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初湖南省宪自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近代以降,建立一个以公民生活为核心的民族宪政国家,一直是中国人孜孜以求的事业。清末清廷为了苟延残喘、挽救危亡,进行了中国历史上最初的宪政努力,然而已经坐在火山口上的清廷再也无法消弭国内外一系列致命的矛盾而被国人所抛弃而坠入历史烟云之中。辛亥革命虽然解决了国体问题,即谁是国家的主人;却没有能解决政体问题,即民国究竟应该如何去组织。发生在二十世纪二十年的湖南省宪自治运动乃至“联省自治”运动,实质上是在中国探索和追求联邦主义的政治体制。百年宪政,百年沧桑,百年梦想。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背景的新世纪,实现宪政、保障人权仍然是国人政治生活的重大主题。自治乃宪政之基石。基于此认识,肇始1920年终止1926年民初湖南省宪自治运动,旨在国家分裂的背景下寻求中国省级层面局部实行地方自治——联省自治——国家统一,最终实现国家层面的宪政的。以史鉴今,其经验与教训,对于对今天中国宪政事业的借鉴价值,显然是不言而喻的。本文的框架结构除导论外,正文部分分为七章,具体如下:
     导论,主要是对本文涉及到的一些基本概念,如自治、地方自治、省宪自治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对论文的研究范围、目前学界研究的动态以及本文研究的意义和思路从总体上作了介绍。
     第一章,民初湖南省宪自治的历史时空。第一节专制危机与清末宪政。通过梳理清末统治危机和清末宪政运动,特别是清末地方自治的兴起及影响,试图探寻民初湖南省宪自治与清末立宪运动的源流关系。第二节通过对清末民初湖南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的轮廓勾画,试图展现民初湖南省宪自治赖以运行的生动历史背景。第三节从理论上概括民初湖南省宪自治运动产生的理论基石。本文认为,民初湖南省宪自治产生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立宪主义、联邦主义、民治主义和地方主义等四个方面。
     第二章,民初湖南省宪自治的历史进程。第一节民初湖南省宪自治之滥觞,概述清末维新时期和民国创立前后的湖南地方自治的成就,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清末民初湖南省宪自治兴起的原因。第二节民初湖南省宪自治历史进程。以《湖南省宪法》的萌生、创制、护宪、修改和废止为中心线索,大体勾勒湖南省宪自治活动的基本历程,主要可以分为如下五个阶段,即自治之缘起、省宪之创制省选与护宪、省宪之废止、省宪之修改阶段。在此基础上,概括了省宪自治最为主要的活动赈灾救荒、平民教育、弥兵裁军以及其他一些公益事业和公益活动。
     第三章,《湖南省宪法》创制与基本精神。第一节主要概括了《湖南省宪法》创制中的四大争议焦点问题,即省宪命名的正当性争议、制宪主体之争、“省长制”和“合议制”之争以及议员分配比例的路界之争。第二节重点分析《湖南省宪法》的主要内容与宪政精神,省宪体现的基本宪政精神主要有联邦自治、民权保障、分权制衡以及直接民主等。为了进一步凸显《湖南省宪法》的特色和体现的时代特征,第三节着重对《湘宪》和《浙宪》的相同点及差异进行了比较。二者都极为重视基本人权的保障、具有浓厚的激进民主主义色彩。
     第四章,民初湖南省宪自治选举。第一节对湖南民初地方自治选举运行机制进行概括,主要包括选举资格、选举方法与程序、选举变更、选举罢免、选举诉讼等。第二节民初湖南省宪选举组织与制度,不仅对体制内的选举事务所的组织及运行机制进行分析,而且对体制之外的选举监督团成立、宗旨及合法性等进行分析;同时对省宪及相关法律中规定的省县议员、行政司法机构的选举制度进行概括阐述。第三节着眼于实践层面,从实践操作角度审视省县议员、省长以及省务员、各厅厅长和院长选举的运行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省宪自治选举的一些主要因素进行分析。
     第五章,绅权与民初省宪自治。本章第一节主要是对绅士、绅权等基本概念进行梳理,分析了传统社会中绅权的历史地位和近代社会绅士的历史转型,重点分析湖南绅权在晚清的崛起与分离,为探讨省宪自治时期绅权的历史作用张本。第二节探讨了绅权在民初省宪自治中的运作情况,提出了“新绅士”的概念,认为新绅士是省宪自治的生力军,新绅士的绅权运作是以省县议会、报刊以及社团为主要平台的。新绅士不仅是省宪自治的发起者、省宪制定的主导者;而且也自治地方的代言人、自治事业的推动者。第三节以熊松龄为个案典型,重点分析了其在省宪自治中所起的历史作用,和前一节的分析力形成“点”“面”结合的关系。
     第六章,长沙《大公报》与民初湖南省宪自治。本章第一节分析了长沙《大公报》报的宪政品格,即共和之声、自由之声、民权之声以及自治之声,进一步探讨了其宪政品格的成因。第二节重点探讨长沙《大公报》在省宪自治中的历史作用,不仅是湖南民初省宪自治思想的传播者,也是湖南地方自治精义的阐释者,权力运作的监督者,更是湖南民初地方自治运动的记录者和历史的见证人。第三节长沙《大公报》的自我维权,从长沙《大公报》被勒令停刊的历史回溯起笔勾画了长沙《大公报》与公民社会互动维权的生动景象,在此基础上展开了长沙《大公报》维权的几点反思。长沙《大公报》维权胜利是公民社会共生互动的结果,司法独立在宪政社会具有极端重要性。
     第七章,民初湖南省宪自治的现实反思。反思历史是为了着眼于未来。本章第一节对民初省宪自治失败的原因进行总结,其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家统一与宪政民主的话语矛盾冲突。然而失败的并非完全无意义的,第二节对民初省宪自治运动的宪政价值和地位进行探讨,它是近代联邦建国的最早试验,是民初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宪政启蒙,推动公民社会的萌生,同时也是我国超大型社会民主的最初尝试。第三节湖南省宪自治现实镜鉴,从反思民初省宪自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几点现实反思的结论,文成旨现。
Since the modern age, to build up a national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which centers on civic life becomes a cause that Chinese have been persevering. To linger on, Manchu Court carried on a first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however, Manchu Court, which was on the crater of revolutionary, could not stop the deadly conflicts in and outside, and was abandoned by the people in the end. Although Xinhai Revolution solved the constitution question(that is, who was the national host.), it could not solve the Regime problem(that is, how the Republic of China was organized.) . Constitutionalism movement of Hunan province and united- province autonomy movement that occurred in the 1920's was substantially exploring federal political system. A century of constitutionalism, a century of vicissitudes and a century of dream. In the new century, which is on the background of governing the country according to law and constructing a socialist state ruled by law, to carry out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and safeguard human rights still keeps being the major themes of people's politic life. Autonomy is the sill of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Based on it, constitutional autonomy of Hunan province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which began in 1920 and ended in 1926, aimed to seek local self-government, inter-provincial autonomy, national unification on the background of national abruption, and to carry out finally the national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Facing history and ourselves, its experience and lessons are obviously of great value to present Chinese co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In addition to introduction and the end(heading for the ages of autonomy ), the thesis is divided into seven chapters, concretely as follows:
     Introduction. It deals mainly with some basic concepts, such as autonomy, local self-government, provincial constitutional autonomy and so on. It also introduces generally the range of the research, present study on it, the meaning of it and way of thinking.
     Chapter 1, background of constitutional autonomy of Hunan province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Section 1 is about autocratic crisis and constitutional activiti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rough the sorting of governance crisis and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in the late Ching dynasty, especially the rise and influence of the local self-government, the part i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Qing dynasty constitution movement and constitutional autonomy of Hunan province. Through the delineation of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social background of Hunan province in the late Ching dynasty, section 2 tries to reveal the history background that constitutional autonomy of Hunan province relied on. Section 3 summarizes the theoretical cornerstone that constitutional autonomy of Hunan province came about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It is thought that constitutionalism、federalism、ruling by the people doctrine and localism etc. are its theory foundation.
     Chapter 2,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constitutional autonomy of Hunan province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Section 1 tells about the origination of constitutional autonomy of Hunan province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It outlines the achievement of Hunan local self-government in the Wu Xu Reform Period and the period about Republic of China. Based on it, the part probes into the cause of the rise of constitutional autonomy of Hunan provinc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Section 2 is about the history progress of constitutional autonomy of Hunan province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aken the conceiving, initiating, protecting, modifying and abolishing as its central clue, the section describes the basic course of constitutional autonomy of Hunan province. The section is 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as follows, the origin of provincial constitution, its initiation, its protection, its abolishing and its modification. Based on it, the mainest activities are generalized, that is, disaster relief, famine relief, common education, disarmament and some public welfare.
     Chapter 3, initiation of Constitution of Hunan Province and its soul. Section 1 summarizes four focus controversies in the initiation of Constitution of Hunan Province, that is, controversy over the proper of naming provincial constitution, controversy over the subject of drawing up constitution, controversy over the system of collegiate or provincial governor and controversy over the methods of allocation councilman. Section 2 deals selectively with the main contents of Constitution of Hunan Province and its soul, which is federal autonomy, peasants rights protection, restraint and balance of powers and direct democracy. To highligh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stitution of Hunan Province and the feature of the time, section 3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Constitution of Hunan Province and the Constitution of Zhejiang Province on their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oth of them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guarantee of human rights and share the characteristic of radical democracy.
     Chapter 4, election of Constitutional Autonomy of Hunan province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Section 1 outlines the operational mechanism of local self-government election of Hunan province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It includes qualification for election, method and procedure of election, electoral alteration, election recall, electoral litigation and so on. Section 2 is about electral organization and system of constitution of Hunan province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It analyzes not only the organization of electral firm in the system and its operational mechanism, but also analyses the establishment, aim and legitimacy of electoral intendancy out of the system; and at the same time, it summarizes the electoral system of parliamentarian in province and district and administration judicial organization stipulated in the provincial constitution and related law. Section 3 focuses on pract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ractice, this part examines the operation of election of parliamentarian in province and district, provincial governor, general council, director of every department and president; meanwhile, some main factors are analysed which influence the election of provincial constitutional autonomy.
     Chapter 5, human gentry and provincial constitutional autonomy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Section 1 combs mainly such basic conception as gentleman, human gentry; it also analyses the historic statues of human gentry in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and the history transformation of the gentleman in modern society, especially the grow and separate of human gentry in Hunan provinc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y form the base of exploring the historic statues of Human gentry in provincial constitutional autonomy. Section 2 inquires into the operation of provincial constitutional autonomy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New gentlemen" is put forward in this part. It is thought that new gentlemen are the new force of provincial constitutional autonomy. The operation of new gentlemen's human gentry is based on parliament of province and county, newspapers and magazines and association. New gentlemen were not only the originator of provincial constitutional autonomy and leader of provincial constitutional establishment, but also the spokesmen of autonomous regions and promoters of autonomy business. Taking Xiong Songling as a typical case, section 3 shows his historic statues in the provincial constitutional autonomy, which echoes the former description.
     Chapter 6, Takungpao of Changsha and constitutional autonomy of Hunan province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Section 1 analyses the constitu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Takungpao, that is, the voice of republican, freedom, democratic rights and autonomy. It also inquires into the cause of constitutional characteristics. Section 2 discusses the historic function of Takungpao in the provincial constitutional autonomy. It was not only the disseminator of the thought of constitutional autonomy of Hunan province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but also the elucidator of the connotation of local self-government, inspector of power operation, recorder of local Movement of Autonomy in Hunan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and witness of history. Section 3 is about the right-safe guarding of Takungpao. It describes the vivid prospects that Takungpao and civil society maintain the rights interactively before its stop. On this condition, introspects are given on maintaining the rights of Takungpao. The victory of maintaining the rights of Takungpao is the result of interaction of civil society; judicial independence has extreme importance in the constitutional society.
