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哲学”大众化运动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本文根据大量的原始报刊书籍资料,参照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和政治社会背景,对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新哲学大众化运动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进程进行了详实的梳理和评论。
     所谓“新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间的代称。所谓“新哲学大众化运动”,是指从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开始,在中共中央文委直接领导下,以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为组织机构,社联成员艾思奇、沈志远等作为核心骨干力量,带动一系列进步知识分子发起并推动的一场以大众化、通俗化为特征的,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思想运动,这场运动在抗战中和建国后一直持续进行。1958年开始的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运动是整个新哲学大众化运动的最后一个高潮。该运动随着文化大革命的兴起而结束于20世纪60年代。
     这场运动的发生,有其深刻的历史和学理因素。1927年之后,国民党背叛革命,镇压共产党,并在全国上下推行国民党唯心哲学。此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处于革命的低潮期,工人运动由盛而衰,武装革命遭遇挫折。中共六届二中全会的《宣传决议案》确定了宣传工作中的大众化路线,向大众展开意识形态宣传,准备迎接革命高潮。而此时的苏联哲学界经过几次斗争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新体系,中国的学术界在此前唯物史观传播的基础上,吸纳了这个体系形成了唯物辩证法的研究热潮。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的要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脉络在中国共产党需要向大众展开意识形态宣传的时候汇集起来,终于形成一股新哲学大众化运动的潮流,冲破了国民党唯心哲学的围追堵截。
     中共中央文委领导下的中国社联是这场运动的主要发起组织,而艾思奇对推动这场运动走向第一个高潮的贡献最大。在社联时期,主要的代表人物还有张如心、陈唯实、沈志远、李平心、胡绳、冯定等人。这一时期产生了《大众哲学》、《通俗辩证法讲话》等一批影响巨大的大众哲学作品。随后,日寇开始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形势的变化迫使大众新哲们离开上海,走向全国,并迎来了这个运动的第二个高潮。抗战时期的新哲学大众化运动,沿着“社联”时期的道路继续前进,涌现了一批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新人和反映这个时代背景的新作,比如胡绳的《辩证法唯物论入门》,葛名中的《科学的哲学》等。抗战结束后,中国的主要矛盾又从中外民族矛盾回复到阶级矛盾。新哲学作为工农大众的革命斗争的精神武器,依然需要发挥重大作用。原有的大众化哲学著作仍然在翻印重版,而新的作品也层出不穷。第三个高潮中的新作更注重新哲学的实际应用,突出了思想方法论和人生观等方面。到了1958年,全国上下掀起了工农兵学哲学用哲学运动的新高潮,最终导致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作为一个社会运动的结束。
     这场运动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学界、政坛走到普通大众的生活中,改造了几代人的思想意识形态,为社会主义的革命和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除弁言外,正文共有八章:第一章“导论”,回顾了国内外的研究,确定本文的研究思路;第二章“正名”,辨析了已有的术语,阐释了“新哲学大众化运动”的名和义;第三章“历史背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分析新哲学大众化运动之所以兴起的外因;第四章“思想渊源”,从哲学史和思想史的角度分析新哲学大众化运动之所以兴起的内因;第五至七章分别是“第一个高潮:社联时期”、“第二个高潮:抗战中”和“第三个高潮:新中国成立前后”,详细解析了每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作品和特征;第八章“结论”,总结了经验教训,阐发了这场运动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引文
缪柏平著:《艾思奇哲学道路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①黄楠森、庄福龄、林利等编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6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257页。
    ②徐素华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史》,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09页。
    ③徐素华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应用形态前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④李其驹、王炯华、张耀先等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从清末民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55-383页。
    ⑤付婷著:《陈唯实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传播:以20世纪30年代为中心》,中山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①彼埃尔:《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复旦大学学报》,1947年第3期。
    ② O. Briere, S. J. Fifty Years of Chinese Philosophy,1898-1950.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Lawrence G. Thompson. New York:Macmillan,1956.
    ③ Ignatius J. H. Ts'ao. Ai Ssu-ch'i:The Apostle of Chinese Communism. Part One:His Life and Works. Studies in Soviet Thought, Vol.12, No.1 (Mar.,1972), pp.2-36.
    ④ Ignatius J. H. Ts'aoSource. Ai Ssu-Ch'i's Philosophy. Part Two:Dialectical Materialism. Studies in Soviet Thought, Vol.12, No.3 (Sep.,1972), pp.231-244.
    ⑤ Werner Meissner.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in China:the Controversy over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in 1930s. English translation, Stanford, Californi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German in 1986 by Wilhelm Fink Verlag, Munich, as Philosophie und Politik in China:Die Kontroverse uber den dialektischen Materialismus in den dreissiger Jahren. Originating publisher of English Edition:C. Hurst & Co. (Publishers) Ltd., London.
    ⑥ Joshua A.Fogel. Ai Ssu-ch'i's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xism. Harvard Contemporary China Series:4. Cambridge, Massachusetts,1987.
    ⑦ Terry Bodenhorn. Ai Siqi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Identity,1935-1936. Modern China.1997 vol.23. Pp. 275-297.
    ① Chenshan Tian. Chinese Dialectics:From Yijing To Marxism. Lanham:Lexington Books.2004.另有中译本:田辰山著:《中国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萧延中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① Nick Knight.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From Qu Oiubai to Mao Zedong,1923-1945. Amsterdam:Springer. 2005.
    ①参看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10-211页。
    ①今天多数以“新哲学”为题的论文中的“新哲学”都可以替换成“新的哲学”,这不属于本文所要讨论的对象。
    ①春明书店编辑部政治常识编委会编:《新哲学通俗题解》,上海:春明书店,1951年版,第1页。
    ①[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35页。
    ②[德]马克思:《马克思致约瑟夫·狄慈根》,《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535页。
    ①平心:《平心序》,黄特著《新哲学谈话》,上海:新人出版社,1940年版。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②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③参看北京大学中文系张颐武教授的评论文章《“大众”的复杂》,载《中关村》2010年10月第89期,第100页。
    ④沈壮海:《多质的大众与共享的价值——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
    ⑤[德]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95页。
    ①[德]马克思:《1848年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6页。
    ② [俄]列宁:《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列宁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页。
    ①郭沫若:《新兴大众文艺的认识》,《大众文艺》1930年第2卷第3期,第631页。
    ②郭沫若:《新兴大众文艺的认识》,《大众文艺》1930年第2卷第3期,第632页。
    ③郭沫若等:《我希望于大众文艺的》,《大众文艺》1930年第2卷第4期,第999页。
    ④沈端先:《所谓“大众化”的问题》,《大众文艺》1930年第2卷第3期,第629页。
    ⑤冯乃超:《大众化的问题》,《大众文艺》1930年第2卷第3期,第634页。
    ⑥郭沫若等:《我希望于大众文艺的》,《大众文艺》1930年第2卷第4期,第999页。
    ①郭沫若等:《我希望于大众文艺的》,《大众文艺》1930年第2卷第4期.第992页。
    ②郭沫若等:《我希望于大众文艺的》,《大众文艺》1930年第2卷第4期,第997-8页。
    ③王独清:《要制作大众化的文艺》.《大众文艺》1930年第2卷第3期,第638页。
    ④郑伯奇:《关于文学大众化的问题》,《大众文艺》1930年第2卷第3期,第637页。
    ⑤陶晶荪:《大众化文艺》,《大众文艺》1930年第2卷第3期,第633页。
    ⑥陶晶荪:《文学大众化问题征文》,《北斗》1932年第2卷第3-4期合刊,第452页。
    ①毕云程:《大众的人生观》,《大众生活》1935年11月16日创刊号,第3页。
    ②毕云程(1891-1971),浙江海盐澉浦镇人。早年曾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纸版管理员。曾长期从事棉纱业。二十年代起始用“新生”笔名为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写稿,后任生活书店总经理。解放后筹建韬奋纪念馆,任韬奋纪念馆馆长。为上海市第四届政协委员。
    ③维特根斯坦发现并解释了这样一种有趣的现象:尽管下棋、打牌、赛球、奥林匹克比赛等活动都称为游戏(games),但是它们并没有一组共同的特征(比如:比赛方式、决定胜负的方式等等),它们之间只是存在着部分地重叠、交叉的相似性。就像同一家族的成员在体形、相貌、眼睛颜色、步态、气质等方面部分地重叠、交叉相似一样。这就是所谓的家族相似性(family resemblances)。参见L. Wittgenstein.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translated by G. E. M. Ansoombe, Basil Blackwell.1958. Pp.31-32。
    ④参看陶行知,《大众读书谈》,载李公朴主编《读书与写作》,读书生活出版社,1936年版。文中列举的“大众”有“卖报孩子、小农人、女工、识字农人、送花车夫、小车上流动工学团”等。
    ⑤秀立:《理论大众化问题》,《清华周刊》1936年第44卷第3期,第54页。
    ①郑伯奇:《关于文学大众化的问题》,《大众文艺》1930年第2卷第3期,第636-7页。
    ②中央档案馆编:《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告全党党员书》,《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279-280页。
    ③平生著:《新哲学读本》,上海:珠林书店,1940年版,第121页。
    ①另一版本译为“广大劳苦群众”。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②[德]克·蔡特金:《列宁印象记·列宁论文化》,马清槐译,北京:三联书店,1954年第1版,第13页。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③“纳普”是世界语Nippona Aritista Proleta Federatio(全日本无产阶级艺术联盟)头一个字母的约音。它成立于1928年4月,相当于中国的“左联”
    ①日本无产阶级作家联盟中央委员会:《关于文艺大众化的决议》,《战旗》1930年7月。
    ②[日]中村新太郎著:《日本近代文学史话》,卞立强、俊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386页。
    ③艾思奇著:《大众哲学》(第四版),《艾思奇全书》(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99页。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④艾思奇著:《大众哲学》(第四版),《艾思奇全书》(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67页。 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①艾思奇著:《大众哲学》(第四版),《艾思奇全书》(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86页。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②艾思奇著:《大众哲学》(第四版),《艾思奇全书》(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88页。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③陈唯实著:《新哲学体系讲话》,上海:作家书店,1937年版,第10页
    ④平生著:《新哲学读本》,上海:珠林书店,1940年版,序第2页。
    ①原文如此,此处当为倒文,应作“里,”。
    ②黄特著:《新哲学谈话》,上海:新人出版社,1940年版,第13页。
    ③ Nick Knight.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 From Qu Qiubai to Mao Zedong,1923-1945. Amsterdam:Springer. 2005. Pp.xi,9,14,45,91,94,95,98,101,108,129,144,195,198,203,208,211,212,213,219,
    ①英文的解释更加准确:to spread information, knowledge, etc. so that it reaches many people,即散布信息、知识等,使之达于更多的人。此据[英]霍恩比著:《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王玉章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②[苏]西洛可夫、爱森堡等著:《辩证法唯物论教程》,李达,雷仲坚译,上海:笔耕堂书店,1932年初版。
    ③ Nick Knight.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From Qu Qiubai to Mao Zedong,1923-1945. Amsterdam:Springer. 2005. Pp.76.
    ④ Chenshan Tian. Chinese Dialectics:From Yijing To Marxism. Lanham:Lexington Books.2004. Pp.107.
