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元嘉三大家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刘宋时期,门阀政治逐渐被削弱,皇权政治得到了恢复和加强,在佛学和道学迅速发展的元嘉思想界,刘宋帝王同时推崇正统的儒学。元嘉三大家以儒学为基础,兼及佛学和道学,不重玄谈,由于不同的家族地位和出生,元嘉三大作家身上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和思想特色,山水诗人谢灵运个性褊急,多愆礼度,思想上儒道佛皆融,诗人颜延之秉持儒家入世思想,个性耿介傲岸,狂放不羁;诗人鲍照一生仕宦坎坷,位居下僚,在思想上信奉儒、道,表现出孤傲脱俗的个性。
     谢灵运山水诗诞育的文化因子是素退家风、慧远“法性”说、游仙诗的山水描写。在他的山水诗中包含着丰富的佛、道、儒意蕴;他承袭汉大赋的体制,融通前代山水纪行赋的范式,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赋体的创变,大胆摒弃了散体大赋虚拟夸饰的弊端,走进了山水真境,抒发心灵深处的感怀,用心描绘山水美景,达到了山水纪行赋新的境界;谢灵运以“会性通神”的创作理念和对灵感诗学的不懈追求,在他的山水诗中形成了“初发芙蓉”的灵感诗学境界。鲍照诗中也蕴含着深刻的儒、道、佛意蕴;他的山水行役诗是玄言诗向山水诗过渡的桥梁,鲍照通过“善制形状写物之词”的方式实现了对玄言诗的全面改制,他和汤惠休还大量吸收“吴歌”和“西曲”的营养,形成了具有民歌味道和鲜活意象的新诗体,为元嘉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的气息;由于江淹“穷力追鲍照”,在诗歌意象、语言、结构、诗风、精神追求方面对鲍照的模拟,使鲍照这位在当时并不出名的诗人,在后世获得了新生;鲍照对赋体表达方式的突破,使他的赋作形成了“凄艳悲绝”的美学风貌。颜延之精通儒学,爱好玄学,曾经深入研究佛学,在他的诗文中也蕴含着独特的儒、道、佛学意蕴;颜延之的公牍文在主题思想、情感表达、表现手法方面和前代公牍文相比具有鲜明的新变特点,他在用典、偶句、字词方面探索和创新,从而使他的诗文形成了“错彩镂金”的形式之美。
     本课题在元嘉三大家学术疑案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认为谢灵运被劾的主要原因是谢灵运和刘宋王朝的矛盾,个中诱因是“益州民变”;谢灵运的《拟邺中集》基本上是模拟《邺中集》而成的,通过对谢灵运《拟邺中集》和《邺中集》全方位的比较和分析,可以肯定《拟邺中集》在艺术上确实超过了《邺中集》本身,并且蕴含了谢灵运自身的思想和情感。鲍照出生寒门士族,其祖籍渤海高城,汉哀帝初年迁居上党,东汉肃宗后期迁到东海剡县,晋怀帝永嘉七年以后迁往丹阳。其籍贯应为东海郡郯县(今山东郯城县);虞炎收集编订了《鲍照集》,《钦定四库全书》所收《鲍参军集》十卷通行本,散佚并不明显,我们根据《钦定四库全书》中收录的《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巻六十八和卷六十九收录的《鲍照集》可以了解《鲍照集》中的具体作品。颜延之第二次被贬的内因是颜延之得罪了刘义康集团,诱因是颜延之《应诏宴曲水作诗》提出警告;颜延之《论语说》的成书和颜延之讲《论语》有关,因皇侃《论语义疏》的流传和散佚,导致《论语说》也一度流失海外;因沈约收入《宋书》时作了删改,颜延之的《庭诰》在当时散佚明显,许多段落和句子散落在不同的古籍当中,笔者在现有的资料上做了辑佚,以图恢复原貌,经过考订认为颜延之以《庭诰》命名的文章有两篇。
In the Yuan Jia dynasty , clan politics was disintegrated gradually, imperial authority politics had strengthened, Confucianism took the legitimate thought to esteem simultaneously by the Liu Song king, Taoism and Buddhism developed very rapidly, the metaphysics had gradually withdrew from the thought and culture domain, the writers of Yuan Jia took the Confucian as a root, and took the Buddha and the Taoism ,and the people didn’t talk about abstruse , in addition the difference of the family status, the writers of Yuan Jia had displayed the bright individuality. The scenery poet Xie Lingyun's thought accommodated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Buddhism together, and started th beginning of scenery poem creation, the poet and writer Yan Yan Zhi was disposition upright proud and wild uninhibited, his thought was Confucianist primarily. In the later period of Yuan Jia, the leading writer Bao Zhao’s life was public official roughly, his position was sink, his Confucian and Taoism melt.
     The birth of scenery poem of Yuan Jia, stemmed from the Taoism hidden leisurely thought that the Jin Song's hidden leisurely wind, stemmed from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 of Xie family's“draw back”; Stemmed from the influence of Hui Yuan scenery poem and“the Buddhist-nature”to the Xie Lingyun scenery poem creation; and Stemmed from description of the life boundary of the poetry about immortals to rise above worldly affairs of the committee heart scenery. The Xie Lingyun scenery poems had represented the Yuan Jia scenery poem highest achievement, There were the Buddhist, Confucianism and Confucianism implication in the Xie Lingyun scenery poem.Took Xie Lingyun as representative, as soon as had changed the Fu wind of the plain prose big Fu of extravagant quart decoration , had completed the historical transformation from written looking scenery to write the scenery of Experiencing by themselves,
     Bao Zhao had achievements about changing“Xuan Yan Shi”.he was the bridge between“Xuan Yan Shi”and“Shan Shui Shi”.He had it in bestows on body's exploration and is joined bestows on the turn of expression the breakthrough, bestowed on the creation to the descendant to have the very tremendous influence, his Fu had esthetics style of“chillily colorful sad certainly”esthetics style. Yan Yanzhi had Confucianism thought influence, in his male slip of wood article, the eulogy article and the argumentation are containing the profound Confucianism implication, had the strong emotion, thus had formed“the splendid carvings and paintings”esthetics style.
     . About the Yuan Jia academic disputed cases, the internal reason of YanYanzhi was relegated in the second time was that he had offend Liu Yi Kang group, the Enticement reasong was he wrote "Receives orders from the emperor Feast Wine-cup floating To write poetry" proposes had warning. Bao Zhao’s ancestral home was Shanxi ShangDang, afterward he had moved to Tan county of East Sea (now Shandong Tancheng County), Bao Zhao was born in Poor family ; The reason of Xie Lingyun was impeached was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Xie Lingyun and the Liu Song dynasty, another reason was“the Yi zhou Ming Bian”. The circulation of the book of "Lun Yu Shuo " by Yan Yanzhi had related with he spoke it ,because Huang Kan’s“Lun Yu Yi Shu”was scattered and lost, caused "Confucian analects Saying" also once drained the overseas; Yu Yan had played the influential role in circulation process of "Bao Zhaoji", it was not obvious that scattered and lost ; Xie Lingyun’s "Plans Ye Zhong Ji" basically simulated "Ye Zhong Ji" .It had surpassed "Ye Zhongji" in the content and the thought.
引文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3页。
    ②[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47-48页。
    ③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432页。
    
