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基于修辞学视角的苏童小说语言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纵观苏童30年的创作,我们发现苏童小说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本文从修辞学视角对苏童小说语言进行解读,探讨苏童小说语言蕴含的价值。
     本文突破了前人研究普遍认为的苏童创作以西方文学为源头的观点,探寻苏童语言对中西文学的交融,认为中国传统文学的熏陶和西方文学技巧的吸收,使苏童语言具有丰厚的文学底蕴。从语境审美的角度看,苏童小说中构建的南方语境是一个想象的世界,他的描写语言蕴藉着浓浓的情思,构筑出独特的物与情,景与情交融的描写语言体系。语言变异是苏童小说语言个性的体现,本文对苏童语言的陌生化及叙事技巧上的创新进行探讨。苏童小说语言的底色是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在传承、弘扬古典的基础上吸收、融化了西方的创作技巧,形成了细腻优雅、富于变幻的语言风格。
It is discovered that Su Tong's novels are in possession of unique linguistic glamour when we trace back his creation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The dissertation focuses on Su Tong's language and discusses his novels' linguistic values from the rhetoric perspective.
     Different from the present view regarding Su Tong's literature creation originates from western literature; it is believed that Su Tong combines both Chinese literature and western literature well. The absorption from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as well as from western literature skills enables Su's access to literary profoundnes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text appreciation, it is the fictional world that is constructed as south context in Su Tong's novels, in which the descriptive language betrays intense sensation, constructs special descriptive linguistic system with combining what one sees and what one feels. Su Tong's unique language is revealed with his linguistic deviance. This dissertation holds the discussion of defamiliarization and innovation in narration techniques. To emphasize, the language in Su Tong's novels is rooted in Chines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Inherited from the classics and absorbed from the western creating skills, his language is exquisite, graceful, and variable in style.
引文
① 苏章:小说家言[J],人民文学,1989(3)
    ① 苏童、林舟:永远的寻找——苏童访谈录[J],花城,1996(1)
    ② 苏童:寻找灯绳[A],汪政、何平:苏童研究资料[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46
    ① 郭明生:试析《妻妾成群》的艺术特色[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1996(1)
    ② 苏童:寻找灯绳[A],汪政、何平:苏童研究资料[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46
    ③ 苏童:红粉《怎么回事》(代跋)[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92:306
    ① 蒲荔子:苏童获第八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杰出作家奖项[N],南方日报,2010.04.07
    ② 李振声:读苏童——限于他1987年的小说[J],上海文论,1988(3)
    ③ 王干、费振钟:苏童:在意象的河流里沉浮[J],上海文学,1988(1)
    ① 摩罗·侍春生:逃遁与陷落——苏童论[J],当代作家评论,1998(2)
    ② 王干:苏童意象[J],花城,1992(6)
    ③ 杨书:血腥的“厌女结”:苏童“红粉意象群”颂莲形象析解[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3(8)
    ④ 林舟:女性生存的悲歌:苏童的三篇女性视角小说解读[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4)
    ⑤ 陈乐:女性难以走出的迷幻花园——论苏童的小说《红粉》[J],文学研究,2006(9)
    ⑥ 张晶晶:论苏童小说女性悲剧命运的依附意识根源[J],盐城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4)
    ⑦ 池永文:论苏童小说中的红粉女性形象[J],文教资料,2006(27)
    ⑧ 张清华:天堂的哀歌——苏童论[J],钟山,2001(1)
    ① 葛红兵: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fJl,社会科学,2003(2)
    ② 朱水涌:叙事迷宫的营造与困境——苏童伤心的舞蹈[J],福建文学,1989(6)
    ③ 张应中:论苏童小说的叙事模式fJl,安徽师大学报,1995(3)
    ④ 张学昕:苏童小说的叙事美学[J],呼兰师专学报,1999(3)
    ⑤ 陈晓明:后新潮小说的叙事变奏[J],上海文学,1989(7)
    ⑥ 陆琳:简论苏童女性小说的新视角[J],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7)
    ⑦ 李丹:苏童小说的叙事策略[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1(2)
    ⑧ 武跃速:转换:走出枫杨树——苏童近作印象[J],当代作家评论,1989(7)
    ⑨ 吴义勤、季进:追寻:历史的与现实的——苏童小说论之二[J],扬州师范学院学报,1992(1)
    ① 王干、费振钟:苏童:在意象的河流里沉浮[J],上海文学,1988(1)
    ②③ 葛红兵: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J],江汉论坛,2000(5)
    ④ 王干:苏童意象[J],花城,1992(6)
    ① 张学昕:“唯美”的叙述——苏童短篇小说论[J],当代作家评论,2004(3)
    ② 张学听:论苏童小说的叙事语言[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9)
    ③ 焦雨虹:苏童小说——唯美主义的当代叙述[J],小说评论,2004(3)
    ④⑤ 王德威:南方的堕落与诱惑[J],读书,1998(3)
    ① 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M],郭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79
    ② 海德格尔:关于人道主义的信[M],上海:三联书店,1996:358
    ① 赵卫东:新时期以来小说语言革新的几个特点[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
