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昆山人口变迁研究:1978-2005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78年至2005年是昆山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急剧变迁的时期。本文以昆山人口变迁为研究对象,旨在重新审视人口变迁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之间的互动历程和互动关系,并给予理性的思考与展望,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昆山作为我国经济社会率先发展并已取得巨大成就的县级市,其人口的变迁也显现出独特之处。本文历史地勾勒出二十多年来昆山人口总量及其结构急剧变化的基本历程,并将人口变迁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放置于非农化和城市化的背景之下寻求根源。
     本文认为,从乡镇经济的异军突起到外向经济的独占鳌头,昆山经历了草根工业化与外向型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其结果不仅使本地劳动力实现了从“亦工亦农”到完全非农化,而且为众多外来劳动力的非农化提供了重要的载体。与此同时,人口城市化作为一个不可逆转的潮流,在户籍制度的解冻、松动、开放的不同背景下,同样在昆山演绎了缓慢启动、加速推进和纵深发展的历程,并随着社会保障体系的日益完善,展现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态势。
     本文认为,外来人口的迅速增长与加速集聚,是改革开放以来昆山最为突出的经济社会现象和特征。通过对外来人口的迁移背景、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尤其对其中的独特群体之一台商进行了深入研究,揭示出外来人口在有力推动昆山经济发展和社会开放的同时,也使得昆山这一典型移民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着极大的挑战。
     在适度人口理论指导下,为实现昆山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人口变迁进程中,必须实行政府在人口总量、分布、素质等诸方面的调控,而昆山的有效举措值得经济发达地区参考和借鉴。
The years from 1978 to 2005 witnessed the rapi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changes of Kunshan. Starting from the research of population changes in Kunshan, this dissertation aims to reassess the interactive progresses and relationships between population chang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to offer a rational reflection and prospect of the subject matter, and provide necessary inspiration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th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Kunshan, as a county-level city, has pioneered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and has already gained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The population changes in Kunshan possess a unique feature. This dissertation historically outlines the basic progresses of the population numbers and structures of Kunshan in the past 20 years and traces the origins of the interaction of population changes and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non-agricultur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author of this dissertation holds that Kunshan, starting from township enterprises to foreign-related economies, has experi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primitive to foreign-related industrialization, which results not only in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co-worker and co-farmer" mode to a total non-agriculturization, but also in the provision of the non-agriculturization of the external labor-force.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contexts of the flexibility and opening of the census register system, the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s an unavoidable tendency, underwent the processes of slow start, accelerated promotion and depth development, and with the further perfection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 demonstrated a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he author of this dissertation believes that the rapid increase and assembly of external population are the most striking characteristic and feature of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phenomena in Kunshan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 Through deep exploration into the migrating backgrounds, basic conditions and major features of the external