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西方现代政治价值体系建构问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6世纪以来,市场经济在西方世界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在政治上提出了建立统一民族国家与有效防范国家权力之独断这两个历史性任务。这两个历史任务一方面要求权力有相对的集中,另一面又要求对集中的权力进行有效制约。这一双重性要求构成了西方社会现代化转型中不得不直面的“权力悖论”。而能不能战胜“权力悖论”所提出的挑战在很大意义上决定了西方社会现代化转型的兴衰成败。
     成功应对这一挑战要求社会政治领域方方面面作出调整,而政治价值体系的变革更是居于最为核心的地位。从系统演进的角度而言,西方现代政治价值体系是应对这一时代挑战的产物。而就西方各国现代政治价值体系的初次选择来看,其中既有值得汲取的经验,也有需要总结的教训。本文试图运用历史唯物主义与演化论相结合的视角,在对英国宪政自由主义、法国激进民主主义、德国国家-民族主义这三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政治价值体系内涵进行细致剖析的基础上,尝试性地对政治价值体系的建构模式作出解读,以期为“后发国家”的现代政治价值体系建构提供借鉴。
     理解现代政治价值体系的建构,首先要把握两个前提条件。其一,作为观念体系,政治价值体系在纯粹形式意义上是以信念层次为核心,具有多重层次结构、多种价值观念要素的复杂性存在。政治价值信念的核心地位使得整个政治价值体系的性质以它为转移,而政治价值信念来源在于广泛存在于社会思想之中的价值预设,它构成政治价值信念的隐蔽性前提。其二,现代政治价值体系建构的实质在于从功能上满足化解“权力悖论”的需要。从这一要求出发,对政治价值体系变革最为重要的地方,并不在于价值信念的概念形式变化,而在于在价值信念指向上做出调整。
     从政治价值体系的结构形式前提出发,本文首先对三种政治价值体系进行了层次与要素的细致分析,进而认为由于信念指向的不同,它们在处理“权力悖论”挑战时,表现出不同的倾向,即:宪政自由主义谋求对无限权力的降服,而激进民主主义则走向对无限权力的向往,国家-民族主义成为绝对权力的背后支撑。以此为出发点,结合现代政治价值体系建构要应对“权力悖论”这一核心使命来看,文章认为宪政自由主义政治价值体系在信念指向上面达至了对“权力悖论”的消解。而激进民主主义在对政治价值观念元素进行通盘革新的过程中,恰恰忽略了对信念指向的有效变更,从而重新堕入旧制度谋求无限权力的黑洞。德国国家-民族主义本质上是对政治价值信念指向根本性调整的抗拒,从而与商品经济所提出的历史课题渐行渐远。
     在历史唯物主义和演化论看来,三种政治价值体系之所以能够在各自所在国家的多种政治价值体系竞争中胜出,这是特定国家既有历史条件、社会结构复杂作用的结果。这三种主义的具体价值内涵源自于具有地域色彩的价值预设。
     通过对宪政自由主义、激进民主主义和国家-民族主义三种政治价值体系价值观念内涵和生成模式的分析与总结,本文认为成功应对“权力悖论”挑战的现代政治价值体系建构需要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政治价值信念在总体上要在指向上实现从高级理想达成走向对现实问题应对的时代转换,从而实现政治价值目标的节制、政治边界的收缩和政治秩序的底线寻求。只有信念指向完成了这样的变更,整个政治价值体系的建构才能找到自己化解“权力悖论”的正确方向。
     其次,政治价值体系的变革路径要避免激进的变更形式,也要谨防逡巡不前、顽固守旧。以信念指向变革为核心的渐进式变革道路是现代价值体系变迁阻力最小,因而也是最为合理的路径。在现代政治价值体系的渐进变革中要努力实现应对市场经济所引发的时代诉求和时代诉求在具体条件下的不同表现之间的平衡;表达政治价值信念的概念形式创新与信念指向调整的结合;新政治价值观念与传统资源的和谐共生。
     最后,现代政治价值体体系建构在应对“权力悖论”挑战这一功能需要上,具有着时代的共性或普遍性特征,而具体政治价值内涵的表现型则具有个性的、本土化的色彩。故而,现代政治价值体系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复合性统一。
Since the 16th century, the prosperity of commodity economy in politics in Western world has created the dual requests-the establishment of a united nation and the effective protection against arbitrary power, both of which required the concentration of power and the restriction to it. This dual nature formed the "power paradox"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Whether the challenges from the power paradox can be conquered almost decided significantly the success of transition in Western social modernization.
     Coping with this challenge requires adjustments in all aspects, in which the reform of political value system is as the core issue. From the angle of evolution, the political value system in Western countries is the outcome of the success of dealing with the challenge. From the analysis on their preliminary choices of political value system, there exist both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evolutionism, this dissertation tries to decode the mode of political value system, on the basis of detailed analysis on the meaning of the three typical political value systems of the British constitutional liberalism, the French radical democracy and German nationalism, in order to make a tentative interpretation of construction pattern of political value system.
     There are two prerequisites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political value system. First, the political value system, as a conceptual system, is a multiply hierarchical and complex form in which belief acts as its core on the purely formal level. Its core position decides the nature of the whole political value system, and it, constituting the hidden premise of belief in political value, widely lies in the value pre-assumption in the social thoughts. Second, the essence of value system construction of modern politics is meeting the requirement of destructing the "power paradox" in function, which requests political value system to make the adjustments both in connotation and especially in the guidance of the value belief.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rm premise of political value system, the writer makes the hieratical and constituent analysis of those three political value systems and holds that they have different attitudes towards the power owing to the difference of belief direction. Constitutional liberalism aims at the restriction of unrestricted power; radical democracy turns to the yearning for unrestricted power; nationalism becomes the support of absolute power. Combined with the central mission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political value system should cope with the "power paradox", the writer holds that constitutional liberalism has destructed the "power paradox" in belief direction in contrast to the French radical democracy ignoring the effective alteration of the belief direction and getting involved in the unrestricted power again, while German nationalism went against the thorough adjustment of politics belief direction and gradually got far from the historical issue proposed by the commodity economy.
     From the viewpoint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evolutionism, constitutional liberalism, radical democracy and nationalism can stand out in many political value systems as a result of historical conditions and social structure acting and impacting complicatedly in those three special countries. The specific value connotation of these three doctrines originates from the value pre-assumption with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the summary of those three political value system connotations and their historical generative-schemes, the writer holds the idea that coping with the challenge of "power paradox" of the construction in modern political value system should take following points into consideration.
     First, political value belief need to realize the epoch transition from high-level goal to the practical issues, thus achieve the ideal of controlling the political value aim, shrinking the political boundary and seeking political orders. Only this transition of belief direction is completed, ca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whole political value system find the correct direction to deal with "power paradox" itself.
     Secondly, the reform of political value must avoid changing radically or hesitating to move forward. It is the most reasonable way of reform to take belief directing reform as the core and change gradually, which can minimize the resistance. During the gradual change of the modern political value system, great efforts should be taken to realize the balance of the time appeal caused by marketing economy and the different appeals in concrete conditions, to combine the innovation of value system connotation and the adjustment of belief direction, and to harmonize the new political value concept and traditional resources.
     Finally, about the function of coping with the challenge of "power paradox",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political value system has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r universe characteristics of age, white the phenotype of the concrete political value connotation is in nature of individual and localization. Therefore, the modern political value system is the compound unification of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引文
①【美】富兰克纳,价值和评价,【美】培里等著,价值和评价,价值和评价——现代英美价值论集萃[C],刘继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
    ②王玉樑,论价值本质与价值标准[J],学术研究,2002年第2期。
    ③参见江畅,论价值的基础、内涵和结构[J],江汉论坛,2000,第7期。
    ④在西方,有关价值本质的研究中主观主义长期占据主导地位。然而,至少在中国,关系说在价值本质的研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参见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63-66.王玉樑,理想 信念 信仰与价值观[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6.李德顺,价值论原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106。江畅,论价值的基础、内涵和结构[J],江汉论坛,2000年第7期。
    ①王南湜,论价值是人伦存在规律的实现[J],人文杂志,1994年第4期。
    ②【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
    ③【德】赫舍尔,人是谁[M],隗仁莲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46。
    ④孙正聿,属人的世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1。
    ⑤何中华,论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J],哲学研究,1993年第9期。
    ①【英】阿克顿,自由的历史[M],王天成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4。
    ②【奥】贝塔朗菲【美】拉威奥莱特,人的系统观[J],张志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7。
    ①【美】施特劳斯,现代性的三次浪潮[A],贺照田编,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C],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86-101。
    ②【美】沃格林,没有约束的现代性[M],刘景联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5。
    ③【美】阿伦特,人的条件[M],竺乾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④【英】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M],冯克利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⑤【英】柏林,启蒙时代:十八世纪哲学家[M],孙尚杨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⑥【英】奥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M],张汝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
    ①【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下[M],董国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②【德】马克思、【德】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2-135。
    ③【德】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黎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对于三种乌托邦类型的分析参见该书第四章。相关研究还参见曼海姆,保守主义[M],李朝晖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④【美】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M],梁向阳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第三部分。
    ⑥【美】李普赛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刘钢敏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第三章。
    ⑥【美】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M],拓夫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⑦【美】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现代自由主义发展研究[M],黄辉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⑧【英】阿伯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M],曹海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⑨【英】格雷,自由主义[M],曹海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⑩ Schapiro,j.Salwyn,Liberalism:Its Meaning and History,New York:d.van Nostrand Co.1958。
    (?)W. Lyon Blease,A Short History of English Liberalism,London:Adelphiterrace,1913.
    ①【法】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M],阎克文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②【意】拉吉罗,欧洲自由主义史[M],杨军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③【英】伯林,自由四论[M],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④【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下)[M],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⑤【英】拉斯基,思想的阐释[M],张振成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⑥ Macpherson, C. B.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possessive individualism:Hobbes to Lock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⑦【英】阿伯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M],曹海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⑧【英】伯克,法国革命论[M],何兆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⑨【英】潘恩,潘恩选集[C],马庆槐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110。
    ⑩【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1)【法】勒费弗尔,法国革命史[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①【以】塔尔蒙,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M],孙传钊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②【法】傅勒,思考法国大革命[M],孟明译,北京:三联出版社,2005。
    ③【美】邓恩,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M],杨小刚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④【法】迈斯特,论法国[M],鲁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⑤【德】费希特,论法国革命[M],李里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⑥【英】阿克顿,法国大革命讲稿[M],秋风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⑦【法】勒庞,革命心理学[M],佟德志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⑧【美】贝克尔,18世纪哲学家的天城[M],何兆武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
    ⑨梅尼克后来调整了自己对德国民族主义的看法,看到了近现代德国民族主义自身的一些弊端。参见【德】梅尼克,德国的浩劫[M],何兆武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但是,这并不影响将《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视为肯定近代德国民族主义的典范之作。
    ① Hans Kohn The Idea of Nationalism: Study in Its Origins and Background,New York the Macmillan Company,1945,pp329.
