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极少主义室内设计及其可持续发展理念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极少主义是当前国内外流行的一大主流风格。它的出现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人们的生活相合拍,可谓是一股持久而强劲的趋势。
     极少主义除了在绘画、雕塑、文学、音乐等艺术领域有所发展以外,它还对建筑、景观以及室内设计等设计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将把重点集中在极少主义室内设计领域中,着重围绕着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西方极少主义室内设计以及其中渗透出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来展开论述,以此丰富和加强比较薄弱的极少主义室内设计理论体系:
     首先,通过对20世纪60年代绘画、雕塑领域中的极少主义以及极少主义在整个建筑领域中的产生和发展进行较为详细的论述,从中掌握极少主义这一风格在艺术与建筑领域中的基本主张、内涵与特点;
     其次,对极少主义室内设计中的具体设计手法和该领域特有的特点进行推敲与归纳,并对其中渗透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念加以分析、总结;
     然后,将落脚点放在极少主义对我国室内设计的影响上,阐述极少主义在我国室内设计中的发展现状;
     最后,总结全文,提出有利于国内外极少主义室内设计持续发展的建议:对生态环境、文化内涵、科学技术、人性化设计的适当注重。
The Minimalism, as a great major style, is prevailing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China. It's appearance is in step with the whole society, politics , economy, culture and life . So it is also a kind of lasting and powerful trend.Now, besides arts, such as the painting, sculpture, literature, music, etc, the Minimalism has exerted deep influence on the sphere of architecture, landscape, interior design, and so on. Then the important contents of this text will concentrate on the Minimalist interiors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 in the eighties , 20th century , and the sustainable idea of development in it. It will enrich and strength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the minimalist interiors.Firstly, we can have a good command of basic opinions, the connotation, and features of the minimalism through explaining the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painting, sculpture in the sixties, 20th century and all of the architecture world;Secondly, we should deliberate and sum up concrete design ways, features in this field and the idea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it;Thirdly, we put the temporary lodging on the impact on the minimalist interiors of our country by analyzing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Finally, we have some suggestions on developing the minimalist interiors, paying appropriate attention to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ultural intens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design of humanization.
引文
[1] 埃伦·H·约翰逊.《当代美国艺术家论艺术》二十世纪西方美术理论译丛 1992年2月
    [2] 罗伯特·休斯.《新艺术的震撼》二十世纪西方美术理论译丛 1989年6月
    [3] 雅克·德比奇.《西方艺术史》海南出版社 2002年10月
    [4] 董豫赣.《北大建筑3——极少主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年3月
    [5] 曹方.邬烈炎.《现代主义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年8月
    [6] 袁熙砀.《新现代主义设计》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1年8月
    [7] D·斯科特.著熊宁译.《极少主义与禅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年7月
    [8] 张绮曼.郑曙肠.《室内设计经典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4年4月
    [9] 王建国.张彤.《安藤忠雄》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年3月
    [10] 刘先觉.《密斯·凡德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年12月
    [11] 安藤忠雄祖著.白林译.《安藤忠雄论建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年1月
    [12]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组.《外国美术建筑》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年
