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与社会分层关系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宗教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更是跨政治、跨世代存在的、对一般社会成员有着重大影响的文化资源,要真正理解宗教就必须将其放到社会系统中加以分析。而一个社会中的资源和权力分配从来就是不均等的,社会分层构成了社会生活中最重要的变量之一。这种分层的秩序结构究竟会对社会成员的信仰态度、行为发生什么作用,社会成员的信仰意识和行为又会对社会分层起什么反作用呢?具体到道教,这种互动关系又是如何展开的呢?研究这一关系问题不仅有助于探求社会结构、社会秩序对道教的影响和制约,也有助于洞视道教对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过程的形塑和整合,最后也有益于在一般层次上探讨宗教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为社会转型期妥善处理宗教与社会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启示。
     道教与社会分层的关系问题是道教研究中有着重要研究价值的问题,但国内外已有的道教研究,还缺少严格意义上用社会分层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道教与社会关系的专门成果。一旦缺失社会分层的视角,就难以说明道教与社会互动的微观机制。如果仅将社会简单分作上、下两层,仍然无法涵盖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无法透视信徒社会职业、居住、生活形态的多样性与道教的对称性影响。分层视角的缺失也导致学界对道教与社会关系的理解被简单地政治化了。个别综合性论著虽对道教与社会分层的关系问题略有涉及,但却较零散,缺少系统、全面的梳理,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缺少回应和较有说服力的论证。在研究方法上,还因为缺少将社会史的材料和结论与道教研究相结合,缺少将宗教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用于指导道教与社会的关系研究,而无法得出深入系统的结论。
     因此本研究旨在运用宗教社会学的理论与历史分析方法,利用汉末魏晋南北朝社会发展与道教发展的历史材料和道教经典文献,从历史现象中梳理道教与社会分层的互动事实,从宗教与社会的互动视角出发透视道教与社会分层的互动关系,更力求进一步揭示道教与社会、宗教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本研究之所以将具体考察的视野局限在汉末魏晋南北朝,是由于汉末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发生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可较为完整地观察到社会分层体系中上、中、下各等级道教信徒的淋漓表现,对于研究道教与社会分层互动关系而言,是一个具有典型代表性意义的历史时段。这一时段的社会分层制度还具有一些独特性,原来由官爵级别确定的政治等级地位体系变为由门第和官爵决定的血缘加政治特权的等级地位体系。不仅这种“门品秩序”对道教起制约作用,门阀士族还直接主导和参与了对下层民间道教活动的镇压、对道教的仙道化改造;反过来,这一时期的道教,对“门品秩序”也发挥了独特的影响。最后,对汉末魏晋南北朝这个历史动荡期道教与社会分层关系的研究,可以为转型期社会妥善处理宗教与社会的关系、增进社会和谐和深度整合提供理论参考和经验启示。
     本研究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由导言和第一章构成。导言介绍了研究动机、选题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思路和方法、创新与不足。第一章论证指出汉末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分层是受官、爵、门第影响的政治等级分层,包括两个阶级,即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三个等级,即上等、中等、下等;七个阶层,即皇室(即皇帝及其宗室)、高层士族、低层士族、庶族地主、个体小农等、佃客部曲、官私奴婢阶层。中国封建社会中,主要的阶级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对立,但在魏晋南北朝又加入了庶族与士族、高层士族与低层士族的阶层矛盾。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从微观角度分别对源自社会上等、中等、下等的道教信徒的信仰特点及其对道教发展的作用做了描述和讨论。
     第二章指出源自上层道教信徒包括皇族和魏伯阳、葛洪、许谧、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等高层士族成员。上层对道教的发展影响重大,是道教制度化、上层化的主要推动者。治身方面,大多雅好服食兼及炼养,但个别也涉及厌胜禁咒、符箓斋醮。治世方面,皇族重在利用道教维护皇权统治,有些皇室成员也利用其夺取权力,而高层士族重在利用道教安邦治国、辅佐朝政、立足维护现有统治秩序的基础上试图改良社会。
     第三章论证指出源自中层的道教信徒主要包括《太平经》的作者、三张、孙秀、孙泰、孙恩、卢悚、卢循以及隐士等低层士族和庶族地主,他们在道教初起时,撰写道经、发展道团,担当了道教开创者的重要角色,是道教组织化的最初推动者。魏晋以后其主导地位被上层道教信徒所取代。治身方面,既利用符水禁咒吸引下层信众,也修神仙术。治世方面,当他们提出的社会改革措施被上层统治者拒绝后,则选择隐居不仕或利用道教领导中下层反抗上层统治者,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但中层信徒在思想上有动摇性,斗争行为中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
     第四章认为源自下层的道教信徒包括个体小农、个体手工业者与小商贩等自由民、佃客等依附民以及官私奴婢等不自由民。他们虽然不是道教的开创者,却是最早的追随者、响应者。其在仪式行为上较重献祭、祈祷、符水治病,具有形式粗朴、目的较功利现实的特点;在组织行为上他们积极参与道团,缴纳命信,结成的道教组织具有较强的互助性。除了利用道教祛病健身,还组织反抗政府的群众运动。下层民众加入道教,传承、强化了道教的巫术鬼神和民俗性,利用道教起义失败对道教发展造成挫折和打击。
     第三部分包括第五章和第六章,是将社会分层与道教分别视作两个复杂系统,从宏观角度分析二者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关系。
     第五章分析指出汉末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分层对道教结构、功能,道教的历史发展有着独特的影响。社会分层作用于道教教义、神仙体系、仪式、组织等结构性要素。社会分层对道教也有功能性影响,对于源自不同社会等级层次的信徒而言,道教在治身、治世方面具有不同的功能。社会分层也影响道教的发展:社会中层是道教的开创者,社会下层是最早的追随者,社会上层则是道教制度化、官方化的主导者。各种阶层冲突、阶层矛盾也对道教发展产生影响。
     第六章认为汉末魏晋南北朝道教不仅被动接受社会分层制度的影响,也反作用于社会分层。道教对等级分层观念、士庶之隔、阶层歧视的批判,对阶层冲突的作用、对社会流动的影响,反映了道教对消减阶层差异、社会不平等的作用,体现了道教对社会分层的调整,对社会结构裂隙的弥补和整合。道教的超阶级性和独立性成长不仅形成一个事实上“跨阶层”的阶层,也曾随着道教宫观制的形成而构建出“职业道士”这个独立阶层。前者可能消减阶层差异、否定社会分层,后者却又是对社会分层的发展和补充。
     最后的结论部分总结全文并概括指出,道教与社会分层互动关系的实质在于:社会分层对道教的影响就是社会生活条件对思想、态度和行为的一种基础性作用,是现实社会秩序对道教的制约和影响;道教对社会分层的反作用,就是文化资源、思想武器及其发动的组织行为对现实社会秩序、资源分配规则的巩固或干预。宗教不仅是一种整合社会结构的力量,也可能成为破坏社会秩序的力量,它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生活形态、组织形态。社会转型期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充分重视汉末魏晋南北朝处理道教与社会关系的经验和教训,处理好宗教与社会的关系。
Religion is not only one kind of ideology but also a culture resource which exists beyond history and politics, and influence general peoples profoundly. So it's necessary to take religion into social system to understand it. Because social stratific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variables in social life,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oism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can not only help us to explore how the social structure and social order impacted to Taoism but also help us to pierce how Taoism shaped social structure and the process of social change. Ultimately, these exploring can supply instructive apocalypse for cop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and society and constructing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n the transferring period of society.
     The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oism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has very important values in the field of Taoist study.However,till now there wasn't special production studied properly by the theory and method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about this problem. Due to lose the visual angle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explain the microcosmic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Taoism-society,as a result, the explaination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oism and society was simply politicalization. Few of studies had discussed this problem, nevertheless those are incompact and non-systematic,and lack of new methods and materials.
     So this dissertation targets to penetrat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aoism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eve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oism and socie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and society, with using the methods of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 and by the historic materials and classic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Taoist development in the period from later stage of Han Dynasty through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he reasons that this dissertation selects the period from later stage of Han Dynasty through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as studying sample are as follows: Firstly,this period was the first stage in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aoism,in which we can observe explicitly and comprehensively all layer Taoist believer from the upper ,middle or lower social class had played different roles. Secondly,the system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in this period was very unusual because family status became one important factor to person's stratum in the hierarchical system which was determined by the layer of official and the rank of nobility formerly. This order shaped by family status impacted Taoism specially, in reverse,Taoism influenced this order specially too.Thirdly, this period was full of turbulence and confusion, from the experience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 between Taoism and society in this period can we learn how t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ligion and society to construct the harmonious society in today's transformative society.
     This study has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includes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first chapter. The introduction introduces the study's motivation, targets, significance, literature-review, project and methods,creations and shortages. In the first chapter,this dissertation points out that 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the late Han,Wei,Jin,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was political stratification,then according to historical materials, describes this social class system as two class(reigning class and reigned class),three ranks(the upper,middle and bottom ranks), and seven estates: the royalty,the upper layer of scholar-official(高层士族),the lower layer of scholar-official (低层士族), the plebeian landlord(庶族地主), the individual yeoman(个体小农或自耕农), tenant farmer (佃客) and the soldiers-as- slaves (部曲)、the official and private servants (官私奴婢). The major contradiction of social classes in Chniese feudalistic society was the confrontment between landholder and farmer, in additionally,some new contradiction emerged between the upper layer and the lower layer of scholar-official and between the noble lords and the plebeian landlords since Wei-Jin-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he second part consists of the second ,third and fourth chapters, which describes from the microcosmic view the devotional characteristic of Taoist believers from different social stratifications and discusses their influences to Taoism. The second chapter figures that those Taoist believers from the upper class were crucial propellent for systemization and superstratumization of Taoism. They not only wanted to avoid death and be immortal superhuman through Taoism,but also used Taoism to vindicate their power and authorities. The third chapter points out those Taoist believers from the middle class had played a role of inaugurator of Taoism in late Han Dynasty. They wanted to use Taoism to change society and upgrade their social status, but they fighted totteringly and halfwayly.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those Taoist believers from the bottom class were the earlist adherents and responsors of early Taoism. They hoped Taoist could heal their diseases and sufferings, even used Taoism to organize revolts against to the governor.
