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文化和谐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实现社会和谐,既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可靠的政治保障,也需要有力的精神支撑和良好的文化条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作为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研究文化和谐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本文在对文化和谐问题进行概述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文化和谐的基本思路和具体途径。
     论文由导论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导论部分阐述了论文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对既有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阐述了论文的主要思路、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
     正文分六章。
     第一章概括论述了文化和谐的相关概念和理论。首先阐明了文化、和谐和文化和谐的概念,分析了文化和谐与和谐文化的区别与联系。接着从现代化、全球化、社会转型、民族宗教等方面分析了我国文化领域存在的基本矛盾和冲突。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实现文化和谐对文化自身、社会和世界发展的意义,提出了实现文化和谐的基本思路和具体途径,即正确处理好文化领域的五对矛盾关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不同民族文化、不同宗教文化以及主流与非主流文化的关系。
     从第二章开始,论文分五章论述上述五大关系。
     第二章讲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关系。首先从历史上考察了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的历史进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既有冲突又有联系。冲突方面,重点分析了冲突的表现、特点和原因;联系方面,重点分析了二者之间相契合的因素、连接点等等方面。最后提出了正确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关系的基本思路。
     第三章讲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首先阐述了全球化背景下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冲击,接下来指出要正确地对待外来文化,使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和谐共存、协调发展。
     第四章讲汉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汉族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在历史上既有和谐也有冲突,但是和谐是主流。今天的汉族和少数民族文化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一方面,和谐共存有着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存在着矛盾和冲突。实现文化和谐就必须构建和谐的民族文化关系。
     第五章讲不同宗教文化之间的关系。我国境内存在着多元的宗教文化,不同宗教文化之间既相安共处,又有着矛盾和冲突。正确认识和处理矛盾和冲突,是实现宗教文化和谐的前提。
     第六章讲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关系。这是论文的总结和归纳部分。文化领域不同的文化最终归为两类: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本章对其进行概念界定,对二者历史上的关系和今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在借鉴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正确处理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方针和政策,这也是对正确处理上述四大关系的一个总结。认为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和政策,要坚持和而不同的原则,要做到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坚决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
Building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 is the main task of the party and country of china at present. Realizing social harmony needs not only strong material basis and reliable political guarantee but also powerful mental supports and good culture conditions. The Six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Sixteenth Central Committee of the party decided to build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culture to provide solid ideological guarantee and spiritual power. As an important content of the harmonious culture, the study on cultural harmony has great and profound meaning. Based on the summery of cultural harmony,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basic ideas and concrete ways to realize the cultural harmony.
     The paper includes two parts, introduction and body text.
     The introduction explains the research object, the study significance, native and alien research status, key points, puzzled issues, innovative points,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The body text includes six chapters.
     The first chapter makes a summary on cultural harmony, including some relative definitions and theory. First of all, the paper explains three definitions, culture, harmony and cultural harmony, and analyzes the differences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cultural harmony and the harmonious culture. Then the writer analyzes the basic contradictions in culture from modernization, globalization,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national religions. Next, the paper expounds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ural harmony, which includes the meaning to culture, society and the world.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basic ideas and concrete ways to realize the culture harmony. That is to say, we should correctly handling five cultural relations: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culture, local culture and foreign culture, different ethnic culture, different religious culture and main culture and branch culture.
     From the second chapter,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ive chapters to analyze the above relations.
     The second chapter analyzes the relation between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culture. The writer inspects the transformation process from traditional culture to modern culture through history. In this process, conflicts and contacts between the two cultures exist together. On conflicts, this paper emphasizes th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and causes. On contacts, this paper stresses on the correspondence and connecting joints. Finally, the measures to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modern culture are put forward.
     The third chapter analyz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local culture and foreign culture. First of all, the writer explains the impact on local culture from foreign culture o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n presents that we should treat foreign culture correctly. Only in this way can local culture and foreign culture live in harmony.
     The fourth chapter analyzes the relation between Han culture and the minority culture. In history, there are both contacts and conflicts between Han culture and the minority culture and the contact is the main stream. Today the relation between Han culture and the minority culture is also like this. On one hand, contacts has strong basis. On the other hand, there’s also has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In order to realize culture harmony,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of national culture should be built.
     The fifth chapter works on the different religious culture. There are many religious cultures in our country. On the one hand, different religious culture coexists. On the other hand, there are som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Correctly understanding and handling the contradictions and conflicts is the premise of religious and cultural harmony.
     The last chapter works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in culture and branch culture. Different culture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types: main culture and branch culture. In this chapter, definitions are explained and the relations of history and today are analyzed. Learning from historical experience,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to correctly handl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in culture and branch culture are put forward, which is also a summary on the above four relations. There are four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insist on letting a hundred flowers blossom and a hundred schools contend; adhere to harmonious but different principle; highlight the themes of the times while encouraging diversity; transform backward culture and resist the decadent culture.
引文
①[美]弗朗西斯·福山:《历史的终结》,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59页。
    ②[英]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①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0页。
    ②汤因比:《历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页。
    ③[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④[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⑤[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版,第110页。
    ⑥[德]黑格尔:《历史哲学》,上海书店出版社1999年版,第352页。
    ①[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372页。
    ②[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366-370页。
    ③[德]哈拉尔德·米勒:《文明的共存》,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62-63页。
    ④[德]哈拉尔德·米勒:《文明的共存》,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98页。
    
