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20世纪中叶以来,世界性生态危机爆发。在此境遇下,西方理论界纷纷从理论和现实的维度提出救世之道。可以认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一方面在和生态中心主义、技术中心主义等其他绿色学说的理论斗争中,一方面积极吸取现实绿色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环保状况的经验教训中产生并壮大起来。从理论上看,它源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法兰克福学派,吸收了生态自然科学和生态社会科学的理论成果,借鉴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生态思想和方法论,并顺应时代做了发展。它于20世纪七十年代形成,八九十年代得以发展。进入2000年之后系统生态哲学理论的完成标志着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完善,从此之后开始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在法兰克福学派的影响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分别从“控制”观本身的辨析和对产生控制自然的现实制度批判两个主要维度进行分析和探讨自然受控的现实现象:法兰克福学派认为控制自然的主体是工具理性,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则认为最深层的主体是“资本”,并由此展开了对资本主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生态帝国主义行为和资本主义体制内进行经济体制改良做法的批判。从制度上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趋利的本能本质是反生态的,不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从观念上看,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讨论控制自然的主体、方式及目的等,指出人掌控自然有其历史必然性,控制自然并不等于破坏自然,关键是能否在符合自然规律的情形下展开实践活动。
     自然的解放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主旨,并且自然的解放是和人的解放紧密相关的。为了实现自然的解放,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试图从生态社会主义制度的构建,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的构建和生态伦理的重新阐释来进行努力工作。此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劳动闲暇一元论、新的需要和幸福观、“更少的劳动”与“更好的生活”等思想,阐述人的解放对自然的解放的意义。毫无疑问,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提出的这些观点是有利于自然解放的。本文认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没有形成系统的人的解放理论,并从系统的人的解放去反思和寻找自然的解放途径,这是它的重要局限性所在。
     通过分析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可以考察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意义及不足。首先应加考察的是对人和自然关系的认识。通过对象性与对象化、唯物论、辩证法、唯物史观认识上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到两者在如何看待人的控制与自然的控制、如何看待人对自然控制的合理“限度”、如何看待实现自然解放的动力及途径等问题上存有差异;通过与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生态哲学观的比较,我们可以深刻评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功绩与不足。考察两者在自然的控制与资本主义的关系、自然的解放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认识上的不同,也可以指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对自然解放的社会制度观的意义与不足。总的说来,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只从解放自然的维度功用地看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思想和方法论,割裂自然的解放和人的解放完成的统一性,在某些方面尚未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试图构建的生态社会主义也由于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思想,而走向了空想。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观存有借鉴意义。可持续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在我国新时代下的理论成果。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不同社会制度下对生态问题的共同关切,两者都面对工业化与自然生态的破坏、人的需要满足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矛盾等难题,因此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某些理论是可以为我所用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应反思现代性观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注意培养大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伦理,等。需指出,在学习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我国国情,不能照搬照抄。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广泛借鉴一切国内外生态学方面的积极成果,结合当前国际形势和我国国情,建构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生态学。
     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如果期望起到改变世界的历史功用,就必须认真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人的解放理论,使人的解放和自然解放有机结合起来;另外,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指出其他绿色学说用二分法的方式看待问题的同时,某种程度上自身也陷入了二分法,这是值得注意和关注的。本文认为,对理论的反思和结合实践的完善是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突破原来问题域及其瓶颈,走向新的高度的关键。
Since the mid-20th century, global ecological crisis had broken. In this situation, the Westerntheorist cared society and nature had ma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dimensions for the salvation ofthe environment. We could believe that the generating and evolving of Ecological Marxism is notaccidental. On the one hand, it had struggled with eco-centrism, technology-centrism and othergreen theories. On the one hand, it had formed and developed on the lessons from greenmovement and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countries. From the origins of its ideological contents,Ecological Marxism had assimilated, drawn on and made some expansion from the FrankfurtSchool of the Western Marxism and Marxist ecological thoughts and methodology. It is formed inthe1970s and developed in the1980s and1990s. After2000, by the completion of ecologicalphilosophy of Marxism, it started a new period of developmen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Frankfurt School, Ecological Marxist respectively from theconcept and reality analysesed problems why the nature suffered pollution. The Frankfurt schoolthought the subject of manipulate nature is the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while EcologicalMarxism believed it is "capital" and thus launched series of criticisms towards the capitalistsystem, including capitalist production, Eco-Imperialism, Ecological Reformism etc. From thesocial system aspects, Ecological Marxism maintained that quiddity of capitalism was hostile tonature and destined to destroy it. For the protection of nature, Ecological Marxism discussed thehistory of controlling nature, the concept of domination of nature, the methods and aims ofmanipulate nature, and pointed out that domination of nature differed from destruction of it. Intheir views, the key to keep balance of man and nature was that we must comply with the laws ofnature and start practical activities under its rules.
