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城市公交服务公私合作机制的构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我国公众对城市公交服务的要求越来越来高,而我国目前城市公交服务还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伴随公共服务的改革浪潮,我国城市公交服务也开始了寻求新的市场化道路。本文在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新政治经济学、公共管理和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以城市公交服务资源特性为切入点,以制度分析为主线,对我国城市公交服务和公私合作机制问题进行研究。作者围绕如何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寻求一种最佳的平衡状态,选择一种适合我国的理想化的城市公交服务改革模式,以及如何有效实施该机制等内容进行研究,试图构建一种适合我国城市公交服务的市场化改革需要的公私合作机制。
     首先,对城市公交服务和公私合作机制做出概述。作者先界定城市公交服务的若干基本概念,介绍城市公交服务的基本属性,公共物品的提供方式,以及延伸出来的几种城市公交服务的供给方式;进而提出城市公交服务的公私合作机制模式,并从历史的角度讨论对城市公交服务公私合作机制的基本理论、起源发展和内涵。最后探讨城市公交服务公私合作机制的理论基础,为说明城市公交服务公私合作机制是我国的理想化模式做出理论铺垫。
     其次,对我国城市公交服务改革的市场化实践的反思。作者从我国现在城市公交服务市场化改革实践出发,并从两种市场化实践形式对比中发现理想的市场化改革是一种有限的市场化改革,即城市公交服务提供机制的市场化,而不是政府公交服务职能的市场化。这是一种同时发挥市场和政府优势的城市公交服务机制,而公私合作机制恰恰就是我们需要的这样一种有限的市场化改革。通过对我国城市公交服务改革实践的比较分析,作者提出我国城市公交服务公私合作机制是我国的理想化改革模式。
     再次,对我国城市公交服务公私合作机制的构建及其运行环境的分析。作者先构建了该机制的模式框架,然后对我国城市公交服务公私合作机制的动因、必然和意义以及实施这种公私合作机制的阻碍性因素加以论述。
     又次,对国外城市公交服务的公私合作机制及其经验借鉴的探讨。作者讨论国外城市公交服务公私合作机制的发展、若干有代表性的国外城市的公交服务公私合作机制及其经验借鉴。作者指出,虽然各国采取的具体形式有所不同,但是最重要的是就是在采取市场化道路的同时,政府的作用也要加强;从国外改革经验中得出公私合作机制这种有限市场化的改革是需要政府的支持的,政府的能力的发挥是改革成功与否的关键。
     最后,我国城市公交服务公私合作机制实施的对策思考。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现阶段城市公交服务公私合作机制改革中的阻碍因素,从提高我国城市公交服务公私合作机制的管理能力、加强我国城市公交服务公私合作机制的法律法规、强化我国城市公交服务公私合作机制的监管职能、设立我国城市公交服务公私合作机制的运行程序和制定我国城市公交服务公私合作机制的激励政策几个方面做出对策思考,以有效地实施我国城市公交服务公私合作机制,保证城市公交服务公私合作机制改革的顺利发展。
     本文认为,我国城市公交服务市场化的道路是复杂的,在市场化改革的大潮下,不能因为几个城市公交服务民营化改革案例的失败就否认城市公交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取向。在城市公交服务领域引入竞争,走市场化的道路是改革的一种必然选择。但是必须强调,这种市场化是有限的市场化,是提供机制的市场化,而不是政府职能的市场化。单纯依靠政府提供或者是完全的市场化提供都难以满足公众的城市公交服务需求,需要的是一种可以发挥政府和市场各自优势的合作机制或制度安排。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nd economy, the present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in China can not satisfy the public's increasingly higher requirement for it. With the reform of public service,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in China is looking for a new market-oriented reformational road. With reference to the study achievement home and abroad,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new political economics, public management and economics, taking the resource attributes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system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as the axis, the paper studies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in China and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The writer tries to construct a pattern suitable for China's market-oriented reform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by discussing how to achieve optimum balance between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how to select an ideal pattern for China's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reform, and how to enforce effectively this pattern.
     First of all, the paper conducts a general survey of the basic theories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and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After defining several basic concepts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and introducing the basic attributes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supply modes of public utility and some supply modes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the paper proposes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and discusses the basic theories, origin and definition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from a historical point of view. At last the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which lays the foundations for the statement that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is the ideal pattern China's for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Secondly, the paper reflects on China's market-oriented reform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market-oriented reform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present in China, by contrasting two different market-oriented practice patterns,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an ideal market-oriented reform in China is a limited market-oriented, which means that it is a reform of supply system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rather than a reform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This limited market-oriented reform can show the advantages of both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which is exactly what is needed in China. In the contrast of the practice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is proposed as an ideal reform model in China.
     Thirdly, the paper analyses the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environment of China's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After constructing a framework for China's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the paper discusses its motivation and meaning and the impediments to its implementation.
     Then the paper discusses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abroad and suggests some referential experience. After introducing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abroad, some representative models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some referential experience, the writer points out that, despite the difference of concrete forms in various foreign countries, the role of government should be emphasized in market-oriented reform. The limited market-oriented reform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needs the support of government to the extent that government capacity is 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the reform.
     Last but not least, the paper advices some coping strategi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in China. With reference to the experience abroad, aiming to clear the impediment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some coping strategies are given in terms of improving the administrative capacity, promoting the legalization, intensifying the supervisory function, specifying the operation procedure and making incentive policies in the hope that 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in China can be effectively implemented and smoothly developed.
