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鲁迅杂文诗性品格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认为,杂文是鲁迅一种独特的生命形式,是其浓烈的诗性精神、丰沛的诗性情感,发达的诗性思维以及老辣的诗性语言共同酿造的诗性结晶。这种包蕴于“匕首投枪”外貌之下的独特品格,是鲁迅杂文的独创,其非凡的价值在于从思想和艺术两方面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杂文的品质,使其突破了古文的藩篱,完成了现代性的质变。
     这里所谓的“诗性”,具深浅两层涵义,浅层指诗歌的特性,如抒情性、形象性、音乐性等;深层则指文章之灵魂,是文本的精神底蕴,一种具有诗化哲学意味的整体气氛。因此,“鲁迅杂文的诗性品格”,则非指鲁迅杂文中那些偏于抒情类的杂感,由于诗歌艺术的渗透而形成的某些诗性外形特征,而是指鲁迅的全部杂文在整体上所具有的,一种由他的诗性精神、诗性情感、诗性思维和诗性语言共同熔铸而成的内在的诗性品质,它将鲁迅的杂文创作推至诗性的境界。
     第一章阐释了鲁迅杂文的诗性精神。所谓“诗性精神”可以解释为作家内心世界中那些具有“诗性”的主体精神,它不仅仅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抒情情感的精神”,还应包括那些具有诗性特质的人格意志、个性气质、创造能力,比如纯真、大爱、独立、自由等等。鲁迅杂文的诗性精神主要体现为三方面,即人格的独立不倚、心灵的大爱无伪和艺术个性的天马行空。他一贯所倡扬的“个人主义”和以此为基础的“立人”思想,与他始于怀疑,而不止于信仰和“自我生命体验式”的思想方法,均呈现出“独立不倚”的诗性精神。鲁迅的“爱”是一种充满了神圣感和使命感,充满了强烈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的人间大爱。他的“诚”,不仅表现为真实,坦率,无伪,更重要则是表现为爱憎分明,敢爱敢恨,不折不扣,绝少温吞等等这些特质。至于他那“天马行空”的创造力,从表象上来看体现为“恣意”和“博大”,而从就本质上来看则是其“自由”心灵的外现。
     第二章探讨了鲁迅杂文的诗性创造。本章从诗性情感、诗性思维和诗性语言这三方面详尽论述了鲁迅杂文的诗性创造。诗性情感与诗性思维,是鲁迅杂文“诗性品格”形成的最重要的两大基元。鲁迅杂文的“诗性情感”,乃是一种富有激情的,积郁着创伤情结、忧患情结和孤愤情结的,以爱为中心的交错缠绕的十分繁复的情感系统,一种审美化的高洁、真挚、深刻且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情感。其诗性思维,则主要体现为意象思维和想象思维。意象思维不仅使他的文章达到了一般论文所具有的揭示事物本质的高度,而且还使其具有超越于那些政论文章的形象性、深刻性和韵味性;想象思维则充分地调动了他的知识储备和阅历学养,将中今中外与眼前事物联系起来,大大增强了说理的效果。鲁迅杂文的“诗性语言”,不仅表现为言简意深,具有隐喻性、暗示性、画意性、音乐性和陌生化,而且因体现着鲁迅的自由、诗意的生命状态和天马行空的创造精神,而呈现出超强的表现力和独异的个性,其基本风格可概括为:“老辣”,即“老到”,“辛辣”。
     第三章论述了鲁迅杂文的诗性渊源。与“诗性品格”密切相关的成因有三:1.鲁迅沉郁的诗性气质、深厚的杂学修养以及丰富的人生经历;2.植根于中国诗性的传统文化土壤。不仅鲁迅杂文的思维方式中所运用的融和着诗性情感的诗性思维体现了中国的这种诗性的传统思维,而且他那言简意深,凝练隽永、具有音乐性、画意性的,极富表现力的诗性语言,从根本上说同样都得力于它的载体即蕴藏着诗性特征的汉字。3.与屈原、庄子、嵇康和尼采等人的“精神相遇”。鲁迅在借鉴和吸收艺术营养的过程,与中国作家之间并非是被动或主动的关系,而是一种“精神相遇”的关系。与其说是那些作家及其作品影响了鲁迅,不如说是鲁迅在与那些和自己个性志趣相投的作家的深刻共鸣中,激活和强化了自己许多潜在的精神力量和诗意情怀。比如,就鲁迅杂文所显示出的独立不倚、大爱无伪、天马行空的诗性精神而言,就是在与中外很多作家的“精神相遇”中得到确认、丰富和升华的。其中,屈原的爱国主义和个性主义,庄子的瑰丽文采和自由精神,嵇康的长于辩难和刚烈不阿,以及尼采的独立个性和破坏精神与鲁迅的“精神相遇”最具代表性。
     第四章论析了鲁迅杂文的诗性价值。鲁迅的诗性杂文突破了古文传统的藩篱,不仅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杂文艺术品位,而且扩大了它的精神格局,使其具有了“天马行空”的大精神,而成为现代知识分子通过传媒彰显独立精神和自由意志的一种渠道。1.“杂文”概念七要点:1)古已有之;2)以知识分子为创作主体;3)以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为旨归;4)以现代传媒为物质基础;5)与中国人特有的思维习惯相契合;6)以独立意志、自由思想和批判意识为内在精神;7)以幽默讽刺为审美基调。2.鲁迅的诗性杂文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杂文的艺术品质。它取材于更为具体的现实生活,开掘得更有深度,形象与议论可谓水乳交融,讽刺效果更加完美,往往富有多重意味,张力十足;2.鲁迅的诗性杂文使中国杂文在精神品质上冲破古文传统的藩篱,脱胎换骨,实现了现代性的完型。鲁迅杂文所具有的“独立不倚”的诗性精神,远远超越了古人所崇尚的“个人主义”,使得中国杂文完全克服了内在的危机,拥有了前所未有的批判和反抗的现代精神;鲁迅杂文所具有的“大爱无伪”的诗性精神,远远超越了古人所崇信的“仁者爱人”的境界,使得中国杂文不再只是文人用以忧国忧民,抒怀把玩的工具,而变成了作家是与大众一起直面人生,充满人间情怀的小品文。3“诗性”杂感是鲁迅杂文的独创,这种独特的诗性品格大大增强了杂文用于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的批判力度。