    ①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60页。
    ②徐达《诗品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8页。
    ①参见李雁《谢灵运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8页。
    ①詹福瑞先生《南朝诗歌思潮》,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①引自姜剑云师2006年下学期为河北大学2006级博士生开“古代文学专题”讲稿《释“文学是人学”》。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道家类,《抱朴子·内外篇》卷一。
    ②《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道家类,《抱朴子·内外篇》卷一。
    
    ①《道藏》,第二十五册,第180页。
    ②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93页。
    ③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98页。
    ④[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63页。
    ⑤徐震堮《世说新语?恪罚谢榫?1984年版,第61页。
    ①徐震堮《世说新语?恪罚谢榫?1984年版,第361页。
    ②杜继文《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0页。
    ③杜继文《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9页。
    ④杜继文《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9页
    ⑤杜继文《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9页。
    ①杜继文《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39页。
    ②[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90页。
    ③杜继文《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1页。
    ④杜继文《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5页。
    ⑤[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45页。
    ⑥[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46页。
    ⑦[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356页。
    ①[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7页。
    ②严耕望《魏晋南北朝佛教地理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0页。
    ③[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7页。
    ④杜继文《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3页。
    ⑤[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79页。
    ⑥[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81页。
    ⑦杜继文《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3页。
    ⑧严耕望《魏晋南北朝佛教地理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4页。
    ①杜继文《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47页。
    ①[唐]释元康《肇论疏》,见《大正新修大藏经》卷四十五,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出版部1990年版,第1859页。
    ②[日]山口益著肖平杨金萍译《般若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5页。
    ③[日]山口益著肖平杨金萍译《般若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④[日]山口益著肖平杨金萍译《般若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27页。
    ⑤徐震堮《世说新语?{》,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21页。
    ①[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11页。
    ②严耕望《魏晋南北朝佛教地理稿》,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③[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61页。
    ④[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16页。
    ⑤[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62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2280页。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2294页。
    ③[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第2278页。
    ④[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435页。
    ⑤[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56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8页。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类书类,《蒙求集注》卷下。
    ②[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46页。
    ③[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95页。
    ④[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96-1697页。
    ⑤[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23页。
    ⑥[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34页。
    
    ①[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54页。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35页。
    ③[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314页。
    ④[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30页。
    ⑤[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302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18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59页。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35-1636页。
    ③[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77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78页。
    ②[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2页。
    ③[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32页。
    ④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丛考》,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49页。
    ⑤[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8页。
    ⑥[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41页。
    ⑦[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41页。
    ⑧[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341页。
    ⑨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35页。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法书要录》卷三。
    ②[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264-265页。
    ③[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81页。
    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25页。
    ⑤[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67-368页。
    ⑥[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167页。
    ⑦[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167-2168页。
    ⑧[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20页。
    ⑨[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9页。
    27
    ①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人民出版社1987版,第136页。
    ②[唐]张彦远撰,刘石校点《法书要录》,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3月版,第28-33页。
    ③[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03页。
    ④[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04页。
    ⑤《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12册329页。
    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14册246页。
    ⑦《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20册88页。
    ①沈子丞编《历代论画名著汇编》,文物出版社1982年版,第17-20页。
    ②《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御定佩文齐书画谱》卷四十五。
    ③《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御定佩文齐书画谱》卷四十五。
    ④《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御定佩文齐书画谱》卷四十五。
    ⑤《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御定佩文齐书画谱》卷十五。
    ⑥刘亚璋《澄怀观道:论宗炳绘画中的庄学因素》,《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第70页。
    ⑦李新华《论宗炳〈画山水序〉的写作背景及其贡献》,《山东社会科学》2006年第9期,第22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830页。
    ②陈延杰《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5页。
    ③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93册,第41页。
    ④[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749页。
    ⑤郭绍虞《宋诗话辑佚》(下册),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379页。
    ⑥以上三则史料均见《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史部,正史类,《宋书》卷九十三。
    ⑦[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20页。
    ①[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860页。
    ②[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861页。
    ③[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806页。
    ④《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史部,正史类,《隋书》卷十五。
    ⑤[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92页。
    ⑥钟嵘《诗品》,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62页。
    ⑦[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881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77页。
    ②穆克宏《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料述略》,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11页。
    ③[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311页。
    ④转引自徐达《诗品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97页。
    
    ①[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79页。
    ②向长清《文心雕龙浅释》,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1页。
    ①李雁《谢灵运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5页。
    ②参见宋红《谢灵运年谱考辨》,《文学遗产》2001年第1期。
    ③[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2000版,第1743页。
    ④[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74页。
    ⑤[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74页。
    ⑥[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75页。
    ①徐震堮《世说新语?恪罚谢榫?2004版,第461页。
    ②徐震堮《世说新语?恪罚谢榫?2004版,第82页。
    ③徐震堮《世说新语?恪罚谢榫?2004版,第72页。
    ④徐震堮《世说新语?恪罚谢榫?2004版,第223页。
    ⑤[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85页。
    ⑥[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85页。
    ⑦[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2000版,第1743页。
    ⑧见唐张彦远《法书要录》引虞龢《论书表》曰:“谢灵运母刘氏,子敬之甥。”子敬,王献之字,即王羲之子。在《法书要录》中羲之自称“吾有七男一女”,女嫁刘畅。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591页。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1591页。
    ③[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91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43页。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43页。
    ③[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8页。
    ④[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43页。
    ⑤[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8页。
    ⑦阎步克《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2月版,第289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53页。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53页。
    ③[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53页。
    ④[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53页。
    ⑤[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35-1636页。
    ⑥[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36页。
    ⑦参阅杨勇《谢灵运与永嘉》,《温州师院学报》1992年第4期。
    ⑧《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八十九。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史部,正史类,《史记》卷一百二十。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54页。
    ③[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55页。
    ④[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56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44页。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38-1239页。
    ③[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2页。
    ④[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2页。
    ⑤[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2页。
    ⑥[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4页。
    ⑦[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4页。
    
    ①[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7页。
    ②[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7页。
    ③[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5页。
    ④[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7页。
    ⑤[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84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43页。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5页。
    ③曹聚仁《文坛五十年》,东方出版中心1997年版,第386页。
    ④[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91页。
    ⑤《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类书类,《蒙求集注》卷下。
    ⑥[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40页。
    ⑦[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30页。
    