    ②牛笑风,自由主义的英国流源——自由制度空间和文化氛围[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③钱乘旦,陈晓律著,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④李强,自由主义,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
    ⑤启良,西方自由主义传统:西方反自由至新自由主义学说追索,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⑥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政治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⑦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4。
    ⑧史彤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宪政理论与实践研究:1789-1814[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⑨刘大明,“民族再生”的期望: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公民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⑩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从启蒙运动到拿破仑时代[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11)郭少棠,权力与自由:德国现代化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①演化论也译为进化论。有鉴于进化论这一个概念在传播中被附会上了过多的目的性理解,故而本文选择演化论作为表达。
    ②在经济学领域,已经有人试图将马克思主义与演化论进行对话与综合的尝试。参见【美】杜格、【美】谢尔曼,回到进化:马克思主义和制度主义关于社会变迁的对话[M],张林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7。
    ③【德】马克思、【德】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3。
    ④【德】马克思、【德】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①【美】迈尔,进化是什么[M],由洺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
    ②人类行为的指令系统基本上有两套:行为的基因指令系统与行为的文化指令系统。参见【英】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卢允中等译,长春:林人民出版社,1998,第11章。
    ①张铭,层次与要素:政治价值体系的结构形式与调整路径[J],福建论坛,2009年第11期。
    ①【美】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个比较史的研究[J],景跃进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8。
    ②【美】怀特,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M],曹锦清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351-352。
    ③【英】哈耶克,致命的自负:[M],冯克利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25。
    ①参见【美】诺思、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第二到第七章。
    ②【意】奇波拉主编,欧洲经济史第二卷[M],十六到十七世纪,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365。
    ③【英】里奇 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四卷,16世纪、17世纪不断扩张的欧洲经济[M],张锦冬等译,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445。
    ①【古希腊】修西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29、130。
    ②【法】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M],阎克文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47。
    ③【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2。
    ①申建林,自然法理论的演进:西方主流人权观探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11。
    ②【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M],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4。
    ③【法】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阎克文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35。
    ④【德】黑格尔,哲学史演讲录(第四卷),贺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57。
    ⑤【美】列奥·施特劳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学,申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1。
    ⑥【美】列奥·施特劳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学,申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1。英国社伦大学(the University of Durham)的Dyson博士在另一角度指出,霍布斯的“自然权利”概念混淆了有权做某事(entitled to do)和有能力做某事(able to do)的区别。正是因为霍布斯的自然权利受到权利所有者维护自身安全能力的局限,故而,当国家集中全部强制力的同时,个人的权利也就被取消了。参见Dyson, Nature Law and Political Realism in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Volume Ⅱ, 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2005,35.
    ①【美】萨拜因.西方政治学说史下[M],刘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535。
    ②在对洛克政府论一书进行出色研究的《洛克<政府论>导论》一书中,作者认为洛克创作《政府论》一书“它旨在影响,也最为决定性地影响了当时英国人的政治和宪政主义信念,正是他们创造了今天我们呢依然生活于其中的宪政和政治习惯。”【英】拉斯特莱特,洛克<政府论>导论[M],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98。
    ③【美】萨拜因.西方政治学说史下[M],刘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587。
    ④【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33。
    ⑤【英】洛克,政府论下[M], 叶启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80。
    ⑥【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邓正来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7,203-204。
    ①【英】斯克拉顿,保守主义的含义[M],王皖强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175。
    ②【英】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189。
    ③【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M],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4。
    ④【意】拉吉罗,欧洲自由主义史,2001,326。这里表现出英国政治观念发展中的某中连贯性。Liberty-词在中世纪与Privilege同度,自由就是指一个人在其领主手中取得某种特定权利或者免除某种特定义务。参见杨肃默,英国政治传统中的“自由”观念[A],王焱, 自由主义与当代世界[C],北京:三联书店,2000,56。
    ①【英】塞西尔,保守主义[M],杜汝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3。
    ②《大宪章》第二条规定“于按照旧时数额交纳继承税后,即可享有其遗产。”“按照习惯应行争取之赋税与力役外,不得多有需索。”第十三条规定“伦敦城,无论水上或陆上,具应享有其旧有之自由与自由习惯。其他城市、州、市镇、港口,余等亦承认或赐予彼等以保有自由与自由习惯之权。”第四十一条规定“除战时与余等敌对国家之人民外,一切商人,倘能遵照旧时之公正习俗,皆可免除苛捐杂税……”(引自姜士林 等主编,世界宪法大学上卷[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1124、1124、1125。)
    ③1628年《权利情愿书》,“是故根据上述法律,与其他法良意美之英国法律与规章,陛下臣民可谓生而享有此种自由,……但在最近,却不幸有与上述法律规定背道而驰的情况发生。……尤其违背法律与英国之习俗。”姜士林等主编,世界宪法大学上卷[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1128。
    ④转引钱乘旦 陈晓律,自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51。
    ⑤戈登指出“在都铎时代,历史学开始取代神学,成为发现社会现象的决定性因素的方法论并成为政治合法性的基础。”参见:【美】戈登,控制国家:西方宪政的历史,应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55。
    ⑥【英】塞西尔,保守主义[C],杜汝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8。
    ⑦【英】伯克,法国革命论[M],何兆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3。
    ①【英】伯克,法国革命论[M],何兆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4。
    ②【英】伯克,法国革命论[M],何兆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1。
    ③【英】伯克,法国革命论[M],何兆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1。
    ④【英】伯克,法国革命论[M],何兆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44。
    ⑤【英】伯克,法国革命论[M],何兆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224。
    ①参见刘泽华,王权思想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②【英】潘恩,潘恩选集[C],马清槐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3。
    ③秦利彦,面对国家的个人:自由主义的社会政治哲学[M],济南:泰山出版社,1998,52。
    ①【英】洛克,论宗教宽容:致友人的一封信,吴云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7。
    ②【英】格雷,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M],顾爱彬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3。
    ③【英】伯里, 思想自由史[M],宋桂煌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53。
    ④【英】洛克,政府论下[M],叶启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77.
    ⑤【英】伯克,自由与传统:伯克政治论文选[C],蒋庆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8-49.
    ⑥【英】塞西尔,保守主义,杜汝楫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74.
    ①【英】萨默维尔(Sommerville)编,国王詹姆斯政治著作选(影印版)[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181。感谢学友吴其亮对翻译这段古英文的帮助。
    ②【美】萨拜因.西方政治学说史下[M],刘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510。
    ①陈思贤,西洋政治思想史:近代英国篇[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7。
    ②【英】洛克,政府论下[M],叶启方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36。
    ①【英】伯林,自由四论(扩充版)[M],胡传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191-192。
    ②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101-102。
    ③【美】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6。
    ①高全喜,休谟的政治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2。
    ②【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郭大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253.
    ③牛笑风,自由主义的英国源流[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125。
    ④【英】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M],李宏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44。
    ①【英】密尔,论自由[M],徐宝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2。
    ②【英】维尔,宪政与分权[M],苏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40。
    ③“其一,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立法。其二,不经议会同意国王不得征税。其三,他必须按国家法律掌管行政,如果他违背法律,其谋臣及代办官员应负责任。”钱乘旦等著,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33。
    ①【法】莫内,自由主义思想文化史[M],曹海军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43。
    ②【英】格雷,自由主义[M],曹海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9。
    ③【英】格雷,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M],顾爱彬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3。
    ④【英】阿克顿,自由史论[M],胡传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106。
    ⑤对政治价值规范的简略处理,还因为政治价值规范因与实践联系最为紧密,故而最为具象。它的变迁与建构要受到既有制度、政治行为传统等多种现实因素的深刻影响,从而与信念和理念层面的变革方式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这已经属于另外的问题,尚需专门探讨,故而此处从略。
    ①【英】屈勒味林,英国史上[M],钱端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301。
    ②阎照样,英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37。
    ③【美】波齐,国家:本质、发展与前景[M],陈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4。
    ① Hill,The Good Old Cause,The English Revolution of 1640-1660:Its Causes,Course and Consequences,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1949,pp25.
    ②【美】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M],拓夫等,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8。
    ② Ronald Hutton,The British Republic:1649-1660 Second Edition,New York:St.Martin's Press,2000,pp78.原文为butthere is a well-known proverb about the way that is paved by good intentions,and the inventions mothered by necessity are commonly crimes.这里采用的是意译。
    ④转引自【英】屈勒味林,英国史下[M],钱端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472。
    ①陈思贤,西洋政治思想史近代英国篇[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57。
    ②【意】拉吉罗,欧洲自由主义史[M],杨军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8。
    ①【英】屈勒味林,英国史上[M],钱端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196。
    ②很显然,这种独立在历史实践中只能是相对,而非绝对意义上的。
    ③【美】萨拜因.西方政治学说史[M].盛葵阳、崔妙因译,南木校.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496。
    ④【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M],董国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32。
    ①【法】基佐,欧洲文明史:自罗马帝国败落起到法国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程洪逵译,2005,233。
    ②许洁明,十七世纪的英国社会[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5。
    ③王觉非,近代英国史[M],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20。
    ④许洁明,十七世纪的英国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66。
    ①【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58。
    ②许洁明,十七世纪的英国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48。
    ③【意】拉吉罗,欧洲自由史[M],杨军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8。
    ④【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55。
    ⑤【法】基佐,一六四0年英国革命史[M],武光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8-9。
    ①【英】卢克斯,个人主义[M],阎克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20。
    ②丛日云,论古典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精神[J],文史哲,2002年第3期。
    ③【英】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M],曹海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18。
    ④个人主义在其类型上可大略划分为,政治个人主义、经济个人主义、宗教个人主义、伦理个人主义、认识论个人主义和方法论个人主义六种。参见【英】卢克斯,个人主义[M],阎克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⑤【瑞士】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和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版,125。
    ⑥【英】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董乐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12。
    ①【瑞士】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和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第2版,445。
    ②启良,西方自由主义传统:西方反自由主义至新自由主义学说追索[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150。
    ③【英】波特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一卷[M],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78-79。
    ④张乃和主编,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律与社会[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1997,7-8。
    ⑤张乃和主编,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律与社会[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1997,7。
    ⑥罗素曾经认为“文艺复兴不是民众性运动;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受到一些慷慨的文艺奖励者,特别是受到梅狄奇佳和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们的赞助。”【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M],何兆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14。很显然,罗素在这里针对的更多的是大陆文艺复兴的局限。
    ⑦基督教通过将个人与上帝相互联系,从而为个人自尊赋予浓厚的神学色彩。《福音书》里面讲到“这些事你们既 作在我这兄弟中一个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的身上。”《歌罗西书》中有提到“在此并不分希利尼人、犹太人、受割礼的、未受割礼的、外化人、西古提人、为奴的、自主的。惟有基督是包括一切,又住在各人之内。”这里面很显然是从超验的角度来审视人,上帝的存在赋予个体以绝对意义,这种意义是超越民族、种族、国家至上的,这里反映的正是个人主义的精髓所在。参见【英】卢克斯,个人主义[M],阎克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个人尊严一章。
    ①【英】卢克斯,个人主义[M],阎克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88。
    ②【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石译,北京:三联书店,1956,463。
    ③【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M],何兆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42。
    ④蔡骐,英国宗教改革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64。
    ⑤【英】格雷,自由主义[M],曹海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2。
    ①【德】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黎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284。
    ②【英】斯金纳,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奚瑞森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3。
    ③学界一般认为在16世纪前后英国开始经历一场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结构性转型,其理论代表是马克思和韦伯(对于二者观点的简略分析参见【英】麦克法兰,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管可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第二章。)。对于这一时期经济与社会状况的详细分析可以参见王乃耀,英国都铎时期经济研究一英国都铎时期乡镇经济的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兴起,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对这种过渡理论的解释框架。艾伦·麦克法兰提出了不同看法。他认为早在13世纪英国便于大陆国家体系迥异(参见:【英】麦克法兰,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管可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然而,这种对于英国结构变迁时间与起源上的探讨并不影响,我们对于16世纪以后英国社会整体上处于一种浓郁商品经济状态的基本判断。
    ④【德】罗伯特·库尔茨,资本主义黑皮书[M],钱敏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4。
    ⑤魏建国,宪政体制形成与近代英国崛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49。
    ⑥【美】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历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52。
    ① Macpherson, C. B.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Possessive Individualism:Hobbes to Lock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p.3.
