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发展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年来,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研究引起学术界极大兴趣,相关学术研究成果颇丰,但关于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研究却较为薄弱,学术界涉猎不多。文化与文化理论有所区别。文化是文化理论的实践化,文化理论是文化的凝练和系统化。本文以“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研究”为题,对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的三大渊源、哲学依据、核心内涵、历史逻辑、路径选择、基本主体、动力机制、政治意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本文认为,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是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变革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资产阶级新文化、马克思主义文化是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的三大理论来源;五四新文化运动、苏区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国统区左翼文化运动是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的三大实践来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毛泽东的唯物主义实践哲学是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的哲学依据。“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民主的”是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的核心内涵。三段论是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的历史过程。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的逻辑路径。社会实践是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的基本动力,批判与创新是其内在张力,文化冲突是其外在动力。党的领导集体、文化人以及延安的文化团体、新闻报刊等都是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的基本主体,在它们的互动和作用下,形成对文化理论发展的合力,推动着理论的发展。延安文化与意识形态之间的相互重叠,使得中共致力于夺取文化领导权和工农大众话语权,凸显了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的政治意蕴。
     回首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的历程,笔者以为政治性、先进性、体系性是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发展的基本特征,政治性反映了中共文化理论的价值定位;先进性反映了中共文化理论的时代定位;体系性反映了中共文化理论的自我地位。尽管在当代有个别人对延安时期的中共文化理论提出质疑之声,但笔者以为,在党史中,没有哪个阶段的文化及其理论像延安时期这般深刻、正确和科学。当代中国的国际显赫地位和强大国力佐证了人民共和国及其文化的中国社会史意义,也间接证明了延安时期中共文化理论的社会史意义。延安时期中共文化具有现代性精神实质与文化统一性力量,它是当今中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行动力。
Within recent years, the culture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Yan'an period has aroused the interest in academia with many accomplishments acquired. However, the culture theory development of it is relatively focused by scholars. Culture and culture theory have distinctions:culture is the practice of culture theory while culture theory is the systematic and condensed culture. The dissertation named "On Culture Theory Development in Yan'an Period"digs deep in the series of issues about culture theory,such as three major resources, core connotation, philosophical basis, historic logic,path selection,basic ontology, dynamic mechanism, political implication, etc. The dissertation argues that communist party in Yan'an period is the consequence of Chinese social change in early half of the20th century;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bourgeois new culture and Marxist culture are the three major theoretical recourses; the May4th new culture Movement、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in the Soviet area、left-wing cultural movement in Ruling area of Kuomingtang are the three practical recourses.Marxist materialism and Mao Zedong's practical materialism i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f communist culture. Nationality、science、popularity and democracy is the core connotation of it. Syllogism i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is theory. Sinicizatio、development and popularization is the logic path for it. Social practice is the sole logic drive for it with criticism and creation being internal tension and culture conflict being external stimulus. Chinese party's collective leadership、intellectuals and cultural groups and press in Yan'an are the basic power for its development and they together forge it to fully bloom. The combination of Yan'an culture and ideology promotes the leadership and discourse power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which shows the political aspect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theory.
     Looking back at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development in Yan'an period, it is claimed that politics advancement and system are the basic feature of its development.Politics is the value orientation, advancement is the time advantage and system is the theory's own character.Although there are contemporary some critical view for Chinese culture theory, it is believed that Culture theory in Yan'an period is the most profound, and so right one. China's international status and mighty power in the world now improves the great dead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nd also indirectly implies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e theory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The culture for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in Yan'an period has the power of the modern spirit and culture unity which is the advance power of Chinese socialist culture.
引文
① 卢少求.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研究[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
    ① 樊为之.延安时期党的文化建设研究[M].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② 郑师渠.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史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③ 刘文江.中国共产党文化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
    ① 李冉.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② 赵理富.政党的灵魂——中国共产党政党文化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
    ③ 朱志敏.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4
    ④ 陈晋、王均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与中国先进文化[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⑤ 刘辉.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再研究[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⑥ 谢荫明.延安时期毛泽东文化思想[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⑦ 朱瑛、李运祥.毛泽东文化思想探析[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⑧ 李庆云.毛泽东文化哲学思想研究[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⑨ 丁振海.毛泽东文化思想[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
    ⑩ 戴知贤.毛泽东文化思想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① 朱成甲.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J].中共党史研究.1993(1)
    ② 凌厚锋.论毛泽东文化观及中国文化转型[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2)
    ③ 孙玉太.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述论[J].山东社会科学.2006(12)
    ④ 詹永媛.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思想理论基础[J].广西社会科学.2003(9)
    ⑤ 鲍雪松、史文军.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理论渊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4)
    ⑥ 郭代习.论毛泽东新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J].江西社会科学.2000(4)
    ⑦ 张德旺.新民主主义文化观形成过程探析[J].学习与探索.1994(5)
    ① 刘辉.中国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体系形成标志新论[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2)
    ② 郭建宁.关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几个问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4)
    ③ 龚育之.党史札记[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172-174
    ④ 朱成甲.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J].中共党史研究.1993(1)
    ⑤ 杨林书.张闻天“中华民族新文化”观述评[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6(2)
    ⑥ 高寿平.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与现代中国的文化选择[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4)
    ⑦ 皇甫晓涛.抗战前后文化思潮与“东方文化复兴”的历史主题发展[J].吉林大学学报.1997(6)
    ① 赵立彬.文化争论背景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论——以延安<中国文化>杂志为中心[C].“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延安.2001.6
    ② 陈晋.毛泽东的文化性格[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191
    ③ 蒙长江.浅析(新民主主义论)中的文化创新思想[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1)
    ④ 陈晋.毛泽东与先进文化——个历史的梳理与分析.〈毛泽东文集〉与毛泽东思想[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75
    ⑤ 赵有田.党的文化建设理论与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J].中共党史研究.2001(3)
    ① 高鸣.抗战时期我党吸收知识分子的原因控探析[J].理论学刊.2002(5)
    ② 高维良.抗战时期党内清算王朝教条主义的斗争[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5(6)
    ③ 郭伟伟.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化政策及其启示[J].党的文献.2003(5)
    ④ 高维良.抗战时期党内清算王朝教条主义的斗争[J].党史研究与教学.1995(6)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科研局编译处.国外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研究论点摘编[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203
    ① [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田松年、杨德译[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② [美]马克·赛尔登.魏晓明、冯崇义等译.革命的中国:延安道路[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③ 萧延中.外国学者评论毛泽东.第2卷.从奠基者到“红太阳”[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100
    ④ [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589
    ⑤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外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研究译文集[Ml.第2辑.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41
    ⑥ [美]马克·赛尔登.革命的中国:延安道路.魏晓明、冯崇义等译[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91-192
    ①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外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研究译文集.第2辑[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40
    ② [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M].田松年、杨德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38
    ③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297
    ④ [美]詹姆森·R.汤森、布兰特利·沃马克.中国政治[M].顾速、董方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76-77
    ① 马敏.中共文化教程[M1.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
    ②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1
    ③ 钱穆.文化与生活.中国文化之特质[M].台湾:世界书局.1969
    ① 黄楠森.唯物史观与文化的共性与个性[J].哲学研究.1997(4)
    ② 毛泽东文集[M].第3卷.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10
    ③ 黄楠森.哲学概念辨析辞典[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55
    ④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①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8:775
    ② 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275
    ① 毛泽东书信选集f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40
    ② 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12
    ③ 戴逸.时代需要这样的历史学家[J].近代史研究.1994(1)
    ④ 艾思奇全书[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98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611
    ② 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707
    ③ 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797
    ④ 张闻天文集.第3卷[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145
    ⑤ 陈伯达.论文化运动中的民族传统[J].解放.1938.46
    ⑥ 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3)[M].人民出版社.1959.8
    ① 毛泽东选集.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1.707-708
    ② 吴玉章.历史文集·序言[M].人民出版社.1963
    ③ 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163
    ④ 毛泽东.辩证唯物论讲授提纲.第2章[M].抗日军政大学.1938.1.
    ⑤ 研究中国历史的意义[A].解放.1938.转引自朱政惠.吕振羽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283
    ⑥ 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M].新知书店.1946.