    ③[美]田辰山著:《中国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萧延中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96页。
    ④[英]霍恩比著:《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王玉章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⑦ 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4th edition(美国传统英语词典,第4版).Orlando: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2004. Semantic Map,这是最近语言学界用以描述词汇以及语法的认知概念意义的一个理论工具。
    ①麦克昂:《普罗文艺的大众化》,《艺术》1930年第1期。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①华蒂:《文学大众化问题征文》,《北斗》1931年第2卷第3-4期合刊。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①平心:《平心序》,黄特著《新哲学谈话》,上海:新人出版社,1940年版。
    ①艾思奇著:《大众哲学》(第4版),《艾思奇全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重排版,第440-443页。原书第4版由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1935年出版。
    ②平生著:《新哲学读本》,上海:珠林书店,1940年版,第1页。
    ①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851页。
    ②徐素华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应用、形态、前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事:《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①参看《宣传工作决议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
    ②平心:《平心序》,黄特著《新哲学谈话》,上海:新人出版社,1940年版。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①陈唯实著:《新哲学体系讲话》,上海:作家书店,1937年版,第9页。
    ②参看夏征农:《那些什么给大众读》,署名“征农”,载于李公朴主编《读书与写作》,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1936年版。
    ③林焕平:《灵魂的探照灯》,1987年6月30日《新民晚报》。着重号为笔者所加。林焕平教授是著名的左联老作家、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文学史研究家、翻译家,开创了广西师大中文系的学术传统。
    ④参看任美衡:《论林焕平文艺论文的思想精神》,《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1期。
    ①黄楠森、庄福龄、林利等编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6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257页。
    ②徐素华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史》,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09、110页。
    ③田辰山著:《中国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萧延中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④刘艳:《20世纪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内蒙古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⑤胡为雄、赵文丹:《20世纪30-4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以艾思奇、胡绳、陈唯实为例》,《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
    ⑥侯松涛:《十年内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5期。
    ⑦孙谦:《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策略》,《安徽史学》2010年第5期。
    ⑧徐素华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应用、形态、前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
    ⑨杨河、胡海涛、张炳奎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入和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①徐素华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史》,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09页。
    ①赵德志、王本浩著:《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七十年》,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05页。这个名词可以在以后有更广泛的所指。
    ②丁祖豪、郭庆堂、张晓华编著:《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00页。
    ③王玉平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理论嬗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15页。
    ④徐素华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应用、形态、前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第47页。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①因为本节都在详细论证“新哲学大众化运动”,所以这里作为小结,笔者就不打算按照大型辞书的百科词条的编写方法,而是按照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对各学科名词定义审定的指导原则来拟定。
    ①参看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第1卷),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第478页。
    ②参看李新等:《中华民国史》第3编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392-397页。
    ①冯玉祥著:《我所认识的蒋介石》,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4页。
    ②[美]布赖恩·克罗泽著:《蒋介石传》,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62页。
    ①戴季陶:《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2卷),蔡尚思,朱维铮主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08-609页。
    ②戴季陶:《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2卷),蔡尚思,朱维铮主编,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584页。
    ③瞿秋白:《中国国民革命与戴季陶主义》,《瞿秋白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181页。
    ④萨孟武:《民生史观》,《新生命》1卷5号,1928年5月1日。
    ①苏渊雷:《民生哲学引义》,重庆: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
    ②陈立夫:《三民主义的中正论》,天津《大公报》1931年8月28-29日。
    ③陈立夫:《唯生论的人生观和社会观》,《进展月刊》2卷2期,1933年2月。
    ④陈立夫:《民族生存的原动力》,《北洋理工季刊》1卷1期,1933年2月。
    ⑤陈立夫:《唯生论的新伦理观》,《新中华》1卷12期,1933年12月。
    ⑥陈立夫:《生命的动力——诚》,《京沪杭甬铁路日刊》143-145期,1934年12月4日至5日。
    ①黄楠森、庄福龄、林利等编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6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563页。
    ②黄文山:《唯生论的历史观——民生史观论究》,上海:正中书局,1936年版。
    ③张铁君:《唯生论与唯物论》,贵阳:贵州唯生学会,1939年版。
    ④张铁君:《唯生论的方法论》,贵阳:贵州全省各界抗敌后援会三民主义学会,1938年版。
    ⑤何行之:《唯生论哲学理论之基础》,上海:正中书局,1935年版。
    ⑥蒋静一:《唯生论政治学体系》,南京:政治通讯月刊社,1935年版。
    ⑦蒋静一编:《唯生论文选》,南京:政治通讯月刊社,1937年版。
    ⑧任觉五:《唯生论与民生史观》,南京:拔提书店,1934年版。
    ⑨詹竞烈:《唯生论与民生史观》,广州:中南印刷所,1947年版。
    ⑩段麟郊:《唯生论辩证法》,《中华季刊》第2卷第3期,武昌:中华大学发行。
    11祥芝:《唯心论唯物论与唯生论》,《政治月刊》(南京)1935年第3卷第6期。
    12戴鸿猷:《唯物论唯心论唯生论在人生哲学上底价值》,《革命与战斗》1933年第2卷第4期。
    ①蒋介石:《革命哲学的重要》,《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4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86页。
    ②蒋介石:《三民主义之体系及其实行程序》,《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4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28页。
    ③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义信印书局,1943年版,第101页。
    ④蒋介石:《三民主义之体系及其实行程序》,《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4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32页。
    ①周恩来:《论中国的法西斯主义——新专制主义》,《周恩来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46页。
    ②参看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8辑),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撰委员会出版社,1955年版。
    ③宋垣忠:《知命轩哲学论集》,西安:新生晚报社,1945年版。
    ④宋垣忠:《三民主义概述》,西安:国民图书出版社,1941年版。
    ①宋垣忠:《新哲学之建立》,郑州:河南民报社,1943年版。
    ②宋垣忠:《哲学的新观点》,台北:艺美印刷厂印,1953年版。
    ③参看王尽忠主编:《新蔡人物志》第五章第一节,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④又名“测不准原理”、“不确定关系”,英文“Uncertainty principle”,是量子力学的一个基本原理,由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该原理表明:一个微观粒子的某些物理量(如位置和动量,或方位角与动量矩,还有时间和能量等),不可能同时具有确定的数值,其中一个量越确定,另一个量的不确定程度就越 大。它反映了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规律——以共轭量为自变量的概率幅函数(波函数)构成傅立叶变换对;以及量子力学的基本关系,是物理学中一条重要原理。测不准原理否定的是机械论,却恰恰能够证明辩证唯物论。
    ①其实他本人施行的正是利己主义。根据史料,“新蔡党务自民国十六年即为省党部委员宋垣忠(新蔡人)一手把持,引用私人,排斥异己,卑鄙污浊,腾笑社会,贻羞党国。珉被派充指委年余,屡谋陷害,至再至三,皆为宋垣忠所操纵。”(任均:《我这九十年》,北京:华文出版社,2010年版)1940年12月,在《综合哲学讲话》粉墨登场之际,他本人正于着“藉兴学名义狡占金粟寺”的勾当。
    ②这里拼写错误,原文如此。
    ①潘公展:《非常时期青年应有之觉悟》,《读书青年》1936年第1卷第1期,第14页。
    ②潘公展:《中国不亡论》,《读书青年》1936年第1卷第12期,第1页。
    ①潘公展:《蒋委员长革命事迹》,《读书青年》1936年第1卷第9期,第4页。
    ②顾森千:《蒋委员长的青年时代》,《读书青年》1937年第2卷第6期,第21页。
    ③仞千:《中学生的课外读物》,《读书青年》1936年第1卷第5期,第14页。
    ④庄子华:《(青年问题讲话)青年与恋爱问题》,《读书青年》1936年第1卷第6期,第23页。
    ⑤巴克著:《新哲学基础读本》,上海:万叶书店,1939年版。
    ⑥巴克著:《新哲学教程》,上海:万叶书店,1949年版。
    ⑦巴克编著:《日本资本主义研究》,上海:现代书局,1929年版。
    ⑧巴克编著:《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研究》,上海:明日书店,1929年版。
    ⑨[日]佐野学著:《唯物论的哲学》,巴克译,上海:乐华图书公司,1930年版。
    ⑩[日]高桥龟吉著:《经济学的实际知识》,巴克译,上海:联合书店,1930年版。
    11[日]河上肇著:《唯物史观的基础》,巴克译,上海:明日书店,1930年版。
    12[德]马克思著:《社会主义的基础》,巴克译.上海:山城书店,1930年版。
    ①李奇流:《现代中国青年的人生哲学》,《中国革命》1933年第2卷第23、24合刊。
    ②著者佚名:《杂俎:哲学漫谈》,《中国革命》1933年第2卷第15期。
    ③著者佚名:《革命哲学》,《中国革命》1933年第2卷第18期。
    ④君毅:《杂论哲学》,《中心评论》1936年第4期。
    ⑤张铁君:《唯生论与唯物论》,贵阳:贵州唯生学会,1939年版。
    ⑤张铁君:《唯生论的方法论》,贵阳:贵州全省各界抗敌后援会三民主义学会,1938年版。
    ①张铁君:《新哲学漫谈》,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2年版。
    ①周肖鸥:《辩证唯物论之透视》,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版。
    ②周肖鸥:《辩证唯物论之透视》,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版,第2页。
    ①恩格斯著:《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23页。
    ②艾思奇:《抗战以来的几种重要哲学述评》,《艾思奇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549-585页。引文见565-569页。原载《中国文化》(延安)第3卷第2、3期合刊,1941年8月20日。
    ③周肖鸥:《辩证唯物论之透视》,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版,第49页。
    ①[苏]米丁·易希金柯编著:《辩证法唯物论辞典》,平生,执之,乃刚,麦园合译,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1939年版,第303页。
    ②沈志远编著:《新哲学辞典》,北京:笔耕堂书店,1933年版,第235页。
    ③王民著:《唯物辩证法批判》,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4年版,序第1页,147页,62页。“马克思”原文即作“马克斯”
    ①施德著:《基本哲学问题》,若凌译,哲学问题研究社出版,第62、64页。
    ②施德著:《基本哲学问题》,若凌译,哲学问题研究社出版,第165、166页。
    ③天主教和基督教在对基本教义的阐释上有区别,是不同的宗派。而该书虽以天主教为主,但间或也用基督教,可见该书连基本神学问题也没有弄明白。
    ④罗鸿诏:《唯物论及其批评》,《暨南学报》1936年第1卷第1期。
    ⑤罗鸿诏:《唯物论及其批判》,《晨光周刊》1936年第5卷第24-28期。
    ①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227-237页。此系根据《武汉政府反动后中国共产党执政之主张》刊印。
    ①南昌起义最终失败是中共中央文件及革命领导人当时即已承认的。中央档案馆编《南昌起义(资料选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中的多数文件就是直陈失败,总结教训,实事求是,并无讳言。10月3日流沙会议后,周恩来、叶挺等流亡香港,最后朱德整编的起义军只剩不到一千人。
    ②金一南:《枪声背后:你不知道的南昌起义》,《读报参考》2009年第22期,第47-50页。
    ③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369-371页。此系根据1929年9月30日出版的《中央通讯》第6期刊印。着重号为笔者所加。
    ④以10月3日的流沙会议为标志。
    ⑤张太雷:《张太雷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广东省委联席会议上的报告——“八一事件”之经过、失败原因及其出路》(1927年10月15日),中央档案馆编:《南昌起义(资料选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13-14页。
    ①《中共中央通告第十三号——为叶贺失败事件》(1927年10月24日),中央档案馆编:《南昌起义(资料选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17-19页。着重号为原文所加。
    ②《中共中央通告第一号——八七会议的意义及组织党员讨论该会决议问题》(1927年8月12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311页)中曾经批评了无产阶级政党不能失去自己的独立性:“第五次大会以后,又因为不能了解对付小资产阶级的策略,而更加错误。总以为既要联合国民党,便必须要一种让步政策。如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独立性不免泯灭了。”
    ①瞿秋白:《中国革命低落吗?》,《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5页。
    ②《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7页。
    ③《中共中央通告第十六号——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的内容与意义》(1927年11月18日),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527页。根据1927年1月30日出版的《中央通信》第13期刊印。
    ④《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0页。
    ⑤瞿景白:《一九二七年的中国职工运动》,《党史资料》第2辑,第41-50页。
    ⑥《职工运动决议案》,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第1版,第367页。
    ①沈以行、姜沛南、郑庆声主编:《上海工人运动史》,大连: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80页。
    ②沈以行、姜沛南、郑庆声主编:《上海工人运动史》,大连: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22页。
    ③《中共江苏省委为指示线厂斗争问题致闸北区委及工联党团信》,《上海工会联合会》,北京:档案出版社,1989年版,第113页。
    ④《新的革命高潮与一省或几省的首先胜利》(目前政治任务的决议,1930年6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见《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79页。
    ⑤半轩:《应该怎样去领导群众——论群众工作中的一个问题》,《红旗周报》1931年3月16日4版。
    ⑥斯勉:《建立下层统一战线问题》,《红旗周报》1931年4月18曰3版。
    ⑦一般而言,黄色工会是指在资本主义国家和旧中国,被资产阶级或其政府、政党收买的工会。它们主张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实行“阶级合作”,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破坏罢工,分裂工人阶级的团结。
    ⑧沈以行、姜沛南、郑庆声主编:《上海工人运动史》,大连: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79页。
    ①沈以行著:《工运史鸣辨录》,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第143、162页。
    ②参看王建初、孙茂生著:《中国工人运动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76页。
    ③参看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国共产党史稿》(第1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95-237页。
    ④张太雷:《张太雷在中共中央南方局和广东省委联席会议上的报告——“八一事件”之经过、失败原因及其出路》(1927年10月15日),中央档案馆编:《南昌起义(资料选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第11-12页。
    ⑤《上海工运志》,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网页版:http://www.shtong.cov.cn/node2/node2245/node4471/ node56051/node56059/node56410/userobjectlai42568.html,长期有效。
    ①《对于宣传工作之决议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374页。
    ②《宣传问题决议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478页。
    ①《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48页。
    ②《职工运动决议案》,《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3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第82页。
    ③《诺林与向忠发和苏兆征关于中国宣传鼓动工作的谈话记录》(1928年3月28日),《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室译,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④《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第决议案》(1928年7月9日),《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60页,164页。
    ①《共产国际第六次代表大会(关于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不晚于1928年7月25日),《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室译,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第517-520页。
    ②中央档案馆编:《政治决议案——现在革命的形势与中国共产党的任务》(一九二九年六月二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第203页。
    ③中央档案馆编:《宣传工作决议案》(一九二九年六月二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第249-276页。
    ①着重号为原文所加。
    ①史存直:《回忆三十年代的中国社联》,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编《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成立五十五周年纪念专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第116页。
    ②艾寒松著:《大众革命知识》,上海:华夏书店,1949年版,第50-52页。
    ①《关于发表新纲领的紧急通告》,《文报》第11期,1935年10月25日。
    ②冯乃超:《回忆社联成立前的一次筹备会》,史先民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资料选编》,北京:展望出版社,1985年版,第77页。
    ①郑惠:《胡绳谈三十年代中期上海左翼文化工作的进步》,《中共党史研究》2000年第6期。
    ①转引自黄楠森、庄福龄、林利等编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5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290页。
    ① D. J. Bakhurst. Deborinism versus Mechanism:A Clash of Two Logics in Early Soviet Philosophy. The Slavonic and East European Review, Vol.63, No.3 (Jul.,1985), pp.422-428.