    
    ①[德]哈拉尔德·米勒:《文明的共存》,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298-299页。
    ②[英]理查德·D·刘易斯:《文化的冲突与共融》,关士杰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③费孝通:《文化自觉的思想来源与现实意义》,《学术研究》,2003年第7期。
    ④汤一介:《“文明冲突”与“文明共存”》,《青年作家》,2007年第12期。
    ①参见汤一介:《和而不同》,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67-68页。
    ②方克立:《和而不同——作为一种文化观的价值和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3年第1期。
    ①李庆霞:《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冲突》,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09页。
     ①李道中:《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文化》,《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第5期。
    ①《论语·子路》。
    
    
    ①李道中:《和谐社会理论学习读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66页。
    ②参见:陶国相:《科学发展观与新时期文化建设》,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48页。
    ③李道中:《和谐社会理论学习读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66页。
    
    
    ①董靖保、王尚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②田丰:《文化进步论——对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的哲学思考》,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5
    ③边琪:《对文化同质化现象的思考》,《社科纵横》,1999年第5期。
    ①[美]罗伯特·赖克:《国家的作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版,第1页。
     ①李道中:《和谐社会理论学习读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94页。
    
    
    ①李道中:《和谐社会理论学习读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年版,第194页。
    ②《江泽民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22页。
     ①李道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青岛出版社1993年版,第69到72页。
    ①李道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青岛出版社1993年版,第69到72页。
    ②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8页。
    ①冯桂芬:《校邠庐抗议﹒采西学议》,(清)光绪二十四年北洋书局石印,转引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1页。
    ①衣俊卿:《文化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10页。
     ①李建国、齐英艳:《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文化价值冲突》,《求实》,2007年第3期。
    ①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广州文化出版社1989年版,第109页。
    ①参见夏振坤、唐龙:《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的辩证关系》,《理论参考》,2007年第11期。
    
    
    ①贺照田:《殷海光文化随笔》,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年版,第64页。
    ②贺麟:《文化与人生》,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4页。
    ③李翔海:《中国文化现代化历程的哲学反思》,《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
    ①麻海山、塔娜:《工具理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理论参考》,2007年第11期。
    ②李小娟主编:《文化的反思与重建——跨世纪的文化哲学思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02-403页。
     ①《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8页。
    
    ①黄楠森、龚书铎、陈先达主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66页。
    ②李小娟主编:《文化的反思与重建——跨世纪的文化哲学思考》,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462页。
    ③《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5页。
    ①《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册,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44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76页。
     ①贾磊磊:《主流文化的体系建构与国家文化软实力》,《电影艺术》,2008年第1期
    
    ①于炳贵、郝良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26页。
    ②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页。
    ③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页。
    ①丰坤武:《多元并存的文化格局与一体多元的文化发展战略》,《南通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2期。
    ②转引自李鑫炜:《体系、变革与全球化进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③转引自: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13页。
    
    ①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0页。
    ②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页。
    ①罗素:《中西文化之比较》,转引自:罗素:《一个自由人的崇拜》,时代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8页。
    
