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体操在我国中小学体育中的地位及历史演变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体操作为学校体育的活动内容和体育教学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学校体育的历史发展中有着深刻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进入21世纪,新一轮的学校体育改革以落实《课程标准》为基点拉开了序幕。面对社会的发展和学科自身完善的需要,学校体操的改革势在必行!新形势下,对学校体操的地位作用的再认识,是传承与发展体育文化赋予的历史使命;对学校体操内容体系的再构建,是推动学校体育改革不断深入作出的积极探索。
     本研究以文献资料、现场观察、访谈、问卷调查和数据统计等方法对我国中小学学校体操的历史、发展和体操的有关基本理论等内容作了较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在对原有的体操理论研究基础上,以逻辑分析法揭示体操运动的内涵、外延;针对现实中人们对体操和学校体操的一些“误解”所形成的原因,寻根追源;系统研究我国学校体育中体操发展的历史;根据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时代形势和发展所需,努力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中小学学校体操内容体系。
     研究表明:
     1、人们对体操的认识“不清”,既有体操形成与发展之时代变迁的历史原因,也有新中国成立后注重竞技性体操和对体操理论研究不够等主、客观因素。
     2、分析原有体操概念定义中存在的问题,摒弃以经验判断和习惯思维作出界定的一贯做法,运用逻辑学方法理论对体操的内涵、外延等进行了探究和诠释。体操是“人体以非常态姿势表现身体控制能力的身体活动”,是由竞技性和非竞技性构成,学校体操属于非竞技性体操。
     3、现代体操进入我国后历经了新、旧中国两个不同历史时期的100多年曲折发展历程。1864年传入时主要是兵式体操和普通体操的内容形式,并在学校体育中与体育混用,体操在当时的学校体育中具有坚实的地位;战乱时期为了军事需要体操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地位;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时,体操在学校体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1978年学校体育进入了改革时期,体操在学校中原有的地位产生动摇;21世纪,学校体操在《课程标准》试验实施阶段面临着重大挑战,在教材的“放开”和“开放”的现实下,面对庞杂的体操内容,教师们有束手无策之感。调查研究也表明,教师们期望有配合教学的一些辅佐参考资料;另外,教师们对学校体操的重要性的认识存在误区等,是影响、阻碍学校体操发展的根本原因。
     4、构建我国学校体操内容体系是以《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教育性、健康性、兴趣性和发展性等为选编原则,遵循体育运动技术基本规律和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等为前提,以有利于教师运用、拓展和创新为主线,根据逻辑学方法理论,在内容的一级划分和连续划分基础上由徒手练习、持轻器械练习和借助器械练习等三个基本部分构成的“开放式”体系结构。
As a part of school sport and sport teaching, gymnastics has profound and active effect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school sport. School sport reformation start again on the basis of putting Standard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into effect to 21 century. Facing the need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erfecting subject, the reformation of school gymnastics is imperative under the situation. To re-recognize the position and effect of school gymnastics is the mission that transmits and develops sport culture under new situation; to re-construct the content system of school gymnastics is the exploration that promotes school sport reform deeply.
     Adopted the methods of the documentary analysis, field observation, interview,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mathematic statistics etc, this study conducted systemic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gymnastics basic theory and the history and development to primary school and middle school.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known gymnastics, exposed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gymnastics by the methods of the logical analysis. Aiming at the reason of misunderstanding on gymnastics and school gymnastics, researched the history of China school sport. According to the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 curriculum reformation, try to construct the school gymnastics content system which fit the social development.
     1、People understand gymnastics unclearly, owing to the time change of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ymnastics and subjective and impersonal factors that people think much of athletic gymnastics and neglect the gymnastics theory research.
     2、Analyzed the old conception of gymnastics, the article researched and explained the connotation and extension of gymnastics by the methods of the logical analysis without any experience and thinking habit. Gymnastics is the body activities that show its’controlling ability by abnormal posture, and composing of sports and non-sports. School gymnastics belong to non-sport gymnastics.
     3、After entering China, modern gymnastics went through more than 100 years developing course in the old and new China. When it entered in 1864, it has 2 kind of content-- soldier gymnastics and fundamental gymnastics, and mixed with sport in school sport. Gymnastics has stable position in school sport. It has special function for military affairs need in the war. From the foundation of New China to the reformation period, gymnastic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chool sport. When school gymnastics entered reformation period in 1978, gymnastics had not important position in school any more. In 21 century, school gymnastics face the big challenge in the testing stage of Standard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urriculum. With the reality of“let go”and“opening”on textbook, teachers have feeling of“nail-biting”in numerous gymnastics content.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teachers expect that there are some references. In addition, teachers have misunderstanding on the importance of school gymnastics, which influence and hamper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gymnastics.