     总之,鲁迅杂文是其强烈诗性精神、浓郁的诗性情感、发达的诗性思维以及老辣的诗性语言共同酿造的诗性结晶。“诗性品格”是鲁迅杂文最重要的艺术本质之所在。
This paper thinks Lu Xun's essays are a unique form of life and a poetic crystallization brewing its powerful poetic spirit, plenty of poetic emotions, developed poetic wisdom and exquisite and hot poetic language. This unique character in the "dagger gun" appearance is the original of Lu Xun's essays, its outstanding value lies in two aspects from the ideological and artistic greatly improved the quality of Chinese essays, make its breakthrough the charm of ancient prose completed the qualitative change of modernity.
     "Poetic" includes two shades of meaning:the shallow layer of that means lyric, image, and rhythm; What in-depth refers to the soul of the article, the spirit essence of the work, a philosophical poem with the overall atmosphere. The poetic character of Lu Xun's essays is not the means of Lu Xun's essays of lyrical style who leans to the penetration of poetry, because some of the poetic formed contour features, but means all the essays in Lu Xun's overall have a kind by his poetic spirit, poetic emotions and thinking and poetic language common in casting of poetic quality within, it pushes Lu Xun's essays to the poetic creation.
     The first chapter illustrates the poetical spirit of lu xun's essays. The "poetic spirit" could be interpreted as writer who has the inner world of the "poetic" subject spirit, it means more than just the creation subject's "lyric emotional spirit", still should include those who have poetic qualities personality will, personality and creativity, such as pure, great love, independence, and freedom, etc. Poetic spirit of Lu Xun's essays mainly embodied in three aspects, namely, the independent personality, love of spirit and sincere, and unconstrained style. He has always the advocacy of "individualism" and the "basis" thought, and made his doubts, and began than beliefs and "self life experience type" thought method,both showed "independence doesn't lean on" poetic spirit. Lu Xun's "love" full of sacredness and mission, filled with a strong sense of social and humanitarian world big love. His "sincerity" not only express to real, frank, no more important is performance for the aizeng clear, dare to love dare to hate, etc. These traits are seldom. His powerful and unconstrained style creativity, judging from the apparent embodied in the "willful" and "great", essentially is its "freedom" of mind.