     The liberation of nature, related closely with the liberation of human beings, is the theme ofEcological Marxism. For the liberation of nature, Ecological Marxism built or rebuilt the theoriesof Ecological Socialism, ecological philosophy of Marxism and ecological ethics. In addition,Ecological Marxists proposed the labor-leisure monism, new needs and new concept of happiness,"less work and better life" and some other ideas to explain the meanings of human beings'liberation to nature’s. There was no doubt, these views Ecological Marxists put forward that were conducive to the free of nature. This paper argued that Ecological Marxism did not form a systemof men’s liberation theory, which was the major limitation lies in, and reflect and look for theliberation of nature based on men’s liberation.
     By analyz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xism and Ecological Marxism, we could examinethe significances and deficiencies of the latter. The first inspection should be the understanding of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rough the contrasted of their thoughts of objectivity,materialism, dialectics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e could clearly see their differences on thosehow to treating the domination of man and nature, how to finding the limitation of controllingnature and how to realizing the liberation of it. By compare the philosophy about nature andecological philosophy between them, we could better judge the merits and shortcomings ofEcological Marxist philosophy. Through the social system’s comparison between them, we couldpoint out that Ecological Marxism’s meanings and shortcomings on the relationship of socialsystem and nature. In general, Ecological Marxism fragmented the liberation between man andnature, what was only from the functional way to find the way to let nature free, had not been gotthe height of the Marxism’s thought to some extents. And its Ecological Socialist Theory went toUtopia as Ecological Marxism abandoned the core ideology of Scientific Socialism.
     Ecological Marxism would become a reference for the Chines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re. The latter’s theory was a new development of Marxism in China nowadays. The Concept of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Marxism were the thoughts researched on how to betterrunning the society and facing the environment. They both needed to resolve the problem ofkeeping balance of the using of industry and protesting of nature, meeting human needs andrealizing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so on. So some theories of the Ecological Marxism could beused for u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ociety, we must adhere to the socialistsystem, reflect the concept of modernity, change the ways of economic growth, pay attention tobuilding good ecological ethics, etc. 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we would pay attention to China'snational conditions and could not copy the theory ecological Marxism as well as other greentheori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Marxism, we should construct the Chinese Marxist Ecology,combined th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ituations, based on the assimilating of all the positiveachievements of the green theories around the world.
     If it had wanted to play a desired role to change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of world history, Ecological Marxism should conscientiously study and grasp the human liberation of Marxism, andcombine the human beings' liberation with that of nature. In addition, Ecological Marxism hadcriticized that the other green theories used a dichotomy way to study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swhile it had made itself into a dichotomy to some extent. This paper argued that the reflection ofthe thoughts of the environmental issues as well as improvement of it according to the people’spractice was the key to break the problem domain and the bottleneck of Ecological Marxism andeven let it to get a new height.
