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选举制度中的权利救济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选举权利作为公民政治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政治利益的表达、人民主权的实现密切相关。权利救济理论表明,如果每种权利都能在既定的轨道中合法运行,就不存在救济问题。然而,现实生活向我们证明权利的实现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碍和侵害,这就使得救济成为必要的手段。因此,选举权利的实现不仅以宪法和法律所提供的制度保障为前提,在权利受到侵害时,还需要有一系列救济措施予以纠偏,以实现对受损权利的补救——此即权利救济制度。
     本人通过几年来对宪政理论和实践的研究和感悟深切地体会到,要实现尊重和保护公民基本人权的宪法蓝图,实现国家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共同发展,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目标,就必须以广大人民群众广泛、自觉的政治参与和社会参与为前提和起点,以公民政治权利的实现为保障。而选举权利作为公民的一项极其重要的政治权利,其实现不仅需要保障制度对其予以确认,也需要救济制度在其受到侵害时对其予以补救。因此,我选定了“中国选举制度中的权利救济研究”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
     本文的逻辑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章:选举权利的理论分析。本章试图从选举权利的本体论角度出发,分析选举权利的概念、性质和结构等基本理论问题,为此后进行的立论奠定基础。本文将“选举”界定为“在民主政治制度的背景下,具有选举资格的公民按照法定程序和方式,选择国家代议机关代表和某些国家公职人员的行为”,进而将村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的选举等排除在外。与此相适应,笔者将“选举权利”界定为“具有法定资格的公民依照法定的程序与方法参与选举或被选举为国家代议机关代表和某些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利”。本章指出,选举权利具有政治性、普遍性、平等性和竞争性等四大特点,尤其是其作为社会成员实现政治利益分配的资格,具有鲜明的竞争性。本章对选举权利的性质进行了比较分析,通过对固有权利说、社会职务说和权利兼职务说这三种较为典型的学说的介绍,更为赞同权利兼职务说,认为选举权利作为公民的一项重要政治权利,在行使这项权利时其前提是必须符合公共利益的需要。此外,本章也对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结构展开了详细分析。
     第二章:选举权利救济制度概述。本章在对选举权利救济制度展开论述之前,首先对选举权利保障制度进行了介绍。因为我们认为,选举权利保障是选举权利救济的前提,没有对选举权利保障制度的违反,也就谈不上选举权利救济的实施。在此基础上,笔者对选举权利救济的内涵、类型和前提进行了一一阐述,认为选举权利救济是当选举权利受到侵害时,相关主体得按照法律规定寻求自力解决或请求相关国家机关给予解决的机制。选举权利的救济途径分为三种基本类型:以罢免为典型表现方式的自力救济、选举监督和选举诉讼。其中,罢免是指选民或代议机关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在不称职的国家代议机关代表和某些国家公职人员任期届满之前用投票等法定方式剥夺其任职资格的行为。选举监督是指对选举过程的各类违法行为进行监督的活动的总称。选举诉讼是指相关权利主体围绕选举活动中的争议纠纷而向法定机构提起的诉讼。
     第三章:中国选举权利救济的历史、现状与不足。本章首先追溯了中国清末“预备立宪”时期、民国时期、新民主主义政权时期和新中国四个历史时期的选举权利救济制度的历史发展,并逐一分析了中国罢免、选举监督和选举诉讼的现状和不足。在深入分析这三种选举权利救济制度的现有法律规定的基础上,笔者认为,罢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罢免的理由缺乏明确性、程序缺乏完善性、权利主体明显偏移;选举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选举监督机构缺乏中立性、选民监督有名无实、选举监督的对象不全面;选举诉讼存在的问题是:选举诉讼的管辖机关缺乏专门性、程序设计存在缺陷、管辖范围比较狭窄。
     第四章:域外及中国港澳台地区选举权利救济的制度设置。本章对罢免、选举监督和选举诉讼进行了一一介绍。在罢免方面,笔者分别介绍了直接罢免和间接罢免的制度设置,而且由于这两项制度的“杀伤力”都很强,因此各国在运用时都抱持着十分谨慎的态度,轻易不启动罢免程序。在选举监督方面,着重分析了选举监督的主要途径和主要内容,并探讨了其与选举诉讼的关系。在选举诉讼方面,本章介绍了选举诉讼的管辖模式,在此基础上分别介绍了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中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的选举诉讼体制,并指出这些国家的选举诉讼体制既存在明显的区别,也有很多共通之处。
     第五章:中国选举权利救济制度的完善进路。针对第三章中提出的选举权利救济制度中存在的不足,本章相应地对三种选举权利救济制度分别提出了完善进路。首先,对于罢免制度的完善而言,主要是要明确罢免的理由、完善罢免的程序、转换罢免的方式;其次,对于选举监督制度的完善而言,主要是要设立专门的选举监督机构、设计严密的选举程序、引入适当的竞争机制;最后,对于选举诉讼制度的完善而言,主要是要设立专门的管辖机关、设计具体的诉讼程序、拓宽诉讼的受案范围。
     第六章:余论。在本章中笔者指出,尽管中国的选举制度设计与其他国家相比在很多地方并不落后,但在操作实践过程中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而这种差距并不能单纯通过我们前文所探讨的制度设计层面进行弥补。这就需要我们在完善制度本身之余,还必须创造有利于制度生存的主客观环境。此外,就选举权利救济制度而言,我们还必须关注特殊群体的权利保护,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选举权利救济制度的全方位完善。
As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itizen's suffrage, the electoral rights are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expression of political benefit and the realization of people's sovereignty. The theory of right relief indicates that if each right can move in legitimate track, there won't be any relief problem. However, the real life proves to us that the realization of right always encounter various hindrance and violation, this makes relief to be essential. Therefore, the realization of the electoral rights not only depends on the system safeguard which provided by Constitution and law, but also needs to have a series of relief measures to correct error when the rights receive violation, these measures are the relief system of rights.
     From the study and comprehension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nstitutional democratization, I become to know that if we want to realize the constitution blueprint of respecting and protecting the fundamental human rights, to achieve the communal development of the material, spiritual and political civilization, to comply the great objective of constructing harmonious society, we must take people's wide and conscious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s premise and beginning, and take the realization of citizen's political rights as safeguard. And the realization of electoral rights not only needs the guarantee system to confirm, but also needs the relief system to remedy when they receive violation. Therefore, I select "On the Rights Relief of the Electoral System in China" as the topic of my PhD thesis.
     The logical structure of this thesis is arranged as follows:
     Chapter one:Analysis of the electoral rights theory. This chapt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basic theoretical issues of concept, nature and structure of electoral rights, in order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subsequent arguments.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election" as "under the democracy system's background, the citizens who has the electoral qualifications choose the state representatives of representative organs and the conduct of public officials according to the legal procedure and way." Then the elections of village committee and other grass-roots mass autonomous organizations are excluded. Correspondingly, the author defines "the electoral rights" as "the rights for the legally qualified citizen to vote for or to be elected as the state representatives of representative organs and the conduct of public officials according to the legal procedure and way". This chapter points out that the electoral rights have four major characteristics:political nature, universality, equa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This chapter carries on a comparative analysis to the nature of the electoral rights, drawing assistance from introduction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ree theories:proper rights, social duty and combination of right and duty, it is considered in this chapter that the theory of combination of right and duty is more support. The author thinks that as important political right, the electoral rights must meet the public interest need in the exercise. In addition, this chapter also launches a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structure of the rights to vote and the rights to be elected.
     Chapter two:An overview of relief system of the electoral rights. Before launching the elaboration of the relief system of the electoral rights, this chapter first introduces the guarantee system of the electoral rights. Because we believe that it is the premise of the relief of the electoral rights, there will be no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medies if there is no violation of the guarantee of the electoral rights.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explains the connotation, the type and the premise of the relief of the electoral rights, and thinks the relief of the electoral rights is a mechanism for the relevant subjects to seek self-reliance or request the relevant state organs to give solution when their electoral rights are violated. The relief channel of the electoral rights is divided into three basic types:self-reliant relief which takes electoral recall as its model performance way, electoral supervising and electoral litigation. And the recall refers to the elector or the representative bodies deprive of the incompetent representatives of the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bodies and some national public officials during their tenure. Electoral supervising refers to a general name of the monitoring the activities of various types of violations during the electoral process. Electoral litigation refers to the lawsuit which initiated by the related subject surrounding the electoral campaign to the statutory authority.