    ①汤一介:《文化问题的几点新思考》,《北京日报》,2003年3月3日。
    ②甘安顺:《中国文化创新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48页。
    ③黄楠森、龚书铎、陈先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26页。
    ①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①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44页。
    ②于炳贵、郝良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4—135页。
    ①梁启超:《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饮冰室合集》第8册,中华书局1989年版。
    ①转引自:《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第219页。
    ①吴钦敏:《理性看待我国少数民族文化的兴衰、发展和保护》,《贵州民族研究》,2006年第3期。
    ①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载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89年7月版,第1-2页。
    ①转引自:龚学增:《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教程》,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59页。
    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48页。
    ①王希恩:《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其走向》,《民族研究》,2000年第6期。
    ②金星华主编:《民族文化理论与实践》,民族出版社2005年版,第178页。
    ③转引自:徐晓萍、金鑫著:《中国民族问题报告—当代中国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的历史反观与现实思考》,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08页。
     ①郭孟秀:《论中华民族的多元民族文化观》,《黑龙江民族丛刊》,2007年第6期。
     ①《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78页。
    
    ①《费孝通文化随笔》,群言出版社2000年版,第242-243页。
    ②《费孝通文化随笔》,群言出版社2000年版,第259页。
    
    ①转引自:龚学增:《马克思主义民族宗教理论教程》,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年版,第58页。
    ②乔键:《民族多元与多元文化》,《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①乔键:《民族多元与多元文化》,《广西民族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②李晋有:《少数民族文化现状与发展趋势》,《中国民族》,2003年第11期。
    ①《内蒙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迎来春天》,内蒙古新闻网。
    ②乔玉光:《发展与危机:国外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经验的启示与思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
     ①《春城晚报》,2008年3月28日。
    ①《2007中国事实与数字》,国土、人口与民族,中国网, http//www.china.com.cn。
    
    ①菲利普·马格比著、夏克等译:《文化:历史的投影》,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63页。
    ②牟钟鉴:《中国宗教与文化》,巴蜀书社1988年版,第5页。
     ①甘安顺:《中国文化创新论》,中央文献出版社2007年版,第248页。
    
    ①《道德经》四十九章。
    ②《道德经》八十一章。
    ③《道德经》五十六章。
    
    ①《道德经》二十五章。
    ②赵士林:《民族宗教和谐关系密码——宗教相通性精神启示录》,中央民族大学2006届博士论文。
    ①转引自:《建设和谐宗教-中国宗教的时代使命—七论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中国宗教》,2007年第2期。
    ①学诚:《开展多元宗教对话共建和谐世界》,《中国宗教》,2008年第8期。
    ②转引自:卓新平:《现代社会中宗教对话的困境与希望》,《中国宗教》,2005年第1期。
    ③John Hick,“Religion,Violence and Global Conflict:A Christian Proposal”,Global Dialogue,Vol.2,No.1,P.5-6.
    ①保罗·尼特著、王志成译:《一个地球多种宗教——多信仰对话与全球责任》,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16、147页。
    ②孔汉思著、周艺译:《世界伦理构想》,三联书店2002年版。
    ③转引自:学诚:《开展多元宗教对话共建和谐世界》,《中国宗教》,2008年第8期。
     ①卓新平:《化解宗教冲突宗教领袖对人类和平的新贡献》,《中国宗教》,2000年第6期。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2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0页。
    ②江泽民:《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页。.
    ③江泽民:《在中国文联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1996年12月16日电,广州日报,1996-12-17(2)。
     ①陈华文:《文化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205页。
    
    ①吴圣刚:《当代文化的多元性》,《天中学刊》,2007年第4期。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434页。
     ①戴维·伊斯顿,《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第232页。
    ①孙泽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17页。
    ②江泽民:《论党的建设》,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418页。
     ①许嘉璐:《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文史哲》,2004年第2期。
     ①金民卿:《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简论》,中央党校2001级博士论文。
    
