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转型期“农民工”群体媒介再现的社会史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大多数关于“农民工”群体媒介再现的研究很少把他们当作“社会变革主体”,因而在这些研究中既听不到他们的声音,也看不到他们的行动,更看不到他们对大众媒介的改变。本研究在社会史框架下对大众媒介对打工群体的再现及其历史变迁,打工群体通过另类媒介进行自我建构,以及他们展开的影响大众媒介再现的媒介参与行动,进行综合性分析。
     研究发现:(1)大众媒介在不同时期使用不同的框架来再现打工群体的身份、工资、职业安全、子女教育以及居住状况等五个议题。
     (2)打工群体通过另类媒介进行的自我建构使用了大量差异性的再现框架,批判和反思了大众媒介的再现框架,并呈现了很多被遮蔽的社会事实,同时,打工群体的建构与大众媒介的再现框架之间也存在重合交叉、互相合作的一面。
     (3)打工群体通过各种传播行动来影响和参与大众媒介的再现,这些行动促进了相关议题在大众媒介中的可见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其再现框架,为打工群体争取权益、进行社会动员营造了良好的舆论环境。
     本研究进一步认为,大众媒介实际上将打工群体建构为“想象的异乡人”,以建构和维系城市内部再生的新城乡二元结构;基于打工群体自我建构与媒介参与的实践,笔者认为应当从议题可见性、再现框架的差异性与不同主体的在场三个标准来衡量转型社会“公共领域”的公共性;此外,应当从“反霸权”或“反向架构”的角度来重新界定“另类媒介”。
Most existing researches of migrant workers’ representation in mass media rarely shed lighton their role as social change agent. Therefore, we could not hear their voices, or see their actions,or realize their efforts of changing mass media. Using social history approach, the researchsynthetically analyzed the represent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mass media and its history,migrant workers’ self-construction in alternative media, and their various actions to influence massmedia’s representation.
     The research discovered that: Firstly, mass media used different frames to represent migrantworker’s issues in different periods, these issues including social identity, wages, occupationalsafety and health, children’ s education and housing.
     Secondly, alternative frames were used in migrant workers’ self-construction in alternativemedia, which criticized the mass media’s frame and presented many uncovered social facts. Onthe other side, migrant workers’ self-construction also had something in common with therepresentation in mass media.
     Thirdly, various actions were implemented by migrant workers in order to change therepresentation in mass media. These actions increased the visibility of migrant workers’ issues inmass media, changed the frames of mass media to some extent, and created a friendly public spacefor their rights protection and social mobilization.
     The research also demonstrated that an image of ‘imaginary stranger’ was created by massmedia to construct and sustain the new urban-rural dual structure inside urban areas. Based onmigrant workers’ practices of self-construction and actions influencing mass media, the authorproved that issue visibility, alternative frame and subject’s attendance could measure the publicityof ‘public sphere’ in transformative society. Mover, alternative media should be defined by thequality of ‘counter-hegemony’ or ‘counter-frame’.
引文
①郭德宏:《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研究评述》,《安徽史学》2003年第1期
    ②沈原:《“强干预”与“弱干预”:社会学干预的两条途径》,取自李友梅等编,《转型社会的研究立场和方法》,第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3月版
    ③雷蔚真、邓力:《批判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对比分析——加拿大国家研究教授赵月枝做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术沙龙》,《国际新闻界》2006年11期
    ①邱林川:《新型网络社会的劳工问题》,《开放时代》2009年第12期;汪建华:《互联网动员与代工厂工人集体抗争》,《开放时代》2011年11期;王江松:《微博与劳工文化的传播》,《中国工人》2012年第3期
    ②卜卫:《利用传统媒介组织起来:探讨民间戏剧在农村社区反对家庭暴力运动中的作用》,选自卜卫、张祺主编:《消除家庭暴力与媒介倡导:研究、见证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第231-251页
    ③赵彬丰:《人大代表建议“新市民”取代“农民工”称谓》,《人民日报》2012年3月11日
    ④田野访谈,2012年3月
    ①曹晋:《抗争的途径:妇女与另类媒介》,《中国传媒报告》2008年第4期
    ②相关争论参见:李彬:《新新闻史:关于新闻史研究的一点设想》,《新闻大学》2007年第1期;程曼丽:《也谈新史学:关于新闻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新闻大学》2007年第3期;李彬、刘宪阁:《新闻社会史:1949年以后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一种可能》,《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3期
    ①在确定这些议题的过程中,笔者向打工者与劳工社会组织负责人咨询以确保它们同样属于打工群体关心的议题。
    ②赵敏:《农民工形象的传播学研究——以<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为例》,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李红涛、乔同舟:《污名化与贴标签:农民工群体的媒介形象》,《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5年第4期;
    ③黄达安:《“妖魔化”:农民工群体之媒介定型——国内报纸有关农民工报道的考察》,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④分别参见:李红涛、乔同舟:《污名化与贴标签:农民工群体的媒介形象》,《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5年第4期;文晓音:《城市报纸中的农民工形象研究——以<深圳特区报>和<晶报>为例》,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赵敏:《农民工形象的传播学研究——以<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为例》,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石洪萍:《主流媒体有关农民工报道的内容分析——以<人民日报>等五家报纸为例》,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何钉萍:《中国农民工形象的媒体再现研究——以<人民日报>为例》,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①李永健,谭恩花:《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不和谐音——大众传媒中的农民工刻板印象浅析》,《新闻记者》2008年第4期
    ②黄燕萍:《近年来我国媒体对农民工形象的呈现——以框架理论的观点》,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③黄达安:《“妖魔化”:农民工群体之媒介定型——国内报纸有关农民工报道的考察》,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④黄达安:《“妖魔化”:农民工群体之媒介定型——国内报纸有关农民工报道的考察》,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⑤陶建杰:《民工的媒介接触状况及评价——以上海市徐汇区为例》,《新闻大学》2003年冬,见注
    ⑥龙智慧:《我国都市类报纸中农民工形象的建构——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为例》,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⑦何钉萍:《中国农民工形象的媒体再现研究——以<人民日报>为例》,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万小广:《转型期社会利益冲突的媒介再现——主流媒体对农民工讨薪报道的架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论文,2010年
    ①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②卫夙瑾:《大众传媒与农民话语权——从农民工“跳楼秀”谈起》,《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第2期
    ③杨敦显:《媒介传播和农民工利益表达》,《当代传播》,2005年第6期;李艳红,《新闻报道常规与弱势社群的公共表达——当代城市报纸对“农民工”报道的量化分析》,2006年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魏泓飞:《农民工的媒介话语现状分析及其改善》,《东南传播》,2008年第7期;
    ①李红涛、乔同舟:《污名化与贴标签:农民工群体的媒介形象》,《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5年第4期;赵敏:《农民工形象的传播学研究——以<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为例》,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文晓音:《城市报纸中的农民工形象研究——以<深圳特区报>和<晶报>为例》,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②李艳红:《传媒市场化与弱势社群的利益表达——当代中国大陆城市报纸对“农民工”收容遣送议题的报道研究》,《传播与社会学刊》2007年第2期
    ③李艳红,《新闻报道常规与弱势社群的公共表达——当代城市报纸对“农民工”报道的量化分析》,2006年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
    ④李艳红,《新闻报道常规与弱势社群的公共表达——当代城市报纸对“农民工”报道的量化分析》,2006年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孙伟:《党报与都市报农民工讨薪报道对比研究》,《新闻知识》,2008年第6期
    ⑤何钉萍:《中国农民工形象的媒体再现研究——以<人民日报>为例》,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⑥陈红梅:《大众媒介与社会边缘群体的关系研究——以拖欠农民工工资报道为例》,《新闻大学》,2004年春季号
    ①陶建杰:《民工的媒介接触状况及评价——以上海市徐汇区为例》,《新闻大学》2003年冬季号;陶建杰:《一项对农民工媒介行为与知识水平的相关性研究》,《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张雅利:《农民工媒介接触状况及评议——以兰州地区为调查分析单位》,《东南传播》2008年第4期;杜忠锋,史晓宇:《对农民工媒介素养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昆明大学建筑工地为个案》,《东南传播》2011年第3期;夏耘海:《北京建筑业农民工的媒介使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论文,2010年
    ②汪建华:《互联网动员与代工厂工人集体抗争》,《开放时代》2011年第11期
    ①邱林川、王洪喆:《“南方两周末”:工友新闻兴趣组实践与传播赋权》,未刊稿
    ②李艳红:《欧美传播研究视野中的新闻传媒与弱势社群》,《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2期
    ③Manstios, G.regory: Media magic: Making class invisible. In P. S. Rothenberg (Ed.), Race, class, and gender inthe United States (3rd ed.).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1995
    ④J Rollings. Mass Communications and the American Worker, The Critical Communications Review,1983;Foltin, H. F. Presentation of the working world in the mass media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In Mosco,Vincent and J. Wasko (Eds.) The Critical Communication Review: Volume1. New Jersey: Ables PublishingCorporation.