    ① 陈伯达.论文化运动中的民族传统[J].解放.1938.46
    ② 愚公.中国启蒙运动[J].文化建设.第1卷第5期.1935.2
    ③ 艾思奇.中国目前的文化运动[J].生活星期刊.第1卷第19期.1936.10
    ④ 陈唯实.通俗辩证法讲话[M].上海:上海新东方出版社.1936:7
    ⑤ 艾思奇文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87
    ⑥ 陈伯达.思想的自由与自由的思想——再论新启蒙运动[J].认识月刊创刊号.1937.6
    ⑦ 陈唯实.序言.抗战与新启蒙运动[M].扬子江出版社.1938:2
    ① 张闻天文集[M].第3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38—39
    ① 朱谦之.文化哲学[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4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60
    ①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
    ② 王达三.马克思和孔夫子并非水火不相容[J].中国青年报.2008年12月29日
    ① 吴虞.辨孟子辟杨、墨之非.张枬、王忍之.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M].第3卷.上海:三联书店.1963.740
    ② 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368
    ① 陈晋.一九三八年毛泽东与梁漱溟的一次争论[J].中共党史研究.1990(5)
    ② [美]E·希尔斯.论传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60
    ③ 吴安家.中国共产党史学新探[M].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84.125
    ④ 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Z].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962
    ① 刘少奇选集[Ml.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19
    ② 李锐.毛泽东的早年与晚年[Ml.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173
    ③ 周良.陈云和苏州评弹界交往实录[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34
    ④ 黄丽镛编.共和国元帅读古书实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308
    ① 杨昌济.达化斋日记[Z].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78.47
    ② 新时代[J].第1卷第1号.1923年4月10日。
    ③ 李锐.毛泽东的早年与晚年[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27
    ④ 张锡勤、霍方雷.陆王心学初探[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2.128
    ① 郭沫若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98-299
    ② 李达文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
    ① 陈独秀.陈独秀答胡适.新青年[J].1917年3月3日
    ② 敬告青年.独秀文存[M].第1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3-4
    ③ 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独秀文存[M].第1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37
    ④ 吾人最后之觉悟.独秀文存[M].第1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55
    ⑤ 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独秀文存[M].第1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55
    ⑥ 答吴又陵.独秀文存[M].第3卷.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30
    ① 李大钊文集[M].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79
    ② 李大钊文集[M].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82
    ③ 青年杂志[J].第1卷第1号
    ④ 独秀文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91
    ⑤ 新青年[J].第4卷第4号
    ⑥ 独秀文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649
    ⑦ 独秀文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95-96
    ① 新青年[J].第4卷第4号
    ② 独秀文存[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41
    ③ 新青年[J].第2卷第6号
    ④ 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M].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65
    ⑤ 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M].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36
    ⑥ 任建树等编.陈独秀著作选[M].第1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81
    ⑦ 人民日报[N].1981年7月17日
    ⑧ 新青年[J].第5卷第2号.1918年8月15日
    ① 牟宗三.道德的理想主义[M].台北:台湾学生书局.1985.251-253
    ②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0
    ③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3
    ④ 李大钊文集[M]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75
    ⑤ 李大钊文集[M].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08
    ⑥ 李大钊文集[M].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99
    ① 李大钊文集[M].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03
    ② 李大钊文集[Ml.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65
    ③ 李大钊文集[Ml.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84
    ④ 李大钊文集[M].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73
    ⑤ 李大钊文集[M].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60
    ⑥ 李大钊文集[M].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74
    ⑦ 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博物馆编:新民学会资料[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50
    ⑧ 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博物馆编:新民学会资料[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65
    ⑨ 中国革命博物馆、湖南博物馆编:新民学会资料[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354
    ⑩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2
    ① 李大钊文集[M].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06
    ② 李大钊文集[M].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39-540
    ③ 陈独秀著作选[M].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128
    ④ 陈独秀著作选[M].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206-207
    ⑤ 李大钊文集[M].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72
    ⑥ 李大钊文集[M].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76
    ① 瞿秋白文集[M]·文学编.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84
    ② 瞿秋白文集fMl·文学编.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213
    ③ 陈崧编.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C].(增订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599-600
    ④ 陈崧编.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C].(增订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599-602
    ② 黄历之.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与现代性[M].上海:三联书店.2006.26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32
    ④ [英]威廉斯.文化与社会[M].吴松江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359.
    ⑤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
    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0
    ⑦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4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31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8
    ③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284-285
    ④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45、50、110
    ①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
    ② 雅克·阿塔利.卡尔·马克思[M].刘成富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2
    ① 列宁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84
    ② 列宁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508
    ③ 列宁全集[M].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5
    ④ 列宁全集[M].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77
    ⑤ 列宁全集[M].第3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76
    ⑥ 列宁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36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3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4
    ③ 列宁选集[Ml.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8
    ④ 列宁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8
    ⑤ 列宁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62
    ⑥ 列宁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0
    ① 列宁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20
    ② 列宁全集[M].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8
    ③ 列宁全集[M].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87
    ④ 列宁全集[M].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02
    ⑤ 列宁全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61
    ⑥ 列宁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678
    ① 新民学会资料[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162
    ② 李大钊文集[M].下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65
    ③ 民国日报[J].“觉悟”副刊.1921年7月14日
    ④ 李大钊文集[M].下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362
    ⑤ 李大钊文集[M].下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1
    ⑥ 李大钊文集[M].下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3
    ⑦ 李大钊文集[M].下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77
    ⑧ 李大钊文集[M].下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39
    ① 李达文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244
    ② 陈崧编.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C].(增订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597
    ③ 陈崧编.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C].(增订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605
    ④ 瞿秋白文集[M]·文学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18
    ⑤ 杨明斋.评中西文化观[M].上海:上海书店.1991.10
    ⑥ 杨明斋.评中西文化观[M].上海:上海书店.1991.1
    ⑦ 陈独秀著作选[M].第2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574
    ⑧ 杨匏安文集[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132
    ⑨ 陈崧编.五四前后东西文化问题论战文选[C].(增订本).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598
    ⑩ 艾思奇文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6
    ① 艾思奇文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64
    ② 刘少奇选集[M].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218
    ③ 谭辅之.最近的中国哲学界.文化建设[J].第3卷.1936年第6期
    ④ 冯乃超.革命文学论争·鲁迅·左翼作家联盟.新文学史料[J].1986年第3期
    ⑤ 王独清.创造社与中国文化过程.文艺新闻[J].第11期.1931年5月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2
    ⑦ 郭化若.在毛主席身边见闻的片断.毛泽东同志八十五诞辰纪念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7
    ① 李达文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17
    ② 谭辅之.最近的中国哲学界.文化建设[J].第3卷.1936年第6期
    ③ 陈伯达.哲学的国防动员.读书生活[J].第4卷.1936年9月第9期
    ④ 罗根泽编.古史辨[M].第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22
    ⑤ 史学论衡[M].下编.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80
    ⑥ 何干之.研究中国社会史的基本知识.自修大学[J].第1卷.1937年1月第1期
    ① 陶希圣.中国社会之史的分析[M].上海:上海新生命书局.1929.261
    ② 陶希圣.八十自述[M].台湾:《食货》月刊社.第15页
    ③ 王亚南.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经济形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26
    ④ 陶直夫.中国农村社会性质与农业改造问题[Ml.中国农村.第1卷.第11期
    ⑤ [德]罗梅君.政治与科学之间的历史编纂——30至40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形成[M].孙立新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84
    ① [英]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杨豫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32
    ② 陈伯达.研究中国社会史方法论的几个先决问题.钟离蒙、杨凤麟主编.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Z].第2辑第4册.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81.189
    ③ 何干之文集[M].第1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165
    ④ 高军编.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资料选辑)[Z].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568
    ⑤ 李大钊文集[M].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48
    ⑥ 瞿秋白文集[M]·政治理论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1
    ⑦ 成仿吾.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创造月刊[Jl.第1卷.1928年2月第9期
    ⑧ 林伯修.1929年急待解决的几个关于文艺的问题.海风周报[J].第12号.1929年3月23日
    ⑨ “左联”关于文艺大众化问题的几次决议.文振庭编.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资料[Z].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3
    ⑩ “左联”关于文艺大众化问题的几次决议.文振庭编.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资料[Z].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5
    ① 瞿秋白文集[M]·政治理论编.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490
    ② 瞿秋白.欧化文艺.文振庭编.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资料[Z].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105
    ③ 瞿秋白文集[M]·政治理论编.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32
    ④ 瞿秋白.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文振庭编.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资料[Z].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37
    ⑤ 瞿秋白.欧化文艺.文振庭编.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资料[Z].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106
    ⑥ 瞿秋白.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文振庭编.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资料[Z].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41
    ⑦ 瞿秋白.大众文艺的问题.文振庭编.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资料[Z].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59-60
    ⑧ 郭沫若.新兴文艺大众化的认识.文振庭编.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资料[Z].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11
    ⑨ 瞿秋白.“我们”是谁.文振庭编.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资料[Z].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103
    ⑩ 瞿秋白.普洛大众文艺的现实问题.文振庭编.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资料[Z].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51
    ① 吴奚如回忆“左联”大众化工作委员会的活动.文振庭编.文艺大众化问题讨论资料[Z].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401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7
    ③ 列宁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48
    ① 艾思奇等.“新启蒙运动”座谈.<读书月报>创刊号[J].1937年5月
    ② 愚公:中国启蒙运动.文化建设[J].第1卷第5期,1935年2月
    ③ 艾思奇:中国目前的文化运动.生活星期刊[J].第1卷第19期.1936年10月
    ④ 陈唯实:通俗辩证法讲话[M].上海:新东方出版社.1936:7
    ① 艾思奇文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87
    ② 陈伯达:思想的自由与自由的思想——再论新启蒙运动.<认识月刊>创刊号[J].1937年6月
    ③ 陈唯实:抗战与新启蒙运动[M].序言.扬子江出版社.1938:2
    ④ 陈唯实.通俗辩证法讲话[M].上海:东方出版社.1936.7
    ⑤ 艾思奇文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387
    ⑥ 艾思奇文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07
    ① 艾思奇文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09
    ② 艾思奇文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17
    ③ 毛泽东文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62
    ① 王明同志报告文化统一战线问题.新中华报[J].1940年1月20日
    ②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7
    ① 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206
    ① 1953年编入《毛泽东选集》第3卷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全文有19000多字。
    ② 高建平主编.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研究(1949-2009)[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6
    ③ 周扬.马克思主义与文艺[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4.1
    ④ 周扬.马克思主义与文艺[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4.1
    ⑤ 吕振羽.中国社会史诸问题[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124
    ① 吕振羽.中国社会史诸问题[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140
    ② 吕振羽.中国社会史诸问题[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162
    ③ 吕振羽.中国社会史诸问题[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61.148
    ④ 王实味.文艺民族形式问题上的旧错误与新偏向.文化研究[J].第2卷第6期.1941年4月22日
    ⑤ 王实味.文艺民族形式问题上的旧错误与新偏向.文化研究[J].第2卷第6期.1941年4月22日
    ⑥ 郭沫若.“民族形式”商兑.中国文化[J].第2卷第1期.1940年9月25日
    ⑦ 茅盾.旧形式、民间形式与民族形式.中国文化[J].第2卷第1期.1940年9月25日
    ① 陈伯达.关于“孝”.中国文化[J].第2卷第2期.1940年10月25日
    ② 陈伯达.新道德观.中国文化[J].第2卷第4期.1940年12月25日
    ③ 陈元晖.中国教育学史遗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4
    ① 宋无.新民主主义哲学[M].上海:新人出版社.1941.24-25
    ② 宋无.新民主主义哲学[M].上海:新人出版社.1941.31-32
    ① 毛泽东等著.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文教运动[M].“小引”.香港:中国出版社.1947.1
    ② 毛泽东等著.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文教运动[M].香港:中国出版社.1947.21
    ③ 毛泽东等著.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文教运动[M].香港:中国出版社.1947.11
    ④ 毛泽东等著.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文教运动[M].香港:中国出版社.1947.27
    ⑤ 毛泽东等著.开展大规模的群众文教运动[M].香港:中国出版社.1947.8
    ⑥ 李成蹊.认识人民的时代.大公报[J].1947年10月24日
    ⑦ 应怀.民主文化的道路.文讯[J].1947年12月15日
    ⑧ 胡绳文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281
    ⑨ 中国建设[J].第6卷第5期.1948年8月1日
    ① 冯契.中西文化的冲突与汇合.蔡尚思编.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Z].第5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杜.1983.481-483
    ②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纪念文集[C].新华书店.1950.38-42
    ③ 胡绳文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280
    ④ 胡绳文集[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281
    ① 释新民主主义的文学[M].香港:香港海洋书局.1947
    ② 新民主主义的文学[M].上海:上海新生书局.1949.
