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现代教育与恐惧制造的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恐惧是人在感知或想象到危险即将来临时,产生的一种伴随着强烈的紧张与不确定感的情绪。虽然它会产生诸多消极影响,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它却具有积极作用,比如,保护个体与人类免遭危险伤害;驱使人类增强把握世界的能力;孵化社会性情感;孕育勇敢的品质以及让人类接近完美。形而上地看,人类会产生恐惧是因为人是一个对自身脆弱性和有限性具有自我意识的存在。与动物相比,人是一个文化的存在,这意味着人类恐惧的对象和程度都会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人的非特定性,在其的一生中,恐惧的对象和程度也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教育是人类超越恐惧的重要方式。通过教育,人类可以消除那些不利于完满生活的恐惧;可以直面那些无法消除的恐惧;也可以学会某些有利于完满生活的恐惧。现代教育就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现代人消除了某些古老的恐惧,尤其是理解缺乏所引发的恐惧。
     然而,现代教育在消除了某些古老恐惧的同时,却又制造了另一些不合理的恐惧,使得整个教育俨然变成了“恐惧的教育学”。虽然,从形式上看,这些新的恐惧与那些古老的恐惧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但是,从对象上看,二者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现代教育的“场域”中,对未来、竞争、学习以及规范的恐惧是四种最主要的恐惧。如果考虑这些恐惧对象的内在联系,那么也可以把它们统称为对学校的恐惧。现代教育是通过夸大未来“身份”争夺的残酷;营造紧张恐惧的竞争氛围;强加难以承受的学业负担;以及学校生活的“监狱化”四个机制让学生长期生活于恐惧之下。现代教育制造了种种人为的、不合理的恐惧,必然会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形成“恐惧的心态”;促成顺从权威的心理倾向;以及制造冷漠自私一代。
     现代教育制造了种种人为的、不合理的恐惧是现代社会中的不确定性问题在教育领域的投射。从“稳固的现代性”进入“流动的现代性”,不确定性成为现代人无法逃避的命运。由于现代人试图以错误的方式重获确定性,结果不仅没有成功,反而制造出种种人为的恐惧。现代教育制造恐惧就产生于这样的逻辑:“个体化”进程使现代人“身份焦虑”凸显,而“劳动”的胜利和“消费社会”的兴起又使现代人试图通过占有实利来获得“身份”,在二者的“共谋”下,具有“身份”功能的现代教育沦为了争夺未来“身份”的“角斗场”;“风险社会”带来的“新礼节”使现代人过度地关注人身安全,结果为了学生的人身安全,学校却沦为了“监狱”;不仅如此,在一个不确定的时代里,学校自身的合理性也从根基上受到了质疑,而制造恐惧却可以让学校重获“魅力”。
     教育恢复平静的必要性不言而喻。虽然,这个过程是艰辛的,因为它与这个不确定时代交织在一起,但是,它却有来自现代教育和现代人自身的内在动力。要恢复教育的平静,现代教育必须转向:其一,从单纯地改变外部世界以获得确定性,转向同时改变内心与外部世界,因为仅仅依靠某一种方式,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其二,从单纯地消除恐惧转向超越恐惧,因为在这个人为的不确定时代里,不仅要消除不合理的恐惧,同时还要学会合理的恐惧,直面无法消除的恐惧。具体地说,现代教育需要重建人与人的健全关系;引导现代人从实利的占有转向智慧与美德的追寻;并培养现代人正确的“风险意识”。
Fear is a kind of emotion with feelings of tension and uncertainty which is produced when people feel dangerous. Although it has lots of negative consequences, it has some positive significance in some special cases, such as protecting people from dangers, propelling people to promote their abilities of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incubating social emotions, breeding the quality of bravery and perfecting the life of human beings. People can fear due to they can realize their vulnerability and limitation in the abstract. Man is a culture animal, which means that the object and degree of the fear can be influenced by social culture. Besides, the object and degree of fear will also be changed in one's life because of man's non-specific.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people to get through fear. Through education, people can eliminate unreasonable fear, face up to the fear that can't be removed and learn reasonable fear. To a certain extent, modern education could help human eliminating some kinds of old fear, especially the fear caused by lacking of understanding.
     However, Modern education creates some new unreasonable fear while eliminating some kinds of old fear, which makes the whole education becoming Education in Fear. Although these new fear are not different from those old ones in formal, they are totally different in the object. In the field of modern education, future fear, competition fear, study fear and norm fear are four major fears. They can also be called school fear overall conside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Modern education makes fear through four mechanisms, that is overstating cruel of future, building atmosphere of morbid competition, imposing unbearable academic burden, and changing school life into prison-like. Modern education makes a variety of man-made and unreasonable fear, which will cause serious consequences, such as, forming mentality of fear, facilitating psychological tendency of obeying authority, and manufacturing indifference and the generation of selfish.
     Deeply, this problem of modern education is caused by the uncertainty of modern society. From Stable Modernity to Flow Modernity, moderns can't be escape from uncertainty. By pursuing to certainty in a wrong way, they made lots of man-made fear. The problem of fear-made modern education is a result of this logic. Firstly, Individualization makes moderns worry about Identities more than ever before, and victories of Labor and Consumer Society make them trying to hold money to obtain Identities, which lead to the field of education filling with cruel competitions, and school to be a battle for Identities. Secondly, New Etiquette in Risk Society makes moderns pay to much attention to personal safety. Thus, school descends to be prison-like in the name of students' personal safety. Finally, in this uncertain time, the rationality of school is under threat, so it needs recovering its charm by making fear.
     It is necessary for education to restore calm. As binding up with this uncertain time, this process will be difficult. But it has inner powers from modern education and modern people. To restore calm, modern education must be reformed. Firstly, it must pursue certainty from both inner and outer world instead of outside world only because depending on either of these will lead to serious consequences. Secondly, it must replace eliminate fear with transcend fear. Because in this uncertain times, moderns should not only eliminate unreasonable fear, but also learn how to fear reasonable and face up to the fear which can't be removed. Specifically, modern education needs to rebuil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s, guide moderns from holding money to pursuing wisdom and virtue, and to develop moderns right Risk Consciousness.
引文
1 高德胜.学校教育与恐惧制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1).
    1 约翰·霍特.孩子为何失败[M].张慧卿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91.
    2 约翰·霍特.孩子为何失败[M].张慧卿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72-73.
    3 素质教育调研组.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9.
    4 参看: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5 参看: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6 拉斯·史文德森.恐惧的哲学[M].范晶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前言3.
    1 Carolyn Jackson. Fear in education[J]. Educational Review,2010(2).Michalinos Zembylas. Global economies of fear:affect, politics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J].Critical Studies in Education,2010(6).