     The third part is made up of the fifth and sixth chapters, which researches from the microscopical view the interac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Taoism when the two factors are regarded as complex systems. The fifth chapter explores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to the structural factors,fun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aoism in late Han till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he sixth chapter discusses the counteraction from Taoism to social stratification. Taoism had animadverted on the consciousness of grade discrimination and impacted on social mobility,etc..All these functions showed that Taoism had ever remedied the crevices of social structure. But Taoism had another side—beyond all classes, its adherents could make up of a single stratum,even a new stratum—'professional Taoists' had emerged with the Taoist Temples system maturating since the lat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he last part concludes all of the dissertation with which the essential of interaction between Taoism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 is as follows: the influences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on Taoism are the influences of social life condition on the thoughts, attitudes and actions; the counteraction from Taoism to social stratification is the effects of cultural resources and idea weapons to social orders. Religion is not only one power of concreting social structure but also one power of destroying social orders. It is not only one kind of ideology, but also one kind of life style and organizing conformation. In the transferring period, in order to construct the harmonious society, we must attach enough importance to these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dealing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oism and society in late Han-Wei-Jin-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引文
① 张志刚:《宗教研究指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8页。
    ② 鲁迅:《致许寿堂》,见林非编:《鲁迅著作全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486页。
    ③ 鲁迅:《小杂感》,《而已集》,见林非编:《鲁迅著作全编》,第1018页。
    ④ 袁亚愚:《普通社会学教程》,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125页。
    ① 罗纳德.L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8-219页。
    ② 托马斯.F奥戴、珍妮特.奥戴.阿维德:《宗教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0页。
    ①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页。
    ②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3页。
    ① 袁亚愚主编,《普通社会学教程》,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131页。
    ② 罗纳德.L约翰斯通著,《社会中的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18页。
    ① 马克思说:“宗教里的苦难既是现实的苦难的表现,又是对这种现实的苦难的抗议。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正像它是没有精神的制度的精神一样。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第218页,转引自:吕大吉著,《西方宗教学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588页。
    ② 思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写道:“中世纪把意识形态的其他—切形式——哲学、政治、法学,都合并到神学中,…因此,当时任何社会运动和政治运动都不得不采取神学的形式:对于完全受宗教影响的群众的感情说来,要掀起巨大的风暴,就必须让群众的切身利益披上宗教的外衣出现”。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2页。
    ③ 吕大吉著,《西方宗教学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594页。
    ①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52页。
    ②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第526—552页。
    ③ 马克斯·韦伯:《韦伯选集》卷二,第56-59页,转引自吕大吉:《西方宗教学说史》第757页。
    ④ 马克斯·韦伯:《宗教社会学》,波士顿1963年第65页。
    ⑤ 托马斯·F·奥戴等:《宗教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3页。
    ⑥ 托马斯·F·奥戴等:《宗教社会学》,第115页。
    ① 托马斯·F·奥戴等:‘宗教社会学》,第117页。
    ② 孙亦平:《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49页。
    ③ 罗纳德·L·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8-219页。
    ④ 罗纳德·L.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第225页。
    ⑤ 戴维·格伦斯基:《社会分层》第2版,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① Maspero,Hend:Mythologie de la Chine moderne----La religion populaireetles troes religions,Taoism and Chinese Religion.Amherst.Mass.:Universitv of Massachusetts Press.1981:75-196.
    ② 石泰安:《论公元二世纪道教的政治一宗教运动》,载TP 50,第1-78页。转引自索安:《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47页。
    ③ Keightley, David:The Religious Commitment:Shang Theology and the Genesis of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History of Religions, 17:211-225.
    ④ Seidel,Anna:Impefial Treasures and Taoist Sacraments,Tantric and Taoist Studies in Honour of R.A.Stein,vol.Ⅱ,M.Strickmann ed.MCBⅩⅪ, Bruxelles, 1983, pp.291-371.
    ⑤ Schipper, Kristofer M.: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ang Dynasty, Tantric and Taoist Studies in Honour of R.A.Stein,vol.llI,M.Strickmann ed.MCB ⅩⅫ, Bruxelles,1985,pp.812-834.
    ① 福井康顺等监修:《道教》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13页。
    ② 王明:《中国道教史》序,《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3期。
    ③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3页。
    ④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导言,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7页。
    ⑤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第301页。
    ⑥ 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
    ① 王旭东:《论道教形成于社会上层》,《湖湘论坛》1991年第5期。
    ② 王青:《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职业教徒的阶层分析》,《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1期。
    ③ 韦伯认为:在社会地位与对不同宗教世界观的接受倾向之间,有着一种显而易见的明确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取决于接受者对宗教教义的选择。参见托马斯·F·奥载等著、刘润忠等译《宗教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10-115页。
    ① 李小光:《论道教神仙信仰的社会分层》,《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3期。
    ② 霍明琨:‘道教的平民神仙》,《中国宗教》2006年第5期。
    ③ 周勇:《道教与社会分层关系论》,2001年,李刚指导,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④ 丁强:《早期道教教职的研究》,2005年,潘显—指导,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① 卓新平:《西方宗教学研究导论》,第61-204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转引自朱越利:《道教学》,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第22页。
    ① 吕大吉:《西方宗教学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724页。
    ② 迪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7页。
    ③ 贝格尔:《神圣的帏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3页。
    ④ 张志刚:《宗教研究指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9-372页。
    ⑤ 楼宇烈:《哲学、宗教与人文》,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291-292页。
    ⑥ 张志刚:《宗教研究指要》,第274页。
    ① 王雷泉主编:《中国大陆宗教文章索引》(上、下册),东初出版社1995年版。
    ② 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自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5-6页。
    ① 本研究中的“汉末”,即“通常称汉末从桓帝、灵帝算起,从桓帝建和元年(147)到曹魏黄初元年(220)只有七十四年”。参见唐长孺:《魏晋期间北方天师道的传播》,《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25页。
    ②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第283页。
    ③ 袁亚愚:《普通社会学教程》,第125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④ 毛寿龙:《政治社会学》,第261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① 格尔哈斯·伦斯基对西方、印度关于此问题的观点做了很好的梳理,但未考虑中国古代的观点,参见其《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第8-33页,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② 韦伯:《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第152页,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1947年版。
    ③ 刘豪兴:《社会学概论》,第259页,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① 列宁:《伟大的创举》,《列宁全集》第二十九卷,第382-383页。
    ② 《社会学概论》编写组,《社会学概论》,第137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③ 袁亚愚,《普通社会学教程》,第131页,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④ 列宁:《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土地纲领》,《列宁全集》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93页脚注。
    ⑤ 格尔哈斯·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97页。
    ⑥ 熊德基:《六朝史考实》,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34页。
    ⑦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44-345页。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第279页。
    ②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第283页。
    ① 本文选择“汉末魏晋南北朝”而不是“魏晋南北朝”历史时段的社会分层加以分析,主要是考虑到道教史的分期。
    ② 例如,唐长孺先生根据很多史实判断“门阀专政的史实大概从汉末开始暴露,发展于魏晋而凝固于晋宋之间,以后渐趋衰落。”(参见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5年版第119页。)
    ③ 例如:唐长孺的《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熊德基在《六朝史考实》中对魏晋南北朝时期阶级结构的分析、高敏《中国经济通史.魏晋南北朝经济卷》第十三章、朱大渭在《六朝史论》中的“魏晋南北朝阶级结构试析”、曹文柱在《中国社会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的阶级阶层分析、冯尔康在《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中对秦唐间社会等级结构的分析、王威海在《中国户籍制度》中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分析等。
    ① 刘泽华:《战国大夫辨析》,《史学集刊》1987年第1期。
    ② 之所以有“士大夫”之谓,盖因平民“学以居位日士”,再由“士”而仕为大夫卿相。参见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第84页。
    ③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第103页。
    ④ 陈直:《居延汉简研究》,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63页,转引自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第109页。
    ⑤ 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学苑出版社1999年,第4-8页。
    ⑥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第109页。
    ⑦ 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第160页。
    ⑧ 《魏书》卷五《高宗纪》。
    ⑨ 该等级关系是杨光辉依据杜佑《通典》中的史料整理出的。见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第173-174页。
    ⑩ 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第12页。
    ①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第212页。
    ② 《后汉书》卷一上《光武帝纪》。
    ③ 此处的“颂”读“容”,即宽容,“系”即拘禁,“颂系”即指对特定的犯人在拘禁时不加刑具。参见《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488页。
    ④ 《汉书》卷二《惠帝纪》。
    ⑤ 代继华等:《中国职官管理史稿》,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216页。
    ⑥ 《汉书》卷五《景帝纪》。
    ⑦ 冯尔康先生在分析秦汉社会等级时也认为汉代六百石以上官吏可划入贵族官僚等级。见冯尔康《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第331页。
    ① 《隋书》卷二六《百官上》言:“魏、晋继及,大抵略同,爰及宋、齐,亦无改作”。
    ① 《隋书》卷二六《百官上》。
    ② 《隋书》卷二六《百官上》。
    ③ 张旭华:《萧梁官品、官班制度考略》,《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2期。
    ① 《隋书》卷二六《百官上》。
    ② 具体情况见‘魏书》卷一一三《官氏志》。
    ③ 《晋书》卷二六《食货志》。
    ① 唐长孺:《士人荫族特权和士族队伍的扩大》,《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第67页。
    ②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858页。
    ①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48页。
    ② “单家”,唐长孺先生将其当作东汉末年与冠族、大姓相对的称谓(参见唐长孺《东汉末期的大姓名士》,《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第25页):熊德基先生将“单家”理解为比士族地主的下层即“寒士”地位更低的人,他们都为郡县佐吏,只有靠长官提拔才有仕进的可能。“单家”和“寒士”都属东汉的“下户”(参见熊德基《六朝史考实》第238页)。
    ③ 曹文柱:《中国社会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99页。
    ④ 《宋书》卷九四《恩幸传》。
    ① 《晋书》卷三六《卫瓘传》。
    ②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第51页。
    ③ 唐长孺:《士族的形成和升降》,《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第63页。
    ④ 何兹全:《魏晋南北朝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166页。
    ⑤ 唐长孺:《论北魏孝文帝定姓族》,《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第90页。
    ⑥ 《新唐史》卷一九九《儒学柳冲传》载柳芳论氏族言论。
    ① 何兹全:《魏晋南北朝史略》,第167页。
    ② 高敏:《中国经济通史.魏晋南北朝经济史(下卷)》,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第713页。
    ③ 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第204页。
    ④ 田昌五:《对魏晋士族制度的历史考察》,《学术研究》2001年第1期。
    ⑤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36页。
    ① 高敏:《中国经济通史.魏晋南北朝经济史(下卷)》,第721页。
    ② 冯尔康:《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55页。
    ③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第73页。
    ④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39页。
    ⑤ 谷川道雄:《中国的中世》,载《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中华书局1993年版,第142-145页。
    ⑥ 参见田昌五先生在《对魏晋士族制度的历史考察》中的观点,《学术研究》2001年第1期。
    ⑦ 曹文柱:《中国社会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605页。
    ①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第858页。
    ② 曹文柱:《中国社会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213页。
    ③ 冯尔康:《中国社会的结构》,第41页。
    ④ 熊德基:《六朝史考实》,中华书局2000年版,第223页。
    ⑤ 高敏:《中国经济通史·魏晋南北朝经济史(下卷)》,第713页。
    ⑥ 朱大渭:《六朝史论》,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103页。
    ⑦ 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版,第268页。
    ⑧ “二级三等多层”这个名词是作者对已有研究概括后提出的。
    ⑨ 部曲是军队编制的名称,后来用以指私兵。南朝后期私兵也用于农业生产。
    ⑩ 吏家是为州郡县及其官员服各种散役或耕种郡县公田的民户。吏家终身服役且世袭。见朱大渭《六朝史论》,第136页。
    11 百工户是在官府手工作场或某项营建工程长期服役的民户。见朱大渭《六朝史论》,第137页.
