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华影业公司研究(1934-1942)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从1934年底为筹拍创业之作《红羊豪侠传》而挂出“新华影业公司”的名号,到1942年中被并入日本侵略者的“汉奸电影”版图而见弃于时代洪流为止,新华影业公司存在的近八年时间里,较之在不同时期各领风骚的别家电影公司,可谓历经艰险、命运多舛,所历经的社会语境也最为特异。
     新华影业公司最初崛起正逢左翼电影运动鼎盛之时,颇具商业头脑的新华领导人把握住这个契机,在创业之初的几部电影广开财源之后立即投入左翼电影运动的浪潮,收获颇丰。但是,随着一九三七年日寇入侵,上海陷于“孤岛”状态,沪上几乎所有电影公司在一夕之间陷于绝境,只有新华影业公司在夹缝中求生存,毅然走上了恢复制片之路。从1938年上半年开拍的新华复业之作《乞丐千金》开始,仅一年时间,新华共出品了大约18部影片。面对扩张的生产能力和膨胀的市场需求与新华有限的发行放映渠道之间矛盾的加剧,新华的首脑张善琨以现有的公司资本为基础,又注册了另外两家制片公司,以便摆脱合约所限,从而在沪上各家影院大肆铺开新华系影业公司的作品。这也就是为什么这一时期新华系的很多重要作品挂上的却是“华新”或者“华成”的牌子,但是从本质上来说,这仅仅是新华影业公司为开拓发行和放映渠道的经营之举,“华新”、“华成”不过是换了块招牌的新华影业公司而已,也就是本文所称的“新华系统”。
     从总体上来看,新华影业公司由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原因而明显地被历史性地划分为“孤岛”前后的两个大的发展分期,为了科学有效地进行叙述分析,本文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创立时期(1935年)、崛起时期(1935到1937年)、鼎盛时期(1938到1941年)和失落时期(1941到1942年),基本上对应各章节的叙述顺序。
     第一章首先介绍了新华影业公司在诞生之前的中国电影业的基本状况和发展环境,以及新华影业公司在此大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下的创立过程。主要内容围绕新华影业公司的核心首脑——张善琨早年与电影产业相关的经历与活动,借此分析其中以及之后在新华影业公司的过程所展现的新华影业公司的领导入独特的经营理念与艺术形式上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主要论述新华影业公司初期的发展道路与电影创作。这一时期新华影业公司敏锐地抓住市场动向,精准地把握观众心理,因此很快地崛起成为上海知名的电影公司。这一时期所关注的是新华在电影创作上的思想意识倾向,新华影人在草创时期立志做大做强电影业,以及提升电影艺术品位的努力。
     第三章分析新华影业公司所处“孤岛”时期的历史与社会语境及其对策,首先将“孤岛”作为历史范畴力图进行一个全面的阐释,用以还原当时巨大的社会环境的变迁给新华影业公司造成的独特语境,1937年底到1938年,包括新华影业公司在内的上海电影业近乎真空,而1938年率先复业拍片的新华影业公司更是面对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局,对于如何处理应对这种变局的论述是本章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从整体与部分的两个角度分别介绍新华影业公司在“孤岛”时期的电影创作。第四章从宏观角度出发,五、六两章则从微观入手,借由新华公司在孤岛时期的具体创作实绩,包括对于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导演和具体的电影作品的艺术成就和美学风格的评析来详细探讨新华影业公司在“孤岛”时期面对异族侵略者的商业对策和政治角力,以及在这种特殊环境中新华影业公司在中国电影类型建设上所取得的划时代的巨大成就。
     第七章叙述作为一个经营实体在复杂而严酷的时代背景下的失落,这种失落既是在经营方针上的,也是在经营主体上的。新华影业公司并入日伪控制下的“中联”,作为独立的电影创作主体的地位不复存在,同时也丧失了其在民族意义上的所谓消极反抗行为的立场。
     结语部分总结新华影业公司系统在近八年的发展历程当中经由个性彰显出的独特发展经验和教训,以及由此折射的对于当前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具有启发性的意义。
From prepared the entrepreneurial work and started its career at the end of 1934 by shooting the film The Legend of Taiping Heavenly Kingdom (hong yang hao xia zhuan,1935), to merged into Japanese aggressors'traitors movie(hanjian movie) territory in 1942, Xinhua pictures so far nearly eight-year existed in different period, compared with other their excellences movie companies, Xinhua has undergone dangers and hardships, and the social context also has its specifically at the same time.
     Xinhua Pictures company originally rise in the left-wing movie movement when Zhang Shankun(S.K)----The business brain and leader seize this opportunity. In the beginning of film product, the first several films get revenue immediately, and not very long after the business of shooting motion pictures which stand up for the left-wing movie movement has been put on the schedule. But, as the Japanese invasion into Shanghai in 1937, Shanghai was deeply into the sense of crisis as a solitary island condition, almost all the Shanghai film companies got into despair overnight, only Xinhua pictures squeezed by the survival, began to recover producer path. By shooting A Beggar Girl (qi gai qian jin,1938) in the first half of 1938, Xinhua reestablished itself. Only about one year after, Xinhua has produced more than 18 films. In order to alleviate the contradictions among the expansion of production capacity, the vigorous growth of market demand, and the limited screening channels of release which has been intensifying, Xinhua Zhang ShanKun summit with existing company capital as the foundation, and registered with the two other studios, in order to get rid of contract. This is why many important works of Xinhua department at this period is labeled with the studio sign of hua xin or hua cheng, but essentially, this is just the method Xinhua pictures to explore the issuance and projected lift, hua xin or hua cheng were the sign shift of Xinhua pictures, so called the Xinhua system in this paper.
     Generally speaking, Xinhua pictures born as a result of the specific social environment, and obviously divided into two strange phases by historic solitary island condition. In order to scientifically and effectively narr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further divided the development of Xinhua pictures into four phases: initial period (1935), rise period (1935 to 1937), heyday (1938-1940) and loss periods (1941), basic correspond to each chapter narrative order.
     The first chapte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survey of Chinese movie industry before the birth of Xinhua pictures, the basic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how Xinhua got inside this large history and the social context of the establishment process. Besides the film productions by the core crew of Xinhua pictures around Zhang Shankun in early years, they also developed film-related industry experiences and activities, take this analysis after it and the process of the Xinhua pictures showed the type of distinctive management concept of Xinhua pictures leaders and artistic form of innovative points.
     Chapter 2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path and the film creation of Xinhua pictures at the early stage. This period Xinhua pictures keenly seize the market trend, accurately grasp the audience psychology, so rose to become famous movie companies in Shanghai quickly. In this chapter, analysis was concerned in the ideology tendency of Xinhua film creation, the aspiring to become bigger and stronger in the movie industry of Xinhua filmmakers in pioneer days, and efforts to enhance the taste of film art.
     The third chapter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history of solitary island period of Xinhua pictures in social context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Bring the concept of island in a historical category firstly and try to explain it with a comprehensive action to restore when a huge change of the social environment happened to Xinhua pictures. By the end of context, from late 1937 to 1938, the Shanghai film industry including Xinhua pictures, is facing a unprecedented upheavals, over how to deal with the overall upheavals deal with this argument is the main content of this chapter.