    ②【美】弗里德里希,超验正义——宪政的宗教之维[M],周勇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1。
    ③【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第二卷[M],袁瑜玲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
    ④丛日云,在上帝与凯撒之间[M],北京:三联书店,2003,14。
    ⑤杨慧林,罪恶与救赎:基督教文化精神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31。
    ①杨慧林,罪恶与救赎:基督教文化精神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29
    ②【英】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现代自由主义发展研究[M],黄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27。
    ③【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M],盛葵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22。
    ①转引自【苏联】涅尔谢相茨,古代希腊政治学说[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215。
    ②申建林,自然发理论的演进——西方主流人权探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1。
    ③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66。
    ④苗力田等编译古希腊哲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624。
    ⑤【德】罗门,自然法的观念史和哲学[M],姚中秋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20
    ⑥【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 法律篇[M],沈叔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04.
    ①【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 法律篇[M],沈叔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89。
    ②【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 法律篇[M],沈叔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188-189。
    ③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43。
    ④申建林,自然法理论的演进:西方主流人权观探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74。
    ①【意大利】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C],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06,
    ②【意大利】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C],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06。
    ③【意大利】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C],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80。
    ④【意大利】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C],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116。
    ①【德】罗门,自然法的观念史和哲学[M],姚中秋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36。
    ②参见Pocock., The Ancient Constitution and the Feudal Law:A Study of English Historical Thought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Cambridge,:at the University Press,1957. Ⅱ。
    ③【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上[M],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131。
    ④【美】斯托纳,普通法与自由主义[M],姚中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5。
    ①【美】斯托纳,普通法与自由主义[M],姚中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36
    ② Edward Coke, The collected writings and speeches of sir edward coke,edited by steve Sheppard;liberty fund,2003;vol Ⅱ,pp701.
    ③【美】斯托纳,普通法与自由主义[M],姚中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1-62。
    ④【美】墨菲,普通法、大陆法与宪政民主[A],刘军宁等编,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C],北京:三联书店,1997。226。
    ⑤【美】庞德,普通法的精神[M],唐前宏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29。
    ⑥张彩凤,英国法治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213。
    ⑦【英】戴雪,英宪精意[M],雷宾南译,北京:中国法治出版社,2001,239。
    ③ Edward Coke, The Collected Writings and Speeches of Sir Edward Coke,Edited by Steve Sheppard;Liberty Fund,2003;.;vol Ⅰ,pp95.
    ①Edward Coke,The Collected Writing and Speeches of Sir Edward Coke,Edited by Steve Sheppard;Liberty Fund,2003;;vol Ⅰ,pp97.
    ②“依实效而成立的”的提法来自于波考克。这种思想在英国历史上继承性的简短分析参见陈思贤,西洋政抬思想史[M],109-110的引文和109页的注释①。
    ③【英】戴雪,英宪精义[M],雷宾南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239。
    ④信春鹰,寻求民主与宪政的平衡[A],刘军宁等编,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C],北京:三联书店,1997,246。
    ⑤【美】庞德,普通法的精神[M],唐前宏等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10。
    ①【英】哈德森,英国普通法的形成[M]译者前言,刘四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Ⅹ。
    ①【德】马克思,废除封建义务的法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331。
    ②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102。
    ③【以】塔尔蒙,极权主义民主,孙传钊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31。在大革命过去40年后,勒鲁将
    ①【英】阿克顿,法国大革命讲稿[M],秋风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113。
    ②【法】阿朗格里,孔多塞:法国革命的向导[M],转引自王养冲 王令愉,法国大革命史(1789-1794)[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269。
    ③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104。
    ④【德】卡西尔,国家的神话[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2版,219。。
    ⑤【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M],刘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614。
    ⑥【法】伏尔泰,哲学辞典下[M],王燕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465。
    ⑦【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2版,30。
    ⑧【法】马布利,马布利选集[C],何清新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1960,40。
    ①参见【苏】沃尔金,十八世纪法国社会思想的发展[M],杨穆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395-397
    ②在法国大革命期间,议会发言“它让群众到会场旁听,甚至允许他们对于某个发言人表示赞成或反对;它允许请愿的民众列队穿过会场。这种表示意见的方式和列队请愿使巴黎的民众可以威胁国民议会并影响它的决议。”【法】瑟诺博斯,法国史 第2版[M],沈炼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386-387。
    ③【英】阿克顿,法国大革命讲稿[M],秋风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22。
    ④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的政治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55。
    ①【法】米涅,法国革命史[M],北京编译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32。
    ②虽然说卢梭的公意思想最为引人注目,然而,就语义发生学的角度来说,首次完全的政治与社会意义上使用公意这个概念是狄德罗。参见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M],上海三联书店,1994,73。而在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作为一个神学概念“公意”概念在17世纪就已经确立了,特指“一种上帝的意志,即上帝确定谁将得救获得恩赐而得救,谁将受到惩罚而下地狱时所行使的一种意志。”安托尼·阿诺德于1644年首先在其著作中运用“公意”来解决神学问题。帕斯卡将这一纯粹的神学概念进行了社会和政治的改造。参见【英】米勒等编,布莱克威尔政治学百科全书[C],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306。
    ③【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2版,44。
    ④卢梭认为“主权权力虽然是完全绝对的、完全神圣的、完全不可侵犯的,却不会超出、也不可能超出公共约定的”【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2版,41。
    ⑤【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2版,20。
    ⑥【以】塔尔蒙,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M],孙传钊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21。
    ⑦【英】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M],汪淑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29
    ①在1793年四月二十四日的演讲中,作为雅各宾派最终要领袖之一的圣鞠斯特几乎一字不差的重复了卢梭对于公意的理解。“公意……系由大多数个人的意志组成,不受外界的影响而各自结集;由此形成之法律必会确立公共利益,因为个人根据其利益而表现意志,从最大多数意志的集体即可产生最大多数利益的集体。”转引自杨人楩,圣鞠斯特[M],北京:三联书店,1957,53。
    ②【以】塔尔蒙,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M],孙传钊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46。
    ③【英】柏林,自由及其背叛[M],赵国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43。
    ④【爱尔兰】凯利,西方法律思想史[M],王笑红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248。
    ⑤【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2版,35。
    ⑥【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2版,40。
    ⑦【英】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M],汪淑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130。
    ①【法】,罗伯斯庇尔,革命法制和审判[M],赵涵舆,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70-171。
    ②【美】科塞,理念人——项社会学的考察[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163。
    ③ Crane Brinton,A Kind of Religious Faith,Frank A. Kafker.James M. Laux,The French Revolution:Confliction Interpretations,Florida:Robert E. Krieger Publishing Co. Inc,1989(Fourt Edition).pp.202.
    ④【以】塔尔蒙,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M],孙传钊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31。
    ⑤【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2版,50-51。
    ⑥ Michael Oakeshott.The politics of Faith and the Politics of Skepticism. New Haven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6,pp.49.
    ①【法】博洛尔,政治的罪恶[M],李柏光等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9,16-17.
    ②【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48。
    ③具体史实分析参见史丹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宪政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238-241。
    ①【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156。
    ②彭基相,法国18世纪思想史[M],上海:新月书店,1928,158。
    ③【英】维尔,宪政与分权[M],苏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169。
    ④【英】阿克顿,法国大革命讲稿[M],秋风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9
    ①【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版,33。
    ②【美】邓恩,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M],杨小刚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84-85
    ③【英】维尔,宪政与分权[M],苏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168。
    ④【法】西耶斯,论特权 第三等级是什么?[M],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63。
    ⑤【美】邓恩,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M],杨小刚 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84。
    ⑥【法】瓦尔特,罗伯斯庇尔[M],姜靖藩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76。
    ⑦杨人楩,圣鞠斯特[M],北京:三联书店,1957,74。
    ⑧【意】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85。
    ①【法】勒庞,革命心理学[M],佟德志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54。
    ②【法】瑟诺博斯,法国史第2版[M],沈炼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401。
    ③【法】罗伯斯庇尔,革命法制和审判[M],赵涵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71-172。
    ④刘大明,“民族再生”的期望: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公民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221
    ①【法】博洛尔,政治的罪恶[M],李柏光等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4,15.
    ②【法】西耶斯,论特权 第三等级是什么?[M],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3
    ③【法】西耶斯,论特权 第三等级是什么?[M],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3。对特权阶层如此决绝的拒绝,托克维尔有一段话颇为值得回味,“永远值得惋惜的是,人们不是将贵族纳入法律的约束下,而是将贵族打翻在地彻底根除。这样一来,便从国民机体中割去了那必需的部分,给自由留下一道永不愈合的创口。”[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48
    ④杨人楩,圣鞠斯特[M],北京三联书店,1957,66
    ⑤【法】罗伯斯庇尔,革命法制和审判[M],赵涵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60
    ⑥【法】罗伯斯庇尔,革命法制和审判[M],赵涵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74。
    ⑦【法】勒庞,革命心理学[M],佟德志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175
    ③ Crane Brinton,Kind of Religious Faith,Frank A. Kafker,James M. Laux,The French Revolution:Confliction Interpretations,Florida:Robert E. Krieger Publishing Co. Inc,1989(Fourt Edition).pp.203.
