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援越抗美与中越关系的演变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1979年11月20日,中国《人民日报》公布:“在越南抗美救国战争期间,中国向越南派出的防空、工程、铁道、后勤保障等支援部队先后总计达32万人,最高年份达17万余人。”这是第一次中国公开宣布中国军队援越抗美军事行动的情况。随着部分档案资料的开放和回忆材料的发表、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慢慢揭开了神秘的面目。中越之间由最初中国援助越南抗击法国殖民统治,其间中越同心协力抗击美国在越南的侵略行径,发展到逐渐走向疏远、甚至敌视。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国际冷战格局下中美苏三角关系变化的制约和影响。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的真相是什么,中国是如何作出向越南派遣支援部队决策的,中国支援部队究竟担负什么样使命?中美关系及中苏关系的变化对中越关系的发展为何具有决定意义?
     本文试图借助中国抗美援越这样一个平台,梳理援越抗美决策的过程,探讨全力支持越南抗击美国的原因,考察中越关系由“同志加兄弟”般的亲密,发展到逐渐疏远、甚至对抗这一过程中美国、苏联等诸多的影响因素。通过这一研究,了解冷战时期亚洲国际关系的演变历程,以及这一时期中美、中苏、中越关系的变化,以求为正确认识当前世界格局,妥善处理好中美、中越乃至中俄关系提供一个历史参照。
     论文以中国援越抗美事件为切入点,以越南战争进程中中越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主线,将问题集中于中美、中苏关系变化对中越关系的影响,坚持论从史出,从多学科的角度来研究这一问题。
     本文共分为3个部分。
     第一部分,绪论,包括选题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二部分,中国援越抗美的过程与中越关系变化的演变历程。这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到第四章的内容,是本论文分析阐述的重点。中国积极支持越南北方反抗美国侵略,中越在抗美战争中相互支持与合作,使双方关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巩固和发展,但是中越在战争中也有矛盾与分歧。中美关系因在越南的间接对抗一度严重对峙,但随着越南战争的推进却跌宕起伏。越南战争后期,随着国际上各种政治力量的分化重组,中美和解,联合抗苏,中国实际退出冷战,中国与越南关系呈现出恶化的前景,苏联则与越南结成盟友,转入与中国和美国抗衡的历程。
     第三部分,论文的结论部分。通过对中国援越抗美和中越关系演变的梳理,得出国家利益是处理国家战略关系的最高准则,对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对中美、中越关系进行深层思考。
On November 20,1979, China People's Daily announced:"in Vietnamese War of Salvation against America period, China Support troops grand total and so on anti-aircraft, project, railroad, logistics support sends out to Vietnam reach 320,000 people successively, the highest year reaches 170,000 people." This is the Chinese first announce publicly China helping more anti-America military action situation. Along with part recollection material publication, reference material opening and research unceasingly thorough, the Chinese helping more anti-America military action had opened in a veil of mystery gradually. Firstly, between China and Vietnam aids Vietnam by China to resist France colonial rule at first, middle China and Vietnam work with concerted efforts resist the US in Vietnam's aggressive act, develops the trend to become estranged gradually, to be even hostile. Investigates its reason, a very important spot lies under the international cold war pattern the Sino-US Soviet three-cornered relation change restriction and the influence. The Chinese help more anti-America military action's truth how is,how is China to make to Vietnam dispatches the Support troops decision-making, what mission does China Support troops shoulder do? Why the Sino-US relations and the Sino-Soviet relations' change have the decision significance to the Chinese and Vietnamese relations?
     This text attempt with the aiding Vietnam resisting USA platform, comb the course of decision of aiding Vietnam resisting USA,probe into China support Vietnam reason to resist U.S.A. wholeheartedly, investigate China and Vietnam by intimate, develop into a great deal of influence factors such as U.S.A., the Soviet Union while drifting apart, even antagonizing gradually.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f this field,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sia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of cold war period develops, cold war period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Sino-Soviet, Sino-Vietnam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relation, purposing in we correct understanding the present world pattern, handle Sino-US, Sino-Vietnam, even Sino-Russia relations well to offer a historical reference system properly.
     The article regards aiding Vietnam resisting USA incident for the breakthrough point in China as, as the thread with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the Sino-Vietnam relation of process of Vietnamese war development, will discuss the question of concentrates on in what great intensity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 of Sino-US,Sino-Soviet relation influence the Sino-Vietnam relation, insist the theory happens from the history, the uses the methods of systems analysis, and studies this issu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ny disciplines.
     The thesis concludes three parts.
     First, it concludes the significance of topic, writing ideas, research methods, innovation and deficiency.
     Second,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Chinese aiding Vieinam resisting USA and Sino-Vietnam relation change. This part includes the content to chapter four of chapter one, it is this thesis that analyzes the focal point explained. China supports the North of Vietnam to resist U.S.A. actively, Sino-Vietnam support and cooperate each other in resisting the American war, enable relation acquisition unprecedented consolid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oth sides, but the Sino-Vietnam has contradictions and difference. The Sino-US relations confront with each other and confront each other seriously for a time because of the indirectness in Vietnam, but as the promotion of the Vietnamese war rises and falls and frees and easies. Vietnamese with of different political strength division and reorganization in the world in later stage in war,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realize conciliating, set about jointly resisting Soviet, China withdraws from the cold war actually, China and Vietnamese relation demonstrate the prospect worsened, the Soviet Union forms the ally with Vietnam, changes over to the course of contending with China and U.S.A.
     Third, Conclusion part of the thesis. Through aiding and resisting the combing of the course and development course of Sino-Vietnam relation, obtain national benefit to consider national supreme criterion of strategy relations,the military operation of aiding Vietnam resisting USA go on objective appraisal, ponder over the deep layer to Sino-US, Sino-Vietnam relation.
引文
1陶文钊主编.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第二卷(下).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734-736
    2FRUS,1950, vol.6, p.745—747.
    3布卢姆等著.美国的历程,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554—555
    4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Dwight D. Eisenhower,1954, p.382-384.转引自吕桂霞.遏制与对抗——越南战争期间的中美关系(1961—1973).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4
    5时殷弘.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和战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290
    1江英.冲突与克制:越南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见姜长斌、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259
    2[美]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第1册(陈瑶华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213
    3Shu Guang Zhang,Deterrence and Strategic Culure,p 156
    4赵学功.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13-4DDRS CIA-4197中央情报局关于1952年中期印度支那局势可能的发展的评估(1952年3月3日).见沈志华、杨奎松主编.美国对华情报解密:1948—1976.上海:东方出版 中心,2009.
    1林利民.遏制中国——朝鲜战争与中美关系.北京:时世出版社,2000年.302
    2时殷弘.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和战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291
    3The Pentagon Papers,edited by U.S.Senate Subcommittee on Public Buiding and Grounds,4vols, Boston,1971, p.634.
    1江英.冲突与克制:越南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参见姜长斌、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259
    2吕桂霞.遏制与对抗——越南战争期间的中美关系(1961—1973).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8
    3邓小平文选,3.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94
    1李健.天堑通途——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纪实,下.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557—558
    2李健.天堑通途——中国共产党对外交往纪实,下.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557—558
    3牛军.论60年代末中国对美政策转变的历史背景.参见李丹慧主编.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0年.192
    4毛泽东.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的结论,1945年5月31日.转引自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619
    1刘少奇.在亚洲澳洲工会会议上的开幕词,1949年11月16日.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1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134—135
    2中国军事顾问团援越抗法实录.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190
    3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45
    4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16
    1周恩来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54
    2周恩来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374—375
    3周恩来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443
    4杜鲁门回忆录(二)。北京:三联书店,1974.72
    5赵学功.巨大的转变——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5
    1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354
    2周恩来.我们的外交方针和任务(1952年4月30日).周恩来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48
    3Doad Barnett,China and the Great Powers in East Asia,Brookings Institution,1977,p.178.转引自赵学功.巨大的转变——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98
    1战后美国外交史,上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280
    2韩素音.周恩来和他的世纪.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394
    31955—9—2.人民日报,社论.
    4郭明主编.中越关系演变四十年.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8
    5郭明主编.中越关系演变四十年.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59
    1郭明主编.中越关系演变四十年.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编.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1949—-1975.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680
    3郭明主编.中越关系演变四十年.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13
    4越军总政治局军史研究委员会编著.越南人民军历史(第一集).人民军出版社,1977.61
    1黄铮.胡志明与中国.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124
    1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589
    2“迪克西”(Dixie)原指19世纪中叶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部反叛各州,源于南北战争后一首歌颂南部各州的流行曲。这里借用来指延安是中国的“反叛”地区。
    3解放日报,1944—8—1.
    1[美]约瑟夫·埃谢里克著,罗清等译.在中国失掉机会.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243—260
    2毛泽东年谱18931949,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544
    3胡乔木回忆毛泽东.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39—340
    4周恩来世纪行.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8.144
    5[美]约瑟夫·埃谢里克著,罗清等译.在中国失掉机会.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180—184、225、272—273
    1[美]伊·卡恩著,陈亮等译.中国通——美国一代外交官的悲剧.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149
    2周恩来年谱(1898—1949).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582
    3胡长明.毛泽东与周恩来.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451
    1孙金伟.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研究(1921——1949).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116
    2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31—1032
    3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02—1103
    4周恩来年谱1898—1949.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89.645
    1胡长明.毛泽东与周恩来.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5.451
    2周恩来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262
    3马歇尔使华.北京:中华书局,1981,480.转引自赵学功.巨大的转变——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6
    1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93—1194
    2孙金伟.中国共产党对外政策研究(1921——1949).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166
    3共产党情报局会议文件,人民出版社,1954.5安德烈·亚历山德罗维齐·日丹诺夫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于世界舞台上的各种政治力量重组,战后国际政治舞台上形成了两个完全相反和对立的阵营,“一个是帝国主义反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标是建立美帝国主义的世界霸权和摧毁民主”,开展反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十字军运动”;“另一个是反帝国主义民主阵营,它的基本目的是摧毁帝国主义、巩固民主和根除法西斯残余势力”。转引自吕桂霞.遏制与对抗——越南战争期间的中美关系(1961——1973).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0
    4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259-1260
    1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74—1379
    2吕桂霞.遏制与对抗——越南战争期间的中美关系(1961—1973).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42
    3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79
    1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87—88
    2FRUS,1949, Vol.9,pp22-23.
