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缘事诗学纂论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诗是如何产生的?在中国古代主要有三种观念:一是“情志不通,始作诗”;二是“理发而文见”;三是“在事为诗”。基于这三种观念,我们把中国诗学分为三种类型:缘情诗学、缘理诗学和缘事诗学。缘情诗学诗化情感,让人情真意切;缘理诗学诗化理性,让人切理会心;缘事诗学则是诗化记忆,让人赏心乐事。从诗学地位上看,缘情诗学对中国诗歌影响最大,其次是缘理诗学,最后才是缘事诗学。中国诗歌抒情有余,而叙事不足多于此有关。中国主流诗学在诗的发生上,重“情感”而轻“事感”;在诗的创作上,贵“立象尽意”而轻“指事造形”;在诗的欣赏上,崇“情景交融”而轻“事景相偕”也于此有关。
     毋庸置疑,缘情诗学作为诗学显体系对中国诗歌以及诗学的巨大贡献是不可抹杀的,但作为诗学隐体系的缘事诗学对中国诗歌以及诗学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理由有二:一是人类是在历事和言事中生存的,“缘事而发”理应成为精神创造的基本前提。二是“情”是主观的,“理”是客观的,如果没有主观见之于客观“事”的积淀就很容易情乖理坏。更进一步说,不仅诗的发生、发展、传播、接受离不开事,而且诗的本体构成也离不开事。从“事”的角度看,诗就是在事件中被建立的,诗人就是要引领我们摆脱现实之事的纠缠,在可能的事中说尽天下之情,穷尽天下之理。与西方相比,中国缘事诗学观念一直处于压抑的状态,其应有的价值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我们发掘、纂论缘事诗学就是要把它的应有价值展现出来,从而为中国诗歌以及诗学的多元阐释和发展提供多种可能。
     从历史上看,中国缘事诗学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已然的事实。它滥觞于“结绳记事”的历史意识,萌发于汉代“以事解诗”的《诗》学,发展于唐代“触事兴咏”的《本事诗》,成熟于宋代“以事话诗”的诗话。从分类上看,缘事诗学有广、狭之分。广义缘事诗学是指基于人类生存事实而生成的一种历史文化诗学,其目的在于揭示历史记忆、文化记忆与人类生存经验、生命体验的基本规定,进而提供有关生活以及各种生产的原则与方法。狭义缘事诗学是围绕着“事”对中国诗歌的产生、发展、创作以及接受等问题重新审视后而生成的一种诗歌理论,其目的是探讨中国的历史序事、文化序事与诗歌序事的同时揭示诗歌生产及其历史运作的基本机制与内在规律,从而为当下诗歌创作、批评等现实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本论文主要涉及狭义缘事诗学,共分三编、七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第一编:缘事诗学之本(总论),即第一章“走向缘事诗学”,主要阐明缘事诗学的基本概念、观点及其原理。讨论了三个问题:1.何谓事?“事”本质上是一种充实时间和语言构造。章学诚云:“事见于言,言以为事”。2.诗与事。训诂溯源,诗是记事,歌是抒情。不仅诗外有事,诗内亦有事。3.事与诗学。诗学离不开事即诗论、诗史、诗评、诗法等都离不开事。《本事诗》以及各种诗话的原初之义多取自“以事系诗”的观念,从而加深和促进诗歌的理解、接受和传播等。
     第二编:缘事诗学之体(分论),即第二至六章——缘事发生论、缘事通变论、缘事诗法论、缘事诗体论和缘事诗评论,主要围绕着“事”研究诗歌发生、发展、创作、批评等一系列的诗学问题。
     第二章,缘事发生论是有关诗歌发生问题的研究。本章分为缘事观念论、创作论和价值论三部分,采用先驳后立的论证方式论证,提出缘事生事才能合事,才能创作出经典的序事诗;缘事生情才能合情,才能创作出经典的抒情诗;缘事生理才能合理,才能创作出经典的说理诗。缘事发生论是诗外有事的扩展。
     第三章,缘事通变论是有关诗歌发展问题的研究。本章分为“通变之谓事”诗学精神、诗学机制和诗学功能三部分,主要从动态的角度研究缘事诗学。以此中国诗歌以及诗学史可视为一部复古汇“通”与革新正“变”的矛盾斗争史即本事与反本事的矛盾运动史。缘事通变论是诗在事中建立的深化。
     第四章,缘事诗法论是有关诗歌创作方法的研究。本章主要对被历史遗忘但又极具中国气派的缘事诗法即用事、事对、序事进行研究。通过这种发掘研究,我们旨在为中国古典诗歌以及现代诗歌的阐释和欣赏提供一种“新”方法。
     第五章,缘事诗体论是有关诗歌体裁的研究。本章分为由事生事的序事诗、由事生情的抒情诗和由事生理的说理诗三种。中国叙事诗虽不发达,但序事诗却应有尽有。缘事诗体论是诗内有事的展开。
     第六章,缘事诗评论是有关诗歌批评的研究。本章分为缘事诗评生成论、缘事诗评特征论、缘事诗评价值论三部分。缘事诗评论主要依据《四库全书总目》“诗文评”第四类即“孟棨《本事诗》,旁采故实”的界定展开研究的。缘事诗评不仅有助读者理解诗歌,而且也有助诗史写作。
     第三编:缘事诗学之用(总论),即第七章“缘事诗学的反思与批判”,主要就缘事诗学对当下诗歌以及诗学的功能价值进行反思和批判。
     在现代学术视野下,我们旨在纂论中国气派的缘事诗学。在古为今用上,中国缘事诗学不仅注重“诗外有事”的外部研究,而且也特别注重“诗内有事”的内部研究。它既是对中国传统“知人论世”的历史主义批评观念的继承,也是对中国当下“诗到语言为止”的形式主义批评观念的扬弃。在西学中用上,中国缘事诗学不仅重视中国缘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且也特别重视西方叙事资源的参考和借鉴。它既尊重中国传统诗学的本土概念和诗性感悟方式,也不放弃西方现代诗学的舶来范畴和理性推断方式。
How does the poetic generate? In the ancient china, there are mainly three kinds ofideas. Firstly, one writes poem when one’s emotion is blocked. Secondly, essay appeares assoon as the reason is conveyed.Thirdly, writing a poem for recording events. According tothese three ideas, we can divide Chinese Poetics into three kinds: Poetics based on theemotion, poetic based on the theory and poetic based on the event.Poetic based on emotioncan poeticize emotion which makes people feel the true emotions and sincere meanings.Poetic based on reason can poeticize rationality which makes people better understand andbetter know the theory; poetic based on the event can poeticize memory which can make thepeople feel delight and enjoy the fact. From the point of the status in the poem, poetic basedon the emotion has more influence on the chinese poem than poetic based on the theory andpoetic based on the theor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poetic based on the event. However themainstream of chinese poetic values emotion-orientation but neglets event-orientation onthe generating of poetic. In the begining of poetic, they pay much attention to “exhaustingthe meaning through” but look down on the “self-explanatory shaping”.In the creation of thepoetic,they advocate the fusion of feelings with the natural setting but make light of theharmony between event and setting in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poem.