     The fourth chapter, the fifth chapter and the sixth chapter proceed with two aspects both from the whole and part to introduce the film created by the studios in the island period. The fourth chapter start with the macroscopic way, while the fifth chapter and the sixth chapter approach from microcosmic way to illustrate the power of the film masterpieces created by Xinhua company, through the concrete creation in a long-period achievements, including the artistic achievement and aesthetic style analysis of representative directors and specific film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While facing alien invaders commercial countermeasures and political wrestler, Xinhua pictures, in this special environment, still devote to the Chinese film type construction and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the landmark.
     Chapter 7 narrative the lost in both management policy and the business subject of Xinhua pictures as an entity in complex and harsh times background. Xinhua merges into Japanese traitors'movie (hanjian movie) territory as a puppet under control. Not only an independent status as filmmaker, but also the position of autonomy in management have passed out of existence, that is to say Xinhua pictures has lost its national sense of so-called negative resistance behavior position.
     Epilogue part summarizes Xinhua pictures system in the past eight years development course via personality reflect of unique development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and therefore refraction significa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movie industry instructive currently.
引文
1郦苏元.走进电影走进历史[J].当代电影,2009,4
    2【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李迅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3
    3王志敏.现代电影美学基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1
    4王志敏.现代电影美学基础[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1
    5【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李迅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2
    6【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李迅泽,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4
    7【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李迅译,北京: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21
    8【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李迅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21
    9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69
    10虞吉.中国电影史纲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8
    11参见郭海燕.中国现代电影史上的“新派”——联华影业公司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9
    12郦苏元.走进电影走进历史[J].当代电影,2009,4
    13郦苏元.走进电影走进历史[J].当代电影,2009,4
    14刘宇清.中国电影的历史审思与当下观察[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0
    15饶曙光.关于深化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断想[J].当代电影,2009,4
    16曹家齐.顿挫中的嬗变——20世纪的中国历史学[M].北京:西苑出版社,2000:121
    17【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M].李迅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5
    18张英进.阅读早期电影理论:集体感官机制与白话现代主义[A].见:张英进审视中国一从学科史的角度观察中国电影与文学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9
    19参见麦永雄.德勒兹与当代性:西方后结构主义思潮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3
    20艾青.中国现代电影史上的“开拓者”——明星电影公司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10
    21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1
    22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99
    23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2-73
    24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9-80
    25参见亨利·列斐伏尔著李春译.对空问政治的反思[A].见:薛毅主编.西方都市文化研究读本第三卷[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50
    26詹明信.后现代主义,或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M].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97:293
    27郦苏元.走进电影走进历史[J].当代电影,2009,4
    28高小健.对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思考[J].当代电影,2009,4
    29【美】张英进.影像中国:当代电影的批评重构及跨国想象[M].胡静译,上海:上海 三联书店,2008:7
    30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8
    31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70
    32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70
    33观美国影戏记[A].见: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8
    34于丽主编.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25
    35马学强郁鸿胜王红霞著.中国城市的发展历程、智慧与理念[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268
    36于丽主编.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25-26
    37于丽主编.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25-26
    38艾以.影片《啼笑姻缘》诉讼案始末(上)[J].档案春秋,2006,6
    39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70
    40何秀君口述,肖凤记.张石川和明星影片公司[A].见: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517-1548
    41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71
    42【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毛尖译[M].上海:三 联书店,2008:17
    43【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毛尖译[M].上海:三联书店,2008:7
    44荣记胜利公司承租大世界启事.[N].新闻报,1931,5(29)
    45南洋公学一交通大学年谱1928年一戊辰年(民国十七年).南洋公学--交通大学档案全宗[G].西安: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
    46王卫国、宋宝珍、张耀杰著.中国话剧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31
    47王卫国、宋宝珍、张耀杰著.中国话剧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31
    48南洋公学一交通大学年谱1928年一戊辰年(民国十七年).南洋公学--交通大学档案全宗[G].西安:西安交通大学档案馆
    49左桂芳姚立群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39
    50张伟.都市·电影·传媒——民国电影笔记[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206
    51张伟.都市·电影·传媒——民国电影笔记[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206
    52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
    53转引自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3
    54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2
    55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4
    56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4
    57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5
    58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35
    59关于连台本戏,另有一种说法为:一种始于清道光年间北京的京剧。“大轴子皆全本新戏,分日接演,旬日乃毕。”
    60左桂芳 姚立群.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35
    61易荆.机关布景——一个被遗忘的中国戏曲文化传统[J].上海戏剧,2008,10
    62左桂芳 姚立群.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35
    63左桂芳 姚立群.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35
    64汪朝光.众里寻他千百度——20世纪上半叶美国电影的中国内地映像[J].学术研究,2010,2
    65汪朝光.众里寻他千百度——20世纪上半叶美国电影的中国内地映像[J].学术研究,2010,2
    66汪朝光.众里寻他千百度——20世纪上半叶美国电影的中国内地映像[J].学术研究,2010,2
    67左桂芳 姚立群.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35
    68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3
    69金涛.健康的摹本?欲望的载体?——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少女歌舞团的兴起[A].见:姜进主编.娱悦大众民国上海女性文化解读[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88
    70金涛.健康的摹本?欲望的载体?——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少女歌舞团的兴起[A].见:姜进主编.娱悦大众民国上海女性文化解读[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88
    71左桂芳 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37
    72C·J·诺斯.中国的电影市场[N].贸易信息公报,美国商业部内外务商业办公厅,1927,467(13-14),转引自[美]李欧梵著毛尖译.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13
    73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78
    74龙锦.战前中国电影企业概况与经营模式[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论文,2002
    75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78
