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国家福利功能的正当性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主要在政治哲学领域中,试图为国家福利功能寻求或阐明一个坚实的规范性基础,以有效回应自由至上主义者以及新古典自由主义者们对国家福利功能的核心指控。这一研究目标蕴含着如下三个基本要素,构成了本文的知识义务:其一,需要有效反驳各种道德权利指控,从其立论内部出发,证明国家福利功能的必然性或存在的必要性。其二,需要阐明国家福利功能的有效性。任何为国家福利功能提供辩护的理由,必须严肃对待有效性问题:它不仅对所有人都是有效可及的,并且与激励机制相容,以确保有效可及的国家福利功能的可持续性或可行性。其三,需要从正面为有效可及的国家福利功能寻求或阐明一个自足的规范性基础。它必须通过关于国家福利功能的必然性与有效性检验。只有满足上述基本要求,我们才能充满信心地说:国家福利功能的正当性拥有了一个坚实的规范性基础,它是无人能有理由加以拒绝的。在仔细审查各种相互竞争的理由对国家福利功能所具有的规范效力的基础上——在上述基本条件的严格局限下——本文阐明,只有民主平等的观念才能为国家福利功能的正当性提供一个坚实的规范性基础。它只是由如下两个基本理念所构成:把社会设想为一个自由而平等的公民终生参与的公平合作体系;并且,把自由而平等的要义集中阐释为(或限定在)公民终生参与公平合作体系所必需的基本能力范畴内。基于此,国家福利功能的正当性目标被定位成,确保所有公民终生有效可及他们实质性自由(可行能力)所必需的基本物质条件。这样,国家福利功能不仅是必然的,也是有效可及的,且与激励机制相容(符合效率原则),因而,也是自足的或自我强化的。
     本文首先审查了不同形式的功利主义对国家福利功能所具有的规范力。功利主义由于难以克服某种深刻的不确定性与狭隘性,无法为国家福利功能提供一个坚实的规范性基础,任何基于效应最大化原则为国家福利功能进行辩护或否证的理由,都不可避免地具有高度争议性。另外,功利主义往往把初始资源禀赋的自然分配状态视为一种规范性前提接受下来,致使其作为一种规范性理论丧失了公允位置。若为国家福利功能正当性进行辩护,需要回到外部世界资源的初始占有的逻辑起点上。
     接着,本文从否证国家福利功能的两种主要道德权利理由的内部出发,有效回应了自由至上主义者及新古典自由主义者们从财产权和自我所有权角度,对国家福利功能所提出的道德核心指控。本文详细探讨了财产权、自我所有权与国家福利功能之间的关系,论证了国家福利功能并没有违反私人财产权和自我所有权,恰恰相反,某种程度的国家福利功能是私人财产权得以证成的基本前提,是自我所有权的内在要求。具体而言,本文在第二章中,通过对诺奇克式私人财产权观念的内部批判,阐明了私人财产权与国家福利功能之间的关系。完整的、不受限制的、永续的私人财产权观念是武断专横的,能够证成的私人财产权观念是有条件的,它要求以满足利益相关者基本需要为前提。尽管现代产权理论证明,清晰界定产权是自由市场及其发挥资源配置效率的基本条件,然而,清晰界定产权并非只有诺奇克式私人财产权一种类型。诺奇克式私人财产权要求独占外部世界资源的全部收益,只是清晰界定产权的一种狭隘僵化的极端方式。本文在第三章中,通过探讨自我所有权与国家福利功能之间的内在关联,阐明了国家福利功能并不必然侵犯任何个体的自我所有权,相反,基于自我所有权及其对外部世界资源的内在要求,某种水平的国家福利功能必须得到优先保障。这部分论证进路基本上属于容许性证成。然而,仅仅从财产权、自我所有权及其对外部世界资源道德权利要求的角度为国家福利功能所提供的规范力是不足的。它们能够保证国家福利功能的必然性,却无法确保国家福利功能的有效性:对所有人有效可及且可持续,比如,无法据此理由保证才能低下者或残障者的基本生存需要满足。为此,它还需要如下两个条件:对自然天赋分配及其收益的道德应得地位提出再分配要求,且必须保障有足够种类和足量的自然天赋才能及其自由发挥机制,以创造出国家福利功能所必需的基本物质条件。这把我们导入到对运气平等观念以及民主平等观念所提供的规范性理由及其效力的探讨中来。接下来的论证主要采取的是比较性的最优证成进路。
     尽管约翰·罗尔斯不是运气平等主义者,但其同时激发了当代政治哲学领域中运气平等观念与民主平等观念的深入探讨。本文在第五章中,系统考察了罗尔斯公平正义理论与自然天赋分配的道德应得观念各自对国家福利功能所具有的规范力。一方面,罗尔斯公平正义理论的确可以为国家福利功能的必然性与有效性提供一个相对自洽的规范性基础。它本质上要求超越以满足体面的基本需要为特征的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罗尔斯国家福利思想,要求以保障自由而平等的公民,终生参与公平社会合作所必需的两种基本道德能力——“善观念的能力”与“正义感的能力”,要求资产或财富在公平正义原则的规导下尽可能地分散,并强调与效率机制相容,在福利传递机制上积极利用市场和社会机制等。不幸的是,罗尔斯公平正义理论对国家福利功能的必然性与有效性的规范力,依赖于公平正义理论本身及其基础论证的正确性,并对国家福利功能的目标提出了过高的要求。一种规范性理论的效力与其所依赖的预设条件的数量与强度成反比,因此,国家福利功能的必然性与有效性所依赖的基本预设或前提条件越少越好。实际上,它并不必依赖于罗尔斯公平正义理论所具有的全部复杂性预设条件及其基础论证的有效性,只需要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所预设的众多理念中的两个:作为公平合作体系的社会理念与自由而平等的人的理念。这就避开了把其奠基在罗尔斯公平正义理论基础上所可能具有的高度争议性,进而被导入到民主平等观念中来。另一方面,本文对罗尔斯所提出的自然天赋分配的道德应得观念的探讨,初步揭示了运气平等观念为有效可及的国家福利功能所提供的辩护是不充分的。基于此,本文在第六章中,通过系统考察以德沃金为代表的运气平等观念的内在缺陷,进一步揭示了其所提供的规范性理由及其效力的不足。由于运气平等理由摆脱不了知识可及性难题、交叉补贴难题、社会排斥难题以及污名化难题,因此,就其理论的效力极限而言,它支持的是一种高度争议性的资本主义福利国家,且不能基于运气平等理由自身的规范力而免于自由至上主义者以及新古典自由主义者的批判。欲为国家福利功能寻求或阐明一个坚实的规范性基础,客观上要求超越运气平等观念自身固有的诸多难题,这就再一次被导入到与之相对的民主平等观念中来。
     总之,只有从自由而平等的公民终生参与公平合作体系的规范性理念出发,同时把自由而平等的要义限定在公民终生参与公平合作体系所必需的基本能力的范畴内,国家福利功能的必然性与有效性才能够得到充分辩护。这两个基本理念蕴含在罗尔斯公平正义理论中,被伊丽莎白·安德森所阐发,并为阿玛蒂亚·森所支持。最后,本文对方兴未艾的社会投资型国家进行了简要剖析,它是民主平等观念的现实典范,也体现着国家福利功能的未来取向。
This dissertation attempts to seek or expound a sound foundation for state welfare function in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effectively disproves the libertarians and neo-liberalists'core accusations of state welfare function.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mplies the following three basic elements constituting this dissertation' knowledge obligations. Firstly, it is required of effectively refuting the central moral rights accusations, and of proving the necessity of state welfare function from within. Secondly, it is required of expounding validity of state welfare function. As far as any reason justifying it is concerned, it is considered seriously about the validity. That is to say, it is not only valid and accessible to anyone but also compatible with incentive mechanism that insuring its sustainability or feasibility. Thirdly, it is also required of straightforward seeking or expounding a self-sufficient foundation for state welfare function. There is no doubt that any normative theory justifying state welfare function must be passed the tests of the above necessity and validity. Only satisfying the above basic requirements are we full of confidence to claim that the legitimacy of state welfare function has a sound normative foundation which nobody has reason to refute. Based on deliberately examining the normative force of various reasons competing with each other, and being constrained by the above three basic requirements, it is expounded that only the idea of democratic equality can provide a self-consistent and succinct normative foundation for the legitimacy of state welfare function. It is merely consisted of both the following basic ideas:one is that a society should be presupposed as a fair system of cooperation in which a free and equal person participates all his life; and the other is that the main ideas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can be congruent with (be constraint within) the category of fundamental capabilities required by a citizen participating in a fair system of cooperation all his life. Based on this, the legitimatize aim of state welfare function is positioned at the necessary material conditions insuring that all citizens be valid and accessible to their substantial freedom (capabilities) all their lives. Thus, not only is it necessary, valid and accessible but also it is compatible with incentive mechanism (be congruent with Pareto Efficiency) that is self-consistent or has self-reinforcement.
     This dissertation firstly examines all kinds of utilitarianism's normative force to state welfare function. a sound normative foundation can not be provided for sate welfare function in utilitarianism because of its own deep uncertainty and narrow information foundation. Consequently, any reason basing on the principle of utility maximization to defend or refute state welfare function inevitably falls into deep controversiality. What' more, utilitarianism looses its position of impartiality as a normative theory in that it usually accepts the natural distribution status of the original resources as its normative prerequisite. It is necessary of justifying state welfare function to go back into the logic position of the original possessing natural resources in the world.
     This dissertation then effectively disproves the libertarians and neo-liberalists' core accusations of state welfare function from within private property right and self-ownership right.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ivate property right, self-ownership right and state welfare function are discussed respectively. Some conclusions are made as follows:state welfare function does not violate persons' private property right and self-ownership. On the contrary, some extent of state welfare function is the premise of justification of private property right, and is required of self-ownership right. To put it more specifically, this dissertation clarif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e welfare function and private property right during criticizing internally Nozickian private property right in chapter two. The idea of private property right that is complete, unlimited, and perpetual is arbitrary and the idea of that being justified is conditional, which requires satisfying stakeholders'basic needs. Although the modern property right theory indicates that clear definitions of property right are the prerequisite of the market mechanism and its functioning of resource allocation efficiency, however, the clear definitions of property right have various types and the idea of the Nozickian private property is only the narrow and rigid one that requires monopolizing all of benefits of the outside world resources. This dissertation elucidates that state welfare function does not necessarily violate any one's self-ownership. On the contrary, the priority of some extent of state welfare function should be ensured according to the self-ownership and its requirement of the outside world resources. The above approach of argument belongs to the permissibility justification. However, it is not sufficient of the normative force to be provided with from the private property right and self-ownership right. Although the normative force from them can insure the necessity of state welfare function, it can not insure the validity of sate welfare function. That is to say, it may not be sufficient and accessible to everyone and may not be sustainable. For example, the basic needs of the disabled can not be ensured just according to those reasons. Hence, two conditions should be required as follows. One is the redistribution requirement of the moral desert status for the natural endowments distribution and their benefits. The other is ensuring enough and various natural endowments and essential free developing mechanism that is the guarantee of creating sufficient basic material wealth being required by state welfare functioning. This leads us into examining the normative reasons and their normative forces resulting from both the idea of luck egalitarianism and that of democratic egalitarianism. The way of the comparative optimality justification is mainly adopted as the following argument approach.
     Although John Rawls is not a luck egalitarian, however, the profound discussions about luck egalitarianism and democratic egalitarianism have been motivated since his theory of justice appeared in1971. This dissertation systematically examines the normative forces to state welfare function within both Rawls'justice theory as fairness and his moral desert idea of natural endowments in chapter five. On the one hand, Rawls'justice theory as fairness does provide a comparatively self-sufficient normative foundation for the state welfare function, which requires essentially transcending the capitalism welfare state being characterized by satisfying everyone's decent basic needs. The thought of Rawls' state welfare requires assuring free and equal citizens having the two basic moral capacities (the capacity for a conception of the good and the capacity for a sense of justice) in order to engage in fare social cooperation. It also requires of the widespread redistribution of assets and wealth rather than income being regulated by the principles of justice as fairness as much as possible. Moreover, it focuses on being compatible with efficiency mechanism and actively utilizing market and society mechanism in the delivery of state welfare. Unfortunately, the normative force of Rawls' justice theory as fairness to the state welfare function' necessity and validity depend on the rightness of his theory itself and its foundation argument. Furthermore, Rawls'justice theory as fairness puts forward the excessively high requirements of state welfare function. Usually, the effectiveness of a normative theory is the inverse proportion to the quantity and intensity of the prerequisites that it depends on. Hence, the less that state welfare function depends on, the better. In fact, it is not necessary that the state welfare function depend on all of complex prerequisites and the validity of the foundation argument of Rawls' justice theory as fairness. It just demands the two following prerequisites:the conception for a fair social cooperation system and the conception for a free and equal person. This can keep away from the high controversiality that Rawls' justice theory as fairness may have and then can be led into the idea of democratic equality. On the other hand, this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moral desert idea of natural endowments distribution put forward by Rawls and reveals preliminarily that there is no sufficient reasons that the idea of luck equality has for justifying the valid and accessible state welfare function. Furthermore, based on this discussion, this dissertation systematically examines the inherent defects of Ronald Dworkin's theory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idea of luck equality and reveals deeply the deficiencies of the normative force resulting from it. Because of the problems of epistemic accessibility, cross-subsidization, social exclusion and stigmatization, the normative force of the luck egalitarianism merely supports a highly controversial capitalism welfare state to the maximum extent, which can not be free from the moral criticisms by the libertarians and neo-liberalists. Therefore, to seek or expound a sound foundation for state welfare function objectively requires transcending the luck egalitarianism and getting into the view of democratic egalitarianism as opposed to it once more.
     In short, only if the normative idea of fare cooperation system in which free and equal citizens engage all their lives should be imagined,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main ideas of freedom and equality should be defined in the scope of fundamental capabilities that fare cooperation needs, the necessity and validity of the state welfare function can sufficiently be justified. The two basic ideas lie in Rawls'justice theory as fairness, specifically elucidated by Elizabeth Anderson, and supported by Amartya Sen's theory of capability. At last, this dissertation briefly analyzes social investment state, which can be the practical model of the idea of democratic equality and maybe represent the future of state welfare functioning.