     The second Chapter discusses the poetic creation of lu Xun's essays. This chapter from the Angle of emotion, poetic thought and poetic language. These three aspects of lu Xun's essays detail discusses the poetic creation. Poetic emotions and poetic wisdom is lu Xun's essays "poetic character" formed the most important two big basic elements. Lu Xun's essays "poetic emotions" is a rich passion, trauma complex, lonely and anger complex and anxiety in love as the center, the very complicated crisscross winding emotional system, a kind of aesthetic jie, sincerity, profound and artistic emotion with universal meaning. Poetic wisdom is mainly embodied in image thinking and imagination thinking. Image thinking not only makes his articles reached with the general thesis reveals the essence of height, but also make it has surpasses those articles on politics vivid, profundity and lasting appeal. Imagine thinking fully mobilized his knowledge reserves and experience, knowledge of Chinese and foreign and immediate things this link, greatly enhances the reasons things out the effect. Lu Xun's essays "poetic language", not only obvious meaning deep, adopting performance with metaphorical, suggestion, painting, but also because musical and defamiliarization embodies Lu Xun freedom, poetic life state and unconstrained imagination creative spirit, and present surplus strong expressive and unique personality. Its basic language style can be summarized as:"exquisite and hot".
     The third chapter discusses the origin of Lu Xun's essays poetic. "poetic character" closely related causes has three aspects:1.The poetic temperament, Lu Xun's melancholy of deep miscellaneous learn accomplishment and rich experience of life 2. The poetic traditional culture rooted in Chinese soil. Not only thinking of Lu Xun's essays on the poetic emotions embraced the poetical thought embodies the Chinese poetic traditional thinking this, and he said it meaning deep, the musical, with meaningful, concise, extremely rich expression of connotations of poetic language, is essentially due to its carrier Chinese characters itself contain poetic features.3. "spiritual encounter" with Qu Yuan, Zhuangzi, Ji Kang and Nietzsche etc, Lu Xun in drawing on and assimilating, and the process of art nutrition between Chinese writer is not passive or active relationship, but a "spiritual encounter" relationship. It is rather than influenced by them. In the "spiritualencounter" relationship, Lu Xun'spotential spiritual strength and poetic feelings are inspired. For example, the independence, love and unconstrained imagination of Lu Xun's essays poetic spirit character is "spiritual encounter" confirmed in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many writers. Among them, Qu Yuan, Zhuangzi, Ji Kang's and Nietzsche arethe most representative.
     The fourth chapter of Lu Xun's essays analyzes the poetic value. Lu Xun's poetic essay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fencing, not only greatly promoted China's essay artistic taste, and expanded its spirit pattern, make its have the "powerful and unconstrained style" big spirit, and become a modern intellectual through media reveal independent spirit and free will a channel.1. "Essay" this concept with seven points: (1) ancient existing; (2) to intellectuals to the creation subject, (3) to social criticism and civilized criticism for eradicating; (4) the modern media for material base; (5) and Chinese unique thinking habit (6) with independent will, free thought and criticism consciousness for inner spiritual; (7) with humorous irony for aesthetic fundamental key. 2. Lu Xun's poetic essay greatly increase the artistic quality of Chinese essays. It dealt with more specific real life better, and to dig the depth, image and comment is a cozy, ironic effect; 2. Lu Xun's poetic essay makes China essays in up to break traditional spiritual character charm of ancient prose shadowfax, realizing the gestalt of modernity. Lu Xun's essays have independence poetic spirit, are far beyond the ancients advocated by "individualism", make China essays completely overcome the inner crisis, have unprecedented criticism and resist modern spirit; Lu Xun's essays have big love poetic spirit, are far beyond what the ancients praised highly nature "love is the lover", making Chinese essays no longer just to the tools to concern about country, but a writer to fance the public and social reality, and full of earth along the familiar feelings.3. Poetic style of Lu Xun's essays are original, this unique poetical character greatly improves the essays for social criticism and civilization critical strength.