    76龙锦.战前中国电影企业概况与经营模式[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论文,2002
    77秦喜清.欧美电影与中国早期电影:1920-1930[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5
    78秦喜清.欧美电影与中国早期电影:1920-1930[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5
    79左桂芳 姚立群.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42
    80蒋为民.时髦外婆——追寻老上海的时尚生活[M]上海:三联书店,2003:104
    81黄国新、沈福煦编著.老建筑的趣闻[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5:27
    82戴靖婷.一个中国影院的百年变迁[J]中国新闻周刊,2005,6
    83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7-58
    84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8
    85戴靖婷.一个中国影院的百年变迁[J]中国新闻周刊,2005,6
    86刘茜.镜头里的风云变幻——薛伯青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11-12
    87戴靖婷.一个中国影院的百年变迁[J]中国新闻周刊,2005,6
    88戴靖婷.一个中国影院的百年变迁[J]中国新闻周刊,2005,6
    89戴靖婷.一个中国影院的百年变迁[J]中国新闻周刊,2005,6
    90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6
    91童月娟在其回忆录中将新华影业公司“在上海的斜土路上起跑”的时间定为1933年。参见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41
    92之尔.银色杂笔[J].新华画报,1936,1(1)
    93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485
    94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入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41
    95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53-54
    96熊月之 周武编.上海——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编年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389
    97熊月之 周武编.上海——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编年史[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389
    98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69:27
    99夏衍.追念瞿秋白同志[N].文艺报1955,2
    100蒋勋.看中国早期电影杂感[J].当代电影,1984,1,见:熊月之主编许敏著.上海通史·第10卷:民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66-167
    101蒋勋.看中国早期电影杂感[J].当代电影,1984,1,见:熊月之主编许敏著.上海通史·第10卷:民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166-167
    102刘茜. 镜头里的风云变幻——薛伯青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11
    103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43
    104薛伯青自传.转引自刘茜. 镜头里的风云变幻——薛伯青传[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11
    105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2
    106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485
    107之尔. 银色杂笔 新华画报[J].1936,1(1)
    108之尔. 银色杂笔 新华画报[J].1936,1(1)
    109左桂芳 姚立群. 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45
    110饶曙光.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142
    111马之菲.国防电影对抗日战争的宣传文学与艺术[J].2010,2
    112《文学导报》第一卷第6、7期合刊[A].1931,转引自陈播主编. 中国左翼电影运动[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18
    113夏衍.懒寻旧梦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转引自陈播主编.中国左翼电影运动[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1119-1120
    114夏衍.懒寻旧梦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转引自陈播主编.中国左翼电影运动[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1119-1120
    115夏衍.懒寻旧梦录[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转引自陈播主编.中国左翼电影运动[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1119-1120
    116陈播主编.中国左翼电影运动[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892
    117陈播主编.中国左翼电影运动[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1119-1120
    118《上海电影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电影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119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2
    120欧阳予倩.新桃花扇(电影剧本)转引自黄继持编.八方文艺丛刊(第一辑)[J].香港:八方文艺编委会,1979:261
    121欧阳予倩.新桃花扇(电影剧本)转引自黄继持编.八方文艺丛刊(第一辑)[J].香港:八方文艺编委会,1979:269
    122欧阳予倩.新桃花扇(电影剧本)转引自黄继持编.八方文艺丛刊(第一辑)[J].香港:八方文艺编委会,1979:270
    123欧阳予倩.新桃花扇(电影剧本)转引自黄继持编.八方文艺丛刊(第一辑)[J].香港:八方文艺编委会,1979:269
    124欧阳予倩.新桃花扇(电影剧本)转引自黄继持编.八方文艺丛刊(第一辑)[J].香港:八方文艺编委会,1979:274
    125李少白.略论史东山——史东山影存序[J].当代电影2003,1
    126李少白.略论史东山——史东山影存序[J].当代电影2003,1
    127《电声》周刊第五卷第23期,1936,转引自《上海电影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电影志[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128电影评论·狂欢之夜电声周刊五卷四十一期[J].1936年10月10日出版
    129电影评论·狂欢之夜电声周刊五卷四十一期[J].1936年10月10日出版
    130李少白.略论史东山——史东山影存序[J].当代电影,2003,1
    131电影评论·狂欢之夜[J].电声周刊五卷四十一期,1936,10
    132电影评论·狂欢之夜[J].电声周刊五卷四十一期,1936,10
    133周斌 姚国华.中国电影的第一次飞跃——论左翼电影运动的生发和贡献[J]. 当代电影,1993,2
    134吴永刚.写壮志凌云的动机及其他[J]. 新华画报,1936,4
    135吴永刚.写壮志凌云的动机及其他[J]. 新华画报,1936,4
    136李一.时事新报李一先生评《壮志凌云》[J]. 新华画报,1937,2
    137新华画报编辑部辑.《壮志凌云》的故事[J]. 新华画报(《壮志凌云》专号),1937,1
    138吴永刚.写壮志凌云的动机及其他[J]. 新华画报,1936,4
    139叶蒂.大晚报叶蒂先生评《壮志凌云》[J]. 新华画报,1937,2
    140靳乐.大公报靳乐先生评《壮志凌云》[J]. 新华画报,1937,2
    141转引自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6-77
    142转引自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6-77
    143马徐维邦.《暴雨梨花》导演者言[J]. 联华画报,1934,5(18)
    144李道新.马徐维邦:中国恐怖电影的拓荒者[J]. 电影艺术,2007,2
    145李道新.马徐维邦:中国恐怖电影的拓荒者[J]. 电影艺术,2007,2
    146焦雄屏.时代显影——中西电影论述[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77
    147焦雄屏.时代显影——中西电影论述[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79
    148黄望莉.变容·分裂·生死:马徐维邦影片的叙事特色——重读《秋海棠》之后[J].当代电影,2006,1
    149黄望莉.变容·分裂·生死:马徐维邦影片的叙事特色——重读《秋海棠》之后[J].当代电影,2006,1
    150焦雄屏.时代显影——中西电影论述[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80
    151焦雄屏.时代显影——中西电影论述[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76
    152张伟.前尘影事——中国早期电影的另类扫描[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151
    153黄望莉.变容·分裂·生死:马徐维邦影片的叙事特色——重读《秋海棠》之后[J].当代电影,2006,1
    154敬维.新华新片录[J].新华画报1937,7
    155敬维.新华新片录[J].新华画报1937,7
    156田汉.影事追怀录[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49
    157电影批评·青年进行曲[J].电声周刊6卷28期,1937,7
    158敬维.新华新片录[J].新华画报1937,7
    159电影批评·青年进行曲[J].电声周刊6卷28期,1937,7
    160敬维 新华新片录[J]新华画报1937,7
    161电影批评·青年进行曲[J]电声周刊6卷28期,1937,7
    162李少白.略论史东山——史东山影存序[J].当代电影,2003,1
    163高小健.中国戏曲电影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12
    164新华画报编辑部辑.新华新事——桃源春梦与半裸女人[J].新华画报,1936,1
    165新华画报编辑部辑.新华新事——桃源春梦与半裸女人[J].新华画报,1936,1
    166新华画报编辑部辑.新华新事——桃源春梦与半裸女人[J].新华画报,1936,1
    167新华画报编辑部辑.新华新事——桃源春梦与半裸女人[J].新华画报,1936,1
    168新华画报编辑部辑.新华新事——桃源春梦与半裸女人[J].新华画报,1936,1
    169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485
    170李维.《小孤女》本事[J].新华画报,1936,7
    171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485
    172薛伯青自传手稿.转引自刘茜.镜头里的风云变幻——薛伯青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18
    173薛伯青自传手稿.转引自刘茜.镜头里的风云变幻——薛伯青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21
    174薛伯青自传手稿.转引自刘茜.镜头里的风云变幻——薛伯青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22
    175薛伯青自传手稿.转引自刘茜.镜头里的风云变幻——薛伯青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22
    176高维进.中国新闻纪录电影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212
    177刘茜.镜头里的风云变幻——薛伯青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24
    178薛伯青自传手稿.转引自刘茜.镜头里的风云变幻——薛伯青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23
    179杨小仲.到百灵庙去[J].新华画报,1937,2
    180薛伯青自传手稿.转引自刘茜.镜头里的风云变幻——薛伯青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23
    181汪朝光.光影中的沉思——关于民国时期电影史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历史研究,2003,3
    182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2
    183何建平.好莱坞电影机制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2006:47-48
    184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485
    185参见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2
    186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47-48
    187新华画报广告. [J]. 新华画报,1937,1
    188沈莹.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业产业经济学初步分析[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3