引文
①在政治哲学领域中,通常把libertarianism与neo-liberalism翻译为自由至上主义;而在经济学传统中,往往均把其翻译为新古典自由主义——沿袭亚当·斯密等所开创的经济学古典自由主义传统。其不同于罗尔斯、德沃金等主张的新自由主义(new liberalism)或自由主义的平等主义。政治哲学传统中的自由至上主义以及经济学传统中的新古典自由主义,在坚持个体道德权利至上以及自由市场优先性,反对或限制国家福利功能上并没有实质性区别。(参见Will Kymlicka.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0:102-104.)由于学科视野的差异,二者在反对国家福利功能的侧重上有所不同:前者集中在道德权利资格视角,比如以诺奇克为代表的自由至上主义者们强调,国家福利功能因其必然侵犯个体的自由权利,在道德上必定是错误的(参见Robert Nozick. 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Oxford:Blackwell,1974.)后者主要侧重于从有效性角度攻击国家福利功能必将适得其反、难以自足,比如弗里德曼,布坎南,熊彼特,哈耶克等人所通常持有的反驳路径。(参见Milton Friedman. Capitalism and Freedom. 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 Milton Friedman and Rose Friedman. Free to Choose:A Personal Statement. New York and London: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0. James M. Buchanan. The Limits of Liberty:Between Anarchy and Leviathan. Indianapolis:Liberty Fund,1975. James M. Buchanan. Liberty, Market and State:Political Economiy in the 1980s. Sussex:The Harvester Press,1986.)当然,熊彼特和哈耶克比较独特,熊彼特主要从创新理论或创造性毁灭理论对福利国家功能进行无情地批判的(Joseph Schumpeter.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London:Unwin University Books,1966.);哈耶克主要基于认识论角度(理性所不及或知识可及性)揭示国家干预经济或不断扩展的国家功能的内在不一致及其对个体自由权利的威胁。(参见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下册),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冯·哈耶克, 《致命的自负》, 冯克利,胡晋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不过,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区分不是基于这些思想家们的实质性立场——如上文,在实质性立场上他们并没有实质性区别,当然,他们往往是多个领域中伟大的思想家——而是基于不同的学科传统或捍卫自由权利以及自由市场的不同基础论证视角。本文尊重这两个领域中的不同传统用法及其在基础论证和关注焦点上的一些差异,分别把libertarianism 与 neo-liberalism翻译为自由至上主义和新古典自由主义。关于翻译的一些争论参见李小科:《澄清被混用的“新自由主义”——兼谈对New Liberalism和Neo-Liberalism的翻译》,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① J. Riley. Welfare:Philosophical Aspect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01:16420-16426.
    ② 早期福利经济学,基于古典功利主义传统,把福利理解为幸福,用基数方法对人们的幸福进行简单加总处理。根据阿玛蒂亚·森的看法,“现代福利经济学,尽管其中一大部分依然是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但这主要是在形式上,而且,在当代主流经济学的讨论中,幸福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了。”参见阿玛蒂亚·森, 《正义的理念》,王磊、李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55页。对于福利的内涵理解,从实质性的幸福感受的计量到纯粹形式化的偏好或效用的序数集合,这是早期福利经济学与现代福利经济学主要的分野。也可参见Kenneth J. Arrow. A Difficulty in the Concept of Social Welfar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0, (58):328-346. Kenneth J. Arrow. 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 New York:Wiley, 1951. Amartya Sen. Collective Choice and Social Welfare. San Fransisco:Holden-Day,1970.
    ③ 阿玛蒂亚·森,《正义的理念》,王磊、李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55页。
    ④Utility,除了功利这个译法之外,也常被译成效用、功效,每个人使用的偏好不一样,在本文中不作区分,根据具体语境或语义表达习惯,分别使用功利或效用。
    ⑤ G.A.柯亨,《论平等主义正义的通货》, 《马克思与诺奇克之间,G.A.柯亨文选》,吕增奎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4页和第125页注释11。
    ① Kenneth J. Arrow. A Difficulty in the Concept of Social Welfar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0, (58): 328-346. Kenneth J. Arrow. 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 New York:Wiley,1951.
    ② 张五常, 《经济解释(卷一之科学说需求)》,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116、120页。
    ③ Amartya Sen. Collective Choice and Social Welfare. San Fransisco:Holden-Day,1970:2.
    ① 亚里士多德, 《尼各马可伦理学》,苗力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003年版,第6页。
    ② 阿玛蒂亚·森, 《正义的理念》,王磊、李航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16页。
    ③ 同上,第11章“生活、自由与可行能力”,第219-236页。
    ④ 罗尔斯从两种道德能力出发列出了五种基本善:基本自由权利、移居和就业自由、机会公平相连的公职与职位、收入与财富和自尊的社会基础。参见约翰·罗尔斯, 《正义论》(1999年修订版),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9-72页。约翰·罗尔斯, 《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65-169页。约翰·罗尔斯, 《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76-288页。
    ⑤ 罗尔斯对森的这一有力反驳,参见罗尔斯,《正义新论》之“第51节,基本善指标的灵活性”,第276-288页。
    ① 比如,偏好满足或福利平等、偏好满足机会或福利机会平等、基本善、德沃金倡导的资源平等,还是柯亨所倡导的广泛的可得利益平;抑或是大力增进阿玛蒂亚·森倡导的可行能力,聚焦于社会剥夺所带来的严重不平等;抑或是罗尔斯公平正义理论所要求的,超越于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基本需求概念的最低保障,保障社会公平合作理念所需要的基本能力;等等。换言之,福利的基本目标涉及到了福利的基本内容或尺度,即应该把福利资源的分配用于完成何种基本目的(第一种主观感受的幸福概念,第三种公平地分配资源本身,还是第四种基本能力的提升,以及第二种中所体现的其他各种可能性上),以及达到何种基本水平(无论是较低还是适中)。
    ②在伦敦经济与政治学院的社会政策学教授Hartley Dean看来,“做得好不好”,严格说来正是welfare的恰切含义。Welfare中的"fare"的词源来自于法文中的“faire”,指的不仅是做(to do),而且意味着获得或达成(to make),而福祉(wellbeing)指的是‘'doing well and feeling well",意为“实际好并且感觉也好”。参见Hartley Dean. Social Policy. Cambridge:Polity Press,2006:1-2.
    ① 尚晓援,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再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① 诺曼·巴里, 《福利》,储建国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序言第1页。
    ② 尚晓援, 《“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再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③ 诺曼·巴里, 《福利》,储建国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页。
    ④ 哥斯塔·埃斯平—安德森,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苗正民、滕玉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7页。
    ① 哥斯塔·埃斯平—安德森,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苗正民、滕玉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7页。他把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分为三种基本类型或簇群:第一簇群是“自由的”福利国家,主要代表有英、美、澳、加等盎格鲁-散克逊传统文化为主的国家。这种福利国家体制主要以经济审查型福利、有限的普遍性转移或有限的社会保险计划为主导,福利满足的对象主要是低收入阶层,对福利的限制较严格,领取资格较为苛刻。福利供给水平较低,或去商品化程度较低。国家在福利传递机制上相对消极,尽可能地通过市场或补贴私人福利方案来鼓励市场供给。第二簇群是保守主义或法团合作主义的福利国家体制,主要代表有德国、法国、奥地利和意大利等,集中在欧洲大陆国家。这些国家具有较深的保守的法团主义传统。对于自由市场与商品化的传统较弱,对社会权也较少考虑,主要考虑维护地位差异和传统的家庭关系。“这种法团主义与国家结构相结合,随时准备取代市场而成为福利提供者;因此,私人保险与职业附加福利是真正居于边缘地位的。”(同上,第27页)主要福利供给方式是国家强制性的社会保险,主要有国家、雇主与雇员三方合作供款。这种福利国家体制,去商品化程度中等。第三簇群是社会民主主义福利国家体制,主要由规模较小的斯堪的纳维亚国家所构成,比如瑞典、挪威、丹麦、瑞士等。社会民主平等思想占据主导,国家根据普遍主义原则与去商品化的社会权扩展到全体国民,最大程度上实现了阶级融合。追求最高水平的平等(尽可能地平等),而不是其他制度所通常追求的最低需要层次上的平等。所采取的基本方式是,较高的税收再分配机制,“所有社会阶层都纳入到一个普遍的保险体系中,而福利则根据设定的收入而累进……强调融合福利与工作,承诺保证充分就业,而且依赖于这个目标的实现。”(同上,第29页)尽管安德森这种立足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福利实践所做出的分类概括存在着较多的问题,比如,批评其分类范畴缺乏女性视角,适用范围的局限性(没有涵盖东亚等其他非欧洲国家),而且对于个别国家的分类还存在许多争议,然而,其拓展了福利国家体制比较研究的领域,而且总体上较为成功地总结了战后福利国家类型的基本特点。
    ① 林万忆, 《福利国家——历史比较分析》,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4年版,第314页。
    ② 周濂, 《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第25页。
    ③ 另一个相混淆的概念legality,也常被翻译成合法性,但其含义是合乎法律的原则和精神,因此可翻译成“合法律性”。
    ① John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580-581该段引文的翻译参考了约翰·罗尔斯:《正义论》(1971年版),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84页的译文,除了部分文字修订之外,在几个关键的术语上做了修改,如原译文把justification译成论证,而把reasonableness译成合理性。
    ① 托马斯·斯坎伦, 《我们彼此负有什么义务》,陈代东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页。
    ② A. John Simons. Justification and Legitimacy. Ethics,1999,109(4):739.
    ③ A. John Simons. Justification and Legitimacy. Ethics,1999,109(4):752.
    ① 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77-80页。
    ① Jurge Habermas. Legitimation Problems in the Modern State, Communication and Evolution of Society. Boston: Beacon Press.1979:183-184.
    ① David Schmidtz. Justifying the state. Ethics,1990,(1):89-102.
    ② 在西蒙斯看来,“证成一种行为、一个策略、一种实践,一类安排,或者一种制度,通常指涉,展示它是审慎理性的(prudentially rational),道德上可接受的(morally acceptable),或者需要同时展示两者(具体依赖于讨论中的证成性的类型)。并且,在标准情况下,展示它当然包括反驳各种各样的可能异议(possible objections to it)要么是比较性异议(comparative objections)即,其他的行为或制度(等等)更优越于所讨论中的行为或制度——要么是非比较性异议(noncomparative objections)即,讨论中的行为是不可接受的或错误的;或者制度实践上错误或允许不道德行为。我们可以说,证成性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辩护性’概念(defensive concept),(它总是出现在意见相左的时候)因为,我们要求用证成性去反驳背景推定的各种可能性异议(possible obections)。③A. John Simons. Justification and Legitimacy. Ethics,1999,109(4):740-741.
    ① 托马斯·斯坎伦, 《我们彼此负有什么义务》,陈代东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63页。在该页注释1中,斯坎伦解释了,在德里克·帕菲特的建议下,他把在《契约主义与功利主义》一文中所表述的原则:“它们是每个人都能合理接受的”,修正为现在的“没有人能合理拒绝”的原则。而谢利卡干和亚瑟库弗里克则争辩道,这两种表述系统是相同的。然而,斯坎伦认为,“不能合理拒绝”这一表述方式更为直接地表达了契约主义的基本观念。“按照我的理解,对于契约主义来说,基本思想史对每一个人的可证明正当性(justifiability可证成性)的观念(其根据是,他或她都不能合理地拒绝)。‘一直接受’则是这一条件得到满足的结果,但其自身并非基本观念。”帕菲特在其巨著《论重要之事》中,认为,斯坎伦的无人能合理拒绝的原则与每个人一致选择的原则本质上也是等效的。Derek Parfit. On What Matt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② 用斯坎伦的话说,不存在我们为什么应该关注其他人拥有的理由的问题。“只要我们认为我们自己无论如何也是有理由的,我们就一定会这样关心,因为关于我们自己的理由的任何判断都需要关于其他人拥有、或者在某些环境下会拥有的理由的主张。”(托马斯·斯坎伦, 《我们彼此负有什么义务》,陈代东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70页。)简言之,理由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所谓理由的客观性是指任何人在具体情境下都没有任何理由来合理地拒绝。森将的位置的客观性,或斯密强调的中立的客观者视角,以及托马斯·内格尔所讲的人具有分裂成无数人去设想的能力,罗尔斯将的正义感的能力等,都强调了这种评价理由的客观性。
    ③ 托马斯·斯坎伦, 《平等何时变得重要?》,陈真译, 《学术月刊》2006年第1期。
    ① 诺曼·巴里, 《福利》,储建国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② 同上,第14页。
    ① 对于“Citizenship "一词的翻译,学术界通常把其译为“公民身份”、“公民资格”、“公民权(利)”等。本文用“公民身份”这个译法。
    ② “Civi1 rights”通常被译为公民权利或市民权利,但马歇尔所说的公民权利,是一个与政治权利与社会权利相对应的概念,可以被理解为狭义的公民权利。对于马歇尔来说,广义的公民权利就是公民身份(资格),包括政治权利与社会权利。
    ③ T.H.马歇尔等, 《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刘训练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11页。
    ④ Anthony Giddens. "T. H. Marshall, the State and Democracy", in Martin Bulmer and Anthony M. Rees(eds.). Citizenship Today:The Contemporary Relevance of T. H. Marshall. London:UCL Press,1996:65-80.
    ① T.H.马歇尔等, 《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刘训练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60页。
    ② 齐格蒙特·鲍曼, 《免于国家干预的自由、在国家中的自由和通过国家获得的自由:重探T.H.马歇尔的权利三维体》, 《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刘训练编,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20页。
    ③ 诺曼·巴里, 《福利》,储建国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页。
    ④ 同上,第102-117页。
    ① Norman Daniels. Just Health Car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4. Norman Daniels, Donald W. Light, and Ronald L. Caplan. Benchmarks of Fairness for Health Care Refor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19-22.
    ② Norman Daniels, and James E. Sabin. Setting Limits Fairly:Can We Learn to Share Medical Resource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30-34.
    ③ 约翰·罗尔斯, 《正义论》(1999年修订版),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7-78页。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20-123页。
    ④ 诺曼·巴里, 《福利》,储建国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0页。
    ① 萨缪尔·弗莱施哈克尔, 《分配正义简史》,吴万伟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12-17页。
    ② 同上,第16页。
    ① John Roemer. Theorie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Cambir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1.