    ② 余华:余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432
    ③④ 苏童、林舟:永远的寻找——苏童访谈录[J],花城,1996(1)
    ① 苏童、林舟:永远的寻找——苏童访谈录[J],花城,1996(1)
    ② 林舟:中国当代作家访谈[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8:81
    ③ 苏童:寻找灯绳[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145
    ④ 苏童、林舟:永远的寻找——苏童访谈录[J],花城,1996(1)
    ⑤ 苏童:寻找灯绳[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35
    ① 苏童、林舟:永远的寻找——苏童访谈录[J],花城,1996(1)
    ② 苏童、王宏图:苏童王宏图对话录[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80
    ① 孙郁:文体的隐秘[J],当代作家评论,2004(3)
    ② 苏童,林舟:永远的寻找——苏童访谈录[J],花城,1996(1)
    ③ 张学听:唯美的叙述——苏童短篇小说论[J],当代作家评论,2004(3)
    ① 苏童,林舟:永远的寻找——苏童访谈录[J],花城,1996(1)
    ② 苏童:纸上的美女——苏童随笔选[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58
    ③ 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下卷)[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85
    ④ 苏童,林舟:永远的寻找——苏童访谈录[J],花城,1996(1)
    ⑤ 苏童:苏童创作自述[J],小说评论,2004(2)
    ① 葛红兵: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J],社会科学,2003(2)
    ② 刘师培:刘师培全集[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545
    ③ 吴雪丽:苏童小说论[D],北京师范大学,2007:60
    ④ 苏童、王宏图:苏童王宏图对话录[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180
    ① 王干:苏童叶兆言异同论[J],上海文学,1992(5)
    ①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17
    ② 祝敏青:文学言语的多维空间[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18
    ③ 王德威:南方的堕落与诱惑[J],读书,1998(4)
    ① 苏童:世界两侧[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5
    ②③ 苏童、王宏图:苏童王宏图对话录[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109、95
    ① 苏童:南方的堕落[M],合肥:黄山书社,2010:3
    ① 苏童:寻找灯绳[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155
    ① 苏童、周新民:打开人性的皱折——苏童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4(2)
    ① 张学昕:南方想象的诗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39
    ① 苏童、王宏图:苏童王宏图对话录[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80
    ① 苏童:寻找灯绳[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17
    ① 苏童、王宏图:苏童王宏图对话录[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13
    ① 陈晓明:无边的挑战[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3:141
    ② 祝敏青:小说辞章学[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233
    ① 陈铭:意与境——中国古典诗词美学三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33
    ② 苏童、周新民:打开人性的皱着——苏童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4(2)
    ① 苏童:南方的堕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75
    ① 苏童:蛇为什么会飞[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276
    ① 苏童、周新民:打开人性的皱折——苏童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4(2)
    ② 王一川:汉语形象美学引论[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131
    ① 王干:苏童意象[J],花城,1992(2)
    ①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M],高长荣译,北京:北京十月出版社,1984:194
    ① (法)茨维坦.托多洛夫:俄苏形式主义论文[M],蔡鸿滨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65
    ② 余华:我是否相信自己——余华随笔选[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167
    ① 王一川:汉语形象与现代性情结[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04:
    ① 高辛勇:修辞学与文学阅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14—15
    ① 姜广平、苏童:“留神听着这个世界的动静”——与苏童对话[J],莽原,2003(1)
    ① 吴晓:意象符号与情感空间—诗学新解[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58—68
    ② (德)爱娃·海勒:色彩的文化[M],吴彤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85:311
    ① 德拉克罗瓦:论美术家[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311
    ② 韩子勇:苏童:南方的植物[J],小说评论,1992(4)
    ① (法)莫罗:谈色彩[J],美术译丛,1980(2)
    ② 苏童、王宏图:苏童王宏图对话录[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135
    ① 王德威:南方的堕落与诱惑[J],读书,1998(4)
    ① 罗刚:叙事学导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197—198
    ①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19
    ② 苏童:苏童散文[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3
    ① 苏童、周新民:打开人性的皱折——苏童访谈录[J],小说评论,2004(2)
    ② 苏童、林舟:永远的寻找——苏童访谈录[J],花城,1996(54)
    《苏童文集·少年血》,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苏童文集·世界两侧》,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苏童文集·婚姻即景》,江苏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