    ①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第62页。
    ②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第61页。
    ①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32页。
    ② 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37页。
    ③ 陈琳图:《两晋九品中正制与选官制度》,《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
    ④ 熊德基:《六朝史考实》,第233页。
    ⑤ 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第194-196页。
    ⑥ 曹文柱:《中国社会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第605页。
    ⑦ 曹文柱:《中国社会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第213页。
    ⑧ 朱大渭:《六朝史论》,第115页。
    ⑨ 熊德基:《六朝史考实》,第233页。
    ⑩ 熊德基:《六朝史考实》,第236页。
    11 熊德基:《六朝史考实》,第233页。
    ① 高敏:《中国经济通史·魏晋南北朝经济史(下卷)》,第731页。
    ① 该标准参考了毛汉光先生的标准,至于为什么要以三代两世居官五品以上作为判定士族的标准,详见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144-146页。
    ② 唐长孺:《东汉末期的大姓名士》,《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第31页。
    ③ “晚渡抢荒”者,指东晋时过江较晚的旧士族,其先人一般与胡族政权有染,到东晋后往往被排挤,后辈难有出仕机会,门第的社会地位较低.参见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第311页。
    ④ 祝总斌:《素族、庶族解》,《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⑤ 陈琳国:《庶族、素族和寒门》,《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1期。
    ⑥ 朱大渭:《六朝史论》,第103页。
    ⑦ 此处的“地方豪强”,不完全等同于《后汉书》卷四九《仲长统传》中所说的“豪人”。秦汉以来的“豪强”,到东汉中后期开始逐渐分化为两个阶层:一部分具有较高政治法律特权和文化素养,逐渐形成士族地主,较易出仕,另一部分退居乡里,虽也拥有土地、奴婢,但在政治上和文化上处于劣势,即使凭财多势众横霸乡里,但不易仕进,且必须应役,晋以后其地位渐在士族之下。(参见熊德基《六朝史考实》第78页,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10页。)本文此处的“地方豪强”即指后者。
    ⑧ 毛汉光曾将中古统治阶层的社会成分分为:士族、小姓和寒素,(参见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37页和146页)从其区分的标准来看,小姓和寒素相当于本研究中所说的“庶族”.冯尔康先生也有相同的理解,他将毛先生所说的小姓、寒素当成“平民宗族”看。(参见冯尔康《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第411页、435页。)
    ① 格尔哈斯·伦斯基曾讲到“很明显,每一个阶级都可被细分为更具有相似性的亚范畴或亚阶级,例如,富农和贫农、富商和穷商人。这一做法所能达到的程度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研究的性质。”见《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96页。
    ② 高敏:《我国古代的隐士及其对社会的作用》,《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2期。
    ① 熊德基:《六朝史考实》,第236页.
    ② 《魏书》卷一一○《食货志》。
    ③ 熊德基:《六朝史考实》,第294页.
    ④ 《魏书》卷七三《高崇附高谦之传》载:“频年以来,多有征调,民不堪命,动致流离,苟保妻子。竟逃王役,不复顾其桑井。”就反映了下层民众的惨境。
    ⑤ 冯尔康:《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第432页。
    ⑥ 《晋书》卷九八《王教传》。
    ① 此处参考了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第318-319页的有关论点。
    ② 曹文柱:《中国社会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第197页。
    ③ 《北史》卷三六《薛憕传》。
    ④ 《文苑英华》卷760,《寒素论》,转引自曹文柱《中国社会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第204页.
    ⑤ 如广平李氏、灵丘罗氏、河北郡韩氏与马氏等土豪宗族等等,见冯尔康《中国社会结构的演变》第435页.
    ⑥ “统治阶级内部展开了四百年的内讧,豪门和豪门之间的杀戮、强宗对皇族的篡代或美其名日‘禅代’以及特权势力的割据,都是异常明显的。”见侯外庐等著:《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7页。
    ⑦ “政治分层”是指按政治权力大下区分的层级,主要的分层标准是官爵级别.
    ⑧ 在西汉前期,掌握政治力的皇帝和百官等政治阶层,与掌握社会势力的地方豪族等社会阶层之间的拉力是相当紧张的。东汉末地方豪族分化成凝结中的士族和地方豪强,魏晋南北朝随着士族被吸纳进官僚体系逐渐形成门阀士族政治,同时地方豪强地位降低到士族之下,官职越大社会层级越高,官职越小层级越低,社会分层也就与政治分层高度重合了。参见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第10页相关论述。
    ① 关于“道教”的起源论说很多,本研究采用胡孚琛先生的说法:“先秦至西汉的方仙道,东汉的黄老道,以及秦汉以来民间和四夷流行的巫鬼道,实际上都是道教的前驱形式。”参见胡孚琛、吕锡琛:《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仙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第296页。
    ② 迪尔凯姆认为宗教现象可以分为两个基本范畴:信仰和仪式。信仰是意识状态,仪式则是某些明确的行为方式。这两类事实之间的差别,就是思想和行为之间的差别。参见其著作:《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2页。
    ① 参见刘勰《灭惑论》,转引自许地山:《道教史》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页。
    ② 参见《广弘明集》卷八,转引自许地山:《道教史》上,第3页。
    ③ 参见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五《道藏书目》条下,转引自许地山:《道教史》上,第5页.
    ④ “宗教仪式”的含义,笔者采用吕大吉的定义和分类.他认为宗教仪式(也即宗教礼仪)的本质是宗教行为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可以分为巫术仪式、禁忌仪式、献祭仪式和祈祷仪式四类。(参见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22页。)鉴于此,本研究中有关道教仪式的行为实际就包含了道教中的献祭、祈祷、巫术、禁忌等仪式。
    ⑤ “治身”与“治世”,类似的称法有李申在《道教本论》中所称“治身”与“治国”,唐玄宗在《道德真经疏.释题》中所称“理身”和“理国”(见李申:《道教本论》,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第232页),本文所指含义与其类似,但不完全相同。
    ① 《三国志》卷二九《魏书·华佗传》。
    ②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71页。
    ③ 《三国志》卷三《魏书三·明帝纪》。
    ① 汤其领:《三国时期道教流布探论》,《史学月刊》2004年第12期。
    ② 《三国志》卷四七《孙权传》。
    ③ 《三国志》卷五四《吕蒙传》。
    ④ 《晋书》卷八《哀帝纪》。
    ⑤ 《晋书》卷三二《孝武文李太后传》。
    ①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85页。
    ② 《晋书》卷八十四《王恭传》。
    ③ 《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
    ④ 《魏书》卷二《太祖本纪》。
    ⑤ 《魏书》卷三《太宗本纪》。
    ⑥ 《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
    ① 《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
    ② 《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
    ③ 《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
    ④ 所谓“上章”是指道教一种“消灾度厄之法,依阴阳五行数术,推人年命书之,如章表之仪,并具贽币。烧香陈读。云奏上天曹,请为除厄。”参见《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
    ⑤ 《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
    ① 孙秀与孙恩为同族,世奉五斗米道,陈寅恪先生在《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一文中已有考证,见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4页.
    ② 《晋书》卷五九《赵王伦传》。
    ③ 《晋书》卷五九《赵王伦传》。
    ④ 步熊少好卜筮术数,门徒甚众,赵王伦招其而不致,后投靠成都王颖,做了他的椽属,在与惠帝军队的战争中,依靠占卜帮助成都王颖作出正确的军事决策获得胜利。见《晋书》卷九十五《步熊传》和《晋书,卷五九《成都王颖传》。
    ⑤ 有人劝成都王颖奉惠帝回洛阳,颖犹豫不决,颖母程太妃求教于黄道士,并最终决定奉帝回洛阳一事。见《晋书》卷四四《卢钦传》。
    ① 《宋书》卷九十九《二凶传》。
    ② 《南史》卷五《齐本纪》。
    ① 《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
    ② 《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
    ③ 福井康顺等监修,《道教》(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8页。
    ④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30页。
    ① 杜光庭:《历代崇道记》,《道藏》第11册第1页.
    ② 汤其领,《三国时期道教流布探论》,《史学月刊》2004年第12期。
    ③ 汤其领,《三国时期道教流布探论》,《史学月刊》2004年第12期。
    ④ 《三洞珠囊》卷二引《道学传》第十四,《道藏》第25册第306页。
    ⑤ 《南史》卷七六《隐逸.陶弘景传》。
    ⑥ 《南史》卷七六《隐逸.陶弘景传》。
    ⑦ 《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
    ⑧ 杜光庭:《历代崇道记》,《道藏》第11册,第1页。
    ⑨ 参见《道藏》第11册第1页。
    ⑩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229页。
    ①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57页。
    ② 其信道情况见曹丕典论云:“…初,俭之至,市伏苓价暴数倍。议郎安平李覃学其辟谷,餐伏苓,饮寒水,中泄利,殆至陨命。后始来,众人无不鸥视狼顾,呼吸吐纳。军谋祭酒弘农董芬为之过差,气闭不通,良久乃苏。左慈到,又竞受其补导之术,至寺人严峻,往从问受。阉竖真无事於斯术也,人之逐声,乃至於是.光和中,北海王和平亦好道术,自以当仙。济南孙邕少事之,从至京师。会和平病死,邕因葬之东陶,有书百馀卷,药数囊,悉以送之。后弟子夏荣言其尸解。邕至今恨不取其宝书仙药。”见《三国志》卷二九《魏书·华佗传》。
    ③ 据《三国志》卷四六《吴书.孙策传》云:“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策尝於郡城门楼上,集会诸将宾客,吉乃盛服杖小函,漆画之,名为仙人铧,趋度门下.诸将宾客三分之二下楼迎拜之,掌宾者禁呵不能止。策即令收之.”
    ④ 《华阳国志·大同志》载:“益州民有奉瑞道者,见官二千石长吏、巴郡太守唐定等,皆免官或除…”。转引自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52页。
    ⑤ 参见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金明馆丛稿初编》第1-40页,以及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116页,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287-294页。
    ⑥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753页。
    ① 《云笈七签》卷一○九《神仙传》,《道藏》第22册,第741页。
    ② 彭晓:《周易参同契分章通真义序》,转引自徐兆仁:《道教与超越》,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版,第23页。
    ③ 《晋书》卷四一《魏舒传》.
    ④ 参见代继华等:《中国职官管理史稿》,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第327页。
    ⑤ 《晋书》卷九五《鲍靓传》。
    ⑥ 《太平御览》卷六六四引《神仙传》,转引自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第29页。
    ⑦ 《晋书》卷七二《葛洪传》。
    ⑧ 《晋书》卷七二《葛洪传》。
    ⑨ 《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附《许迈传》。
    ⑩ 《云笈七签》卷一○六纪传部,《道藏》第22册,第728页。
    ① 《真诰》卷二十《真胄世谱》,《道藏》第20册第608页。
    ②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四《许翙传》,《道藏》第5册第238页。
    ③ 《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
    ④ 《晋书》卷八十《王凝之传》。
    ⑤ 《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
    ⑥ 《北史》卷二七《寇赞传》。
    ① 《魏书》卷三五《崔浩传》。
    ② 《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
    ③ 《全唐文》卷九二六,吴筠《简寂先生陆君碑》。另见:《三洞珠囊》卷一《救导品》引《道学传》,《道藏》第25册第297页。
    ④ 《云笈七签》卷五《宋庐山简寂陆先生》称“宋明皇帝袭轩皇淳风,欲稽古化俗,虚诚致礼,至于再三。先生固称幽忧之疾,曾莫降眄。天子乃退斋筑馆,恭肃以迟之,不得已而莅焉”,见《道藏》第22册第27页。
    ⑤ 《云笈七签》卷一○七,《道藏》第22册,第731页。
    ⑥ 《南史》卷七六《陶弘景传》。
    ⑦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174页。
    ①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九,《道藏》第5册第266页。
    ②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228页。
    ③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上册,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8页。
    ④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125页。
    ⑤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128-129页。
    ⑥ 徐兆仁:《道教与超越》,第24页。
    ⑦ 关于《黄庭内景经》的作者有很多说法,本研究采用王明先生的考证,即该经由魏华存撰为定本。见王明:《〈黄庭经〉考》,《道家与道教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29-348页.