    ①关于此次论战的原始文献,可查阅Zapata, Rene(ed.). Luttes philosophiques en U.R.S.S.,1922-1931.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Paris,1983. Translations into French of articles by Trotsky, Lenin, S. Minin, V. Rumiy, A. M. Deborin, I. I. (Skvortsov-) Stepanov, A. K. Timiryazev, M. B. Mitin and others, and other documents. Introduction by Rene Zapata.
    ①参看黄楠森、庄福龄、林利等编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5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第372-378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②《毛泽东选集》(第l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84页。
    ①艾思奇:《哲学并不神秘》,《读书生活》半月刊创刊号,1934年第1卷第1期,第12页。
    ②艾思奇著:《大众哲学》,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1936年第4版,第6页。
    ③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6月第2版,第223页。
    ④[苏]西洛可夫、爱森堡等合著:《辩证唯物论教程》,李达、雷仲坚合译,北平:笔耕堂1936年版,译者例言第1页。“伊”指伊里奇,即列宁。
    ①张铁君:《新哲学漫谈》,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2年版,第81页。
    ②艾思奇:《两大类的世界观》,《读书生活》1934年第1卷第4期。
    ③曹达主编:《通俗哲学讲话》,上海:一心书店,1937年4月再版,第24页。
    ④平生著:《新哲学读本》,上海:珠林书店,1939年版,第29页。
    ①黄特:《新哲学谈话》,上海:新人出版社,1940年版,第12页。
    ①张如心著:《哲学概论》,上海:昆仑书店,1931年版。
    ②巴克著:《新哲学教程》,上海:万叶书店,1949年版。
    ③沈志远编著:《新哲学辞典》,北京:笔耕堂书店.1933年版。
    ①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辑:《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121页。
    ②《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13页。
    ③[波]列·柯拉科夫斯基:《作为哲学家的布哈林》,《布哈林思想研究(译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6页。
    ④布哈林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译者的话第l页。
    ⑤布哈林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页。
    ①苏绍智等主编:《布哈林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3页。
    ②布哈林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序言第1、2页。黑体为原文所有。
    ①[苏]郭列夫著:《无产阶级之哲学——唯物论》,瞿秋白译,广州:新青年社,1927年版。后改名为《唯物史观的哲学》、《新哲学——唯物论》等。参看丁言昭的《谢澹如与瞿秋白》,《出版史料》第2集。
    ②郭列夫著:《唯物史观的哲学》,屈章(瞿秋白),上海:明日书店,1930年版,第5页。
    ③[苏]哥列夫编著:《从猿到人》,成嵩译,上海:泰东图书局,1930年版。
    《马氏唯物史观概要》.《晨报》1919年7月18-24日。著译者均为署名。
    ①陈独秀:《谈政治》,《新青年》第8卷第1号,1920年9月。
    ②陈独秀:《马克思主义学说》,《新青年》第9卷第6号,1922年7月。
    ③李大钊:《马克思经济学说》,《晨报》1922年2月21-23日。
    ④李大钊:《社会主义下之实业》,《曙光》第2卷第2号,1921年1月。
    ⑤李达:《马克思主义还原》,《新青年》第8卷第5号,1921年1月。
    ⑥李达:《马克思派社会主义》,《新青年》第9卷第2号,1921年6月。
    ⑦李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时代》(湖南自修大学)第1卷第2号,1923年5月。
    ⑧施存统:《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应用》,《民国日报·“觉悟”副刊》1921年8月21日。
    ⑨蔡和森:《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新青年》第9卷第4号,1921年8月。
    ⑩毛泽东:《外力、军阀与革命》,《新时代》(湖南自修大学)第1卷第1号,1923年4月。
    ①瞿秋白著:《社会科学概论》,上海:霞社,1939年版,第52-53页。
    ②瞿秋白著:《社会哲学概论》,《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357页。
    ①彭康:《前奏曲》,上海:江南书店,1929年版,叙言页,第152页。
    ②艾思奇:《二十二年来之中国哲学思潮》,《中华月报》(上海)第2卷第1期,1933年12月。
    ③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2、281、281、179页。
    ④张聿飞:《现阶段中国哲学的派别》,《现代评论》第2卷第1、2期合刊,1936年10月。
    ①吴西岑:《机械的唯物论与布哈林》,《动力》创刊号,1930年。
    ②孙道升:《现代中国哲学界之解剖》,《国闻周报》第12卷第45期,1935年11月:
    ①谭辅之:《最近的中国哲学界》,《文化建设》第3卷第6期,1936年。
    ②陈伯达:《哲学的国防动员》,《读书生活》第4卷第9期,1936年9月。
    ①谭辅之:《最近的中国哲学界》,《文化建设》1936年第3卷第6期。
    ②王独清:《创造社与中国文化过程》,《文艺新闻》第11期,1931年5月。
    ③冯乃超:《革命文学论争·鲁迅·左翼作家联盟》,《新文学史料》1986年第3期。
    ④吴亮平:《中国社会科学运动的意义》,《世界文化》创刊号,1930年9月。
    ⑤君素:《1929年中国关于社会科学的翻译界》,《新思潮》第2、3期合刊,1930年1月:
    ⑥鲁迅:《我们要批评家》,《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40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者联盟纲领草案》,《文报》第11期,1935年10月25日。
    《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80、112页。
    ①李龙如:《李达巧妙出版(社会学大纲)》,《长沙晚报》2009年5月19日。
    ①[日]杉山荣著:《社会科学概论》,李达、钱铁如合译,上海:昆仑书店,1929年版。
    ②杨剑秀著:《社会科学概论》,上海:现代书局,1929年版。
    ③米定、拉里察维基等著:《新哲学大纲》,艾思奇、郑易里译,上海:读书出版社,1936年版。
    ④[日]杉山荣著:《社会科学十二讲》,温盛光译,上海:乐华图书公司,1930年版。
    ①[日]河上肇著:《新社会科学讲话》,北平:景山书社,1936年版,译者序,第3页。
    ②祝百英著:《社会科学讲话》,上海:开明书店,1933年版,第12页。
    ③中学生社编:《哲学与社会科学》,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版。
    ①刘敬琨著:《社会科学概论》,北京:中立北平师范大学,1935年版。
    ①黄志明:《智识的大众化》,《大众知识》1937年第1卷第10期,第10页。
    ②陶行知:《中国的大众教育》,《陶行知全集》(第3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09页。
    ①陈望道:《关于大众语文的建设》《文学运动史料选》(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439页。
    ②平生著:《写话》,光华书店,1947年版。
    ③秀立:《理论大众化问题》,《清华周刊》1936年第44卷第3期,第54-56页。
    ④龚达非编:《大众化编写工作》,大连:大众书店,1948年版。
    ①瞿秋白:《政治报告讨论后之结论》,《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600页。
    《江苏省委关于党报的决议》,《红旗周报》1931年3月31日,第3版。
    ①柳乃夫:《通俗化和大众化》,《通俗化问题讨论集》(第1集),语文社编,上海:新知书店,1937年初版,第97页。
    ②钱俊瑞:《技术与内容·通俗化与专门化》,《通俗化问题讨论集》(第1集),语文社编,上海:新知书店,1937年初版,第64页。
    ①徐素华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史》,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年版,第114页.