    ①【法】罗伯斯庇尔,革命法制和审判[M],赵涵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58
    ②转引自高毅,丹东与罗伯斯比尔:兄弟还是仇敌[J],法国研究,1986年第1期。
    ③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M],上海:三联书店,1994,194。
    ④【法】罗伯斯庇尔,革命法制和审判[M],赵涵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76。
    ⑤【美】鲍迈斯特尔,恶——在人类暴力与残酷之中[M],黄洪建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248。
    ⑥【美】鲍迈斯特尔,恶——在人类暴力与残酷之中[M],黄洪建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248。
    ⑦【法】索布尔,法国大革命史[M],马胜利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77。
    ⑧【法】索布尔,法国大革命史[M],马胜利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199。
    ⑨“我知道人民复仇心虽可怕,其中确也有些公道:他们并不是在气头上遇着谁便杀谁,他们杀戮的标准,只拣着那些他们认为一竟居于特殊阶级的人。”【俄】克鲁泡特金,法国大革命史[M],杨人楩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88注释一。
    ⑩【法】罗伊斯·博洛尔,政治的罪恶[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9,56。
    ①【法】马布利,马布利选集[C],何清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34。
    ②葛力,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463。
    ③【法】卢梭,爱弥儿 上[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7。
    ④【德】马克思 恩格斯,神圣家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56。
    ⑤【以】塔尔蒙,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M],孙传钊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1。
    ①刘大明,“民族再生”的期望: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公民教育[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34。
    ②【法】罗伯斯庇尔,革命法制和审判[M],赵涵舆,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65,170-171。着重部分笔者所加。
    ①【法】马迪厄,法国革命史[M],杨人楩译注,北京:三联书店,1958,9-10。
    ②【英】霍布斯廷鲍姆,革命的年代[M],王章辉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72。
    ③【英】阿克顿,法国大革命讲稿[M],秋风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1。
    ④【法】索布尔,法国大革命史[M],马胜利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89,48。
    ⑤【英】霍布斯廷鲍姆,革命的年代[M],王章辉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26。
    ⑥【法】马迪厄,法国革命史[M],杨人楩译注,北京:三联书店,1958,16。
    ⑦【意】拉吉罗,欧洲自由主义史[M],杨军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5。
    ③ Betty Behrens, nobles,privileges and taxes in france at the end of the ancient regime,the economic history review, New Series, Vol.15, No.3 (1963), pp.451-475.G. J. Cavanaugh对其观点进行了挑战,参见Nobles, Privileges, and Taxes in France:A Revision Reviewed, French Historical Studies, Vol.8, No.4 (Autumn,1974), pp.681-692。 Betty Behrens对此的回应参见A Revision Defended:Nobles, Privileges, and Taxes in France, French Historical Studies, Vol.9, No.3 (Spring,1976), pp.521-527.
    ①【美】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M],拓夫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36
    ②有研究表明,12世纪的22000法郎在16世纪已然下降为2500法郎了,这对于以固定地租为主的贵族收入无疑是毁灭性打击。参见【德】艾利亚斯,文明的历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M],王佩莉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238-239.
    ③【英】霍布斯廷鲍姆,革命的年代[M],王章辉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75。
    ①【美】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M],何俊志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0。
    ②【美】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M],拓夫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45。
    ③【法】瑟诺博斯,法国史第2版[M],沈炼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281。
    ④【法】勒费弗尔,法国革命史[M],顾良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39。
    ⑤【英】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M],刘北成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98。
    ①【法】勒庞,革命心理学[M],佟德志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111。
    ②【法】索布尔,法国大革命史[M],马胜利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1989,8。
    ③【意】拉吉罗,欧洲自由主义史[M],杨军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4。
    ④【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67。
    ①【法】马迪厄,法国革命史[M],杨人楩译注,北京:三联书店,1958,1。
    ②【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72。
    ③【法】马迪厄,法国革命史[M],杨人楩译注,北京:三联书店,1958,3。
    ④【法】索布尔,法国革命(1789-1799)[M],端木正译,北京:三联书店,1956,8。
    ⑤【法】勒费弗尔,法国革命史[M],顾良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81。
    ⑥法国大革命中的君主立宪派成员
    ⑦【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235。
    ⑧【法】索布尔,法国革命(1789-1799)[M],端木正译,北京:三联书店,1956,5。
    ①【法】勒费弗尔,法国革命史[M],顾良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81。
    ②【美】布朗,法国的现代化经历[A],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C],杨豫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256。
    ③中世纪末期的法国国王对推动法国丝织业、采矿业、商业、外贸方面都具有突出影响。参见【美】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M],徐家玲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第二十章。
    ④【法】博德,资本主义史1500-1980[M],吴艾美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32。
    ①【美】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M],拓夫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44。
    ②【美】霍夫曼等编,财政危机、自由和代议制政府[M],储建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82。
    ③【俄】克鲁泡特金,法国大革命史[M],杨人楩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9。
    ④【苏】扎赫尔,忿激派运动[M],申晨星译,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22。
    ⑤【法】鲁德,法国大革命中的群众[M],何新译,北京:三联书店,1963,25。
    ①【美】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M],拓夫译,北京:华夏出版社,60。
    ②【法】马迪厄,法国革命史[M],杨人楩译注,北京:三联书店,1958,13。
    ③【法】索布尔,法国革命(1789-1799)[M],端木正译,北京:三联书店,1956,17。
    ④【法】索布尔,法国革命(1789-1799)[M],端木正译,北京:三联书店,1956,19。
    ⑤【美】摩尔,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M],拓夫译,北京:华夏出版社,57。
    ⑥参见【法】基佐,欧洲文明史:自罗马帝国败落起到法国革命[M],程洪逵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第十四讲。
    ⑦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界[M],北京三联出版社,1997,363.
    ⑧【法】基佐,欧洲文明史:自罗马帝国败落起到法国革命[M],程洪逵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18。
    ①【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91。
    ②【美】诺思等,西方世界的兴起[M],历以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54。
    ③【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211。
    ④【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39。
    ①【以】塔尔蒙,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M],孙传钊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
    ②【美】威尔逊,启蒙运动百科全书[C],刘北成等编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2。
    ③【英】牛顿 【美】塞耶编,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C],王福山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693。
    ④【英】牛顿,【美】塞耶编,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C],王福山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12。
    ①【英】伯林,自由及其背叛[C],赵国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6。
    ②葛力,十八世纪法国哲学[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25。
    ③【德】卡西尔,启蒙哲学[C],顾伟铭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224。
    ④【英】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C],何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55。
    ⑤【法】摩莱里,自然法典[C],黄建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8。
    ⑥【法】比利,狄德罗传[C],张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62。
    ⑦【法】西耶斯,论特权第三等级是什么?[C],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57。
    ⑧【德】卡西尔,启蒙哲学[C],顾伟铭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226-227。
    ⑨伯林认为18世纪思想家几乎都接受自然是一种和谐状态的大前提。参见【英】伯林,自由及其背叛[C],赵 国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39。而在18世纪,人们并不在对自然与社会的认识之间做出某种必要的区分。
    ①【英】柏林,启蒙的时代:十八世纪哲学家[C],孙尚扬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6。
    ②【美】戈登,控制国家:从古代雅典到今天的宪政史[C],应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33。
    ③【英】阿伯拉斯特,民主[C],孙荣飞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54。
    ④【美】戈登,控制国家:从古代雅典到今天的宪政史[C],应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29。
    ⑤马西利乌斯认为,“罗马人民过去和现在都拥有给世界上所有的省份进行立法的权威。如果罗马人民已经将立法权威转交给了他的统治者;那么据说他的统治者同样可以拥有这种权威,……直到这么一刻,以至于它可能被由罗马人民组成的各省的罗马共同体或者由它的统治者组成的罗马人民取消。”【意】帕多瓦的马西利乌斯,和平的保卫者:小卷[M],殷冻水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65。对此,赫尔德认为“只有在帕多瓦的马西利乌斯的著作中,尤其是他的(和平的保卫者)中,人们才可以发现关于选举政府和人民主权的最杰出的早期研究。”【英】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58。
    ⑥【法】罗桑瓦龙,公民的加冕礼:法国普选史[M],吕一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1。
    ⑦【美】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现代自由主义发展研究[M],黄辉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44
    ①郭为桂,大众民主:一种思想史的文本解读与逻辑重构[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69。
    ② John William Allen,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London:Methuen,1928.,pp.307,
    ③【英】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M],奚瑞森.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43。
    ④【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M],刘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432.
    ⑤【美】凯利,自由的崛起:16-18世纪,加尔文主义和五个政府的形成[M],王怡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55.
    ⑥ John William Allen,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London:Methuen,1928.,pp.309.
    ⑦【英】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M],奚瑞森,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62。
    ①【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M],刘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435。
    ②【英】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M],奚瑞森,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72。
    ③【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M],刘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436。
    ④【英】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M],奚瑞森.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80
    ⑤【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M],刘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439。
    ⑥【英】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M],奚瑞森,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87。
    ⑦布坎南长期居住在法国,并且与巴扎和莫尔奈的朋友保持通信关系。
    ⑧在1581年法国国会宣布“出逃法”声名摒弃对菲利普二世的效忠,所依据的理由为“当一个国王不履行他作 为保护者的职责,当他压迫他的臣民,践踏他们自古代遗留下来的自由,并且把他们当作奴隶对待时,他就被认为不是国王而是一个暴君。因此,这个国土上的各个阶级可以合法地、合理地废黜他而另立一个国王。 【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M],刘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440。
    ①【英】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M],奚瑞森,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92。
    ②【英】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M],奚瑞森.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491。
    ③【美】凯利,自由的崛起:16-18世纪,加尔文主义和五个政府的形成[M],王怡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54。
    ④罗桑瓦龙研究指出1648-1642年间讽刺马扎然的短文中人民反抗权利的思想一再被重复,参见【法】罗桑瓦龙,公民的加冕礼:法国普选史[M],吕一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1。相关研究参见该页注释16。
    ⑤“啊,后世,你这位人类最美妙、最温存的希望,你对我们不是一个陌生者;正是为了你,我们才冒着暴政的 一切打击;正是你的幸福才是我们艰苦奋斗的代价;每当受挫于我们周围的阻力时,我们就感到需要你的慰籍;正是向你,我们寄托着我们要完成的任务以及一切尚未出世的各个时代的人们的命运”【美】贝克尔,18世纪哲学家的天城[M],何兆武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132。
    ①“人类精神在解脱了所有这些枷锁、摆脱了偶然性的王国以及人类进步之敌的王国之后,就迈着坚定的步伐在真理、德行和幸福的大道上前进;它的这份史表对于哲学家是怎样地呈现出仍然被错误、罪行和不公所污染——而哲学家又往往是它们的受害者——的大地之上的一幅令人慰籍的景象啊!”【法】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M],何兆武等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8,204。此书为孔多塞逃避雅各宾派追捕期间所做。罗兰夫人在狱中做《对后世的一篇无私的呼吁》,其中认为“罗兰在后世将永垂不朽,我也会的,我在未来的世界中间也将有一席之地。” 【美】贝克尔,18世纪哲学家的天城[M],何兆武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141。
    ②【英】伯瑞,进步的观念[M],范祥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144。
    ③【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211。
    ④姚军毅,论进步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43。
    ⑤【英】伯瑞,进步的观念[M],范祥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2005,6。
    ⑥【德】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M],李秋零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5。
    ①【德】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M],李秋零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17。。
    ②【法】索雷尔,进步的幻象[M],吕江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9。
    ③【法】阿祖维,‘笛卡尔与法国:一种民族激情的历史[M],苗柔柔等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54。
    ④【英】伯瑞,进步的观念[M],范祥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46。
    ⑤笛卡尔曾宣称,他不大牵挂前人,却非常关切后生,因为他深信科学进步对人类的体格和精神的无限改善。参见葛力,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21。
    ⑥【法】阿祖维, 笛卡尔与法国:一种民族激情的历史[M],苗柔柔等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3。
    ①【英】伯瑞,进步的观念[M],范祥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47。
    ②【法】索雷尔,进步的幻象[M],吕江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82。
    ③参见【英】伯瑞,进步的观念[M],范祥涛译,上海:三联书店,2005,第六章。
    ④【美】贝克尔,18世纪哲学家的天城[M],何兆武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131。
    ①【美】克雷格,德国人[M],杨立义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32。
    ② Brendan Simms,The Struggle for Matery in Germany,1779-1850,Macmillan Press LTD,1998,,pp.91.