     Chapter 7, the actual reflection on constitutional autonomy of Hunan province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o reflect the history is for the future. Section 1 sums up the reason of failure of provincial constitution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It lies mainly in the word conflicts between national unification and constitutional democracy. However the failure isn't completely nonsense. Section 2 probes into the constitutional value and status of provincial constitutional autonomy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It is the earliest experiment of founding a federal government, a real enlightenment of constitutional government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the germination of civil society, and also the earliest attempt of super large social democracy. Section 3 deals with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that local self-government in Hunan should learn from the history. Based on the reflection of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s of provincial constitutional autonomy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 several actual conclusions can be drawn naturally.
引文
1 [英]戴维·米勒等著:《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45页。
    2《管子·法法》。
    3司马迁著:《史记孝文本纪》,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418页。
    4《三国志·魏志·毛传》。
    5《李氏文集》卷一九《明灯道古录下》。
    1黄哲真著:《地方自治纲要》,中华书局,1936年版,第2页。
    2龚渤著:《自治潮》(演讲词),载《新自治》第一卷第四期,湖南新自治学社印行,中华民国十年八月十五日出版。
    3 [日]吉村源太郎著:《地方自治》(全二册),朱德全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8~9页。
    1 [日]村松岐夫著:《地方自治》,孙新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第118页。
    2 [美]大卫·赫尔德著:《民主的模式》,燕继荣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380页。
    3邓正来,[美]杰弗里·亚历山大著:《.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年,第23页。
    4 [日]吉村源太郎著:《地方自治》(全二册),朱德全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1梁启超著:《国民浅训》,《饮冰室合集》,专辑之三十二,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6页。
    2 [德]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78页。
    3 [日]吉村源太郎著:《地方自治》(全二册),朱德全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1陈顾远著:《地方自治通论》,泰东图书局,民国十一年版,第2页。
    2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编辑部编译:《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第2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第578页
    3新村出编:《广辞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38页
    4 [日]桧垣正巳著:《地方自治法的要点》,学阳书房1990年版,第2页。
    5 [日]阿部齐,大久包皓生,寄美胜美编著:《地方自治的现代用语》(新版),学阳书房1990年版,第65页
    6同上,第45页。
    7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编:《中国大百科全书》(精粹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版,第263~264页。
    1 [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编:《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汀版),邓正来译,北京:中国政法人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745页。
    2周松青著:《上海地方自治(1905—1907年)研究》,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第13页。
    3唐建猷编:《地方自治讲义》,湖南省图书馆藏,手抄本,第1页。
    1张瑄著:《中国今日应采用省自治制度》,载《省宪周刊》,1920年第2其,第10页。
    1刘军宁著:《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载《共和·民主·宪政——自由主义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41页。
    1郭殊著:《省宪运动与“联省自治”——中国近代联邦主义的萌芽、省思与启示》,载《浙江学刊》2006年第5期,第125页。
    2罗敦伟著:《到新湖南的“自由之路”》,见湖南全省自治学友会编:《湖南自治月报》,湖南全省自治学友会发行,1923年第2期,第3页。
    3同上,第3~4页。
    4同上,第4页。
    5周叶中、江国华主编:《自下而上的立宪尝试——省宪尝试》,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导论35。
    1毛泽东著:《湖南建设问题的根本问题——湖南共和国》,载《大公报》(长沙),1920年9月3日。
    2毛泽东著:《全自治于半自治》,载《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526页。
    3彭璜著:《湖南共和国建设问题的根本问题——非中国式非美国式的共和国》,《大公报》(长沙),1920年9月8日。
    4朱震方著:《我对于新政府的希望》,见湖南全省自治学友会编:《湖南自治月报》,湖南全省自治学友会发行,1923年第2期,第18页。
    1陈永森著:《告别臣民的尝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18页。
    2 [美]周锡瑞著:《改革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60页。
    3张君劢著:《联邦十不可论》,载《开国前后言论集》,台北:正中书局,1971年版,第155页。
    4林代昭等:《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第336页。
    5《晨报》1918年1月29日。
    1程巢父著:《思想时代》,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70页。
    2汤志钧主编:《章太炎年谱长编(1919--1936)》,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22页。
    1房亚明著:《超大空间的有效治理:地方自治导向的分权?——论我国纵向府际关系的制度变革》,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第91页。
    1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48页。
    2同上,第49页。
    1列宁著:《列宁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61页。
    2公丕强主编:《法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1马小泉著:《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自治与宪政改革》,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9页。
    1谢维雁著:《从宪法到宪政》,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代序。
    1故宫博物馆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下册),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914~915。
    2季金华著:《宪政的理念与机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3页。
    3端方著:《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载夏新华、胡旭晟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1端方著:《请定国是以安大计折》,夏新华、胡旭晟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7页。
    2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上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页。
    3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下册),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728页。
    4《政治官报》,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二十八日,第445号。
    1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21页。
    2同上,第116页。
    3周松青著:《上海地方自治》,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8页。
    4朱寿朋编纂:《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总第5742页。
    5 [美]费正清著:《美国与中国》,童乐山译,商务印书馆,1971年版,第153页。
    1季金华著:《宪政的理念与机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7页。
    2同上。
    3转自刘泱泱著:《近代湖南社会变迁》,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页。
    1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地理志》(上),湖南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页。
    2丁平著:《湖湘文化传统与湖南维新运动》,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92页。
    3张朋园著:《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3页。
    4刘泱泱著:《湖南通史·近代卷》,湖南出版社,1994版,第216页。
    1《内港行船章程》,见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786页。
    2《岳州城陵租地章程》,见庄建平主编《近代史资料文库》(第一卷),上海书店出版社,第12页。
    3《续议通商行船条约》,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二册),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107页。
    4《通商行船条约》,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二册),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194页。
    5《湘抚赵尔巺奏呈长沙开埠请拨经费奏折》,《湖南官报》第699号。
    6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贸易志》,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7周秋光著:《二十世纪初叶(1901—1949)湖湘文化现代化进程概述》,湖南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湖南与近代中国》(第1辑),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8参见饶怀明著:《辛亥革命与清末民初社会》,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33页。
    1陈子钊编:《湖南之财政》,湖南湘益印刷公司1934年版,第12页。
    2阳信生著:《湖南绅士阶层研究》,岳麓书社,2010年版,序2。
    3张明园著:《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湖南: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27页。
    4同上,第137页。
    1张朋园著:《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湖南: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47页。
    2湖南省志编撰委员会:《湖南近百年大事记述》,1959年版,第250页。
    3《宪政编查馆会奏各省咨议局章程》,《政治官报》,光绪三十四年六月二十六日
    4张朋园著:《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第14~15页。
    1张朋园著:《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159页。
    2同上,第142页。
    3见《省议会暂行法》,《政府公报》,1916年4月3日;《中华民国国会组织法》,《政府公报》,1912年8月16日。
    1《徐佛苏来电》,载《大公报》(长沙),1921年2月14日。
    2唐父著:《湖南前途之之危机》,《大公报》(长沙),1921年9月17日。
    3王无为著:《湖南自治运动史》(上),上海泰东图书局发行,1920年版,第10页。
    4陈志让著:《军绅政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9~70页。
    1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近百年大事记述》(修订本),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17页。
    2湖南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教育志》(上册),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第9、502页。
    3许顺富著:《湖南绅士与晚清政治变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63~264页。
    4蒋作斌著:《湖南教育与湖乡文化》,载《船山学刊》2002年第2期,第29页。
    1李明伟著:《清末民初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
    2《湖南官报》,1905年3月29日。
    3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文化志》(第十九卷),湖南出版社,1999年版,第285~286。页。
    4丁平著:《湖湘文化传统与湖南维新运动》,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1~32页。
    1钱基博著:《湖南近百年学风》,岳藏书社,1985年版,第42页。
    2杨度著:《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95页。
    3丁平著:《湖湘文化传统与湖南维新运动》,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38页。
    4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第2册),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版,第66页。
    5娄胜华著:《民初政治权威的危机与孙中山“党治”思想的形成》,《学海》,2002年第2期,第104页。
    1余英时著:“民主观念与现代中国精英文化的没落”,载王占元主编:《学术集林》(卷十四),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第87页。
    2引自夏新华、胡旭晟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页。
    3张友渔著:《中国宪政运动之史的发展》,《张友渔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10页。
    4王世杰、钱端升著:《比较宪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395页。
    1康有为著:《请定立宪开国会折》,载《戊戌变法》(二),上海神州国光社印1953年版,第236页
    2梁启超著:《国民自卫之第一要义》,《大公报》(长沙),1920年8月9日。
    3张朋园著:《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第9页。
    4梁启超著:《开明专制论》,《新民丛报》,第四年第三号,第11页。
    5梁启超著:《立宪法议》,载夏新华、胡旭晟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6同上,25.
    1田桐著:《满清政府之立宪问题》,载《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二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547页。
    2张枬、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120页。
    3孙中山著:《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75页。
    1张枬、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179页。
    2同上,第872页。
    3同上,第403页。
    4同上,第685页。
    5孙中山著:《孙中山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67页。
    6张枬、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211页。
    1张枬、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211页。
    2 Max Farranded. For the Debates at the Phiadelphia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J].therecords of the Federal Convention of 1787,1988,1:12-13.