     The paper contends that, given the complexity of the market-oriented reform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failure of some private operation cases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does not deny the correctness of choosing market-oriented reform of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The introduction of competition and market-oriented reform into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is a necessary direction. It should be stressed that this market-oriented reform is a limited one, a market-oriented reform of supply system rather than government functions. Neither sole dependence on government supply nor complete dependence on market can guarantee that public demand for urban public transport service can be satisfied. What is needed in China is a cooperative pattern that can show the advantages of both the government and the market.
引文
[1]迟福林.我国社会矛盾的变化与政府转型[J].人民论坛,2006(4).
    [1]傅煜.中国体育管理制度变革的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5(7).
    [1]陈振明:《政治前沿》,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2]陈振明,黄新华:《政治经济学:新政治经济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3][古希腊]色诺芬:《雅典的收入》,商务印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1]季燕霞.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特色[J].南通大学学报,2005(12).
    [1]唐纳德·凯特尔:《权力共享:公共治理与私人市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2][英]休谟:《人性论》(下册),商务印书局1980年版,第578-579页。
    [3][英]亚当·斯密:《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局1996年出版,第341-375页。
    [1]卢先明.公共物品与政府职能[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5(1).
    [2][美]曼瑟尔·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上海三联出版社1995年版,第13页。
    [3][美]布坎南:《民主财政论》,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0页。
    [4]资料来源:http://lovelyguy.51.net 07/11/2002.
    [1][英]亚当·斯密:《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局1996年出版,第154页。
    [2]周文.论公共产品的私人供给[J].党政干部论坛,2006(10).
    [3]Demsetz,H.The Private Production of Public goods[J].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3(October),1970.pp.294-306.
    [4]雷晓康.公共物品私人提供的理论分析[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5]程保平.产权制度、合谋条款及国家成功--农民工工资纠纷案的契约理论再解释[J].经济评论,2006(3).
    [1]张斌:《我国公共物品市场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页。
    [2]http://www.ccpf.pku.edu.cn/bencandy,php?fid=26&id=170.
    [3]李国英:《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民营化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1][美]埃利诺.奥斯特罗姆:《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页。
    [1]余晖、秦虹:《公私合作制中国试验》,世纪出版社2005年版,第43-44页。
    [2]程玮.教育民营化与政府角色的新定位[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7(1).
    [3]纪彦军:《我国PPP模式及其发展瓶颈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页。
    [4]梁雪峰:《城市巴士交通规制政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2008年版,第2-7页。
    [1]沈巍:《大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2]资料来源:www.wiapp.com.
    [1]余菊芬:《城市公交事业民营化的风险问题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2]盛洪:《大力推进公用事业民营化》,天则公用事业研究中心,2004年.
    [1]毛寿龙.公用事业也需市场经济[J].商务周刊,2003(1).
    [2]张曙光:《公用事业民营是大势所趋》,中华工商时报,2004年10月18日.
    [3]余菊芬:《城市公交事业民营化的风险问题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4]句华:《公共服务中的市场机制:理论、方式与技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14页。
    [1]王乐夫.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民营化存在的问题分析[J].学术研究,2004(3).
    [2]陈荣富.以审慎态度进行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3]李伯侨、陈雅明.国企民营化存在的风险及法律对策[J].河北法学,2004(9).
    [4]娄成武,尹涛.论政府在公共服务民营化中的作用[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5).
    [5]王俊豪、周小梅:《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民营化改革与政府管制政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1]孙洁:《城市基础设施的公私合作管理模式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2]资料来源:http://www.unirule.org.cn,2004-11-23.
    [3]曹远征.基础设施商业化与政府管制[J].经济世界,2003(4).
    [1]曹远征.公共民营合作制及其在中国的作用[J].城乡建设,2003(7).
    [2]李秀辉,张世英.PPP:一种新型的项目融资方式[J].中国软科学,2002(2).
    [3]李秀辉,张世英.PPP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J].城市规划,2002(7).
    [4]王周喜,张勇.PPP融资模式在西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可行性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
    [5]周云圣:《公私合作模式(PPP)及其在我国的应用》,东北财经大学出版2003年版,第14-23页、32-40页。
    [1]任志涛.公私伙伴关系的运行方式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2]李永强:《关于PPP组织模式的研究》,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7-63页。
    [3]王灏.加快PPP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推动轨道交通市场化进程[J].宏观经济研究,2004(1).
    [4]王灏.城市轨道交通项目PPP模式的结构分析[J].中国投资,2004(7).
    [5]刘志.PPP模式在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应用和分析[J].建筑经济,2007(7).
    [6]张汉卓.运用公私合作模式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融资[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4(5).
    [1]孙洁:《城市基础设施的公私合作管理模式研究》,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59页。
    [2]王亚飞:《关于优先发展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研究》,长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3-53页。
    [3]陈学武.城市公交优先发展的对策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4(1).
    [1]李京.对广州市“城市公共交通优先”的思考[J].广东公安科技,1998(4).
    [2]韩皓.国内外大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及政策研究[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2001(10).
    [3]滑思忠:《利用PPP模式发展我国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研究》,长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2-32页。
    [4]刘洪海的:《城市公交车运输行业民营化及政府监管问题研究》,苏州大学出版2005年版,第31-34页。
    [1]祝娟.从系统的辩证关系看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J].文教资料,2008(14).
    [1]中国交通年鉴社编辑:《中国交通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年出版,第233页。
    [1]王小青:《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民营化中的政府与私人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11页。
    [2]席恒:《利益、权力与责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第25页。
    [1]何文君.公共消费权益及其维护[J].消费经济,2002(2).