    《苏童文集·末代爱情》,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苏童文集·后宫》,江苏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
    《苏童文集·米》,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苏童文集·蝴蝶与棋》,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
    《苏童文集·水鬼手册》,江苏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刺青时代》,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城北地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神女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骑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向日葵》,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训子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罂粟之家》,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妻妾成群》,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红粉》,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菩萨蛮》,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武则天》,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我的帝王生涯》,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米》,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碎瓦》,江苏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纸上的美女》,人民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枫杨树山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妇女乐园》,浙江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像天使一样美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一个礼拜天的早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你丈夫是干什么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蛇为什么会飞》,台北一方出版公司,2002年版
    《桥上的疯妈妈》,春风文艺出版社,2005年版
    《碧奴》,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河岸》,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1.[俄]巴赫金:《巴赫金全集·小说理论》,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2.[法]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荷]米克·巴尔:《叙事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4.[捷]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5.[美]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6.[美]布龙菲尔德:《语言论》,袁家骅等译,北京:商务印书局,1980
    7.[美]布斯,W.C.:《小说修辞学》,华明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8.[美]戴卫·赫尔曼:《新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9.[美]尼尔·史密斯、达埃德尔·威尔逊:《现代语言学》,李谷城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
    10.[美]韦恩·布斯:《小说修辞学》,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
    11.[美]希利斯·米勒:《解读叙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2.[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3.[瑞]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高名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14.[英]华莱士·马丁:《当代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5.蔡宗阳:《应用修辞学》,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1
    16.陈光磊:《修辞论稿》,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17.陈满铭:《辞章学十论》,台北:里仁书局,2006
    18.陈满铭:《篇章辞章学》(上、下),福州:海风出版社,2005
    19.陈平原:《中国小说叙述模式的转变》,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0.陈思和:《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1.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
    22.陈晓明:《无边的挑战》,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3.费振钟:《江南士风与江苏文学》,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24.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陈望道修辞学论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
    25.高名凯、石安石:《语言学概论》,北京:中华书局,1963
    26.高小康:《中国古代叙事观念与意识形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7.格非:《小说叙事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8.洪子城:《问题与方法》,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2
    29.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0.胡建玲主编:《中国新时期小说研究资料》(三卷本),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31.金健人:《小说结构美学》,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7
    32.刘士林:《西州在何处》,北京:东方出版社,2005
    33.刘士林、万宇:《江南的两张面孔》,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1995
