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翁牛特右翼郡王旗的社会历史变迁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内蒙古蒙旗社会历史变迁是清代蒙古史、内蒙古近现代史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内蒙古地方(区域)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
     本文以清代及民国时期的内蒙古昭乌达盟翁牛特右翼郡王旗(位于今内蒙古赤峰市南部。翁牛特右翼郡王旗旗地,即当今赤峰市红山区、元宝山区、松山区和翁牛特旗部分地界)为研究范围,以深入研究翁牛特右翼郡王旗的社会历史变迁为主要目的。
     全文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主要论述翁牛特部的政治变迁。对翁牛特部源流(翁牛特部先祖、翁牛特语义等问题的考辨),翁牛特部的历史渊源,翁牛特右翼郡王旗的形成、组织机构的设置,翁牛特右翼郡王旗王府、王爷局子、司法以及翁牛特右翼郡王旗与清朝政府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等进行了考证。
     第二部分,主要论述翁牛特右翼郡王旗的社会历史变迁。内容包括清代及民国初期、日伪时期“旗县分治”与“废县存旗”以及日伪投降后的翁牛特右翼郡王旗的政治变迁、农业变迁、工业变迁、矿业变迁、商业变迁、交通通讯业变迁、宗教变迁、教育变迁、文化艺术变迁等。
     清初,内蒙古扎萨克是一元化的盟旗制,直属理藩院管理。随着汉族移民的增加,不仅引起塞外民族结构和经济地理的变化,同时也给这里的行政管辖带来新问题,因此,翁牛特右翼郡王旗出现了旗县分治、蒙汉并立的行政建制交叉存在的现象。
     自清朝顺治(1644年)年间起,到清朝咸丰(1851年)年间止,经二百年的演变,翁牛特右翼郡王旗的游牧地,几乎全部农耕化,土地也私有化了。
     清代翁牛特右翼郡王旗财政兼有清朝地方政府和封建领地双重性质。该旗是内地汉人移民开荒、佃种土地数目最多的蒙旗之一,形成了蒙古人为地主、汉族人为佃户的基本形态。
     汉民的移入和农垦的发展,使移民开垦在翁牛特右翼郡王旗辖境内不断扩大,该旗由于在清政府放垦之前即已开垦殆尽,故在清末放垦时,已无地可放。汉民的移入和农垦的发展,也使这一地区的统治机构发生了变化。
     随着“移民实边”政策的实行,晋、冀、鲁、豫、直隶的汉族移民开始“下关东”、“跑口外”,落户于翁牛特右翼郡王旗。于是,该旗的工业、矿业、商业、交通通讯业也得到快速发展;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也在该地区迅速传播、发展;该地区的教育、文化艺术也有很大发展。
     第三部分,专门研究翁牛特右翼郡王旗行政建制的消失,包括社会的、历史的原因及影响。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从翁牛特右翼郡王旗的末代王爷看翁牛特右翼郡王旗的衰落,二是日本投降后翁牛特右旗行政建制的消失。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change of Inner Mongolia's leagues and banners is a major task for the research of Inner Mongolia History in Qing Dynasty and Modern History of Inner Mongolia, but also an important part in research of Inner Mongolia's regional history and culture.
     This paper gives a deep description of social and historical change in Right Wing-Junwang Banner of Ongniud (now located in the south of Chifeng, Inner Mongolia), in zhaowuda League, during 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 of China. It takes Right Wing-Junwang Banner of Ongniud as the scope of the study, which is now known as Hongshan District, Yuan Baoshan Distirct and Songshan District in Chifeng and some parts in Ongniud Banner.
     The whole text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mainly to discuss the political changes in Ongniud Tribe. The paper is to do some textual research from many respects, which include the origin of Ongniud Tribe (ancestors of Ongniud, research of Ongniud Tribe's language), history of Ongniud Tribe, formation, organizations and settings of Right Wing-Junwang Banner of Ongniud, mansion, police station and judicatory of it and the relations of rights and obligations between Qing Dynasty and Right Wing-Junwang Banner of Ongniud.
     The second part is mainly to talk about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changes, including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change and changes in mining, business, transport and communication, religion, education, arts and culture in Qing Dynasty and early period of Republic of China, "counties governed separately" and "abolish county but banner" during the Puppet, and after the surrender of the Japanese.
     Early in Qing Dynasty, Zhasake in Inner Mongolia carried out unified Tribe-Banner System, which managed directly by the Court of Colonial Affairs. With the increase of immigrants of Han nationality, it not only cause changes in national structure of area beyond the Great Wall and changes in economy and geography, but also bring in some new problems to the administrative jurisdiction. Therefore, the cross phenomenon of administrative structure emerged, with counties governed separately and Mongolia ethnic group and Han group coexisting.
     Since Emperor Shunzhi in Qing Dynasty from 1644 to Emperor Xianfeng in 1851, after two hundred years of evolution, land for nomadic ethnic group in Right Wing-Junwang Banner of Ongniud was almost turned into farming land and also privatized.
     In Qing Dynasty, local government finance and manors of feudal lords exist side by side in Right Wing-Junwang Banner of Ongniud. This banner was one of the places that the largest numbers of wastelands were opened up by Han Chinese immigrants and also had the largest number of land rents in general with the basic form that mongolians as lords, and the Han people as tenants.
     The immigrants of Han peopl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and reclamation and cultivation made agricultural reclamation in Right Wing-Junwang Banner of Ongniud by immigrants expand constantly. Before government of Qing Dynasty began to set people to reclaim wasteland, all the land were already opened up. Therefore, there was no wasteland for people in Right Wing-Junwang Banner of Ongniud to open. The immigrants of Han peopl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land reclamation also caused changes in governing structure in this area.
     With the policy of making immigrants go to border for strengthening border forces, people who directly affiliated to Jin, Ji, Lu and Yu began to go to the area east of Shanhai Pass-northeast China and began to go to area west of Inner Mongolia. These immigrants settled down in Right Wing-Junwang Banner of Ongniud. And then, industry, mining, business and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this banner developed quickly. Buddhism, Taoism, Christianity, Islam also spread rapidly in the region. Education, arts and culture also gained rapid development greatly.
     The third part is to research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administrative and organizational system specially, including social and historical causes and effects. Mainly consists of two parts:one is from last prince in Right Wing-Junwang Banner of Ongniud to study the declining of Right Wing-Junwang Banner of Ongniud and the second is to discuss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administrative and organizational system after the Japanese surrendering.
引文
1 参见[清]张穆著:《蒙古游牧记》卷之三,“内蒙古昭乌达盟游牧所在”之“翁牛特”,清同治六年(1867年)刻木,第22~26页;赵建国主编:《赤峰市松山区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第64页。
    1 晓舟:《翁牛特部源流浅说》,《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第67~68页。
    2 贾敬颜:《阿禄蒙古考》,《蒙古史研究》第三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9年2月版,第144~147页。
    3 留金锁、纪民: 《斡赤斤的领地及其后裔——关于翁牛特部的异议》, 《黑龙江民族丛刊》1990年第2期,第45-48页。
    4 宝音德力根:《往流、阿巴噶、阿鲁蒙古—元代东道诸王后裔部众的统称、万户名、王号》,《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第1~11页。
    5 玉芝:《蒙元东道诸王及其后裔所属部众历史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6 张永江:《从顺治五年蒙古文档案看明末清初翁牛特、喀喇车里克部的若干问题》,QUAESTIONES MONGOLORUM DISPUTATAE No.1 Executive Editors:H.Futaki & B.Oyunbilig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ongolian Culture Tokyo April 30.2005.p226-242.
    7 布和:《关于“翁牛特”蒙古历史地名的来历》,《翁牛特史志》2006年第4期,第18页。
    8 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9 胡日查、长命:《科尔沁蒙古史略》,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年4月版。
    10 李俊义、梁文美:《翁牛特语义及翁牛特部始祖考辨》,《赤峰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第1~6页。
    11 敖拉:《清代翁牛特扎萨克世袭》,《内蒙古社会科学》(蒙古文版),2010年第5期。
    12 敖拉:《关于翁牛特贝子吐们柏彦呈报祖先根本的一份文书》,《中国蒙古学》2006年第2期。
    13 敖拉:《一份关于翁牛特的清代文书导读》,《内蒙古社会科学》(蒙古文版)2008年第5期。
    1 苏赫、苗泼、王德源、张建华主编:《赤峰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2月版。
    2 魏昌友主编:《赤峰蒙古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3 马汝珩、马大正:《清代边疆开发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11月版。
    4 卢明辉主编:《清代北部边疆民族经济发展史》,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9月版。
    5 王秀芝:《清代东北地区蒙古族的经济状态》,《北方民族》1995年第4期,第40-42页。
    6 王玉海:《发展与变革——清代内蒙古东部由牧向农的转型》,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
    7 乌兰图雅、张雪芹:《清代科尔沁农耕北界的变迁》,《地理科学》2001年第6期,第230-235页。
    8 张永江:《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版。
    9 杨强:《清代蒙古族盟旗制度》,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10 阎天灵:《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11 苏德毕力格:《晚清政府对新疆、蒙古和西藏政策研究》,《蒙古史研究211丛书·卷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 乌云格日勒:《十八至二十世纪初内蒙古城镇研究》,《蒙古史研究211丛书·卷四》,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 珠飒:《清代内蒙古东三盟移民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3 珠飒:《18—20世纪东部内蒙古农耕村落化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
    4 穆崟臣:《清代热河蒙地开发与社会变迁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5 阎光亮著:《清代内蒙古东三盟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6 白玉双:《十八至二十世纪初东部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以喀喇沁地区旗制与旗民社会为中心》,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7 宝贵贞、宋长宏著:《蒙古民族基督宗教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8月版。
    8 金明:《翁牛特旗牧民生活——以其甘嘎查为例》,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 张永江、果木兰:《关于赤峰市档案馆收藏的清代满、蒙、汉文档案》,载陈捷先、成崇德、李纪祥主编:《清史论集》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42页。
    2 所据资料为该馆提供的《清代历史档案目录》。
    3 张永江、果木兰:《关于赤峰市档案馆收藏的清代满、蒙、汉文档案》,载陈捷先、成崇德、李纪祥主编:《清史论集》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43~944页。
