反致问题》,载《韩德培文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34页。
    3 李双元:《国际私法(冲突法篇)》,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98页。
    1 黄惠康、黄进编著:《国际公法、国际私法成案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79-280页。
    2 黄惠康、黄进编著:《国际公法、国际私法成案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80-281页。
    1 赖来焜:《国际(私)法之国籍问题——以新国籍法为中心》,2005年自版,第325-343页。
    2 黄进主编:《中国的区际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3 赖来焜:《国际(私)法之国籍问题——以新国籍法为中心》,2005年自版,第280-281页。
    1 黄进:《区际冲突法研究》,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第127-128页。
    1 [苏]隆茨著,顾世荣译:《国际私法》,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第54-55页。
    1 黄进:《区际冲突法研究》,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第130页。
    2 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2-123页。
    1 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23-124页。
    2 刘铁铮:《时间因素所引起之法律冲突》,载《国际私法论文集》,五南出版社1988年版,第8-13页。
    1 黄惠康、黄进编著:《国际公法、国际私法成案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93-294页。
    1 彭万林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修订版,第193-194页。
    1 马丁·沃尔夫著,李浩培、汤宗舜译:《国际私法》,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420-421页。
    1 张仲伯:《国际私法》(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6-187页。
    2 马丁·沃尔夫著,李浩培、汤宗舜译:《国际私法》,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409页。
    1 张仲伯:《国际私法》(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1页。
    1 刘仁山主编:《国际私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8月第3版,第143页。
    1 焦燕:《婚姻冲突法问题研究》,武汉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6-7页。
    2 黄进主编:《国际私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49页。
    1 焦燕:《婚姻冲突法问题研究》,武汉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47页。
    1 焦燕:《婚姻冲突法问题研究》,武汉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93页。
    1 赵相林主编:《中国国际私法立法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412页。
    1 关于促进身份关系确立的选择性多边冲突规则如何在婚姻家庭法领域中展开,请参见宋晓:《当代国际私法的实体取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56-165页。
    2 关于保护性多边冲突规则如何在婚姻家庭法领域中展开,请参见宋晓:《当代国际私法的实体取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7-188页。
    1 黄进主编:《国际私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366-367页。
    1 张仲伯:《国际私法》(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19页。
    1 有关法人制度的历史沿革,请参见王利明、郭明瑞、方流芳:《民法新论》(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26-232页。
    2 李双元:《国际私法(冲突法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第389-390页。
    3 李双元:《国际私法(冲突法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第395-396页。
    1 详见第三章第二节第二目。
    2 李双元:《国际私法(冲突法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第398页。
    3 李双元:《国际私法(冲突法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第399-399页。
    4 唐表明:《比较国际私法》,中山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04页。
    1 那力:《论确定法人国籍的法律原则及对我国有关立法的借鉴意义》,载《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第40-46页。
    2 李金泽:《公司法律冲突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页。
    1 徐伟功:《从自由裁量权角度论国际私法中的最密切联系原则》,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4期,第34-40页。
    1 [德]马丁·沃尔夫著,李浩培、汤宗舜译:《国际私法》,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439-440页。
    1 第161条规定:“(1)如为支配外国公司的外国法律所允许,外国公司得不经清算和重建而使自己服从瑞士法律支配。该外国公司须符合该外国法所规定的条件,并有能力使自己适合于瑞士法律所规定的组织形式之一。(2)即使不完全符合该外国法所规定的条件,联邦委员会亦得准许外国公司改变其法律地位,在涉及瑞士的重大利益时尤其如此。”
    第162条规定:“(1)依照瑞士法律有义务在商业登记薄上进行登记的外国公司,于证明已将其活动中心移至瑞士并已使自己适合于瑞士法律所规定的组织形式之一时,即受瑞士法律支配。(2)依照瑞士法律没有义务在商业登记薄上进行登记的外国公司,于其服从瑞士法律支配的意图清楚地显示出来、其与瑞士有足够的联系且已使自己适合于瑞士法律所规定的组织形式之一时,即受瑞士法律支配。(3)在登记之前,资合公司有义务提交一份由联邦委员会所认可的事务所作成的审计报告,证明依照瑞士法律其资本是有保障的”