    34.骆小所:《现代修辞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35.倪宝元:《汉语修辞新篇章》,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36.孔范今、施战军主编:《苏童研究资料》,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37.孔范今、施战军主编:《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研究资料》(三卷本),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38.老舍:《语言与风格》,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
    39.黎运汉:《现代汉语语体修辞学》,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
    40.黎运汉、盛永生:《汉语修辞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41.黎运汉、张维耿:《现代汉语修辞学》,香港:商务印书馆,1986
    42.林建法、乔阳主编:《中国当代作家面面观》(上、下),·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
    43.鲁枢元:《超越语言——文学言语学刍议》,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4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1
    45.罗钢:《叙事学导论》,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
    46.蒲安迪:《中国叙事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47.仇小屏:《篇章意象学》,台北:文津出版社,2006
    48.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9.苏童、王宏图:《苏童王宏图对话录》,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
    50.谭学纯、唐跃、朱玲:《接受修辞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
    51.童山东:《修辞学的理论与方法》,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52.王德春:《现代语言学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63
    53.王德春:《修辞学探索》,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54.王德春、陈晨:《现代修辞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5.王德威:《当代小说二十家》,北京:北京三联书店,2006
    56.王庆生:《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7.王铁仙、杨剑龙等:《新时期文学二十年》,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58.王希杰:《汉语修辞学》,北京:北京出版社,1983
    59.王晓明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3
    60.王一川:《中国形象诗学》,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8
    61.王之望:《文学风格论》,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86
    62.吴功正:《小说美学》,苏州: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
    63.吴礼权:《现代汉语修辞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64.吴礼权:《修辞心理学》,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2
    65.夏之放:《文学意象学》,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
    66.刑福义:《文化语言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67.许志英、丁帆:《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
    68.张德明:《语言风格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69.张春荣:《修辞新思维》,台北:万卷楼图书股份有限公司,2001
    70.章培值、骆玉明主编:《中国文学史》,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71.张寿康:《文章学导论》,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5
    72.张寿康:《文章学概论》,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
    73.张学军:《中国当代小说流派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6
    74.吴秀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
    75.杨义:《中国叙事学》,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76.姚亚平:《当代中国修辞学》,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
    77.易蒲、李金苓:《汉语修辞学史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78.殷国明:《小说艺术的现在与未来》,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
    79.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80.曾毅平、刘凤玲:《修辞·语体·风格》,香港:香港文化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2000
    81.张炼强:《修辞论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82.郑颐寿:《比较修辞》,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
    83.郑颐寿:《辞章学发凡》,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5
    84.郑颐寿:《辞章学概论》,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
    85.郑颐寿:《海峡两岸教授博士辞章学丛书》,福州:海风出版社,2005
    86.郑颐寿:《论文艺修辞学》,《修辞学论文集》第二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 社,1984
    87.郑颐寿:《言语修养》,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88.郑颐寿主编:《文艺修辞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
    89.郑颐寿、陈满铭:《大学辞章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90.郑颐寿、林承璋主编:《新编修辞学》,厦门:鹭江出版社,1987
    91.郑颐寿、林大础、林华东、祝敏青、蒋有经:《辞章学论文集》(上、下),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0
    92.郑颐寿、潘晓东:《语文名篇修改艺术》(上、下),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7
    93.郑颐寿、诸定耕:《中国文学语言艺术大辞典》,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