    ③ 朱智贤.论新民主主义教育[M].修订后记.文光书店.1949.131
    ④ 朱智贤.论新民主主义教育[M].修订后记.文光书店.1949.25
    ⑤ 朱智贤.论新民主主义教育fM].文光书店.1949.61
    ⑥ 朱智贤.论新民主主义教育[M].序.文光书店.1949.4
    ⑦ 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92
    ①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2
    ② 毛泽东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87
    ③ 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430
    ④ 毛泽东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36-1437
    ⑤ 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433
    ⑥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第17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25
    ① 刘辉.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187
    ① [美]斯图尔特·R·施拉姆.毛泽东的思想[M].田松年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71
    ②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12
    ③ 嵇文甫.漫谈学术中国化问题.理论与现实[J].第1卷第4期.1940年2月15日
    ④ 张佛泉.西化问题之批判.国闻报[M].第12卷.第12期
    ① 郑大华.30年代的“本位文化”与“全盘西化”的论战.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2004(3)
    ② 文化建设月刊[J].第1卷.第6期
    ③ 嵇文甫.漫谈学术中国化问题.理论与现实[J].第1卷.第4期.1940年2月15日
    ④ 陈唯实.通俗辩证法讲话[M].上海新东方出版社.1936.7
    ⑤ 张申府文集[M].第1卷.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192
    ⑥ 陈伯达.思想无罪(1937年7月15日).读书[J].1937年.第3期
    ⑦ 冯崇义.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化思潮.开放时代[J].1998年.第2期
    ① 李初梨.十年来新文化运动的检讨.解放[J].第24期.1937年12月4日
    ② 艾思奇文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1.387-388
    ③ 陈伯达.我们继续历史的事业前进.解放[J].第43、44期合刊,1938年7月1日。
    ④ 陈伯达.论文化运动中的民族传统.解放[J].第46期,1938年7月23日
    ⑤ 美国学者评陈伯达.刘雪明编译.福建党史月刊[J].1990年第8期
    ⑥ 毛泽东.论新阶段.解放.第57期.1938年11月25日。在1952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2卷中,将毛泽东讲话中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改为“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一些研究者不注意这一文本的变化,还以为毛泽东最初提法是“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因而带来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① 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25
    ② 张申府.论中国化.战时文化[J].第2卷第2期
    ③ 叶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中央周刊[J].第3卷3、4期合刊.1941年5月
    ④ 张君劢.致毛泽东先生一封公开信.再生[J].第10期.1938年12月16日
    ⑤ 艾思奇.论中国的特殊性.中国文化[J].创刊号.1940年2月15日
    ⑥ 艾思奇文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1.552
    ⑦ 艾思奇.论中国的特殊性.中国文化[J].创刊号.1940年2月15日
    ① 艾思奇文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1.453-454
    ② 嵇文甫.漫谈学术中国化问题.理论与现实[J].第1卷第4期.1940年2月15日
    ③ 嵇文甫.漫谈学术中国化问题.理论与现实[J].第1卷第4期.1940年2月15日
    ④ 杨松.关于马列主义中国化的问题.中国文化[J].第1卷第5期.1940年7月25日
    ① 艾思奇全书[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722
    ② 艾思奇全书[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723
    ③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M].北京:中央党史出版社.1991.16
    ④ 艾思奇全书[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52
    ⑤ 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2
    ⑥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2-813
    ⑦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6
    ① 艾思奇全书[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623
    ② 艾思奇全书[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53
    ③ 叶蠼生.抗战以来的历史学.中国文化[J].第3卷第2期.1941年8月
    ④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0
    ① 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5
    ② 艾思奇全书[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283
    ③ 张闻天文集[M].第3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145
    ④ 陈伯达.在文化阵线上——真理的追求续集[M].生活书店.1939.70—71
    ⑤ 陈伯达.在文化阵线上——真理的追求续集[M].生活书店.1939.72
    ⑥ 和培元.论新哲学的特性和新哲学的中国化.中国文化[J].第3卷,第2、3期合刊.1941年6月28日
    ⑦ 蔡美彪.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光明日报[N].1999年8月13日
    ① 叶青.论学术中国化.时代精神[J].创刊号.1939年7月6日
    ② 叶青.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中央周刊[J].第3卷.第3、4期合刊.1941年5月29日
    ③ 艾思奇全书[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774
    ④ 艾思奇全书[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778
    ⑤ 范文澜.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265、270
    ① 陈曙光.思入时代深处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高校理论战线[J].2010(1)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284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64
    ① 列宁全集[M].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34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9
    ③ 列宁全集[M].第2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42
    ④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7
    ⑤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0
    ⑥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0
    ①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47-650
    ②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1-1052
    ③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08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① 列宁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4
    ② 列宁选集[M].第3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98
    ③ 列宁选集[M].第3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6
    ④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14
    ⑤ 刘少奇选集[M].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67-268
    ① [英]彼得·伯克著.蔡玉辉译.什么是文化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9.
    ② 列宁专题文集[M]: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10-111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92
    ④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03
    ⑤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2
    ① 皮家胜.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点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J].2008(6)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320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② 艾思奇全书[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79
    ③ [英]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146-147
    ① [美]斯坦因著.李凤鸣译.红色中国的挑战[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128
    ② 雷云峰.陕甘宁边区史[M].(下篇).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4.371
    ③ 陈毅贺“七大”闭幕:“百年积弱叹华夏,八载干戈仗延安。试问九州谁作主?万众瞩目清凉山。”清凉山是延安时期新闻出版事业的集中地,谢觉哉在《延安行》表现了当时轰轰烈烈的出版印刷事业:“马兰纸虽粗,印出马列篇。清凉万佛洞,印刷很安全。”
    ④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第12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2
    ⑤ 艾思奇全书[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97.
    ⑥ 雷云峰.陕甘宁边区史[M].(下篇).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4.302
    ① [美]斯坦因著.李凤鸣译.红色中国的挑战[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123
    ② [美]斯坦因著.李凤鸣译.红色中国的挑战[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125
    ③ 毛泽东文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61
    ④ 成立于1940年1月,曾用名陕甘宁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成立于1937年11月14日)、陕甘宁边区文化界救亡协会(1937年底)
    ⑤ 成立于1939年5月,曾用名陕甘宁边区文艺界抗战联合会(成立于1938年9月11日)
    ① 童小彪、陈金龙.中国共产党的纪念活动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经典作家纪念活动为中心的考察.思想理论教育导刊[J].2007年第11期
    ②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第1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35
    ③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40
    ④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41
    ⑤ 刘家栋.陈云在延安[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5.86.
    ① 斯大林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4
    ②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③ 西北五省区编纂小组、中央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fzl.文献卷下.北京: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571
    ④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第1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301
    ⑤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第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243
    ⑥ 艾思奇全书[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791
    ① 李国建.陕计宁革命根据地史[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186
    ②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M].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566
    ③ 李智勇.陕甘宁边区政权形态与社会发展(1937年—1945年)[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149
    ④ 毛泽东选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1011
    ⑤ [美]斯坦因著.李凤鸣译.红色中国的挑战[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153
    ① 江湘.延安新哲学会举行第一届年会.新中华报[J].1940年6月28日
    ② 毛泽东选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533
    ③ 毛泽东年谱[Z].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125
    ① 毛泽东文集[M].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3.179-180.