引文
①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著,王之佳、柯金良译:《我们共同的未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6页。
    ②丹尼斯·米都斯等著,李宝恒译:《增长的极限》,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2—153页。
    ①关于“浅绿”和“深绿”的详细探讨,可参阅刘仁胜所著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一书第16至19页。或者参阅雷毅所著的《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1至34页。
    ①注:以上英文释义参照《现代英汉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年版。
    ②《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72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5页。
    ②《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第649页。
    ③H.马尔库塞著,任立编译:《工业社会和新左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128页。
    ①H.马尔库塞著,任立编译:《工业社会和新左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33页。
    ②H.马尔库塞著,任立编译:《工业社会和新左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8页。
    ①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
    ②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版。
    ③《南方论丛》2007年第3期。
    ④陈学明:《评生态学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主要代表人物高兹》,《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00期。
    ⑤郭剑仁:《生态地批判: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81页。
    ①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②《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8期。
    ③《理论探讨》2009年第1期。
    ④《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⑤《消费经济》2007年第8期。
    ⑥《江汉论坛》2007年第7期。
    ①《人文杂志》2010年第2期。
    ②《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③《国外社会科学》2008年第1期。
    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⑤《新视野》1996年第3期。
    ⑥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
    ⑦《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3期。
    ⑧《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1期。
    ①《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②《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③《马克思主义哲学》2006年第1期。
    ④《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
    ⑤《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
    ⑥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
    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年版,参见第二章。
    ④安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参见第三章。
    ⑤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参见第一章。
    ①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耿建新、宋兴无译:《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版,第67—68页。
    ①郇庆治:《从抗议党到议会党:西欧绿党的新发展》,《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2期。
    ①周穗明:《“红绿联盟”:生态社会主义的最新进展》,《当代世界》1998年第12期。
    ①郇庆治:《欧洲绿党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6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86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74—37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28—92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6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页。
    ①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著,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6页。
    ②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著,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31页。
    ①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著,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③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著,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前言第3页。
    ①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第28页中指出:“理智作用的同一性是通过控制感觉而得以实现的,这种同一性以及思想对制造一致性的放弃等,都意味着思想和经验的贫困:思想领域和经验领域的分离导致了各自的残缺不全。”
    ②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著,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26页。
    ③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著,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前言第1页。
    ①H.马尔库塞著,任立编译:《工业社会和新左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8页。
    ②H.马尔库塞著,任立编译:《工业社会和新左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9页。
    ①H.马尔库塞著,任立编译:《工业社会和新左派》,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129页。
    ②H.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页。
    ③H.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180页。
    ④H.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14页。
    ①李振基、陈小麟、郑海雷:《生态学》,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4页。
    ①邹冬生、高志强:《生态学概论》,湖南科技出版社2007年版,第205—206页。
    ②邹冬生、高志强:《生态学概论》,湖南科技出版社2007年版,211页。
    ①威廉·莱斯著,岳长岭、李建华译:《自然的控制》,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8—9页。
    ①威廉·莱斯著,岳长岭、李建华译:《自然的控制》,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页。
    ①威廉·莱斯著,岳长岭、李建华译:《自然的控制》,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172页。
    ①威廉·莱斯著,岳长岭、李建华译:《自然的控制》,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169页。
    ②Howard Parsons. Marx and Engels on Ecology. London: Greenwood,1977, p6768.
    ①Howard Parsons. Marx and Engels on Ecology. London: Greenwood,1977, p70.
    ①Howard Parsons. Marx and Engels on Ecology. London: Greenwood,1977, p70.
    ①《圣经·创世记》一章26节。
    ①Reiner Grundmann. Marxism and Ecology. Oxford: Glarendon Press,1991. p11.
    ①戴维·佩珀著,刘颖译:《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5—336页
    ①戴维·佩珀著,刘颖译:《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
    ①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耿建新、宋兴无译:《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38页。
    ②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耿建新、宋兴无译:《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56—5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0—341页。
    ①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耿建新、宋兴无译:《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6页。
    ①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耿建新、宋兴无译:《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24页。
    ①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耿建新、宋兴无译:《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3页。
    ②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耿建新、宋兴无译:《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12页。
    ③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耿建新、宋兴无译:《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95页。
    ④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耿建新、宋兴无译:《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74页。
    ⑤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耿建新、宋兴无译:《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95页。
    ①本·阿格尔著,慎之译:《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36页。
    ②本·阿格尔著,慎之译:《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497页。
    ①本·阿格尔著,慎之译:《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1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18—219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225页。
    ④注:这些差别的关键之处在于,人的解放是否需要共产主义的实现这个历史性前提。
    ⑤H.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6页。
    ①H.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第6—7页。
    ②William Leiss. 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88, p106.