    ①[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9页。
    ②[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25页。
    ③《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九十二。
    ④《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九十三。
    ⑤《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六艺之一录》卷三百二十一。
    ⑥《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法书要录》卷八。
    ⑦《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法书要录》卷三。
    ⑧《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述书赋》卷上。
    ⑨《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法书要录》卷一。
    ①转引自李雁《谢灵运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8页。
    ②启功《启功丛稿·艺论卷》,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2页。
    ③启功《启功丛稿·艺论卷》,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62页。
    ④《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法书要录》卷三。
    ⑤《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法书要录》卷四。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历代名画记》卷三。
    ②《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四十五。
    ③[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36页。
    ④[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91页。
    ⑤[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67-1691页。
    ⑥[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19页。
    ⑦[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35页。
    ⑧[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01页。
    ⑨[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61页。
    ⑩[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64页。
    11 [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43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0页。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2页。
    ③转引自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丛考》,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67页。
    ④转引自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丛考》,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67页。
    ⑤[梁]释慧皎《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60页。
    ⑥[梁]释慧皎《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62-263页。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释家类《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四。
    ①汤用彤《魏晋玄学论稿》,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09页。
    
    ①韩成武张志明《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版,第22页。
    ②钱仲联《鲍参军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版,第5页。
    ③[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77页。
    ④丁福林《鲍照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版,第1页。
    ⑤苏瑞隆《鲍照诗文研究》,中华书局2006版,第6页。
    ⑥余冠英《汉魏六朝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版,第33页。
    ⑦丁福林《鲍照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版,第19页。
    ⑧钱仲联《鲍参军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版,第62页。
    
    ①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版,第36页。
    ②钱仲联《鲍参军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版,第81页。
    ①[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版,第360页。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76页。
    ③[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康熙刊本,第136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77页。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86页。
    ③《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别集类,汉至五代,《李太白集注》卷十四。
    ④[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77页。
    ⑤[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77页。
    ⑥[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7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2000版,第480页。
    ②丁福林《鲍照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版,第61页。
    ③[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2000版,第93页。
    ④转引自丁福林《鲍照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64页。
    ⑤[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5页。
    ⑥[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71-1972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72页。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77-1478页。
    ③丁福林《鲍照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73页。
    ④[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436页。
    ⑤[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9-100页。
    ⑥[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2000版,第102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2000版,第1952页。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2000版,第1592页。
    ③[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02页。
    ④[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05页。
    ⑤[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80页。
    ⑥[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版,第881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版,第1952-1957页。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2000版,第1800页。
    ③[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2000版,第146页。
    ④[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2000版,第1480页。
    ①钱仲联《鲍参军集注》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版,第178页。
    
    ①余嘉锡《余嘉锡论学杂着》,中华书局1963版,第181-226页。
    ②张机《金匮要略》,四部备要本,第10页。
    ③欧阳询《艺文类聚》卷八十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版,第1387-1388页。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书苑菁华》卷十八。
    ②《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御定佩文斋书画谱》卷六。
    ③《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艺术类,书画之属《书画跋跋序》。
    ④龚克昌《读晏殊〈飞白赋〉》,山东大学学报1997年,第18-20页。
    
    ①钱仲联《鲍参军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版,第417页。
    ②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第893册,第41页。
    ③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749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91页。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04页。
    ③[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85页。
    ④《观我生赋》曰:“去琅琊之迁越,宅金陵(建康)之旧章。”颜氏居于建康南之长干里,所居巷名“颜家巷”。《观我生赋》:“经长干以掩抑(自注:长干,旧颜家巷)。”
    ⑤[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91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91页。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91页。
    ③[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77页。
    ④黄水云《颜延之及其诗文研究》,文史哲出版社,1989年版,第42页。
    ①李之亮《颜延之行实及〈文选〉所收诗文系年》,《郑州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
    ②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67页。
    ③杨晓斌《颜延之三十以后初仕质疑》,《兰州理论学刊》2006年第1期,第106页。
    ④[梁]沈约《宋书》卷五十六《谢瞻传》载:“刘弟柳为吴郡,将姊俱行,瞻不能违,解职随从,为柳建威长史。寻为高祖(刘裕)镇军、琅邪王大司马参军,转主簿。”
    ⑤参见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丛考》,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46页。
    ⑥[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6页。
    ⑦[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1、12、13页。
    ⑧[梁]沈约《宋书》卷六十三《沈演之传》:“演之年十一,尚书仆射刘柳见而知之,曰:‘此童终为令器。’二十六年,车驾拜京陵,演之以疾不从。”
    ①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647页。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91页。
    ③[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1页。
    ④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235页。
    ⑤[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2页。
    ⑥[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4-45页。
    ⑦[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91-1892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92页。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92页。
    ③[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92页。
    ④[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92页。
    ⑤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丛书》,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79页。
    ⑥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丛书》,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80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92页。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92页。
    ③严可均《全宋文》,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2648页。
    ④《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六十三。
    ⑤《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十三。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史部,地理类,山水之属,《桂胜》卷一。
    ②《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史部,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广西通志》卷十三。
    ③[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93页。
    ①[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81页。
    ②[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78页。
    ③《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总集类,《文选注》卷二十。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总集类,《文选注》卷二十。
    ②[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64-265页。
    ③[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67页。
    ④[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93页。
    ⑤[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93页。
    ⑥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235页。
    ①[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79页。
    ②[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31页。
    ③[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84页。
    ④[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02页。
    ⑤[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05页。
    ⑥[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80页。
    ⑦[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02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11页。
    ②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68页。
    ③[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79页。
    ④[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03页。
    ⑤[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03页。
    ⑥[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04页。
    ⑦[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03页。
    ⑧[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81页。
    ⑨[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81页。
    ⑩[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81页。
    11 [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02页。
    
    ①[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79页。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93页。
    ③[梁]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2年版,第580页。
    ④[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88页。
    
    ①[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85页。
    ②[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80-881页。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总集类,《文选注》卷二十五。
    ②[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81页。
    ③[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86页。
    ④[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05页。
    ⑤[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41页。
    ①[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5页。
    ②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29页。
    ③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09页。
    ④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13页。
    ⑤[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55-256页。
    ⑥[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31页。
    ⑦《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释家类,《广弘明集》卷六。
    ①李雁《谢灵运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04页。
    ①苏瑞笼《鲍照诗文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248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2000版,第1743页。
    ②丁福林《鲍照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123页。
    ③[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1891页。
    ④[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1891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91页。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4页。
    ③钱仲联《鲍参军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版,第62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93页。
    ②[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80-881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2000版,第1480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92页。
    ②[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131页。
    ③[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81页。
    ①[清]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页。
    ②[清]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4页。
    ③[清]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页。
    ①向长清《文心雕龙浅释》,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84-385页。
    ②徐达《诗品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39页。
    ③[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2000版,第1778页。
    ①向长清《文心雕龙浅释》,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5页。
    ②向长清《文心雕龙浅释》,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85页。
    ③姜剑云师《太康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1页。
    ④姜剑云师《太康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1、26页。
    ⑤徐达《诗品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1页。
    ⑥姜剑云师《太康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32页,对张协籍贯有详实考订。
    ⑦徐达《诗品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6-57页。
    ①姜剑云师《太康文学研究》,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52页,对陆机生年有相关推论。
    ②徐达《诗品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51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91页。
    ②[清]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版,第689页。
    ③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60页。
    ①徐达《诗品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4页。
    ②徐达《诗品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1页。
    ③徐达《诗品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4页。
    ④吕澂《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52页。
    ①徐达《诗品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0-61页。
    ②徐达《诗品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4页。
    ③徐达《诗品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4页。
    ④徐达《诗品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页。
    ①韩成武张志明《杜甫诗全译》,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版,第22页。
    ②[清]何文焕《历代诗话(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30页。
    ①[清]何文焕《历代诗话(上)》,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30页。
    ②[清]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版,第689页。
    ③[清]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版,第696页。
    ①[清]方东树《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26页。
    ②[清]方东树《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64页。
    ③[清]方东树《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59页。
    ④[清]方东树《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29页。
    ⑤[清]方东树《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60页。
    ⑥[清]方东树《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65页。
    ⑦[清]方东树《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27页。
    ①[清]方东树《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60页。
    ②[清]方东树《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67页。
    ③[清]方东树《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69页。
    ①[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72页。
    ②[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76页。
    ③徐震堮《世说新语?恪罚谢榫?1984年版,第430-431页。
    ④[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086页。
    