    ① 李养正:《魏华存与黄庭经》,《道教经史论稿》,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103页。
    ② 参见陈国符先生的《上清经考证》,《道藏源流考》上册,第8页。
    ③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138-139页。
    ④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502页。
    ⑤ 朱越利:《道经总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80页。
    ⑥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第521页。
    ①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第305页。
    ②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110页。
    ③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上册,第:395页。
    ④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第466页。
    ⑤ 华颐:《陆修静生平与著述考略》,《中国道教》,1988年第3期。
    ⑥ 《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
    ①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211页。
    ②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29《韦节传》,《道藏》第5册,第266页。
    ③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229-230页。
    ④ 《抱朴子内篇》卷八《释滞》。
    ⑤ 《抱朴子内篇》卷三《对俗》。
    ⑥ 葛洪在《抱朴子》中讲到:“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抱朴子内篇》卷二《论仙》。
    ①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211页。
    ② 吴筠《简寂先生陆君碑》称赞陆修静“斋醮仪范,为将来典式焉。”《无上黄篆大斋立成仪》卷十七说:“盖自陆天师因《太极敷斋威仪经》,撰灵宝道士自修盟真斋立成仪,始自后相沿用之,所不可废。”转引自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164页。
    ③ 《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
    ④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209页。
    ① 《三国志》卷四六《孙策传》。
    ② 《真诰》卷四,《道藏》第20册第513页。
    ③ 《真诰》卷二十,《道藏》第20册第610页。
    ④ 《南史》卷五七《沈约传》。
    ⑤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第345页。
    ⑥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185页。
    ⑦ 《华阳陶隐居内传》卷中,《道藏》第5册第509页。
    ⑧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186页。
    ⑨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第398页。
    ①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169页。
    ② 《晋书》卷八十《许迈传》。
    ③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169页。
    ④ 《老君音诵诫经》,《道藏》第18册第212页。
    ⑤ 《陆先生道门科略》,《道藏》第24册第780页。
    ① 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54页。
    ② 《抱朴子内篇》卷八《释滞》。
    ③ 《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
    ④ 据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第390页称:“《度人经》的成书年代,约在东晋末年。”
    ⑤ 《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宣扬“仙道贵生,无量度人”。见《道藏》第1册第5页。
    ⑥ 在《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中提到“子辈前世学道受经,少作善功,唯欲度身,不念度人,唯自求道,不念人得道”,因此只能得地仙而不能成天仙。见《道藏》第24册第671页。
    ① 李向平:《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05页。
    ② 《抱朴子外篇》《刺骄》,《道藏》第28册第252页。
    ③ 《抱朴子内篇》卷三《对俗》。
    ④ 《抱朴子内篇》卷六《微旨》。
    ⑤ 《拖朴子内篇》卷九《道意》。
    ⑥ 同上。
    ① 侯外庐等著:《中国思想通史》(第三卷),第70页。
    ② 《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
    ③ 《魏书》卷三十五《崔浩传》。
    ④ 寇谦之在《老君音诵诫经》中说:“今世人恶,但作死事,修善者少,世间诈伪,攻错道经,惑乱愚民。但言老君当治,李弘应出,天下纵横返逆者众,称名李弘者岁岁有之,…诳诈万端,称官设号,蚁聚人众,坏乱土地,称刘举者甚多,…吾大嗔怒,念此恶人,以我作乱者乃尔多乎?”,见《道藏》第18册第211页。
    ⑤ 《太上经戒》,《道藏》第18册,第222页。
    ⑥ 《魏书》卷四《世祖纪》。
    ① 陈寅恪:《崔浩与寇谦之》,《金明馆丛稿初编》,第140页.
    ②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第503页。
    ③ 《华阳陶隐居内传》卷中,《道藏》第5册第504页。
    ④ 《南史》卷七十六《陶弘景传》。
    ⑤ 《南史》卷七十六《陶弘景传》。
    ⑥ 《广弘明集》卷四释道宣《齐高祖废道法诏》。
    ⑦ 转引自李刚:《魏晋南北朝宗教政策研究》,第94页。
    ① 王明在《中国道教史》(第一卷)序言中曾说:“原来的五斗米道起了分化,或潜伏于民间,或转向上层传播。”(见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序第2页)笔者所说的“潜流”与王先生的“潜伏于民间”有相同的含义。
    ② 《云笈七签》载称:“桓冲欲引(杜)昺息(杜)该为从事,昺辞曰:吾兒孙并短命,不欲令进仕,至曾玄孙,方得吾福耳。”见《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一,《道藏》第22册第757页。
    ① 就连葛洪自己虽然提倡服食炼养,反对巫祝祈请、符箓禁咒,但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仍研究了包括符箓禁咒、招神劾鬼、断谷辟兵等在内的多种道法,并认为在尚未得到金丹至要之道以前,不可不知这些小术。
    ② 郗愔迷信符箓,常吞服之。据《世说新语》卷五《术解第二十》说:“郗愔信道甚精勤,常患腹内恶,诸医不可疗,闻于法开有名,往迎之,既来,…合一剂汤与之,一服即大下,去数段许纸,如拳大,剖看,乃先所服符也”。
    ③ 高宣扬:《当代社会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20页。
    ④ 参见田余庆先生在《东晋门阀政治》中多处关于“王与马共天下”、“士族与皇权共治”等分析。
    ① 此处所说“地方豪强”,是较小的或非官僚的地方豪强,与汉末既是大姓冠族、世代高官又割据一方的豪强地主不同,后者地位类似魏晋南北朝的高层士族,属于上层。
    ② 《宋书》卷四二《王弘传》。
    ① 王明:《论〈太平经〉的成书时代和作者》,《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1期。
    ② 熊德基:《〈太平经〉的作者和思想及其与黄巾和天师道的关系》,《六朝史考实》,第5页。
    ③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20页。
    ④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19页。
    ⑤ 庄春波:《从〈太平经〉看东汉社会危机和早期道教的产生》,《烟台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⑥ 也称作《太平青领书》,见《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道藏》第5册第214页。
    ⑦ 《云笈七签》卷一一一,《道藏》第22册第755页。
    ⑧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二十,《道藏》第5册第215页。
    ⑨ 《三洞群仙录》,《道藏》第32册第254页。
    ① 熊德基:《〈太平经〉的作者和思想及其与黄巾和天师道的关系》,《六朝史考实》,第12页。
    ② 《后汉书》卷三十下《襄楷传》。
    ③ 襄楷第二次上书日:“臣前上琅邪宫崇受干吉神书,不合明听。臣闻布谷鸣子盂夏,蟋蟀吟于始秋,物有微而志信,人有贱而言忠。臣虽至贱,诚愿赐清闲,极尽所言”.见《后汉书》卷三十下《襄楷传》。
    ④ 关于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到底是张陵还是张修,史学家有争论。道教的传统说法和正史认为张陵是五斗米道的创教者;任继愈、熊德基、李申等认为应是张修,“它的创始人和前期领袖是张修,前期性质与太平道同;后期领袖是张鲁,其性质与前期有根本上的不同。”(见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34页)由于支持前一说法的史料更多,本研究采信传统说法,即认为张陵是五斗米道创始人,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第154页、朱越利《道经总论》第55页也持同样观点。
    ⑤ 《三国志》卷八《张鲁传》。
    ⑥ 《汉天师世家》卷二,《道藏》第34册第820页。
    ① “直言极谏科”也称“贤良方正”科,是汉代选拔官员的科目之一。汉文帝时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参见孙永都等编;《简明古代职官辞典》,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第203页。
    ② 《后汉书》志二五《百官二》载“属官,每县、邑、道,大者置令一人,千石”,县令的官秩约为一千石。
    ③ 《汉天师世家序》,《汉天师世家》卷一,《道藏》第34册第815页.
    ④ 《神仙传》卷四。据湖南艺文书局清光绪二十年刊本。转引自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第159页。
    ⑤ “郎中”的官秩为比三百石,见《后汉书》志二五《百官二》。
    ⑥ 《云笈七签》卷二十八引《张天师二十四治图》,《道藏》,第22册第204页.
    ⑦ “黄门侍郎”官秩为六百石,见《后汉书》志二六《百官三》。
    ⑧ 《汉天师世家序》,《汉天师世家》卷一,《道藏》第34册第815页。
    ① 《三国志》卷八《张鲁传》。
    ② 《后汉书》卷七五《刘焉传》。
    ③ 《晋书》卷一百二十《李特载记》。
    ① 《晋书》卷一百二十一《李雄载记》。
    ②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56页。
    ③ 《华阳国志》卷九,见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663页。
    ④ 《晋书》卷五八《周访附子抚传》。
    ⑤ 《晋书》卷一百二十《李流载记》。
    ⑥ 唐长孺:《范长生与巴氐据蜀的关系》,《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156-159页。
    ⑦ 王家祜:《道教论稿》,第258页。
    ⑧ 唐长孺:《范长生与巴氐据蜀的关系》,《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第162页。
    ① 《晋书》卷一○○《孙恩传》。
    ② 《晋书》卷五九《赵王伦传》。
    ③ 《世说新语·贤媛篇》注引傅畅《晋诸公赞》,见张万起,刘尚慈译注:《世说新语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第672页。
    ④ 《晋书》卷五五《潘岳传》。
    ⑤ 另外,李刚在《魏晋南北朝宗教政策研究》第84页中也认为:孙泰是“世奉五斗米道的乔迁低级士族”。低级士族属于社会中层,因此,孙泰也属于社会中层。
    ① 《晋书》卷一○○《孙思传》。
    ② 史载:“初,(谢)邈舅子长乐冯嗣之及北方学士冯翊仇玄达,俱往吴兴投邈,并舍之郡学,礼待甚简。二人并忿愠,遂与恩通谋。恩尝为嗣之等从者,夜入郡,见邈众,遁,不悟。本欲于吴兴起兵,事趣不果,乃迁于会稽。”见《宋书》卷五三《谢方明传》。
    ③ 任继愈认为孙恩祖上孙秀虽在西晋时起自琅琊小吏,曾参与赵王伦之乱,但孙泰官至太守,孙恩姝又嫁于卢循,所以“孙氏应属东晋侨姓士族集团成员,只是门第较低而已。”(见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123页)田余庆认为孙秀在赵王伦时居中书令(三品官),足以使他的家族从寒庶地位上升。(见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第310页)陈寅恪认为“南朝士族婚嫁最重门第,以范阳卢氏之奕世高华,而连姻于妖寒之孙氏”,盖因卢氏亦五斗米世家。(见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第10-11页)
    ④ 陈寅恪:《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金明馆丛稿初编》,第10-11页。
    ⑤ 《资治通鉴》卷一○三晋简文帝成安二年十一月。
    ① 《魏书》卷九六《僭晋司马叡传》。
    ②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第11页。
    ③ 《三国志》卷二十二《卢毓传》。
    ④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第312页。
    ⑤ 王青:《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职业教徒的阶层分析》,《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1期。
    ⑥ 田余庆先生考证徐道覆可能与道教徒东海徐宁为同族,南渡后不得官宦,遂以传布道教为其职业,其为次等士族。见《东晋门阀政治》第315页。
    ① 《魏书》卷九七《刘裕传》。
    ② 胡孚琛:《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88页。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194页也曾提到。
    ③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194页。
    ④ 《南史》卷七五《隐逸传·顾欢传》。
    ⑤ 《南齐书》卷五四《顾欢传》。
    ⑥ 见《南史》载檀道济劝陶潜的情形,“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夫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见《南史》卷七五《隐逸上》。
    ① 高敏:《我国古代的隐士及其对社会的作用》,《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2期.