    第163条规定:“(1)如能证明具备下列条件,瑞士公司得不经清算和重建而使自己服从外国法律支配:(a)该公司符合瑞士法律所规定的条件;(b)依照该外国法律该公司继续存在;(c)该公司已向债权人发出公告,催告债权人表明其要求,并告之以计划中的公司法律地位的变化。(2)1982年10月8日《关于国家经济供应的联邦法》关于在发生该法第61条所称之为国际冲突时所采取的保全措施的规定,予以保留。”
    第164条规定:“(1)在瑞士商业登记薄上登记的外国公司,只有在申请人提供初步证据证明债权人已得到清偿或其债权已获担保,或债权人同意注销时,始得予以注销。(2)只要债权人尚未得到清偿或其债权未获得担保,即可在瑞士进行追索。”
    2 以下两点内容均参见陈卫佐:《瑞士国际私法法典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12-214页。
    1 刘仁山主编:《国际私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8月第3版,第95页。
    2 [德]马丁·沃尔夫著,李浩培、汤宗舜译:《国际私法》,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438页。
    3 [德]马丁·沃尔夫著,李浩培、汤宗舜译:《国际私法》,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438页。
    4 李双元:《国际私法(冲突法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第428-429页。
    1 具体案件情况请参见李双元:《国际私法(冲突法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第431页。
    2 李双元:《国际私法(冲突法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第433页。
    1 [挪威]S·布雷柯斯著,侯军译:《国际航运中的法律选择》,载《上海海运学报》丛书(法律),1988年,第16页。
    1 [日]水上千之著,全贤淑译:《船舶国籍与方便旗船籍》,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1 [日]水上千之著,全贤淑译:《船舶国籍与方面旗船籍》,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3页。
    2 [1939]A.C.160.
    3 [法]亨利·巴蒂福尔著,曾陈明汝译:《国际私法各论》,台湾中山学术文化基金董事会1979年版,第167页。
    1 章尚锦主编:《国际私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10页。
    2 [挪威]S·布雷柯斯著,侯军等译:《国际航运中的法律选择新发展》,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出版社1986年版,第78页。
    3 王国华:《海事国际私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36页。
    1 [法]亨利·巴蒂福尔著,曾陈明汝译:《国际私法各论》,台湾中山学术文化基金董事会1979年版,第180页。
    2 [德]马丁·沃尔夫著,李浩培、汤宗舜译:《国际私法》,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第739-740页。
    3 陆东亚:《国际私法》,正中书局1979年版,第199页。
    4 王国华:《海事国际私法理论与实务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0年版,第36页。
    5 [法]亨利·巴蒂福尔著,曾陈明汝译:《国际私法各论》,台湾中山学术文化基金董事会1979年版,第180-181页。
    1 王国华:《论船旗国法》,载《当代国际私法问题·庆祝韩德培教授八十五华诞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7页。
    2 侯军:《当代海事国际私法》,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第122-123页。
    1 王国华:《海事国际私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50-151页。
    1 田园:《论海事冲突法中的船旗国法原则》,载《法商研究》2001年第6期,第114页。
    2 [日]北胁敏一著,姚梅镇译:《国际私法—国际关系法Ⅱ》,法律出版社1989年版,第229-230页。
    3 王国华:《海事国际私法理论与实务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1 [日]北胁敏一著,姚梅镇译:《国际私法——国际关系法Ⅱ》,法律出版社1989年版,第231页。
    2 王国华:《海事国际私法理论与实务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6页。
    3 田园:《论海事冲突法中的船旗国法原则》,载《法商研究》2001年第6期,第114页。
    1 田园:《论海事冲突法中的船旗国法原则》,载《法商研究》2001年第6期,第115-116页。
    1 王国华:《论旗国法》,载《法学评论》1996年第1期,第30页。
    2 王瀚:《华沙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4页。
    3 潘树藩:《航空法大要》,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第239页。
    4 曹三明、夏新华主编:《民用航空法释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4页。
    1 王瀚:《华沙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4-126页。
    2 目的说认为凡用于国家军事、司法、行政事务的航空器,均属于国家航空器。国家航空器以外的其他航空器则属于民用航空器。这种区分标准过于抽象,缺乏明确性。因为航空器使用之目的或用途会因情势变化出现变动,当国家航空器转为民用或当民用航空器被国家公共机构征用服务于国家事务,都会相应地改变航空器的地位和性质。参见王瀚:《华沙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6页。
    3 登记说认为凡经登记为国家所有的航空器即为国家航空器,登记为一般公民或企业所有的航空器为民用航空器。登记说只揭示了航空器的表面性质,难以揭示其本质特征。而且,两者亦有因不同目的使用的。参见王瀚:《华沙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6页。
    4 折衷说同时采用目的说和登记说作为区分标准。凡登记为国家所有而为国家控制,并由国家用于专门目的的使用的航空器属于国家航空器,国家航空器以外的其他属于私人所有,用于个人或者商业目的的航空器是民用航空器。参见王瀚:《华沙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6页。