     Undeniably, as a clear poetic system, poetic based on the event makes a greatcontribution to the chinese poetic whose influence can not be wiped. However, as a hiddenpoetic system, poetic based on the event contribute a lot to the chinese poetic whose functioncan not be neglected.There are two reasons: Firstly, the human live in the course ofexperiencing and speaking events so that event-orientation should be the basic premise ofspiritual creation theoretically. Secondly, emotion is subjective and reason is objective. It iseasy to make good feeling but bad reason if the subjective idears are not based on theobjective events. Furtherly say, not only the begining,develpment,spread and the receptionof the poetic but also the ontology of the poetic have much matter with events. poetic is builtin the event and poet lead us to get rid of event’s tangle in real life by expressing all theemotions and theories all over the world in the event as much as possible so that only thematter based on a event,it can accord to the fact and we can make a classical narrative poem.Compared the west, the idea in regard to the study of chinese poetic based on events isalways in depress. It’s due value has not been brought into play.The reason why we explore and analyse poetic based on the poetic is that we want to display it’s due value and toprovide many possibilities for the multivariant explain of poetic.
     From the point of history,“poetic based on event”is not out of the thin air but hasalready become a fact of which the begining is the historical consciousness of “keep recordsby tying knots”; of which the germination is “Poetic”that used events to explain Peotry inHan dynasty; of which the development is “poem of original story” that chant the momentfeel the things in Tang dynasty and of which the maturity is Peotry Talks that use events totalk about poem. From the point of classification, there are two kinds of the poetic based onthe event”. one is in broad sense,and the other is in narrow sense. poetic based on the eventin broad sense is a kind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poetic which generates from the fact basedon the human existence; of which the purpose is to proclaim the basic regulations betweenthe historical momery, cultural momery and the human existence,life experience and thenprovide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life and all kinds of production. Poetic based on the event”in narrow sense is a kind of poetic theory which generate after re-examing the generation,develpment, creation and reception of chinese poem around the “event”; of which thepurpose is to probe spatial recount of history, culture and poem and proclaim thefundamental mechanism and the inherent law of the production and historical operation ofpoem. Consequently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creation and criticism of the poem andsome practical problems.
     This thesis mainly talked about poetic based on the event in narrow meaning which isdivided into three volumes and seven charpters and whose structure is “summary-parts-conclusion”.
     The first volume is the pandect of clarifying the main conception, idea and theory ofpoetic based on event. We will talk about three questions in this part: The first question iswhat event is? Event is constituted by time and language in nature, just as Zhang Xuechengsaid:“we can know the event from the words and we use the words to describe the event”.The second question is about poetic and event. Dating back to the ancient times, the poemrecord the event and the song express one’s emotion. There are events not only in poem out,but also within poem. The thired question is about events and poem. Poetic can not existwithout event which means that the theory of poetic, the history of poetic, the comment ofpoetic and the method of the poetic can not exist without events. The primary meaning of“Tale Poem”and all kinds of notes on classical poetry derive from the idea of “use the event to tie poetic” which can deepen and promote the understanding,reception and the spread ofthe poetic.
     The second volume is the supporting ideas of poetic based on the event which studyssome poetic problems such as the generation, development, criticism of poem around the“event” and is from second chapter to sixth chapter and of which there are genetic theorybased on the event, poetry theory based on the event, changeful theory based on the eventand poetical criticism based on the event. In the second charpter, the genetic theory based onthe event mainly study the occurence of poetic. This char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idealism, creation theory and axiology of poetic based on the event and which use the way ofrefuting before deciding to demonstrate.
     Only the matter based on a event, it can accord to fact and we can make a classicalnarrative poem and only the emotion based on the event it can accord to the feelings and wecan write a good Lyrics, and only the theory based on the event,it can accord to the reasonand we can creat great didactic poems. The genetic theory based on the event is thebroadening of poetic out.
     In the thired chapter, the changing theory based on the event mainly study about thedevelopment of poetic.This chapter is about “changing with event”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spirit of poetics, poetics mechanism and poetic function and which study the poetic based onthe ev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ynamic so that we can regard the chinese poetic and thehistory of poetic as the history of contradiction between restoring ancient ways forconnecting and innovating for changing that is also to be said the history of contradictionmovement between the original event and the anti_original event. The changing theory basedon the event is the result of poetic deepen’s influence on the event.