    [13] 约翰·派尔著.刘先觉译.《世界室内设计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3年4月
    [14] 奥罗拉·奎特.《极少主义室内设计No.1》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与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1年5月
    [15] 帕科·阿森西奥.《极少主义室内设计No.2》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与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1年7月
    [16] 矫苏平.《国外当代建筑与室内设计》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5年1月
    [17] 熊建新.支林.《现代室内环境设计》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5年1月
    [18] 费菁.《极少主义绘画与雕塑》世界建筑 1998年01期
    [19] 李翔宁.《当代欧洲极少主义建筑评述(上)》时代建筑 2000年02期
    [20] 李翔宁.《当代欧洲极少主义建筑评述(下)》时代建筑 2000年03期
    [21] 陈治国.梁雪.《当代西方建筑设计中的极少主义表现》新建筑 2001年04期
    [22] 章迎庆.《当代上海建筑形态变迁——从西方极少主义建筑思潮看》建筑学报 2002年08期
    [23] 金江.李玉堂.《简约之美——论当今极少主义建筑的流行》华中建筑 2002年03期
    [24] 高阳.《意大利的极少主义装置艺术》艺术界 2000年05期
    [25] 关宏臣.《格林伯格与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极少主义述评》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01期
    [26] 张丹祺.《极少主义——简约之美》南方建筑 2002年02期
    [27] 沈莹.《开放的空间——极少主义之后的抽象艺术》世界美术 2002年02期
    [28] 李将.《“朴素”的建筑——对当代极少主义建筑的思考》国外建材科技 2002年02期
    [29] 姜宝莉.王中军.《设计的开始——从Lissoni再认识当代西方建筑设计中的极少主义表现》艺术百家2003年04期
    [30] 曹篷.关瑞明.《建筑创作中的“极少主义”》华中建筑2003年05期
    [31] 周亚非.程路遥.《现代建筑设计中的极少主义思潮》四川建筑 2003年S1期
    [32] 高蓓.《关于极少主义的东成西就》室内设计与装修 2003年01期
    [33] 内田繁.瑞玫.《文化特性与极少主义》室内设计与装修 2003年03期
    [34] 刘琮晓.《关于极少主义建筑的几点思考》中外建筑 2003年02期
    [35] 卢文英.童慧明。《试论产品的极少主义设计》美术学报 2003年04期
    [36] 辛西亚·戴维森.傅锐.《理查德·塞若:极大效果的极少主义者》世界建筑 2004年04期
    [37] 河西.《明净的部分——当代西方建筑和园林中的极少主义》美术观察 2004年04期
    [38] 王雪松.《试论当代极少主义建筑创作》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2004年02期
    [39] 席田鹿.《空间环境设计中的极少主义》美苑 2004年03期
    [40] 刘晓明.王朝忠.《美国风景园林大师彼得·沃克及其极简主义园林》中国园林 2000年04期
    [41] 黄林山.《酒店设计中的极简主义》河南科技 2003年09期
    [42] 张红卫.蔡如.《极简主义艺术对现代景观设计的影响》建筑知识 2003年02期
    [43] 吴志明.《极简主义吹起装苑简洁风》江苏纺织 1998年10期
    [44] 高山北.《简约之风正在美国流行》经济世界 1997年06期
    [45] 宋明炜.《丰富的简约》书屋 1997年03期
    [46] 张红红.《结合自然形象简约重塑传统——安藤建筑思想探析》河北理工学院学报 1998年03期
    [47] 文荔.《简约与功能的完美结合》室内设计与装修 1998年03期
    [48] 曹阳.《简约之美》建材工业信息 1999年09期
    [49] V·M·兰普尼亚尼.张晓春.《新简约主义——新千年的建筑设想》时代建筑 2000年02期
    [50] 朱伟刚.《简约之家》室内设计与装修 2000年03期
    [51] 楚曦.《走进简约世界之起居室情怀》化学清洗 2000年03期
    [52] 紫牧.《由简约主义展开的话题》家具与室内装饰 2001年03期
    [53] 张明生.《关于“简约”的思考》江苏建筑 2001年S1期
    [54] 唐婉玲.《有灵魂的简约》室内设计与装修 2001年03期
    [55] 洪德成.《简约创造品味》室内设计与装修 2001年03期
    [56] 鲍玮.《谁说简约没细部?》室内设计与装修 2001年05期
    [57] 龙英.《建筑入口的简约表现》室内设计与装修 2001年12期
    [58] 屈小荣.《简约古朴流于自然》新材料新装饰 2002年01期
    [59] 高辉.王虹.《也谈简约之家——从我国城市住宅户型越作越大想到的》华中建筑 2002年01期
    [60] 王信.《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简约主义建筑——对瑞士Giornico雕塑博物馆的透析》华中建筑 2002年01期
    [61] 金江.李玉堂.《简约之美——论当今极少主义建筑的流行》华中建筑 2002年03期
    [62] 周叔昭.《简约之美》家具与室内装饰 2002年03期
    [63] 明风.《简约与精美的曲线韵律——意大利CNarredemento家具设计赏析(一)》家具与室内装饰 2002年04期
    [64] 明风.《简约与精美的曲线韵律——意大利CN arredemento家具设计赏析(二)》家具与室内装饰 2002年05期
    [65] 张丹祺.《极少主义——简约之美》南方建筑 2002年02期
    [66] 李波.《室内环境艺术的“简约”设计》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年04期
    [67] 怡亭.卜炜.《简约的中式风格》室内设计与装修 2002年10期
    [68] 罗启康.《几何化与简约化下的西方艺术流派》艺术探索 2002年02期
    [69] 过宏雷.《铺张与简约》装饰 2002年08期
    [70] 谭欣.《简约的力量》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 2003年10期
