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当前我国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相互矛盾的重要方面。由于当前我国处于社会转型与体制转轨的关键时期,因而,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已然成为当前的重大问题。
     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是多门社会人文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许多学科都从不同维度对此进行了富有成效的研究。但是这些研究还有待深入,特别是从哲学高度作出综合梳理,还是一个富有新意的课题,而这方面的研究,将为社会危机应对与危机处理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因而,本文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对当前我国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作一些尝试性研究,力求深化对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的全面认识。
     本文分为五章,各章主要包括以下这些内容。
     第一章是导论。本章说明了研究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的依据与意义,分析了理论界对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的既有研究成果,提出了本课题研究可能的创新之处与研究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是哲学视域中的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本章首先考察了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概念的历史演进,从社会学、政治学的角度界定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并分析了它们的产生、功能与限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深入剖析了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的内涵与外延,本章认为社会冲突与社会控制是社会发展中的一对重要矛盾,即社会冲突是社会矛盾的对立、对抗阶段,而社会控制是社会矛盾的诉诸缓和与解决阶段。
     第三章是我国当前的社会转型与社会冲突。本章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转型与社会冲突的关系,在“中央-地方-市场-社会”框架下探讨了我国的新社会冲突,指出当前我国社会冲突的生成根源在于权力、资本与劳动之间的矛盾。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冲突生成的具体原因,认为群体性事件是当前我国社会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
     第四章是社会转型中社会冲突的类型与特征。本章研究了当前我国社会冲突的基本类型,主要包括经济利益冲突、政治冲突与宗教信仰冲突;并从两种角度分析了经济利益冲突,即一般性利益冲突与特殊性利益冲突、直接利益冲突与非直接利益冲突。本章剖析了当前社会冲突的性质,认为大多数社会冲突是由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强调要警惕腐败等因素可能会激化社会矛盾,它们有可能导致人民内部矛盾转化为敌我矛盾。本章描述了社会冲突的几组范畴:普遍性与特殊性、自发性与组织性、突发性与累积性、扩散性与变异性;揭示了当前我国社会冲突的主要特征是利益冲突为主导、政治冲突风险增加等。
     第五章是社会控制的思路与方法。本章分析了改革前后社会控制方法的转变与存在的问题,认为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控制的问题在于:政治控制过度、法律控制滞后、经济控制失调、社会组织控制薄弱、意识形态控制过多、道德控制乏力、信仰控制失灵。本章指出了社会控制的目标就是促进经济、政治与文化等领域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从社会主体与社会客体、宏观与微观、静态与动态多个维度进行有效社会控制的方法,即:社会客体控制与社会主体控制的相统一,自上而下的控制与自下而上的控制相结合,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相结合,积极控制与消极控制相结合,内在控制与外在控制相结合,事前、事中与事后控制相结合。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social conflict and social control is contradictory but important aspect. Our country is in the critical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of system transition, therefore, whether in theory or in practice, social conflict and social control has currently become a major issue.
     Social conflict and social control is an issue which so many social disciplines concern. The studies on social conflict and social control are fruitful in different dimensions. However, these studies, which need to be developed thoroughly, especially from the philosophical point of view, are the subject of an innovative. The studies would be able to provide crisis response and crisis management with necessary theoretical support. Based on the main theory of Marxism, this paper has made some tentative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ocial conflict and social control in China, which strives to get a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n the social control and social conflict.
     This thesis,which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includes the following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introduction. This chapter describes the basis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tudy of social conflict and social control, analyzes the research results of the theorists on social conflict and social control, puts forward innovations and the main method in this research.
     The second chapter is the philosophical vision of social conflict and social control. This chapter first examine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e concept of social conflict and social control, defines the terms of social conflict and social control from sociology and political science, analyzes of their production, function and limi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philosophy, this chapter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and denotation of social conflict and social control. It shows social conflict and social control is contradictory but important aspect, that is to say ,social conflict is contradictions which are in the opposition phase, and the social control is a phase of easing and solve social contradictions .
     The third chapter is about our current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social conflict.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urrent transformation and social conflict in China, and discusses the new social conflicts under the framework of the "Central - Local - Market - Society" in our country, points out that the general root of social conflicts is contradictions among power, capital and labor. The paper further analyzes the specific reasons of social conflict, and indicates that group events are the main form of social conflicts currently.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typ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conflict in the social transformation. This chapt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basic types of social conflict, including conflict of economic interests, political conflict and religious conflict. It shows two types of conflict of the economic interest: the general conflict of interest and the special conflicts of interest, conflict of direct interest and conflict of indirect interest.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nature of the current social conflicts, and considers that most social conflicts are triggered by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and stresses the need to guard against corruption and other factors that may intensify social contradictions, which may lead to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people into contradictions between enemy and ourselves. This chapter describes several groups of social conflict categories: universality and particularity, spontaneity and organization, sudden and accumulation, diffusion and variability; reveals that the current conflict in our society is characterized by conflict of interests and the risk of political conflict is increasing.
     The fifth chapter is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social control. This chapter analyzes the transition of the methods of social control before and after the reform, indicates that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control problem in Chinese society is that: excessive political control, the legal control delay, imbalance of economic control, weak social organization control, too much ideological control, powerless moral control and belief control. This chapter points out the goal of social control is the promotion of economic, political and cultural fields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esents from the social subject and social object, the macro and micro, static and dynamic multiple dimensions of effective methods of social control, namely: unification of social object control and social subject control, the combination of top-down control and bottom-up control , the combination of formal and informal control ,the combination of positive control and negative control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and external control , the combination of the control before, during and after social conflict.
