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我国城市民族矛盾纠纷应急预案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共有55个少数民族。目前,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民族之间的交往与交流更加频繁,一方面增进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的了解,但是另一方面却也加大了民族之间发生矛盾纠纷的几率。据近几年统计的数据来看,我国民族矛盾纠纷呈现出逐渐增多的趋势,而城市作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就成为了我国民族矛盾纠纷的主要发生地,因此,研究城市地区民族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解决的途径、预防的措施以及民族矛盾纠纷事件发生以后的应急解决方案也必将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尤其是应急预案的研究。
     在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方案》以后,各地市都制定了本行政区内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其中民族矛盾纠纷作为突发公共事件的一部分有所提及,但是大多是原则性的描述,没有实际可操作性。而且学术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也比较少见。因此,本人以城市民族矛盾纠纷应急预案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制定的关于民族矛盾纠纷应急预案的对比分析,借鉴其他行业应急预案的成功范例,来分析我国现行的民族矛盾纠纷应急预案存在的问题,并试图提出建立城市民族矛盾纠纷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办法,以此来完善我国关于民族矛盾纠纷应急预案的研究。
     本文以城市民族矛盾纠纷应急预案为研究对象,具体分为四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所采用的方法;第一章是新时期我国城市民族矛盾纠纷概述,概述了我国城市少数民族形成的原因以及城市少数民族的特点,随后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介绍了我国城市民族矛盾纠纷的表现形式、特点及其影响。第二章通过对我国现有的城市民族矛盾纠纷应急预案进行分析、整理、对比研究,总结出我国现有的城市民族矛盾纠纷应急预案的运行机制并指出其中的缺陷,为本文以后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提出了建立我国城市民族矛盾纠纷应急预案的整体构想,阐述了建立应急预案的原则和方法,并以此为基础详细论述了应急预案制定的细节,以求使应急预案更具可操作性。在本章的最后,笔者以开封市为例制定了一份城市民族矛盾纠纷应急预案。第四章探索了应急预案实施和完善的方法,提出了应急预案在实施过程中应坚持做到因地制宜、灵活运用、相互配合,要着眼于长效机制,并且对应急预案要定期进行预演和评估,在实践中不断更新和完善。最后是文章的结语,主要对文章研究的创新之处及对研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反思。
China is a unified multi-ethnic country, with a total of55ethnic minorities besides the Han. Now, with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there have been more frequent contacts andexchanges between minorities, which on the one hand, promotes understanding between the variousminorities in China, and on the other hand, increases chances of inter-ethnic contradictions and disputes.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s data in recent years, national contradictions and disputes show a trend of gradualincrease, and the city as a regional politic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enter, has become the major place ofethnic contradictions and disputes. Therefore, research on reasons for ethnic conflicts and disputes arisingfrom urban areas, solutions, preventive measures and emergency solutions after an incident will definitelybecome hot academic research topics, especially studies of contingency plans.
     When the State Council promulgated the "National Public Emergencies Overall Emergency Plan" in2006, all cities have developed emergency plans for disputes in their administrative district, in which ethnicconflicts as part of public emergencies are mentioned. However they are mostly descriptions in principlewithout practical operability. And academic research in this area is also relatively rare. Therefore, we havetargeted at contingency plans for urban ethnic contradictions and disputes and made a comparative analysisof contingency plans for disputes, ethnic conflicts developed by local governments. And drawing onsuccessful examples of the contingency plans of other industries we have analyzed the problems of currentcontingency plans for ethnic conflicts disputes in our country, and tried to put forward approaches offeasibility in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tingency plans for urban ethnic contradictions and disputes in order toimprove research on contingency plans for disputes, ethnic conflicts in our country.