     4、School gymnastics’systemic content as below:
     The fundamental thought of The Standard of Curriculums is the directed thought, and education, health, interest, development is the principles which are chosen and edited, and conform to the fundamental rules of sport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ody and soul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ce, so that the teachers use, develop, and create, and so that the content form“open”systemic configuration on the basis of first division and series of division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logic method.
引文
[1] 教育部关于 2002 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的公告[J].中国学校体育,2004,(1):5.
     [1] 资料主要来自陈镇华等著.中国体操运动史[M]. 第 1 版.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169-175).
    [1] 封官声主编.基本体操[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1).
    [2] 李玉健,刘海元.我国体操教学科学研究的基本状况及变化特征[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7,14(4):11-14
    [3] 李春光,宋 娟.我国体操科研论文选题现状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4,23(4):26-27.
     [1] 刘彩霞主编.百年中文体育图书总汇[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81-212).
     [1] 吴润平.“体操”词义刍议—体操理论系列问题研究之一[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21(1):49.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 第 1 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884).
    [1] 曹恒海.关于“体操”绪论中部分内容的不同见解[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3(3)27.
    [2] 吴润平.“体操”词义刍议—体操理论系列问题研究之一[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21(1):45.
    [3] 王亮清.论现代体操的分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2):123.
    [4] 李树林,徐桂贞,韩宏飞.论体操的内容与分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3):424.
    [1] 周西宽等.体育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61).
    [2] 吕树庭等.体育与体操——一个史学的视野[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4,8(2):54.
    [3] 周西宽主编.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9).
    [4] 周西宽主编.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1).
    [5] 周西宽主编.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22).
    [1] 徐锦中编著.逻辑学[M]. 第 1 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38).
    [2] 徐锦中编著.逻辑学[M]. 第 1 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39).
    [1] 《体育词典》编辑委员会编.体育词典[M]. 第 1 版.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1).
    [2] 周西宽主编.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5).
    [3] 周西宽主编.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4).
    [4] 唐炎,宋会君.体育本质新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2):38.
    [5] 张洪潭著.体育基本理论研究[M]. 第 1 版.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77).
     [1] 《体育词典》编辑委员会编.体育词典[M]. 第 1 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22).
    
    [1] 徐锦中编著.逻辑学[M]. 第 1 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43).
    [2] 徐锦中编著.逻辑学[M]. 第 1 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45).
    [3] 张洪潭著.体育基本理论研究[M]. 第 1 版.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77).
    
    [1] 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1,(6).
    [2] 《体育词典》编辑委员会编.体育词典[M]. 第 1 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1).
    [3] 颜天明.竞技体育的意义—价值理论研究探微[M]. 第 1 版.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33).
    [4] 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1).
    [5] 周西宽主编.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95).
    [6] 张洪潭著.体育基本理论研究[M]. 第 1 版.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77).
    [1] 田麦久主编.项群训练理论[M]. 第 1 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13).
    [2] 曲红军,任杰,郭兆霞.对体育与竞技关系的再认识[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17(4):30.
    [3] 周西宽主编.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98).
    [1] 杨文轩,陈琦著.体育原理[M]. 第 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6).
    [2] 封官声主编.基本体操[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2).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7).
    [3]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培训教材编委会编著.体育(中学版)[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8).
    [1] 王华倬.我国近代学制建立前体育课程发展概况——兼论中国近代体育课程渊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1):85.
    [2] 王华倬.我国近代学制建立前体育课程发展概况——兼论中国近代体育课程渊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1):86.
    [3] 吕 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7,98).
    [4] 谭华主编.体育史[M]. 第 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44).
    [5] 谷世权编著.中国体育史[M]. 第 1 版.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49).
    [6] 汪智主笔.20 世纪的中国:体育卫生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22).
    [7] 谷世权编著.中国体育史[M]. 第 1 版.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40-41).
    [1] 王华倬.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M]. 第 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8).
    [2] 王华倬.我国近代学制建立前体育课程发展概况——兼论中国近代体育课程的渊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1):86.
    [3] 苏竞存著.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1-32).
    [4] 王华倬.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M]. 第 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4).
    [5] 王华倬.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M]. 第 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5),根据江山野:《中国中学课程设置》,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第 260-261 页整理。
    [6] 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20-123),见王华倬.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M]. 第 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5).
    [7] 王华倬.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M]. 第 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45).
    [1]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张百熙进呈学堂章程折》[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78-79),见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 第 2 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44).
    [2] 苏竞存著.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4).
    [3] 课程教材研究所.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7、388-389).
    [1] 作新社著兼发行者.普通体操法(作新社藏版)[M].上海英租界:作新社,光绪二十九年一月初版发行.
    [2] 中国体育史学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M]. 第 1 版.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73).
    [3] 谷世权,杨文清.中国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1,(306).