    1 曹三明、夏新华主编:《民用航空法释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6页。
    2 [英]郑斌著,徐克继译:《国际航空运输法》,中国民航出版社1996年版,第99页。
    3 朱子勤:《国际航空运输关系法律适用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4-5页。
    1 赵维田:《国际航空法》,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页。
    1 [荷]Diederiks-Verschoor著,赵维田译:《航空法简介》,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第199页。
    2 朱子勤:《国际航空运输关系法律适用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83页。
    1 该公约第1条第1款规定:“缔约国承允,承认:(一)拥有航空器所有权的权利;(二)航空器占有人通过购买取得该航空器所有权的权利;(三)租赁航空器为期六个月以上的使用航空器的权利;(四)为担保偿付债务而协议设定的各种航空器抵押权和任何类似权利,但这些权利必须符合下列条件:(1)权利的设定符合该航空器进行国籍登记的缔约国在设定权利时的法律,并(2)经合法地登记在该航空器进行国籍登记的缔约国的公共登记薄内。这些权利连续在不同缔约国中登记的合法性,按照每次登记时该航空器进行国籍登记的缔约国的法律予以确定。”
    2 朱子勤:《国际航空运输关系法律适用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第85页。
    1 刘仁山主编:《国际私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修订版,第266页。
    2 王瀚、孙玉超:《国际航空运输领域侵权行为法律适用问题研究》,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第76页。
    1 朱子勤:《论国际航空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载《行政与法》2006年第12期,第102-103页。
    1 李玉泉主编:《国际民事诉讼与国际商事仲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页。
    1 刘仁山主编:《国际民商事程序法通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
    1 李玉泉主编:《国际民事诉讼与国际商事仲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3页。
    2 谢石松:《国际民商事纠纷的法律解决程序》,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34-235页。
    1 刘仁山主编:《国际民商事程序法通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1 李浩培:《国际民事程序法概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04-105页。
    2 李双元、谢石松:《国际民事诉讼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58页。
    3 张仲伯:《国际私法》(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41-442页。
    1 刘仁山主编:《国际民商事程序法通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第66页。
    1 刘铁铮:《国际私法论丛》,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第259页。
    2 刘力:《国际民事诉讼管辖权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54-55页。
    3 徐卉:《涉外民商事诉讼管辖权冲突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0页。
    1 余先予主编:《国(区)际民商事法律适用法》,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第201页。
    1 李浩培:《国际民事程序法概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46页。
    2 张仲伯:《国际私法》(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00页。
    1 张仲伯:《国际私法》(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98-499页。
    1 赵秀文:《国际商事仲裁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4页。
    2 赵秀文:《论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国籍及其撤销的理论与实践》,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1期,第62-64页。
    3 周鲠生:《国际法(上册)》,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248页。
    1 林俊益:《仲裁法之实用权益》,永然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版,第354-355页。
    2 F. A. Mann, “Lex Facit Arbitrum” i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iber Amicorum for Martin Domke, edited by P. Sanders,1967, p.157. F. A. Mann
    2 赵秀文:《论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国籍及其撤销的理论与实践》,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1期,第62-63页。
    1 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0页。
    2 赵秀文:《国际商事仲裁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5页。
    3 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34页。
    1 赵秀文:《论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国籍及其撤销的理论与实践》,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1期,第65页。
    2Mauro Rubino-Sammartano,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aw and Practice, Citic Publishing House,2003, p.33.