    ② 庄春波等人认为“《太平经》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下层知识分子社会改革的要求。”见庄春波:《从〈太平经〉看东汉社会危机和早期道教的产生》,《烟台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③ 《后汉书》卷三十下《襄楷传》。
    ④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第93-94页。
    ⑤ 张角自称的“大贤良师”,“天公将军”、“地公将军”、“人公将军”等称号,“黄天当立”、“岁在甲子”等口号都源于《太平经》,对此李养正先生曾有详细考证。参见李养正:《道教概说》,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34-36页.
    ① 王家祜:《道教论稿》,巴蜀书社1987年版,第212页。
    ② 熊德基:《〈太平经〉的作者和思想及其与黄巾和天师道的关系》,《六朝史考实》,第21页。
    ③ 王家祜:《道教论稿》,第220页。
    ④ 《云笈七签》卷一○九,《道藏》第22册第741页。
    ⑤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第160页。
    ⑥ 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上册,中华书局1963年版,第89-90页。
    ⑦ 李养正:《道教经史论稿》,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110页。
    ⑧ 《传授经戒仪注诀》,《道藏》第32册第169页。
    ⑨ 李养正:《道教经史论稿》,第112页。
    ⑩ 丁培仁:《道教典籍百问》,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第44页。
    11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38页。
    12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6页。
    13 朱越利:《道经总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7页。
    14 李养正:《道教概说》,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43页。
    ①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194页。
    ② 李养正:《道教概说》,第337页。
    ① 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222页。
    ② 王明:《太平经合校》,第728页。
    ③ 王明:《太平经合校》,第739页。
    ④ 王明:《太平经合校》,第450页。
    ⑤ 王明:《太平经合校》,第90页.
    ⑥ 陆修静在《道门科略》中追述到:“若疾病之人,不胜汤药针灸,惟服药饮水,及首生年以来所犯罪过,罪应死者,皆为原赦,积疾困病,莫不生全。故上德神仙,中德倍寿,下德延年。”见《道藏》第24册第780页。
    ⑦ 《汉天师世家》卷二,《道藏》第34册第820页。
    ⑧ 《正一法丈经章官品》说:“山周君一人,官将一百二十人,治始生室,玉女、素女、五童致仙药神方,为小儿,黄衣。即食。玉女、月玄玉女千二百人,白衣,持神方,典治男女,被病人差愈。”这里虽是为了治病而求仙药,但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张陵一派有炼丹成仙的企图。见《道藏》第28册第538页.
    ⑨ 释道安说张陵“妄造《黄书》,咒癞无端,乃开命门,抱真人婴儿,回龙虎戏,各如《黄书》所说,三五七九,天罗地网。”见《广弘明集》卷八《二教论·服法非老》“含气释罪”条释道宣注。
    ⑩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笺》,《选堂丛书》香港自印本1965年版,第18页。
    11 《魏书》卷一一四《释老志》。
    ① 《广弘明集》卷五,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② 王家祜:《道教论稿》,第259页。
    ③ 《晋书》卷七五《刘焉传》。
    ④ 《晋书》卷一百二十《李特载记》。
    ⑤ 《广弘明集》卷八。
    ⑥ 《神仙传》卷四,据湖南艺文书局清光绪二十年刊本。转引自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160页。
    ⑦ 《晋书》卷一百二十《李流载记》。
    ⑧ 《晋书》卷五八《周访附子抚传》。
    ① 《三国志》卷八《张鲁传》.
    ② 《晋书》卷一百二十一《李雄载记》。
    ③ 《晋书》卷五八《周访附子抚传》.
    ① 《晋书》卷一○○《孙恩传》。
    ② 漆泽邦:《孙恩卢循起义浅析》,《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3期。
    ③ “又发东土诸郡免奴为客者,号日“乐属”,移置京师,以充兵役,东土嚣然,人不堪命,天下苦之矣。既而孙恩乘衅作乱”。参见《晋书》卷六十四《会稽王司马道子传》。
    ④ 《神仙传》卷四,据湖南艺文书局清光绪二十年刊本.转引自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第159页.
    ① 李养正:《道教概说》,第22页.
    ② 《汉书》卷七十五《李寻传》.
    ③ 《后汉书》卷三十下《襄楷传》。
    ④ 王明:《太平经合校》第五十一卷,第188页。
    ⑤ 王明:《太平经合校》,第730页.
    ⑥ 庄春波:《从〈太平经〉看东汉社会危机和早期道教的产生》,《烟台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⑦ 秦家懿、孔汉思著,《中国宗教与基督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26页.
    ① 《老子想尔注》云:“道甚大,教孔丘为知:后世不信道文,但上孔书,以为无上:道故明之,告后贤”。见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笺》,第29页。
    ② 《南史》卷七五《隐逸传·顾欢传》。
    ③ 牟钟践、胡孚琛等:《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387页
    ④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41页。
    ⑤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笺》,第47页。
    ⑥ 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笺》,第28-48页.
    ⑦ 对此,汤用彤先生曾分析到:“汉朝的襄楷上‘太平经’给桓帝,就是要求当权的统治者来利用道教。但由于当权的统治者一方面还没有认识道教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因‘太平经’内容庞杂,不完全适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因此没有采用。”见汤用彤:《寇谦之的著作与思想》。《历史研究》1961年第5期.
    ①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36页。
    ② 田余庆先生认为:“孙恩等的活动,客观上看来也是次等士族对门阀士族的一种反抗.”参见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第316页。
    ③ 《晋书》卷一○○《卢循传》。
    ④ 《御览》972引《十三国春秋》.转引自漆泽邦:《孙恩卢循起义浅析》,《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3期。
    ⑤ 见《晋书》卷一○○《卢循传》.
    ⑥ 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第316页。
    ① 《后汉书》卷三十下《襄楷传》。
    ② 李养正:《道教概说》,第22页。
    ③ 任继愈在《中国道教史》第一编引言中说“在中国道教史上,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最初的重要发展阶段,即原始道教从民间兴起,并逐步演变发展为成熟的官方正统宗教的时期。”
    ④ 王旭东认为:道教“与别的宗教的一个很大的区别,就是它不是产生形成于社会下层,而是形成于社会上层——社会统治者贵族阶层。”见王旭东:《论道教形成于社会上层》,《湖湘论坛》1991年第5期.
    ⑤ 熊德基:《〈太平经〉的作者和思想及其与黄巾和天师道的关系》,《六朝史考实》,第21页.
    ⑥ 王家祜:《道教论稿》,第220页。
    ⑦ 任继愈先生认为“太平道可能利用改造了《太平经》中‘太平’、‘平均’等口号,以及其中的巫觋杂术,‘太平道’的名称也可能受启于《太平经》”。见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33页。
    ①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第193页。
    ②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第179页。
    ③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第192页。
    ④ 《晋书》卷一○○《孙恩传》。
    ⑤ 《正一法文天师教诫科经》之《大道家令戒》,《道藏》第18册第237页。
    ①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序,第2页。
    ② 钟国发:《前期天师道史论略》,《中国史研究》1983年2期。
    ① 《三国志》卷八《张鲁传》。
    ② 《三国志》卷十五《张既传》。
    ③ 《晋书》卷一○○《孙恩传》。
    ④ 《晋书》卷一○○《卢循传》。
    ① 王明:《太平经合校》,第730页。
    ②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23页。
    ③ 王明:《太平经合校》,第289页。
    ④ 《老子》讲“大道废有仁义,六亲不合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老子想尔注》讲“上古道用时。以人为名皆行仁义”,“道用时,家家孝慈”,“道用时,臣忠子孝,国则易治”。见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39页。
    ⑤ 《正一法文天师教诫科经》之《大道家令戒》,《道藏》第18册第237页。
    ① 《资治通鉴》卷五十八《汉纪五十》。
    ② 《后汉书》卷七一《皇甫嵩传》。
    ③ 《三国志》卷八《张鲁传》裴松之注引鱼豢《典略》。
    ④ 《三国志》卷八《张鲁传》裴松之注引鱼豢《典略》。
    ⑤ 《三国志》卷八《张鲁传》裴松之注引鱼豢《典略》。
    ① 《抱朴子内篇》卷九《道意》。
    ② 《华阳国志》卷八,见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校注》,巴蜀书社1984年版,第609页。
    ③ 《抱朴子内篇》卷九《道意》。
    ① 《抱朴子内篇》卷九《道意》。
    ② 《陆先生道门科略》,《道藏》第24册第779-780页。
    ③ 任继愈:《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序第4页。
    ① 李小光:《论道教神仙信仰的社会分层》,《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3期。
    ② 《资治通鉴》卷五十八《汉纪五十》。
    ③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第179页。
    ① 《三国志》卷八《张鲁传》裴松之注引鱼豢《典略》。
    ② 《后汉书》卷七一《皇甫嵩传》。
    ③ 《三国志》卷四六《吴书·孙策传》注引《江表传》。
    ④ 《宋书》卷八二《周朗传》。
    ①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31页。
    ②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下卷),第462页。转引自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第332页。
    ③ 《左传》成公十三年,《十三经注疏》下册中华书局影印本第1911页。
    ④ 《陆先生道门科略》,《道藏》第24册第779页。