    ⑤Robert M. Entman, Andrew Rojecki. The Black Image in the White Mind: Media and Race in America.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1; Robert M. Entman. The Black Image in the White Mind: Media and Race inAmeric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2
    ①Hall, Stuart (Ed.):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pp.61, London: Sage,1997.
    ②倪炎元:《再现的政治:解读媒介对他者负面建构的策略》,台湾《新闻学研究》第58期
    ③Richard Dyer: The Matter of Images: Essays on Representation. New York: Roultedge,2002, pp.2-3.
    ④Richard Dyer: The Matter of Images: Essays on Representation. New York: Roultedge,2002, pp.2-3.
    ⑤Humez, Jean McMahon: Gender, Race, and Class in Media: A Text-Reader, Sage Publications,2003
    ①潘忠党:《架构分析:一个亟需理论澄清的领域》,《传播与社会学刊》,2006年,第1期。
    ②万小广:《论架构分析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09期
    ③刘晓红、孙五三:《价值观框架分析——研究媒介和价值观变迁的可能途径》,《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第4期
    ①赵月枝、邢国欣:《传播政治经济学》,刘曙明等编,《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页511-538
    ②Mosco, V.(1996).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pp.67,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③Zhao Yuezhi.(2000).'From Commercialization to Conglomer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Presswithin the Orbit of the Party Stat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50(2):3–26
    ④赵月枝:《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第19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⑤赵月枝:《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第49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①杨念群:《“理论旅行”状态下的中国史研究——一种学术问题史的解读与梳理》,引自杨念群等主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130页
    ②行龙:《中国社会史研究向何处去》,引自行龙主编《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48页
    ③如[美]孔令飞:《叫魂:1786年中国妖术大恐慌》,陈兼等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年第1版;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李德英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2月第1版;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等
    ④如[美]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王希译,商务出版社,2002年;迈克尔·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陈昌凤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沈荟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第2版
    ⑤[法]勒高夫等主编:《新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第13页,转引自行龙主编:《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48页
    ⑥梁启超:《中国历史研究法·自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年4月第1版,第3页
    ⑦参见[法]弗朗索瓦·多斯:《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⑧事实上,年鉴学派第二代学者布罗代尔就以提倡“总体史”闻名,其代表作《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反映这一史学主张。
    ⑨[法]马克·布洛赫:《历史学家的技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2页,转引自行龙主编:《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第42页
    ⑩《社会文化史:史学研究的又一新路径》,《光明日报》2010年8月17日
    ①参见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8页;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第6页唐海江:《“正在构成”的新闻史:社会建构论与中国新闻史研究》,《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7期
    ②李彬:《对新闻史研究方法的思考与建议》,《新闻大学》1996年冬;李彬:《新新闻史:关于新闻史研究的一点设想》,《新闻大学》2007年第1期;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李彬、刘宪阁:《新闻社会史:1949年以后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一种可能》,《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3期
    ③李彬:《新新闻史:关于新闻史研究的一点设想》,《新闻大学》2007年第1期
    ④李彬、刘宪阁:《新闻社会史:1949年以后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一种可能》,《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3期
    ⑤[美]迈克尔·舒德森:《新闻社会学》,徐桂权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⑥迈克尔·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陈昌凤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7页
    ⑦[加]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沈荟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第2版
    ①Todd Gitlin.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New Left.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
    ②Todd Gitlin.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New Left.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 pp.295.
    ③Todd Gitlin.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New Left.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 pp.303.
    ①Todd Gitlin.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New Left.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 pp.303.
    ①Turner, John; Oakes, Penny (1986)."The significance of the social identity concept for social psychology withreference to individualism, interactionism and social influence". British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25(3):237–252
    ②[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③[美]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胡正荣,张锐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④余亚梅、唐贤兴:《政府偏好与制度起源——以1950年代后的收容遣送政策为例》,2012年第3期
    ⑤[日]松村史穗:《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粮食供应政策的演进过程》,《社会经济史学》第75卷第4号,2009年11月,2012年8月30日取自“现代中国地域研究”网站,http://www.china-waseda.jp/
    ①王毅杰,倪云鸽:《流动农民社会认同现状探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②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潘毅、任焰,2010,《农民工的隐喻:无法完成的无产阶级化》,共识网(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ggzhc/article_2010071313280.html),2012年8月31日访问
    ③王毅杰,倪云鸽:《流动农民社会认同现状探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④李艳红:《传媒市场化与弱势社群的利益表达――当代中国大陆城市报纸对“农民工”收容遣送议题报道的研究》,《传播与社会》2007年第1期
    ①1984年,中共中央颁布4号文件《关于开创社队企业新局面的报告》,决定把“社队企业”改名为“乡镇企业”。
    ②零点调查公司:《中国三十年人口流动的阶段性特点》,转引自韩福东:《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南方都市报》2011年7月20日
    ①《1988年:价格闯关带来的囤积居奇和抢购风波》,《瞭望新闻周刊》2008年4月17日
    ①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年,第2页
    ②《改革开放30年:记录中国关于农民工政策变迁》,《京华时报》2008年11月18日
    ①具体统计方法:某种媒介称谓的稿件比例=某种媒介称谓的稿件数量÷各种媒介称谓的稿件数量之和
    ①何钉萍:《中国农民工形象的媒体再现研究——以<人民日报>为例》,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②万小广:《转型期社会利益冲突的媒介再现》,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③文晓音:《城市报纸中的农民工形象研究——以<深圳特区报>和<晶报>为例》,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④李洪涛等:《污名化与贴标签:农民工群体的媒介形象》,2005年中国传媒论坛论文集
    ①谢晨:《“打工文学与外来工读书文化权利”调查问卷样本分析》,杨宏海主编《打工文学备忘录》,第47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①打工诗人许强访谈,2012年8月
    ②打工文化艺术节是由工友之家组织举办、全国十几个劳工团队参与,所有作品均来自工友
    ①李海涛:《我是农民我怕谁》,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第221页
    ②唐新勇:《城市农民》,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第227页
    ③许多:《走南闯北》,见《第三届打工文化艺术节民谣·诗歌作品集》,北京工友之家编,2010年
    ④青蝇吊客:《农民工》,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第105页
