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信息化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内外形势,社会环境的变革以及思想观念的变化在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进程面临着新的挑战。信息化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研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全面、科学的建构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体系,是教育理论和实践在信息化条件下所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时代任务。本文的研究过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立场为指导,在继承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基础上,对信息化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创新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研究已经成为信息时代的必须、学科发展的要求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基于此,本文以“信息化”为研究视域和思维框架,通过对信息化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功能、课程体系以及信息素养等方面进行系统的多维分析,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进行尝试性的探究,以期对思想政治教育整体发展有所推动。
     其一,分析探讨了信息化与思想政治现代化的相关内容。分别从信息化的概念厘定、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探究、学理依据以及现实考量几部分加以论述,从“信息化”的科学内涵入手,在其词语解释和多学科渗透的基础上,揭示了信息化的特征、发展现状、客观必然性及发展趋势。并进一步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内涵、研究内容、现状及原则,使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的发展有章可循。此外,本部分还探讨了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建设的学理依据和现实考量,主要是从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中积极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并提出其价值取向、发展构想等现实内容。
     其二,着重探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现代化的相关内容,主要从三个部分详细加以论述,即信息化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主要内容及理性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发展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现代化构建的相关问题。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内涵、理念的演变过程及现代化发展态势的思考,说明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现代化的重要性,由此,为信息化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现代化构建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引文
①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8页。
    ①抑扬:《杜拉克谈企管观念革命》,《中外管理》1999年第2期。
    ②【美】John Anthony Rohr:《Ethics For Bureaucrats: An Essay on Law and Values》,Marcel Dekkde,INC,1989,77-78.
    ①张耀灿,郑永廷:《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②【美】C.E.布莱克:《现代化的动力》,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1页。
    ③魏崇辉:《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一种环境、内涵和路径的分析》,《福建论坛(社教版)》2008年第2期。
    ①张耀灿:《对“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重新审视》,《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28期。
    ②陈秉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基本经验与前瞻》,《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12期。
    ③曾令辉,郑永廷:《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视阈下人的虚拟自由》,《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
    ④谈建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理论探微》,《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7期。
    ⑤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1期。
    ①郭娟娟,郑永廷:《论信息技术条件下人的全面发展》,《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年第26期。
    ②沈壮海:《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3期。
    ③李守明,杨海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转型的路径探析》,《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④苏振芳:《用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建设》,《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
    ⑤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与研究前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
    ①杨学文:《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城市信息化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3.
    ①查理德哈什:《道德教育模式》,学术期刊出版社1989年版,第66页。
    ①张宏:《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魅力中国》2010年第8期。
    ②刘胜:《论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企业家天地》2008年第11期。
    ③房广顺:《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与启示》,《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1期。
    ④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与研究前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
    ①【美】Claude Elwood Shannon:《A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Bear system technology magazine》1948,27.
    ②【美】诺伯特·维纳:《控制论(第二版)》,郝季仁译,科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379-423页。
    ③【美】Marc U.Porat:《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United States》,NewJersey: PrineetonUniversity Press,1962,183.