    [71] 陈方达.《现代室内设计的简约之美》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06期
    [72] 张响三.《居室家具设计中的简约主义》家具与室内装饰 2003年03期
    [73] 刘江.支文军.《简约之美——瑞士布克哈特建筑设计公司及其作品》时代建筑 2003年02期
    [74] 梁志天.《冷峻与简约》室内设计与装修 2003年02期
    [75] 洪堃.《古典与简约的对话》室内设计与装修 2003年03期
    [76] 路瑶.《古朴简约的北欧建筑》中外建筑 2003年01期
    [77] 周晓江.刘星.《“简约主义”的简约思考》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 2003年06期
    [78] 章睿齐.《崇尚简约给生活减压》财会月刊 2003年20期
    [79] 室内设计作品专集《再续简约梁志天》新建筑 2003年04期
    [80] 《简约生活的最高境界》商务周刊 2003年19期
    [81] 李阳.《华彩与简约的对话》新材料新装饰 2003年06期
    [82] 晓亚.《简约设计随性自我》上海轻工业 2004年01期
    [83] 徐建伟.《简约建筑的人性化——建外SOHO设计》建筑学报 2004年04期
    [84] 刘安琪.《简约风,质朴情新材料新装饰》2004年04期
    [85] 王周.董静.《另类家具(九)——马修·伯特设计的简约与实用》家具与室内装饰 2004年08期
    [86] 倪维民《简约空间的“交互”与“穿插”》室内设计与装修 2004年08期
    [87] 李博.张险峰.李振海.《场地人性简约——大连名仕公寓设计方案谈》中外建筑 2004年04期
    [88] 来增祥.《可持续发展与室内设计——兼谈绿色室内环境的营造》室内设计与装修 1998年05期
    [89] 成涛.宣新明.《绿色文化与建筑、室内和城市环境设计——谈现代设计以可持续发展为实践的目标》华南建设学院西院学报 1999年02期
    [90] 左琰.赵毓玲.《室内设计与“可持续发展”》室内设计与装修 1999年04期
    [91] 高金锁.《绿色设计·科技进步·文化发展——中国现代室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刍议》新建筑2000年06期
    [92] 陈易.《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室内设计》室内设计与装修 2000年04期
    [93] 陈易.《住宅室内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住宅科技 2000年07期
    [94] 梁丽娜.高金锁.《可持续发展观念与可持续室内设计》装饰 2003年02期
    [95] 刘彦成.宋淑辉.《浅谈室内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河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3年01期
    [96] 章迎庆.《从西方极少主义建筑思潮看上海当代建筑形态》同济大学 2001年2月1日
    [97] 陈琦.《西方建筑中的极少主义现象研究》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1年6月1日
    [98] 周亚非.《建筑设计中的极少主义》西南交通大学 2001年1月1日
    [99] 毛文清.《关于建筑表皮问题的研究》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03年6月1日
    [100] 舒怀.《彼得·沃克与其极简主义园林初探》南京林业大学 2002年6月1日
    [101] 常俊丽.《极简主义艺术及其对西方现代园林的影响》南京林业大学2003年6月1日
    [102] 钱筠.《平凡与超越——美国园林设计师玛莎·施瓦兹设计风格与思想初探》南京林业大学 2003年6月1日
    [103] 王朝忠.《极简主义对景观设计的影响》北京林业大学 2000年6月1日
    [104] 赵爱文.《环境意识对室内设计理念的影响》北京建筑工程学院 2000年12月1日
    [105] 邵耀辉.《室内天然光环境的绿色设计》江南大学 2002年5月1日
    [106] 李光耀.《生态型室内设计的探讨》中南林学院 2001年5月1日
    [107] 贾沁媛.《室内生态设计》天津大学 2001年4月1日
    [108] 余自力.《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的地域性策略初探》西南交通大学 2003年4月1日
    [109] 《创作未来空间——朱小地谈SOHO现代城的设计构思》,建筑创作,2000年3月
    [110] John Perrault. "A Minimal Future? Union-Mode" Arts Magazine vol. 41 No. 5 1967
    [111] Dibakd Hydd. "Specific Objects" Contemporary Sculpture 1965
    [112] Clement Greenberg. "Towards a Newer Laocoon" The Collected Essays and Criticism vol. 1 1986
    [113] Robert Morris. "Notes on Sculpture" Artforum 1966
    [114] Lucy R. Lippard. "Ad Reinhardt: Paintings" 1966
    [115] Pip Vice. "Minimalism And The Art Of Visal Noise" Architectural Design 3/4 1999
    [116] Clare Melhuish. "On Minimalism In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al Design 3/4 1999
    [117] David Cohn. "Centro Kurasaal" Architecture Record 2000(5)
    [118] Raymund Ryan. "Topographic Translucence" Architecture Review 2000(5)
    [119] Peter Jason Macpia. "Minimalism: The Problem of Meaning" Columbia University 2003
    [120] Paco Asensio. "Minimalist Interiors" Loft and HBI 1999
    [121] Jack Boyd. "Encore-A Guide to Enjoying Music" Mayfield Publishing Company 1991
    [122] "Aspects of Minimal Architecture H" Architectre Design 5-6. 1999