    3 赵秀文:《论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国籍及其撤销的理论与实践》,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1期,第66页。
    4 赵秀文:《论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国籍及其撤销的理论与实践》,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1期,第66页。
    1 刘华:《华侨国籍问题与中国国籍立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5-79页。
    1 金默生、柴发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讲话》,群众出版社1981年版,第2-3页。
    1 杨贤坤主编,《澳门法律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26页。
    1 赖来焜:《国际(私)法中的国籍问题——以新国籍法为中心》,2005年自版,第381-385页。
    1 徐伟功:《WTO与我国国际私法的建设》,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86-89页。
    1 李双元、欧福永:《国际私法教学案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2页。
    1 崔峰:《国际私法原理与案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6-152页。
    1 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私法示范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52页。
    1 屈广清:《中国<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法(草案)>的修改建议》,载《当代法学》2003年第9期,第80页。
    2 齐湘泉:《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婚姻、家庭、继承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44-145页。
    1 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私法示范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71页。
    1 齐湘泉:《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侵权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45页。
    1 徐伟功:《中国国际私法典体系结构初探》,载《法商研究》2005年第2期,第45-52页。
    1 肖永平:《肖永平论冲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7页。
    2 肖永平:《肖永平论冲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8页。
    1 肖永平:《肖永平论冲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29页。
    1 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私法示范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4-5页。
    2 田园:《保护弱者原则对国际私法基本原则的影响》,载《中国国际私法与年刊》(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85页。
    3 刘仁山主编:《国际私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1 宋晓:《当代国际私法的实体取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7页。
    1 宋晓:《当代国际私法的实体取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87页。
    1 郑伟:《全球化与“第三条道路”》,湖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页。
    2 徐立志:《法律全球化时代的制度与文化冲突》,载《全球化与多元法律文化》,信春鹰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
    3 国际私法的趋同化,乃指各国的国际私法随着社会需要的发展,在国际交往日益发达的基础上逐渐相互吸收、相互渗透,从而趋于接近甚至于一致的一种现象。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间接表现为各国在国际私法的国内立法中采取相同或相近的原则或规则;二是表现为国际私法通过国际条约、国际惯例的形式制定统一实体法、统一冲突法及统一程序法,即各国在国际私法上的直接统一。参见李双元:《走向21世纪的国际私法—国际私法与法律的趋同化》,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1 赵相林、邢钢:《全球化视野下的国际私法》,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第107页。
    2 Berta Esperanza Hernandez-Truyoland and Matthew Hawk, Traveling the Boundaries of Statelessness: Global Passports and Citizenship,52 Clev. St. L. Rev. p.97(2005).
    2 传统国际私法中所说的“分配法”,是指在对有关的争议进行定性或识别之后,选择适当的连结点,再依据这一连结点把相关的问题分配给某一国家的法律去处理。参见索夫普兰:《国际私法理论的新动向及其对法院实践的影响》,载《海牙演讲集》第2册,1982年,第22-24页。
    1 肖永平、李臣:《国际私法在互联网环境下面临的挑战》,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1期,第104页。
    2 杜焕芳:《试论全球化视野中的冲突法:影响与发展》,载《政法论丛》2003年第5期,第39页。
    3 Fiorella Dell'Olio. The Europeanization of Citizen:Between the Ideology of Nationality Immigration and European Identity, 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2005. P.77.
    4 Michael A. Becker. Managing Diversity in the European Union: Inclusive European Citizenship and Third-Country Nationals,7 Yale H. R. & Dev. L. J. p.136-137(2004).