    ⑤ 石泰安:《二至七世纪的道教和民间宗教》,《法国汉学》第七辑(宗教史专号)第42页。
    ⑥ “他鬼”,就是指被禁止祭祀的神。参见石泰安:《二至七世纪的道教和民间宗教》,第46页。
    ⑦ 梁满仓:《论六朝时期的民间祭祀》,《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3期。
    ① 法国学者贝尔赛在《祭祀与叛乱》中说:“祭祀典礼与叛乱骚动相伴相生,在历史上是常见的事情,从一方到另一方,冲动与欢乐互相置换的事件屡见不鲜,…持续的平凡生活,产生了欲求难以满足与精神 压抑的倾向,于是就有人说,典礼和叛乱的结合是寻求宣泄,在这种场合这两者的结合是由于偶然的契机;也有人说,这是瞬间的本能性的欢悦中产生的‘再生行为’。总之在这一瞬间,社会处于它的休息状态,度着它的假期…但是,与此不同的,在这两者的结合中,也总会有喷出火种引出破坏性结果的时候,既然祭祀是人的欲求之一,其中必然潜伏着被压抑的某种力量”。见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第37页。
    ② 《三国志》卷二《文帝纪》。
    ③ 《广弘明集》卷十二《辩惑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78页。
    ④ 《抱朴子内篇》卷九《道意》。
    ⑤ 王明:《太平经合校》第49-53页。
    ⑥ 王明:《太平经合校》卷一百一十二,第576页。
    ① 饶宗颐:《想尔注校笺》,《选堂丛书》本第34页。
    ② 《中国救荒史》,上海书店1984年影印版,第12页。
    ③ 《后汉书》卷七一《皇甫嵩传》。
    ① 《资治通鉴》卷五十八《汉纪五十》。
    ② 《晋书》卷一○○《张昌传》。
    ③ 《晋书》卷五十八《周札传》。
    ④ 《晋书》卷一○六《石季龙传》。
    ⑤ 《晋书》卷九十八《桓温传》。
    ⑥ 《晋书》卷八《海西公纪》。
    ⑦ 《晋书》卷一○八《姚兴传》。
    ⑧ 此李洪当为李弘,因避北魏献文帝拓跋弘之讳,故将“弘”改作“洪”。
    ① 《魏书》卷五十一《封救文传》。
    ② 《宋书》卷七十六《王玄谟传》。
    ③ 《南史》卷十三《刘季连传》。
    ④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第262页。
    ⑤ 《老君音诵诫经》,《道藏》第18册第211页。
    ⑥ 《太上洞渊神咒经》,《道藏》,第6册第5页。
    ⑦ 李桂海:《农民战争与宗教的关系》,《文史知识》1985年第9期。
    ⑧ 戴维·格伦斯基:《社会分层》第2版,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第77页。
    ①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道教研究室编:《道教文化面面观》,齐鲁书社1990年版,第70页。
    ② 土地神,这种地方小神初称社、社公,后称土地。约出于六朝的《道要灵祗神鬼品经·社神品》曰:“《老子天地鬼神目录》云:京师社神,天之正臣,左阴右阳,姓黄名崇。本扬州九江历阳人也。秩万石,主天下名山大神,社皆臣从之。河南社神,天帝三光也,左青右白,姓戴名高,本冀州渤海人也。秩万石,主阴阳相运。”见《道藏》第28册385~386页。
    ③ 门神系道教因袭民俗所奉的司门之神。至南北朝,除托名葛洪的《枕中书》将其作为一神(蔡郁垒),列入道教神谱,称之为东方鬼帝(五方鬼帝之一)治桃丘山外,《玄中记》又记云:“今人正朝,作两桃人立门旁。以雄鸡毛置索中、盖追勇也。”历南北朝至唐宋。记载神茶、郁垒者,代不乏人。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曰:“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参见卿希泰:《中国道教》第三编,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第120页。
    ① 《太上感应篇》注引《传》曰:“灶之为神,号曰司命,司人一家良贱之命。过无隐露,纤悉皆言。……月晦日诣天曹白人罪,大者夺纪,小者夺算。一云:灶有三十六神,能转祸为福,除死定生,驱逐妖邪,迁官益禄。”参见《道藏》第27册11页。
    ② 蚕神在民间有蚕女、马头娘、马明王、马明菩萨等多种称呼,为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司蚕桑之神。道教也崇奉蚕神,但称其为“玄名真人”所化。《太上说利益蚕王妙经》云:“有一真人名曰月净,……上自(灵宝)天尊曰:‘今见世间人民苦乐不均,衣无所得,将何救济?’天尊悯其所请,乃遣玄名真人化身为蚕蛾,口吐其丝,与人收什,教其经络机织,裁制为衣。”参见《道藏》第6册249页。
    ③ 寇谦之说:有一位名叫陈子祷的人,与龙王三公主结为夫妇,分别于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和十月十五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兄弟,分掌赐福、赦罪、解厄三事,被称为三元大帝。故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祭祀天官;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祭祀地官;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祭祀水官。人们只要诚心向三元大帝祷求,就可得福、免罪、消灾。参见张承宗、魏向东等著:《中国风俗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第546页。
    ④ 卿希泰:《中国道教》第三编,第36页。
    ⑤ 《笔记小说大观》第23册113页,江苏广陵古籍刻印社1983年版。
    ⑥ 《广弘明集》卷八《二教论》。
    ⑦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道教研究室编:《道教文化面面观》,齐鲁书社1990年版,第83页。
    ⑧ 葛洪《抱朴子内篇.道意》中说:“後有一人姓李名宽,到吴而蜀语,能祝水治病颇愈,於是远近翕然,谓宽为李阿,因共呼之为李八百,而实非也。自公卿以下,莫不云集其门,後转骄贵,不复得常见,宾客但拜其外门而退,其怪异如此。於是避役之吏民,依宽为弟子者恒近千人”。
    ① 《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纪传部》讲:东晋义熙年间“董幼者,海宁人也。兄弟三人,幼最小。早丧父,幼母偏念其多病,不能治家。年十八,谓母曰:幼病困,不可卒愈,徒累二兄,终不得活。欲依道门洒扫,以度一世。母许之。”见《道藏》第22册第754页。
    ②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第556页。
    ③ 李申:《道教本论》,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152-153页。
    ④ 钟国发:《前期天师道史论略》,《中国史研究》1983年2期。
    ① 托马斯·F·奥戴等:《宗教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0页。
    ① 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730页。
    ② 王明:《太平经合校》,第152页。
    ①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一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101页。
    ② 王明:《太平经合校》,第132-133页。
    ③ 王明:《太平经合校》,卷五十六至六十四,第212页。
    ④ 王明:《太平经合校》,第88页。
    ① 王明:《太平经合校》,卷五十六至六十四,第221页。
    ② 《三天内解经》提到“宋帝刘氏是汉之苗宵,恒使与道结缘,宋国有道多亦。”(见《道藏》第28册第415页。)这表明《三天内解经》应是南北朝时的道教经典。
    ③ 《三天内解经》,《道藏》第28册第413页。
    ④ 王明:《太平经合校》卷七十一,第288-289页。
    ① 王明:《太平经合校》卷七十一,第289页。
    ② 《太上老君经律》,《道藏》第18册第218页。
    ③ 王明:《太平经合校》卷九十六,第408页。
    ④ 《大道家令戒》,《道藏》第18册第236页。
    ① 《大道家令戒》,《道藏》第18册第237页。
    ② 《玄都律文》,《道藏》第3册第457页。
    ③ 任继愈:《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43页。
    ④ 陈国符先生《道藏源流考》认为,《道藏》所收《赤松子章历》卷三至卷六所录章表,尚是三张古科。见陈国符:《道藏源流考》第360页。朱越利先生《道经总论》也同意此说。见朱越利:《道经总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57页。
    ⑤ 《赤松子章历》卷一,《道藏》第11册第173页。
    ① 《赤松子章历》卷一,《道藏》第11册第178页。
    ② 曹文柱:《中国社会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132页。
    ③ 《三天内解经》,《道藏》第28册第413页。
    ④ 《三天内解经》,《道藏》第28册第414页。
    ① 马克斯·韦伯:《宗教社会学》,波士顿1963年版,第95页-107页。
    ② 托马斯·F·奥戴等:《宗教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13页。
    ③ 道教的终末论是这样的思想:认为在不久的将来这地上世界将发生大灾,天地崩坏,所有的恶人都要死灭,只有善人—一种民和种臣才得以留存,才可看到在大灾后新的土地上出现的太平之世的圣君。(参见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87页。)
    ④ 参见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87—451页。
    ⑤ 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第455页。
    ①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22页。
    ① 王明:《太平经合校》,卷一至十七,第2页。
    ② 朱越利:《道经总论》,第53页。
    ③ 王明:《太平经合校》卷七十一,第289页。
    ④ 王明:《太平经合校》,第212页。
    ⑤ 《抱朴子内篇·黄白》,见王明:《抱朴子内篇校译》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262页。
    ⑥ 《抱朴子内篇·金丹》,见王明:《抱朴子内篇校译》,第67页。
    ⑦ 《抱朴子内篇·论仙》,见王明:《抱朴子内篇校译》,第18页。
    ⑧ 《抱朴子内篇·对俗》,见王明:《抱朴子内篇校译》,第46页。
    ⑨ 胡孚琛:《魏晋神仙道教》,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33页。
    ① 《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道藏》第24册第670页。
    ② 胡孚琛:《魏晋神仙道教》,第134页。
    ③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192页。
    ④ 以上第一阶至第七阶的神仙名号、座次,参见《真灵位业图》,《道藏》第3册第272-282页。
    ⑤ 《真灵位业图序》,《道藏》第3册第272页。
    ① 《真灵位业图序》,《道藏》第3册第272页。
    ② 《无上密要》,据《续高僧传》卷二《释彦琮传》称北周武帝(宇文邕)平定北齐之后,自缵道书号《无上密要》,故该道经应出于南北朝时期。另见任继愈:《道藏提要》第888页。
    ③ 石衍丰:《道教神仙谱系的演变》,《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辑,第90页。
    ④ 郭武:《论道教神仙体系的结构及其意义》,《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辑,第104页。
    ⑤ 参见《无上密要》卷十七至卷十九,《道藏》第25册第38-47页。
    ⑥ 王明:《中国道教史》序,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第6页。
    ⑦ 《真诰》卷十五,《道藏》第20册第582-583页。
    ① 《真诰》卷十六,《道藏》第20册第586-587页。
    ② 《无上密要》卷八十三,《道藏》第25册第237页。
    ③ 《无上密要》卷八十四,《道藏》第25册第239页。
    ④ 《无上密要》卷八十四,《道藏》第25册第243页.