     In a word, Lu Xun's essays are crystallization of its strong poetic spirit, rich poetic emotions, developed poetic wisdom and the poetic language.thus poetic. "Poetic charact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artistic nature of Lu Xun's essays
引文
[1]冯雪峰,鲁迅与中国民族及文学上的鲁迅主义,冯雪峰忆鲁迅,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132。
    [2]李建中,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长沙: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第1页。
    [3]鲁迅,汉文学史纲要,鲁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435页。
    [4]周汝昌,骥尾篇,负暄锁话,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9月第1版,224页。
    [5]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2版,第166、167、75、89页。
    [6]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12月第1版,第289、288、249、248、250、261、259、256页。
    [7]转引自黎志敏,诗学建构:形式与意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16页。
    [8]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月版,第88页。
    [9](英)赫兹列特等,十九世纪英国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219页。
    [10]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8月版,第168页。
    [11]海德格尔语。转引自徐岱,向诗而思:关于艺术的的诗性品质的阐释,西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月,第33卷,第1期。
    [12]马钦忠,语言的诗性智慧,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80页。
    [13]徐中玉,序,《诗性语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1页。
    [14]鲁迅,坟·摩罗诗力说,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70、68、101、102、84、71页。
    [15]转引自余松:论诗性意义,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1月第32卷第1期。
    [16]贾平凹、曾令存,《关于散文创作对话》,《东方文化》,2003年第3期。
    [17]陈剑晖,诗性散文,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第5、10、36页。
    [18]鲁迅,华盖集续编·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90、289、292页。
    [19]鲁迅,华盖集·题记,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5、3、4页
    [20](德)M·海德格尔,诗·语言·思,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第189页。
    [21]郜元宝,鲁迅六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90、100、267、107页。
    [22]朱晓进,鲁迅的文体意识及其文体选择,文艺研究,1996年第6期。
    [23]李长之,鲁迅批判,北京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02、145、147、151、137、138、136、146页。
    [24]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徐懋庸作《打杂集》序,鲁迅全集(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302、301页。
    [25]转引自唐弢,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5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8月第1版,第1072页。
    [26]朱晓进,鲁讯对杂感文的偏爱及其主要原因,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4期。
    [27]鲁迅,坟,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166、171、169、170页。
    [28]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儗播布美术意见书,鲁迅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52页。
    [29]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6月第1版,第448页。
    [30]张梦阳,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1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8月第1版,第11、102、184、293、666、709、1136、1312,1323,1324页
    [31]张梦阳主编,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2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8月第1版,第700、1002、1186页。
    [32]冯雪峰,冯雪峰忆鲁迅,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第132页。
    [33]许寿裳,挚友的怀念——许寿裳忆鲁迅,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09、12页
    [34]李欧梵,铁屋中的呐喊,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11、107页。
    [35]唐弢,反抗绝望·原版序——一个应该大写的文学主体——鲁迅,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第13页。
    [36]陈丹青,笑谈大先生,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第5页。
    [37]郜元宝,鲁迅一百句,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第1页。
    [38]顾彬,不反思吃人,鲁迅就过时了,南方周末,2006年12月19。
    [39]冯雪峰:鲁迅与中国民族及文学上的鲁迅主义,冯雪峰忆鲁迅,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132
    [40]唐弢,鲁迅杂文的艺术特征,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5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8月第1版,第1072页。
    [41]阎庆生,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5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8月第1版,第1165页。
    [42]袁良骏,现代散文的劲旅,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年版,第76、83、210、217页。
    [43]沈金耀,鲁迅杂文诗学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第73、69、100页。
    [44]肖剑南,鲁迅散文“释愤抒情”的理论探源,嘉应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5年8月。
    [45]皮远长,“无非借此来释愤抒情”——浅谈鲁迅杂文的情感表达,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
    [46]王嘉良,《诗性传达与审美创造——鲁迅杂文的诗学意义阐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1版
    [47]姜振昌、孙思信,鲁迅杂文文体的根本特征,东岳论丛,1993年第1期。
    [48]鲁迅,译文序跋集,《苦闷的象征》引言,鲁迅全集(第10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57页。
    [49]参见姜剑云,《太康文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6月第1版。
    [50]刘再复,论文学的主体性,文学评论,1985年12月第6期。
    [51]李山:楚辞选译,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144页。
    [52]鲁迅,坟·文化偏至论,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47、58、52、54、57、55页。
    [53]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破恶声论,鲁迅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7、30页。
    [54]鲁迅:坟·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25、224、228、229、227页。
    [55]鲁迅,坟·论照相之类,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193、194页。
    [56]鲁迅,坟·再论雷锋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04页。
    [57]鲁迅,华盖集·“碰壁”之余,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126、127页。