    ④梅田忠夫:《论信息产业》,《朝日放送》1963年,第6期。
    ①乌家培:《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86页。
    ②陈禹:《信息系统与信息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198页。
    ③周宏仁:《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信息化参考》2005年第1期。
    ①王少辉:《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新华网》,2006年5月8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6-05/08/content_4522878.htm。
    ②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4页。
    ①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2013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报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1月10日,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3907/n11368277/15838732.html。
    ①丁文武:《中国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评估》,《新华网》,2013年11月14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11/14/c_118143206.htm。
    ①丁文武:《中国信息技术产业销售收入评估》,《新华网》,2013年11月14日,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3-11/14/c_118143206.htm。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00页。
    ①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文献选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477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81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1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9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15页。
    ④《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0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1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9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19页。
    ①李德顺:《价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24页。
    ①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6页。
    ①【美】T.S.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纪树立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年版,第39页。
    ①【德】卡尔·西奥多·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邹进译,三联书店1991年版,第11页。
    ②【美】阿尔弗雷德·诺斯·怀海特:《教育的目的》,徐汝舟译,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47页。
    ①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修订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95页。
    ①【法】让·雅克·卢梭:《爱弥尔》,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57页。
    ①陈国良:《理念·体系·治理: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素与标志》,《教育发展研究》2011年Z1。
    ②艾利克斯·英克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君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3页。
    ①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37页。
    ②【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43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21页。
    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76页。
    ①《列宁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第18页。
    ①【法】埃哈尔·费埃德伯格:《权利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张月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32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85页。
    ①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82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6页。
    ②【法】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董果良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567页。
    ③【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30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07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3页。
    ①黄要武:《计算机网络教程》,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页。
    ①张晓明:《计算机网络教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96页。
    ②闵春发,汪业周:《物联网的意涵、特质与社会价值探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③储忠圻:《现代通信新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第32页。
    ①国家教育部:《关于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育论丛》,1998年第1期。
    ①【美】葛罗莉亚·斯坦能:《内在革命》,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3页。
    ②孙莱祥,张晓鹏:《研究型大学的课程改革与教育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2-29页。
    ①王伟廉:《高等学校课程研究导论》,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38页。
    ①潘懋元:《高等教育学讲座》,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2页。
    ①《列宁全集》第4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半版,第249页。
    ②【伊朗】沙布尔·拉塞克,【罗马尼亚】乔治·维迪努:《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马胜利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106页。
    ③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362页。
    ①孙莱祥,张晓鹏:《研究型大学的课程改革与教育创新》,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0-37页。
    ①张筱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方法》,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21页。
    ②御启泉,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页。
    ①【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李猛等校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10页。
    ②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56页。
    ①【法】爱弥儿·涂尔干,《道德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2页。
    ①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3页。
    ②【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等译,海南出版社1997年版,第37页。
    ①张筱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与方法》,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第6页。
    ②御启泉,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9页。
    ①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170页。
    ①王继新:《信息化教育概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87页。
    ②【日】佐藤学:《课程与教师》,钟启泉译,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5-394页。
    ①王运武,陈琳:《中外教育信息化比较研究》,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年版,第172页。
    32、俞吾金:《被遮蔽的马克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33、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4、袁贵仁:《价值观的理论与实践:价值观若干问题的思考》,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5、刘书林:《思想道德修养》,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6、闵春发:《高等教育大众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