    ② 戴维.米勒, 《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1-38页。
    ③ 萨缪尔·弗莱施哈克尔, 《分配正义简史》,吴万伟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8页。
    ① 同上,第94页。
    ② 亚当.斯密对于贫困的揭示与鞭挞,在某种程度上,一点也不逊色于卢梭和马克思。并且,其在《国富论》中建议通过对富人征税救济穷人,并大力发展能够为穷人带来利益的公共事业和公共物品,事实上,即便是新古典自由主义者,对福利国家进行无情攻击的弥尔顿.弗里德曼也抱怨亚当.斯密为国家颁布了保障公共事业的职能,进而为国家福利功能大开方便之门。(弗里德曼对斯密这一抱怨,参见Milton Friedman andRose Friedman. Free to Choose:A Personal Statement. New York and London: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0:27-29。)斯密大力提倡国家应采取切实措施确保穷人得到必要的教育,并且,斯密还对“必需品”进行了著名的探讨,把之与特定的社会情境相关联,这一界定极大地拓展了基本需要或“必需品”的社会性内涵。斯密认为,“必需品”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维持生存所需要的物品,并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把其拓展为社会情境下体面生活所必需的各种物品。用斯密的话说: “它不但是维持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商品,而且是按照一国习俗,少了它,体面人固不待说,就是最低阶级人们,也觉得有伤体面的那一切商品”。参见亚当·斯密,《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③ 比如,政治哲学中自由至上主义的代表人物诺奇克、新古典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以及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张五常等人均持有一脉相承的立场。
    ① Richard Titmuss. The Gift Relationship:From Human Blood to Social Policy. London:Allen and Unwin,1970: 175.
    ② 引用斯密的这三句话分别参见Adam Smith. 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 D. D. Raphael and A. Macfie (eds.). Oxford:Clarendon Press,1976:82,81,1.
    ③ 伊曼纽尔·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页。
    ① 萨缪尔·弗莱施哈克尔, 《分配正义简史》,吴万伟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8页。
    ② 诺曼·巴里, 《福利》,储建国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9-20页。当然,功利主义学者对于国家福利功能的正当性问题纷争不己,这在早期不同的功利主义者中存在着不同的分歧,比如伟大的功利主义者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理论,实际上把国家福利功能的规范性基础奠定在同理心的基础上(自利人基础上的同理心,区别于利他主义)。
    ① Milton Friedman. Capitalism and Freedom. 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 Milton Friedman and Rose Friedman. Free to Choose:A Personal Statement. New York and London: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0.
    ② G.A.柯亨,《激励、不平等与共同体》,吕增奎编,《马克思与诺奇克之间,G.A.柯亨文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6页。
    ③ G.A.柯亨,《如果你是平等主义者,为何如此富有?》,霍政欣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5页。
    ④ 同上,第154页。
    ⑤ 约翰·罗尔斯, 《正义论》(1999年修订版),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7页。约翰·罗尔斯, 《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00-203页。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44-50页中“第二讲公民的能力及表现”之“第一节理性的和合理的”以及第75-80页中“第七节个人道德动机的基础”部分。
    ① Derek Parfit. On What Matt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412帕菲特把康德的普遍法则修正为“每个人都应遵从这样的原则,人人都能够合理地意愿其普遍接受。”(Everyone ought to follow the principles whose universal acceptance everyone could rationally will.)",这一点区别于后来的斯坎伦基于理由概念基础上的契约主义——无人能有理由拒绝之原则——而被称为康德式的契约主义。后果主义原则通常是指,行为的正确性(rightness)仅是后果最优(optimific)。而康德主义的绝对命令(categorical imperative)则强调,有些义务是必须履行的,无论其是否产生后果主义的最优结果。学术界通常认为这两者之间的分歧是深刻而根本的,难以调和的。在详尽考察二者之间的实质性内涵的基础上,帕菲特强调,真正重要之事是,基于理由而不是欲求的生活才是美好的生活,有力地反驳了麦基、威廉姆斯等人所持有的主观主义理论。这样,帕菲特把伦理学中的美德理论、康德主义的义务论与后果论三大主流规范性理论,在理由的基础上统合了起来,构筑了其“三合一”理论。
    ① Amartya Sen. "Equality of What?" in S. McMurrin (eds.). The Tanner Lectures on Human Value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197-220.
    ② Richard Arneson. Equality and Equal Opportunity for Welfare. Philosophical Studies,1989, (56):77-93. Richard Arneson.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for Welfare:Defended and Recanted.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1999, (7):488-497.罗尔斯、德沃金等指责福利平等立场具有诸多内在缺陷,比如福利平等存在着冒犯性嗜好、昂贵嗜好或奢侈嗜好、廉价嗜好、畸形嗜好(扭曲嗜好)等难题,福利平等还存在着人际比较难题(不可比较或测量难题)、以及选择不敏感问题(不考虑资源稀缺性要求的资源约束问题),等等。为了有效回应上述批评,阿内森试图在福利主义(Welfarism)的立场上——仍然坚持福利是人生最重要的善——把福利平等修正为福利机会的平等,以克服福利平等的内在缺陷。所谓福利机会平等,诉求的要点不是人们的实际福利水平,而是诉诸每个人都应该具有同等福利水平的各种人生选择机会,如此以来,个体的实际福利水平,就依赖于个体对具有相同福利水平的机会的不同选择。
    ③ G.A.Cohen. On the Currency of Egalitarian Justice. Ethics,1989,99(4):906-944.关于柯亨坚持和发展的“可及利益”或“可得利益”平等的含义及其特点,也可参见G. A. Cohen. "Equality of What? On Welfare, Goods, and Capabilities". in Nussbaum and Amartya Sen(eds.). The Quality of Life.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3:54-61. 由于柯亨的“可及利益”概念含义的广泛性与包容性,其也比罗尔斯的利益概念——基本善,最大利益是未来人生期望前景,基本善对人生期望前景的影响至关重要——还要广泛,也包容了阿玛蒂亚·森的“可行能力”概念。他甚至讨论到了斯坎伦的多元价值论的问题。柯亨是真正彻底的平等主义者。“凡是一个人实际上拥有的东西,我都视为他可得的东西……在我看来,资源平等所遭到的反对意见与那些与驳倒福利平等(和福利机会平等)的反对意见一样强。”柯亨的双重残障者的补偿个案,在第一重残障情况的补偿上提出了对福利平等(包括福利机会平等)的异议,在第二重残障的补偿上提出了对资源平等的异议。然而,柯亨的立场显然是具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
    ① 戴维.米勒、伊丽莎白.安德森以及萨缪尔.谢夫勒等人并不把平等主义本质上视为一种关于实质性物质平等的观念,而更强调应把人视为道德平等者的立场,突出社会关系中平等的重要性。比如,米勒在其多元主义正义理论中,强调的是“社会(地位)的平等”(social equality),安德森强调的是“民主的平等”观念(democratic equality),而谢夫勒强调的是“平等者的社会”(a society of equals)。这种观点实际上也是罗尔斯正义论中关于自由而平等的人们组成的民主社会理念。分别参见David Miller. "Equality and Justice", in Andrew Mason(eds.). Ideals of Equality. 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1998:21-36. Elizabeth Anderson. What is the Point of Equality? Ethics,1999, (2):287-337. Samuel Scheffler. What is Egalitarianism? Philosophy and Pubilc Affairs,2003,31(3):5-39然而,需要注意到,作为道德平等者彼此公平对待的理念,具有实质性物质资源再分配的内在要求:每个人都必须通过国家获得必要程度的经济资源,以满足基本需要,保障自由而平等的公民的基本能力的培养和基本功能的正常发挥。但是,这对他们而言只是一个推论,而非理论的直接出发点,更多的分析详见本文第四章以后的内容。
    ② Derek Parfit. Equality of Priority? Ratio,1991, (Vol. X):202-221.
    ③ 托马斯·斯坎伦, 《平等何时变得重要?》,陈真译, 《学术月刊》2006年第1期。
    ④ Ronald Dworkin. Sovereign Virtue: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quality.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① Elizabeth Anderson. What is the Point of Equality? Ethics,1999, (2):287-337.
    ②这是所有外部论证进路所通常所面临的尴尬,驳斥一种理论的最好进路,是反证法,即从所要反驳的理论内部或前提出发,阐明其理论所依赖的前提与理论自身所宣称的结果自我驳斥,适得其反。
    ① James Sterba. Justice for Here and Now.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ch.3.
    ② Amartya Sen. Poverty and Famines:An Essay on Entitlement and Deprivation. Oxford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颐、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2页。
    ③ Raymond Plant. "Needs, Agency, and Moral Rights", in J. Donald Moon(eds.). Responsibility, Rights and Welfare:The Theory of the Welfare State. Boulder, CO:Westview Press,1988:55-76. Raymond Plant. Modern Plolitical Thought. Cambridge:Basil Blackwell,1991:184-213. Lesley Jacobs. Rights and Depriva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chs.6,7.
    ① 事实上,诺奇克就是这样做的,把紧急状态下发生的道义性恐慌视为一种特殊情况,并主张用慈善机制来处理。参见Robert Nozick. 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Oxford:Blackwell,1974:265-271.
    ② 这也是罗尔斯在公平正义理论中为正义环境所设定的“适度匮乏”这一前提条件的原因。参见约翰·罗尔斯,《正义论》(1999年修订版),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3页。这也是马克思通常认为正义问题不具有重要性的原因:在他看来,私有制下的剥削是根本性的,分配正义问题是私有制下产生的,在私有制框架下,不存在根本解决正义问题的可能,而一旦消灭了私有制,正义问题也就不存了。尤其是,在其所畅想的物质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人们各取所需,分配意义上的正义问题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参见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 《共产党宣言》,中央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③罗尔斯的主要关切是,自由而平等的公民终生参与世代更替的良序社会的公平合作条款是什么,其论证基础依赖的是“高度抽象的契约主义”;而阿玛蒂亚.森在政治哲学领域的主要关切是,提出一种“现实比较主义”基础上的正义理论,“致力于推进世界上的正义和消除不可容忍的非正义”,以区别于罗尔斯为代表的先验主义正义理论。尽管罗尔斯与阿玛蒂亚.森的基本立场和各自的正义理论有着诸多实质性不同,然而,深入阅读并仔细考察其主要代表作之后,笔者认为,阿玛蒂亚.森基于区别罗尔斯而建构自身的正义理论立场,贬低了先验制度主义的应用价值(而非理论价值),夸大了二者之间的区别。笔者发现二人从基本自由权利角度,在为国家福利功能正当性提供一种规范性基础的潜力方面,具有深刻的趋同性与互补性。无论二者之间存在何种区别,其各自理论都是宏大的,主要关切点不是探讨国家福利功能正当性问题的。然而,各自理论都蕴含着国家福利功能正当性的某种规范力,具有为国家福利功能正当性提供一个自洽的规范性理由的潜能,这就需要对其进行考察与研究,这构成了本文主要关切议题的主要内容之一。(构成本文的另外两个主要内容分别是,有效回应国家福利功能的权利指控;有效回应国家福利功能的有效性指控)
    ① Daniel Shapiro. Is the Welfare State Justified?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② 同上,第2页。
    ① 钱宁, 《社会正义、公民权利和集体主义——论社会福利的政治与道德基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② 同上,第76页。
    ① 汪行福, 《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② 何建华, 《分配正义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③ 贾可卿, 《分配正义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④ 贾中海, 《社会价值的分配正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① 对于罗尔斯而言,公民之所以是自由而平等的,仅仅是在两种基本道德能力——善观念的能力与正义感的能力——的意义或范畴内而言的。公民之所以是自由的,是在如下三种含义上而言的:“首先,公民在他们设想自己并相互设想对方具有一种善观念的道德能力这一方面是自由的;其次,公民将自身视为各种有效要求的自证之源,有资格向他们的制度提出各种要求以发展自身的善观念;再次,公民能够对自己的目的负责,能够在正义的目的上把自身的目的限制在正义原则所允许的范围内。”(参见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31-35页。)公民之所以是平等的,是在如下含义上而言的:“道德的人才有权享有平等的正义。道德的人有两个特点:首先,他们有能力持有(也被看作持有)一种关于他们的(由一个合理生活计划表达的)善的观念;其次,他们有能力持有(也被看作持有)种正义感,一种通常有效地应用和实行——至少在较小程度上——正义原则的欲望……道德人格能力是有权获得平等的正义的一个充分条件。除了这个基本条件之外不需要其他条件。”(参见约翰·罗尔斯, 《正义论》(1999年修订版),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99页。)更清晰的表述是:“在什么意义上,公民被当作平等的人?我们认为,他们是在这种意义上被当作平等的,即他们全被看作拥有最低限度的道德能力,以从事终身的社会合作,并作为平等的公民参与社会生活。我们把拥有这种程度的道德能力当作公民作为人而相互平等的基础。也就是说,既然我们将社会视为一个公平的合作体系,平等的基础就是拥有某种最低限度的道德能力和其他能力,以使我们能够充分地参与社会的合作生活。”(参见约翰·罗尔斯, 《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1-40页。)
    ①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1971年版),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页。
    ② 大卫·休漠,《人性论》,关文云、郑之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第662页。
    ③ 杰里米·边沁, 《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第8-10页。
    ① 约翰·穆勒(密尔), 《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8-10页。
    ② 密尔说,“我必须重申,构成功利主义的行为对错标准的幸福,不是行为者本人的幸福,而是所有相关人员的幸福,而这一点是攻击功利主义的人很少公平地承认的。”(同上,第17页。)
    ① 亨利·西季威克, 《伦理学方法》,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02-403页。
    ②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1971年版),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33-45页,第一章中第7节关于直觉主义的评论。
    ③ 乔治·摩尔,《伦理学原理》,长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89页。
    ① 庇古1920年发表的《福利经济学》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标志着福利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全书共分四篇:“福利与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数量和资源在不同用途间的分配”、“国民收入与劳动”以及“国民收入的分配”。其因此被称为“福利经济学之父”,为区别于现代(新)福利经济学,被称为传统(旧)福利经济学或早期福利经济学。参见A.C.庇古, 《福利经济学》,朱泱、张胜纪、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② 序数效用(ordinal utility)能够排序,但不能测量不同物品或选择的效用之间的数量差异。基数效用:不同物品或选择之间的效用之间的数量差距具有实际意义。
    ① 边际效用递减是否是一个规律,是高度争议性的,我们姑且把其成为边际效用递减原则或预设。
    ② 1700年,数理概率论的基本理论开始发展不久,效用这一概念产生了。瑞士数学家,丹尼尔·贝努利在1783年观察到,人们似乎是在按下列方式行动:在一个公平的赌博中,他们认为所赢得的1美元的价值小于他们所输掉的1美元的价值。这就意味着:人们厌恶风险,并且,相继增加的新的美元财富给他们增进的是越来越少的真实效用。简言之,物以稀为贵。参见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 《经济学》(19版),萧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80页。
    ① 这种古典功利主义与福利经济学中的资源平等观,区别于德沃金的资源平等观,德沃金的资源平等是在平等的起点上,经过虚拟市场拍卖,并通过嫉妒检验后,所得到自己合意的资源组合份额。每个人的资源组合实际上并不相同,但是根据自身的善观念或人生目的,得到了平等的资源组合份额。德沃金考虑到了自由选择,严肃对待了个人的自由选择权利。
    ② 显然,这里预设了相同的资源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具有完全相同的、同质性的效用。每个人都仅仅是一个平等的效用主体、效用容器或效用体验机。
    ③ 平等与效率之间此消彼长的矛盾,被著名经济学家阿瑟·奥肯所揭示,在《平等与效率——重大权衡》中得到了清晰地陈述。参见阿瑟·奥肯, 《平等与效率——重大抉择》,工奔洲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
    ① 阿瑟·奥肯, 《平等与效率——重大抉择》,王奔洲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105页。
    ② 同上,第105页。图1是在萨缪尔森所著的《经济学》中“图17-5“收入再分配会损害经济效率”基础上,略有改动制作出来的。参见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 《经济学》(19版),萧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303页。
    ① 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抉择》,王奔洲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114-118页。
    ① 需要强调的是:国民收入、效率、产品与服务、资源等都不是效用本身,功利主义作为一种道德规范标准,唯一的衡量标准就是效用的最大化,而不是资源的最大化,这一点不可混淆,而且也不是平等主义规范标准下的效用的平等标准。在这里之所以重点讨论效率与平等之间的关系,主要有两点理由:其一,在古典功利主义与早期福利经济学框架下,效用最大化与两个基本因素密切相关,即庇古的两个基本假设。但我们要注意,庇古的两个基本假设,包括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都仅仅是一个假设,而不是真正的规律。这些一组预设构成了古典功利主义与早期福利经济学如其所是的原因。后来的各种批评正是立足于这个基本点的。正如金里卡引述罗尔斯的话所言,各“功利主义……是一个不言而喻的背景,其他理论不得不在这个背景下出场和论证。”(Will Kymlicka.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0:10.)其二,更重要的是,国家福利的正当性与物质资源直接相关,其核心指涉收入和财富的再分配。国家福利的正当性问题与经济的效率和平等问题直接相关。收入和财富,作为所有目的的通用手段,其重要性对于人类的两种基本道德能力或其他各种能力概念(比如森的可行能力)的完全发展与充分运用来说,不言而喻。我们反对的是其忽略或越界所造成的影响,而不是其本身。
    ① 这是阿玛蒂亚·森所区分的两种不同性质的后果(outcomes)之一,与其相对的是“全面后果”(comprehensive outcomes),"全面后果包括了所采取的的行为、相关的主体性、所经历的过程等,以及‘终极结果’(culmination outcomes)即被视为与过程、主体性和诸多关系无关的简单结果。这种区分对于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以及理性决策理论和博弈论中的某些问题,都是十分关键的。在对基于后果的推理进行评价时,这种区分也是极为重要的,因为后果不仅仅只是一个结局。对全面后果的评价可以是对事务状态评价的一部分,因此也是后果评价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参见阿玛蒂亚·森, 《正义的理念》,王磊、李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01页。
    ① 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抉择》,王奔洲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第114-119页。
    ② Milton Friedman and Rose Friedman. Free to Choose:A Personal Statement. New York and London: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0:101-107.