    [4] 中国体育史学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M]. 第 1 版.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74).
    [1] 郭沫若.郭沫若自传·少年时代[M],见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8).
    [2] 李东屏.清朝末年以来荆沙体育回顾[C].《湖北省体育史志资料汇编》第 3 期,见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9).
    [3] 陆殿舆.清末重庆府中学堂[C].《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三辑 47-48 页,见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9).
    [4] 宋君复.我的体育经历[C].《体育史料》第三辑.人民体育出版社 1981 年出版,见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0).
    [5] 王季潜.记自流井王氏私立树人学堂[C]《.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见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0).
    [1] 邢道三.定襄体育回顾[C].《山西体育史料》第 2 辑,见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0).
    [2] 张秀熟.清末民初的学校体育[J].《四川体育史料》1984 年第 4 期,见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 第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1).
    [3] 中国体育史学会.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78).
    [4] 潘丽霞,孔令鹤.试论近代两种教育思想对我国学校体操发展的影响[J].山东体育科技,1999,21(3):102.
    [5] 苏竞存著.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64).
    [1]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 第 2 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61).
    [2] 课程教材研究所.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391-392).
    [3]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 第 2 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61).
    [4]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 第 2 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61).
    [1] 苏竞存著.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79).
    [2] 河南学校体育情况的回忆[C].《河南体育史料》第 1 辑,见苏竞存著.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89).
    [3] 河南学校体育情况的回忆[C].《河南体育史料》第 1 辑,见苏竞存著.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90).
    [4] 朱善斋.民国至抗日战争前的山西体育[C].《体育史料》第 3 辑,见苏竞存著.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 第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90).
    [5] 张秀熟.清末民初的学校体育[J]《.四川体育史料》1984 年第 4 期,见苏竞存著.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 第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91).
    [6] 宋复君.我的体育经历[C].《体育史料》第 3 辑.人民体育出版社,1981 年出版,见苏竞存著.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90).
    [7] 汪智主笔.20 世纪的中国:体育卫生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37).
    [8] 王耀东.回忆中学时代的体育运动[C].《体育史料》(第 8 辑).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 年出版,见王华倬.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M]. 第 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8).
    [1] 徐一冰.二十年来体操谈.见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著.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108).
    [2]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M]. 第 1 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5).
    [3] 恽代英.学校体育之研究[J].《青年进步》,1917 年第 4 期,见王华倬.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M]. 第 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8).
    [4] 中国体育史学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M]. 第 1 版.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114).
    [5] 苏竞存著.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94).
    [1]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 第 2 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95).
    [2] 课程教材研究所.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
    [3] 王华倬.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M]. 第 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4).
    [4] 苏竞存著.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01).
    [1] 苏竞存著.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03).
    [2] 陈镇华,陆恩淳,李世铭著.中国体操运动史[M]. 第 1 版.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155).
    [3] 中国体育史学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M].第 1 版.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118).
    [4] 中国体育史学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M].第 1 版.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119).
    [5] 谷世权编著.中国体育史[M]. 第 1 版.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134).
    [1] 课程教材研究所.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2).
    [2] 课程教材研究所.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94).
    [3] 课程教材研究所.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98).
    [4] 机巧运动就是现在称谓的技巧运动。在邹吟卢的《小学机巧运动》(勤奋书局于 1933 年出版)书中作了比较详细的介绍,见陈镇华,陆恩淳,李世铭著.中国体操运动史[M]. 第 1 版.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173).
    [5] 笔者认为可能是笔误,按当时的称谓应为“机巧”。
    [1] 课程教材研究所.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17).
    [2] 课程教材研究所.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05-406).
    [3] 课程教材研究所.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11-412).
    [4] 中国体育史学会.小学体育教授细目.中国近代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195).
    [5] 课程教材研究所.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17-418).
    [6] 课程教材研究所.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23-424).
    [7] 课程教材研究所.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0).
    [1] 课程教材研究所.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3-24)整理而成.
    [2] 课程教材研究所.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5).
    [3] 课程教材研究所.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443).
    [1] 河南学校体育情况的回忆[C].《河南体育史料》(第 1 辑),见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64).
    [2] 河南学校体育情况的回忆[C].《河南体育史料》(第 1 辑),见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64).
    [3] 河南学校体育情况的回忆[C].《河南体育史料》(第 1 辑),见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65).
    [4] 童可英.回顾苏州市女子中等学校的体育活动[J].江苏体育文史,1985,(4),见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66).
    [5] 《广西体育史料》第 2 期,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68).
    [6] 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69).
    [7] 《山西体育史料》第 2 辑,见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70).
    [1] 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08).
    [2] 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10).
    [3] 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12).
    [1] 江西寻坞纪念馆藏件,见中国体育史学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M]. 第 1 版.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374).