    94.郑颐寿、祝敏青:《文章修改艺术——言语艺术示范》,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2
    95.郑远汉:《修辞风格研究》,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96.郑远汉:《言语风格学》,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97.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98.郑子瑜、宗廷虎主编:《中国修辞学通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
    99.郑子瑜、宗廷虎、陈光磊:《中国修辞学通史》,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9
    100.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学论文选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
    101.祝敏青:《文学言语的多维空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102.祝敏青:《小说辞章学》,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0
    103.祝敏青:《语言学通论》,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4
    104.宗廷虎、邓明以、李熙宗、李金苓:《修辞新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8
    1、陈思和,《民间的还原——文革后文学史某种走向的解释》,《文艺争鸣》,1994年第1期
    2、陈晓明,《历史颓败的寓言——当代小说中的“后历史主义”倾向》,《钟山》,1991年第3期
    3、陈晓明,《空缺与重复:格非的叙事策略》,《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5期
    4、陈晓明,《无望的救赎——论先锋派从形式向历史的转化》,《花城》,1992年第2期
    5、蔡翔,《九十年代小说和它的想象方式》,《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1期
    6、冯爱琳,《突围与陷落——论苏童小说的孤独意识》,《当代文坛》,2000年第1期
    7、方克强,《孙甘露与小说文体实脸》,《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第4期
    8、格非,《中国小说与叙事传统》,《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2期
    9、葛红兵,《苏童的意象主义写作》,《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10、郜元宝,《匮乏时代的精神凭吊者——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印象》,《文学评论》,1995年第3期
    11、胡河清,《论格非、苏童、余华与术数文化》,《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5期
    12、洪治纲,《先锋:自由的迷津——论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先锋小说所面临的六大障碍》,《小说选刊》2002年第12期
    13、黄子平,《命运三部曲:<家>与“家”与“家中人”》,《读书》,1991年第12期
    14、季进、吴义勤,《文体:实脸与操作——苏童小说论之一》,《当代作家评论》,1990年第1期
    15、焦雨虹,《苏童小说:唯美主义的当代叙述》,《小说评论》,2004年第3期
    16、李其纲,《苏童放飞的姐妹鸟》,《文学评论》,1989年第3期
    17、李学武,《海峡两岸:成长的三个关键词——论苏童、白先勇小说中的成长主题》,《名作欣赏》,2004年第7期
    18、李遇春,《病态社会的病相报告——评苏童的长篇小说<蛇为什么会飞>》,《小说评论》,2004年第3期
    19、林舟,《女性生存的悲歌——苏童的三篇女性视角小说解读》,《当代文坛》,1993年第4期
    20、摩罗、侍春生,《逃遁与陷落——苏童论》,《当代作家评论》,1998年第2期
    21、南帆,《历史叙事:长篇小说的坐标》,《文学评论》,1999年第3期
    22、南帆,《再叙事:先锋小说的境地》,《文学评论》,1993年第1期
    23、苏童,《苏童创作自述》,《小说评论》,2004年第2期
    24、苏童、林舟,《永远的寻找》,《花城》,1996年第1期。
    25、施战军,《先锋写作:方位调整与精神再生》,《文艺研究》,2000年第6期。
    26、王爱松,《当代名作家的创作危机》,《文学评论》,2005年第1期。
    27、王德威,《南方的堕落与诱惑》,《读书》,1998年第4期
    28、王干、费振钟,《苏童:在意象的河流里沉浮》,《上海文学》,1988年第1期。
    29、王干,《苏童意象》,《花城》,1992年第6期。
    30、王海燕,《苏童论》,《安庆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31、王卫红,《面对历史的凭吊与对话——评苏童的新历史小说》,《山东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32、王炎,《成长教育小说的日常时间性》,《外国文学评论》,2005年第1期。、
    33、吴义勤,《新潮小说与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的未来》,《时代文学》,1997年第1期,
    34、吴义勤,《极端的代价——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新潮小说观念革命之反思》,《花城》,200年第6期。
    35、汪云霞,《<桑园留念>:苏童的经典》,《江汉论坛》,2000第5期。
    36、王岳川,《重写文学史与新历史精神》,《当代作家评论》,1996年第6期。
    37、汪政、晓华,《互补的青年意识——与苏童有关和无关的》,《读书》,1998年第7、8期。
    38、许宁,《论苏童小说的女性文化内涵》,《学习与探索》,2604年第5期。
    39、谢有顺,《历史时代的终结:回到当代——论先锋小说的转型》,《当代作家评论》,1994年第2期。
    40、杨春,《重归还是拆解——论苏童小说的历史追忆》,《河北学刊》,1997年第4期。
    41、余华,《虚伪的作品》,《上海文论》,1989年第5期。
    42、杨义,《中国古典小说的叙事原则》,《河南大学学报》,2004年第9期。
    43、杨扬,《先锋文学、先锋批评在当代》,《东方》,1995年第6期。
    44、钟本康,《两级交流的叙述形式一苏童<米>的“中间小说”特性》,《当代作家评论》,1992年第3期。
    45、张清华,《十年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回顾》,《钟山》,1998年第4期。
    46、周新民,《生命意识的逃遁——苏童小说中历史与个人关系》,《小说评论》,2004年第2期。
    47、张业松,《魅力之源——重读苏童》,《上海文学》,1992年第10期。
    48、周新民、苏童,《打开人性的皱折》,《小说评论》,2004年第2期
    49、张学听,《人文情怀的注入与女性意识的凸出——苏童小说女性形象的塑造》,《佳木斯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
    50、张学听,《论苏童的小说创作》,《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
    51、张学听,《苏童小说的叙事美学》,《呼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3期
    52、张学听,《“唯美”的叙述——苏童短篇小说论》,《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3期.
    53、张新颖,《重返80年代:先锋小说和文学的青春》,《南方文坛》,2004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