    ② 杨志和、黄先禄.延安时期党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启示.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J].2011年第3期
    ③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第12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512
    ① 王若水.毛泽东时代的两桩公案.炎黄春秋[J].1999(11)
    ② 王南湜.中国哲学精神重建之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探讨[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00
    ① [苏]柳·阿·尼基奇切.拉布里奥拉传[M].杨启潾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50
    ② 王南湜.新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理路之检视.天津社会科学[J].2000(6)
    ③ 科尔滕.主体性哲学——近代哲学的本质规定.国外社科信息[J].1991(15)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第8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第24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第31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第16页
    ② 麦金太尔.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条未走之路.国外社会科学[J].1995(6)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第17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第29-30页
    ⑤ 卡罗尔·古德.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英文版)[M].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1980.30
    ① [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20
    ② 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2
    ③ 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④ 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2-283
    ① 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3
    ② 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3
    ③ 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3
    ④ 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⑤ 尚庆飞.国外毛泽东学研究[M].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268-269
    ⑥ 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4
    ⑦ 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5-286
    ① 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6
    ② 前苏联哲学家科普宁指出了所谓“感性认识”或“认识的感性阶段”之类说法具有不恰当性,因为在他看来,“人的认识在各种形式和表现中都永远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如果缺少其中一个环节,就没有人的认识”,而“如果认为感觉就已是知识,那么就可以承认动物也有知识,并从而承认知识的先天性”。参见[苏]科普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导论.求实出版社.1982.205-206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
    ④ 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297
    ① 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2
    ② 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0
    ③ 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9
    ④ [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17、118
    ① [希腊]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23
    ② 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8
    ③ 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9
    ④ 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0
    ⑤ 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4
    ⑥ 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26
    ① 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1
    ② 张如新.在毛泽东同志的旗帜下前进.延安<解放>[J].第127期,1941年4月
    ③ 许全兴等.中国现代哲学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357-358
    ① 和培元.论新哲学的特性与新哲学的中国化.中国文化[J].第3卷第2、3合期.1941年8月
    ② [意]葛兰西.狱中札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17
    ③ 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82
    ④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77
    ① 李泽厚.马克思主义在中国[M].上海:三联书店.1988.44-45
    ① 李达.<实践论>解说[M].上海:三联书店.1951
    ② 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87
    ③ 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313
    ④ 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303
    ⑤ 张申府文集[M].第1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05.305-306
    ⑥ 田辰山.要重视中西方传统文化的结构差异.中国图书评论[J].2008(8)
    ① 徐长福.希腊哲学思维的制作图式——西方实践哲学源头初探.学习与探索[J].2005(2)
    ② 王南湜.社会哲学何以可能.学海[J].2000(1)
    ③ 王南湜.中国哲学精神重建之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探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94-195
    ①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6
    ②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6
    ③ 张闻天文集[M].第3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38
    ④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⑤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⑥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① 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文艺[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17
    ②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③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1-832
    ④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4
    ⑤ 张闻天文集[M].第3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42-43
    ①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6-707
    ② 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文艺[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20
    ③ 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文艺[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23
    ④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7
    ⑤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708
    ⑥ 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文艺[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20
    ⑦ 党和国家领导人论文艺[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2.23
    ⑧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① 张闻天文集[M].第3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38
    ②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6
    ③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3
    ④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⑤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⑥ 延安解放日报[M].1944年4月29日
    ⑦ 张闻天文集[M].第3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39
    ⑧ 延安解放日报[M].1945年1月8日
    ①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② 毛泽东文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20
    ③ 何志平.中国科学技术团体[Ml.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0.388
    ④ 顾龙生.毛泽东经济年谱[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36
    ⑤ 毛泽东文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69
    ⑥ 延安新中华报[N].1940年3月15日
    ⑦ 张闻天文集[M].第3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146-147
    ⑧ 毛泽东文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0
    ⑨ 朱德选集[Ml.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76-77
    ⑩ 戴邦.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Ml.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274
    11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第13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86
    12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第13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92-93
    ①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第13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95-96
    ② 武衡.抗日战争时期解放区科学技术发展资料[Z].第1辑.北京:中国学术出版社.1983.104
    ③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① 张闻天文集[M].第3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39
    ②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③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④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⑤ 毛泽东文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28
    ⑥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⑦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⑧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① 毛泽东文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30
    ② 毛泽东文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30
    ③ 张闻天文集[M].第3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39
    ④ 毛泽东文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8-119
    ⑤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⑥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2
    ⑦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9
    ⑧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9
    ①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②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③ 张闻天文集[M].第3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38
    ④ 毛泽东文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70
    ①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77-679
    ②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8
    ③ J·贝尔登(J·Belden)中国震撼世界(China Shakes the World)[M].New York:Haper&Brothers.1949.89
    ④ 毛泽东文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45
    ⑤ 张闻天文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78
    ⑥ 毛泽东文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1
    ⑦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第13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91
    ① 毛泽东文集[M].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42
    ② 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3
    ③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1-1012
    ①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4
    ②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75-876
    ③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12
    ④ 黄力之.从俄罗斯到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34
    ⑤ 黄力之.从俄罗斯到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71
    ① 韩毓海.“漫长的革命”——毛泽东与文化领导权问题(上).文艺理论与批评[J].2008(1)
    ① 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M].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1916
    ① 张闻天文集[M].第1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38-39
    ② 张闻天文集[M].第1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39
    ③ 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中国文化[J].1940年第2期
    ① 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Z].上册.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50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5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03-704
    ① 张闻天文集[M].第1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41
    ② 张闻天文集[M].第1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41
    ③ 张闻天文集[M].第1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43
    ④ 张闻天文集[M].第1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46
    ① 张闻天文集[M].第1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47
    ② 张闻天文集M].第4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596
    ③ 张闻天文集[M].第1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50
    ④ 张闻天文集[M].第1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0.312
    ① 张如心.学习和掌握毛泽东同志的理论和策略.延安<解放日报>[N].1942年2月18日
    ② 张如心.学习和掌握毛泽东同志的理论和策略.延安<解放日报>[N].1942年2月17日
    ③ 张如心.学习和掌握毛泽东同志的理论和策略.延安<解放日报>[N].1942年2月17日
    ④ 纪念七一、全党学习和掌握毛泽东主义.晋察冀日报[N].社论.1942年7月1日
    ① 转引自:张希贤.延安文化探考[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36
    ① 毛泽东文集[M].第1卷.北京:人们出版社.1993.461
    ② 毛泽东年谱[Z].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47
    ① 叶青.毛泽东批判[M].大众出版社.1943.再版.3
    ② 李志民.革命熔炉[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39
    ①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59
    ②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0
    ③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41
    ④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20
    ⑤ 张闻天.抗战以来中华民族新文化运动与今后任务.中国文化[J].1940年第1期
    ① 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90
    ② 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91
    ③ 张闻天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91
    ④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第12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43-144
    ⑤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第12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45
    ① 毛泽东论文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45
    ② 凯丰.关于执行党的文艺政策的决定.延安<解放日报>[N].1943年11月8日
    ③ 胡绳.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群众[J].第2卷第28期.1948年7月22日
    ④ 南京档案馆编.南京解放[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0.556
    ⑤ 李纯青编.知识分子的新向方向[M].中国建设出版社.1949.17
    ① 李纯青编.知识分子的新向方向[M].中国建设出版社.1949.10
    ② 刘辉.解放战争时期知识分子社会心态的变化.中州学刊[J].1998(4)
    ③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第14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147
    ① 论知识分子及其改造[M].北平:北平科学社.1949.28
    ② 刘辉.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187
    ③ 刘辉.“文化人”一词的流行及其历史内涵.光明日报[N].2000年12月15日
    ① 沫若文集[M].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145
    ① 沫若文集[M].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311
    ② 沫若文集[M].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373
    ③ 沫若文集[M].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65
    ④ 沫若文集[M].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6
    ⑤ 沫若文集[M].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250
    ⑥ 郭沫若全集[M]·历史篇.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14
    ⑦ 沫若文集[M].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255
    ⑧ 沫若文集[M].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10.11
    ⑨ 沫若文集[M].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10.11
    ⑩ 黄正岩.珍贵的墨迹——郭老论名学的题字.中国哲学[C].第2辑.三联书店.1980
    11 郭沫若全集[M]·历史篇.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93
    ① 郭沫若.历史人物·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