     In the fourth chapter, Method of poem theory based on the event mainly study thecreation method of poetic.This charpter mainly study the method of poem based on the eventincluding acting, sequencial event which although is forgotten by the history but is verychinese. We aim to offer a new method of interpreting and appreciating chinese classicalpoem and modern poem in this paper.
     In the fifth chapter, prosody of poetic based on the event mainly study the types ofpoem. This charpter is made up of three parts: the poetic of sequencial event which yield theevent from events, lyric poetry which yield emotion from event and the didactic poemswhich yield theory from events. Although the chinese narrative poem is not advanced, there are many poetic of sequencial events. Prosody of poetic based on the event is the stretchingof events in poem.
     In the sixth chapter, Poem comments based on the event study the poetry review.Thischarpt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generative theory based on the event, characteristictheory based on the event, and evaluating value of poetry.Poem comments based on theevent mainly study in the light of poetry review in “The Si Ku Quan Shu” of which the forthkind is “original event poem of MengQi”. Poem review based on the event can not only helpreaders understand the poem but also is beneficial to the writing of the history of poetic.
     The third volume is the usage of poetic based on the event, the seventh chapter, whichmainly reflect and criticize the functional value of poetic based on the event on the currentpoetic.
     In the modern academic field,our purpose is to reconstruct chinese poetic based on theevent. On making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 chinese poetic based on the event not only paymuch attention to the exterior study of the event poetic outside but also especially value theinterior study of the event within the poetic which develops the chinese traditionalhistoricism critical thoughts of knowing one then evaluateing what he has done as well assublate current chinese formalism criticism concept of poetic as far as language. Onborrowing western learning for chinese usage, chinese poetic based on the event not only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exploitation and usage of chinese based on event resource but alsoespecially think highly of reference and lessons that of west recount resource as a result,respect "native concepts” and poetic feature apperceptive way as well as refuse to give upthe import category and rational deduction method of modern west poetic.
引文
①叶燮:《原诗》,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5页。
    ①闻一多:《闻一多讲国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4页。
    ②孟子:《孟子》,刘财元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57页。
    ③陈维昭:《“自传说”与本事注经模式》,《红楼梦学刊》,2003年第4期。
    ④班固:《汉书》,长沙:岳麓书社出版社,1993年版,第777页。
    ⑤沈德潜:《说诗晬语》,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86页。
    ①章学诚:《文史通义》,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页。
    ①朱光潜:《诗论》(抗战版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②朱光潜:《诗论》(抗战版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页。
    ③胡应麟:《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64页。
    ④胡适:《白话文学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①〔德〕黑格尔:《美学》(三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170页。
    ②王国维:《文学小言》,见《王国维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235页
    ③朱光潜:《诗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84页。
    ①西川:《大意如此·序》,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②孙文波:《我的诗歌观》,《诗探索》,1998年第4期。
    ③〔美〕列维·道勒:《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叙事因素》,陆晓光译,《文艺理论研究》,1993年第1期。
    ④梁漱溟:《梁漱溟全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04页。
    ①〔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441页。
    ①叶燮:《原诗》,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0页。
    ②〔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19页。
    ①章学诚:《文史通义》,李春伶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127页。
    ②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第1-2页。
    ①胡适:《尝试集》(代序二),上海:上海书店印行,1982年,第1页。
    ①屈万山:《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33页。
    ②〔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42页。
    ①老子:《道德经》,苏南注评,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
    ②王弼:《周易集解略例》,刑涛注,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5页。
    ①〔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19页。
    ①〔美〕保罗·德曼:《解构之图》,李自修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19页。
    ②〔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6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①陈维昭:《“自传说”本事注经模式》,《红楼梦学刊》,2003年第4期。
    ②老子:《道德经》,苏南注评,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9页。
    ③王充:《论衡》,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袁华忠、方家常译注,1993年版,第252-256页。
    ④孟子:《孟子》,刘财元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5-136页。
    ①裘廷梁:《论白话为维新之本》,见《中国新文学大系》,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印行,1935年版,第6页。
    ②〔美〕J·刘若愚:《中国诗学》,赵帆声等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页。
    ③〔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解释篇》,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55页。
    ①〔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20页。
    ②〔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1页。
    ①叶燮:《原诗》,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3页。
    ①〔美〕厄尔·迈纳:《比较诗学:比较文学理论和方法论上的几个课题》,鲁效阳译,《中国比较文学》创刊号,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257页。
    ①闻一多:《闻一多讲国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4页。
    ②闻一多:《闻一多讲国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1页。
    ③闻一多:《闻一多讲国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5页。
    ④孔颖达:《毛诗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⑤孔颖达:《毛诗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页。
    ①计有功:《唐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第3页。
    ②叶燮:《原诗》,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5页。
    ①许明龙:《中西文化交流先驱——从利玛窦到郎世宁》,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198页。
    ①〔美〕J·刘若愚:《中国诗学》,赵帆声等译,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1页。
    ②王国维:《人间词话》,靳德俊笺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页。
    ③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28页。
    ①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66页。
    ②〔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1页。
    ①黄生:《唐诗评三种》,何庆善点校,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37页。
    ②叶燮:《原诗》,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0页。
    ③叶燮:《原诗》,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1-32页。
    ④〔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77页。
    ①王弼,孔颖达:《周易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78页。
    ①孟棨:《本事诗》,李学颖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8页。
    ①〔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55页。
    ②〔瑞士〕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胡其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页。
    ③〔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7页。
    ④〔德〕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2-83页。
    ⑤〔德〕卡西尔:《神话思维》,黄龙保、周振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7页。
    ①老子:《道德经》,苏南注评,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28页。
    ①王充:《论衡》,袁华忠、万家常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21页。
    ②〔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8页。
    ③王国维:《人间词话》,靳德俊笺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页。
    ①文学一词最早见于《论语》,文学即“文”的学问。在中国古代,诗隶属于文,诗学则隶属于文学。
    ①〔瑞士〕施塔格尔:《诗学的基本概念》,胡其鼎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95-196页。
    ②朱自清:《论诗学门径》,《中学生》第十五号,1935年5月。
    ③谢桃坊:《怎样认识中国诗学的文化特质》,中华读书报,2002-10-23.