    1魏源著:《海国图志之弥利坚园即育奈士选国总记》,载魏源著《李巨澜评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9~21页。
    2何勤华、李秀清著:《外国法与中国法——20世纪中国移植外国法反思》,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3页。
    3张枬、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497~500页。
    1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室研究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回忆录》(第五册),文史资料出版社1981年版,第294页。
    2陈建平著:《湖南省宪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10月版,第21页。
    3广宇主编:《东方巨人孙中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940页。
    4参见徐祥民著:《中国宪政史》,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89页。
    5罗敦伟:“湖南省宪法批评”,载《东方杂志》,1922年第19卷第22号。
    6何文辉著:《历史拐角处的记忆——1920年代的湖南立宪自治运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7殷啸虎著:《近代中国宪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201。
    8徐矛著:《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438页。
    1李剑农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上海书店,根据商务图书馆1948年影印版,第545页。
    2毛泽东著:《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488页。
    3同上,第489页。
    4同上,第515页。
    5李大钊著:《联治主义与世界组织》,《新潮》,1919年2月1日。
    6陈独秀著:《联省自治分析两面主义》,《向导》,1923年第49期
    1李剑农著:《民国统一问题》(篇三),载《太平洋》1922年第3卷第7号。
    2林孝文著:《浙江省宪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3《省议会主张联省自治之通电》,《大公报》(长沙),1920年11月10日。
    4引自夏新华等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49页。
    5马珺著:《由官绅制宪、公民制宪到学者制宪——从制宪权看湖南自治运动中官治与民治的斗争》,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4期,第15页。
    1 [英]詹姆斯?布莱斯著:《现代民治政体》(上),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7页。
    2高一涵著:《.军治与党治》,载《现代评论》,1927(增刊),第9页。
    3孙中山著:《孙中山选集》上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69页。
    1孙中山著:《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702页
    2孙中山著:《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759页
    3高一涵著:《近世三大政治思想之变迁》,载陆学艺、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民国卷(上)》,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4杜威著:《民主制度之真义》(续),《大公报》(长沙),中华民国九年四月八号。
    5周鲠生著:《时局的危机》,载《现代评论》,1925年第13期,第4页。
    6周鲠生著:《民众势力的组织》,载《现代评论》,1925年第24期,第4页。
    1何文辉著:《历史拐角处的记忆——1920年代的湖南立宪自治运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页。
    2《湖南改造促进会对于“湖南改造”之主张》(续),《大公报》(长沙),1920年9月9日。
    3兼公著:《湘省长民选问题的我见》,《大公报》(长沙),1921年9月1日。
    4一沁著:《民治主义》,《大公报》(长沙),1921年9月1日。
    1陈建平著:《湖南省宪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02页。
    2《谭督声明治湘根本办法电》,《大公报》(长沙),1920年8月16日。
    3《省议会主张联省自治之通电》,《大公报》(长沙),1920年11月10日。
    1《诗经·小雅·北山》。
    2胡春惠著:《民初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前言。
    3彭雨新著:《清末中央与各省财政关系》,李定一等编:《中国近代史论丛》(第二辑)第五册,第3页,台北:正中书局,1963年版,第52页
    1《清朝文献通考》卷八五,职官九。
    2繆全吉著:《曾国藩幕府之盛况与晚清之地方权力之变化》,中山学术文化基金董事会编《中山学术文化集刊》第四集,1969年12月,第285页。
    3胡春惠著:《民初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页。
    4同上,第6页。
    5严泉著:《失败的遗产——中华首届国会制宪(1913—1923)》2007年1月版,第7页。
    1李昌文著:《南京临时政府财政问题初探》,载《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湖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30页。
    2 [美]杜赞奇著:《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王宪明高继美李海燕李点合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
    3杨妍著:《地域主义与国家认同——民国初期省籍意识的政治文化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4费孝通著:《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版,第21页。
    5林孝文著:《浙江省宪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80页
    1章士钊:《解散省议会之讨论》,《章士钊全集》(2),文汇出版社,2000年版,第574页
    2杨妍著:《地域主义与国家认同——民国初期省籍意识的政治文化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48页。
    1陈三立著:《巡抚先府君行状》,载《散原精舍文集》卷十五。
    2梁启超著:《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第一册)中华书局,第137页。
    1《两湖督院张咨会湘学院通饬湖北各道府购阅湘学报公牍》,《湘学报》第15册。
    2《掌故学第一》,《湘学报》第1册。
    3唐才常著:《论各国变通政教之有无公理》,《湘学报》第5册。
    4唐才常著:《论各国变通政教之有无公理》,《湘学报》第7册。
    5唐才常著:《论各国变通政教之有无公理》,《湘学报》第6册。
    6唐海江著:《清末政论报刊与民众动员——一种政治文化的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页。
    1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01页。
    2《湖南历史资料》编辑室编:《湖南历史资料》(第4期),湖南人人出版社,1958年,第92页。
    3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二),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555页。
    4王先明著:《论“民权即细权”—中国政治近代化历程的一个侧影》,载《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第6期第97页
    1《臬辕批示》,引陈宝箴语《湘报》,第3号。
    2韩延龙著:《中国近代警察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6~40。
    3黄遵宪著:《人境庐书札钞稿》,转引自:王先明:《论“民权即细权”—中国政治近代化历程的一个侧影》,载《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第6期,第98页。
    1张朋园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南省,1986-1916》,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42页。
    1张作功、古夫主编:《湖湘文化与湖南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页。
    2王夫之著:《思问录内篇》,见《船山全书》第12册,岳麓书社1992年版,第416页。
    3同上,第49—50页。
    1梁启超著:《戊戌变法·湖南广东情形》,转引自杨金鑫著:《湖南历史上人材群体初探》,《湖南师大学报》1989年第4期,第86页。
    1汤志钧著:《戊戌变法人物传稿》(上册),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395页。
    2唐才常著:《论湘中所兴新政》,《湘学新报》(二),台湾华文书局,1996年影印版,策833页。
    3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5页。
    1陈立三著:《散原精舍文集》卷5;陈寅格《寒柳全集》,第177页。
    2《芷江时务局劝购时务知新农学湘学各报关公启》,《湘学报》第105号。
    1《湘人控张敬尧十大罪》,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编:《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5年版,第662页。
    2湖南省志编撰委员会编:《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湖南人民出版社,第281页。
    1洛克著:《政府论》(下篇),瞿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85页。
    2 [法]卢梭著:《社会契约论》,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35页。
    3陶菊隐著:《督军团传》,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第270页。
    1《湖南筹备制宪办法大纲》,《大公报》(长沙),1920年2月14日。
    2兼公著:《湖南自治史略》,载《大公报》(长沙),1921年9月1日。
    1《省自治根本法筹备简章》,载《大公报》(长沙),1921年1月13日。
    2李剑农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第2007年版,第489页。
    1“开幕之情形”,载《湖南筹备自治周刊》,湖南制定省自治根本法筹备处发行,1921年3月
    2参见张朋园著:《湖南省宪之制定与运作1920~1925》,载《中国近代现代史论集·民初政治》(三),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409页。
    3《起草会开幕纪事》,载《湖南筹备自治周刊》,出版者不详,1921年,第1~14,湖南省图书馆藏。
    1同上。
    2见“时事镌月”,第一年第四期,载《民国时事文献汇编》,亚洲文明协会发行,民国十年五月,第425~465页。
    3《制定自治分所简章》,载《大公报》(长沙),1921年2月14日。
    1参见刘建强著:《湖南自治运动史论》,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7~148页。
    2龙兼公著:《湖南自治纪略》,载《大公报》(长沙),1921年9月1日。
    3参见刘建强著:《湖南自治运动史论》,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46~147页。
    1李剑农著:《戊戌以后三十年中国政治史》,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18页。
    2《省宪审查会闭幕盛况》,《大公报》(长沙),1921年9月10日。
    1《湖南省自治根本法总投票法草案》,《大公报》(长沙),1921年5月14日。
    2《筹备处预拟办总投票日程》,《大公报》(长沙),1921年9月15日。
    3《岳阳电告总投票情形》,《大公报》(长沙),1921年11月10日。
    4《永绥电告总投票数目》,《大公报》(长沙),1921年11月11日。
    5《昨日电告之总投票数》,《大公报》(长沙),1921年11月13日。
    6《省宪授受典礼誌盛》,《大公报》(长沙),1921年11月12日。
    7《省宪法公布之程序》,《大公报》(长沙),1921年12月7日。
    1《昨日省宪授受大典》,《大公报》(长沙),1921年12月12、13日。
    2引自何文辉著:《历史拐角处的记忆——1920年代的湖南立宪自治运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0页。
    1酃县因匪患未能按照统一部署及时进行省选,最初是有七十四县,赵恒惕得票1581;后酃县进行了补选,赵恒惕得票28票,故赵恒惕最终得票1609票。参见《省长决选票一览表》,《大公报》(长沙)“本省新闻”,1922年9月28日;《赵恒惕当选省长之通电》,《大公报》(长沙),1922年10月2日。
    2《新省长就职筹备续誌》,《大公报》(长沙),1922年12月18日。
    3朱传誉编著:《赵恒惕传记资料》(一),台北,天一出版社,1979年版,第22~25页。
    4《省议会通过讨蔡戒严案详志》,《大公报》(长沙),1923年7月15日。
    1《省议会对于护宪案之讨论》,《大公报》(长沙),1923年8月12日。
    2章伯锋著:《北洋军阀》(四),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370~373页。
    3何文辉著:《历史拐点处的记忆——1920年代湖南的立宪自治运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69页。
    4“昨日省署对付湘局之大宴会”,《大公报》(长沙),1923年8月11日。
    5《咨复省长请以实力制止毁宪行文文》,载《湖南省议会报告书》,卷四,1925铅印本,第80~81页。
    1《湘赵废宪之步骤》,载《申报》,1924年5月22日。
    2朔一著:《湖南省实行修改省宪法》,《东方杂志》,1925年第二十一卷第二十一号。
    3朔一著:《湖南省实行修改省宪法》,《东方杂志》,1925年第二十一卷第二十一号。
    4陶菊隐著:《记者生活三十年:亲历民国重大事件》,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89页。
    1《赵省长向省议会报告辞职之咨文》,《大公报》(长沙),1926年3月12日。
    2《赵省长辞职之通电》,《大公报》(长沙),1926年3月14日。
    1王无为著:《湖南省宪自治运动史》,泰东图书局发行,1920年版,第19页。
    2熊凤凰著:《熊凤凰对于湘省自治之建议》,载《大公报》(长沙),1920年8月29日。
    1兼公著:《联省政府》,《大公报》(长沙),1921年2月5日。
    2平子著:《邦宪法》,《大公报》(长沙),1920年11月8日。
    3兼公著:《民权不是送来的》,载《大公报》(长沙),1921年3月4日。
    4汤漪著:《省宪与约法》,《大公报》(长沙),1921年2月17日。
    1《省议会之舌战》,《大公报》(长沙),1921年5月2日。
    2《省议会关于自治案之咨请》,《大公报》(长沙),1921年11与10日。
    3《省长电征各县议宪意见》,《大公报》(长沙),1920年11月13日。
    4《省宪改名省自治法》,《大公报》(长沙),1921年12月19日。
    1兼公著:《何必改名》,《大公报》(长沙),1920年11月21日。
    2《军民两长筹备自治大会》,《大公报》(长沙),1920年1月15日。
    3《更易湖南自治根本法名称案》,《大公报》(长沙),1921年4月16日。
    4《湖南省宪法草案说明书》,载夏新华主编《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70~671页。
    1愚厂编辑:《省宪辑览》之“甲编省宪概论”,载夏新华主编《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70页。
    1龙兼公著:《湖南自治纪略》,《大公报》(长沙),1921年9月1日。
    2毛泽东著:“为湖南自治警告长沙三十万市民”,《大公报》(长沙),1920年10月7日。
    3毛泽东著:《释疑》,《大公报》(长沙),1920年9月27日。
    1王无为著:《私人会议的效力》,《民国日报》(长沙),1920年9月16日。
    2龙兼公著:《自治草案的起草员》,《大公报》(长沙),1920年9月14日。
    3龙兼公著:《湘人自治》,《大公报》(长沙),1920年9月13日。
    4《省议会开会之祝词与演说》,《大公报》(长沙),1920年10月26日。在省议会开会时,省议会针对民国建立以来,省议会一直未曾改选议员任期早已届满的社会指责,省议会予以辩解。认为,民国六年,江苏省议会质问内务部,议会中断应如何办理时,内务部通电全国,凡因时局中断之会期,准其继续有效。省议会认为,根据内务部的该通电,省议会在民国六年法定期满后召集会议,应无人认为不合法。
    5龙兼公著:《批评省议员的话》,《大公报》(长沙),1920年10月8日。