    [123] Francois Burkhardt. "Editorial" Domus 793 Maggie May 1997
    [124] Dietmar Steiner. "Berlin" Domus 793 Maggie May 1997
    [125] Claudia Kugel. "Raw Intensity" Architecture Review 1998(2)
    图1.1 《感知觉的简约示意图》,来自《室内环境艺术的“简约”设计》,李波,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2年,vol.2,No.4,P23
    图2.1 《薰衣草之雾》,波洛克,1950年,布上油画223.5×292.3cm,珐琅和铝颜料,纽约私人收藏,原载于《中国美术教育》
    图2.2 《白底上的黑色方形》,马列维奇,铅笔素描,1913年,列宁格勒俄罗斯国立博物馆藏,原载于《中国美术教育》
    图2.3 《白之白》,马列维奇,1918年,布上油画79.4×79.4cm,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藏,原载于《中国美术教育》
    图2.4 《第一幅水彩抽象画》,康定斯基,1910年,水彩、墨水、铅笔、纸版49.6×64.8cm,原载于《中国美术教育》
    图2.5 《红、黄、蓝的构成》,蒙特里安,1927年,布上油画45×45cm,苏黎世私人收藏,原载于《中国美术教育》
    图2.6 《崇高的人》,巴奈特·纽曼,布上油画,1950年,来自世艺网《抽象表现主义》,冯华年
    图2.7 《City Plan》,法兰克·斯特拉,1964年,Metallic powder in acrylic emulsion on canvas,7′8″square,纽约私人收藏.
    图2.8 《铝板画》,法兰克·斯特拉,1960年,Leo Castell:Gallery,New York,来自《北大建筑3——极少主义》,董豫赣,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3月,P8
    图2.9 艾德·莱茵哈特,抽象油画,1957年,来自世艺网《抽象表现主义》,冯华年
    图2.10 《无穷柱》,布朗库西,1918年,Tirgu—jiu,Romania,来自《极简主义艺术对西方园林产生的影响》,常俊丽,南京林业大学,2003年,P6
    图2.11 《第三国际纪念碑》,塔特林,1920年,来自《极简主义艺术对西方园林产生的影响》,常俊丽,南京林业大学,2003年,P7
    图2.12 《无题》,唐纳·贾德,1965年,私人收藏,来自世艺网
    图2.13 《Magnesium-Magnesium Plain》,卡尔·安德烈,1969年,Magnesium,36 units 1×30.4×30.4 cm each,1×182.7×182.7 cm overall
    图2.14 《系列作品Ⅰ》,索·勒维特,1966年,Saatchi Collection,London,来自《北大建筑3——极少主义》,董豫赣,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3月,P10
    图2.15 《A Primary Structure》,丹·弗莱温,1964年,964, Red, yellow, and blue fluorescentlight, 2′×4′,collection the artist,来自世艺网
    图2.16 《无题》,莱曼,1959年,私人收藏,来自《北大建筑3——极少主义》,董豫赣,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3月,P23
    图3.1 范斯沃斯住宅,密斯·凡德罗,1945—1950年,来自无名网站
    图3.2 伊利诺理工学院克朗楼,密斯·凡德罗,1950—1956年,来自《密斯.凡德罗》, 刘先觉,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年12月,扉页彩图
    图3.3 西格拉姆大厦,密斯·凡德罗,1954—1958年,来自无名网站
    图3.4 马洛卡计算机信息中心,阿尔伯特·坎波·彼埃萨,来自《当代欧洲极少主义建筑评述(下)》,李翔宁,时代建筑,2000年03期,P56
    图3.5 布列根兹美术馆,彼得·祖姆托,1998年,Photographer:christian Richters,来自《北大建筑3——极少主义》,董豫赣,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3月,P55
    图3.6 光之教堂,安藤忠雄,1978—1989年,来自无名网站
    图4.1 “3号住宅”,彼得·艾森曼,来自《室内设计经典集》,张绮曼、郑曙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4月,P24
    图4.2 札幌餐厅一层平面,扎哈·哈迪德,来自《国外当代建筑与室内设计》,矫苏平、张琦,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P57
    图4.3 Graf公司办公楼底层平面,Baumschlager&Eberle,来自《极少主义室内设计No.1》,奥罗拉·奎特,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与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5月,P84
    图4.4 没有墙体的别墅,Shigeru Ban,来自《极少主义室内设计No.2》,帕科·阿森西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与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7月,P82
    图4.5 Na Xemena别墅,Ramon Esteve,来自《极少主义室内设计No.1》,奥罗拉·奎特,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与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5月,P11
    图4.6 光之教堂,安藤忠雄,1978—1989年,来自《国外当代建筑与室内设计》,矫苏平、张琦,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P173
    图4.7 索思住宅,约翰·索恩,来自《世界室内设计史》,约翰·派尔著、刘先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4月,P173
    图4.8 极少主义派公寓,约翰·鲍森,来自《极少主义室内设计No.1》,奥罗拉·奎特,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与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5月,P61