    3裴坚章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994.9—15
    4对“一边倒”的传统评价是“站在当时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一边”,它是“同国内外敌对势力进行针锋相对斗争必须采取的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年,第3页);张小明称之为外交战略,指出:“一边倒“是新中国领导人面对当时的国际环境,从维护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考虑等出发而提出的一个对外战略指导思想。在今天看来,“一边倒”战略并不完美,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弱点,但是它在当时确实是一个符合逻辑的战略选择;(张小明:《冷战时期新中国的四次对外战略抉 择》,参见刘山、薛君度主编《中国外交新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第6页)有的学者认为“一边倒”致使新中国“全盘接受了苏联模式”、“助长了盲目照搬苏联模式和经验的教条主义发展”;有人则干脆指出,它“导致了新中国的闭关自守,在经济上阻碍了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来往”。(吴敏先:《近年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概况》,《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年第4期刊)。转引自吕桂霞.遏制与对抗——越南战争期间的中美关系(1961-1973).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43
    1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1
    2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2—1473
    3谢益显主编.中国外交史1949—1979.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13
    4谢益显主编.中国外交史1949—1979.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14
    1洪永宏.中美军事冲突前前后后.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105
    1李碧山,即李班,印度支那共产党党员,1933年至1946年在中国从事革命活动,1946年7月回到越南,当时为越南民主共和自华侨司司长、印度支那共产党华侨工作委员会主任。阮德瑞,印度支那共产党内精通华语的干部,当时对外身份是商人。
    2洪永宏.中美军事冲突前前后后.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102
    3即3个师的装备及其他物资,1000万美金的财政援助,派出军事干部。当时因毛泽东在苏联访问,主持中央日常工作的刘少奇用电报向毛泽东通报了情况。毛泽东回电指示:关于援越物资,为了便于越南掌握,同意先给一部分,然后再逐步增加:派去的军事干部宜任副职或参谋人员或充顾问,不宣任正职。见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227—228
    4洪永宏.中美军事冲突前前后后.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102
    5洪永宏.中美军事冲突前前后后.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106
    1罗贵波.历史的回顾—中国援越抗法与中越两党两国关系纪实.参见符浩、李同成主编.中国外交官丛书:开启国门—外交官的风采.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153
    2罗贵波,1949年冬,越南胡志明主席致函中共中央,请求帮助越南正在进行的抗法战争。经毛泽东同意,中央决定派罗贵波作为中共中央驻越共中央的联络代表赴越。罗贵波后任中国驻总顾问、政治顾问团团长、军事顾问团团长(兼)、政治顾问团和军事顾问团合并后任顾问团团长。1953年9月,越南民主共和国政府为了表彰他在援越抗法中做出的贡献,授予他“胡志明勋章”。次年9月,他又任我国驻越首任大使。1957年底奉调回国,任我国外交部副部长。
    3罗贵波.历史的回顾——中国援越抗法与中越两党两国关系纪实.参见符浩、李同成主编.中国外交官丛书:开启国门—外交官的风采.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1995.156
    1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2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49
    2黄文欢.沧海一粟:黄文欢革命回忆录,文庄、侯寒江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262—263
    31950年1月29日、1951年4月28日《人民日报》。转引自郭明主编.中越关系演变四十年.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25
    1杨奎松.新中国从援越抗法到争取印度支那和平的政策演变.中国社会科学,2001(1).
    2黄文欢.沧海一粟:黄文欢革命回忆录,文庄、侯寒江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256—259
    3《关于越南战争的五角大楼秘密报告》,《纽约时报》1971年7月4日、7月5日。转引自徐焰.熄灭印度支那战火的卓越历史.参见张树军主编.中南海三代领导集体与共和国外交实录,上.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101
    4杨奎松.中国从援越抗法到争取印度支那和平的转变.中国社会科学,2001(1).
    5雷英夫.忆日内瓦会议的军事谈判.中共党史资料,第69辑.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57
    6《关于越南战争的五角大楼秘密报告》,《纽约时报》1971年7月4日、7月5日.转引自徐焰.熄灭印度支那战火的卓越历史.参见张树军主编.中南海三代领导集体与共和国外交实录,上.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7.101
    1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56
    2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177
    3刘少奇年谱1898—1969,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45
    4徐焰.熄灭印度支那战火的卓越历史.见邱石.共和国重大事件和决策内幕,第1卷(下).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535
    5何立波.援越抗法斗争中的毛泽东.文史月刊,,2005(5).7
    6黄文欢.沧海一粟:黄文欢革命回忆录,(文庄、侯寒江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256
    1张广华.中国军事顾问团与越南抗法战争.参见姚鸿主编.百年潮精品系列,中外之间.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226
    2中国军事顾问团援越抗法斗争纪实.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58
    3徐焰.熄灭印支战火的卓越历史.见邱石.共和国重大事件和决策内幕,第1卷(下).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536—537
    4张广华.中国军事顾问团与越南抗法战争.参见姚鸿主编.百年潮,精品系列,中外之间.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230
    5韩怀智,谭旌樵主编.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519
    1柴成文.三大突破——新中国走向世界的报告.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141
    2钱江.秘密征战:中国军事顾问团援越抗法纪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289
    3张广2耀中国军事顾问团与越南抗法战争.参见姚鸿主编.百年潮,精品系列,中外之间.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230
    4洪永宏.中美军事冲突前前后后.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115
    5张广华.中国军事顾问团与越南抗法战争.参见姚鸿主编.百年潮,精品系列,中外之间.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230
    1洪永宏.中美军事冲突前前后后.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6.115
    2张广华.中国军事顾问团与越南抗法战争.参见姚鸿主编.百年潮,精品系列,中外之间.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230
    3张广华.中国军事顾问团与越南抗法战争.参见姚鸿主编.百年潮,精品系列,中外之间.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230
    4韩怀智,谭旌樵主编.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519—520
    5张广华.中国军事顾问团与越南抗法战争.参见姚鸿主编.
    1黄文欢.沧海一粟:黄文欢革命回忆录,文庄、侯寒江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264
    2张广华.中国军事顾问团与越南抗法战争.参见姚鸿主编.百年潮,中外之间.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242
    3张广华.中国军事顾问团与越南抗法战争.参见姚鸿主编.百年潮,精品系列,中外之间.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244
    1徐焰.试论建国后毛泽东的战备思想.参见国际战略基金会编.环球同此凉热—一代领袖们的国际战略思想.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243
    2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113—1114
    3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356
    4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358
    5杨奎松.新中国从援越抗法到争取印度支那和平的政策演变.中国社会科学,2001(1).
    1王炳南.中美会谈九年回顾.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5—6
    2徐焰.熄灭印支战火的卓越历史.见邱石.共和国重大事件和决策内幕,第1卷(下).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540
    3杨奎松.新中国从援越抗法到争取印度支那和平的政策演变.中国社会科学,2001(1).
    4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116—1117.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360—361
    5赵学功.中国与第一次日内瓦会议.南开学报,2004(4).
    1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126—1127
    2杨奎松.新中国从援越抗法到争取印度支那和平的政策演变.中国社会科学,2001(1).
    3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126—1127
    4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127
    5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档案选编(第一集):1954年日内瓦会议.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166—167
    6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126—1127
    7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126—1127
    1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126—1127
    2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381—388;李连庆.大外交家周恩来:第二部:舌战日内瓦.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4.275—305;曲星.试论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外交.见裴坚章主编.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257
    3曲星.试论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外交.见裴坚章主编.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257
    4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385—386
    5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385—386
    6赵学功.中国与第一次日内瓦会议.南开学报,2004(4).
    1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394—-395
    2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394—395;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档案选编(第一集):1954年日内瓦会议.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230—231
    3曲星.试论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外交.见裴坚章主编。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257
    4李连庆.大外交家周恩来:第二部:舌战日内瓦.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1994.337—-352.当年参加日内瓦会议的中国代表团秘书长王炳南后来回忆说:“印支问题的一个中心点是越、法临时军事线的划分问题。越南有些人希望能一下统一越南,但实际从当时双方力量对比来看是不可能。”见王炳南.中美会谈九年回顾.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12—13
    5赵学功.中国与第一次日内瓦会议.南开学报,2004(4).
    6曲星.试论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外交.见裴坚章主编。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257
    1韩念龙.当代中国外交.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66—67
    2曲星.中越在印支战争问题上的战略一致与策略差异.见章百家、牛军主编.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306.赵学功.中国与第一次日内瓦会议.南开学报,2004(4)
    3QiangZhai,China and Vietnam Wars,1950-1975,Chapel Hill:The Unin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0, P.61.
    4裴坚章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224
    5日内瓦会议最后宣言,1954年7月21日,引自,国际条约集1953—1954.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165
    6江英.冲突与克制:越南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参见姜长斌、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261
    1自郭明主编.中越关系演变四十年.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52
    2胡志明选集,3卷,1—-2.越南外文出版社,1963.中文版;转引自徐焰.熄灭印度支那战火的卓越历史.见邱石.共和国重大事件和决策内幕,第1卷(下).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544
    3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132
    1Hess Vietnam and the United States,p.49.转引自赵学功.巨大的转变——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198
    2Baral,The Pentagon and the Making of US Foreign Policy,p52-53.
    3谢益先主编.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213
    1Porter,Careth.Vietnam;A history in documents,New York:New Ametican Library,1981,vol.2,p.22.
    1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489
    2谢益先主编.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213
    3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中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19
    5Porter,Careth. Vietnam:The Definitive Documentation of Human Decisions,vol.l,p673.
    1FRUS,1952-1954,VOL.12.P.669.条约于1954年11月10日提交参议院,1955年2月9日获得批准
    2谢益先主编.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134—135
    1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417
    2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417
    3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442
    4参见Igor Bukharin, "Moscow and Ho Chi Minh 1949-1969",提交“冷战在亚洲”香港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996年1月),转引自肖祖厚、李丹慧主编.云南与援越抗美.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
    1参见Igor Bukharin,"Moscow and Ho Chi Minh 1949-1969",提交“冷战在亚洲”香港国际学术会议论文(1996年1月),转引自肖祖厚、李丹慧主编.云南与援越抗美.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
    2黄国安,杨万秀,杨立冰.中越关系史简编.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6.193-195
    31961年4月17日,《国务院关于援助越南修建小电站、机修车间和简易炼焦设备的通知》,云南省档案馆,全宗2,目录1,卷宗4769,1.参见肖祖厚、李丹慧主编.云南与援越抗美.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1.
    4黎家松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大事记,第2卷(1957年1月至1964年12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53
    5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编写组编著.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1918—1975(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530-531
    6黎家松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大事记,第2卷(1957年1月至1964年12月).北京:世界知识出版 社,2001.111.
    1韩怀智、谭旌樵主编.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577
    2黄文欢.越中战斗的友谊的事实不容歪曲.人民日报,1979—11—27.
    3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642
    1曲爱国.越南战争期间的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见章百家、牛军主编.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343
    2郭明主编.中越关系演变四十年.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67
    3杨奎松主编.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5
    1时殷弘.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和战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99
    2赵学功.巨大的转变——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203
    1马克斯韦尔泰勒.剑与犁.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313—314.《关于美国国防部侵越秘密报告材料汇编,第178页.转引自赵学功.巨大的转变——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203
    2FRUS,1961-1963,Vol.1,p467.
    3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中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46—247
    1Department of State Publication No.7038,Far Eastern Series 110(Washington,D.C.: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1961).
    1江英.冲突与克制:越南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参见姜长斌、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267
    3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中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47
    4吕桂霞.遏制与对抗—越南战争期间的中美关系(1961—1973).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5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中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6郑剑.跨越太平洋——中美首脑外交50年.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242
    1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571969),第2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33—-34
    2郑剑.跨越太平洋——中美首脑外交50年.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242—-243
    3陈小鲁.陈毅与中国外交.见张沱生主编.环球同此凉热——一代领袖们的国家战略思想.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42
    4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中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47
    5袁伟主编.毛泽东军事活动纪事.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924
    6黄铮编著.胡志明与中国.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200
    7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571969),第2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34
    8吕桂霞.遏制与对抗—越南战争期间的中美关系(1961—1973).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504—505
    2中越两国经济贸易会谈公报,人民日报,1961年2月1日.