    ③【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91。
    ①【德】梅尼克,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M],孟钟捷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205。
    ②【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58-259。
    ③相关争论参见郁建兴,黑格尔的国家观[J],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3期。
    ④【德】卡西尔,国家的神话[M],范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321。
    ⑤【美】克雷格,德国人[M],杨立义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22
    ①邢来顺,德国精神[M],武汉:长江文艺竖版社,1998,272。
    ②钱乘旦,谈现代化过程中领导者力量的错位——以德国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③【德】拉夫,德意志史[M],波恩:inter nations.1985,77.
    ④ John Breuilly,Nineteenth Century Germany:Politics,Culture and Society 1780-1918,2001, pp.166.
    ①徐建,近代普鲁士官僚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3。
    ②吴友法等,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71
    ③G P Gooch,Germany and the French Rebolution, London; New York:Longmans, Green,1920, pp.520,
    ④就此而言,近代德国所追求的权威政治理念与现代世界所出现的权威主义政治有某种共通之处。亨廷顿就认为权威主义是与民主、极权并列的三种政治制度之一。其特征为“政府压抑政治权力。在这种制度下,几乎没有政治争论和竞争,但政府对社会中其他群体及经济的控制是有限的”参见刘军等编新权威主义——对改革理论纲领的论争[C],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315。
    ①丁建弘等,德国文化:普鲁士精神和文化[M],上海: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67。
    ②转引自【意】拉吉罗,欧洲自由主义史[M],杨军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229。
    ③【美】平森,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M],范德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160。
    ① Sheehan, German liberalism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London:Methuen,1982. pp.274.
    ②参见【日】杉原泰雄,宪法的历史:比较宪法学新论[M],吕昶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4-45。
    ①刘军宁,从法治国到法治[A],刘军宁等编,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C],北京:三联书店,1997.
    ②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上[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3-4。
    ③【德】施托莱斯,德国公法史:国家法学说和行政法:1800-1914[M],雷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359。
    ④参见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从启蒙运动到拿破仑时代[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结语。
    ⑤【英】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 意识形态 历史[M],叶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1。
    ①【英】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上册[M],耿淡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264-265
    ②【法】德拉诺瓦,民族与民族主义[M],郑文彬译,北京:三联出版社,2005,28。
    ③关于1850年普鲁士宪法的相关分析参见,【日】杉原泰雄,宪法的历史:比较宪法学新论[M],吕昶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4-45。
    ④ Rohan D'o.Butler, The Roots of National Socialism 1783-1933,London:Faber and Faber limited,1941,pp.14.
    ①丁建弘等,德国文化:普鲁士精神和文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72-73
    ②何勤华等主编,西方宪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17。
    ③着重部分为笔者所加。
    ④ Wolfgang Mommsen, Imperial Germany 1867-1918:Polics,Culture,and Society in an Authoritarian State,London Hodder Arnold,1995,pp.37.
    ⑤【日】杉原泰雄,宪法的历史:比较宪法学新论[M],吕昶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43。
    ①【德】拉夫,德意志史[M],波恩:inter nations,1985,25.
    ①【苏】波将金,外交史第一卷[M],史源译,北京:三联书店,1979,348。
    ②【德】恩格斯,德国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631。
    ③ Fedinand Schevill, The Making of Modern Germany,Chigago:A. C. McCLURG & CO.1916, pp.13.
    ④ John Breuilly, Nineteenth-century Germany:politics, culture, and society 1780-1918, London:Arnold,2001,p p.1.
    ⑤丁建弘德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75。
    ⑥对于神圣罗马帝国体制的认识存在着不同看法。剑桥大学国际关系史教授Brendan Simms就认为传统帝国秩序在维护境内各邦的和平相处是有益的。参见Brendan Simms,The struggle for mastery in Germany,1779-1850,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97.pp7-pp14.然而,即使帝国体制在维护境内和平秩序方面起到一些作用,这种作用也更多地是针对前现代社会的、十分脆弱的作用。在考虑到近代已将民族国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小邦之间的微弱秩序很难得到维护,更不用提这种帝国秩序本身对德意志整体利益的损害了。
    ⑦邢来顺,德国贵族文化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82。
    ①【德】俾斯麦,思考与回忆:俾斯麦回忆录[M],山西大学外语系《思考与回忆》翻译组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193。
    ②【德】拉夫,德意志史[M],波恩inter nations,1985,64。
    ③诺夫哥罗德是汉萨同盟在俄国中部的贸易基地,当伊万三世取消汉萨同盟在此的特权,鼓励自己商人进行贸易的时候,此城便无可避免地衰落了。
    ④ Brendan Simms,The struggle for mastery in Germany,1779-1850, New York:St. Martin's Press,1997.pp15.
    ①转引自【德】拉夫,德意志史[M],波恩inter nations,1985,76。
    ② G. Barraclough,, The Origins of Modern Germany, Oxford:the Alden Press,1947,pp392.
    ③ Dill,Marshal,JR.Germany::A Modern History,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1961,pp.32.
    ④“再论德意志,若全德定于一尊,则各国均将惊骇不已”参见【美】基辛格,大外交[M],顾淑馨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62。
    ⑤沙皇尼古拉一世命令俄军统帅帕斯凯维奇,“如果不结束和丹麦的战争,就进军普鲁士”。北京大学历史系《沙皇俄国侵略扩张史》编写组,沙皇俄国侵略扩张史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49。
    ①“从整体而言,自由主义到了40年代愈来愈普遍传播。1848年前夕,除了保守主义者与传统主义者以外,官僚、政客、不同社会背景的思想家都把自由、民主挂在口边,自由主义俨然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政治潜力”郭少棠,自由与权力:德国现代化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63。
    ②【美】伊格尔斯,德国的历史观[M],澎刚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120。
    ③Sheehan, German Liberalism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London:Methuen,1982.pp 274.
    ④郭少棠,自由与权力:德国现代化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6。
    ①【英】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M],刘北成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42。
    ②被彻底取消权力的邦议会一直存在到耶拿战役之前。然而,在17世纪80年代之后,它仅仅在新君登基时被召集起来宣示效忠。参见【英】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M],刘北成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49页注释9。
    ③丁建弘等,德国文化:普鲁士精神和文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45。
    ④ Hans Bureaucracy, Aristocracy and Autocracy:the Prussian Experience 1660-1815, Boston:Beacon Press,1966. pp.44
    ① Hans, Bureaucracy, Aristocracy and Autocracy:the Prussian Experience 1660-1815, Boston:Beacon Press,1966. pp.30.
    ②关于东欧在现代化过程中,在农业发展上出现与西欧不同道路原因颇为复杂,学界认识也不一致。一个简短的评介可以参见F. L. Carsten, The Origins of the Junkers, 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Vol.62, No.243 (Apr.,1947), pp.145-178.
    ③【英】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M],刘北成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274。
    ① Hans Bureaucracy, Aristocracy and Autocracy:the Prussian Experience 1660-1815, Boston:Beacon Press,1966. pp.43.
    ② William W. Hagen, Working for the Junker The Standard of Living of Manorial Laborers in Brandenburg,1584-1810,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Vol.58, No.1 (Mar.,1986), pp.156.
    ①【美】帕尔默,近现代世界史上[M],孙福生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89.
    ② Hans Bureaucracy, Aristocracy and Autocracy:the Prussian Experience 1660-1815, Boston:Beacon Press,1966. pp 40.
    ③ Brendan Simms,The Struggle for Matery in Germany,1779-1850,Macmillan Press LTD,1998,,pp.68.
    ④【美】帕尔默,近现代世界史上[M],孙福生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88-289。
    ⑤ John Breuilly, Nineteenth-century Germany:politics, culture, and society 1780-1918, London:Arnold,2001, pp78.
    ⑥面对十八世纪末期连续爆发的价格危机,普鲁士政府利用行政手段控制谷物价格。Brendan Simms,The Struggle for Matery in Germany,1779-1850,Macmillan Press LTD,1998,,pp.69.
    ①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M],北京:三联书店,1997,349。
    ②邢来顺,德国贵族文化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55。
    ①丁建弘等,德国文化:普鲁士精神和文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111。
    ②【德】巴莱特等, 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M],王昭仁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23。
    ③德国知识阶层对法国文化的反抗参见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从启蒙运动到拿破仑战争[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1997,115-136。
    ④【英】伯林等,民族精神再兴;论民族主义之善与恶[A],刘军宁编,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C],北京:三联书店,1998,215。
    ①【美】格林菲尔德,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M],张京生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17。
    ②【法】德拉诺瓦,民族与民族主义[M],郑文彬等译,北京:三联出版社,2005,11。
    ③Brendan Simms,The Struggle for Matery in Germany,1779-1850,Macmillan Press LTD,1998,,pp.68,pp.69.
    ④【美】平森,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上[M],范德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40。
    ⑤【英】伯林等,民族精神再兴:论民族主义之善与恶[A],刘军宁编,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C],北京:三联书店,1998,215。
    ⑥艾凯指出“启蒙运动和现代化产生于世界的两个最早的民族国家——英国和法国。反现代化的批评却在德国首先以全盛之姿出现”参见【美】艾凯,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17,详论参见5、6、7三章。
    ①【法】索雷著,18世纪美洲和欧洲的革命[M],黄艳红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167。
    ②【美】平森,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上[M].范德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42。
    ③ Hans Kohn, Father Jahn's Nationalism, The Review of Politics, Vol. 11,No.4(Oct,1949), pp.427.
    ①【美】沃林,政治与构想:西方政治思想的延续和创新(扩充版)[M],辛亨复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152。
    ②【德】路德,论政府[M],吴玲玲编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9。
    ③【美】克雷格,德国人[M],杨立义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109。
    ①【美】克雷格,德国人[M],杨立义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116。
    ②【美】平森,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上[M],范德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63。
    ③【美】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M],刘北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231。
    ① Robert W. Lougee, German romanticism and political thought, The Review of Politics, Vol.21, No.4 (Oct.,1959), pp. 640.
    ② Robert W. Lougee, German romanticism and political thought, The Review of Politics, Vol.21, No.4 (Oct.,1959), pp.641.
    ③ Hans Kohn,Romanticism and the Rise of German Nationalism,the review of politics vol 12 no.4 oct,1950,pp445.
    ④【美】平森,德国近现代史:它的历史和文化上[M],范德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63-64。浪漫主义者向民族主义的转向,浪漫主义思想本身难辞其咎。然而,将浪漫主义思想简单地等同于反对自由、平等、民主也有失公允。柏林在其系列演讲中(后集结成册,即《浪漫主义的根源》)便试图证明浪漫主义与自由主义、多元主义之间的内在关联。“浪漫主义的结局是自由主义,是宽容,是行为得体以及对于不完美的生活的体谅;是
    ①【德】梅尼克,德国的浩劫,何兆武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15。
    ② Hull, Absolute Destruction:Military Culture and the Practices of War in Imperial Germany,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5. pp.104..