    4 内蒙古自治区历史档案资料目录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历史档案全宗概览》,第2页。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1999年。以下简称《概览》。
    5 据《概览》“明清档案”全宗介绍部分(第22~58页)统计。该书“综述”部分称18个旗(第5页),与 实存数目不符,应以全宗介绍部分为准。
    1 张永江、果木兰:《关于赤峰市档案馆收藏的清代满、蒙、汉文档案》,载陈捷先、成崇德、李纪祥主编:《清史论集》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42~943页。
    2 参见张永江、果木兰:《关于赤峰市档案馆收藏的清代满、蒙、汉文档案》,载陈捷先、成崇德、李纪祥主编:《清史论集》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45~946页。
    1 参见张永江、果木兰:《关于赤峰市档案馆收藏的清代满、蒙、汉文档案》,载陈捷先、成崇德、李纪祥主编:《清史论集》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946页。
    2 [清]海忠主修:《承德府志》,60卷,道光十一年修,清光绪十三年重刊本。
    3 [清]张镠著:《八沟厅备志》,吴宝泉译注,河北省平泉县档案局2002年印行。
    4 [清]哈达清格撰:《塔子沟纪略》,载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第二册,1933年至1936年刊行,沈阳:辽沈书社,1985年影印。
    5 [民国]周铁铮、沈鸣诗等纂修:《朝阳县志》,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本。
    6 [民国]张遇春等纂修:《阜新县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7 [民国]康清源纂:《热河经棚县志》,民国十九年(1930)纂,1982年呼和浩特古丰书斋誊印本。
    8 [民国]苏绍泉修、徐致轩纂:《林西县志》5卷,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本。
    9 [民国]孙廷弼纂修:《赤峰县志略》,伪满大同二年(1933年)赤峰荣兴魁石印书局石印本。
    10 武国栋总纂:《赤峰市志》(全三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11 范郁森主编:《翁牛特旗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版。
    12 赵建国主编:《赤峰市松山区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13 鲁殿华主编:《赤峰市松山区志》(续修本),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14 赵芝怀主编:《赤峰市元宝山区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15 斯乃洪主编:《赤峰市红山区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16 张占海主编:《赤峰市红山区文化志》,赤峰:内蒙古科技出版社,1999年9月版。
    17 赵文戈主编:《赤峰市红山区文化馆志》,赤峰市红山区文化馆志编委会,1996年11月印行。
    18 郑家彦总纂:《喀喇沁旗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1 谢国柱主编:《林西县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2 李振刚主编:《克什克腾旗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3 吴殿珍主编:《宁城县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4 阿拉坦格日乐主编:《阿鲁科尔沁旗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5 张乃大主编:《敖汉旗志》(上下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
    6 苏日塔拉图主修,王兴贵总纂:《巴林右旗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4月版。
    7 魏昌友主编:《巴林左旗志》,1985年2月内部印行。
    8 曹建华、魏昌友总纂:《巴林左旗志》(修订本),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版。
    9 库伦旗志办公室:《库伦旗志志资料汇编》第一辑。
    10 《内蒙古教育志》编委会编:《内蒙古教育史志资料》,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11 陈肇基主编:《赤峰市教育志》,赤峰:内蒙古科技出版社,1995年6月版。
    12 李文廷主编:《赤峰市红山区教育志》(1644—1990),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13 盖学仁主编:《翁牛特旗教育志》,1990年5月内部油印本。
    14 王彗主编:《赤峰市郊区教育志》,赤峰市郊区教育局,1992年8月内部印行。
    15 张学苍主编:《内蒙古自治区新华书店志·赤峰市分店卷》,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7月版。
    16 吉斯、穆春魁、吴甲才主编:《翁牛特文史》,第一至四集,1989年6月至2006年4月陆续出版。
    17 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一至八集,1985年12月至2001年3月陆续出版。
    18 《昭乌达盟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政协昭乌达盟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3年1月编。
    19 《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至八集,政协赤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4年1月至2007年10月编。
    20 关我华主编:《赤峰市郊区文史资料选集》第一至二集,1988年3月、1990年12月分别印行。
    21 鲁殿华主编:《松山史话》,2000年9月印行。
    22 苏赫、苗泼、王德源、张建华主编:《赤峰史》,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2月版。
    23 魏昌友主编:《赤峰蒙古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24 《昭乌达风情》,徐世明主编,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8月版。
    25 赤峰市文化局编:《昭乌达民歌》(汉译本),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2月版。
    26 褚广森、郭淑文著:《塞外梨园谱》,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6月版。
    27 李宝祥:《漠南寻艺录》,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年3月版。
    1 中共赤峰市郊区委组织部、中共赤峰市郊区委组织史资料编纂办公室、赤峰市郊区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区组织史资料(1945—1987)》,呼和浩特:内蒙古新闻出版局,1988年12月版。
    2 李树臣主编:《赤峰回族风情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版。
    3 孙晓雷编著:《赤峰民俗文化》,香港:亚太新闻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4[日]《东部蒙古志》,关东都督府编印,明治四十年(1909年)。
    5[日]关东都督府(大连)民政部庶务课:《满蒙调查复命书》,满洲日日新闻社印刷,大正五年(1916年)8月20日。另见马宏图(赤峰农业学校副教授)译本手稿,1993年3月。
    6[日]柏原孝久、滨田纯一编:《蒙古地志》,东京富山房,大正八年(1919年)。
    7[日]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庶务部调查课:《满蒙全书》,满洲日日新闻社,大正十二年(1923年)。
    8[日]及川三男编:《热河蒙旗の概要》,热河省公署,昭和十一年(1936年)9月。
    9[日]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编纂:《满洲旧惯调查报告》(蒙地之惯习与押之惯习),大同印书馆,昭和十一年(1936年)。按:《满洲旧惯调查报告》一书,其中《典之惯习》,一册,系大正二年(1913年)天海谦三郎所编;《一般民地》上、中、下三卷三册,系大正三年(1914年)龟渊龙长所编;《租权》一册,系大正三年(1914年)眇田熊右卫门所编;《皇产》一册,系大正四年(1915年)天海谦三郎所编;《蒙地之惯习与押之惯习》两册,全书合为九册。
    10 [日]安念一郎著:《蒙地用语集解》,《蒙古研究》第三卷,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抄本。
    11《锦热蒙地调查报告》,伪满地籍整理局编印,昭和十二年(1937年)。
    12天海谦三郎:《旧热河蒙地の开垦资料二则》,满铁调查局,昭和十八年(1943年)二月。
    1 “翁牛特”一名,参见《大清一统志》卷406“旧藩蒙古五十一旗”之“翁牛特”条,《四库全书》文渊阁本。[清]祁韵士等:《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3“翁牛特部表”、卷31“翁牛特部总传”,清乾隆年间的武英殿刊本;[清]祁韵士纂:《皇朝藩部要略》卷1“内蒙古要略一”,附录“皇朝藩部世系表”卷1“内蒙古表”,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筠渌山房刻本;[清]张穆:《蒙古游牧记》卷3“内蒙古昭乌达盟游牧所在”,清同治六年(1867年)刻本;《清史稿》卷4“世祖纪一”、卷5“世祖纪二”、卷26“天文志一”、卷54“地理志一”、卷79“地理志二四”、卷90“礼志九”、卷115“职官志二”、卷124“食货志五”、卷130“兵志一”、卷137“兵志八”、卷220“允禩传”“允禟传”、卷229“额琳奇岱青传”“多尔济达尔罕传”、卷281“阿南达传”、卷287“马齐传”、卷297“策棱传”、卷324“方观承传”、卷371“黄恩彤传”、卷518“列传三○五·藩部一”、卷519“列传三O六·藩部二”之“翁牛特”、卷520“列传三○七·藩部三”等清代文献。
    2“翁牛忒”一名,参见《清太宗实录》、《清世祖实录》;朱风、贾敬颜译:《汉译蒙古黄金史纲》附录三《蒙古家谱》(清罗密编纂,博清额修订)下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7月,第240页。
    3“鄂宁忒”一名,参见《列祖女孙直档玉牒》(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所藏,序号为该馆编号,满汉两种,下同)十七号第588页。
    4“鄂宁特”一名,参见《列祖女孙直档玉牒》十七号第588页。
    5“翁里郭特”一名,参见萨冈彻辰著,沈曾植、张尔田笺证:《蒙古源流》卷5,《海日楼遗书》本。据日本学者和田清博士研究:“《源流》汉译本作翁里郭特(《蒙古源流》卷五,第25页),德译本译作Oklighud(施密特本,第170页),可见两者的蒙文原字大致相同。但这个部族名在别处见不到,可能出自肖音通的蒙文缀字的误读,倒是应该依照《黄金史》作Ongnig-hud。Ongnig-hud就是翁牛特,是现在还在东蒙古很有势力的部落。”参见[日]和田清著,潘世宪译:《明代蒙古史论集》上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6月版,第312页。
    6“汪流”,Ongliyud。《蒙古源流》译为“翁里郭特”。《黄史》、两《黄金史》作Ongniyud。参见乌兰:《(蒙古源流>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337页注71。
    7“往流”(Wang-liu)名,参见[明]武备志》卷227“北虏考”所引“北虏译语”(地理门),明天启元年(1621年)刻本。
    8“冈留”一名,参见[明]魏焕:《皇明九边考》卷四“宣府镇边夷考”,国立北平图书馆影印明嘉靖刻本;[明]郑晓:《皇明北虏考》,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郑重心材重刻吾学编本;[明]王圻:《续文献通考》卷238“四裔考·北夷”之“鞑靼即契丹”,明万历刻本。
    9“罡留”一名,参见[明]严从简:《殊域周咨录》卷32“鞑靼传”,明万历刻本。
    10 据日本学者和田清研究:“往流(Wang-liu)或即罔留(Wang-liu),冈留可能搞错了。”“冈留部恐怕是罔留(Wang-liu)部之误,因为往流(Wang-liu)部可能是泰宁卫。”参见[日]和田清著,潘世宪译:《明代蒙古史论集》上册,商务印书馆1984年6月版,第374页;下册,第426页。札奇斯钦先生认为:“明代的泰宁卫,亦作往流,就是翁牛特(Ongni'ud)的对音。”参见札奇斯钦:《蒙古黄金史译注》,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中华民国六十八年(1979年)十二月初版,第241页。
    11 伯希和、韩百诗(Pelliot, Hambis, Histoire des Campagnes de Gengis Khan——Cheng-wou Ts'in-tcheng Lou, Leiden,1951伯希和、韩百诗法文译注《圣武亲征录》,莱顿,1951年)认为:“现在所说的Ongni'ut即较古时期的Ongli'ut,就是Ongliq的复数,意即“国王的人”(ong出自汉语“王”)。”转引自乌兰:《(蒙古源流)研究》,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2000年1月版,第337页注71。
    12 韩儒林先生指出:“汪流,《续文献通考》作罔留,都是《黄金史》Onglighut的对音(田清波:《鄂尔多 页。
    1贾敬颜:《阿禄蒙古考》,《蒙古史研究》第四辑,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44~147页。
    2曹永年:《蒙古民族通史》第三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72~73页。
    3叶新民、薄音湖、宝日吉根: 《简明古代蒙古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年4月版。
    4高文德、蔡志纯编著:《蒙古世系》表二十三“内蒙古翁牛特部世系——蒙克察罕诺颜诸子世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版,第43页。
    5晓舟先生认为:“蒙古翁牛特部,属阿鲁蒙古的一部分,乃成吉思汗弟弟斡赤斤后裔的部落。关于斡赤斤,《史集》是这样记载的:在蒙古人中,他以好兴建宫院著名,成吉思汗爱他胜过诸弟,让他坐在诸兄之上,斡赤斤的威望很高,经常奉命出征,而元代成吉思汗家系贵族中,只有斡赤斤有‘国王’之封。翁牛特,即‘有王的部落’之译,此王概指斡赤斤。”参见晓舟:《翁牛特部源流浅说》,《内蒙古社会科学》1988年第1期,第67页。
    1[清]张穆著:《蒙古游牧记》卷之三“内蒙古昭乌达盟游牧所在(敖汉、奈曼、巴林、札鲁特、阿鲁科尔沁、翁牛特、克什克腾、喀尔喀左旗)”,清同治六年(1867年)刊本,第19页上。
    2[清]祁韵士著,包文汉、奇·朝克图整理:《蒙古回部王公表传》卷三十一“翁牛特部总传”,内蒙古大 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242页。
    1《翁牛特右旗王爵统系暨历代袭爵年月功绩表传》,载关我华主编:《赤峰市郊区文史资料选集》第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郊区(今松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8年,第12~13页。这是一份民国年间翁牛特右旗王府呈报的该旗王世袭表传。
    1[清]张穆著:《蒙古游牧记》卷之三,“内蒙古昭乌达盟游牧所在”之“翁牛特”,清同治六年(1867年)祁氏刻本,第22~26页。
    2《热河省县旗事情》第四章“翁牛特部(赤峰县内的蒙旗)·西翁牛特旗”,第一节“历史沿革”,第145页,满洲帝国国务院民政部编纂,大同印书馆印刷部(广岛市小纲町十九番地)。
    3《清太宗实录》卷21“天聪八年十一月壬戍”条。
    4郭成康:《皇太极对漠南蒙古的统治》,《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5期,第3-4贞。
    5《满文老档·太宗·崇德》卷34、35“崇德元年十一月初六日”条。
    6《理藩院则例》之《录勋清吏司·封爵有五等》,民族文化宫乾隆内府抄本。
    1《满文老档·太宗·崇德》卷34、35“崇德元年十一月初六日”条。
    2《翁牛特右旗王爵统系暨历代袭爵年月功绩表传》,载关我华主编:《赤峰市郊区文史资料选集》第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郊区(今松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8年,第13页。这是一份民国年间翁牛特右旗王府呈报的该旗王世袭表传。
    3转引自《翁牛特右旗王爵统系暨历代袭爵年月功绩表传》,载关我华主编:《赤峰市郊区文史资料选集》第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郊区(今松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8年,第13页。
    4前揭《承德府志》卷首二《诏谕》。
    1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267(1)-1“翁牛特郡王为报送旗界地册事宜呈文(蒙古文,乾隆四十五年六月)”,包桂花译。
    2[清]张穆著:《蒙古游牧记》卷之三,“内蒙古昭乌达盟游牧所在”之“翁牛特”,清同治六年(1867年)祁氏刻本,第22~26页。
    3《热河省县旗事情》之第四章“翁牛特部(赤峰县内的蒙旗)·西翁牛特旗”,第二节“疆域及地势”,第145~146页,满洲帝国国务院民政部编纂,大同印书馆印刷部(广岛市小纲町十九番地)。
    1乌力吉陶格套:《清至民国时期蒙古法制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2页。