     Targeting at contingency plans for urban ethnic contradictions and disputes, the paper is specifically divided into four chapters: Introduction is about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research significance, researchsituation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used home and abroad; The first chapter is an overview of urban ethniccontradictions and disputes in the new era, outlining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urban minorities andcharacteristics of urban ethnic minorities, followed by the analysis of typical cases, introducing themanifestations of urban ethnic contradictions and disputes,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impact in our country.The second chapter tries to analyze, sort out, and compare our existing contingency plans for urban ethniccontradictions and disputes, summing up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in our existing emergency plans forurban ethnic contradictions and disputes and pointing out the defects, which lays foundation for futureresearch in this paper. The third chapter gives an overall vision of the establishment of contingency plansfor urban ethnic contradictions and disputes in our country, expounds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inestablishing contingency plans, and on that basis, discusses in detail the development of contingency plansin order to make them more operational. At the end of this chapter, the author, taking Kaifeng City as anexample, develops a contingency plan for urban ethnic contradictions and disputes. The fourth chapterexplores implementation and improvement of contingency plans. We believe that, in the implementationprocess, we should adhere to local conditions, make flexible use and cooperate with one another. We mustfocus on long-term mechanism, conduct rehearsals on a regular basis, evaluate, constantly update andimprove contingency plans in practice. Finally comes the conclusion, a reflection of innovations andshortcomings in the study.
引文
①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8月30日。
    ②国务院办公厅: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2007年3月29日。
    ③张劲松:民族关系监测评价模型及其信息处理研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5月。
    ④王慧,阎耀军:信息技术在民族关系危机预警管理中的应用,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月。
    ①王慧,阎耀军:信息技术在民族关系危机预警管理中的应用,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0月。
    ②王萃萃,曹海琴:论边疆民族地区应急预案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经济论丛。
    ①杨建平:我国城市民族状况及发展趋势,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①林钧昌: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民族问题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00-101页。
    ②陈凤林、陈钰:城市化对城市民族工作的影响与对策,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12期。
    ①沈林:关于城市民族工作的几个问题,中国民族报,2010年12月17日。
    ②张时空:城市化对民族发展及民族关系的影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5月。
    ①张时空:城市化对民族发展及民族关系的影响,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5月。
    ①夏邑县委统战部:正确处理民族纠纷,加强民族团结,中州统战,2002年第6期。
    ②胡正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化解涉及民族矛盾纠纷的金钥匙,民族论坛,2005年第12期。
    ①王有星:对我国城市民族关系的若干思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②虎有泽:城市民族工作新思路——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3月。
    ①郑信哲、黄娜:当前我国城市民族问题之探讨,满族研究,2009年第4期。
    ①魏冰:城市化进程中城市民族关系的现状趋势和对策,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12月。
    ①向立文:论档案馆应急预案体系的构建,档案学研究,2010年第3期。
    ②金磊:城市规划与营造建筑安全小气候,现代职业安全,2004年第8期。
    ①匡天峰:德州民族工作长效机制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6月。
    ①张红:我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缺陷及其完善,行政法学研究,2008年3月。
    ①金舒:应对突发事件方法与技巧,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年,第56页。
    ①金舒:应对突发事件方法与技巧,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11年,第57页。
    ①朱瑞志:做好散杂居地区涉及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中国统一战线,2001年第8期。
    ①朱瑞志:做好散杂居地区涉及少数民族的矛盾纠纷的调处工作,中国统一战线,2001年第8期。
    ②鞠健、邵海军:从中苏两国改革的不同结果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政治稳定,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4月。
    ①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2007年8月。
    ①张红:我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缺陷及其完善,行政法学研究,2008年3月。
    ①李宏仓:中国地震灾害应急管理机制研究,长安大学,2010年。
    ①金舒:应对突发事件方法与技巧,国家行政出版社,第62页。
    ①钟开斌,张佳:论应急预案的编制与管理,甘肃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
    ①韦红:如何编制落实应急预案,劳动保护,2008年第9期。
    ①安红玉、苗国英: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的演练,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9月。