    ①章学诚:《文史通义》,严杰、武秀成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1997年版,第615616页。
    ①胡适:《白话文学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②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374-1375页。
    ①计有功:《唐诗纪事》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第6页。
    ②鲁迅:《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0页。
    ①薛雪:《一瓢诗话》,杜维沫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90页。
    ②王国维:《论新学语之输入》,见《王国维全集》(第三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40页。
    ①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卷),曹葆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②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年版,第4页。
    ①〔美〕麦克黑尔:《关于建构诗歌叙事学的设想》,尚必武、汪筱玲译,《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②老子:《道德经》,苏南注评,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③《礼记·乐记》,崔高维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25页。
    ④闻一多:《闻一多讲国学》,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1页。
    ⑤朱光潜:《诗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84页。
    ①孟棨:《本事诗》,李学颖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②孟棨:《本事诗》,李学颖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8页。
    ③章学诚:《文史通义》,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页。
    ④张国庆:《云南古代诗文论著辑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271页。
    ①王国维:《人间词话》,靳德俊笺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页。
    ②王国维:《人间词话》,靳德俊笺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页。
    ③茅盾:《叙事诗的前途》,见《中国现代诗论》(上),广州:花城出版社,1985年版,第315页。
    ①严羽:《沧浪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页。
    ①〔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19页。
    ②〔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58页。
    ③〔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59页。
    ①〔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页。
    ②胡适:《白话文学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①计有功:《唐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第3页。
    ②〔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68页。
    ①王国维:《人间词话》,靳德俊笺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页。
    ②王国维:《人间词话》,靳德俊笺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7页。
    ①胡适:《胡适经典文存》,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页。
    ①《孟子》,刘财元译,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35-136页。
    ①刘勰:《文心雕龙》,郭晋稀注译,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66页。
    ②〔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158页。
    ①《周易》,马恒君注释,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55-56页。
    ②《道德经》,苏南注评,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页。
    ③《周易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第78页。
    ①班固:《汉书》,赵一生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584页。
    ①滕福海:《应该重视“通变”观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
    ②杨明照:《文心雕龙学综览》,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5年版,第123页。。
    ①李贽:《焚书·续焚书》,夏剑钦校点,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98页。
    ②〔英〕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杨富斌译,2003年版,第148页。
    ③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3页。
    ④〔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12页。
    ①袁枚:《续诗品》,王英志注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页。
    ①〔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版,第282页。
    ②陈维昭:《“自传说”与本事注经模式》,《红楼梦学刊》,2003年第4期。
    ①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②〔美〕马文·哈里斯:《文化唯物主义》,张海洋、李曼萍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6页。
    ①〔英〕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杨富斌译,2003年版,第384页。
    ②叶燮:《原诗》,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页。
    ①班固:《汉书》,赵一生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062页。
    ①〔瑞士〕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171页。
    ②〔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70页。
    ①〔德〕尼采:《历史的用途和滥用》,陈涛、周辉荣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91页。
    ②〔法〕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27页。
    ③〔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76页。
    ①〔法〕朱丽娅·克里斯蒂娃:《符号学:意义分析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947页。
    ②〔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一种诗歌理论》,徐文博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92页。
    ①叶燮:《原诗》,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44页。
    ②〔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7页。
    ①〔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68页。
    ①叶燮:《原诗》,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0页。
    ①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28页。
    ②刘勰:《文心雕龙》,郭晋稀注译,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59页。
    ③刘勰:《文心雕龙》,郭晋稀注译,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60页。
    ④王先谦:《庄子集解》,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年版,第400页。
    ①刘勰:《文心雕龙》,郭晋稀注译,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65页。
    ②张仁青:《六朝唯美文学》,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版,第58页。
    ①劳孝兴:《春秋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页。
    ①钟嵘:《诗品》,周振甫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24页。
    ②张健:《元代诗法校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页。
    ③孟棨:《本事诗》,李学颖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8页。
    ①严羽:《沧浪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7页。
    ②方东树:《昭昧詹言》,汪绍楹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238页。
    ③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66页。
    ④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第二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367页。
    ⑤叶燮:《原诗》,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3页。
    ①刘熙载:《艺概》,王气中笺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133页。
    ②吴奔星、李兴华:《胡适诗话》,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155页。
    ③叶燮:《原诗》,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0页。
    ①叶燮:《原诗》,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1页。
    ②欧阳修:《六一诗话》,郑文等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2页。
    ③刘向:《说苑》,王瑛、王天海译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2页。
    ①刘勰:《文心雕龙》,郭晋稀注译,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35页。
    ①李渔:《闲情偶寄》,张立注,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页。
    ②陈骙:《文则》,刘彦成注译,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19页。
    ①张戬曾:《论杜诗的“事对”艺术》,《杜甫研究学刊》,2009年第2期。
    ②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66页。
    ③〔美〕露丝·本尼迪克:《文化模式序言》,何锡章、黄欢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第1-2页。
    ①顾炎武:《日知录》,黄汝成集释,长沙:岳麓书社,1994年版,第891-892页。
    ①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下),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6页。