    31962年援越成套项目工作总结,铁道部办公厅档案处,国际联运局1963年,卷号552,78-90.
    4外事情况简报:南越新闻工作者代表团及援外情况,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全宗X50,目录3,案卷88,39-43.
    1邓小平年谱(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800
    2张爱萍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册.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273
    3人民日报,1967—9—30.
    4柴成文.三大突破—新中国走向世界的报告.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4.230
    5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571969),第2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35
    6张爱萍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册.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273
    1韩念龙.当代中国外交.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59
    2曲爱国.越南战争期间的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见章百家、牛军主编.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347
    1童小鹏.风雨四十年,第二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19—220.
    2童小鹏.风雨四十年,第二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19—220.
    3童小鹏.风雨四十年,第二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19—220.
    4童小鹏.风雨四十年,第二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19—220.童小鹏时任周恩来总理办公室主任,随周恩来参加了从化会议.
    5郭明主编.中越关系演变四十年.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67
    6韦东,尔雨著.越南战争.河南:中原出版社,1992.15—19
    1曲爱国.越南战争期间的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见章百家、牛军主编.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348—-349
    2韩念龙.当代中国外交.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59
    31964年6月24日,毛泽东接见文进勇等谈话记录,转引自杨奎松.毛泽东对印度支那战争态度的变化.见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653
    1曲爱国.越南战争期间的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见章百家、牛军主编.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349—350
    2曲爱国.越南战争期间的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见章百家、牛军主编.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349—350
    1童小鹏.风雨四十年,(第二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20—221.童小鹏随周恩来出席了三党会议
    2参见李丹慧主编.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0.256—247
    3童小鹏.风雨四十年,(第二部).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20—221.童小鹏随周恩来出席了三党会议.
    4参见李丹慧主编.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0.256—247
    5毛泽东与范文同、黄文欢的谈话,(1964年10月5日).参见李丹慧主编.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0.256—247
    1李向前.从“中间地带”到“三个世界”的划分.张沱生主编.环球同此凉热——一代领袖们的国家战略思想.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203
    2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477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291—-297
    4 W.S.Smyser, The Independent Vietnamese:Vietnamese Communism Between Russia and China,1956-1969 (Ohio University;Center for International Studies,1980),p.8转引自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中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30
    'Vietnam:the Definitive Documentation of Human Decisions,Vol 2,pp.24-29.
    1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中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31
    2李捷.毛泽东向两极格局的挑战——50年代后期到1976年的中国外交.参见姜长斌、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625
    3王贤根.援越抗美实录.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0.226
    4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中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49
    1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338—339;李越然.外交舞台上的新中国领袖.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207页;吴冷西著.十年论战,(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344—345;腾成达.胡志明调解中苏矛盾.东南亚纵横,2000(9).
    2杨奎松.毛泽东对印度支那战争态度的变化.见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524;吴冷西著.十年论战,上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345—347;腾成达.胡志明调解中苏矛盾.东南亚纵横,2000(9).
    3杨奎松.毛泽东与印度支那战争.参见李丹慧主编.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0.35
    1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440
    2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441
    3杨奎松.毛泽东对印度支那战争态度的变化.见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528
    4人民日报,1962-11-26.
    5郭明主编.中越关系演变四十年.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83
    61962年援越成套项目工作总结,铁道部办公厅档案处,国际联运局1963年,卷号552,页码78-90.
    1伍修权著.回忆与怀念.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351
    2新华月报.1963(10),110—119.
    3时殷弘.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和战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124
    4黄文欢.沧海一粟:黄文欢革命回忆录,(文庄、侯寒江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292-293
    1黄文欢.沧海一粟:黄文欢革命回忆录,(文庄、侯寒江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294
    21964年8月13日毛泽东与黎笋的谈话记录;见李丹慧.中苏关系与中国的援越抗美.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6).
    3Ilya V.Gaiduk,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Vietnam War,Chicago:Ivan R. Dee,1996,pp16-17.
    4文庄口述,盖晨、郭一峰记录整理.风雨同舟话越南—出使越南经历访谈录(九).载国际政治研究,2004(1).文庄,中国老一代外交官,资深越南问题专家,先后担任印支共产党中央华侨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援越顾问团翻译组组长、中国驻越南大使馆一等秘书等职,亲历越南抗法、抗美战争,与越南第一代革命领导人熟悉.
    5时殷弘.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和战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124
    6黄文欢.沧海一粟:黄文欢革命回忆录,(文庄、侯寒江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305
    1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中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50
    2Claudine Mennens.the Societ Point of Viet in the Sino-Soviet Conflict,Belgium,1975;p.16
    3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中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50
    4Qiang Zhai,China and theVietnam Wars,1950-1975,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Chapel Hill and London,2000,p.128.
    5赫鲁晓夫回忆录.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686
    1Ilya V.Gaiduk,The Soviet Union and the Vietnam War,Chicago:Ivan R. Dee,1996,p7-9.
    2文庄口述,盖晨,郭一峰记录整理.风雨同舟话越南—出使越南经历访谈录(九).载国际政治研究,2004(1).文庄,中国老一代外交官,资深越南问题专家,先后担任印支共产党中央华侨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援越顾问团翻译组组长、中国驻越南大使馆一等秘书等职,亲历越南抗法、抗美战争,与越南第一代革命领导人熟悉.
    3吕桂霞.遏制与对抗—越南战争期间的中美关系(1961—1973).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14—219
    1牛军.60年代末中国对美政策转变的历史背景.载李丹慧编.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0.207
    2 Qiang Zhai,China and the Vietnam Wars,1950-1975,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Chapel Hill and London,2000,p.139-140
    3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91-1196
    4关于决定派军队入朝作战给斯大林的电报.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539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7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616
    2吕桂霞.“特种战争”与中国“援越抗美”的初步酝酿.史学月刊,2007(4).
    3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57—1969),第2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34
    4章百家.通向缓和的崎岖之路*变动的国际环境与中国的对美政策(1954-1971).见姜长斌、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437
    1王可夫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战争史与毛泽东军事思想.国防大学出版社,178页;转引自江英.冲突与克制:越南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参见姜长斌、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264
    2外交部关于美国对越南南方加紧武装干涉声明,1962年2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件集(1962)第9集,第263页;见牛军.1962:中国对外政策“左”转的前夜.牛大勇、沈志华主编《冷战与中国的周边关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83
    3把美国侵略着从东南亚赶出去.人民日报,1962—5*19,社论.
    4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478
    5孙东升.我国经济建设战略布局的大转变*三线建设决策形成述略.党的文献,1995(3).
    1孙东升.我国经济建设战略布局的大转变—三线建设决策形成述略.党的文献,1995(3).
    2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654
    3毛泽东接见越南民主共和国代表团的谈话,1964年7月27日.转引自牛军.60年代末中国对美政策转变的历史背景.载李丹慧编.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0.194
    4鲁礼华和郭冰.毛泽东加快三线建设评析.当代中国史研究,1993(3).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291
    2李向前.从“中间地带”到“三个世界”的划分.张沱生主编.环球同此凉热——一代领袖们的国家战略思想.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204
    3张威.革命世界主义:以中国援助亚非拉革命运动为视角的考察.学术论坛,2007(11).
    4郭明主编.中越关系演变四十年.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67
    1陶文钊主编.中美关系史(19491972),中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32
    2吕桂霞.“特种战争”与中国“援越抗美”的初步酝酿.史学月刊,2007(4).
    3郭明主编.中越关系演变四十年.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67
    4黄铮.胡志明与中国.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200—201
    5韩念龙.当代中国外交.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59
    1杨奎松.毛泽东对印度支那战争态度的变化.见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638
    2毛泽东.和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谈话.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93
    3贺艳青.毛泽东的国际战略与第三世界.中共党史研究,2005(3).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485—487
    1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506—-507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50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509
    4张威.革命世界主义:以中国援助亚非拉革命运动为视角的考察.学术论坛,2007(11).
    5关于这个时期毛泽东对中间地带理论的发展,参见李捷.世界多极化趋势与毛泽东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1).
    6张威.革命世界主义:以中国援助亚非拉革命运动为视角的考察.学术论坛,2007(11).
    1李捷.世界多极化趋势与毛泽东的三个世界划分理论.当代中国史研究,1997(1).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530
    3张威.革命世界主义:以中国援助亚非拉革命运动为视角的考察.学术论坛,2007(11).
    41963年6月17日,人民日报;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111—112;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对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1963年3月30日来信的复信》,(英)彼得·琼斯、西安·凯维尔著.中苏关系内幕纪实.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5.57
    11962年1月27日,刘少奇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建国以来重要文件选编,第1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61、86
    2李捷.物极必反:60年代的中国国内政治与中美关系.参见姜长斌、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509
    1关于王稼祥对具体问题的建议和信,可参阅徐则浩编著.王稼祥年谱.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486—489.王稼祥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444—-458;张沱生.难能的探索,可贵的努力——试论王稼祥对党的国际战略思想的贡献.张沱生主编.环球同此凉热——一代领袖们的国家战略思想.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70;宫力.关于60年代毛泽东的外交战略思想与实践.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0(4);李捷.物极必反:60年代的中国国内政治与中美关系.参见姜长斌、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508
    2李捷.物极必反:60年代的中国国内政治与中美关系.参见姜长斌、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510
    3吕桂霞.“特种战争”与中国“援越抗美”的初步酝酿.史学月刊,2007(4).“三和”就是对帝国主义、对修正主义、对反动民族主义要温和;“一少”就是少支持民族解放斗争,少支持革命的工人阶级,少支持革命的党;所谓“三斗一多”,就是对帝国主义要斗,对修正主义要斗,对各国反动派要斗,要多援助 民族解放运动.
    1杨奎松.毛泽东对印度支那战争态度的变化.见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634
    2宫力.中国援越抗美的历史回顾.载陶文钊、仲掌生主编.中美关系100年.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28
    1德博拉·沙普利.承诺与权利:麦克纳马拉的生活和时代.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358
    2赵学功.巨大的转变——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213
    3不英.冲突与克制:越南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参见姜长斌、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267
    1陈小鲁.陈毅与中国外交.张沱生主编.环球同此凉热——一代领袖们的国家战略思想.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52
    2李丹慧.中苏关系与中国的援越抗美.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3).
    3人民日报,1964-7-20.郭明、罗方明、李白茵.现代中越关系资料选编,(中).北京:时事出版社,1986.353
    4李丹慧.中苏关系与中国的援越抗美.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3).
    5王定烈主编.当代中国空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384
    6江英.冲突与克制:越南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参见姜长斌、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268
    7人民日报,1964—8—16.
    1钓鱼台档案丛书编写组.中国与亚洲其他国家之间的重大国事实录.北京:红旗出版社.60—61
    2韩念龙主编.当代中国外交.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60
    3廖国良.毛泽东军事思想发展史.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542
    4鲁礼华、郭冰.毛泽东加快三线建设评析.军事经济研究,1993(11).