    ③William Leiss. 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88, p111.
    ①William Leiss. 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88, p112.
    ②William Leiss. 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88, p112.
    ③戴维·佩珀著,刘颖译:《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7页。
    ①Andre Gorz, Capitalism, Socialism, Ecology, Verso,1991, p31.
    ①Andre Gorz, Capitalism,Socialism,Ecology, Verso,1991, p31—32.
    ②Andre Gorz, Capitalism,Socialism,Ecology, Verso,1991, p32.
    ③Andre Gorz, Capitalism,Socialism,Ecology, Verso,1991, p34.
    ③戴维·佩珀著,刘颖译:《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6页。
    ④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25—526页。
    ①William Leiss. 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88, p108.
    ②William Leiss. 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88, p112.
    ①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②丹尼尔·A·科尔曼著,梅俊杰译:《生态政治》,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年版,第140页。
    ①奥尔多·利奥波德著,侯文惠译:《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3页。
    ①奥尔多·利奥波德著,侯文惠译:《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13页。
    ②戴维·佩珀著,刘颖译:《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中译本前言第2页。
    ③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耿建新、宋兴无译:《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80页。
    ④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耿建新、宋兴无译:《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年版,第82页。
    ①戴维·佩珀著,刘颖译:《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40页。
    ①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刘仁胜、肖峰译:《马克思的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①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刘仁胜、肖峰译:《马克思的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②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刘仁胜、肖峰译:《马克思的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8页。
    ①威廉·莱斯著,岳长岭、李建华译:《自然的控制》,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75页。
    ②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0页。
    ③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2页。
    ④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页。
    ⑤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4页。
    ①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页。
    ②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③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1页。
    ①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页。
    ②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5页。
    ③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6页。
    ④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3页。
    ⑤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74—7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5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5—32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24—32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6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3—3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35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页。
    ①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68页。
    ②可参加本文第三章第二节第二部分“生态思想建设是实现自然解放的精神保障”,这里不再赘述。
    ①戴维·佩珀著,刘颖译:《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页。
    ②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4页。
    ①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21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928—929页。
    ①威廉·莱斯:《自然的控制》,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25页。
    ②蕾切尔·卡逊在《寂静的春天》(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一书中指出,“自然平衡并不是一个静止固定的状态;它是一种活动的、永远变化的、不断调整的状态。人也是这个平衡中的一部分。有时这一平衡对人有利。有时它会变得对人不利。当这一平衡受人本身的活动影响过于频繁时,它总是对人不利。”见第215页。
    ①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1—292页。
    ②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7页。
    ③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03—50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79—580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5页。
    ①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7页。
    ②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3页。
    ③经典著作的原文表达是:“外界自然条件在经济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生活资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渔产丰富的水域等等;劳动资料的自然富源,如奔腾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属、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较高的阶段,第二类自然富源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86页。
    ④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36页。
    ①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4页。
    ②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4页。
    ③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5页。
    ①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75页。
    ②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59页。
    ③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94页。
    ①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33页。
    ①戴维·佩珀著,刘颖译:《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55页。
    ②戴维·佩珀著,刘颖译:《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6—337页。
    ③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525—526页。
    ④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33—634页。
    ①威廉·莱斯著,岳长岭、李建华译:《自然的控制》,重庆出版社2007年版,第1页。
    ①姚先国、盛乐:《和谐社会构建与经济发展中的三大矛盾》,《浙江经济》2006年第1期。
    ②姚先国、盛乐:《和谐社会构建与经济发展中的三大矛盾》,《浙江经济》2006年第1期。
    ①何传启:《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第5期,第10页。
    ①艾伦·杜宁著,毕隶译:《多少算够》,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0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28页。
    ①艾伦·杜宁著,毕隶译:《多少算够》,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0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90页。
    ①陈学明:《生态文明论》,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64页。
    ①艾伦·杜宁著,毕隶译:《多少算够》,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7页。
    ①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6页。