    ⑤许强:《为几千万打工者立碑》,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第26页
    ⑥陈忠村:《穿行在上海的外乡人》,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第207页
    ⑦陈忠村:《大树移植》,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第209页
    ⑧晴朗李寒:《揽工汉子》,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第274页
    ⑨张绍明:《回家就像作客》,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第230页
    ①黄世钊:《名片》,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第180页
    ②刘虹:《打工的名字》,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第22页
    ③方刚:《农民工》,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第105页
    ④许强:《打工者生存白皮书》,见《第三届打工文化艺术节民谣·诗歌作品集》,北京工友之家编,2010年
    ⑤方舟:《揣暂住证的人》,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第191页
    ⑥孙恒:《打工、打工、最光荣!》,见《第三届打工文化艺术节民谣·诗歌作品集》,北京工友之家编,2010年
    ①许强:《为几千万打工者立碑》,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第26页
    ②冷慰怀:《路——为鞋厂的打工姐妹立传》,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第260页
    ③姜国良:《拥抱生命》,见《第三届打工文化艺术节民谣·诗歌作品集》,北京工友之家编,2010年
    ④许强:《西岭下的兄弟》,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第270页
    ⑤杨长发:《工地上的汉子》,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第310页
    ⑥李斌平:《外乡人》,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第255页
    ⑦许强:《钉在眼睛上的铁钉》,《第二届打工文化艺术节民谣·诗歌作品集》,北京工友之家编,2009年
    ⑧家禾:《农民工》,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第109页
    ⑨方刚:《农民工》,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第224页
    ⑩赵大海:《异乡人自述》,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第319页
    ①许强,《西岭下的兄弟》,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第270页
    ②方舟,《揣暂住证的人》,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第191页
    ③段玉,《我的名字叫金凤》,《第二届打工文化艺术节民谣·诗歌作品集》,北京工友之家编,2009年
    ④方刚,《农民工》,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第224页
    ⑤刘虹,《打工的名字》,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第22页
    ⑥孙恒:《我们的世界,我们的梦想》,见《第三届打工文化艺术节民谣·诗歌作品集》,北京工友之家编,2010年
    ①庄红韬:《郭树清委员:“农民工”称谓该改了》,新华网2004年3月9日,取自腾讯网,2012年9月12日访问,http://news.qq.com/a/20040307/000098.htm
    ②练洪洋:《“农民工”称谓不是关键》,《京华时报》2004年3月9日
    ③其中,笔者在多个场合观察到工友及工人对这个议题进行讨论,包括2009年1月首届打工文化艺术节、2011年南方工人汇演;同时,这个议题也出现在工友刊物上
    ①任沁沁、王攀、刘刚:《中国有意取消农民工称谓》,新华网2012年1月4日,取自新华网,2012年9月12日访问,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1/04/c_111368128.htm
    ②李建华:《从身份政治到公民政治》,《书屋》2010年第9期
    ③人民网:《国务院研究室:农民工称谓是经研讨后确定》,http://politics.people.com.cn/BIG5/1026/4245903.html
    ④[美]克里斯·巴克著:《电视、全球化与文化认同》,第11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⑤[英]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第62-63页
    ①李建华:《从身份政治到公民政治》,《书屋》2010年第9期
    ②李建华:《从身份政治到公民政治》,《书屋》2010年第9期
    ③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
    ④陈映芳等:《征地与郊区农村的城市化——上海市的调查》,文汇出版社2003年版
    ⑤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
    ①白天亮:《同工同酬有多远》,《人民日报》2007年7月16日
    ②田野观察,2012年7月
    ③北京工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打工者居住现状与未来发展调查报告》,第136页,2009年10月
    ④北京工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打工者居住现状与未来发展调查报告》,第13页,2009年10月
    ⑤田野访谈,2010年
    ⑥很多媒体在报道中引用他们的观点,并逐渐改变称呼。相关报道如:《中国新工人:在无名的世界里》,《法治周末》2013年1月16日;《打工春晚:大声唱歌,让世界听到我说》,《中国青年报》2013年1月9日;《“新工人”文化:简单而又复杂的幸福》,《中国艺术报》2012年5月2日;《新工人子女来京与父母团圆》,新华网2011年7月29日
    ⑦杨击:《理解霍尔——从媒介功能和新闻真实性的角度看》,《现代传播》2001年第3期
    ①[美]克里斯·巴克著:《电视、全球化与文化认同》,第141-142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①包晓云:《农民工报道中属性议程设置的变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9期;方晓红,贾冰:《论<人民日报>“农民形象”塑造——兼议衡量媒介三农报道的一个重要指标》,《新闻界》,2005年第4期;黄燕萍:《近年来我国媒体对农民工形象的呈现》,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②国务院政研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2007年,访问时间,2010年4月27日,取自国务院扶贫办网站http://www.cpad.gov.cn/data/2007/0108/article_332337.htm
    ③张建华,李萌:《农民工身份与工资拖欠:一个基于制度视角的分析》,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2012年9月18日访问,http://www.cenet.org.cn/cn/CEAC/2005in/de052.doc
    ④佟丽华,肖卫东,《中国农民工维权成本的调查报告》,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2005年
    ①SACOM:《建筑业农民工:廿一世纪的“包身工”》,2009,取自SACOM网站http://sacom.hk/
    ②《"跳楼秀"造成公共资源浪费严重者可送劳教》,《广州日报》2008年6月25日
    ③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沈亚英:《<人民日报>农民工报道研究(1988—2006)》,西北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包晓云:《农民工报道中属性议程设置的变化》,《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第9期
    ①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第350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①《外地人进京做工要申领“做工证”》,新华社1990年2月13日
    ②《总理答记者问》,新华社1989年4月3日
    ①《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切实做好春运期间组织民工有序流动和灾区农村劳动力就地安置工作的紧急通知》,新华社1999年1月24日
    ②《(基层代表之声)民工薪酬期待法律保护》,新华社2001年3月5日
    ③《(加强治安防范巩固“严打”成果)克扣拖欠农民工工资行不通了》,新华社2002年4月23日
    ①万小广:《转型期社会利益冲突的媒介再现——主流媒体对农民工讨薪报道的架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论文,2010年
    ①汪凯:《大众传媒与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转型时代的状况与趋向》,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②陈怀林:《试析中国媒体制度的渐进改革──以报业为案例》,《新闻学研究》,2000年第62期
    ③卫夙瑾:《大众传媒与农民话语权——从农民工“跳楼秀”谈起》,《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第2期
    ①李艳红:《传媒市场化与弱势社群的利益表达——当代中国大陆城市报纸对“农民工”收容遣送议题的报道研究》,《传播与社会学刊》,2007年第2期
    ②不同学者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不一样,Zhao Yuezhi.(2000).'From Commercialization to Conglomeration: The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Press within the Orbit of the Party Stat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50(2):3–26
    ③姚润丰,章利新,陈君,《中国采取措施支持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新华社2008年12月28日
    ④姚润丰,章利新,陈君,《中国采取措施支持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新华社2008年12月28日
    ⑤一些典型报道,如《河南:农民工返乡创业享受下岗职工优待政策》,新华社2009年2月5日;《安徽:70余万农民工返乡创业“打工经济”正向“创业经济”转变》,新华社2009年1月10日;《(坚定信心应对挑战)在家乡创业并不比外出找工作难——江苏涟水县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调查》,新华社2009年3月3日
    ①李德瑞:《学术与时势:1990年代以来中国乡村政治研究的“再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
    ②《两岸三地高校富士康调研总报告》,搜狐,2012年10月1日访问,http://it.sohu.com/20101009/n275489839.shtml
    ③黄世钊:《冬天的树》,选自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第183页,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
    ①陈传贵:《从工地上走过来的一群人》,选自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珠海出版社2007年,第339页
    ②孙恒访谈,2011年1月
    ③[美]詹姆斯·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程立显等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
    ④许多:《六里桥》,选自《尊严:劳动者的诗与歌》,北京工友之家编,2010年9月
    ⑤黄世钊:《冬天的树》,选自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183页,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
    ①许多:《北京北京》,选自《尊严:劳动者的诗与歌》,北京工友之家编,2010年9月
    ②《两岸三地高校富士康调研总报告》,搜狐,2012年10月1日访问,http://it.sohu.com/20101009/n275489839.shtml