    [2] “省苏”是省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的简称。
    [3] 曾飙.苏区体育资料选编[C].安徽体育史志编辑室编印,1985.9,(76).
    [4] 引自陈元晖.中国现代教育史,见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25).
    [5] 参见 1942 年盐阜行政公署颁布的《小学暂行规程》第六章四十一条,见中国体育史学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M]. 第 1 版.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414).
    [1] 汪智主笔.20 世纪的中国:体育卫生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148).
    [2] 苏竞存.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13).
    [3] 赵諓华,关文明主编.体育史学习指导[M]. 第 1 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74).
    [4] 中国体育史学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M]. 第 1 版.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415).
    [5] 刘志敏,孙晓春.近代我国学校体育的演进轨迹与发展[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5(6):101.
    [6] 王华倬.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M]. 第 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9).
    [1] 课程教材研究所.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2-34).
    [2] 可能为笔误,应为“各二路左(右)转弯走”。
    [1] 课程教材研究所.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03-517).
    [2] 课程教材研究所.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42-552).
    [3] 课程教材研究所.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81-588).
    [4] 课程教材研究所.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627-632).
    [5] 课程教材研究所.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25、741-781).
    [6] 1996 年 12 月,国家颁发了与义务教育相衔接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体育教学大纲》(供试验用),1997年起在山西、江西省和天津市进行实验。见课程教材研究所.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741-789).
    [1] 王华倬.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M]. 第 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94).
    [2] “劳卫制”是《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的简称,是学习苏联的“劳卫制”和全国实施三年《体育锻炼标准》的基础上,在 1954 年 5 月,国家体委制订和公布了《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暂行),见李晋裕,滕子敬,李永亮主编.学校体育史[M]. 第 1 版.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33).
    [3] 课程教材研究所.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 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22).
    [4] 王占春.新中国中小学体育教材建设与体育教学改革.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年,第 46 页,见王华倬.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M]. 第 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6).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 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 第 1 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
    [1]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标准研修(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M]. 第 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
    [2] 滕子敬.如何正确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2004,(5):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 年级)·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 第 1 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1] 李晋裕,滕子敬,李永亮主编.学校体育史[M].第 1 版.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31).
    [2] 陈镇华,陆恩淳,李世铭著.中国体操运动史[M].第 1 版.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594).
    [3] 吉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群众体育科编.劳卫制锻炼的标准和方法[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59,(2).
     [1] 吉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群众体育科编.劳卫制锻炼的标准和方法[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59,(12-15).
    [2] 国家体委群体司编著.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手册[M].第 1 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4).
    [1]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手册编写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手册[M].第 1 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5,(7-9).
    [2] 谭华主编.体育史[M].第 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94).
    [3] 政务院.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1951.8,见伍绍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综合卷)[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27).
    [1] 李晋裕,滕子敬,李永亮主编.学校体育史[M].第 1 版.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34).
    [2] 金铁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464).
    [3] 李晋裕,滕子敬,李永亮主编.学校体育史[M].第 1 版.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39).
    [4] 原国家体委群体司.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手册[M].1982,(66),见黄勇前.《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出台背景、实施情况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5,(5):51.
    [5] 陈镇华,陆恩淳,李世铭著.中国体操运动史[M].第 1 版.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594).
    [6]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87).
    [7] 李晋裕,滕子敬,李永亮主编.学校体育史[M].第 1 版.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87).
     [1] 张 猛,吕春永.中小学体操教学开展现状的调查[M].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5(6):73.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M].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
    [1] 《逻辑学辞典》编辑委员会主编.逻辑学大辞典[M].第 1 版.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90).
    [2] 徐锦中编著.逻辑学[M].第 1 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44).
    [3] 徐锦中编著.逻辑学[M].第 1 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44).
    [1] 徐锦中编著.逻辑学[M].第 1 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45).
    
    [1] 徐锦中编著.逻辑学[M].第 1 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45).
    [2] 童昭岗主编.体操 [M].第 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36).
     [1] 吴维铭,张晓莹. 基本体操创编之“组合技法”[J].中国学校体育,2003,(1):26.
    
    [1] 王洪编著.健美操教程[M].第 1 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2).
    [2] 王洪编著.健美操教程[M].第 1 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27).
     [1] 童昭岗主编.体操[M].第 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70).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1~6 年级)·体育与健康(7~12 年级)课程标准[M].第 1 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1).
    [1] 倪峰编著.创新学原理[M].第 1 版.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109).
     [1] “小学生健身研究”课题研究组.小学生健身活动(教师指导用书)[M].第 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M].第 1 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3-15).
    [2] 毛振明,赖天德. 论运动技能教学和体育运动乐趣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2005,(1):55.
    [1] 封官声主编.基本体操[M].第 1 版.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刘彩霞主编.百年中文体育图书总汇[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M]. 第 1 版.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1.
