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劳动关系的灰色地带及其制度安排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灰色地带常被用来概括介于两种不同性质的区域之间,难以或者无法界定其究竟属于哪一区域的中间模糊地带。劳动关系的灰色地带则是一个在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之间存在的中间区域,如果把因使用劳动力而产生的社会关系比作一条有三个色段的光谱,那么在这条光谱上从左至右依次排列着劳动关系、劳动关系的灰色地带和劳务关系这样三个不同的色段,处于中间的色段就是劳动关系的灰色地带,其由于某些原因而不能适用劳动法。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是研究我国劳动关系灰色地带的前提,因此,本文首先对劳动关系的本质属性进行阐述,将其与灰色地带进行比较,界定出灰色地带的本质属性及特点。紧接着从企业方面、劳动者方面以及我国政策规定等方面分析劳动关系灰色地带产生的原因,进而介绍了劳动关系灰色地带的几种主要表现形式,最后结合域外劳动关系灰色地带的规定,对我国劳动关系灰色地带制度的安排进行了探讨。
A grey area is a term for a border in-between two things that is unclearly defined, a border that is hard to define or even impossible to define.A grey area of the labor relation means an area between the labor relation and the service relation. If we take a social relation which is produced by labor utilization as a spectrum ,there are three spectral colors :the labor relation,the service relation and the grea area lying between the labor relation and the service relation. The grea area is pruduc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laobr relation.The premise of studing the grey area of the labor relation is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s of the labor relation.The paper starts from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s of the grey area,then analyzes why the grey area of the laobor relation comed out.With the introductions of different forms in grey area,at last the paper gives some suggtions on the regulation of the grey area.
引文
1.冯彦君:《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法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
    2.石美遐:《非正规就业劳动关系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
    3.董保华:《劳动力派遣》,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
    4.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王全兴:《劳动法》,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6.杨燕绥:《劳动法新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7.常凯:《劳动关系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
    8.董保华:《劳动关系的法律机制》,上海交大出版社,2000年版。
    9.罗润东:《当代就业问题透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林嘉、杨飞、林海权:《劳动就业法律问题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
    社,2005年版。
    11.杨燕绥:《劳动与社会保障立法国际比较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1年版。
    12.黄河涛、赵健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劳动关系重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7年版。
    13.蔡昉 :《2002年: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城乡就业问题对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14.王建平:《特殊工种实用名录》,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5.劳动和社保障部、国际劳工局:《中国就业论坛:全球对话与共识》,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年版。
    16.沈琴琴、杨伟国:《全球视野下的劳动力市场政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
    17.罗润东:《中国劳动力就业:从转轨经济到知识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8.黄安余:《经济发展与劳动就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9.皮埃尔·卡赫克、安德烈·齐尔贝尔博格著:《劳动经济学》,沈文恺译,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0.菲利普·李维斯、阿德里安·桑希尔、马克·桑得斯:《雇员关系:解析雇佣关系》,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马渡淳一郎著:《劳动市场法的改革》,田思路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2.杜茨著、张国文译:《劳动法》,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金维刚:《我国非全日制就业问题研究》,载《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4期。
    2.石美遐:《从非正规就业的劳动关系看其社会保障问题》,载《中国劳动》,2005年第12期。
    3.顾栋:《从西方就业理论看非正规就业》,载《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4.时博、李新建:《非典型雇佣关系实证研究困境及其本土化问题探讨》,载《外国经济与管理》,2008年第5期。
    5.姚林、姚涛、马勇:《非全日制就业透析》,载《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6.刘文华:《非全日制劳动关系的法律问题研究》,载《中国劳动》,2004年第4期。
    7.卢天庆:《非正规就业研究回顾》,载《南方论刊》,2007年第12期。
    8.董保华、邱婕:《论“非标准劳动关系”与“共同雇主”》,载《上海企业》,2006年第5期。
    9.董保华:《论非标准劳动关系》,载《学术研究》,2008年第7期。
    10.张贾、吴冀:《日本劳资关系现状和劳动法制建设情况》,载《环球工运》,2008年第10期。
    11.齐焕成:《关于灵活就业的理性思考》,载《劳动保障世界》,2003年第10期。
    12.贾秀芬:《劳动关系多元化与农民工非典型劳动者的法律保障》,载《法学杂志》,2009年第2期。
    13.金荣标:《论退休返聘行为之法律性质》,载《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14.彭希哲、姚宇:《厘清非正规就业概念,推动非正规就业发展》,载《社会科学》,2004年第7期。
    15.胡放之:《拉美国家工业化发展模式就业与工资水平》,载《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第1期。
    16.张苏平:《关于“隐性就业”若干问题的分析》,载《经济研究参考》,2003年第66期。
    17.吕琳:《劳动关系特殊形态及其法律问题研究评述》,载《中国劳动》,2004年第4期。
    18. Daniel Foote:《美国劳动法的放松规制》,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19.李天国:《对日本劳务派遣法制定过程的考察》,载《环球劳动》,2002年第10期。
    20.侯力、于山梅:《日本劳务派遣业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载《现代日本经济》,2006年第6期。
    21.刘继同:《就业与福利:欧美国家的社区就业理论》,载《欧洲》,2002年第5期。
    1这里的劳务关系,也有学者称之为雇佣关系、民事关系等等,本文对此不作详细讨论,仅用“劳务关系”一词来表示与劳动关系不同的一种社会关系。
    2参见董保华:《劳动力派遣》,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第75页。
    3参见郭婕:《非典型劳动关系及其法律调整》,《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法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第189页。
    4参见石美遐:《非正规劳动关系研究》,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第7页。
    5参见[日]青木宗也、片冈升编:《注解法律学全集44劳动基准法Ι》,青林书院,1994年版,第112页。
    6黄越钦:《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
    8常凯:《劳动关系学》,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年版,第104页。
    
