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媒体时代下政府信息公开建设策略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从新媒体时代这一背景出发,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为论述逻辑起点,以政府信息公开理论为基础、应对突发事件为线索,概述了新媒体、突发事件、政府信息公开的基本涵义,阐述了政府信息公开的理论基础。以瑞典、英国、美国、日本为典型代表,分析了国外政府信息公开实践对我国的启示,简述了新媒体时代下突发事件应对中政府信息公开建设的重要意义,最后提出应从理念、法律、实践三方面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建设。
     利用SWOT方法分析外部环境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依存的内部条件探析存在的优势和劣势,从历史演进脉络中梳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建设历程,全面深入地剖析制约发展的因素,联系存在的问题查找深层次的原因。从厦门PX事件、汶川大地震和河北三鹿奶粉事件等典型案例探究其中的共性规律:突发事件应对中,要利用好新媒体这一技术支撑平台,保障公众的知情权,推进政府信息公开。
     新媒体时代下,突发事件应对中的政府信息公开建设从三个方面加以完善。首先在理念层面,要转变观念,提高危机意识,从政府、新媒体、公众三个角度论述要尊重民意,恪守责任,增强新媒体意识,善待新媒体。其次在法律层面,要完善法律制度,建立起常态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构建政府信息公开法律体系。第三在实践层面,要遵从新媒体传播规律,加强电子政府建设,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增强危机公关意识,及时、准确、全面地公开突发事件的信息,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建设。
This article begins with the backgrounds of the new media times. The thesis follows such presentation sequence as presenting, analyzing and solving the problem; the article will be based on the theory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ublication and focus on the emergent incidents. Then it defines the new media, the unexpected events and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ublication. For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Sweden, the United Kingd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Japan, the article analyses the inspire of the foreign government information disclosure practices to our country and discusses the significance of promoting public building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under the era of new media. At last it shows that we should improve it from sense, law and practice.
     The use of SWOT method helps us distinguishing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rom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and analyzing the strengths and weaknesses from the internal conditions. We can conclude the development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ublication in our country from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the evolution, research into the factors restricting the development and make a deep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to the problems. The typical cases such as Xiamen PX incident, Sichuan Earthquake, and Hebei Sanlu milk powder incident tell us that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good use of new media platforms in response to unexpected events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public's right to know and to promot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ublication.
     Under the new media era, we should improve the building of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ublication from three aspects when unexpected events happen. First of all, it is important to enhance awareness of the new media from the conceptual level, respect public opinion, abide by the responsibility, enhance a sense of crisis and treat new media friendly. Secondly, from a legal level, we should improve the legal system, speed up the legislation, build the legal system to public information and establish a normal mechanism for handling emergency. Thirdly, from a practice level, to strengthen e-government building, to improve the press spokesman system, to enhance public awareness of the government, to disclose the information of public emergencies timely, accurately and comprehensively and to speed up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overnment information publication.
引文
1(美)L.劳丹:《进步及其问题》,刘新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页。
    2 牛文元:《基于社会物理学的社会和谐方程》,http://159.226.97.8/html/Dir/2008/07/21/9957.htm。
    3 鲁宁:《互联网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伟大力量》,《东方早报》,2009年1月20日,第22版。
    4 闫健:《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访谈录》,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页。
    5 袁峰:《网络社会的政府与政治—网络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政治效应分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版。
    6 竺乾威主编:《公共行政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7 王乐夫、蔡立辉主编:《公共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 井敏:《构建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 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0 朱力等:《我国重大突发事件解析》。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1 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流派、范式与路径》,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12 唐钧:《公共部门的危机公关与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版。