    5鲁礼华、郭冰.毛泽东加快三线建设评析.军事经济研究,1993(11).
    6批示的内容是:“退罗瑞卿、杨成武同志:此件很好,要精心研究,逐步实施。国务院组织专案小组,已经成立,开始工作没有?毛泽东,八月十二日”。党的文献.1995.(3).33
    1党的文献,1995(3),33—34.
    2鲁礼华、郭冰.毛泽东加快三线建设评析.军事经济研究,1993(11).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196
    4党的文献.1995(3),35—36.
    5李丹慧.中苏关系与中国的援越抗美.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3).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史林,2004(1).116
    1李丹慧.中苏关系与中国的援越抗美.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3).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史林,2004(1).116
    2周恩来与越南军事代表团的谈话,1965年1月22日,见Odd Arne Westad,Chen Jian,eds,77Conversa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Leaders on the Wars in Indochina,1964-1977,CWIHP Working Paper No.22(Washington,D.C.:Wilson Center,May1998). P75
    3宫力.援越抗美与中美关系.史志研究,2001(4).
    1郭明等编.现代中越关系资料选编,(中).北京:时事出版社,1986.357—-358
    2人民日报,1965—3—13、3—25.
    3谢益显主编.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334—335.
    4谢益显主编.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334—335.
    1江英.冲突与克制:越南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参见姜长斌、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269-270
    2党的文献.1995(3),36、37.
    3江英.冲突与克制:越南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参见姜长斌、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269-270
    4毛泽东军事文集,第六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403
    5邓小平1965年4月12日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的讲话,转引自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史林,2004(1).117.邓小平年谱,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855-1856.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1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359-360
    2江英.冲突与克制:越南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参见姜长斌、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268
    3曲爱国、鲍明荣、肖祖跃编.援越抗美——中国支援部队在越南.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11
    4曲爱国、鲍明荣、肖祖跃编.援越抗美——中国支援部队在越南.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11
    5曲爱国.越南战争期间的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见章百家、牛军主编.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356
    1李可、郝生章.“文化大革命”中的人民解放军.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422
    2李可、郝生章.“文化大革命”中的人民解放军.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417
    3李可、郝生章.“文化大革命”中的人民解放军.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417
    4吕桂霞.遏制与对抗——越南战争期间的中美关系(1961—1973).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05
    1邓礼峰.援越抗美述略.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1).
    21965年8月25日,“国务院援越工作小组办公室关于组织援越运输指挥部问题的复示”及附件,云南档案馆,全宗65,目录3,卷宗735,第27—37页。转自肖祖厚、李丹慧主编.云南与援越抗美,(档案文献),67—69.
    3邓礼峰.援越抗美述略.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1).
    4吕桂霞.遏制与对抗——越南战争期间的中美关系(1961—1973).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206-207
    1马金案.援越援老抗美亲历记.东南亚纵横,2001(9).52
    2文庄.用鲜血凝成的中越友谊——追记我国援越抗美部队的英雄史绩.东南亚纵横,2003(8)
    3马金案.援越援老抗美亲历记.东南亚纵横,2001(9),49.李家忠(原中国驻越大使).中越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回忆援越抗美的日子.东南亚纵横,2002(6).
    4马金案.援越援老抗美亲历记.东南亚纵横,2001(9),49.李家忠(原中国驻越大使).中越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回忆援越抗美的日子.东南亚纵横,2002(6).
    1马金案.援越援老抗美亲历记.东南亚纵横,2001(9),48-49.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开放档案,中国和越南关于中国给予越南经济技术援助的协定,档案号106-01295-04
    1这里所述中国援越部队情况只限于1965年夏至1970年中国第一次派兵援越情况,从1972年5月至1973年8月,中国又应越方请求,帮助越南扫雷和铺设输油管道.
    2江英.冲突与克制:越南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参见姜长斌、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275
    3韩怀智、谭旌樵主编。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550
    1曲爱国、鲍明荣、肖祖跃编.援越抗美——中国支援部队在越南.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4
    2韩怀智、谭旌樵主编.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551-552
    3邓礼峰.援越抗美述略.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1).
    1江英.冲突与克制:越南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参见姜长斌、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276
    2曲爱国.越南战争期间的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见章百家、牛军主编.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363
    1韩怀智、谭旌樵主编.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546-547
    2曲爱国.越南战争期间的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见章百家、牛军主编.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363
    1许农合主编.解放档案——中国人民解放军征战纪实.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6.1866
    2韩怀智、谭旌樵主编.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542
    3李可、郝生章著.“文化大革命”中的人民解放军.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9.417
    4韩怀智、谭旌樵主编.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542-543
    1韩怀智、谭旌樵主编.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上).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548
    2曲爱国.越南战争期间的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见章百家、牛军主编.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367
    3曲爱国、鲍明荣、肖祖跃编.援越抗美——中国支援部队在越南.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224
    1人民日报,1979—11-21.
    2李丹慧.三十八度与十七度线——朝战与越战期间中美信息沟通比较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1(3).
    1毛泽东接见文进勇等谈话记录.1964年6月24日.毛泽东接见陈子平等越南客人谈话记录.1964年7月27日..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653.
    2童小鹏.风雨四十年,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220-221.
    31954年日内瓦会议确定以北纬17度线为越南南北两方的临时军事分界线.
    4人民日报,1964-8-14.
    5宫力.援越抗美与中美关系.史志研究,2001(4).
    6李丹慧.三十八度与十七度线——朝战与越战期间中美信息沟通比较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1(3).
    7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557-558.
    1李丹慧.三十八度与十七度线——朝战与越战期间中美信息沟通比较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1(3).
    2李丹慧.中苏在援越抗美问题上的矛盾与冲突.见章百家、牛军.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376.
    3中国外交部、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文选.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440-443.
    4中国外交部、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文选.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990.440-443.
    5李丹慧.三十八度与十七度线——朝战与越战期间中美信息沟通比较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1(3).
    6李丹慧.三十八度与十七度线——朝战与越战期间中美信息沟通比较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1(3)
    1李丹慧.三十八度与十七度线——朝战与越战期间中美信息沟通比较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1(3)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27-28
    3吕桂霞.遏制与对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199
    4[美]罗伯特·舒尔辛格.成功的战术与失败的战略:约翰逊政府与越南战争.姜长斌、罗伯特·罗斯.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298
    5Memorandum from Vice-president Humphrey to President Johnson,17 Februry1965.FRUS,1964-1968,Vol.2,pp311-313.
    1JCS message to CINCPAC,009294/170122ZApril1965.转引自:(美)艾伦·怀廷.美国对华危机管理:朝鲜和越南.张沱生、[美]史文主编.对抗·博弈·合作——中美安全危机管理案例分析. 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165
    2郝雨凡.白宫决策.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160-161
    3李丹慧.三十八度.与十七度线——朝战与越战期间中美信息沟通比较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1(3).
    4李丹慧.三十八度.与十七度线——朝战与越战期间中美信息沟通比较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1(3).
    5李丹慧.三十八度与十七度线——朝战与越战期间中美信息沟通比较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1(3).
    6李丹慧.三十八度与十七度线——朝战与越战期间中美信息沟通比较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1(3).
    7李丹慧.三十八度与十七度线——朝战与越战期间中美信息沟通比较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1(3).
    8[苏]多勃雷宁著,信赖—多勃雷宁回忆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162
    9[苏]多勃雷宁著,信赖—多勃雷宁回忆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162
    1当时,在越南的中国支援部队着装不同,高炮部队换穿了越南人民军的军服,而施工部队则穿蓝色工作服.
    2章百家.“抗美援朝”与“抗美援越”——中国如何应对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3).
    3李丹慧.三十八度.与十七度线——朝战与越战期间中美信息沟通比较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1(3).
    4李丹慧.三十八度,与十七度线——朝战与越战期间中美信息沟通比较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1(3).
    5(美)陈兼、赫斯伯格合著.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史林,2004(1).
    1姜长斌、罗伯特·罗斯主编:《1955—1971年的中美关系——缓和之前:冷战冲突与克制的再探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9.
    2赵学功.巨大的转变——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60
    1(美)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史林,2004(1).
    2中国外交部、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440-441.
    3(美)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史林,2004(1).
    4(美)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史林,2004(1).
    1中国外交部、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442.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736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750
    4陈小鲁.陈毅与中国外交.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编.环球同此凉热——一代领袖们的国际战略思想.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153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编.毛泽东军事文集,第6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403;周恩来年谱,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724.
    1周恩来年谱,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727
    2关于口号问题,1965年4月4日人民日报在第5版的—则报道:“朝鲜人民热烈要求抗美援越”中,首次使用“抗美援越”一词;此后,4月6日和7日又在第4版接连报道说:“亚洲人民掀起志愿抗美援越浪潮”,“朝鲜、印度尼西亚人民踊跃要求志愿抗美援越”。“援越抗美”的口号则是在5月1日人民日报头版社论中首次公开提出的。见“为加强社会主义建设和援越抗美而斗争”,转引自:李丹慧.中苏在援越抗美问题上的矛盾与冲突.见章百家、牛军.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376
    3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史林,2004(1).
    4牛军.60年代中国对美政策转变的历史背景.见李丹慧.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0.208
    s李丹慧.中苏在援越抗美问题上的分歧和冲突.见李丹慧.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0.167
    1Qiang Zhai,China and the Vietnam Wars,1950-1975,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Chapel Hill and London,2000,p152
    2郭明.中越关系演变四十年.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102
    3 "Deng Xiaoping and Le Duan", September 29,1975,77Conversations, p187-188.
    4吕桂霞.遏制与对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25
    1曲星.中越在印支战争问题上的战略一致性与策略差异.见章百家、牛军.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314
    2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571-573
    3周恩来年谱,中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768.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1918-1975,下.623、629.
    4刘少奇1966年3月与宫本显治谈话时曾讲到越南党中央分成了主战派和主和派,苏联支持后者。见Qiang Zhai,China and the Vietnam Wars,1950-1975,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Chapel Hill and London,2000,p169
    5曲星.中越在印支战争问题上的战略一致性与策略差异.见章百家、牛军.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314
    1曲星.中越在印支战争问题上的战略一致性与策略差异.见章百家、牛军.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314
    2曲星.中越在印支战争问题上的战略一致性与策略差异.见章百家、牛军.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314
    3曲星.中越在印支战争问题上的战略一致性与策略差异.见章百家、牛军.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314
    4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二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40
    5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第二卷.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41
    6曲星.中越在印支战争问题上的战略一致性与策略差异.见章百家、牛军.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314
    7曲星.中越在印支战争问题上的战略一致性与策略差异.见章百家、牛军.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315
    1李丹慧.中国对越美和谈的立场方针及其变化(1965-1968),2001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术讨论会论文.
    2李丹慧.中国对越美和谈的立场方针及其变化(1965-1968),2001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术讨论会论文.
    3黄文欢.沧海一粟——黄文欢革命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308
    41968年4月13日,周恩来与范文同的谈话.李丹慧.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0.284-285
    5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编.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1949—1975.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3.524
    1周恩来年谱,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256
    2李丹慧.中国对越美和谈的立场方针及其变化(1965-1968),2001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术讨论会论文.