    1 黄进主编:《国际私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第181-183页。
    1 吕国民:《国际贸易中EDI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222页。
    1、黄进著:《国家及其财产财产豁免权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黄进、黄惠康编著:《国际公法国际私法成案选》,武汉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黄进著:《区际冲突法研究》,学林出版社1991年版
    4、黄进、郭华成:《澳门国际私法总论》,澳门基金会1997年版
    5、黄进主编:《中国的区际法律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6、黄进、何其生、萧凯编:《国际私法:案例与资料》,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黄进主编:《国际私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8、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9、韩德培:《韩德培文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1、韩德培主编:《国际私法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2、周鲠生著:《国际法》(上),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13、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81年版
    14、李浩培著:《国籍问题的比较研究》,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
    15、李浩培著:《国际民事程序法概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16、李双元主编:《现代国籍法》,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7、李双元著:《国际私法》(冲突法篇),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修订版
    18、李双元、谢石松著:《国际民事诉讼法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9、李双元、金彭年、张茂、李志勇编著:《中国国际私法通论》,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
    20、李双元、徐国建主编:《国际民商新秩序的理论建构》,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1、李双元、欧福永著:《国际私法教学案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2、张仲伯著:《国际私法》(第二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3、张仲伯主编:《国际私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4、董立坤著:《国际私法论》,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25、刘仁山主编:《国际私法》,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26、刘仁山主编:《国际民商事程序法通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0年版
    27、肖永平著:《冲突法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8、肖永平著:《肖永平论冲突法》,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9、赖来焜著:《国际(私)法之国籍问题——以新国籍法为中心》,2005年自版
    30、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1、章尚锦主编:《国际私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2、余先予主编:《国(区)际民商事法律适用法》,人民日报出版社1995年版
    33、余先予主编:《国际民商事法律适用法》,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4、余劲松主编:《国际经济法问题专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5、卢峻著:《国际私法之理论与实际》,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修订版
    36、赵秀文著:《国际商事仲裁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7、吕世伦、文正邦著:《法哲学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8、王毓英著:《国际私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版
    39、陈卫佐著:《瑞士国际私法法典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40、谢石松著:《国际民商事纠纷的法律解决程序》,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41、王国华著:《海事国际私法理论与实务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2、王国华著:《海事国际私法研究》,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43、王国华:《论船旗国法》,载《当代国际私法问题·庆祝韩德培教授八十五华诞论文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44、潘自勉著:《论价值规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45、陆亚东著:《国际私法》,正中书局1982年版
    46、曾陈明汝著:《国际私法原理》,国立台湾大学1984年版
    47、曾庆敏主编:《法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版
    48、李金泽著:《公司法律冲突研究》,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49、李金泽著:《跨国公司与法律冲突》,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0、陈隆修:《比较国际私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7年版。
    51、马汉宝著:《国际私法总论》,台湾汉林出版社1986年版
    52、刘铁铮著:《国际私法论丛》,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版
    53、刘铁铮、陈荣传著:《国际私法论》,三民书局2004年版
    54、苏远成:《国际私法》,台湾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5年版
    55、许庆雄、李明峻著:《现代国际法》,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1年版
    56、陈弘毅、陈文敏等:《香港法概论》,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9年版
    57、张勇,陈玉田著:《香港居民的国籍问题》三联书店(香港)公司2002年版
    58、司玉琢、胡正良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修改建议稿条文、参考立法例、说明》,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9、司玉琢等著:《海商法详论》,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60、贾林青著:《海商法(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61、彭万林主编:《民法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修订版
    62、刘国福著:《移民法出入境权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63、陈宪民、魏友宏、张梅生编著:《海商法论》,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