    ①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19版),萧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304页。
    ② 同上,第XXVi页。
    ③ 同上,第304页。
    ① 古典功利主义(包括早期福利经济学)把效用界定成幸福,把人视为平等的效用主体、效用容器或效用体验机。坚持效用(幸福)基数可加总的观念,强调幸福的同质性,这种效用尺度,为人际效用比较提供了可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古典功利主义是一种正当化的道德评价机制,提供了一种实质性的规范性标准:一切行为、政策或制度都只有在其能促进或实现最大化效用(幸福)总量的意义上才能够被证成。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差别仅仅在促进幸福总量的意义上才是重要的。古典功利主义所预设的基本前提几乎在每一个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缺陷,限制着功利主义的信度与效度。首先,仅仅把效用理解为生理-心理学意义上的幸福感受是非常狭隘的,它忽略或漠视了人生中其他重要的价值。尽管感受到幸福是非常值得追求的,然而,生活中毕竟存在着诸多无法用幸福概念来化约的重要价值。更重要的是,仅仅从幸福体验的结果主义角度来评价选择,我们就会忽视选择的机会与过程的重要性。其次,预设效用(幸福)是同质的、基数可加总的,掩盖了太多的具有重要道德分量的关键性区别。不同性质的事物或行为的价值本来不具有量上的可比较性,然而,古典功利主义或早期福利经济学通过同质的效用(幸福)概念而对其进行粗暴地评价,忽略了事物或行为所具有的有重要价值的丰富信息。最后,古典功利主义坚持的基数可加总原则,没有解决个体幸福的最大化与社会总量幸福的最大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事实上,不像边沁想当然地认为那样:只要实现了每一个个体幸福的最大化,社会幸福总量的最大化就能自动实现。个体的人际幸福之间存在着冲突,社会幸福总量的最大化就不能仅仅是个体幸福最大化的简单基数加总了。密尔在为功利主义的论证时,试图通过精英独裁与合理仁爱的道德情操来解决这一难题。然而,精英独裁必然导致强制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甚至生命;而依靠这种合理仁爱的道德情操给古典功利主义系统的基础性缺陷打上一小块补丁,也实在是太脆弱了,这严重削弱了功利主义的规范性力量。现代功利主义正是从上述古典功利主义的基本问题出发进行改造的。
    ② Amartya Sen and Williams Bernard (eds.). Utilitarianism and Beyond.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10-14.
    ①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 《经济学》(19版),萧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79页。
    ② 约翰·罗尔斯, 《正义论》(1999年修订版),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19-428页,关于嫉妒问题的探讨。
    ① Ronald Dworkin. Taking Rights Seriously.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7:234. Ronald Dworkin. Sovereign Virtue: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quality.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67-69.
    ② Will Kymlicka.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0:26-32,38-45.
    ③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1999年修订版),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④ Amartya Sen and Williams Bernard (eds.). Utilitarianism and Beyond.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Amartya Sen. Inequality Reexamined.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2也可参见阿玛蒂亚·森,《理性与自由》,李风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阿玛蒂亚·森, 《正义的理念》,王磊、李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⑤ Derek Parfit. On What Matt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412.
    ① Will Kymlicka.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0:22.
    ① 早期(旧)福利经济学是建立在由边沁所开创的古典功利主义原则之上的,经由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弗朗西斯·埃奇沃思、亨利·西季维克、艾尔弗雷德·马歇尔以及庇古等人发展至顶峰。“这种方法认为幸福是评价人类福利和优势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因此也是社会政策和制定公共政策的基础……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功利主义都像是经济学的‘官方理论’。”(参见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 《经济学》(19版),萧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80-81页。)在这种意义上使用社会福利概念,被理解为社会总体或平均幸福或快乐的总量(最大化)。然而,建立在古典功利主义基础上的早期(旧)福利经济学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在福利经济学领域中遭到了猛烈的抨击,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1835-1882)和罗宾斯(Lionel Robbins)等人强调指出,人际效用比较是没有任何道理的,“每一个人的思想对另一个人来说都是难以获悉的……而且共同的感觉是不可能的。” “杰文斯及其合作者的观点直接导致了现代序数效用理论的问世。而无差异曲线理论的发展则是由维弗雷多·帕累托、约翰·希克斯、R.G.D.艾伦、保罗·萨缪尔森和其他一些经济学家所推动的。这些新理论的出现,意味着传统上边沁的可计量的基数效用理论不再继续有存在的必要。” (参见阿玛蒂亚·森, 《正义的理念》,王磊、李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59-260页。)
    ①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52-265页。
    ② 这里的相互影响不仅仅是经济学中所强调的外部性问题,即市场内部交易所强加给市场交易之外的第三方的影响。
    ① Kenneth J. Arrow. 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 New York:Wiley,1951.
    ② 阿玛蒂亚·森, 《正义的理念》,王磊、李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3页。
    ③ 同上,第261页。
    ① 黄有光, 《福祉经济学》,张清津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① 阿玛蒂亚·森, 《正义的理念》,王磊、李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62页。
    ② 同上,第263页。
    ① 当然,萨缪尔森和李特尔以另一种方式试图绕开阿罗不可能定理,即阿罗不可能定理与福利经济学无关,即没有这一定理,福利经济学依然可以成立。然而,这种看法忽视了阿罗不可能定理对于福利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意义,而且也割裂了福利经济学在功利主义中的传统,而把福利经济学仅仅视为一种实证性科学。
    ①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19版),萧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149页。
    ① 萨缪尔森在《经济学》(19版)利用几何方法所提供了证明。 (同上,第149-152页。)证明这一命题的方法有很多,范里安提供了一种反证法,具体参见哈尔·R.范里安, 《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费方域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②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19版),萧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152-153页。
    ③ 同上,第33-34页。
    ① A.C.庇古, 《福利经济学》,朱泱、张胜纪、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② 理查德·蒂特马斯, 《社会政策十讲》,江绍康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1年版,第40页。
    ③ 同上,第56页。
    ① Milton Friedman and Rose Friedman. Free to Choose:A Personal Statement. New York and London: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0:30.
    ② “科斯定理”这一术语并非科斯最早使用,而应归功于乔治·斯蒂格勒(George Stigler),其在《价格理论》一书中最初使用了该术语阐述科斯的发现。斯蒂格勒把科斯定理概述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交易费用为零),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将相等。”(George Stigler. The Theory ofPrice(3rd ed.). New York:Macmillan.1966:113.)科斯最早是在《联邦通讯委员会》一文中提出了被斯蒂格勒归纳为科斯定理的观点:权利得到清晰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前提,在此前提下,效用最大化与法律判定谁拥有资源的所有权无关,只取决于谁有竞争能力使资源产出更多,进而能够付出最高费用以获得资源的使用权。科斯在该著名论文中举出的经典例子是:“一个新发现的山洞是属于发现山洞的人,还是属于山洞入口处的土地所有者,或是属于山洞顶上的土地的所有者,无疑取决于财产法。但是,法律只确定谁是必须与之签约才能获得山洞使用权的人。至于山洞是用于储藏银行账簿,还是作为天然气储存库,或种植蘑菇,并不取决于财产法,而取决于银行、天然 气公司和蘑菇企业哪一个能够付出最高费用以获得山洞使用权。”(Ronald Coase. 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59,2:25.)
    ① 罗纳德·科斯, 《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陈郁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年版,第154页。
    ② Ronald Coase.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3:33.
    ③ 张五常, 《经济解释(卷一之科学说需求)》,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206页。
    ④ 哈罗德·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 《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第97页。
    ⑤ 罗纳德·科斯, 《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陈郁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年版;张五常, 《经济解释(卷二之收入与成本)》,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张五常认为,租值消散(或租值耗散)词,出自H.Scott Gordon,其在分析公海渔业的著名案例中提出的,他把由庇古提出后来由奈特批判分析的好坏公路的案例,变成了公海中好坏渔场的案例,由于渔场不是私产,捕鱼者竞争捕钓,导致好渔场应有的 租值消散。 (《经济解释(卷二之收入与成本)》,第233-234页。)
    ① 罗纳德·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陈郁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年版,第116、177-128
    以及146-147页。
    ① George Sher. Justifying Reverse 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1975,4(2):159.
    ② 熊跃根, 《全球化背景下福利国家危机与变革的再思考》,《学海》2010年第4期,第47页。熊跃根在该文中提供了一个实证分析福利政策所存在的内在局限的经典例证: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各种内外部 因素,瑞典这个典型福利国家,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经济衰退,许多经济学家开始抨击“瑞典模式”和福利国家政策。在这些批评中,阿萨·林德贝克——著名的瑞典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评奖委员会委员——撰文指出,“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瑞典福利国家的扩张和瑞典模式的出现,与其他经合组织发达国家相比,该国的经济增长显然被甩在了后面,同时经济增长率在20多年里一直处于下降趋势。”对此,瑞典学者沃特·科比指出,“林德贝克的研究在方法论上犯了致命的错误”,因为他所采取的统计数据仅限于20世纪70你年代至90年代,忽视了瑞典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的经济增长数据。实际上,“瑞典在整个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平均年经济增长率都低于经合组织国家,而不是20世纪70年代福利国家出现后开始低于上述国家。”据此,科比提出,“经济学家在从事有关基于经验证据的政策研究时常存在资料客观性不足的问题,而这一现象并不仅仅局限于瑞典,他指出,就当前的研究成果而言,尽管经验研究中获得可靠数据仍然比较困难,但是人们并未发现明确无误的证据证实福利国家的政策和制度安排拉了经济增长的后退。”科比进而呼吁,“在与政策相关的研究领域,经济学家毫无疑问应该遵循一贯的客观和科学的传统,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研究的客观性并推动学术的进步。”但问题恰恰在于,科比对林德贝克的指责逻辑同样地适用于自身。即便是科比实证分析是“正确的”,这也仅是瑞典的一个时期的情况,如果把时间进一步拉长,或者在其他国家背景下的相关研究就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何况林德贝克也可以反驳,即使把时间拉长到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也无损于20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的结论,这可以看作是不同的两个研究,尽管研究问题是一样的。众所周知,对一致同意的事实,也必然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解释和评价。理性多元论事实不仅存在于规范价值领域,而且也内在于实证分析领域。
    ① 托马斯·斯坎伦, 《我们彼此负有什么义务》,陈代东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31页。
    ② 阿玛蒂亚·森, 《正义的理念》,王磊、李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59页。
    ① 罗伯特·诺奇克, 《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姚大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2页。
    ② 同上,第265-269页。
    ③ 同上,第180-181页。
    ① 张五常, 《经济解释(卷一之科学说需求)》,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18-20页。
    ① 罗伯特·诺奇克, 《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姚大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9页。
    ②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19版),萧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254页。
    ① 同上,第248页。
    ② 约翰·洛克, 《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18页。
    ③ 同上,第24-25页。
    ④ 对于洛克来讲,“结实耐久的东西,他喜欢积聚多少都可以。超过他的正当财产的范围与否,不在于他占有多少,而在于是否有什么东西在他手里一无用处地毁坏掉。货币的使用就是这样流行起来的——这是一种人们可以保存而不至于损害的能耐久的东西,他们基于相互同意,用它来交换真正有用但易于败坏的生活必需品。……他们通过默许和自愿的同意找到一种方法,使一个人完全可以占有其产量超过他个人消费量的 更多的土地,那个方法就是把剩余产品去交换可以窖藏而不致损害任何人的金银;这些金属在占有人手中不会损害或败坏。”参见约翰·洛克, 《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30-31页。
    ① 罗伯特·诺奇克, 《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姚大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75页。
    ② G.A.柯亨,《自我所有权、世界所有权与平等》(上篇),吕增奎编,《马克思与诺奇克之间:G.A.柯亨文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5页。
    ① 罗伯特·诺奇克, 《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姚大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1页。
    ② 同上,第210-211页。
    ① 张五常, 《经济解释(卷三之受价与觅价)》,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21页。
    ① Scott Gordon.The Economic Theory of a Common-Property Recources:The Fisher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4,62(2):131.