    3李丹慧.中国对越美和谈的立场方针及其变化(1965-1968),2001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术讨论会论文.
    4周恩来年谱,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262
    5李丹慧.中苏在援越抗美问题上的分歧和冲突.见李丹慧.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0.144
    1李丹慧.中苏在援越抗美问题上的分歧和冲突.见李丹慧.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0.144
    2牛军.60年代中国对美政策转变的历史背景.见李丹慧.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0.211
    3牛军.60年代中国对美政策转变的历史背景.见李丹慧.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0.211
    1俄国档案SD11459,苏驻越大使关于1960年莫斯科会议后越动向的报告.本文引用的“关于印度支那战争的俄国档案”来自http://www.coldwarchina.com,原件出自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档案馆和当代文献保管中心。由沈志华收集整理,李丹慧校编.
    2俄国档案SD11459,苏驻越大使关于1960年莫斯科会议后越动向的报告.
    3陶文钊.中美关系史(]949—1972)中.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51
    4李丹慧.中苏关系与中国的援越抗美.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3).
    5牛军.60年代中国对美政策转变的历史背景.见李丹慧.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0.209
    1IlyaV.Gaiduk. Soviet Union and the Vietnam War. Ivan R.Dee,Chicago 1996.p59.p247转引自李丹慧.中苏关系与中国的援越抗美.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3).
    2谢益显.中国外交史(1949—1979).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296
    3李丹慧.中苏关系与中国的援越抗美.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3).
    4李丹慧.1964年:中苏关系与毛泽东外患内忧思路的转变.见栾景河主编.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563
    5转引自李丹慧.中国对越美和谈的立场方针及其变化(1965-1968),2001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术讨论会论文.
    1李丹慧.中国对越美和谈的立场方针及其变化(1965-1968),2001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术讨论会论文.
    2夏义善.苏联外交六十五年纪事.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51
    3李丹慧.中苏在援越抗美问题上的分歧和冲突.见李丹慧.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0.149
    4李丹慧.中苏在援越抗美问题上的分歧和冲突.见李丹慧.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0.149
    5阿纳托利·多勃雷宁著、肖敏等译.信赖——多勃雷宁回忆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165.夏义善.苏联外交六十五年纪事.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105.1968-3-18,人民日报.转引自李丹慧.中国对越美和谈的立场方针及其变化(1965-1968),2001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术讨论会论文.
    61967年4月11日,周恩来与越南代表团的谈话,77Conversations, Working Paper No.22, pp.105
    71969年4月20日周恩来、康生与范文同、黄文泰、范雄的谈话,77Conversations, Working Paper No.22,p.158-159
    1李丹慧.中苏在援越抗美问题上的分歧和冲突.见李丹慧.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0.149
    2李丹慧.中苏在援越抗美问题上的分歧和冲突.见李丹慧.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0.150
    3李丹慧.中苏在援越抗美问题上的分歧和冲突.见李丹慧.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0.150
    4赵学功.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13-32DDRS CIA-1317中央情报局关于中苏分裂对苏联援助北越的可能影响的报告(1967年2月10日).见沈志华、杨奎松主编.美国对华情报解密:1948—1976.上海:东方出 版中心,2009.
    1李丹慧.中苏在援越抗美问题上的矛盾与冲突.见章百家、牛军.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391
    2李丹慧.中苏在援越抗美问题上的矛盾与冲突.见章百家、牛军.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391
    3李丹慧.中苏在援越抗美问题上的矛盾与冲突.见章百家、牛军.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392
    4李丹慧.中苏在援越抗美问题上的矛盾与冲突.见章百家、牛军.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395
    1李丹慧.中苏在援越抗美问题上的矛盾与冲突.见章百家、牛军.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395
    2李丹慧.中苏在援越抗美问题上的矛盾与冲突.见章百家、牛军.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395
    ,李丹慧.中苏在援越抗美问题上的矛盾与冲突.见章百家、牛军.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395
    4李丹慧.中苏在援越抗美问题上的矛盾与冲突.见章百家、牛军.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396
    5李丹慧.中苏在援越抗美问题上的矛盾与冲突.见章百家、牛军.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396
    6李丹慧.中苏在援越抗美问题上的矛盾与冲突.见章百家、牛军.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396
    11966-7-7,人民日报.
    2Qiang Zhai,China and the Vietnam Wars,1950-1975,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Chapel Hill and London,2000,p154-155
    3牛军.60年代中国对美政策转变的历史背景.见李丹慧.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0.210
    4张如磉.与河内分道扬镳.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229
    1宫力.从中美缓和到实行“一条线”的战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对外战略的转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5).
    2宫力.从中美缓和到实行“一条线”的战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对外战略的转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5).
    3宫力.从中美缓和到实行“一条线”的战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对外战略的转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5).
    2李丹慧.1964年:中苏关系与毛泽东外患内忧思路的转变。见栾景河.中俄关系的历史与现实.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558
    1吕桂霞.遏制与对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00-301
    2李丹慧.中苏在援越抗美问题上的矛盾与冲突.见章百家、牛军.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380
    3何慧.尼克松与中国.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5.130
    4李丹慧.中苏在援越抗美问题上的矛盾与冲突.见章百家、牛军.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380
    1吕桂霞.遏制与对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01
    2李丹慧.越战与中美苏越战略关系的重新定位.“冷战在东亚”日中韩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2008年3月).
    3吕桂霞.遏制与对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02-303
    4转引自沈志华《中国外交局面的重大突破(1966—1972)》,http://www.shenzhihua.net/
    5周恩来年谱,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51
    1苏联现代修正主义的总破产,1968-8-23,人民日报.
    2吕桂霞.遏制与对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04
    3珍宝岛原来并不是一个岛,而是乌苏里江上中国一侧江岸的一部分,面积0.74平方公里,1915年因江水冲刷才形成小岛。该岛北端与中国大陆相连,因它两头尖、中间宽,形似古代的元宝,故得名珍宝岛。
    4李丹慧.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缘起和结果.当代中国史研究,1996(3).
    5杨奎松.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61
    1李捷.物极必反:60年代的中国国内政治与中美关系.姜长斌、罗伯特·罗斯.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515
    2牛军.60年代中国对美政策转变的历史背景.见李丹慧.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0.204
    3宫力.中国的高层决策与中美关系解冻.姜长斌、罗伯特·罗斯.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671
    1杨奎松.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4
    2周恩来年谱,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181.见宫力.从中美缓和到实行“一条线”的战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对外战略的转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5).
    3杨奎松.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54
    4牛军.60年代中国对美政策转变的历史背景.见李丹慧.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0.205
    5陈少铭.一九六九年“国际形势座谈会”及其历史贡献.中共党史研究,2008(1).
    6吕桂霞.遏制与对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09
    7张保军.1969年前后党对外交战略的重大调整.中共党史研究,1996(1).
    8张保军.1969年前后党对外交战略的重大调整.中共党史研究,1996(1).
    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13.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163
    2转引自沈志华《中国外交局面的重大突破(1966—1972)》,http://www.shenzhihua.net/
    3赵学功.巨大的转变—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240
    4张保军.1969年前后党对外交战略的重大调整.中共党史研究,1996(1).
    1赵学功.巨大的转变—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244
    2张保军.1969年前后党对外交战略的重大调整.中共党史研究,1996(1).
    3熊向晖.打开中美关系的前奏.新中国外交风云(4).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
    4裴坚章.研究周恩来—外交思想与实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203
    5熊向晖.打开中美关系的前奏.新中国外交风云(4).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赵学功.巨大的转变——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246、247
    6王永钦.1969年—中美关系的转折点.党的文献,1995(6).见宫力.中国的高层决策与中美关系解冻.姜长斌、罗伯特·罗斯.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685
    1李先念与范文同谈话备忘录,转引自Qiang Zhai, China and The Vietnam Wars,1950-1975, p.201.
    21969年1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该文,同时全文转载了尼克松1969年1月20日的就职演说.
    31969年1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该文,同时全文转载了尼克松1969年1月20日的就职演说.
    1吕桂霞.遏制与对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26-327
    2周恩来年谱,下卷.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336-337
    3赵学功.巨大的转变——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247-248
    4赵学功.巨大的转变——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247-248
    5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584—586
    1李丹慧.中美缓和与援越抗美—中国外交调整中的越南因素.党的文献,2002(3).
    2(美)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893
    3(美)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894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584
    5余万里.通向缓和的道路——1968-1970年中国对美政策的调整.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3).
    1人民日报,1971-3-11;周恩来年谱,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441;1971年2月4日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与挪威驻华大使的谈话,(美)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907
    2李丹慧.中美缓和与援越抗美—中国外交调整中的越南因素.党的文献,2002(3).
    3李丹慧.中美缓和与援越抗美—中国外交调整中的越南因素.党的文献,2002(3).
    4李丹慧.中美缓和与援越抗美—中国外交调整中的越南因素.党的文献,2002(3).
    5沈志华.中美和解与中国对越外交(1968-1973).见李丹慧.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0.226—227.
    6沈志华.中美和解与中国对越外交(1968-1973).见李丹慧.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0.226—227.
    1李丹慧.中美缓和与援越抗美—中国外交调整中的越南因素.党的文献,2002(3).
    2本文所用有关基辛格、尼克松访华及中美高层会谈记录等美国解密档案文件,基本取自张曙光、周建明编译的尼克松文献选编的中文初稿(其电子版由李丹慧老师发送给笔者),该书已在香港出版(张曙光、周建明编译:《中美解冻与台湾问题——尼克松外交文献选编》,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笔者尚未有此书。笔者使用此中译本时,参阅了美国已出版的部分会谈记录文件,见Foreign States Relations of United States (FRUS),1969-1976,Volume ⅩⅤⅡ,China,1969-1972(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ashington2006).中美高层会谈的中方记录,大部分至今尚未解密,笔者无法比照中美双方的记录文本进行考察。
    3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July 9,1971,4:35-11:20 p.m.,NSC files, Box 1033, China HAK Memcons July 1971, Nixon Presidential Material Project.
    4叶江.越南和平谈判中的中国因素(1968—1973).见牛大勇、沈志华主编.冷战与中国的周边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664
    1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July 9,1971,4:35-11:20 p.m.,NSC files, Box 1033, China HAK Memcons July 1971, Nixon Presidential Material Project.
    2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July 9,1971,4:35-11:20 p.m.,NSC files, Box 1033, China HAK Memcons July 1971, Nixon Presidential Material Project.
    3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July 9,1971,4:35-11:20 p.m.,NSC files, Box 1033, China HAK Memcons July 1971, Nixon Presidential Material Project.
    4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July 9,1971,4:35-11:20 p.m.,NSC files, Box 1033, China HAK Memcons July 1971, Nixon Presidential Material Project.
    1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July 9,1971,4:35-11:20 p.m.,NSC files, Box 1033, China HAK Memcons July 1971, Nixon Presidential Material Project.
    2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July 9,1971,4:35-11:20 p.m.,NSC files, Box 1033, China HAK Memcons July 1971, Nixon Presidential Material Project.
    3 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July 9,1971,4:35-11:20 p.m.,NSC files, Box 1033, China HAK Memcons July 1971, Nixon Presidential Material Project.