    ①[梁]释慧皎《高僧传》,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211页。
    ②参见《广弘明集》卷十五。
    ③参见僧佑《出三藏记集》卷十。
    
    ①李壮鹰《诗式校注》,齐鲁书社1987版,第90页。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64页。
    ③姜剑云师《谢灵运与慧严、慧观》,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6期,第83页。
    ①姜剑云师《谢灵运与“涅槃圣”竺道生》,《广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9期,第14-15页。
    ②任继愈主编的《佛教史》认为,此经译于402年,见《中国佛教史》第一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9月,第1版。
     ①参见《广弘明集》卷三十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77页。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86页
    
    ①苏瑞隆《鲍照诗文研究》,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99页。
    ②[东晋]僧伽提婆译《中阿含》卷三十六,见《大正新修大藏经》卷一,1990年版,第657页。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2页。
    
    ①转引自普慧《南朝佛教与文学》,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59页。
    ②《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经部,诗类,诗集传,卷十九。
    ③转引自胡大雷《谢灵运鲍照诗选》,中华书局2005年,第109页。
    ①吕瀓《中国佛学源流略讲》,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46页。
    ①普慧《南朝佛教与文学》,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70-71页。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地理类,总志之属,《元丰九域志》卷八。
    ②《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地理类,总志之属,《元丰九域志》卷一。
    ①姜剑云《谢灵运与“涅槃圣”竺道生》,《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九期,第9页。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总集类,《释文纪》卷十五。
    
    ①杜继文《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页。
    ②《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总集类,《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六十七。
    ③杜继文《佛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7页。
    ①郭预衡《中国散文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版,第458页。
    ①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第70-71页。
    ②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7页。
    ③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67页。
    ④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35页。
    ⑤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7页。
    ①[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一一,《洞仙传》,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第794页。
    ②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③[清]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页。
    ④有关谢灵运早年的道馆生活情况,亦可参考姜剑云师《谢灵运与钱塘杜明师》,《中国道教》,2005年第3期,第45-47页。
    ⑤转见白振奎《陶渊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105、117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0页。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0页。
    ③[清]方东树《昭昧詹言》第5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38-139页。
    ④马晓坤《文化视野中的陶渊明谢灵运诗境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36页。
    ②文选德《〈道德经〉诠释》,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页。
    ①胡大雷《谢灵运鲍照诗选》,中华书局2005年版,第31页。
    ②[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979页。
    ③郁沅张明高《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1996年版版社,第14页。
    ④郁沅张明高《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13页。
    ⑤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7-208页。
    ⑥转见白振奎《陶渊明谢灵运诗歌比较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版,第117页。
    ①张国星《佛学与谢灵运的山水诗》,《学术月刊》1986年第11期,第68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8页。
    ②[清]何文焕《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9页。
    ③朱谦之《老子校译》,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103页。
    ④[明]陆时雍《诗镜总论》,《历代诗话续编》本,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06页。
    ⑤[清]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979页,第748页。
    ①马晓坤《文化视野中的陶渊明、谢灵运诗境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7页。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总集类,《文选颜鲍谢诗评》卷三。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明统一志》卷五十九。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杂家类,杂说之属,《池北偶谈》卷十二,《唐诗本六朝》。
    ②《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小说家类,琐记之属,《博物志》卷八,晋张华《史补》:“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
    ③《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经部,诗类,《六家诗名物疏》卷四:“《韩诗传》云,郑交甫过汉皋,遇二女,妖服,佩两珠,交甫与之言曰,愿请子之佩,二女解佩与交甫,而怀之去十步,采之即已亡矣!回顾二女亦即亡矣!”
    ④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07页。
    ⑤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208页
    ①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70页。
    
    ①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92页。
    ②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692页。
    ①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40页。
    ②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36-337页。
    ③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02页。
    ④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02页。
    ⑤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61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91页。
    ③古国名,战国魏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附近,《孟子·尽心》:“不仁哉!梁惠王也。”
    ④古国名,周代诸侯国,建都于今河南商丘,《左传·僖二二年》:“楚人伐宋以救郑。”
    ⑤古国名,始祖后稷,居于邰,今陕西武功。《诗·大明》:“自彼殷商,来嫁于周。”
    ⑥古国名,周宣王弟友封国,初定都于今陕西华县。《史记·郑世家》:“友初封于郑。”
    ⑦《汉书》曰:“汝南郡有阳城县。”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总集类,《文选注》卷十二。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88页。
    ①《汉书·季布传》:“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诺。”
    ①见《韩诗外传》卷六十七:齐宣王曾文田过:君与父谁重?田过回答说,父比君重,因为事君是为得禄,而爵禄是为养亲。
    ②见《后汉书》卷六十:东汉人毛义,当母亲在世时,得到派他做县令的檄文,非常欢喜。后来母亲死去,再征召他,他便不去了。
    ③《庄子·天运》:“至贵国爵屏焉。”
    ①刘振东《中国儒学史·魏晋南北朝卷》,广东教育出版社1998版,第566页。
    ②宗白华《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人民出版社1987版,第136页。
    ①[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77页。
    
    ①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5页。
    ②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93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2页。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总集类,《乐府诗集》卷六十六。
    ①向长清《文心雕龙浅释》,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2页。
    ②向长清《文心雕龙浅释》,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34页。
    ③[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71页。
    ④[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306页。
    ⑤[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39页。
    ⑥[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608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93页。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页。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4-5页。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0页。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6页。
    ②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65页。
    ③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5页。
    ④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75页。
    ⑤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80页。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页。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三十。
    ②向长清《文心雕龙浅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5页。
    ③参见《南齐书·王俭传》:“宋武帝好文章,天下悉以文采相尚。”
    ④[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67页。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总集类,《文选注》卷九。
    ①向长清《文心雕龙浅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24-325页。
    ②《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总集类,西晋文纪,卷十八。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总集类,西晋文纪,卷十八。
    ②向长清《文心雕龙浅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27页。
    ③[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54页。
    ④[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54页。
    ⑤[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67-1768页。
    ⑥《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总集类,《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六十一。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总集类,《宋文纪》卷十。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总集类,《文选注》卷二。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史部,正史类,《隋书》卷三十五。
    ②《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总集类,《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六十五。
    ③李雁《谢灵运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64页。
    ④[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33页。
    ⑤[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47页。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类书类,《艺文类聚》卷三十四。
    ②《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类书类,《艺文类聚》卷一。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类书类,《艺文类聚》卷二十。
    ②《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类书类,《艺文类聚》卷三十六。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总集类,《汉魏六朝三百家集》卷三十六。
    ②《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总集类,《汉魏六朝三百家集》卷三十六。
    ③《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类书类,《艺文类聚》卷七十九。
    ④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54页。
    ⑤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页。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类书类,《艺文类聚》卷三十六。
    