    64、侯军等编著:《当代国际海事法》,人民交通出版社1992年版
    65、黄异著:《国际法上船舶国籍制度之研究》,台湾文笙书局1985年版
    66、周洪均等编:《国际公约与惯例》,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67、徐卉著:《涉外民商事诉讼管辖权冲突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68、卢现祥、朱巧玲主编:《新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9、金默生、柴发邦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讲话》,群众出版社1981年版
    70、刘华著:《华侨国籍问题与中国国籍立法》,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71、崔峰著:《国际私法原理与案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2、齐湘泉著:《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婚姻、家庭、继承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73、齐湘泉著:《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侵权论),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74、何适著:《国际私法释义》,雯雯印刷事业有限公司1987年版
    75、赵相林主编:《中国国际私法立法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 版
    76、陆东亚著:《国际私法》,正中书局1979年版
    77、王瀚著:《华沙国际航空运输责任体制法律问题研究》,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8、侯军主编:《当代海事国际私法》,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0年版
    79、唐表明著:《比较国际私法》,中山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80、潘树藩著:《航空法大要》,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81、曹三明、夏新华主编:《民用航空法释义》,辽宁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82、赵维田著:《国际航空法》,北京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83、李玉泉主编:《国际民事诉讼与国际商事仲裁》,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4、刘力著:《国际民事诉讼管辖权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85、杨贤坤主编,《澳门法律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86、林俊益著:《仲裁法之实用权益》,永然出版有限公司1990年版
    87、卓泽渊著:《法的价值论》,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88、戚希尔、诺斯:《国际私法》,1979年英文版
    89、丘宏达:《现代国籍法》,三民书局2004年初版
    90、许庆雄等: 《现代国际法》,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8年版
    91、廖福特: 《人权法论丛》,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8年版
    92、冯心明:《港澳民法概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93、柯泽东: 《国际私法新境界——国际私法专论》,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8年版
    94、黄异: 《国际法在国内法领域中的效力》,台湾元照出版公司2008年版
    95、中国国际私法学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私法示范法》,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96、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编:《海事法律工作手册》,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年版
    97、[英]奥本海著,詹宁斯·瓦茨修订,王铁崖等译:《奥本海国际法》第一卷第二分册,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98、马丁·沃尔夫著,李浩培、汤宗舜译:《国际私法》,法律出版社1988年版
    99、[荷]Richard Plender,翁里等译:《国际移民法》,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0、[荷]Diederiks-Verschoor著,赵维田译:《航空法简介》,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7年版
    101、[英]J.G·斯塔克著,赵维田译:《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
    102、[法]亨利·巴蒂福尔、保罗·拉加德著,陈洪武等译,《国际私法总论》,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9年版
    103、(德)K·茨威格特H·克茨著,潘汉典米健高鸿钧贺卫方译:《比较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04、[英]郑斌著,徐克继译:《国际航空运输法》,中国民航出版社1996年版
    105、[苏]克利缅科,程晓霞等译:《国际法辞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06、[苏]苏联科学院法律研究所编:《国际法》,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
    107、[苏]隆茨著,顾世荣译:《国际私法》,人民出版社1951年版
    108、[苏]拉德任斯基著:《国际私法论文集·论法人的国籍》,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年版
    109、[韩]柳炳华著,朴国哲等译:《国际法(上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10、 David M.Walker,李双元等译:《牛津法律大辞典》,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111、[法]亨利·巴蒂福尔著,曾陈明汝译,台湾中山学术文化基金董事会1979年版
    112、[日]大沼保昭著,王志安译:《人权、国家与文明》,三联书店2003年版
    113、[日]山田镣一著:《国际私法》,有斐阁2003年版
    114、[日]水上千之著,全贤淑译:《船舶国籍与方面旗船籍》,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15、[日]北胁敏一著,姚梅镇译:《国际私法——国际关系法Ⅱ》,法律出版社1989年版
    116、[美]罗·庞德著,沈宗灵、董世忠译:《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任务》,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117、[挪威]S·布雷柯斯著,侯军译:《国际航运中的法律选择》,载《上海海运学报》丛书(法律),1988年
    118、[挪威]S·布雷柯斯著,侯军等译:《国际航运中的法律选择新发展》,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96年版
    1、张欣:《海上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问题研究》,大连海事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
    2、芮松艳:《国际私法中属人法制度浅析》,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3、诸远征:《外国法人在内国的主体资格与能力问题探讨》,中国政法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4、刘华:《国籍立法:华侨国籍问题与中国国家利益》,暨南大学2003年博士学位论文