    2 R.Michael Fisher.Invoking'Fear'Studies[J]. Journal of Curriculum Theorizing, Winter 2006.
    3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93.
    4 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马荣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72-173.
    5 伯兰特·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38.
    1 周秀龙.实施无恐惧教育,创建成长的乐园[J].中小学管理,2001(2).
    2 郑霞.孩子需要“恐惧教育”吗[J].教育导刊2006(9).
    3 上官子木.创造力危机:中国教育现状反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 苏舟子.中国教育流行病[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
    5 纪大海.教育漫语:现代教育生活的领悟[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6 杨晓升.中国教育,还等什么[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
    7 孙晓云.捍卫童年[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1 肖克文.“安全恐惧症”背后的教育生态[J].山东教育,2008(31).
    2 周如俊.别让安全恐惧症异化了学校日常教育功能[J].江苏教育,2007(10).
    3 吴安臣.来自教育的恐惧[J].广东教育,2005(12).
    4 高小强.祛除恐惧的教育:农村孩子走向幸福的起点[J].基础教育研究,2009(18).
    5 徐平利.教育的陷进[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 高德胜.学校教育与恐惧制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1).
    7 Carolyn Jackson.Fear in education[J]. Educational Review,2010(2).
    8 Michalinos Zembylas. Global economies of fear:affect, politics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J]. Critical Studies in Education,2010(6).
    9 William Lyons. Punishing Schools:Fear and Citizenship in American Public Education[M]. Ann Arbor: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6.
    1 Prakash Singh.The Effects of Tobephobia on Learning Outcomes in the Educational Milieu[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rning,2008(4).
    2 余秀兰.应对风险社会:教育的顺应与变革[J].复旦教育论坛,2010(4).
    3 斯特芬·埃尔摩斯,沃尔夫·罗斯.全民素质教育:为风险社会做准备[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6).
    1 亚里士多德.修辞术·亚历山大修辞学·论诗[M].颜一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2.
    2 斯宾诺莎.伦理学·知性改进论[M].贺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98.
    3 恐惧对应的是英文的fear,丹麦文的frygt,德文的furcht;焦虑对应的是英文的anxiety,德文的angst,国内的翻译有些混乱,详见本节第二部分。
    4 尼尔斯·托马森.不幸与幸福[M].京不特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352.
    5 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164-165.
    6 薇拉·佩弗.战胜恐惧[M].徐景春译.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序6.
    7 伊萨克·马克斯.战胜恐惧[M].张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2,11.
    8 综合了孟昭兰和沃尔顿的研究。(参见: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48-164.斯图亚特·沃尔顿.人性:情绪的历史[M].王锦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4.)
    1 尤里·谢尔巴特赫.恐惧感与恐惧心理[M].刘文华等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绪1.
    2 尤里·谢尔巴特赫.恐惧感与恐惧心理[M].刘文华等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101.
    3 斯图亚特·沃尔顿.人性:情绪的历史[M].王锦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3.
    4 “维量”是情绪的一种特性。冯特于1896年提出了情绪的三维学说,它们是愉快-不愉快、兴奋-沉静、紧张-松弛。后来,伊扎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个维量,即快乐度、紧张度、冲动度和确定度。
    5 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3.
    6 周汝江,白英华.政治恐惧:概念、机制及其功用[J].唯实,2008(8-9).
    7 亚里士多德.修辞术·亚历山大修辞学·论诗[M].颜一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4-95.
    8 康·德·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下卷)[M].张佩珍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74.
    1 斯宾诺莎.简论上帝、人及其心灵健康[M].顾寿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10-111.
    2 这里的“恐惧”其实是“焦虑”,虽然克尔凯郭尔特别区分了“恐惧”与“焦虑”,但是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二者是难以区分的,而且克尔凯郭尔的这个描述非常恰当地说明了恐惧(fear)体验的那种矛盾性。
    3 基尔克郭尔.概念恐惧·致死的病症[M].京不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63.
    4 区别于动物本能的恐惧(“惊吓模式”),详见下文分析。
    5 康·德·乌中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下卷)[M].张佩珍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77.
    6 伊萨克·马克斯.战胜恐惧[M].张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3.
    7 斯图亚特·沃尔顿.人性:情绪的历史[M].王锦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1.
    8 尤里·谢尔巴特赫.恐惧感与恐惧心理[M].刘文华等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91.
    1 亚里士多德.修辞术·亚历山大修辞学·论诗[M].颜一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2.
    2 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164.
    3 拉斯·史文德森.恐惧的哲学[M].范晶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0.
    4 萨克·马克斯.战胜恐惧[M].张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26.
    5 罗·纽曼.恐怖起源、发展和演变[M].赵康,于洋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序7.
    1 罗济·梅.焦虑的意义[M].朱侃如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49-50.
    2 斯图亚特·沃尔顿.人性:情绪的历史[M].王锦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3.
    3 拉斯·史文德森.恐惧的哲学[M].范晶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5.
    4 徐斌,姚丰俊.虚弱的人性——怕[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36-38.
    5 罗洛·梅.焦虑的意义[M].朱侃如译.杜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63.
    6 拉斯·史文德森.恐惧的哲学[M].范晶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7.
    1 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8.
    2 卡伦·荷妮.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M].陈收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28.
    3 罗洛·梅.焦虑的意义[M].朱侃如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72.
    4 罗洛·梅.焦虑的意义[M].朱侃如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6-57.
    1 罗洛·梅.焦虑的意义[M].朱侃如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86.
    2 罗洛·梅.焦虑的意义[M].朱侃如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88.
    3 弗兰克·富里迪.方军等译.恐惧[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31.
    4 伊萨克·马克斯.战胜恐惧[M].张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1.
    5 尤里·谢尔巴特赫.恐惧感与恐惧心理[M].刘文华等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157-158.
    6 伊萨克·马克斯.战胜恐惧[M].张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11.
    7 尤里·谢尔巴特赫.恐惧感与恐惧心理[M].刘文华等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114.
    1 康·德·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下卷)[M].张佩珍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81.
    2 孔新峰.霍布斯论恐惧:由自然之人走向公民[J].政治思想史,2011(1):95-96.
    3 尤里·谢尔巴特赫.恐惧感与恐惧心理[M].刘文华等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109-112.
    4 伊萨克·马克斯.战胜恐惧[M].张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5-6.
    5 拉斯·史文德森.恐惧的哲学[M].范晶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36-38.
    1 约翰·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
    2 陈建洪.论霍布斯的恐惧概念[J].世界哲学,2012(5).
    3 斯图亚特·沃尔顿.人性:情绪的历史[M].王锦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8.