    ①《毛泽东选集》(下),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83页。
    ②《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84页。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78页。
     ①《国语》(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①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
    ②江泽民:《在乔治·布什总统图书馆的演讲》,《光明日报》,2002年10月25日。
    ③《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6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210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毛泽东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邓小平文选(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李道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M].青岛:青岛出版社,1993.
    [7]李道中.和谐社会理论学习读本[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
    [8]邵汉明.中国文化研究二十年[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9]李庆霞.社会转型中的文化冲突[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
    [10]徐万邦,祁庆富.中国少数民族问通论[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11]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12] [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3] [德]哈拉尔德·米勒.文明的共存——对塞缪尔·亨廷顿“文明冲突论”的批判[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14]田丰.文化进步论——对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的哲学思考[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5]朱旭东.全球化历史进程与中国社会主义文化[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16]李君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17]陈华文.文化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
    [18]金民卿.大众文化论——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分析[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19]赵伯英,张筱强,周熙明.文化历史二十讲[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
    [20]陶国相.科学发展观与新时期文化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1]跨文化对话(第一辑)[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8.
    [22]跨文化对话(第三辑)[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
    [23]谭来兴.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历史考察[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4]舒扬.当代文化的生成机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25]俞思念.社会主义现代化与文化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6]罗争玉.文化事业的改革与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发展委员会.文化多样性与人类全面发展——世界文化与发展委员会报告[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6.
    [28]韩永进.新的文化发展观[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29]韩永进.新的文化自觉[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30]云德.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选择[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31]蔡俊生等.文化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32]花建等.文化力——先进文化的内涵与21世纪中国和平发展的文化动力[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总社百家出版社,2006.
    [33]许明,花建.文化发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34]约翰·汤姆林森.全球化与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5]弗雷德里克·杰姆逊、三好将夫.全球化的文化[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6]衣俊卿.文化哲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37]张旅平.文明的冲突与融合[M].北京:文津出版社,1993.
    [38]安宇.冲撞与融合——中国近代文化史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39]胡惠林.文化产业发展与国家文化安全[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40]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41]于炳贵,郝良华.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
    [42]郭宇光.维系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如何理解建设和谐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3]王建润.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新形势下如何大力弘扬中华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4]孙泽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研究[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5]尹继佐.当代文化论稿[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6.
    [46]张岱年,汤一介等.文化的冲突与融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47]张小平.和谐文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8]韩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49]陈亚杰.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0]仲泽,方延军.和而不同:和谐文化读本[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2008.
    [51]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较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52]龚学增.宗教问题概论[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7.
    [53]李德洙,叶小文.当代世界民族宗教[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3.
    [54]曹泽林.国家文化安全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55]徐晓萍,金鑫.中国民族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6]吴仕民.中国民族理论新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
    [57]袁纯清.和谐与共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8] [英]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北京:三联书店,1989.