    6《由‘湖南革命军政府’召集‘湖南人民制宪会议’,制定‘湖南宪法’以建设‘新湖南’的建议》,《大公报》(长沙),1920年10月5、6日。
    1《昨日之各界联席会议》,《大公报》(长沙),1920年10月8日。
    2《昨日建议召集人民宪法会议之大会议》,《大公报》(长沙),1920年10月9日。
    1《昨日公民之制宪请愿》,《大公报》(长沙),1920年10月10日。
    2《昨日省署大会议事纪》,《大公报》(长沙),1920年10月13日。
    3《各公团呈省长文》,《大公报》(长沙),1920年10月22日。
    4龙兼公编:《湖南自治纪略》,《大公报》(长沙),1921年9月1日。
    1《昨日报界欢迎名人大演讲》,《大公报》(长沙),1920年11月2日。
    2《庸言》第一卷第3号。
    3同上。
    4《昨日各公团之联系会议》,《大公报》(长沙),1920年11月19日。
    1《省宪审查员之壁后语》,载《大公报》(长沙),1921年6月2日。
    2《省宪审查会第十九次预备会纪闻:第五章大体表决》,载《大公报》(长沙),1921年6月7日。
    1《省宪审查会第十八次预备会纪闻:省长制与合议制之大辩论》,载《大公报》(长沙),1921年6月5日。
    2同上。
    3同上。
    4《省宪审查员之壁后语》,《大公报》(长沙),1921年6月2日。
    5《省宪审查会第十八次预备会纪闻:省长制与合议制之大辩论》,《大公报》(长沙),1921年6月5日。
    1《省宪审查会第十九次预备会纪闻:第五章大体表决》,《大公报》(长沙),1921年6月7日。
    2兼公著:《竟有主张省议会采用两院制者》,《大公报》(长沙),1921年3月17日。
    3兼公著:《我不赞成省政府组织采合议制的别一理由》,《大公报》(长沙),1921年5月14日。
    1补余著:《独任制与合议制利弊之比较》,《大公报》(长沙),1921年5月10日。
    2龙兼公著:《湖南自治纪略》,载《大公报》(长沙),1921年9月1日
    3四愁著:《噫,省宪审查会破裂矣》,载《大公报》(长沙),1921年7月12日
    1《昨日之省宪审查会》,载《大公报》(长沙),1921年6月16日
    2《长宝岳公民谈话纪事——讨论审查员退席问题》,《大公报》(长沙),1921年6月20日
    3《谢光焯等四十六人辞职报告书》,《大公报》(长沙),1921年7月12日。
    1兼公著:《民本主义的宪法》,《大公报》(长沙),1921年6月17日。
    2兼公著:《评宪草第二十七条的三个争点》,《大公报》(长沙)“时评”,1921年5月27日。
    3兼公著:《劝审查会莫存路见》,《大公报》(长沙)“时评”,1921年6月2日。
    1刘子俊著:《省宪法商榷书》,《大公报》(长沙),1921年5月29日。
    1天籁著:《附则问题》,《大公报》(长沙)“时评”,1921年6月21日。
    1陈建平著:《湖南省宪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152页。
    2陈应森著:《人民应有购置军械之权利》,载《大公报》(长沙),1921年3月30日。
    3 [英]霍布斯著:《论公民》,应星、冯克利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1翁敬棠著:《中国根本法与各国宪法几个问题》,载何勤华、李秀清主编《:民国法学论文精粹·宪政法律篇》(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第109页。
    2愚厂编辑:《省宪辑览》之“甲编省宪概论”,引自夏新华主编《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72页。
    1《赵省长复汤斐予讨论自治电》,《湖南筹备自治周刊》,1921年第10期。
    1夏新华著:《近代中国宪法与宪政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第203页。
    1参见周叶中主编:《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79~381页。
    1李剑农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89页。
    1王建勋著:《联邦主义与美国宪政》,见高全喜主编:《从古典思想到现代政制——关于哲学、政治与法律的讲演》,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24页。
    2同上,第433页。
    3李剑农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90页。
    4王先明著:《论“民权即细权”—中国政治近代化历程的一个侧影》,载《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第6期,第96页。
    1兼公著:《请审查员认清这两点》,《大公报》(长沙),“时评”,1921年5月2日。
    2 [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85~186页。
    3 [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184页。
    1张朋园著:《湖南省宪法之制定与运作:1920—1925》,载李守孔编:《中国近现代史论集·民初政治》,第21编(三),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10页。
    2鹤公著:《人民应重视总投票》,《大公报》(长沙)“时评”,1922年3月1日。
    3张朋园著:《湖南省宪法之制定与运作:1920—1925》,载李守孔编:《中国近现代史论集·民初政治》第21编(三),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10页。
    4陈霆锐著:《省宪之几个根本原则》,载《法学季刊》第1卷第7期,东吴大学法律科学季刊,1923年。转引自莫庆红著:《民国初年〈湖南省宪法〉探析》,载《湖湘论坛》,2008年第1期,第43页。
    5莫庆红著:《民国初年〈湖南省宪法〉探析》,载《湖湘论坛》,2008年第1期,第43页。
    1胡春惠著:《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00页。
    1罗敦伟著:《湖南省宪法批评》,夏新华、胡旭晟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79页。
    2郭剑林主编:《北洋政府简史》(下),天津古箱出版社,2000年版,第723页。
    3林茂生、王维礼、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1919-1949)》,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5页。
    1李云杭著:《湖南省宪实施之保障》,长沙《大公报》“来论”,1922年1月7号。
    1.李剑农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1840—1926)》,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91页。
    2同上,第491~492页。
    1 [美]罗伯特·达尔著:《论民主》[M],李伯光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94页。
    2何志俊著:《选举政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1 ACE选举知识网:http://aceproject.org/ace-en/topics/ema, 2009.2.28,(访问时间,2010-12-10)。
    2《新选举机关之拟议》,《大公报》(长沙),1921年12月24日。
    3《新选举之三项规定·各选举区监督职掌须知》,《大公报》(长沙),1922年1月20日。
    4《省政府关于筹备选举之明令》,《大公报》(长沙),1922年1月13日。
    5《省议会也反对选举事务所》,《大公报》(长沙),1922年1月21日。
    1《选举事务所制不能变更》,《大公报》(长沙),《大公报》(长沙),1922年1月21日。
    2《选举制度争执又一幕》,《大公报》(长沙),《大公报》(长沙),1922年2月17日。
    1《新选举之三项规定·调查须知》,《大公报》(长沙),1922年1月21、22日。
    1《学生组织选举监察团》,《大公报》(长沙),1922年1月8日。
    2《学生临时监察选举团简章》,《大公报》(长沙),1922年1月14日。
    3《各县之监察选举团》,《大公报》(长沙),1922年1月25日。
    4《学生监察选举团之进行》,《大公报》(长沙),1922年1月12日。
    1《学生选举监察团成立大会》,《大公报》(长沙),1922年1月12日。
    2闲云著:《勗监察选举团》,《大公报》(长沙),1922年1月14日。
    3《常德商会对于乞丐和选举的会议》,《大公报》(长沙),1922年2月14日。
    1《安化特约通信》,《大公报》(长沙),1922年3月21日。
    1《省政府关于筹备选举之明令》,《大公报》(长沙),1922年1月13日。
    1《湖南筹备省议会议员选举事务所报告书·文告》,1922年,第12页。
    1杨云彪著:《公民的选举——一个公共选择的话题》,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2页。
    1《投票人应签到字》,《大公报》(长沙),1922年2月23日。
    1《票纸自制式》,《大公报》(长沙),1922年1月18号。
    1梁慧星著:《民法解释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251页。
    1《选举事务所职权之解释》,《大公报》(长沙),1922年3月2日。
    2《总监督咨复选政电》,《大公报》(长沙),1922年3月25日。
    3《关于县议会选举解释之电文》,《大公报》(长沙),1922年4月5日。
    4《总部通令军人有选举权》,《大公报》(长沙),1922年2月23日。
    1《军人无被选举权之电复》,《大公报》(长沙),1922年3月26日。
    2《省议会非难选举事务所长》,《大公报》(长沙),1922年2月26日。
    3同上。
    1《省署对于选政质问之咨复》,《大公报》(长沙),1922年3月23日。
    2田傜主编:《宪法学》,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43~345页。
    1何文辉著:《历史拐角处的记忆——1920年代的湖南立宪自治运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0页。
    2《省署催办选举之两电》,《大公报》(长沙),1922年1月17日。
    1《湘潭特约通信》,《大公报》(长沙),1922年3月21日。
    2何文辉著:《历史拐角处的记忆——1920年代的湖南立宪自治运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58页。
    3《通令各县知事不得浮报选民数目》,《湖南筹备省议会议员选举事务所报告书?文告》,1922年,第24~25页。
    1《长沙县预备选举投票记》,《大公报》(长沙),1922年3月20日。
    2《长沙县通告选举日期地点》,《大公报》(长沙),1922年3月23日。
    1《昨日省城选举投票见闻记》,《大公报》(长沙),1922年3月25日。
    2《长沙选举开票中指种种新闻》,《大公报》(长沙),1922年4月1日。
    3《昨日长沙县之开票情形》,《大公报》(长沙),1922年4月3日。
    4《湘潭开票中之所闻》,《大公报》(长沙),1922年4月2日。
    1《湘潭特约通信》,《大公报》(长沙),1922年4月5日。
    2《浏阳通信选举开票情形》,《大公报》(长沙),1922年4月5日。
    3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84页。
    4王浦劬主编:《选举的理论与制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87页。
    1《学生选举监察团受辱祥记》,《大公报》(长沙),1922年3月26日。
    2《昨日选举巡视记》,《大公报》(长沙),1922年3月26日。
    1引自何文辉著:《历史拐角处的记忆——1920年代的湖南立宪自治运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90页。
    2兼公著:《湘省长民选问题》(二),《大公报》(长沙),1922年9月1日。
    1《电告省长预选之结果》,《大公报》(长沙),1922年8月24号。
    1赵恒著:《湖南省宪时期的选举戏法》,《湖南文史》,第39辑,湖南文史杂志社1990年版,第136页。
    2朱传誉编:《赵恒惕传记资料》(一),台北,天一出版社,第22~25页。
    1参见胡春惠著:《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5页。
    2何志俊著:《选举政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页。
    3雷兢旋著:《选举制度论》,台北:洞察出版社,1987年,第44页。
    4唐钧著:《政府直面群众与群众博弈政府》,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5何志俊著:《选举政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页。
    1李祚辉著:《我对于今次选举之观察》,载《大公报》(长沙),1922年4月18~23日。
    2《学生监督选举之进行》,《大公报》(长沙),1922年1月27日。
    3杨研著:《地域主义与国家认同:民间初期省籍意识的政治文化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10~211页。
    4凌淡如著:《注意民选省长》,见湖南全省自治学友会:《湖南自治月报》,湖南全省自治学友会印行,1923年第3期。
    5马小泉、周洪宇、王杰、虞和平著:《强权与民声——民初十年社会透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页。
    1《湖南最近两大问题》,《大公报》(长沙),1923年3月23日。
    1“长沙县之抢票风潮”,《大公报》(长沙),1922年3月23号
    2《运动选举之隹话》,《大公报》(长沙),1922年2月11日。
    3 [法]托克维尔著:《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第35页。
    4《诗经·小雅·北山》。
    1马小泉、周洪宇、王杰、虞和平著:《强权与民声——民初十年社会透视》,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26页。
    1何志俊著:《选举政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8页。
    2张朋园著:《中国民主政治的困境:1909-1949:晚清以来历届议会选举述论》,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8年版,第157页。
    3黄士衡著:《赵恒惕的省宪活动》,《文史资料选辑》,第30辑,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第172页。
    1《昨日选举巡视记》,《大公报》(长沙),1922年3月26日。
    2《耒阳选举风潮又一说》,《大公报》(长沙),1922年3月26日。
    3《关于选举之种种文电》,《大公报》(长沙),1922年2月20日。
    4《桑植果有军人胁迫选举耶》,《大公报》(长沙),1922年11月21日。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8页。
    2《运动选举之隹话》,《大公报》(长沙),1922年2月11日。
    3《各县之运动选举者》,《大公报》(长沙),1922年2月27日。
    4《衡阳特约通信》,《大公报》(长沙),1922年3月9日。
    1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湖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75~477页。
    2赵恒著:《湖南省宪时期的选举戏法》,《湖南文史》,第39辑,湖南文史杂志社,1990年版,第136页。
    3《各县之运动选举者》,《大公报》(长沙),1922年3月13日。
    1《华容之党派与选举》,《大公报》(长沙),1922年4月11日。
    2朱传忠著:《对于经营地方自治之意见》,见湖南全省自治学友会:《湖南自治月报》,湖南全省自治学友会印行,1923年第3期,第32页
    1周荣德著:《中国社会的阶层与流动——一个社区中士绅身份的研究》,学林出版社,2000年版,第55页。
    2徐茂明著:《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总序,第4页。
    3张仲礼著:《19世纪中国绅士之构成特特征的考察》,载《张仲礼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页。
    4葛荃著:《权力宰制理性:士人、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社会》,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4页。
    1许茂明著:《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2004年版,第4页。
    2葛荃著著:《权力宰制理性:士人、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社会》,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4页。
    3岑大利著:《中国历代乡绅史话》,沈阳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4岑大利著:《中国历代乡绅史话》,沈阳出版社,2007年版,第8页。
    5阳信生著:《湖南绅士阶层研究》,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13页。
    6吴晗著:《吴晗文集》(第三卷),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425页。
    1费正清著:《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第32、38页。
    2阳信生著:《晚清湖南绅权与政权关系研究》,《求索》2005年第2期,第183页。