    ①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于当年五月在上海成立。
    ①张如心:《无产阶级底哲学》,上海:光华书局,1930年版,第58页。
    ②张如心著:《辩证法学说概论》,上海:江南书店.1930年版,序言,第2页。
    ①张如心:《哲学概论》,上海:昆仑书店,1931年版。
    ②艾思奇:《通俗文的真义》,《通俗文化》第2卷第5期,1935年9月12日。
    ①艾思奇:《关于<哲学讲话)》(四版代序),《艾思奇全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92-593页。
    ②艾思奇:《(大众哲学>第十版序》,《艾思奇全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07页。
    ①艾思奇:《大众哲学》,《艾思奇全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46、469、494、573页。
    ②雷英魁、陈扬炯主编:《当代大众哲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①第一版中的原题是《哲学的真面目》。
    ①艾思奇:《哲学也有不空洞的》,《读书生活》1935年第1卷第2期。
    ①艾思奇:《吃了亏的人的哲学》,《读书生活》1935年第3卷第1期。
    ②艾思奇:《人生的三大真理》,《读书生活》1935年第3卷第2期。
    ③艾思奇:《各式各样的生活》,《读书生活》1935年第3卷第3期。
    ④艾思奇:《“有冤无处诉”》,《读书生活》1935年第3卷第4期。
    ⑤艾思奇:《观念论的要点》,《生活知识》1935年第1卷第1期。
    ⑥艾思奇:《什么是机械论的唯物论》,《生活知识》1935年第1卷第2期。
    ⑦艾思奇:《略说新唯物论》,《生活知识》1935年第1卷第3期。
    ⑧艾思奇:《思想上的官样文章》,《生活知识》1935年第1卷第5期。
    ⑨《艾思奇全书》中并没有能够指出这四篇文章也是属于“哲学讲话,,栏目。
    ⑩艾思奇:《失业闹乱子》,《通俗文化》1935年第2卷第11期。
    11艾思奇:《全国学生都活动起来了》,《通俗文化》1935年第2卷第12期。
    12艾思奇:《生活难·汉奸·民族道德及其他》,《通俗文化》1936年第3卷第1期。
    13艾思奇:《除去着色眼镜》,《读书》1937年第1卷第1期。
    14艾思奇:《旧戏不够反映生活》,《读书》1937年第1卷第2期。
    15这两篇文章在《艾思奇全书》(第2卷)中被错认为最初发表于《读书生活半月刊》,其实是《读书》半月刊。
    16艾思奇:《老虎打架和人类打仗》,《生活学校》1937年第1卷第2期。
    ①艾思奇:《从二加二等於四说起》,《生活学校》1937年第l卷第3期。
    ②艾思奇:《命运的时代》,《生活学校》1937年第1卷第5期。
    ①[德]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2-33页。
    ②艾思奇:《关于(哲学讲话)(四版代序)》,《大众哲学》,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1936年第4版。
    ①艾思奇:《如何研究哲学》(增订本),重庆:读书生活出版社,1948年版,第5页、第10页。
    ①艾思奇:《如何研究哲学》(增订本),重庆:读书生活出版社,1948年版,第33页。
    ①艾思奇著:《民族解放与哲学》,上海:大众文化社,1936年初版。
    ①艾思奇著:《思想方法论》,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版。
    ②艾思奇:《关于(思想方法论>的问答》,《生活学校》第1卷第2期,1937年5月。
    ①艾思奇著:《思想方法论》,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版,第160页。
    ②卢心远:《艾思奇如何处理形式逻辑》,《思想月刊》第1卷第2期,1937年3月1日。
    ①艾思奇著:《现代哲学读本》,上海,一般书店,1937年版。
    ①艾思奇著:《现代哲学读本》,《艾思奇全书》(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01页。
    ②毛泽东著:《毛泽东哲学批注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204页。
    ①艾思奇:《通俗文的真义》,《通俗文化》第2卷第5期,1935年9月12日。
    ①陈唯实著:《通俗辩证法讲话》,上海:新东方出版社,1936年版,第7页,第29页
    ①胡绳:《“通俗辩证法讲话”》(书评),《读书生活》1936年第4卷第7期。
    ②陈唯实:《读了评通俗辩证法讲话》,《读书生活》1936年第4卷第8期。
    ①陈唯实著:《通俗辩证法讲话》,上海:新东方出版社,1936年版,第35、43、48、49页。
    ①陈唯实著:《通俗辩证法讲话》,上海:新东方出版社,1936年版,第161-174页。
    ①陈唯实著:《通俗唯物论讲话》,上海:大众文化出版社,1936年版,“几句话”(序言)第1页。
    ①陈唯实著:《通俗唯物论讲话》,上海:大众文化出版社,1936年版,第256页。
    ①陈唯实著:《新哲学世界观·再版赘言》,上海:作家书店,1937年第2版。
    ①陈唯实著:《新哲学世界观·再版赘言》,上海:作家书店,1937年第2版,第2、3、185、186、216页。
    ①陈唯实著:《新哲学体系讲话》,上海:作家书店,1937年版,第9页。
    ①陈唯实著:《新哲学体系讲话》,上海:作家书店,1937年版,第60-63页。
    ①罗瑞卿:《关于军队中在职干部的教育问题》,《八路军军政杂志》1939年2月第2期。
    ①沈骥如:《沈志远: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引入者》,《社会科学报》2008年7月10日。
    ①沈志远著:《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上海:生活出版社,1936年版,第2-3页。
    ①沈志远著:《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上海:生活出版社,1936年版,第88-90页。
    ①箫钧:《“现代哲学基本问题”》,《社会生活》1936年第1卷第2期。
    ①沈志远著:《妇女社会科学常识读本》,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版,第27-29页。着重号为原文所加。
    ①李平心著:《社会哲学概论》,上海:生活书店,1933年版,自序,第3页。
    ②李平心著:《社会科学研究法》,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版。
    李平心著:《青年的修养与训练》,上海:生活书店,1935年版。
    ①李平心:《漫谈哲学和科学》,署名倩之,《新生周刊》第2卷第1期,1935年1月26日。
    ②李平心:《关于社会科学的根本认识》,署名平心,《自修大学》1937年第1卷第1辑第2号。
    ③童振华:《哲学与生活》,《自修大学》1937年第1卷第1辑第6号。
    ④贝叶:《哲学的应用》,《自修大学》1937年第1卷第1辑第7号。
    ⑤陈伯达:《哲学上的两条路向及其历史的演变——哲学知识谈座》,《自修大学》1937年第1卷第8期。原副标题作“谈座”,当为“座谈”之倒文。
    ⑥何封:《哲学和科学》,《自修大学》1937年第1卷第1辑第11号。
    ⑦胡绳:《科学的物质观与哲学的物质观》,《自修大学》1937年第1卷第1辑第1号:
    ①沈于田(胡绳):《哲学的派别》,《自修大学》1937年第1卷第1辑第12号。
    ②林默涵:《自然的合法则性与社会的合法则性》,署名默涵,《自修大学》1937年第1卷第1辑第3号。
    ③林默涵:《自然的合法则性与社会的合法则性》,署名默涵,《自修大学》1937年第1卷第1辑第14号。
    ④贝叶:《谈新人生观》,《自修大学》1937年第1卷第1辑第5号。
    ⑤贝叶:《论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自修大学》1937年第1卷第1辑第10号。
    ⑥贝叶:《形式逻辑的扬弃》,《自修大学》1937年第1卷第1辑第13号。
    ⑦童振华著:《中国文字的演变》,上海:生活书店,1937年版。
    ⑧童振华著:《国难记》,出版地不详,1936年版。
    ⑨童振华著:《怎样清除汉奸》,汉口:黑白丛书社,1937年版。
    ⑩李平心编:《各科基本知识讲话》,重庆:上海杂志公司,1945年复兴1版。序第1页。
    ①陈伯达:《腐败哲学的没落》,《读书月刊》1936年第4卷第1期。
    ①[英]J.斯脱拉奇著:《社会主义底理论和实践》,何封译,上海:新知出版社,1940年第2版。
    ②[德]恩格斯等著:《卡尔·马克思:人·思想家·革命者》,何封等译,上海:读书出版社,1947年第2版。
    ①胡绳:《引言》,《胡绳全书》(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绳著:《新哲学的人生观》,上海:生活书店,1937年版,自序,第1页。
    ①胡绳著:《哲学漫谈》,《胡绳全书》(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①胡绳:《“是则是非则非”的态度通得过吗》,《新学识》1937年第1卷第8期。
    ②胡绳:《关於真理的诸问题(知识往来)》,《自修大学》1937年第1卷第1辑第9号。
    ③胡绳:《科学的物质观与哲学的物质观》,《自修大学》1937年第1卷第1辑第1号。
    ④胡绳:《哲学组(两篇)》,《自修大学》1937年第1卷第1辑第11号、第13号。
    ⑤沈于田(胡绳):《哲学的派别》,《自修大学》1937年第1卷第1辑第12号。
    ①胡绳:《文学创作上的用语—大众语:方言:拉丁化》,《清华周刊》1934年第42卷第9-10期。
    ①贝叶:《哲学的应用》,《自修大学》1937年第1卷第1辑第7号。
    ②贝叶:《谈新人生观》,《自修大学》1937年第1卷第1辑第5号。
    ①曹达编:《哲学座谈》,上海:青年书店,1936年12月初版。
    ②曹达编:《通俗哲学讲话》,上海:一心书店,1937年初版。
    ③曹达,生年不详,1937年离开上海奔赴延安,曾入鲁迅艺术学院学习,1940年受党中央派遣随乐天宇考察陕甘宁边区森林状况,为开垦南泥湾做准备工作。解放初任西北农学院党总支组织委员,行政上任高职校长。后任陕西省科协副主席和党组书记。1981年1月病故。
    ①邓洁:《怀念梁宝钿》,《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成立55周年纪念专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第143页。
    ②[苏]拉比托斯,奥斯托洛维查诺夫等著:《经济学教程》(第1-2分册),温健公、黄松岭、李正文合译,北京:骆驼丛书出版部,1934年版。
    ①蒲洛,即普罗,普罗列塔尼亚的省称,意即无产阶级人民大众。
    ②毛泽东也反对把三大规律说成是并列的观点。毛泽东1965年读李达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上册(唯物辩证法)(内部讨论稿)第一篇第三章第一节的批语如下:“辩证法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其他范畴如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联系、发展等等,都可以在核心规律中予以说明。盖所谓联系就是诸对立物问在时间和空间中互相联系,所谓发展就是诸对立物斗争的结果。至于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应与现象本质、形式内容等等,在核心规[律]的指导下予以说明。旧哲学传下来的几个规律并列的方法不妥,这在列宁已基[本]上解决了,我们的任务是加解释和发挥。至于各种范畴(可以有十几种),都要以事物的矛盾对立统一去说明。例如什么叫本质,只能说本质是事物的主要矛盾和主要矛盾方面。如等[此]类推。”(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第505—507页)1965年12月21日在杭州的谈话中,他说: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不但要写序言,还要作注释。注释不要搞得烦琐。写序言,政治的比较好办,哲学的麻烦,不大好搞。比如辩证法的规律,过去说三大规律,斯大林说四个规律。三大规律,一直讲到现在。我的意见是,辩证法只有一个根本规律,就是矛盾的规律。质和量、肯定和否定、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偶然和必然、必然和自由、可能和现实,等等,都是对立的统一。哪里有平列的三个基本规律?