    2《清圣祖实录》卷二四,康熙六年九月癸卯。
    3《清圣祖实录》卷二四,康熙六年九月癸卯。
    4达力扎布:《<蒙古律例>及其与(理藩院则例)的关系》,《清史研究》2003年第4期,第2页。
    5乌力吉陶格套:《清至民国时期蒙古法制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24~25页。
    6乌力吉陶格套:《清至民国时期蒙古法制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26页。
    7《理藩部则例》,“原修则例原奏”,嘉庆十六年四月十八日。
    8《理藩部则例》,“原修则例原奏”,嘉庆二十年十二月初七日。
    1乌力吉陶格套:《清至民国时期蒙古法制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30页。
    2《理藩部则例》,“原修则例原奏”,道光七年九月十一日、道光二十三年五月初二日:光绪十七年版《理藩院则例》。
    3乌力吉陶格套:《清至民国时期蒙古法制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31页。
    1杜家骥:《清朝满蒙联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77页至81页。
    2《爱新觉岁宗谱》丙册第5266页。
    3《清初内国史院满文档案译编》(中)第202灭、203页。
    4《列祖女孙直档玉牒》28号第8页。
    5唐邦治编著:《清皇室四谱》卷4,上海聚珍仿宋印书局民国十二年(1923年)刊本,第13页。
    6《列祖女孙直档玉牒》28号第46页。
    7《列祖女孙直档玉牒》29号第323页。
    8《列祖女孙直档玉牒》28号第138页,《清高宗实录》卷82第35页。
    9《列祖女孙直档玉牒》29号第336页。
    10《列祖女孙直档玉牒》29号第336页。
    1《列祖女孙直档玉牒》29号第336页,《清高宗实录》卷531第20页。
    2《列祖女孙直档玉牒》17号第588页。
    3《列祖女孙直档玉牒》29号第318页。
    4《列祖女孙直档玉牒》17号第588页。
    5《列祖女孙直档玉牒》17号第622页。
    6《宗人府则例》(官刻本,宣统朝印)卷3第23页。
    7《列祖女孙直档玉牒》18号第1011页。
    8《列祖女孙直档玉牒》18号第1011页。
    9乌力吉陶格套:《清至民国时期蒙古法制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55页。
    10 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431(6)“热河岁支藩政统计表第六十一”(未署年月)。
    1参见光绪朝《大清会典事例》卷984“理藩院·朝觐”,北京:中华书局影印本,1991年。
    2《钦定理藩院则例》卷15“廪饩下”。
    3《翁牛特右旗王爵统系暨历代袭爵年月功绩表传》,载关我华主编:《赤峰市郊区文史资料选集》第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郊区(今松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8年,第13页。这是一份民国年间翁牛特右旗王府呈报的该旗王世袭表传,也是翁牛特右旗郡王的祖传家谱,由翁牛特右旗郡王后裔鲍洪举先生保存。
    4《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翁牛特部”之“扎萨克多罗杜棱郡王”条作“逊杜棱”。
    1《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翁牛特部”之“扎萨克多罗杜棱郡王”条作“毕哩衮达赉”。
    2《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翁牛特部”之“扎萨克多罗杜棱郡王”条作“苍津”。
    3《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翁牛特部”之“扎萨克多罗杜棱郡王”条作“鄂齐尔”。
    5《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翁牛特部”之“扎萨克多罗杜棱郡王”条作“罗卜藏”。
    1《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翁牛特部”之“扎萨克多罗杜棱郡王”条作“齐旺”。
    1《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翁牛特部”之“扎萨克多罗杜棱郡王”条作“包多尔济”。
    2嘉庆朝《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翁牛特部”之“扎萨克多罗杜棱郡王”条、道光十六年敕修《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翁牛特部”之“扎萨克多罗杜棱郡王”条均作“拉特那济尔迪”;咸丰朝年敕修《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翁牛特部”之“扎萨克多罗杜棱郡王”条作“喇特那济尔迪”。
    3乌力吉陶格套:《清至民国时期蒙古法制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57页。
    1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019(])“翁牛特郡王旗将赤峰街西北鸭子河田地卖与史瑞风之红契”(光绪三十四年四月二十日发)。
    2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873(1-2、4)“翁牛特郡王旗发给采矿执照”(光绪二十五年二月初四日发)。
    1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023(1)“翁牛特郡王旗给发大洒缸林筑坝契照”(光绪三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发)。
    2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135(1-2)“翁牛特郡王旗咨赤峰直隶州正堂为移知街市房屋地基钱交纳办法由”(宣统元年二月初十日发)。
    1乌力吉陶格套:《清至民国时期蒙古法制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60~61页。
    1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903(2、7、10)“翁牛特郡王旗与盟长为镇压贼呈宜来往文书”(光绪二十五年七月十九日亥时发)。
    1《理藩院则例》卷42“强劫”,卷43“审断”。
    2《理藩院则例》卷42-卷55“首告”、“审断、罪罚、入誓、疏脱、捕亡、监禁、递解、留养、收赎、遇赦、违禁、限期、杂犯”;另见徐晓光:《清朝对蒙古的司法审判制度》,内蒙古大学学报1989年第1期。
    1《大清律·名律例》“盗田野谷麦”条。转引自乌力吉陶格套:《清至民国时期蒙古法制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38页。
    2《大清律例增修统纂集成》“化外人有犯”条。转引自乌力古陶格套:《清至民国时期蒙古法制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34~35页。
    3乌力吉陶格套:《清至民国时期蒙古法制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49页。
    4《东方杂志》光绪三十一年,第一期,“内务”,“理藩院奏拟请裁并各处所员缺折”;《锡良遗稿》卷四《奏稿》:“裁撤四税司员统归地方经理折”。转引自乌力吉陶格套:《清至民国时期蒙古法制研究》,内蒙古大 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70页。
    1光绪三十二年九月,厘定官制大臣奕劻等将此编订复核后,缮单进呈。并在其附录中说明将理藩院改为理藩部。
    2乌力吉陶格套:《清至民国时期蒙古法制研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77~78页。
    1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835(2)“翁牛特郡王旗咨呈赤峰县衙门为勘察朱家沟金矿事”(光绪二十四年七月二十五日发)。
    2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318(13)“民政部为调查户口制度及户口等事来的告示”(宣统元年七月十五日)。
    3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318(14)“民政部为调查户口制度及户口等事来的告示”(宣统元年七月二十四日)。
    1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318(27)“民政部为调查户口制度及户口等事来的告示”(宣统二年十月初十日)。
    1阎天灵:《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282页。
    2贻谷:《绥远奏议》,见《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续编》第103册,台湾文海出版社,1974年,第373页。
    1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775(1)“孟长寿等人将田地租给李际春之合同书”(光绪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2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400(1)“翁牛特扎萨克衙门为把波罗科川三台吉营附近土地租给民人高山的合同书”(宣统三年四月二十二日)。
    3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400(2)“翁牛特扎萨克衙门为把波罗科川烧锅地村附近上地租给民人王凤宝的合同书”(宣统三年四月二十二日)。
    1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410(1)“翁牛特扎萨克衙门为把荒地租给汉民的契约”(宣统三年五月十五日)。
    2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459(1)“扎萨克衙门咨文热河都统为公用电报之事”(宣统元年闰二月十三日)。
    1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459(1)“扎萨克衙门咨文热河都统为公用电报之事”(宣统元年闰二月廿四日)。
    2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253(1)“热河都统下文公用文应以汉文撰写事”(宣统元年十二月十八日)。
    1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253(3)“热河都统下文公用文应以汉文撰写事”(宣统二年二月十一日)。
    2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代奏折: 《光绪三十四年二月二十五日朱批会议政务处奏折》。
    3阎天灵:《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年,第285页。
    4赵建国主编:《赤峰市松山区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页。
    5赵建国主编:《赤峰市松山区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23页。
    6赵建国主编:《赤峰市松山区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页。
    7此表采自赵建国主编:《赤峰市松山区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7页。
    1[日]及川三男编:《热河蒙旗の概要》,热河省公署,昭和十一年(1936年)9月,第74页。又见金海:《日本占领时期内蒙古历史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第26页。
    2[日]及川三男编:《热河蒙旗の概要》,热河省公署,昭和十一年(1936年)9月,第74页。又见金海:《日本占领时期内蒙古历史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第26页。
    3此表采自赵建国主编:《赤峰市松山区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7页。
    4此表采自赵建国主编:《赤峰市松山区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7页。
    5(满洲国)国务院总务厅情报处编印:《蒙旗行政制度改革纪念特刊》(日文),1934年,第2页。转引自金海:《日本占领时期内蒙古历史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第26页。
    6《满洲国政府公报》第823号,沈阳:辽沈书社1990年影印本;《民国法规集成》第75册,第9—10页;第74册,第203—204页。
    1兴安局编:《锦热蒙地奉上关系记录集成》(日文),1940年,第17页。转引自金海:《日本占领时期内蒙古历史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第26页。
    2《热河省县旗事情》之第四章“翁牛特部(赤峰县内的蒙旗)·西翁牛特旗”,第三节“行政”,第146页,满洲帝国国务院民政部编纂,大同印书馆印刷部(广岛市小纲町十九番地)。
    3高波、张立等忆述,周文整理:《翁牛特右旗王府》,载关我华主编:《赤峰市郊区文史资料选集》第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郊区(今松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8年,第22~24页。
    4《热河省县旗事情》之第四章“翁牛特部(赤峰县内的蒙旗)·西翁牛特旗”,第三节“行政”,第146-148页,满洲帝国国务院民政部编纂,大同印书馆印刷部(广岛市小纲町十九番地)。
    1《热河省县旗事情》之第四章“翁牛特部(赤峰县内的蒙旗)·西翁牛特旗”,第三节“行政”,第155页,满洲帝国国务院民政部编纂,大同印书馆印刷部(广岛市小纲町十九番地)。
    2《满洲国政府公报》第1713号,沈阳:辽沈书社1990年影印本。
    3金海:《日本占领时期的内蒙古盟旗制度》,载《蒙古史研究》第六辑,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第267~268页。
    4王士哲:《伪满翁牛特右旗(赤峰)公署的机构设置》,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二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红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7年,第44~48页。
    1高波:《翁牛特右旗最后一任旗长思钦绰克图(杨修纯)》,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三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红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9年,第212~215页。另见张立:《记述杨修纯的几件事》,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三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红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9年,第216~218页。
    2赵建国主编:《赤峰市松山区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版,第72灭。
    3赵建国主编:《松山史志》第五集,中共赤峰市郊区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赤峰市郊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辑,1992年12月印行,第25~26页。
    1赵建国主编:《松山史志》第五集,中共赤峰市郊区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赤峰市郊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辑,1992年12月印行,第26页。
    1此表采自赵建国主编:《松山史志》第五集,中共赤峰市郊区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赤峰市郊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辑,1992年12月印行,第27页。
    1此表采自赵建国主编:《松山史志》第五集,中赤峰市郊区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赤峰市郊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辑,1992年12月印行,第26页。
    2此表采自赵建国主编:《松山史志》第五集,中共赤峰市郊区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赤峰市郊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辑,1992年12月印行,第28页。
    1此表采自赵建国主编:《松山史志》第五集,中共赤峰市郊区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赤峰市郊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辑,1992年12月印行,第28页。
    1此表采自赵建国主编:《松山史志》第五集,中共赤峰市郊区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赤峰市郊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辑,1992年12月印行,第29页。
    1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42(1-1)“管理蒙古民人交涉事务驻乌兰哈达理事司员给翁牛特多罗郡王之文”(乾隆十三年具)。