    [59]孙晶.文化霸权理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60]苏国勋.全球化:文化的冲突与共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61] [英]刘易斯.文化的冲突与共融[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62]张岱年.文化的冲突与融合:张申府先生、汤用彤先生、梁漱溟先生、百年诞辰纪念论文集》,[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63]费孝通.费孝通晚年思想录:文化的传统与创造[M].长沙:岳麓书社,2005.
    [64]庞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88年.
    [65]胡晓明.文化的认同[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8.
    [66]郭太风.文化的主流和支流[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2.
    [67] [英]汤姆林森.文化帝国主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68]邓安庆,邓名瑛.文化建设论:中国当代的文化理念及其系统构建[M].长沙:湖南出版社,1998.
    [69]张筱强.十七大精神深度解读.文化建设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70]桂翔.文化交往规律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71]花建.文化力:先进文化的内涵与21世纪中国和平发展的文化动力[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6.
    [72] [美]本尼迪克特(Benedict,R.).文化模式[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73]金民卿.文化全球化与中国大众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74]罗康隆.文化适应与文化制衡:基于人类文化生态的思考[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75]衣俊卿.文化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6]叶南客.文化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与创新[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
    [77]刘明君,郑少岚.多元文化冲突与主流意识形态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78]谢晓娟.全球化文化冲突与文化安全[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7.
    [79] [英]理查德·D·刘易斯.文化的冲突与共融[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80]施惟达,胡正鹏.和谐文化建设论[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8.
    [81]徐士杰.传统文化与现代和谐[M].武汉:武汉出版社,2007.
    [82]光明日报编辑部.和谐文化建设专家谈[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
    [83]邓桂兰.和谐文化建设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84]朱振林,许素萍.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
    [85]邓伟志.和谐文化导论[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7.
    [86]冯天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建设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87]俞思念.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1]刘国齐.新全球化条件下的文化关系[D].苏州大学,2001.
    [2]王来金.全球化视野下的民族文化[D].中国人民大学,2001.
    [3]吴国斌.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化现代化[D].河北师范大学,2003.
    [4]付秀荣.和谐多样:当代中国的文化选择[D].吉林大学,2005.
    [5]刘立杰.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D].吉林大学,2006.
    [6]方爱清.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6.
    [7]刘玉香.思想多样化与坚持马克思这一的指导地位[D].郑州大学,2007.
    [8]贺彦凤.当代中国宗教问题的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9]钟天娥.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0]程芳.文化冲突视角下的我国和谐文化建设研究[D].兰州大学,2007.
    [11]崔婷.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西文化交流问题研究.山东大学,2006.
    [1]房广顺.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与构建和谐世界[J].理论月刊,2007(7).
    [2]张宜海.和谐文化的四个层面[J].道德与文明,2007(2).
    [3]许士密.文化和谐与和谐社会[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5).
    [4]董四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下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J].学习论坛,2007(7).
    [5]王佳菲.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与和谐性的辩证统一[J].理论导刊,2008(7).
    [6]邹广文.中国文化的困境与突围[J].人民论坛,2006(7).
    [7]周正刚.论“凸显期”的文化矛盾及其化解[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2005(9).
    [8]姜晓梅.文化和谐与文化建设[J].道德与文明,2005(5).
    [9]陈世海.试论和谐文化建设中的若干关系[J].江淮论坛,2006(9).
    [10]许士密.和谐社会视域中的文化冲突及其治理[J].理论导刊,2007(4).
    [11]童世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矛盾[J].红旗文稿,2008(10).
    [12]徐可纯.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面临的矛盾与对策[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08(3).
    [13]杨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矛盾论[J].苏州大学学报,2006(11).
    [14]王学风.和而不同:多元文化背景下文化的和谐发展[J].江淮论坛,2007(1).
    [15]纪政文,宋文强.论多元文化环境下的和谐文化建设[J].山东社会科学,2007(8).
    [16]牟岱.多元一体文化概论[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0(3).
    [17]上官酒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领导权的重构[J].前沿,2008(3).
    [18]汪昌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构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19]佟丽杰.实现文化和谐发展应解决的问题及对策选择[J].科学时代,2006(12).
    [1]李道中.中国现代化的文化选择模式[J].理论视野,2001(3).
    [2]李道中.处理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基本方法[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1(8).
    [3]刘梦溪.百年中国:文化传统的流失与重建[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4(1).
    [4]王明科.论近年来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现代性研究[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5(4).
    [5]王中枢.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关系的两点思考[J].唯实,2000(12).
    [6]范竹增.发扬民族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建设[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1996(3).