    13 史安斌:《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
    14 周建勋:《突发公共事件中的政府信息公开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5 马汇莹:《论公共危机中政府、传媒、公众三者关系的建构》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6 刘恒:《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 刘飞宇、王丛虎:《多维视角下的行政信息公开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 刘飞宇:《转型中国的行政信息公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9 杨霞:《政府信息公开实现条件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0 董新军:《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简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1 杨敏骥:《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在我国的立法探索与实践》,华东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22 周鸿铎主编:《政治传播学概论》,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年版。
    23 匡文波:《网络传播理论与技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4 毕耕:《网络传播学新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5 杜治洲:《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模式的互动》,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26 蒋宏、徐剑主编:《新媒体导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7 王方群:《新媒体在政府危机公关中的运用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8 阎锋:《网络环境下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建设探析》,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29 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127页。
    30 叶皓:《政府新闻学——政腑应对媒体的新学问》,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1 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32 李仁虎:《如何与媒体打交道》,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33(美)苏丽文:《政府的媒体公关与新闻发布:一个发言人的必备手册》,董关鹏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4(美)哈特(Hart,H.):《打造成功的新闻发言人》,卫五名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5 赖洪川:《论政府信息公开与新闻发言人制度》,暨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36 张广钦:《信息管理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7 段鹏:《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传播策略》,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8 董竞:《试论政府公共危机信息传播机制的构建与完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39 欧阳友权主编:《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83页。
    40 张国良主编:《传播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6-127页。
    41 叶皓:《政府新闻学—政府应对媒体的新学问》,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74-79页。
    42 唐钧:《公共部门的危机公关与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5页。
    43 张国良主编:《传播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46-47页。
    44 彭移风、宋学锋:《新媒体时代的政府信息管理》,《中国出版》,2008年第1期。
    45 叶皓:《政府新闻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0页。
    46 蒋宏、徐剑主编:《新媒体导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6页。
    47 同上书,第8页。
    48 《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cn/html/Dir/2009/07/15/5637.htm。
    49 李伦:《网络传播伦理》,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50 蒋宏、徐剑主编:《新媒体导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51 《新媒体时代的企业危机管理策略》,http://www.chinaqking.com/原创作品/2009/37313_.html。
    52 方家平:《新媒体与政府信息公开》,http://www.gmw.cn/content/2008-11/09/content_857554.htm。
    53 张国良主编:《传播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54 同上书,第155-156页。
    55 叶皓:《政府新闻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3页。
    56 张国良主编:《传播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7页。
    57 叶皓:《政府新闻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58 钟瑛:《网络传播伦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页。
    59 朱力:《我国重大突发事件解析》,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60 叶皓:《政府新闻学》,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10页。
    61 郭研实:《国家公务员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62 莫于川:《公共危机管理与应急法制建殴》,《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63 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64 张小明主编:《公共部门危机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18页。
    65 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9页。
    66 同上书,第105页。
    67 同上书,第113页。
    68 同上书,第118页。
    69 史安斌:《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70 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15页。
    71 朱力:《我国重大突发事件解析》,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24页。
    72(德)贝克著,《风险社会》,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9页。
    73 朱力:《我国重大突发事件解析》,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30页。
    74 同上书,第31-36页。
    75(美)尹恩·罗伯逊:《现代西方社会学》,赵明华等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765页。
    76 朱力:《我国重大突发事件解析》,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43页。
    77 刘迪:《现代西方新闻法制概述》,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第55页。