    [4] 周西宽等.体育学[M].第 1 版.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5] 周西宽主编.体育基本理论教程[M].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0.
    [6] 田麦久主编.项群训练理论[M]. 第 1 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7] 杨文轩,陈琦著.体育原理[M].第 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 徐锦中编著.逻辑学[M].第 1 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9] 《体育词典》编辑委员会编.体育词典[M].第 1 版.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10] 张洪潭著.体育基本理论研究[M].第 1 版.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
    [11] 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体育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1.
    [12]《体育词典》编辑委员会编.体育词典[M].第 1 版.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
    [13] 颜天明著.竞技体育的意义—价值理论研究探微[M].第 1 版.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14] 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0.
    [16] 封官声主编.基本体操[M].第 1 版.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
    [18]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19]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全员培训教材编委会编著.体育(中学版)[M].第 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0] 毛振明著.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第 1 版.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1] 毛振明著.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第 1 版.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22] 王忠欣.基督教与中国近现代教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23] 崔乐泉著.中国近代体育史话[M].第 1 版.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98.
    [24] 吕 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5] 谭华主编.体育史[M].第 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6] 谷世权编著.中国体育史[M].第 1 版.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27] 陈景磐.中国近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2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9] 汪智主笔.20 世纪的中国:体育卫生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
    [30] 王华倬.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M].第 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1] 苏竞存著.中国近代学校体育史[M].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2] 汤志钧,陈祖恩. 戊戌时期教育[C].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
    [33] 孙培青主编.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第 2 版.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5] 朱有瓛.中国近代学制史料(第二辑上册)《张百熙进呈学堂章程折》[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36] 课程教材研究所.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体育卷[M].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7] 作新社著兼发行者.普通体操法(作新社藏版)[M].上海英租界:作新社,光绪二十九年一月初版发行.
    [38] 中国体育史学会编.中国近代体育史[M].第 1 版.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9.
    [39] 谷世权,杨文清.中国体育史[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81.
    [40] 李东屏.清朝末年以来荆沙体育回顾[C].《湖北省体育史志资料汇编》,第 3 期.
    [41] 陆殿舆.清末重庆府中学堂[C].《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十三辑.
    [42] 宋君复.我的体育经历[C].《体育史料》第三辑.人民体育出版社.1981.
    [43] 王季潜.记自流井王氏私立树人学堂[C].《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八辑.
    [44] 邢道三.定襄体育回顾[C].《山西体育史料》第 2 辑.
    [45] 张秀熟.清末民初的学校体育[C].《四川体育史料》1984.
    [46] 董宝良,周洪宇.中国近现代教育思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47] 徐一冰.整顿全日学校体育上教育部[J].体育杂志,1914.
    [48] 河南学校体育情况的回忆[C].《河南体育史料》第 1 辑.
    [49] 朱善斋.民国至抗日战争前的山西体育[C].《体育史料》第 3 辑.
    [50] 张秀熟.清末民初的学校体育[C].《四川体育史料》1984.
    [51] 王耀东.回忆中学时代的体育运动[C].《体育史料》第 8 辑.
    [52]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著.中国近代体育史资料[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53] 毛泽东.体育之研究[M].第 1 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
    [54] 恽代英.学校体育之研究[J].青年进步,1917.
    [55] 陈镇华,陆恩淳,李世铭著.中国体操运动史[M].第 1 版.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
    [56] 麦克乐,沈重威著.新学制教育教材[M].商务印书馆,1928.
    [57] 喻本伐,熊贤君.中国教育发展史[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8] 童可英.回顾苏州市女子中等学校的体育活动[J].江苏体育文史,1985:(4).
    [59]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室编著.中国近代体育史简编[M].第 1 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1.
    [60] 曾飙.苏区体育资料选编[C].安徽体育史志编辑室编印,1985.
    [61] 赵諓华,关文明主编.体育史学习指导[M].第 1 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62] 王占春.《新中国中小学体育教材建设与体育教学改革》.深化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63] 李晋裕,滕子敬,李永亮主编.学校体育史[M].第 1 版.海南:海南出版社,2000.
    [64] 陈镇华,陆恩淳,李世铭著.中国体操运动史[M].第 1 版.武汉:武汉出版社,1990.
    [65] 吉林省体育运动委员会群众体育科编.劳卫制锻炼的标准和方法[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59.
    [66]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手册编写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手册[M].第 1 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5.
    [67] 国家体委群体司编著.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手册[M].第 1 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
    [6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体育(1~6 年级)·体育与健康(7~12 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第 1 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9]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标准研修(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师研修手册)[M].第 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70] 伍绍祖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综合卷)[M].第 1 版.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9.