    ② 郭沫若.历史人物·屈原研究[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7
    ③ 郭沫若.历史人物·王安石[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67
    ④ 郭沫若全集[M]·历史篇.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82
    ⑤ 郭沫若全集[M]·历史篇.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84
    ⑥ 郭沫若全集[M]·历史篇.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12
    ⑦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62
    ⑧ 郭沫若全集[M]·历史篇.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64
    ① 沫若文集[M].第1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163
    ② 沫若文集[M].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286
    ③ 沫若文集[M].第1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25
    ④ 沫若文集[M].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100
    ⑤ 沫若文集[M].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357
    ⑥ 沫若文集[M].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124
    ⑦ 沫若文集[M].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135
    ⑧ 沫若文集[M].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80
    ① 沫若文集[M].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259
    ② 郭沫若全集[M]·历史篇.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99
    ③ 沫若文集[M].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102
    ④ 沫若文集[M].第1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212
    ⑤ 出自邓小平语。邓小平说:“他(郭沫若)是继鲁迅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旗帜。”转引自:龚济民、方仁念.郭沫若年谱.下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638
    ⑥ 龚济民、方仁念.郭沫若年谱[Z].上册.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387
    ① 吕振羽.创造民族新文化与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中国社会史诸问题[M].三联出版社.1961
    ② 吕振羽.创造民族新文化与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中国社会史诸问题[M].三联出版社.1961
    ① 吕振羽.创造民族新文化与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中国社会史诸问题[M].三联出版社.1961
    ② 吕振羽.创造民族新文化与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中国社会史诸问题[M].三联出版社.1961
    ③ 吕振羽.创造民族新文化与文化遗产的继承问题.中国社会史诸问题[M[.三联出版社.1961
    ① 艾思奇、吴黎平.唯物史观[M].辽东建国出版社.1939.39
    ② 艾思奇、吴黎平.唯物史观[M].辽东建国出版社.1939.41
    ③ 艾思奇、吴黎平.唯物史观[Ml.辽东建国出版社.1939.47
    ④ 艾思奇、吴黎平.唯物史观[M].辽东建国出版社.1939.132
    ⑤ 艾思奇、吴黎平.唯物史观[M].辽东建国出版社.1939.132
    ① 艾思奇、吴黎平.唯物史观[M].辽东建国出版社.1939.136
    ② 艾思奇文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39
    ③ 艾思奇文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5
    ④ 艾思奇文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6
    ① 艾思奇.中国目前的文化运动.<生活>星期刊[J].1936年第1卷
    ② 黄洛峰.思想战线上的卓越战士.艾思奇文稿整理小组编.一个哲学家的道路——回忆艾思奇同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64
    ③ 郑易里.艾思奇和他的<大众哲学>.艾思奇文稿整理小组编.一个哲学家的道路——回忆艾思奇同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54
    ④ 艾思奇.大众哲学(修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修订再版说明”
    ① 卢国英.智慧之路——一代哲人艾思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5-101
    ② 卢国英.智慧之路——一代哲人艾思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9
    ③ 艾思奇.大众哲学(修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编者序”
    ④ 李今山.艾思奇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贡献.李今山主编.大众哲学家——纪念艾思奇诞辰百年论集[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378
    ⑤ 冯契.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415
    ①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4
    ② 艾思奇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504
    ③ 胡绳.什么是文化.战时文化[J].1938年创刊号
    ① 胡绳.什么是文化.战时文化[J].1938年创刊号
    ② 胡绳.什么是文化.战时文化[J].1938年创刊号
    ③ 胡绳.什么是文化.战时文化[J].1938年创刊号
    ④ 胡绳.什么是文化.战时文化[J].1938年创刊号
    ① 胡绳.什么是世界文化的危机.<群众>周刊[J].1944年第9卷.第8、9期合刊
    ② 胡绳.什么是世界文化的危机.<群众>周刊[J].1944年第9卷.第8、9期合刊
    ③ 胡绳.思想的漫步.<群众>周刊[J].1943年第8卷.第10、13、14期
    ④ 胡绳.思想的漫步.<群众>周刊[J].1943年第8卷.第10、13、14期
    ⑤ 胡绳.思想的漫步.<群众>周刊[J].1943年第8卷.第10、13、14期
    ① 胡绳.新文化的方向和途径.中国建设[J].1948.第2卷.第4期
    ② 胡绳.新文化的方向和途径.中国建设[J].1948.第2卷.第4期
    ③ 胡绳.新文化的方向和途径.中国建设[J].1948.第2卷.第4期
    ① 胡绳.新文化的方向和途径.中国建设[J].1948.第2卷.第4期
    ② 毛泽东著作选读[M].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85
    ③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第1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289
    ① 肖效钦、钟兴锦.抗日战争文化史[M].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124
    ② 胡乔木回忆延安整风.上.党的文献[J].1994(1)
    ① 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22
    ② 艾克恩.延安文艺运动纪盛[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398
    ③ 解放日报[N].1945年9月17日
    ④ 晋察冀日报[N].1946年1月3日
    ⑤ 常紫钟.林理明.延安时代新文化出版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392
    ① 王大化.从兄妹开荒的演出谈起.解放日报[N].1943.3.25
    ② 雷云峰.陕甘宁边区史[M].西安.西安地图出版社.1994.308
    ③ 李洁非.枪杆子,笔杆子——1940年前后延安的新景观.南方文坛[J].2003(3)
    ① 常紫钟.林理明.延安时代新文化出版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272
    ② 雷云峰.陕甘宁边区大事记述[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0.250
    ③ 延安<新中华报>[N].1939年8月20日
    ①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第13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36
    ② 列宁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72
    ③ 《红色中华》:1931年12月11日于江西瑞金创刊,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1934年10月3日,出至第240期,停刊。随军长征。陕北瓦窑堡复刊后,复刊号为第241期,沿用长征前的期码。
    ④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第11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1
    ①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第11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1
    ①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第11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665
    ②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第11.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701
    ① <群众>周刊[J].第10卷第13期.第445页
    ② 新中华报[N].1939年2月7日
    ①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2
    ② 许涤新.群众周刊大事记序言.群众周刊大事记[M].红旗出版社.1987.4-5
    ①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06
    ②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Z].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86
    ③ 新华日报[N].1946年1月16日
    ① 潘梓年.新华日报的回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42
    ② 解放日报[N].1945年1月11日
    ① 伽达默尔.赞美理论[M].上海:三联书店.1988.46
    ② 伽达默尔.赞美理论[M].上海:三联书店.1988.21
    ③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4
    ①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00
    ①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1
    ②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1
    ③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75-877
    ④ 高新民、张树军.延安整风实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228
    ① 高新民、张树军.延安整风实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228
    ② 胡乔木回忆毛泽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54
    ③ 高新民、张树军.延安整风实录[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228-229
    ④ 延安整风运动(资料选辑)[Z].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4.78-79
    ⑤ 何干之文集[M].第1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4.183
    ①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7-858
    ②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57
    ③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75
    ①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70
    ②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8
    ③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9
    ④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72
    ⑤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72
    ① 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85
    ② 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141-142
    ③ 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590
    ④ 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589
    ⑤ 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86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① 谭培文、高学文.从霍克海默的文化批判看文化批判功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2005(4)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③ 吴传启.从冯友兰先生的抽象继承法看他的哲学观点.哲学研究[J].1958(2)
    ④ 冯友兰:关于中国哲学史研究的两个问题.人民日报[N].1956年10月23日
    ① 冯友兰.中国哲学遗产的继承问题.光明日报[M].1957年1月8日
    ② 朱宝信.论研究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两种态度.朱德生、李登贵先生<从思想世界降到现实世界>献疑.青海社会科学[J].2003(1)
    ③ 朱德生、李登贵.从思想世界降到现实世界.哲学研究[J].1995(11)
    ④ 徐特立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122
    ① 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序
    ② 方克立.现代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490
    ③ 黄力之.先进文化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2.79-80
    ④ 张岱年全集[M].第7卷.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433
    ① 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Z].第5册(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17 禹、汤、文、武、周公、孔、孟到程、朱、陆、王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道统”:中国文化的最高理想是道德精神和宗教精神的统一:儒家的心性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本原和核心:对于外来文化,新儒家认为只有在对中国传统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才谈得上对西方文化的吸纳和会通。新儒家的代表性著作有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贺麟的《儒家思想的新开展》、熊十力的《新唯识论》、张君劢的《明日之中国文化》、《民族复兴之学术基础》、冯友兰的“贞元六书”等。新儒学运动大力发掘中华文化的优异性,对于提高民族的自信心,增加抗战必胜的信念,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为现代新儒家奠定了思想史上不容忽视的地位。但是,新儒学运动在客观上也给思想界造成负面影响,对于这一点,冯友兰实事求是地予以承认:“传统的统治思想,无论是‘接着讲’的,或是‘照着讲’的,都是对当时的统治集团有利的,所以也为他们所赞赏,为他们所利用。”(《三松堂全集》第1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36页)
    ① 贺麟.文化与人生[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32
    ② 杜国庠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443-444
    ③ 冯友兰.三松堂全集[M].第5卷.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126
    ① 杜国库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405
    ② 杜国庠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405
    ③ 钱穆.文化与教育[Ml.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5
    ④ 贺麟.文化与人生[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22
    ⑤ 胡绳全书[M].第1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20
    ⑥ 胡绳全书[M].第1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151
    ⑦ 贺麟.文化与人生[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2
    ⑧ 杜国庠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377
    ①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6
    ② 毛泽东文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1
    ③ 胡绳全书[M].第1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23
    ④ 胡绳全书[M].第1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223
    ⑤ 侯外庐.韧的追求[M].北京:三联书店.1985.123
    ⑥ 侯外庐.韧的追求[M].北京:三联书店.1985.327
    ⑦ 侯外庐.韧的追求[M].北京:三联书店.1985.328
    ⑧ 侯外庐.韧的追求[M].北京:三联书店.1985.186
    ① 侯外庐.韧的追求[M].北京:三联书店.1985.125
    ② 侯外庐.韧的追求[M].北京:三联书店.1985.124
    ③ 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邱汉生等.中国思想通史[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60
    ④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7
    ① [美]保罗·尼特.宗教对话模式[M].王志成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43
    ① 冯天瑜.中华文化词典[Z].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17
    ① 调和论与旧道德.新青年[J].第7卷第1号
    ② 物质变动与道德变动.新潮[J].第2卷第2号
    ③ 东方文化与世界革命.新青年[J].季刊.第1期
    ④ 再论问题与主义.每周评论[J].1919年8月17日
    ① 由经济上揭示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新青年[J].第7卷第2号
    ② 刘登阁、周云芳.西学东渐与东学西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77页
    ③ 张君励、丁文江.科学与人生观[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7
    ① 雷颐.时空游走[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177-180
    ② 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资料选编[Z].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95
    ① 杜维明.现代精神与儒家系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322
    ②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709
    ③ 谢少波、王逢振.文化访谈录[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17
    ①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6-697
    ②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7
    ③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8
    ④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7
    ①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8
    ② 周恩来选集[M].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77
    ③ 叶青.三民主义与社会主义.抗战与文化[J].第3卷第9期
    ④ 叶青.三民主义与社会主义之比较.抗战与文化[J].第5卷第4期
    ⑤ 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6
    ⑥ 张闻天文集[M].第3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20-21
    ①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87-688
    ②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0-692
    ③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47-648
    ④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6-668
    ⑤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年谱(1893--1949)[Z].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49
    ⑥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6
    ①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8
    ②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6
    ③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4
    ①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4
    ②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5
    ③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④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⑤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⑥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6