    ② Frank Knight. Some Fallacie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ocial Cost.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24, 38(4):582-606.
    ③ 张五常, 《经济解释(卷二之收入与成本)》,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232-233页。张五常指出,庇古没有回应奈特,只是在他的名著再版时把公路的例子删除。这可能把产权经济学的发展推迟了三十多年。
    ④ Scott Gordon.The Economic Theory of a Common-Property Recources:The Fisher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4,62(2):124-142.
    ⑤ Garrett Hardin.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1968, (162):1243-1248.
    ① Steven Cheung. A Theory of Price Control.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4,17(1):53-71.
    ② David Schmidtz. When is Original Appropriation Required? Monist.1990,73(4):504-518.
    ③ Will Kymlicka.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0:129.
    ① 罗纳德·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陈郁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年版,第154页。
    ② 张五常, 《经济解释(卷二之收入与成本)》,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18-20页。
    ③ 科斯定理阐明了“权利有清楚的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先决条件”。租值耗散理论(换一个角度看科斯定理)表明,市场机制是众多约束竞争的制度选择中不会导致租值耗散的机制。张五常论述道:“竞争一定受到约束人类才可以生存。凡有社会必有竞争,凡有竞争必有制度。制度的形成是为了减低租值耗散,也就是用一种制度费用替代另一种……市场机制是一种制度,也是约束竞争的安排,而市价是约束及决定竞争胜负的准则。在多种决定经济竞争胜负的准则中,只有市价不会导致租值耗散。”参见张五常, 《经济解释(卷二之收入与成本)》,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244-245页。
    ① 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第20、24-25页。
    ① 罗伯特·诺奇克, 《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姚大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1页。
    ① Derek Parfit. Equality of Priority? Ratio,1997, (Vol. X):202-221也可参见托马斯·斯坎伦,《平等何时变得重要?》,陈真译,《学术月刊》2006年第1期。
    ① 罗伯特·诺奇克, 《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姚大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1页,第213页。
    ② 同上,第213页。
    ① Milton Friedman and Rose Friedman. Free to Choose:A Personal Statement. New York and London: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0:28-31.
    ① 本文例子及下表在柯亨所提出的思想实验的基础上,根据本文的具体研究议题进行了一定的修正与具体阐释。G.A.柯亨,《自我所有权、世界所有权与平等》(上篇),吕增奎编,《马克思与诺奇克之间:G.A.柯亨文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8页。
    ① G.A.柯亨,《自我所有权、世界所有权与平等》(上篇),吕增奎编,《马克思与诺奇克之间:G.A.柯亨文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9页。
    ① 张五常从制度经济学的合约结构视角出发,认为产权不需要私人所有权,承包合约(佃农分成)可以是私产的替代。他认为“私产或私营是经济要发展的唯一出路的观点,显然是传统芝加哥学派的传统思维,今天看是有点僵化了。”(张五常, 《经济解释(卷二之收入与成本)》,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第99页。)私人产权只是一种清晰界定权利的合约结构,“科斯和我四十年前就认为私人所有权不重要重要的是以合约结构界定权利与带动竞争(优胜劣汰)。大有效率的合约结构,因为把权利与责任界定得清楚,可以阐释为有私产的本质,但私产不一定带动有中国的那种竞争。”(同上,第100页。)对于制度经济学而言,财产权或产权有四种权利:财产所有权、财产转让权、财产使用权、财产获益权。其中,对于经济效率而言,最不重要的是所有权,最重要的是转让权,通过承包制度(佃农分成)这种合约结构,同样可以界定清楚权利(转让、使用、获益)与责任,从而带动竞争,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也就是说,从效率的角度来看,制度经济学告诉我们,私人所有权相比于共有制或原初状态而言,它是一个把权利与责任能够界定清楚的产权制度,从而引发竞争的动力机制运转,使庞大的交易成本降低,优化资源配置,实现效率。然而,私人所有权仅是一种清晰界定权利与义务的产权制度,不是唯一的或唯一有效的。也就是说,对于效率或分工合作与比较优势发挥而言,私人所有权并不是真正的前提条件,真正的要点是清晰界定权利的合约结构。所以,私人所有权对于效率的垄断观点,只是一种神话。
    ② Will Kymlicka.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0:119.
    ③ Hal Varian. Distributive Justice, Welfare Economic, and the Theory of Fairness.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 1975, (4):235-238.
    ① G.A.柯亨,《自我所有权、世界所有权与平等》(上篇),吕增奎编,《马克思与诺奇克之间:G.A.柯亨文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1页。
    ② 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25-233页。
    ③ 刘得宽, 《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58页。
    ④ 根据柯亨的看法,对外部世界资源的预设中,世界联合所有预设(joint ownership)与洛克的共有(common ownership)预设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世界联合所有是一种集体所有或公有制,它要求对于外部世界资源的初始占有与分配,必须要经过所有人的同意,在一个联合的世界中,“如果没有全体的同意即联合所有权,任何人都不能动用任何物品。”(G.A.柯亨,《自我所有权、世界所有权与平等》(下篇),吕增奎编,《马克思与诺奇克之间,G.A.柯亨文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118页。)在洛克的共有状态预设中,对外在资源的占有和使用,只有符合洛克式限制性条件,根本不需要征得其他人的一致同意。
    ① G.A.柯亨,“正义、激励和自私”, 《如果你是平等主义者,为何如此富有?》,霍政欣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0-171页。
    ② 约翰·罗尔斯, 《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30-233页。
    ③ Ronald Dworkin. Sovereign Virtue: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quality.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106-107.
    ① Bruce Ackerman & Anne Alstott. The Stakeholder Society.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9阿克曼没有对固定分配的“股本”或资产的使用进行限制,后来有学者建议对人们如何使用这笔资产进行限制,主张把其用于教育、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上,而不能用于娱乐消费。这种思想已近于当前社会福利政策理论中的资产建设理论、投资型国家理论。
    ② Philippe Van Parijs. Why Surfers Should Be Fed:The Liberal Case for an 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1991,20(2):101-131. Philippe Van Parijs. A Basic Income for All. Boston Review, 2000,25(5):4-8. Philippe Van Parijs. Real Freedom for All:What (If Anything) Can Justify Capitalism?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5.
    ③ Will Kymlicka.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0:91.
    ④ John Roemer. A Future for Socialism. London:Verso,1994:65-68.
    ① 第一章曾阐明,自由至上主义者以及新古典自由主义者们,从道德权利角度否证国家福利功能的主要理由有两个:财产权的理由以及自我所有权的理由。财产权与自我所有权,在基本自由权利的谱系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对于财产权与自我所有权之间的关系而言,上章在论证财产权与国家福利功能之间的关系时曾指出,对财产权的辩护离不开自我所有权。比如,洛克、诺奇克等人为私人占有辩护的预设条件之一就是:自我拥有自身,拥有自身劳动,因而,也就正当地拥有自身劳动所“嵌入”无主物形成的物品或单纯由自身劳动所创造出来的附加值。自我所有权具有本源性地位。
    ② G.A.柯亨,《自我所有权、世界所有权与平等》(下篇),品增奎编,《马克思与诺奇克之间,G.A.柯亨文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8页。
    ① 伊曼纽尔·康德, 《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22-23页。
    ② 托马斯·斯坎伦, 《我们彼此负有什么义务》,陈代东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页。
    ③ G.A.柯亨,《自我所有权、世界所有权与平等》(下篇),吕增奎编,《马克思与诺奇克之间,G.A.柯亨文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页。
    ① 罗伯特·诺奇克, 《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姚大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2、206页。
    ② 迈克尔·桑德尔,《公正》,朱慧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第75页。
    ① 罗伯特·诺奇克, 《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姚大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02页。
    ② 同上,第203页。
    ① G.A.柯亨,《自我所有权、世界所有权与平等》(下篇),吕增奎编,《马克思与诺奇克之间,G.A.柯亨文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7页。
    ② Will Kymlicka.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0:132.
    ③ 阿玛蒂亚·森, 《正义的理念》,王磊、李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16页。
    ① 诺奇克强调,“一个人按照某种整体计划塑造其生活,就是按照一种方式来赋予他的生活以意义;一个人只有拥有如此塑造其生活的能力,才能够拥有富有意义的生活而努力奋斗。”参见罗伯特·诺奇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姚大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61页。
    ② G.A.柯亨,《自我所有权、世界所有权与平等》(下篇),吕增奎编,《马克思与诺奇克之间,G.A.柯亨文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6-108页。
    ③ Will Kymlicka.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0:132.
    ① 罗伯特·诺奇克, 《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姚大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2-264页。诺奇克的辩解是,只有当一个无产者的无财产状况使其境况比在自然状态下更坏的时候,无产者的抱怨才是正当的,而且诺奇克认为,在那种境况下,无产者的境况不可能变得更坏。至于那些确实设法 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无产者,与他们在自然状态下相比,他们的所得是更多,而非更少:对于那些无劳动能力或卖不出去自身劳动力的无产者而言,诺奇克会说,尽管他们由此在诺奇克的非福利国家中可能会饿死,但他们在自然状态中还是可能会饿死。在财产权与国家福利功能的正当性章节中,对这一辩解进行了批判。
    ① G.A.柯亨,《自我所有权、世界所有权与平等》(下篇),吕增奎编,《马克思与诺奇克之间,G.A.柯亨文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页。
    ② 柯亨指出,洛克的劳动混合论证与劳动创造价值论证是不同的,尽管在洛克那里,并没有明确区分,但这种区分显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同上,第113-114页。)
    ① 分别参见Bruce Ackerman & Anne Alstott. The Stakeholder Society.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9. Philippe Van Parijs. A Basic Income for All. Boston Review,2000,25(5):4-8. John Roemer. A Future for Socialism. London:Verso,1994.
    ① 当然,也可以“委托给”或“租赁给”其他人,但是由于存在着“监管”、“对等谈判”、“信息不对称”、“破产风险”等巨大的交易成本,一个人没有合理理由这样做,或这样冒险是不理性的。这正如人们在罗尔斯的无知之幕笼罩下的原初状态中进行理性选择一样,相对于个体的根本利益,人们没有理由对此进行重大冒险。
    ② 当然,还会提取其他赋税,以实现其他目的,比如基于对环境的破坏而征税以修补、恢复生态环境,等等,但这类赋税不同于这里所说的资源租赁费用。
    ③ 罗默尔曾估计,在上世纪90年代,每个人平均分配的股票股本可以为美国的每个家庭产生八千美元的年收入。参见John Roemer. A Future for Socialism. London:Verso,1994:65-68.
    ① G.A.柯亨,《自我所有权、世界所有权与平等》(下篇),吕增奎编,《马克思与诺奇克之间,G.A.柯亨文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9页。
    ① 罗伯特·诺奇克, 《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姚大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8页。
    ② 罗尔斯强调,对于将自然天赋分配的道德应得地位的探讨,属于老生常态,并非是其所首先提出。 (参见约翰·罗尔斯, 《正义论》(1999年修订版),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7-78页;约翰·罗尔斯, 《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20-123页。)然而,罗尔斯把这一道德应得观念凸显了出来,并提出“将自然天赋的分配视为公共资产”的理念,并由此推动了运气平等主义的激烈讨论。在这个意义上,罗尔斯可以被视为现代运气平等主义的创始人之一。然而,罗尔斯在公平正义理论中所表达出的是民主平等主义的立场。显然,在最根本的意义上,罗尔斯是后者,而非前者,尽管罗尔斯认为其差别原则体现了前者。
    ① G.A.柯亨,《自我所有权、世界所有权与平等》(下篇),吕增奎编,《马克思与诺奇克之间,G.A.柯亨文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118页,第102页。
    ① 约翰·罗尔斯, 《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1节“关于将自然天赋视为公共资产”,第120-123页。
    ① Will Kymlicka.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0:134.
    ① 罗尔斯强调,差别原则体现了将自然天赋的分配视为公共资产,绝不是说差别原则是从这种思想中推到出来的,差别原则不依赖后者。“通过一致同意差别原则,他们看来也一致同意将天赋的分配看做一种共同的资产,这种看法所意味的东西是由差别原则本身表达的。这种协议将自然天赋的分布看做一种共同的资产,并共享这种分布所产生的利益,而无论它的结果是什么。这不是说这种分布就是一种共同的资产,这样说应以一种规范性的所有制原则为前提,可以肯定的说,差别原则不是从作为独立前提的这种原则中推演出来的。”(约翰·罗尔斯, 《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21页。)
    ①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1999年修订版),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节“平等的倾向”,第77页。
    ② 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20-123页。
    ③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1999年修订版),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8页。
    ① Derek Parfit. Equality of Priority? Ratio,1991, (Vol. X):202-221.
    ① Joseph Raz. The Morality of Freedo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240在这里,拉兹所使用的“我们的关注”一词表达了仁慈与同情的情感。需要强调的是,对于饥饿者的饥饿、匮乏者的匮乏以及痛苦者的痛苦表示仁慈与同情是一回事,而人们对其具有义务与责任消除饥饿、匮乏与痛苦状态则是另外一回事,不能混为一谈。然而,拉兹这段话对于优先主义与平等的区分是清楚而重要的。
    ① 资本主义福利国家一词的使用,参见约翰·罗尔斯, 《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25-233页。资本主义福利国家既不同于自由放任资本主义,也不同于罗尔斯意义上的财产所有民主制与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在较为宽泛的意义上,它是指这样一组基本制度构成的社会形态:私有制,自由市场,宪政民主与福利国家制度。另外,对资本主义与福利国家之间关系的探讨,参见Claus Offe. Contradictions of the Welfare State. Cambridge:MIT Press,1984哥斯塔·埃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苗正民、滕玉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R.米什拉, 《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郑秉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① 关信平主编, 《社会政策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② 哥斯塔·埃斯平—安德森, 《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苗正民、滕玉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第27页。安德森在其1990年出版的这本福利国家体制比较的经典著作中,基于社会权利之去商品化程度及历史背景,把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分为保守的、自由的以及社会民主的三种基本类型。
    ③ 关于新古典自由主义对福利国家批判的总结性文献,参见Paul Pierson. Dismantling the Welfare State? Reagan, Thatcher and the Politics of Retrenchment.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Daniel Shapiro. Is the Welfare State Justified?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K. Laybourn. The Evolution of British Social Policy and the Welfare State. Staffordshire:Keele University Press,1995. Gosta Esping-Andersen. Welfare States in Transition National Adaptation in Global Economies. 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6.主义福利国家的批判一直存在于自由主义的平等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以及女性主义等思想流派中,他们对福利国家和国家福利的批判与新右派有很大不同,主要集中在资本主义福利国家本身的内在缺陷或矛盾上,强调了对资本主义福利国家的超越,当然,中间与偏左的思潮流派之间差异程度一点也不小于左右之间的差异程度。参见Claus Offe. Contradictions of the Welfare State. Cambridge:MIT Press,1984. Christopher Pierson. Beyond the Welfare State? The New Political Economy of Welfare. Cambridge:Polity Press,2006.