population, and the unique group of Taiwan businessmen in particular, this dissertation reveals that the external population not only forcibly promoted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opening-up, but also possessed great challeng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Kunshan, a typical migrating ci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proper population theory, this dissertation suggest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population changes, governmental adjustment and control in population numbers, distributions and qualities be enforced in Kunshan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s, society and economy, whose effective measures may possess reference and inspiration for the economically developed areas.
引文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参见佟新:《人口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72-75页。
    [2]参见贺俊:《经济增长、人口增长与人口政策》,《江淮论坛》2006年第5期。
    [3]参见周祝平:《1949年以后中国的人口与制度变迁》,《人口学刊》2002年第2期。
    [4]参见王金营:《中国1972年以来生育政策的人口效果评估》《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第5期。
    [1]参见原新:《中国人口转变及未来人口变动趋势推演》,《中国人口科学》2000年第1期。
    [2]参见王桂新等:《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省际人口迁移区域模式及其变化》,《人口与经济》2000年第3期。
    [3]参见于弘文:《从2000年人口普查看我国人口状况的几个特点》,《人口研究》2001年第4期。
    [4]参见杨云彦:《劳动力流动、人力资本转移与区域政策》,《人口研究》1999年第5期。
    [1]参见台冰:《人均工业增加值与人口城市化水平关系研究》,《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2]参见王金营:《经济发展中人口城市化模式的国际比较》,《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年第5期。
    [3]参见王桂新等著:《21世纪中国西部地区的人口与开发》,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54页。
    [4]参见李辉、于钦凯:《中国人口转变研究综述》,《人口学刊》2005年第4期,第16-20页。
    [1]朱洪才主编:《昆山改革纵横》,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2]吴克铨等人:《唯实、扬长、奋斗——昆山经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古屋轩出版社2005年8版,前言部分。
    [3]参见张树成:《昆山富民之道》,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页。
    [4]刊于《中国经贸》2004年第1期。
    [1]刊于《城市管理》2004年第4期。
    [2]刊于《台湾研究集刊》2007年第3期。
    [3]刊于《珠江经济》2007年第10期。
    [4]刊于《世界经济情况》2006年第24期。
    [5]刊于《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6]刊于《今日中国论坛》2006年第6期。
    [1]刊于《昆山市软科学优秀论文汇编》(2004年-2005年),昆山市科学技术局,2005年12月。
    [2]刊于《江苏经济》2003年第9期。
    [3]刊于《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年3月第2期。
    [4]刊于《人口学刊》2005年第4期。
    [5]刊于《人口与计划生育》2003年第6期。
    [6]刊于《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7月第19卷第3期。
    [7]刊于《中国人口科学》1999年第5期。
    [8]刊于《昆山市软科学优秀论文汇编》,(2004年-2005年),昆山市科学技术局,2005年12月。
    [9]刊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11月第6期。
    [10]刊于《职业与健康》2005年1月第21卷第1期。
    [1]参见穆光宗:《“人口”新论》,《学习时报》2007年10月10日。
    [2]参见陆林等:《人口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页。
    [3]参见李仲生:《人口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页。
    [1]参阅田雪原编:《人口学》,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昆山地方志编篡委员会:《昆山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3页。
    [3]同上。
    [1]参见潘允康著:《家庭社会学》,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
    [2]参见张玉发:《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社会变迁(1900—1949年)》,《史学月刊》2006年第3期。
    [1]参见“江苏省昆山县人口普查办公室”:《昆山县一九八二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报告书》,《江苏省昆山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1984年1月,第11页。
    [2]参见“昆山人口普查办公室”:《1990年昆山人口普查报告书》,《江苏省昆山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电子计算机汇总)》,1991年12月,第7页。
    [3]此处数据根据“昆山人口普查办公室”编写的《江苏省昆山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电子计算机汇总)》第二卷“人口城乡分布”(第94页)数据计算而得。在计算城市和农村家庭人口规模时,没有将集体户口人口包括在内。