    [58]鲁迅,华盖集续编·学界的三魂,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21页。
    [59]鲁迅,华盖集续编·“死地”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82页。
    [60]鲁迅,南腔北调·谚语,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557页。
    [61]鲁迅,热风,三十八,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32页。
    [62]鲁迅,坟·我之节烈观,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 129、130、123页。
    [63]鲁迅,呐喊·狂人日记,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451页。
    [64]鲁迅,南腔北调·小品文的危机,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593、592页。
    [65](日)竹内好,近代的超克,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2005年版,第12页。
    [66]汪晖,反抗绝望,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页。
    [67]孙郁,编选后记,红色光环下的鲁迅,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91页。
    [68]魏韶华,“林中路”上的精神“相遇”,中国博士论文全文数据库,2004年1月。
    [69]孙郁,编选后记,红色光环下的鲁迅,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88页。
    [70]鲁迅,两地书·250331致许广平,鲁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471页。
    [71]鲁迅,呐喊·自序,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441、438、439、437页。
    [72]鲁迅,而已集·答有恒先生,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474页。
    [73]鲁迅,三闲集·文艺与革命,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85页。
    [74]鲁迅,且介亭杂文·门外文谈,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104、105页。
    [75]汪晖,反抗绝望·新版导论(代)“死火”重温,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26页
    [76]郜元宝,鲁迅精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第222页。
    [77]鲁迅,二心集·“硬译”与“文学的阶级性”,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08页。
    [78]鲁迅,二心集·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38页。
    [79]钱理群,与鲁迅相遇,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8月第1版,第165页。
    [80]鲁迅,坟·题记,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4、3页。
    [81]鲁迅,华盖集续编·小引,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195页。
    [82]鲁迅,两地书,250318致许广平,鲁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466页。
    [83]鲁迅,书信250411致赵其文,鲁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477页。
    [84]鲁迅,华盖集续编·新的蔷薇,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308页。
    [85]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新的世故,鲁迅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186页。
    [86]鲁迅,华盖集·北京通信,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54页
    [87]鲁迅,坟·杂忆,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336、233页。
    [88]黄健,反省与选择,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版,第220、42、221、222页。
    [89]鲁迅,热风·四十一,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341、339页.
    [90]鲁迅,而已集·小杂感,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556页。
    [91]吕俊华,艺术与癫狂,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第266、269、65、63。
    [92]朱寿桐,孤绝的旗帜,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第29页。
    [93]鲁迅,热风·随感录二十五,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313、311页。
    [94]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五,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322、321页。
    [95]鲁迅,热风·随感录三十八,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328页。
    [96]鲁迅,热风·六十一不满,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376页。
    [97]鲁迅,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469页。
    [98]鲁迅,集外集.题《彷徨》,鲁迅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156页。
    [99]鲁迅,集外集·自嘲,鲁迅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151页。
    [100]鲁迅,两地书·250530致许广平,鲁迅全集(第1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493。
    [101]鲁迅,坟·我们怎样做父亲,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138、140页。
    [102]鲁迅,集外集拾遗·《十二个》后记,鲁迅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312版。
    [103]鲁迅,南腔北调集·作文秘诀,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631页。
    [104]鲁迅,华盖集·通讯,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7页。
    [105]鲁迅,二心集·“友邦惊诧”论,(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369页。
    [106]鲁迅,华盖集续编·无花的蔷薇之二,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79页。
    [107]鲁迅,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87页。
    [108]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七论“文人相轻”——两伤,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419页。
    [109]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死,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635页。
    [110]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关于章太炎先生的二三事,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565页。
    [111]鲁迅,且介亭杂文·记刘半农君,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75页。
    [112]鲁迅,写在《坟》后面,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99、298、300、301页。
    [113]张承志,再致先生,读书,1999年7月第7期。
    [114]黄乔生,关于鲁迅精神的二三基点,北京鲁迅博物馆网站。
    [115]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挚友的怀念,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116]鲁迅,野草·希望,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182页。
    [117]鲁迅,热风·六十六生命的路,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386页。
    [118]王进,论诗性的表现论特征,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
    [119]鲁迅,而已集·反“漫谈”,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484页。
    [120]鲁迅,南腔北调·谈金圣叹,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542-543页。