    189于丽主编.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25-26
    190于丽主编.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卷[M1.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25-26
    191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49
    192陶菊隐.大上海的孤岛岁月[M].北京:中华书局,2005:89-90
    193熊月之、周武编.上海一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编年史[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412
    194【美】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上海歹土——战时恐怖活动与城市犯罪1937-1941[M].芮传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参见[美]Poshek Fu, Passivity, Resistance, and Collaboration:Intellectual Choices in Occupied Shanghai,1937-1945,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Frederic Wakeman,Jr., The Shanghai Badlands:Wartime Terrorism and Urban Crime,1937-194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195虹口杨浦及沪西越界区的公共租界工厂的损失率.申报 [A].1937年11月22,申报年鉴社编.申报年鉴全编[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196张洪祥.近代日本在中国的殖民统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269
    197上海市档案馆编.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史料选编(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12
    198上海市档案馆编.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上海史料选编(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513
    199熊月之、周武编.上海——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编年史[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423-425
    200申报[N].1938,2(15)
    201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G].Q1-17-1119
    202李峻.日伪统治上海实态研究:1937-1945[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14-125
    203李峻.日伪统治上海实态研究:1937-1945[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14-125
    204戴逸孙景峰主编.中国近代史通鉴一抗日战争[M]..红旗出版社,1997:344
    205熊月之、周武编.上海——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编年史[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423
    206陈存仁.抗战时代生活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4
    207抗战时期敌占区中国居民的生活究竟是什么样?[EB/OL].凤凰网专稿http://news.ifeng.com/history/phtv/dsy/detail_2010_11/18/3153002_0.shtml
    208李峻.日伪统治上海实态研究:1937-1945[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14
    209上海档案馆编.日伪上海市政府[M].档案出版社,1986:210
    210李峻.日伪统治上海实态研究:1937-1945[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139
    211张赛群.上海“孤岛”贸易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104
    202张赛群.上海“孤岛”贸易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106
    213朱斯煌.民国经济史[M].上海:银行学会银行周报社,1948:291
    214朱斯煌.民国经济史[M].上海:银行学会银行周报社,1948:291
    215参见唐振常主编.上海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802
    216【日】岩间一弘.1940年前后上海职员阶层的生活情况 甘慧杰译[J].史林,2003,4
    217【日】岩间一弘.1940年前后上海职员阶层的生活情况 甘慧杰译[J].史林,2003,4
    218白华.劳勃生路缩影[J].上海生活,1939,3.转引自吴健熙田一平编.上海生活1937-194[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54
    219陈存仁.抗战时代生活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46
    220朱斯煌.民国经济史[M].上海:银行学会银行周报社,1948:292
    221熊月之、周武编.上海——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编年史[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432
    222陈存仁.抗战时代生活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60
    223【美】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上海歹土——战时恐怖活动与城市犯罪1937-1941[M].芮传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参见[美]Poshek Fu, Passivity, Resistance, and Collaboration:Intellectual Choices in Occupied Shanghai,1937-1945,Standford: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Frederic Wakeman, Jr., The Shanghai Badlands:Wartime Terrorism and Urban Crime,1937-194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224苏雅道(叶逸芳).论尽银河[M].香港:博益书店,1982:89-90
    225幻瓜.今日的上海[A].转引自吴健熙田一平编.上海生活1937-194[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77
    226【美】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上海歹土——战时恐怖活动与城市犯罪1937-1941[M].芮 传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参见【美】Poshek Fu, Passivity, Resistance, and Collaboration:Intellectual Choices in Occupied Shanghai,1937-1945,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Frederic Wakeman,Jr., The Shanghai Badlands:Wartime Terrorism and Urban Crime,1937-194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227【美】魏斐德Frederic Wakeman.上海歹土——战时恐怖活动与城市犯罪1937-1941[M].芮传明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参见【美】Poshek Fu, Passivity, Resistance, and Collaboration:Intellectual Choices in Occupied Shanghai,1937-1945,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Frederic Wakeman,Jr., The Shanghai Badlands:Wartime Terrorism and Urban Crime,1937-194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228熊月之、周武编.上海——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编年史[M].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434
    229张伟.都市·电影·传媒——民国电影笔记[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69-71
    230陈存仁.抗战时代生活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49
    231陈亮.特种上海生活[J].上海生活,1940,5.转引自吴健熙田一平编.上海生活1937-194[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107
    232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51
    233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83
    234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51
    235苏雅道(叶逸芳).论尽银河[M].香港:博益书店,1982:89-90
    236转引自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87
    237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52
    238漫谈陈云裳. [N].申报,1939,3,3
    239陈云裳的家庭生活.[N].申报,1940,8,14
    240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54
    241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6
    242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61
    243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89-90
    244陈亮.特种上海生活[J].上海生活,1940,5.转引自吴健熙田一平编.上海生活1937-194[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107
    245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88-89
    246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61
    247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62
    248新华影业公司启事[J]新华画报,1938,8
    249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58
    250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0
    251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59)
    252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59
    253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56
    254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88-89
    255杜云之.中国电影七十年.台北:电影图书馆,1986:127
    256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 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58
    257杜云之.中华民国电影史(上)[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88:318
    258杜云之.中华民国电影史(上)[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88:319
    259杜云之.中华民国电影史(上)[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88:319
    260杜云之.中华民国电影史(上)[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88:319
    261杜云之.中华民国电影史(上)[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88:320
    262杜云之.中华民国电影史(上)[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88:321
    263杜云之.中华民国电影史(上)[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88:322
    264川喜多长政.我的履历书[N]. 原载于日本经济新闻,1980年4月3日-5月2日,中文译文由蔡剑平提供
    265川喜多长政.我的履历书[N]. 原载于日本经济新闻,1980年4月3日-5月2日,中文译文由蔡剑平提供
    266川喜多长政.我的履历书[N]. 原载于日本经济新闻,1980年4月3日-5月2日,中文译文由蔡剑平提供
    267川喜多长政.我的履历书[N]. 原载于日本经济新闻,1980年4月3日-5月2日,中文译文由蔡剑平提供