引文
①《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631页。
    ②李培林等著,《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①杨光斌、郑伟铭,《国家形态与国家治理———苏联—俄罗斯转型经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②李景阳著,《基本经济制度转变中的社会冲突--对俄罗斯的实证分析》,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281页。
    ③如于建嵘的《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④如刘能的《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开放时代》,2004年第4期。
    ⑤如成伯清的《从嫉妒到怨恨》,《探索与争鸣》,2009年第10期;《怨恨与承认》,《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⑥孙立平等《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长治久安》,《领导者》总第33期(2010年4月)。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2页
    ①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6版),(上),邱泽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第165页。
    ②冯仕政的《重返阶级分析?———论中国社会不平等研究的范式转换》,《社会学研究》,2008年第5期。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07页。
    ④罗伯特·达尔著,《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尤正明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58页。
    ⑤谢茨施耐德著,《半主权的人民》,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⑥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吴曲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2页。
    ①张静主编的《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对中国是否适用国家-社会的分析模式作了深入的探讨。
    ②刘鹏,《三十年来海外学者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国家性及其争论评述》,《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
    ③何增科,《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①谢岳、曹开雄,《集体行动理论化系谱》,《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②谢岳、曹开雄,《集体行动理论化系谱》,《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
    ③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年第1版,第195页。
    ④艾森斯塔德著,《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0页。
    ⑤达伦道夫著,《现代社会冲突》,林荣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⑥宋林飞,《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4页。
    ⑦陆学艺主编,《社会学》,知识出版社,1996年版,第69页。
    ⑧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7页。
    ⑨毕天云的硕士论文《论社会冲突》,2000年,第3页。
    ①贾高建,《社会转型与社会冲突》,《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
    ②郑永年,《对中国的社会冲突要有清醒的认识》,《联合早报》, 2007.12.18
    ③贾高建,《社会转型与社会冲突》,《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
    ④朱力,《中国社会风险解析——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性质》,《学海》2009年第1期。
    ⑤吴春生的硕士学位论文《转型期中国社会冲突问题研究》,摘要,2006年
    ①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②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4-329页
    ③毕天云的硕士论文《论社会冲突》,2000年,第33-42页
    ④李琼,《转型期我国社会冲突研究综述》,《学术探索》,2003年第10期
    ⑤燕继荣,《诊断群体事件的政治学依据》,《学习时报》,09年11月9日,第6版
    ⑥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25-126页
    
    ①《新华字典》(第10版),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61页。
    ②《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辞典》,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292页。
    ①金炳华主编,《哲学大辞典》(修订版)(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页。
    ②陈鼓应、赵建伟注译,《周易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598页。
    ③《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上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3页。
    ④《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27-28页。
    ⑤陈鼓应注译,《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初版序,第14页。
    ⑥霍布斯著,《利维坦》,黎思复、黎廷弼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9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72页。
    ②克里斯·希林,菲利普·梅勒著,《社会学何为》,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8页
    ③马尔库塞著,《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译者的话,第2页
    ④黑格尔著,《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版,第131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3页。
    ⑥马丁·因尼斯著,《解读社会控制》,陈天本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9-39页。
    ①杨桂华著,《转型社会控制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页。
    ②杨桂华著,《转型社会控制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20页。
    ③杨桂华著,《转型社会控制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20-121页。
    ④马丁·因尼斯著,《解读社会控制》,陈天本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⑤马丁·因尼斯著,《解读社会控制》,陈天本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①马丁·因尼斯著,《解读社会控制》,陈天本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②见马丁·因尼斯著,《解读社会控制》,陈天本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集体自我控制的观点是因尼斯对福柯社会控制思想的概括。
    ③马克·波斯特著,《信息方式》,范静哗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④马丁·因尼斯著,《解读社会控制》,陈天本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⑤马丁·因尼斯著,《解读社会控制》,陈天本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34页
    ⑥杨桂华著,《转型社会控制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124页。
    
    ①杨桂华著,《转型社会控制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25-126页。
    ②杨桂华著,《转型社会控制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1页。
    ①克里斯·希林,菲利普·梅勒著,《社会学何为》,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9页
    ②克里斯·希林,菲利普·梅勒著,《社会学何为》,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0-144页
    ③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四版),吴曲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1页。
    ④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四版),吴曲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8页。
    ⑤Coser.,L.1967. Continuities in the study of Social conflict. New York Free Press,P137,转引自克里斯希林,菲利普梅勒著,《社会学何为》,李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8页。
    ①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第四版),吴曲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2页。
    ②科塞著,《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前言。
    ③贾高建,《社会转型与社会冲突》,《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
    ④特纳著,《社会学理论的结构》,吴曲辉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2页。
    ⑤宋林飞,《现代社会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14页。
    ⑥陆学艺主编,《社会学》,知识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第69页。
    ⑦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1版第317页。
    ⑧毕天云的硕士论文《论社会冲突》,2000年,第3页。
    ⑨牛仲军著,《冲突预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页。
    
    ①亚历山大著,《社会学二十讲》,贾春增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101页。
    ②范和生编著,《现代社会学》(上),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3页。
    ③科塞著,《社会冲突的功能》,孙立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6页。
    ①宋衍涛的博士学位论文《民主条件下的政治冲突研究》,第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07页
    ③罗伯特·达尔著,《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尤正明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58页
    ④克劳斯·冯·柏伊姆著,《当代政治理论》,李黎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80-243页
    ⑤谢茨施耐德著,《半主权的人民》,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⑥谢茨施耐德著,《半主权的人民》,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序言第16-18页。
    ⑦王浦劬著,《政治学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页。
    ①宋衍涛的博士学位论文《民主条件下的政治冲突研究》,第32页。
    ②黄毅锋,《政治冲突:现代化的阻力还是动力》,《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③宋衍涛的博士学位论文《民主条件下的政治冲突研究》,第36页。
    ④罗伯特·达尔著,《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尤正明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60页。
    ⑤克劳斯·冯·柏伊姆著,《当代政治理论》,李黎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89页。
    ⑥克劳斯·冯·柏伊姆著,《当代政治理论》,李黎译,商务印书馆,1990年版,第191-192页。
    ⑦宋衍涛的博士学位论文《民主条件下的政治冲突研究》,第53-66页。
    ①邓伟志主编,《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0页。
    ②孙关宏著,《中国政治学——科学与人文的探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138页,该作者参阅了陈周旺的有关文章。
    ③谢茨施耐德著,《半主权的人民》,任军锋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页
    ①罗伯特·达尔著,《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尤正明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10页
    ②爱德华·A·罗斯著,《社会学原理》(第2版)世纪出版社, 1930年版,第151页,转引自黄毅锋的《政治冲突:现代化的阻力还是动力》,《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③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254页。
    ①雷文,《认真对待转型期中国的政治控制问题》,《探索》2007期第6期
    ②任维德,《当代中国转型的政治控制》,《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③谢岳、陈振群,《政治控制的限度: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新视角》,《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7期
    ④布罗姆利著,《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三联书店,1996年版。
    ⑤谢岳、陈振群,《政治控制的限度: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新视角》,《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7期。
    ⑥谢岳、陈振群,《政治控制的限度: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新视角》,《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第7期。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11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72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547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3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中文第2版,第273页。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中文第2版,第587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中文第2版,第193页。
    ①波普诺著,《社会学》(第十版),李强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3页。
    ①李景阳,《社会变动时期的俄罗斯冲突学》,载于《东欧中亚研究》,1998年第5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中文第2版,第272页。
    ③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④靳凤林,《当代中国社会的阶层划分与公平流动》,载于贾高建主编的《哲学与社会》(第一辑),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⑤李强著,《社会分层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41页。
    ⑥李强著,《社会分层十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⑦毕天云的硕士论文《论社会冲突》,2000年,第13页。
    
    ①毕天云的硕士学位论文《社会冲突论》,第14页。
    ②牛仲君著,《冲突预防》,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第22-23页。
    ③任剑涛主编,《政治学:基本理论与中国视角》,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第33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中文第2版,第13页。
    ①范和生编著,《现代社会学》(下),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0页。
    ②杨桂华著,《转型社会控制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39,145页。
    ③参见范和生编著,《现代社会学》(下),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3页。
    