    9参见王全兴:《劳动法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6页。
    10参见田思路,贾秀芬:《契约劳动的研究——日本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35页。
    11参见丁金宏、冷熙亮:《中国对非正规就业概念的移植与发展》,载《中国人口科学》,2001年第6期。
    13王皎皎:《离退休人员就业权法律问题研究》,载《当代法学》,2008年第2期。
    14金荣标:《论退休返聘行为之法律性质》,载《浙江丽水广播电视大学学刊》,2008年第10期。
    
    15唐钧:《推迟退休年龄:适时、适势、适度》,载《学习月刊》,2006年第4期。
    16参见蒋月:《中国农民工劳动权利保护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第139页。
    17杨澜:《劳动力市场中家庭保姆的法律调整研究》,载《现代商贸工业》,2009年第15期。
    18王红芳、蓝光喜:《我国女性非正规就业现状的调查与困境分析》,载《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19参见曹培东、李文亚:《论大学生法律关系的多重性》,载《煤炭高等教育》,2006年第6期。
    20参见白晓戈:《顶岗实习期间伤害事故的处理与防范》,载《职业与教育》,2008年第3期。
    21杨政、黄威伟、梅筱君:《重庆地区兼职大学生权益的法律保障研究》,载《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
    22参见李凌云:《非标准劳动关系的类型化研究》,《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法保障》,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年版,第97页。
    23林更盛:《劳动契约之特征“从属性”》,载《中原财经法学全书》,2002年5月。
    24 [日]镰田耕一:《契约劳动者的概念和法的课题》,载《日本劳动法学会杂志》,2003年10月。
    25董保华:《锦上添花抑或雪中送炭——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的基本定位》,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3期。
    26董保华:《锦上添花抑或雪中送炭——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的基本定位》,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3期。
    27王红芳、蓝光喜:《我国女性非正规就业现状的调查与困境分析》,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28参见林晓云:《美国劳动雇佣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4页。
    
    29参见林晓云:《美国劳动雇佣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41页。
    30参见林晓云:《美国劳动雇佣法》,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页。
    31参见杨通轩:《部分时间劳动法律问题之探讨——兼论德国的部分时间劳动法制》,载《中正大学法学集刊》,1999年第2期。
    32田思路,贾秀芬:《契约劳动的研究——日本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21页。
    33参见郭婕:《非典型法律关系及其法律调整》,《和谐社会建设与社会法保障》,2008年版,第197页。
    34王松柏:《劳动基准法释义——施行二十年之回顾与展望》,载《台湾劳动法学会全书》,2005年5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