     Chapter three:The histo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insufficiency of our country's relief of the electoral rights. This chapter first traces four historical periods of China's relief system of electoral rights:the late Qing Dynasty era, the Republic of China era, the new democratic regime era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era. And analyze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insufficiency of our country's system of electoral recall, electoral supervising and electoral litigation.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believes that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electoral recall are:the reason lacks clarity, the procedure lacks consummation, the right subject has obvious displacement;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electoral supervising are: the monitoring body lacks neutrality, the voters supervision is in name only, the object of supervision is not comprehensive;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electoral litigation are:the jurisdiction institution lacks technicality, the procedures are defective, the scope is rather narrow.
     Chapter four: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lief system of the electoral rights in overseas, Hong Kong, Macao and Taiwan. This chapter introduces the electoral recall, electoral supervising and electoral litigation one by one. For the electoral recall,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system establishment of the direct recall and the indirect recall separately, and because the "lethality" of these two systems is very strong, therefore countries hold a very cautious attitude when they use them, that is to say that they don't start the recall procedure easily. For the electoral supervising, 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 main way and content of the electoral supervising, and explores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electoral litigation. For the electoral litigation, this chapter introduces the jurisdiction pattern of the electoral litigation, on this basis, introduces the litigation system of the representative countries in the UK-US legal system and the mainland legal system. And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se systems not only have obvious difference, but also have common places.
     Chapter five:the approach roads of our country's relief system of the electoral rights. For the insufficiency of the relief system of the electoral rights proposed in the third chapter, this chapter proposes approach roads for the three kinds of relief system correspondingly. First,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lectoral system of recall, the main task is to clear the reasons, to improve the procedures and to transform the way of the electoral recall; Next, for the consummation of the electoral system of supervising, the main task is to set up a special electoral oversight body, to design strict electoral procedure, and to introduce suitable competitive system; Finally,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electoral system of litigation, the main task is to set up a special jurisdiction agencies, to design a specific procedure, and to expand the document scope of the lawsuit.
     Chapter six:Conclusion. In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despite our country's electoral system design are not lagging behind other countries in many places, but in the process of practice in operation, there is still a big disparity. And this disparity can not make up simply through the system design levels. This requires us to creat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environment for the survival of the system when we improve the system itself. In addition, we must also focus on protection of the rights of particular groups, only then like this, we can realize the all-round consummation of the relief system of the electoral rights.
引文
1参见程燎原、王人博著:《权利及其救济》,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55页。
    2[美]罗伯特·D·帕特南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3《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204页。
    4[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主编:《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朱曾汶、林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第9页。
    5转引自焦洪昌著:《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6转引自焦洪昌著:《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7转引自王浦劬主编:《选举的理论与制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8转引自王浦劬主编:《选举的理论与制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9胡盛仪、陈小京、田穗生著:《中外选举制度比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页。
    10转引自胡盛仪、陈小京、田穗生著:《中外选举制度比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页。
    11[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9页。
    12[英]戴维·M·沃克著:《牛津法律大辞典》,北京社会与科技发展研究所组织翻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284页。
    13《不列颠百科全书》第6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14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编:《政治学参考资料》1982年第3期,第17页。
    15转引自彭宗超著:《公民授权与代议民主——人民代表直接选举制度比较研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16吴大英等著:《比较立法制度》,北京: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第84页。
    17孙镁耀、刘书林主编:《选举工作手册》,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89年版,第2页。
    18蒋碧昆主编:《宪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59页。
    19胡盛仪、陈小京、田穗生著:《中外选举制度比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页。
    20董和平、韩大元、李树忠著:《宪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244页。
    21陈宏光撰:“论选举权的享有、限制与剥夺及其法律救济”,载《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22王浦劬主编:《选举的理论与制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23在中国,“代议机关代表”包括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和副主席。
    24在中国,“某些国家公职人员”包括国家元首、各级人民政府正副首长、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和各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25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宪法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125页。
    26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宪法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125页。
    27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宪法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316页。
    28选民知情权的相关信息应当包括:选举进行的全部情况和信息;候选人的个人品质、领导能力和素质、政策主张和政治见解等。
    29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宪法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9页。
    30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宪法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9页。
    31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宪法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32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宪法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16页。
    33[英] J·S·密尔著:《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55页。
    34王浦劬主编:《选举的理论与制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9页。
    35[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84页。
    36[美]乔·萨托利著:《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第285页。
    37胡位钧撰:“两种代表制理论之再评价”,载《法商研究》1998年第2期。
    38[美]菲利普·施米特、特丽·林恩·卡尔撰:《民主是什么,不是什么?》,载刘军宁编:《民主与民主化》,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4页。
    39[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序。
    40[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213页。
    41[美]乔·萨托利撰:《民主新论》,载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民主的再思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00页。
    42白钢、赵寿星著:《选举与治理:中国村民自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5页。
    43[法]让—马克·夸克著:《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王远飞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44[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郭官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264页。
    45王浦劬主编:《选举的理论与制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46王浦劬主编:《选举的理论与制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权利。
    49例如商务印书馆2000年出版的由胡盛仪、陈小京、田穗生合著的《中外选举制度比较》,就称为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50许志雄、陈铭详、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著:《现代宪法论》,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第224页。
    51许崇德主编:《中国宪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404页。
    52许志雄、陈铭洋、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著:《现代宪法论》,台北:元照出版公司1999年版,第223页。
    53王世杰、钱端升著:《比较宪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53页。
    54韩大元、周望舒撰:“试论被选举权享有者的资格限制”,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年第4期。
    55周叶中主编:《宪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页。
    56林纪东著:《比较宪法》,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0年版,第262页。
    57[奥]凯尔森著:《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4页。
    58周叶中主编:《宪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页
    59韩大元、周望舒撰:“试论被选举权享有者的资格限制”,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年第4期。
    60左潞生著:《比较宪法》,台北:正中书局1995年版,第167页。
    61李琦撰:“公民政治权利研究”,载《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3期。
    62汪地彻撰:“浅析被选举权与中国选举制度的完善”,载《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6期。
    63[奥]凯尔森著:《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98页。
    64董和平、韩大元、李树忠著:《宪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349页。
    65[美]乔·萨托利著:《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第89页。
    66参见[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60-61页。
    67[奥]凯尔森著:《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5页。
    68[古希腊]修昔底德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册),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4页。
    69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04页。
    70[挪]亚当普里泽沃斯基撰:《作为冲突的偶然结果的民主制度》,载[美]埃尔斯特、[挪]斯莱格斯塔德编:《宪政与民主——理性与社会变迁研究》,潘勤、谢鹏程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72页。
    71焦洪昌著:《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页。
    72参见王玉明著:《选举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9-46页。
    73参见谢瑞智著:《民主政治与选举罢免法》,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第33-37页;王雅琴著:《选举及其相关权利研究——美国选举个案分析》,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3-79页。
    74焦洪昌著:《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0-17页。
    75参见任瑞平撰:“选举争讼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5-7页。
    76[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8页。
    77[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9-20页。
    78[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31页。
    79[英]洛克著:《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9页。
    80王世杰、钱端生著:《比较宪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53页。
    81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宪法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316页。
    82转引自焦洪昌著:《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12页。
    83转引自焦洪昌著:《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页。
    84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宪法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301页。
    85[英]J·S·密尔著:《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101页。
    86从18世纪末开始,越来越多的人怀疑自然权利学说的真理性和客观性,并把“自然权利”、“天赋人权”斥为“谬误”。参见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88-289页。
    87王世杰、钱端升著:《比较宪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36页。
    88参见林纪东著:《比较宪法》,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0年版,第268页。
    89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宪法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316页。
    90具体可参见王世杰、钱端升著:《比较宪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53页;周叶中主编:《宪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页;张光博著:《宪法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76页。
    91毛泽东著:《论人民民主专政》,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0页。
    92“选举权是具有法定资格的人民(公民),以书面或非书面之方法,选举民主代表或公务员的权能。”参见林纪东著:《比较宪法》,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0年版,第262页。
    93焦洪昌著:《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94焦洪昌著:《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95 Arend Lijphart, Democracies:Patterns of Majoritarian and Consensus Government in twenty-one Countries,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4, p.1.