    ①范和生编著,《现代社会学》(下),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4-576页。
    ②毕天云,《论社会冲突》,硕士毕业论文,2000年,第51页。
    ③Black, D. (1976) The Behavior of Law.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①尹雪萍,《毛泽东两类矛盾学说与西方社会冲突理论比较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4年第1期
    ①胡鞍钢,《资源与发展》,清华大学的讲义
    ②胡鞍钢,《环境与发展》,清华大学的讲义
    ③林德宏著,《科技哲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69页。
    ④汝信等主编,《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8页。
    ⑤陈光金,《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主要矛盾与和谐社会建设》,《理论文萃》,2009年第6期
    ⑥孙立平等,《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⑦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22页
    ①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68-274页。
    ②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287页
    ③王伟光,《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年2月。
    ①刘笑燕,《新时期我国干群矛盾的分析与思考》,《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月。
    ②龚维斌,《我国现阶段劳资矛盾产生的原因与对策研究》,《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年第3期。
    ③吴忠民著,《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1-134页。
    ④苏东水著,《管理心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0-81页。
    ⑤李玉萍,《社会心理失衡的深层原因透视》,《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8月。
     ①董德刚,《以社会主要矛盾统领社会矛盾全局》,《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9年第8期。
    ①韩庆祥,《社会层级结构与以人为本》,《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2月
    ②田凯,《论权力及权力控制》,《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0期
    ③陈学明《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克服的难题》,《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5期。
    ④王晶雄、王善平著,《社会发展:反思与超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学林出版社2008年版,第253页。
    ①《现代快报》,2006年1月14日。
    ②杨帆,《反对权力资本化,追求效率与公平的统一》,《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5期。
    ③赵早的博士毕业论文,《劳资冲突的经济学分析》,2010年,第41页。
    ④李静君著,《中国工人阶级的转型政治》,见李友梅等主编的《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理论与实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第78页。
    ①汝信等主编,《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12月版,第7页。
    ②李培林等著,《中国和谐社会稳定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323页。
    ③王绍光著,《安邦之道》,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第169页。
    ①胡联合等著,《中国当代社会稳定问题报告》,红旗出版社,2009年版,第231页。
    ②严励著,《秩序的中国解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页。
    ③严励著,《秩序的中国解读》,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年版,第143页。
    ③胡联合等著,《中国当代社会稳定问题报告》,红旗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171页。
    ①孙立平等,《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长治久安》,《领导者》,总第33期,2010年4月。
    ②严荣,《从政府信息公开到透明政府》,《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5月。
    ③孙立平等,《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长治久安》,《领导者》,总第33期,2010年4月。
    ④褚晓亮、姚湜,《吉林通钢股权调整引发打人致死事件》,《新华网》,2007年7月27日。
    ①郑永年,《司法衰败、信任危机和中国的社会暴力化》,《联合早报网》,2011年2月15日。
    ②邓伟志主编,《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0页。
    ③王浦劬,《西方当代政治冲突理论述评》,《学术界》,1991年第6期。
    ④刘俊杰,《当代中国权力制衡结构的完善与变革》,《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1期。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327页。
    ①张国庆、曹堂哲,《权力结构与权力制衡》,《湖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6期。
    ②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③刘俊杰,《当代中国权力制衡结构的完善与变革》,《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1期。
    ④赵海月著,《中国政治分析:视界与维度》,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版,第86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版,第328-329页。
    ①任剑涛,《党权、异地任职与中央控制》,《江苏社会科学》,2010年第6期。
    ②林喆著,《腐败犯罪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57-358页。
    ③邹谠著,《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历史角度看》,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2页。
    ④李侃如著,《治理中国》,胡国成、赵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11-314页。
    ⑤竹立家,《权力结构失衡影响社会稳定》,《廉政瞭望》,2010年11月1日。
    ①刘鹏,《三十年以来海外学者视野下的当地中国国际性及其争论述评》,《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
    ②黄秀丽等,《上访就是“聚众扰乱公共秩序”?》,《南方周末》,2011年02月17日。
    ③黄炎培著,《八十年来》,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48-149页。
    ①聂运麟,《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②王绍光,《政治文化与社会结构对政治参与的影响》,《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③李君如,《怎样看待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的走势》,《前线》,2008年第4期。
    ④韩艳涛、许倩,《国外学者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评价》,《经济纵横》,2008年第5期。
    ⑤肖滨、费斯从,《社会改革不可能替代政治改革》,《南风窗》,2008年1月15日。
    ①何增科,《渐进政治改革与民主的政治转型》,《清华法治论衡》,2009年4月。
    ②储建国,《中国政治现代化模式演变》,《江汉论坛》,1997年第7期。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7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6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76页。
    ⑥《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52页。
    ⑦周天勇著,《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版,第8页。
    ①王晓升,《“意识形态”概念辨析》,《哲学动态》,2010年第3期。
    ②尼克松著,《1999——不战而胜》,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第109页。
    ①刘建军,《社会大气层: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新考察》,《社会科学报》,2010年2月25日第6版。]
    ②董敏志,《关于社会道德控制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1996年第2期。
    ①万俊人,《世纪回眸:“道德中国”的道德问题》,《天津社会科学》,2001年第2期
    ②汤一介,《我们能否走出“信仰危机”?》,《开放时代》,2003年第5期。
    ③谢荣国,《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控制力弱化成因分析》,《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8月。
    
    ①晏辉,《论社会转型的实质、困境与出路》,《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②张雄著,《历史转折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194页
    ③郑杭生等著,《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前言第1页。
    ①晏辉,《论社会转型的实质、困境与出路》,《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1期
    ②杨桂华著,《转型社会控制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0-221页。
    ③张雄著,《历史转折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198页
    ④张雄著,《历史转折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199页
    ⑤张雄著,《历史转折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第200页
    ⑥雷龙乾著,《中国社会转型的哲学阐释》,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3页。
    ⑦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序言第3页。
    ⑧刘玲玲,《对社会转型范畴的哲学思考》,《北方论丛》,1996年第5期。
    ①贾高建著,《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第75-89页
    ②艾森斯塔德又译作艾森斯塔得、艾森斯塔特等。
    ③艾森斯塔德著,《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0页。
    ④艾森斯塔得著,《帝国的政治体系》,阎步克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16-317页。
    ⑤布莱克著,《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景跃进、张静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见第四章。
    ⑥尹保云著,《现代化通病》,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2-341页。
    ⑦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译者序言。
    ⑧艾森斯塔德著,《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55页。
    ①钱乘旦著,《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6页。
    ②多伊奇,《社会动员与政治发展》,《美国政治科学评论》第55号(1961年9月),参见艾森斯塔德著,《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③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刘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78页。
    ④罗斯托著,《经济成长的阶段》,国际关系研究所编译室译,商务印书馆,1962年版,第10-23页
    ⑤童星著,《现代性的图景——多维视野与多重透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3页
    ⑥查普夫著,《现代化与社会转型》(第二版),陈黎、陆宏成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39页。
    ⑦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1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绪论第7页。
    ⑧杨桂华著,《转型社会控制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20-221页。
    ①哈维著,《后现代的状况》,阎嘉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②郑杭生,《中国社会大转型》,《中国软科学》,1994年第1期。
    ①郑杭生,《中国社会大转型》,《中国软科学》,1994年第1期。
    
    ①参见贾高建的《社会转型与社会冲突》,《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年第4期。
    ②艾森斯塔德著,《现代化:抗拒与变迁》,张旅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3页。
    ①杨桂华著,《转型社会控制论》,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63页。
    ②郑杭生等著,《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前言第3页。
    ③罗荣渠著,《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序言第5页。
    ④虞和平主编,《中国现代化历程》(第1卷),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绪论第33页。
    ⑤秦晖著,《变革之道》,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6页
    ⑥高翔,《论前清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趋势》,载于《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4期。
    ⑦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刍议》,载于《华夏文化》,2001年第2期
    ①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6月27日。
    ②十七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010年10月18日。
    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①周天勇著,《中国向何处去》,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187页。
    ②参见何清涟著的《现代化的陷阱》的第二章,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③桑玉成著,《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与战略》,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①陈红太,《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和趋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3期。
    ②徐永祥,《社会体制改革与和谐社会建构》,《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6期。
    ③黄家亮,《社会体制改革与和谐社会构建》,《探索与争鸣》,2008年第10期。
    ④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371页。
    ①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287-288页。
    ②何增科,《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5期。
    ③时和兴著,《关系、限度、制度: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52页。
    ④罗兴佐,《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述评》,《学术界》,2006年第4期。
    ⑤李景鹏,《走向现代化中的国家与社会》,《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3期。
    ①王伟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习时报》,2005年3月21日。
    ②Jackson,S. 2000,“Introduction: A Typology for Stability and Instability in China”In David Shambaugh (ed.), Is China Unstable : Assessing the Factors. Armonk, N.Y.: M.E. Sharpe.