    1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 July 10,1971,12:10-6 p.m.,NSC files, Box 1033, China HAK Memcons July 1971, Nixon Presidential Material Project.
    2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July 10,1971,12:10-6 p.m.,NSC files, Box 1033, China HAK Memcons July 1971, Nixon Presidential Material Project
    1叶江.越南和平谈判中的中国因素(1968—1973).见牛大勇、沈志华主编.冷战与中国的周边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666
    2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July 9,1971,9:40-11 p.m.,NSC files, Box 1033, China HAK Memcons July 1971, Nixon Presidential Material Project.叶江.越南和平谈判中的中国因素(1968—1973).见牛大勇、沈志华主编.冷战与中国的周边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666
    3李丹慧.中美缓和与援越抗美—中国外交调整中的越南因素.党的文献,2002(3).
    4魏史言.黑格率先遣组为尼克松访华安排的经过.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编.新中国外交风云(三).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73-74、78-81
    5李丹慧.中美缓和与援越抗美—中国外交调整中的越南因素.党的文献,2002(3).
    6周恩来年谱,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505.转引自宫力.中国的高层决策与中美关系解冻.姜长斌、罗伯特·罗斯.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704
    1沈志华《中国外交局面的重大突破(1966—1972)》,http://www.shenzhihua.net/
    2李丹慧.中美缓和与援越抗美—中国外交调整中的越南因素.党的文献,2002(3).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595
    3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Februry22,1972,2:10-6p.m., National Archives, Nixon Presidential Material Project, President's Office Files, Memoranda for the President, box 87, "Beginning February 20,1972.
    1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Februry22,1972,2:10-6p.m., National Archives, Nixon Presidential Material Project, President's Office Files, Memoranda for the President, box 87, "Beginning February 20,1972.
    2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Februry22,1972,2:10-6p.m., National Archives, Nixon Presidential Material Project, President's Office Files, Memoranda for the President, box 87, "Beginning February 20,1972.
    1李丹慧.中美缓和与援越抗美—中国外交调整中的越南因素.党的文献,2002(3).
    2(美)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4).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29—30.
    3人民日报,1972-2-28.
    1(美)亨利·基辛格著.大外交.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704
    2李丹慧.中美缓和与援越抗美—中国外交调整中的越南因素.党的文献,2002(3).
    3(美)亨利·基辛格著.基辛格越战回忆录.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199、203、207沈志华.中美和解与中国对越外交(1968—1973).见李丹慧.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0.235—236李丹慧.中美缓和与援越抗美—中国外交调整中的越南因素.党的文献,2002(3).
    4李丹慧.中美缓和与援越抗美—中国外交调整中的越南因素.党的文献,2002(3).
    5曲星.中越在印支战争问题上的战略一致与策略差异.见章百家、牛军.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317
    1李丹慧.中美缓和与援越抗美—中国外交调整中的越南因素.党的文献,2002(3).
    2李丹慧.中美缓和与援越抗美—中国外交调整中的越南因素.党的文献,2002(3).
    3叶江.越南和平谈判中的中国因素(1968—1973).见牛大勇、沈志华主编.冷战与中国的周边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670
    4李丹慧.中美缓和与援越抗美—中国外交调整中的越南因素.党的文献,2002(3).
    5李丹慧.中美缓和与援越抗美—中国外交调整中的越南因素.党的文献,2002(3).
    6李丹慧.中美缓和与援越抗美—中国外交调整中的越南因素.党的文献,2002(3).
    7曲星.中越在印支战争问题上的战略一致与策略差异.见章百家、牛军.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317
    1李丹慧.中美缓和与援越抗美—中国外交调整中的越南因素.党的文献,2002(3).
    2沈志华.中美和解与中国对越外交(1968—1973).见李丹慧.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0.242
    3沈志华.中美和解与中国对越外交(1968—1973).见李丹慧.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0.242
    41970年9月17日周恩来与范文同的谈话,Odd Arne Westad,Chen Jian,eds,77Conversa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Leaders on the Wars in Indochina,1964-1977,CWIHP Working Paper No.22 (Washington, D.C.: Wilson Center, May1998). P174-176
    1沈志华.中美和解与中国对越外交(1968—-1973).见李丹慧.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0.228
    2石林.当代中国的对外经济合作.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51.云水.出使七国纪实——将军大使王幼平.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180—188吕桂霞.遏制与对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53-354
    3周恩来年谱,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441
    1沈志华.中美和解与中国对越外交(1968—1973).见李丹慧.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0.229
    2沈志华.中美和解与中国对越外交(1968—1973).见李丹慧.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0.229
    3周恩来年谱,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497.
    4沈志华.中美和解与中国对越外交(1968—1973).见李丹慧.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0.229
    5沈志华.中美和解与中国对越外交(1968—1973).见李丹慧.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0.229
    1曲爱国.越南战争期间的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见章百家、牛军主编.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368-369
    2见李丹慧.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0.237
    3曲爱国.越南战争期间的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见章百家、牛军主编.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368-369
    4援越任务动员会议纪要,1972年5月25日.国家计委档案,(72)计生字122号,第2-8页.余秋里在援越任务动员会议上的讲话,1972年5月19日.国家计委档案,20-0149.(李丹慧发给笔者有关中国援越档案的电子版).中美和解与中国对越外交(1968—1973).见李丹慧.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0.237
    5见李丹慧.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0.237
    1见李丹慧.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0.237
    21972年5月18日、6月8日、6月16日、7月6日、8月22日李强与李班会谈纪要,铁道部办公厅档案处,部办公室1972年,卷号53,第16-21、48-53、63-67、84-89、125-127页;1972年5月20日周恩来会见李班、吴船的谈话记录,6月18日会见黎德寿的谈话记录,铁道部办公厅档案处,部办公室1972年,卷号52,第37-51、19-36页.中美和解与中国对越外交(1968-1973).见李丹慧.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0.237-238.
    3沈志华.中美和解与中国对越外交(1968—1973).见李丹慧.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0.229
    4赵学功.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13-38DDRS CIA-459-6中央情报局关于1970—1974年共产党对北越军事与经济援助情况的报告.见沈志华、杨奎松主编.美国对华情报解密.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
    51972年10月16日李强在答复越外贸部副部长李班关于越方请中国发运军事物资的要求时提出:属于南方要的,尽快运去,不是南方要的,是否可以慢一步。11月13日,李班向李强转达越副总理黎清毅的意见:希望中国发运重武器。因重武器的生产需要时间,故建议中方先从各单位借来交付越方,待供越重武器生产出来后再予归还。如不这样办,一旦停战,国际监督一实行,运送重武器到南方去就有困难。现在 未实行国际监督,又是旱季,要抢运重武器到南方去。李强在指出越方有货接不过去,压车的军事物资很多等情之后表示:建议还是想法多运些军火,正如李班同志说的在实行国际监督之前,抢运军火到南方去。参见1972年10月16日、11月13日李强与李班会谈纪要,铁道部办公厅档案处,办公室1972年,卷号53,第144、147、149-150页。 参见1972年7月12日周恩来与黎德寿的谈话、1972年12月19日毛泽东与阮氏萍的谈话。转引自李丹慧.中苏在援越抗美问题上的矛盾与冲突.见章百家、牛军.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403
    1王泰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3卷,1970-1978.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54。周恩来年谱,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469
    2沈志华.中美和解与中国对越外交(1968—1973).见李丹慧.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公司,2000.229
    3周恩来年谱,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469-470.
    4苏联驻越大使谢尔巴科夫的政治报告,1971年5月21日,俄国档案SD01829.本文引用的“关于印度支那战争的俄国档案”来自http://www. coldwarchina.com,原件出自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档案馆和当代文献保管中心.由沈志华收集整理,李丹慧校编.
    1王泰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3卷,1970-1978.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60
    2 Stein T ¢ nnesson教授认为这番对话很可能是周恩来与黎笋在1971年11月的河内会谈时说的(见Stein Tnnesson, "Le Duan and the Breakwith China";Cold WarInternationalHistoryProject Bulletin12/13, p.278; "Comrade B onthe Plot of the Reactionary Chinese Clique AgainstVietnam",ColdWarInternationalHistoryProject Bulletin12/13, p.280). http://www.shenzhihua.net/潘一宁.越南战争后期中越关系的演变(1968-1972.南洋问题研究,2008(3).
    3云水.出使七国纪实——将军大使王幼平.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138.
    4董应龙.20世纪70年代中越关系剧变分析.东南亚研究,2007(2).
    1王泰平.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3卷,1970-1978.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55.周恩来年谱,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515
    2 "Comrade B on the Plot of the Reactionary Chinese Clique Against Vietnam",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Bulletin12/13, p.280
    3潘一宁.越南战争后期中越关系的演变(1968-1972.南洋问题研究,2008(3).
    4潘一宁.越南战争后期中越关系的演变(1968-1972.南洋问题研究,2008(3).
    5谢尔巴科夫的政治报告,1971年5月21日,俄国档案SD01829.本文引用的“关于印度支那战争的俄国档案”来自http://www.coldwarchina.com,原件出自俄罗斯联邦对外政策档案馆和当代文献保管中心.由沈志华收集整理,李丹慧校编.
    1[苏]安·安·葛罗米柯.苏联对外政策史(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510-512.覃雪源.中苏在越南问题上的博弈对中越关系的影响(1965—1978).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
    1国家利益与国家目标.国际政治,1988,(3).51-54.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全球战略大格局—新世纪中国的安全环境.北京:时事出版社.2000.34-60
    2吕桂霞.遏制与对抗.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358
    1邓小平文选(3).人民出版社,1993.330
    1曲爱国等.援越抗美——中国支援部队在越南.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12—14
    2Qiang Zhai, China and The Vietnam Wars,1950-1975, p.220.
    3曲爱国.越南战争期间的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见章百家、牛军主编.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371
    11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Februry22,1972,2:10-6p.m., National Archives, Nixon Presidential Material Project, President's Office Files, Memoranda for the President, box 87, "Beginning February 20,1972.
    2宋晓东.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美)陈兼、赫斯伯格合著.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史林,2004(1).
    1陈兼.对“冷战”在战略层面的再界定——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美国对华及东亚政策的转变及其涵义.国际政治研究,2008(3).
    12009年11月17日北京新华网.
    1宫力.1979年中越边境冲突中的美中苏三角关系.国际观察,2004(3).
    1王泰平.新中国外交50年,下.北京:北京出版社出版集团,1999.283
    [1]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档案选集:第1-6集.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1992.
    [2]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20).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1998.
    [4]毛泽东军事文集.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5]毛泽东.毛泽东选集(1-4).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5).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7]毛泽东.毛泽东文集(6-8).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中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0.
    [9]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周恩来外交活动大事记(1949-1975).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
    [10]中国外交部、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外交文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1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刘少奇年谱(1998-1969).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
    [12]中央文献研究室.周恩来年谱(1949-1976).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7.
    [13]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周恩来军事文选.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4]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04—1974).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5]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16]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17]肖祖厚、李丹慧.云南与援越抗美.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8]周均伦.聂荣臻年谱(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9]周恩来军事活动记事编写组.周恩来军事活动纪事(上、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20]徐则浩.王稼祥年谱:1906-1974.北京:文献出版社,2001.