    ③雨兰,《看大楼的民工》,《打工诗人》2009年9月第24期
    ④许强,《洗墙工钟家财的手和脚》,选自《尊严:劳动者的诗与歌》,北京工友之家编,2010年9月
    ⑤柳冬妩,《试用》,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珠海出版社2007年,第88页
    ⑥谢湘南,《试用期与七重奏》,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第202页
    ⑦王超:《电影中农民工的媒介形象再现分析:以2001—2010年中国农民工题材的电影为例》,《东南传播》2011年第8期
    ①时永:《你欠我的》,摘自《时永:给张艺谋写了歌还要为农民工讨薪》,《成都商报》2007年3月8日
    ①《威武不能屈——老陈访谈录》,《工友天地》第十八期,2009年11月
    ②《这些年,我们挺起了中国》,《工友天地》第二十六期,2012年5月
    ①小国,黄秦:《回忆当年》,《工友天地》第二十四期,2011年9月
    ②李天浩:《飘零的花》,《工友天地》第二十二期,2010年10月
    ③分别是:阿Q:《九天印刷厂打工记》,《工友通讯》第二十期,2012年1月;田胜:《苏州地区正式员工与劳务派遣员工的差异比较》,《工友通讯》第二十期,2012年1月
    ④老何口述,老黑整理:《一个民工的美丽期待》,《安全帽》2009年第4期
    ⑤阿宝:《老刘的工作经历》,《工友天地》第二十六期,2012年5月
    ①记者访谈,2010年
    ②沈又荣:《男子屡屡导演农民工跳楼》,《长江商报》2009年05月28日
    ①黄玉浩:《章和进讨薪记》,《新京报》2009年6月10日
    ②宋振涛:《唆使工人爬塔吊上访工头导演跳楼秀被清出青岛》,《青岛早报》2006年9月19日
    ③谭秋明:《工人为讨薪导演跳楼秀包工头被拘十五天》,《广州日报》2007年1月25日,
    ①《政协委员张茵建议取消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2008年3月2日,新浪网,2012年10月5日访问,http://news.sina.com.cn/c/2008-03-02/033515055748.shtml
    ②《玖龙纸业被指“血汗工厂”事件调查》,《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4月21日
    ①张欢,王年华:《张茵:SACOM是想搞垮国内企业》,《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5月8日
    ②《张茵首次回应对玖龙纸业“血汗工厂”的指责》,《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5月8日
    ③《广东总工会否认玖龙纸业为“血汗工厂”》,《南方日报》2008年5月13日
    ④《张茵:今年提案不想再谈劳动合同法》,《新文化报》2009年3月4日
    ⑤《广东总工会否认玖龙纸业为“血汗工厂”》,《南方日报》2008年5月13日
    ⑥田野观察,2009年
    ①张欢,王年华:《张茵:SACOM是想搞垮国内企业》,《南方人物周刊》2008年5月8日
    ①[美]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胡正荣,张锐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②Williams. R.(1980). Means of Communication as Means of Production. In Problems in Materialism andCulture: Selected Essays. London: Verso pp.50-63
    ③[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①于欣华,霍学喜:《农民工工伤保险困境分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②王冬梅:《我国接触职业危害的劳动者达2.2亿》,《工人日报》,2012年6月20日
    ③田兴春:《安监总局:现有职业病例报告数字仅是“冰山一角”》,人民网,2011年12月31日,http://npc.people.com.cn/GB/16773614.html
    ④朱烁:《全国50万企业有职业危害,损失2千亿》,《北京晨报》2004年8月20日
    ⑤国务院政研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2007年,访问时间,2010年4月27日,取自国务院扶贫办网站http://www.cpad.gov.cn/data/2007/0108/article_332337.htm
    ⑥许素睿:《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⑦张开云,吕惠琴,许国祥:《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⑧国务院政研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2007年,访问时间,2010年4月27日,取自国务院扶贫办网站http://www.cpad.gov.cn/data/2007/0108/article_332337.htm
    ⑨张伟杰:《中国职业病呈高发态势专家建议立法加大惩罚力度》,《工人日报》2011年10月29日
    ①国务院政研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2007年,访问时间,2010年4月27日,取自国务院扶贫办网站http://www.cpad.gov.cn/data/2007/0108/article_332337.htm
    ②于欣华,霍学喜:《农民工工伤保险困境分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①参见《工人日报》1993年11月30日、1993年12月26日、1994年12月14日和《光明日报》1993年11月23日的报道,转引自佟新:《社会结构与历史事件的契合——中国女工的历史命运》,《社会学研究》2003年第5期
    ②何广怀:《深圳葵涌11·19火灾事故责任人被判刑》,新华社1994年12月13日
    ①万小广:《转型期社会利益冲突的媒介再现——主流媒体对农民工讨薪报道的架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论文,2010年
    ①罗德远:《刘晃棋,我的打工兄弟》,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第61页,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
    ①周亮,《小工的泥桶》,《第一届打工文化艺术节民谣·诗歌作品集》,北京工友之家编,2009年
    ②2009,田野访谈资料
    ③阿班,《再见萤火虫》,选自《尊严:劳动者的诗与歌》,北京工友之家编,2010年9月
    ①郁金:《为一块煤哭泣》,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第138页,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
    ②何真宗,《纪念碑》,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第170页,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
    ③彦君,《手手脚脚》,《第一届打工文化艺术节民谣·诗歌作品集》,北京工友之家编,2009年
    ④田野访谈,2009年
    ⑤陈传贵:《从工地掉下来的一个人》,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第340页,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
    ①宋世安的《黑色的记忆——中国矿难不完全记录》,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第356页,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
    ②郭杰广:《黑心矿》,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第325页,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
    ③参见《尊严:劳动者的诗与歌》,北京工友之家编,2010年9月
    ①参见《尊严:劳动者的诗与歌》,北京工友之家编,2010年9月
    ②苏琦:《断指之痛》,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第240页,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
    ③小刘:《挺直我们的脊梁》,见《第二届打工文化艺术节民谣·诗歌作品集》,北京工友之家编,2009年
    ①小文:《小文维权访谈录》,整理者:全桂荣,《工友天地》2008年第13期,第22页
    ②“影像发声”,《工友天地》,2012年第26期,第22页
    ①“身体之痛”专题,《工友天地》2009年第16期,第39页
    ②《工伤后何去何从?》,《工友天地》2011年第23期,第44-47页
    ③《“左撇子”为工伤者撑起一片天》,《南方工报》2010年12月15日
    ④《为了忘却的纪念——纪念为祖国的建设付出生命和健康的工人》,《工友天地》2010年第20期,第39页
    ①《这些年,我们挺起了中国》,《工友天地》2012年第26期,第2-7页
    ②《“小小草工友家园”劳动节里外来工们“晒”希望》,《晶报》2012年5月2日
    ③《龙城医院工伤康复服务》,《工友天地》2009年第18期,第26页
    ④邱林川,王洪哲:《“南方两周末”:工友新闻兴趣组实践与传播赋权》,未刊稿
    ①《黑手那卡西乐团简介》,黑手那卡西网站,2013年3月12日访问,http://nakasi.org/?p=694
    ①[巴西]弗莱雷(Freire)著:《被压迫者教育学》,顾建新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①根据《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大爱清尘基金简介》整理,详见大爱清尘官方网站,2013年3月24日访问,http://www.daaiqingchen.org/plus/list.php?tid=4
    ②王克勤:《甘肃“尘肺村”揭秘黑松驿镇惊现近百尘肺病农民工》,《中国经济时报》2010年1月20日
    ③王克勤:《大爱清尘的推动与思考》,大爱清尘网站,2013年3月24日访问,http://www.daaiqingchen.org/a/xinwendongtai/xingyedongtai/2012/0329/9.html
    ①Pantelis Vatikioti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Alternative Media. Westminster Papers in Communication andCulture2005:2(1), London
    ②田野观察材料,2009年
    ①《全国农民工总量达2.4亿人》,《中国青年报》2011年5月24日
    ②《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约5800万人》,新华网,2009年5月27日
    ③《流动儿童逾2700万:全国妇联提出对策建议》,《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11月21日
    ④范先佐:《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教育公平与制度保障》,《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⑤国家教委:《城镇流动人口中适龄儿童、少年就学办法(试行)》,1996年4月2日,取自北大法意网,2012年12月18日访问,http://www.lawyee.net/Act/Act_Display.asp?RID=702160
    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年5月29日,取自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2012年12月18日访问,http://www.edu.cn/20010907/3000665.shtml
    ①杨颖秀:《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的十年演进及重大转变》,《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②国务院政研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2007年,访问时间,2010年4月27日,取自国务院扶贫办网站http://www.cpad.gov.cn/data/2007/0108/article_332337.htm
    ③《中国流动儿童失学率高达9.3%》,《华声报》2003年11月6日,取自新浪网,2012年12月19日访问,http://news.sina.com.cn/o/2003-11-06/09281065536s.shtml
    ④国务院政研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2007年,访问时间,2010年4月27日,取自国务院扶贫办网站http://www.cpad.gov.cn/data/2007/0108/article_332337.htm