    ③Oksenberg , M. 1993,“The American Study of Modern China: Towards the Twenty-first Century.”In David Shambaugh (ed.).American Studi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Washington, D.C.: Woodrow Wilson Center Press. Armonk, N.Y.: M.E. Sharpe.
    ④刘鹏,《三十年来海外学者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国家性及其争论述评》,《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
    ⑤刘鹏,《三十年来海外学者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国家性及其争论述评》,《社会学研究》,2009年第5期。
    ①郭东风、刘兆斌,《国有资产流失惊人,产权改革刻不容缓》,转引自何清涟著的《现代化的陷阱》,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106页。
    ②何清涟著,《现代化的陷阱》,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第107页。
    ③华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与问题》,《世界经济文汇》,2005年第4期。
    ④参见林毅夫、刘志强的《中国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张宴、龚六堂的《分税制改革、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经济学(季刊)》,2005年10月。
    ⑤周天勇等著,《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版,第72-78页。
    ①郑永年,《中国当改革九四年体制》,《联合早报》,2010年9月14日。
    ②张千帆主编,《宪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30-435页。
    ③张千帆主编,《宪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34页。
    ④张千帆主编,《宪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30-435页。
    ①党国英,《中国社会转型中的风险控制》,《南方周末》,2007年9月20日。
    ②参见常凯的《劳资冲突处理法制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一项急迫的政治任务》,《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12期。
    ①《公安机关处置群体性治安事件规定》,公安部2000年4月5日发布。
    ②张兆端,《国外境外关于集群行为和群体性事件之研究》,《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
    ③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④李琼,《转型期群体性事件研究述评》,《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年10月。
    ⑤陈月生主编,《群体性突发事件与舆情》,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5页。
    ⑥胡联合等著,《当代中国社会稳定问题报告》,红旗出版社,2009年版,第140页。
    ①汝信等主编,《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第297页。
    ②汝信等主编,《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第10页。
    ③汝信等主编,《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8页。
    ④李培林等著,《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91页。
    ①朱力著,《变迁之痛———转型期的社会失范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页。
    ②汝信等主编,《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第8页。
    ③朱力等著,《我国重大突发事件解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④朱力等著,《我国重大突发事件解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页。
    ①司马迁著,《货殖列传》,《史记》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③王伟光著,《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2页。
    ①李拓著,《和谐与冲突》,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192-193页。
    ②“刚”是指李刚。
    ③邱红杰、张景勇,《十年查处151万多人》,《中国青年报》,2002年10月18日。
    ④吴敬琏,《中国腐败的治理》,《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2期。
    ⑤陈晓舒、徐凯,《中国高官贪腐录(1987年-2010年)》,《财经》,2010年第22期。
    
    ①王和民,《从落马高官看官商勾结》,《瞭望新闻周刊》,2004年第24期。
    ②朱力,《中国社会风险解析》,《学海》,2009年第1期。
    ③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①本书编写组,《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党政干部读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53,116页。
    ②王伟光著,《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4页。
    ③董德刚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6页。
    ④崔树义,《关于社会冲突的类型分析》,《社会主义研究》,1996年第4期。
    ⑤王伟光著,《利益论》,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4-155页。
    ①罗伯特·达尔著,《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尤正明译,求实出版社,1989年版,第58页
    ①邹谠著,《二十世纪中国政治:从宏观历史与微观历史角度看》,牛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49、146页。
    ②笔者受到赵鼎新的《国家社会关系与八九北京学运》的启发而得出的观点。
    ③何清涟,《当代中国的社会认同危机》,《书屋》,1999年第5期。
    ④叶小文,《剖析邪教“法轮功”》,《党建杂志》,1999年第12期。
    ⑤黄楠森,《“法轮功”是封建逆流的集中表现》,《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1999年第17期。
    ⑥庞元正、贾高建、张峰,《“法轮功”问题与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理论前沿》,1999年第18期。
    ⑦熊伟、杨志敏、李正超,《浙江前黄村选举风波》,《中国改革(农村版)》2002年第7期。
    ①喜饶尼玛,《西藏的历史与现状》,《时事报告(内部版)》,2009年3月23日。
    ②厉声主编,《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4-191页。
    ③参见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的《“东突”恐怖势力难脱罪责》
    ④李仁质,《“台独”发展述评》,《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①卞庆祖,《“台独”问题与中美关系》,《和平与发展》,2007年第4期。
    ②卞庆祖,《“台独”问题与中美关系》,《和平与发展》,2007年第4期。
    ③郑永年,《清楚的认识中国当前社会冲突》,《联合早报》,2007年12月17日。
    ④叶小文,《正确认识与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的宗教关系》,俞可平等主编,《宗教观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论丛第7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①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405页
    ②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26页
    ③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27页
    ④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29页
    ①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410页
    ②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411页
    ③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412页
    ④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413页
    ⑤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435-438页
    ⑥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472页
    ⑦《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88-846页。
    ⑧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481页
    ①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550页
    ②董德刚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7页
    ③董德刚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99页
    ①《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②邵道生著,《中国:阻击腐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6-31页。
    ③邵道生著,《中国:阻击腐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09页。
    ④邵道生著,《中国:阻击腐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212页。
    ①江泽民,《中央纪律检察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1993年8月21日。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版,第272页。
    ③中央政法委研究室编,《维护社会稳定调研文集》,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①沈志远,《研究突发事件:数学金融学的重要课题》,《科学》,1999年第2期。
    ②本书编写组,《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党政干部读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③勒庞著,《乌合之众》,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④本书编写组,《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党政干部读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2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①王玲、王东,《防范基于网络组织群体性事件研究》,《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②方付建、王国华,《现实群体性事件与网络群体性事件比较》,《岭南学刊》,2010年第2期。
    ③方付建、王国华,《现实群体性事件与网络群体性事件比较》,《岭南学刊》,2010年第2期。
    ①孙立平等,《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中国社会科学》,1994年第2期。
    ②刘祖云著,《从传统到现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第206页。
    ③Gregory J. Kasza. The Conscription Society: Administered Mass Organization.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5.