    4 保罗·纽曼.恐怖起源、发展和演变[M].赵康,于洋等译.上海:_L海人民出版社,2005.序8.
    5 心理学中分析情绪一种常用量表。
    6 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3.
    7 拉斯·史文德森.恐惧的哲学[M].范晶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5.
    1 拉斯·史文德森.恐惧的哲学[M].范晶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9.
    2 拉斯·史文德森.恐惧的哲学[M].范晶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2.
    3 孔新峰.霍布斯论恐惧:由自然之人走向公民[J].政治思想史,2011(1):86.
    4 孔新峰.霍布斯论恐惧:由自然之人走向公民[J].政治思想史,2011(1):84.
    5 陈建洪.论霍布斯的恐惧概念[J].世界哲学,2012(5).
    6 这是鲍曼在列维纳斯的“他者”伦理学基础上提出的概念。从本初来看,道德就是基于亲近,尤其是面对面的亲近,例如,当你亲身面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和你通过别人描述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在你心中产生的助人情感是不同的。
    7 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张成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59-260.
    8 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M].陈广兴,南治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156.
    1 玛莎·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M].徐向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序4.
    2 玛莎·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M].徐向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542.
    3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77-78.
    4 拉斯·史文德森.恐惧的哲学[M].范晶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3.
    5 科瑞·罗宾.我们心底的“怕”:一种政治观念史[M].叶安宁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17.
    6 拉斯·史文德森.恐惧的哲学[M].范晶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75.
    7 曹永国.自我与现代性的教育危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50-51.
    8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中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49.
    9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86-87.
    1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80.
    2 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147-149.
    3 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413.
    4 尤里·谢尔巴特赫.恐惧感与恐惧心理[M].刘文华等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112.
    1 弗里兹·李曼.直面内心的恐惧——分裂、忧郁、强迫、歇斯底里四大人格心理分析[M].杨梦茹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236-237.
    2 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8.
    3 靳凤林.死,而后生——死亡现象学视域中的生存伦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序6.
    4 靳凤林.死,而后生——死亡现象学视域中的生存伦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序3-4.
    5 靳凤林.死,而后生——死亡现象学视域中的生存伦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59.
    6 罗洛·梅.自由与命运[M].杨韶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30-131.
    1 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M].王卓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0.
    2 G·埃利奥特·史密斯.人类史[M].李中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序2.
    3 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包凡一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12.
    4 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包凡一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5
    5 尼布尔.人的本性与命运[M].汤清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导论1.
    1 阿兰·德波顿.哲学的慰藉[M].资中筠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94.
    2 筑波大学教育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8.
    3 靳凤林.死,而后生——死亡现象学视域中的生存伦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59.
    4 罗洛·梅.创造的勇气[M].杨韶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0.
    5 约翰·杜威.确定性的寻求[M].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225.
    6 运气是指偶然性因素。在古希腊有一位女神就是命运之神,由于她的干预,不论是仁慈还是凶恶,都使得人的命运无常。
    1 玛莎·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M].徐向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序25-26.
    2 海德格尔等.海德格尔与有限性思想[M].孙周兴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151-163.
    3 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M].陈广兴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98.
    4 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0-12.
    5 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杨照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33.
    6 郑也夫.代价论——一个社会学的新视角[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1 陈树林.危机与拯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3.
    2 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288.
    3 靳凤林.死,而后生——死亡现象学视域中的生存伦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序4.
    4 陈树林.危机与拯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4.
    5 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杨照明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282.
    6 舍勒.舍勒选集(下)[M].刘小枫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1333.
    1 魏金声.现代西方入学思潮的震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35.
    2 埃·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56.
    3 尼布尔.人的本性与命运[M].汤清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2.
    4 埃·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57-58.
    5 M·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阎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192.
    1 M·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阎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193.
    2 陈树林.危机与拯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80.
    1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4.
    2 M·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阎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3 M·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阎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6.
    4 M·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阎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译序7-8.
    5 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6.
    6 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6.
    7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24.
    8 伊曼努尔·康德.论教育学[M].赵鹏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5.
    1 舍勒.舍勒选集(下)[M].刘小枫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1326-1362.
    2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李琛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26.
    3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李琛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61.
    4 埃·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55.
    5 埃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M].陈学明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50.
    1 舍勒.舍勒选集(下)[M].刘小枫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1334.
    2 当然这里还要说明的是,如果人直面火的巨大威胁,人也可能依据本能采取反应,这也说明人还是有其从动物性中遗留下来的东西。
    3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李琛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24.
    4 M·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阎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184.
    5 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M].王卓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7.
    6 约翰·杜威.确定性的寻求[M].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
    1 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M].王卓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3.
    2 徐斌,姚丰俊.虚弱的人性——怕[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6.
    3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李琛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25.
    4 保罗·纽曼.恐怖:起源、发展与演变[M].赵康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 段义孚.无边的恐俱[M].徐文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4.
    2 段义孚.无边的恐惧[M].徐文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2.
    3 在中国是漫长的封建时期,由于中国没有出现宗教,但是儒家学说以及外来的佛教常常发挥着宗教的功能。
    4 P·蒂利希.存在的勇气[M].成穷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5 段义孚.无边的恐惧[M].徐文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8.
    1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9.
    1 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18.
    2 M·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阎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164.
    3 筑波大学教育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8.
    4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善恶之彼岸[M].漓江出版社,2000.95.
    5 M·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阎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165.
    2 M·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阎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7.
    3 A·J·赫舍尔.人是谁[M].隗仁莲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28-29.
    4 段义孚.无边的恐惧[M].徐文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6.
    1 筑波大学教育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70.
    2 尤里·谢尔巴特赫.恐惧感与恐惧心理[M].刘文华等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79.
    3 罗洛·梅.焦虑的意义[M].朱侃如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9.
    4 尤里·谢尔巴特赫.恐惧感与恐惧心理[M].刘文华等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82.
    5 尤里·谢尔巴特赫.恐惧感与恐惧心理[M].刘文华等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80.
    6 尤里·谢尔巴特赫.恐惧感与恐惧心理[M].刘文华等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84.
    1 徐斌,姚丰俊.虚弱的人性——怕[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31-35.
    2 罗洛·梅.焦虑的意义[M].朱侃如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6-57.
    3 尤里·谢尔巴特赫.恐惧感与恐惧心理[M].刘文华等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80.
    4 尤里·谢尔巴特赫.恐惧感与恐惧心理[M].刘文华等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8.
    5 段义孚.无边的恐惧[M].徐文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0.
    6 段义孚.无边的恐惧[M].徐文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3.