    [1]参见姜涛:《中国近代人口变迁及城乡人口结构的现代启示》,《战略与管理》1994年第4期。
    [2]参见孙晓芳、原喜泽:《人口城乡结构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1]参见顾全荣:《浅析昆山城市化进程》,参见昆山市统计局编:《2002——2005统计专题调查资料汇编》,第37页。
    [1]参见昆山地方志编篡委员会:《昆山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12月,第136页。
    [1]参见黄道霞主编:《建国以来农业合作化史料汇编》,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第51页。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7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第358-359页。
    [1]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2]陈吉元等主编:《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1949—1989》,山西经济出版社1993年版,第312页。
    [3]张浩的信是由当时主管农业的副总理王任重于1979年3月14日晚批给《人民日报》发表的。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85页。
    [2]参见孙立平:《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活动空间—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载于《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118页。
    [3]《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42页。
    [4]参见《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完善》,载于中共昆山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新昆山五十一年(1949.5—2000.12)》,第437页。
    [1]参见中共昆山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新昆山五十一年》(1949.5—2000.12),第437页。
    [2]《发展中的个体私营经济》,载于中共昆山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新昆山五十一年》(1949.5—2000.12),第304页。
    [3]姚士谋、吴楚材:《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一种特殊形式——试论我国的亦工亦农人口》,《地理学报》1982年第2期。
    [4]吴利川:《从几个数字看苏州城镇化的发展》,《城市规划》1982年第4期。
    [5]参见《苏州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分析》,江苏统计网2007年12月4日。
    [1]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页。
    [2]参见《发展中的个体私营经济》,载于中共昆山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新昆山五十一年》(1949.5—2000.12),第308页。
    [1]《昆山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1984年5月8日),载于昆山市(县)历届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决议汇编(1949—2002)(下卷),第11页。
    [2]《费孝通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4页。
    [1]参见王道伟等:《昆山县志》,江苏省昆山县县志编纂委员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54页。
    [2]本段数据中工业产值一项均为按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资料来源:《昆山市社会经济统计资料》(1949~1990),昆山市统计局1993年,第358、359、360、442页。
    [3]参见张国华等:《开放条件下的昆山自主创新之路》,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4]参见王道伟等:《昆山县志》,江苏省昆山县县志编纂委员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59-260页。
    [1]费孝通:《九访江村》(1985年),载《费孝通选集》,天津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34页。
    [1]康就升:《亦工亦农与农业劳动力转移》,《西北人口》1984第3期。
    [2]邹农俭:《亦工亦农阶层初论》,《社会学研究》1986年第3期。
    [3]康就升:《亦工亦农与农业劳动力转移》,《西北人口》1984第3期。
    [4]周原、赵明:《乡镇企业发展后的苏南农业》,《瞭望》1985年第29期。
    [5]资料由当时的江苏省乡镇企业局提供,转引自邹农俭:《亦工亦农阶层初论》,《社会学研究》1986年第3期。
    [1][法]H·孟德拉斯著、李培林译:《农民的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
    [2]邹农俭:《亦工亦农阶层初论》,《社会学研究》1986年第3期。
    [3]同上。
    [1]姚士谋、吴楚材:《我国农村人口城市化的一种特殊形式——试论我国的亦工亦农人口》,《地理学报》1982年第2期。
    [2]朱国文:《关于农村兼业户的探讨》,《生产力研究》1989年第6期。
    [3]同上。
    [1]朱国文:《关于农村兼业户的探讨》,《生产力研究》1989年第6期。
    [2]《巴城镇出现抢“土”土地热》,《昆山日报》1993年8月28日第2版。
    [1]参见庄社明:《昆山市乡镇企业全面推行资产经营承包制》,《上海农村经济》1997年第6期。
    [2]参见张明、王国崇:《苏南乡镇企业改制后村级治理的变迁——以昆山市庙村为个案》,《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6期。
    [3]《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载于中共昆山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新昆山五十一年》(1949.5—2000.12),第474页。
    [1]顾建平、钱晓红:《苏南乡镇企业改制:启示、问题与趋势》,《中国农村观察》1999年第5期。
    [2]张树成:《昆山小康之道——解析昆山率先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的经验与做法》,《宏观经济观察》2006年第8、9期。