    ④秦晖著,《实践自由》,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①刘祖云著,《从传统到现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第206-207页。
    ②刘祖云著,《从传统到现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第208-209页。
    ③李侃如著,《治理中国》,胡国成、赵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4页.
    ④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央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第358页。
    ①参见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四清”“五反”和政治思想领域的批判。
    ②参见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第八章“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
    ③潘鸣啸著,《失落的一代》,欧阳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21页。
    ④麦克法考尔、沈麦克著,《毛泽东最后的革命》,关心译,2009年版,星克尔出版(香港)有限公司,第179页。
    ⑤麦克法考尔、沈麦克著,《毛泽东最后的革命》,关心译,2009年版,星克尔出版(香港)有限公司,第202-209页。
    ⑥此表来源于李侃如的《治理中国》,略作修改。李侃如著,《治理中国》,胡国成、赵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5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4页。
    ②张千帆主编,《宪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30-435页。
    ③张千帆主编,《宪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34页。
    ④张千帆主编,《宪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30-435页。
    ①任维德,《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法律控制》,《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年9月。
    ②黄仁宇著,《中国大历史》,三联书店,1997年版。
    ③《孙中山全集》(第8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81页。
    ①王绍光著,《安邦之道》,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450页。
    ②郑永年著,《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联合出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58页。
    ①胡鞍钢等著,《转型与稳定》,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46页。
    ②郭建宁,《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创新》,2007年第1期。
    ①胡鞍钢等主编,《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陆学艺主编,《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176-18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
    ⑤吴忠民著,《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9页。
    ⑦龚晓瑾,《对我国产业结构失衡深层原因的思考》,《广东商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①中央党校赴挪威、瑞典考察团,《“北欧模式”的特点和启示》,《科学社会主义》,2007年第6期。
    ②汪玉凯,《官员财产申报制度难以建立的恩考》,《今日中国论坛》,2009年第2-3期。
    ①林喆,《当代中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建立的难点及对策》,《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年第9期。
    ③周天勇著,《中国向何处去》,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190页。
    ④周天勇著,《中国向何处去》,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190-196页。
    ①郑永年,《三群人的土地改革》,《财经》杂志,2010年第5期。
    ③周天勇,《稳定房价的三个关键问题及其对策》,《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9月6日。
    ④周天勇著,《中国向何处去》,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①颜昌海的博客,《盛世中国的“冰冷数据”》。
    ②周维强,《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存在的误区和对策》,《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5月。
    ③周天勇著,《中国向何处去》,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第285页。
    ④周天勇等著,《中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年版,第124页。
    ⑤林喆著,《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修订本),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1页。
    ⑥林喆著,《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修订本),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7页。
    ①林喆著,《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修订本),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8页。
    ②林喆著,《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修订本),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9-250页。
    ③林喆著,《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修订本),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57页。
    ④卓泽渊,《司法体制:司法改革的重点》,《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第9期。
    
    ①邝少明,《论司法公正与我国司法体制的改革》,《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②陈宜中,《为自由而限权,为福利而问责——秦晖先生访谈录》,《思想》(台湾联经出版)第14期
    ③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导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年第1期。
    ①李景鹏,《中国走向“善治”的路径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9期。
    ②韩庆祥,《社会层级结构与以人为本》,《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年2月。
    ③李景鹏,《中国走向“善治”的路径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9期。
    ①汤唯、毕可志,《新闻监督:让公务行为置于阳光下》,《法制与社会发展(双月刊)》,2003年第1期。
    ②林喆著,《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修订本),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166页。
    ③《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2005年12月21日。
    ④《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2005年10月11日。
    ⑤《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6年10月11日。
    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①《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版,第114页。
    ②迟福林,《全面理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涵义》,《人民论坛》,2006年第3期。
    ①吴忠民著,《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10页。
    ②郑永年著,《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出版联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页。
    ③王绍光著,《安邦之道》,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384页。
    ④张步仁、马杏苗著,《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27页。
    ⑤转引自吴忠民著,《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0页。
    ⑥张千帆主编,《宪法学》,法律出版社,2008年第2版。
    ①布坎南著,《自由、市场与国家》,吴良健等译,北京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141页。
    ②韩庆祥、吕艳红,《政治哲学研究(笔谈)》,《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③韩庆祥、吕艳红,《政治哲学研究(笔谈)》,《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①《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年10月15日。
    ②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思想道德基础》[N].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4日。
    ③郭建宁主编,《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19-320页。
    ①《礼记·中庸》
    ②贾高建,《当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基本关系与内在逻辑》,第148页,贾高建主编,《哲学与社会》(第2辑),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①贾高建著,《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第195页。
    ②贾高建著,《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年版,第91页。
    ③周久耕,男,汉族,1960年6月出生,原南京市江宁区房产局局长,2008年12月因对媒体发表“将查处低于成本价卖房的开发商”的不当言论,以及被网友人肉搜索,曝出其抽1500元一条的天价香烟,戴名表、开名车等问题,引起社会舆论极大关注,人送其“最牛房产局长”、“天价烟局长”等多个极富讽刺意义的称谓。2009年10月10日,江苏省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周久耕犯受贿罪,判处有期徒刑11年,没收财产人民币120万元,受贿所得赃款予以追缴并上级国库。http://baike.baidu.com/view/2057114.htm
    ④孙立平,《贫富格局里的“秘密”》,《瞭望》,2011年3月7日。
    ①孙立平,《贫富格局里的“秘密”》,《瞭望》,2011年3月7日。
    ②郑永年著,《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联合出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58页。
    ③吴忠民著,《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95-135页。
    ④何清涟,《当前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总体性分析》,《书屋》,2000年3月15日。
    ①党国英,《中国社会转型风险的控制》,《南方周末》,2007年9月20日。
    ②党国英,《中国社会转型风险的控制》,《南方周末》,2007年9月20日。
    ③李海青、赵玉洁,《试论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机遇期》,《求知》,2010年7月。
    ④Black, D. (1976) The Behavior of Law.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①张千帆主编,《宪法学》(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30-435页。
    ②孙立平,《贫富格局里的“秘密”》,《瞭望》,2011年3月7日。
    ③张千帆,《如何让改革越该越好》,《中国改革》,2011年第3期。
    ④胡树华、徐宏彬,《我国厉代人才制度对当今选人用人制度改革的启示》,《湖北省杜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①竹立家,《反腐治根在于用人制度》,《廉政瞭望》,2009年第8期。
    ②李林、石茂生著,《依法治国与宪政建设》,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7-143页。
    ①浦兴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1-92页。
    ②《重庆警界干部全部“就地免职”重新竞聘上岗》,《重庆晨报》,2010年3月16日。
    ③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4页。
    ④赫尔德著,《民主的模式》(最新修订版),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第3版,第3-4页。
    ⑤王绍光著,《民主四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77页。
    ⑥王绍光著,《民主四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32页。
    ⑦王绍光著,《民主四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34页。
    ⑧王绍光著,《民主四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135页。
    ①郑永年著,《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联合出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85页。