    ③【德】梅尼克,德国的浩劫[M],何兆武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17.作为普鲁士宰相,为德意志统一作出卓越贡献的俾斯麦依然要为“非军人身份和只是有限的军人生活经验?感到烦恼。在普奥战争(1866)之后,被普王授予终身军籍和后背铁甲骑兵第七团少将军衔。从此,每逢重大场合俾斯麦皆戎装出席,以彰显其军人身份。参见【英】帕麦尔,俾斯麦传[M],高年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152。
    ④【美】克雷格,德国人[M],杨立义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330。
    ①对祛魅世界所存在失落与焦虑最好的分析依然是韦伯,参见【德】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尤见其以学术为业部分。
    ①【英】奥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M],张汝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21。
    ②【英】格雷,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M],顾爱彬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3。
    ③【德】卡西尔,启蒙哲学[M],顾伟铭等,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4。
    ④【德】卡西尔,国家的神话[M],范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第2版,219。
    ⑤【英】阿克顿,近代史讲稿[M],朱爱青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4。
    ⑥【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M],刘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614。
    ⑦【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第2版,1958,53。
    ①【法】罗伯斯庇尔,革命法制和审判[M],赵涵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170。
    ②【美】格林菲尔德,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M],张京生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12。
    ①【比】尼科里斯、普里高津,探索复杂性[M],罗久里等译,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Ⅷ。
    ②转引自【美】布里格斯、皮特,湍鉴:混沌理论与整体性科学导引[M],刘华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271.
    ③参见【英】波普尔,历史主义贫困论[M],何林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④【德】帕普克编,知识、自由与秩序[C],黄冰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90-91。在文章中,格尔哈德·恩格尔曾经制作了一张二者相似观点的列表,参见此书98-99。
    ①【德】帕普克编,知识、自由与秩序[C],黄冰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94。
    ②参见【英】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③邓正来,自由主义社会理论—解读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56-67a
    ④【英】奥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M],张汝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0。
    ⑤【英】奥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M],张汝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0。
    ⑥【英】奥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M],张汝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1。
    ⑦【英】奥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M],张汝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0。
    ⑧【英】奥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M],张汝伦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7。
    ①【英】伯克,自由与传统——伯克政治论文选[C],蒋庆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04。
    ①无论是古典世界的历史循环论、中世纪的神创论还是现代世界的理性主义决定论提供的都是一个封闭的世界图景,未来在这个图景之中具有某种固定形式。
    ②【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41。
    ③【英】马林诺夫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C],黄建波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75.
    ①【英】阿克顿,近代史讲稿[M],朱爱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4。
    ②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政治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163。
    ①参见Frank A. Kafker,James M. Laux,The French Revolution:Confliction Interpretations,Florida:Robert E. Krieger Publishing Co. Inc,1989(Fourt Edition),chapterⅧ Propaganda and Revolutionary Political Culture.另见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政治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第五章第四节。
    ②【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8。
    ③【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240。
    ①徐健,近代普鲁士官僚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
    ①参见本文第二章第三节英国宪政自由主义政治价值体系的价值预设论析。
    ②【英】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80。
    ①【加】泰勒,关于人权非强制性共识的条件[A],刘擎译,许纪霖编,全球正义与文明对话[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②【英】霍利迪,简明英国史[M],洪永珊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68。
    ①【英】阿克顿,自由史论[M],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119。
    ②【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上[M],曹末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300。
    ①【美】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M],杨豫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6。
    ②【英】奥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M],张汝伦,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131。
    ③【英】伯克,自由与传统——伯克政治论文选[C],蒋庆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21。
    ①参见【美】杜威,确定性的寻求[M],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②马德普, 普遍主义的贫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258。
    ③张铭 范广垠,认知范式与政治价值体系之建构[J],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①【美】波齐,国家:本质、发展与前景[M],陈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4。
    ②【美】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M],拓夫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8。
    ③【英】摩根主编,牛津英国通史[M],王觉非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351。
    ④钱乘旦教授在以伯克为核心分析英国保守主义理论特点时候指出,英国保守主义反复强调传统,是为了反对任何未经传统证明的权利。而这一矛头指向既针对平民也针对统治者,谁都无权为所欲为。参见钱乘旦,英国保守主义的特点及其演进[J],西洋史集刊(台湾),1995年第6期。
    ①参见【法】马迪厄,法国革命史[M],杨人楩译注,北京:三联书店,1958,9-10。
    ②参见【俄】克鲁泡特金,法国大革命史[M],杨人楩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二章、第三章。
    ③诺思,西方世界的兴起[M],历以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50-159。
    ④托克维尔认为正是特权与等级激发了近代法国人对平等的强烈渴求,“他们不仅憎恨某些特权,分等级也令他们厌恶:他们热爱平等,哪怕是奴役中的平等”【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194。
    ①【美】帕尔默,近现代世界史上[M],孙福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265-266。
    ②【英】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胡泽生等译,北京:三联出版社,1998,第六章第一节。
    ③【德】梅尼克,德国的浩劫[M],何兆武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12。
    ①【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上[M],曹末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298。
    ②伯克与潘恩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争论可以看做对此认识的肇始,而社群主义与新自由主义(new-liberalism)的相关争论则是关于此问题争论的当代表现。
    ③【美】萨拜因,西方政治学说史下[M],刘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614。
    ①何怀宏,一种普遍主义的底线伦理学[J]。读书,1997年4月。
    ②【英】柏林、代尔斯,民族精神再兴:论民族主义之善与恶——与伯林对谈[A],刘军宁等主编,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C],北京:三联书店,1998,224。
    ③【美】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黄胜强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86—87。
    1、【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德】马克思,【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德】马克思,【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5、【德】马克思、【德】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五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6、【美】培里等著,价值和评价——现代英美价值论集萃【C】,刘继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7、【德】赫舍尔,人是谁【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8、【奥】贝塔朗菲,【美】拉威奥莱特,人的系统观【M】,张志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9、【美】沃格林,没有约束的现代性,刘景联译【M】,上海:互动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0、【美】阿伦特,人的条件【M】,竺乾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11、【英】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M】,冯克利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12、【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M】,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13、【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下)【M】,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14、【英】哈耶克,致命的自负【M】,冯克利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5、【英】哈耶克,经济、科学与政治【M】,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16、【英】哈耶克,法律、立法与自由(上)【M】,邓正来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0。
    17、【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王明毅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7。
    18、【英】伯林,启蒙时代:十八世纪哲学家【M】,孙尚杨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19、【英】伯林,自由四论【M】,胡传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
    20、【英】伯林,自由及其背叛【M】,赵国新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21、【英】伯林,浪漫主义的根源【M】,吕梁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22、【英】伯林,现实感,【M】,潘荣荣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23、【英】奥克肖特,政治中的理性主义,张汝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4、【英】奥克肖特,哈佛演讲录:近代欧洲的政治与道德【M】,顾玫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25、【英】奥克肖特,信念论政治与怀疑论政治【M】,张铭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26、【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M】,董国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7、【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M】,董国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8、【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9、【德】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30、【德】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黎鸣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1、【德】曼海姆,保守主义【M】,李朝晖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32、【美】帕森斯,现代社会的结构与过程【M】,梁向阳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33、【美】李普赛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刘钢敏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4、【美】摩尔,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M】,拓夫等,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35、【美】沃特金斯,西方政治传统——现代自由主义发展研究【M】,黄辉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36、【英】阿巴拉斯特,西方自,由主义的兴衰【M】,曹海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37、【英】阿伯拉斯特,民主【M】,孙荣飞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38、【意】马西利乌斯,和平的保卫者:小卷【M】,殷冻水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39、【英】格雷,自由主义【M】,曹海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40、【英】格雷,自由主义的两张面孔【M】,顾爱彬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41、【法】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M】,阎克文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42、【意】拉吉罗,欧洲自由主义史【M】,杨军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43、【英】拉斯基,思想的阐释【M】,张振成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44、【英】伯克,法国革命论【M】,何兆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45、【英】伯克,自由与传统:伯克政治论文选【J】,蒋庆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46、【英】潘恩,潘恩选集【C】,马庆槐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7、【英】密尔,论自由【M】,徐宝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48、【法】勒费弗尔,法国革命史【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49、【法】傅勒,思考法国大革命【M】,孟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
    50、【美】邓恩,姊妹革命:美国革命与法国革命启示录【M】,杨小刚译,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3。
    51、【法】迈斯特,论法国【M】,鲁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52、【法】博洛尔,政治的罪恶【M】,李柏光等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9。
    53、【德】费希特,论法国革命【M】,李里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54、【英】阿克顿,自由的历史【M】,王天成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55、【英】阿克顿,法国大革命讲稿【M】,秋风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56、【英】阿克顿,近代史讲稿【M】,朱爱青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57、【法】勒庞,革命心理学【M】,佟德志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58、【美】贝克尔,18世纪哲学家的天城【M】,何兆武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
    59、【美】杜格、【美】谢尔曼,回到进化:马克思主义和制度主义关于社会变迁的对话[M],张林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7。
    60、【美】迈尔,进化是什么【M】,田沼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61、【英】道金斯,自私的基因,卢允中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62、【英】狄肯斯,涂骏译,社会达尔文主义——将进化思想和社会理论联系起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63、【美】阿尔蒙德等,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M】,徐湘林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8。
    64、【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M】,贺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65、【德】黑格尔,历史哲学【M】,王造石译,北京:三联书店,1956。
    66、【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范扬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67、【德】孔汉斯等编,全球伦理:世界宗教议会宣言【C】,何光沪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68、【美】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M】,景跃进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69、【美】怀特,文化科学:人和文明的研究,曹锦清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351-352。
    70、【美】诺思等,西方世界的兴起【M】,厉以平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71、【美】诺思,经济史上的结构和变革【M】,厉以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72、【意】卡洛.M.奇波拉,欧洲经济史第二卷十六到十七世纪【M】,贝 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365.