    [121]鲁迅,热风·题记,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308页。
    [122]鲁迅,华盖集续编·杂论管闲事·做学问·灰色等,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03页。
    [123]鲁迅,准风月谈·前记,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199页。
    [124]鲁迅,准风月谈·夜颂,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04页。
    [125]鲁迅,准风月谈·二丑艺术,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07页。
    [126]鲁迅,准风月谈·查旧账,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46页。
    [127]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白莽作《孩儿塔》序,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512页。
    [128]庄森,论鲁迅杂文的自由思想,文艺理论研究,2002年第6期
    [129]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2版,第125、72页。
    [130]鲁迅,而已集·读书杂谈,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458-459页。
    [131]金元浦,当代文艺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版,第75页。
    [132]童庆炳、程正民,文艺心理学教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152页。
    [133]黎志敏,诗学建构:形式与意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第22页。
    [134]胡家祥:文艺的心理阐释,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第108、121、122、87、89页。
    [135]别林斯基,别林斯基论文学,新文艺出版社,1958年版,第26页。
    [136]黑格尔,美学(第1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95-296页。
    [137]鲁迅,华盖集·并非闲话,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81页。
    [138]茅盾,《鲁迅论》,红色光坏下的鲁迅,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28页。
    [139]鲁迅,南腔北调·论“赴难”和“逃难”,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488页。
    [140]鲁迅,二心集·中华民国的新“堂·吉诃德”们,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362页。
    [141]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隐士,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32页。
    [142]鲁迅,三闲集·怎么写——夜记之一,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18页。
    [143]鲁迅,华盖集续编,无花的蔷薇,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72-273页。
    [144]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写于深夜里,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519页。
    [145]鲁迅,华盖集·杂感,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51页。
    [146]鲁迅,华盖集续编·《阿Q正传》的成因,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11月版,第398页。
    [147]鲁迅,且介亭杂文末编,我要骗人,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506页。
    [148]鲁迅,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175页。
    [149]李泽厚,现代思想史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6月第1版,第115、114页。
    [150]鲁迅,野草·题记,鲁迅全集(第2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163页。
    [151]鲁迅,准风月谈·后记,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402页。
    [152]郁达夫,《鲁迅的伟大》,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5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8月第1版,第700页。
    [153]白居易,白居易笺校(第4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第35页。
    [154]刘士林,“诗化的感性”与“诗化的理性”,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1月第38卷第1期。
    [155]郝书翠:诗性思维与中国传统文化,青海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
    [156]曾杰,张树相:社会思维学,人民出版社,1996。第123页。
    [157]陈明,《艺术创新思维概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17,第166页。
    [158]刘再复,论鲁迅杂感文学中的“社会相”类型形象,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5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8月第1版,第1113页。
    [159]王吉鹏、李春林,鲁迅及中国现代文学散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第1版。
    [160]转引自隋清娥,鲁迅小说意象主题论,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11月版,第13页。
    [161]庞德语。伍蠡甫,西方古今文论选,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422页。
    [162]鲁迅,准风月谈·爬和撞,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78-279页。
    [163]鲁迅,坟·春末闲谈,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15页。
    [164]鲁迅,准风月谈·“揩油”.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69页。
    [165]鲁迅,坟·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87页。
    [166]金波,意象的生成机制及超象显现功能.人文杂志,1991年第6期。
    [167]冯光廉、刘增人、谭桂林,多维视野中的鲁迅,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第5页。
    [168]鲁迅,伪自由书·推背图,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97页。
    [169]苏珊·朗格,艺术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24页。
    [170]引自朱广贤,文艺想象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第14页、23、282页。
    [171]参见谭容培、颜翔林,想象:诗性之思和诗意生存,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
    [172]鲁迅,伪自由书·言论自由的界限,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112-123、122
    [173]鲁迅,二心集,上海文艺之一瞥,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305页。
    [174]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至九),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436页。
    [175]鲁迅,二心集·宣传与做戏,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345页。
    [176]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关于《小说世界》,(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138页。
    [177]坟·论睁了眼看,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52、251、255页。
    [178]高旭东,世纪末的鲁迅论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第259-260页。
    [179]陈平原,分裂的趣味与抵抗的立场——鲁迅的述学文体及其接受,文学评论,2005年第5期。
    [180]郜元宝,“胡适之体”和“鲁迅风”,文学评论,1998年第1期。
    [181]什克洛夫斯基,艺术作为手法,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77页。
    [182]罗兰·巴尔特,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美学文艺学方法论(下),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版,第535页。