    ②安红玉、苗国英:突发性事件应急预案的演练,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9月。
    ①谭燕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有效性评价,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第24期。
    [1]金炳镐:《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2]金炳镐:《民族理论通论》(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
    [3]中共中央统战部:《民族问题文献汇编》,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
    [4]金炳镐:《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理论与实践》,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7年。
    [5]马迎洲:《河南少数民族史稿》,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年9月。
    [6]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年。
    [7]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少数民族事业“十一五”规划》民委,2007。
    [8]孙宏才、田平、王莲芬:《网络层次分析法与决策科学》,国防工业出版社,2011年。
    [9]邱均平、王曰芬等:《文献计量内容分析法》,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8年。
    [10]沈林:《散杂居民族工作概论》,民族出版社,2001年。
    [11]雷振扬:《散杂居民族问题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年。
    [12]宋蜀华、陈克进:《中国民族概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
    [13]徐昕:《纠纷解决与社会和谐》,法律出版社,2006年12月。
    [14]刘小冰:《国家紧急权利制度研究》,法律出版社,2008年11月。
    [15]范愉:《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6月。
    [16]韩大元、莫小川:《应急法治论》,法律出版社,2005年8月。
    [17]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古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1月。
    [18]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
    [19]杨侯第:《散杂居民族工作政策法规选编》,民族出版社,2000年6月。
    [20]杨侯第:《散杂居民族工作概论》,民族出版社,2001年3月。
    [21]杨侯第:《散杂居少数民族工作统计与分析》,民族出版社,2000年3月。
    [22]毛公宁:《民族问题论集》,民族出版社,2001年8月。
    [23]王铁志:《新时期民族政策的理论与实践》,民族出版社,2001年5月。
    [24]计雷:《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3月。
    [25]刘铁民:《应急体系建设和应急预案编制》,企业管理出版社,2004年6月。
    [26]秦启文:《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新华出版社,2004年2月。
    [27]卢涛:《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
    [1]马晓军:《试探河南散杂居回族与汉族的民族关系》,《社科纵横》,2009年第7期。
    [2]王慧、阎耀军:《信息技术在民族关系危机预警管理中的应用》,《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3]孙懿:《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城市和散杂居地区民族关系的影响》,《满族研究》,2002年第2期。
    [4]阿源:《用结果为应急预案立信》,《瞭望》,2007年第42期。
    [5]陈瑜平:《应急预案编写应做到“三个明确”》,《安全与生产》,2005年2月。
    [6]吴宗之、刘茂:《重大事故应急预案分级、分类体系及其基本内容》,《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3年第1期。
    [7]王平:《从族际通婚看武陵地区民族关系的演变》,《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8]童莹、沈再新:《散杂居回族葬俗变迁研究》,《咸宁学院学报》,2010年第7期。
    [9]姜明、侯丽清:《城市中民族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阴山学刊》,2002年第5期。
    [10]罗树杰:《民族利益: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3期。
    [11]唐鸣:《民族矛盾的一般原因和根本原因》,《社会主义研究》,2001年第4期。
    [12]黄群、闵廷均、胥思省:《民族矛盾与文化冲突的二重变奏——由遵义教案引发的思考》,《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9年第2期。
    [13]唐鸣:《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与民族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矛盾的政治原因分析之二》,《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14]马征麟:《浅析散杂居地区汉族与少数民族关系》,《社会科学家》,2001年第2期。
    [15]赵平、刘爱玲:《如何在多民族散杂居地区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3月。
    [16]张斌东:《锦州大显身手的农民协会》,《中国民族》,2001年第11期。
    [17]张勇生:《多民族杂居地区教育发展中的特殊性探究——广西隆林个案研究》,《民族教育研究》2008年第1期。
    [18]杨锐:《论大连地方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发展的策略》,《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19]杨军、黄艳,《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变迁与和谐社会构建》,《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年第1期。
    [20]切排、邓小珍,《肃南裕固族地区多民族和平杂居与发展态势研究》,《新疆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21]吴梦宝、楼跃文:《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开发》,《中国民族》,2004年第11期。
    [22]于海泉、王天真:《散杂居地区民族社会交往研究——以山东省平邑县为例》,《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23]王希辉:《劳动力外流与民族和谐社区构建——以乌江下游小王村为个案》,《铜仁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24]许宪隆:《构建和谐的散杂居民族地区》,《中国民族》,2008年第5期。
    [25]张维平:《关于突发公共事件和预警机制》,《兰州学刊》,2006年第3期。
    [26]朱继林:《应急预案在应对突发事件中的作用》,《吉林水利》,2007年第12期。
    [27]张海龙、李兄飞、董立岩:《应急预案评估方法研究》,《中国安全科学学报》,2009年第7期。
    [28]于瑛英、池宏、高敏刚:《应急预案的综合评估研究》,《中国科技论坛》,2009年第2期。
    [29]张红:《我国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缺陷及其完善》,《行政法学研究》,2008年第3期。
    [30]李红臣、邓云峰、刘艳军:《应急预案的形式化描述》,《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6年第8期。
    [31]邓伟志:《关于社会风险预警机制问题的思考》,《社会科学》,2003年第7期。
    [32]王世彤、毛华斌、窦艳芬:《地方政府及组织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原则分析》,《社会科学家》,2006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