    [3]即“三个转移”的决策。参见中共江苏省委政研室、中共苏州市委政研室,《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调查》,《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1]即“投资省、速度快、效益好”。参见中共江苏省委政研室、中共苏州市委政研室,《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调查》,《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2]参见杨守松:《“昆山之路”一词的来龙去脉》,《雨花》2006年第3期。
    [1]参见高坡,《开发区铺就“昆山之路”》,《苏南科技开发》2004年第3期。
    [2]参见《“昆山之路”越走越宽广》,华人华侨经济技术网,http://overseas.tt91.com.
    [3]高坡:《开发区铺就“昆山之路”》,《苏南科技开发》2004年第3期。
    [1]参见昆山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昆山年鉴》(1988~1993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第17页。
    [2]参见李庆:《发展外向型经济——昆山之路——昆山招商引资调查报告》,《中国经贸》2004年第1期。
    [1]《长三角部分农民告别一亩三分田,应聘农业工人》,《解放日报》2007年8月31日。
    [2]张树成编著:《昆山富民之道》,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46页。
    [3]张树成编著:《昆山富民之道》,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62-167页。
    [4]昆山市教育局:《以“三有工程”为契机大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昆山社区教育网站(www.Ksce.cn),2005年11月。
    [1]参见周毅:《现代文明进程中的城市化理论》,《特区理论与实践》2003年第11期,第23页。
    [2]参见:《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5年)。
    [1]公安部三局:《关于加强户口管理工作的意见》(1962年11月人口统计工作会议文件)。
    [2]同上。
    [3]参见昆山县公安局:《关于在我县贯彻实施农民自理口粮进入集镇落户工作的请示报告》(公治发(85)第11号)。
    [4]《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法规分类号:112102198403),1984年10月13日。
    [1]费孝通:《小城镇·大问题》,载于江苏省小城镇研究课题组编:《小城镇大问题——江苏省小城镇研究论文选》第一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页。
    [2]宋林飞:《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探讨:费孝通的一项重要学术贡献》,《江海学刊》2006年第1期,第65-71页。
    [3]秦晖:《“离土不离乡”:中国现代化的独特模式?——也谈“乡土中国重建”问题》,《东方》1994年第1期。
    [4]洪银兴、陈宝敏:《苏南模式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宏观经济研究》2002年第10期,第39-43页。
    [1]郑斌齐:《小平理论的成功实践——析昆山经济发展四步战略》,昆山新闻网2007年2月2日。
    [2]参见张树成:《江南农村发展研究丛书——昆山开发之道》,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参见《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载于中共昆山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新昆山五十一年》(1949.5—2000.12),第471页。
    [4]参见闫鸿飞、许坚、张二震:《苏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进程与路径分析》,《江苏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第228页。
    [1]汤茂林:《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反思及战略构想》,《城市问题》2002年第1期,第23-26页。
    [2]秦晖:《“离土不离乡”:中国现代化的独特模式?——也谈“乡土中国重建问题”》,《东方》1994年第1期。
    [3]《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第238页。
    [1]邬才生等编著:《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小城镇建设一苏州小城镇建设的理性思考》,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年版。
    [2]参见顾全荣:《浅析昆山城市化进程》,载于昆山市统计局编写的《2002——2005统计专题调查资料汇编》。
    [1]《异军突起的乡镇企》,载于中共昆山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新昆山五十—年》(1949.5—2000.12),第472页。
    [1]参见汪长根、潘卫祖、钱洪明、郝国明:《昆山市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上、下篇),《城市发展研究》2003年5期,第36页。
    [2]张国华:《加快推进城市化步伐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今日中国论坛》2005年9期88-89页。
    [3]参见汉元、新华:《开发区成为昆山经济发展引擎》,江苏新闻网http://jsnews.jschina.com.cn,2000年9月30日。
    [4]参见:《“新苏南模式”的典范——有关专家解读“昆山经验”》,中国江苏新闻网http://jsnews.jschina.com.cn 2007年4月25日。
    [5]参见《自费开发的成功典范——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载于张卫国主编:《对外开放在苏州》,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参见昆山市地方志办公室编:《昆山市志资料长编——规划管理》,第1-7页。
    [2]同上。
    [3]参见昆山市地方志办公室编:《昆山市志资料长编——规划管理》,第1页。
    [4]同上。
    [5]周振华:《昆山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1991年3月27日),来源于《昆山市(县)历届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决议汇编(1949—2002)》(下卷),第164页。
    [1]资料来源于昆山市公安局。
    [2]刘维新主编:《中国昆山的崛起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65页。