    96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4页。
    97焦洪昌著:《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3页。
    98宋冰编:《读本:美国与德国的司法制度及司法程序》,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9-140页。
    99参见焦洪昌著:《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
    100参见王浦劬主编:《选举的理论与制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91-95页。
    101参见于立深撰:“认真对待选民权利”,载《行政与法》2002年第8期。
    102[美]戈斯内尔、斯莫尔卡著:《美国政党和选举》,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107页。
    103参见吴大英、沈蕴芳著:《西方国家政府制度比较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第296页。
    104选民的压力多种多样,被强迫、胁迫投票和进行公开投票是选民曾经受到的生理压力,现已基本被禁止;目前,随着大众传媒对选举影响的不断加强,选民受到了一种新型的压力,如投票前媒体将民意测验结果公之于众会对选民的最终选择产生一定心理暗示,进而对选民产生无形的压力。
    105具体参见周叶中主编:《宪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62页;韩大元、周望舒撰:“试论被选举权享有者的资格限制”,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年第4期;李琦撰:“公民政治权利研究”,载《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3期,等等。
    106具体参见左潞生著:《比较宪法》,台北:正中书局1995年版,第167页。
    107具体参见焦洪昌著:《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胡盛仪、陈小京、田穗生著:《中外选举制度比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64页。
    108王浦劬主编:《选举的理论与制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0页。
    109[日]蒲岛郁夫著:《政治参与》,解莉莉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13页。
    110参见胡盛仪、陈小京、田穗生著:《中外选举制度比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68页。
    111参见焦洪昌著:《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6页。
    112源自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0-vip.chinalawinfo.com. Iibenu.lib.ecnu.edu.cn/newlaw2002/slc/slc.asp?db=twd&gid=939524883
    113参见焦洪昌著:《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7-30页。
    114参见王浦劬主编:《选举的理论与制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07-108页。
    115《列宁全集》第3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02页。
    116资料源自互动百科网站:http://www.hudong.com/wiki.
    117[日]猪口孝著:《国家与社会》,高增杰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48页。
    118焦洪昌教授也认为选举制度存在狭义和广义的界分,广义的选举制度去除选举救济制度的内容即是狭义的选举制度。参见焦洪昌著:《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页。
    119焦洪昌著:《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120胡盛仪、陈小京、田穗生著:《中外选举制度比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0页。
    121张友渔主编:《世界议会辞典》,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年版,第582页。
    122[美]J.M布坎南著:《自由市场与国家》,平新乔、莫扶民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36页。
    123[奥]凯尔森著:《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5页。
    124[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63页。
    125参见中国《选举法》第6条、第38条和第40条的规定。
    126《杰弗逊文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0页。
    127[奥]凯尔森著:《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第325页。
    128[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13页。
    129[英]J·S·密尔著:《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5页。
    130《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26页。
    131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第19-20页。
    132[英]J·S·密尔著:《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4页。
    133[英]J·s·密尔著:《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55页。
    134[日]森口繁治著:《选举制度论》,刘光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8页。
    135《不列颠百科全书》第6卷,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136王浦劬主编:《选举的理论与制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8页。
    137胡盛仪、陈小京、田穗生著:《中外选举制度比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97页。
    138胡盛仪、陈小京、田穗生著:《中外选举制度比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180页。
    139焦洪昌著:《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9页。
    140王浦劬主编:《选举的理论与制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70页。
    141
    142王浦劬主编:《选举的理论与制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页。
    143胡盛仪、陈小京、田穗生著:《中外选举制度比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13214页。
    144参见胡盛仪、陈小京、田穗生著:《中外选举制度比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17页。
    145诚然,除了上述三个主要问题外,中国选举权利保障制度中还存在其他一些不足,例如,选区划分标准不一、候选人预选制度规定模糊、投票环节存在漏洞等等。
    146参见李步云主编:《宪法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653-656页。
    147李步云主编:《宪法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656页。
    148焦洪昌著:《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4页。
    149 1998年12月底,四川省遂宁市市中区步云乡的选民通过直接选举的方式选举产生了中国第一位直选乡长。此外,深圳市大鹏镇、四川眉山市青神县南城乡的乡长选举中也都出现了直选实践。
    150彭宗超著:《公民授权与代议民主:人民代表直接选举之比较研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151[英]戴维·M·沃克著:《牛津法律大辞典》,北京社会与科技发展研究所组织翻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764页。
    152[英]戴维·M·沃克著:《牛津法律大辞典》,北京社会与科技发展研究所组织翻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版,第764页。
    153参见程燎原、王人博著:《权利及其救济》,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55页。
    154[英]戴维·M·沃克著:《牛津法律大辞典》,北京社会与科技发展研究所组织翻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版,第776页。
    155参见崇连山主编:《选举工作实用全书》,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160-162页。
    156王振耀著:《迈向法治型选举的制度逻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第374页。
    157源自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0-vip.chinalawinfo.com.libecnu.lib.ecnu.edu.cn/newlaw2002/slc/slc.asp?db=hkd&gid=922746953
    158源自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0-vip.chinalawinfo.com.libecnu.lib.ecnu.edu.cn/newlaw2002/slc/slc.asp?db=hkd&gid=922746953
    159王玉明著:《选举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33页。
    160[英]戴维·M·沃克著:《牛津法律大辞典》,北京社会与科技发展研究所组织翻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第764页。
    161参见中国《选举法》第47条、第48条。
    162王浦劬主编:《选举的理论与制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80页。
    16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614页。
    164此种称谓的著作如:林尚立著:《选举政治》,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3年版,第147页;吴文程著:《政党与选举概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228页;焦洪昌著:《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7页。
    165张谦元主编:《县乡人大代表直接选举的监督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7页。
    166张谦元主编:《县乡人大代表直接选举的监督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07页。
    167引自薛木铎主编:《中国行政监察学概论》,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第185页。
    168王浦劬主编:《选举的理论与制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88页。
    169王浦劬主编:《选举的理论与制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97-198页。
    170[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97页。
    171林尚立著:《选举政治》,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3年版,第151页。
    172王浦劬主编:《选举的理论与制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89页。
    173[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雅典政制》,日知、力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46、58页。
    174李步云主编:《宪法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693页。
    175王玉明著:《选举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5页。
    176焦洪昌著:《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4页。
    177杨临宏撰:“选举争讼制度比较研究”,载《现代法学》1999年第3期。
    178[英]罗杰·科特威尔著:《法律社会学导论》,潘大松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239页。
    179源自新世纪法律网:http://www.newcenturylaw.com/bbs/thread-244830-1-1.html
    180杨临宏撰:“选举争讼制度比较研究”,载《现代法学》1999年第6期。
    181参见王玉明著:《选举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7页。
    182公法和私法的区别主要在于其调整的社会关系的不同。所谓公法是指调整国家机关之间,以及国家机关与个人之间公权关系的法律,如宪法、行政法、刑法等;私法则是指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民商事关系的法律,如民法、合同法、婚姻法等。相应的,公法诉讼就是适用公法而产生的诉讼,私法诉讼就是适用私法而产生的诉讼。
    183蒋科俊撰:“选举诉讼制度比较研究”,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3期。
    184赞同这种观点的著述如:任端平独撰的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选举争讼制度研究”,第119-121页。焦洪昌独著的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选举权的法律保障》,第125页。
    185参见任端平撰:《选举争讼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19-121页。
    186参见陈宏光撰:“选举权的享有、限制与剥夺及其法律救济”,载《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187从中国《民事诉讼法》第164条和《刑法》第256条的规定中可以看出,当前中国得提起选举诉讼的案件有两种类型:选民资格案件和破坏选举的刑事案件。其中,选民资格案件属于民事诉讼,破坏选举的刑事案件属于刑事诉讼。
    188王玉明著:《选举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5页;胡盛仪、陈小京、田穗生著:《中外选举制度比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37页。
    189林纪东著:《民国宪法释论》,台北:明文印刷厂1981年版,第351页。
    190王世杰、钱端升著:《比较宪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76页;王浦劬主编:《选举的理论与制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13-215页。
    191参见任端平著:《选举争讼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第95-105页。
    192转引自杨临宏撰:“选举争诉制度比较研究”,载《现代法学》1999年第3期。
    193焦洪昌著:《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134页。
    伸4王浦劬教授就认为选举诉讼包括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和宪法诉讼四种类型。参见王浦劬主编:《选举的理论与制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17-219页。
    195[日]林田和博著:《选举法》(第六章),李鸿禧译,载吴庚主编:《选举与政治参与》,台北:正中书局1981年版,第313页。
    196焦洪昌著:《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页。
    197参见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683页。
    198参见《清史稿——选举八》之“新选举”。
    199参见《清史稿——选举八》之“新选举”。
    200参见《清史稿——选举八》之“新选举”。
    201参见《政府公报》第103号,法律,1912年8月11日,第318页。
    202参见《政府公报》第103号,法律,1912年8月11日,第319页。
    203转引自焦洪昌著:《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6页。
    204参见焦洪昌著:《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7页。