    37、孙正聿:《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当代反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38、俞可平:《思想解放与政治进步》,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39、曾令辉:《虚拟社会人的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40、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1、张岱年:《中国文化论争》,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2、陈秉公:《21世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理论体系》,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3、苏振芳:《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44、方世南:《高校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创新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5、俞吾金:《杜威、实用主义与现代哲学》,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46、佘双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47、姜建成:《科学发展观--现代性与哲学视域》,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48、傅维利:《教育功能论》,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49、胡泽尧:《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文献探析》,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0、王瑞孙:《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1、衣俊卿:《新马克思主义评论卢卡奇专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年版。
    52、苏振芳:《创新社会学》,北京:中国审计出版社2002年版。
    53、陆树程,夏东民:《邓小平战略思想论析》,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54、郑永廷:《人的现代化理论与实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55、曾令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论》,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2年版。
    56、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57、姚建东:《信息素养教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58、秦殿启:《信息素养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59、胡泽尧:《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北京:高教出版社2004年版。
    60、郭彩琴:《思想政治学科教育学》,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1、王树荫:《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62、谢晓娟:《当代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问题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2年版。
    63、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64、杨宗凯:《信息化环境下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5、罗国杰:《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6、邓达:《知识论域下高校德育课程改革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67、廖志诚:《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动力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版。
    68、丁林:《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发展研究》,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69、黄首晶:《教育改革的认识论基础反思》,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70、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71、郭庆藩:《庄子集释.大宗师》,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年版。
    72、汪基德:《现代教育技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73、邹绍清:《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发展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74、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郑州: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75、郑祥福,洪伟:《“认识论的自然化”之后》,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版。
    76、陈义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77、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8、胡军:《知识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79、王坤庆:《教育学史论纲》,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0、柳海民:《现代教育学原理导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81、石书臣:《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主导性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82、周中之,石书臣等著:《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探微》,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83、任平:《交往实践与主体际》,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84、石俊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案例教材》,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
    101、【美】布林顿:《西方近代思想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02、【美】乔治·萨拜因:《政治学说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103、【美】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4、【英】卡尔·波普尔:《猜想与反驳》,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
    105、【英】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106、【法】皮埃尔·布迪厄:《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
    107、【美】诺伯特·维纳:《控制论(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63年版。
    108、【美】理查德·罗蒂:《后哲学文化》,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
    109、【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110、【英】休谟:《人性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111、【法】米歇尔·福柯:《知识考古学》,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版。
    112、【法】埃德加·莫兰:《方法:天然之天性》,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版。
    113、【瑞典】汤姆·R.伯恩斯等著:《经济与社会变迁的结构化--行动者、制度与环境》,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114、【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北京:三联书店1999年版。
    115、【德】汉斯·格奥尔格.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年版。
    116、【英】迈克尔.波兰尼:《个人知识》,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7、【德】约翰·弗里德里希·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研究的一部探索性著作——《思想政治教育情境论》评介》,《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年第1期。
    3、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前沿课题及应有态度》,《思想教育研究》2013年第12期。
    4、沈壮海:《论高校德育的人本追求》,《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年第11期。
    5、吴潜涛:《论耻感的基本涵义、本质属性及其主要特征》,《哲学研究》2010年第8期。
    6、郑永廷:《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特点与研究前沿》,《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年第4期。
    7、张耀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第21期。
    8、刘书林:《论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第5期。