    [71] 金铁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M].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72]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7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M].第 1 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74] 李祥主编.学校体育学[M].第 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75] 周登嵩主编.学校体育学[M].第 1 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76] 王燊主编.体操[M].第 3 版.北京:高等教育版社,2000.
    [77] 童昭岗主编.体操. [M].第 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8] 《逻辑学辞典》编辑委员会主编.逻辑学大辞典[M].第 1 版.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
    [79] 王洪编著.健美操教程[M].第 1 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80] 倪峰编著.创新学原理[M].第 1 版.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
    [81] “小学生健身研究”课题研究组.小学生健身活动(教师指导用书)[M].第 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2] 《体操》编选小组. 体操(体育学院体操讲义)[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61.
    [83] 《体操》编写组.体育系通用教材.体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79.
    [84] 《体操》编写组.体育系通用教材.体操[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5.
    [85] 体操教材编写组.高等学校试用教材.体操[M].第 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7.
    [86] 体操教材编写组.高等学校试用教材.体操[M].第 2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87] 柳光植,李德孝等.高等学校教材.体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88] 韩宏飞主编.现代体操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89] 曲宗湖,杨文轩主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90] 曲宗湖,杨文轩主编.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91] 曲宗湖,顾渊彦主编.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92] 李秀梅著.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史简编[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93] 田麦久主编.项群训练理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8.
    [94] 龚正伟著.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95]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96] 钟启泉总主编,季浏主编.体育与健康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97] 毛振明著.体育课程与教材新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1.
    [98] 毛振明著.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9.
    [99] 曲宗湖,刘绍曾,邢文华主编.新中国学校体育 50 年回顾与展望[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
    [100] 《体操大辞典》编辑委员会编著.体操大辞典[M].第 1 版.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101] 教育部关于 2002 年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的公告[J].中国学校体育,2004,(1):5.
    [102] 李玉健,刘海元.我国体操教学科学研究的基本状况及变化特征[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7,14(4):11-14.
    [103] 李春光,宋 娟.我国体操科研论文选题现状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2004,23(4):(26-27).
    [104] 吴润平.“体操”词义刍议—体操理论系列问题研究之一[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21(1):45-49.
    [105] 曹恒海.关于“体操”绪论中部分内容的不同见解[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13(3):27.
    [106] 王亮清.论现代体操的分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2):123.
    [107] 李树林,徐桂贞,韩宏飞.论体操的内容与分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3):424.
    [108]吕树庭,张力,程湘南等.体育与体操——一个史学的视野[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1994,8(2):54.
    [109] 唐炎,宋会君.体育本质新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2):38.
    [110] 曲红军等.对体育与竞技关系的再认识[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17(4).
    [111] 王华倬.我国近代学制建立前体育课程发展概况——兼论中国近代体育课程的渊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1):86.
    [112] 潘丽霞,孔令鹤.试论近代两种教育思想对我国学校体操发展的影响[J].山东体育科技,1999,21(3):102.
    [113] 曾小武.中国近代学校兵操兴衰评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2):88.
    [114] 刘志敏,孙晓春.近代我国学校体育的演进轨迹与发展[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5(6):99-103.
    [115] 滕子敬.如何正确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2004,(5):8.
    [116] 黄勇前.《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出台背景、实施情况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5,(5):51-53.
    [117] 赖天德,于述平.中国学校体育指导思想百年演进给我们的启示[J].中国学校体育,2003,(3):59-60.
    [118] 张 猛,吕春永.中小学体操教学开展现状的调查[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1,15(6):72-73.
    [119] 王健.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实践部分教学内容的优化与评价[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1):15-19.
    [120] 吕卫东.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中几个问题的哲学思考[J].中国学校体育,2004,(6).58-59.
    [121] 毛振明.对建立有中国特色体育课程和体育教材体系的探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22(3):86-87.
    [122] 毛振明.对体育课程整体设计(大中小学课程衔接)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5):656-659.
    [123] 毛振明.体育教材排列理论与方法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4):44-46.
    [124] 季浏,潘绍伟,谭华等.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主要特征是什么[J].中国学校体育,2002,(3):8-9.
    [125] 赵超君.体操运动在学校体育课程中的地位、价值及趋向[J].体育教学,2004,(6):15-16.
    [126] 毛振明.建立“地方体育课程指导方案”的必要性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19(2):1-3.
    [127] 吴维铭,张晓莹.基本体操创编之“组合技法”[J].中国学校体育.2003,(1):26.
    [128] 毛振明,赖天德.论运动技能教学和体育运动乐趣的关系[J].中国学校体育,2005,(1):55-56.
    [129] 邓星华,杨文轩.“健康第一”的理论依据与学校体育的新使命[J].体育学刊,2002,9(1):12-14.
    [130] 仇建生.《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难点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3,18(2):38-40.