    [3]参见顾全荣:《浅析昆山城市化进程》,载于昆山市统计局编《2002——2005统计专题调查资料汇编》,第37页。
    [1]参见顾全荣:《浅析昆山城市化进程》,昆山市统计局编:《2002——2005统计专题调查资料汇编》,第37页。
    [1]参见昆山市档案局、昆山市地方志办公室编:《昆山大事记》(1985—2005),2006年,第4-5页。
    [2]同上。
    [3]参见江苏人民政府:《关于昆山县周庄等六个乡撤乡建镇的批复》(苏政复[1988]55号),1988年5月4日。
    [4]参见民政部:《关于江苏省设立昆山市的批复》(民批[1989]8号),1989年7月27日
    [5]参见江苏省民政厅:《关于昆山市兵希等七个乡撤乡建镇的批复》(苏民复[1990]43号),1990年11月3日。
    [6]参见昆山市档案局、昆山市地方志办公室编:《昆山大事记》(1985—2005),第80-83页。
    [1]刘维新主编:《中国昆山的崛起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64页。
    [2]参见《江苏昆山:调整引资方向等三招集约用地》,新华网(www.xinhuanet)2005年6月23日。
    [1]参见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前列——昆山经验的调查与总结》,第9页。
    [2]摘自对一位偶遇被访者的访谈手记。
    [3]参见:《开发区大事记》,中国昆山经济开发区网站(www.ketd.gov.cn)。
    [4]《苏州市征用土地暂行办法》(苏政[2000]41号)。
    [1]参见:《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年鉴》(1988),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出版社1988年版,第57页。
    [1]中共昆山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昆山开发区十五年(1985—1999)》,第15-25页。
    [1]参见中共昆山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昆山开发区十五年(1985—1999)》,第25-35页。
    [2]来源于中国宏观数据挖掘分析系统,江苏昆山外商投资企业数据,http://number.cnki.net/cyfd/:。
    [3]参见张国华:《在中国共产党昆山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第13页。
    [4]参见《昆山统计年鉴》(2005)。
    [5]参见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7-86页。
    [1]李梦白等编著:《流动人口对大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18-22页。
    [2]刘震涛主编:《从头越——对“昆台经济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2004年5月,第234-235页。
    [1]参见李梦白等编著:《流动人口对大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第12页。
    [1]参见刘震涛等:《招商引资—对台经济合作方法和策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5-7页。
    [2]中共昆山市委党史研究室,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昆山开发区十五年》,第28页。
    [1]参见昆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内部资料:《昆山台资企业概况(修正稿)》,2007年12月。
    [2]参见刘震涛主编:《从头越——对“昆台经济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2004年5月,第124页。
    [3]参见张峰、黄健、陈卫斌:《外资生根,民资升级》,《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第18期,47-48页。
    [1]参见昆山市统计局、昆山市人口普查办公室:《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第7-10页。
    [2]参见:《新昆山人的城市运动——一个江南小城对移民城市管理模式的探索》,《华东新闻》2005年3月10日第7版。
    [1]参见周聿峨、阮征宇:《当代国际移民理论研究的现状与趋势》,《暨南学报》2003年第2期,第1页。
    [2]摘自对单新荣的访谈手记。
    [3]参见唐乃新、陈卫斌、张峰:《为“新昆山人”安个家》,《江苏经济》2003年第9期,第28页。
    [1]昆委(2004)51号文件:《关于加强“新昆山人”建设工作的意见》。
    [2]“新昆山人”办公室提供的资料。
    [3]参见谢波、潘珺:《新老市民共建和谐家园》,《今日中国论坛》2006年第6期,第51页。
    [1]参见谢大伟、施健、傅纪胜、周晓明:《2006年昆山市生活饮用水监测结果分析》,《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7年第8期,第16页。
    [2]参见范兴荣、金伟、陈卫、孙敏:《昆山市水环境问题及综合整治建》,《江苏环境科技》2005年第9期,第25页。
    [1]谭琳、李建民:《现代人口学词典》,天津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20页。
    [2]陈如勇:《中国适度人口研究述评》,《西北人口》2001年第1期,第12页。
    [3]参见陈卫、孟向京:《中国人口容量与适度人口问题研究》,《市场与人口分析》2000年第1期,第26页。
    [4]参见原华荣:《“适度人口”的分野与述评》,《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6期,第11-12页。
    [1]参见彭松建:《西方人口经济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6-177页。
    [2]参见阿尔弗雷.索维,北京经济学院经济研究所人口研究室译,《人口通论》(上册),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52-60页。
    [3]参见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4-15页。
    [4]参见J.Dales,1998,New Directions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UNDP.
    [5]参见叶文虎、陈国谦:《三种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7年第2期,第14-18页。
    [6]参见陈如勇:《中国适度人口研究述评》,《西北人口》2001年第1期,第12-13页。
    [1]参见穆光宗:《“适度人口思想”的反思和评论》,《开放时代》2000年第3期,第82页。
    [2]参见刘家强:《人口经济学新论》,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4-145页。