    [21]王稼祥选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22]姜华宣等.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纪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3]沈志华.苏联历史档案选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24]李丹慧编选.B同志关于越中关系的报告(档案)——附:黎笋和越南与中国的决裂(节选)苏联与印度支那战争——来自俄国近年解密的档案文献.参见北京大学现代史料研究中心编.国际冷战史研究资料:第2辑,2002(7).
    [25]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学习资料.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6.
    [26]中美关系资料汇编:第2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1960.
    [27]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一次非常代表大会文献:上、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8]苏联共产党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主要文件.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29]中国共产党论国际形势和社会主义国家对外政策.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30]世界知识出版社.印度支那档案汇编:第1-6册.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59-1965.
    [31]郭明等.现代中越关系资料选编.北京:时事出版社,1986.
    [32]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3]中国军事顾问团编写组.中国军事顾问团援越抗法斗争史实.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0.
    [34]陶文钊、牛军.美国对华政策文件集(1949-1972)(上、中、下).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35]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档案馆编.1954年日内瓦会议.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6.
    [36]沈志华、杨奎松.美国对华情报解密:1948—1976.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
    [37]沈志华.苏联与印度支那战争——来自俄国近年解密的档案文献.北京大学现代史料研究中心.国际冷战史研究资料.第2辑,2002.
    [38]外交部情报司.印度支那:第3-5册,外交部情报司,1954.
    [39]赫鲁晓夫言论集:第1-14集.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4-1966,中译本.
    [40]人民出版社.越南民主共和国第三届第二次会议主要档案:一九六五年四月八日至十日.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41]国际时事资料:印度支那问题.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71.
    [42]关于美国国防部侵越秘密报告材料汇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3.
    [43]尼克松1973年对外政策报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中译本.
    [44]越南人民的伟大胜利:热烈庆祝越南南方人民解放西贡和完全解放越南南方.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45]赫鲁晓夫时期苏共中央全会档案汇编.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中译本.
    [46][苏]尼基塔·赫鲁晓夫.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向党的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总结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7]张曙光、周建明.中美“解冻”与台湾问题——尼克松外交文献选编.香港: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08.
    [1]陈赓.陈赓日记.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1982.
    [2]王炳南.中美会谈九年回顾.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
    [3]朱中立.王稼祥文学传记.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6.
    [4]徐向前.历史的回顾.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
    [5]徐佩兰、郑鹏飞.陈赓将军传.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8.
    [6]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7]胡石言.陈毅传.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
    [8]师哲.在历史巨人的身边:师哲回忆录.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1.
    [9]师哲.峰与谷.北京:红旗出版社,1992.
    [10]新华出版社编.中国军人入越参战抗美秘闻.北京:新华出版社,1992.
    [11]王焰主编.彭德怀传.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12]力平.开国总理周恩来.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
    [13]吴冷西.忆毛主席——我亲身经历的若干重大胜利事件片段.北京:新华出版社,1995.
    [14]吴冷西.十年论战——中苏关系回忆录(1956-1966).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15]熊向晖.历史的注脚.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5.
    [16]童小鹏.风雨四十年:第2部.北京:文献出版社,1996.
    [17]云水.出使七国纪实——将军大使王幼平.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
    [18]总参罗瑞卿传编写组.罗瑞卿传.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6.
    [19]陈湃.越战亲历记.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20]“文化大革命”中的周恩来.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
    [21]杜易.大雪压青松:文革中的陈毅.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22]田曾佩、王泰平主编.老外交官回忆周恩来.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23]金冲及主编.周恩来传(1949-1976):第1-4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24]熊向晖.我的情报和外交生涯.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
    [25]马金案.援越援老抗美亲历记.东南亚纵横:2001(9、10、11、12),2002(2、6、8、10、Z1期).
    [26]王鹤滨.紫云轩的主人——我所接触的毛泽东(上、下).北京:红旗出版社,2001.
    [27]文庄.风雨同舟话越南——出使越南经历访谈录.国际政治研究:2002(1、2、3、4),2003(1、2、3、4),2004(1、2)
    [28]李家忠.中越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回忆援越抗美的日子.东南亚纵横,2002(9).
    [29]中国军事顾问团援越抗法实录:当事人的回忆.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
    [30]逄先之,金冲及.毛泽东传.北京:中共中央文献出社,2003.
    [31][美]哈里·杜鲁门.杜鲁门回忆录.李石译.北京:三联书店,1974.
    [32][美]理查德·尼克松.尼克松回忆录(上、中、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1979.
    [33][美]亨利·基辛格.白宫岁月——基辛格回忆录.陈瑶华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0.
    [34][美]西奥多·索伦森.肯尼迪.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
    [35][越]武文祥.越战的回顾与检讨.台北:黎明文化,1985.
    [36][越]黄文欢.沧海一粟:黄文欢革命回忆录.侯寒江、文庄译.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
    [37][苏]尼基塔·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回忆录.张岱云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
    [38][苏]尼基塔·赫鲁晓夫.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王德树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
    [39][美]罗伯特·S·麦克纳马拉.回顾——越战的悲剧与教训.陈丕西、杜继东、王丹妮等译.北京:作家出版社,1996.
    [40][俄)]阿那托利·多勃雷宁.信赖——多勃雷宁回忆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
    [41][美]亨立·基辛格著.大外交.顾淑馨、林添贵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
    [42]左风容.赫鲁晓夫传.北京:东方出版社,1998.
    [43][美]德博拉·沙普利.承诺与权利——麦克纳马拉的生活和时代.李建波等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中译本.
    [44][美]哈罗德·G·穆尔、乔瑟夫·L·盖洛威.一个美国大兵亲历的越南战争.王执中、徐舟涛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45][俄]谢·赫鲁晓夫.导弹与危机——儿子眼中的赫鲁晓夫.郭家申等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3.
    [46][美]亨利·基辛格.基辛格越战回忆录.海口:海南出版社,2009.
    [1]广西社会科学院印度支那研究所编印.中越关系大事记:1980
    [2]李长久、施鲁佳主编.中美关系二百年.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
    [3]谢易显.中国外交.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
    [4]黄铮编.胡志明与中国.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
    [5]夏义善.苏联外交六十五年纪事,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198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
    [6]钱江.“乒乓外交”始末.北京:东方出版社,1987.
    [7]资中筠主编.美国对华政策的缘起和发展(1945-1950).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
    [8]谢益显主编.中国外交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790.郑州: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
    [9]韩念龙主编.当代中国外交.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
    [10]王定烈主编.当代中国空军.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11]韩怀智、谭旌樵主编.当代中国军队的军事工作.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89.
    [12]从进.1949-1989年的中国,曲折发展的岁月.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9.
    [13]李可、郝生章.“文化大革命”中的人民解放军.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89.
    [14]李越然.外交舞台上的新中国领袖.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
    [15]袁明主编.中美关系史上沉重的一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6]裴坚章主编.研究周恩来的外交思想与实践.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17]钱江.在神秘的战争中——中国军事顾问团赴越南征战记.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18]周尚文.新编苏联史(1917-196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9]王贤根.援越抗美实录.国际文化出版社,1990.
    [20]郭明主编.中越关系演变四十年.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2.
    [21]施盈福.秘密出兵亚热丛林.北京: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92.
    [22]杨奎松.中间地带的革命——中国革命的策略在国际背景下的演变.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
    [23]金应忠,倪世雄.国家关系理论比较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4]时殷弘.美国在越南的干涉和战争(1954-1968).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3.
    [25]张沱生主编.环球同此凉热——一代领袖们的国际战略思想.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26]裴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56).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27]外交部外交史编辑部编.新中国外交风云:中国外交官回忆录(1-5).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1991、1994、1996、1999.
    [28]裴坚章.毛泽东外交思想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29]宫力.跨越鸿沟:1969-1979年中美关系的演变.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30]资中筠主编.战后美国外交史——从杜鲁门到里根.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31]张爱萍主编.中国人民解放军.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
    [32]石志夫.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史(1949.10-1989.10).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33]曲爱国、鲍明荣、肖祖跃编.援越抗美——中国支援部队在越南.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
    [34]时殷弘.敌对与冲突的由来.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
    [35]刘昌亮.毛泽东国际交往录.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5.
    [36]王逸舟.当代中国政治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7]邹国贤、胡思远.空中滚雷:越南大空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38]阎学通.中国国家利益分析.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
    [39]宫力.毛泽东外交风云录.河南:中原农民出版社,1996.
    [40]资中筠,陶文钊.架起理解的新桥梁——中美关系研究回顾与展望.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1996.
    [41]汪新生.现代东南亚政治与外交.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8.
    [42]叶自成.地缘政治与中国外交.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43]张小明.冷战及其遗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44]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57-1969(2).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45]郑羽.从对抗到对话——赫鲁晓夫执政时期的苏美关系.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46]郝雨凡.美国对华政策内幕.北京:台海出版社,1998.
    [47]刘山、薛君度主编.中国外交新论.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
    [48]钱江.秘密征战:中国军事顾问团援越抗法纪实.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49]唐朱昌、肖红专、谈德勒.寻求苏美力量均衡的努力---论赫鲁晓夫的对美政策.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
    [50]宫力.毛泽东与美国——毛泽东对美政策思想的轨迹.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9.
    [51]陈杨勇.苦撑危局——周恩来在1967.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
    [52]王泰平.新中国外交50年.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53]洪兵.国家利益论.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9.
    [54]陈新明.三八线的较量:朝鲜战争与中苏美互动关系.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0.
    [55]郝雨凡.无形的手:左右中美关系的美国国内因素:与美国中国问题专家点评中美关系.北京:新华出版社,2000.
    [56]姜长斌、[美]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57]解立夫.毛泽东面对美国.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
    [58]李丹慧主编.中国与印度支那战争.香港:天地图书有限公司,2000.
    [59]林利民.遏制中国——朝鲜战争与中美关系.北京:时世出版社,2000.
    [60]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61]苏联问题编写组编.冰封岁月——中苏冲突实录.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62]赵学功.巨大的转变——战后美国对东亚的政策.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63]郝雨凡.白宫决策:从杜鲁门到克林顿的对华政策内幕.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
    [64]张曙光.美国对华战略考虑与决策1949—1972.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65]章百家、牛军主编.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66]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
    [67]李丹慧主编.北京与莫斯科:从同盟走向对抗.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8]钱江.周恩来与日内瓦会议.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69]陶文钊、杜瑞清、王旭.中美关系与东亚国际格局.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0]李丹慧主编.国际冷战史研究(Ⅰ、Ⅱ、Ⅳ、Ⅴ、6).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2006、2007、2008、2008.
    [71]牛大勇、沈志华主编.冷战与中国的周边关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2]陶文钊.中美关系史(上、中、下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73]张树德.红墙大事——共和国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
    [74]牛军主编.冷战时期的美苏关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5]杨奎松主编.冷战时期的中国对外关系.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76]曲爱国、王永生.冷战时期局部战争大参考.北京:京华出版社,2006.
    [77]王东、闫知航.让历史昭示未来——中美关系史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6.
    [78]吕桂霞.遏制与对抗---越南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9]张曙光.接触外交:尼克松政府与解冻中美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
    [80]何慧译.美国对亚洲的外交政策—美国康仑公司研究报告.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0.