    2珠飒:《18—20世纪初东部内蒙占农耕村落化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32页。
    3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42(1-1)“管理蒙古民人交涉事务驻乌兰哈达理事司员给翁牛特多罗郡王之文”(乾隆十三年具)。
    4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391(1-1)“翁牛特扎萨克拉德那吉尔迪旗内台吉阿拉巴图户口册”(蒙古文,包桂花译)(嘉庆六年四月一日具)。
    1 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639(1)“为财务被窃事民人马英邦呈文”(光绪十四年五月初三日)。
    2 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669(1)“回回海珍呈控其弟海信败家由”(光绪十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
    3 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675(4)“贼犯刘全案等人供词”(光绪十九年正月二十日)。
    4 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686(2)“翁牛特右旗审理邱福禄债务安案”(光绪十八年十二月十八日)。
    5 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701(1)“民人朱才为其兄命案事呈控(?)田乡”(光绪十九年四月二十六日)。
    6 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728(3)“盟长令文及各旗呈马匹报册”(光绪十九年六月十八日)。
    7 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760(3—4)“翁牛特郡王咨呈理事统判管赤峰县知县知为汉民王强古张文良妻女案件缀”(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初四日)。
    8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901(1)“为审理汉民(民人)王明太欺压百姓一案件缀”(光绪二十五年正月二十二日)。
    9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186(1)“教民孙兴业呈控张自功强抢财物马匹案”(宣统元年六月二十五日)。
    10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257(4)(5—7)“汉民王福兴被盗马匹的上告文与盗贼杨明等人的口供”(宣统二年二月十九日)。
    11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288(4)“盗窃马匹者曹树林等人的供词”(宣统二年五月二十六日)。
    12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340(1—2)“民人于得福为夜间抢盗闯宅抢走家产之事的呈文”(宣统二年九 月三十日)。
    1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344(1)“民人于得福为夜间抢盗闯宅抢走家产之事的呈文”(宣统二年十二月十四日)。
    2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390(])“民人刘发为民人于作海伪造合同侵占其上地的呈状”(宣统三年四月初一日)。
    3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738(2)“大央汉伍肖为其受冤被近代盗马事呈状”(光绪十九年三月初十日)。
    4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255(1—2)“副盟长印务处为惩办拒还民人佟云良债务者台吉森格林沁案的布告文”(宣统二年二月十七日)。
    5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319(5)“北京城红芝铺汉民李喜达为债务事与蒙古喇嘛的状告件缀”(宣统元年四月初一日)。
    6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554(1)“为报贼盗事民人郑在山呈文”(光绪三年三月十五日)。
    7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261(1)“民人王喜才为树木纠纷呈文控告张宗福”(宣统二年三月初三日)。
    8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698(2)“韩平具保扰乱戏场人犯刘孙事”(光绪十九年四月初一日)。
    9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671(1)“民人王凤岐被窃案”(光绪十九年正月十一日)。
    10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742(1)“民人张主宽等为所种仓属地遭受水灾等事呈文”(光绪十九年十一月十五日)。
    11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790(1)“汉民李发呈控被殴打一案件缀”(光绪二十二年七月二十五日)。
    1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003(10)“翁牛特郡王旗审理王才拐编白玉福之妻案件缀”(光绪三十三年四月初五日)。
    2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051(1)“翁牛特郡王旗审理尹殿魁等偷窃布匹案件缀”(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初九日)。
    3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191(2)“翁牛特郡工旗审理孙海等偷盗骒马案件缀”(宣统元年三月二十七日)。
    4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228(3)“翁牛特郡王旗审理李凤仪偷盗财物案件缀”(宣统元年十一月十五日)。
    5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257(1)“汉民王福兴被盗马匹的上告文与盗贼杨明等人的口供”(宜统二年二月十九日)。
    6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257(3)(5—7)“汉民王福兴被盗马匹的上告文与盗贼杨明等人的口供”(宣统二年二月十九日)。
    7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288(5)“盗窃马匹者曹树林等人的供词”(宣统二年五月二十六日)。
    8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310(3)“翁牛特扎萨克衙门为给哈屯沟民人田子文租一契约”(宣统二年八月十四日)。
    9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313(1)“兵丁田胜文为杨德宝债务赌钱一事的控告文”(宣统二年九月初一日)。
    10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315(1)“常家营子民人刘发为王金富等人盗窃粮食的控告文”(宣统二年九月初六日)。
    11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689(7—8)“翁牛特右旗审理劫财害命人犯案石慧案”(光绪十九年三月初一日)。
    1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340(5)“民人于得福为夜间抢盗闯宅抢走家产之事的呈文”(宣统二年十二月初三日)。
    2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370(3)“翁牛特扎萨克衙门为审理杀害民人李连玉之哥犯人的件缀”(宣统三年二月初一日)。
    3王玉海:《发展与变革——清代内蒙古东部由牧向农的转型》,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16~17页。
    4《清世宗实录》卷12。
    5[清]海忠主修:《承德府志》,道光十一年(1831)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重刊本。
    6《清世宗实录》卷87。
    7[清]张镠著:《八沟厅备志》,吴宝泉译注,河北省平泉县档案局2002年印行。
    8[清]哈达清格撰:《塔子沟纪略》,载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第二册,1933年至1936年刊行,沈阳:辽沈书社,1985年影印。
    9乾隆内务府抄本《理藩院则例》“录勋清吏司”上“设官”。
    10 乾隆内务府抄本《理藩院则例》“录勋清吏司”上“设官”。
    11 [清]和坤、梁国治主编:《钦定热河志》卷83《文秩》,承德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避暑山庄研究室校勘标点,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1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67(1)“钦命赤峰等处署理蒙古民人事理通判为奖赏金巴笔帖式事宜咨送翁牛特旗”(乾隆二十五年十月初七日)。
    2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69(1)“谢洪秀钱物被抢劫一案诉状”(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初八日)。
    3《清高宗实录》卷431。
    4前揭:《钦定热河志》卷83“文秩”。
    1前揭《承德府志》卷7“疆域”。
    2前揭《承德府志》卷7“疆域”。
    3斯乃洪主编:《赤峰市红山区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77页。
    4前揭《承德府志》卷7“疆域”。
    5王玉海:《发展与变革——清代内蒙古东部由牧向农的转型》,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18页。
    6《清高宗实录》乾隆十四年九月丁未。
    7王玉海:《发展与变革——清代内蒙古东部由牧向农的转型》,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19页。
    1辽宁省档案馆所藏档案,《翁牛特郡王布达扎布致盟长敖汉王文》(蒙文)。
    2《清高宗实录》乾隆二十七年十一月庚辰。
    3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81(31),“理藩院为农田事宜扎翁牛特郡王”(乾隆二十六年十一月初六日)。
    1 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384(4),“理藩院为农田事宜扎翁牛特郡王”(乾隆六十年十月卅一日)。
    1《锦热蒙地调查报告》,伪满地籍整理局编印,1937年,上卷第579~581页。
    1《热河省县旗事情》之第四章“翁牛特部(赤峰县内的蒙旗)·西翁牛特旗”,第十节“土地”,满洲帝国国务院民政部编纂,大同印书馆印刷部(广岛市小纲町十九番地),第166~168页。
    2前揭《承德府志》卷23“田赋·户口”
    3[日]田山茂著,潘世宪译:《清代蒙古社会制度》,商务印书馆1987年,第123页。
    4王玉海:《发展与变革——清代内蒙古东部由牧向农的转型》,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 版,第28~29页。
    1及川三男:《热河蒙旗概要》,伪满热河省公署民政厅旗务科,1936年。
    2白宪文口述,周文整理:《“土地和解”和蒙民裕生会》,载关我华主编《赤峰市郊区文史资料选集》第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郊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8年3月,第60页。
    3白宪文口述,周文整理:《“土地和解”和蒙民裕生会》,载关我华主编《赤峰市郊区文史资料选集》第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郊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8年3月,第59—60页。
    4白宪文口述,周文整理:《“土地和解”和蒙民裕生会》,载关我华主编《赤峰市郊区文史资料选集》第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郊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8年3月,第60~63页。
    1张永江:《试论清代内蒙古蒙旗财政的类型与特点》,《清史研究》2008年第1期,第43~44页。
    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431(8—2),“翁牛特右翼郡王旗呈管理热河等处地方都统廷杰之清折”(宣统元年三月二十九日)。
    2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699(1),“翁牛特右翼旗王爷赞巴勒诺尔布借京都恒兴号银两字据”(光绪十七年二月初六日)。
    3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698(3—4),“翁牛特右翼旗王爷福晋借义聚永银两字据”(光绪十八年十二月二十日)。
    1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699(4)、699(5),“翁牛特右翼旗王爷赞巴勒诺尔布借京都恒兴号银两字据”(光绪十九年二月二十九日)。
    2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699(2),“翁牛特右翼旗王爷赞巴勒诺尔布借京都恒兴号银两字据”(光绪十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1白宪文口述,周文整理:《“土地和解”和蒙民裕生会》,载关我华主编:《赤峰市郊区文史资料选集》第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郊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8年3月,第55~56页。
    2陈祖墡撰:《东蒙古纪程》,载《内蒙古历史文献丛书》之四,内蒙古图书馆编,忒莫勒校勘,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138页。
    3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卷1438(4),《调查翁牛特郡王旗兵丁、台吉、仕官及所属民人学堂垦务案等件》[宣统三年(1911年)二月初九至八月初六日发]。
    4[民国]孙廷弼纂修:《赤峰县志略》(二十一)“商业”,伪满大同二年(1933年)石印本(赤峰荣兴魁石印书局印)。
    1任琪:《赤峰地区二、三十年代工业概况》,载《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1984年,第73~82页。
    1[日]柏原孝久、滨田纯一编纂:《蒙古地志》中册,第755、767~768页。大正八年(1919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印刷,大正八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发行。
    2《蒙古地志》中册,第763、766、755~757页。
    3《蒙古地志》中册,第1035~1038、1048页。
    4《蒙古地志》中册,第1035~1038、1048页。
    5《蒙古地志》中册,第1035~1038、1048页。
    6《蒙古地志》下册,第1108~1117贝。
    7任琪:《赤峰地区二、三十年代工业概况》,载《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1984年,第73~82页。
    1谷正光:《赤峰民族工业的发端——涌源隆机器面粉厂的创办》,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一集,赤峰市红山区政协文史委,1986年。
    1《蒙古地志》中册,第1084-1092页
    2《蒙古地志》中册,第1109页。
    3《蒙古地志》中册,第1103~1110页。
    4《蒙古地志》中册,第1118页。
    5关东都督府(大连)民政部庶务课:《满蒙调查复命书》(马宏图译),满洲日日新闻社,大正五年(1916年)八月二十日印刷。
    6《蒙古地志》下册,第1115页。
    1《满洲国各县事情》,满洲事情案内所报告(50),第142~144页。
    2[民国]孙廷弼纂修:《赤峰县志略》(二十一)“商业”,伪满康德二年(1935年)石印本(赤峰荣兴魁石印书局印)。
    1 任琪:《赤峰地区二、三十年代工业概况》,载《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1984年,第73~82页。
    2《内蒙古公路交通史》第一册,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年,第68—69页;《内蒙古自治区公路交通志·公路·水运交通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89页、384页。
    3 任琪:《赤峰地区二、三十年代工业概况》,载《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1984年1月,73~82页。
    1 参见《灵峰院千佛洞碑文》,另见清道光《承德府志》卷二十寺观“赤峰县”条,卷二十一古迹“遮盖山石佛”条,卷十七山川“赤峰县”条。
    2 参见赵玉丰:《泥莲书室吟草》卷四,清光绪初年刻本。另见清赵玉丰著,于建设、李俊义校点:《泥莲 书室文集》,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年,第82~83页。
    1 赵建国主编:《赤峰市松山区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页,第999页。