    ① 有学者已经注意到,“从过去长达60多年福利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研究者实际上很难从福利国家产生的经济和道德后果两个方面对福利国家做出一个一致的和没有疑义的结论,原因是目前的福利国家状况虽然在许多方面保持着相似性,但是由于各自的历史文化传统、政党政治、社会结构和宏观经济状况等方面的存在的差异性,不同类型的福利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影响和后果。”参见熊跃根, 《全球化背景下福利国家危机与变革的再思考》, 《学海》2010年第4期,第47页。熊跃根在该文中提供了一个实证分析福利政策固有局限的例证。(具体参见第二章第五节相应的注释。)我们可以说,在实证分析范式下,福利国家(国家福利)的基础性争议是没有办法得到解决的,这一方面意味着,新右派试图通过实证分析,把经济效率问题最终归因于福利国家(国家福利)本身是存疑的;另一方面也同样意味着,通过实证分析路径,反驳新右派是不可能彻底的,也必然会招致同构的逻辑质疑。
    ② 安东尼·吉登斯, 《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周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安 东尼·吉登斯, 《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李惠斌、杨雪东译,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① 阿玛蒂亚·森, 《正义的理念》,王磊、李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7页。
    ② Will Kymlicka.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0:10.
    ③ 罗伯特·诺奇克, 《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姚大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8页。
    ④ Will Kymlicka.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0:96.
    ⑤ 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39页。
    ⑥ 同上,第225-227页。
    ① 约翰·罗尔斯, 《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5页。
    ② 罗尔斯,《正义论》(1999年修订版),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83-184页。
    ③ 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77页。
    ① Arthur Okun. Equality and Efficiency:The Big Tradeoff. Washington D. C:The B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1975:22-30.
    ② Michael Sandel. What Money Can't Buy: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 New York:Farrar Straus and Giroux, 2012.
    ③ 彭华民等, 《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页。
    ④ Ian Gough and Theo Thomas. Needs Satisfaction and Welfare Outcomes:Theory and Explanations. 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1994,28(1):33-56. M. Ramsay. Human Needs and the Market. Aldershot:Avebury, 1992.
    ⑤ Mary Langan. "The Contested Concept of Need". In Mary Langan(eds.). Welfare:Needs, Rights and Risks, London:Tontledge,1998:1-36. R. Walton. Need:A Central Concept. Social Service Quarterly,1969:12-17.
    ① 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32页。
    ② 当然,可能有人认为基本需求概念的内涵应该可以被拓展到超越消费和收入维持领域,比如包含有资产或财产的公平使用、可行能力(capabilities)的实现等。然而,“如果一个给定的描述性术语能够被融贯地在不止一个指称类别的情况下被使用,从而能够被用来挑选不止一种独特的现象或事态,那么就可以说这个术语表达了不止一个概念。” (参见昆廷·斯金纳, 《第三种自由概念》,应奇、刘训练主编, 《第三种自由》,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也就是说,人们对同一个概念(concept)往往具有不同的观念(conceptions),但具有不同的观念的概念己不是一个统一的概念,每一个不同观念的概念所指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概念。另外,更实质性的是,基本需求满足与资本主义是相容的,然而,资本主义与要求资产或财富的公平占有(注意,不一定是公有制)理念是冲突的,无论是财产民主所有制,还是市场社会主义,都不相容于资本主义所允许的私有财产占有方面所存在的两极分化。
    ③ Ronald Dworkin. Sovereign Virtue: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quality.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3.
    ① 参见 Amartya Sen. Development as Freedo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Anthony Hall and James Midgley. Social Policy for Development. London:Sage,2004迈克尔·谢若登, 《资产与穷人——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高鉴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② 参见徐月宾、张秀兰, 《中国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角色重建》, 《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张秀兰等, 《中国发展型社会政策论纲》,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杨团, 《社会政策研究范式的演化及其启示》, 《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杨团, 《资产社会政策——对社会政策范式的一场革命》, 《中国社会保障》2005年第3期;关信平, 《现阶段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及反贫困政策》《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③ 迈克尔·谢若登,《资产与穷人——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高鉴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6页。
    ① 这种内涵狭窄是双重的:除了仅仅聚焦于基本需求,忽视了财产在公平分配中的重要性,而且还基本无视非物质的价值存在,比如,过程的公平参与等。
    ② 资本主义福利国家是根据事后结果来决定税收再分配的调整,而不是基于事前规范性的背景程序正义要求来做出调整,也没有把必需的税收再分配机制整合进事前规范性的社会基本制度中,税收再分配机制的重心,不在于满足基本需求,而在于塑造更加符合公平正义的事前规范性制度,以便于逐渐减少对再分配机制的事后矫正功能的依赖。
    ① 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32页。
    ② 同上。
    ①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1971年版),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序言部分第1页。
    ② 诺曼·巴里, 《福利》,储建国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22页。
    ①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1999年版),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② 有人可能会提出福利权观念予以反驳。需要说明的是:建立在公民资格基础上的福利权观念,通常被认为为福利国家提供了一种非功利性的有力辩护,遗憾的是,福利权观念本身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基础性论证。正如诺曼·巴里所言, “不管福利权利主张的说服力如何,我们不能说拒绝它们就会导致拒绝福利国家。”(诺曼·巴里, 《福利》,储建国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94页。)T.H.马歇尔主要从公民资格权利的历史进程中提出了福利权利观念,在后来的《福利的权利及再思考》(1981年)中,他深入探讨了福利权利的性质及其缺陷。 (T.H.马歇尔,安东尼·吉登斯等, 《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刘训练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后来,罗伯特·普特南等人发展的“积极公民资格理论”抨击了马歇尔开创的“消极公民资格”理论,强调公民责任以及公民参与的义务。最根本的是,“公民资格理论只能被当作对正义理论的补充而不是代替来加以讨论”,且前者需要以后者为基础。(Will Kymlicka.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0:301-303.)一言以蔽之,福利权利能否被证成,需要在正义的基础上,找到无人能够合理地加以拒绝的理据。相关探讨参见第一章文献综述部分。
    ① 这是罗尔斯公平正义理论中的专有概念,意指公平正义原则所要求的全部转让部分,原词是Social minimum,直译为“社会最低(小)值”,也可翻译成“社会最低保障”、“社会最低受惠值”、“社会最低限度”等。“社会最低保障”比较切题,但在中文语境下,容易与社会福利中的社会保障,甚至与社会福利政策中一个特殊的社会救助制度,即最低生活保障相混淆。社会最低受惠值以及社会最低限度虽各有一定道理,但也不能准确表达。本文使用“社会最低保障”这一译法,只要记住二者区别即可。
    ② 所谓“宪法根本”是指,在制定宪法时所要考虑的根本性的东西,“宪法根本”问题具有根本重要性、可辨识性与容易达成共识性、可行性等内在属性。关于罗尔斯“宪法根本”观念,详见约翰·罗尔斯, 《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六讲“公共理性的理念”之第五节,第228-230页。
    ① 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344页。
    ② 同上,第281页。
    ③ 罗尔斯本人承认没有处理好“残障”问题。参见约翰·罗尔斯, 《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8、168-173页。
    ④ 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68-173页。
    ⑤ Norman Daniels. Just Health Car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ch.1-3. Norman Daniels, Donald W. Light, and Ronald L. Caplan. Benchmarks of Fairness for Health Care Refor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19-22. Norman Daniels, and James E. Sabin. Setting Limits Fairly:Can We Learn to Share Medical Resource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30-34.
    ① 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导论”部分,第41-43页。
    ② 对罗尔斯差别原则的准确理解,要从不可分割的正反两个方面来限定:正面来说,可被辩护的或正当的不平等应是,一方面,取消或缩小这种不平等将会损害社会中每一个人的利益,尤其是最不利群体的利益;另一方面,这种不平等没有危及平等的基本权利及其政治自由的公平价值,以及公平的机会平等。反面来说,不被允许的或不正当的不平等,要么危及了平等的基本权利及其政治自由的公平价值;要么损害了公平的机会平等;要么取消或缩小这种不平等有助于增进最不利群体的利益,至少不会有损于其长期利益。
    ③ 约翰·罗尔斯, 《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229页。
    ④ 同上,第42页。
    ⑤ 个人及其后代的生活前景或生活期望,是个体所有利益中的最根本的利益。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选择了这个参照点。
    ⑥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1999年版),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24页。
    ① 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61页。
    ② 同上,第266页。
    ③ 同上,第267页。
    ④ 主要由于基本生存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愤愤不平、暴力反抗或反社会行为,被罗尔斯称为两种承诺压力(strains of commitment)过大后的第一种反应结果。基本需求虽然得到满足,但主要由于社会不公平所产生的愤世嫉俗、离群索居,冷漠并疏离社会的行为,是第二种承诺压力过大后的反应结果。所谓承诺压力是指对于在原初状态中所一致达成的契约或承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确保被履行。参见约翰·罗尔斯,《正义论》(1999年版),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6-142页。
    ① 罗尔斯认为,私有制为基础的财产所有民主制与公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社会主义,都能够充分体现公平正义原则,“作为公平的正义不在这两种政体之间进行选择,而是试图为如何进行理性的选择树立起指导方针。然而,当实际情况要求在二者之间进行选择的时候,应该考虑社会历史状况、政治实践传统以及其他具体国情。参见约翰·罗尔斯, 《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30-231页。
    ② 同上,第231页。
    ① 罗尔斯承认,“一种完善的竞争经济绝不可能实现。事实上,生产要素决没有得到它们的边际产出一竞争在最好的情况下也是不完善的,个人的所得小于他们所创造的价值,在这个意义上,他们被剥削了。”罗尔斯从四个方面对此重要挑战进行了回应。详见约翰·罗尔斯, 《正义论》(1999年版),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2-243页。
    ② 阿玛蒂亚·森认为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存在的核心问题是,它是一种先验制度主义的,致力于理想原则,而非现实比较性议题,关注的是社会基本制度,而非人们的实际行为及其社会互动,这“对于开展关于公正的比较性评价以及在不同政策之间进行选择而言,它没有任何帮助。”森认为,先验制度主义正义理论追求绝对公正原则,但这对于我们在现实中进行比较评价实际公正问题而言,既不是充分的,也是不必要的,为了比较性评价两幅画之间的优劣,我们无需知道什么是最完美的画。(详见阿玛蒂亚·森,《正义的理念》,王磊、李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6-94页。)这一批判即便是成立,也仅局限于具体现实问题的比较性评价领域,并没有否定理想原则在“塑造”或“建构”“较为公正”的社会基本制度时的“灯塔”作用。制度与能动之间“二重性”关系(安东尼·吉登斯)或复杂的互动关系,也使否认罗尔斯公平正义理论的现实重要性变得不可能。毋宁说,二者是一种互补关系。
    ① 阿瑟·奥肯在其名著《平等与效率:重大权衡》中,用形象化的“漏桶”实验揭示出,平等与效率之间的内在冲突。在我们为平等进行转移支付时,在再分配之桶中存在着一个漏洞,“泄漏量”(效率损失)是由如下部分所共同构成的:行政管理成本,降低储蓄和工作的积极性所带来的损失,以及其他各种社会代价(难以用货币衡量的社会代价,比如福利依赖、贫困陷阱的社会成本)。对再分配之桶的泄漏量的大小,意见不一。争论的核心问题是:如何在平等与效率之间进行权衡取舍,即我们到底为了平等而愿意承受多大的“泄漏量”。具体探讨详见第二章第二节相关内容。参见Arthur Okun. Equality and Efficiency:The Big Tradeoff. Washington D. C.:The B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75.
    ② 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19版),萧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304页。
    ③ 经济学中的效率原理(拉姆塞原理)表明,对高度缺乏供给或需求弹性的商品进行征税,对效率的影响很小。对纯经济租金(供给完全固定,价格完全缺乏弹性)征税不会导致扭曲或无效率。比如土地的租金,由于土地供给缺乏弹性,对租金征更高比例的税收,也不会减少土地的供给,不影响经济效率。参见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 《经济学》(19版),萧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248页。
    ① 福利多元主义即福利混合,是指福利的规则、筹资与供给是由不同内在逻辑的多部门共同承担责任,优势互补,协作完成。作为一种福利的分析框架,其本身并没有预设特定的福利组合形式。(彭华民等,《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第22-23页。)
    ② 这里,关键是要区分国家福利功能与国家福利功能实现机制。前者是指,国家通过立法以及政策机制所保障的福利供给责任,其相容于各种福利供给机制。国家直接主管主办的福利供给方式,仅是国家福利功能的一种发挥机制或模式,国家也可以通过立法或税收减免的方式,强制或引导企业或非营利组织自主供给福利,这也是国家发挥福利功能的一种形式。
    ① 森2009年出版的这本专著,被哈佛大学政治哲学教授希拉里·普特南(Hilary Putnam)高度评价,称其为“这是自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问世以来,有关正义的最重要的著作。森提出,在我们这个动荡不安的世界,我们迫切需要的不是理想中的公正国家的理论,而是使我们作出相对公正的判断的理论,这个理论告诉我们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中,我们什么时候以及为什么正在接近或远离正义的实现。”(参见,阿玛蒂亚·森, 《正义的理念》,封底语。)事实上,森配得上这种赞誉,然而,其比较主义正义理论与罗尔斯公平正义理论是一种孪生关系,是相对而产生的,但并不能认为,其实质性地排斥或替代了罗尔斯的公平正义理论,这一点森是承认的。
    ① Ronald Dworkin. Taking Rights Seriously.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7.
    ① Ronald Dworkin. Sovereign Virtue: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quality.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67-69.
    ① Will Kymlicka.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0:82-83.
    ② Ronald Dworkin. Sovereign Virtue: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quality.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74-75.