    78 张广饮:《信息管理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1页。
    79 应松年、陈天本:《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4月。
    80 黄良:《美国电子政府的政府信息公开服务》,《情报海外》,2003年第3期。
    81 诸松燕:《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分析与思考》,《新视野》,2003年3月。
    82 刘恒:《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83 周汉华:《WTO与我国政府公开法律制度的完善》,《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第5期。
    84 卢琳:《走出我国信息公开的困境》,《行政论坛》,2003年7月。
    85 刘恒:《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86 颜海:《政府信息公开理论与实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5-47页。
    87 王世杰、钱端升:《比较宪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1997年版,第28页。
    88 黄琼枝:《论公务员之守密义务与国民的知情权》,台湾中兴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5页。
    89 杨霞:《政府信息公开实现条件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9页。
    90 周汉华:《我国推行信息公开制度的意义与特点》,《今日中国论坛》,2007第6期。
    91 钱弘道:《经济分析法学》,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18页。
    92 刘恒:《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7页。
    93 同上书,第85页。
    94 颜海:《政府信息公开理论与实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17页。
    95 刘飞宇、王丛虎:《多维视角下的行政信息公开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39页。
    96 宏磊、王国庆:《在第一时间抢占舆论制高点》,《对外大传播》,2005年第10期。
    97 《互动双嬴:政府信息公开与媒体发展》,http://www.baoye.net/News.aspx?ID=283485。
    98 《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发布与舆论引导研究》http://www.zzcity.gov.cn/sitepublish/site1/gov/yjgl/kpxj/content_22028.html。
    99 陆小华:《新媒体观—信息化生存时代的思维方式》,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7页。
    100 袁峰:《网络社会的政府与政治:网络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政治效应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36页。
    101 汪凯:《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1-178页。
    102 周晓英:《政府网站的政府信息公开:内涵、经验问题和对策》,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游管理学院《电子政务》,2008年第5期。
    103 《2009年新媒体十大趋势》 http://media.hexun.com/2009-01-16/113483516.html。
    104 陈福锋:《透视危机事件传播的断裂》,《传媒观察》,2003年第4期,第23-25页。
    105 颜海:《政府信息公开理论与实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1页。
    106 吴根平:《建立健全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思考》,《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107 陈婧,许媛丽:《最新中外政府信息公开对比分析》,《兰台世界》,2008年第8期。
    108 张煊:《我国政府信息办开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8页。
    109 张煊:《我国政府信息办开研究》,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第8页。
    110 《日本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http://fund.jrj.com.cn/news/2007-10-26/000002839422.html。
    111 卜小热:《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3页。
    112 邵培仁、陈兵:《媒介战略管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1页。
    113 颜海:《政府信息公开理论与实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9-52页。
    114 《信息传播的里程碑》,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eec7f30100b7ef.html。
    115 程曼丽:《新媒体对政府传播的挑战》,http://www.chuanboxue.net/list.asp?unid=3656。
    116 方家平:《新媒体与政府信息公开》,http://www.gmw.cn/content/2008-11/09/content_857554.htm。
    117 郑保卫、李玉洁:《博弈与共赢:<信息公开条例>三大主体互动分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6月总第202期。
    118 秦启文:《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页。
    119 《地方官,今天你怎样应对网上舆情危机》,《半月谈》,2009年第9期,第55页。
    120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4-O9/26/content_2024240.htm。
    121 《胡锦涛: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1/24/content_5648188.htm。
    122 胡锦涛(2008年6月20日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
    123 肖本:《让网络政治更具“中国特色”》,《人民论坛》,2008年13期,第23页。
    124 鲍宗豪主编:《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上海,海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143-145页。
    125 熊澄宇:《信息社会4.0》,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7页。
    126 《公众参与是政府信息公开的永续推动力》,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7188835.html。
    127 杨霞:《政府信息公开实现条件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3-56页。
    128 匣文波:《网络传播理论与技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129 蒋宏、徐剑主编:《新媒体导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7页。
    130 吕品:《总书记与网民面对面的时代内涵》,《人民论坛》,2008年13期,第17页。
    131 颜海:《政府信息公开理论与实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1页。
    132 李桂林:《用国际和历史的眼光审视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进程》,《现代情报》,2006年第5期。
    133 段尧清、汪银霞:《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纵向透视》,《情报科学》,2006年第6期。
    134 颜海:《政府信息公开理论与实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4-118页。
    135 刘飞宇:《转型中国的行政信息公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3页。
    136 刘文学:《中国政务信息步入“深水区”》,《中国人大》,2006年第6期。
    137 刘恒:《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54-55页。