    205参见焦洪昌著:《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7页。
    206参见《政府公报》第103号,法律,1912年8月11日,第319页。
    207叶利军著:《民国北京政府时期选举制度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77页。
    208叶利军著:《民国北京政府时期选举制度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7-208页。
    209立法院编译处编:《各国选举法选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8页。
    210参见《国民大会代表选举法》第43条、第44条的规定。立法院编译处编:《各国选举法选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9页。
    211立法院编译处编:《各国选举法选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0页。
    212立法院编译处编:《各国选举法选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0页。
    213参见朱应瑞著:《国大代表、立法委员、监察委员选举法规释义大全》,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7年版,第23页。
    214此部分主要参照王颖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选举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5《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289页。
    216《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4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3年版,第244-245页。
    217韩延龙、常兆儒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1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2页。
    218韩延龙、常兆儒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1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2页。
    219韩延龙、常兆儒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1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2页。
    220韩延龙、常兆儒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1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62页。
    221参见韩延龙、常兆儒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2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7页。
    222参见韩延龙、常兆儒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2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7页。
    223韩延龙、常兆儒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2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0页。
    2241940年3月6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起草了《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指出:“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1/3,非党的进步分子占1/3,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1/3。”参见《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42页。
    225韩延龙、常兆儒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1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23页。
    226韩延龙、常兆儒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1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13-416页。
    227韩延龙、常兆儒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1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59页。
    228韩延龙、常兆儒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1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400页。
    229中国1953年《选举法》第37、38、39条。
    230中国1953年《选举法》第45条。
    231中国1953年《选举法》第62条。
    232中国1953年《选举法》第63条。
    233中国1953年《选举法》第64条。
    234参见《选举法》第46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45条、《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38条。
    235参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15条。
    236参见《选举法》第46条、《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26条。
    237参见《选举法》第48条。
    238参见《选举法》第47条。
    239参见《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26条。
    240参见《选举法》第50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45条、《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38条。
    241参见《选举法》第48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45条、《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26条。
    242参见《选举法》第46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第45条、《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38条。
    243例如:贵州省1988年5月颁布了《贵州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罢免和补选人民代表程序的规定》、辽宁省人大常委会1994年7月颁布了《辽宁省罢免和补选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程序的规定》等。
    244胡位钧撰:“论中国选民罢免权行使方式之转变”,载《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245蔡定剑著:《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页。
    246何华辉主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20页。
    247资料来源:本表主要根据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代表资格审查报告中的内容统计而成。
    248案例源自张高撰:“33名选民要罢免人大代表”,载《北京晚报》2003年6月11日。
    249案例源自陈杰人撰:“对‘人大常委会否决选民罢免要求’的质疑”,载《法律与生活》2003年第21期。
    250详细论述参见[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25-128页。
    251案例源自《凤凰周刊》2003年第26期、2004年第6期。
    252卢鸿福撰:“谁有权罢免间接选举的人大代表资格?”,载中国选举与治理网,转引自邱家军撰:“中国人大代表与选民关系研究”,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44页。
    253焦洪昌著:《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2页。
    254王勇撰:“现行人大选举监督体系的制度缺陷及理论困惑”,载《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255参见《选举法》第8条的规定。
    256本文第二章中曾经介绍过,为了确保选举监督能够切实发挥作用,西方很多国家都设立了专门的选举监督机构。虽然其称谓不尽相同,但其职责大体一致,即负责监督选举事宜。它一般由来自立法、司法、行政、政党、选举人等各方代表所组成,是一个独立的机构并被赋予了监督选举的权限,因此其监督比较权威,而且更加具有专业优势。
    257王名扬著:《英国行政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3-154页。
    258吴家麟撰:“论‘设立宪法监督机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载《法学评论》1991年第2期。
    259王礼鑫撰:“贿选现象与选举制度改革”,载《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4期。
    260张谦元主编:《县乡人大代表直接选举的监督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4页。
    261田必耀撰:“寻找选民与代表的利益平衡”,载《人大研究》2002年第3期。
    262参见蔡定剑主编:《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66页。
    263蔡定剑主编:《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366页。
    264[美]威尔逊著:《国会政体》,熊希龄、吕德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164页。
    265参见李有存撰:“公民选举权不容侵犯——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发生一起涂改选票事件”,载《人民日报》1999年1月13日。
    266参见《南方周末》2002年12月12日的报道。
    267转引自焦洪昌著:《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3页。
    268焦洪昌著:《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3页。
    269王振民著:《中国违宪审查制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7-278页。
    270转引自焦洪昌著:《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5页。
    271根据中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23条的规定,对于破坏依法进行的选举秩序的,处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聚众实施该行为的,对首要分子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从这个角度讲,对于不构成犯罪的破坏或妨害选举案件,可以通过治安处罚的形式进行救济。如果对治安处罚决定不服,被处罚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但是我们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对一般的破坏或妨害选举案件提起行政诉讼。
    272焦洪昌著:《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5页。
    273[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24页。
    274[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99页。
    275参见[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第157页。
    276曾祥瑞撰:“日本地方自治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8页。
    277曾祥瑞撰:“日本地方自治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7页。
    278杜钢建撰:“全民公决理论和制度比较研究”,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年第2期。
    279王世杰、钱端升著:《比较宪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14页。
    280 Joseph F · Zimmerman, The Recall:Tribunal of the People, Westport: Praeger Publisher,1997, p6-7.
    281曾祥瑞撰:“日本地方自治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9页。
    282[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348页。
    283《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360页。
    284[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国家事务——对克林顿总统的调查、弹劾与审判》,彭安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81页。
    285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宪法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286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宪法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287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宪法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288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宪法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11页。
    289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宪法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290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宪法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291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宪法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152页。
    292德国宪法法院分为第一院和第二院,两院在审理范围上各有分工。第一院主要审理涉及“基本法”的起诉,第二院主要审理对联邦总统和法官的起诉以及其他宪法争议案件。
    293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宪法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152页。
    294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宪法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158页。
    293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宪法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318页。
    296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宪法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130页。
    297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宪法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318-319页。
    298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宪法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299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宪法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390页。
    300 Munro, The Initiative, Referendum and Recall(1912), p44.转引自王世杰、钱端升著:《比较宪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14页。
    301 http://en.wikipedia.org/wiki/Recall election.