    ①王健:《科学底本质及其体系》,《第一线》,上海:枫社出版部,1935年第1卷第1号。
    ②王健:《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第一线》,上海:枫社出版部,1935年第1卷第2号。
    ③王健:《存在与思惟——哲学上底两个基本倾向》,《第一线》,上海:枫社出版部,1935年第1卷第3号。
    ④王健:《辩证法》,《第一线》,上海:枫社出版部,1935年第1卷第4号。
    ⑤王健:《唯物史观》,《第一线》,上海:枫社出版部,1935年第1卷第4号。
    ①[日]河上肇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李达译,上海:昆仑书店,1930年版。
    ②[日]山川均著:《社会主义讲话》,徐懋庸译,上海:生活书店,1933年版。
    ①秋平:《唯物论和观念论——哲学界的两大分野》,《青年文化》1935年第2卷第4期。
    ②谷鹤:《哲学的阶级性和党派性》,《青年文化》1935年第2卷第4期。
    ③秋平:《什么是唯物辩证法》,《青年文化》1935年第2卷第4期。
    ③秋平:《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续):二、唯物辩证法与其他哲学的斗争》,《青年文化》1935年第2卷第4期。
    ⑤秋平:《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续):三、什么是唯物辩证法》,《青年文化》1935年第2卷第4期。
    ①这个“忽”和下一个“忽”在原文中都误作“勿”
    ①李石岑著:《哲学概论》,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版。
    ①平心等合著:《社会科学论文选集》,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版。
    ①庄实:《哲学的斗争》,《清华周刊》1936年第44卷第10期。
    ①实敏:《唯物论辩证法的基本法则》,《清华周刊》1936年第44卷第2期。
    ②晓波:《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清华周刊》1936年第44卷第3期。
    ③百森:《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清华周刊》1936年第44卷第10期。
    ④丘西:《读“哲学讲话”》,《清华周刊》1936年第44卷第1期。
    ⑤邱丘:《哲学是什么东西》,《女声》1934年第3卷第5期。
    ①邱丘:《物质与精神》,《女声》1934年第3卷第6-7期。
    ②袖群:《认识与行动》,《女声》1934年第3卷第13期。
    ③刘鸿钧:《我们为什么有学哲学的必要?》,《现代》1935年第6卷第3期。
    ④玩世:《起头杀尾的哲学》,《社会评论》1935年第5期。
    ⑤陈瑞志著:《现代社会科学讲话》,上海:生活书店,1934年版。
    艾思奇:《关于<哲学讲话)(四版代序)》,《大众哲学》,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1936年第4版。
    ①白桃:《抗战三年来的中国教育》,《中苏文化》抗战三周年纪念特刊,1940年7月7日出版。
    ②马纯古:《上海工运的现况报告》,中华全国总工会资料室,1954年翻印本,第5-6页。
    ①如心:《抗战期中的哲学研究》,《新知》1939年创刊号。
    ②黄特:《与平生君论真理》,《新知》1939年创刊号。
    ③薇漪:《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对象——物质的运动》,《新知》1939年第1卷第2期。
    ④君禾:《评介几本译作的哲学小册子》,《新知》1939年第1卷第5期。
    ⑤史非:《什么是物质——为香气及光热等是否为物质之争论而作》,《新知》1940年第4卷第6期。
    ①《新哲学会缘起》,《解放》周刊1938年第53期。
    ①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32-533页。
    ①[德]马克思,恩格斯著:《社会主义入门》,延安:民族解放社青年社,1938年版。
    ②[苏]雅洛曼绥夫著:《列宁主义初步》,延安:解放社,1938年版。
    ③文维城辑译:《什么是列宁主义》,延安:解放社,1938年版。
    ①胡绳:《辩证法唯物论入门》,《胡绳全书》(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61页。
    ①胡绳著:《思想方法论初步》,重庆:生活书店,1941年版。
    ②胡绳著:《思想方法》,《胡绳全书》(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47页。
    ③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斯大林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4-454页
    ①毛泽东1965年读李达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大纲》上册《唯物辩证法》(内部讨论稿)第一篇第三章第一节的批语,见《毛泽东哲学批注集》,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507页。
    ②可能就是读书生活出版社的化名。
    ③胡绳:《说矛与盾》,《学习生活》1940年第1卷第5期。
    ④胡绳:《为跌下而进的塔》,《学习生活》1941年第2卷第3-4期。
    ①子斋:《唯物辩证法的几个问题(学习问答)》,1940年第1卷第6期。
    ①艾思奇编:《哲学研究提纲》,涉县:华北书店,1943年版。
    ②艾思奇:《哲学是什么》,《中国文化》1940年第1卷第4-6期。
    ③艾思奇:《什么是辩证法》,《中国文化》1941年第2卷第1-6期。
    ①艾思奇编:《哲学选辑》,延安:解放社,1939年5月,“编前”第1页。
    ②吴黎平、艾思奇编著:《唯物史观》,黎城:新华日报华北分馆,1939年7月版。
    ①陈伯达著:《新人生观的创造》,上海:辰光书店,1939年版,第54页。
    ②陈唯实著:《民族革命哲学》,葛冬辰笔记,上海:辰光书店,1940年版:
    ①黄特,生平无考。据台湾诗人纪弦在《纪弦回忆录》(台北出版社,联合文学出版出,2001版)的第十四章“重返沦陷区的上海”中的记录,写过《复圣颜子思想研究》的台湾学者黄绍祖1940年前后在上海以黄特为名活动过,说他曾经相信共产党而后又脱离。不知道这两个黄特是否为一人。如果是,则黄特前后思想有过巨大变化。如果不是,则幸甚:然仍需考究其生平。
    ②据历史记忆网站记录的老革命离休干部刘百恒口述:“我最感兴趣的是历史、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书籍,包括艾思奇的《大众哲学》,黄特的《新哲学谈话》,周谷城的《中国通史》,李鼎声的《中国近代史》,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日本左派经济学者山川均、河上肇等人著的《什么是社会主义?》《马克思经济学》等。还有日文的《东亚》杂志刊载的红军的大迁移(即两万五千里长征),陕北延安的抗日军政大学及陕北公学等信息。”来源:http://www.oldurchin.com/laigao.asp?cnt_id=1087,2011年3月7日。
    ③黄特:《新哲学谈话》,上海:新人出版社,1940年版,“自序”第1页。
    ①黄特:《批判的武器》,上海:新人出版社,1941年版。
    ②黄特、刘涟编译:《辩证唯物论体系》,上海:新人出版社,1940年10月版。
    ①[日]河上肇著:《唯物史观的基础》,巴克译,上海:明日书店,1930年版。
    ②[日]佐野学著:《唯物论的哲学》,巴克译,上海:乐华图书公司,1930年版。
    ③[德]马克思著,德特里希编:《社会主义的基础》,巴克译,上海:山城书店,1931年版,译者序,第1页。
    ④巴克著:《新哲学基础读本》,上海:万叶书店,1939年版。
    ①巴克著:《新哲学教程》,上海:万叶书店,1949年版。
    ②平生:《大众应有自己的哲学》,《泽报周刊》1938年第1期:
    ①[苏]米丁、易希金柯等合著:《辩证法唯物论辞典》,平生、执之、乃刚、麦园等合译,成都: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1939年版。
    ②平生著:《写话》,大连:光华书店,1947年版。
    ③麦园著:《哲学门外谈》,重庆:读书出版社,1941年版。
    ①葛名中著:《科学的哲学》,上海:生活书店,1939年版。
    ②舒芜:《忆武库街》,《读书》1979年3期。
    ③杨奇:《三联书店与我》,《大公报》(香港)2008年10月26日。
    ④田建民著:《张我军评传》,北京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①沈志远著:《新人生观讲话》,上海:生活书店,1946年版。
    ②沈志远著:《社会科学底哲学基础》,上海:生活·读书·新知联合发行所,1949年版。
    ①胡绳著:《思想方法和读书方法》,上海:耕耘出版社,1947年版。
    ②胡绳著:《中国问题讲话》,《胡绳全书》(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①李衡之著:《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知识》,上海:社会科学研究社出版,神州国光社发行,1949年版。
    ②莫乃群著:《历史唯物论浅说》,上海:三联书店,1949年版。
    ③宋振庭著:《新哲学讲话》,天津:知识书店,1950年版。
    ①政治常识编委会编:《新哲学通俗题解》,上海:春明书店,1951年版。
    ①毛泽东著:《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407、487页:
    ①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95-396页。
    ②毛泽东:《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00页。
    ③毛泽东:《在莫斯科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的讲话》,《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2-333页。
    ①《哲学研究工作的方向: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人民日报》1958年3月30日,第1版。
    ②艾思奇:《哲学要为实际工作服务》,《人民日报》1958年4月11日。
    ③《全国理论工作空前活跃——各地干部、工人、知识分子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热潮》,《人民日报》1958年7月28日,第7版。
    ④艾思奇著:《破除迷信大家学哲学》,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版:
    ①艾思奇:《有限和无限的辩证法》,《红旗》1959年2月第4期。
    ②艾思奇等合著:《破除迷信大家学哲学》,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版。
    ③葛春霖著:《唯物辩证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①潘梓年:《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方面对毛主席两类矛盾学说的一点体会》,《哲学研究》1958年第3期。
    ②潘梓年:《宏伟的远景规划,卓越的科学理论》,《哲学研究》1959年第1期。
    ①潘梓年著:《大家来学点儿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②冯定著:《共产主义人生观》,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
    ③冯定著:《人生漫谈》,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4年版。
    ④冯定著:《冯定文集》(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94页:
    ①冯定著:《冯定文集》(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6页。
    ②冯定著:《冯定文集》(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97页。
    ③谢静宜:《毛泽东谈冯契的(怎样认识世界>》,《人物》1998年第9期。
    ①伍人著:《工人哲学讲话》,天津:河北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①伍人著:《工人哲学讲话》,天津:河北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104,38,128页。
    ①叶方:《序》,《工农兵哲学论文选》,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序第2页。
    ②《工农兵哲学论文选》,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①李长海:《实践出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36页。
    ②李忠保:《一马当先,万马奔腾》,《工农兵哲学论文选》,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15页。
    ③孙廷凯:《谁说矛盾不能转化》,《工农兵哲学论文选》,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5页。
    ④《工人农民怎样学哲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⑤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编:《怎样组织工人学哲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①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编:《怎样组织财贸职工学习理论》,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②乐光明:《一堂不平常的哲学课》,中共唐山市委宣传部编《唐山工人哲学讲坛》,保定:河北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术。
    ①崔英杰:《对“工农兵学哲学”的回顾和思考》,《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②参见本文第二章第三节第五点。
    ①卢心远:《艾思奇如何处理形式逻辑》,《思想月刊》1937年第1卷第2期。
    ①陈唯实著:《革命人生观》,广州:南方大学出版,年代不详。
    ②[英]朋司辑:《新哲学手册》,周建人译,上海:大用图书公司,1949年版。
    ①王建民著:《中国共产党史稿:第一篇上海时期》(增订本),香港:中文图书供应社,1974年版,第1页。王建民在解放前即多次攻击共产党的革命。去台湾后,在国立政治大学任中国近代史教授。
    [1]《关于发表新纲领的紧急通告》,《文报》第11期,1935年10月25日。
    [2]《江苏省委关于党报的决议》,《红旗周报》1931年3月31日,第3版。
    [3]《马氏唯物史观概要》,《晨报》1919年7月18-24日。著译者均未署名。
    [4]《全国理论工作空前活跃——各地干部、工人、知识分子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热潮》,《人民日报》1958年7月28日,第7版。
    [5]《新哲学会缘起》,《解放》周刊1938年第53期。
    [6]《哲学研究工作的方向: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辩证唯物主义》,《人民日报》1958年3月30日,第1版。
    [7]《中国社会科学者联盟纲领草案》,《文报》第11期,1935年10月25日。
    [8]艾思奇:《抗战以来的几种重要哲学述评》,《中国文化》(延安)第3卷第2、3期合刊,1941年8月20日。
    [9]白桃:《抗战三年来的中国教育》,《中苏文化》抗战三周年纪念特刊,1940年7月7日。
    [10]半轩:《应该怎样去领导群众——论群众工作中的一个问题》,《红旗周报》1931年3月16日,第4版。
    [11]蔡和森:《马克思学说与中国无产阶级》,《新青年》第9卷第4号,1921年8月。
    [12]陈独秀:《马克思主义学说》,《新青年》第9卷第6号,1922年7月。
    [13]陈独秀:《谈政治》,《新青年》第8卷第1号,1920年9月。
    [14]陈立夫:《民族生存的原动力》,《北洋理工季刊》1卷1期,1933年2月。
    [15]陈立夫:《三民主义的中正论》,天津《大公报》1931年8月28-29日。
    [16]陈立夫:《生命的动力——诚》,《京沪杭甬铁路日刊》143-145期,1934年12月4日至5日。
    [17]陈立夫:《唯生论的人生观和社会观》,《进展月刊》2卷2期,1933年2月。
    [18]陈立夫:《唯生论的新伦理观》,《新中华》1卷12期,1933年12月。
    [19]戴鸿猷:《唯物论唯心论唯生论在人生哲学上底价值》,《革命与战斗》1933年第2卷第4期。
    [20]邓洁:《怀念梁宝钿》,《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成立55周年纪念专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
    [21]段麟郊:《唯生论辩证法》,《中华季刊》第2卷第3期,武昌:中华大学发行。
    [22]冯乃超:《大众化的问题》,《大众文艺》1930年第2卷第3期。
    [23]冯乃超:《革命文学论争·鲁迅·左翼作家联盟》,《新文学史料》1986年第3期。