    [1][英]休漠:《人性论》(下册),商务印书局1980年版,第578-579页。
    [2][美]奥斯特罗姆、帕克斯、惠特克:《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页。
    [3][美]奥斯特罗姆、帕克斯、惠特克:《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页。
    [1][英]亚当·斯密:《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局1996年出版,第341-375页。
    [1]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以公共产品为中心的一种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8-21页。
    [2]http://www.okfw.com/lwzx/fxlw/xsfx/2005/10/28/19595.html.
    [3]李国英:《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民营化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4]席恒:《利益、权利与责任--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4页。
    [5]朱利霞.转型期西方公共教育发展前瞻[J].教育发展研究,2006(22).
    [1]谢维华.西方经济学理论对现代经济法产生的影响[J].经济问题探索,2002(7).
    [2]张国华.开放社会中的国家干预市场问题研究——我国经济法的回应与反思[J].湖北社会科学,2007(10).
    [1]梁雪峰:《城市巴士交通规制政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24页。
    [1]梁雪峰:《城市巴士交通规制政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5页。
    [2]卢洪友:《中国城市公共事业经营管制机制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33页。
    [1]曹青.公用事业民营化各方法律地位浅析[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12).
    [1]程玮.教育民营化与政府角色的新定位[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7(1).
    [1]周志忍.英国公共服务中的竞争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1999,(5).
    [2]资料来源:http://rru.worldbank.org/PPIbook/.
    [1]王丽娅.我国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体制改革研究[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3).
    [1]United Nations Institute for Raining and Research.PPP-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2000.
    [2]余晖、秦虹:《公私合作制中国试验》,世纪出版社2005年版,第36-47页。
    [3]The National Council For PPP,USA.For the Good of the people:Using PPP To Meet America'sEssential Needs.2002.
    [4]United Nations Institute for Raining and Research.PPP-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R].2000.
    [5]王灏:《城市轨道交通市场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7页。
    [1]朱华杰.公共部门员工激励机制原则研究[J].当代经理人(中旬刊),2006(7).
    [1]胡哲锋.公共服务市场化视野下推进高校后勤改革的思考[J].上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
    [1]吴可望.公用事业的民营化[J].社会工作,2006(9).
    [2]黄维瀚.论公共服务民营化的法治前提[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6).
    [3]参见:[美]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05页。
    [1]http://www.fllww.com/Article/108812.html.
    [2]蒋永甫.治理·宪政·财产[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5(5).
    [3]詹世友.公共领域·公共利益·公共性[J].社会科学,2005(7).
    [4]黄卓.西方国家体育场馆公共服务市场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4).
    [1]刘大洪.政府失灵语境下的第三部门研究[J].法学评论,2005(6).
    [2]王干.论我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完善[J].现代法学,2006(4).
    [3]袁曙宏.通过公法变革优化公共服务[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5).
    [1]史际春.公用事业民营化及其相关法律问题研[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2]廖婷.非营利件组织的市场化策动力·执行力·保障力[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06(2).
    [1]程玮.教育民营化的理论与实践初探[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8(5).
    [1]戴晶斌:《现代城市公私伙伴关系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2]王俊豪、周小梅:《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民营化改革与政府管制政策》,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42页。
    [3]张万朋.产权与教育产权--一种基于经济学说史视角的分析[J].江苏高教,2003(6).
    [4]http://www.fllww.com/Article/104383.html.
    [1]戴晶斌:《现代城市公私伙伴关系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2008年版,第14页。
    [1]李正生.法律经济学的思想流变及发展趋势[J].改革与战略,2007(2).
    [2]http://www.fllww.com/Article/105543.html.
    [3]黄立君.法经济学及其在中国的应用[J].经济经纬,2005(6).
    [4]http://www.okfw.com/lwzx/fxlw/msfx/2005/10/21/16090.html.
    [1]褚卫中.“新公共服务”理念对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管理改革的启示[J].中国教育学刊,2007(8).
    [2]http://www.fllww.com/Article/108812.html.
    [1]吴景松.走向治理范式的教育行政研究[J].网络科技时代,2007(24).
    [2]http://www.studa.net/guojifa/061005/08542823.html.
    [3]操小娟.合作治理的法律困境和出路[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
    [1]http://www.studa.net/jingjifa/060930/11224557.html.
    [2]顾颖.竞争理论:从完全竞争到不完全竞争[J].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2007(5).
    [1]金波.垄断竞争理论与中国的反垄断管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9).
    [1]梁雪峰:《城市巴士交通规制政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2008年版,第15页。
    [2]梁雪峰:《城市巴士交通规制政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3页。
    [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农村中小学收费问题调查报告的通知[J].江西政报.1999(24).
    [1]兰溪公交:公益与赢利间的方向盘[J].决策,2007(5).
    [1]资料来源:http://www.chinahighway.com/news/2007/171465.php.
    [2]资料来源:http://www.jhnews.com.cn/gb/content/2007-02/10/content_764060.htm.
    [3]兰溪公交:公益与赢利间的方向盘[J].决策,2007(5).
    [4]资料来源:http://www.news365.com.cn/csj/csjjj/200701/t20070131_1274870.htm.
    [1]资料来源: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51220/1354456900.shtml.
    [2]资料来源:http://csj.xinhuanet.com/2007-01/31/content_9193050.htm.
    [3]资料来源:http://csj.xinhuanet.com/2007-01/31/content_9193050.htm.
    [1]资料来源:http://www.chinahighway.com/news/2007/171465.php.
    [2]资料来源:http://news.163.com/special/0001jt/error_news.html.
    [3]何逢阳.兰溪公交:公益与赢利间的方向盘[J].决策,2007(5).