    [3]参见崔凤垣:《从水资源状况看北京市的人口控制》,《人口学刊》2003第1期,第23-27页。
    [4]参见覃成林、周立云、覃成菊:《北京城市人口增长调控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年第6期,第141-143页。
    [1]参见陈家华、彭希哲:《扩大上海人口规模应考虑的若干问题》,《上海综合经济》2003年第7期,第59-60页。
    [2]参见夏海勇:《城市人口的合理承载量及其测定研究》,《人口研究》2002年第1期,第15-21页。
    [3]参见徐琳瑜、杨志峰、毛显强:《城市适度人口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环境科学学报》2003年第5期,第355-359页。
    [1]参见周南:《生态城市规划中的人口预测——以昆山市生态规划为例》,《环境科学技术》2005年第2期,第61页。
    [1]参见蔡昉:《劳动力短缺:我们是否应该未雨绸缪》,《中国人口科学》2005年第6期,第12页。
    [2]同上。
    1、陈达著:《人口问题》,商务印书馆1934年版。
    2、《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辜胜阻:《非农化与城镇化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国务院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著:《中国小区域人口分布》,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
    5、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2000年版。
    6、昆山市劳动保障研究课题组著:《小康社会里的劳动保障工作——昆山市劳动保障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版2007年。
    7、李梦白等编著:《流动人口对大城市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经济日报出版社1991年版。
    8、刘震涛等:《招商引资——对台经济合作方法和策略》,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9、马宾主编:《中国人口控制:实践与对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0年版。
    10、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
    11、彭松建编著:《西方人口经济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2、彭勋等:《人口迁移与社会发展——人口迁移学》,山东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3、皮黔生、王恺著:《走出孤岛——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概论》,三联出版社2004年版。
    14、商务部政策研究室、南开大学跨国公司研究中心、昆山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联合课题组:《利用外资与昆山经济发展》,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15、苏州市“两个率先”课题组著:《苏州之路——“两个率先”的实践与思考》,苏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王建东、徐秋明编著:《外向昆山》,昆山市档案局,2003年。
    17、许涤新主编:《当代中国人口》,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18、学军、解振明主编:《中国人口发展评论》,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9、张国华等著:《开发条件下的昆山自主创新之路》,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20、张坤民:《可持续发展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1、张树成:《昆山富民之道》,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2、张树成:《昆山发展轨迹纪实》,江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3、张树成:《昆山开发之道》,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24、张卫国主编:《对外开放在苏州》,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版。
    25、周锤通等:《昆山模式——第一个国家级自费开发区的发展道路》,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26、朱洪才主编:《昆山改革纵横——搞活县域均价的探索》,改革出版社1998年版。
    1、安礼伟、魏浩:《外商直接投资、外向配套与昆山市民营企业发展》,《现代经济探讨》2006年第6期。
    2、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案例研究中心:《昆山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的五大经验》,《领导决策信息》2006年第6期。
    3、蔡昉:《中国劳动力供求关系的新变化》,《江苏企业管理》2007年第2期。
    4、蔡昉等:《人口密度与地区经济发展》,《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第6期。
    5、陈爽、王进:《太湖流域城市化水平及外来人口影响测评》,《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第6期。
    6、陈逸、黄贤金、彭补拙、濮励杰、张健:《经济发达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中镉的含量特征——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第3期。
    7、《创新令百强之首的昆山脱颖而出》,中国经济网(www.ce.cn)2006年3月08日。
    8、杜立新、曹建永:《昆山开发区在调整中提高发展》,《现代经济探讨》1994年第4期。
    9、范兴荣、金伟、陈卫、孙敏:《昆山市水环境问题及综合整治建议》,《江苏环境科技》2005年第9期。
    10、高崇明:《论中国的人口政策和人权》,《科技与法律》1993年第1期。
    11、高坡:《开发区铺就“昆山之路”》,《苏南科技开发》2004年第3期。
    12、顾厚德:《昆山已成为台商投资密集区》,《苏南科技开发》2002年第6期。
    13、顾厚德:《喜看民营企业上规模——昆山发展个私经济一瞥》,《上海农村经济》2003年第9期。
    14、管怀鎏:《90年代以来南通市人口变迁的六大特点》,《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3年第1期。
    15、郭南征:《聚集经济腾飞的动力——昆山市开发建设的成功经验》,《上海企业》1993年第12期。