    [24]冯乃超:《回忆社联成立前的一次筹备会》,史先民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资料选编》,北京:展望出版社,1985年版。
    [25]顾森千:《蒋委员长的青年时代》,《读书青年》1937年第2卷第6期。
    [26]郭沫若:《普罗文艺的大众化》,署名麦克昂,《艺术》1930年第1期。
    [27]郭沫若:《新兴大众文艺的认识》,《大众文艺》1930年第2卷第3期。
    [28)郭沫若等:《我希望于大众文艺的》,《大众文艺》1930年第2卷第4期。
    [29]华蒂:《文学大众化问题征文》,《北斗》1931年第2卷第3-4期合刊。
    [30]黄志明:《智识的大众化》,《大众知识》1937年第1卷第10期。
    [31]瞿景白:《一九二七年的中国职工运动》,《党史资料》第2辑。
    [32]瞿秋白:《实验主义与革命哲学》,《新青年》1924年第3期。
    [33]瞿秋白:《政治报告讨论后之结论》,《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4]瞿秋白:《中国国民革命与戴季陶主义》,《瞿秋白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35]君素:《1929年中国关于社会科学的翻译界》,《新思潮》第2、3期合刊,1930年1月。
    [36]君毅:《杂论哲学》,《中心评论》1936年第4期。
    [37]李达:《马克思派社会主义》,《新青年》第9卷第2号,1921年6月。
    [38]李达:《马克思主义还原》,《新青年》第8卷第5号,1921年1月。
    [39]李达:《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新时代》(湖南自修大学)第1卷第2号,1923年5月。
    [40]李大钊:《马克思经济学说》,《晨报》1922年2月21-23日。
    [41]李大钊:《社会主义下之实业》,《曙光》第2卷第2号,1921年1月。
    [42]李奇流:《现代中国青年的人生哲学》,《中国革命》1933年第2卷第23、24合刊。
    [43]柳乃夫:《通俗化和大众化》,《通俗化问题讨论集》(第1集),语文社编,上海:新知书店,1937年初版。
    [44]鲁迅:《我们要批评家》,《鲁迅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45]罗鸿诏:《唯物论及其批判》,《晨光周刊》1936年第5卷第24-28期。
    [46]罗鸿诏:《唯物论及其批评》,《暨南学报》1936年第1卷第1期。
    [47]罗瑞卿:《关于军队中在职干部的教育问题》,《八路军军政杂志》1939年2月第2期。
    [48]毛泽东:《外力、军阀与革命》,《新时代》(湖南自修大学)第1卷第1号,1923年4月。
    [49]潘公展:《非常时期青年应有之觉悟》,《读书青年》1936年第1卷第1期。
    [50]潘公展:《蒋委员长革命事迹》,《读书青年》1936年第1卷第9期。
    [51]潘公展:《中国不亡论》,《读书青年》1936年第1卷第12期。
    [52]潘梓年:《从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方面对毛主席两类矛盾学说的一点体会》,《哲学研究》1958年第3期。
    [53]钱俊瑞:《技术与内容·通俗化与专门化》,《通俗化问题讨论集》(第1集),语文社编,上海:新知书店,1937年初版。
    [54]仞千:《中学生的课外读物》,《读书青年》1936年第1卷第5期。
    [55]日本无产阶级作家联盟中央委员会:《关于文艺大众化的决议》,《战旗》1930年7月。
    [56]如心:《抗战期中的哲学研究》,《新知》1939年创刊号。
    [57]萨孟武:《民生史观》,《新生命》1卷5号,1928年5月1日。
    [58]沈端先:《所谓“大众化”的问题》,《大众文艺》1930年第2卷第3期。
    [59]施存统:《唯物史观在中国的应用》,《民国日报·觉悟”副刊》1921年年8月21日。
    [60]史存直:《回忆三十年代的中国社联》,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学会联合会编《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成立五十五周年纪念专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6年版。
    [61]舒芜:《忆武库街》,《读书》1979年第3期。
    [62]斯勉:《建立下层统一战线问题》,《红旗周报》1931年4月18日3版。
    [63]苏渊雷:《自传》,《苏渊雷全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64]孙道升:《现代中国哲学界之解剖》,《国闻周报》第12卷第45期,1935年11月。
    [65]陶晶荪:《大众化文艺》,《大众文艺》1930年第2卷第3期。
    [66]陶晶荪:《文学大众化问题征文》,《北斗》1932年第2卷第3-4期合刊。
    [67]陶行知:《大众读书谈》,载李公朴主编《读书与写作》,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1936年版。
    [68]陶行知:《中国的大众教育》,《陶行知全集》(第3卷),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69]玩世:《起头杀尾的哲学》,《社会评论》1935年第5期。
    [70]王独清:《创造社与中国文化过程》,《文艺新闻》第11期,1931年5月。
    [71]王独清:《要制作大众化的文艺》,《大众文艺》1930年第2卷第3期。
    [72]吴西岑:《机械的唯物论与布哈林》,《动力》创刊号,1930年。
    [73]夏征农:《那些什么给大众读》,署名“征农”,载于李公朴主编《读书与写作》,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1936年版。
    [74]祥芝:《唯心论唯物论与唯生论》,《政治月刊》(南京)1935年第3卷第6期。
    [75]谢静宜:《毛泽东谈冯契的(怎样认识世界)》,《人物》1998年第9期。
    [76]辛鸣:《中国新哲学的一次尝试——对“工农兵学哲学”运动的理论思考》,《毛泽东思想论坛》1996年第4期。
    [77]杨奇:《三联书店与我》,《大公报》(香港)2008年10月26日。
    [78]叶方:《序》,《工农兵哲学论文选》,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79]叶青:《新哲学论战集·序言》,见叶青编:《新哲学论战集》,上海:辛垦书店,1936年版。
    [80]佚名:《革命哲学》,《中国革命》1933年第2卷第18期。
    [81]佚名:《杂俎:哲学漫谈》,《中国革命》1933年第2卷第15期。
    [82]周恩来:《论中国的法西斯主义——新专制主义》,《周恩来选集》(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83]张聿飞:《现阶段中国哲学的派别》,《现代评论》第2卷第1、2期合刊,1936年10月。
    [84]郑伯奇:《关于文学大众化的问题》,《大众文艺》1930年第2卷第3期。
    [85]《工农兵哲学论文选》,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86]《工人农民怎样学哲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87]张铁君:《唯生论的方法论》,贵阳:贵州全省各界抗敌后援会三民主义学会,1938年版。
    [88]张铁君:《唯生论与唯物论》,贵阳:贵州唯生学会,1939年版。
    [89]张铁君:《新哲学漫谈》,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2年版。
    [90]艾思奇:《“有冤无处诉”》,《读书生活》1935年第3卷第4期。
    [91]艾思奇:《(大众哲学)第十版序》,《艾思奇全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2]艾思奇:《吃了亏的人的哲学》,《读书生活》1935年第3卷第1期。
    [93]艾思奇:《除去着色眼镜》,《读书》1937年第1卷第1期。
    [94]艾思奇:《从二加二等於四说起》,《生活学校》1937年第1卷第3期。
    [95]艾思奇:《大众哲学》(重改本),杭州:浙江新华书店,1949年7月再版。
    [96]艾思奇:《大众哲学》,《艾思奇全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97]艾思奇:《大众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98]艾思奇:《二十二年来之中国哲学思潮》,《中华月报》(上海)第2卷第1期,1933年12月。
    [99]艾思奇:《各式各样的生活》,《读书生活》1935年第3卷第3期。
    [100]艾思奇:《关于(思想方法论)的问答》,《生活学校》第1卷第2期,1937年5月。
    [101]艾思奇:《关于<哲学讲话>(四版代序)》,《大众哲学》,上海:读书生活出 版社,1936年第4版。
    [102]艾思奇:《观念论的要点》,《生活知识》1935年第1卷第1期。
    [103]艾思奇:《旧戏不够反映生活》,《读书》1937年第1卷第2期。
    [104]艾思奇:《老虎打架和人类打仗》,《生活学校》1937年第1卷第2期。
    [105]艾思奇:《两大类的世界观》,《读书生活》1934年第1卷第4期。
    [106]艾思奇:《略说新唯物论》,《生活知识》1935年第1卷第3期。
    [107]艾思奇:《命运的时代》,《生活学校》1937年第1卷第5期。
    [108]艾思奇:《全国学生都活动起来了》,《通俗文化》1935年第2卷第12期。
    [109]艾思奇:《人生的三大真理》,《读书生活》1935年第3卷第2期。
    [110]艾思奇:《如何研究哲学》(增订本),重庆:读书生活出版社,1948年版,第33页。
    [111]艾思奇:《生活难·汉奸·民族道德及其他》,《通俗文化》1936年第3卷第1期。
    [112]艾思奇:《失业闹乱子》,《通俗文化》1935年第2卷第11期。
    [113]艾思奇:《什么是辩证法》,《中国文化》1941年第2卷第1-6期。
    [114]艾思奇:《什么是机械论的唯物论》,《生活知识》1935年第1卷第2期。
    [115]艾思奇:《思想上的官样文章》,《生活知识》1935年第1卷第5期。
    [116]艾思奇:《通俗文的真义》,《通俗文化》第2卷第5期,1935年9月12曰。
    [117]艾思奇:《有限和无限的辩证法》,《红旗》1959年2月第4期。
    [118]艾思奇:《哲学并不神秘》,《读书生活》创刊号1934年第1卷第1期。
    [119]艾思奇:《哲学是什么》,《中国文化》1940年第1卷第4-6期。
    [120]艾思奇:《哲学要为实际工作服务》,《人民日报》1958年4月11日。
    [121]艾思奇:《哲学也有不空洞的》,《读书生活》1935年第1卷第2期。
    [122]艾思奇编:《哲学选辑》,延安:解放社,1939年版。
    [123]艾思奇编:《哲学研究提纲》,涉县:华北书店,1943年版。
    [124]艾思奇著:《大众哲学》(第四版),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1935年版。
    [125]艾思奇著:《大众哲学》(第四版),《艾思奇全书》(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26]艾思奇著:《大众哲学》,上海:读书生活出版社,1936年第4版。
    [127]艾思奇著:《民族解放与哲学》,上海:大众文化社,1936年初版。
    [128]艾思奇著:《破除迷信大家学哲学》,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版。
    [129]艾思奇著:《思想方法论》,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版。
    [130]艾思奇著:《现代哲学读本》,《艾思奇全书》(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31]艾思奇著:《现代哲学读本》,上海:一般书店,1937年版。
    [132]李公朴:《<哲学讲话)编者序》,《艾思奇全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33]巴克编著:《日本资本主义研究》,上海:现代书局,1929年版。
    [134]巴克编著:《战后世界资本主义研究》,上海:明日书店,1929年版。
    [135]巴克著:《新哲学基础读本》,上海:万叶书店,1939年版。
    [136]巴克著:《新哲学教程》,上海:万叶书店,1949年版。
    [137]百森:《世界观·社会观·人生观》,《清华周刊》1936年第44卷第10期。
    [138]毕云程:《大众的人生观》,《大众生活》1935年11月16日创刊号。
    [139]曹达编:《通俗哲学讲话》,上海:一心书店,1937年初版。
    [140]曹达编:《哲学座谈》,上海:青年书店,1936年12月初版。
    [141]陈伯达:《腐败哲学的没落》,《读书月刊》1936年第4卷第1期。
    [142]陈伯达:《哲学的国防动员》,《读书生活》第4卷第9期,1936年9月。
    [143]陈伯达:《哲学上的两条路向及其历史的演变——哲学知识谈座》,《自修大学》1937年第1卷第8期。(原副标题作“谈座”,当为“座谈”之倒文。)
    [144]陈伯达著:《新人生观的创造》,上海:辰光书店,1939年版。
    [145]陈瑞志著:《现代社会科学讲话》,上海:生活书店,1934年版。
    [146]陈唯实:《读了评通俗辩证法讲话》,《读书生活》1936年第4卷第8期。
    [147]陈唯实著:《革命人生观》,广州:南方大学出版,年代不详。
    [148]陈唯实著:《民族革命哲学》,葛冬辰笔记,上海:辰光书店,1940年版。
    [149]陈唯实著:《通俗辩证法讲话》,上海:新东方出版社,1936年版。
    [150]陈唯实著:《通俗唯物论讲话》,上海:大众文化出版社,1936年版。
    [151]陈唯实著:《新哲学世界观》,上海:作家书店,1937年第3版。
    [152]陈唯实著:《新哲学体系讲话》,上海:作家书店,1937年版。
    [153]冯定:《论自然哲学和历史哲学》,署名贝叶,《自修大学》1937年第1卷第1辑第10号。
    [154]冯定:《谈新人生观》,署名贝叶,《自修大学》1937年第1卷第1辑第5号。
    [155]冯定:《形式逻辑的扬弃》,署名贝叶,《自修大学》1937年第1卷第1辑第13号。
    [156]冯定:《哲学的应用》,署名贝叶,《自修大学》1937年第1卷第1辑第7号。
    [157]冯定著:《共产主义人生观》,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6年版。
    [158]冯定著:《人生漫谈》,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64年版。
    [159]葛春霖著:《唯物辩证法》,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160]葛名中(葛春霖)著:《科学的哲学》,上海:生活书店,1939年版。
    [161]谷鹤:《哲学的阶级性和党派性》,《青年文化》1935年第2卷第4期。
    [162]何封:《哲学和科学》,《自修大学》1937年第1卷第1辑第11号。
    [163]胡绳:《“是则是非则非”的态度通得过吗》,《新学识》1937年第1卷第8期。
    [164]胡绳:《“通俗辩证法讲话”》(书评),《读书生活》1936年第4卷第7期。
    [165]胡绳:《辩证法唯物论入门》,《胡绳全书》(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66]胡绳:《关於真理的诸问题(知识往来)》,《自修大学》1937年第1卷第1辑第9号。
    [167]胡绳:《科学的物质观与哲学的物质观》,《自修大学》1937年第1卷第1辑第1号。
    [168]胡绳:《说矛与盾》,《学习生活》1940年第1卷第5期。
    [169]胡绳:《为跌下而进的塔》,《学习生活》1941年第2卷第3-4期。
    [170]胡绳:《文学创作上的用语——大众语:方言:拉丁化》,《清华周刊》1934年第42卷第9-10期。
    [171]胡绳:《引言》,《胡绳全书》(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72]胡绳:《哲学的派别》,署名沈于田,《自修大学》1937年第1卷第1辑第12号。
    [173]胡绳:《哲学组(两篇)》,《自修大学》1937年第1卷第1辑第11号、第13号。
    [174]胡绳:《思想方法》,《胡绳全书》(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75]胡绳著:《思想方法和读书方法》,上海:耕耘出版社,1947年版。
    [176]胡绳著:《思想方法论初步》,重庆:生活书店,1941年版。
    [177]胡绳著:《新哲学的人生观》,上海:生活书店,1937年版。
    [178]胡绳著:《哲学漫谈》,《胡绳全书》(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79]胡绳著:《中国问题讲话》,《胡绳全书》(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80]黄特、刘涟编译:《辩证唯物论体系》,上海:新人出版社,1940年10月版。
    [181]黄特:《批判的武器》,上海:新人出版社,1941年版。
    [182]黄特:《新哲学谈话》,上海:新人出版社,1940年版。
    [183]黄特:《与平生君论真理》,《新知》1939年创刊号。
    [184]黄特著:《新哲学谈话》,上海:新人出版社,1940年版。
    [185]君禾:《评介几本译作的哲学小册子》,《新知》1939年第1卷第5期。