    ⑦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5
    ①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4
    ②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6
    ③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7
    ④ 杜书瀛、钱竞.中国20世纪文学学术史[M].第1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23
    ⑤ 杜书瀛、钱竞.中国20世纪文学学术史[M].第1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23
    ① [英]马修·阿诺德著.韩敏中译.文化与无政府状态[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0
    ② 曾小华.文化·制度与社会变革[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25
    ③ [美]乔治·麦克林著.干春松、杨凤岗译.传统与超越[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7
    ①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
    ②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M].下卷.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1
    ③ 费尔巴哈.基督教的本质[M].荣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34
    ① [意]安·拉布里奥拉.关于历史唯物主义[M].杨启潾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63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①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25
    ①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7
    ②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5
    ③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8
    ④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9
    ① 意识形态是虚假的意识。1893年在写给梅林的一封信中,恩格斯写到:“意识形态是由所谓的思想家通过意识、但是通过虚假的意识完成的过程。推动他的真正动力始终是他所不知道的,否则这就不是意识形态的过程了。因此,他想象出虚假的或表面的动力。因为这是思维过程,所以它的内容和形式都是他从纯粹的思维中——不是从他自己的思维中,就是从他的先辈的思维中引出的。”参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6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0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2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2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③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2-293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0
    ⑤ 马克思恩格斯书简[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69
    ① 侯惠勤主编.正确世界观人生观的磨砺——马克思主义著作精要研究[Ml.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186
    ② 周兵.延安时期毛泽东“意识形态”概念辨析.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9(4)
    ③ 毛泽东哲学批注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210
    ④ 毛泽东哲学批注集[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310
    ①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99
    ② 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3
    ③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① [意]朱塞佩·费奥里.葛兰西传[M].吴高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256
    ① 运动战是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中表述无产阶级获取文化领导权的方式之一。是指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直接夺取国家政权,获得对国家政治和文化的领导权。俄国十月革命就是葛兰西所谓“运动战”夺取文化领导权的典型方式。
    ① 毛泽东选集[Ml.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20
    ② 毛泽东文集[M].第6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96
    ③ 李伟.毛泽东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下)[M].探索.2006(4)
    ④ 毛泽东文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350
    ①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狱中札记[M].葆煦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428
    ②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③ 中共中央文件选集[M].第8卷.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5.269
    ④ 周恩来选集[M].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93
    ⑤ 毛泽东文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94
    ⑥ [意]安东尼奥·葛兰西.现代君主论[M].陈越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91
    ① 毛泽东文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27
    ②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34
    ③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97
    ④ 毛泽东文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93
    ⑤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3
    ⑥ 范晓.语言、言语和话语.汉语学习[J].1994(4)
    ⑦ 胡塞尔.逻辑研究[M].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41-42
    ⑧ 陈锡喜.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话语体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6-37
    ①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2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4
    ③ 朱兆中.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7
    ①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
    ②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2
    ③ 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407-708
    ④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21
    ⑤ 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烈士精神与批判意识)[Ml.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100
    ⑥ 毛泽东.奋斗自勉.1917
    ⑦ 毛泽东文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9
    ①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② 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96-297
    ③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116
    ④ 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0
    ① [美]田辰山.中国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38
    ②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563
    ③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4
    ④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05
    ① 毛泽东自述(增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241
    ② 毛泽东选集[M].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3
    ③ 毛泽东自述(增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2
    ④ [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后毛泽东的中国[M].杜蒲等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45-46
    ⑤ 胡乔木回忆毛泽东[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60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② 毛泽东自述(增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18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460
    ④ 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9-40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318
    ① 毛泽东书信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222
    ② 毛泽东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40
    ③ 韩毓海.“漫长的革命”——毛泽东与文化领导权问题(下).文艺理论与批评[J].2008(2)
    ④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⑤ 陈晋、王均伟.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与中国先进文化[M].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93-94
    ⑥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26
    ① 毛泽东文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36
    ② 单世联.1956年与毛泽东的文化思想结构.博览群书[J].2004(6)
    ③ 毛泽东选集[Ml.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2
    ④ 毛泽东选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63
    ⑤ 韩毓海.“漫长的革命”——毛泽东与文化领导权问题(下).文艺理论与批评[J].2008(2)
    ⑥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M].刘尊棋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331
    ① [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5
    ② [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422
    ① [美]门罗·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M].高建平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71-286
    ② 梁启超.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新小说[J].1902年第1号
    ③ 佛雏.王国维诗学研究[Ml.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462
    ④ 辛小征、靳大成.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M].第2部上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114
    ① 马克思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② 毛泽东选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694-695
    ① 张东荪.唯物辩证法之总检讨.许全兴.中国现代哲学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292
    1.《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4册,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1987年版
    2.《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1—5辑,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2000年版
    3.《中国共产党抗日文件选编》,中央档案出版社,1995年版
    4.《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及补编》(1—11),彭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993年版
    5.《中国现代文学史参考资料》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文学教研室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
    6.《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1—5卷,蔡尚思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1983年版。
    7.《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集》下册,高军等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8.《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及续编》(共49册),钟离蒙、杨凤麟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
    9.《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论争集》(影印本),郑振铎编,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10.《中央革命根据地革命史料选编》,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1.《中共党史资料》(第7辑),中共中央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编,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83年版
    12.《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1—14辑,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编,档案出版社1986—1991年版
    13.《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资料汇编》第12辑,陕西省档案馆、陕西省社科院,档案出版社,1986年版
    14.《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文献卷下,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
    15.《陕甘宁边区自然辩证法研究资料》,陕西省高等院校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延安大学分会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6.《陕甘宁边区政府资料》四,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7.《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献卷),西北五省区编纂领导小组、中央档案馆编,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年版
    18.《陕甘宁边区政府大事记》,陕西省档案馆编,档案出版社,1990年版
    19.《陕甘宁边区政策条例汇集》续编,陕甘宁边区政府办公厅编印,1944年版
    20.《陕甘宁边区教育资料》,陕西师范大学教育研究所,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21.《六大以来——党内秘密文件》,中共中央书记处编,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2.《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及各抗日民主根据地文学运动资料》(上中下),刘增杰、赵明、王文金等编,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3.《抗战中的中国文化教育》,中国现代史资料编辑委员会翻印1957年8月第1次印刷
    24.《延安文艺丛书》,《延安文艺丛书》编委会编,湖南文艺出版社
    25.《延安文萃》(上、下),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中国报刊史研究室编,北
    26.京出版社,1984年版
    27.《老解放区教育资料选编》,教育科学研究所筹备处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59年版
    28.《川陕苏区报刊资料选编》,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29.《文艺大众化讨论资料》,文振庭编,上海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30.《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毛泽东文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9年版
    5.《毛泽东选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7.《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8.《毛泽东早期文稿》(1912.6—1920.11),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0.《毛泽东书信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1.《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12.《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3.《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
    14.《毛泽东论文艺》,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版
    15.《毛泽东文艺论集》,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6.《毛泽东论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17.《毛泽东论知识分子》,教育出版社,1938年版
    18.《毛泽东文集与毛泽东思想》,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组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9.《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
    20.《毛泽东生平著作研究索引》(上),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列所毛泽东思想研究室编,国防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21.《毛泽东自述》,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2.《邓小平文选》(1、2),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3.《邓小平论中共党史》,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版
    24.《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25.《刘少奇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6.《周恩来年谱(1898—1949)》,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27.《周恩来选集》,人民出版社1980—1984年版
    28.《周恩来早期文集》,中央文献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29.《周恩来文化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30.《周恩来政论选》,崔奇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年版
    31.《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2.《周恩来书信选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33.《孙中山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34.《张闻天年谱》(上、下),张培森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
    35.《张闻天在1935—1938(年谱)》,张闻天选集传记组,中共党史出版社,1997年版
    36.《张闻天文集》(14),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版
    37.《张闻天译文集》(上、下),译林出版社,1999年版
    38.《张闻天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9.《张闻天早期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年版
    40.《张闻天晋陕调查文集》,中共党史出版社,1994年版
    41.《张闻天早年文学作品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42.《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3.《陈独秀文章选编》(上、下),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44.《陈独秀著作选》(1—3),任建树、张统模、吴信忠等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45.《瞿秋白文集》(1、2),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
    46.《瞿秋白文集》(1—8),人民出版社,1988—1998年版
    47.《李达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48.《鲁迅全集》第7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49.《杨昌济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50.《尹达史学论著选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1.《李大钊文集》(上、下),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2.《李大钊全集》第1—4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3.《林伯渠文集》,华艺出版社,1996年版