    16、汉元、新华:《开发区成为昆山经济发展引擎》,江苏新闻网(http://jsnews.jschina.com.cn)2000年9月30日。
    17、何方芳、陶勃:《昆山市人口发展研究》,《昆山市软科学优秀论文汇编》(2004年-2005年),昆山市科学技术局,2005年12月。
    18、黄彩英、孙跃明:《外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问题的探讨》,《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年第19卷第3期。
    19、黄承圯:《“昆山之路”造就“昆山模式”》,《中国外资》2002年第10期。
    20、黄承圯:《昆山开发区——成为外资企业发展的加速器》,《高科技与产业化》1998年第3期。
    21、黄承圯《昆山开发区——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外资》2001年第2期。
    22、《建设新型农民社区——对昆山市开展村庄整理的调查与思考》,国土资源新闻网33(www.clr.cn/defaultl.asp)2004年2月3日。
    23、江成岩、王建芬:《台资与昆山市经济社会的发展》,《海峡科技与产业》2007年第1期。
    24、《江苏昆山:调整引资方向等三招集约用地》,新华网(www.xinhuanet)2005年6月23日。
    25、孔祥斌、张凤荣、齐伟等:《集约化农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养分影响》,《地理学报》2002年第3期。
    26、《昆山:一座台商参与创建的城市》,华夏经纬网(www.huaxia.com)2007年11月06日。
    27、昆山市统计局:《昆山市拓展三产新路成效显著》,《江苏统计》1998年第4期。
    28、李丽雅:《特大城市边缘地区城市化与行政区划体制改革研究——对特大城市边缘地区“撤县(市)改区”模式的透视》,《经济地理》2002年第4期。
    29、李庆:《发展外向型经济——昆山之路——昆山招商引资调查报告》,《中国经贸》2004年第1期。
    30、李全林:《昆山:在大开放中再铸辉煌》,《群众》1994年第3期。
    31、李王鸣、潘蓉、祁巍锋:《基于良好环境理念下的城市人口容量研究——以杭州城市为例》,《经济地理》2003年第1期。
    32、梁昊光、张燕:《北京城市发展与人口安全》,《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33、林芬芬:《外向型地区产业集群形成机制分析——以昆山千灯镇电路板产业为例》,《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13期。
    34、林晓红、孙跃明、朱梅芬:《流动人口现居住地管理的问题、思考好建议——江苏省昆山市个案分析》,《人口与计划生育》2003年第6期。
    35、刘琼、欧名豪、彭晓英:《基于马尔柯夫过程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预测研究——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36、刘维新:《昆山城市化模式发展的战略思考》,《城市管理》2004年第5期。
    37罗志刚:《对城市化速度及相关研究的讨论》,《城市规划学刊》2007年第6期。
    38、秦晖:《“离土不离乡”:中国现代化的独特模式?——也谈“乡土中国重建”问题》,《东方》1994年第1期。
    39、邱俊元、周建国:《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增收问题思考——以昆山市为例》,《地方财政研究》2005年第10期。
    40、史建国、张婷:《昆山市1997—2003年流动人口传染病疫情特征分析》,《职业与健康》2005年1月第21卷第1期。
    41、宋德强等:《搞好配套协作——昆山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之路》,《苏南科技开发》2003年第2期。
    42、孙立平:《自由流动资源与自由活动空间——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研究》,载于《现代化与社会转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3、孙沐寒:《中国计划生育史分期问题研究》,《中国人口科学》1992年第2期。
    44、《“台资天堂”——昆山的“台北生活”》,新浪网(www.sina.com.cn)2007年12月05日。
    45、唐乃新、陈卫斌、张峰:《高度重视和正确认识外来人口问题——关于昆山外来人口的调查报告》,《江苏经济》2003年第9期。
    46、唐乃新等:《昆山之路: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的成功之道》,《江南论坛》2005年第4期。
    47、汪长根、潘卫祖、钱洪明、郝国明:《昆山市加快城市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上、下篇),《城市发展研究》2003年第5期。
    48、王承宽、何方芳、周建芳:《昆山市流动人口调查研究》,《人口学刊》2005年第4期。
    49、王国宝:《昆山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昆山市民营经济情况调查》,《苏南科技开发》2002年第8期。
    50、王梅、曲福田:《工业企业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构建与初步应用研究——以昆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广州土地科学》2004年第5期。
    51、吴德富:《外向配套:昆山私营经济的通途》,《光彩》2005年第1期。
    52、谢大伟、施健、傅纪胜、周晓明:《2006年昆山市生活饮用水监测结果分析》,《上海预防医学》2007年第8期。
    53、熊国平:《外向型经济与城市拓展——以昆山市为例》,《规划研究》2001年第1期。
    54、徐崇嘉:《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规划与建设》,《城市规划》1992年第5期。
    55、宣炳龙、顾厚德:《集聚大项目拉长产业链——昆山开发区IT产业不断发展》,《港口经济》2004年第4期。
    56、宣炳龙:《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努力推进出口带动——国家级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新拓展》,《苏南科技开发》2004年第8期。
    57、严翅君:《农民社会流动与苏南社会政策选择——以昆山为例》,《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58、颜连城:《昆山开发区招商引资的启示》,《浦东开发》2000年第9期。
    59、杨晴初:《昆山市土地利用和管理的新思路》,中国城市化网站(www.curb.com.cn/)2003年9月27日。
    60、杨世伟:《昆山产业与人口关系分析》,《世界经济情况》2006年第24期。
    61、杨守松:《“昆山之路”一词的来龙去脉》,《雨花》2006年第3期。
    62、杨云彦、程广帅:《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学科的新发展》,《求是学刊》2006年笫1期。