    ⑤范先佐:《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教育公平与制度保障》,《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⑥杜燕:《北京超七成来京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进公办学校》,取自中国新闻网,2012年12月19日访问,http://www.chinanews.com/edu/2012/10-24/4273996.shtml
    ⑦杜丁:《北京教委回应关打工子弟校称不让1个学生失学》,《新京报》,2011年8月17日,取自新浪网,2012年12月19日访问,http://news.sina.com.cn/c/2011-08-17/040023002245.shtml
    ⑧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调研报告》,《教育研究》2008年第4期
    ①范先佐:《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教育公平与制度保障》,《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1期
    ②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年第1期
    ③叶敬中,王伊欢,张克云,陆继霞:《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情感生活的影响》,《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4期
    ④李艳红:《新闻报道常规与弱势社群的公共表达——广州城市报纸(2000~2002)对“农民工”报道的量化分析》,《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
    ①韩嘉玲:《北京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的调查》,《青年研究》2001年第8期
    ②江立华,鲁小彬:《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综述》,《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③《热点之一:“流动的孩子”哪儿上学?》,《中国教育报》2003年7月7日
    ①韩嘉玲:《北京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的调查》,《青年研究》2001年第8期
    ①《北京人关心外地娃——政府投资建学校老教师重拾教鞭》,《北京日报》2001年5月29日
    ①同上注
    ②《(“两会”组稿?民工权益)“请关注200多万民工学龄子女的上学问题”》,新华社2002年3月6日
    ③《8岁的弟弟会背诗画画,13岁的姐姐能抄会写,跟着来京打工的妈妈长年栖身于地井中———姐弟俩特想上学读书》,《北京日报》2004年1月6日
    ④同上注
    ①《‘乡下来的孩子也是中国的孩子’--农民工子弟学校亟待扶助和规范》,《新华每日电讯》2002年5月21日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关注农民工子女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新华社2007年6月28日
    ③《明星助学慈善拍卖——北京市农民工子女教育巡展明天闭幕》,《北京晚报》2004年11月20日
    ④新华社:《专家指出:应正确认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2002年4月11日
    ①前北京市教委主任刘利民在2010年1月25日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说,北京学校向打工子弟敞开应有度,开放无“度”会形成“洼地”效应,“教育办得越好、越是免费、来的人员就越多”。
    ②这种现象此前已有研究者发现,详见孙五三:《批评报道作为治理技术——市场转型期媒介的政治—社会运作机制》,《新闻与传播评论》2002年卷
    ③《温总理追忆中学时代》,《北京晚报》2003年9月11日
    ①《(新华时评)以“穷人教育学”破解教育难题》,新华社2007年9月10日
    ②2007年央视春晚,北京海淀区行知实验学校学生朗诵《心里话》
    ③阿班:《童工谣》,《第一届打工文化艺术节民谣·诗歌作品集》,北京工友之家编,2009年
    ①赖居林:《幸福的小女孩》,《第二届打工文化艺术节民谣·诗歌作品集》,北京工友之家编,2009年
    ②杨卫东:《隔阂》,《第二届打工文化艺术节民谣·诗歌作品集》,北京工友之家编,2009年
    ①魏先和:《写给儿子的诗》,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第148页
    ②刘磊:《乡村的留守孩子》,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第347页
    ③段玉:《小小的渴望》,《第二届打工文化艺术节民谣·诗歌作品集》,北京工友之家编,2009年
    ①孙恒:《打工子弟之歌》,《第二届打工文化艺术节民谣·诗歌作品集》,北京工友之家编,2009年
    ①《孩子,你在家乡还好吗?》,《工友天地》2010年8月第二十一期,第12页
    ②《北京打工子弟学校开学前被铲平》,《工友天地》2011年9月第二十四期第33页
    ③《<流动的心声>月刊简介》,2008年11月27日,取自“流动的心声”博客,2012年12月28日访问,http://blog.sina.com.cn/s/blog_5dc10b050100cj00.html
    ①高晗:《妈妈的手》,《流动的心声》2009年5月第9期
    ②教嘉敏:《写给父母的一封信》,《流动的心声》2009年5月第9期
    ③《流动的心声》2009年7-8月第11期
    ④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调研报告》,《教育研究》2008年第4期
    ⑤程乐:《老师,我想对你说》,《流动的心声》2009年5月第9期
    ⑥窦紫薇:《老师,我想对你说》,《流动的心声》2009年7-8月第11期
    ①《无果树》,《流动的心声》2009年5月第9期
    ②刘锐:《和妈妈聊聊天》,《流动的心声》2009年5月第9期
    ③《流动的心声》,《流动的心声》2009年5月第9期
    ①《致教育部长的一封信:请保留“同心实验学校”》,同心实验学校,2013年3月28日访问,http://www.tongxinedu.org/Item/Show.asp?m=1&d=281
    ①林克:《心在,学校在》,腾讯网,2013年3月27日访问,http://news.qq.com/zt2012/living/one_heart.htm
    ①邹小华:《城市空间、社会分层与社会和谐》,《城市问题》2007年第5期
    ②同上
    ③方可:《中国城市住房改革:回顾与展望》,《时代建筑》2004年第5期
    ④建设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住房公积金管理若干具体问题的指导意见》(建金管[2005]5号),2005年1月10日,取自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ztzl/nmg/content_412463.htm,2013年1月12日访问
    ⑤新华网:《五部委印发关于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指导意见》,2008年1月18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1/18/content_7446430.htm
    ⑥韩俊:《解决农民工住房应将其纳入保障房体系》,《农村工作通讯》2012年第16期
    ①“我国农民工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研究”课题组:《农民工住房态势及其政策框架》,《社会与人口》2010年第10期
    ②国务院政研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2007年,访问时间,2010年4月27日,取自国务院扶贫办网站http://www.cpad.gov.cn/data/2007/0108/article_332337.htm
    ③黄卓宁:《农民工住房来源及住房水平的实证研究》,《珠江经济》2007年第9期
    ④黄卓宁:《农民工住房来源及住房水平的实证研究》,《珠江经济》2007年第9期
    ⑤国务院政研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2007年,访问时间,2010年4月27日,取自国务院扶贫办网站http://www.cpad.gov.cn/data/2007/0108/article_332337.htm
    ⑥王凯,侯爱敏,翟青:《城市农民工住房问题的研究综述》,《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第1期
    ⑦王凯,侯爱敏,翟青:《城市农民工住房问题的研究综述》,《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第1期
    ⑧吴晓:《“边缘社区”探察——我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特征透析》,《城市规划》2003年第4期。转引自韩嘉玲,张妍:《流动人口的贫困问题:一个多维的研究视角》,《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第12期
    ⑨黄卓宁:《农民工住房来源及住房水平的实证研究》,《珠江经济》2007年第9期
    ⑩《表1:第一代打工群体和新生代打工群体的对比》,取自吕途:《中国新工人:迷失与觉醒》,第10页,法律出版社2012年国家统计局网站:《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结构和特点》,取自新浪网,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10314/10359524872.shtml,2013年1月16日访问
    ①陈映芳、夏佑至:《城市中国的逻辑》,《天涯》2013年第1期
    ②《打工者居住现状和未来发展调查报告》,北京工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2009年10月,第134页
    ③漆畅青,何帆,《城市化与贫民窟问题》,《开放导报》2005年第6期;秦晖:《城市化与贫民权利———近代各国都市下层社区变迁史》,《南方都市报》2008年4月13日;秦晖:《城市化:容忍贫民窟与贫民权利》,《中国市场》2008年第24期;陈友华:《迁徙自由、城市化与贫民窟》,《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吕新雨:《新乡土主义,还是城市贫民窟?》,《开放时代》2010年第4期
    ④秦晖:《城市化与贫民权利———近代各国都市下层社区变迁史》,《南方都市报》2008年4月13日吕新雨:《新乡土主义,还是城市贫民窟?》,《开放时代》2010年第4期
    ⑤王凯,侯爱敏,翟青:《城市农民工住房问题的研究综述》,《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第1期
    ①《清除都市中的“恶瘤”——长沙市整顿市容侧记》,新华社1990年12月6日
    ①《鸡西市加强对流动人口进行人口普查宣传教育》,新华社1990年6月21日
    ②《天津切实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综合治理》,新华社1995年7月17日
    ③贾文军,徐岚:《城郊结合部治安——不可毕其功于一役》,《经济参考报》1998年8月19日
    ④《杨寨镇5000余“打工仔”喜迁公寓》,新华社1995年8月24日
    ⑤《杭州:打工仔住进公寓楼》,新华社1999年8月3日
    ①《中国“弱势群体”感受政府关爱》,新华社2001年3月8日
    ②《寒夜,农民工兄弟们住得暖和不?》,《经济参考报》2006年1月6日
    ③《首个农民工廉租房社区年底竣工》,《潇湘晨报》2004年10月26日
    ④《重庆新规定:农民工可购买经济适用房》,新华社2006年8月16日
    ①《“都市里的村庄”成街道干部“心病”——北京地区“城中村”问题调查》,新华社2004年8月10日
    ②《重庆通过户籍改革赋予农民工“市民权”》,新华社2011年11月6日
    ①李明亮《纪事:一个农民工的意外死亡》,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第143页,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
    ②许强:《十六个煤油炉:二平方米的人生》,见《第二届打工文化艺术节民谣·诗歌作品集》,北京工友之家编,2009年
    ③刘洪希:《202》,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第124页
    ④叶才生:《出租屋查夜》,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第307页
    ⑤郁金:《狗一样的生活》,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第134页
    ①韩歆:《带家具出租房屋》,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第235页
    ②叶耳:《31区》,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第150页
    ③张绍民:《地下室》,见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第233页
    ④许强:《十平方米,十户人家》,见《第二届打工文化艺术节民谣·诗歌作品集》,北京工友之家编,2009年
    ①许多:《这矮矮的村庄是我们在这城市的家》,见《第三届打工文化艺术节民谣·诗歌作品集》,北京工友之家编,2010年