    7 尤里·谢尔巴特赫.恐惧感与恐惧心理[M].刘文华等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90.
    1 段义孚.无边的恐惧[M].徐文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8.
    2 尤里·谢尔巴特赫.恐惧感与恐惧心理[M].刘文华等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81.
    3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93.
    4 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马荣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72-173.
    1 伯兰特·罗素.教育与美好生活[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38.
    2 合理性的依据是否有利于人性的完满。
    3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
    4 巴格莱.教育与新人[M].袁桂林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29.
    2 康·德·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下卷)[M].张佩珍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189.
    1 高德胜.“文明的勇敢”与教育的勇气[J].全球教育展望,2012(1).
    2 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4.
    3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
    4 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
    5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9.
    1 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1.
    2 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44.
    3 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34.
    1 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4-65.
    2 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7.
    3 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1-72.
    1 拉斯·史文德森.恐惧的哲学[M].范晶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0.
    1 段义孚.无边的恐惧[M].徐文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4.
    2 孙彩平.道德教育的伦理谱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54.
    3 赫·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胡毅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44-45.
    4 公民是指那些具有自由身份的人,并不包括那些没有自由身份的奴隶。他认为,一切公民的儿童的都是城邦的共有财产,所以,要由城邦对他们进行统一教育。
    5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扉页.
    6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37.
    1 筑波大学教育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55.
    2 摘引自孙彩平依据史料改编的故事。(参见:孙彩平.道德教育的伦理谱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3-44.)
    1 孙彩平.道德教育的伦理谱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4.
    2 段义孚.无边的恐惧[M].徐文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70.
    3 彩平.道德教育的伦理谱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61.
    4 尔·杜伦.东方的文明(上).[M].李一平等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88-89.
    5 彩平.道德教育的伦理谱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47.
    6 彩平.道德教育的伦理谱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16.
    7 义孚.无边的恐惧[M].徐文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6-27.
    8 义孚.无边的恐惧[M].徐文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5.
    9 义孚.无边的恐惧[M].徐文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7.
    10 大学教育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7.
    1 段义孚.无边的恐惧[M].徐文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3-24.
    2 筑波大学教育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26-27.
    3 筑波大学教育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53-54.
    1 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包凡一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04.
    1 拉斯·史文德森.恐惧的哲学[M].范晶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7.
    2 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5.
    3 素质教育调研组.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25-126.
    1 查尔斯·霍顿·库利.社会过程[M].洪小良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104.
    2 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包凡一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205-221.
    3 克劳斯·德纳.享用道德——对价值的自然渴望[M].朱小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53.
    4 卡伦·荷妮.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M].陈收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125-128.
    1 卡伦·荷妮.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M].陈收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133.
    2 在这种情况下,似乎一个人还可以把自己的失败归因于运气这样的外部因素,但是在“病态竞争”的环境中,是不允许人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的。
    3 卡伦·荷妮.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M].陈收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151.
    4 约翰·霍特.孩子为何失败[M].张慧卿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5.
    1 学生的竞争往往不是源自他们,而是在父母的高期望和教师高要求下产生的。
    2 素质教育调研组.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23-124.
    3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许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5.
    1 素质教育调研组.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6.
    2 素质教育调研组.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9.
    3 艾尔菲·科恩.家庭作业的迷思[M].项慧龄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10.
    4 金生鈜.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2.
    5 约翰·霍特.孩子为何失败[M].张慧卿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38.
    6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53.
    1 爱弥儿·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沈杰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31.
    2 齐格蒙·鲍曼.寻找政治[M].洪涛,周顺,郭台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51-52.
    1 A·J·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苟春生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61.
    1 达尼埃尔·佩纳克.上学的烦恼[M].李玉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50.
    1 4次考试为:“小升初”考试、“中考”、“高考”和就业考试。
    2 阿尔贝·雅卡尔.科学的灾难[M].阎雪梅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6-27.
    3 中国社会科学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369.
    2 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77.
    1 齐格蒙特·鲍曼.废弃的生命[M].谷蕾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导言6.
    2 华勒斯坦.学科·知识·权力[M].刘健芝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46-47.
    3 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M].郇建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48.
    4 布迪厄提出的概念,“惯习”由“场域”决定,反过来它又维系着此“场域”。
    1 阿贝尔·雅卡尔.科学的灾难?[M].阎雪梅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41-242.
    1 伊万·伊利奇.非学校化社会[M].吴康宁译.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1.
    2 伊万·伊利奇.非学校化社会[M].吴康宁译.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9.
    3 笔者只选用了主要数据,一些细节性的解释数据末选用,随之国家出台了相应的“减负”文件,情况可能会有所好转,但是大趋势是不会在短期内改变的。(参见:素质教育调研组.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36-139.)
    1 素质教育调研组.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40-141.
    2 素质教育调研组.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16.
    1 华勒斯坦.学科·知识·权力[M].刘健芝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46-47.
    2 华勒斯坦.学科·知识·权力[M].刘健芝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52-53.
    1 引自笔者任教时撰写的一篇小论文。
    1 约翰·盖托.上学真的有用吗?[M].汪小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2.
    1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224-226.
    2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95.
    3 尤其是我国中小学的教室设计。
    1 高德胜.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1-22.
    2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197.
    3 这是我国部分地区的中小学教师对上级领导所进行的突击检查的形象说法。“飞行检查”和“推门听课”都事先不告诉教师和学生,是一种突然袭击式的检查,所以它们可以很好地达到“全景敞视”监视的效果。
    4 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03.
    5 高德胜.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2-33.
    6 蒋方舟.都往这儿看[M].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154-155.
    1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201-202.
    2 弗洛姆.逃避自由[M].陈学明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368.
    3 E·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恺详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62.
    4 弗洛姆.逃避自由[M].陈学明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358.
    1 大卫·理斯曼.孤独的人群[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4.
    2 程天君.“接班入”的诞生——学校政治意识考察[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88.
    3 弗洛姆.逃避自由[M].陈学明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369.
    4 孙晓云.捍卫童年[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61.
    5 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马荣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72.
    6 拉斯·史文德森.无聊的哲学[M].范晶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3-114.
    7 拉斯·史文德森.恐惧的哲学[M].范晶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1.
    1 拉斯·史文德森.恐惧的哲学[M].范晶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
    2 拉斯·史文德森.恐惧的哲学[M].范晶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23.
    3 尤里·谢尔巴特赫.恐惧感与恐惧心理[M].刘文华等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117.
    4 高德胜.学校教育与恐惧制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1).
    1 埃里希·弗罗姆.健全的社会[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3.86.
    2 科瑞·罗宾.我们心底的“怕”:一种政治观念史[M].叶安宁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序3-6.