    ②〔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6页。
    ③〔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7页。
    ④〔美〕列维·道勒:《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叙事因素》,陆晓光译,《文艺理论研究》,1993年第1期。
    ①徐珂:《清稗类钞选》(文学),无谷、刘卓英点校,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版,第17页。
    ②李光地:《榕村语录》,陈竹武点校,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5年版,第279页。
    ①〔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57页。
    ①胡适:《白话文学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①鲁迅:《呐喊·故乡》,《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10页。
    ②〔美〕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伍晓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238页。
    ①谢榛:《四溟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2页。
    ①叶燮:《原诗》,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3页。
    ②叶燮:《原诗》,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1-32页。
    ①黄生:《唐诗评三种》,何庆善点校,合肥:黄山书社,1995年版,第304页。
    ①赵毅衡:《远游的诗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96页。
    ②叶燮:《原诗》,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5页。
    ①〔苏〕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6页。
    ①何文焕:《历代诗话》,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28页。
    ①〔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81页。
    ①王国维:《人间词话》,靳德俊笺证,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8页。
    ①伍蠡甫:《西方文论选》,《抒情歌谣集》序言,曹葆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第5页。
    ①计有功:《唐诗纪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版,第3页。
    ②朱光潜:《诗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84页。
    ③〔英〕科林伍德:《艺术原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5页。
    ①朱熹:《诗集传》(卷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版,第1页。
    ①叶燮:《原诗》,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2页。
    ①叶燮:《原诗》,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2页。
    ①老子:《道德经》,苏南注评,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
    ②叶燮:《原诗》,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2页。
    ①〔苏〕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页。
    ②叶燮:《原诗》,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0页。
    ③〔苏〕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6页。
    ④叶燮:《原诗》,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31页。
    ①朱自清:《诗言志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8页。
    ②浦起龙:《读杜心解·凡例》,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6页。
    ①钟嵘:《诗品》,周振甫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32页。
    ②章学诚:《文史通义》,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页。
    ③章学诚:《文史通义》,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页。
    ①章学诚:《文史通义》,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页。
    ②孟棨:《本事诗》,李学颖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③杨春忠:《本事迁移理论视界中的经典再生产》,《中国比较文学》2006年第1期。
    ④胡可先、童晓刚:《<本事诗>新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第1期。
    ⑤余才林:《唐诗本事与宋代早期诗话》,《文史哲》,2006年第6期。
    ①章学诚:《文史通义》,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43-144页。
    ①叶燮:《原诗》,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1页。
    ②叶燮:《原诗》,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3页。
    ③叶燮:《原诗》,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21页。
    ④叶燮:《原诗》,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51页。
    ⑤叶燮:《原诗》,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50页。
    ⑥叶燮:《原诗》,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55页。
    ①叶燮:《原诗》,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51页。
    ②刘勰:《文心雕龙》,郭晋稀注译,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460页。
    ①陈维昭:《“自传说”与本事注经模式》,《红楼梦学刊》,2003年第4期。
    ②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74-75页。
    ①孟棨:《本事诗》,李学颖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8页。
    ②孟棨:《本事诗》,李学颖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①欧阳修:《六一诗话》,郑文等校,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5-6页。
    ②白居易:《白居易集》,顾学颉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961页。
    ①刘勰:《文心雕龙》,郭晋稀注译,长沙:岳麓书社,2004年版,第349页。
    ②王国维:《王国维文集》(第3卷),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7年版,第40-41页。
    ③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6页。
    ①王国维:《人间词话·人间词》,谭汝为校,北京:群言出版社,1995年版,第92页。
    ①〔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59页。
    ①孟棨:《本事诗》,李学颖标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3页。
    ②〔古希腊〕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吴永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9页。
    ①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0页。
    ①张国良:《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5页。
    ①〔德〕康德:《康德三大批判精粹》,杨祖陶、邓晓芒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48页。
    ①〔德〕尼采:《论道德的谱系·善恶之彼岸》,谢地坤等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年版,第11页。
    ②鲁迅:《论睁开了眼》,《鲁迅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0页。
    ①朱光潜:《诗论》,北京:三联书店,1984年版,第287页。
    ②〔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153-154页。165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97页。
    ①〔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版,第19页。
    ②叶燮:《原诗》,霍松林校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54-55页。
    ①胡适:《白话文学史》,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①〔德〕尼采:《历史的用途和滥用》,陈涛、周辉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24页。
    ②〔德〕尼采:《历史的用途和滥用》,陈涛、周辉荣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11页。
    ①梁漱溟:《梁漱溟全集》(五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504页。
    ②〔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现代主义绘画》,周宪译《世界美术》,1992年第3期。
    ①〔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引论》,李猛、李康译,邓正来校,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44页。
    ①丁若庸:《与犹堂全书》,平壤:朝鲜文学艺术总同盟出版社,1964年版,第379页。
    ②徐居正:《东人诗话》(上),首尔:太学社,1983年版,第222页。
    ③曹顺庆:《东方文论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26页。
    ④曹顺庆:《东方文论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26页。
    ①曹顺庆:《东方文论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0页。
    ②曹顺庆:《东方文论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39页。
    ③曹顺庆:《东方文论选》,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38页。
    ④〔美〕史景迁:《中国纵横:一个汉学家的学术探索之旅》,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
    ⑤陈志华:《中国造园艺术在欧洲的影响》,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版,第87页
    ⑥许明龙:《中西文化交流先驱——从利玛窦到郎世宁》,北京:东方出版社,1993年版,第290页。
    ①〔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447页。
    ②Joseph Washington Hall:The pacific Influence in American Poetry Anthology of Magazine Verse,1926,p.153
    ③John Gould Fletcher:The Orient and Contempory Poetry,(ed.) Arthur E.Christy,The Asian Legacy and AmericanLife,1945,p.154.