    73、【英】里奇等主编,剑桥欧洲经济史【M】,张锦冬等译,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74、【英】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冯刚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
    75、【日】山口重克,市场经济:历史·思想·现在【M】,张季风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6、【英】安德森,绝对主义国家的系谱【M】,刘北成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77、【美】戈登,控制国家:从古代雅典到今天的宪政史【M】,应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78、【英】维尔,宪政与分权【M】,苏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79、【英】吉登斯,民族-国家与暴力【M】,胡宗泽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80、【美】米勒,波格丹诺英文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M】,邓正来中文主编,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81、【英】霍布豪斯,自由主义【M】,朱曾汶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82、【澳】文森特,现代政治意识形态【M】,袁久红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83、【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M】,张雁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84、【古希腊】修西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M】,谢德风译,商务印书馆,1997。
    85、【美】列奥·施特劳斯,霍布斯的政治哲学【M】,申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86、【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M】,盛葵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87、【美】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下)【M】,刘山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88、【英】拉斯莱特,洛克《政府论》【M】,冯克利译,北京:三联书店,2007。
    89、【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0、【英】斯金纳,自由主义之前的自由【M】,李宏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3。
    91、【英】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上)【M】,奚瑞森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92、【英】斯金纳,近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下)【M】,奚瑞森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93、【英】洛克,政府论(下)【M】, 叶启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94、【英】洛克,论宗教宽容:致友人的一封信【M】,吴云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95、【英】斯克拉顿,保守主义的含义【M】,王皖强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96、【英】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97、【英】屈勒味林,英国史【M】,钱端升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98、【英】塞西尔,保守主义【M】,杜汝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99、【英】白哲特,英国宪制【M】,李国庆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00、【美】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101、【英】休谟,道德原理研究【M】,曾晓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02、【英】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下卷)【M】,郭大力等译,商务印书馆,1974。
    103、【英】希尔,1640年英国革命【M】,舒贻上译,北京:三联书店,1958。
    104、【美】雪莱,基督教会史【M】,刘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5、【法】莫内,自由主义思想文化史【M】,曹海军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106、【英】阿克顿,自由史论【M】,胡传胜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
    107、【英】阿克顿,法国大革命讲稿【M】,秋风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108、【英】阿克顿,近代史讲稿【M】,朱爱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09、【美】波齐,国家:本质、发展与前景【M】,陈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10、【英】摩根主编,牛津英国通史【M】,王觉非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111、【法】基佐,欧洲文明史:自罗马帝国败落起到法国革命【M】,程洪逵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12、【法】基佐,一六四零年英国革命史【M】,武光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13、【美】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114、【美】亨廷顿,文明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15、【英】卢克斯,个人主义【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116、【瑞士】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M】,和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117、【英】布洛克,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董乐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118、【英】波特编,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一卷【M】,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19、【奥地利】希尔,欧洲思想史【M】,赵复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20、【德】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黎鸣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21、【英】麦克法兰,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22、【德】罗伯特·库尔茨,资本主义黑皮书【M】,钱敏汝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123、【美】弗里德里希,超验正义——宪政的宗教之维【M】,周勇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124、【美】伯尔曼,法律与革命第二卷【M】,袁瑜(?)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125、【英】梅因,古代法【M】,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26、【意】登特列夫,自然法一法律哲学导论【M】,李日章等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8。
    127、【美】杜兹纳,人权的终结【M】,郭春发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128、【德】罗门,自然法的观念史和哲学【M】,姚中秋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
    129、【苏联】涅尔谢相茨,古代希腊政治学说【M】,商务印书馆,1991。
    130、【古罗马】西塞罗,国家篇,法律篇【M】,沈叔平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31、【意大利】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选【M】,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132、【美】斯托纳,普通法与自由主义【M】,姚中秋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33、【美】庞德,普通法的精神【M】,唐前宏等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134、【英】戴雪,英宪精意,雷宾南译【M】,北京:中国法治出版社,2001。
    135、【英】哈德森,英国普通法的形成【M】,刘四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36、【法】勒鲁,论平等[M],王允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137、【英】鲁德,法国大革命中的群众【M】,何新译,北京:三联书店,1963。
    138、【法】勒费弗尔,法国革命史【M】,顾良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139、【法】勒费弗尔,拿破仑时代(下)【M】,中山大学《拿破仑时代》翻译组,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140、【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41、【法】卢梭,爱弥儿(上)【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
    142、【德】卡西尔,国家的神话【M】,范进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143、【德】卡西尔,启蒙哲学【M】,顾伟铭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8。
    144、【法】伏尔泰,哲学辞典(下)【M】,王燕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145、【法】马布利,马布利选集【C】,何清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0。
    146、【苏】沃尔金,十八世纪法国社会思想的发展【M】,杨穆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47、【法】瑟诺博斯,法国史【M】,沈炼之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148、【法】米涅,法国革命史【M】,北京编译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7。
    149、【英】鲍桑葵,关于国家的哲学理论【M】,汪淑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150、【爱尔兰】凯利,西方法律思想史【M】,王笑红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
    151、【美】萨托利,民主新论【M】,冯克利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152、【法】罗伯斯庇尔,革命法制和审判【M】,赵涵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153、【美】科塞,理念人——一项社会学的考察【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154、【法】西耶斯,论特权第三等级是什么?【M】,冯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55、【法】瓦尔特,罗伯斯庇尔【M】,姜靖藩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156、【美】鲍迈斯特尔,恶——在人类暴力与残酷之中【M】,黄洪建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157、【法】索布尔,法国大革命史【M】,马胜利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58、【法】索布尔,法国革命(1789-1799)【M】,端木正译,北京:三联书店,1956。
    159、【俄】克鲁泡特金,法国大革命史【M】,杨人梗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60、【法】博洛尔,政治的罪恶【M】,李柏光等译,北京:改革出版社,1999。
    161、【日】杉原泰雄,宪法的历史:比较宪法学新论【M】,吕昶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162、【以】塔尔蒙,极权主义民主的起源【M】,孙传钊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163、【法】马迪厄,法国革命史【M】,杨人根译注,北京:三联书店,1958。
    164、【英】霍布斯廷鲍姆,革命的年代【M】,王章辉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165、【意】拉吉罗,欧洲自由主义史【M】,杨军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166、【德】艾利亚斯,文明的历程:文明的社会起源和心理起源的研究【M】,王佩莉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167、【美】斯考切波,国家与社会革命:对法国、俄国和中国的比较分析【M】,何俊志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168、【英】夏克尔顿,孟德斯鸠评传【M】,刘明臣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169、【美】汤普逊,中世纪晚期欧洲经济社会史【M】,徐家玲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170、【法】博德,资本主义史1500-1980【M】,吴艾美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6。
    171、【美】霍夫曼等编,财政危机、自由和代议制政府【M】,储建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72、【苏】扎赫尔,忿激派运动【M】,申晨星译,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86。
    173、【美】威尔逊,启蒙运动百科全书【C】,刘北成等编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
    174、【英】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M】,何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175、【法】摩莱里,自然法典【M】,黄建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176、【法】比利,狄德罗传【M】,张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77、【英】赫尔德,民主的模式【M】,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78、【法】罗桑瓦龙,公民的加冕礼:法国普选史【M】,吕一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79、【法】孔多塞,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M】,何兆武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
    180、【英】伯瑞,进步的观念【M】,范祥涛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5。
    181、【古希腊】索福克勒斯,奥狄浦斯王【M】,罗念生译,北京:人民文艺出版社,2002。
    182、【德】洛维特,世界历史与救赎历史:历史哲学的神学前提【M】,李秋零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83、【法】索雷尔,进步的幻像【M】,吕江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184、【法】阿祖维, 笛卡尔与法国:一种民族激情的历史【M】,苗柔柔等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185、【美】平森,德国近现代史(上)【M】,范德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86、【英】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张成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187、【德】拉夫,德意志史【M】,波恩inter nations,1985。
    188、【德】俾斯麦,思考与回忆:俾斯麦回忆录【M】,山西大学外语系《思考与回忆》翻译组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189、【美】克雷格,德国人【M】,杨立义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
    190、【德】梅尼克,世界主义与民族国家【M】,孟钟捷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
    191、【德】梅尼特(又译梅尼克),德国的浩劫【M】,何兆武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192、【意】拉吉罗,欧洲自由主义史【M】,杨军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193、【德】施托莱斯,德国公法史:国家法学说和行政法:1800-1914【M】,雷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194、【英】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 意识形态 历史【M】,叶江译,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195、【英】古奇,十九世纪历史学与历史学家(上)【M】,耿淡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
    196、【法】德拉诺瓦,民族与民族主义【M】,郑文彬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5。
    197、【普鲁士】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M】,陈万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
    198、【苏】波将金,外交史第一卷【M】,史源译,北京:三联书店,1979。
    199、【美】基辛格,大外交【M】,顾淑馨等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200、【美】伊格尔斯,德国的历史观【M】,澎刚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
    201、【美】帕尔默,近现代世界史(上)【M】,孙福生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202、【美】凯利,自由的崛起:16-18世纪,加尔文主义和五个政府的形成【M】,王怡等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3、【德】巴莱特等,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M】,王昭仁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204、【美】格林菲尔德,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M】,张京生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05、【美】艾凯,世界范围内的反现代化思潮【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
    206、【法】戴尔逊等著,“统一欧洲”的神话与现实:自拿破仑至今日【M】,凌其翰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5。
    207、【德】海涅,论德国,薛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08、【法】索雷著,18世纪美洲和欧洲的革命【M】,黄艳红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
    209、【美】沃林,政治与构想:西方政治思想的延续和创新(扩充版)【M】,辛亨复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10、【德】路德,论政府【M】,吴玲玲编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
    211、【美】海斯,现代民族主义演进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12、【美】斯特龙伯格,西方现代思想史【M】,刘北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
    213、【英】帕麦尔,俾斯麦传【M】,高年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214、【美】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15、【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16、【美】杜威,确定性的寻求【M】,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17、【英】汤因比,历史研究(上)【M】,曹末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218、【美】福山,历史的终结及最后之人【M】,黄胜强等译,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219、【英】科廷汉,理性主义者【M】,江怡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220、【英】索利,英国哲学史【M】,段德智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22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22、【英】牛顿,牛顿自然哲学著作选,【C】,【美】塞耶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223、【英】丹皮尔,科学史(上)【M】,李衍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
    224、【美】玻姆,现代物理学中的因果性与机遇【M】,秦克诚等译,北京:务印书馆,1965。
    225、【比】尼科里斯、普里高津,探索复杂性【M】,罗久里等译,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6。
    226、【美】布里格斯、皮特,湍鉴:混沌理论与整体性科学导引【M】,刘华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227、【英】波普尔,历史主义贫困论【M】,何林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228、【德】帕普克编,知识、自由与秩序【M】,黄冰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229、【英】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M】,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230、【英】马林诺夫斯基,科学的文化理论【M】,黄建波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231、【美】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炜等译,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232、【德】腾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33、【美】蒂德,政治思维:永恒的困惑【M】,潘世强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