    5、黄薇:《法人属人法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6、焦燕:《婚姻冲突法问题研究》,武汉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7、朱子勤:《国际航空运输关系法律适用问题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博士学位论文
    8、郑超:《国际航空旅客运输侵权法律适用问题研究—以华沙体系为视角》,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9、史焱:《论外商投资性公司的国籍识别》,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10、孙富:《外国人民事法律地位研究》,大连海事大学2001年硕士学位论文
    11、齐凯君:《近代中国政府处理华侨国籍问题的法制化进程》,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12、毕道俊:《中国海事冲突法的立法研究》,安徽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3、陈华栋:《双重国籍研究》,山东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
    1、黄进:《中国法制的新发展:从单一法制到多元法制》,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6期
    2、肖永平、郭明磊:《论国籍观念的演进与国籍法的变革》,载《法学评论》2007年第6期
    3、肖永平、郭明磊:《全球化视野下的双重国籍——兼论我国国籍法的弊端与对策》,载《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4、肖永平:《国际私法中的属人法及其发展趋势》,载《法学杂志》1994年第3 期
    5、肖永平:《评英国冲突法中的“外国法院说”》,载《比较法研究》,1991年第2期
    6、郭玉军、陈芝兰:《论国际商事仲裁中的非国内化理论》,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3年第1期
    7、郭玉军、向在胜:《网络案件中美国法院的长臂管辖权》,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6期
    8、郭玉军、向在胜:《欧盟电子消费合同管辖权问题研究》,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
    9、郭玉军、车英:《研究国际民商事管辖权问题,推动我国涉外仲裁制度改革》,载《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10、郭玉军:《多方当事人诉讼中的国际管辖权问题》,载《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法律出版社)1999年9月版
    11、郭玉军:《国际商事仲裁中的友好仲裁问题》,载《武汉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12、李双元等:《国际社会本位的理念与法院地法适用的合理限制》,载《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
    13、赵秀文:《论国际商事仲裁裁决的国籍及其撤销的理论与实践》,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2年第1期
    14、徐伟功:《从自由裁量权角度论国际私法中的最密切联系原则》,载《法学评论》2000年第4期
    15、徐伟功:《WTO与我国国际私法的建设》,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16、徐伟功:《中国国际私法典体系结构初探》,载《法商研究》2005年第2期
    17、徐伟功:《新中国国际私法的风雨之路——政治、经济与法律分析》,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8、刘铁铮:《时间因素所引起之法律冲突》,载《国际私法论文集》,五南出版社1988年版
    19、朱子勤:《论国际航空侵权行为的法律适用》,载《行政与法》2006年第12 期
    20、甄炳喜:《信息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第五长周期》,载《国际问题研究》1998年第2期
    21、郑自文:《最密切联系原则的哲学思考》,载《法学评论》1994年第6期
    22、周勇坤:《全球化与法学思维方式的革命》,载《法学》1999年第11期
    23、孔幼真:《法的方法论职能试探》,载《法学》1991年第12期
    24、刘卫翔:《外国人在我国的民事法律地位及有关立法建议》,载《社会科学》1995年第6期
    25、舒国滢:《法学研究方法的历史演进》,载《法律科学》第1992年第4期
    26、李新天:《论国籍冲突的解决原则》,载《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3期
    27、杨占栋:《法人国籍的法律意义及其确定标准》,载《滨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
    28、蒋新苗:《船舶国籍法律冲突的消除与防止》,载《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第1期
    29、田园:《论海事冲突法中的船旗国法原则》,载《法商研究》2001年第6期
    30、田园:《保护弱者原则对国际私法基本原则的影响》,载《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第4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31、王利民:《外国人法律地位制度的法理思考》,载《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32、袁发强:《属人法的新发展——当事人所在地法》,载《法律科学》2008年第1期
    33、贺连博:《两大法系属人法分歧及我国属人法立法完善》,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34、宋航:《属人法的发展趋向及其在中国的适用》,载《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1期
    35、箫凯:《论公司属人法的确定》,载《中国国际私法与比较法年刊》(第六卷),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36、那力:《论确定法人国籍的法律原则及对我国有关立法的借鉴意义》,载《吉
    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3期
    37、屈广清:《中国<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法(草案)>的修改建议》,载《当代法学》2003年第9期
    38、何明瑜:《论国籍与归化—兼评我国之外国人归化法制》,政大法学评论2002年6月第七十期
    39、王瀚、孙玉超:《航空器上法律事实与行为法律适用问题比较研究》,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2期
    40、王瀚、孙玉超:《国际航空运输领域侵权行为法律适用问题研究》,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41、王霖华:《论自然人属人法及其历史发展趋势》,载《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42、张悦仙:《住所与国籍的冲突与调和》,载《河北法学》2006年第9期
    43、 Sapere K. K. Lee:《香港人的国籍问题——对加拿大研究禁止双重国籍的联想》,载个人博客:http://lee-kk.blogspot.com/2006/09/blog-post_5896.html
    1、 Nigel Foster,EU Law,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2、 Rogers Brubaker, Nationalism Reframe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3、 John Bell, Judiciaries with Europ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4、 Sujit Choudhry, The Migration of Constitutional Idea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5、 Kitty Calavita, Immigrants at the Margi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5. Fiorella Dell'olio, The Europeanization of Citizenship, Ashgate 2005.