    3瞿同祖著:《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282页。
    4王先明著:《论“民权即细权”—中国政治近代化历程的一个侧影》,载《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第6期,第96页。
    1吕实强著:《中国官绅反叛的原因》,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所专刊,第165页。
    2岑大利著:《中国历代乡绅史话》,沈阳出版社,2007年版,第39页。
    3《钦定学政全书·三二·顺治十年上谕》。
    4《明史·礼志十》,卷五十六。
    5葛荃著:《权力宰制理性:士人、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社会》,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页。
    6费正清著:《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3页。
    7岑大利著:《中国历代乡绅史话》,沈阳出版社,2007年版,第67页。
    1许顺富著:《湖南绅士与晚清政治变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前言1。
    2 [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2页。
    1王先明著:《论“民权即细权”—中国政治近代化历程的一个侧影》,载《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第6期,第96页。
    2转引自许顺富著:《近代湖南绅士的政治参与渠道》,载《近代湖南绅士的政治参与渠道》,2004年第4期,第73页。
    3梁启超著:《论湖南应办之事》,《梁启超选集》,燕山出版社,2009年版,第75页。
    1杨妍著:《地域主义与国家认同——民国初期省籍意识的政治文化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页。
    2同上,第124页。
    3马小泉著:《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自治与宪政改革》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页。
    4刘泱泱著:《近代湖南社会变迁》,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5~256页。
    1张朋园著:《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第34页。
    1张朋园著:《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第34页。
    2《告各省人民书》,见《时报》,1920年12月7日。
    1攻法子著:《敬告我乡人》,《浙江潮》,第2期。
    2阳信生著:《晚清湖南绅权与政权关系研究》,载《求索》,2005年第2期,第183页。
    3同上。
    4刘泱泱主编:《湖南通史》(近代卷),湖南出版社,1994年12月版,第2794页。
    5许顺富著:《湖南绅士与晚清政治变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1同上,第121页。
    2《湖广总督瑞徵奏特参在籍绅士挟私酿乱请分别惩儆折》(宣统二年五月十一日),载饶怀民、(日)藤谷浩悦编:《长沙抢米风潮汇编》,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95~97页。
    3张朋园著:《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湖南省(1860—1916)》,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131页。
    4 [美]周锡瑞著:《改良与革命》,杨慎之译,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9页。
    5许顺富著:《湖南绅士与晚清政治变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5页。
    6刘泱泱著:《近代湖南社会变迁》,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5~256页。
    1许顺富著:《湖南绅士与晚清政治变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40页。
    2同上,第37页。
    1丁平著:《湖湘文化传统与湖湘维新运动》,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11页。
    2郑海麟著:《黄遵宪与近代中国》,三联书店,1998年,第434页。
    1阳信生著:《晚清湖南绅权与政权关系研究》,载《求索》,2005年第2期,第187页。
    2阳信生著:《湖南近代绅士阶层研究》,岳麓书社,2010年版,序1。
    3张朋园著:《湖南早期现代化的进展》,岳麓书社,2002年版,第438页。
    1王先明著:《近代中国士绅阶层的分化》,载《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3期,第52页。
    2梁波著著:《中国近代新型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载《北方论丛》,2000年第6期,第1页。
    3刘泱泱编:《湖南通史?近代卷》,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789页。
    4同上,第782~784页。
    5转引自阳信生著:《湖南绅士阶层研究》,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313页。
    1余英时著:《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新版序,第6页。
    2粟勘时等著:《湖南反正追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6页。
    1杨世骥著:《辛亥革命前后湖南史事》,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16页。
    2参见何文辉著:《历史拐角处的记忆——1920年代的湖南立宪自治运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页。
    1参见陶菊隐著:《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4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28年版,第90页。
    2陶菊隐著:《记者生活三十年》,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1页。
    3《谭督声明治湘根本办法》,《大公报》(长沙),1920年8月16日。
    1《章太炎演说之真意》,《大公报》(长沙),1920年10月21日。
    2龙兼公著:《湖南自治纪略》,载《大公报》(长沙),1921年9月1日。
    3《熊凤凰对于湘省自治之建议》,载《大公报》(长沙),19208约9日。
    4李达嘉著:《民国初年的联省自治运动》,弘文馆出版社,1986年,第62页。
    5陶菊隐著:《记者生活三十年》,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1页。
    6龙兼公著:《湖南自治纪略》,载《大公报》(长沙),1921年9月1日。
    1参见何文辉著:《历史拐角处的记忆——1920年代湖南的立宪自治运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0页。注:此时,桂系军阀因在广东失败,业已取消自治,有投向北方的迹象。原先宣告四川自治的熊克武有承认北京政府的打算。湘、黔两省情况也不稳定。
    2《湘自治案之近讯》,时报》,1920年11月5日。
    3《省自治根本法筹备简章》,《大公报》(长沙),1921年1月13日。
    1《茶陵要求取消苛捐——不取消决不总投票》,《大公报》(长沙),1921年10月8日。
    2《湘潭绅士反对提拨教育经费》,《大公报》(长沙),1921年1月26日。
    3《湘潭知事电留孔知事》,《大公报》(长沙),1921年12月1日。
    1《湘潭特约通信》,《大公报》(长沙),1922年3月21日。
    2《衡阳特约通信》,《大公报》(长沙),1922年2月28日。
    3记者著:《一县的绅士》,《大公报》(长沙),1921年9月30日。
    1《绅商维持会会组织成立》,《大公报》(长沙),1921年8月30日。
    1《民食维持会之会议》,《大公报》(长沙),1922年3月5日。
    2郑自军著:《民国湖南华洋筹赈会研究》,载《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2期,第94页。
    3《湘黔旅京巨绅联名电请禁烟》(续),《大公报》(长沙),1921年8月20日。
    4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湖南省志第一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487~488。
    5杨伯雋著:《湘西平民银行之发起》,《大公报》(长沙),1920年9月7日。
    1《旅京湘绅创办慈幼院》,《大公报》(长沙),1921年1月10日。
    2阳信生著:《湖南绅士阶层研究》,岳麓书社,2010年版,第29页。
    3许顺富著:《湖南近代绅士》,载《船山学刊》,2003年第4期,第3页。
    1周锡瑞著:《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11~125页。
    2参见何文辉著:《历史拐角处的记忆——1920年代的湖南立宪自治运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2页。
    1郭宝平著:《民国政制通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页。
    2参见何文辉著:《历史拐角处的记忆——1920年代的湖南立宪自治运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2页。
    3《各公团促行宪法会之呼吁》,《大公报》(长沙),1921年9月9日。
    4《省议会改编省防军之议案》,《大公报》(长沙),1921年9月12日。
    1参见何文辉著:《历史拐角处的记忆——1920年代的湖南立宪自治运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3页。
    2亚里斯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图书馆,1965年版,第7~9页。
    3 [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17页。
    1王先明著:《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82页。
    2章开沅、马敏、朱英著:《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31页。
    3湖南省志编撰委员会编:《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湖南人民出版社,第250页。
    4《湖南省各县商会一览表》,《实业杂志》第13期,1917年4月刊。
    1“湖南会社调查表?自治类”,载湖南全省自治学友会主编:《湖南自治月报》,湖南全省自治学友会印行,1923年8月,第65~66页。
    2王先明著:《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5页
    1何文辉著:《历史拐角处的记忆——1920年代的湖南立宪自治运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0页
    2“本刊职员一览表”,载湖南全省自治学友会主编:《湖南自治月报》,湖南全省自治学友会印行,1923年第8期,第71页。
    1参见喻春梅著:《长沙〈大公报〉(1915-1927)》,湖南大学博士论文,第27页。
    2陶菊隐著:《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中册),三联书店出版,1983年版,第739页。
    3《熊凤凰之联邦论》,北京《晨钟报》,1918年1月29日。
    4同上,第14页。
    1王无为著:《湖南省宪自治运动史》(上编),泰东图书局发行,1920年,第19页。
    2熊凤凰著:《熊凤凰对于湘省自治之建议》,载《大公报》(长沙),1920年8月29日。
    3兼公著:《联省政府》,《大公报》(长沙),1921年2月5日。
    1周秋光编:《熊希龄:从民国总理到爱国慈善家》,岳麓书社,1996年版,第14页。
    2唐才常著:《湘报序》,《湘报》第1号。
    1梁启超著:《戊戌政变记》,《饮冰室合集》,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第137页。
    2《南学会大概章程十二条》,《湘报》第34号。
    3《南学会大概章程十二条》,《湘报》第36号。
    4《南学会大概章程十二条》,《湘报》第34号。
    5朱经农著:《我记忆中的熊秉三先生》,载《东方杂志》第44卷第1号第29页。
    6《南学会藏书处章程二十四条》,《湘报》第44~46号。
    7参见《湘报》,第81~85号。
    8余幼钦著:《南学会藏书处初探》,载《湖南省图书馆学术论文集》,1987年内刊本。
    1《熊凤凰之联邦论》,《晨钟报》,1918年1月29日。
    2《熊秉三答岑西林书》,《时报》1918年3月18日。
    3《停战声中之军民分治论》,《晨钟报》,1918年1月6日。
    4《熊秉三答岑西林书》,《时报》1918年3月18日。
    5《熊秉三答岑西林书》,《时报》1918年3月18日。
    6《停战声中之军民分治论》,《晨钟报》,1918年1月6日。
    1《熊秉三答岑西林书》,《时报》1918年3月18日。
    2陶菊隐著:《记者生活三十年》,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1页。
    3同上。
    4《熊凤凰对于湘省自治之建议》,载《大公报》(长沙)1920年8月29日。
    5陈建平著:《湖南省宪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89页。
    6《就省自治之致长沙谭督军电》,载周秋光编:《熊希龄集》(第七册),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45页。
    1《熊凤凰对于湘省自治之建议》,载《大公报》(长沙)1920年8月29日。
    2转引自胡春惠:《民初的地方自治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81页。
    3《审查会举定审查长》,《大公报》(长沙)1921年5月8日。
    4《审查会欢迎熊凤凰盛况》,《大公报》(长沙),1921年5月28、29日。
    1《昨请熊凤凰赶急筹款不可》,《大公报》(长沙),1921年6月25日。
    2《熊凤凰之工赈计划》,《大公报》(长沙),1922年4月28日。
    3《熊凤凰关心米禁》,《大公报》(长沙),1922年3月12日。
    4周秋光著:《熊希龄传》,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42页。
    5《熊凤凰电请裁兵之恳切》,《大公报》(长沙),1921年10月3日。
    1《湘黔旅京巨绅联名电请禁烟》(续),《大公报》(长沙),1921年9月22日。
    2《读湘黔绅士禁烟感言》,《大公报》(长沙),1921年9月22日。
    3《熊凤凰电请拨济留日学费》,《大公报》(长沙),1921年10月9日。
    4周秋光著:《熊希龄传》,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53页。
    1《旅京湘绅创办慈幼院》,《大公报》(长沙),1921年1月16日。
    2《香山慈幼院招收湘省灾孩》,《大公报》(长沙),1921年3月19日
    1周甲禄著:《舆论监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2郭道辉著:《社会权力与公民社会》,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138页。
    3 [英]詹姆斯·布莱斯著:《现代民治政体》(上册),张慰慈译,吉林人民出版社,第111页。
    4《大公报序》,《大公报》,1902年6月17日。
    5何文辉著:《历史拐角处的记忆—1920年代的湖南立宪自治运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3页。
    1《本报二周年纪念宣言》,长沙《大公报》,1917年9月1号。
    2《本报十周年经过记略》,《大公报十周年纪念特刊》(纪事篇),彰文印书局,1920年初版,第49页。
    1豁庵著:《痛定罪言》,《大公报》(长沙)“社论”,1916年6月22日。
    2兼公著:《辟伪法律说》,《大公报》(长沙)“社论”,1916年6月25日。
    3平子著:《复辟梦》,《大公报》(长沙),1921年4月1日。
    4天籁著:《儿戏》,《大公报》(长沙),1921年3月27日。
    1闲云著:《省议会临时会议事之评论》,《大公报》(长沙)“社论”,1916年8月17日。
    2刘军宁著:《共和?民主??宪政一一自由主义思想研究》,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119页。
    3马克思、恩格斯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新版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79页。
    4杜威著:《民主制度之精义》(续),长沙《大公报》,1921年4月8日。
    1记者著:《全国裁兵的警告》,《大公报》(长沙)“时评”,1921年11月18日。
    2谭嗣同著:《湘报后叙》,参见张之华编:《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公元724~1995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97页。