    ①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356页。
    ②周振甫《周易译注》,中华书局,1991年版,第249页。
    ③楼宇烈《王弼集校释》,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615页。
    ①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1996年版,186页。
    ①胡大雷《玄言诗研究》,中华书局2007版,第286页。
    ①[清]何文涣《历代诗话》,《中华书局》2004年版,第14页。
    ①胡大雷《玄言诗研究》,中华书局2007版,第75页。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元和郡县志》卷二十六。
    ①王玫《试论晋宋山水诗形成的两点内在规定性》,《厦门大学学报》1995年,第1期,第72-77页。
    
    ①方东树《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76页。
    ②方东树《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74页。
    
    ①徐达《诗品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9页。
    ②《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类书类,《群书考索》卷二十二。
    ③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古典文学论丛第四辑》,齐鲁书社1986年版,第139-158页。
    ④[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81页。
    ①徐达《诗品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4页。
    ②徐达《诗品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4页。
    ③徐达《诗品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9页。
    ④郁元张明高《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40-341页。
    ⑤郭绍虞富寿荪《清诗话续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3页。
    ⑥《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杂家类,杂编之属,《钝吟杂录》卷五。
    ⑦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383页。
    
    ①[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16页。
    ②《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总集类,《乐府诗集》卷四十七。
    ①[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81页。
    ①曹旭《诗品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版,第255页。
    ②《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义门读书记》卷五十三。
    ③《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杂家类,杂纂之属,《说郛》卷九十七下。
    ④《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类书类,《御定佩文韵府》卷三十八之二。
    ⑤《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别集类,汉至五代,《杜诗详注》卷六。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别集类,汉至五代,《鲍明远集》卷三。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总集类,《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八十六。
    ②《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儒家类。
    ③[清]王士祯《古诗笺》,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50页。
    ④钱钟联集校《鲍参军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454页。
    ①《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339页。
    
    ①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85页。
    ②向长清《文心雕龙浅释》,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80页。
    ①向长清《文心雕龙浅释》,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1页。
    ②向长清《文心雕龙浅释》,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01页。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义门读书记》卷四十九。
    ②向长清《文心雕龙浅释》,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96页。
    ③向长清《文心雕龙浅释》,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8页。
    ④向长清《文心雕龙浅释》,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05页。
    ⑤向长清《文心雕龙浅释》,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8页。
    
    ①向长清《文心雕龙浅释》,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74页。
    ②[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79页。
    ③[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80页。
    
    ①向长清《文心雕龙浅释》,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71页。
    ②徐达《诗品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4页。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五十一。
    ①向长清《文心雕龙浅释》,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88页。
    ①向长清《文心雕龙浅释》,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28页。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总集类,《文选注》卷四十二。
    ②徐达《诗品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4页。
    
    ①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12页。
    ②[清]永瑢等撰《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第1721页。
    ①罗竹凤主编《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版第十一卷,第747、267、768页。
    ②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169页。
    ③陈鼓应《老子今注今译》,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第71页。
    ①[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877页。
    ②《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注疏》卷五十二。
    ③王先谦《荀子集解》,中华书局1988年版,第308页。
    ④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版,第64页。
    ①董仲舒《春秋繁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版,第98-99页。
    ②陆永品《庄子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版,第41页。
    ③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版,第68页。
    ④老子《道德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版,第37页。
    ⑤老子《道德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版,第100页。
    ⑥老子《道德经》,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版,第8页。
    ①陆永品《庄子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版,第42-43页。
    
    ①郁沅,张明高《魏晋南北朝文论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版,第149页。
    ②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2005版,第248页。
    ①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2005版,第24页。
    ②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2005版,第56页。
    ③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2005版,第414页。
    ④《卍续藏经》第150册第858页。
    ⑤《大正藏》第36册,第440页。
    ①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74页。
    ②台湾华梵大学2000年《第四次儒佛会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285-300页。
    ③《大般涅槃经集解》,《大正藏》,第37册,第377页。
    ④单正齐《竺道生的实相涅槃说》,《江淮论坛》2007年第2期,第56页。
    ⑤《妙法莲花经疏》,《卐续藏经》第一百五十册,第392页。
    ①参见《弘明集》卷五。
    ②参见《出三藏记集》卷十。
    ③方立天《慧远及其佛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23页。
    ④参见慧远《远什大乘要义问答·十一辩念佛三昧缘生相》中关于“念佛三昧”的相关论述。
    
    ①转引自慧普《南朝佛教与文学》,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66页。
    ②徐达《诗品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01页。
    ③[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4-1775页。
    ④[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524页。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诗文评类,《历代诗话》卷三十二。
    ②[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881页。
    ①徐达《诗品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4页。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54页。
    ③[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0页。
    ④《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经部,礼类,礼记之属,《礼记注疏》卷二十二。
    ⑤徐达《诗品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60-61页。
    ⑥[明]陆时雍《诗镜总论》,《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06页。
    ⑦[明]王世贞《艺苑卮言》,引自《中国历代文论选》,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7页。
    ①[明]谢榛《四溟诗话》,引自《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229页。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9页。
    ③[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247页。
    ④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中华书局2005版,第417页。
     ①[清]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卷十七。
    
    ①参见《太平御览》,第718页。
    ②[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539页。
    ①[明]陆时雍《诗镜总论》,《历代诗话续编》,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07页。
    ②[清]施补华《岘佣说诗》,引自《清诗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963页。
    ③陈祚明《采菽堂古诗抄》卷十八。
    ④[宋]陈善《扪虱新话》下集,卷四。
    ①许学夷《诗源辨体》,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10页。
    ①向长清《文心雕龙浅释》,吉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版,第385页。
    
    ①徐达《诗品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4页。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8页。
    ①杨辛甘霖《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78页。
    ①徐达《诗品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4页。
    ②[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81页。
    ③方东树《昭昧詹言》,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60页。
    ④[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37页。
    ⑤[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337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73页。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167页。
    ③《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总集类,《文选注》卷二十五。
    ④向长清《文心雕龙浅释》,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32页。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类书类,《艺文类聚》卷三十八。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05页。
    ③[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541页。
    ①向长清《文心雕龙浅释》,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60-62页。
    ②李百药《二十四史·北齐书》,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60页。
    ③[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586-587页。
    ④[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92页。
    ⑤杨辛甘霖《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页。
    ①徐达《诗品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 0年版,第94页。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经部,易类,《周易注疏》卷十一。
    ②《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经部,易类,《周易注疏》卷十二。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经部,易类,《周易注疏》卷十三。
    ②向长清《文心雕龙浅释》,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0页。
    ③向长清《文心雕龙浅释》,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2-313页。
    