    268来民.木兰从军被焚事件之前前后后[N].现世报,1940,96(7)
    269来民.木兰从军被焚事件之前前后后[N].现世报,1940,96(7)
    270转引自来民.木兰从军被焚事件之前前后后[N].现世报,1940,96(7)
    271转引自来民.木兰从军被焚事件之前前后后[N].现世报,1940,96(7)
    272木兰从军在渝重映[J].电影,1940年第79卷
    273石觉厚.关于木兰从军被焚事件[N].现世报,1940,98(5)
    274石觉厚.关于木兰从军被焚事件[N].现世报,1940,98(5)
    275石觉厚.关于木兰从军被焚事件[N].现世报,1940,98(5)
    276陈云裳在上海半年[N].艺林,1940,3(69)
    277来民.木兰从军被焚事件之前前后后[N].现世报,1940,96(7)
    278木兰从军事件交涉圆满[N].电影生活,1940,7
    279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9
    280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1
    281杜云之.民国电影七十年[M].台北:中华民国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电影图书馆出版部,1986:71
    282杜云之.民国电影七十年[M].台北:中华民国电影事业发展基金会,电影图书馆出版部,1986:72
    283吕嘉.古装片的复活[J].上海影坛,1944,5
    284何建平.好莱坞电影机制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6:171
    285叶宇.1930年代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影响[D].北京: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8
    286叶宇.1930年代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影响[D].北京: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8
    287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1
    288刘成汉.电影赋比兴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63
    289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12
    290叶宇.1930年代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影响[D].北京: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8
    291陶菊隐.大上海的孤岛岁月[M].北京:中华书局,2005:35-36
    292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藏.支那事变关系一件——上海占领后有关租界的问题[B].东京:日本外务省外交史料馆,1937:3
    293叶宇.1930年代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影响[D].北京: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8
    294 Hu Jubin. Projecting α Nation:Chinese National Cinema before 1949,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3
    295陈建华.格里菲斯与中国早期电影[J].当代电影,2006,5
    296陈建华.格里菲斯与中国早期电影[J].当代电影,2006,5
    297卜万苍.我导演电影的经验[J].电影,1939:37
    298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116
    299川喜多长政.我的履历书[N].原载于日本经济新闻,1980年4月3日-5月2日,中文译文由蔡剑平提供
    300李少白.影史榷略[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149
    301转引自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3
    302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8
    303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2
    304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5
    305晏妮.战时上海电影的时空:《木兰从军》的多义性[A].见:姜进编.娱悦大众:民国上海女性文化解读.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288
    306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2-73
    307杨燕 徐成兵.民国时期官营电影发展史[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110
    308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3
    309参见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88-89
    310公孙鲁.中国电影史话(第二集)[M].香港:香港南天书业公司,1961:107
    311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72
    312地上海电影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电影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1176
    313转引自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2
    314左眩.孤岛时期古装片的复兴缘由[J].四川戏剧,2005,6
    315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8-109
    316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8-109
    317转引自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2
    318左眩.孤岛时期古装片的复兴缘由[J].四川戏剧,2005,6
    319金铁木.文华影业公司:1946—1949[A].陆弘石主编.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234
    320饶曙光.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274
    321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14
    322张伟.都市·电影·传媒——民国电影笔记[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186
    323张伟.都市·电影·传媒——民国电影笔记.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153-155
    324饶曙光.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144
    325关于国片的建议[A].见:饶曙光.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143
    326饶曙光.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145
    327饶曙光.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112
    328 1937-1941年“孤岛电影”[A].见:李多钰主编.中国电影百年(上编):1905-1976[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217
    329 陈吉德.“孤岛”电影:繁荣而畸形[J].电影文学,2005,5
    330 1937-1941年“孤岛电影”[A].见:李多钰主编.中国电影百年(上编):1905-1976[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217
    331 上海影评人联名推荐《木兰从军》[A].见:《木兰从军》上海各报佳评集(非卖品)[M].上海:华成影片公司出品,1939:3
    332 电声杂志评《木兰从军》[A].见:《木兰从军》上海各报佳评集(非卖品)[M].上海:华成影片公司出品,1939:3。从2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电影理论界便开始探讨所谓“历史电影”(或“古装片——历史影片”)的创作原则和规律。其中,天笑发表在《明星特刊》第6,7,9期上的文章《历史影片之讨论》,对“历史影片”的研究比较深入。
    333 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87
    334 周承人,李以庄.早期香港电影史1897-1945 [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32
    335 周承人,李以庄.早期香港电影史1897-1945 [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32
    336 周承人,李以庄.早期香港电影史1897-1945 [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43
    337 周承人,李以庄.早期香港电影史1897-1945 [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43
    338 周承人,李以庄.早期香港电影史1897-1945[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32
    339 周承人,李以庄.早期香港电影史1897-1945 [M].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234
    340 褚亚男.简论中国早期电影企业家张善琨的商业美学[J].电影文学,2010,4
    341 金大漠.巾帼影杰顾兰君[J].上影画报,2000,11
    342 褚亚男.简论中国早期电影企业家张善琨的商业美学[J].电影文学,2010,4
    343 顾也鲁.老上海电影明星1916-1949[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0:47
    344 刘绍铭、梁秉钧、许子东编.再读张爱玲[M].济南:出东画报出版社,2004:165
    345【清】海天独啸子.女娲石[M].东亚编辑局,1904
    346 周华.论丁玲早期创作中的新女性[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
    347 卜万苍.我导演电影的经验[J].电影,1939,5:37
    348 段运冬.《木兰从军》:隐喻与想象交融的影像坐标[J].当代电影,2005,3
    349 褚亚男.简论中国早期电影企业家张善琨的商业美学[J].电影文学,2010,4
    350 褚亚男.简论中国早期电影企业家张善琨的商业美学[J].电影文学,2010,4
    351 《木兰从军》佳评集[J].新华画报第4卷第3期,1939,3
    352 《木兰从军》佳评集[J].新华画报第4卷第3期,1939,3
    353沪光与华成交涉解决[J].青青电影,1939,4
    354《木兰从军》佳评集[J].新华画报第4卷第3期,1939,3
    355《木兰从军》佳评集[J].新华画报第4卷第3期,1939,3
    356晏妮.战时上海电影的时空:《木兰从军》的多义性[A].见:姜进编.娱悦大众:民国上海女性文化解读.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291
    357每周谈话:“木兰从军”被毁[J].电影,1940,72
    358晏妮.战时上海电影的时空:《木兰从军》的多义性[A].见:姜进编.娱悦大众:民国上海女性文化解读.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291
    359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0-81
    360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81
    361沈西苓.关于今后国防电影的发展提出几点意见[N].时事新报,1938,6(19)
    362罗学濂.抗战四年来的电影[A].见: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电影1937-1945[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447
    363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9
    364参见皮埃尔·布尔迪厄.实践的逻辑[M].斯坦福:斯坦福大学出版社,1990。作为布尔迪厄社会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之一,他把场域定义为:“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架构。正是在这些位置的存在和他们强加于占据特定位置的行动者或机构之上的决定性因素之中,这些位置得到了客观的界定,其根据是这些位置在不同类型的权利或资本(占有这些权利就意味着把持了在这一场域中利害攸关的专门利润的得益权)的分配结构中实际的和潜在的处境,以及它们与其他位置之间的客观关系(支配关系、屈从关系、结构上的同源关系等)。”
    365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79
    366转引自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3
    367周艺 饶曙光.方沛霖:早期国产商业电影风向标[J].电影艺术,2010,2
    368顾也鲁.老上海电影明星1916-1949[M].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0:47
    369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2
    370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M].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110