    [183]巴赫金,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巴赫金全集(第4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276页。
    [184]转引自黄琼英,鲁迅作品语言历时研究,中国知网,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7年第3期,第2、111页。
    [185]童庆炳,文学语言论,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3期。
    [186]参见马钦忠,语言的诗性智慧,北京:学林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第80页。
    [187]转引自张丽丽、崔梦楼,略论散文语言的音乐美,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9月,第3卷,第3期。
    [188]朱光潜,谈文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版,第190页。
    [189]英伽登语。引自鲁枢元,超越语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第152页。
    [190]马大康,诗性语言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第103页。
    [191]鲁迅,二心集·答北斗杂志社问,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373页。
    [192]鲁迅,而已集·革命时代的文学,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442页。
    [193]鲁迅,二心集·我们要批评家,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46页。
    [194]鲁迅,而已集·扣丝杂感,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508、509页。
    [195]吴中杰,鲁迅的艺术世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196]鲁迅,南腔北调·我怎么做起小说来,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526页。
    [197]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文坛三户,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353页。
    [198]鲁迅,坟·寡妇主义,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82页。
    [199]鲁迅,伪自由书·航空救国三愿,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19页。
    [200]鲁迅,伪自由书·观斗,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9页。
    [201]鲁迅,两地书·19250408,鲁迅全集(第11),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第476页。
    [202]鲁迅,南腔北调集·辱骂和恐吓决不是战斗,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465、466页。
    [203]鲁迅,19350125致增田涉,鲁迅全集(第1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341页。
    [204]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郁达夫文集(第6卷),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3年1月第1版,第272页。
    [205]鲁迅,华盖集续编·我还不能“带住”,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年11月版,第260页。
    [206]老舍,鲁迅先生逝世二周年纪念,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2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8月第1版,第1002页。
    [207]鲁迅,且介亭杂文·序言,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3页。
    [208]王富仁,鲁迅有其完整的语言系统,《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6期。
    [209]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327页。
    [210]鲁迅,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525、538页。
    [211]郁达夫语。转引自姚春树,20世纪中国杂文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第350页。
    [212]鲁迅,集外集·序言,鲁迅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5页。
    [213]鲁迅,三闲集·我和《语丝》的始终,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176页。
    [214]来华强,论鲁迅语言魅力的成因,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215]钱理群,与鲁迅相遇,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8月第1版,第139页。
    [216]刘泉,试谈鲁迅现代诗性语言的建构,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第1期。
    [217]许寿裳,鲁迅旧体诗集·跋,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第109页。
    [218]转引自阎庆生,鲁迅创作心理论,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第141页。
    [219]周建人语。转引自阎庆生,鲁迅创作心理论,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第1版,第73页。
    [220]蒙培元,中国哲学主体思维,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82-188页。
    [22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01、102页。
    [222]帕默尔,语言学概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99页。
    [223]张梦阳,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5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8月第1版,第75页。
    [224]王吉鹏,鲁迅世界性的探寻——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225]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从帮忙到扯淡,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356页。
    [226]鲁迅,南腔北调·“论语一年”,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858页。
    [227]郑家健,传统的影响:在误读与契合之间——从文学史角度重识鲁迅与庄子之关系,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1月第1期。
    [228]刘师培,中国中古文学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44页。
    [6]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再论“文人相轻”,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309页。
    [230]参见顾琅川、顾红亚,越文化视野中的鲁迅与嵇康,鲁迅研究月刊,2005第1期。
    [231]鲁迅,华盖集·忽然想到五至六,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47页。
    [232]参见姚春树,20世纪中国杂文史(上),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第3页。
    [233]鲁迅,《伪自由书》前记,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4页。
    [234]鲁迅,花边文学·商贾的批评,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592页。
    [235]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做“杂文”也不易,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418页。
    [236]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1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8月第1版,第819页。
    [237]转引自姚春树,20世纪中国杂文史(上),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第23.页。
    [238]孔另竟,论文艺杂感,俞桂元主编,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09页。
    [239]参见甘智钢,论鲁迅小说中的杂文化倾向,中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1期。
    [240]王富仁,中国现代主义文学论,天津社会科学,1996年第5期。
    [241]周海波,现代传媒视野中的中国现代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5月第1版,第23页。
    [242]姚春树,20世纪中国杂文史(上),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第1版,第5页.