    [131] 冷显智,林勇,李宗香.澄清体育与竞技的概念,推动学校体育健康发展[J].体育学刊, 2000,(4):94-95.
    [132] 张美云.学校体育学传统体育教学大纲和体育与健康教学课程的比较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1):62-63.
    [133] 夏成前. 对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思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14(4):45-47.
    [134] 许毓成.关于体育与健康思想的几点思考[J].体育学刊,2002,9(5):116-117.
    [135] 谭华,季浏等.体育与健康课程为什么要划分学习领域[J].中国学校体育,2002,(6):8-9.
    [136] 季浏,耿培新等.体育与健康课程五个领域强调什么[J].中国学校体育,2003,(2):8-9.
    [137] 张慧芳,张海平. 阻挠与抗拒———解析《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实施下的教师改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0):1391-1393.
    [138] 肖继宁,龙雪峰. 建国 50 年来学校体育的发展以及对 21 世纪的展望[J].四川体育科学,2004,(4):3-4.
    [139] 刘志敏,孙晓春.近代我国学校体育的演进轨迹与发展[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5(6):99-103.
    [140] 高彩云,吴忠义.略论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体系的重建———兼谈 TROPS 运动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92-94.
    [141] 傅砚农.清末民初“军国民”思潮主导学校体育的政治原因探析[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1994,(2):38-43.
    [142] 汪小波.我国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历史变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37(4):98-99.
    [143] 胡建华,邵伟德,徐金尧.学校体育各层面目标的衔接[J].体育学刊, 2004,11(3):96-98.
    [144] 周林清,毛振明,孙艳英.论 90 年代中国 4 大体育教学思想的特点与联结点[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1(3):14-18.
    [145] 毛振明,赖天德. 论体育教学目标与体育教学内容的关系——兼析“目标引领教材内容”与“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问题[J].中国学校体育,2005,(6):50-53.
    [146] 毛振明.体育的功能、价值和体育学科的目标[J].体育学刊,2001,8(6):4-8.
    [147] 毛振明.体育教学内容的分类方法[J].体育学刊,2002,9(6):8-11.
    [148] 汪小波.我国不同历史发展时期学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历史变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37(7):98-100.
    [149] 焦友吉,李跃进,董翠香.2002 新中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与教材建设的回顾[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5(5):672-674.
    [150] 李永亮.中国学校体育 50 年的发展历程和基本经验[J].体育学刊,2004,11(4):1-3.
    [151] 丁英俊,江涛,毛振明.中国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层级衔接[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5,20(4):67-69.
    [152] 张秋宁.“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再认识[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1,16(2):72-73.
    [153] 席玉宝.从体育的历史沿革和结构及整体性谈体育的概念与分类———兼评“竞技不是体育”、“竞技与体育分开”[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17(2):22-25.
    [154] 曲红军,任杰,郭兆霞.对体育与竞技关系的再认识[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17(52):28-33.
    [155] 胡小明.竞技与体育[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2):1-5.
    [156] 韩印华. 竞技运动与学校体育在中国[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7(4):14--17.
    [157] 李林,席翼等.体育、运动、竞技运动辨析[J].体育与科学,2002,23(4):39-42.
    [158] 李建军.近代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寻踪[J].体育与科学,2002,23(1):9-11.
    [159] 郭劲松.试论自然体育的历史教训[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2,(3):114-115.
    [160] 吕利平,李斌.我国近代洋操的引进及其影响[J].安庆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8,17(4):77-78.
    [161] 张继辉,翟林.西方教会学校对中国近代学校体育的影响[J].湖北体育科技,2004,23(4):265-268.
    [162] 陈青,黄献国.西方自然体育对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影响[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1):84-87.
    [163] 董翠香.体育教学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1):94-97.
    [164] 曾桓辉.新中国成立后推动“劳卫制”的历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5,(2):74-76.
    [165] 李杰.新中国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和展望[J].体育学刊,2000,(4):69-71.
    [166] 曾广林.近十年我国体操教学研究的统计分析[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4,23(3):102-104.
    [167] 曹恒海.新课程标准下体育院系体操教学改革的思考[J].山东体育科技,2004,26(104):95-97.
    [168] 黄兆辉,梁晓刚.关于高师体育系体操课教学内容及体系改革的思考[J].体育学刊,1997,(4):82-84.
    [169] 左成.竞技体操起源及演化过程初探[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25(2):75.
    [170] 王景连,赵崇珍.浅议体育概念的历史演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报),1995,(6):89-91.
    [171] 肖国梁.体操动作结构之我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21(2):29-31.
    [172] 陈立农.体操分类的历史回顾与设想[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4,14(3):59-64.
    [173] 翟延立.体操教学研究十年之走向[J]. 湖北体育科技, 1997,(30):93-96.
    [174] 门志平,李玉健. 徒手体操受冷落引发的思考[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4,(11):12-13.