    302[英]詹姆斯·布赖斯著:《美利坚联邦》(第1卷),麦克米伦公司1911年版,第212页。
    303该部分的思路主要参考杨祖功、顾俊礼著:《西方政治制度比较》,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第160页。
    304参见世界与中国研究所网站:http://www.word-china.org/newsdetail.asp?newsid=1328.
    305源自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0-vip.chinalawinfo.com.libecnu.lib.ecnu.edu.cn/newlaw2002/slc/slc.asp?db=aom&gid=1090525987
    306参见世界与中国研究所网站:http://www.world-china.org/newsdetail.asp?newsid=1338.
    307源自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选举委员会官方网站:http://www.13vote.com.au.
    308源自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选举委员会官方网站:http://www.13vote.com.au.
    309源自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选举委员会官方网站http://www.13vote.com.au/votingsystems.html.
    310源自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选举委员会官方网站:http://www.13vote.com.au/votingsystems.html.
    311[英]詹姆斯·布赖斯著:《现代民治政体》(上册),张慰慈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9-160页。
    312[英]詹姆斯·布赖斯著:《现代民治政体》(上册),张慰慈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61页。
    313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取得民主党内部竞选策略的情报,1972年6月17日,以美国共和党尼克松竞选团队的首席安全问题顾问詹姆斯·麦科德为首的5人闯入位于华盛顿水门大厦的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在安装窃听器并偷拍有关文件时,当场被捕。事件发生后尼克松一度竭力掩盖开脱,并在11月的总统大选中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得以连任总统。连任之后,新闻媒体开始不厌其烦地将尼克松的丑行公诸于众,水门大厦侵入案的真实情况慢慢开始浮出水面,从而引发了严重的宪法危机。这一事件的真相是作为共和党主席的理查德·尼克松授权部下在竞争对手民主党的总部内安插窃听装置,为的是窃听竞选对手的备战情况,确保自己连任总统。1973年10月31日,美国众议院决定由该院司法委员会负责调查、搜集尼克松的罪证,为弹劾尼克松作准备。1974年7月底,众议院司法委员会通过了三项对尼克松的弹劾:妨碍司法公正、滥用总统职权、试图反抗委员会的传唤以妨碍弹劾程序。面对不可避免的弹劾,理查德·尼 克松于该年8月9日辞去了总统职务,这就是著名的“水门事件”。
    314胡盛仪、陈小京、田穗生著:《中外选举制度比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29页。
    315 http://news.xjnhuanet.com/world/2008-12/27/content_10567272.htm.
    316 表格来源于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网站:http://www.fec.gov/pages/brochures/contriblimits.shtml
    317源自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0-vip.chinalawinfo.com.libecnu.lib.ecnu.edu.cn/newlaw2002/slc/slc.asp?db=aom&eid=1090523078
    318源自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0-vip.chinalawinfo.com.libecnu.lib.ecnu.edu.cn/newlaw2002/slc/slc.asp?db=aom&gid=1090523078
    319源自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vip.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slc/slc.asp?db=hkd&gid=922746953
    320参见聂露撰:“论英国选举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第50-51页。
    321源自香港2008年立法会选举官方网站:http://www.elections.gov.hk/legco2008/sim/images/guidelines/chapter_16_c.pdf.
    322史卫民著:《解读台湾选举》,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第233-234页。
    323参见世界与中国研究所网站:http://www.world-china.org/newsdetail.asp?newsid=1336.
    324参见世界与中国研究所网站:http://www.world-china.org/newsdetail.asp?newsid=1331.
    325参见世界与中国研究所网站:http://www.world-china.org/newsdetail.asp?newsid=1336.
    326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宪法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129页。
    327焦洪昌著:《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22页。
    328王浦劬主编:《选举的理论与制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21-222页。
    329各国议会联盟(Inter-Parliamentary Union——IPU),简称“议联”,由英国下议院议员威廉·兰德尔·克里默和法国国民议会议员弗雷德里克·帕西联名发起成立,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根据议联章程,议联是由各主权国家议会组成议员团参加的国际议会组织,作为各国议员之间对话的中心,致力于促进和平、保护人权、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合作和推动代议制机制的发展。1983年12月8日,中国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加入各国议会联盟的决定。1984年4月2日,议联理事会通过决议,接纳中国全国人大代表团为议联成员。资料来源: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1/27/content 709608.htm.)
    330湖北省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编译:《各国议会制度概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页。
    331王世杰、钱端升著:《比较宪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00-201页。
    332参见伍华军撰:“选举诉讼体制比较研究”,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333刘兆兴著:《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43、331、342页。
    334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宪法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130页。
    335戴学正著:《中外宪法选编》(下册),北京:华夏出版社1994年版,第189页。
    336引自东方法眼网站:http://www.dffy.com/sifashijian/ziliao/200904/20090404180908.htm.
    337汉堡宪法第92条第1款。
    338汉堡宪法第92条第2款。
    339参见胡盛仪、陈小京、田穗生著:《中外选举制度比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41页。
    340转引自焦洪昌著:《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8页。
    341王世杰、钱端升著:《比较宪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01页。
    342北京大学法律系宪法教研室、资料室编:《宪法资料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59页。
    343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宪法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317页。
    344胡盛仪、陈小京、田穗生著:《中外选举制度比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42页。
    345参见王玉明著:《选举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33页。
    346玉明著:《选举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33-234页。
    347参见程洁著:《宪政精义:法治下的开放政府》,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12-113页。
    348焦洪昌著:《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43-144页。
    349参见人大与议会网:http://www.e-cpcs.org/newsinfo.asp?Newsid=8458
    350参见王玉明著:《选举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35-236页。
    351蔡定剑著:《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21页。
    352蔡定剑撰:“加强人大监督亟需程序支持”,载《人民论坛》2006年第5期。
    353源自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0-vip.chinalawinfo.com.libecnu.lib.ecnu.edu.cn/newlaw2002/slc/slc.asp?db=twd&gid=939524883
    354源自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0-vip.chinalawinfo.com.libecnu.lib.ecnu.edu.cn/newlaw2002/slc/slc.asp?db=twd&gid=939524883
    355源自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0-vip.chinalawinfo.com.libecnu.lib.ecnu.edu.cn/newlaw2002/slc/slc.asp?db=twd&gid=939524883
    356 Munro, The Initiative, Referendum and Recall(1912), p44.转引自王世杰、钱端升著:《比较宪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214页。
    357这种模式主要从授权角度来研究代表的权力来源问题,即选民通过授权的形式委托代表代理他们进行办事和监督政府等行为。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该模式认为选民和代表之间存在一种私法上的“委托”关系,选民是“委托人”,代表是“受托人”。委托人可以对受托人给以各种训示,受托人的所有活动都必须严格按照委托人的训示进行,否则,就会被委托人直接罢免。参见王世杰、钱端升著:《比较宪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94-195页。
    358邱家军撰:“中国人大代表与选民关系研究”,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8页。
    359胡位钧撰:“论中国选民罢免权行使方式之转变”,载《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360[英]J.S.密尔著:《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55页。
    361[美]亨廷顿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秋序》,杨玉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译者前言”,第2页。
    362[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郑世平、公婷、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363胡位钧撰:“论中国选民罢免权行使方式之转变”,载《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364笔者认为,或许当人类社会发达到一定程度,所有的选民都具备了较高的政治素质,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成为社会普遍接受的事物时,实施直接罢免的条件将会成熟。
    365源自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0-vip.chinalawinfo.com.libecnu.lib.ecnu.edu.cn/newlaw2002/slc/slc.asp?db=twd&gid=939524883
    366因为它们除了要负责选举监督工作外,还有许多宪法规定的其他职责。而专门机关要求其只专注于监督宪法实施工作,而不包括立法工作等其他工作职责。
    367参见陈云生著:《民主宪政新潮》,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69页。
    368参见黄学贤撰:“关于完善中国宪法监督机制的理性思考”,载《江海学刊》2001年第2期;蔡定剑著:《国家监督制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1年版,第135页;王克稳撰:“建立中国宪法法院的理论思考”,载《江海学刊》1989年第2期。
    369参见童之伟撰:“论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宪政秩序调整”,载《法商研究》1997年第1期;侯淑雯撰:“论中国宪法监督机制的完善”,载《法学》1995年第12期。
    370参见王叔文撰:“论宪法实施的保障”,载《中国法学》1992年第6期;程湘清撰:“关于宪法监督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载《法学研究》1992年第4期;吴家麟撰:“论设立宪法监督机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载《法学评论》1991年第2期。
    371该模式的最大优势是将全国人大纳入了监督视野,但有学者指出,这一机构的设置在理论上与中国的“议行合一”原则相冲突。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并不可取。因为,“议行合一”强调的是立法机关居于最高地位,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由立法机关产生并对其负责,立法机关不受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制约。但这并不意味着立法机关也不受任何制约,换句话说,立法机关可以受到来自行政和司法之外的权力的制约。宪法委员会作为特殊的政治机构,其不属于行政或司法的范畴,它可以对立法机关进行监督,规范立法权力的运行,但并不必然地导致立法机关的最高地位受到侵害,也就不会构成对“议行合一”原则的破坏。
    372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宪法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308页。
    373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宪法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第320页。
    374转引自周梅燕撰:“选票设计与计票规则的初步思考——以2006年县乡人大换届选举的选票样式为例”,载选举与人大制度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fepc.org.cn/Article.aspx?ArtlD=73.