    [1]陈协:《城市公交行业市场化改革--案例分析与发展道路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2]陈协:《城市公交行业市场化改革--案例分析与发展道路探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3]资料来源:http://news.qq.com/a/20080505/002262.htm.
    [4]资料来源:http://financel.jrj.com.cn/news/2008-02-28/000003340496_001.html.
    [1]丁补之.十堰公交民营化改制,是“多赢”,还是“多输”[J].决策,2007(5).
    [2]资料来源: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80531/02374931600.shtml.
    [3]资料来源:http://news.sina.com.cn/c/2008-04-17/041015371600.shtml.
    [4]资料来源:http://www.shenyangbus.com/bbs/dispbbs.asp?BoardID=13&ID=75003.
    [1]资料来源:http://news.qq.com/a/20080913/000750.htm.
    [2]资料来源:http://news.qq.com/a/20080913/000750.htm.
    [3]资料来源:http://www.job9151.com/enterprise/companyInfo.aspx?Id=15722.
    [1]杨卓敏.城市公共交通民营化的法律问题[J].法学,2004(7).
    [2]资料来源:http://www.taizhou.com.cn/a/20080113/content_48928.html.
    [3]林敬松:《深圳市公共汽车公司运营组织及发展对策研究》,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页。
    [1]张建:《城市公交行业民营化及政府管制问题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8页。
    [2]资料来源:http://www.suzhou.gov.cn/newssz/sznews/2008/2/13/sznews-9-36-21-3647.shtm.
    [1]资料来源:http://www.china.com.cn/review/txt/2006-12/08/content_7477933.htm.
    [2]资料来源:http://www.jsdpc.gov.cn/jsdpc/tzgg/qsydwgg/200710/t20071017_22573.htm.
    [3]张建:《城市公交行业民营化及政府管制问题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8页。
    [1]张建:《城市公交行业民营化及政府管制问题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0页。
    [1]黄斐娜.应用PPP方式进行高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对策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1]杨卓敏.城市公共交通民营化的法律问题[J].法学,2004(7).
    [1]资料来源:http://www.taizhou.com.cn/a/20080113/content_48928.html.
    [2]资料来源:http://www.jsdpc.gov.cn/pub/jsdpc/tzgg/shsyfz/200806/t20080618_96404.htm.
    [1]廖靓:《我国公用事业公私伙伴关系善治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版,第37页。
    [1]张喆.PPP三层次定义及契约特征[J].软科学,2008(1).
    [1]陈柳钦.PPP:新型公私合作融资模式[J].建筑经济,2005(3).
    [1]余晖、秦虹:《公私合作制中国试验》,世纪出版社2005年版,第191页。
    [2]杨松.BOT方式法律性质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2).
    [1]纪彦军:《我国PPP模式及其发展瓶颈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1页。
    [1]http://www.fllww.com/Article/105065.html.
    [2]中国交通年鉴社编辑:《中国交通年鉴》,中国交通年鉴出版2007年版,第262页。
    [3]张国方.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公路与汽运,2001(4).
    [1]郑方辉,严卓然.城市公交车服务满意度研究[J].市场研究,2005(8).
    [1]杨兆武.非营利组织与公共产品供给模式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7(21).
    [1]简海燕.关于我国反垄断立法的思考[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1]李国英:《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民营化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17页。
    [1]丁茂战:《我国政府社会事业治理制度改革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180页。
    [1]王自力.公用事业改革的动因财务约束假说[J].财经科学,2005(2).
    [1]吴晅.民营经济宪法地位的法理分析[J].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4).
    [2]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简介[J].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1).
    [3]http://www.dqzc.gov.cn/nshowmain.asp?tid=6122.
    [4]参见:http://news.sohu.com/2004/03/15/48/news219444879.shtml.
    [5]冯辉.我国个体和私营经济法律地位的历史演变[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1).
    [6]参见: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54/49155/8120659.html.
    [7]参见:http://news.sina.com.cn/c/2006-01-22/14198938492.shtml.
    [1]http://www.fllww.com/Article/93246.html.
    [2]参见: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718.htm.
    [3]白非.我国自然垄断行业民营化改革的法律完善[J].河北法学,2004(11).
    [4]李东序.李东序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宣传贯彻和培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城市燃气,2004(6).
    [5]参见:http://www.gov.cn/xxgk/pub/govpublic/mrlm/200803/t20080328 32328.html.
    [1]葛少芸.产权归属清晰及其法律界定问题的思考[J].社科纵横,2004(1).
    [2]陈建萍.从宪法修改关于非公有制经济规定的演变看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J].理论导刊,2004(9).
    [3]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J].司法业务文选,2004(29).
    [4]解读公司法修改草案[J].企业管理,2004(9).
    [5]http://law.baidu.com/pages/chinalawinfo/5/70/551a5697d259404aa19ace01f3ac6b7c_0.html.
    [6]参见:http://www.gov.cn/zwgk/2006-12/04/content 461023.htm.
    [1]刘美萍.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对我国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2).
    [1]孟鸿志.站在新的起点上进一步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学习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体会[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8(1).
    [1]薛裴:《公共物品供给的民营化研究》,首都经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1]戴晶斌:《现代城市公私伙伴关系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6页。
    [1]戴晶斌:《现代城市公私伙伴关系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
    [1]朱铁臻.转变政府职能走向法治经济[J].珠江经济,2001(1).
    [1]陈晓海.政府投资与市场结合的运行方式-公私伙伴关系探讨[J].中外企业家,2006,(7).
    [1]陈晓海.政府投资与市场结合的运行方式-公私伙伴关系探讨[J].中外企业家,2006,(7).