    1兼公著:《民权不是送来的》,载《大公报》(长沙)“时评”,1921年3月4日。
    2兼公著:《不要好看的宪法》,《大公报》(长沙),1921年3月8日。
    3四愁著:《民权》,《大公报》(长沙),1921年11月27日。
    1兼公著:《大公报又出版了》,《大公报》(长沙),1923年6月4日。
    2杜威著:《民治的意义》(讲演),《大公报》(长沙),1921年7月29日。
    3《省长欢迎审查员纪事》,《大公报》(长沙),1921年2月5日。
    1一沁著:《民治主义》,《大公报》(长沙),1920年9月1日。
    2平子著:《联省自治》,《大公报》(长沙)“时评”,1921年1月30日。
    3四愁著:《向自治的路》,《大公报》(长沙)“时评”,1921年8月21日。
    1参见朱英主编:《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69页。
    2天仇著:《杀》,载《民权报》,1912年5月20日。
    1天仇著:《大失望》,载《民权报》,1912年9月4日。
    2张育仁著:《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2页。
    3杨海平著:《清末有限政治自由与中国早期公共领域的形成和发展》,载《新闻界》,2005年第5期,第50页。
    1兼公著:《大公报又出版了》,载《大公报》(长沙),1923年6月3日。
    2陶菊隐著:《记者生活三十年》,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30页。
    1《芷江时务局劝购时务知新农学湘学各报公启》,《湘报》第105号。
    2朱学勤著:《书斋里的革命》,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第363页。
    3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197页。
    1叶之乔著:《湖南省自治根本法内容之研究》,载《大公报》(长沙),1921年3月24日。
    2刘春仁著:《对于省宪草案的几个意见》,《大公报》(长沙)1921年5月8日。
    3蒋凤梧著:《湖南省宪法商榷》,《大公报》(长沙),1921年5月9日。
    4侯杰著:《〈大公报〉与近代中国社会》,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1黄醒著:《怎样下手建设湖南》,《大公报》(长沙),1921年9月1日
    2王功炯著:《湖南自治底将来和觉悟》,《大公报》(长沙),1921年10月26日。
    3平子著:《联省自治》,《大公报》(长沙),1921年1月30日。
    4昌由著:《解决时局与联省自治》,《大公报》(长沙),1922年5月28日。
    5四愁著:《联省与割据》,《大公报》(长沙),1922年3月29日。
    1《谭督声明治湘根本办法》,《大公报》(长沙),1920年8月16日。
    2彭璜著:《怎么要立湖南“国”》,《大公报》(长沙),1920年9月23日。
    3张文亮著:《天经地义的“湖南国”》,《大公报》(长沙),1920年9月27日。
    4兼公著:《联省政府》,长沙《大公报》,1921年2月5日。
    5兼公著:《省宪浅释》,长沙《大公报》,1922年1月6日。
    1《谭督声明治湘根本办法电》,长沙《大公报》,1920年8月16。
    2兼公著:《省宪浅释》,长沙《大公报》,1922年1月6日。
    3毛泽东著:《“全自治”与“半自治”》,《大公报》(长沙),1920年10月3日。
    1汤斐予著:《联省分治论》(续),《大公报》(长沙),1921年5月2日。
    2黄醒著:《怎样下手来建设湖南?》,《大公报》(长沙),1920年9月1日。
    3徐庚誉:《湖南人自治刍议》,《大公报》(长沙),1920年10月3日。
    4记者著:《裁兵》,《大公报》(长沙),1920年9月10日。
    5《湘黔旅京巨绅联名电请禁烟》(续),《大公报》(长沙),1921年9月22日。
    6四愁著:《治匪》,《大公报》(长沙),1921年9月21日。
    1彭璜著:《关于湖南教育前途的三大问题》,《大公报》(长沙),1921年1月30、31,2月21日。
    2陈飘飘著:《快去筑好“省自治”的基础——县自治、乡自治》,《大公报》(长沙),1921年1月10日。
    3张溥泉演讲,张平子记:《联邦政治与普通投票》,1921年11月5日。
    1白钢、林广华著:《宪政通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19页。
    2王无为著:《湖南省宪自治运动史》(上),泰东图书局发行,1920年版,第19页。
    3《熊凤凰对于湘省自治之建议》,载《大公报》(长沙),1920年8月29日。
    4兼公著:《联省政府》,《大公报》(长沙),1921年2月5。
    5平子著:《邦宪法》,《大公报》(长沙),1920年11月。
    1兼公著:《请审查员认清这两点》,《大公报》(长沙),“时评”,1921年5月3日。
    2兼公著:《民本主义的宪法》,长沙《大公报》“时评”, 1921年6月17日。
    3梁启超著:《国民自卫之第一义》,长沙《大公报》,1920年2月5日。
    1梁启超著:《主张国民动议制宪之理由》,长沙《大公报》,1920年8月18日。
    2汤漪著:《省宪建国议》,《大公报》(长沙),1921年2月15、16日。
    1兼公著:《不要好看的宪法》,《大公报》(长沙),1921年3月8日。
    2王无为著:《湖南自治运动史》(上篇),泰东图书局,1920年版,第27~28页。
    3兼公著:《自治法案的起草员》,《大公报》(长沙),1920年9月7日。
    4毛泽东著:“释疑”,《大公报》(长沙),1920年9月27日。
    5《由“湖南革命政府”召集“湖南人民宪法会议制定“湖南宪法”以建设“新湖南”之建议》,《大公报》(长沙),1920年10月5、6日。
    1《省宪审查会第十九次预备会纪闻》,载《大公报》(长沙),1920年6月7日.
    2《省宪审查会第十八次预备会纪闻》,载《大公报》(长沙),1921年6月5日。
    3兼公著:《我不赞成省政府组织采合议制的别一理由》,《大公报》(长沙),1921年5月14日。
    4补余著:《独任制与合议制利弊之比较》,《大公报》(长沙),1921年5月10日
    1兼公著:《不赞成议会万能说》,《大公报》(长沙),1921年3月10日。
    2贝昌坚著:《省及省政府不得为之事权应规定于省宪法》,《大公报》(长沙),1921年5月1日。
    3包世杰:《去检察制建议》,《大公报》(长沙),1921年4月31日。
    4包世杰著:《去检察制建议》(续),《大公报》(长沙),1921年5月1日。
    5张声树著:《检察制度讨论》,《大公报》(长沙),1921年5月14日。
    1郭开第著:《湖南制宪与约法》,《大公报》(长沙),1920年10月19日。
    2汤漪著:《省宪与约法》,《大公报》(长沙),1921年2月17、18日。
    1兼公著:《劝审查会莫存路见》,《大公报》(长沙)“时评”,1921年6月2日。
    2兼公著:《人民应重视总投票》,《大公报》(长沙),“时评”1922年3月1日。
    3兼公著:《我对于总投票方法的两个意见》,《大公报》(长沙),“时评”,1921年4月13日。
    1兼公著:《审查会何必停会?》,《大公报》(长沙),1921年5月10日。
    2兼公著:《省宪草案请节节公布》,《大公报》(长沙),1921年3月22号。
    3记者著:《裁兵会议》,《大公报》(长沙),1921年9月16日。
    1记者著:《我对于裁兵后的意见》,《大公报》(长沙),1921年9月20日。
    2“本部余谈”,《大公报》(长沙),1921年1月15日。
    3《新选举机关之拟议》,《大公报》(长沙),1921年12月24日。
    4四愁著:《赠新议员序》,《大公报》(长沙),“时评”,1922年4月5日。
    1兼公著:《现政府布宪以后的任务》,《大公报》(长沙),1921年12月4日。
    2兼公著:《湖南自治史略》,载《大公报》(长沙)1921年9月1日。
    3陈建平著:《湖南省宪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20页。
    1《新省议会开幕观礼杂记》,《大公报》(长沙),1922年5月14日。
    2《各界联合会定期成立》,《大公报》(长沙),1920年11月20日。
    3《报界联合会成立纪事》,《大公报》(长沙),1920年9月8日。
    4《昨日各省公团之联席会议》,《大公报》(长沙),1920年11月25日。
    1《昨日之各界联席会议》,《大公报》(长沙),1920年8月15日。
    2《纪各界发起之自治建议》,《大公报》(长沙),1920年10月16日。
    3《组织湖南各界联合会的缘起》,《大公报》(长沙),1920年9月8日。
    4《公园和新村》,载长沙《大公报》,“本部余谈”,1922年2月19日。
    1周甲禄著:《舆论监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
    2李云杭著:《湖南省宪实施之保障》,长沙《大公报》“来论”,1922年1月7号。
    3兼公著:《自治法案的起草员》,《大公报》(长沙),1920年9月7日。
    1兼公著:《好之为之》,《大公报》(长沙),1921年5月6日。
    2平子著:《希望审查员没有毛病》,《大公报》(长沙),1921年5月20日。
    3兼公著:《劝审查会莫存路见》,《大公报》(长沙)“时评”,1921年6月2日。
    4四愁著:《呜呼黑幕!》,《大公报》(长沙),1921年5月17日。
    5陈见平著:《湖南省宪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20~211页。
    1何文辉著:《历史拐角处的记忆——1920年代的湖南立宪自治运动》,湖南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13页。
    2《省议员又为本报斗跳一场》,《大公报》(长沙),1923年12月3月17日。
    3《毫无价值之省议员》,《大公报》(长沙),1923年3月16日。
    1《省议员又为本报斗跳一场》,《大公报》(长沙),1923年12月3月17日。
    2《省宪》,载《大公报》(长沙),1923年4月11日。
    1《咨省长准黄议员孟祥等临时动议请依法惩治大公报馆破坏省宪文》(1922年4月11日发),载《湖南省议会报告书》,卷四公文,1925年铅印本,第8页。
    2《省长咨复文》(十二年四月十三日到),载《湖南省议会报告书》,卷四公文,1925年铅印本,第8页。
    3南雁:《湖南省宪与报关》,载《东方杂志》,1923年第20卷第6号,第10页。
    4南雁著:《湖南省宪与报关》,载《东方杂志》,1923年第20卷第6号,第10~11页。
    5《湖南高等审判厅行政诉讼决定十二年抗字第二号》,在《新公报》,1923年7月17日。
    1《留日同乡会为大公报声诉不平》,《新公报》,1923年5月27号。
    2《大公报案近闻》,载《新公报》,1923年5月13日。
    1南雁著:《湖南省宪与报关》,载《东方杂志》,1923年第20卷第6号,第11页。
    2南雁著:《湖南省宪与报关》,载《东方杂志》,1923年第20卷第6号,第11页。
    3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张雁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22页。
    1《大公报案近闻》,《新公报》,1923年5月13日。
    2《省长咨复文》(1923年4月13日),载《湖南省议会报告书》,卷四公文,1925年铅印本,第8页。
    1 [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下册),张雁琛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87页。
    2陈永森著:《告别臣民的尝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29页。
    1《大公报案近闻》,《新公报》,1923年5月12日。
    2 [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15页。
    1《留日同乡会为大公报案声诉不平》,《新公报》,1923年5月27日。
    2何文辉著:《历史拐角处的记忆——1920年代的湖南立宪自治运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22页。
    1 [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第216~218页。
    2转引自郭道辉著:《社会权力与公民社会》,凤凰传媒出版集团,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144页。
    1沈云龙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第827页。
    2同上,第822页。
    3谢晖著:《价值重建与规范选择-中国法制现代化沉思》,山东省出版社,1998年版,第490~492页。
    1陈茹玄著:《中国宪法史》,世界书局出版社,1933年版,第124页。
    2朱传忠著:《对于经营地方自治之意见》,见《湖南自治月报》,湖南全省自治学友会发行,1923年第1期,第35页。
    1王人博著:《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434页。
    2王人博:《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引言。
    3马晓红著:《百年中国宪政反思——兼论传统礼治的改造》,见高鸿钧主编:《清华法治论衡》,第8辑,清华大学出版,2006年版,第42页。
    1何文辉著:《历史拐角处的记忆——1920年代的湖南立宪自治运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1页。
    1张千帆著:《集权还是分权?地方自治的成本一利益分析》,载《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第129页。
    2陈独秀著:“对于现在中国政治问题的我见”,载《努力周报》第18期,1922年9月3日。
    3参见鲁正葳著:《揭开民国黑幕:报界奇才黄远生见证》,甘肃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1赵恒惕著:《与曹吴商榷国是书》,《大公报》(长沙),1922年7月30日。
    1龙长安、高力克著:《联邦制、国家统一与两种话语之争——对近代中国联邦制论争的回顾与思考》,载《安徽史学》,2008年第5期,第17页。
    1《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89页。
    1《省长咨复文》,载《湖南省议会报告书》,卷四公文,1925年铅印本,第8页。
    1熊月之著:《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238页,
    2陈旭麓著:《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72页。
    1王人博著:《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356页。
    1孙中山著:《孙中山选集》(上),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116页。
    2公正样主编:《法律文化的;中实与融合一中国近现代法制与西方法律文化的关联考察》,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146页。
    3季金华著:《宪政的理念与机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1页。
    1庞永著:《中国的现代化:苦难与渴望》,新华网发展论坛(访问时间:2011-2月15日)。
    1陶菊隐著:《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北京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1303~1305页。
    2王人博著:《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355页。
    3同上,第370页。
    1陈永森著:《告别臣民的尝试—-清末民初的公民意识与公民行为》,中国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5页。
    2袁伟时著:《民初宪政挫败与启蒙》,载《经济管理文摘》2007年第22期,第40页。
    3王人博著:《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455页。
    1行严著:《二院制果足以国会之轻浮乎》,《民立报》,1912年,4月5日。
    2梁启超著:《袁世凯之解剖》,《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三十四,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5~16页。
    3占美柏著:《从救亡到启蒙——近代中国宪政之回顾与反思》,《法学评论》,2004年第1期,第125页。
    1陈永森著:《告别臣民的尝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5页。
    1《长沙市自治励进会宣言》,湖南全省自治学友会编:《湖南自治月报》,湖南全省自治学友会发行,1923年,第3期,第42页。
    2陈恭禄著:《中国近代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752页。
    3姜栋著:《清末宪政改革的形而上与形而下——从清末地方自治运动谈起》,载《法学家》2006年,第1期,第134页。
    1陈独秀著:《吾人政治之觉悟》,《陈独秀文章选编》,三联书店1981年版,第107~l08页。
    2刘泽华、汪茂和、王仲兰著:《专制权力与中国社会》,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275页。
    1季金华著:《宪政的理念与机制》,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0页。
    1龙长安、高力克:《联邦制、国家统一与两种话语之争——对近代中国联邦制论争的回顾与思考》,载《安徽史学》,2008年第5期,第20页。
    2陈独秀著:《独秀文存》,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534页。
    3《各公团促行宪法会大会纪事》,载长沙《大公报》,1921年9月19日。