    ①向长清《文心雕龙浅释》,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04页。
    ②徐达《诗品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94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95页。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96页。
    ③[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96页。
    ④[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96页。
    ⑤[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39-1840页
    ⑥[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39-1840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6-1777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43页。
    ②[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08页。
    ③[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08页。
    ①黄节《谢康乐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98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90页。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5-1776页。
    ③[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80页。
    ④[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381页。
    ⑤引自《文学遗产》2001年第1期,第120页。
    
    ①引自《文学遗产》2001年第1期,第120页。
    ②《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杂家类,杂考之属《义门读书记》卷四十七。
    ③刘则鸣《谢灵运〈拟邺中集八首〉考论》,《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1期。
    ④尚永亮等《〈拟邺中集八首〉的咏怀性质》,《中国韵文学刊》2004年第1期,第36页。
    ①李壮鹰《诗式校注》,齐鲁书社1986年,第84页。
    ②孙明君《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中的邺下之游》,《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86页。
    ③夏传才等《曹丕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又与吴质书》。
    ④黄节《谢康乐诗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98页。
    
    ①夏传才等《曹丕集校注》,中州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又与吴质书》。
    ②顾绍柏《谢灵运集校注文》,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492页。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总集类,《文选注》卷三十。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总集类,《文选注》卷三十。李善注引《魏都赋》:“中山有美酒。”《毛诗》曰:“既醉以酒,既醉以德。”
    ②《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总集类,《文选注》卷三十。李善注引,子曰:“不翅犹过多也。”
    ③《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总集类,《文选注》卷三十。李善注引,《左氏传》曰:“夫子为谓鲁季桓子。”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总集类,《文选注》卷二十,李善注引:《楚辞》曰:“蛟何为兮水裔。”
    ②《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总集类,《文选注》卷三十,李善注引:《汉书》:“泰山郡有东平县。”
    ③《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总集类,《文选注》卷三十,李善注引:《伏滔北征记》:“黎阳津名也。”
    ④《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总集类,《文选注》卷三十,李善注引:《毛诗》曰:“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牛羊下括。”毛苌曰:“鸡栖于杙为桀,括,至也。”桀与掲音义同。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总集类,《文选注》卷三十,李善注引:《淮南子》曰:“黄泉之埃,上为黄云。”
    ②《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总集类,《文选注》卷三十,李善注引:《说文》曰:“羁,马络头也。”
    ③《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总集类,《文选注》卷三十,李善注引:《汉书》:“渤海郡南皮县。”魏文帝《与吴质书》曰:“毎念昔日南皮之游,诚不可忘??
    ④梅家铃《汉魏六朝文学新论:拟代与赠答篇》,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8页。
    
    ①鲍淮龙《鲍照籍贯小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140页。
    ②《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二十八上。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类书类,《元和姓纂》卷七。
    ②《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七十二。
    ③《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史部,地理类,总志之属,《大清一统志》,卷一百六十六。
    ④《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地理类,都会郡县之属,《山西通志》卷一百十二。
    ⑤《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类书类,《元和姓纂》卷七。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类书类,《元和姓纂》卷七。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28页。
    ③[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46页。
    ④[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38页。
    ⑤《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史部,正史类,《前汉书》卷二十八。
    ⑥《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史部,正史类,《后汉书》卷三十一。
    ⑦[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452页。
    ⑧[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49页。
    ⑨[梁]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60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38页。
    ②[北朝]魏收《魏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557页。
    ③[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028页。
    ④[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01页。
    ⑤[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305页。
    ⑥鲍淮龙《鲍照籍贯小考》,《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第140页。
    ⑦朱玉宝《鲍照籍贯新探》,《临沂师专学报》1994年第1期,第52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77页。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75页。
    ③[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44页。
    ④[唐]房玄龄《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214页。
    ⑤[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360页。
    ⑥[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478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59页。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63页。
    ③《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别集类,《鲍明远集》,原序。
    ①[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1099页。
    ②[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第1099页。
    ③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59页。
    ④《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杂家类,杂纂之属,《说郛卷》卷一百。
    ⑤[梁]萧子显《南齐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900页。
    ⑥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654页。
    ⑦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59页。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史部,正史类,《隋书》卷三十五。
    ②《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史部,正史类,《新唐书》卷六十。
    ③《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二百八。
    ④《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史部,目录类,经籍之属,《崇文总目》卷十二。
    ⑤邵懿辰《增订四库简明目录标注》1959年第1版,第638页。
    