    54.《董必武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5.《吴玉章文集》(上、下),重庆出版社,1987年版
    56.《李先念文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57.《陈云文选》,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8.《博古文选·年谱》,吴葆朴、李志英、朱昱鹏编,当代中国出版社,1997年版
    59.《王稼祥选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0.《王稼祥年谱(1906—1974)》,徐则浩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61.《李维汉选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2.《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3.《王明言论选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4.《徐特立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65.《胡乔木文集》(1—3),人民出版社,1992—1994年版
    66.《胡乔木谈中共党史》,《胡乔木传》编写组,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67.《胡绳文集》(1935—1948),重庆出版社,1990年版
    68.《胡绳全书》(1—7),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69.《何干之文集》(1—3),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
    70.《艾思奇文集》(1、2),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71.《王明言论选辑》,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72.《范文澜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3.《范文澜历史论文选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
    74.《范文澜全集》(1—10),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5.《周扬文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76.《丁玲文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7.《龚育之文存》(上、中、下),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78.《陈旭麓文集》第四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中国共产党通史》,沙健孙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中国共产党思想史》,张静如主编,青岛出版社,1990年版
    3.《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卷),胡绳主编,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胡绳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5.《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上、下册),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版
    6.《中国共产党的历程》(1—-3),郭德宏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中华文化通史》(民国卷),郑师渠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8年版
    8.《中华民国文化史》(上、中、下),史全生主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0年版
    9.《中国现代文化史略》,傅长禄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0.《中国新文化的方向—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西文化观研究》,寇清杰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1.《中国文化与文化论争》,张岱年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2.《中国现代唯物史观史》,吕希晨、何敬文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3.《中国思想史论》(下),李泽厚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4.《中国封建主义批判》,苏双碧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5.《中国近代文化概论》,龚书铎主编,中华书局1997年版
    16.《中国史学家评传》(下),陈清泉、苏双碧等编,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17.《中共党史学史》,张静如、唐曼珍著,中国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8.《中国抗战文艺史》,蓝海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19.《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下卷,刘缓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20.《中国近代社会思潮》,高瑞泉主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1.《中国共产党的传统文化观研究》,李方祥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22.《中国共产党文化思想史研究》,郑师渠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年版
    23.《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工作史论》,张耀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4.《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局部执政史论》,梁星亮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5.《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理论与政策研究》,杨凤城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年版
    26.《中国现代史学思潮研究》,张书学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7.《中国近现代文学思潮史》(上、下),刘增杰、关爱和著,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28.《中共中央在陕北》,赵振军、温瑞茂著,解放军出版社,1988年版
    29.《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先进文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30.《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政治社会文化史论》,梁星亮、杨洪主编,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1.《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自觉——新民主主义文化思想再研究》,刘辉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32.《中国共产党文化研究》,刘文江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版
    33.《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胡光宇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34.《中国共产党文化工作历史研究》,秦文志著,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35.《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思想研究》,王成光编著,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6.《中国新文化的方向——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中西文化观研究》,寇清杰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7.《中国哲学百年论争》,李连科著,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8.《中国文化论争》,张岱年、程宜山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9.《掀开中国文化新的一页——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对文化战线的领导》,余信红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40.《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俞祖华、王国洪主编,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41.《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郭德宏主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42.《十年内战时期的革命文化运动》,戴知贤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43.《传播与选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1899—1921),彭继红主编,湖南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44.《哲学的变革—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初探》,丁彦祯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45.《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国》,桂遵义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6.《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说引论》,刘芹茂编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7.《马克思主义与文艺》,周扬编,作家出版社,1984年版
    48.《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邴正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9.《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教程》,葛朗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0.《实事求是论—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命题与中国传统文化》,王兴国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51.《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文化建设研究》,卢少求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2.《延安时期党的文化建设研究》,樊为之著,陕西出版集团、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版
    53.《延安时期毛泽东的文艺理论与实践》,黎辛,靳绍彤著,大众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54.《延安时期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郭涤,康绍周主编,年版
    55.《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席文启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56.《延安时期毛泽东著述提要1935-1948》,萧少秋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57.《延安时期毛泽东文艺思想》,余飘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58.《延安时期的毛泽东哲学思想》,许全兴、魏世峰主编,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59.《延安文艺运动纪盛》(1937年1月—1948年3月),艾克恩主编,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版
    60.《延安文人》,朱鸿召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1.《延安文艺史》(上、下),艾克恩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62.《延安文学研究》,黄科安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版
    63.《延安文学体制的生成与个性的嬗变》,张根柱、付道磊著,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4.《延安整风实录》,高新民、张树军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5.《延安整风时期的理论教育及其当代价值研究》,程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66.《当代中国的“显学”—中国现代史学理论与思想新论》,侯且岸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67.《抗战时期的延安史学》,洪认清著,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68.《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艺》,王培元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69.《红太阳是怎样升起的—延安整风的来龙去脉》,高华著,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70.《十年纪事——毛泽东在延安》,刘益涛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71.《永恒的延安精神》,郭德宏著,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72.《文化与抗战——郭沫若与中国知识分子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文化选择》,中国郭沫若研究会、纪念馆编,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6年版
    73.《宝塔山下交响乐——20世纪40年代前后延安的文化组织与文学社团》,吴敏著,武汉出版社,2011年版
    74.《解读延安——文学、知识分子和文化》,李洁非、杨劫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10年版
    75.《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王晋林、秦生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
    76.《陕甘宁边区政权建设史》,宋金寿著,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77.《陕甘宁边区社会经济史》,黄正林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8.《陕甘宁边区政权形态与社会发展1937—1945》,李智勇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9.《陕甘宁边区史》,闫树声著,西安地图出版社,1993年版
    80.《陕甘宁边区著名人物》,梁星亮、杨洪著,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81.《抗战时期的陕甘宁边区》,宋金寿著,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
    82.《中央苏区文化教育史》,王予霞等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83.《新民主主义模型》,王晋林、秦生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7年版
    84.《<新民主主义论>与中国文化现代化》,辛文斌著,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85.《五四运动与20世纪中国的历史道路》,沙健孙、龚书铎主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86.《五四以来政派及其思想》,陈旭麓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版
    87.《二十世纪中国史》,李云峰主编,西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88.《二十世纪文化史论》,汪澎白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89. 《20世纪中国哲学的历程》,丁祖豪等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90.《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郭建宁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1.《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张岱年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92.《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陈旭麓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93.《近代中国的思想历程》,彭明等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4.《党的文艺政策论》,王弋丁等著,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版
    95.《飘扬的旗帜——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政策论纲》,李勇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96.《危机中的文化抉择——辛亥革命时期国人的中西文化观》,叶瑞昕著,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97.《中西体用之间——晚清中西文化观述论》,丁伟志、陈崧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98.《从俄罗斯到中国——后马克思主义时代的社会主义文化问题》,黄力之著,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99.《超越激进与保守——张岱年与综合创新文化观》,干春松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
    100.《文化战斗力新论》,白晓明著,沈阳白山出版社,2003年版
    101.《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第2版,费孝通著,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
    102.《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下),薄一波著,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103.《回忆与研究》,李维汉著,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104.《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05.《中西文化与毛泽东早期思想》,黎永泰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06.《巨人的诞生:“毛泽东现象”的意识起源与中国近代政治文化的发展》,萧延中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年版
    107.《毛泽东传》(全6卷),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中央文献出版社
    108.《毛泽东与文艺传统》,陈晋著,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109.《毛泽东的文化性格》,陈晋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1年版
    110.《毛泽东与文艺传统》,陈晋著,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111.《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上、下),陈晋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112.《毛泽东思想研究述评》,杨凤城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3.《毛泽东与中国哲学传统》,毕剑横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114.《毛泽东思想的双重渊源》,汪澎白著,厦门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15.《毛泽东思想与中国文化传统》,汪澎白著,厦门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16.《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聂耀著,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17.《毛泽东与中国文化》,李鹏程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8.《毛泽东文化思想》,于振海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19.《毛泽东文化思想研究》,戴知贤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20.《毛泽东思想史》,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21.《毛泽东的读书生活》,龚育之、逄先知、石仲泉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年版
    122.《毛泽东与中国文艺》,宋贵仑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23.《毛泽东的文化观》,赵东立主编,河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24.《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文化观研究》,陈桂芝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25.《毛泽东思想研究大系》(文化卷),罗洛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26.《毛泽东与孔夫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个案研究》,许全兴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27.《毛泽东思想史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郑德荣等著,甘肃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28.《毛泽东与习俗文化》,游和平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年版
    129.《毛泽东的艰辛开拓》(增订本),石仲泉著,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
    130.《毛泽东研究述评》,石仲泉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131.《毛泽东早期思想发展史略》,张佶等著,甘肃人民出版社,]984年版
    132.《毛泽东与20世纪的中国》,邢贲思、陈登才等主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33.《毛泽东方法论导论》,李景源主编,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年版