    1 E·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恺详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121-122.
    2 埃·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150.
    3 埃·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222.
    4 弗兰克·富里迪.恐惧[M].方军,张淑文,吕静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41.
    1 高德胜.学校教育与恐惧制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1).
    2 E·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恺详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110.
    3 高德胜.学校教育与恐惧制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1).
    4 齐格蒙·鲍曼.寻找政治[M].洪涛,周顺,郭台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3.
    5 齐格蒙·鲍曼.寻找政治[M].洪涛,周顺,郭台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6.
    6 芭芭拉·亚当,乌尔里希·贝克等.风险社会及其超越[M].赵延东,马缨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59.
    7 齐格蒙·鲍曼.寻找政治[M].洪涛,周顺,郭台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4.
    1 齐格蒙·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M].郇建立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译序4.
    2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时代——生活与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M].谷蕾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1-2.
    3 查尔斯·汉迪.超越确定性——不确定时代的变革与机会[M].周旭华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8.
    4 齐格蒙·鲍曼.寻找政治[M].洪涛,周顺,郭台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9.
    1 齐格蒙·鲍曼.寻找政治[M].洪涛,周顺,郭台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
    2 齐格蒙·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M].郇建立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21.
    3 约翰·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3-4
    4 约翰·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3.
    5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9
    6 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社会[M].范祥涛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译序5.
    1 齐格蒙·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M].郇建立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8.
    2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富裕社会[M].赵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33.
    3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富裕社会[M].赵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254.
    4 这种自由如果按照弗洛姆的说法就是“消极自由”(free from)。
    5 齐格蒙·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M].郇建立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译序9.
    6 查尔斯·汉迪.超越确定性——不确定时代的变革与机会[M].周旭华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1 罗朗·柯恩-达努奇.世界是不确定的——全球化时代的地缘政治[M].吴波龙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中文序1.
    2 罗伯特·鲁宾.在不确定的世界[M].李晓岗等译.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11.33.
    3 乌尔里希·贝克,伊丽莎白·贝克-格恩斯海姆.个体化[M].李荣山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5.
    4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8.
    5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8.
    6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时代——生活与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M].谷蕾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1-4.
    1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不确定的时代[M].刘颖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27.
    2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不确定的时代[M].刘颖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180.
    3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不确定的时代[M].刘颖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226.
    4 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社会[M].范祥涛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126.
    1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55-156.
    2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吴英姿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
    3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58.
    4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48.
    5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8.
    6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9.
    7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24.
    8 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J].陆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329-330.
    1 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J].陆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375.
    2 乌尔里希·贝克,伊丽莎白·贝克.个体化[M].李荣山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8.
    3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吴英姿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
    4 拉里·阿克曼.身份密码:基于自我的生存之道[M].季广茂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17.
    5 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M].陈广兴,南治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序5.
    1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
    2 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M].陈广兴,南治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7.
    3 克里希那穆提.恐惧的由来[M].凯锋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3.
    4 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M].陈广兴,南治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序6.
    5 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M].陈广兴,南治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3-4.
    1 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M].陈广兴,南治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1.
    2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127.
    3 E·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恺详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70.
    4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191.
    1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193-194.
    2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52.
    3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58.
    1 达林·麦马翁.幸福的历史[M].施忠连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66-67.
    2 达林·麦马翁.幸福的历史[M].施忠连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295.
    3 吕克·费希.什么是好生活[M].黄迪娜等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0.17.
    4 陈振中.论教育的身份赋予[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2).
    1 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315.
    1 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337.
    2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董果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668.
    1 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1
    2 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1
    3 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107.
    4 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1.
    5 王寅丽.汉娜·阿伦特:在哲学与政治之间[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106.
    1 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254.
    2 刘铁芳,曹婧.“撒向世界的思想酵素”——汉娜·阿伦特教育哲学思想简述[J].教育学报,2010(6).
    3 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203.
    4 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204.
    1 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246.
    2 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248-251.
    3 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90-91.
    1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2.
    2 拉斯·史文德森.时尚的哲学[M].李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1.
    3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序10-11.
    4 拉斯·史文德森.时尚的哲学[M].李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34.
    5 陆彦明.消费主义时代呼唤休闲教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7).
    6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序9.
    1 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M].郇建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49-50.
    2 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M].林骧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592.
    3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序5.
    1 E·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恺详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112-113.
    2 E·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恺详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90.
    3 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M].郇建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58.
    4 达林·麦马翁.幸福的历史[M].施忠连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316-317.
    5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董果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668-670.
    1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董果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668-670.
    2 王寅丽.汉娜·阿伦特:在哲学与政治之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48.
    1 A·J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61.
    2 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56-157.
    3 张兴峰.教育功利化现象审视:工具理性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
    1 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161-162.
    1 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70.
    2 不确定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被他人替代的危险,其二是物质(消费品)的不确定。
    3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2-3.
    4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9.
    1 “科学怀疑论”是韦伯所称的“工具理性”.即“人们在从事活动时不应预设一种先在的价值或真理,只能把活动中的过程、程序、操作方式的合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参见: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人民出版社,2005.146.)
    2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90.
    3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6.
    4 芭芭拉·亚当,乌尔里希·贝克等.风险社会及其超越[M].赵延东,马缨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53.
    5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36-37.
    6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7.
    7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225.
    1 弗兰克·富里迪.恐惧[M].方军,张淑文,吕静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前言2-3.
    2 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张成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35-236.
    3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60.
    4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90-92.
    5 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6.
    6 W·C·丹皮尔.科学史[M].张今,李珩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序1.
    1 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7-58.
    2 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张成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27-228.
    3 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张成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30.
    4 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张成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34-235.
    5 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211.
    1 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221.
    2 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242.
    3 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9.
    4 巴里·巴恩斯.局外人看科学[M].鲁旭东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1.
    5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201.
    6 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7-58.
    7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154.
    1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吴英姿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4.
    2 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M].郇建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引言13.
    3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吴英姿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6.
    4 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7.
    5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吴英姿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8.
    6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吴英姿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7.
    7 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03.
    1 齐格蒙·鲍曼.寻找政治[M].洪涛,周顺,郭台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0-11.
    2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吴英姿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7
    3 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
    4 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85.
    5 拉斯·史文德森.恐惧的哲学[M].范晶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
    6 弗兰克·富里迪.恐惧[M].方军,张淑文,吕静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前言1.
    1 齐格蒙·鲍曼.寻找政治[M].洪涛,周顺,郭台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40.
    2 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14.
    3 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16.
    4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56-57.
    5 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4.
    6 弗兰克·富里迪.恐惧[M].方军,张淑文,吕静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41.