    ②郑永年著,《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联合出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5页。
    ③郑永年著,《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联合出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5页。
    ④郑永年著,《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联合出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6页。
    ⑤郑永年著,《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浙江联合出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96页。
    ①丁元竹,《重新审视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方向》,《绿叶》,2011年第2期
    ②(英)理查德·威尔森金、凯特·皮尔特著,《不平等的痛苦——收入分配如何导致社会问题》,新华出版社,2010年版,第41页。
    ③丁元竹,《重新审视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方向》,《绿叶》2011年第2期
    ④杨绪盟,《政党认同研究述评》,《理论前沿》,2006年第21期。
    ⑤郑富兴,《经济全球化与国家认同感的培养》,《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年第3期。
    ⑥江宜桦著,《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版。
    ⑦李瑞军,《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认同”研究概述》,《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
    ①郭强主编,《大学社会学教程》,中国审计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年版,第384页。
    ②郭强主编,《大学社会学教程》,中国审计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年版,第384-385页。
    ③范和生编著,《现代社会学》(下),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0页。
    ④毕天云的硕士学位论文《论社会冲突》,第49页,2000年。
    ⑤毕天云的硕士学位论文《论社会冲突》,第49页,2000年。
    ①毕天云,《论社会冲突》,硕士毕业论文,2000年,第51页。
    ②本书编写组,《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党政干部读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22-123页。
    ③本书编写组,《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党政干部读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22页。
    ④本书编写组,《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党政干部读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22页。
    ①周玉蓉,《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党政干部论坛》,2006年第5期。
    ②本书编写组,《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党政干部读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27页。
    ③曹康泰主编,《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辅导读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135页。
    ④方起军,《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基本格局及对策研究》,《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⑤张惠民,《论当前社会矛盾化解及行政调处规范化机制的建构》,《山东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⑥靳江好、王郅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社会矛盾调节机制》,《中国行政理》2006年第12期。
    ⑦刘中起、风笑天,《走向多元治理化解:新形势下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新探索》,《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①成伯清,《怨恨与承认》,《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②丁水木等著,《社会稳定的理论与实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0页。
    ③丁水木等著,《社会稳定的理论与实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1页。
    ④丁水木等著,《社会稳定的理论与实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3页。
    ⑤丁水木等著,《社会稳定的理论与实践》,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4-265页。
    ⑥参见本书编写组,《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党政干部读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58-162页。
    
    ①卡尔·多伊奇著,《国际关系分析》,第173-177页。
    ②本书编写组,《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党政干部读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162页。
    ③本书编写组,《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党政干部读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164页。
    ①本书编写组,《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党政干部读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62页。
    ②傅金林,《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对策之管见》,《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2期。
    ③本书编写组,《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党政干部读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第164页。
    ④毕天云,《论社会冲突》,硕士毕业论文,2000年,第51页。
    ⑤毕天云,《论社会冲突》,硕士毕业论文,2000年,第51页。
    ⑥毕天云,《论社会冲突》,硕士毕业论文,2000年,第51页。
    ⑦孙立平等,《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长治久安》,《领导者》,第33期,2010年4月。
    ①孙立平等,《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长治久安》,《领导者》,第33期,2010年4月。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2页。
    ②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③[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4页。
    ①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1955年3月31日。
    [1][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德]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特纳.社会学理论的结构[M].邱泽奇等译.华夏出版社,2001.
    [2]罗伯特·达尔著.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M].尤正明译.求实出版社,1989.
    [3]谢茨施耐德.半主权的人民[M].任军锋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4]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M].张旅平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5]艾森斯塔得.帝国的政治体系[M].阎步克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
    [6]达伦道夫.现代社会冲突[M].林荣远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7]霍布斯.利维坦[M].黎思复,黎廷弼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8]克里斯·希林,菲利普·梅勒.社会学何为[M].李康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9]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0]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11]马丁·因尼斯.解读社会控制[M].陈天本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9.
    [12]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M].孙立平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
    [13]亚历山大.社会学二十讲[M].贾春增等译.华夏出版社,2000.
    [14]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M].范静哗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15]罗伯特·达尔.多元主义民主的困境[M].尤正明译.求实出版社,1989.
    [16]克劳斯·冯·柏伊姆.当代政治理论[M].李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
    [17]谢茨施耐德.半主权的人民[M].任军锋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
    [18]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王冠华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
    [19]布罗姆利.经济利益与经济制度[M].北京:三联书店,1996.
    [20]波普诺.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1]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一个比较史的研究[M].景跃进,张静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
    [22]罗斯托.经济成长的阶段[M].国际关系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23]查普夫.现代化与社会转型[M].陈黎,陆宏成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24]哈维著.后现代的状况[M].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5]李侃如.治理中国[M].胡国成,赵梅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26]尼克松.1999——不战而胜[M].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27]勒庞.乌合之众[M].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28]潘鸣啸.失落的一代[M].欧阳因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0.
    [29]麦克法考尔,沈麦克.毛泽东最后的革命[M].关心译,香港:星克尔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9.
    [30]具海根.韩国工人:阶级形成的文化与政治[M]2.梁光严,张静.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1]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M].吴良健等译.北京:北京经济出版社,1989.
    [32]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3]赫尔德著.民主的模式[M].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34]理查德·威尔森金,凯特·皮尔特.不平等的痛苦——收入分配如何导致社会问题[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0.
    [35]卡尔·多伊奇.国际关系分析[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
    [1]李培林等.社会冲突与阶级意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李景阳.基本经济制度转变中的社会冲突--对俄罗斯的实证分析[M].北京:东方出版社, 2002.
    [3]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4]宋林飞.现代社会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5]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6]王浦劬.政治学基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7]王浦劬.政治学基础(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8]陈鼓应,赵建伟.周易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9]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10]赵敦华.西方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1]牛仲军.冲突预防[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12]范和生.现代社会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
    [13]杨桂华.转型社会控制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14]邓伟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5]孙关宏.中国政治学——科学与人文的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6]陆学艺,景天魁.转型中的中国社会[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4.