    371董新宇.“看”与“被看”之间[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专业博士论文,1999
    372董新宇.“看”与“被看”之间[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专业博士论文,1999
    373董新宇.“看”与“被看”之间[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专业博士论文,1999
    374董新宇.“看”与“被看”之间[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专业博士论文,1999
    375《新华画报》编辑部.《西施》电影特刊[J].新华影业公司出品,1940
    376《新华画报》编辑部.《西施》电影特刊[J].新华影业公司出品,1940
    377《新华画报》编辑部.《西施》电影特刊[J].新华影业公司出品,1940
    378《新华画报》编辑部.《西施》电影特刊[J].新华影业公司出品,1940
    379 何建平.好莱坞电影机制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6:114
    380 饶曙光.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143
    381 饶曙光.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144
    382 转引自饶曙光.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144
    383 转引自饶曙光.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144
    384 1937-1941年“孤岛电影”[A].见:李多钰主编.中国电影百年(上编):1905-1976[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218
    385 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6-77
    386 李道新.马徐维邦:中国恐怖电影的拓荒者[J].电影艺术,2007,2
    387 李道新.马徐维邦:中国恐怖电影的拓荒者[J].电影艺术,2007,2
    388 饶曙光.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151
    389 李小平.互生共长的长青藤与参天大树——从文学作品改编看20世纪中国文学与现代传播之电影[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390 李小平.互生共长的长青藤与参天大树——从文学作品改编看20世纪中国文学与现代传播之电影[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391 李小平.互生共长的长青藤与参天大树——从文学作品改编看20世纪中国文学与现代传播之电影[J].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392 每日情报[J].新华画报第5卷第12期,1940,12
    393 上海画报[J].1938,11
    394 电影娱乐图画周刊[J].1940,6(84)
    395 电影娱乐图画周刊[J].1940,2(71)
    396 《家》的特辑[J].华北影画第13期,1941,11
    397 《家》的特辑[J].华北影画第13期,1941,11
    398 《家》的特辑[J].华北影画第13期,1941,11
    399 《家》的特辑[J].华北影画第13期,1941,11
    400 《家》的特辑[J].华北影画第13期,1941,11
    401 《家》的特辑[J].华北影画第13期,1941,11
    402 《家》的特辑[J].华北影画第13期,1941,11
    403 李道新.作为类型的中国早期歌唱片——以30-40年代周璇主演的影片为例兼与同期好莱坞歌舞片相比较[J].当代电影,2000,06
    404 沈寂.上海电影[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217
    405 银蒜.评《中国白雪公主》[A].见:饶曙光.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146
    406 长青.《银枪盗》火车上奋勇捉强盗,匪窟中侦探破教徒[J].华北影画,1943,3(29)
    407 长青.《银枪盗》火车上奋勇捉强盗,匪窟中侦探破教徒[J].华北影画,1943,3(29)
    408 饶曙光.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144
    409 饶曙光.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145
    410 转引自饶曙光.中国电影市场发展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141
    411 万籁呜.我与孙悟空[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41
    412 1941年:动画长片《铁扇公主》[A].见:李多钰主编.中国电影百年(上编):1905-1976[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238
    413 沈寂.上海电影[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8:238
    414 左桂芳 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63
    415 左桂芳 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63
    416 万籁呜.我与孙悟空[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52
    417 1941年动画长片《铁扇公主》[A].李多钰主编.中国电影百年(上编):1905-1976[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238
    418 万籁呜.我与孙悟空[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1986:36
    419 朱天玮.回顾国内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J].大众电影,2010,24
    420 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16
    421 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16
    422朱天玮.回顾国内第一部长动画片《铁扇公主》[J].大众电影,2010,24
    423索亚斌.《铁扇公主》与抗战时期的中国动画电影[J].电影新作,2006,6
    424索亚斌.《铁扇公主》与抗战时期的中国动画电影[J].电影新作,2006,6
    425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16
    426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80-90
    427参见左桂芳 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
    428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66
    429杜云之.中华民国电影史(上)[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88:318-320
    430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
    431杜云之.中华民国电影史(上)[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88:318-320
    432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66
    433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66
    434【日】清水晶.上海租界映畫私史[M].束京:新潮社,平成6年(1995):63-72
    435【日】川喜多长政.我的履历书[N]. 原载于【日】经济新闻,1980年4月3日-5月2日,中文译文由蔡剑平提供
    436晏妮.战时上海电影的时空:《木兰从军》的多义性[A].见:姜进编.娱悦大众:民国上海女性文化解读[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290
    438晏妮.战时上海电影的时空:《木兰从军》的多义性[A].见:姜进编.娱悦大众:民国上海女性文化解读[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291
    439【日】清水晶.上海租界映畫私史[M].束京:新潮社,平成6年(1995):63-72
    440【日】清水晶.上海租界映畫私史[M].束京:新潮社,平成6年(1995):63-72
    441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66
    442余慕云.香港电影史话(1-5卷)[M].香港:次文化堂出版,1996
    443【日】辻久一.中華電影史話——一兵卒の日中映画回想記1939-1945清水晶校註[M].東京:凯風社,1987
    444陈蝶衣.张善琨先生传记:中国影坛巨人[M].大华书店,1958
    445【日】清水晶.上海租界映畫私史[M].束京:新潮社,平成6年(1995):63-72
    446《上海电影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电影志[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447何秀君口述肖凤记.张石川和明星影片公司[A].原载《文史资料选辑》[M].第67辑,转引自《中国无声电影》[M].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1172-1176
    448【日】川喜多长政.我的履历书[N].原载于【日】经济新闻,1980年4月3日-5月2日,中文译文由蔡剑平提供
    449【日】川喜多长政.我的履历书[N]. 原载于【日】经济新闻,1980年4月3日-5月2日,中文译文由蔡剑平提供
    450【日】清水晶.上海租界映畫私史[M].東京:新潮社,平成6年(1995):63-72
    451【日】清水晶.上海租界映畫私史[M].東京:新潮社,平成6年(1995):63-72
    452【日】川喜多长政.我的履历书[N].原载【日】经济新闻,1980年4月3日-5月2日,中文译文由蔡剑平提供
    453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二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113-118
    454本刊资料室.张善琨通敌罪行[J].民众周刊,1945,2.见:贺圣遂,陈麦青编选.不应忘却的历史——抗战实录之三:汉奸丑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455参见【日】清水晶.上海租界映画私史[M].东京:新潮社,1995;【日】辻久一.中华电影史話——一兵卒の日中映画回想记1939-1945清水晶校注[M].东京:凯风社,1987;[日]田中纯一郎.川喜多长政[A].见:臼井胜美等编.日本近现代人名词典[D].东京:吉川弘文館,2003:311
    456杜云之.中华民国电影史(上)[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88:318-320
    457朱天纬.“友好”还是侵略——川喜多长政的电影文化侵略罪行[J].电影艺术,1995,4
    458【日】川喜多长政.我的履历书[N]. 原载于日本经济新闻,1980年4月3日-5月2日,中文译文由蔡剑平提供
    459杜云之.中华民国电影史(上)[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88:318-320
    460本节具体内容根据各版本张善琨传记或相关资料整理而成。参见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陈蝶衣.张善琨先生传记:中国影坛巨人[M].大华书店,1958
    461本文统一称之为“新华系统公司”
    462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82
    463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58
    464郭海燕.中国现代电影史上的“新派”——联华影业公司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9
    465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415
    466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7
    467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3
    468新华与金城大戏院签有首映合同,新华摄制的电影必须在金城大戏院首映后,才可以在其他电影院放映。张善琨为了摆脱这种限制,扩大首映范围,避免影片摄制完成后造成积压,先后将部分影片挂上“华成影业公司”、“华新影业公司”的招牌出品。
    469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87
    470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64
    471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48
    172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43
    473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00
    474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88
    475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4
    476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74
    477于丽主编.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45
    478尹鸿.当代电影艺术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5
    479公孙鲁.中国电影史话(第二集)[M].香港:香港南天书业公司,1961:107
    480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8