    [243]鲁迅,集外集·《穷人》小引,鲁迅全集(第7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106页。
    [244]鲁迅,伪自由书·现代史,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96页。
    [245]鲁迅,准风月谈·谈蝙蝠,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13页。
    [246]鲁迅,南腔北调集·小品文的危机,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591页。
    [247]高旭东,论鲁迅与屈原的深层精神联系,鲁迅研究月刊,2004年第6期。
    [248]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年6月第1版,第25页。
    1.鲁迅:鲁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
    2.中国新文学大系,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8月版。
    3.周作人:周作人散文,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4.胡适:胡适文集,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5年6月版。
    1.(瑞士)索绪尔著,高名凯译: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80年11月版
    2.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3.(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6年版。
    4.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12月第1版。
    5.韩民青:现代思维方法学,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6.邱仁宗:当代思维研究新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7.张恩宏:思维与思维方式,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年。
    8.曾杰,张树相:社会思维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9.蒙培元:中国哲学主体思维,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8月版。
    10.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1姚春树:20世纪中国杂文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版
    12.(德)M·海德格尔著,彭富春译:诗·语言·思,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1年2月第1版。
    13.马以鑫:中国现代文学接受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第1版。
    14.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第2版。
    15.(美)阿尔弗莱德·怀特海:思想方式,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16.(日)伊藤虎丸著,李冬木译:鲁迅与日本人:亚洲的近代与“个”的思想,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7.(德)瓦尔特·本雅明著,王才勇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18.朱广贤:文艺想象论,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年3月第1版。
    19.吴兴人:中国杂文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版。王纯菲:诗——生存体验的世界,辽宁大学出版社,2002年6月第1版。
    20.蒙培元:情感与理性,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1.姜剑云:太康文学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3年6月第1版。
    22.钱谷融鲁枢元主编,文艺心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23.陈平原: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6月版。
    24.陈平原:中国散文小说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
    25.陈剑晖:中国现当代散文的诗学建构,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
    26.马钦忠:语言的诗性智慧,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版。
    27.朱寿桐:孤寂的旗帜——论鲁迅传统及其资源意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3月第1版。
    28.马大康,诗性语言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
    29.邓晓芒、赵琳:西方哲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30.胡家祥,文艺的心理阐释,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第1版。
    31.马建中: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长沙: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第1版。
    32.陈明:艺术创新思维概论,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33.王先霈:中国文化与中国艺术心理思想,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6月第1版。
    34.刘纲纪:艺术哲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35.[日]厨川白村著,鲁迅译:苦闷的象征,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
    36.万志全:艺术化语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
    37.李建中、吴中胜、褚燕:中国古代文论诗性特征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38.刘小枫:诗化哲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第1版。
    39.郭预衡:中国散文史长编,太原:山西出版集团,2008年1月版。
    40.李泽厚: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41.黎志敏:诗学建构:形式与意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第1版。
    42.苏琪:艺术心理学原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43.陈剑晖:诗性散文,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44.吕俊华:艺术与癫狂,北京:作家出版社,2009年3月第1版。
    45.朱光潜:文艺心理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
    4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生活读者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5月第1版。
    47.金元浦:当代文艺心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7月第1版。
    1.曹聚仁:鲁迅评传,北京:东方出版社,1999年版。
    2.李何林主编:《鲁迅年谱》(增订本)(共四册),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3.张梦阳:《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二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8月第1版
    4..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
    5.李长之:鲁迅批判,北京:北京出版社,2003年1月版。
    7.张梦阳:中国鲁迅学通史,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8.李欧梵著尹慧珉译:铁屋中的呐喊,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9.钱理群:心灵的探寻,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10.汪晖:反抗绝望——鲁迅及其文学世界,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11.孙玉石:《野草》研究,北京:北京大学,2007年1月版。
    12.王富仁:《中国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
    13.王吉鹏:鲁迅世界性的探寻——鲁迅与外国文化比较研究史,辽宁人民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
    14.阎庆生:鲁迅创作心理论,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
    15.郑家建:被照亮的世界——《故事新编》诗学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1年5月。
    16.孙郁:鲁迅:20世纪中国最忧患的灵魂,北京:群言出版社,1993年版。
    17.郜元宝:鲁迅六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18.高远东:现代如何“拿来”——鲁迅的思想与文学论集,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19.冯光廉、刘增人、谭桂林,多维视野中的鲁迅,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1版。
    1.王吉鹏:注目伟大存在的时空——鲁迅杂文、诗歌研究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
    2.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1卷),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8月第1版,第819页。
    3.袁良骏:现代散文的劲旅,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9月版。
    4.阎庆生: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第5卷),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6年8月第1版,第1165页。
    5.王嘉良,《诗性传达与审美创造——鲁迅杂文的诗学意义阐释》,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11版。
    6.沈金耀:鲁迅杂文诗学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年12月第1版。
    7.郝庆军:诗学与政治:鲁迅晚期杂文研究19331936,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