    9、孙正聿:《现代化与现代化问题——从马克思的观点看》,《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3年第1期。
    10、张耀灿:《对“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的重新审视》,《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28期。
    11、陈秉公:《试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规律性》,《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年第9期。
    12、骆郁廷:《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在于思想掌握群众》,《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9期。
    13、闵春发,汪业周:《物联网的意涵、特质与社会价值探析》,《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
    14、闵春发:《物联网技术的伦理问题》,《学海》2013年第6期。
    15、曾令辉:《论网络环境下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内涵与路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年第20期。
    16、曾令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网络舆情掌控与引导方法》,《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36期。
    17、张耀灿:《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人学转换》,《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7期。
    18、袁贵仁:《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的形成与演变(上)》,《哲学研究》2011年第10期。
    19、袁贵仁:《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的形成与演变(下)》,《哲学研究》2011年第11期。
    20、陈秉公:《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马克思主义研究》2008年第3期。
    21、衣俊卿:《马克思主义走向大众生活的经典》,《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2年第5期。
    22、俞可平:《努力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谈《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3期。
    23、沈壮海:《解开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维之结》,《思想理论教育》2011年第21期。
    24、姜建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根本:理论研究向实践转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第3期。
    25、佘双好:《在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思想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
    26、苏振芳:《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建设》,《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2期。
    27、陆树程:《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新论》,《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3期。
    28、王树荫:《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边界再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13年第6期。
    29、俞吾金:《从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到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性》,《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年第3期。
    30、谢晓娟:《论思想政治教育在建设良好社会心态中的作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年第1期。
    31、衣俊卿:《关于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现状的审思》,《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5期。
    32、郭彩琴:《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教育公平观》,《马克思主义研究》2007年第1期。
    33、沈壮海:《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思想理论教育》2008年第3期。
    34、石书臣:《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第1期。
    35、胡泽尧:《邓小平对毛泽东独立自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36、方世南:《马克思生产力理论蕴涵的环境思想》,《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年第3期。
    37、王树荫:《再论解放思想》,《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年第12期。
    38、杨增岽:《近20年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研究综述》,《思想理论教育》2007年第1期。
    39、项久雨:《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及其规律》,《江汉论坛》2006年第11期。
    40、曾令辉,郑永廷:《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视阈下人的虚拟自由》,《思想教育研究》2008年第6期。
    41、黄堂红:《教研信息化的内涵、意义及发展对策探讨》,《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第3期。
    42、褚鸣:《社会科学研究信息化的内涵与发展》,《国外社会科学》2010年第1期。
    43、黄荣怀,江新:《创新与变革: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焦点》,《中国远程教育》2006年第4期。
    44、谢春红:《近现代西方两种文化视域下教育理念的发展路径》,《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45、廖启云,廉永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马克思主义“需要论”的辨析》,《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
    46、石振保:《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若干思考》,《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2期。
    47、孙其昂:《加强社会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高校理论战线》2012年第2期。
    61、李锋:《网络教育:从“信息传递”走向“知识建构”》,《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第7期。
    62、赵昶灵,毛自朝:《浅论高校精品课程网络平台建设》,《高教论坛》2010年第1期。
    63、邢耀东,赵小明:《基于网络平台教学交互活动组织与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远程教育杂志》2007年第5期。
    64、罗崇敏:《论现代教育价值建设》,《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期。
    65、李守明,杨海涛:《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转型的路径探析》,《辽宁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66、王志远,黄小军:《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问题研究》,《学术探索》2014年第2期。
    67、陆小兵,王文军:《现代教育与公民社会的建构》,《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68、张香兰:《现代教育的还原论及其批判——兼论现代教育的秩序法则》,《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9期。
    69、武月锋,王华斌:《大学生政治参与的价值分析与现实考量》,《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70、杜德省:《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实考量及对策研究》,《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
    71、许金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与改革创新》,《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第8期。
    72、刘胜:《论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其对我国的启示》,《企业家天地》2008年第11期。
    73、房广顺:《当代国外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与启示》,《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1期。
    74、陈秉公:《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基本经验与前瞻》,《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12期。
    75、张宏:《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对我国的启示》,《魅力中国》2010年第8期。
    76、龚炳铮:《中国的信息社会展望》,《中国信息界》2006年第2期。
    77、周子学:《“十一五”至2020中国信息化目标与战略》,《中国信息界》2004年第20期。
    78、王芳:《国内外电子政务教育发展趋势》,《中国信息界》2006年第12期。
    79、刘永贵:《基于信息视角的高等教育信息化内涵探析》,《现代教育技术》2011年第4期。