    4朱传忠:《对于经营地方自治之意见》,见《湖南自治月报》,湖南全省自治学友会发行,1923年第1期,第34~35页,湖南省图书馆馆藏。
    1同上,第35页。
    1萧功秦著:《与政治浪漫主义告别》,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6页。
    1祉伟著:《联省自治于中国政局》,《太平洋》第三卷第七号。
    2罗敦伟著:《湖南省宪法批评》,《东方杂志》第十九卷宪法研究号。
    3唐德昌著:《联省自治于现在之中国》,《太平洋》第三卷。储国珍:《省宪问题》,《东方杂志》第十九卷宪法研究号。
    4罗隆基著:《期成宪政的我见》,载《今日评论》第二卷第22期,1993年11月。
    1毛泽东著:《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第479页。
    2黄元起主编:《中国现代史》(上册),河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70页。
    3郭剑林主编:《北洋政府简史》(下),天津古箱出版社,2000年版,第723页。
    4林茂生、王维礼、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1919-1949)》,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5页。
    1汤志钧著:《章太炎年谱长编(1919--1936)》,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822页。
    1李云杭著:《湖南省宪实施之保障》,长沙《大公报》“来论”,1922年1月7号。
    2胡春惠著:《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运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91页。
    3林茂生、王维礼、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1919-1949)》,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5页。
    4刘建强著:《湖南自治运动史论》,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页。
    5周鲠生著:《读广东省宪法草案》,载何勤华、李秀清主编:《民国法学论文精萃》,法律出版社,第584页。
    1 [美]杜赞奇著:《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93、184页。
    1 [美]杜赞奇著:《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王宪明、高继美等合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0~189页。
    1同上,第189页。
    1刘建强著:《湖南自治运动史论》,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4页。
    1 [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上),张雁琛译,商务印书馆,1961年版,第130页。
    1四愁著:《为选举投票来辩诬》,《大公报》(长沙),“时评”,1922年3月4日。
    2张千帆、[美]葛维宝编:《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程迈、牟效波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序言。
    1王建勋著:《联邦主义与美国宪政》,见高全喜主编:《从古典思想到现代政制——关于哲学、政治与法律的讲演》,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35页。
    1林尚立著:《国内政府间关系》,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3~50页。此外,童之伟教授把单一制分为四种类型,中央集权单一制、地方自治单一制、中央地方均权单一制和民主集中单一制四种类型,参见童之伟著:《国家结构形式论》,武汉大学出版,1997年版,第220页。
    2金太君等著:《中央与地方政府关系建构与调谐》,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72页。
    3杨宏山著:《当代中国政治关系》,经济日报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
    1邓小平著:《邓小平文选》(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29页。
    1王建勋著:《联邦主义与美国宪政》,见高全喜主编:《从古典思想到现代政制——关于哲学、政治与法律的讲演》,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第437页。
    2同上。
    1杰弗里·斯通著:《联邦主义的价值以及实现他们的一些方法》,载[美]斯通等著,编者张千帆、[美]葛维宝编:《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程迈、牟效波译,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2陈永森著:《告别臣民的尝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9页。
    1王人博著:《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363~364页。
    1[美]乔·萨托利著:《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23页。
    1房亚明著:《超大空间的有效治理:地方自治导向的分权——论我国纵向府际关系的制度变革》,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第93页。
    2谢维雁著:《从宪法到宪政》,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17页。
    1屠方义著:《宪政与法治》,载何勤华、李秀清主编,《民国法学论文精粹·宪政法律篇》(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8月版,第17页。
    1郑琼现著:《当代中国立宪的回眸与展望》,见刘星主编《中山大学法律评论》,第六卷,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149页。
    2林孝文著:《浙江省宪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69页。
    1戈登·怀特著:《市民社会、民主化和发展:廓清分析的范围》,载(英国)《民主化》1994年秋季号总第1卷第3期,第375页。
    1 [英]约翰邓肯编:《民主的历程》,林猛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0页。
    1斯蒂芬·L·埃尔金著:《宪政主义的继承者》,载[美]斯蒂芬·L·埃尔金、卡罗拉·爱德华·索乌坦编:《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周叶谦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56页。
    1甄权青著:《论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69页。
    1斯蒂芬·埃尔金:《宪政主义的继承者》,载[美]斯蒂芬·L·埃尔金,卡罗拉·爱德华·索乌坦编:《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周叶谦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65页。
    2同上,第39页。
    1何志俊著:《选举政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2页。
    1蒋铁刚《“民主的蝴蝶在飞”:荣敬本教授访谈录》,载《改革内参》,1998年第3期,第68页。
    1、梁启超著:《饮冰室合集》(第2册),中华书局,1989年
    2、王无为著:《湖南自治运动史》,上海泰东图书局,1920
    3、黄哲真著:《地方自治纲要》,中华书局,民国二十四年
    4、[日]吉村源太郎著:《地方自治》(全二册),朱德全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日]村松岐夫著,《地方自治》,孙新译,经济日报出版社,1989年版
    6、孙中山著:《孙中山选集》(上、下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
    7、[美]大卫·赫尔德著:《民主的模式》,燕继荣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8、[美]科恩著《论民主》,聂崇信等译,商务出版社,1998年版
    9、邓正来,[美]杰弗里·亚历山大著:《国家与市民社会——一种社会理论的研究路径》,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
    10、[德]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下卷),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
    11、陈顾远著:《地方自治通论》,泰东图书局,民国十一年版
    12、[美]桧垣正巳著:《地方自治法的要点》,学阳书房1990年版
    13、周松青著:《上海地方自治研究(1905——1927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
    14、刘军宁著:《共和·民主·宪政——自由主义思想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15、[英]洛克著: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16、王圣诵著:《中国自治法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17、何勤华、李秀清著:《外国法与中国法——20世纪中国移植外国法反思》,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8、陈永森著:《告别臣民的尝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19、[美]周锡瑞著:《改革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中华书局,1982年版
    20、张君劢著:《联邦十不可论》,载《开国前后言论集》,台北,正中书局,1971年版
    21、俞可平等著:《中国公民社会的兴起于治理的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2、朱学勤:《书斋里的革命》,长春出版社,1999年版
    23、白钢、林广华著:《宪政通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24、陈茹玄著:《中国宪法史》,世界书局出版社,1933年版
    25、王人博著:《宪政文化与近代中国》,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26、熊月之著:《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7、汤志钧著:《戊戌变法人物传稿》(上),中华书局,1961年版
    28、陈志让著:《军绅政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9、许顺富著:《湖南绅士与晚清政治变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0、李剑农著:《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第2007年版
    31、章伯锋著:《北洋军阀》(四),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32、杨度:《杨度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3、孙中山著:《孙中山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34、程巢父著:《思想时代》,华夏出版社,2004年版,第70页
    35、马小泉著:《国家与社会:清末地方自治与宪政改革》,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6、谢维雁著:《从宪法到宪政》,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7、季金华著:《宪政的理念与机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8、李达嘉著:《民国初年的联省自治运动》,弘文馆出版社,1986年
    39、刘泱泱著:《近代湖南社会变迁》,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0、丁平著:《湖湘文化传统与湖南维新运动》,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1、饶怀明著:《辛亥革命与清末民初社会》,中华书局,2006年版
    42、阳信生著:《湖南绅士阶层研究》,岳麓书社,2010年版,
    43、张朋园著:《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岳麓书社,2002年版
    44、张朋园著:《立宪派与辛亥革命》,台湾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
    45、张育仁著:《自由的历险——中国自由主义新闻史》,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6、林代昭等:《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史》,重庆出版社,1988年版
    47、李明伟著:《清末民初中国城市社会阶层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48、钱基博著:《湖南近百年学风》,岳藏书社,1985年版
    49、张友渔著:《张友渔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50、王世杰、钱端升著:《比较宪法》,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52、何文辉著:《历史拐角处的记忆——1920年代的湖南立宪自治运动》,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3、殷啸虎著:《近代中国宪政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4、徐矛著:《中华民国政治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55、林孝文著:《浙江省宪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56、陈建平著:《湖南省宪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57、徐祥民著:《中国宪政史》,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8、侯杰著:《〈大公报〉与近代中国社会》,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59、胡春惠著:《民初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0、严泉著:《失败的遗产——中华首届国会制宪(1913—1923)》,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1、[英]詹姆斯·布莱斯著:《现代民治政体》(上册),张慰慈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62、[美]杜赞奇著:《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王宪明、高继美、李海燕、李点合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63、杨妍著:《地域主义与国家认同——民国初期省籍意识的政治文化分析》,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64、费孝通著:《乡土中国》,北京三联书店,1985年版
    65、林孝文著:《浙江省宪研究》,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
    66、唐海江著:《清末政论报刊与民众动员——一种政治文化的视角》,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7、韩延龙著:《中国近代警察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8、王怡著:《宪政主义:观念与制度的转捩》,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
    69、陶菊隐著:《督军团传》,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70、陶菊隐著:《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史话》,第4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3年版
    71、陶菊隐著:《记者生活三十年:亲历民国重大事件》,中华书局,2005年版