    ②《宿舍里的天空》,《工友天地》2009年7月第十七期,第5-7页
    ③引用的文献是任焰、潘毅:《宿舍劳动体制劳动控制欲抗争的另类空间》,《开放时代》2006年第3期
    ①《宿舍里的天空》,《工友天地》2009年7月第十七期,第8-9页
    ②《工友天地》,2011年1月第二十三期,第29页
    ①《流浪的脚步——凯伦访谈录》,《工友天地》2009年11月第十八期,第5-6页
    ②《宿舍里的天空》,《工友天地》2009年7月第十七期,第10-11页
    ③《工厂宿舍卫生注意》,《工友天地》2008年4月第十三期,第40页
    ④张子凯:《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述评》,《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9月
    ①兰方、王璇:《外来工何处安家》,财经网,2009年10月30日,http://www.caijing.com.cn/2009-10-30/110299250.html
    ②孙涛,陈宁,李文:《15分钟距离——深圳横岗:从工业区到商业区》,《南方都市报》2009年11月14日
    ③朱剑敏、王海洋、李亚红:《“没时间没能力娱乐休闲”——部分来京务工人员文化生活调查》,新华社2010年10月20日
    ④宋学鹏:《第三代打工者生存现状:活在一个没有名字的世界》,《法治周末》2013年1月16日
    ⑤吕途:《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法律出版社2013年
    ①[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7页
    ②[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华夏出版社2005年,第12页
    ③[美]丹尼尔·戴扬,伊莱尔·卡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麻争旗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①[美]丹尼尔·戴扬、邱林川、陈韬文:《“媒介事件”概念的演变》,《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年第9期:1-17
    ②[美]迈克尔·舒德森:《新闻社会学》,徐桂权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第83页
    ③陈映芳:《城市中国的逻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5月,第57页
    ④潘毅、任焰:《国家与农民工:无法完成的无产阶级化》,《二十一世纪评论》,2008年6月号
    ①潘忠党:《传媒的公共性与中国传媒改革的再起步》,《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年第6期
    ②哈贝马斯:《公共领域》,汪晖译,汪晖、陈燕谷编,《文化与公共性》,第125-126页,三联出版社1998年
    ③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第15页,学林出版社1999年
    ④赵月枝:《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第49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①Fraser. N.(1992). Rethinking the public sphere: 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actually existing democracy.In Calhoun. C.(ed.). 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100-142).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转引自赵月枝:《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第50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②Fraser. N.(1992). Rethinking the public sphere: 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actually existing democracy.In Calhoun. C.(ed.). 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100-142). Cambridge, Mass: The MIT Press.转引自赵月枝:《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第50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③李金诠:《论社会理论对中国新闻业的解放潜力》,《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3年1月号,2013年4月7日访问,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001019g.htm;黄旦:《中国媒体的公共空间及其未来》,《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年第6期;潘忠党:《传媒的公共性与中国传媒改革的再起步》,《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年第6期
    ④潘忠党:《传媒的公共性与中国传媒改革的再起步》,《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年第6期
    ⑤Curran,2002,转引自赵月枝:《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第36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⑥赵月枝:《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第36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①万小广:《论架构分析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09期
    ②赵月枝:《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第169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③李金诠:《论社会理论对中国新闻业的解放潜力》,《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3年1月号,2013年4月7日访问,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001019g.htm
    ④黄宗智:《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阶级斗争:从土改到文革时期的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选自《中国乡村研究》(第2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
    ①赵月枝:《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第51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②潘忠党:《传媒的公共性与中国传媒改革的再起步》,《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年第6期
    ③[美]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刚、刘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①王绍光:《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②如汪建华:《互联网动员与代工厂工人集体抗争》,《开放时代》2011年11期;黄荣贵、桂勇:《互联网与业主集体抗争:一项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王江松:《微博与劳工文化的传播》,《中国工人》2012年第3期
    ③赵月枝:《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第39页,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
    ④John Downing. Social Movement Theories and Alternative Media: An Evaluation and Critique.Communication, Culture&Critique,2008(1)
    ⑤罗慧:《传播公地的重建及其问题:西方另类媒体研究》,武汉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⑥Atton. Alternative Media, pp.25, London: Sage,2002
    ⑦Atton. Alternative Media, pp.21, London: Sage,2002
    ①M Sandoval, C Fuchs. Towards a critical theory of alternative media,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0(27):141-151
    ②M Sandoval, C Fuchs. Towards a critical theory of alternative media,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0(27):141-151
    ③M Sandoval, C Fuchs. Towards a critical theory of alternative media,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0(27):141-151
    ④M Sandoval, C Fuchs. Towards a critical theory of alternative media, Telematics and Informatics,2010(27):141-151
    ⑤冯建三:《〈论市场社会主义〉、中国与传媒》,《人文社会科学简讯》(台湾)2008年第3期
    ⑥《国家资本主义在崛起》(The Rise of State Capitalism),《经济学人》2012年1月21日,取自《经济学人》网站,2013年4月7日访问,http://www.economist.com/node/21543160
    ⑦黄宗智:《国营公司与中国发展经验:“国家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放时代》2012年第9期
    ⑧林芬、赵鼎新:《霸权文化缺失下的中国新闻和社会运动》,《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年第6期;曾繁旭:《形成中的媒体市民社会:民间声音如何影响政策议程》,《新闻学研究》2009年总第100期
    ⑨[美]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胡正荣,张锐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①Vatikiotis, Panteli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Alternative Media, Westminster Papers in Communicationand Culture,2004,1(2):4–29
    ②卜卫:《行动传播研究:概念、方法论、研究策略与挑战——以“移民、传播与赋权”研究课题为例》,2013年,未刊稿
    ③打工诗人许强访谈,2012
    1.卜卫、张祺主编:《消除家庭暴力与媒介倡导:研究、见证与实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
    2.陈映芳:《城市中国的逻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年5月
    3.陈阳:《协商女性新闻的碎片: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媒体里的国家、市场和女性主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
    4.丁云亮《:阶级话语的叙述与表象:1950年代上海工人之文化经验》,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年
    5.吕途:《中国新工人:迷失与崛起》,法律出版社2013年
    6.王笛:《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1870-1930》,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7.汪晖、陈燕谷编,《文化与公共性》,三联出版社1998年
    8.行龙编:《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9.许强,罗德远,陈忠村主编:《中国打工诗歌精选》,珠海出版社2007年5月