    7 弗兰克·富里迪.恐惧[M].方军,张淑文,吕静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44.
    8 弗兰克·富里迪.恐惧[M].方军,张淑文,吕静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53-154.
    1 弗兰克·富里迪.恐惧[M].方军,张淑文,吕静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63.
    2 弗兰克·富里迪.恐惧[M].方军,张淑文,吕静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68.
    3 凯斯·R·桑斯坦.恐惧的规则——超越预防原则[M].王爱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4.
    4 凯斯·R·桑斯坦.恐惧的规则——超越预防原则[M].王爱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32.
    5 弗兰克·富里迪.恐惧[M].方军,张淑文,吕静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96.
    6 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16.
    7 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19.
    1 弗兰克·富里迪.恐惧[M].方军,张淑文,吕静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12.
    1 拉斯·史文德森.恐惧的哲学[M].范晶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5.
    2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君主论[M].潘汉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80.
    3 拉斯·史文德森.恐惧的哲学[M].范晶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6-117.
    4 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94.
    5 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6 科瑞·罗宾.我们心底的“怕”:一种政治观念史[M].叶安宁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0.
    7 拉斯·史文德森.恐惧的哲学[M].范晶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0.
    1 科瑞·罗宾.我们心底的“怕”:一种政治观念史[M].叶安宁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1-43.
    2 拉斯·史文德森.恐惧的哲学[M].范晶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1.
    3 拉斯·史文德森.恐惧的哲学[M].范晶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1.
    4 科瑞·罗宾.我们心底的“怕”:一种政治观念史[M].叶安宁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8.
    1 科瑞·罗宾.我们心底的“怕”;一种政治观念史[M].叶安宁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序3-6.
    2 科瑞·罗宾.我们心底的“怕”:一种政治观念史[M].叶安宁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38.
    3 科瑞·罗宾.我们心底的“怕”:一种政治观念史[M].叶安宁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24-26.
    4 弗兰克·富里迪.恐惧的政治[M].方军,吕静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10.
    5 弗兰克·富里迪.恐惧的政治[M].方军,吕静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
    1 弗兰克·富里迪.恐惧的政治[M].方军,吕静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40-141.
    2 弗兰克·富里迪.恐惧的政治[M].方军,吕静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18.
    3 弗兰克·富里迪.恐惧的政治[M].方军,吕静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16-117.
    1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228-229.
    2 弗兰克·富里迪.恐惧[M].方军,张淑文,吕静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71-172.
    3 弗兰克·富里迪.恐惧的政治[M].方军,吕静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10-111.
    4 弗兰克·富里迪.恐惧的政治[M].方军,吕静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13.
    1 拉斯·史文德森.恐惧的哲学[M].范晶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2.
    2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231.
    3 高德胜.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29-30.
    4 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48.
    5 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06.
    1 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7.
    2 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68-69.
    3 高德胜.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1.
    5 约翰·霍特.孩子为何失败[M].张慧卿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228.
    1 S·E·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吴元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579.
    1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82.
    2 卡尔·曼海姆.重建时代的社会与人[M].张旅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导言4.
    1 吴康宁.主体性是否为教育的一种本质属性[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2).
    1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9-72.
    2 伊曼努尔·康德.论教育学[M].赵鹏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6.
    3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3
    4 玛莎·努斯鲍姆.告别功利——人文教育忧思录[M].肖聿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6.
    1 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63.
    2 杨识愚.教育危机与危机意识[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8(4).
    1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47.
    2 莱恩·多亚尔,伊恩·高夫.人的需要理论[M].汪淳波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69-70.
    3 莱恩·多亚尔,伊恩·高夫.人的需要理论[M].汪淳波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242-245.
    4 约翰·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
    5 弗洛姆.逃避自由[M].陈学明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译序2-3.
    6 齐格蒙·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M].郇建立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序3-4.
    1 约翰·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性关系的研究[M].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
    2 高德胜.学校教育与恐惧制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1).
    1 康拉德·洛伦茨.文明人类的八大罪孽[M].徐筱春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70.
    2 孙志文.现代人的焦虑与希望[M].陈永禹译.北京:生活·读书·读书三联书店,1994.114.
    3 克里希拉穆提.一生的学习[M].张南星译.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0.19.
    1 霍布斯论恐惧:由自然之人走向公民98-99
    2 这是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说法,意思是指对于危险麻木迟钝。
    3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77-78.
    1 O·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3.
    2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95.
    3 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64.
    1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董果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668.
    2 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张成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60.
    3 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张成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27-228.
    4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恐惧[M].谷蕾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译序2.
    1 弗洛姆.逃避自由[M].陈学明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译序3.
    2 因为人与人之间是竞争关系,是成功与失败的关系。
    1 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
    2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吴英姿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
    3 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
    1 汉娜·阿伦特.过去与未来之间[M].王寅丽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167.
    2 吕克·费希.什么是好生活[M].黄迪娜等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0.308-309.
    3 吕克·费希.什么是好生活[M].黄迪娜等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0.306.
    4 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M].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7.
    5 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M].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177.
    6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96-97.
    1 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384-385.
    2 达林·麦马翁.幸福的历史[M].施忠连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412.
    1 达林·麦马翁.幸福的历史[M].施忠连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413.
    2 吕克·费希.什么是好生活[M].黄迪娜等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0.5-6.
    3 康拉德·洛伦茨.文明人类的八大罪孽[M].徐筱春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67.
    4 达林·麦马翁.幸福的历史[M].施忠连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66-67.
    1 达林·麦马翁.幸福的历史[M].施忠连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59-60.
    2 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2-53.
    3 罗晓颖.菜园哲人伊壁鸠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前言1-3.
    4 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50-52.
    1 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58.
    2 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M].郇建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124-125.
    3 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56.
    4 弗洛姆.逃避自由[M].陈学明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322.
    5 弗洛姆.逃避自由[M].陈学明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325.
    1 弗洛姆.逃避自由[M].陈学明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326-328.
    2 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156-157.
    1 卡尔·曼海姆.重建时代的社会与人[M].张旅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311-316.
    2 筑波大学教育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68.
    1 齐格蒙·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M].郇建立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9.
    2 乌尔里希·贝克,约翰内斯·威尔姆斯.自由与资本主义[M].路国林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118.
    1 阿诺德·盖伦.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M].何兆武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2.
    2 阿诺德·盖伦.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M].何兆武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4.
    3 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张成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259-260.
    4 拉斯·史文德森.恐惧的哲学[M].范晶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22.
    1 阎光才.关于教育评价及其风险[J].教育科学研究,2010(4).
    2 拉斯·史文德森.恐惧的哲学[M].范晶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48.