    ①[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65年6月版。
    ②《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史部,目录类,经籍之属,《郡斋读书志》卷四上。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总集类,《汉魏六朝百三家集》卷六十九。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92页。
    ②[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893页。
    ③[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880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77页。
    ②《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史部,编年类,《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一。
    ③[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790页。
    ④《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史部,编年类,《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二。
    ⑤《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史部,编年类,《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二。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总集类,《文选注》卷二十。
    ②《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总集类,《文选注》卷二十。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史部,编年类,《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三。
    ②《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史部,编年类,《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三。
    ③《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史部,编年类,《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三。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史部,编年类,《资治通鉴》卷一百二十三。
    ②颜延之《论语说》十五则摘录于《钦定四库全书》魏何晏集解,梁皇侃义疏《论语集解义疏》卷一到卷十。按:文中标点符号为笔者所加。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九十一。
    ②[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33页。
    ③[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34页。
    ④[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35页。
    ⑤[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902页。
    ①[梁]沈约《宋书》,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1228页。
    ②[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744页。
    ③《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经部,第七,《古今解钩沉》。
    ④《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史部,正史类,《宋史》卷二百二。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类书类,《御定佩文韵府》卷七十九之二。
    ②《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经部,书类,《尚书古文疏证》卷五上。
    ③《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类书类,《书叙指南》卷三。
    ④《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类书类,《海录碎事》卷七上。
    ⑤《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儒家类,《戒子通录》卷四。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总集类,《释文纪》卷十五。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集部,总集类,宋文纪,卷十一。
    ②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丛考》,中华书局2003年版,第272页。
    ①《钦定四库全书》,中华书局点校本,子部,类书类,《天中记》卷六十。
    [1]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M].北京:中华书局.1958.
    [2] [梁]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刘勰著,周振甫译.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2005.
    [4]朱彝尊.静志居诗话(上、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嵇康撰,戴明扬校注.嵇康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6]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7]刘义庆编撰,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3.
    [8] [唐]房玄龄等撰.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点校本.
    [9]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10]刘义庆编撰,徐震堮笺疏.世说新语?鉡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1]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下)[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2]董仲舒.春秋繁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9.
    [13]韩非.韩非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14]老子.道德经[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
    [15]庄子著,陆永品选注.庄子选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16]葛洪撰.西京杂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7.
    [17] [清]朱铭盘.南朝宋会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18]袁枚著,王志英注评.续诗品注评[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
    [19]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0] [日]山口益.般若思想史[M].肖平、杨金平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1] [梁]释慧皎撰.艺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22] [清]刘熙载撰.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79.
    [23]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4.
    [2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5]范晔.后汉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65.
    [26]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7]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28]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9]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30]萧统编、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1]钱仲联.鲍参军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57.
    [32]赵幼文校注.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3] [清]永瑢,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65.
    [34]顾绍柏校注.谢灵运集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
    [35]苏晋仁、萧炼子校注.宋书乐志校注[M].济南:齐鲁书社,1982.
    [36]曹融南校注.谢宣城集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
    [37]张溥撰、殷孟伦注.汉魏六朝百三家题辞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38]王利器集解.颜氏家训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9]曹旭集注.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40]胡应麟.诗薮[M].北京:中华书局,1958.
    [41]王嘉.拾遗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2]张华.博物志[M].北京:中华书局,1965.
    [43] [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44] [宋]陈振孙撰.直斋书录解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5]沈德潜选辑.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1963.
    [46]道宣.广弘明集[M].四部备要本.
    [47]李昉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8]欧阳询.艺文类聚[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49] [宋]袁枢撰.通鉴纪事本末[M].北京:上海书店,北京:中华书局,1964.
    [50]叶燮.原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1]薛雪.一瓢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2]沈德潜.说诗晬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3]阮阅.诗话总龟前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4]阮阅.诗话总龟后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55]王士禛.带经堂诗话(上、下)[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詹福瑞.南朝诗歌思潮[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
    [2]詹福瑞.中古文论范畴[M].北京:中华书局,2005.
    [3]孙昌武.禅思与诗情[M].北京:中华书局,2006.
    [4]孙昌武.佛教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5]姜剑云.太康文学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3.
    [6]姜剑云.审美的游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郁沅,张明高.魏晋南北朝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8]王辉主编,袁枚著.中国传统文化经典文库第二辑·随园诗话[M].西安:陕西旅游出版社,2002.
    [9]王名超.袁枚诗选[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
    [10]曹道衡、沈玉成.中古文学史料丛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1]卿希泰、唐大潮.道教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2]毛峰.神秘主义诗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13]王晓毅.儒释道与魏晋玄学形成[M].北京:中华书局,2003.
    [14]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中国哲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5]傅刚.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6.
    [16]高敏.魏晋南北朝史发微[M].北京:中华书局,2005.
    [17]杜继文.佛教史[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
    [18]方立天.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M].北京:中华书局,1982.
    [19]仓修良.方志学通论[M].济南:齐鲁书社,1990.
    [20]曹道衡.中古文学史论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2]曹道衡.汉魏六朝辞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23]曹道衡、沈玉成.南北朝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24]傅勤家.中国道教史[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7.
    [25]龚克昌.汉赋研究[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