    [1]钟明霞.公用事业特许经营风险研究[J].现代法学,2003(3).
    [1]李冉.第三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相关思考[J].兰州学刊,2004(5).
    [2]吴景松.WTO与教育行政管理方法改革[J].云南教育,2002(36).
    [1]刘振环.民营企业竞争权的法律保护[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2]张曙光.谈体制转型与公用事业民营化[J].搜狐财经,2003(3).
    [3]岳振宇.论行政性进入壁垒的法律规制--以规制我国的审批许可制度为中心[J].行政论坛,2005(2).
    [1]马军红.影响我国私营经济法律地位的因素[J].经济研究参考,2005(87).
    [2][美]欧文·E·休斯:《公共管埋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2页。
    [1]夏鸣娜:《中国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中的政府管制研究》,华东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页。
    [2]孙小溪:《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运作的改进研究》,大连理工大学出版2008年版,第51页。
    [1]高锦全.公交优先以民为本--海口市出台城市公共交通法规的探索与思考[J].海南人大,2008(1).
    [2]杨卓敏.城市公共交通民营化的法律问题[J].法学,2004(7).
    [1]杨卓敏.城市公共交通民营化的法律问题[J].法学,2004(7).
    [2]李东序.李东序在《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宣传贯彻和培训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城市燃气,2004(6).
    [3]余菊芬:《城市公交事业民营化的风险问题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1]杨卓敏.城市公共交通民营化的法律问题[J].法学,2004(7).
    [2]潘劲松.内需不足与行政垄断的法律控制[J].社会科学家,2005(5).
    [1]http://www.okfw.com/lwzx/fxlw/jjld/2005/10/19/10815,html.
    [2]余羚.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立法刍论[J].浙江学刊,2007(3).
    [1]王亚飞:《关于优先发展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研究》,长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页。
    [2]王亚飞:《关于优先发展我国城市公共交通的研究》,长安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1]余晖、秦虹:《公私合作制中国试验》,世纪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1]廖雨果:《公私合作制(PPPs)中的政府角色与职能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页。
    [2]李平.经济合同理论及研究进展[J].洛阳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1]肖晓军、吕景春.公私合作制在中国目前公用事业市场化中面临的问题[J].开发研究,2006(5).
    [1]周云圣:《公私合作模式(PPP)及其在我国的应用》,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页。
    [1]梁雪峰:《城市巴士交通规制政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页。
    [1]汪晓春.我国公共交通产业竞争和民营的思路与对策[J].经济管理,2006(13).
    [1]汪晓春.我国公共交通产业竞争和民营的思路与对策[J].汪晓春经济管理,2006,(13).
    [2]梁雪峰:《城市巴士交通规制政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页。
    [1]孔素民.中法BOT法律制度及其比较评析[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4).
    [1]候翔.巴黎城市公共交通及公共交通总公司概况[J].城市车辆,1998(1).
    [2]陈毅影.法国、巴西的公共交通[J].城市公用事业,2004(18).
    [3]孔素民.中法BOT法律制度及其比较评析[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4).
    [1]陈毅影.法国、巴西的公共交通[J].城市公用事业,2004(18).
    [1]段里仁.巴西库里蒂巴市的公共交通[J].世界城市交通,2003(4).
    [1]段里仁.巴西库里蒂巴市的公共交通[J].世界城市交通,2003(4).
    [2]刘文洋.国外城市公交立法的经验及借鉴意义[J].技术经济,2005(6).
    [1]梁雪峰:《城市巴士交通规制政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页。
    [1]吴红:《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供给制度分析》.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1]梁雪峰:《城市巴士交通规制政策》,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6-97页。
    [2]孔素民.中法BOT法律制度及其比较评析[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4).
    [1]陈建辉.构建人才就业公共服务管理休系初探[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1).
    [1]王乐夫,陈干全.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民营化存在问题分析[J].学术研究,2004,(3).
    [2]黄斐娜.应用PPP方式进行高校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对策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1][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营部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3-6页。
    [2]参见:卢洪友:《中国城市公共事业经营管制机制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年版,第180页。
    [1]丘璐.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问题与对策[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8(3).
    [2]高锦全.公交优先以民为本--海口市出台城市公共交通法规的探索与思考[J].海南人大,2008(1).
    [3]参见:孙旸:《公用事业民营化问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4][美]彼得.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162页。
    [1]余菊芳:《城市公交事业民营化的风险问题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1]陈干全:《公共服务民营化及其政府管理研究》,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6页。
    [1]许小莲.论行政诚信在行政法中的地位[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4(4).
    [1]郑卫铭.权威与信任法治精神的内核[J].肇庆学院学报,2008(3).
    [1]姚军.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政府体育管理职能的转变--从全能政府走向有限政府[J].行政与法,2008(2).
    [1]张晓武.积极推行行政问责促进又好又快发展--《安徽省人民政府行政问责暂行办法》引发的思考[J].决策,2008(4).
    [2]朱文娟:《我国公用事业民营化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1]黄强:《论公用事业民营化中公共利益的保护》,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0页。
    [1]杨卓敏.城市公共交通民营化的法律问题[J].法学,2004(7).
    [1]滑思忠:《利用PPP模式发展我国城市公共交通事业的研究》,长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1页。
    [1]参见:杨卓敏.城市公共交通民营化的法律问题[J].法学,2004(7).
    [2]李蕾:《基础设施民营化市场准入法律问题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6页。
    [1]袁曙宏.通过公法变革优化公共服务[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4(5).