    138 董新军:《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简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39 吴根平:《建立健全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思考》,《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140 李红星、付林:《基于善治理论下地方政府治理模式选择》,《经济理论研究》,2008年第7期。
    141 闫健:《民主是个好东西—俞可平访谈录》,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6页-48页。
    142 刘飞宇,王丛虎:《多维视角下的行政信息公开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143 王乐夫,蔡立辉主编:《公共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71页。
    144(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页。
    145 思想理论动态参阅课题组:《厦门PX顶目之争的标本意义》《领导文萃》,2008年第9期。
    146 李冠一:《公民权利视角下的非制度化政治参与样本分析—以厦门PX事件为例》,《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47 王平:《城市信息信息化与政府治理模式的创新》,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36页。
    148 谢良兵:《厦门PX事件:新媒体时代的民意表达》,《中国新闻周刊》,2007年第20期。
    149 卢家银、孙旭培:《新媒体在地方治理中的作用—以厦门PX事件为例》,http://www.chuanboxue.net/list.asp?unid=5226
    150 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0-163页。
    151 甲鲁平、李鹏:《对突发性危机事件报道的思考》,《新闻界》,2007年第5期。
    152(美)约翰·费斯克:《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词典》,李彬译注,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153 邹洁:《厦门PX事件的议题建构》,《新西部》,2007年第14期。
    154 薛澜等:《危机管理——转型期中国面临的挑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71页。
    155 张庆娜:《从5·12汶川大地震看政府信息公开》,《新闻知识》,2008年第6期。
    156 江艺平:《公开的信息可以凝聚力量》,《新闻探索》,2008年第5期。
    157 严丹霖:《突发事件信息公开案例研究——以汶川大地震为例》,《商业文化》,2009年第1期。
    158 央视新闻中心编著:《震憾:媒体回想》,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235页。
    159 王雁飞、方亮:《三鹿事件之思:三鹿危机演变史》,《公关世界》,2008年10期。
    160 高世屹:《美国危机传播研究初探》,http://www.cddc.net/shownews.asp?newsid=2283。
    161 朱力:《我国重大突发事件解析》,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162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08年6月20日。
    163 《由贵州“瓮安事件”叩问信息公开》,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8-07/04/content_8486416.htm。
    164(美)苏丽文:《政府的媒体公关与新闻发布》,董关鹏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165 《瓮安事件:让谣言止于真相》,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8-07/06/content_8497719.htm。
    166 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32页。
    167 郑保卫,邹晶:《论公共危机事件中的新闻传播及其策略》,《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期。
    168 郑保章,程佳琳:《突发事件中政府与传媒的作用探析》,《现代传播》,2003年第6期。
    169 张莉明:《危机传播中政府、媒体和公众的责任》,《青年记者》,2008年第6期。
    170 张杰:《论政府网络传播的民主参与功能》,《西南民主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171 吴根平:《建立健全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思考》,《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172 《突发公共事件的新闻发布与舆论引导研究》,http://www.zzcity.gov.cn/sitepublish/site1/gov/yjgl/kpxj/content_22028.html。
    173 刘华蓉:《大众传媒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页。
    174 苏力:《市场经济对立法的启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1页。
    175 莫于川:《摒弃暗箱行政,实行阳光行政,走向法治行政》,《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76 马皓莹:《简议国外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对我国的启示》,《长江论坛,》2008.1期。
    177 吴根平:《建立健全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思考》,《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178 赖洪川:《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现状析—从董铭案谈起》,《新闻与法律》,2005年第7期。
    179 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1页。
    180 《保密法修订草案6月下旬将一审》,http://news.sina.com.cn/c/2009-04-15/014117609175.shtml。
    181 周晓英:《政府网站政府信息公开:内涵、经验、问题和对策》,《电子政务》,2008年5期。
    182 马皓莹:《简议国外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对我国的启示》,《长江论坛》,2008年第1期。
    183 于兴华:《公共危机中地方政府信息传播机制研究》,哈工大管理学硕士论文,2007年。
    184 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4页。
    185 赵士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79页。
    186 周建勋:《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中的政府信息公开研究》,华中师大硕士论文,2008年。
    187 郭芳:《党政首长如何面对危机》,《新晚报》,2007年8月19日,第18版
    188 郑保卫:《当代新闻理论》,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127页。
    189 段尧清:《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公众响应情况调查报告》,《图书情报工作》,2008年第4期。
    190 刘小燕:《中国政府形象传播》,太原,山西人民出版,2005年版,第241页。
    191 毕耕:《网络传播学新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3页。
    192 刘金霞、应会琼:《政务信息公开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成都大学学报》,2005年1期。
    193 李德平:《论构建和楷社会视野的政府信息公开》,《甘肃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194 《公众参与是信息公开的永续推动力》,http://www.chinanews.com.cn/gn/news/2008/05-02/1237224.shtml#。
    195 喻国明:《在突发公共危机中保障公民的知情权》,《人民日报》,2003年6月11日,第8版。
    196 张小明:《公共危机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37页
    197 叶皓:《政府新闻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25页。
    198 游昌乔:《危机公关:典型案例回放及点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12页。
    1.鲍宗豪主编,网络与当代社会文化,上海:海三联书店,2001.