    [7]曹亚芳.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先进文化论析[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6(3).
    [8]吴胜刚.论先进文化方向下的文化发展问题[J].信仰师范学院学报,2002(4).
    [9]刘景良.现代化意识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和互补[J].理论参考,2007(11).
    [10]王德军.传统与现代的二难选择——关于中国现代文化建设的思考[J].河南社会科学,1998(4).
    [11]董学文.中国现代文化方向选择的启示[J].高校理论战线,1996(1).
    [12]叶南客.中国文化现代化的递进轨迹与转型机理[J].天府新论,2003(3).
    [13]李建国,齐英艳.和谐社会视野下的文化价值冲突[J].求实,2007(3).
    [14]董靖保,王尚义.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0(1).
    [1]杨先梅.外来文化冲击下的文化自觉选择——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J].实事求是,2005(5).
    [2]陈平.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3]王世勇,房功利.关于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发展问题的几点思考[J].株洲工学院报,2002(5).
    [4]李玉林.论文化交流与创新[J].求实,2007(2).
    [5]汤一介.关于文化问题的几点思考[J].学术月刊,2002(9).
    [6]刘志国.浅论外来文化及其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作用[J].绥化学院学报,2006(4).
    [7]蒋飞云.全球化进程中如何抵制外来文化的负面影响[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1]徐杰舜,韦小鹏.“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研究述评[J].民族研究,2008(2).
    [2]龙先琼.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价值[J].光明日报[J].2005-12-28.
    [3]杨福泉.略论多民族文化和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J].云南日报,2007-6-26.
    [4]谷禾.论民族多元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J].钦州学院学报,2008(2).
    [5]唐鸣.民族矛盾的根本原因和一般原因[J].社会主义研究,2001(4).
    [6]高翠莲.试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发展的阶段划分[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4).
    [7]李若青.以和谐文化引领各民族共同发展[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
    [8]马平.多样性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先进”“落后”属性问题[J].青海民族研究,2008(2).
    [9]王明东.论民族文化多样性与构建和谐社会的互动关系——以云南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
    [10]徐黎丽.论民族文化与民族关系的互动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2005(2).
    [11]裴圣愚.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J].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8(3).
    [12]丹珠昂奔.新时期民族文化工作的几个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
    [13]李红杰.尊重民族文化多样性与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辨证关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2).
    [14]赵堂高.民族地区的文化和谐与和谐文化建设[J].传承,2008(1).
    [15]王宪昭.论构建和谐的民族文化关系[J].理论视野,2007(5).
    [16]杨顺清.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原则与政策浅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11).
    [17]李德洙.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J].求是,2007(1).
    [18]彭谦.关于和谐社会构建中少数民族文化权利保护的思考[J].青海民族研究,2007(4).
    [19]刘玉萍.浅论少数民族对中国文化的贡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
    [1]叶小文.和而不同美美与共[J].中国宗教,2007(7).
    [2]金耀基,范丽珠.研究中国宗教的社会学范式[J].社会,2007(1).
    [3]高志英.多元宗教与社会和谐——云南少数民族宗教信仰发展问题调查研究[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7(4).
    [4]林希玲.发挥宗教积极作用共建和谐社会[J].中国宗教,2007(9).
    [5]徐佳妮.浅议当代宗教和谐的条件[J].天风,2007(11).
    [6]龚学增.宗教积极因素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J].科学社会主义,2007(2).
    [7]阚保平.中国的宗教和谐与社会和谐[J].中国宗教,2007(7).
    [8]赵建敏.五教同光共建和谐宗教文化[J].中国宗教,2007(3).
    [9]孙恪廉.中国文化特征与文化建设中的宗教问题[J].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8(1).
    [10]牟钟鉴.民族宗教与社会和谐[J].中国宗教,2005(4).
    [11]孙浩然.关于宗教渗透的理论思考[J].济南大学学报,2008(1).
    [12]学诚.开展多元宗教对话共建和谐世界[J].中国宗教,2008(8).
    [13]马玉堂.论和谐宗教观及其构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8(3).
    [14]李向平,李琼.传统中国的宗教和谐论[J].江海学刊,2005(2).
    [15]裴勇.试探达成宗教间和谐的途径[J].中国宗教,2005(11).
    [16]中国宗教界关于建设“和谐宗教、和谐寺观教堂”倡议书[J].中国宗教,2007(2).
    [17]王志成.宗教对话与世界和平[J].中国宗教,2003(10).
    [1]李立峰.多元价值选择与建构当代中国主流价值体系的思考[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9).
    [2]牟永福.“和谐文化”:一元性与多样性共生[J].领导之友,2007(1).
    [3]秋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求是,2006(24).
    [4]邹广文.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6).
    [5]李金蓉.当代中国多元文化的冲突与互补[J].山东科技大学学报,2004(2).
    [6]黄骏.多元和谐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理论探索,2007(4).
    [7]李永胜.多元化背景下的价值冲突与价值整合[J].宁夏社会科学,2006(4).
    [8]上海市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建设和谐文化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N].光明日报,2006-12-18.
    [9]刘国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战略思考[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07(1).
    [10]杨近平.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和谐本质[J].党政干部论坛,2007(10).
    [11]张国祚.论多样化社会思潮的引领[J].求是,2007(14).
    [12]刘耀霞.论和谐文化的基本特征[J].求实,2007(5).
    [13]孟宪平.论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J].广东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3).
    [14]贾磊磊.主流文化的体系建构与国家文化软实力[J].电影艺术,2008(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