    ① Kasper Lippert-Rasmussen. Egalitarianism, Option Luck and Responsibility. Ethics,2001,111(3):548-579. ② See ibid..
    ③ Ronald Dworkin. Sovereign Virtue: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quality.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75.
    ① See ibid.,100.
    ② Milton Friedman and Rose Friedman. Free to Choose:A Personal Statement. New York and London: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0:115-120.
    ③ Ronald Dworkin. Sovereign Virtue: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quality.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106-107.
    ④ 起点理论表达了德沃金所描述的第一个世界的特征:自我所有权+资源平等分配=自由放任的市场交换结果。显然,起点理论没有敏感于非选择性的原生运气。
    ① Milton Friedman and Rose Friedman. Free to Choose:A Personal Statement. New York and London: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0:103-107.
    ② See ibid.,104.
    ① 在无人有合理理由拒绝原则的意义上做到了充分,参见托马斯·斯坎伦, 《我们彼此负有什么义务》,陈代东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88页的关键性论述。
    ② “归属责任是指把“把一些行为通过一种方式归诸于某一行为者……在此意义上说某人对一个特定行为是有责任的,就只是说,把这个行为作为对此人进行道德评价的基础是适当的。而关于这种评价是什么,没有任何暗示,也就是说,关于这种行为是否值得称赞、应该受到责备、或者在道德上是中性的。而一个人的实质性责任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对这个人所做出的选择是特别敏感的……一个人对于他人的义务和他反对这些义务的要求依赖于他有过的选择机会和他做出过的选择决定。……这两种责任有着完全不同的道德根源……在使道德评价适当所要求的那种意义上,一个行为可以归属于一个行为者,这种说明完全不同于选择的价值的说明,选择的价值的说明解释了实质性责任对一个人的选择的依赖性。我将论证,重要的是把这两种责任的判断区分清楚。”参见托马斯·斯坎伦, 《我们彼此负有什么义务》,陈代东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73-274页。
    ① Ronald Dworkin. Sovereign Virtue: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quality.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339-340.
    ① 姚大志, 《何谓正义: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1页。② Ronald Dworkin. Sovereign Virtue: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quality.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172-182.
    ① 约翰·罗尔斯, 《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7节“自由和平等的人的理念”,第31-40页。
    ② 阿玛蒂亚·森,《正义的理念》,王磊、李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前文曾解释过,阿玛蒂亚.森批判罗尔斯公平正义理论是先验制度主义的,在实践方面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陷,试图发展一种比较主义基础上的正义理论。森近期出版的这本专著,被希拉里·普特南高度评价为“这是自约翰·罗尔斯的《正义论》问世以来,有关正义的最重要的著作。”笔者认为,普特南的这一高度评价是中肯的。森的正义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罗尔斯等先验制度主义正义理论所留下的空白,其重要意义在于,比较主义正义理论直接面向我们的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重大不公平,为我们作出相对公正的判断提供可行的指导。然而,笔者认为,阿玛蒂亚.森基于区别罗尔斯而建构自身的正义理论立场,在一定程度上贬低了先验制度主义的应用价值(而非理论价值),夸大了二者之间的区别。上文也曾谈过,与其说森的比较主义正义理论与罗尔斯公平正义理论是一种相对的竞争性关系,不如说二者是一种孪生关系,是相对而产生的。
    ① Elizabeth Anderson. What is the Point of Equality? Ethics,1999, (2):287-337.
    ① See ibid..
    ② Richard Arneson. Equality and Equal Opportunity for Welfare. Philosophical Studies,1989, (56):77-93.
    ① Elizabeth Anderson. What is the Point of Equality? Ethics,1999, (2):289-290.
    ① 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81页。
    ② Elizabeth Anderson. What is the Point of Equality? Ethics,1999, (2):307-308.
    ③ 约翰·罗尔斯, 《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68-173页。
    ① Norman Daniels. Just Health Car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ch.1-3. Norman Daniels, Donald W. Light, and Ronald L. Caplan. Benchmarks of Fairness for Health Care Refor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19-22. Norman Daniels, and James E. Sabin. Setting Limits Fairly:Can We Learn to Share Medical Resource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30-34.
    ② 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导论”部分,第41-43页。
    ② Elizabeth Anderson. What is the Point of Equality? Ethics,1999, (2):312.
    ① See ibid.,313-314.
    ② See ibid.,309.
    ③ 阿玛蒂亚·森, 《正义的理念》,王磊、李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18页。
    ① Elizabeth Anderson. What is the Point of Equality? Ethics,1999, (2):309.
    ① Ruth Lister. Investing in the Citizen-workers of the Future:Transformations in Citizenship and the State under New Labour. 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2003,37(5):429.
    ② See ibid.,430.
    ③ 安东尼·吉登斯, 《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2页。
    ① Daniel Perkins, Lucy Nelms, and Paul Smyth.2004. Beyond Neo-Liberalism:the Social Investment State? Social Policy Working Paper,2004, (3), Http://www.bsl.org.au/pdfs/beyond-neoliberalism social investment_state.pdf.
    ① 安东尼·吉登斯, 《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4页。
    ② 同上,第1 10页。
    ① Milton Friedman and Rose Friedman. Free to Choose:A Personal Statement. New York and London: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0:104.
    ② 吉登斯认为, “道德风险这个概念在对私人保险中的风险问题的讨论中得到广泛的运用。当人们凭借保险的保障来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而重新界定其为之投保的风险时,道德风险就产生了。与其说是某种形式的福利供给创造了依赖性的文化氛围,倒不如说是人们理性地利用了福利制度为他们提供的机会。比如,本来是用来解决失业问题的福利救济,如果它们被人们利用、使之成为逃避劳动力市场的避风港的话,就会在事实上制造出失业。”参见安东尼·吉登斯, 《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19页。
    ① James Midgley. Growth, Redistribution, and Welfare:toward Social Investment. Social Service Review,1999, 73(1):5-6.
    ② 安东尼·哈尔、詹姆斯·梅志里, 《发展型社会政策》,罗敏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③ 同上,第51页。
    ① 迈克尔·谢若登,《资产与穷人——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高鉴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5页。
    ② James Midgley, Martin Tracy, Michelle Livermore (eds.). The handbook of social policy, 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0:438.
    ③ Daniel Perkins, Lucy Nelms, and Paul Smyth.2004. Beyond Neo-Liberalism:the Social Investment State? Social Policy Working Paper,2004, (3), Http://www.bsl.org.au/pdfs/beyond-neoliberalism_social_investment state.pdf.
    ④ See ibid.,36-37.
    ① Jane Jenson and Denis Saint-Martin. New routes to social cohesion? Citizenship and the social investment state. Canadi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03,28(1):86-88.
    ① James Midgley. Growth, Redistribution, and Welfare:toward Social Investment. Social Service Review,1999, 73(1):13.
    ② 安东尼·吉登斯, 《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04页。
    ① James Midgley. Growth, Redistribution, and Welfare:toward Social Investment. Social Service Review,1999, 73(1):3-4.
    ② Jane Jenson and Denis Saint-Martin. New routes to social cohesion? Citizenship and the social investment state.
    Canadi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03,28(1):96.
    ① Derek Parfit. On What Matt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412帕菲特把康德的普遍法则修正为“每个人都应遵从这样的原则,人人都能够合理地意愿其普遍接受。”(Everyone ought to follow the principles whose universal acceptance everyone could rationally will.)'
    ② 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2节,第10-13页;第7节,第31-40页。
    ① 戴维.米勒, 《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1-38页。
    ① 托马斯·斯坎伦, 《我们彼此负有什么义务》,陈代东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79页。
    ② 托马斯·斯坎伦, 《我们彼此负有什么义务》,陈代东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90页。
    1.阿拉斯戴尔·麦金太尔,《谁之正义?何种合理性?》,万俊人译,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2.阿玛蒂亚·森,《集体选择与社会福利》,胡的的等译,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版。
    3.阿玛蒂亚·森,《理性与自由》,李风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阿玛蒂亚·森,《贫困与饥荒》,王宇、王文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5.阿玛蒂亚·森,《以自由看待发展》,任颐、于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6.阿玛蒂亚·森,《正义的理念》,王磊、李航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7.阿玛蒂亚·森,伯纳德·威廉姆斯主编,《超越功利主义》,梁捷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8.阿瑟·奥肯,《平等与效率——重大抉择》,王奔洲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
    9.阿瑟·庇古,《福利经济学》,朱泱、张胜纪、吴良健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10.爱因里希·罗门,《自然权利的观念史和哲学》,姚中秋译,上海:三联书店2007年版。
    11.安东尼·哈尔、詹姆斯·梅志里,《发展型社会政策》,罗敏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12.安东尼·吉登斯, 《超越左与右:激进政治的未来》,李惠斌,杨雪东译,北京:社科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3.安东尼·吉登斯,《第三条道路:社会民主主义的复兴》,郑戈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安东尼·雅赛,《重申自由主义》,陈矛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15.保罗·萨缪尔森、威廉·诺德豪斯,《经济学》(19版),萧琛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
    16.彼得·埃文斯、迪特里希·鲁施迈耶、西达·斯考克波主编,《找回国家》, 方力维等译,上海:三联出版社2009年版。
    17.大卫·休谟,《道德原则研究》,曾晓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18.大卫·休谟,《人类理智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19.大卫·休谟,《人性论》,关文云、郑之骧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版。
    20.戴维·米勒,《社会正义原则》,应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1.德里克·帕菲特,《平等与优先主义》,应奇、刘训练主编,《运气均等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2.冯·哈耶克,《经济,科学与政治——哈耶克论文演讲集》,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23.冯·哈耶克,《科学的反革命——理性滥用之研究》,冯克利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3年版。
    24.冯·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王明毅、冯兴元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版。
    25.冯·哈耶克,《致命的自负》,冯克利,胡晋华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26.冯·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下册),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
    27.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微观)》,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8.哥斯塔·埃斯平—安德森,《福利资本主义的三个世界》,苗正民、滕玉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年版。
    29.葛四友主编,《运气均等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0.关信平,《现阶段中国城市的贫困问题及反贫困政策》,《江苏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31.关信平主编,《社会政策概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2.郭忠华、刘训练主编,《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33.哈尔·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费方域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34.哈罗德·德姆塞茨,《关于产权的理论》,《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刘守英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4年版。
    35.哈特利·迪安,《社会政策学十讲》,岳经纶等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年版。
    36.何建华,《分配正义论》,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7.亨利·西季威克,《伦理学方法》,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38.黄有光,《福祉经济学》,张清津译,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9.贾可卿,《分配正义论纲》,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0.贾中海,《社会价值的分配正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41.杰拉德·柯亨,《激励、不平等与共同体》,吕增奎编,《马克思与诺奇克之间,G.A.柯亨文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91-239页。
    42.杰拉德·柯亨,《如果你是平等主义者,为何如此富有?》,霍政欣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43.杰拉德·柯亨,《自我所有权、世界所有权与平等》(上篇),吕增奎编,《马克思与诺奇克之间:G.A.柯亨文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77-99页。
    44.杰拉德·柯亨,《自我所有权、世界所有权与平等》(下篇),吕增奎编,《马克思与诺奇克之间,G.A.柯亨文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00-118页。
    45.杰里米·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时殷弘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46.肯尼斯·阿罗,《社会选择与个人价值》(第二版),丁建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47.昆廷·斯金纳,《第三种自由概念》,应奇、刘训练主编,《第三种自由》,北京:东方出版社2006年版。
    48.拉梅什·米什拉,《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国家》,郑秉文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49.李宏图,《从“权力”走向“权利”——西欧近代自由主义思潮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0.李小科,《澄清被混用的“新自由主义”——兼谈对New Liberalism和Neo-Liberalism的翻译》,《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1期。
    51.里拉、德沃金、西尔维斯主编,《以赛亚·柏林的遗产》,刘擎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年版。
    52.理查德·蒂特马斯,《社会政策十讲》,江绍康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1年版。
    53.列奥·施特劳斯,《自然权利与历史》,彭刚译,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54.林万忆,《福利国家——历史比较分析》,台北:巨流图书公司1994年版。
    55.刘得宽,《民法诸问题与新展望》,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6.罗伯特·诺奇克,《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姚大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57.罗纳德·德沃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冯克利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58.罗纳德·科斯,《企业、市场与法律》,盛洪、陈郁译,上海:格致出版社2009年版。
    59.吕增奎主编,《马克思与诺奇克之间,G.A.柯亨文选》,南京:江苏人民 出版社2007年版。
    60.迈克尔·赖斯诺夫,《社会契约论》,刘训练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1.迈克尔·桑德尔,《公正》,朱慧玲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年版。
    62.迈克尔·桑德尔,《金钱不能买什么——市场的道德局限》,邓正来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2年版。
    63.迈克尔·桑德尔,《自由主义与正义的局限》,万俊人等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64.迈克尔·沃尔泽,《正义诸领域——为多元主义与平等一辩》,褚松燕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65.迈克尔·谢若登,《资产与穷人——一项新的美国福利政策》,高鉴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66.弥尔顿·弗里德曼、罗丝·弗里德曼,《自由选择》,张琦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版。
    67.诺曼·巴里,《福利》,储建国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8.彭华民等,《西方社会福利理论前沿》,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9年版。
    69.齐格蒙特·鲍曼,《免于国家干预的自由、在国家中的自由和通过国家获得的自由:重探T.H.马歇尔的权利三维体》,《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刘训练主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0.钱宁,《社会正义、公民权利和集体主义——论社会福利的政治与道德基础》,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
    71.乔治·摩尔,《伦理学原理》,长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72.萨缪尔·弗莱施哈克尔,《分配正义简史》,吴万伟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
    73.尚晓援,《“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再认识》,《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3期。
    74.托马斯·马歇尔、安东尼·吉登斯等,《公民身份与社会阶级》,郭忠华、刘训练编,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5.托马斯·斯坎伦,《我们彼此负有什么义务》,陈代东等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76.托马斯·斯坎伦,《平等何时变得重要?》,陈真译,《学术月刊》2006年第1期。
    77.汪行福,《分配正义与社会保障》,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8.威尔·金里卡,《当代政治哲学》,刘莘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0版。
    79.吴忠民,《社会公正论》,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0.熊跃根,《全球化背景下福利国家危机与变革的再思考》,《学海》2010年 第4期。
    81.徐月宾、张秀兰,《中国政府在社会福利中的角色重建》,《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
    82.亚当·斯密,《道德情感论》,蒋自强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83.亚当·斯密,《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郭大力,王亚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84.亚里士多德,《尼各马可伦理学》,苗力田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003年版。亚历山大·格雷,《社会主义传统》,纽约:哈珀-劳公司1968年版。
    85.杨团,《社会政策研究范式的演化及其启示》,《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
    86.杨团,《资产社会政策——对社会政策范式的一场革命》,《中国社会保障》2005年第3期。
    87.姚大志,《何谓正义: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88.伊曼纽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89.以赛亚·柏林,《自由及其背叛》,赵国新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90.约翰·罗尔斯,《正义论》(1971年版),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91.约翰·罗尔斯,《正义论》(1999年修订版),何怀宏、何包钢、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92.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万俊人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
    93.约翰·罗尔斯,《作为公平的正义:正义新论》,姚大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94.约翰·洛克,《人类理解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95.约翰·洛克,《政府论》(下篇),叶启芳、瞿菊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96.约翰·穆勒,《功利主义》,徐大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97.张五常,《经济解释(卷二之收入与成本)》,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98.张五常,《经济解释(卷三之受价与觅价)》,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99.张五常,《经济解释(卷一之科学说需求)》,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年版。
    100.张秀兰等,《中国发展型社会政策论纲》,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年版。
    101.周濂, 《现代政治的正当性基础》,北京:三联书店2008年版。
    1. Ackerman, Bruce and Anne Alstott. The Stakeholder Society. 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99.
    2. Anderson, Elizabeth. What is the Point of Equality? Ethics,1999, (2):287-337.
    3. Arneson, Richard. Equality and Equal Opportunity for Welfare. Philosophical Studies,1989, (56):77-93.
    4. Arneson, Richard.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for Welfare:Defended and Recanted. 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1999, (7):488-497.