    ④赵毅衡:《远游的诗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6页。
    ⑤赵毅衡:《远游的诗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99页。
    ①〔美〕亚瑟·史密斯:《中国人德行》,张梦阳等译,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版,第32页。
    ②赵毅衡:《远游的诗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77页。
    ③赵毅衡:《远游的诗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3页。
    ④赵毅衡:《远游的诗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74页。
    ②〔美〕宇文所安,程相占:《中国文论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江苏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608页。
    ①梁启超:《饮冰室诗话》,见《饮冰室文集全编》,上海:上海新民书局,1933年版,第443页。
    ②王国维:《文学小言》,见《王国维文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第235页。
    ③西川:《大意如此·序》,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①〔美〕叶维廉:《被迫承受文化的错位》,《创世纪》,1969年第1期。
    ①〔美〕布赖恩·麦克黑尔:《关于建构诗歌叙事学的设想》,尚必武、汪筱玲译,《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①周伦佑:《“第三浪潮”与第三代诗人》,《诗刊》,1988年第2期。
    ①韩东:《语言是一切,又什么都不是——答问(片段)》,《上海文学》,1999年第3期。
    ①诗选刊编辑部:《“首届河北省青年诗会”综述》,《诗选刊》,2008年第7期。
    ②李新宇:《中国当代诗歌艺术演变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2页。
    ③李新宇:《中国当代诗歌艺术演变史》,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9页。
    ①欧阳江河:《从三个视点看今日中国诗坛》,《诗刊》,1988年第6期。
    ①孙文波:《母语》,《山花》,1998年第11期。
    ②西川:《这十年来》,《诗刊》,2011年第17期。
    ③西川:《大意如此·序》,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④孙文波:《我的诗歌观》,《诗探索》,1998年第4期。
    ⑤王家新:《当代诗学的一个回顾》,《诗神》,1996年第9期。
    ①周伦佑:《我的理论之维:从“反价值”到“红色写作”》,《艺术广角》,2012年第3期。
    ①沈浩波:《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上半身》,《下半身》创刊号,2000年7月。
    ①〔美〕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243页。
    ①胡适:《治学方法》,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0页。
    ①〔美〕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8页。
    ①西川:《海子诗全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897页。
    ①〔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导论》,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59页。
    1.胡怀琛:《新诗概说》,商务印书馆,1923年。
    2.王希和:《诗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24年。
    3.潘大道:《诗论》,中华学艺社,1927年。
    4.杨鸿烈:《中国诗学大纲》,商务印书馆,1928年。
    5.徐敬修:《诗学常识》,大东书局,1928年。
    6.范况:《中国诗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30年。
    7.泽浦:《诗学研究》:中华印书局,1932年。
    8.胡怀琛:《诗学讨论集》,新文化书社,1934年。
    9.田明凡:《中国诗学研究》,大学出版社,1934年。
    10.张崇玖:《诗学》,新民印书馆,1935年。
    11.余才林:《唐诗本事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12.杨义:《中国叙事学》,人民出版社,1997年。
    13.闻一多:《闻一多讲国学》,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
    14.史成芳:《诗学中的时间概念》,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
    15.陈良运:《中国诗学体系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16.陈良运:《中国诗学批评史》,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
    17.萧荣华:《中国诗学思想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
    18.李壮鹰:《中国诗学六论》,齐鲁书社,1989年。
    19.张方:《中国诗学的基本观念》,东方出版社,1999年。
    20.王志清:《中国诗学的德本精神研究》,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
    21.李咏吟:《诗学解释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22.王南:《中国诗性文化与诗观念》,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23.李春青:《在文本与历史之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4.李建中:《中国古代文论的诗性空间》,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
    25.胡晓明:《中国诗学之精神》,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年。
    26.刘士林:《中国诗学精神》,海南出版社,2008年。
    27.程相占:《中国古代叙事诗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28.高小康:《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
    29.蒋济永:《过程诗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30.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31.王国维:《人间词话》,靳德俊笺证,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
    32.西川:《大意如此》,湖南文艺出版社,1997年。
    33.胡适:《尝试集》,上海书店印行,1982年。
    34.胡适:《胡适经典文存》,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
    35.屈万山:《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
    36.许明龙:《中西文化交流先驱——从利玛窦到郎世宁》,东方出版社,1993年。
    37.张国庆:《云南古代诗文论著辑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
    38.朱光潜:《诗论》,三联书店,1984年。
    39.鲁迅:《鲁迅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40.赵毅衡:《远游的诗神》,四川人民出版社,1987年。
    41.谭君强,《叙事理论与审美文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42.张仁青:《六朝唯美文学》,文史哲出版社,1980年。
    43.张健:《元代诗法校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
    44.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45.伍蠡甫:《西方文论选》,曹葆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
    46.李新宇:《中国当代诗歌艺术演变史》,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