    [17]陆学艺.社会学[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6.
    [18]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9]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20]李强.社会分层十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21]任剑涛.政治学:基本理论与中国视角[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2]任剑涛.政治哲学讲演录[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3]林德宏.科技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4]吴忠民.走向公正的中国社会[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
    [25]苏东水.管理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
    [26]张雄.历史转折论[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4.
    [27]郑杭生等.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和中国社会的转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8]雷龙乾.中国社会转型的哲学阐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9]罗荣渠.现代化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
    [30]尹保云.现代化通病[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31]钱乘旦.世界现代化历程[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32]童星.现代性的图景——多维视野与多重透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3]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第1-3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34]秦晖.变革之道[C].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
    [35]秦晖.实践自由[C].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
    [36]周天勇.中国向何处去[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0.
    [37]周天勇.中国政治体制改革[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38]何清涟.现代化的陷阱[M].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8.
    [39]桑玉成.政治体制改革:问题与战略[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9.
    [40]时和兴.关系、限度、制度: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国家与社会[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1]张千帆.宪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42]王晶雄,王善平.社会发展:反思与超越——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8.
    [43]李培林.中国和谐社会稳定报告[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44]王绍光.安邦之道[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45]王绍光.民主四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46]胡联合.中国当代社会稳定问题报告[R].北京:红旗出版社,2009.
    [47]严励.秩序的中国解读[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
    [48]赵海月.中国政治分析:视界与维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
    [49]林喆.腐败犯罪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0]林喆.权力腐败与权力制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9.
    [51]黄炎培.八十年来[M].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
    [52]陈月生.群体性突发事件与舆情[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
    [53]汝信等.2005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54]汝信等.2009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5]汝信等.2010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R].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56]张玉堂.利益论——关于利益冲突与协调问题的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57]王伟光.利益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58]宋善文.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M].群言出版社,2007.
    [59]李拓.和谐与冲突[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60]本书编写组.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党政干部读本[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
    [61]董德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62]厉声.中国新疆:历史与现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
    [63]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
    [64]邵道生.中国:阻击腐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65]中央政法委研究室编.维护社会稳定调研文集[C].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66]刘祖云.从传统到现代——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研究[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
    [67]黄仁宇.中国大历史[M].北京:三联书店,1997.
    [68]孙中山.孙中山全集(第8卷)[C].中华书局,1986.
    [69]郑永年.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M].杭州:浙江联合出版集团、浙江人民出版社,2010.
    [70]胡鞍钢.转型与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71]胡鞍钢.第二次转型:国家制度建设[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72]张步仁,马杏苗.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73]郭建宁.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74]贾高建.社会发展理论与社会发展战略[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
    [75]李林,石茂生.依法治国与宪政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76]浦兴祖.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77]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78]江宜桦.自由主义、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M].台湾: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79]郭强.大学社会学教程[M].中国审计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2001.
    [80]曹康泰.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辅导读本[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
    [81]丁水木等.社会稳定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
    [1]于建嵘.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类型及其基本特征[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6)
    [2]于建嵘.中国的社会泄愤事件与管治困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1)
    [3]刘能.怨恨解释、动员结构和理性选择[J].开放时代,2004,(4)
    [4]成伯清.从嫉妒到怨恨[J].探索与争鸣,2009,(10)
    [5]成伯清.怨恨与承认[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9,(5)
    [6]孙立平等.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1994,(2)
    [7]孙立平等.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长治久安[J].领导者, 2010,(4)
    [8]孙立平.贫富格局里的“秘密”[J] .瞭望,2011,(3)
    [9]冯仕政.重返阶级分析?———论中国社会不平等研究的范式转换[J].社会学研究,2008,(5)
    [10]刘鹏.三十年来海外学者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国家性及其争论评述[J].社会学研究,2009,(5)
    [11]何增科.市民社会概念的历史演变[J].中国社会科学,1994,(5)
    [12]谢岳,曹开雄.集体行动理论化系谱[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
    [13]谢岳,陈振群.政治控制的限度: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新视角[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7)
    [14]贾高建.社会转型与社会冲突[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4)
    [15]朱力.中国社会风险解析——群体性事件的社会冲突性质[J].学海,2009,(1)
    [16]李琼.转型期我国社会冲突研究综述[J].学术探索,2003,(10)
    [17]雷文.认真对待转型期中国的政治控制问题[J].探索,2007,(6)
    [18]任维德.当代中国转型的政治控制[J].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4)
    [19]任维德.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法律控制[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9)
    [20]尹雪萍.毛泽东两类矛盾学说与西方社会冲突理论比较研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1994,(1)
    [21]陈光金.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主要矛盾与和谐社会建设[J].理论文萃,2009,(6)
    [22]王伟光.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的利益矛盾[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2)
    [23]刘笑燕.新时期我国干群矛盾的分析与思考[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
    [24]龚维斌.我国现阶段劳资矛盾产生的原因与对策研究[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5,(3)
    [25]李玉萍.社会心理失衡的深层原因透视[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8)
    [26]晏辉.论社会转型的实质、困境与出路[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1)
    [27]刘玲玲.对社会转型范畴的哲学思考[J].北方论丛,1996,(5)