    63、易杳:《北移:台资大陆新走向》,《瞭望》2005年2月8日。
    64、张传国:《昆山对台招商引资的成功经验及其启示》,《河池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65、张国华:《加快推进城市化步伐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今日中国论坛》2005年9期。
    66、张杭、栾敬东:《农村发达地区外来劳动力移民倾向影响因素分析》,《中国人口科学》1999年第5期。
    67、张惠丽、荣雨麟:《外来人口管理方法研究》,《昆山市软科学优秀论文汇编》,(2004年—2005年),昆山市科学技术局,2005年12月。
    68、张纪涛、任康龄:《发展联合振兴经济——昆山县与上海横向经济联合的调查》,《上海经济研究》1986年第6期。
    69、张水清、杜德斌:《上海中心城区的职能转移与城市空间整合》,《城市规划》2001年第12期。
    70、中共江苏省委政研室、中共苏州市委政研室:《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调查》,《江苏社会科学》1992年第2期。
    71、周南、左玉辉等:《生态城市规划中人口预测——以昆山市生态城市规划为例》,《环境科学与技术》2005年第2期。
    72、周伟林:《深化对开发区城市功能的再认识》,《新民周刊》2007年11月29日。
    73、周雪峰:《1996年昆山市农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江苏统计》1997年第4期。
    74、朱洪才:《浅析昆山城市化进程中的集约用地》,昆山新闻网(www.kunshannews.cn)2007年2月3日。
    75、朱宇:《1990年代上海市人口和就业变化的空间格局和国际对比》,《经济地理》,2004年第6期。
    76、庄社明:《昆山市乡镇企业多元化投入成效显著》,《苏南科技开发》1999年第4期。
    77、邹定斌、宁娇丽:《台湾IT产业聚集昆山的启示》,《海峡科技与产业》2004年第3期。
    1、2000-2005年《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未刊)
    2、《关于调整征(使)用土地补偿标准和办法的通知》(昆政发[2004]87号)。(未刊)
    3、《江苏统计年鉴》2005年。
    4、江苏省昆山县人口普查办公室:《江苏省昆山市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汇编》。(未刊)
    5、江苏省昆山县人口普查办公室:《江苏省昆山市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电子计算机汇总)》。(未刊)
    6、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苏政[1993]18号)。(未刊1)
    7、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昆山县周庄等六个乡撤乡建镇的批复》(苏政复[1988]55号)(未刊)
    8、《昆山年鉴》1979年-2006年。
    9、《昆山统计年鉴》1978年-2005年。
    10、《昆山市(县)历届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决议汇编(1949—2002年)》(上、下卷)。(未刊)
    11、昆山市“新昆山人”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昆山市总工会:《“新昆山人”建设文件汇编》,2006年。(未刊)
    12、昆山市2006年重点课题研究报告:《昆山市人口发展目标及其综合调控体系研究》。(未刊)
    13、昆山市档案局、昆山市地方志办公室编:《昆山大事记》(1985-2005)。(未刊)
    14、昆山市地方志办公室编:《昆山市志资料长编——规划管理》。(未刊)
    15、昆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汇编:《昆山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汇编》。(未刊)
    16、昆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中共昆山市委宣传部:《昆山新市民幸福指南》,2004年。(未刊)
    17、“昆山市人口普查办公室”:《1990年昆山市人口普查报告书》,
    18、昆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内部资料:《昆山对台经济工作情况》,2007年9月。(未刊)
    19、昆山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内部资料:《昆山台资企业概况(修正稿)》,2007年12月。(未刊)
    20、昆山市人民政府文件:《关于修编昆山总体规划的请示》(昆政呈[2002])。(未刊)
    21、昆山市统计局,昆山市人口普查办公室:《江苏省昆山市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2003年1月。(未刊)
    22、昆山市统计局:《昆山市社会经济统计资料(1949—1990)》。(未刊)
    23、昆山市统计局编:《2002—2005统计专题调查资料汇编》。(未刊)
    24、昆山市总工会编印:《昆山市“新昆山人”入会及权益保障问答》,2004年6月。(未刊)
    25、 《昆山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汇编:1949年至1978年》。(未刊)
    26、昆山县统计局编:《昆山县国民经济统计资料汇编(1949—1978)》。(未刊)
    27、江苏省昆山县县志编纂委员会王道伟等:《昆山县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28、刘震涛主编:《从头越——对“昆台经济关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思考》,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2004年版。
    29、民政部《关于江苏省设立昆山市的j比复》(民批[1989]8号)。(未刊)
    30、《苏州市征用土地暂行办法》(苏政[2000]41号)。(未刊)
    31、中共昆山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新昆山五十一年(1949.5—2000.12)》。(未刊)
    32、中共昆山市委党史研究室编:《昆山开发区十五年(1985—1999年)》。(未刊)
    33、中共昆山市委宣传部:《感受魅力昆山-2004主流媒体报道昆山新闻集锦》。(未刊)
    34、《中国城市经济社会年鉴》1988年。
    35、《中国县域经济年鉴》2005年。
    1、江苏新闻网(http://jsnews.jschina.com.cn)。
    2、昆山国土资源网(www.landks.com)。
    3、昆山台协会网(www.kstba.cn/about.asp)。
    4、昆山新闻网(www.kunshannews.cn)。
    5、中国昆山经济开发区网站(www.ketd.gov.cn)。
    6、中国昆山网(www.ks.gov.cn)。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