    2 [民国]孙廷弼纂修:《赤峰县志略》(九)“人情风俗”,伪满大同二年(1933年)石印本(赤峰荣兴魁石印书局印)。
    3 赵建国主编:《赤峰市松山区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页,第1002页。
    4 [清]吴禄贞撰:《东四盟蒙古实纪》(二)“蒙古之宗教”,载《内蒙古历史文献丛书》之四,内蒙古图书馆编,忒莫勒校勘,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8年3月版,第172页。
    5 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卷1430(14)《遵查翁牛特右翼旗各庙达喇嘛名数租产清册》,宣统三年(1911年)七月十七日,八月初九日发。
    6 乌云毕力格、成崇德、张永江:《蒙古民族通史》第四卷,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376页。
    7 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048(1)“西龙王庙蒙古主持僧人孔瑞为禀明事”(光绪三十四年八月初八日)。
    1 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061(1)“翁牛特王府印务处谕饬西哵咧沟社首殷光先”(光绪三十三年十月初二日)。
    2 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925(2)“翁牛特王旗衙门为出顺契收租事”(光绪二十七年七月十五日)。
    3 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925(2)“地藏寺住持僧了尘为陈明地界恳恩明鉴事”(光绪三十三年七月二十八日)。
    4 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卷1430(14)《遵查翁牛特右翼旗各庙达喇嘛名数租产清册》[宣统三年(1911年)七月十七日,八月初九日发。]
    5 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431(8—5),“翁牛特右翼郡王旗呈管理热河等处地方都统廷杰之清折”(宣统元年三月二十九日)。
    6 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卷1430(14)《遵查翁牛特右翼旗各庙达喇嘛名数租产清册》[宣统三年(1911
    1 赵建国主编:《赤峰市松山区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3页,第1003~1004页。
    2 阎宝璋:《赤峰的道德会》,载关我华主编:《赤峰市郊区文史资料选集》第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郊区(今松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8年,第158~162页。
    3 阎宝璋:《鸡冠山宣讲堂与神坛赴鸾琐记》,载关我华主编:《赤峰市郊区文史资料选集》第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郊区(今松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8年,第163~167页。
    4 宝贵贞、宋长宏著:《蒙古民族基督宗教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8月版,第13页。
    5 参见陈垣:《元也里可温教考》,见《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陈垣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元也里可温教考》,原题为《元也里可温考》,连载于民国七年(1918年)《东方杂志》第15卷1—5号;方豪:《中国天主教史人物传》(上),香港公教真理学会、台中光启出版社1970年版,中华书局1988年影印,第17页。
    6 张松柏、任学军:《赤峰市出土的也里可温瓷质碑》,载李逸友、魏坚主编:《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一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4年8月,第677~688页。
    7 武国栋总纂:《赤峰市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039页。
    1 冯允中:《天主教赤峰教区沿革》,《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1984年1月,第1~25页。另见魏昌友主编:《赤峰蒙古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71页。
    2 参见[法]古伯察著、耿昇译:《鞑靼西藏旅行记》,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第3-47页。
    3《清文宗实录》卷18,道光三十年九月。
    4 日本帝国驻赤峰领事馆原著,马希、余冠伦译:《赤峰事情》第十二章“宗教”第三节“外国宗教”,昭和12年(1937年),载《内蒙古史志资料选编》第五辑“日文翻译资料专辑”,内蒙古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室编印,第546页。
    1 斯乃洪主编:《赤峰市红山区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714页。
    2 徐世明主编:《昭乌达风情》,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266~267页。
    3 冯允中:《赤峰天主教的华峰学校》,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二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红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7年,第150~152页。
    4 冯允中:《天主教赤峰教区沿革》,《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1984年1月,第1-25页。另见赵建国主编:《赤峰市松山区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05~1006页。
    5 冯允中:《天主教赤峰教区沿革》,《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1984年1月,第1-25页。另见赵建国主编:《赤峰市松山区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05页。
    6 冯允中:《天主教赤峰教区沿革》,《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1984年1月,第1-25页。另见赵建国主编:《赤峰市松山区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05页。
    7 冯允中:《天主教赤峰教区沿革》,《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1984年1月,第1-25页。另见赵建国主编:《赤峰市松山区志》,沈阳:辽 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05页。
    1 冯允中:《天主教赤峰教区沿革》,《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1984年1月,第6页。
    2 斯乃洪主编:《赤峰市红山区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714~715页。
    3 宝贵贞、宋长宏著:《蒙古民族基督宗教史》,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8月版,第276页。
    4 参见[法]闵宣化著、冯承钧译:《东蒙古辽代旧城探考记》,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1 日本帝国驻赤峰领事馆原著,马希、余冠伦译:《赤峰事情》第十二章“宗教”第二节“中国人方而的宗教”第三项“伊斯兰教”,昭和12年(1937年),载《内蒙古史志资料选编》第五辑“日文翻译资料专辑”,内蒙古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总编室编印,第543页。
    2 赵建国主编:《赤峰市松山区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04~1005页。
    1 斯乃洪主编:《赤峰市红山区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616页。
    2 王彗主编:《赤峰市郊区教育志》,赤峰市郊区教育志编纂委员会,1992年,第33~34页。
    3 赤峰市档案馆:1431(4)《翁牛特扎萨克郡王赞巴勒诺尔布奏》(宣统元年)。
    4 赤峰市档案馆:1438(4)《翁牛特扎萨克郡王赞巴勒诺尔布遵藩政各项,会同州委详晰查明,分项列表呈阅》(宣统三年)。
    5 叶新民、薄音湖、宝日吉根:《简明古代蒙古史》,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70~171页。
    6 白凤岐:《喇嘛教对辽宁蒙古族的社会影响》,《满族研究》1999年第2期,第91~96页。
    1 王彗主编:《赤峰市郊区教育志》,赤峰市郊区教育志编纂委员会,1992年,第119页。
    2 [清]海忠主修:《承德府志》,道光十一年(1831年)修,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重刊本。
    3 斯乃洪主编:《赤峰市红山区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617页。另见赵玉丰《李选叔继昭邑侯德政碑》,赵玉丰著,于建设、李俊义校点《泥莲书室文集》,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年,第145-146页。清光绪六年孙方策撰《重修赤峰文庙碑记》,载张占海主编《赤峰市红山区文化志》,赤峰:内蒙古科技出版社,1999年,第333页。季啸风主编《中国书院辞典》,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756页。
    1 孙晓雷主编:《赤峰八千年大事记》,北京:方志出版社,1999年,第110页。
    2 王彗主编:《赤峰市郊区教育志》,赤峰市郊区教育志编纂委员会,1992年,第34—35页。
    3 王彗主编:《赤峰市郊区教育志》,赤峰市郊区教育志编纂委员会,1992年,第35—36页。另见赵建国主编:《赤峰市松山区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91页。
    4 赵芝怀主编:《赤峰市元宝山区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641页。
    5 魏昌友主编:《赤峰蒙古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7页。
    6 李在洲:《清末至日伪时期的赤峰教育事业》,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一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红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5年,第149-152页。
    1 王彗主编:《赤峰市郊区教育志》,赤峰市郊区教育志编纂委员会,1992年,第65页。
    2 王彗主编:《赤峰市郊区教育志》,赤峰市郊区教育志编纂委员会,1992年,第65页。
    3 赵建国主编:《赤峰市松山区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页。
    4 王彗主编:《赤峰市郊区教育志》,赤峰市郊区教育志编纂委员会,1992年,第159页。
    5 王彗主编:《赤峰市郊区教育志》,赤峰市郊区教育志编纂委员会,1992年,第159页。
    1 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民国档案:卷1174“热河都统嘉奖翁牛特右旗设立小学”(民国二年七月初九)。
    2 王彗主编:《赤峰市郊区教育志》,赤峰市郊区教育志编纂委员会,1992年,第160页。
    3 王彗主编:《赤峰市郊区教育志》,赤峰市郊区教育志编纂委员会,1992年,第160贞。
    4 王彗主编:《赤峰市郊区教育志》,赤峰市郊区教育志编纂委员会,1992年,第160页。
    1 王彗主编:《赤峰市郊区教育志》,赤峰市郊区教育志编纂委员会,1992年,第65~66页。
    2 王彗主编:《赤峰市郊区教育志》,赤峰市郊区教育志编纂委员会,1992年,第66页。
    3 叶大匡:《赤峰县扩充小学之计划(条陈)》,原件藏辽宁省档案馆,此抄件载关我华主编:《赤峰市郊区文史资料选集》第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郊区(今松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8年,第90~93页。
    4 王彗主编:《赤峰市郊区教育志》,赤峰市郊区教育志编纂委员会,1992年,第66页。
    1 王彗主编:《赤峰市郊区教育志》,赤峰市郊区教育志编纂委员会,1992年,第67页。
    1 王彗主编:《赤峰市郊区教育志》,赤峰市郊区教育志编纂委员会,1992年,第67~68页。
    2 王彗主编:《赤峰市郊区教育志》,赤峰市郊区教育志编纂委员会,1992年,第68页。
    1 王彗主编:《赤峰市郊区教育志》,赤峰市郊区教育志编纂委员会,1992年,第68页。
    2 王彗主编:《赤峰市郊区教育志》,赤峰市郊区教育志编纂委员会,1992年,第68~69页。
    3 王彗主编:《赤峰市郊区教育志》,赤峰市郊区教育志编纂委员会,1992年,第69页。
    1 王彗主编:《赤峰市郊区教育志》,赤峰市郊区教育志编纂委员会,1992年,第69页。
    2 王彗主编:《赤峰市郊区教育志》,赤峰市郊区教育志编纂委员会,1992年,第69~70页。
    3 冯允中:《赤峰天主教的华峰学校》,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二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 红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7年,第150-152贝。
    1 王彗主编:《赤峰市郊区教育志》,赤峰市郊区教育志编纂委员会,1992年,第119页。
    2 王彗主编:《赤峰市郊区教育志》,赤峰市郊区教育志编纂委员会,1992年,第119页。
    3 梁文美:《试论昭卓两盟近代教育的兴办及其特点》,《内蒙古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第46页。
    4 赵允元:《赤峰州调查记》,《地学杂志》1910年。
    5 李文廷主编:《赤峰市红山区教育志》(1644—1990),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61页。
    1 李文廷主编:《赤峰市红山区教育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91页。
    1 王彗主编:《赤峰市郊区教育志》,赤峰市郊区教育志编纂委员会,1992年,第86-87页。
    2 赵建国主编:《赤峰市松山区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95~796页。
    3 赵建国主编:《赤峰市松山区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95~796页。
    1李文廷主编:《赤峰市红山区教育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4~145页。
    2高波:《伪满翁牛特右旗的王府蒙古族小学》,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二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红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7年,第142-144页。另见赵建国主编:《赤峰市松山区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06页。
    1 斯乃洪主编:《赤峰市红山区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623~624页。
    2 [台湾]宋毓蒲:《桑深情忆“赤高”》,载吴甲才主编:《翁牛特旗文史》第四集,香港新风出版社2006年,第193~200页。
    3陈肇基主编:《赤峰市教育志》,赤峰:内蒙古科技出版社,1995年,第114页。另见赵建国主编《赤峰市松山区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00~801页。
    4赵建国主编:《赤峰市松山区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07页。
    5王彗主编:《赤峰市郊区教育志》,赤峰市郊区教育志编纂委员会,1992年,第70~72页。
    1 赵建国主编:《赤峰市松山区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95~796页。
    2 高波:《伪满时期赤峰的教员养成所与师道学校》,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二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红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7年,第141页。另见李文廷主编:《赤峰市红山区教育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5页。
    3 赵建国主编:《赤峰市松山区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07页。
    4 赵建国主编:《赤峰市松山区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95~796页。