    A·J·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21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对话录[M].荀春生等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A·J·赫舍尔.人是谁[M].隗仁莲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E·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孙恺详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G·埃利奥特·史密斯.人类史[M].李申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M·兰德曼.哲学人类学[M].阎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6.
    0·F·博尔诺夫.教育人类学[M].李其龙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P·蒂利希.存在的勇气[M].成穷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s.E·佛罗斯特.西方教育的历史和哲学基础[M].吴元训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w·C·丹皮尔.科学史[M].张今,李珩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阿尔贝·雅卡尔.科学的灾难[M].阎雪梅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阿诺德·盖伦.技术时代的人类心灵[M].何兆武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阿兰·德波顿.身份的焦虑[M].陈广兴,南治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埃里希·弗洛姆.逃避自由[M].陈学明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埃·弗洛姆,为自己的人[M].孙依依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爱弥儿·涂尔干.道德教育[M].陈光金,沈杰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艾尔菲·科恩.家庭作业的迷思[M].项慧龄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艾伦·布卢姆.美国精神的封闭[M].战旭英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安东尼·吉登斯.现代性后果[M].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巴里·巴恩斯.局外人看科学[M].鲁旭东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芭芭拉·亚当,乌尔里希·贝克等.风险社会及其超越[M].赵延东,马缨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巴格莱.教育与新人[M].袁桂林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M].吴叡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保罗·里克尔.恶的象征[M].公车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保罗·纽曼.恐怖起源、发展和演变[M].赵康,于洋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布莱兹·帕斯卡尔.思想录[M],钱培鑫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
    查尔斯·霍顿·库利.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M].包凡一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查尔斯·汉迪.超越确定性——不确定时代的变革与机会[M].周旭华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
    茨达齐尔.教育人类学原理[M].李其龙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大卫·理斯曼.孤独的人群[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达尼埃尔·佩纳克.上学的烦恼[M].李玉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达林·麦马翁.幸福的历史[M].施忠连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1.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严蓓雯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段义孚.无边的恐惧[M].徐文宁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李琛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
    弗里兹·李曼.直面内心的恐惧——分裂、忧郁、强迫、歇斯底里四大人格心理分析[M].杨梦茹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弗洛姆.逃避自由[M].陈学明译.北京:工人出版社,1987.
    弗里德里希·包尔生.伦理学体系[M].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弗兰克·富里迪.恐惧[M].方军,张淑文,吕静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弗兰克·富里迪.恐惧的政治[M].方军,吕静莲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M].高觉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M].林骧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汉娜·阿伦特.人的境况[M].王寅丽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汉娜·阿伦特.过去与未来之间[M].王寅丽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赫尔曼·埃曼.男人的恐惧[M].陈文敏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赫·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著选[M].胡毅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亨利·N·波拉克.不确定的科学与不确定的世界[M].李萍萍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5.
    华勒斯坦.学科·知识·权力[M].刘健芝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基尔克郭尔.概念恐惧·致死的病症[M].京不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卡伦·荷妮.我们时代的病态人格[M].陈收译.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M].王德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卡尔·曼海姆.重建时代的社会与人[M].张旅平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1.
    凯斯·R·桑斯坦.恐惧的规则——超越预防原则[M].王爱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康·德·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下卷)[M].张佩珍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康拉德·洛伦茨.文明人类的八大罪孽[M].徐筱春译.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
    克尔凯郭尔.恐惧与颤栗[M].刘继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克劳斯·德纳.享用道德——对价值的自然渴望[M].朱小安译.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克里希那穆提.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M].叶文可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04.
    克里希那穆提.恐惧的由来[M].凯锋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7.
    克里希那穆提.教育就是解放心灵[M].张春城等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10.
    克里希拉穆提.一生的学习[M].张南星译.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0.
    科瑞·罗宾.我们心底的“怕”:一种政治观念史[M].叶安宁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拉里·阿克曼.身份密码:基于自我的生存之道[M].季广茂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拉斯·史文德森.无聊的哲学[M].范晶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拉斯·史文德森.恐惧的哲学[M].范晶晶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拉斯·史文德森.时尚的哲学[M].李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莱恩·多亚尔,伊恩·高夫.人的需要理论[M].汪淳波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吕克·费希.什么是好生活[M].黄迪娜等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0.
    罗伯特·W·福勒.尊严的提升[M].张关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M].王卓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罗伯特·鲁宾.在不确定的世界[M].李晓岗等译.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11.
    罗朗·柯恩-达努奇.世界是不确定的——全球化时代的地缘政治[M].吴波龙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罗洛·梅.人的自我寻求[M].郭本禹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罗洛·梅.创造的勇气[M].杨韶刚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罗洛·梅.焦虑的意义[M].朱侃如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罗素.罗素论教育[M].杨汉麟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罗素.幸福之路[M].吴默朗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许金声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译.北京:三联书店,2006.
    马克斯·韦伯.学术与政治[M].冯克利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陈平译.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玛利亚·蒙台梭利.童年的秘密[M].马荣根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玛莎·纳斯鲍姆.善的脆弱性[M].徐向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
    玛莎·努斯鲍姆.告别功利——人文教育忧思录[M].肖聿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刘北成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许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
    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善恶之彼岸[M].漓江出版社,2000.
    尼尔斯·托马森.不幸与幸福[M].京不特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君主论[M].潘汉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尼布尔.人的本性与命运[M].汤清译.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1.
    欧文·拉兹洛.人类的内在限度[M].黄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普林格尔.儿童的需要[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
    齐格蒙特·鲍曼.全球化——人类的后果[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齐格蒙·鲍曼.后现代性及其缺憾[M].郇建立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齐格蒙·鲍曼.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M].郁建兴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齐格蒙·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M].杨渝东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齐格蒙特·鲍曼.个体化社会[M].范祥涛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现代性[M].欧阳景根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
    齐格蒙特·鲍曼.后现代伦理学[M].张成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
    齐格蒙特·鲍曼.被围困的社会[M].郇建立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齐格蒙特·鲍曼.废弃的生命[M].谷蕾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齐格蒙·鲍曼.寻找政治[M].洪涛,周顺,郭台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齐格蒙特·鲍曼.共同体[M].欧阳景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齐格蒙特·鲍曼.工作·消费·新穷人[M].仇子明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恐惧[M].谷蕾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齐格蒙特·鲍曼.流动的时代——生活与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M].谷蕾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
    乔治·里茨尔.社会的麦当劳化[M].顾建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
    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刚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
    舍勒.舍勒选集(下)[M].刘小枫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9.