    [175] 袁永虹.我国徒手体操的形成和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7,21(增刊):204-205.
    [176] 白刚.中国近代体育史中的兵操、体操与体育[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23(增刊):170-173.
    [177] 曾小武.中国近代学校兵操兴衰评析[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6,(2):87-91.
    [178] 宋旭,曹春宇.“体操”与“体育”演变因缘新探[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24(2):86-91.
    [179] 王华倬. 如何钻研体操类教材[J].中国学校体育,2005,(1):22-23.
    [180] 曹恒海. 试论竞技体操将成为现代体操的唯一代表[J]. 湖北体育科技,2005,24(1):21-24.
    [181] 夏峰,孙高峰. 试论学校体育新理念中的“度”[J].中国学校体育,2004,(6):1.
    [182] 嵇明海,张春宝.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J]. 中国学校体育,2004,(1):11.
    [183] 耿培新.对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工作的几点建议[J]. 中国学校体育,2005,(2):12-13.
    [184] 阮光清,王立虹.对小学实施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疑虑及建议[J]. 体育学刊,2004,11(3)::83-85.
    [185] 许康成,李俊卿. 对新时期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问题的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8):1091-1093.
    [186] 滕子敬. 如何正确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关系[J]. 中国学校体育,2004,(5):8-9.
    [187] 戴红燕. 技巧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J]. 中国学校体育,2004,(1):69-70.
    [188] 胡小明. 体育与健康新论[J]. 体育与科学,2004,26(1):1-4,52.
    [189] 季克异.要正确理解基础教育的课程管理与校本课程开发[J]. 中国学校体育,2005,(2):1.
    [190] 黄群玲.《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比较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9):1257-1259.
    [191] 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中国学校体育,2002,(5):5.
    [192] 张予南,高留红,张予云.谢建中对体操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热与冷”现象的社会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238-240.
    [193] 宋战兵,田彩霞,李宏平.《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有关体操教学内容的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23(2):208-209.
    [194] 钱 雯,杨少锋.北京市小学生健身工程的实验研究[J]. 体育学刊,2004,11(4):108-110.
    [195] 陈新熙,陈锡尧,邬照友.刍议学校体育中的“学校体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5(2):89-91.
    [196] 郭红娟,马乃欣.从“重文轻武”到“文武兼课”—晚清学校体育教育制度述评[J]. 江西社会科学,2003,(4):103-107.
    [197] 解文杰.大众体操的词源学探究[J]. 浙江体育科学,2002,24(3):57-58,61.
    [198] 张卫平.对华东三省中学体操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体育科研,2000,14(2):14-16.
    [199] 迟振国.对中国体操术语状况的初步分析[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9(4):286-289.
    [200] 周亚琴,常生.关于构建体操课程教学内容新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 湖北体育科技,2001,20(1):77-79.
    [201] 王伯华.关于建国以来高校体育专业《体操》教材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3):349-351.
    [202] 余广鑫,赵瑞娟.论新世纪体操的涵义[J].湖北体育科技,2002,21(1):5-6,9.
    [203] 李佐惠.美国体操教育史上的四次争论与启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6):854-857.
    [204] 汤群丰,张涵劲.素质教育观下中学体操教学探讨[J].福建体育科技,2000,19(4):43-45.
    [205] 郑幸红,陈婷,袁岳东.体操运动的起源及健身功能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1,5(3):25-27.
    [206] 常言珍,洪国武.小学体育教学中体操内容的运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25(1):93-94.
    [207] 牛岭,毛岩峰. 新世纪体操分类的逻辑学探索[J].安徽体育科技,2002,23(1):31-32,61.
    [208] 彭庆文,范国良,杨亦阳.学校体操教改的理性思考[J]. 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12(2):9-12.
    [209] 陶子成,王雅萍,谢黎红等.用“三维健康”观变革基本体操教学放大健身功能[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03,24(3):63-65.
    [210] 何敬东,李永红,白剑峰.中、小学体操教学现状与高师体操课程改革互动思考[J]. 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03,25(6):122-125.
    [211] 刘志明.学校体操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25(3):95-96.
    [212] 迟振国.研究体操前滚翻动作的价值[J]. 烟台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16(3):234-237.
    [213] 郭丽娟.对体操教学改革的探讨[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1,16(4):27-40.
    [214] 汤群丰,张涵劲.素质教育观下中学体操教学探讨[J].福建体育科技,2000,19(4):43-45.
    [215] 马梅英.当前体操科学研究方法的特征[J].安徽体育科技,2003,24(1):16-18.
    [216] 代春玲,沈瑞杰. 论体操的功能衍变与发展趋势[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4):90-92.
    [217] 曲鲁平,王健,和平.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中体操教学素材的筛选与确定[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7(5):90-9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