    47.曹顺庆:《东方文论选》,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
    48.朱金城:《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
    49.梁漱溟:《梁漱溟全集》,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
    50.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51.叶燮,《原诗》,霍松林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52.袁枚:《诗学全书》,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
    53.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54.张璋:《历代词话》,大象出版社,2002年。
    55.章学诚:《文史通义》,李春伶校点,辽宁教育出版社,1989年。
    56.朱熹:《诗集传》,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年。
    57.欧阳修:《六一诗话》,郑文等校,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58.班固:《汉书》,赵一生点校,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年。
    59.薛雪:《一瓢诗话》,杜维沫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
    60.王弼,孔颖达:《周易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
    61.汪涌豪,骆玉明:《中国诗学》,东方出版中心,1999年。
    62.黄药眠,童庆炳:《中西比较诗学体系》,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
    63.谢冕,吴思敬:《字思维与中国现代诗学》,天津社科院出版社,2002年。
    64.孟棨:《本事诗》,李学颖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65.严羽:《沧浪诗话》,中华书局,1985年。
    66.王充:《论衡》,袁华忠、万家常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
    67.章学诚:《文史通义》,严杰、武秀成注,贵州人民出版,1997年。
    68.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
    69.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
    70.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
    71.袁枚:《续诗品》,王英志注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72.黄生:《唐诗评三种》,何庆善点校,黄山书社,1995年。
    73.孟棨:《本事诗》,李学颖标点,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74.老子:《道德经》,苏南注评,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
    75.刘勰:《文心雕龙》,郭晋稀注译,岳麓书社,2004年。
    76.王先谦:《庄子集解》,三秦出版社,2005年。
    77.徐珂:《清稗类钞选》,无谷、刘卓英点校,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年。78,李贽:《焚书·续焚书》,夏剑钦校点,岳麓书社,1990年。
    79.劳孝兴:《春秋诗话》,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25页。
    80.钟嵘:《诗品》,周振甫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
    81.严羽:《沧浪诗话》,中华书局,1985年。
    82.方东树:《昭昧詹言》,汪绍楹校点,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
    83.顾炎武:《日知录》,黄汝成集释,岳麓书社,1994年。
    84.刘熙载:《艺概》,王气中笺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
    85.刘向:《说苑》,王瑛、王天海译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
    86.李渔:《闲情偶寄》,张立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
    87.陈骙:《文则》,刘彦成注译,书目文献出版社,1988年。
    88.谢榛:《四溟诗话》,中华书局,1985年。
    89.计有功:《唐诗纪事》,上海古籍出版社,1965年。
    90.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年。
    1.[美]叶维廉:《中国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2年。
    2.[美]刘若愚:《中国诗学》,赵帆声等译,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
    3.[美]哈罗德·布鲁姆:《影响的焦虑:一种诗歌理论》,徐文博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
    4.[美]浦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5.[美]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李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
    6.[美]海登·怀特:《元史学:十九世纪欧洲的历史想象》,译林出版社,2009年。
    7.[美]保罗·德曼:《解构之图》,李自修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
    8.[美]苏珊.桑塔格:《反对阐释》,程巍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年。
    9.[美]马文·哈里斯:《文化唯物主义》,张海洋等译,华夏出版社,1989年。
    10.[美]露丝·本尼迪克:《文化模式序言》,何锡章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
    11.[美]亚瑟·史密斯:《中国人德行》,张梦阳等译,新世界出版社,2005年。
    12.[美]保罗·麦钱特:《史诗论》,金惠敏,张颖译,北岳文艺出版社,1989年。
    13.[美]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三联书店,1989年。
    14.[美]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黄勇、薛民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
    15.[美]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16.[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贺麟、王玖兴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
    17.[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1987年。
    18.[德]莱辛:《拉奥孔》,朱光潜译,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9.[德]卡西尔:《神话思维》,黄龙保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20.[德]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21.[德]尼采:《历史的用途和滥用》,陈涛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22.[德]尼采:《论道德的谱系》,谢地坤等译,漓江出版社,2000年。
    23.[法]埃德加·莫兰:《复杂性思想导论》,陈一壮译,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年。
    24.[法]达维德·方丹:《诗学:文学形式通论》,陈静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25.[法]保尔·利科:《虚构叙事中时间的塑形》,王文融译,三联书店,2003年。
    26.[法]列维·布留尔:《原始思维》,丁由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