    斯宾诺莎.伦理学·知性改进论[M].贺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斯宾诺莎.简论上帝、人及其心灵健康[M].顾寿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斯图亚特·沃尔顿.人性:情绪的历史[M].王锦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
    孙志文.现代人的焦虑与希望[M].陈永禹译.北京:生活·读书·读书三联书店,1994.
    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下卷)[M].董果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维尔·杜伦.东方的文明(上).[M].李一平等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
    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存在主义哲学研究[M].杨照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维蕾娜·卡斯特.克服焦虑[M].陈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
    乌尔里希·贝克.世界风险社会[M].吴英姿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乌尔里希·贝克,伊丽莎白·贝克-格恩斯海姆.个体化[M].李荣山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2011.
    西美尔.金钱·性别·现代生活风格[M].顾仁明译.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亚里士多德.修辞术·亚历山大修辞学·论诗[M].颜一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廖申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
    约翰·洛克.教育漫话[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约翰·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约翰·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关于知行关系的研究[M].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不确定的时代[M].刘颖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约翰·肯尼思·加尔布雷思.富裕社会[M].赵勇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约翰·格拉夫.流行性物欲症[M].闾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约翰·霍特.孩子为何失败[M].张慧卿译.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约翰·盖托.上学真的有用吗?[M].汪小英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
    约书亚·梅罗维茨.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M].肖志军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伊万·伊利奇.非学校化社会[M].吴康宁译.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
    伊曼努尔·康德.论教育学[M].赵鹏等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伊萨克·马克斯.战胜恐惧[M].张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尤里·谢尔巴特赫.恐惧感与恐惧心理[M].刘文华等译.北京:华文出版社,2008.
    筑波大学教育研究会.现代教育学基础[M].钟启泉译.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佐藤学.课程与教师[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M].钟启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曹永国.自我与现代性的教育危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陈树林.危机与拯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程天君.“接班人”的诞生——学校政治意识考察[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冯增俊.教育人类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
    高德胜.知性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高德胜.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高德胜.道德教育的20个细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高德胜.道德教育的时代遭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何建明.恐惧无爱[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
    纪大海.教育漫语:现代教育生活的领悟[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蒋方舟.都往这儿看[M].北京:春风文艺出版社,2002.
    金生鈸.规训与教化[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靳凤林.死,而后生——死亡现象学视域中的生存伦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刘晓东.儿童精神哲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刘云杉.学校生活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刘小枫.沉重的肉身(第六版)[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
    鲁洁.道德教育的当代论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罗晓颖.菜园哲人伊壁鸠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
    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上官子木.创造力危机:中国教育现状反思[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苏舟子.中国教育流行病[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4.
    素质教育调研组.共同的关注——素质教育系统调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孙彩平.道德教育的伦理谱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孙晓云.捍卫童年[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
    王啸.教育人学——当代教育学的人学路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王寅丽.汉娜·’阿伦特:在哲学与政治之间[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魏金声.现代西方人学思潮的震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吴永军.课程社会学[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谢维和.教育活动的社会学分析:一种教育社会学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徐斌,姚丰俊.虚弱的人性——怕[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
    徐平利.教育的陷进[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阎云翔.中国社会的个体化[J].陆洋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杨晓升.中国教育,还等什么[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
    张人杰.国外教育社会学基本文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赵汀阳.论可能的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郑也夫.代价论—个社会学的新视角[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
    郑金洲.教育文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陈建洪.论霍布斯的恐惧概念[J].世界哲学,2012(5).
    陈振中.论教育的身份赋予[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12).
    邓俊英.关于教育市场化的哲学思考[J].哲学研究,2003(2).
    冯建军.程序公正:制度化教育公正的重要原则[J].教育发展研究,2007(7-8A).
    高小强.祛除恐惧的教育:农村孩子走向幸福的起点[J].基础教育研究,2009(18).
    高德胜.学校教育与恐惧制造[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1).
    高德胜.“解放”的剥夺[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1(1).
    高德胜.“文明的勇敢”与教育的勇气[J].全球教育展望,2012(1).
    金生鈸.论教育的需要[J].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2011(2).
    康拾才.论制度化教育的合理性及局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2).
    孔新峰.霍布斯论恐惧:由自然之人走向公民[J].政治思想史,2011(1).
    刘虹嘉,孙涛.从功利的迷失中回归教育的真义[J].教学与管理2006(6).
    刘铁芳,曹婧.“撒向世界的思想酵素”——汉娜·阿伦特教育哲学思想简述[J].教育学报,2010(6).
    陆彦明.消费主义时代呼唤休闲教育[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3(7).
    毛亚庆,阮学勇.论科学主义与科学主义教育[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1).
    秦行音.教育市场化的比较研究:中国和世界[J].教育科学,2003(5).
    斯特芬·埃尔摩斯,沃尔夫·罗斯.全民素质教育:为风险社会做准备[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6).
    吴安臣.来自教育的恐惧[J].广东教育,2005(12).
    吴康宁.主体性是否为教育的一种本质属性[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6(2).
    肖克文.“安全恐惧症”背后的教育生态[J].山东教育,2008(31).
    徐廷福.教育价值的回归:从功利到人性完满[J].辽宁教育研究,2003(11).
    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界: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
    尔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1).
    阎光才.关于教育评价及其风险[J].教育科学研究,2010(4).
    杨东平,周谷平.我国当代教育中的科学主义取向[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7(1).
    杨识愚.教育危机与危机意识[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8(4).
    余秀兰.应对风险社会:教育的顺应与变革[J].复旦教育论坛,2010(4).
    袁小鹏.论建立教育功利主义的矫正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02(9).
    曾茂林.论制度化教育中具体人的生存与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9(10).
    张兴峰.教育功利化现象审视:工具理性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08(21).
    郑霞.孩子需要“恐惧教育”吗[J].教育导刊2006(9).
    周如俊.别让安全恐惧症异化了学校日常教育功能[J].江苏教育,2007(10).
    周汝江,白英华.政治恐惧:概念、机制及其功用[J].唯实,2008(8-9).
    周秀龙.实施无恐惧教育,创建成长的乐园[J].中小学管理,2001(2).
    Carolyn Jackson. Fear in education[J]. Educational Review,2010(2).
    Michalinos Zembylas. Global economies of fear:affect, politics and pedagogical Implications [J]. Critical Studies in Education,2010(6).
    Prakash Singh. The Effects of Tobephobia on Learning Outcomes in the Educational Milieu[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rning,2008(4).
    R. Michael Fisher. Invoking'Fear'Studies[J]. Journal of Curriculum Theorizing, Winter 2006.
    William Lyons. Punishing Schools:Fear and Citizenship in American Public Education[M]. Ann Arbor: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Press,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