    ⑤ 《无上密要》卷八十四,《道藏》第25册第244页。
    ⑥ 《无上密要》卷九,《道藏》第25册第26页。
    ⑦ 郭武:《论道教神仙体系的结构及其意义》,《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辑,第103页。
    ⑧ 郭武,《论道教神仙体系的结构及其意义》,《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辑,第110页。
    ① 罗纳德·L·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18-219页。
    ① 就连葛洪自己虽然提倡服食炼养,反对巫祝祈请、符箓禁咒,但在《抱朴子内篇.杂应》中仍研究了包括符箓禁咒、招神劾鬼、断谷辟兵等在内的多种道法,并认为在尚未得到金丹至要之道以前,不可不知这些小术。
    ② 罗纳德.L.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第234页。
    ③ 丁强:《早期道教教职的研究》,2005年,四川大学博士论文,第57页。
    ④ 王青:《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职业教徒的阶层分析》,《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1期。
    ① 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7页。
    ② 王青:《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职业教徒的阶层分析》,《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1期。
    ③ 宫观制度的前身据《广弘明集》卷十二唐释明《决对傅奕废佛僧事并表》称,始自张陵。其云:“李老事周之日,未有玄坛:张陵谋汉之晨,方兴观舍。故后汉帝中,有沛人张除客游蜀土,闻古老相传云:昔汉高祖应二十四气,祭二十四山,遂王有天下。陵不度德,遂构此谋.杀牛祭祀二十四所,置以土坛,戴以草屋,称二十四治。治馆之兴,始乎此也。”而统治者为道士立馆,我们可以上溯到魏武、孙权为道士所立的茅舍、静室。《汉武帝外传》载:“孟节为人质谨不妄言,魏武帝为立茅舍,使领诸方士。”《仙鉴》卷五载:“介琰,……暂过吴,吴主孙权礼之,为琰起静室。”(参见:王青:《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职业教徒的阶层分析》,《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1期。)
    ④ 具体论证参见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169页。
    ⑤ 据记载,刘宋时代即出现了一大批道馆(观)。如陆修静于永明五年(461)在江西庐山建馆(后名简寂馆)。宋明帝刘或于泰始三年(467)在京城建康北郊为陆修静建崇虚观,又于泰始中(465-471)在浙江绍兴为孔灵产建怀仙馆等。萧齐时代,出现了一大批新的道馆.如齐高帝萧道成于剡县为褚伯玉立状平馆,于茅山为薛彪之建金陵馆,于茅山为蒋负刍建宗阳观。齐武帝萧赜永明中(483-493),太守王亮、县令顾撝为李景游建栖真观,齐明帝萧鸾建武五年(498)于茅山为薛彪之建洞天馆等,至梁陈时代,梁武帝萧衍为陶弘景于茅山建朱阳馆,为许灵真于茅山立嗣真观,为天师十二世孙张裕于虞山建招真观。陈武帝为徐师子立崇虚馆等。(参见:王青:《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职业教徒的阶层分析》,《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1期。)
    ⑥ 卿希泰主编《中国道教史》第一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556-557页。
    ⑦ 《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道藏》第9册,第825页。
    ⑧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169页。
    ① 王青:《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职业教徒的阶层分析》,《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1期。
    ② 托马斯·F·奥戴等:《宗教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54-155页。
    ③ 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第22页。
    ① 《陆先生道门科略》,《道藏》第24册第781页。
    ② 《陆先生道门科略》,《道藏》第24册第781页。
    ③ 罗纳德.L.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第224-225页。
    ④ 《三天内解经》中提到“今有奉五斗米道者,又有奉无为旙花之道及佛道,此皆是六天故事,悉已被废,又有奉清水道者,亦非正法。”参见《三天内解经》,《道藏》第28册第415页。
    ⑤ 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57页。
    ⑥ 小林正美在《六朝道教史研究》中提到刘宋以后的南朝天师道中,有一派综合吸收《灵宝经》、《上清经》、《道德经》思想,将三经都尊奉的太极真人作为最高神,形成了天师道三洞派。参见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第454页。
    ⑦ 下层民间道教、上层神仙道教这种分法广见于王明、任继愈、卿希泰、胡孚琛等道教学者的论文和著作中。
    ① 王明:《中国道教史》序,《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3期。
    ② 胡孚琛认为,“魏晋时期,天师道分化为上层士族道教和下层民间道教两个较大的层次”。见胡孚琛:《魏晋神仙道教》,第54页。
    ③ 小林正美在《六朝道教史研究》中说“葛氏道是指江南葛玄、葛洪的道流。该道流之名,福井康顺开始使用”。(参见该书第13页。)实际上这里所说的“葛氏道”涵盖了“灵宝派”。
    ④ 任继愈先生在叙述“魏晋江南民间道教的传播”时,列举的民间道教流派包括于君道、帛家道、李家道、清水道、杜子恭道团、众多被称为“妖贼”的农民起义组织等等,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参见:《中国道教史》第57页。
    ⑤ 据葛洪《神仙传》称,帛家道托始于帛和。《抱朴子·祛惑篇》称帛和懂洽炼术数,帛家道祷祀俗神,行血祭。沛国刘氏、丹阳葛氏、许氏、周氏、晋陵华氏等都曾信奉过帛家道。参见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61-62页。
    ⑥ 杜子恭道团,由五斗米道世家钱塘杜氏家族首创。据《云笈七签》载称用章书符水治病济世,操米户数万。据梁沈约《宋书.自序》称:“初,钱塘杜子恭有道术,东土豪家及京邑贵望并事之为弟子,执再三之敬。”沈约的祖上吴兴士族沈警一家,“累世奉道,并敬事子恭”。会稽山阴豪族孔氏为五斗米道世家,也敬信杜子恭。东晋名流谢安、桓温、王羲之、陆纳、桓冲等均与杜子恭有来往。参见任继愈:《中国道教史》,第122页。
    ⑦ 卿希泰:《中国道教史》(第一卷),第376页。
    ⑧ 胡孚琛:《魏晋神仙道教》,第59页。
    ⑨ 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第455页。
    ①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552页。
    ② 罗纳德·L·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第218页。
    ③ 《抱朴子内篇》卷八《释滞》。
    ① 《宋书》卷八二《周朗传》。
    ① 牟钟鉴、张践著:《中国宗教通史》上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339页。
    ① 黄修明:《汉魏南北朝道教政治化略论》,《历史教学问题》1992年第4期。
    ① 黄修明:《汉魏南北朝道教政治化略论》,《历史教学问题》1992年第4期。
    ② 黄修明:《汉魏南北朝道教政治化略论》,《历史教学问题》1992年第4期。
    ① 王明:《太平经合校》,第576页。
    ② 王明:《太平经合校》,第188页。
    ③ 庄春波、刘春明:《从<太平经>看东汉社会危机和早期道教的产生》,《烟台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④ 王明:《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二,第575页。
    ⑤ 王明:《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四,第618页。
    ① 黄修明:《汉魏南北朝道教政治化略论》,《历史教学问题》1992年第4期。
    ② 程宇宏:《析魏晋南北朝道教基本信仰结构的构成》,《中山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③ 《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十引《太真科》,《道藏》第6册,第966页。
    ④ 刘勰:《灭惑论》,《弘明集》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52页。
    ⑤ 《老君音诵诫经》,《道藏》第18册,第211页。
    ⑥ 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第23页。
    ① 《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一,《道藏》第22册第755页。
    ② 《三国志》卷四六《吴书·孙策传》。
    ③ 《后汉书》卷二十八《桓谭传》。
    ④ 《后汉书》卷五十四《杨秉传》。
    ① 《晋书》卷七十七《何充传》。
    ② 《魏书》卷四十七《卢玄传》。
    ③ 参见李刚:《魏晋南北朝宗教政策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17页。
    ① 王明:《太平经合校》卷五十六至六十四,第219页
    ② 王明:《太平经合校》卷九十八,第445页
    ① 王明:《太平经合校》卷一百一十二,第576页。
    ② 王明:《太平经合校》卷六十七,第247页。
    ③ 王明:《太平经合校》卷一百一十二,第579页。
    ④ 王明:《太平经合校》卷一百一十四,第616页。
    ① 王明:《太平经台校》卷六十七,第242-243页。
    ② 王明:《太平经合校》卷四十七,第144-145页。
    ③ 王明:《太平经合校》卷一百十四,第592页。
    ④ 王明:《太平经合校》卷一百一十二,第576页。
    ① 王明:《太平经合校》,卷六十七,第242页。
    ② 王明:《太平经合校》卷六十七,第246-248页。
    ① 王明:《太平经合校》卷一百二十至一百三十六第七段中,第695页。
    ② 《老君音诵诫经》,《道藏》第18册第214页。
    ③ 李养正:《道教经史论稿》,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第87页。
    ④ 王明:《太平经合校》卷五十六至六十四,第222页。
    ① 王明:《太平经合校》卷五十六至六十四,第222页。又见《正一法文太上外箓仪》,《道藏》第32册第207页。
    ① 《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二,《道藏》第22册第765页。
    ① 《太平广记》卷三十六。
    ② 《太平广记》卷四十九。
    ③ 《老君音诵诫经》,《道藏》第18册第214页。
    ④ 福井康顺等监修,《道教》(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39页。
    ①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51页。
    ② 见英格《宗教的科学研究》(1970年),转引自孙亦平:《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648-649页。
    ③ 庄春波等学者用“总危机”一词来指代东汉末期面临的社会危机。见庄春波、刘春明:《从<太平经>看东汉社会危机和早期道教的产生》,《烟台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④ 王明:《太平经合校》卷一至十七,第3页。
    ⑤ 王明:《太平经合校》卷一一二,第575页。
    ① 王明:《太平经合校》卷一一四,第618页。
    ② 《后汉书》卷二十八《桓谭传》。
    ③ 《后汉书》卷五十四《杨秉传》。
    ④ 李桂海:《农民战争与宗教的关系》,《文史知识》1985年第9期。
    ① 同上。
    ② 刘琳:《论东晋南北朝道教的变革与发展》,《历史研究》1981年第5期。
    ③ 据《太平御览》卷六五九引。
    ④ 该经据任继愈先生《道藏提要》考证,属六朝古道经。见《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61页。
    ⑤ 《洞玄智慧本愿大戒上品经》,《道藏》第6册,第159页。
    ⑥ 《玄都律文·虚无善恶律》,《道藏》第3册,第456页。
    ⑦ 该经据任继愈先生《道藏提要》考证,属六朝时灵宝派之经文。见《道藏提要》,第1120页。
    ⑧ 《明真科》,《道藏》第34册,第383页。
    ① 《玄都律文》,《道藏》第3册,第456页。
    ② 该经据任继愈先生《道藏提要》考证,属六朝时上清派之戒律。见《道藏提要》,第1079页。
    ③ 《洞真智慧观身大戒》,《道藏》第33册第800页。
    ④ 《玄都律文·百药律》及《百病律》,《道藏》第3册第457-459页。
    ⑤ 该经据任继愈先生《道藏提要》考证,约于六朝时已流传,主要供未能立治所之民间道士使用。见《道藏提要》,第983页。
    ⑥ 《正一法文太上外箓仪》,《道藏》第32册第207页。
    ⑦ 《列宁全集》第十卷,第62页。
    ① 《宋书》卷五十四《孔季恭传》。
    ② 《宋书》卷九十二《良吏传》。
    ③ 托马斯.F.奥戴、珍妮特.奥戴.阿维德著:《宗教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155页。
    ① 王明:《太平经合校》卷五十六至六十四第六阙题,第222页。又见《正一法文太上外箓仪》,《道藏》第32册第207页。
    ② 《正一法文太上外箓仪》,《道藏》第32册第207页。
    ③ 胡孚琛:《魏晋前后社会上的巫祝、方士和隐士》,《宗教学研究》1988年第Z1期。
    ④ 陈昌文:《道教人格的社会形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4页。
    ⑤ 参见陈昌文:《道教人格的社会形态》,第83页图9“道教人物涉政事迹统计一览表”。
    ① 《三洞珠囊》卷二,《道藏》第25册第306页。
    ② 《南史》卷七六《隐逸传》。
    ③ 《南史》卷七五《隐逸传》。
    ④ 胡孚琛等:《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79页。
    1.《汉书》,班固撰,中华书局点校本。
    2.《后汉书》,范晔撰,中华书局点校本。
    3.《三国志》,陈寿撰,中华书局点校本。
    4.《晋书》,房玄龄等撰,中华书局点校本。
    5.《魏书》,魏收撰,中华书局点校本。
    6.《北齐书》,李百药撰,中华书局点校本。
    7.《周书》,令狐德棻撰,中华书局点校本。
    8.《北史》,李延寿撰,中华书局点校本。
    9.《宋书》,沈约撰,中华书局点校本。
    10.《南齐书》,萧子显撰,中华书局点校本。
    11.《梁书》,姚思廉撰,中华书局点校本。
    12.《南史》,李延寿撰,中华书局点校本。
    13.《隋书》,魏征等撰,中华书局点校本。
    14.《资治通鉴》,司马光等撰,中华书局点校本。
    15.《通典》,杜佑撰,中华书局1984年版。
    16.《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1963年版。
    17.《太平广记》,(宋)李防等编,汪绍楹点校,中华书局1961年版。
    18.《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和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影印本,1988年版。其中主要征引的有:《历世真仙体道通鉴》,《云笈七签》,《华阳陶隐居内传》,《三洞珠囊》,《三洞群仙录》,《无上秘要》,《老君音诵戒经》,《陆先生道门科略》,《真诰》,《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宿缘经》,《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太上洞玄灵宝本行因缘经》,《洞玄智慧本愿大戒上品经》,《洞玄灵宝斋说光烛戒罚灯祝愿仪》,《汉天师世家》,《太上经戒》,《太上老君经律》,《传授经戒仪注诀》,《正一法文经章官品》,《赤松子章历》,《正一法文天师教诫科经》,《正一法文太上外箓仪》,《太上洞渊神咒经》,《三天内解经》,《玄都律文》,《真灵位业图》,《要修科仪戒律钞》,《洞真智慧观身大戒》等。
    19.《弘明集》,释僧祜编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0.《广弘明集》,释道宣编撰,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21.常璩撰、刘琳校注:《华阳国志》,巴蜀书社1984年版。
    22.葛洪:《神仙传》,湖南艺文书局清光绪二十年刊本。
    23.杨明照:《抱朴子外篇校笺》,中华书局,1991年版。
    24.王明:《抱朴子内篇校译》,中华书局1980年版。
    25.王明:《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版。
    26.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
    27.张万起、刘尚慈:《世说新语译注》,中华书局1998年版。