    [28]高翔.论前清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趋势[J].中国社会科学,2000,(4)
    [29]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刍议[J].华夏文化,2001,(2)
    [30]徐永祥.社会体制改革与和谐社会建构[J].学习与探索,2005,(6)
    [31]黄家亮.社会体制改革与和谐社会构建[J].探索与争鸣,2008,(10)
    [32]杨光斌,郑伟铭.国家形态与国家治理——苏联—俄罗斯转型经验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7,(4)
    [33]罗兴佐.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述评[J].学术界,2006,(4)
    [34]李景鹏.走向现代化中的国家与社会[J].学习与探索,1999,(3)
    [35]刘鹏.三十年来海外学者视野下的当代中国国家性及其争论述评[J].社会学研究,2009,(5)
    [36]华民.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与问题[J].世界经济文汇,2005,(4)
    [37]常凯.劳资冲突处理法制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一项急迫的政治任务[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12)
    [38]董德刚.以社会主要矛盾统领社会矛盾全局[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999,(8)
    [39]傅金林.预防与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对策之管见[J].江西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40]田凯.论权力及权力控制[J].教学与研究,2006,(10)
    [41]陈学明.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克服的难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5)
    [42]杨帆.反对权力资本化,追求效率与公平的统一[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5)
    [43]严荣.从政府信息公开到透明政府[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5)
    [44]王浦劬.西方当代政治冲突理论述评[J].学术界,1991,(6)
    [45]刘俊杰.当代中国权力制衡结构的完善与变革[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46](1)
    [47]任剑涛.党权、异地任职与中央控制[J].江苏社会科学,2010,(6)
    [48]竹立家.权力结构失衡影响社会稳定[J].廉政瞭望,2010,(11)
    [49]竹立家.反腐治根在于用人制度[J].廉政瞭望,2009,(8)
    [50]丁元竹.重新审视社会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方向[J].绿叶,2011,(2)
    [51]桁林.政府与市场关系理论及其发展[J].求是学刊,2003,(3)
    [52]王绍光.政治文化与社会结构对政治参与的影响[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53]李君如.怎样看待当前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政治的走势[J].前线,2008,(4)
    [54]韩艳涛,许倩.国外学者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评价[J].经济纵横,2008,(5)
    [55]肖滨,费斯从.社会改革不可能替代政治改革[J].南风窗,2008,(1)
    [56]储建国.中国政治现代化模式演变[J].江汉论坛,1997,(7)
    [57]储建国,魏明.2010年政治学领域中的新思潮[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1(1)
    [58]王晓升.“意识形态”概念辨析[J].哲学动态,2010,(3)
    [59]董敏志.关于社会道德控制的几个问题[J].社会科学,1996,(2)
    [60]万俊人.世纪回眸:“道德中国”的道德问题[J].天津社会科学,2001,(2)
    [61]瞿永玲.关于信仰危机问题研究综述[J].伦理学研究,2004,(7)
    [62]汤一介.我们能否走出“信仰危机”[J].开放时代,2003,(5)
    [63]谢荣国.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信仰控制力弱化成因分析[J].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7,(8)
    [64]张兆端.国外境外关于集群行为和群体性事件之研究[J].山东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65]吴敬琏.中国腐败的治理[J].战略与管理,2003,(2)
    [66]陈晓舒,徐凯.中国高官贪腐录(1987年-2010年)[J],《财经》,2010,(22)
    [67]王和民.从落马高官看官商勾结[J].瞭望新闻周刊,2004,(24)
    [68]崔树义.关于社会冲突的类型分析[J].社会主义研究,1996,(4)
    [69]叶小文.剖析邪教“法轮功”[J].党建杂志,1999,(12)
    [70]黄楠森.“法轮功”是封建逆流的集中表现[J].中国高等教育(半月刊),1999,(17)
    [71]庞元正,贾高建,张峰.“法轮功”问题与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J].理论前沿,1999,(18)
    [72]熊伟,杨志敏,李正超.浙江前黄村选举风波[J].中国改革(农村版),2002,(7)
    [73]李仁质.“台独”发展述评[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6)
    [74]孙立祥.战后日本右翼势力与“台独”运动[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4)
    [75]卞庆祖.“台独”问题与中美关系[J].和平与发展,2007,(4)
    [76]沈志远.研究突发事件:数学金融学的重要课题[J].科学,1999,(2)
    [77]王玲,王东.防范基于网络组织群体性事件研究[J].广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78]方付建,王国华.现实群体性事件与网络群体性事件比较[J].岭南学刊,2010,(2)
    [79]郭建宁.利益协调与社会和谐[J].创新,2007,(1)
    [80]龚晓瑾.对我国产业结构失衡深层原因的思考[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1,(3)
    [81]中央党校赴挪威、瑞典考察团.“北欧模式”的特点和启示[J].科学社会主义,2007,(6)
    [82]汪玉凯.官员财产申报制度难以建立的思考[J].今日中国论坛,2009,(2-3)
    [83]林喆.当代中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建立的难点及对策[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9,(9)
    [84]郑永年.三群人的土地改革[J].财经,2010,(5)
    [85]周维强.中国政府机构改革存在的误区和对策[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5)
    [86]邝少明.论司法公正与我国司法体制的改革[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87]陈宜中.为自由而限权,为福利而问责——秦晖先生访谈录.思想(台湾联经出版),2010,(14)
    [88]何增科.公民社会与第三部门研究导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0,(1)
    [89]吕鹏.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和公民社会组织研究中的结构、功能取向[J].甘肃社会科学,2002,(3)
    [90]李景鹏.中国走向“善治”的路径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1,(9)
    [91]韩庆祥.社会层级结构与以人为本[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7,(2)
    [92]汤唯,毕可志.新闻监督:让公务行为置于阳光下[J].法制与社会发展(双月刊),2003,(1)
    [93]迟福林.全面理解“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基本涵义[J].人民论坛,2006,(3)
    [94]韩庆祥,吕艳红.政治哲学研究(笔谈)[J].天津社会科学,2007,(4)
    [95]何清涟.当前中国社会结构演变的总体性分析[J].书屋,2000,(3)
    [96]李海青,赵玉洁.试论当代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机遇期[J].求知,2010,(7)
    [97]张千帆.如何让改革越改越好[J].中国改革,2011,(3)
    [98]胡树华,徐宏彬.我国厉代人才制度对当今选人用人制度改革的启示[J].湖北省杜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3)
    [99]杨绪盟.政党认同研究述评[J].理论前沿,2006,(21)
    [100]郑富兴.经济全球化与国家认同感的培养[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5,(3)
    [101]李瑞军.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认同”研究概述[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6)
    [102]周玉蓉.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J].党政干部论坛,2006,(5)
    [103]方起军.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的基本格局及对策研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
    [104]张惠民.论当前社会矛盾化解及行政调处规范化机制的建构[J].山东社会科学,2005,(12)
    [105]靳江好,王郅强.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社会矛盾调节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2006,(12)
    [106]刘中起,风笑天.走向多元治理化解:新形势下社会矛盾化解机制的新探索[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1]周天勇.稳定房价的三个关键问题及其对策[N].中国经济时报,2007年9月6日。
    [2]刘云山.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思想道德基础[N].人民日报,2006年10月24日。
    [3]党国英.中国社会转型风险的控制[N].南方周末,2007年9月20日。
    [4]黄秀丽等.上访就是“聚众扰乱公共秩序”[N] .南方周末,2011年02月17日。
    [5]刘建军.社会大气层: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新考察[N].社会科学报,2010年2月25日第6版
    [6]邱红杰,张景勇.十年查处151万多人[N].中国青年报,2002年10月18日。
    [1]Jackson,S. (2000).“Introduction: A Typology for Stability and Instability in China”In David Shambaugh (ed.).
    [2]Is China Unstable : Assessing the Factors. Armonk, N.Y.: M.E. Sharpe. Whyte, M.K. (2000).“Chinese Social Trends: Stability or Chaos.”In David Shambaugh(ed.).
    [3]Is China Unstable : Assessing the Factors. Armonk, N.Y.: M.E. Sharpe. Oksenberg , M. (1993).“The American Study of Modern China: Towards the Twenty-first Century.”In David Shambaugh (ed.).
    [4]Gregory J. Kasza. The Conscription Society: Administered Mass Organization.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5.
    [5]Black, D. (1976). the Behavior of Law.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6]Luru, X. B. (2000). Booty Socialism, Bureau Preneurs, and the State inTransition: Organizational Corruption in China ,Comparative politics 32(3).
    [7]Coser, L.(1967). Continuities in the study of Social conflict. New York Free Press.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