    234、【英】霍利迪,简明英国史【M】,洪永珊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5。
    235、【美】哈定,文化与进化【M】,韩建军等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236、【美】施特劳斯,现代性的三次浪潮【A】,西方现代性的曲折与展开【C】,贺照田编,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237、【英】伯林等,民族精神再兴:论民族主义之善与恶(与柏林对谈)【A】,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C】,刘军宁、王炎主编,北京:三联书店,1998。
    238、【美】墨菲,普通法、大陆法与宪政民主【A】,刘军宁等编,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C】,北:三联书店,1997
    239、【美】罗蒂,普遍主义的崇高、浪漫主义的深度和实用主义的狡诈【J】,艾彦译,国外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240、【英】哈里·狄金逊,1688年“光荣革命”的革命性问题【J】,王章辉等译,世界历史,1988年第6期。
    241、【英】米勒,多元文化世界中的人权【A】,顾红亮译,许纪霖编,全球正义与文明对话【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242、【加】泰勒,关于人权非强制性共识的条件【A】,刘擎译,许纪霖编,全球正义与文明对话【C】,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43、【美】布朗,法国的现代化经历【A】,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C】,杨豫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1、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王玉棵,理想信念信仰与价值观【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
    3、季德顺,价值论原理【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4、孙正聿,属人的世界【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5、孙关宏、胡雨春,政治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6、江畅,理论伦理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7、牛笑风,自由主义的英国流源——自由制度空间和文化氛围【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8、钱乘旦等著,英国文化模式溯源【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9、李强,自由主义【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7。
    10、高毅,法兰西风格:大革命政治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11、朱学勤,道德理想国的覆灭:从卢梭到罗伯斯庇尔【M】,上海:三联书店,1994。
    12、史彤彪,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宪政理论与实践研究:1789-1814【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13、刘大明,“民族再生”的期望: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公民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4、李宏图,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从启蒙运动到拿破仑时代【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
    15、郭少棠,权力与自由:德国现代化新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6、余英时,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
    17、姜士林等主编,世界宪法大全(上卷)【C】,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
    18、申建林,自然法理论的演进:西方主流人权观探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19、王焱主编, 自由主义与当代世界【C】,北京:三联书店,2000。
    20、刘军宁等编,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C】,北京:三联书店,1997。
    21、郭晓东,重塑价值之维:西方政治合法性理论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2、夏勇,人权概念起源:权利的历史哲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3、王觉非主编,近代英国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24、王觉非,近代英国史【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
    25、刘泽华,王权思想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26、秦利彦,面对国家的个人:自由主义的社会政治哲学【M】,济南:泰山出版社,1998。
    27、陈思贤,西洋政治思想史:近代英国篇【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
    28、顾肃,自由主义基本理念【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29、王彩波,西方政治思想史——从柏拉图到约翰·密尔【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0、高全喜,休谟的政治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1、阎照祥,英国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2、许洁明,十七世纪的英国社会【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33、刘成等著,英国:从称霸世界到回归欧洲【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34、启良,西方自由主义传统:西方反自由主义至新自由主义学说追索【M】,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
    35、张乃和主编,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律与社会【M】,哈尔滨:黑龙江大学出版社,1997。
    36、蔡骐,英国宗教改革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7、魏建国,宪政体制形成与近代英国崛起【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38、丛日云,在上帝与凯撒之间【M】,北京:三联书店,2003。
    39、杨慧林,罪恶与救赎:基督教文化精神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5。
    40、西方法律思想史研究会主编,,自然法:古典与现代【C】,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
    41、苗力田等编译 古希腊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42、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43、张彩凤,英国法治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1。
    44、王养冲、王令愉,法国大革命史(1789-1794)【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7。
    45、彭基相,法国18世纪思想史【M】,上海:新月书店,1928。
    46、刘大明,“民族再生”的期望: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公民教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47、林毓生,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M】,北京:三联书店,1988。
    48、葛力,十八世纪法国哲学【M】,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49、郭华榕。法国政治制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50、黄仁宇,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界【M】,北京:三联书店,1997。
    51、郭为桂,大众民主:一种思想史的文本解读与逻辑重构【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52、姚军毅,论进步观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53、王联,世界民族主义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4、邢来顺,德国精神【M】,武汉:长江文艺竖版社,1998。
    55、邢来顺,德国贵族文化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6、徐建,近代普鲁士官僚制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7、吴友法等,德国资本主义发展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58、刘军等编 新权威主义——对改革理论纲领的论争【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59、丁建弘等,德国文化:普鲁士精神和文化【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60、丁建弘,德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61、陆世澄,德国文化与现代化【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
    62、陈新民,德国公法学基础理论(上),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
    63、何勤华等主编,西方宪法史【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4、李工真,德意志道路:现代化进程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65、北京大学历史系《沙皇俄国侵略扩张史》编写组,沙皇俄国侵略扩张史(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6、马德普, 普遍主义的贫困——自由主义政治哲学批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67、邓正来,自由主义社会理论—解读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1、王玉棵,论价值本质与价值标准【J】,学术研究,2002年第2期。
    2、江畅,论价值的基础、内涵和结构【J】,江汉论坛,2000年第7期。
    3、王南湜,论价值是人伦存在规律的实现【J】,人文杂志,1994年第4期。
    4、何中华,论作为哲学概念的价值【J】,哲学研究,1993年第9期。
    5、戴木才,政治价值基础及其维度【J】,哲学研究,2005年第8期。
    6、戴木才,政治伦理的现代建构【J】,伦理学研究,2003年第6期。
    7、桑玉成、商红日,政治价值、意识形态和政治信仰——关于当代中国政治哲学基本问题的断想【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8、丁志刚,政治价值研究论纲【J】,政治学研究,2004年第3期。
    9、燕继荣,政治模式的哲学基础——论政治价值体系与政治治理模式的关系【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10、张铭,层次与要素:政治价值体系的结构形式与调整路径【J】,福建论坛,2009年第11期。
    11、张铭、范广垠,认知范式与政治价值体系之建构【J】,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12、葛荃,传统儒学的政治价值结构与中国社会转型析论【J】,山东大学学报,2006 年第6期。
    13、陶中秋,自由主义、宪政主义与立宪政治【M】,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14、梅雪芹,18世纪英国统治集团的政治思想倾向——兼评马尔特申关于洛克的一个观点[J],世界历史,1997年第1期。
    15、程汉大,正和博弈是立宪成功之道【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16、丛日云,论古典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精神【J】,文史哲,2002年第3期。
    17、高毅,丹东与罗伯斯比尔:兄弟还是仇敌【J】,法国研究,1986年第1期。
    18、洪波,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政治参与【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
    19、郁建兴,黑格尔的国家观【J】,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3期。
    20、钱乘旦,谈现代化过程中领导者力量的错位——以德国为例【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
    21、钱乘旦,英国保守主义的特点及其演进【J】,西洋史集刊(台湾),1995年第6期。
    22、罗衡林,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普鲁士新教教会【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23、童世骏,为何种普遍主义辩护——与赵敦华教授商榷【J】,学术月刊,2007年第5期。
    24、马德普,价值多元论与普遍主义的困境:柏林的自由思想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挑战【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1第6期。
    25、何怀宏,一种普遍主义的底线伦理学【J】,读书,1997年4期。
    26、蔡拓,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1、Schapiro,j.salwyn,Liberalism:Its Meaning and History,New York:D.Van Nostrand Co.1958.
    2、W. Lyon Blease,A Short History of English Liberalism,London:Adelphiterrace,1913.
    3、Macpherson, C. B. The Political Theory of Possessive Individualism:Hobbes to Lock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2.
    4、Hans Kohn,The Idea of Nationalism:A Study in Its Origins and Background,New York:The Macmillan Company,1945.
    5、Hans Kohn, Father Jahn's Nationalism, The Review of Politics, Vol.11, No.4,1949. Ideology and Politics,By M.Seliger,New York:Free Press,1976.
    6、Palmer,The Age of The Democratic Revolution:A Political History of Europe and America,1760-1800,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9.
    7、Havelock,Eric A.The Liberal Temper in Greek Politics,London:Jonathan Cape,1957.
    8、Pocock, J. G. A., The Ancient Constitution and The Feudal Law:A Study of English Historical Thought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Cambridge:at The University Press,1957.
    9、Edward Coke,The Collected Writings and Speeches of Sir Edward Coke,edited by Steve Sheppard;Liberty Fund,2003.
    10、Hill,The Good Old Cause,The English Revolution of 1640-1660:Its Causes,Course and Consequences, London:Lawrence & Wishart,1949.
    11、Dyson, Nature Law and Political Realism in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New York:Peter Lang Publishing,2005.
    12、Ronald Hutton,The British, Republic:1649-1660 Second Edition,New York:St.Martin's Press,2000.
    13、Western,Monarchy and Revolution:The English State in the 1680s, London:Blandford, 1972.
    14、Michael Oakeshott,The Politics of Faith and the Politics of Skepticism,New Haven 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6.
    15、Gordon H. McNeil, The Cult of Rousseau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 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 Vol.6, No.2 (Apr.,1945).
    16、Frank A. Kafker, James M. Laux,The French Revolution:Confliction Interpretations,Florida:Robert E. Krieger Publishing Co. Inc,1989(Fourt Edition).
    17、Michel Vovelle,La Mentalite Revolutionnaire:Societe et Mentalites Sous La Revolution Francaise (1789-1989), Editions sociales,1985.
    18、Betty Behrens, Nobles,Privileges and Taxes in France at the End Of the Ancient Regime,the Economic Eistory Review, New Series, Vol.15, No.3,1963.
    19、Nobles, Privileges, and Taxes in France:A Revision Reviewed, French Historical Studies, Vol.8, No.4,1974.
    20、Revision Defended:Nobles, Privileges, and Taxes in France, French Historical Studies, Vol.9, No.3,1976.
    21、John William Allen, A history of Political Thought in the Sixteenth Century, London: Methuen,1928.
    22、Brendan Simms,The Struggle for Matery in Germany,1779-1850,Macmillan Press LTD,1998.
    23、John Breuilly, Nineteenth-Century Germany:Politics, Culture, and Society 1780-1918, London:Arnold,2001.
    24、G P Gooch,Germany and the French Rebolution, London,New York:Longmans, Green,1920.
    25、Rohan D'o.Butler, The Roots of National Socialism 1783-1933,London:Faber and Faber Limited,1941.
    26、Sheehan, German Liberalism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London:Methuen,1982.
    27、Wolfgang Mommsen, Imperial Germany 1867-1918:Polics,Culture,and Society in An Authoritarian State,London Hodder Arnold,1995.
    28、Willoughby,Prussian Political Philosophy, New Yor, London:D. Appleton and Company,1918.
    29、Fedinand Schevill, The Making of Modern Germany,Chigago:A. C. McCLURG & CO.1916.
    30、G Barraclough,The Origins of Modern Germany, Oxford:the Alden Press,1947.
    31、Dill,Marshal,JR. Germany::A Modern History,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 1961.
    32、Hans Bureaucracy, Aristocracy and Autocracy:The Prussian Experience 1660-1815, Boston:Beacon Press,1966.
    33、F. L. Carsten, The Origins of the Junkers, 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Vol.62, No. 243,1947.
    34、William W. Hagen, Working for the Junker:The Standard of Living of Manorial Laborers in Brandenburg,1584-1810,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Vol.58, No. 1,1986.
    35、Hans Kohn,Romanticism and The Rise of German Nationalism,The Review of Politics Vol 12 No.4 oct,1950.
    36、Hartmut lehmann, Pietism and Nationalis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testant Revivalism and National Renewal in Nineteenth-Century Germany, Church History, Vol. Vol.51, No.1,1982.
    37、Beiser, Enlightenment, Revolution, and Romanticism:the Genesis of Modern German Political Thought,1790-1800,Cambridge,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2.
    38、Robert W. Lougee, German Romanticism and Political Thought,The Review of Politics, Vol.21, No.4,1959.
    39、Hans Rosenberg,Bureaucracy,Aristocracy and Autocracy the Prussian Experience 1660-1815, Boston:Beacon Press,1966.
    40、Hull, Absolute Destruction:Military Culture and The Practices of War in Imperial Germany, Ithaca:Cornell University Press,2005.
    41、North and Weingast, Constitutions and Commitment: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al Governing Public Choice in Seventeenth-Century England,The Journal of Economic History, Vol.49, No.41989.
    42、Burtt,The Metaphysical Foudations of Modern Science,New York:Harcourt,Brace &Company,Inc,1925.
    43、Brendan Simms,The Struggle for Matery in Germany,1779-1850,Macmillan Press LTD,1998.
    44、【英】萨默维尔编,国王詹姆斯政治著作选(影印版)【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