    [2]参见:黄维瀚.论公共服务民营化的法治前提[J].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6).
    [1]马英娟.监管机构与行政组织法的发展--关于监管机构设它根据及建制理念的思考[J].浙江学刊,2007(2).
    [2]郭洁.中国自然垄断产业规制机构独立性的制度选择[J].东北大学学报,2007(2).
    [1]贾潘:《中国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与规制重建》,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8页。
    [1]参见:雷丽娜:《城市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中的政府规制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1]史际春.公用事业民营化及其相关法律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2004(4).
    [1]刘波:《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2]叶莉:《长春市基础设施民营化的现实问题及其应对》,吉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1]张健:《城市公交行业民营化及政府管制问题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7页。
    [1]刘波:《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12页。
    [1]李江:《现代道路交通管理》,人民交通出版社2000年版.第35页。
    [1]郭龙.代理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的法律规制[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4).
    [1]郭龙.代理人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的法律规制[J].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4).
    [2]戴晶斌:《现代城市公私伙伴关系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0页
    [1]戴品斌:《现代城市公私伙伴关系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58页。
    [1]黄强:《论公用事业民营化中公共利益的保护》,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1]王丽娅:《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领域研究》,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77页。
    [2]王丽娅:《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领域研究》,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
    [1]王丽娅:《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领域研究》,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277页。
    [1]刘波:《城市公共交通管理》,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年版,第3页。
    [1]董永弘.青海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学习解读[J].青海国土经略,2007(3).
    [1]沈巍:《大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4页。
    [1]章志远.城市公交管制的行政法学思考--以吉德仁等诉盐城市政府行政决定案为例[J].学习论坛,2007(9).
    [1][澳]休·史卓顿、莱昂内尔·奥查德,费昭辉译.公共物品、公共企业和公共选择:对政府功能的批评与反批评的理论纷争[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2][美]丹尼斯·缪勒,杨春学等译.公共选择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3][美]佛莱德·I·格林斯坦、尼尔森·W·波尔斯比,竺乾威等译.政治学手册精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美]罗伯特·古丁、汉斯-迪特尔·克林格曼,钟开斌等译.政治科学新手册[M].北京:三联书店,2006.
    [5][美]苏珊·斯特兰奇.国家与市场: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
    [6][英]帕特里克·敦利威,张庆东译.民主、官僚制与公共选择:政治科学中的经济学阐释[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7][美]道格拉斯·诺斯,陈郁、罗华平等译.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8][美]道格拉斯·诺斯,刘守英译.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1994.
    [9][美]科斯、诺斯、威廉姆森.制度、契约与组织[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10][美]奥尔森,陈郁等译.集体行动的逻辑[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11][美]林德布洛姆,王逸舟译.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1992.
    [12][美]科斯,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C].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4.
    [13][美]约翰·麦克米兰,余江译.市场演进的故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
    [14][英]彼得·杰克逊,郭庆旺等译.公共部门经济学前言问题[M].中国税务出版社,2000.
    [15][英]C.V.布朗、P.M.杰克逊,张馨主译.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16][加]约翰·利奇,朱萍译.公共经济学教程[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17][美]萨瓦斯,周志忍译.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18][美]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9][日]青木昌彦等.市场的作用国家的作用[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20][美]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1][美]罗宾·W·鲍德威、戴维E·威迪逊.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22][冰]思拉恩·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3][德]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
    [24][美]阿兰·斯密德.制度与行为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5][美]戴维·奥斯本、特德·盖布勒.改革政府--企业精神如何改革着公共部门[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
    [26][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刘北成、曹卫东译.合法化危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7][美]戴维·奥斯本.摒弃官僚制--政府再造的五项战略[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8][美]乔·史蒂文斯.集体选择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1999.
    [29][美]埃里克·弗鲁博顿、[德]鲁道夫·芮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0][美]科斯、哈特、斯蒂格利茨.契约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31][南]斯韦托扎尔·平乔维奇.产权经济学--一种关于比较体制的理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32][冰岛]思拉恩·埃格特森.经济行为与制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33][美]巴泽尔著.产权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34][法]卢梭著.何兆武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35][美]康芒斯著.于树生译.制度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36][美]弗鲁博顿著.罗长远等译.新制度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7][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著.丁煌译.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8][美]埃利诺.奥斯特罗姆著.余达逊、陈旭东译.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集体行动制度的 演进[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39][美]埃利诺.奥斯特罗姆、帕克斯、惠特克著.毛寿龙译.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都市警察服务的制度结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40][美]埃利诺.奥斯特罗姆等著.陈幽泓等译.制度激励与可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政策透视[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41][美]迈克尔.麦金尼斯主编.毛寿龙译.多中心治道与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42][美]迈克尔.麦金尼斯主编.毛寿龙、李梅译.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43][澳]欧文.E.休斯著.彭和平等译.公共管理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44][英]克里斯托弗.波利特等著.夏镇平译.公共管理改革:比较分析[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45][澳]休.史卓顿著.公共物品、公共企业和公共选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
    [46][美]汤姆.克里斯滕森等编.刘启根译.新公共管理-观念与实践的转变[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
    [47][英]简.莱恩著.赵成根译.新公共管理[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
    [48][日]植草益著.朱绍文等译.微观规制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年.
    [49][美]鲍德威、威迪逊著.邓力平等译.公共部门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0][德]魏伯乐.奥兰·扬著.周缨等译.私有化的局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51][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等译.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局,1996.
    [52][英]休谟.关文运译.人性论(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局,1997.
    [53][英]卡罗尔·哈洛、理查德·罗林斯著.杨伟东译.法律与行政[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606.