    375转引自周梅燕撰:“选票设计与计票规则的初步思考——以2006年县乡人大换届选举的选票样式为例”,载选举与人大制度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fepc.org.cn/Article.aspx?AitID=73.
    377转引自周梅燕撰:“选票设计与计票规则的初步思考——以2006年县乡人大换届选举的选票样式为例”,载选举与人大制度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fepc.org.cn/Article.aspx?ArtID=73.
    378张谦元主编:《县乡人大代表直接选举的监督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6页。
    379应飞虎撰:“信息如何影响法律——对法律基于信息视角的阐释”,载《法学》2002年第6期。
    380引自张谦元主编:《县乡人大代表直接选举的监督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16页。
    381韩延龙、常兆儒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1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9页。
    382韩延龙、常兆儒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1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75页。
    383韩延龙、常兆儒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1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8页。
    384韩延龙、常兆儒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1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981年版,第309页。
    385韩延龙、常兆儒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1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75页。
    386韩延龙、常兆儒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1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8页。
    387韩延龙、常兆儒主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第1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09页。
    388参见关太兵撰:“选举权的实现与竞争性选举”,载《法商研究》1998年第3期。
    389资料源自维基文库:http://zh.wikisource.org/zh-hans/Wikisource:%E9%A6%96%E9%A1%B5.
    390贺卫方著:《具体法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自序。
    391参见王玉明著:《选举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31-232页。
    392焦洪昌著:《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0页。
    393参见史卫民、雷兢璇著:《直接选举:制度与过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74-375页。
    394参见王玉明著:《选举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32页。
    395参见王玉明著:《选举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32-233页。
    396参见王玉明著:《选举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233页。
    397源自法律图书馆: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470
    398《邓小平文选》(1975-1982年),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92页。
    399[美]罗斯科·庞德著:《法理学》(第1卷),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353页。
    400[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2页。
    40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2页。
    40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01页。
    403[美]马丁·李普塞特著:《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第27页。
    404参见[美]马丁·李普塞特著:《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9页。
    405[美]马丁·李普塞特著:《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1页。
    406[美]马丁·李普塞特著:《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09页。
    407[美]马丁·李普塞特著:《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416页。
    408[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92页。
    409[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399页。
    410[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12页。
    411[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12页。
    412相关数据源自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gb/
    413相关数据源自西部检测预测网:http://www.xbjcyc.cn/year/qg/2009/html/J0908c.htm
    414相关数据源自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http://www.stats.gov.cn/was40/reldetail.jsp? docid=402575623
    415徐伟豪撰:“收入差距扩大是改革最大成本”,载第一财经日报网络版:http://dycj.ynet.com/article.jsp?oid=62680994,2010年1月13日。
    416[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10-111页。
    41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112-113页。
    418俞可平撰:“正在兴起的公民社会与治理的变迁”,源自中国选举与治理网:http://www.chinaelections.org/NewsInfo.asp?NewsID=117002
    419[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著:《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马殿君、阎华江、郑孝华、黄素娟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306页。
    420[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著:《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马殿君、阎华江、郑孝华、黄素娟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438页。
    421以下观点参见牟宗艳撰:“政治哲学视野中的民主”,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第71-72页。
    422[美]帕特南·D·罗伯特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35页。
    4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96页。
    424[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著:《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425[加]查尔斯·泰勒著:《市民社会的模式》,邓正来等译,北京:北京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
    426朱学勤著:《书斋里的革命》,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第363页。
    427[美]英格尔斯著:《人的现代化》,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7页。
    428周春明撰:“公民社会与公民责任”,载《前线》2003年第11期。
    429[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著:《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寿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430王浦劬著:《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06-207页。
    431[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著:《一致与冲突》,张华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26页。
    432[英]戴维·赫尔德著:《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56页。
    433[美]卡尔·科恩著:《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2页。
    434《列宁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0页。
    435张敏杰著:《中国弱势群体研究》,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年版,第21-22页。
    436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李荣时认为,可从四个层次上来理解流动人口:其一,一切人口都处于时间上的变化和空间上的移动之中,因此都可以认定为流动的;其二,较早被认识的流动人口是迁移人口,其主要特征是改变长久居住地,在中国往往表现为改变户口登记地;其三,虽然长久居住地未改变,或法律上的常住地未改变,但为了谋生而数月甚至数年在外的流动人口,其主要特征是以谋生为目的,且在外时间较长;其四,不但常住地未变,而且不以谋生为目的,在外时间也比较短的流动人口。广义上的流动人口,是指后两类不改变长久居住地的人口。而狭义上的流动人口主要是指第三类,即以谋生为目的,在外时间较长的长期流动人口。参见李荣时撰:“对当前中国流动人口的认识和思考”,载《人口研究》1996年第1期。
    437例如,在本届人大换届选举中,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都出现了流动人口成为代表候选人的情况。
    438“登记选民”是指选民无须亲自到选举登记机关进行登记,而是由选举登记机关主动对具备选举资格进行登记造册。
    439“选民登记”是指选民亲自到选举登记机关进行主动登记,表明愿意参加选举。
    440[英]格伦科著:《哈罗德·拉斯韦尔的政治著作》,伦敦:自由出版社1951年版,第173页。
    441傅丕毅、郭奔胜等撰:“流动人口:政治边缘人”,载《浙江人大》2005年5期。
    1.[美]迈克尔·哈斯金·F·戈斯内尔、斯莫尔卡著:《美国政党和选举》,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
    2.[美]塞缪尔·亨廷顿著:《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刘军宁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3.[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4.[美]乔·萨托利著:《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等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年版。
    5.[美]J.M布坎南著:《自由市场与国家》,平新乔、莫扶民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6.[美]埃尔斯特、[挪]斯莱格斯塔德编:《宪政与民主——理性与社会变迁研究》,潘勤、谢鹏程译,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7.[美]威尔逊著:《国会政体》,熊希龄、吕德本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8.[美]理查德·A·波斯纳著:《国家事务——对克林顿总统的调查、弹劾与审判》,彭安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9.[美]亨廷顿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杨玉生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
    10.[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小G·宾厄姆·鲍威尔著:《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曹沛霖、郑世平、公婷、陈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
    11.[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著:《一致与冲突》,张华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12.[美]卡尔·科恩著:《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13.[美]塞缪尔·亨廷顿、琼·纳尔逊著:《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寿华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4.[美]英格尔斯著:《人的现代化》,殷陆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15.[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著:《公共行政的精神》,张成福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美]帕特南·D·罗伯特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7.[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著:《公民文化——五国的政治态度和民主》,马殿君、阎华江、郑孝华、黄素娟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8.[美]马丁·李普塞特著:《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9.[美]罗斯科·庞德著:《法理学》,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59年版。
    20.[美]杰罗姆·巴伦、托马斯·迪恩斯著:《美国宪法概论》,刘瑞祥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21.[美]汉密尔顿等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22.[美]约瑟夫·熊彼特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23.[美]罗纳德·德沃金著:《认真对待权利》,信春鹰、吴玉章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版。