    72、刘建强著:《湖南自治运动史论》,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3、[英]霍布斯著:《论公民》,应星、冯克利译,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74、[英]洛克著:《政府论》(下篇),瞿菊农、叶启芳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75、[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中译本)上册,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76、[美]罗伯特·达尔著:《论民主》,李伯光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77、何志俊著:《选举政治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78、杨云彪著:《公民的选举——一个公共选择的话题》,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版
    79、[法]托克维尔著:《论美国的民主》(上卷),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80、雷兢旋著:《选举制度论》,台北,洞察出版社,1987年
    81、唐钧著:《政府直面群众与群众博弈政府》,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82、周甲禄著:《舆论监督论》,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3、许茂明著:《江南士绅与江南社会》(1368—1911年),商务印书馆出版,2004年版
    84、葛荃著:《权力宰制理性:士人、传统政治文化与中国社会》,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85、岑大利著:《中国历代乡绅史话》,沈阳出版社,2007年版
    86、王先明著:《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87、[美]费正清著:《美国与中国》,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年版
    88、[美]费正清著:《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89、瞿同祖著:《清代地方政府》,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90、许顺富著:《湖南绅士与晚清政治变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1、郭剑鸣著:《晚清绅士与公共危机治理——以知识权力化治理机制为路径》,光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
    92、亚里斯多德著:《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图书馆,1965年版
    93、余英时著:《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94、粟勘时等:《湖南反正追记》,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95、郭道辉:《社会权力与公民社会》,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96、章开沅、马敏、朱英著:《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7、夏新华著:《近代中国宪法与宪政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版
    98、李路路、王奋宇著:《当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结构及其变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英〕戴维·米勒、韦农·波格丹诺:《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邓正来译,中国政法人学出版社,2002年版
    2、姜亚沙、经莉、陈湛绮主编:《民国时事文献汇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2007年
    3、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地理志》(上),湖南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4、朱寿朋编纂:《光绪朝东华录》(五),中华书局,1958年版
    5、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贸易志》湖南出版社,1990年版
    6、陈子钊编著:《湖南之财政》,湖南湘益印刷公司,1934年版
    7、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近百年大事记述》(修订本),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8、张枬、王忍之主编:《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
    9、何勤华、李秀清主编:《民国法学论文精粹·宪政法律篇》(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2年
    10、王占元主编:《学术集林》(卷十四),上海远东出版社,1998年版
    11、陆学艺、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民国卷(上)》,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12、唐建猷编著:《地方自治讲义》,抄本,湖南省图书馆馆藏
    13、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现代史研究室编:《五四时期湖南人民革命斗争史料选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4、饶怀民、[日]藤谷浩悦主编:《长沙抢米风潮汇编》,岳麓书社,2001年版
    15、刘泱泱编著:《湖南通史?近代卷》,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
    16、沈云龙主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文海出版社,1981年版
    17、李定一等著编:《中国近代史论丛》,第二辑第五册,台北:正中书局,民国52年,
    18、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19、国家档案局明清档案馆编:《戊戌变法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58年版
    20、刘泱泱主编:《湖南通史》(近代卷),湖南出版社,1994年12月版
    21、湖南省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湖南省志第一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22、夏新华、胡旭晟整理:《近代中国宪政历程:史料荟萃》,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3、[日]阿部齐,大久包皓生,寄美胜美编著:《地方自治的现代用语》(新版),学阳书房1990年版
    24、[美]斯蒂芬·L·埃尔金,卡罗拉·爱德华·索乌坦编著:《新宪政论——为美好的社会设计政治制度北京》,周叶谦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25、周叶中、江国华主编:《自下而上的立宪尝试——省宪尝试》,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6、张文显主编:《法理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7、公丕强主编:《法理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8、广宇主编:《东方巨人孙中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29、[美]吉尔伯特·罗兹曼主编:《中国的现代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30、张之华编:《中国新闻事业史文选:公元724——1995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1、朱英主编:《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2、高鸿钧主编:《清华法治论衡》(第8辑),清华大学出版,2006年版
    3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上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34、周叶中主编:《宪法》,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5、高全喜主编:《从古典思想到现代政制——关于哲学、政治与法律的讲演》,法律出版社,2008年版
    36、朱传誉编:《赵恒惕传记资料》(一),台北,天一出版社,1979年版
    37、湖南历史资料编辑室编:《湖南历史资料》(第4期),湖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
    38、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清末筹备立宪档案史料》,中华书局,1979年版
    39、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一册,三联书店,1982年版
    40、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湖南省志·教育志》(上册),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41、汤志钧主编:《章太炎年谱长编(1919--1936)》,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
    42、湖南师范大学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湖南与近代中国》(第1辑),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3、[英]戴维·米勒等著:《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修订版),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4、湖南文史馆组编:《湖湘文史丛谈》,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1、报纸类:《大公报》(长沙);《民国日报》;《新公报》;《努力周报》;《湘报》;《湘学报》;《时报》;《民权报》;《新民丛报》;《申报》;《时报》;《晨钟报》;《湖南官报》;
    2、期刊类:《东方杂志》;《新自治》;《湖南自治月报》;《浙江潮》;《实业杂志》《省宪周刊》;《太平洋》;《现代评论》;《湖南平民教育周刊》;《湖南文史资料》;《湖南文史》;《自治杂志》;《自治月报》;《自治》;《湖南通俗报》;《湖南学生联合会周刊》;《湖南筹备自治周刊》
    1、《湖南省宪法审查大事记》,湖南省宪法筹备处印行
    2、《湖南筹备省议会议员选举事务所报告书》,1922年
    3、《湖南省议会报告书》,共五卷,七册,1925年铅印本
    4、湖南华洋筹赈会:《湖南华洋筹赈会续办辛酉旱赈报告书》(民国铅印本)
    5、《湖南省宪法会议报告书》,1925年,国图缩微卷
    6、《湖南省宪法》等六种,湖南制定省宪法筹备处印,1921年
    7、《湖南省宪法审查会大事记》,1921年铅印本
    8、《湖南省自治根本法草案》,湖南自治促成会印,1921年铅印本
    9、《联省自治时代的湖南司法制度》,袁柳撰,民国抄本
    10、《湘灾纪略》,民国石印本
    11、《新化县议会报告书》,民国石印本
    12、《益阳县志稿》,张翰仪、李裕掌修纂,1934年稿本
    13、《湖南护宪军阵亡将士哀荣录》,民国铅印本
    14、《湖南文献丛编》,湖南文献委员会编印,1949年
    15、《湖南之金融》,胡迈编著,湖南经济调查研究所发行,1934年
    16、《益阳县议会议案》,民国刻本
    17、《湘乡人物志》,民国湘乡县文献委员会编,1948年稿本
    18、《民国时事文献汇编》,亚洲文明协会发行,民国十年
    1、马全江、傅开梅:《论选举与民主》,载《理论学刊》,2009年第3期
    2、魏红英:《对当代中国地方自治制度若干特征的认识》,载《江汉论坛》,2002年第12期
    3、韩铁英:《团体自治的虚象与实象》,《日本学刊》,1997年第4期
    4、王先明:《论“民权即细权”—中国政治近代化历程的一个侧影》,载《社会科学研究》,1995年第6期
    5、王先明:《近代中国士绅阶层的分化》,载《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第3期
    6、占美柏:《从救亡到启蒙——近代中国宪政之回顾与反思》,载《法学评论》,2004年第1期
    7、谢俊贵:《中国绅士研究述评》,载《史学月刊》,2002年第7期
    8、阳信生:《晚清湖南绅权与政权关系研究》,载《求索》,2005年第2期
    9、龙长安、高力克:《联邦制、国家统一与两种话语之争——对近代中国联邦制论争的回顾与思考》,载《安徽史学》,2008年第5期
    10、梁波:《中国近代新型知识分子的政治参与》,载《北方论丛》,2000年第6期,
    11、郑自军:《民国湖南华洋筹赈会研究》,载《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1年第12期
    12、郭殊:《省宪运动与“联省自治”——中国近代联邦主义的萌芽、省思与启示》,载《浙江学刊》, 2006年第5期
    13、陈霆锐:《省宪之几个根本原则》,载《法学季刊》,1923年第1卷第7期
    14、南雁:《湖南省宪与报关》,载《东方杂志》,1923年,第20卷第6号
    15、张瑄:“中国今日应采用省自治制度”,载《省宪周刊》(浙江),1920年第2期
    16、蒋作斌:《湖南教育与湖乡文化》,载《船山学刊》2002年第2期,
    17、彭平一:《论青年毛泽东的“湖南自治”和“湖南共和国”思想》,载《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
    18、汪春劼:《北洋时期绅权的扩张对地方自治的影响》,载《合肥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19、周秋光、向常水:《论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熊希龄与湖南的慈善救济》,载《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20、杨小辉:《传统绅士与知识阶层的近代转型》,载《学术界》,2007年第6期
    21、房亚明:《超大空间的有效治理:地方自治导向的分权?——论我国纵向府际关系的制度变革》,载《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22、娄胜华:《民初政治权威的危机与孙中山“党治”思想的形成》,《学海》,2002年,第2期
    23、莫庆红:《民国初年〈湖南省宪法〉探析》,载《湖湘论坛》,2008年第1期
    24、陈建平:《历史上中国中央与地方实质性分权的实验——以民国《湖南省宪法》的制定与实施为样本》,载《现代法学》,2010年,第3期
    25、马琚:《由官绅制宪、公民制宪到学者制宪——从制宪权看湖南自治运动中官治与民治的斗争》,载《法学评论》,2008年第4期
    26、欧阳斗平:《论近代湖南绅权运动与省宪自治》,载《长沙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27、蒋铁刚:《“民主的蝴蝶在飞”:荣敬本教授访谈录》,载《改革内参》,1998年第3期
    1、汪太贤:《晚清地方自治思想的萌生与演变——从鸦片战争至预备立宪前夕》,武汉大学博士学位沦为,2004年
    2、黄俊军:《湖南立宪派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3、阳信生:《湖南近代绅士阶层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
    4、喻春梅:《长沙〈大公报〉(1915—1927)与湖南社会思潮》,湖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5、张翠萍:《晚清地方自治研究》,安徽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6、解小光:《论青年毛泽东的“湖南共和国思想”》,河北师范大学硕士,2007年
    7、程显芳:《近代公民观念的形成》,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
    8、刘国习:《清末民初湖南省宪自治研究》,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2003年
    9、塔丽婷:《陈宝帧与湖南维新变法》,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0、李湘芬:《民国湖南省宪法初探》,西南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
    11、李功科:《联省自治与湖南省宪法》,天津师范大学,2008
    12、刘寞:《清末地方自治法制理性思考》,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Max Farranded. For the Debates at the Phiadelphia Constitutional Convention[J].therecords of the Federal Convention of 1787,1988
    2、Richard S. Katz, Democracy and Elections,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1、http://aceproject.org/ace-en/topics/ema, 2009.2.28
    2、http://www.chinaelections.org/
    3、http://ziyoucun.5d6d.com/thread-3290-1-1.html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