    5. Arneson, Richard. Liberalism, Distributive Subjectivism, and Equal Opportunity for Welfare.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1990,(19):158-194.
    6. Arrow, Kenneth J.. A Difficulty in the Concept of Social Welfar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0, (58):328-346.
    7. Arrow, Kenneth J.. Social Choice and Individual Values. New York:Wiley,1951.
    8. Barry, Norman. Welfare. New York:McGraw-Hill Companies, Inc.,1999.
    9. Beveridge, William. Social Insurance and Allied Services. London:Hmso, 1995(Reprinted).
    10. Bogart, J. H.. Lockean Provisos and State of Nature Theories. Ethics,1985, (95): 824-836.
    11. Buchanan, James M.. Liberty, Market and State:Political Economiy in the 1980s. Sussex:The Harvester Press,1986.
    12. Buchanan, James M.. The Limits of Liberty:Between Anarchy and Leviathan. Indianapolis:Liberty Fund,1975.
    13. Cheung, Steven. A Theory of Price Control.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74, 17(1):53-71.
    14. Christman, John. Self-Ownership, Equality, and the Structure of Property Rights. Political Theory,1991, (19):28-46.
    15. Clarke, J., A. Cochrane, and C. Smart. Ideologies of Welfare. 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87.
    16. Coase, Ronald. The Federal Communications Commission.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59,2:1-40.
    17. Coase, Ronald. 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 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60,3:1-44.
    18. Cohen, G. A.. "Equality of What? On Welfare, Goods, and Capabilities". In Nussbaum and Amartya Sen(eds.). The Quality of Life.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3: 54-61.
    19. Cohen, G. A.. "Self-ownership, World-ownership, and Equality". In Frank Lucash (eds.). Justice and Equaltiy Here and Now. 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6:108-135.
    20. Cohen, G. A.. On the Currency of Egalitarian Justice. Ethics,1989,99(4):906-944.
    21. Cohen, G. A.. Self-Ownership, Freedom, and Equality.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22. Daniels, Norman, and James E. Sabin. Setting Limits Fairly:Can We Learn to Share Medical Resources?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
    23. Daniels, Norman, Donald W. Light and Ronald L. Caplan. Benchmarks of Fairness for Health Care Reform.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4. Daniels, Norman. "Democratic Equality:Rawls' Complex Egalitarianism". in S. Freeman(eds.). The Campridge Companion to Rawl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241-276.
    25. Daniels, Norman. Equality of What:Welfare, Resources, or Capabilities? 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1990, (50):273--296.
    26. Daniels, Norman. Just Health Car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5.
    27. Daniels, Norman. Justice and Justification:Reflective Equilibrium in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28. Dean, Hartley. Social Policy. Cambridge:Polity Press,2006.
    29. Dick, James. How to Justify a Distribution of Earnings.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1975, (4):248-272.
    30. Dworkin, Ronald. Sovereign Virtue: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quality.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0.
    31. Dworkin, Ronald. Taking Rights Seriously.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7.
    32. Dworkin, Ronald. What is Equality? Part Ⅰ:Equality of Welfare.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1981,10(3):185-246.
    33. Dworkin, Ronald. What is Equality? Part Ⅱ:Equality of Resources.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1981,10(4):283-345.
    34. Esping-Andersen, G(?)sta. 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 Cambridge: Polity Press,1990.
    35. Esping-Andersen, G(?)sta. Welfare States in Transition National Adaptation in Global Economies. 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6.
    36. Feinberg, Joel. Justice and Personal Desert. Doing and Deserving.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0:55-94.
    37. Freeman, Sam (eds.). John Rawls' Collected Papers.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9.
    38. Freeman, Samuel.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Rawl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
    39. Friedman, Milton and Rose Friedman. Free to Choose:A Personal Statement New York and London: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80.
    40. Friedman, Milton. Capitalism and Freedom. 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2.
    41. George, V. and R. Page. Modern Thinkers on Welfare. London:Prentice Hall, 1995.
    42. Giddens, Anthony. "T. H. Marshall, the State and Democracy". In Martin Bulmer and Anthony M. Rees(eds.). Citizenship Today:The Contemporary Relevance of T. H. Marshall. London:UCL Press,1996:65-80.
    43. Glover, Jonathan. Utilitarianism and Its Critics. New York:Macmillan,1990.
    44. Goodin, R. and J. Le Grand. Not only the Poor:The Middle Classes and the Welfare State. London:Allen & Unwin,1987.
    45. Goodin, R.. Utilitarianism as a Public Philosophy.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46. Goodin, Robert E.. Reasons for Welfare.The Political Theory of Welfare State. 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8.
    47. Gordon, Scott.The Economic Theory of a Common-Property Recources:The Fishery.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54,62(2):124-142.
    48. Gough, Ian and Theo Thomas. Needs Satisfaction and Welfare Outcomes:Theory and Explanations. 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1994,28(1):33-56.
    49. Grand, Julian Le. The Strategy of Equality. London:Allen & Unwin,1982.
    50. Griffin, James. Wellbeing. Oxford:Clarendon Press,1986.
    51. Habermas, Jiirge. Legitimation Problems in the Modern State, Communication and Evolution of Society. Boston:Beacon Press,1979.
    52. Hall, Anthony and James Midgley. Social Policy for Development. London:Sage, 2004.
    53. Hardin, Garrett. 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 Science,1968, (162):1243-1248.
    54. Hardin, Russell. Morality within the Limits of Reason.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8.
    55. Hayek, Friedrich A.. 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 London:Routledge and Kegan Paul,1960.
    56. Jacobs, Lesley. Rights and Deprivation.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3.
    57. Jenson, Jane and Denis Saint-Martin. New routes to social cohesion? Citizenship and the social investment state. Canadian Journal of Sociology,2003,28(1):77-99.
    58. Knight, Frank. Some Fallacies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Social Cost. 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24,38(4):582-606.
    59. Kymlicka, Will. Contemporary Political Philosophy. Oxford:Clarendon Press, 1990.
    60. Lamont, Julian. Incentive Income, Deserved Income, and Economic Rents. Journal of Political Philosophy,1997, (5):26-46.
    61. Lamont, Julian. Problems For Effort-Based Distribution Principles. Journal of Applied Philosophy,1995, (12):215-229.
    62. Lamont, Julian. The Concept of Desert in Distributive Justice. The Philosophical Quarterly,1994, (44):45-64.
    63. Langan, Mary. "The Contested Concept of Need". In Mary Langan(eds.). Welfare: Needs, Rights and Risks, London:Tontledge,1998:1-36.
    64. Laybourn, K.. The Evolution of British Social Policy and the Welfare State. Staffordshire:Keele University Press,1995.
    65. Lippert-Rasmussen, Kasper. Egalitarianism, Option Luck and Responsibility. Ethics,2001,111(3):548-579.
    66. Lister, Ruth. Investing in the Citizen-workers of the Future:Transformations in Citizenship and the State under New Labour. Social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2003, 37(5):427-443.
    67. Loren E. Lomasky. Persons, Rights, and the Moral Community.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68. Marshall, T. H..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 Citizenship and Social Class and Other Essays. Cambridge:the University Press,1950.
    69. Marshall, T. H.. Class, Citizenship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ondon:Allen Heinemann,1981.
    70. Mead, Lawrence M.. Beyond Entitlement:The Social Obligations of Citizenship. New York:Free Press,1986.
    71. Midgley, James, Martin Tracy, Michelle Livermore (eds.). The handbook of social policy, 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0.
    72. Midgley, James. Growth, Redistribution, and Welfare:toward Social Investment. Social Service Review,1999,73(1):3-21.
    73. Miller, David. "Equality and Justice", in Andrew Mason(eds.). Ideals of Equality. Oxford:Blackwell Publishing,1998:21-36.
    74. Miller, David. Market, State, and Community. Oxford:Clarendon Press,1989.
    75. Miller, David. Principles of social justice.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76. Miller, David. Social Justice. Oxford:Clarendon Press,1976.
    77. Milne, Heather. Desert, effort and equality. Journal of Applied Philosophy,1986, (3):235-243.
    78. Murray, C.. Small Government and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New York:Basic Books,1988.
    79. Nozick, Robert. Anarchy, State and Utopia. Oxford:Blackwell,1974.
    80. Offe, Claus. Contradictions of the Welfare State. Cambridge:MIT Press,1984.
    81. Okun, Arthur. Equality and Efficiency:The Big Tradeoff. Washington D. C.:The B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1975.
    82. Parfit, Derek. Equality of Priority? Ratio,1997, (Vol. X):202-221.
    83. Parfit, Derek. On What Matter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1.
    84. Parijs, Philippe Van. A Basic Income for All. Boston Review,2000,25(5):4-8.
    85. Parijs, Philippe Van. Real Freedom for All:What (If Anything) Can Justify Capitalism?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5.
    86. Parijs, Philippe Van. Why Surfers Should Be Fed:The Liberal Case for an Unconditional Basic Income.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1991,20(2):101-131.
    87. Perkins, Daniel, Lucy Nelms and Paul Smyth.2004. Beyond Neo-Liberalism:the Social Investment State? Social Policy Working Paper,2004, (3), Http://www.bsl.org.au/pdfs/beyond-neoliberalism_social_investment_state.pdf.
    88. Pierson, Christopher. Beyond the Welfare State? The New Political Economy of Welfare. Cambridge:Polity Press,2006.
    89. Pierson, Paul. Dismantling the Welfare State? Reagan, Thatcher and the Politics of Retrenchment.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90. Pinker, Robert A.. The Idea of Welfare. London:Heinemann,1979.
    91. Plant, Raymond. "Needs, Agency, and Moral Rights", in J. Donald Moon(eds.). Responsibility, Rights and Welfare:The Theory of the Welfare State. Boulder, CO: Westview Press,1988:55-76.
    92. Plant, Raymond. Modern Plolitical Thought. Cambridge:Basil Blackwell,1991.
    93. Ramsay, M.. Human Needs and the Market. Aldershot:Avebury,1992.
    94. Rawls, John. A Theory of Justice.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
    95. Rawls, John. Justice as Fairness:A Restatement.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
    96. Rawls, John. Political Liberalism.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3.
    97. Raz, Joseph. The Morality of Freedo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98. Riley, J.. Welfare:Philosophical Aspects.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the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01:16420-16426.
    99. Roemer, John. Theories of Distributive Justice. Cambir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6.
    100. Roemer, John. A Future for Socialism. London:Verso,1994.
    101. Sandel, Michael. What Money Can't Buy:The Moral Limits of Markets. New York:Farrar, Straus and Giroux,2012.
    102. Scheffler, Samuel. What is Egalitarianism?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2003, 31(3):5-39.
    103. Schmidtz, David. Justifying the state. Ethics,1990,101(1):89-102.
    104. Schmidtz, David. When is Original Appropriation Required? Monist,1990,73(4): 504-518.
    105. Schmidtz, David.The Institution of Property. Social Philosophy and Policy,1994, 11(1):42-62.
    106. Schumpeter, Joseph. Capitalism,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London:Unwin University Books,1966.
    107. Sen, Amartya and Williams Bernard (eds.). Utilitarianism and Beyond.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108. Sen, Amartya. Choice, Welfare and Measurement. Oxford:Blackwel,1982.
    109. Sen, Amartya. "Equality of What?" in S. McMurrin (eds.). The Tanner Lectures on Human Value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197-220.
    110. Sen, Amartya. Collective Choice and Social Welfare. San Fransisco:Holden-Day, 1970.
    111. Sen, Amartya. Development as Freedo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112. Sen, Amartya. Inequality Reexamined. Oxford:Clarendon Press,1992.
    113. Sen, Amartya. Poverty and Famines:An Essay on Entitlement and Deprivation. Oxford and 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114. Shapiro, Daniel. Is the Welfare State Justified?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115. Sher, George. Justifying Reverse Discrimination in Employment.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1975,4(2):159-170.
    116. Simons, John. Justification and Legitimacy. Ethics,1999,109(4):739-771.
    117. Skidelsky, Robert. Beyond the Welfare State. London:Social Market Foundation, 1997.
    118. Steiner, H.. Liberty and Equality. Political Studies,1981, (29):555-569.
    119. Sterba, James. Justice for Here and Now.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120. Stigler, George. The Theory of Price(3rd ed.). New York:Macmillan,1966.
    121. Tanner, Michael. The End of Welfare. Washington:Cato Institute,1996.
    122. Taylor, Charles. Multiculturalism and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2.
    123. Titmus, Richard. Essays on the Welfare State. London:Allen & Unwin,1958.
    124. Titmuss, Richard. The Gift Relationship:From Human Blood to Social Policy. London:Allen and Unwin,1970.
    125. Varian, Hal. Distributive Justice, Welfare Economics, and the Theory of Fairness. Philosophy and Public Affairs,1975, (4):235-238.
    126. Walton, R.. Need:A Central Concept. Social Service Quarterly,1969:12-17.
    127. Walzer, Michael. Spheres of Justice. A Defence of Pluralism and Equality. London:Basic Books,198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