    6、 Athena S.Leoussi and Steven Grosby, Nationality and Nationalism (Ⅰ), I.B.Tauris & Co.Ltd,2004.
    7、 Mauro Rubino-Sammartano,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aw and Practice, Citic Publishing House,2003.
    8、 T.Alexander Aleinikoff & Vincent Chetail, Mig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Legal Norms, T.M.C.Asser Press,2003.
    9、Steven Grosby. Biblical Ideas of Nationality Ancient and Modern, Winona Lake, Indiana Eisenbrauns,2002.
    10、 Dicey and Morris, The Conflict of Laws,13th ed., Sweet & Maxwell,2000.
    11、 Siofra O'Leary and Teija Tiilikainen,Citizenship and Nationality Status in the New Europe, Sweet & Maxwell,1998.
    12、 Siofra O'leary and Teija Tiilikainen, Citizenship and Nationality Status in the New Europe, Sweet & Maxwell,1998.
    13、 A.Watson, Legal Transplants,2n ed, Athens, Ga.: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 1993.
    14、Salomom v.Salomom & Co., House of Lords, A.C.22,1987.
    15、G. Hoog, Deutsche Flaggenhoket, Hamburg,1979.
    16、Black's Law Dictionary,5th ed, West Pub. co.,1979.
    17、F. A. Mann, "Lex Facit Arbitrum" in International Arbitration: Liber Amicorum for Martin Domke, edited by P. Sanders,1967.
    18、Pillet, Traite’Pratique de Droit, International prive 1923
    1、Robin C.A. White, Citizenship of the Union, Governance, and Equality,29 Fordham Int'l L.J. (2006)
    2、Globalized Citizenship: Sovereignty, Security and Soul,50 Vill. L. Rev.,2005.
    3、UNCTAD, World Investment Report,2002.
    4、Mie Murazumi, Japan's Laws on Dual Nationality in the Context of a Globalized World.9 Pac. Rim L. & Pol'y. (2000)
    5、Graig W. Laurence, Use and Abuses of Appeal from Awards,4Arbitration International, July 1998.
    6、Peter J. Spiro, Dual Nationality and the Meaning of Citizenship,46 Emory L.J. (1997)
    7、A. Von Overbeck, New Swiss Codification of Private International Law,16 Forums International 13,1991.
    8、 Union of India v. Union Carbide Corporation. Gas Claim Case No.113 of 1986.
    9、 Different Economic Systems and Comparative Law, Comparative Law Yearbook, 1978. Vol.2.
    10、 Study of Comparative Law, Th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1977. Vol.4.
    11、Legal System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Science,1968. Vol.9.
    12、 R.J.Lynch Claims (1929), Between Great Britain and Mexico, A.J.I.L., VoL.25 (1931).
    13、 Berkey v. Third Avenue R. Co., N.Y Co. App.1926,155N.E 58.
    14、 E.Hilton Young, The Nationality of a Juristic Person,22 Harvard Law Review, 190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