    [81][美]马克斯威尔·泰勒.音调不定的号角.北京编译社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63.
    [82][美]罗伯特·沃尔特斯.美苏援助对比分析.陈源、范坝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83][美]戴威·霍罗威茨.美国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从雅尔塔到越南.上海市“五·七”干校六连翻译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84][台湾]傅启学.三十年来中美俄关系的演变.台北:商务印书馆,1979.
    [85][越]黄文欢.越中战斗友谊的事实不容歪曲.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86][越]黄文欢.越中友好与黎笋的背叛.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87][美]塔德·萧尔茨.和平的幻想---尼克松外交内幕.邓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88][越]张如磉.与河内分道扬镳.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
    [89][美]费正清、麦克法夸尔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王建朗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90][加拿大]柯让.文革中的“革命外交路线”.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1995.
    [91][美]罗伯特·罗斯.风云变幻的美中关系(1969-1989).丛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92]戴维·凯泽.美国悲剧——肯尼迪、约翰逊导演的越南战争.邵文实、王爱松译.北京:昆仑出版社,2001.
    [93][挪威]奥·韦斯塔.中苏同盟与美国:战争、政策与理解(1950-1961).李丹慧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94][英]理查德·克罗卡特.50年战争.王振西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1]杨立冰.越南歪曲中国在日内瓦会议期间光辉形象之剖析.印支研究,1984,(1).
    [2]何迪.1945-1949年中国共产党对美国政策的演变.历史研究,1987,(3).
    [3]朱明权、颜声毅.试论战后初期美国的印支政策.复旦学报,1989,(6).
    [4]于向东.劳森和他的(中越冲突).东南亚纵横,1990,(3).
    [5]张保军.论中美关系的解冻.北京党史研究,1993,(3).
    [6]徐焰.试论建国后毛泽东的战备思想.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编.环球同凉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7]陈小鲁.陈毅与中国外交.国际战略研究基金会编.环球同凉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8]王永钦.1969年:中美关系的转折点.党的文献,1995,(6).
    [9]张保军.1969年前后党对外战略的重大调整.中共党史研究,1996,(1).
    [10]刘勇.中国的外交战略何时由反帝变为反霸.上海党史研究,1998,(3).
    [11]李丹慧.中苏关系与中国的援越抗美.当代中国史研究,1998,(3).
    [12]刘志丹.1969,中国战备与对美苏关系的研究和调整.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3).
    [13]刘兰.试论越南战争中北越的国内优势.东南亚纵横,1999,(1).
    [14]曲星.中越在印度支那战争问题上的战略一致性与策略差异.国际政治,2000,(3).
    [15]李丹慧.中苏在援越抗美上的冲突与矛盾(上、下).当代中国史研究,2000,(4、5).
    [16]沈志华、李丹慧.中美和解与中国对越外交(1971—1973).美国研究,2000,(1).
    [17]江英.越南战争与中美关系.参见姜长斌、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18]曲星.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苏关系恶化的战略、理论与利益背景.外交学院学报,2000,(1).
    [19]颜秉征.对中国外交战略调整及展望.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0,(1).
    [20]李丹慧.毛泽东的安全战略思路及其转变1964-1965.二十一世纪(香港),2000,(6).
    [21]刘建飞.意识形态对新中国“一边倒”决策的作用.国际政治,2000,(10).
    [22]王士录.试论越南人民在抗美战争中取胜的国际条件——越战结束25周年纪念.东南亚研究,2000,(2).
    [23]李丹慧.一场三者互动的智力游戏,引进“批判口述史学”观念——关于协助越南防空作战问题的访谈录、档案文献与学者研究.国际政治,2000年,(2).
    [24]宫力.援越抗美与中美关系.史志研究,2001,(4).
    [25]李丹慧.中国对越美和谈的立场方针及其变化(19651968).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增刊.
    [26]李丹慧.三八线与十七虚线——朝战和越战期间中美信息沟通比较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01,(3).
    [27]李丹慧.中美缓和与援越抗美——中国外交调整中的越南因素.党的文献,2002,(3).
    [28]宫力.从中美缓和到“一条线”战略—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对外战略的转变.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2,(6).
    [29]邓礼峰.援越抗美述略.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1).
    [30]曲爱国.越南战争期间的中国援越抗美军事行动.参见章百家、牛军主编.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31]李向前.1964:越南战争升级与中国经济政治的变动.参见章百家、牛军主编.冷战与中国.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32]赵学功.略论尼克松政府的越南战争政策.东南亚研究,2003,(4).
    [33]陈兼、赫斯伯格.越战初期中美之间特殊的“信息传递”.史林,2004,(1).
    [34]叶江.越南和平谈判中的中国因素(1968——1973).参见牛大勇、沈志华主编.冷战与中国的周边关系.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4.
    [35]章百家.“抗美援朝”与“抗美援越”——中国如何应对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5,(3).
    [36]杨奎松.毛泽东对印度支那战争态度的变化.参见杨奎松.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5.
    [37]吕桂霞.“特种战争”与中国“援越抗美”的初步酝酿.史学月刊,2007,(4).
    [38]杨奎松.中美和解过程中的中方变奏——“三个世界”理论提出背景探析.参见李丹慧主编.冷战国际史研究(Ⅳ).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39]牛军.中国、印度支那战争与尼克松政府的东亚政策(1969—1973).参见李丹慧主编.冷战国际史研究(Ⅴ).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40]李晨访谈并整理.中国援越抗美历史访谈录.参见李丹慧主编.冷战国际史研究(Ⅴ).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8.
    [41]李丹慧.越战与中美苏越战略关系的重新定位.(2008年3月17—18日“冷战在东亚”日中韩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42]翟强.周恩来和中越关系.(2008年4月第三届周恩来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43][美]罗伯特·舒尔辛格.成功的战术与失败的战略:约翰逊政府与越南战争.参见姜长斌、[美]罗伯特·罗斯主编.从对峙走向缓和——冷战时期中美关系再探讨.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
    [44][美]柯庆生:东亚社会主义同盟与美国的遏制战略.参见李丹慧主编.冷战国际史研究(Ⅳ),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1]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Dwight D.Eisenhower-containing the public messages,speeches,and the statements of the President,1954 Washington,D.C.,1960.
    [2]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John F.Kennedy,1961, Washington,D.C.,1962.
    [3]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John F.Kennedy,1963, Washington,D.C.,1964.
    [4]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Lyndon B.Johnson,1963-1964, US GPO,1965.
    [5]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Lyndon B.Johnson,1965, US GPO,1966.
    [6]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Lyndon B.Johnson,1966, US GPO,1967.
    [7]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Lyndon B.Johnson,1967, US GPO,1968.
    [8]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Lyndon B.Johnson,1968-1969, US GPO,1970.
    [9]Public Papers of the Presidents of the United States:Lyndon B.Johnson,1970, US GPO,1971.
    [10]Chou En-lai, HAK, etal,Memorandum for Henry A.Kissinger,from Winston Lord,Subject:"Memcon of Your Conersations with Chou En-lai", July29,1971,NSC,Folder3,Box1033.
    [11]Porter,Gareth,Vietnam:The Definitive Documentation of Human Decions,2vols.(abbr. Vietnam:Documentation),New York:Stanfordville,1979.
    [12]Odd Arne Westad,ChenJian,Stein Tonnesson,Nguyen Vu Tung and James G.Hershberg edited,77CONVERSA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LEADERS ON THE WARS IN INDOCHINA,1964-1977,CWIHP Working Paper No.22,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Washington,DC:Wilson Center,May1998.
    [13]National Intelligence Estimates on China During the Era of Mao,1945-1976,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 2004-2005,October2004.
    [14]Foreigh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1969-1972, Volume XVII China1969-1972,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Washington 2006.
    [15]Chen,King C. Vietnam and China,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69.
    [16]Bachrack,Stanley D.The Committee of One Million:"China Lobby"Politics,1963-1971
    [17]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76.
    [18]Duiker,William J. The Communist Road to Power in Vietnam. Boulder Colo:Westview Press,1981.
    [19]Herring George C.The secret diplomacy of the Vietnam War:the Negotiating volumes of the Pentagon Papers,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1983.
    [20]Krepinevich,Andrew F. The Rrmy and Vietnam. 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6.
    [21]Chen Jian. China's Road to the Korean War. The Making of the Sino-American Confrontation.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4.
    [22]Nelson,Keith L.The making of de'tente:Soviet-American relations in the shadow of Vietnam,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95.
    [23]Gaiduk,Ilya V.The Soviet and the Vietnam War,Ivan R Dee:Chicage:Ivan R.Dee,1996.
    [24]Qiang,Zhai.China & The Vietnam Wars,1950-1975,Chapel Hill & Lodon: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0.
    [25]Chen Jian.Mao's China and the Cold War, Chapel Hill & Lodon: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01
    [26]Shu Guang,Zhang.Economic Cold War,Americn's Embargo against China and the Sino-Soviet Alliance,1949-1963, Standford: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
    [27]Priscilla Roberts.Behind the Bamboo Curtain,China,Vietnam,and the World beyond Asia: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28]Qiang,Zhai.China and the Geneva Conference of 1954,China Quarterly,No.129,1992.
    [29]Ilya V.Gaiduk,. The Vietnam War and Soviet-American Relations,1964-1973:New Russian Evidence,CWIHP,Issues 6-7,Winter 1995/1996,pp.232,250-257.
    [30]Qiang,Zhai.Beijing and the Vietnam Conflict,1964-1965,New Chinese Evience,CWIHP,Issues6-7, Winter 1995/1996,pp.233-243.
    [31]Qiang,Zhai.Beijing ang the Vietnam Peace Talks,1965-1968:New Evidense from Chinese Sourses.Cold War International History Project, Working Paper No.18,June1997.
    [32]An Uneasy Relationship:China and the DRV during the Vietnam War,in Lioyd C.Garder & Ted Gittinger,International Dimensions of the Vietnam War,(College Station,TX:Texas & University Press,2000).
    [33]Richard J.Sinsigalli,Vietnam:Winning the War,Losing the peace,American Legion,2003/155/1.
    [34]Mari Olsen(Norwegian). Forging a New Relationship:The Soviet Union and Vitnam,1955. Priscilla Roberts.Behind the Bamboo Curtain,China,Vietnam,and the World beyond Asia: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35]Noam Kochavi(Israeli).Opportunities Lost?Kennedy,China,and Vietnam. Priscilla Roberts.Behind the Bamboo Curtain,China,Vietnam,and the World beyond Asia: 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36]Fredrik Logevall.The French Recognition of China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Vietnam War. Priscilla Roberts. Behind the Bamboo Curtain,China,Vietnam,and the World beyond Asia: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37]Shu GuangZhang.Beijing's Aid to Hanoi and the United States-China Confrontations,1964-1968. Priscilla Roberts. Behind the Bamboo Curtain,China,Vietnam,and the World beyond Asia:Stand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38]Lorenz M. Liithi. Beijing, Moscow, and the Paris Negotiations,1971-1973. Journal of Cold War StudiesVol.11, No.1, Winter 2009, pp.57-107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