    481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8
    482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8
    483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8
    484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8
    485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68
    486俊生.张善琨发表谈话[J].新影坛,1943,4
    487樊卫国.激活与生长:上海现代经济兴起之若干分析(1870-1941)[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07
    488樊卫国.激活与生长:上海现代经济兴起之若干分析(1870-1941)[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08
    489樊卫国.激活与生长:上海现代经济兴起之若干分析(1870-1941)[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07
    490陈墨.影坛旧踪[M].南昌市: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160
    491陈墨.影坛旧踪[M].南昌市: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160
    492傅葆石.双城故事——中国早期电影的文化政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61
    493樊卫国.激活与生长:上海现代经济兴起之若干分析(1870-1941)[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24
    494【美】W·W·罗斯托黄其祥译.这一切是怎样开始的——现代经济的起源[M].商务印书馆,1997:182
    495樊卫国.激活与生长:上海现代经济兴起之若干分析(1870-1941)[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07
    496百亿票房,商业化过度还是不足[N].新华日报,2011,1
    497百亿票房,商业化过度还是不足[N].新华日报,2011,1
    498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485
    499陈墨.影坛旧踪[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160
    500黄爱玲.访韦伟[A].见:陈墨.影坛旧踪[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162
    501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68
    502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68
    503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66
    504陈墨.影坛旧踪[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161
    505陈忠主编.中国股市风云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50
    506杜云之.中华民国电影史(上)[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88:327-328
    1.【美】罗伯特·C·艾伦、道格拉斯·戈梅里.电影史:理论与实践.李迅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7
    2.【俄】C.M.爱森斯坦.蒙太奇论.富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9
    3.【法】雅克·奥蒙.电影导演论电影.车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4.【法】安德烈·巴赞.电影是什么?.崔君衍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5.【匈】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何力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6. 艾青.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明星电影公司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9
    7.陈播主编.中国左翼电影运动.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8. 陈墨.影坛旧踪.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
    9.陈炜编.柯灵电影文存.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10.陈文平、蔡继福编.上海电影100年.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11.陈犀禾主编.当代电影理论走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12.程步高.影坛忆旧.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13.程季华、李少白、邢祖文编著.中国电影发展史(第一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3
    14.程季华主编.夏衍电影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15.程季华主编.夏衍电影文集(第二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16.程季华主编.夏衍电影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17.程季华主编.夏衍电影文集(第四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18.重庆市文化局电影处编.抗日战争时期的重庆电影1937-1945.重庆:重庆出版社,1991
    19.丁亚平.电影的踪迹:中国电影文化史评.北京:中央编印出版社,2005
    20.丁亚平主编.百年电影理论评论文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1.杜云之.中华民国史(上).台湾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1988
    22.杜云之.中国电影七十年.台北:电影图书馆,1986
    23.董新宇.看与被看之间——对中国无声电影的文化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4.高小健.新兴电影:一次划时代运动.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25.龚稼农.龚稼农从影回忆录.台北:传记文学出版社,1980
    26.龚金平.开放视野下多维对话关系的构建——作为历史与实践的中国当代电影改编.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27.关文清.中国银坛外史.香港:广角镜出版社,1976
    28.顾也鲁.老上海电影明星1916-1949.上海:上海画报出版社,2000
    29.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党史资料征集工作领导小组、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编.三十年代中国电影评论文选.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30.郭海燕.中国现代电影史上的“新派”——联华影业公司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9
    31.公孙鲁.中国电影史话(第二集).香港:香港南天书业公司,1961
    32.何建平.好莱坞电影机制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6
    33.洪深.电影术语词典.上海:天马书店,1935
    34.洪深.洪深文集(第三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35.洪深.洪深文集(第四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36.胡蝶.欧游杂记.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5
    37.胡蝶口述、刘慧琴整理.胡蝶回忆录.北京:新华出版社,1987
    38.胡克.中国电影理论史评.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39.胡平生.抗战前十年间的上海娱乐社会(1927-1937)——以影剧为中心的探索.台北:台湾学生书局,2002
    40.会林、绍武.夏衍传.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41.贾磊磊.中国武侠电影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42.焦雄屏.时代显影——中西电影论述.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
    43.焦雄屏.映像中国.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4.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45.【德】齐格弗坦德·克拉考尔.电影的本性.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7
    46.【美】巴里·利特曼.大电影产业.尹鸿、刘宏宇、肖洁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7.李超.1905-1949中国电影:空间呈现.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
    48.李道新.中国电影的史学建构.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49.李道新.中国电影文化史1905—2004.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50.李道新.中国电影史研究专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1.李道新.中国电影批评史(1897—2000),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2.李少白.影心探赜——电影历史及理论(增订本).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53.李少白.影史榷略:电影历史及理论续集.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54.李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对女性形象的叙述与展示.上海: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
    55.李亦中主编.银海拾贝.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6.郦苏元.中国现代电影理论史.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57.郦苏元、胡菊彬.中国无声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58.厉震林主编.空间图谱——戏剧影视文学的国家形象和城市气质研究.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
    59.林年同.中国电影美学.台北:台北允晨文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
    60.刘成汉.电影赋比兴集.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61.刘茜.镜头里的风云变幻——薛伯青传.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
    62.刘思平.张石川从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63.龙锦.战前中国电影企业概况与经营模式.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论文,2002
    64.鲁思.影评忆旧.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
    65.陆弘石.中国电影史1905—1949.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66.陆弘石主编.中国电影:描述与阐释.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67.罗艺军主编.中国电影理论文选.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68.克里斯蒂安·麦茨、吉尔·德勒兹等.凝视的快感——电影文本的精神分析.吴琼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9.【美】理查德·麦特白.好莱坞电影——1891年以来的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吴菁、何建平、刘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70.【法】亨利·梅尔西戎.电影与垄断组织——从经济上对美国电影的研究.徐昭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57
    71.孟建、李亦中主编.冲突·和谐:全球化与亚洲影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72.欧阳予倩.欧阳予倩戏剧论文集.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73.欧阳予倩.电影半路出家记.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62
    74.盘剑.选择、互动与整合——海派文化语境中的电影及其与文学的关系.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75.秦喜清.1920年:民族认同与中国早期电影的确立.北京:中国艺术研究员博士论文,2002.