    24.[美]罗纳德·德沃金著:《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5.[美]理查德.K·斯克尔著:《现代美国政治竞选活动》,张荣建译,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
    26.[美]迈克尔·罗斯金等著:《政治科学》,林震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27.[美]劳伦斯·迈耶等著:《比较政治学》,宁骚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年版。
    28.[美]阿尔蒙德、小鲍威尔主编:《当代比较政治学:世界展望》,朱曾汶、林铮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年版。
    29.[美]塞缪尔·亨延顿、琼.纳尔逊著:《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30.[美]埃尔斯特等著:《宪政与民主》,潘勤、谢鹏程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1.[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何兆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32.[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3.[法]让—马克·夸克著:《合法性与政治》,佟心平、王远飞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版。
    34.[法]让.马里·科特雷、克洛德·埃梅里著:《选举制度》,张新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35.[法]古斯塔夫·勒庞著:《乌合之众》,冯克利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年版。
    36.[法]皮埃尔·勒鲁著:《论平等》,王允道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37.[法]莱昂·狄骥著:《宪法学教程》,王文利等译,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辽海出版社1999年版。
    38.[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主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9.[英]洛克著:《政府论》,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40.[英]J·S·密尔著:《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41.[英]戴维·M·沃克著:《牛津法律大辞典》,北京社会与科技发展研究所组织翻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年版。
    42.[英]詹姆斯·布赖斯著:《美利坚联邦》,麦克米伦公司1911年版。
    43.[英]詹姆斯·布赖斯著:《现代民治政体》,张慰慈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44.[英]罗杰·科特威尔著:《法律社会学导论》,潘大松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45.[英]戴维·赫尔德著:《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46.[日]蒲岛郁夫著:《政治参与》,解莉莉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47.[日]林田和博著:《选举法》,李鸿禧译,载吴庚主编:《选举与政治参与》,台北:正中书局1981年版。
    48.[日]猪口孝著:《国家与社会》,高增杰译,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49.[日]森口繁治著:《选举制度论》,刘光华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0.[日]美浓部达吉著:《宪法学原理》,何作霖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1.[日]猪口孝、[英]爱德华·纽曼、[美]约翰·基恩编:《变动中的民主》,林猛等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2.[德]尤尔根·哈贝马斯著:《重建历史唯物主义》,郭官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53.[德]卡尔·施密特著:《宪法学说》,刘锋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4.[加]查尔斯·泰勒著:《市民社会的模式》,邓正来等译,北京:北京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
    55.[奥]凯尔森著:《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沈宗灵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版。
    56.[古希腊]修昔底德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册),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57.[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雅典政制》,日知、力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58.[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年版。
    59.《列宁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1.《杰弗逊文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62.《不列颠百科全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版。
    1.白钢、赵寿星著:《选举与治理:中国村民自治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 出版社2001年版。
    2.程燎原、王人博著:《权利及其救济》,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程洁著:《宪政精义:法治下的开放政府》,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崇连山主编:《选举工作实用全书》,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5.蔡定剑著:《国家监督制度》,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1年版。
    6.蔡定剑著:《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7.蔡定剑主编:《中国选举状况的报告》,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8.陈云生著:《民主宪政新潮》,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9.董和平、韩大元、李树忠著:《宪法学》,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
    10.胡盛仪、陈小京、田穗生著:《中外选举制度比较》,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
    11.何华辉主编:《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理论与实践》,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2.湖北省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编译:《各国议会制度概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贺卫方著:《具体法治》,北京: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4.焦洪昌著:《选举权的法律保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蒋碧昆主编:《宪法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6.刘兆兴著:《德国联邦宪法法院总论》,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7.林纪东著:《比较宪法》,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0年版。
    18.林纪东著:《民国宪法释论》,台北:明文印刷厂1981年版。
    19.林尚立著:《选举政治》,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3年版。
    20.李步云主编:《宪法比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21.李凡著:《中国选举制度改革》,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彭宗超著:《公民授权与代议民主——人民代表直接选举制度比较研究》,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23.孙镁耀、刘书林主编:《选举工作手册》,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89年版。
    24.宋冰编:《读本:美国与德国的司法制度及司法程序》,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5.史卫民著:《解读台湾选举》,北京:九州出版社2007年版。
    26.史卫民、雷兢璇著:《直接选举:制度与过程》,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7.王浦劬主编:《选举的理论与制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28.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9.王世杰、钱端升著:《比较宪法》,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30.王振耀著:《迈向法治型选举的制度逻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2年版。
    31.王玉明著:《选举论》,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32.王雅琴著:《选举及其相关权利研究——美国选举个案分析》,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3.王颖著:《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选举制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34.王名扬著:《英国行政法》,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35.王振民著:《中国违宪审查制度》,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6.吴文程著:《政党与选举概论》,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6年版。
    37.吴大英等著:《比较立法制度》,北京:群众出版社1992年版。
    38.吴大英、沈蕴芳著:《西方国家政府制度比较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年版。
    39.许崇德主编:《中国宪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0.许志雄、陈铭洋、蔡茂寅、周志宏、蔡宗珍著:《现代宪法论》,台北:元照出版公司1999年版。
    41.谢瑞智著:《民主政治与选举罢免法》,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89年版。
    42.薛木铎主编:《中国行政监察学概论》,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1998年版。
    43.叶利军著:《民国北京政府时期选举制度研究》,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4.杨祖功、顾俊礼著:《西方政治制度比较》,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45.杨海坤主编:《宪法学基本论》,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年版。
    46.杨海坤主编:《跨入新世纪的中国宪法学——中国宪法学研究现状与评析》,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1年版。
    47.张淑芳著:《宪法运作的实证分析》,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48.周叶中主编:《宪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9.张文显著:《法哲学范畴研究》,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50.张光博著:《宪法论》,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1.张友渔主编:《世界议会辞典》,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年版。
    52.张谦元主编:《县乡人大代表直接选举的监督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53.郑全咸著:《资本主义国家宪法论》,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年版。
    54.左潞生著:《比较宪法》,台北:正中书局1995年版。
    55.朱应瑞著:《国大代表、立法委员、监察委员选举法规释义大全》,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7年版。
    56.朱学勤著:《书斋里的革命》,长春: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
    57.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
    58.《邓小平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党政府政治制度档案史料选编》,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立法院公报》,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年版。
    4.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国民政府行政院公报》,南京:南京出版社1994年版。
    5.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6.《法学词典》编辑委员会编:《法学词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版。
    7.立法院编译处编:《中华民国法规汇编》,上海:中华书局1934年版。
    8.立法院编译处编:《各国选举法选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9.湖北省社科院政治学研究所编译:《各国议会制度概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0.北京大学法律系宪法教研室、资料室编:《宪法资料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