    5 李文廷主编:《赤峰市红山区教育志》,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45页。
    6 赵建国主编:《赤峰市松山区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01页。
    7《热河省县旗事情》第四章“翁牛特部(赤峰县内的蒙旗)·西翁牛特旗”,第四节“教育”,第155~156页,满洲帝国国务院民政部编纂,大同印书馆印刷部(广岛市小纲町十九番地)。
    1 魏昌友主编:《赤峰蒙古史》,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56页。
    2 张占海主编:《赤峰市红山区文化志》,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187页。
    1 张古海主编:《赤峰市红山区文化志》,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187页。
    1 张占海主编:《赤峰市红山区文化志》,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185页。
    2《辞海》“竹枝”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第2261页。
    1 张丽华:《赤峰郊区民间乐队》,载关我华主编:《赤峰市郊区文史资料选集》第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郊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8年,第115~117页。
    2 关于翁牛特右翼郡王旗(赤峰)佛乐,可参见高云华:《关于赤峰佛乐》,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一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红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5年,第18~21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播部文艺组向台湾听众专题介绍赤峰佛乐时所编发的解说词》(一九八六年五月二十一日播出。高云华写稿,周佳悦编辑),载高云华著:《赤峰文存》,内蒙古新闻出版局,1997年,第100~102页;《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向国内听众专题介绍赤峰佛乐时所编发的解说词》(一九八六年六月十五日播出。高云华写稿,李静编辑),载高云华著:《赤峰文存》,内蒙古新闻出版局,1997年,第103~105页;任琪:《赤峰佛曲种种》,载丛培军、张百奇编著:《赤峰古乐集成》,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年,第331~333页。
    3 任琪:《蒙古族乐曲——隋令》,载丛培军、张百奇编著;《赤峰古乐集成》,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年,第269页。
    4 任琪:《赤峰杠房音乐的挖掘》,载丛培军、张百奇编著;《赤峰古乐集成》,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年,第264页。
    5 张丽华:《赤峰郊区民间乐队》,载关我华主编:《赤峰市郊区文史资料选集》第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郊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8年,第115~117页。
    1 鲁殿华、陆树华:《郊区戏曲的流传和演变》,载关我华主编:《赤峰市郊区文史资料选集》第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郊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8年,第112~114页。
    1 徐俊忆述、任琪整理:《赤峰城关庙宇图抄》,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一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红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5年,第139~140页。
    2 武国栋主编:《赤峰市志》下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714页。
    3 徐俊忆述、任琪整理:《赤峰城关庙宇图抄》,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一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红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5年,第135—136页。
    4 武国栋主编:《赤峰市志》下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714页。
    5 鲁殿华、陆树华:《郊区戏曲的流传和演变》,载关我华主编:《赤峰市郊区文史资料选集》第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郊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8年,第112~114页。
    6 褚广森、郭淑文:《两代王爷与梨园——记翁右旗(赤峰)王府赞、色王爷办戏班》,载褚广森、郭淑文著:《塞外梨园谱》,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第76~81页。
    7 赤峰市档案馆所藏档案1128(1)“翁牛特郡王旗咨赤峰县为究其根积庆、荣庆两戏班停唱事”(宣统元年二月十一日)。
    1 [台湾]宋毓蒲:《赤峰的泰和戏班》,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五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第133~140页:另见褚广森、郭淑文:《梨园开创者的足迹——记赤峰剧院老板宋子安》,载褚广森、郭淑文著:《塞外梨园谱》,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第86~95页。
    2 鲁殿华、陆树华:《郊区戏曲的流传和演变》,载关我华主编:《赤峰市郊区文史资料选集》第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郊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8年,第112~114页。
    3 张丽华:《赤峰郊区民间乐队》,载关我华主编:《赤峰市郊区文史资料选集》第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郊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8年,第115~117页。
    4 张占海主编:《赤峰市红山区文化志》,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13页、205页。
    5 鲁殿华、陆树华:《郊区戏曲的流传和演变》,载关我华主编:《赤峰市郊区文史资料选集》第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郊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8年,第112~114页。
    1 赵建国主编:《赤峰市松山区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37页。
    2 武国栋主编:《赤峰市志》下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749页。
    1 吴伶敏:《民间刺绣》,载关我华主编:《赤峰市郊区文史资料选集》第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郊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8年,第118~120页。
    2 武国栋主编:《赤峰市志》下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749页。
    3 赵建国主编:《赤峰市松山区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38页。另见张占海主编:《赤峰市红山区文化志》,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213页。
    4 刘宪:《赤峰春节的灯会和灯官》,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七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郊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99年,第94页。
    5 参见刘宪:《赤峰春节的灯会和灯官》,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七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郊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99年,第94~98页;武国栋主编:《赤峰市志》下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746~2748页;赵建国主编:《赤峰市松山区志》,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23~924页:张占海主编:《赤峰市红山区文化志》,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208~213页。
    1 李俊义:《赵玉丰年谱》,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10年5月版。
    2 李俊义:《晚清举人赵玉丰其人其事》,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六集,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8~45页; 另见李俊义:《清刻本(泥莲书室文集)跋》,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八集,海拉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290~292页:李俊义:《赵玉丰年谱》,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版社,2010年5月版。
    3 《登红山》一诗,参见清赵玉丰著,于建设、李俊义校点:《泥莲书室文集》,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年,第5页。
    4 《红山》一诗,参见清赵玉丰著,于建设、李俊义校点:《泥莲书室文集》,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6年,第41页。
    1 武国栋主编:《赤峰市志》下册,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685页。
    2 张占海主编:《赤峰市红山区文化志》,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103页。
    3 焦世珉:《解放前赤峰市街轶事》,载《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上作委员会,1985年,第107页。
    4 赵文戈主编:《赤峰市红山区文化馆志》,赤峰市红山区文化馆志编委会,1996年,第9页。
    5 赵文戈主编:《赤峰市红山区文化馆志》,赤峰市红山区文化馆志编委会,1996年,第9-10页。
    6 一说为“北京打磨厂致文堂分号”,参见焦世珉:《解放前赤峰市街轶事》,载《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5年,第172页。
    7 张学苍主编:《内蒙古自治区新华书店志·赤峰市分店卷》,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2、347页。
    8 张学苍主编:《内蒙古自治区新华书店志·赤峰市分店卷》,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2、347~348页。
    1 张学苍主编:《内蒙古自治区新华书店志·赤峰市分店卷》,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2、348页。
    2 张学苍主编:《内蒙古自治区新华书店志·赤峰市分店卷》,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348页。
    3 张学苍主编:《内蒙古自治区新华书店志·赤峰市分店卷》,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348页。
    4 张学苍主编:《内蒙古自治区新华书店志·赤峰市分店卷》,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2页。
    5 张学苍主编:《内蒙古自治区新华书店志·赤峰市分店卷》,赤峰: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第2、348页。
    1 鲍存荣:《两代协理》,载关我华主编:《赤峰市郊区文史资料选集》第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郊区(今松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90年12月,第2-7页。
    2 钱山:《东协理》,载关我华主编:《赤峰市郊区文史资料选集》第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郊区(今松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90年12月,第8-10页。
    3 张立:《西协理》,载关我华主编:《赤峰市郊区文史资料选集》第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郊区(今松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90年12月,第11~15页。
    4 张立、王占春:《王储鲍靖远》,载关我华主编:《赤峰市郊区文史资料选集》第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郊区(今松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90年12月,第16~20页。
    5 鲍洪举:《我到日本留学始末》,载关我华主编:《赤峰市郊区文史资料选集》第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郊区(今松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8年,第66~70页。
    6 李在洲:《翁牛特右翼旗王府驻赤峰的王爷局子》,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二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红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7年,第24~26页。
    1、赤峰市档案馆1501卷清代翁牛特右翼郡王旗档案资料。
    2、内蒙古档案馆馆藏资料。
    3、赤峰市红山区档案资料。
    4、赤峰市松山区档案资料。
    5、赤峰市元宝山区档案资料。
    6、赤峰市翁牛特旗档案资料。
    7、赤峰市部分私人存储晚清民国时期的遗留史料。
    1、《清实录》,中华书局,1986年至1987年影印本。
    2、赵尔巽等撰:《清史稿》,中华书局,1997年影印本。
    3、朱寿朋编纂:《光绪朝东华录》。
    4、和珅、梁国治等纂修:《钦定热河志》120卷,台湾影印《中国边疆丛书》本。
    5、祁韵士、张穆:《皇朝藩部要略》18卷,筠渌山房本。另见包文汉整理:《清朝藩部要略稿本》,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2月版。
    6、祁韵士:《钦定蒙古回部王公表传》120卷,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另见包文汉、奇·朝克图整理:《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第一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
    7、包文汉、陶继波整理:《蒙古回部王公表传》(第二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年4月版。
    8、张穆:《蒙古游牧记》16卷,清同治六年(1867年)祁氏刻本。另见[清]张穆著,张正明、宋举成点校:《蒙古游牧记》,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9、何秋涛:《朔方备乘》68卷。
    10、汪国钧(蒙古名彦必勒格图)著,马希、徐世明校注:《蒙古纪闻》,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1、赵允元著:《赤峰州调查记》,载宣统二年(1910)四月《地学杂志》第 四号。
    12、昭梿:《啸亭杂录》,中华书局点校本,1980年版。
    13、《清朝太祖太宗世祖朝实录蒙古史史料抄》,齐木德道尔吉等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4、《清朝圣祖朝实录蒙古史史料抄》,齐木德道尔吉等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5、罗桑丹津著、色道尔吉汉译:《蒙古黄金史》,蒙古学出版社,1993年版。
    16、答里麻著、乔吉校注:《金轮千辐》,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7、佚名著、乌力吉图汉译:《蒙古黄史》,《蒙古史研究》第二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6年1 2月版。
    18、唐邦治编著:《清皇室四谱》,上海聚珍仿宋印书局民国12年(1923年)刊本。