    图4.9 某独户住宅扩建工程,Philippe Madec,来自《极少主义室内设计No.2》,帕科·阿森西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与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7月,P63
    图4.10 柏林火葬场,Axel Shultes & Charlotte Frank,来自《逝者的仪式柏林鲍姆舒伦韦格火葬场设计理念》,司徒娅编译,时代建筑,2004年03期,P102
    图4.11 Speri别墅,Adolf Krischanitz,来自《极少主义室内设计No.2》,帕科·阿森西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与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7月,P61
    图4.12 教堂地面,来自《现代室内环境设计》,熊建新、支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P37
    图4.13 Hakuei宅,Akira Sakamoto,来自《极少主义室内设计No.1》,奥罗拉·奎特,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与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5月,P70
    图4.14 拉卡图亚教堂的圣器收藏室,阿雷瓦洛&瓦兹,来自《世界室内设计史》,约翰·派尔著、刘先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4月,P133
    图4.15 No Picnic公司办公楼,来自《极少主义室内设计No.1》,奥罗拉·奎特,中国水 利水电出版社与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5月,P107
    图4.16 D·E·Shaw公司,斯蒂文·霍尔,来自《国外当代建筑与室内设计》,矫苏平、张琦,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年1月,P120
    图4.17 Antonio Pernas专卖店,Lago Seara,来自《极少主义室内设计No.1》,奥罗拉·奎特,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与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5月,P143
    图4.18 教堂柱头,来自《现代室内环境设计》,熊建新、支林,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年1月,P40
    图4.19 Osho国际公司办公室,Daniel Rowen,来自《极少主义室内设计No.1》,奥罗拉·奎特,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与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5月,P113
    图4.20 瑞士Giornico雕塑博物馆入口,来自《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简约主义建筑——对瑞士Giornico雕塑博物馆的透析》,王信,华中建筑,2002年01期,P9
    图4.21 窗子,蒂法尼,来自《世界室内设计史》,约翰·派尔著、刘先觉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4月,P239
    图4.22 《天空间》,特雷尔,来自《北大建筑3——极少主义》,董豫赣,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3月,P63
    图4.23 Na Xemena别墅,Ramon Esteve,来自《极少主义室内设计No.1》,奥罗拉·奎特,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与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5月,P14
    图4.24 “Dazaifu住宅,Hiroyuki,来自《极少主义室内设计No.1》,奥罗拉·奎特,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与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5月,P55
    图4.25 “M宅”,Kazuyo Sejima & Ryue Nishizawa,来自《极少主义室内设计No.1》,奥罗拉·奎特,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与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5月,P44
    图4.26 塔塞尔住宅,维克托·霍尔塔,来自《室内设计经典集》,张绮曼、郑曙旸,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4年4月,P45
    图4.27 瓦尔斯镇温泉浴场,祖姆托,来自《北大建筑3——极少主义》,董豫赣,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3月,P51
    图4.28 “异型”别墅,Vincent James & Paul Yaggie,来自《极少主义室内设计No.1》,奥罗拉·奎特,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与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5月,P35
    图4.29 石头博物馆,隈研吾,来自《北大建筑3——极少主义》,董豫赣,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3月,P52
    图4.30 奥洛特全景住宅,Aranda Pigem & Vilalta,来自《极少主义室内设计No.1》,奥罗拉·奎特,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与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5月,P73
    图4.31 No Picnic,公司办公楼Claesson,来自《极少主义室内设计No.1》,奥罗拉·奎特,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与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5月,P109