    11.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编著:《北京法院名案判解》,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
    12.吴鹏飞主编:《中华民国法规大全》,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
    13.荣孟源主编:《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14.许崇德主编:《中国宪法参考资料选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5.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16.彭明主编:《中国现代史资料选辑补编》,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17.韩延龙、常兆儒编:《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18.萧榕主编:《世界著名法典选编·宪法卷》,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1997年版。
    19.张友渔主编:《世界议会辞典》,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年版。
    1.蔡定剑撰:“加强人大监督亟需程序支持”,载《人民论坛》2006年第5期。
    2.陈杰人撰:“对‘人大常委会否决选民罢免要求’的质疑”,载《法律与生活》2003年第21期。
    3.陈宏光撰:“论选举权的享有、限制与剥夺及其法律救济”,载《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4.程湘清撰:“关于宪法监督的几个有争议的问题”,载《法学研究》1992年第4期。
    5.杜钢建撰:“全民公决理论和制度比较研究”,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5年第2期。
    6.关太兵撰:“选举权的实现与竞争性选举”,载《法商研究》1998年第3期。
    7.黄学贤撰:“关于完善中国宪法监督机制的理性思考”,载《江海学刊》2001年第2期。
    8.胡位钧撰:“论中国选民罢免权行使方式之转变”,载《江苏社会科学》2000年第2期。
    9.胡位钧撰:“两种代表制理论之再评价”,载《法商研究》1998年第2期。
    10.韩大元、周望舒撰:“试论被选举权享有者的资格限制”,载《法制与社会发展》1997年第4期。
    11.侯淑雯撰:“论中国宪法监督机制的完善”,载《法学》1995年第12期。
    12.蒋科俊撰:“选举诉讼制度比较研究”,载《法学研究》2006年第3期。
    13.李有存撰:“公民选举权不容侵犯——湖北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发生一起涂改选票事件”,载《人民日报》1999年1月13日。
    14.李琦撰:“公民政治权利研究”,载《政治学研究》1997年第3期。
    15.田必耀撰:“寻找选民与代表的利益平衡”,载《人大研究》2002年第3期。
    16.童之伟撰:“论适应市场经济社会的宪政秩序调整”,载《法商研究》1997年第1期。
    17.汪地彻撰:“浅析被选举权与中国选举制度的完善”,载《法制与社会》2007年第6期。
    18.王勇撰:“现行人大选举监督体系的制度缺陷及理论困惑”,载《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19.王礼鑫撰:“贿选现象与选举制度改革”,载《战略与管理》2002年第4期。
    20.伍华军撰:“选举诉讼体制比较研究”,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21.王叔文撰:“论宪法实施的保障”,载《中国法学》1992年第6期。
    22.吴家麟撰:“论‘设立宪法监督机构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载《法学评论》1991年第2期。
    23.王克稳撰:“建立中国宪法法院的理论思考”,载《江海学刊》1989年第2期。
    24.于立深撰:“认真对待选民权利”,载《行政与法》2002年第8期。
    25.应飞虎撰:“信息如何影响法律——对法律基于信息视角的阐释”,载《法学》2002年第6期。
    26.杨临宏撰:“选举争讼制度比较研究”,载《现代法学》1999年第3期。
    27.张高撰:“33名选民要罢免人大代表”,载《北京晚报》2003年6月11日。
    28.周春明撰:“公民社会与公民责任”,载《前线》2003年第11期。
    29.张淑芳撰:“中国宪法司法化的途径分析”,载《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3期。
    1.邱家军撰:“中国人大代表与选民关系研究”,复旦大学2007年博士学位论文。
    2.牟宗艳撰:“政治哲学视野中的民主”,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3.曾祥瑞撰:“日本地方自治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4.任瑞平撰:“选举争讼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5.聂露撰:“论英国选举制度”,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年博士学位论文。
    6.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12/27/content_10567272.htm.
    7.北大法律信息网:http://vip.chinalawinfo.com/newlaw2002
    8.世界与中国研究所网:http://www.world-china.org/newsdetail.asp?newsid=1328.
    9.东方法眼网:http://www.dffy.com/sifashijian/ziliao/200904/20090404180908.htm.
    10.人大与议会网:http://www.e-cpcs.org/newsinfo.asp?Newsid=8458
    11.西部检测预测网:http://www.xbjcyc.cn/year/qg/2009/html/J0908c.htm
    12.维基文库网:http://zh.wikisource.org/zh-hans/Wikisource:%E9%A6%96%E9%A1%B5.
    13.选举与人大制度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fepc.org.cn/Article.aspx?ArtID=73.
    14.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 gb/
    15.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选举委员会网站:http://www.13vote.com.au.
    16.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网:http://www.fec.gov/pages/brochures/contriblimits.shtml
    17.香港2008年立法会选举官方网站:http://www.elections.gov.hk/legco2 008/sim/images/guidelines/chapter_16_c.pdf.
    1. Abrams, Robert, Foundations of Political Analysis:An Introduction to the Theory of Collection Choice,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80.
    2. Arrow, Kenneth, 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1951.
    3. Lijphart, Arend, Electoral Systems and Party Systems:A Study of Twenty-Seven Democracies,1945-1990,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4. Joseph F·Zimmerman, The Recall:Tribunal of the People, Westport:Praeger Publisher,1997.
    5. Josep M. Colomer, Political Institutions. Second Editio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6. Arend Lijphart, Electoral Systems and Party Systems. A Study of Twenty-Seven Democracies,1945-1990, New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7. Bernard Grofman and Arend Lijphart, Electoral Laws and Their Political Consequences, New York:Agathon,1986.
    8. Bingham Powell, Contemporary Democracies,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2.
    9. Bingham Powell, Elections as Instruments of Democracy, New Haven, CT:Yale University Press,2000.
    10. Chao Kuo-Chun, Agrarian Polic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1921-1959, Bombay: Asia Publishing House,1960.
    11. Douglas W. Rae, The Political Consequences of Electoral Laws,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1967.
    12. Garry W. Cox:Making Votes Count. Strategic Coordination in the World's Electoral System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13. Hans J.Vna de Ven, From Friend to Comrade:the Founding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1920-1927. Berkel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1.
    14. Jaap Worldendorp, Hans Keman, and In Budge, Party Government in 48 Democracies (1945-1998). Boston: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0.
    15. James Pinckney Harrison, The Long March to Power: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1921-72. 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1972.
    16. Josep M. Colomer(ed.), Handbook of Electoral System choice, New York: Palgrave Macmillan,2004.
    17. Leslie Lipson, The Democratic Civilization,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4.
    18. Madeleine Zelin, Contract and Property in Early Modern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19. Matthew S. Shugart and Marten P. Wattenberg (eds), Mixed-Member Electoral Systems. The Best of Both Worlds?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20. Michael E. Marti, China and the Legacy of Deng Xiaoping: From Communist Revolution to Capitalist Evolution, Washington:Brassey's,2002.
    21. Pippa Norris, Electoral Engineering: Voting Rules and Political Behavior,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
    22. Rein Taagepera and Matthew S.Shugart, Seats and Votes. The Effects and Determinants of Electoral Systems, New H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1989.
    23. Richard S. Katz, Democracy and Election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4. Robert J. Jackson and Doreen Jackson, Comparative Government: An Introduction to Political Science. Toronto, Ontario, Canada:Prentice-Hall,1997.
    25. Robert Wade, Governing the Market:Economic Theory and the Role of Government in East Asian Industrialization,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26. Russell J. Dalton, Democratic Challenges, Democratic Choices:The Erosion of Political Support in Advanced Industrial Democracie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27. Stephen Uhalley,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Stanford, Calif: Hoover Institution Press,1988.
    28. Tong Saich, The Rise to Power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Documents and Analysis, Armonk, NY: M. E. Sharpe,1996.
    29. William H. Riker, Liberalism Against Populism. A Confrontation Between the Theory of Democracy and the Theory of Social Choice, San Francisco CA:Freeman, 1982.
    30. Yuri Ladam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 Marxism,1921-1985:A Self-Portrait, London:Hurst,1988.
    31. Arend Lijphart, Democracies:Patterns of Majoritarian and Consensus Government in twenty-one Countries,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4.
    32. Bawn, Kathleen, "The Logic of Institution Preferences:German Electoral Law as a Social Choice Outcome", American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 Vol.37, No4, 1993.
    33. Kostadinova, Tatiana, "Do Mixed Electoral System Matter?:A Cross-National Analysis of Their Effects in Eastern Europe, " Electoral Studies, Vol.21, No.1, 200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