    10.杨念群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11.杨念群:《再造“病人”:中西医冲突下的空间政治(1832-1985)》,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12.杨宏海编:《打工文学备忘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
    13.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
    14.[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
    15.[美]丹尼尔·戴扬,伊莱尔·卡茨:《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麻争旗译,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
    16.[巴西]弗莱雷(Freire)著:《被压迫者教育学》,顾建新等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7.[美]方纳:《美国自由的故事》,王希译,商务出版社,2002年
    18.[法]弗朗索瓦·多斯:《碎片化的历史学:从<年鉴>到新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第1版
    19.[美]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学林出版社1999年
    20.[美]卡尔·波兰尼:《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冯刚、刘阳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21.[美]克里斯·巴克著:《电视、全球化与文化认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
    22.[加]罗伯特·哈克特,赵月枝:《维系民主?——西方政治与新闻客观性》,沈荟等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第2版
    23.[法]勒高夫等主编:《新史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24.[美]迈克尔·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陈昌凤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25.[美]迈克尔·舒德森:《新闻社会学》,徐桂权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
    26.[英]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译林出版社2005年
    27.[美]托德·吉特林:《新左派运动的媒介镜像》,胡正荣,张锐译,华夏出版社2007年版
    28.[美]詹姆斯·斯科特:《农民的道义经济学》,程立显等译,译林出版社2007年
    29.[美]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华夏出版社2005年
    30.[法]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31.赵月枝:《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
    32.Atton.Alternative Media, London: Sage,2002
    33.Hall, Stuart (Ed.):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London:Sage,1997
    34.Humez, Jean McMahon: Gender, Race, and Class in Media: A Text-Reader, SagePublications,2003
    35.Johnston Hank, John A. Noakes. Frames of Protest:Social Movements And The FramingPerspective, Alta Mira Press,2005
    36.Mosco, V.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 pp.67,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1996
    37.Richard Dyer: The Matter of Images: Essays on Representation. New York: Roultedge,2002
    38.Todd Gitlin.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New Left.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0
    1.卜卫:《行动传播研究:概念、方法论、研究策略与挑战——以“移民、传播与赋权”研究课题为例》,2013年,未刊稿
    2.卜卫:《中国大陆媒介与性别/妇女研究回顾与分析(1995-2005),《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年第4期
    3.陈映芳、夏佑至:《城市中国的逻辑》,《天涯》2013年第1期
    4.陈映芳:《农民工:制度安排与身份认同》,《社会学研究》2005年第3期;潘毅、任焰,2010,《农民工的隐喻:无法完成的无产阶级化》,共识网(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ggzhc/article_2010071313280.html),2012年8月31日访问
    5.陈怀林:《试析中国媒体制度的渐进改革──以报业为案例》,《新闻学研究》,2000年第62期
    6.陈友华:《迁徙自由、城市化与贫民窟》,《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7.丹尼尔·戴扬、邱林川、陈韬文:《“媒介事件”概念的演变》,《传播与社会学刊》,2009年第9期:1-17
    8.程曼丽:《也谈新史学:关于新闻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新闻大学》2007年第3期
    9.丁未、田阡:《流动的家园:新媒介技术与农民工社会关系个案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09年第1期
    10.丁未:《黑白世界:一个城中村的互联网实践——社会资源分配与草根社会的传播生态》2009年第3期
    11.段成荣,周福林:《我国留守儿童状况研究》,《人口研究》2005年第1期
    12.房菲:《移动的家——探寻打工妹的手机使用与身份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论文,2009年
    13.范先佐:《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教育公平与制度保障》,《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年第1期
    14.方可:《中国城市住房改革:回顾与展望》,《时代建筑》2004年第5期
    15.冯建三:《〈论市场社会主义〉、中国与传媒》,《人文社会科学简讯》(台湾)2008年第3期
    16.郭德宏:《中国现代社会转型研究评述》,《安徽史学》2003年第1期
    17.黄荣贵、桂勇:《互联网与业主集体抗争:一项基于定性比较分析方法的研究》,《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
    18.黄宗智《: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阶级斗争:从土改到文革时期的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中国乡村研究》(第2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
    19.黄宗智:《国营公司与中国发展经验:“国家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放时代》2012年第9期
    20.黄旦:《中国媒体的公共空间及其未来》,《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年第6期
    21.黄卓宁:《农民工住房来源及住房水平的实证研究》,《珠江经济》2007年第9期
    22.黄达安:《“妖魔化”:农民工群体之媒介定型——国内报纸有关农民工报道的考察》,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3.黄燕萍:《近年来我国媒体对农民工形象的呈现——以框架理论的观点》,广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24.韩嘉玲:《北京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状况的调查》,《青年研究》2001年第8期
    25.韩俊:《解决农民工住房应将其纳入保障房体系》,《农村工作通讯》2012年第16期
    26.何钉萍:《中国农民工形象的媒体再现研究——以<人民日报>为例》,上海外国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27.李红涛、乔同舟:《污名化与贴标签:农民工群体的媒介形象》,《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5年第4期
    28.李艳红:“故事、表演、表达——当代中国传媒与消费者运动研究”,香港中文大学2000年硕士论文
    29.李艳红,《新闻报道常规与弱势社群的公共表达——当代城市报纸对“农民工”报道的量化分析》,2006年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
    30.李艳红:《传媒市场化与弱势社群的利益表达——当代中国大陆城市报纸对“农民工”收容遣送议题的报道研究》,《传播与社会学刊》2007年第2期
    31.李艳红:《欧美传播研究视野中的新闻传媒与弱势社群》,《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年第2期
    32.李永健,谭恩花《: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不和谐音——大众传媒中的农民工刻板印象浅析》,《新闻记者》2008年第4期
    33.李仕全:《“三农”报道中农民主体地位的考察与分析(2004年—200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论文,2010年
    34.李彬:《对新闻史研究方法的思考与建议》,《新闻大学》1996年冬
    35.李彬:《新新闻史:关于新闻史研究的一点设想》,《新闻大学》2007年第1期
    36.李彬、刘宪阁:《新闻社会史:1949年以后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一种可能》,《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3期
    37.李金诠:《论社会理论对中国新闻业的解放潜力》,《二十一世纪》网络版,2003年1月号,2013年4月7日访问,http://www.cuhk.edu.hk/ics/21c/supplem/essay/0001019g.htm
    38.李建华:《从身份政治到公民政治》,《书屋》2010年第9期
    39.林芬、赵鼎新:《霸权文化缺失下的中国新闻和社会运动》,《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年第6期
    40.林芳玫:《女性与媒介再现》,台湾巨流出版社1996年
    41.龙智慧:《我国都市类报纸中农民工形象的建构——以《楚天都市报》、《武汉晚报》为例》,42.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43.罗慧:《传播公地的重建及其问题:西方另类媒体研究》,武汉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44.刘晓红、孙五三:《价值观框架分析——研究媒介和价值观变迁的可能途径》,《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年第4期
    45.雷蔚真、邓力:《批判研究与实证研究的对比分析——加拿大国家研究教授赵月枝做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学术沙龙》,《国际新闻界》2006年11期
    46.吕新雨:《“孽债”、大众传媒与外来妹的上海故事——关于电视纪录片<毛毛告状>》,《天涯》2006年03期
    47.吕新雨:《新乡土主义,还是城市贫民窟?》,《开放时代》2010年第4期
    48.倪炎元:《再现的政治:解读媒介对他者负面建构的策略》,台湾《新闻学研究》第58期
    49.潘毅、任焰:《国家与农民工:无法完成的无产阶级化》,《二十一世纪评论》,2008年6月号
    50.潘忠党:《架构分析:一个亟需理论澄清的领域》,《传播与社会学刊》,2006年,第1期
    51.潘忠党:《传媒的公共性与中国传媒改革的再起步》,《传播与社会学刊》2008年第6期
    52.漆畅青,何帆,《城市化与贫民窟问题》,《开放导报》2005年第6期
    53.秦晖:《城市化与贫民权利———近代各国都市下层社区变迁史》,《南方都市报》2008年4月13日
    54.秦晖:《城市化:容忍贫民窟与贫民权利》,《中国市场》2008年第24期
    55.忻志伟,林金康:《对农民工的新闻歧视要不得》,《青年记者》2005年第12期