    图4.32 Hakuei宅,Akira Sakamoto,来自《极少主义室内设计No.2》,帕科·阿森西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与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7月,2001年5月,P11
    图4.33 小筱邸,安藤忠雄,来自《安藤忠雄》,王建国、张彤,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3月,P107
    图4.34 戈兹美术馆,赫佐格与德默隆,《当代西方建筑设计中的极少主义表现》,陈治国、梁雪,新建筑,2001年04期,P81
    图4.35 Moerkerke别墅,约翰·鲍森,来自《极少主义室内设计No.1》,奥罗拉·奎特,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与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5月,扉页
    图4.36 No Picnic公司办公楼Claesson,来自《极少主义室内设计No.1》,奥罗拉·奎特,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与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5月,P13
    图4.37 Antonio Pernas专卖店Lago Seara,来自《极少主义室内设计No.1》,奥罗拉·奎特,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与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5月,P12
    图4.38 Price/o’Reily别墅,Tina Engelen & Lan Moore,来自《极少主义室内设计No.2》,帕科·阿森西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与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7月,P154
    图4.39 薄扶林宝翠园,梁志天,来自《写意空间 简约篇》,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P98
    图4.40 San Angel,Ei Pedregai某住宅Grupo LBC,来自《极少主义室内设计No.2》,帕科·阿森西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与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7月,P47
    图4.41 “M宅”,Kazuyo Sejima & Ryue Nishizawa,来自《极少主义室内设计No.1》,奥罗拉·奎特,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与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5月,P43
    图4.42 马略卡岛别墅中的家具,Vincent Van Duysen,来自《极少主义室内设计No.2》,帕科·阿森西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与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7月,P28
    图4.43 WW坐凳,菲利普·斯塔克,《新现代主义设计》,袁熙旸,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8月,P206
    图4.44 “M宅”,Kazuyo Sejima & Ryue Nishizawa,来自《极少主义室内设计No.1》,奥罗拉·奎特,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与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5月,P45
    图4.45 极少主义派公寓,约翰·鲍森,来自《极少主义室内设计No.1》,奥罗拉·奎特,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与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5月,P62
    图5.1 Giornico雕塑博物馆第一展室,来自《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简约主义建筑——对瑞士Giornico雕塑博物馆的透析》,王信,华中建筑,2002年01期,P9
    图5.2 Giornico雕塑博物馆第三展室,来自《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简约主义建筑——对瑞士Giornico雕塑博物馆的透析》,王信,华中建筑,2002年01期,P9
    图5.3 自助餐馆的楼梯入口,Righot,来自《北大建筑3——极少主义》,董豫赣,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年3月,P52
    图5.4 真言宗本福寺水御堂,安藤忠雄,来自《安藤忠雄》,王建国、张彤,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3月,P213
    图5.5 维特拉研究中心,安藤忠雄,来自《安藤忠雄》,王建国、张彤,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年3月,P197
    图5.6 伊维萨岛某别墅,Stephane Bourgeois,来自《极少主义室内设计No.2》,帕科.阿森西奥,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与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7月,P131、P137
    图5.7 蒙特卡洛公寓,Claudio Lazzarini&Carl Pickering,来自《极少主义室内设计No.1》,奥罗拉·奎特,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与知识产权出版社,2001年5月,P26
    图6.1 广州怡安花园公寓,Raphael Chan & Stella,来自《雅舍装饰设计名录》,贝思出版有限公司,P94、P98
    图6.2 北京SoHo现代城,朱小地,来自《创作未来空间——朱小地谈SOHO现代城的设计构思》,建筑创作,2000年3月,P3
    图6.3 宝翠园,梁志天,来自《冷峻与简约》,梁志天,室内设计与装修,2003年02期,P3
    图6.4 深圳市观澜豪园,梁志天,来自《写意空间简约篇》,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P1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