    ①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8页。
    ②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9页。
    ③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刘仁胜、肖峰译:《马克思的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0页。
    ①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刘仁胜、肖峰译:《马克思的生态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2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97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1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1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14.《列宁全集》第5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陈学明:《生态文明论》,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8。
    2.钱俊生、余谋昌:《生态哲学》,北京:中国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3.刘思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理》,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4.俞吾金、陈学明:《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新编·西方马克思主义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5.陈新夏:《可持续发展与人的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衣俊卿:《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薛晓源:《生态文明研究报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8.李惠斌:《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9.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概论》,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10.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8。
    11.徐艳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2.王雨辰:《生态批判与绿色乌托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3.李世书:《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研究》,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14.姚燕:《生态马克思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15.中国生态学学会:《2009—2010生态学学科发展报告》,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16.奚广庆、王谨:《西方新社会运动初探》,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17.刘爱军:《生态文明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18.王耘:《复杂性生态哲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19.杨文衡:《易学与生态环境》,北京:中国书店,2003。
    20.杜秀娟:《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历史发展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1。
    21.佘正荣:《生态智慧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22.刘东国:《绿党政治》,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23.谢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红”与“绿”的理论先声》,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4.叶险明:《“知识经济”批判》,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5.郇庆治:《自然环境价值的发现——现代环境中的马克思、恩格斯自然观研究》,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26.余谋昌:《当代社会与环境科学》,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27.杨生平:《踪迹与替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28.段忠桥:《当代国外社会思潮》,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29.宋祖良:《拯救地球和人类未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30.王钰:《人居环境视野中的游憩理论与发展战略研究》,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1.刘增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实践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0。
    32.丰子义:《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与全球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3.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34.周义澄:《自然理论与现时代——对马克思哲学的一个新思考》,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35.张曙光:《生存哲学》,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36.曾枝盛:《二十世纪末国外马克思主义纲要》,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1998。
    37.《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9.郇庆治:《绿色乌托邦——生态主义的社会哲学》,济南:泰山出版社,1998。
    40.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1.郇庆治:《欧洲绿党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2000。
    1.[德]马克斯·霍克海默、西奥多·阿道尔诺著,渠敬东、曹卫东译:《启蒙辩证法》,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美]H.马尔库塞著,任立编译:《工业社会与新左派》,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3.[美]H.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
    4.[加]本·阿格尔著,慎之译:《西方马克思主义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5.[加]威廉·莱斯著,岳长岭、李建华译:《自然的控制》,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6.[英]戴维·佩珀著,刘颖译:《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7.[美]詹姆斯·奥康纳著,唐正东、臧佩洪译:《自然的理由》,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8.[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刘仁胜、肖峰译:《马克思的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9.[美]约翰·贝拉米·福斯特著,耿建新、宋兴无译:《生态危机与资本主义》,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10.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著,王之佳、柯金良译:《我们共同的未来》,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1.[美]艾伦·杜宁著,毕隶译:《多少算够》,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2.[美]唐纳德·沃斯特著,侯文蕙译:《自然的经济体系》,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3.[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三世著,刘耳、叶平译:《哲学走向荒野》,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14.[美]亨利·梭罗著,徐迟译:《凡尔登湖》,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15.[美]丹尼斯·米都斯等著,李宝恒译:《增长的极限》,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6.[美]巴里·康芒纳著,侯文蕙译:《封闭的循环》,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7.[美]芭芭拉·沃德,勒内·杜博斯著,《国外公害丛书》编委会译:《只有一个地球》,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18.[美]卡洛琳·麦茜特著,吴国盛等译:《自然之死》,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
    19.[美]蕾切尔·卡逊著,吕瑞兰、李长生译:《寂静的春天》,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20.[英]安德鲁·多布森著,郇庆治译:《绿色政治思想》,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
    21.[英]罗素著,马元德译:《西方哲学史》,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22.[德]黑格尔著,贺麟译:《小逻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3.[德]费尔巴哈著,荣震华译:《基督教的本质》,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24.[德]汉斯·萨克塞著,文韬、佩云译:《生态哲学》,北京:东方出版社,1991。
    25.[法]塞尔日·莫斯科维奇著,庄晓燕、邱寅晨译:《还自然之魅》,上海:三联书店2005。
    26.[英]乔纳斯·休斯著,张晓琼、侯晓滨译:《生态与历史唯物主义》,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1。
    27.[美]丹尼尔·A·科尔曼著,梅俊杰译:《生态政治》,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