    80、洪书源:《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81、殷艳玉:《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的内涵》,《北方经贸》2011年第12期。
    82、霸桂芳:《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内涵与培养策略研究》,《教育探索》2007年第2期。
    83、孟翠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问题研究》,《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年第4期。
    84、段秀娣,周斌:《现代高校教学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技术与创新管理》2013年第4期。
    85、惠哲:《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比较探析》,《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
    86、陆树程:《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元问题——基于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观的一种理解》,《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第8期。
    87、周宏仁:《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信息化参考》2005年第1期。
    88、万燕生:《对西北大学教育理念和发展思路的思考》,《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89、谈建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理论探微》,《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年第7期。
    90、武志云,高晓平:《对先进教育理念内涵分析及先导作用的理性思考》,《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91、曾文怡:《关于高校德育理念现代化的思考》,《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92、李冠军:《电子政务公众服务的理念、创新及其发展》,《中国信息界》2007年第2期。
    93、郭作玉:《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多元化社会化网络化》,《中国信息界》2007年第8期。
    94、褚詹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研究的理论思考》,《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
    95、高金声,于红军:《加入WTO后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研究》,《职业技术教育》
    108、魏崇辉:《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一种环境、内涵和路径的分析》,《福建论坛(社教版)》2008年第2期。
    109、刘晓红:《学校艺术教育理念的发展及价值》,《教育与职业》2011年第35期。
    110、赵洋,孙祯祥:《构建无障碍网络环境的价值取向演进及启示》,《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年第4期。
    111、胡小文:《论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伦理影响与对策》,《中华文化论坛》2013年第1期。
    112、唐送平:《当代大学生法制意识的缺失及对策研究》,《传承》2012年第21期。
    113、王惠:《基层干部素质与法制意识培养研究》,《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3期。
    114、任保平:《以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年第12期。
    115、施昆:《浅析信息网络平台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构建》,《中国报业》2011年第14期。
    116、衣俊卿:《论思想解放的内在机制》,《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6期。
    117、杨丽艳,王琦:《加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的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年第6期。
    118、吕新奎:《中国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民航经济与技术》1999年第6期。
    119、朱晓梅:《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理论学刊》2005年第8期。
    120、何清文,黄睿:《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析》,《前沿》2008年第5期。
    121、刘明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浅析》,《毛泽东思想研究》2011年第5期。15日第4版。
    8、郭明飞:《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民日报》2013年11月21日第11版。
    9、包心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与建构》,《光明日报》2012年1月14日第11版。
    10、刘奇葆:《让未成年人在核心价值观的沐浴下健康成长》,《光明日报》2014年2月19日第4版。
    11、季正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何以可能”的系统阐释》,《光明日报》2014年2月3日第3版。
    12、王为正,徐子恒:《网络化管理对中国青年志愿服务活动的意义》,《光明日报》2014年2月6日第3版。
    13、郭建宁:《全面深化改革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光明日报》2014年1月27日第11版。
    14、龚亮:《道德的力量》,《光明日报》2013年12月19日第14版。
    15、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要求:《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教育事业现代化水平》,《光明日报》2010年1月19日第4版。
    16、张潮、牛腾雀:《网络平台心理健康的利与弊》,《光明日报》2013年5月12日第7版。
    17、李强,邓湖川:《网络视域下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光明日报》2013年1月22日第7版。
    18、秦宣:《用科学发展观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光明日报》2012年10月13日第7版。
    19、陶蕾韬:《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解析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光明日报》2014年2月12日第13版。
    20、王珏:《在实践中坚持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人民日报》2014年2月18日第7版。
    21、吕新云,李海霞:《高校思政教育生态系统优化分析》,《人民论坛》2009年8月第1版。
    22、高德胜:《时代精神与道德教育》,《中华读书报》2014年1月8日第28版。
    23、郝勇东:《提高道德教育有效性途径探析》,《光明日报》2013年10月7日第7版。
    24、江畅,林季杉:《社会责任感与核心价值观践行》,《光明日报》2013年7月27日第11版。
    25、杨志平:《找准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光明日报》2013年2月23日第11版。
    26、林晶:《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道德建设》,《光明日报》2013年2月3日第7版。
    27、庄严:《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光明日报》2014年1月25日第7版。
    28、隋笑飞:《更好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光明日报》2014年1月8日第3版。
    1、Firmly march on the path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strive tocomplete the building of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Reportto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on Nov8,2012.
    2、Allen B:Information tasks: Toward a user—centered approach to informationsystems.San Diego,CA: Academic Press,1996.
    3、Douglas Keller:Media Culture.La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5.
    4、Bhikhu Parekh:Marx’s Theory of Ideology,Croom Helm London,1982.
    5、Carol C.Gould:Marx’s Social Ontology,The MIT Press,1980.
    6、Yuan Guerin:Build up the system of socialist core values,Social Sciences inChina,March,2008.
    7、Jun He: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 into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spiritualcivilization and enlightenment—a survey based Yancheng, China’s ForeignTrade,2011.18.
    8、Robert M. Diamond. Designing and Assessing Courses and Cur-ricula A PracticalGuide Revised Edition2nd ed.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1998:85,84.
    9、Richard I.Arends. Naney E.WinitZky.MargaretD.Tannenbaum.ExPloringTeaching:AnIntroduction TO Education NewYOrk:TheMcGraw一Hill ComPanies,Inc.1998:330.
    10、Sallis. Edward.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in Education. London: Kogan Page,1993:32.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