    [54][美]唐纳德.凯特尔著.孙迎春译.周志忍校.权力共享:公共治理与私人市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55]陈振明.公共管理学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学的研究途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6]陈振明.公共管理前沿[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57]陈振明.政府再造-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述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8]陈振明.公共政策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59]陈振明,黄新华.政治的经济学分析:新政治经济学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0]俞可平.权利政治与公益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1]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62]张成福,党秀云.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63]方福前.公共选择理论:政治的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64]徐大同.当代西方政治思潮[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65]汪丁丁.新政治经济学评论[C].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66]盛洪.现代新制度经济学(上卷)[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67]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设,2004.
    [68]卢现祥.当代西方新制度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1996.
    [69]毛寿龙.政治社会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0]毛寿龙.西方政府的治道变革[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71]崔之元.“看不见的手”范式的悖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72]杨龙.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的政治观[M].天津人民出版社,2004.
    [73]王跃生.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新制度经济学漫话[M].北京:三联书店,2000.
    [74]王俊豪.英国政府管制体制改革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
    [75]王俊豪、周小梅.中国自然垄断产业民营化改革与政府管制政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
    [76]黄少安.制度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
    [77]许云霄.公共选择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8]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北京:商务印jf5馆,2000.
    [79]余晖、秦虹.公私合作制中国试验[M].上海:世纪出版社,2005.
    [80]李永清.打造公共服务型政府[M].深圳:海天出版社,2006.
    [81]徐小青.中国农村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
    [82]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83]李军鹏.公共服务学-政府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
    [84]杨团.社区公共服务论析[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85]陈昌盛、蔡跃洲编著.中国政府公共服务:体制变迁与地区综合评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86]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编.聚焦中国公共服务体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87]句华.公共服务中的市场机制:理论、方式与技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88]张占斌.中国式崛起:县域特色经济与公共服务型政府建设[M].北京:中国文献出版社,2005.
    [89]王语哲.公共服务[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6.
    [90]冯云廷.城市公共服务体制:理论探索与实践[岫.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91]陆锡明.城市交通战略[M].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92]杨晓光.公共交通与城市发展研究及实践[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
    [93]陈光庭.城市交通对策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94]裘瑜.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管理实务[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95]张蕊.城市交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96]肖志兴.政府监管理论与政策[M].大连:东北财经出版社,2006年.2.
    [97]中国交通年鉴社编辑.中国交通年鉴[M].北京:中国交通年鉴出版,2007.
    [98]戴晶斌.现代城市公私伙伴关系概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99]张馨.当代财政与财政学主流[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100]梁雪峰等.城市巴士交通规制政策[M]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
    [101]樊勇明、杜莉.公共经济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02]丁茂战.我国政府社会事业治理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103]王丽娅.民间资本投资基础设施领域研究[M].北京:经济出版社,2006.
    [104]陈淮.城市公共交通管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7.
    [105]李文良.中国政府职能转变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3.
    [106]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世界大城市交通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107]钱振东.可持续发展的交通[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5.
    [108]徐慰慈.城市交通规划论[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7.
    [109]王炜等著.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与实践[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110]廖靓.我国公用事业公私伙伴关系善治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出版,2006.
    [111]王小青.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民营化[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硕士论文,2006.
    [112]薛裴.公共物品供给的民营化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大学出版,2006.
    [113]周云圣.公私合作模式(PPP)及其在我国的应用[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2003.
    [114]李国英.地方公共物品供给的民营化研究[D].湖南:湖南大学硕士论文,2005.
    [115]余菊芳.城市公交事业民营化的风险问题研究[D].福建:福建师范大学出版,2006.
    [116]田莉.长春市基础设施民营化的现实问题及其应对[D].辽宁:吉林大学出版,2006.
    [117]李蕾.基础设施民营化市场准入法律问题研究[D].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2006.
    [118]沈巍.大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出版,2006.
    [119]黄强.论公用事业民营化中公共利益的保护[D].暨南:暨南大学出版,2007.
    [120]李洪波.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121]刘琪.论城市公用事业民营化[D].四川: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05.
    [122]陈振明.加强对公共服务提供机制与方式的研究[J].东南学术,2007(2).
    [123]陈振明、王海龙.地方政府治理变革与公共服务有效提供的理论探索[J].东南学术,2007(2).
    [124]陈振明.政治与经济的整合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125]陈振明.20世纪西方政治学:形成、演变及最新趋势[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
    [126]陈振明.当代西方政治学的新知识图景[J].教学与研究,2004(1).
    [127]陈振明,黄新华.政治经济学的复兴[J].厦门大学学报,2004(1).
    [128]陈炳辉.20世纪西方民主理论的演化[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
    [129]黄新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与新制度经济学国家理论之比较分析[J].rjt夏人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
    [130]黄新华.当代西方“新政治经济学”的兴起[J].天津社会科学,2005(1)
    [131]周志忍.英国公共服务中的竞争机制[J].中国行政管理,1999(5).
    [132]马庆钰.公共服务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5(1).
    [133]张青.关于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思考[J].现代管理科学,2004(7).
    [134]王乐夫.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民营化存在问题分析--以公共行为研究视角[J].学术研究,2004(3).
    [135]李军鹏.论中国政府公共服务职能[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4).
    [136]李招忠.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对中国行政改革的思想启示[J].暨南学报,2004(1).
    [137]李彬.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实践及其评价[J].管理世界,2002(4).
    [138]王刚.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反思与批判[J].行政与法,2004(10).
    [139]吴迪.公共服务市场化及其启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5(16).
    [140]邵峰.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深圳大学学报,2005(1).