    56.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走向社会重建之路》,《战略与管理》2010年第9/10期合编本
    57.邱林川:《新型网络社会的劳工问题》,《开放时代》2009年第12期
    58.邱林川、王洪喆:《“南方两周末”:工友新闻兴趣组实践与传播赋权》,未刊稿
    59.汪建华:《互联网动员与代工厂工人集体抗争》,《开放时代》2011年11期
    60.沈原:《“强干预”与“弱干预”:社会学干预的两条途径》,取自李友梅等编,《转型社会的研究立场和方法》,第3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3月版
    61.孙炜:《“我们是谁”:大众媒介对于新社会运动的集体认同感建构——厦门PX项目事件大众媒介报道的个案研究》,《新闻大学》2007年第3期
    62.孙伟:《党报与都市报农民工讨薪报道对比研究》,《新闻知识》,2008年第6期
    63.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对当代中国农村社会生活的洞察》,王汉生,杨善华主编:《农村基层政权运行与村民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64.唐斌:《<人民日报>中(1987-2007)农民工的话语再现》,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博士论文
    65.石洪萍:《主流媒体有关农民工报道的内容分析——以<人民日报>等五家报纸为例》,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66.陶建杰:《民工的媒介接触状况及评价——以上海市徐汇区为例》,《新闻大学》2003年冬
    67.田居简:《把当代社会史提上研究日程》,《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年第3期
    68.石静:《对<南方周末>“三农”报道的研究》,兰州大学硕士论文,2006年
    69.[日]松村史穗:《中国计划经济时期粮食供应政策的演进过程》,《社会经济史学》第75卷第4号,2009年11月,2012年8月30日取自“现代中国地域研究”网站,http://www.china-waseda.jp/
    70.王毅杰,倪云鸽《:流动农民社会认同现状探析》《,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2期
    71.王江松:《微博与劳工文化的传播》,《中国工人》2012年第3期
    72.王绍光:《大转型: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双向运动》,《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73.王凯,侯爱敏,翟青:《城市农民工住房问题的研究综述》,《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第1期
    74.汪凯:《大众传媒与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转型时代的状况与趋向》,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75.吴晓:《“边缘社区”探察——我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特征透析》,《城市规划》2003年第4期。
    76.卫夙瑾:《大众传媒与农民话语权——从农民工“跳楼秀”谈起》,《新闻与传播研究》2004年第2期
    76.魏泓飞:《农民工的媒介话语现状分析及其改善》,《东南传播》,2008年第7期
    77.万小广:《转型期社会利益冲突的媒介再现——主流媒体对农民工讨薪报道的架构分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论文,2010年
    78.万小广:《论架构分析在新闻传播学研究中的应用》,《国际新闻界》2010年第09期
    79.文晓音:《城市报纸中的农民工形象研究——以<深圳特区报>和<晶报>为例》,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80.许素睿《:我国农民工工伤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81.“我国农民工工作‘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研究”课题组:《农民工住房态势及其政策框架》,《社会与人口》2010年第10期
    82.夏耘海:《北京建筑业农民工的媒介使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硕士论文,2010年
    83.夏倩芳、景义新:《社会转型与工人群体的媒介表达——<工人日报>1979-2008年工人议题报道之分析》,《新闻与传播评论》2008年卷
    84.徐佳丽:《漂泊的红颜:谁在为我们说话?——关于报纸媒体对打工妹生存状态报道的分析》,《今传媒》2007年第4期
    85.许向东:《试论农民工报道中传播者的偏见与歧视现象》,《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2期
    86.叶敬中,王伊欢,张克云,陆继霞:《父母外出务工对留守儿童情感生活的影响》,《农业经济问题》2006年第4期
    87.于欣华,霍学喜:《农民工工伤保险困境分析》,《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88.余昌伟:《论人文关怀在农民工报道中的体现》,南京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年
    89.余亚梅、唐贤兴:《政府偏好与制度起源——以1950年代后的收容遣送政策为例》,2012年第3期
    90.杨击:《理解霍尔——从媒介功能和新闻真实性的角度看》,《现代传播》2001年第3期
    91.杨敦显:《媒介传播和农民工利益表达》,《当代传播》,2005年第6期
    92.曾繁旭:《形成中的媒体市民社会:民间声音如何影响政策议程》,《新闻学研究》2009年总第100期
    93.杨颖秀:《农民工子女就学政策的十年演进及重大转变》,《东北师范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94.邹小华:《城市空间、社会分层与社会和谐》,《城市问题》2007年第5期
    95.张子凯:《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述评》,《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9月
    96.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题组:《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调研报告》,《教育研究》2008年第4期
    97.张开云,吕惠琴,许国祥:《农民工工伤保险制度: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8.张建华,李萌:《农民工身份与工资拖欠:一个基于制度视角的分析》,中国经济学教育科研网,2012年9月18日访问,http://www.cenet.org.cn/cn/CEAC/2005in/de052.doc
    99.赵敏:《农民工形象的传播学研究——以<人民日报>、<农民日报>和<中国青年报>为例》,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00.赵月枝、邢国欣:《传播政治经济学》,刘曙明等编,《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页511-538
    101.赵世瑜:《再论社会史的概念问题》,《历史研究》1999年第2期
    102.张慧瑜:《遮蔽与突显:作为社会修辞的“农民工”——“农民工”在大众传媒中的再现》,载于薛毅编,《乡土中国与文化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年
    103.Fraser. N.(1992). Rethinking the public sphere: A contribution to the critique of actuallyexisting democracy. In Calhoun. C.(ed.). Habermas and the public sphere(100-142). Cambridge,Mass: The MIT Press.
    104.Foltin, H. F. Presentation of the working world in the mass media in the federal republic ofGermany. In Mosco, Vincent and J. Wasko (Eds.) The Critical Communication Review: Volume1. New Jersey: Ables Publishing Corporation.
    105.John Downing. Social Movement Theories and Alternative Media: An Evaluation andCritique. Communication, Culture&Critique,2008(1)
    106.J Rollings. Mass Communications and the American Worker, The Critical CommunicationsReview,1983
    107.Kriesi, H.(2004). Political context and opportunity. In D. Snow, S.A. Soule,&H. Kriesi(Eds), The Blackwell companion to social movements (pp.67-90). Malden, MA: BlackwellPublishing,
    108.M Sandoval, C Fuchs. Towards a critical theory of alternative media, Telematics andInformatics,2010(27):141-151
    109.Manstios, G.regory: Media magic: Making class invisible. In P. S. Rothenberg (Ed.), Race,class, and gender in the United States (3rd ed.).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1995
    110.Robert M. Entman, Andrew Rojecki. The Black Image in the White Mind: Media and Racein America.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1; Robert M. Entman. The Black Image in theWhite Mind: Media and Race in America.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02
    111.Robert M. Entman, Television, Democratic Theory and the Visual Construction of Powerty.Research in Political Sociology,7,139-160
    112. Vatikiotis, Pantelis. Communication Theory and Alternative Media, Westminster Papers inCommunication and Culture,2004,1(2):4–29
    113. Williams. R.(1980). Means of Communication as Means of Production. In Problems inMaterialism and Culture: Selected Essays. London: Verso pp.50-63
    114. Zhao Yuezhi.(2000).'From Commercialization to Conglomeration: The Transformation ofthe Chinese Press within the Orbit of the Party State',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50(2):3–26
    1.北京工友之家文化发展中心:《打工者居住现状与未来发展调查报告》,2009年10月
    2.国务院政研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2007年,访问时间,2010年4月27日,取自国务院扶贫办网站http://www.cpad.gov.cn/data/2007/0108/article_332337.htm
    3.佟丽华,肖卫东,《中国农民工维权成本的调查报告》,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与研究中心2005年
    4. SACOM:《建筑业农民工:廿一世纪的“包身工”》,2009,取自SACOM网站http://sacom.hk/
    5.《两岸三地高校富士康调研总报告》,搜狐,2012年10月1日访问,http://it.sohu.com/20101009/n275489839.shtml
    6.国务院政研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2007年,访问时间,2010年4月27日,取自国务院扶贫办网站http://www.cpad.gov.cn/data/2007/0108/article_332337.ht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