    2.毕耕著,网络传播学新论,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1
    3.(美)迪格斯(Diggs,B.)格洛(Glou,J.L.G)著,公关媒体应用手册,戴勇,刘琛译,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8
    4.段鹏著,国家形象建构中的传播策略,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5.杜治洲著,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模式的互动,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8
    6.(印)古普塔,库马,布哈特塔卡亚著,政府在线:机遇和挑战,李红兰、张相林、林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1
    7.(美)哈特(Hart,H.)著,打造成功的新闻发言人,卫五名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8.胡百精,危机传播管理,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6
    9.蒋宏、徐剑主编,新媒体导论,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10.井敏著,构建服务型政府: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
    11.匡文波著,网络传播理论与技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12.李伦著,网络传播伦理,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
    13.李仁虎著,如何与媒体打交道,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11
    14.刘小燕著,中国政府形象传播,太原:山西人民出版,2005.8
    15.刘恒著,政府信息公丌制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5
    16.刘飞宇著,转型中国的行政信息公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7.刘飞宇、王丛虎著,多维视角下的行政信息公开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18.陆小华著,新媒体观——信息化生存时代的思维方式,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0
    19.彭兰著,中国网络媒体的第一个十年,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7
    20.史安斌著,危机传播与新闻发布,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
    21.(美)苏丽文著,政府的媒体公关与新闻发布:一个发言人的必备手册,董关鹏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4
    22.唐钧,公共部门的危机公关与管理——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危机公共关系解决 方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3.汪凯著,转型中国:媒体、民意与公共政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9
    24.汪兴明、李希光著,政府发言人15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
    25.颜海著,政府信息公开理论与实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6
    26.杨霞著,政府信息公开实现条件研究,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7.叶皓著,政府新闻学—政府应对媒体的新学问,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9
    28.游昌乔,危机公关:中国危机公关典型案例回放及点评,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
    29.袁峰等著,网络社会的政府与政治:网络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政治效应分析,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30.展江主编,中国社会转型的守望者——新世纪新闻舆论监督的语境与实践,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2.6
    31.张国良主编,传播学原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12
    32.张广钦编著,信息管理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6
    33.赵振宇著,新闻传播策划导论,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8
    34.赵士林著,突发事件与媒体报道,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5.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编著,震撼:媒体回想,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8.6
    36.钟瑛著,网络传播伦理,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
    37.周鸿铎主编,政治传播学概论,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5.8
    38.朱力等著,我国重大突发事件解析,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9.卜小燕: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研究,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0.杜辉:浅谈媒介在政府信息公丌中的作用,新闻知识,2008,1.
    41.董新军: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简论,中共江苏省委党校硕士学位论文,2008.
    42.冯春:新媒体与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复旦大学MPA论文,2008.
    43.会榕:推进政府信息网络化的思考,福建社科情报,2007,6.
    44.赖洪川: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现状—董铭案谈起,新闻记者,2005,7.
    45.金胜勇:论政府信息公开的第三种意义及实现策略,情报科学,2008,4.
    46.赖茂生:美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述评,数字图书馆论坛,2008,5.
    47.李德平:论构建和谐视野的政府信息公开,甘肃社会科,2007,3.
    48.李红星:基于善治理论下的地方政府治理模式选择,经济理论研究,2008,7.
    49.廉青澄:信息公开条例技术打造“透明政府”,中国改革,2007,6.
    50.刘君:汶川大地震与信息公开,新长征,2008,8.
    51.龙康:信息公开 政府施政的必然,上海信息化,2005,9.
    52.马东升:政府网站信息公开策略研究,档案学研究,2008,2.
    53.马皓莹:简议国外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对我国的启示,长江论坛,2008,1.
    54.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开展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实践与思考,中国档案,2007,10.
    55.史东娟:对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思考,兵团党校学报,2005,2.
    56.史涛:网上政府与公民知情权—兼议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今传媒,2008,4
    57.孙如山:对政府信息公开的一点思考,信息化建设,2008,6.
    58.王德迅:国外公共危机管理机制纵横谈,发展,2006,1.
    59.卫青:试论我国政府信息公丌条例的重要意义,铜陵学院学报,2008,3.
    60.吴根平:建立健全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思考,广西社会科学,2008,6
    61.吴锦芳:政府信息公开在危机事件中的启示——从汶川地震事件谈起,档案建设,2008,6.
    62.吴义敏: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民主执政的助推器,乌鲁木齐市委学校学报,2008,1.
    63.肖桂林、朱向东:日本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人大研究,2008,2
    64.邢兆良:信息公开与政府公信力,文汇报,2008,5(7):5
    65.颜春龙:新媒体时代下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式选择,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5.
    66.阎锋:网络环境下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建设探析,暨南大学硕士论文,2006.
    67.鄢敏:政府信息公开的现状与发展,湖北档案,2005,5.
    68.杨丹娟:我看政府信息公开—“华南虎”事件启示,湖北档案,2008,4.
    69.张娟、徐爽:政府信息公开与和谐社会构建,决策探索,2007,4.
    70.张庆娜:从512汶川大地震看政府信息公开,新闻知识,2008,6.
    71.赵威:关于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几点思考,时代经贸理论版,2007,2.
    72.赵允芳:抗震救灾报道,崭露信息公开之魅,传媒观察,2008,7.
    73.赵芸霄:完善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思考,兰台世界,2008,4.
    74.周汉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带来六大变化,中国信息界,2007,3.
    75.周汉华:我国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制度的意义与特点,今日中国论坛,2007,6.
    76.周建东:我看政府信息公开实践的历程,理论学习,2007,3.
    77.周建勋:突发公共事件管理中的政府信息公开研究,华中师大硕士论文,2008.
    78.周晓英:政府网站的政府信息公开:内涵、经验、问题和对策,电子政务,2008,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