    [141]李艳波.关于公共服务市场化的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4(7).
    [142]周春梅.关于公共服务市场化若干问题的思考[J].科技和产业,2005(6).
    [143]刘美萍.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与我国公共服务领域的改[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5(2).
    [144]文宏.论中国行政改革的公共服务市场化方向[J].行政与法,2005(5).
    [145]徐增辉.论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及政府责任[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4).
    [146]吴静波.完善公共服务提供:市场化反思与制度建设[J].江淮论坛,2006(3).
    [147]杜志渊.当代西方市场化行政改革对中国的借鉴作用[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5(1).
    [148]李小勇.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面临的障碍及对策[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5).
    [149]曾保根.有效推行我国公共服务市场化的宏观构想[J].温州大学学报,2006(4).
    [150]贾凌民、吕旭宁.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7(4).
    [151]沈荣华.各级政府公共服务职责划分的指导原则和改革方向[J].中国行政管理,2007(1).
    [152]李秀辉.PPP即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J].城市规划,2002(7).
    [153]许文琴.打破城市公共交通行业垄断进行体制改革的思考[J].城市公共交通,2005(1).
    [154]仇保兴.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公共交通的思考[J].城市公共交通,2004(2).
    [155]陈学武.城市公交优先发展的对策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4(1).
    [156]张国方.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公路与汽运,2004(4).
    [157]杭鸣.城市公共交通现状及发展趋势[J].公用事业财会,2004(4).
    [158]刘丽亚.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交通成本分析[J].政策论坛,2007(1).
    [159]仇保兴.推动城市公共交通跨越式发展[J].城市交通,2007(1).
    [160]钟万荣.要高度重视地方政府的信用建设[J].理论前沿,2004(16).
    [161]刘永红、聂应德.论政府信用及其建构[J].云南社会科学,2004(3).
    [162]石本惠.现代政府信用建设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04(3).
    [163]肖红缨,刘建平.我国公共产品供给瓶颈问题[J].求索,2004,(6).
    [164]崔光胜.我国政府诚信问题研究[J].公共行政,2005(1).
    [165]余晖.管制的经济理论与过程分析[J].经济研究,1995(5).
    [166]汪晓春.我国公共交通产业竞争和民营的思路与对策[J].汪晓春经济管理,2006(13).
    [167]陈晓海.政府投资与市场结合的运行方式-公私伙伴关系探讨[J].中外企业家,2006(7).
    [168]张曙光.谈体制转型与公用事业民营化[J].搜狐财经,2003(3).
    [169]肖晓军、吕景春.公私合作制在中国目前公用事业市场化中面临的问题[J].开发研究,2006(5).
    [170]张国方.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公路与汽运,2001(4).
    [171]王自力.公用事业改革的动因财务约束假说[J].财经科学,2005(2).
    [172]刘美萍.西方公共服务市场化对我国公共服务领域的改革[J].中国矿业人学学报,2005(2).
    [173]孙柏瑛.当代政府治理变革中的制度设计与选择[J].中国行政管理,2002(2).
    [174]高旺.西方公共部门民营化改革的理念追寻及其反思[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6).
    [175]卢洪友,张军.中国公共产品供给制度变迁与制度创新[J].财政研究,2003(3).
    [176]王艳,马宁.对西方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的反思[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6(1).
    [177]乔占军,董瑞婷.民营化与我国城市公共事业关系的研究[J].兰州商学院学报,2005(5).
    [178]陈国权,李院林.公用事业民营化:前提和限度[J].学术研究,2004(7).
    [179]高旺.西方国家公用事业民营化改革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6).
    [180]周小梅.重构城市公共交通行业的管制政策体系[J].中国物价,2006(11).
    [181]史际春,肖竹.公用事业民营化及其相关法律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182]肖兴志,陈艳利.公用事业民营化改:理论基础与政策选择[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4).
    [183]王乐夫,陈干全.我国政府公共服务民营化存在问题分析--以公共性为研究视角[J].学术研究,2004(3).
    [184]周慧.公共事业民营化过程中的公益性和经济性分析--以公共交通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24).
    [185]戴士明.浅谈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公交的经营方略[J].江苏交通,1999(1).
    [186]王灏.加快PPP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推动轨道交通市场化进程[J].宏观经济研究,2004(1).
    [187]徐巨洲.“城市经营”本质是对城市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管理[J].城市规划,2000(8).
    [188]陈雪明.对中国城市公共交通私营化有关问题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3(1).
    [189]李荣华.完善和深化上海公交行业的改革[J].城市公用事业,1996(6).
    [190]李树根.国有公交企业生存发展之路[J].环渤海经济嘹望,2000(3).
    [191]李涌泉,黄世富.开创国有公交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局面[J].城市公共交通,2000(2).
    [192]欧国立,李振华.城市公共交通建设资金来源及结构研究[J].城市公共交通,2001(1).
    [193]唐建新.中国引入民间资本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若干问题探讨[J].经济评论,1999(3).
    [194]王俊,陈学武.我国公共交通行业实行80T融资方式探讨[J].城市公共交通,2003(6).
    [195]仇保华.加强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J].城市交通,2006(1).
    [196]杨青山.国外部分城市和中国台北市公交企业经营方式[J].世界城市交通,1999(4)
    [197]刘春燕.民营化-公共服务领域管制的路径选择[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6(5).
    [198]笪素林,钱钢.中国政府监管机制的现状与理论构建[J].现代经济探讨,2006(10)
    [199]张敏,欧国立.城市公共交通补贴问题分析[J].城市公共交通,2001(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