    19、《列祖女孙直档玉牒》(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所藏,序号为该馆编号,满汉两种)。
    20、[清]陈祖墡撰:《东蒙古纪程》,载《内蒙古历史文献丛书》之四,内蒙古图书馆编,忒莫勒校勘,远方出版社,2008年3月版。
    21、[清]吴禄贞撰:《东四盟蒙古实纪》,《内蒙古历史文献丛书》之四,内蒙古图书馆编,忒莫勒校勘,远方出版社2008年3月版。
    22、薄音湖、王雄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一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二版。
    23、薄音湖、王雄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二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二版。
    24、王雄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三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一版。
    25、薄音湖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四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一版。
    26、王雄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五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
    27、薄音湖、于默颖点校:《明代蒙古汉籍史料汇编》第六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年9月第一版。
    28、高文德、蔡志纯编著:《蒙古世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10月版。
    1、[清]海忠主修:《承德府志》,60卷,道光十一年修,清光绪十三年重刊本。
    2、[清]张镠著:《八沟厅备志》,吴宝泉译注,河北省平泉县档案局2002年印行。
    3、[清]哈达清格撰:《塔子沟纪略》,载金毓黻主编《辽海丛书》第二册,1933年至1936年刊行,沈阳:辽沈书社,1985年影印。
    4、[民国]周铁铮、沈鸣诗等纂修:《朝阳县志》,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本。
    5、[民国]张遇春等纂修:《阜新县志》,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铅印本。
    6、[民国]王仕仁:《哲盟实剂》,宣统二年(1913),内蒙古大学图书馆抄本。
    7、[民国]康清源纂:《热河经棚县志》,民国十九年(1930)纂,1982年呼和浩特古丰书斋誊印本。
    8、[民国]苏绍泉修、徐致轩纂:《林西县志》5卷,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本。
    9、[民国]孙廷弼纂修:《赤峰县志略》,伪满大同二年(1933年)赤峰荣兴魁石印书局石印本。
    10、武国栋总纂:《赤峰市志》(全三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11、范郁森主编:《翁牛特旗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6月版。
    12、赵建国主编:《赤峰市松山区志》,辽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版。
    13、鲁殿华主编:《赤峰市松山区志》(续修本),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14、赵芝怀主编:《赤峰市元宝山区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15、斯乃洪主编:《赤峰市红山区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版。
    16、张占海主编:《赤峰市红山区文化志》,内蒙古科技出版社,1999年9月版。
    17、赵文戈主编:《赤峰市红山区文化馆志》,赤峰市红山区文化馆志编委会,1996年11月印行。
    18、郑家彦总纂:《喀喇沁旗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11月版。
    19、谢国柱主编:《林西县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20、李振刚主编:《克什克腾旗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21、吴殿珍主编:《宁城县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2年10月版。
    22、阿拉坦格日乐主编:《阿鲁科尔沁旗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10月版。
    23、张乃夫主编:《敖汉旗志》(上下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版。
    24、苏日塔拉图主修,王兴贵总纂:《巴林右旗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年4月版。
    25、魏昌友主编:《巴林左旗志》,1985年2月内部印行。
    26、曹建华、魏昌友总纂:《巴林左旗志》(修订本),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版。
    27、库伦旗志办公室:《库伦旗志志资料汇编》第一辑,
    28、《内蒙古教育志》编委会编:《内蒙古教育史志资料》,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
    29、陈肇基主编:《赤峰市教育志》,内蒙古科技出版社,1995年6月版。
    30、李文廷主编:《赤峰市红山区教育志》(1644—1990),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
    31、盖学仁主编:《翁牛特旗教育志》,1990年5月内部油印本。
    32、王彗主编:《赤峰市郊区教育志》,赤峰市郊区教育局,1992年8月内部印行。
    33、张学苍主编:《内蒙古自治区新华书店志·赤峰市分店卷》,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年7月版。
    34、《内蒙古公路交通史》第一册,人民交通出版社,1993年版。
    35、《内蒙古自治区公路交通志·公路·水运交通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吉斯、穆春魁、吴甲才主编:《翁牛特文史》,第一至四集,1989年6月至2006年4月陆续出版。
    2、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一至八集,1985年12月至2001年3月陆续出版。
    3、《昭乌达盟文史资料选辑》第一辑,政协昭乌达盟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3年1月编。
    4、《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至八集,政协赤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1984年1月至2007年10月编。
    5、关我华主编:《赤峰市郊区文史资料选集》第一至二集,1988年3月、 1990年12月分别印行。
    6、鲁殿华主编:《松山史话》,2000年9月印行。
    7、苏赫、苗泼、王德源、张建华主编:《赤峰史》,文物出版社,1991年2月版。
    8、魏昌友主编:《赤峰蒙古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9、《昭乌达风情》,徐世明主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8月版。
    10、赤峰市文化局编:《昭乌达民歌》(汉译本),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2月版。
    11、褚广森、郭淑文著:《塞外梨园谱》,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6月版。
    12、李宝祥:《漠南寻艺录》,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5年3月版。
    13、中共赤峰市郊区委组织部、中共赤峰市郊区委组织史资料编纂办公室、赤峰市郊区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郊区组织史资料(1945—1987)》,内蒙古新闻出版局,1988年12月版。
    14、德勒格编著:《内蒙古喇嘛教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6月版。
    15、德勒格、乌云高娃编著:《内蒙古喇嘛教近现代史》,远方出版社,2004年1月版。
    16、阎光亮著:《清代内蒙古东三盟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版。
    17、李树臣主编:《赤峰回族风情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8月版。
    18、孙晓雷编著:《赤峰民俗文化》,香港:亚太新闻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1、[日]田山茂著、潘世宪译:《清代蒙古社会制度》,商务印书馆,1987年4月第1版。
    2、[日]河原操子:《蒙古土产》,日本靖文社刊,昭和十八年(1934年)九月。
    3、[日]若松宽:《清代蒙古的历史与宗教》,1994年5月第1版。
    4、[日]柏原孝久、滨田纯一编:《蒙古地志》,东京富山房,大正八年(1919年)。
    5、[日]《东部蒙古志》,关东都督府编印,明治四十一年(1909年)。
    6、[日]关东都督府(大连)民政部庶务课:《满蒙调查复命书》,满洲日日新闻社印刷,大正五年(1916年)8月20日。另见马宏图(赤峰农业学校副 教授)译本手稿,1993年3月。
    7、[日]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庶务部调查课:《满蒙全书》,满洲日日新闻社,大正十二年(1923年)。
    8、[日]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编纂:《满洲旧惯调查报告》(蒙地之惯习与押之惯习),大同印书馆,昭和十一年(1936年)。
    9、[日]及川三男编:《热河蒙旗の概要》,热河省公署,昭和十一年(1936年)9月。
    10、《锦热蒙地调查报告》,伪满地籍整理局编印,康德四年(1937年)十二月。
    11、[日]安念一郎著:《蒙地用语集解》,《蒙古研究》第三卷,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抄本。
    12、天海谦三郎:《旧热河蒙地の开垦资料二则》,满铁调查局,昭和十八年(1943年)二月。
    13、[日]江上波夫等著、赵令志译:《蒙古高原行纪》,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版。
    14、[法]古伯察著,耿异译:《鞑靼西藏旅行记》,中国藏学出版社,1991年版。
    15、[苏]苻拉基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
    16、[俄]Ш.Б齐米特道尔吉耶夫著,范丽君译,乔吉审订:《蒙古诸部与俄罗斯》,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17、[韩]金成修著:《明清之际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9月版。
    18、[日]《热河省县旗事情》,满洲帝国国务院民政部编纂,大同印书馆印刷部(广岛市小纲町十九番地)。
    1、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蒙古史参考资料》(1-68)。
    2、叶新民、薄音湖、宝日吉根:《简明古代蒙古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第二版。
    3、郝维民主编:《内蒙古近代简史》,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4、义都合西格主编:《蒙古民族通史》五卷六册本,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
    5、赵云田:《清代蒙古政教制度》,中华书局,1989年。
    6、阎天灵:《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7、王玉海:《发展与变革——清代内蒙古东部由牧向农的转型》,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
    8、牛敬忠:《近代绥远地区的社会变迁》,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12月版。
    9、孙晓雷主编:《赤峰八千年大事记》,方志出版社,1999年版。
    10、牛海桢:《清代西北边疆地区民族政策研究》,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1、敖其尔:《制度变迁与游牧文明》,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12、赵珍:《清代西北生态变迁研究》,国家清史史编纂委员会研究丛刊,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版。
    13、杨策、彭武麟:《中国近代民族关系史》,1999年9月第1版。
    14、斯平:《内蒙古社会发展与变迁》,1991年3月第1版。
    15、陶克涛:《内蒙古发展概述》(上下),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6、达力扎布:《明清蒙古史论稿》,民族出版社,2003年6月版。
    17、达力扎布:《明代漠南蒙古历史研究》,内蒙古文化出版社,1997年12月版。
    18、杜家骥:《清朝满蒙联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3年9月版。
    19、金海:《日本占领时期内蒙古历史研究》,《蒙古史研究211丛书·卷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20、苏德毕力格:《晚清政府对新疆、蒙古和西藏政策研究》,《蒙古史研究211丛书·卷三》,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21、乌云格日勒:《十八至二十世纪初内蒙古城镇研究》,《蒙古史研究211丛书·卷四》,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22、马汝珩、马大正:《清代边疆开发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11月版。
    23、卢明辉主编:《清代北部边疆民族经济发展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4年9月版。
    24、张永江:《清代藩部研究——以政治变迁为中心》,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9月版。
    25、杨强:《清代蒙古族盟旗制度》,民族出版社,2004年10月版。
    26、乌仁其其格:《18—20世纪初归化城土默特财政研究》,民族出版社,2008年9月版。
    27、宝贵贞、宋长宏著:《蒙古民族基督宗教史》,宗教文化出版社,2008年8月版。
    28、孛儿只斤·布仁赛音著,娜仁格日勒译:《近现代蒙古人农耕村落社会的形成》,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版。
    29、珠飒:《18—20世纪初东部内蒙古农耕村落化研究》,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1、《亦邻真蒙古学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周清澍:《元蒙史札》,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内蒙古大学、中共内蒙古地区党史研究所等编:《内蒙古近代史论丛》,(1-4),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2-1991年。
    4、内蒙古大学、中共内蒙古地区党史内蒙古近现代史研究所编:《内蒙古近代史译丛》(1—4),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2-1991年。
    5、《蒙古史研究》(1—9),中国蒙古史学会。
    6、卢明辉、余大钧、高文德:《蒙古史研究论文集》,1984年7月第1版。
    7、内蒙古大学蒙古史研究所:《蒙古史论文选集》(1-5),内蒙古大学学报丛刊,1983年版。
    8、陈捷先、成崇德、李纪祥主编:《清史论集》(上下册),人民出版社,2006年9月版。
    9、宝音德力根、乌云毕力格、齐木德道尔吉主编:《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第一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10、宝音德力根、乌云毕力格、齐木德道尔吉主编:《明清档案与蒙古史研究》第二辑,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2年4月。
    1、魏昌友:《对翁牛特部几个历史问题的探讨》,《内蒙古社会科学》1997年第6期。
    2、留金锁、纪民: 《斡赤斤的领地及其后裔——关于翁牛特部的异议》,《黑龙江民族丛刊》1990年第2期。
    3、宝音德力根:《往流、阿巴噶、阿鲁蒙古——元代东道诸王后裔部众的统称、万户名、王号》,《内蒙古大学学报》1998年第4期。
    4、张永江:《从顺治五年蒙古文档案看明末清初翁牛特、喀喇车里克部的若 干问题》,QUAESTIONES MONGOLORUM DISPUTATAE No.1 Executive Editors:H.Futaki & B.Oyunbilig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 Mongolian Culture Tokyo April 30.2005.