    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0.《列宁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31.刘豪兴:《社会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32.袁亚愚:《普通社会学教程》,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33.毛寿龙:《政治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34.《社会学概论》编写组:《社会学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5.戴维·格伦斯基:《社会分层》第2版,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36.格尔哈斯.伦斯基:《权力与特权:社会分层的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7.高宣扬:《当代社会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8.贝格尔:《神圣的帏幕——宗教社会学理论之要素》,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39.罗纳德·L·约翰斯通:《社会中的宗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40.托马斯·F·奥戴等:《宗教社会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1.孙尚扬:《宗教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2.包尔丹著,陶飞亚、刘义、钮圣妮译:《宗教的七种理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43.楼宇烈:《哲学、宗教与人文》,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44.孙亦平:《西方宗教学名著提要》,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45.陈荣富:《比较宗教学》,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年版。
    46.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47.吕大吉:《西方宗教学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48.李向平:《信仰、革命与权力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49.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50.马克斯·韦伯:《社会和经济组织理论》,纽约牛律大学出版社1947年版。
    51.马克斯·韦伯:《儒教与道教》,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52.迪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3.秦家懿、孔汉思:《中国宗教与基督教》,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54.林非:《鲁迅著作全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55.卓新平:《西方宗教学研究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56.张志刚:《宗教研究指要》,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7.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库等著:《中国思想通史》第3卷(魏晋南北朝思想),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58.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59.何兹全:《魏晋南北朝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60.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61.赵翼:《廿二史札记》,中国书店1987年影印本。
    62.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版。
    63.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9年版。
    64.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中华书局1983年版。
    65.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66.毛汉光:《中国中古社会史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67.毛汉光:《中国中古政治史论》,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
    68.瞿同祖:《中国封建社会》,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69.熊德基:《六朝史考实》,中华书局2000年版。
    70.曹文柱:《中国社会通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山西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7I.冯尔康:《中国社会的结构》,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72.朱绍侯:《魏晋南北朝土地制度与阶级关系》,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73.高敏:《中国经济通史·魏晋南北朝经济史》(下卷),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74.田余庆:《东晋门阀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75.阎步克:《品位与职位:秦汉魏晋南北朝官阶制度研究》,中华书局2002年版。
    76.杨光辉:《汉唐封爵制度》,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
    77.朱大渭:《六朝史论》,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版。
    78.朱大渭:《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史》,中国社科出版社2005年版。
    79.王威海:《中国户籍制度——历史与政治的分析》,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
    80.许地山:《道教史》(上),上海书店1991年版。
    81.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82.饶宗颐:《老子想尔注校笺》,《选堂丛书》香港自印本1965年版。
    83.王明:《道家与道教思想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84.任继愈:《中国道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85.陈国符:《道藏源流考》,中华书局1985年版。
    86.卿希泰:《中国道教史》,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87.卿希泰:《中国道教》,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
    88.卿希泰:《刍尧集》,巴蜀书社1997年。
    89.李养正:《道教经史论稿》,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
    90.李养正:《道教概说》,中华书局1989年版。
    91.王家祜:《道教论稿》,巴蜀书社1987年版。
    92.牟钟鉴、张践:《中国宗教通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93.牟钟鉴、胡孚琛等:《道教通论——兼论道家学说》,齐鲁书社1991年。
    94.胡孚琛:《魏晋神仙道教》,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95.胡孚琛等:《道学通论——道家、道教、仙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版。
    96.李刚:《魏晋南北朝宗教政策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97.朱越利:《道经总论》,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98.朱越利:《道教学》,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
    99.葛兆光:《屈服史及其他:六朝隋唐道教的思想史研究》,三联书店2003年版。
    100.葛兆光:《道教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01.李申:《道教本论》,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年。
    102.丁培仁:《道教典籍百问》,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6年版。
    103.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所道教研究室编:《道教文化面面观》,齐鲁书社1990年版。
    104.徐兆仁:《道教与超越》,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年版。
    105.(法)索安著,吕鹏志等译:《西方道教研究编年史》,中华书局2002年版。
    106.刘俊文:《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七卷宗教思想专论),中华书局1993年版。
    107.陈耀庭:《道教在海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
    108.张承宗、魏向东等著:《中国风俗通史·魏晋南北朝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109.陈昌文:《道教人格的社会形态》,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年。
    110.谷川道雄:《中国的中世》,载《日本学者研究中国史论著选译》(第二卷),中华书局1993年版。
    111.福井康顺等监修,朱越利等译:《道教》(第一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112.小林正美:《六朝道教史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3.曹文柱,李传军:《二十世纪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历史研究》2002年第5期。
    114.陈寅格:《天师道与滨海地域之关系》,《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15.陈寅格:《崔浩与寇谦之》,《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16.晁福林:《先秦时期爵制的起源与发展》,《河北学刊》1997年第3期。
    117.祝总斌:《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18.高敏:《我国古代的隐士及其对社会的作用》,《社会科学战线》1994年第2期。
    119.汤用彤:《寇谦之的著作与思想》,《历史研究》1961年第5期。
    120.汤其领:《三国时期道教流布探论》,《史学月刊》2004年第12期。
    121.熊德基:《<太平经>的作者和思想及其与黄巾和天师道的关系》,《历史研究》1962年第4期。
    122.陈琳国:《魏晋南北朝政治制度研究》,文津出版社1995年版。
    123.庄春波、刘春明:《从<太平经>看东汉社会危机和早期道教的产生》,《烟台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
    124.胡孚琛:《魏晋前后社会上的巫祝、方士和隐士》,《宗教学研究》1988年第Z1期。
    125.王青:《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职业教徒的阶层分析》,《中国史研究》1997年第1期。
    126.华颐:《陆修静生平与著述考略》,《中国道教》,1988年第3期。
    127.漆泽邦:《孙恩卢循起义浅析》,《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3期。
    128.王旭东:《论道教形成于社会上层》,《湖湘论坛》1991年第5期。
    129.陈耀庭:《道教仪式的结构》,《道家文化研究》第1辑。
    130.郭武:《论道教神仙体系的结构及其意义》,《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辑。
    131.石衍丰:《道教神仙谱系的演变》,《道家文化研究》第七辑。
    132.李桂海:《农民战争与宗教的关系》,《文史知识》1985年第9期。
    133.刘琳:《论东晋南北朝道教的变革与发展》,《历史研究》1981年第5期。
    134.王明:《中国道教史》序,《世界宗教研究》1987年第3期。
    135.王明:《论<太平经>的成书时代和作者》,《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1期。
    136.黄修明:《汉魏南北朝道教政治化略论》,《历史教学问题》1992年第4期。
    137.程宇宏:《析魏晋南北朝道教基本信仰结构的构成》,《中山大学学报》2002年3期。
    138.李小光:《论道教神仙信仰的社会分层》,《宗教学研究》2002年第3期。
    139.霍明琨:《道教的平民神仙》,《中国宗教》2006年第5期。
    140.周勇:《道教与社会分层关系论》,2001年,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41.丁强:《早期道教教职的研究》,2005年,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42.石泰安:《二至七世纪的道教和民间宗教》,《法国汉学》第七辑(宗教史专号)。
    143.梁满仓:《论六朝时期的民间祭祀》,《中国史研究》1991年第3期。
    144.钟国发:《前期天师道史论略》,《中国史研究》1983年2期。
    145.刘泽华:《战国大夫辨析》,《史学集刊》1987年第1期。
    146.张旭华:《萧梁官品、官班制度考略》,《中国史研究》1995年第2期。
    147.田昌五:《对魏晋士族制度的历史考察》,《学术研究》2001年第1期。
    148.陈琳国:《两晋九品中正制与选官制度》,《历史研究》1987年第3期。
    149.陈琳国:《庶族、素族和寒门》,《中国史研究》1984年第1期。
    150.祝总斌:《素族、庶族解》,《北京大学学报》1984年第3期。
    151. Seidel, Anna:Imperial Treasures and Taoist Sacraments, Tantric and Taoist Studies in Honour of R.A. Stein, vol. Ⅱ,M. Strickmann ed. MCB ⅩⅪ, Bruxelles, 1983.
    152. Maspero, Henri:Mythologie de la Chine moderne---La religion populaire etles troes reIigions, Taoism and Chinese Religion.Amherst, Mass.: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1981.
    153. Keightley, David:The Religious Commitment:Shang Theology and the Genesis of Chinese Political Culture, History of Religions, 17.1978.
    154. Schipper, Kristofer M. :Taoist Ritual and Local Cults of the T' ang Dynasty, Tantric and Taoist Studies in Honour of R.A. Stein, vol.Ⅲ, M. Strickmann ed. MCB ⅩⅫ, Bruxelles, 1985.
    155. Rolf A. Stein (石泰安) , "Religious Taoism and Popular Religion from the Second to Seventh Centuries," in Holmes Welch &Anna Seidel ed. Facets of Taoism:essays in Chinese Religion, New Haven&London:Yale University Press, 1979.
    156. Anna Seidel(石秀娜), "Imperial Treasures and Taoist Sacraments——Taoist Roots in the Apocrypha," in M. Strickman, ed.,Tantric and Taoist Studies(Brussels:Institut Belge des Hautes Etudes Chinoises, 1983.
    157.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版。
    158.国家宗教事务局宗教干部培训中心编:《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宗教问题著作选编及讲解》,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159.王雷泉主编:《中国大陆宗教文章索引》(上、下册),东初出版社1995年版。
    160.代继华等:《中国职官管理史稿》,法律出版社1994年版。
    161.孙永都等编:《简明古代职官辞典》,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年版。
    162.任继愈:《道藏提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163.朱越利:《道藏分类解题》,华夏出版社1996年。
    164.胡孚琛:《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