    134.《毛泽东在延安》,牛兴华著,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135.《文人毛泽东》,陈晋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36.《冲突与融合——毛泽东的文化观》,吕明军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7.《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齐平、周振声主编,四川省社科院出版,1985年版
    138.《超越与回归—毛泽东的心路历程》,何显明著,学林出版社,2002年版
    139.《人民民主——毛泽东的理想与实践》,李蓉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40.《张闻天传》,程中原著,当代中国出版社,2000年版
    141.《张闻天与新文学运动》,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142.《张闻天与二十世纪的中国》,张培森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
    143.《新史学五大家》,史学史研究室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144.《任弼时传》,章新学主编,中央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145.《孙中山思想概论》,胡钢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46.《丁玲传》,周良沛著,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147.《范文澜学术思想评传》,陈其泰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年版
    148.《战士学者艾思奇》,谢本书著,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49.《李大钊史学思想研究》,张文生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150.《李大钊思想评传》,刘建军著,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151.《陈独秀思想论稿》,马连儒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美]莫里斯·迈斯纳:《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乌托邦主义》,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
    3. [美]马克·赛尔登:《革命的中国:延安道路》,魏晓明,冯崇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4.[美]魏斐德:《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5.[美]余英时:《中国知识分子论》,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美]余英时:《中国文化的重建》,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
    7.[美]格里德尔:《知识分子与现代中国》,单正平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8.[美]梅斯纳:《毛泽东的中国及其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
    9.[美]塞缪尔·亨廷顿等:《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版
    10.[美]弗雷德里克·C·泰韦斯:《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11.[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三联书店出版,1979年版
    12.[美]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红旗出版社,1995年版
    13.[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4.[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18001985)》,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15.[美]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6.[苏]C-A·费久金、H·K·埃利达罗娃编,《列宁和苏共论知识分子》,中共中央党校科研办公室发行,1986年
    17.[英]迪克·威尔逊:《毛泽东》,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18.[英]克莱尔·霍林沃思:《毛泽东和他的分歧者》,中国大地出版社,2002年版
    19.[日]近藤邦康:《毛泽东:革命者与建设者》,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20.[日]野村浩一:《毛泽东:人类智慧的遗产》,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21.[韩]宋荣培:《中国社会思想史:儒家思想、儒家式社会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2.石仲泉、萧延中主编:《国外毛泽东研究译丛》(八本),包括:斯图尔特·施拉姆著:《毛泽东的思想》、约翰·布莱恩·斯塔尔著:《毛泽东的政治哲学》、罗斯·特里尔著:《毛泽东传》、布兰特利·沃马克:《毛泽东政治思想的基础》、本杰明·史华慈著:《中国的共产主义与毛泽东的崛起》、魏斐德著:《历史与意志:毛泽东思想的哲学透视》、莫里斯·迈斯纳著:《马克思主义、毛泽东主义与乌托邦主义》、杨焕章著:《从革命到政治:长征与毛泽东的崛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3.萧延中等主编:《外国学者评毛泽东》(四本),包括:《在历史的天平上》、《从奠基者到“红太阳”》、《思想的永生》、《“传说”的传说》,中国工人出版社,1997年版
    24.毕剑横、钱宏鸣主编:《国外研究毛泽东述评》,浙江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25.尚庆飞著:《国外毛泽东学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6.成龙:《海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研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新青年》(1916—1926)
    2.《中国青年》(1923—1927)
    3.《共产党》(1920—1921)
    4.《红旗周报》(1931—1934)
    5.《斗争》(1933—1934)
    6.《红色中华》(1936—1937)
    7.《新中华报》(1937—1941)
    8.《新华日报》(1938—1947)
    9.《解放日报》(1941—1947)
    10.《解放》(1937—1941)
    11.《共产党人》(1939—1941)
    12.《中国文化》(1940—1941)
    1.《延安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王明著,陕西师大博士论文,2011年
    2.《延安时期党领导思想文化战线的历史经验初探》,张希贤著,中央党校博士论文,1994年
    3.《延安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张海燕著,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8车
    4.《延安文学体制的生成与确立》,赵卫东著,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4年
    5.《延安文学与农民文化》,沈文慧著,华中师大博士论文,2008年
    6.《延安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张正光著,华东理工博士论文,2010年
    7.《中国共产党党内文化研究》,吴桂韩著,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11年版
    8.《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建设研究》,梁伟锋著,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08年
    9.《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观研究》,李美玲著,中央党校博士论文,2008年
    10.《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的历史考察》,周思源著,四川大学博士论文,2005年
    11.《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学风建设研究》,高璐佳著,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12.《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变革》,孙成武著,东北师大博士论文,2003年
    13.《中共党史研究的新文献新视域1978—2008》,衡朝阳著,华东师大博士论文,2008年
    14.《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观研究》,陈桂香著,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5.《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在职干部教育研究》,王艳春著,首都师大博士论文,2009年
    16.《解放区文艺转折的历史见证》,李军著,河南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7.《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新闻管理思想研究》,刘江船著,兰州大学博士论文,2006年
    18.《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文化战线的领导》,余信红著,中央党校博士论文,1996年
    19.《论毛泽东的知识分子思想改造理论》,蔡永飞著,中央党校博士论文,1998年
    20.《论毛泽东邓小平的中国传统文化观》,郭晓光著,东北师大博士论文,2009年
    21.《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邓龙江著,湖南师大博士论文,2007年
    22.《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文化观研究》,陈桂芝,东北师大博士论文,2007年
    23.《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研究1942—1949)),周俊著,山东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24.《改造中国与世界的历史抉择》,张金荣著,湖南师大博士论文,2008年
    25.《马克思恩格斯文化观研究》,胡海波,东北师大博士论文,2010年
    1.《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七十年》,杨恒源,《苏州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3)
    2.《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杜超,《社会主义研究》,2008(4)
    3.《中国共产党90年的文化观、文化建设方针与文化转型》,杨凤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3)
    4.《中国共产党与中国文化的进步》,朱志敏,《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2)
    5.《中国共产党与延安时期的文化建设》,拓宏伟,“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学术讨论会,2001年
    6.《中国共产党之传统文化观的历史建构》,顾友仁,《福建论坛》(人文社科版),2011(7)
    7.《中国共产党与西部抗战文化的繁荣》,吴珏,《学术界》,2006(4)
    8.《略论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化思想》,朱汉国,李小尉,《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4)
    9.《略述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战文化的功绩及其经验》,张玉菡,《上海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2005年
    10.《试论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文化理论工作》,谭献民,《湖湘论坛》,2009(6)
    11.《试论中国共产党的群众文化观》,曹爱琴,《齐鲁学刊》,2001(4)
    12.《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文化机制》,王才忠,《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4)
    13.《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精神》,周荫祖,《南京社会科学》,2001(7)
    14.《延安文艺: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杂交融合》,何满仓,《学术界》,2006(6)
    15.《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黄延敏,《理论学刊》,2009(10)
    16.《延安学研究述评》,郑兴刚,《延安大学学报》,2009(12)
    17.《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论传统文化与新文化》,黄延敏,《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3)
    18.《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论传统文化与党的建设》,黄延敏,《湖湘论坛》,2006(2)
    19.《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传统文化研究与文化抗战》,黄延敏,《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05(11)
    20.《延安时期毛泽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张彦玲,《江西社会科学》,1994(5)
    21.《延安时期的“五湖四海”现象与思想文化繁荣》,苏晓轩,《辽宁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1)
    22.《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群众性文化活动兴盛原因及其启示》,门献敏,《学理论》,2011(3)
    23.《延安时期中共文化传统研究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巩固》,黄延敏,《安徽史学》,2008(4)
    24.《延安抗战文化述评》,王同起、王艾,《历史教学》,2007(7)
    25.《延安革命文艺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贺立华、程春梅,《山东社会科学》,2004(11)
    26.《试析延安时期毛泽东先进文化建设思想》,卢少求,《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3)
    27.《试论延安时期的文化观》,赵子劫、段治文,《浙江大学学报》,1992(6)
    28.《论延安文人思想转变中的文化病症》,吴敏,《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
    29.《略论中国共产党的抗战文化理论体系》,唐正芒,《湖湘论坛》,2002(5)
    30.《论延安时期的文化困境与党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探索》,钱俊鹏,《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7(2)
    31.《论抗战时期延安的思想文化变革》,段治文、钟学敏,《人文杂志》,1995(5)
    32.《抗战时期中共领导文化建设路径探析》,温勇、王江鹏,《东岳论丛》,2007(11)
    33.《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关于文化建设的特点和经验》,赵文静,《学术交流》,2006(6)
    34.《抗战时期中共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龚大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1)
    35.《抗战时期知识分子奔赴陕甘宁边区研究》,程朝云,《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1年卷
    36.《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关于根据地文化建设的思想》,俞良早,《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9)
    37.《陕甘宁边区的文艺运动和毛泽东文艺思想》,王燎荧,《社会科学战线》,1982(4)
    38.《<新民主主义论>与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文化自觉》,王新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1)
    39.《“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的现代性意义》,石凤珍,《文艺研究》,2007(3)
    40.《新民主主义社会文化建设的指针》,胡安全、宋曲霞,《广西社会科学》,2006(6)
    41.《新民主主义理论发展的文化成因》,宋进,《思想政治教育导刊》,2005(4)
    4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与知识分子政策的演化(以1927—1940年为例)》,范小方,“知识分子与近现代中国社会”学术讨论会,2007年
    43.《“突击文化”的历史内涵及其对延安文学研究的意义》,张健、周维东,《南开学报》(哲社版),2008(3)
    44.《“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文化建设》,余信红,《岭南学刊》,2009(3)
    45.《文化论争背景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论》,赵立彬,“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学术讨论会,2001年
    46.《土地革命时期中共文化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龚大明,《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
    47.《徘徊在“五四”文学传统与战时文化规范之间》,万国庆,《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3)
    48.《从抗日文化到延安文化》,陈晋,《文艺理论与批评》,2002(1)
    49.《边地:一个新的文化空间的理论视野》,王晓文,《山东社会科学》,2009(3)
    50.《<中国文化>与延安时期民族文化论争》,张卫波,《中共党史资料》,2009(4)
    51.《由吸收到整合:延安文化发展述论》,鱼俊清,《理论导刊》,2008(6)
    52.《文艺策略与文化进步》,刘忱,《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11)
    53.《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与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使命》,周熙明,《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12)
    54.《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陕甘宁边区史研究综述》,黄正林,《抗日战争研究》,2008(1)
    55.《2001年以来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研究综述》,赵海龙、拓宏伟,《党史文苑》2008(2)
    56.《近十年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研究述评》,黄延敏,《党史研究与教学》,2005(3)
    57.《历史与结构:国外毛泽东研究的方法论探讨》,尚庆飞,《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8)
    58.《毛泽东的文化观与文化建设》,许全兴,《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1)
    59.《毛泽东知识分子思想及其发展》,张丽,《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6)
    60.《毛泽东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观述评》,冯修青,《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3)
    61.《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创新及启示》,燕云捷,《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7)
    62.《毛泽东与文艺知识分子的价值冲突》,罗嗣亮,《现代哲学》,2010(4)
    63.《毛泽东与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卢国琪,《毛泽东思想研究》,2004(5)
    64.《毛泽东与毛泽东时代的中国学术文化》,王鸿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8(3)
    65.《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观中国化》,崔晓麟,《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11)
    66.《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述论》,孙太玉,《山东社会科学》,2006(12)
    67.《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哲学透视》,王玉祥,《毛泽东邓小平与现代中国》,中国现代史学会编,当代世界出版社,1994年
    68.《毛泽东文化批判思想的价值解读》,陈露,《科学社会主义》,2008(6)
    69.《毛泽东文化民族性命题之意蕴》,周建伟,《党的文献》,2011(2)
    70.《毛泽东的群众文化理论及实践》,吴家柱,《理论月刊》,1992(6)
    71.《毛泽东对农民文化传统的两重性分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熊辉,《毛泽东研究》,2009(1)
    72.《毛泽东关于文化传统性与时代性关系的理论》,黎永泰,《社会科学研究》,1993(4)
    73.《毛泽东的文化观及其对新中国文化的影响》,赵万钧,《毛泽东与中国历史文化》(论文集),1993年
    74.《论毛泽东关于新文化建设的若干观点》,黄国雄,《福建党史月刊》,1990(9)
    75.《论毛泽东的文化哲学及其当代价值》,范湘涛、范贤超,《毛泽东思想研究》,2001(7)
    76.《论毛泽东的平民话语权思想》,黄力之,《哲学研究》,2009(4)
    77.《毛泽东革命文化观及其历史地位与作用》,周直,《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7)
    78.《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陆益军,《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论文集》,2003年
    79.《论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贡献》,吴林根,《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3(2)
    80.《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朱成甲,《中共党史研究》,1993(1)
    81.《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文化观的历史地位和现实意义》,程守梅,《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6)
    82.《再论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文化观——与朱成甲先生商榷》,《黄淮学刊》(哲社版),1996(3)
    83.《漫长的革命——毛泽东与文化领导权(上)》,韩毓海,《文艺理论与批评》,2008(1)
    84.《试析毛泽东对知识分子认识失误的时代局限性》,曹伟琴,《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9(6)
    85.《试论延安时期毛泽东文艺理论与文化理论的差异性》,周平远,《江西社会科学》,2010(11)
    86.《浅析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知识分子思想》,丛喜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3(2)
    87.《试论朱德的思想政治建设和放眼世界的文化观》,刘青、吕其明,《毛泽东思想研究》,2006(11)
    88.《王稼祥研究述略》,李蓉,《学术界》,1997(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