    1. Andre Gorz. Capitalism, Socialism,Ecology.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1994.
    2. Andre Gorz. Critique of Economic Reason. London and New York: Verso,1989.
    3. Andre Gorz. Paths to Paradise: On the Liberation from Work. London andSydney: Pluto Press,1985.
    4.Alan Scott. Ideology and the New Social Movements. London and Boston:UnwinHyman,1990.
    5. Howard Parsons. Marx and Engels on Ecology. London: Greenwood,1977.
    6. James O’Connor. Nature Causes. New York: The Guildford Press,1998.
    7. John Bellamy Foster. Ecology Against Capitalism. New York: Monthly ReviewPress,2002.
    8. John Bellamy Foster. Marx’s Ecology: Materialism and Nature. New York:Monthly Review Press,2000.
    9. Reiner Grundmann. Marxism and Ecology.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91.
    10.Ted Benton. The Greening of Marxism. New York: The Guildford Press,1996.
    11.William Leiss. The Limits to Satisfaction. Kingston and Montreal: Mcgill-Queen’sUniversity Press,1988.
    12. William Leiss.Under Technology’s Thumb. Kingston and Montreal: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1990.
    1.王谨:《“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评价绿色运动引发的两种思潮》,《教学与研究》,1986年第6期。
    2.何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作为哲学形态何以可能》,《哲学研究》2006年第1期。
    3.卜祥记、曾文婷:《重返人类中心主义: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命题》,《理论界》2004年第2期。
    4.周穗明:《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论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新视野》1996年第3期。
    5.陈食霖:《生态批判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评詹姆斯·奥康纳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思想》,《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6.王雨辰:《技术批判与自然的解放:评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技术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4期。
    7.王雨辰:《生态批判与解放的乌托邦:评本·阿格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武汉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8.王雨辰:《控制自然观念的历史演进及其伦理意蕴:略论威廉·莱斯的科技—生态伦理价值观》,《道德与文明》2004年第5期。
    9.郇庆治:《从抗议党到议会党:西欧绿党的新发展》,《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第2期。
    10.周穗明:《“红绿联盟”:生态社会主义的最新进展》,《当代世界》1998年第12期。
    11.何传启:《中国生态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第5期。
    12.刘思华:《论生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纲》,《理论月刊》2006年第2期。
    13.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生态价值观》,《江汉论坛》2007年第7期。
    14.刘仁胜:《生态马克思主义发展概况》,《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第3期。
    15.陈学明:《“生态马克思主义”对于我们建设生态文明的启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16.郑湘萍:《生态女性主义与生态马克思主义之比较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2008年第1期。
    17.张首先、马丽:《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科技伦理观》,《阴山学刊》2009年第3期。
    18.蔡华杰、林美萍:《控制自然与历史唯物主义的重构——格伦德曼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思想述评》,《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19.万希平:《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与当代意义》,《理论探索》2010年第5期。
    20.陈学明:《我们今天如何开展消除生态危机的斗争?——生态马克思主义者J.B.福斯特给予的启示》,《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21.唐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从资本主义到生态社会主义——西方生态马克思主义的启示》,《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22.吴海金、朱磊:《国内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概述》,《社会主义研究》第3期。
    23.王雨辰:《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3期。
    24.张红岭:《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问题及其对我们的启示——一个批判的视角》,《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25.何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困境与出路》,《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26.曾文婷:《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乌托邦社会主义理想》,《南京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27.郑湘萍:《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批判指向》,《理论月刊》2010年第8期。
    28.赵卯生、杨晓芳:《马克思主义的重建与人的解放——阿格尔建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旨趣探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0年第5期。
    29.程广云:《全球主义与因特网的理想》,《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1期。
    30.杨生平、刘世横:《从商品拜物教到意识形态批判——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学习与探索》2001年第2期。
    31.范燕宁:《论马克思生产力的生态维度》,《广西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