    [186]乐光明:《一堂不平常的哲学课》,中共唐山市委宣传部编《唐山工人哲学讲坛》,保定:河北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187]雷英魁、陈扬炯编:《当代大众哲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188]李长海:《实践出理论》,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189]李衡之著:《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知识》,上海:社会科学研究社出版,神州国光社发行,1949年版。
    [190]李平心:《“等不得”——一个迫切的大众文化问题》,《大众生活》第1卷第3期,1935年11月30日。
    [191]李平心:《关于社会科学的根本认识》,署名平心,《自修大学》1937年第1卷第1辑第2号。
    [192]李平心:《漫谈哲学和科学》,署名倩之,《新生周刊》第2卷第1期,1935年1月26日。
    [193]李平心:《平心序》,黄特著《新哲学谈话》,上海:新人出版社,1940年版。
    [194]李平心:《通俗化与卑俗化》,《读书与出版》第4号,1935年8月16日。
    [195]李平心编:《各科基本知识讲话》,重庆:上海杂志公司,1945年复兴1版。
    [196]李平心等合著:《社会科学论文选集》,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版。
    [197]李平心著:《青年的修养与训练》,上海:生活书店,1935年版。
    [198]李平心著:《社会科学研究法》,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版。
    [199]李平心著:《社会哲学概论》,上海:生活书店,1933年版。
    [200]李石岑著:《哲学概论》,上海:世界书局,1933年版。
    [201]平生著:《写话》,大连:光华书店,1947年版。
    [202]任觉五:《唯生论与民生史观》,南京:拔提书店,1934年版。
    [203]李忠保:《一马当先,万马奔腾》,《工农兵哲学论文选》,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204]林焕平:《灵魂的探照灯》,《新民晚报》1987年6月30日。
    [205]林默涵:《自然的合法则性与社会的合法则性》,署名默涵,《自修大学》1937年第1卷第1辑第14号。
    [206]刘敬琨著:《社会科学概论》,北京:国立北平师范大学,1935年版。
    [207]刘鸿钧:《我们为什么有学哲学的必要?》,《现代》1935年第6卷第3期。
    [208]卢心远:《艾思奇如何处理形式逻辑》,《思想月刊》1937年第1卷第2期。
    [209]麦园著:《哲学门外谈》,重庆:读书出版社,1941年版。
    [210]刘涟:《新哲学上的几个问题》,《哲学》1941年第1卷第3期。
    [211]莫乃群著:《历史唯物论浅说》,上海:三联书店,1949年版。
    [212]潘梓年著:《大家来学点儿哲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213]彭康:《前奏曲》,上海:江南书店,1929年版。
    [214]平生:《大众应有自己的哲学》,《译报周刊》1938年第1期。
    [215]平生著:《新哲学读本》,上海:珠林书店,1939年版。
    [216]丘西:《读“哲学讲话”》,《清华周刊》1936年第44卷第1期。
    [217]邱丘:《物质与精神》,《女声》1934年第3卷第6-7期。
    [218]邱丘:《哲学是什么东西》,《女声》1934年第3卷第5期。
    [219]秋平:《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续):二、唯物辩证法与其他哲学的斗争》,《青年文化》1935年第2卷第4期。
    [220]秋平:《什么是唯物辩证法(续):三、什么是唯物辩证法》,《青年文化》 1935年第2卷第4期。
    [221]秋平:《什么是唯物辩证法》,《青年文化》1935年第2卷第4期。
    [222]秋平:《唯物论和观念论——哲学界的两大分野》,《青年文化》1935年第2卷第4期。
    [223]沈志远编著:《新哲学辞典》,北京:笔耕堂书店,1933年版。
    [224]沈志远著:《妇女社会科学常识读本》,上海:生活书店,1936年版。
    [225]沈志远著:《社会科学底哲学基础》,上海:生活·读书·新知联合发行所,1949年版。
    [226]沈志远著:《现代哲学的基本问题》,上海:生活出版社,1936年版。
    [227]沈志远著:《新人生观讲话》,上海:生活书店,1946年版。
    [228]实敏:《唯物论辩证法的基本法则》,《清华周刊》1936年第44卷第2期。
    [229]史非:《什么是物质——为香气及光热等是否为物质之争论而作》,《新知》1940年第4卷第6期。
    [230]宋振庭著:《新哲学讲话》,天津:知识书店,1950年版。
    [231]孙廷凯:《谁说矛盾不能转化》,《工农兵哲学论文选》,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
    [232]谭辅之:《最近的中国哲学界》,《文化建设》1936年第3卷第6期。
    [233]童振华:《哲学与生活》,《自修大学》1937年第1卷第1辑第6号。
    [234]王健:《辩证法》,《第一线》,上海:枫社出版部,1935年第1卷第4号。
    [235]王健:《存在与思惟——哲学上底两个基本倾向》,《第一线》,上海:枫社出版部,1935年第1卷第3号。
    [236]王健:《科学底本质及其体系》,《第一线》,上海:枫社出版部,1935年第1卷第1号。
    [237]王健:《唯物史观》,《第一线》,上海:枫社出版部,1935年第1卷第4号。
    [238]王健:《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第一线》,上海:枫社出版部,1935年第1卷第2号。
    [239]薇漪:《自然科学研究的基本对象——物质的运动》,《新知》1939年第1卷第2期。
    [240]文维城辑译:《什么是列宁主义》,延安:解放社,1938年版。
    [241]吴黎平、艾思奇编著:《唯物史观》,黎城:新华日报华北分馆,1939年7月 版。
    [242]吴亮平:《中国社会科学运动的意义》,《世界文化》创刊号,1930年9月。
    [243]伍人著:《工人哲学讲话》,天津:河北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244]萧钧:《“现代哲学基本问题”》,《社会生活》1936年第1卷第2期。
    [245]晓波:《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清华周刊》1936年第44卷第3期。
    [246]肖前、杨彦钧编:《新大众哲学》,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47]秀立:《理论大众化问题》,《清华周刊》1936年第44卷第3期。
    [248]袖群:《认识与行动》,《女声》1934年第3卷第13期。
    [249]张如心:《抗战中的哲学研究》(新知讲话),《新知(十日刊)》1939年第1卷第1期。
    [250]张如心著:《辩证法学说概论》,上海:江南书店,1930年版。
    [251]张如心著:《无产阶级底哲学》,上海:光华书局,1930年版。
    [252]张如心著:《哲学概论》,上海:昆仑书店,1931年版。
    [253]政治常识编委会编:《新哲学通俗题解》,上海:春明书店,1951年版。
    [254]中共天津市委宣传部编:《怎样组织工人学哲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255]中学生社编:《哲学与社会科学》,上海:开明书店,1935年版。
    [256]祝百英著:《社会科学讲话》,上海:开明书店,1933年版。
    [257]庄实:《哲学的斗争》,《清华周刊》1936年第44卷第10期。
    [258]庄子华:《(青年问题讲话)青年与恋爱问题》,《读书青年》1936年第1卷第6期。
    [259]子斋:《唯物辩证法的几个问题(学习问答)》1940年第1卷第6期。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列宁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列宁全集》(第1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6]《列宁全集》(第3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
    [7]《列宁全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8]《列宁选集》(1-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9]《列宁选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0]《斯大林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1]《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12]《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13]《毛泽东文集》(6、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4]《毛泽东哲学批注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
    [15]《毛泽东书信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6]《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3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9年版。
    [17]《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5册),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0年版。
    [18]《中共党史教学参考资料》(一),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19]《联共(布)、共产国际与中国苏维埃运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室译,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0]《文学运动史料选》(二),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21]《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2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22]《中国现代思想史资料简编》(第4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3]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
    [24]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室:《中国共产党史稿》(第1分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2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辑:《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书信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
    [26][波]列·柯拉科夫斯基:《布哈林思想研究(译文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27][德]马克思,恩格斯著:《社会主义入门》,延安:民族解放社青年社,1938年版。 公、黄松岭、李正文合译,北京:骆驼丛书出版部,1934年版。
    [46][苏]米丁、易希金柯等合著:《辩证法唯物论辞典》,平生、执之、乃刚、麦园等合译,成都:读书生活出版社出版,1939年版。
    [47][苏]米定、拉里察维基等著:《新哲学大纲》,艾思奇、郑易里译,上海:读书出版社,1936年版。
    [48][苏]西洛可夫、爱森堡等合著:《辩证唯物论教程》,李达、雷仲坚合译,北平:笔耕堂1936年版。
    [49][苏]雅洛曼绥夫著:《列宁主义初步》,延安:解放社,1938年版。
    [50][英]J.斯脱拉奇著:《社会主义底理论和实践》,何封译,上海:新知出版社,1940年第2版。
    [51][英]朋司辑:《新哲学手册》,周建人译,上海:大用图书公司,1949年版。
    [52]艾寒松著:《大众革命知识》,上海:华夏书店,1949年版。
    [53]艾思奇同志纪念文集编辑组编:《人民的哲学家:艾思奇纪念文集》,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4]艾思奇文稿整理小组编:《一个哲学家的道路——回忆艾思奇同志》,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5]艾思奇学术思想座谈会秘书组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家艾思奇》,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7年版。
    [56]丁祖豪、郭庆堂、张晓华编著:《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7]冯定著:《冯定文集》(上、下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58]冯玉祥著:《我所认识的蒋介石》,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59]龚达非编:《大众化编写工作》,大连:大众书店,1948年版。
    [60]郭建宁著:《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1]郭湛波:《近五十年中国思想史》,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62]韩树英编:《通俗哲学》,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2年版。
    [63]何行之:《唯生论哲学理论之基础》,上海:正中书局,1935年版。
    [64]何萍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5]侯才、阮青、薛广洲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论》,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
    [28][德]马克思著,德特里希编:《社会主义的基础》,巴克译,上海:山城书店,1931年版。
    [29][美]田辰山著:《中国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萧延中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0][日]高桥龟吉著:《经济学的实际知识》,巴克译,上海:联合书店,1930年版。
    [31][日]河上肇著:《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李达译,上海:昆仑书店,1930年版。
    [32][日]河上肇著:《唯物史观的基础》,巴克译,上海:明日书店,1930年版。
    [33][日]河上肇著:《新社会科学讲话》,北平:景山书社,1936年版。
    [34][日]山川均著:《社会主义讲话》,徐懋庸译,上海:生活书店,1933年版。
    [35][日]杉山荣著:《社会科学概论》,李达、钱铁如合译,上海:昆仑书店,1929年版。
    [36][日]杉山荣著:《社会科学十二讲》,温盛光译,上海:乐华图书公司,1930年版。
    [37][日]中村新太郎著:《日本近代文学史话》,卞立强、俊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38][日]佐野学著:《唯物论的哲学》,巴克译,上海:乐华图书公司,1930年版。
    [39][苏]布哈林著:《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40][苏]哥列夫编著:《从猿到人》,成嵩译,上海:泰东图书局,1930年版。
    [41][苏]郭列夫著:《唯物史观的哲学》,屈章译,上海:明日书店,1930年3月版。
    [42][苏]郭列夫著:《无产阶级之哲学——唯物论》,瞿秋白译,广州:新青年社出1927年版。
    [43][苏]郭列夫著:《新哲学——唯物论》,瞿秋白译,上海:霞社,1927年4月版。
    [44][苏]郭列夫著:《新哲学——唯物论》,瞿秋白译,上海:原野出版社,1949年4月版。
    [45][苏]拉比托斯,奥斯托洛维查诺夫等著:《经济学教程》(第1-2分册),温健 版社,2005年版。
    [66]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1年版。
    [67]黄丹林,庄福龄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资料选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68]黄楠森、庄福龄、林利等编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第5、6卷),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69]黄文山:《唯生论的历史观——民生史观论究》,上海:正中书局,1936年版。
    [70]纪弦:《纪弦回忆录》,台北:台北出版社,联合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