    27.[法]萨莫瓦约:《互文性研究》,邵炜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
    28.[法]福柯:《词与物》,莫伟民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29.[法]德里达:《论文字学》,汪堂家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
    30.[英]布尔顿:《诗歌解剖》,傅浩译,三联书店,1992年。
    31.[英]怀特海,《过程与实在:宇宙论研究》,杨富斌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
    32.[英]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宁一中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33.[瑞]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
    34.[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35.[朝]丁若庸:《与犹堂全书》,朝鲜文学艺术总同盟出版社,1964年。
    36.[韩]徐居正:《东人诗话》,首尔太学社,1983年。
    37.[日]铃木虎雄,许总译,《中国诗论史》,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38.[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王晓朝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
    39.[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年。
    40.[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解释篇》,方树春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
    41.[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周士良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
    1.罗书华:《志与事:中国诗学与叙事学比较论》,《文学评论》,2008年第1期。
    2.蒋寅:《<中国诗学>十年》,《学术界》,2001年第2期。
    3.王济民:《中国诗学本体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4期。
    4.赵永纪:《诗与理——中国古典诗学散论》,《江谁论坛》1991年第3期。
    5.吴思敬:《从身边的事物中发现需要的诗句》,《东南学术》,1999年第2期。
    6.滕福海:《应该重视“通变”观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1982年第3期。
    7.杨春忠:《本事迁移理论视界中的经典再生产》,《比较文学》,2006年第1期。
    8.曹胜高:《论汉晋间“诗缘事”的形成与消解》,《文史哲》,2008年第1期。
    9.余才林:《唐诗本事与宋代早期诗话》,《文史哲》,2006年第6期。
    10.李艳婷:《试论<诗人玉屑>的用事说》,《贵州社会科学》,2010年第2期。
    11.白寿彝:《司马迁寓论断于序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61年第4期。
    12.张戬曾:《论杜诗的“事对”艺术》,《杜甫研究学刊》,2009年第2期。
    13.陈维昭:《“自传说”与本事注经模式》,《红楼梦学刊》,2003年第4期。
    14.陈良运:《“诗缘情”诗学意义新识》,《文艺理论研究》,1990年第4期。
    15.童庆炳:《中国古典诗学的民族特色》,《学术月刊》,1992年第4期。
    16.向回:《本事对文人古题乐府创作的影响》,《乐府学》,2008年刊。
    17.谢昌余:《努力建设我们现代的诗学理论体系》,《诗刊》,1986年第12期。
    18.李洲良:《史迁笔法:寓论断于序事》,《求是学刊》,2006年第4期。
    19.周伦佑:《“第三浪潮”与第三代诗人》,《诗刊》,1988年第2期。
    20.韩东:《语言是一切,又什么都不是》,《上海文学》,1999年第3期。
    21.孙文波:《母语》,《山花》,1998年第11期。
    22.孙文波:《我的诗歌观》,《诗探索》,1998年第4期。
    23.王家新:《当代诗学的一个回顾》,《诗神》,1996年9期。
    24.吴建民:《论中国古代诗学体系之建构》,《湖北大学学报》,2004第1期。
    25.沈浩波:《下半身写作及反对上半身》,《下半身》创刊号,2000年7月。
    26.西川:《这十年来》,《诗刊》,2011年第17期。
    27.欧阳江河:《从三个视点看今日中国诗坛》,《诗刊》,1988年第6期。
    28.王小舒:《中国古典诗学的二元体系》,《文艺研究》,2002年第5期。
    29.罗念生,亚理斯多德的《诗学》,《文学评论》,1962年第5期。
    30.蒋寅:《古典诗学中“清”的概念》,《中国社会科学》,2000年第1期。
    31.高天星:《诗学卮言》,《郑州大学学报》,1981年第2期。
    32.陈太胜:《中国现代诗学的整合与建构》,《人民日报》,2003年2月11日。
    33.胡可先、童晓刚:《<本事诗>新考》,《中国典籍与文化》,2004年2期。
    34.大明:《“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略说》,《四川师大学报》,1996年第2期。
    35.易闻晓:《黄庭坚诗学与宋人诗话的论诗取向》,《文学遗产》,2008年第4期。
    36.田彩仙:《汉魏乐府诗“因声而歌”与“缘事而发”的成诗模式》,《福建论坛》,2007年第5期。
    37.黄旭建:《孟棨<本事诗>的诗歌本事批评探究》,《传记文学选刊》,2010年第1期。
    38.曾晓峰、王劭:《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新阐释》,《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39.张晖:《重读<本事诗>:“诗史”概念产生的背景与理论内涵》,《杜甫研究学刊》,2007年第3期。
    40.王泽龙:《“新诗散文化”的诗学内蕴与意义》,《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
    41.傅道彬:《“诗可以观”——春秋时代的观诗风尚及诗学意义》,《文学评论》,2004第4期。
    42.陈伯海:《释“意境”——中国诗学的生命境界论》,《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3期。
    43.钱志熙:《“诗学”一词的传统涵义、成因及其在历史上的使用情况》,《中国诗歌研究》,2002年刊。
    44.谢有顺:《回到事物与存在的现场──于坚的诗与诗学》,《当代作家评论》,1999年4期。
    45.张节末、袁靖:《诗学中的“并置”——从西方到东方的考察》,《浙江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
    46.赵强、王确:《从“言志”到“吟咏情性”——先秦文化、哲学与诗学观念的演进》,《当代文坛》,2011年第3期。
    47.邓伟龙、尹素娥:《“空间”:中国古代诗学的特质和研究维度》,《殷都学刊》,2011年第5期。
    48.周伦佑:《我的理论之维:从“反价值”到“红色写作”》,《艺术广角》,2012年第3期。
    49.朱一清、周威兵:《从“缘事”到“缘情”——论“三曹”对<诗经>宴饮诗的发展》,《江淮论坛》,2008年第4期。
    50.林宗正:《<孔雀东南飞>的系列结构与中国叙事诗的书写传统》,《中国文学研究》,2012年第2期
    51.陈伯海:《从古代文论到中国文论——21世纪古文论研究的断想》,《浙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6期
    52.曹顺庆、吴兴明:《替换中的失落——从文化转型看古文论转换的学理背景》,《文学评论》,1999年第4期。
    53.杨曾宪:《关于古文论“失语”、“复语”问题的冷思考》,《人文杂志》,1999年第5期。
    54.童庆炳:《获取真义与焕发新义——略谈中华古文论研究的方法论问题》,《文化与诗学》,2009年第4期。
    55.陈跃红:《走出古典的泥沼──关于汉语诗学阐释学的现代转化诸问题》,《中国比较文学》,1997年第1期。
    56.[美]列维·道勒:《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叙事因素》,陆晓光译,《文艺理论研究》,1993年第1期。
    57.[美]布赖恩·麦克黑尔:《关于建构诗歌叙事学的设想》,尚必武、汪筱玲译,《江西社会科学》,2009年第6期。
    58.[美]克莱门特·格林伯格:《现代主义绘画》,周宪译,《世界美术》,1992年第3期。
    59.[美]宇文所安,程相占:《中国文论的传统性与现代性》,《江苏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60.[美]叶维廉:《被迫承受文化的错位》,《创世纪》,1969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