    [26]胡孚琛.魏晋的神仙道教[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7]胡国瑞.魏晋南北朝文学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28]刘文忠.鲍照和庾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9]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30]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M].西安:陕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1]罗根泽.罗根泽古典文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32]罗宏曾.魏晋南北朝文化史[M].成都:四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33]马积高.赋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34]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5]王瑶.中古文学思想[M].台北:长安出版社,1986.
    [36]王运熙.六朝乐府与民歌[M].北京:中华书局,1961.
    [37]王运熙.乐府诗论丛[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8]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39]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40]詹石窗.道教文学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41]詹锳.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
    [42]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札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5.
    [43]吕慧娟等.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
    [44]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45]葛晓音.八代诗史[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9.
    [46]袁行霈、孟二冬、丁放.中国诗学通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
    [47] [法]加斯东·巴什拉、刘志强译.梦想的诗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
    [48]洪申我.艺术发生与诗学智慧[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49]王小舒.神韵诗学论稿[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0]陈顺智.魏晋南北朝诗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51]安旗.李白年谱[M].济南:齐鲁书社,1982.
    [52]安旗.李白研究[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87.
    [53]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M].重庆:巴蜀出版社,1990.
    [54]詹锳.李白诗论丛[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55]詹锳.李白诗文系年[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56]钱穆.中国文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3.
    [57]钱穆.中国文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3.
    [58]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
    [59]胡适撰、骆玉明导读.白话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0]余冠英.汉魏六朝诗论丛[M].上海: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6.
    [61]叶嘉莹.汉魏六朝诗讲录[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62]周建江.北朝文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
    [63]吴先宁.北朝文化特质与文学进程[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7.
    [64]陈桥生.刘宋诗歌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1]叶瑛.谢康乐年谱[J].学衡,1924,(33).
    [2]丁陶庵.谢康乐年谱[J].京报文学周刊,1925,(41-42).
    [3]郝昺衡.谢康乐年谱[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57,(3).
    [4]罗国威.新发现的谢灵运佚文及《述祖德》佚注[J].辽宁大学学报,1996,(6).
    [5]翳如.谢灵运在佛法上的建树及其文学造诣[J].同愿月刊,(2).
    [6]孙述圻.谢灵运与南本《大般涅盘经》[J].南京大学学报,1983,(1).
    [7]齐文榜.佛教与谢灵运及其诗[J].文学遗产,1986,(2).
    [8]张国兴.佛学与谢灵运的山水诗[J].学术月刊,1986,(11).
    [9]钱志熙.谢灵运《辨宗论》和山水诗[J].北京大学学报,1989,(5).
    [10]陈道贵.从《山居赋》看佛教对谢客山水诗的影响[J].文史哲,1988,(2).
    [11]李炳海.慧远的净土信仰与谢灵运的山水诗[J].学术研究,1986,(2).
    [12]姜剑云.谢灵运与“涅盘圣”竺道生[J].广州大学学报,2005,(9).
    [13]姜剑云.谢灵运与慧严、慧观[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14]朱光潜.山水诗与自然美[J].文学评论,1960,(3).
    [15]邓谭洲.论谢灵运和他的山水诗[J].人文杂志,1960,(4).
    [16]林庚.山水诗是怎样产生的[J].文学评论,1961,(3).
    [17]赵益.六朝诗歌山水审美意识的发生[J].南京大学中文学报,1999,(6).
    [19]蔡彦峰.论谢灵运山水诗对慧远佛教美学思想的创造性发展[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9).
    [20]单正齐.竺道生的实相涅盘说[J].江淮论坛,2007,(2).
    [21]暴庆刚.论支遁逍遥新义之“新”[J].江淮论坛,2007,(2).
    [22]唐明贵.魏晋南北朝时期《论语》学的发展及其原因[J].齐鲁学刊,2006,(5).
    [23]宗明华.庄子与魏晋文学中的隐逸思想[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
    [24]周晓琳.谢灵运山水诗的心理学解读[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9).
    [25]唐爱明.重论谢灵运的悲剧人生[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3).
    [26]孙明君.谢灵运的庄园山水诗[J].北京大学学报,2006,(7).
    [27]赵海玲.论谢灵运山水诗的济世意识[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3).
    [28]李雁.谢灵运被劾真相考[J].文学遗产,2001,(5).
    [29]陈庆元.论颜谢、沈谢齐梁间地位的升降得失[J].文学遗产,1999,(1).
    [30]周建忠.论颜延之之狂[J].烟台师专学报,1986,(1).
    [31]李羽阳.颜延之《五君咏》试析[J].常德师专学报,1990,(1).
    [32]李宗长.论颜延之的文与赋[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1996,(1).
    [33]吴怀东.颜延之诗歌与一段被忽略的诗潮[J].山东大学学报,1998,(4).
    [34]沈玉成.关于颜延之的生平与作品[J].西北师大学报,1989,(4).
    [35]曹道衡.论颜延之的思想与创作[J].古典文学论丛,1986,(4).
    [36]周建忠.论颜延之的文学创作[J].山东师大学报,1985,(5).
    [37]韩文奇.试论鲍照的山水诗[J].兰州大学学报,2000,(1).
    [38]吴功正.鲍照诗美成就论[J].社会科学战线,1994,(3).
    [39]沈玲.鲍照乐府诗之潜文化素质研究[J].云梦学刊,2004,(3).
    [40]沈玲.从刘宋朝帝王政策看鲍照乐府诗创作[J].贵州社会科学,2004,(7).
    [41]徐国荣.鲍照诗歌“险俗”释证[J].中国韵文学刊,1997,(2).
    [42]李鹏.屈原诗歌在鲍照诗风形成中的作用[J].晋中学院学报,2005,(12).
    [43]毛庆.论鲍照诗歌对屈骚艺术的继承和发展[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3,(4).
    [44]季广贤、贾瑞青.鲍照家事新议[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0,(3).
    [45]陈伟强.鲍照《芜城赋》写作时间考订及补说[J].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刊,1991,(2).
    [46]张金明.论鲍照的情感气势[J].燕山大学学报,2001,(5).
    [47]杨芬霞.论鲍照对诗歌形式的变革与创新[J].宁夏社会科学,2002,(3).
    [48]安然.论鲍照对七言古诗的贡献[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2006,(5).
    [49]张智华.论鲍照山水诗的形象特征和美感倾向[J].东方论坛,2000,(2).
    [50]王艳.试论鲍照对边塞诗发展的贡献[J].聊城大学学报,2005,(3).
    [51]柏俊才.鲍照对建安风骨的继承和发展[J].山西师大学报,2004,(1).
    [52]周唯一.鲍照诗歌的人道观念[J].衡阳师专学报,1999,(4).
    [53]陈冰.鲍照女性题材诗歌创作的新变特征[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1999,(4).
    [54]张春丽.论鲍照乐府诗的抒情特质[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1).
    [55]张小夫.谢灵运流放广州时间及死因考[J].兰州学刊,2005,(3).
    [56]蔡静波、苟小红.谢灵运与谢玄晖山水诗艺术成就之比较[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6).
    [57]姜剑云.谢灵运与慧远交游考论[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5,(6).
    [58]姜剑云.谢灵运与钱塘杜明师[J].中国道教,2005,(3).
    [59]李雁.谢灵运作品杂考[J].齐鲁学刊,2001,(6).
    [60]欧明俊.对谢灵运山水诗历代评价之再认识[J].中国韵文学刊,2001,(1).
    [61]陈桥生.皎然何以尤重谢灵运诗[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1983,(1).
    [62]杨孝蓉.从《比丘尼传》看刘宋时期尼僧概况[J].宗教学研究,1997,(3).
    [63]杨耀坤.刘宋初期的皇权政治与佛教[J].四川大学学报,1997,(1).
    [64]孙兰.论钟嵘评刘宋五言诗[J].许昌师专学报,2001,(1).
    [65]鲁云华.从《宋书》关照刘宋文学批评理论[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2).
    [66]薛军力.刘宋初期对强藩的分割[J].天津师大学报,1995,(3).
    [67]张金龙.刘宋孝武帝朝政治与禁卫军权[J].浙江学刊,2003,(4).
    [68]张灿辉.雍州势力崛起与刘宋政治[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4).
    [69]李琼英.刘宋时期宗室内乱原因之我见[J].许昌师专学报,2001,(1).
    [70]李琼英.论寒人在刘宋宗室内乱中的地位和作用[J].许昌学院学报,2006,(1).
    [71]庞骏.试论刘宋东宫武官制度[J].史学月刊,2003,(6).
    [72]舒仁辉.范晔《后汉书》史论探讨[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89,(5).
    [73]瞿林东.范晔“谋反”新说[J].安徽史学,2006,(1).
    [74]陆立玉.论颜延之诗歌创作特色[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3).
    [75]李之亮.颜延之行实及《文选》所收诗文系年[J].郑州大学学报,1994,(1).
    [76]陆立玉.颜延之文学观的特征[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77]杨晓斌.颜延之出为始安太守始末考[J].西北师大学报,2006,(3).
    [78]黄亚卓.论颜延之公宴诗的复与变[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5).
    [79]杨晓斌.颜延之三十以后初仕质疑[J].兰州理论学刊,2006,(1).
    [80]熊红.生前名噪身后寂寞[J].湖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5).
    [81]钱钢.论钟嵘《诗品》对颜延之诗歌的评价[J].中州学刊,1990,(5).
    [82]黄水云.论《文选》咏史诗类—颜延之《五君咏》[J].辽东学院学报,2005,(2).
    [83]张义宾.宗炳、王微美学思想的本体意义[J].东南大学学报,2005,(5).
    [84]李文初.江淹与王微、谢朓[J].嘉应大学学报,1998,(2).
    [85]祁国荣.论宗炳、王微的山水画理论及其文化意蕴[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5,(2).
    [86]田力.重掘王微《叙画》的美学价值[J].广西艺术学院学报,2004,(4).
    [87]王运熙.谢庄作品简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3).
    [88]郁慧娟.谢氏宗风与山水诗传承中的第五代人:谢庄和谢朓[J].阴山学刊,2002,(5).
    [89]徐明英、熊红菊.谢庄诗歌律化初探[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1).
    [90]贾林成.谢灵运山水诗美学成就管窥[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6).
    [91]曾明.谢灵运与王维山水诗比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2,(3).
    [92]袁茹.谢灵运与柳宗元山水诗比较[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1).
    [93]岳毅平.谢灵运与李白之悲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0,(4).
    [94]高黎娜.谢灵运与中国山水诗[J].唐都学刊,1999,(1).
    [95]周铁项、齐文榜.东晋僧徒的山水诗和谢灵运[J].中州学刊,2001,(1).
    [96]畲大平.谢灵运山水诗的旅游美学意境[J].东南大学学报,2001,(2).
    [97]孙海燕.近二十年谢灵运研究综述[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1).
    [98]邓乔彬、姚若冰.论魏晋南北朝文化与文艺的多元[J].洛阳大学学报,2002,(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