    [71]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义信印书局,1943年版。
    [72]蒋静一:《唯生论政治学体系》,南京:政治通讯月刊社,1935年版。
    [73]蒋静一编:《唯生论文选》,南京:政治通讯月刊社,1937年版。
    [74]金炳华主编:《马克思主义哲学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75]瞿秋白著:《社会科学概论》,上海:霞社,1939年版。
    [76]瞿秋白著:《社会哲学概论》,《瞿秋白文集·政治理论编》(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77]李家齐主编:《上海工运志》,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
    [78]李今山主编:《常青的大众哲学》,北京:红旗出版社,2002年版。
    [79]李景源、孙伟平主编:《怀念与思考:艾思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
    [80]李其驹、王炯华、张耀先等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从清末民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1]李新等:《中华民国史》第3编第2卷,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版。
    [82]卢国英著:《智慧之路——一代哲人艾思奇》,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83]罗家伦主编:《革命文献》(第8辑),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史料编撰委员会出版社,1955年版。
    [84]马汉儒主编:《哲学大众化第一人——艾思奇哲学思想研究》,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85]沈以行、姜沛南、郑庆声主编:《上海工人运动史》,大连:辽宁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86]沈以行著:《工运史鸣辨录》,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7年版。
    [87]施德著:《基本哲学问题》,若凌译,哲学问题研究社出版,年代原书未标。
    [88]宋垣忠:《三民主义概述》,西安:国民图书出版社,1941年版。
    [89]宋垣忠:《新哲学之建立》,郑州:河南民报社,1943年版。
    [90]宋垣忠:《知命轩哲学论集》,西安:新生晚报社,1945年版。
    [91]宋垣忠《哲学的新观点》,台北:艺美印刷厂印,1953年版。
    [92]苏绍智等主编:《布哈林思想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93]苏渊雷:《民生哲学引义》,重庆:商务印书馆,1943年版。
    [94]孙伯鍨等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95]田辰山著:《中国辩证法:从易经到马克思主义》,萧延中译,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96]王建初、孙茂生著:《中国工人运动史》,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97]王建民著:《中国共产党史稿:第一篇上海时期》(增订本),香港:中文图书供应社,1974年版。
    [98]王尽忠编:《新蔡人物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99]王民著:《唯物辩证法批判》,重庆:国民图书出版社,1944年版。
    [100]王玉平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理论嬗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1]谢本书著:《战士学者——艾思奇》,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02]徐素华编著:《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史》,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年版。
    [103]徐素华著:《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应用形态前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年版。
    [104]许纪霖、陈达凯主编:《中国现代化史》,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105]杨河、胡海涛、张炳奎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入和研究》,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6]杨剑秀著:《社会科学概论》,上海:现代书局,1929年版。
    [107]杨苏著:《艾思奇传》,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1版。
    [108]叶青编:《新哲学论战集》,台中:文听阁图书有限公司,2010年版。
    [109]叶青编:《哲学论战集》,上海:辛垦书店,1935年版。
    [110]詹竞烈:《唯生论与民生史观》,广州:中南印刷所,1947年版。
    [111]中央档案馆编:《南昌起义(资料选辑)》,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1年版。
    [112]赵德志、王本浩著:《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七十年(1919-1989)》,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113]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4]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编:《哲学向大众普及理论为实践服务:纪念艾思奇<大众哲学)发表七十周年暨科学发展观理论讨论会论文集》,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15]钟离蒙、杨凤麟编:《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2集第1册)哲学论战(上)》,《中国现代哲学史资料汇编(第2集第2册)哲学论战(下)》,沈阳:辽宁大学哲学系,1982年版。
    [116]周鼎安、陈光科编:《大众哲学新编》,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17]周一平著:《中共党史史学史》,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18]周一平编著:《中共党史文献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19]周肖鸥:《辩证唯物论之透视》,重庆:正中书局,1942年版。
    [120]庄福龄主编:《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曹根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博士学位论文。
    [2]付婷:《陈唯实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传播:以20世纪30年代为中心》,中山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3]姜洁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博士学位 论文。
    [4]刘艳:《20世纪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内蒙古大学,2010年硕士学位论文。
    [5]缪柏平:《艾思奇哲学道路研究》,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博士学位论文。
    [6]阮东彪:《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7]杨宏庭:《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兰州大学,2009年博士学位论文。
    [1]沈骥如:《沈志远: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引入者》,《社会科学报》2008年7月10日。
    [2]徐素华:《中西学者关于中国三十年代哲学论战的研究》,《东方论坛》1995年第2期。
    [3]彼埃尔:《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复旦大学学报》1947年第3期。
    [4]胡为雄、赵文丹:《20世纪30-40年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以艾思奇、胡绳、陈唯实为例》,《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6期。
    [5]孙谦:《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策略》,《安徽史学》2010年第5期。
    [6]张远新,吴素霞:《试论延安时期党的理论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与贡献》,《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年第4期。
    [7]徐素华:《艾思奇研究在国外》,《哲学动态》1996年第6期。
    [8]卢毅:《20世纪30年代的“唯物辩证法热”》,《党史研究与教学》2007年第3期。
    [9]吴倬:《<大众哲学)与哲学的大众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6年第7期。
    [10]毕国明:《(大众哲学)的理论贡献及其现实意义》,《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
    [11]谢本书:《<大众哲学)奠定了艾思奇的历史地位——纪念艾思奇诞辰90周年》《云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12]郑惠:《胡绳谈三十年代中期上海左翼文化工作的进步》,《中共党史研究》 2000年第6期。
    [13]常哲:《对21世纪哲学、伦理学创新给予的启示——评析冯定学术理论贡献综述》,《哲学研究》2003年第1期。
    [14]章玉钧:《对平凡真理的非凡探索——心香一瓣献吾师冯定》,《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7期。
    [15]黄楠森:《共产主义人生观的基本特点和当代价值——重读冯定关于共产主义人生观的论著》,《北京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16]闵维方:《既为经师更为人师——学习冯定同志高尚的精神品格》,《求是》2002年第24期。
    [17]陈瑛:《平凡蕴含真理真理指向高尚——冯定关于人生观问题的论述》,《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第4期。
    [18]夏征农:《论冯定同志的理论贡献》,《学术月刊》1994年第4期。
    [19]侯松涛:《十年内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启示》,《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5期。
    [20]易明:《论20世纪初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渤海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
    [21]雍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关系论析》,《河北学刊》2008年第3期。
    [22]郭建宁:《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当代思考》,《河北学刊》2008年第3期。
    [23]张文军:《哲学为谁而说——哲学:在诠释者与接受者之间》,《东岳论丛》2004年第5期。
    [1]D. J. Bakhurst. Deborinism versus Mechanism:A Clash of Two Logics in Early Soviet Philosophy. The Slavonic and East European Review, Vol.63, No.3 (Jul., 1985), pp.422-428.
    [2]Ignatius J. H. Ts'ao. Ai Ssu-ch'i:The Apostle of Chinese Communism. Part One:His Life and Works. Studies in Soviet Thought, Vol.12, No.1 (Mar.,1972), pp.2-36.
    [3]Ignatius J. H. Ts'aoSource. Ai Ssu-Chis Philosophy. Part Two:Dialectical Materialism. Studies in Soviet Thought, Vol.12, No.3 (Sep.,1972), pp.231-244.
    [4]Chenshan Tian(田辰山).(?)Chinese Dialectics:From Yijing To Marxism. Lanham: Lexington Books.2004.
    [5]John Strachey.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Socialism, New York:Random House,1936.
    [6]Joshua A.Fogel. Ai Ssu-ch'i's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arxism. Harvard Contemporary China Series:4. Cambridge, Massachusetts,1987.
    [7]L. Wittgenstein. Philosophical Investigations, translated by G. E. M. Ansoombe, Basil Blackwell.1958. Pp.31-32.
    [8]Nick Knight. Marxist Philosophy in China From Qu Qiubai to Mao Zedong,1923-1945. Amsterdam:Springer.2005.
    [9]Briere, S. J. Fifty Years of Chinese Philosophy,1898-1950.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Lawrence G. Thompson. New York:Macmillan,1956.
    [10]Terry Bodenhorn. Ai Siqi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Identity,1935-1936. Modern China.1997 vol.23. Pp.275-297.
    [11]The 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4th edition(美国传统英语词典,第四版).Orlando:Houghton Mifflin Harcourt.2004.
    [12]Werner Meissner.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in China:the Controversy over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in 1930s. English translation, Stanford,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German in 1986 by Wilhelm Fink Verlag, Munich, as Philosophie und Politik in China:Die Kontroverse uber den dialektischen Materialismus in den dreissiger Jahren. Originating publisher of English Edition:C. Hurst & Co. (Publishers) Ltd., London.
    [13]Zapata, Rene (ed.). Luttes philosophiques en U.R.S.S.,1922-1931. Presses Universitaires de France, Paris,1983. Translations into French of articles by Trotsky, Lenin, S. Minin, V. Rumiy, A. M. Deborin, I. I. (Skvortsov-) Stepanov, A. K. Timiryazev, M. B. Mitin and others, and other documents. Introduction by Rene Zapata.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