    76.【法】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77.【美】托马斯·沙兹.旧好莱坞/新好莱坞:仪式、艺术与工业.周传基、周欢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3
    78.【日】清水晶.上海租界映画私史.东京:新潮社,平成6年11月20日
    79.【日】辻久一.中华电影史话:一兵卒の日中映画回想记1939-1945清水晶校注.东京:凯风社,1987
    80.上海电影史料(第1辑).上海市电影局史志办公室,1992
    81.上海电影史料(第2-3辑).上海市电影局史志办公室,1993
    82.上海电影史料(第4辑).上海市电影局史志办公室,1994
    83.上海电影史料(第5辑).上海市电影局史志办公室,1994
    84.上海电影史料(第6辑).上海市电影局史志办公室,1995
    85.上海电影史料(第7辑).上海市电影局史志办公室,1995
    86.《上海电影志》编纂委员会编.上海电影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87.上海图书馆编.中国现代电影期刊全目书志.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
    88.沈芸.中国电影产业史.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89.石川主编.电影史学新视野.上海:学林出版社,2003
    90.【美】克莉丝汀·汤普森、大卫·波德维尔.世界电影史.陈旭光、何一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91.田汉.影事追怀录.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
    92.【苏】C.托洛普采夫.中国电影史概论(1896—1966).志刚等译,中国电影家协会资料室,1982
    93.万传法.当代中国电影的工业和美学1978—2008.上海:上海大学博士论文,2009
    94.夏衍.懒寻旧梦录.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5
    95.夏衍.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0
    96.夏衍.夏衍谈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
    97.香港中国电影学会编.中国电影研究.1983
    98.徐耻痕.中国影戏大观.上海:合作出版社,1927
    99.杨村.中国电影卅年.香港:香港世界出版印行,1954
    100.杨远婴.电影作者与文化再现——中国电影导演谱系研寻.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
    101.杨远婴主编.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文化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102.叶宇.1930年代好莱坞对中国电影的影响.北京: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8
    103.于丽主编.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制片、发行、放映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104.曾西霸.走入电影天地.台北:志文出版社,1988
    105.张伟.都市·电影·传媒——民国电影笔记.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0
    106.张伟.前尘影事——中国早期电影的另类扫描.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107.张巍.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编剧卷.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
    108.张颐武.全球化与中国电影的转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09.【美】张英进.审视中国——从学科史的角度观察中国电影与文学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10.【美】张英进.中国现代文学与电影中的城市——空间、时间与性别构形.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11.【美】张英进.影像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重构与跨国想象.胡静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112.赵士荟.影坛钩沉.郑州:大象出版社,1998
    113.郑培凯.在纽约看电影.上海:书店出版社,2007
    114.郑树森编.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15.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史研究部编.中国电影家列传(二).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116.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史研究部编.中国电影家列传(一).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117.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史研究室.论夏衍.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9
    118.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电影图誌.珠海:珠海出版社,1990
    119.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无声电影.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
    120.中国电影资料馆编.中国影片大典:故事片·戏曲片(1931-1949.9).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6
    121.中国教育电影协会.中国电影年鉴:1934(影印本).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122.中国新文学大系·戏剧集.上海:良友图书出版公司,1935
    123.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第十八集电影集二.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124.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第十七集电影集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
    125.周斌.不一样的景观——港台电影研究.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
    126.周斌.电影:历史与现实.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127.周斌.反思与重构——关于电影批评的美学思考.沈阳:沈阳出版社,2003
    128.周斌.求索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4
    129.周斌.融合中的创造——夏衍与中外文化.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130.周斌.夏衍传略.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
    131.周斌.艺苑芳草香四溢——张瑞芳.上海:上海文艺出版集团,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10
    132.周承人、李以庄.早期香港电影史1897—1945.香港:三联书店有限公司,2005
    133.【美】周蕾.原初的激情——视觉、性欲、民族志与中国电影.孙绍谊译,台北:远流出版社,2001
    134.周星.中国电影艺术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35.【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吴叡人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3
    136.包亚明主编.现代性与空间的生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37.【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摄影小史).王才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38.陈顺馨、戴锦华选编.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
    139.丁日初主编.上海近代经济史(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140.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一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41.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42.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三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43.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民国史(第四部).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144.【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145.【美】海登·怀特.后现代历史叙事学.陈永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146.姜进主编.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47.【美】李欧梵.上海摩登——一种新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毛尖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
    148.刘青峰编.民族主义与中国现代化.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4
    149.刘永明.左翼文艺运动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早期建设.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7
    150.马长林.租界里的上海.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
    151.【美】史书美.现代的诱惑:书写半殖民地中国的现代主义(1917—1937).何恬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
    152.唐小兵.英雄与凡人的时代:解读20世纪.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
    153.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54.陶菊隐.大上海的孤岛岁月.北京:中华书局,2005
    155.王德威.想象中国的方法:历史·小说·叙事.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56.【德】齐奥尔特·西美尔.时尚的哲学.曹卫东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157.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58.熊月之主编.西制东渐——近代制度的嬗变.长春:长春出版社,2005
    159.熊月之、周武编.上海——一座现代化都市的编年史.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
    160.许道明.海派文学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161.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第一卷1800—1949,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162.杨东平.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北京:东方出版社,1994
    163.叶维廉.中国诗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2
    164.张赛群.上海“孤岛”贸易研究.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6
    165.【美】周蕾.妇女与中国现代性:西方与东方之间的阅读政治.蔡青松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
    166.Chris Berry. "Chinese Left Cinema in the 1930s:Poisonous Weeds or National Treasures?" Jump Cut 34, (1989)
    167.Poshek Fu, Passivity, Resistance, and Collaboration:Intellectual Choices in Occupied Shanghai,1937-1945,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168.Frederic Wakeman Jr. The Shanghai Badlands:Wartime Terrorism and Urban Crime,1937-1941,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169. Janet Staiger. " The future of the past, " Cinema Journal 44.1 (2004)
    170. Jay Leyda. Dianying:An Account of Film and the Film Audience in China, MIT Press,1972
    171.John Hill, Richard Dyer and Pamela Church Gibson, eds. American Cinema and Hollywood:Critical Approaches,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172.Hu Jubin. Projecting a Nation:Chinese National Cinema before 1949, Hong Kong: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2003
    173.Kristine Harris. "The Metropolis in the Cinematic Imagination of Republican China and the City Symphony Film,"见:姜进主编.都市文化中的现代中国.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174.Ma Ning. "The Textual and Critical Difference of Being Radical:Reconstructing Chinese Leftist Films of the 1930s, " Wide Angle 11, no.2 (1989)
    175.Margaret Masterman. "The Nature of Paradigm? " in Imre Lakatos, Alan Musgrave eds. Criticism and the Growth of Knowledge, 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0
    176.Miriam Hansen. Babel and Babylon:Spectatorship in American Silent Fil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1
    177.Peter Brooks. The melodramatic imagination:Balzac, Henry James, Melodrama, and the Mode of Excess,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76
    178.Rey Chow. Primitive Passions:Visuality, Sexuality, Ethnography,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Cinema,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5
    179.Wimal Dissanayake, ed. Melodrama and Asian cinema, Cambridge,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3
    180.Zhang Yingjin, ed. Cinema and Urban Culture in Shanghai,1922-1943,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181.申报
    182.大公报
    183.时事新报
    184.晨报
    185.现世报
    186.民众周刊
    187.青青电影
    188.电影月报
    189.电声
    190.新华画报
    191.新影坛
    192.中国影讯
    193.上海影讯
    194.上海生活
    195.华北影画
    196.电影艺术
    197.当代电影
    198.电影文学
    199.电影评介
    200.电影新作
    201.【日】经济新闻
    7具体内容根据各版本张善琨传记或相关资料整理而成。参见左桂芳姚立群编.童月娟——回忆录暨图文资料汇编[M].台北: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2001;艾以.上海滩电影大王张善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陈蝶衣.张善琨先生传记:中国影坛巨人[M].大华书店,1958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