    5、《翁牛特右旗王爵统系暨历代袭爵年月功绩表传》,载关我华主编:《赤峰市郊区文史资料选集》第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郊区(今松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8年。
    6、色·赛音巴雅尔:《赤峰市境内地名考释二十二题》,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八集,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1年3月版。
    7、布和:《关于“翁牛特”蒙古历史地名的来历》,《翁牛特史志》2006年第4期。
    8、郭成康:《皇太极对漠南蒙古的统治》,《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7年第5期。
    9、李在洲:《翁牛特右翼旗驻赤峰的王爷局子》,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二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红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7年。
    10、高波、张立等忆述,周文整理:《翁牛特右旗王府》,载关我华主编:《赤峰市郊区文史资料选集》第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郊区(今松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8年。
    11、高云华:《翁牛特右翼旗王府》,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二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红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7年。
    12、金海:《日本占领时期的内蒙古盟旗制度》,载《蒙古史研究》第六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13、王士哲:《伪满翁牛特右旗(赤峰)公署的机构设置》,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二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红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7年。
    14、高波:《翁牛特右旗最后一任旗长思钦绰克图(杨修纯)》,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三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红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9年。
    15、张立:《记述杨修纯的几件事》,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三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红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9年。
    16、白宪文口述,周文整理:《“土地和解”和蒙民裕生会》,载关我华主编《赤峰市郊区文史资料选集》第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郊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8年3月。
    17、吴宇周:《和硕温恪公主的胭脂地——西水地》,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 史》第四集,政协红山区文史委,1991年。
    18、张永江:《试论清代内蒙古蒙旗财政的类型与特点》,《清史研究》2008年第1期。
    19、任琪:《赤峰地区二、三十年代工业概况》,载《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1984年。
    20、唐亚君:《清代至民国前期热河地区移民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1、徐俊:《伪满赤峰佛教协会》,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一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红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5年。
    22、冯允中:《天主教赤峰教区沿革》,《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二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印,1984年1月。
    23、李云祥遗作:《赤峰回族和伊斯兰教的历史情况》,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一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红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5年。
    24、李在洲:《清末至日伪时期的赤峰教育事业》,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一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红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5年。
    25、高波:《伪满翁牛特右旗的王府蒙古族小学》,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二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红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7年。
    26、[台湾]宋毓蒲:《桑深情忆“赤高”》,载吴甲才主编:《翁牛特旗文史》第四集,香港新风出版社,2006年。
    27、高波:《伪满时期赤峰的教员养成所与师道学校》,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二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红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7年。
    28、褚广森:《怀念人民音乐家安波》,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四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红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91年。
    29、高云华:《关于“赤峰雅乐”的几点说明》,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一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红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5年。
    30、《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播部向台湾听众介绍赤峰雅乐时所编发的解说词》(一九八四年九月三十日播出。录音记录稿,编辑周佳悦),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一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红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 会,1985年。
    31、《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向国内听众介绍赤峰雅乐时所编发的解说词》(一九八四年十二月十三日播出。录音记录稿,编辑李静),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一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红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5年.
    32、任琪:《(赤峰雅乐>的挖掘经过及其命名质疑》、《赤峰雅乐综述》、《承德清音与赤峰雅乐》,《赤峰雅乐的宫调与曲牌》,载丛培军、张百奇编著:《赤峰古乐集成》,新华出版社,2006年。
    33、王宇琪:《赤峰“十番”的考察与研究》,载丛培军、张百奇编著:《赤峰古乐集成》,新华出版社,2006年。
    34、高云华:《关于赤峰佛乐》,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一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红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5年。
    35、《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台播部文艺组向台湾听众专题介绍赤峰佛乐时所编发的解说词》(一九八六年五月二十一日播出。高云华写稿,周佳悦编辑),载高云华著:《赤峰文存》,内蒙古新闻出版局,1997年。
    36、《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向国内听众专题介绍赤峰佛乐时所编发的解说词》(一九八六年六月十五日播出。高云华写稿,李静编辑),载高云华著:《赤峰文存》,内蒙古新闻出版局,1997年。
    37、任琪:《赤峰佛曲种种》、《蒙古族乐曲——隋令》、《赤峰杠房音乐的挖掘》,载丛培军、张百奇编著:《赤峰古乐集成》,新华出版社,2006年。
    38、张丽华:《赤峰郊区民间乐队》,载关我华主编:《赤峰市郊区文史资料选集》第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郊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8年。
    39、鲁殿华、陆树华:《郊区戏曲的流传和演变》,载关我华主编:《赤峰市郊区文史资料选集》第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郊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8年。
    40、徐俊忆述、任琪整理:《赤峰城关庙宇图抄》,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一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红山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5年。
    41、褚广森、郭淑文:《两代王爷与梨园——记翁右旗(赤峰)王府赞、色王爷办戏班》,载褚广森、郭淑文著:《塞外梨园谱》,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
    42、[台湾]宋毓蒲:《赤峰的泰和戏班》,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五集,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
    43、褚广森、郭淑文:《梨园开创者的足迹——记赤峰剧院老板宋子安》,载 褚广森、郭淑文著:《塞外梨园谱》,中国戏剧出版社,1996年。
    44、吴伶敏:《民间刺绣》,载关我华主编:《赤峰市郊区文史资料选集》第一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郊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8年。
    45、刘宪:《赤峰春节的灯会和灯官》,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七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郊区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99年。
    46、李俊义:《晚清举人赵玉丰其人其事》,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六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6年。
    47、李俊义:《清刻本<泥莲书室文集>跋》,载高云华主编:《红山文史》第八集,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1年。
    48、焦世珉:《解放前赤峰市街轶事》,载《赤峰市文史资料选辑》第三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赤峰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工作委员会,1985年。
    49、达力扎布:《(蒙古律例>及其与<理藩院则例)的关系》,《清史研究》2003年第四期。
    50、王玉海:《清代内蒙古东部蒙旗开垦中的揽头》,《清史研究》,1999年第4期。
    51、珠飒:《清代内蒙古东三盟移民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52、玉芝:《蒙元东道诸王及其后裔所属部众历史研究》,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
    53、白玉双:《十八至二十世纪初东部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以喀喇沁地区旗制与旗民社会为中心》,内蒙古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54、颜廷真、陈喜波、韩光辉: 《清代热河地区盟旗和府厅州县交错格局的形成》,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
    55、傅际红: 《清朝前期承德府、厅、州、县的设置及原因》,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8年第1期。
    56、景爱: 《清代热河木兰围场研究》, 《中国古籍研究》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57、苏红彦:《清代蒙古王公的年班》,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
    58、穆崟臣:《清代热河蒙地开发与社会变迁研究》,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59、沙仁高娃:《“巴林爱新荒”开垦问题研究》,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60、赛娜:《清代内蒙古西部城镇发展——以归绥地区为主》,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61、梁文美:《清末昭卓两盟教育状况与近代教育的兴起》,《内蒙古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62、梁文美:《试论昭卓两盟近代教育的兴办及其特点》,《内蒙古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63、李俊义、梁文美:《翁牛特语义及翁牛特先祖考辨》,《赤峰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64、敖拉:《关于记录清代翁牛特右翼旗第六任郡王罗布桑一生一份文书》,《西部蒙古论坛(卫拉特研究)》2011年第2期。
    65、敖拉:《清代翁牛特扎萨克世袭》,《内蒙古社会科学》(蒙古文版),2010年第5期。
    66、敖拉:《关于翁牛特贝子吐们柏彦呈报祖先根本的一份文书》,《中国蒙古学》2006年第2期。
    67、《一份关于翁牛特的清代文书导读》,《内蒙古社会科学》(蒙古文版)2008年第5期。
    1、苏日娜,额尔德尼主编:《蒙古学论文资料索引》(1949-1985),内蒙古大学图书馆蒙古学部编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87年12月。
    2、额尔德尼编:《蒙古学论著索引》(1986-1995),辽宁民族出版社,1997年6月。
    3、莎日娜主编: 《蒙古学金石文编题录》,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4、莎日娜编: 《蒙古学研究参考工具书指南》,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5、薄音湖主编:《蒙古史词典》(古代卷),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0年3月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