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湖南共青团研究(1920-1927)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迄今为止,学界对于中国共青团问题的研究不仅数量很少,且多为通史性大事记研究范式,缺乏区域性的细致考察。本文从背景、群体结构与组织形象内在关联的视角,系统地探讨了1920至1927年的湖南共青团的组织形象问题。旨在对早年共青团的组织形象以及团组织的成长过程做出新的解释,为现实中的党团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近代湖南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上的杂糅性与社会生态环境上的多因素并存性共同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湖湘文化。以戊戌维新为临界点,此前保守的传统势力在湘占有压倒性优势,代表历史前进方向的近代性新兴力量此后才姗姗登台,但后者一出现就展现了强劲活力。自此,新旧两种文化因素即开始了殊死斗争,双方斗争之激烈、持续时间之长久为他省所罕见。在独具特色的近代湖湘文化的浸润之下,五四之际的湖南思想界空前活跃、异彩纷呈,各种社团组织亦宛如雨后春笋般纷纷破土而出,其中力图与传统社团组织割裂,最具“新色”者莫过于新民学会和心社。由于初入传统社团向近代新型社团转变的“十字路口”,新民学会和心社的组织建设不可避免的具有诸多的幼稚性。
     湖南共青团组织诞生于上述背景之下,这就预示着此后它的组织建设不可能是一条通达之途。为了尽可能地摒弃传统社团“组织松散”、“信仰缺乏”、“旋起旋散”等弊端,早年的团湖南区委采取了“入团从严”和“切实训练”的建设方略。湖南共青团组织内也因此迅速聚集了一大批初步具有共产主义理想的知识青年,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团组织的纯洁性和革命性,对湘区国共合作的推进、湘区反帝反军阀浪潮的迅速掀起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另一方面,这个时期的湖南共青团组织除受到湘区上述的背景条件的深刻影响外,还受到了当时动荡的政局、困窘的经费、有限的信息传递、繁杂的工作任务以及团员本身的身心特点等因素的综合制约,因而在其身上仍可找到类似于新民学会、“心社”等社团组织的一些幼稚性特质。这具体体现在团的基层组织涣散、支部生活流于形式、团员信仰动摇、团组织驾驭“学潮”与“学运”能量的不足以及与国共两党的关系之基础并不牢固等方面。
     本文的研究表明,区域社会的总体背景与滋生其内的社团组织的群体结构以及该社团呈现出的组织形象三者间存在着一种内在的逻辑关联。就近代湖南区域而言,其与他省迥异的背景因素使得1920-1927年湖南共青团在群体结构上具有了明显的“激进学生性”特点,而群体结构上的这种“激进学生性”特点与上述制约因素的有机契合,使得其组织形象上的幼稚性成为了一种历史的必然。一方面,背景、群体结构、组织形象三者间存在着一种层层递进的环扣制约关系。另一方面,组织形象又对群体结构、背景等因素的改变产生着重大影响,存在着一种“倒影响倒改造”的关系。三者是既彼此分开、又相互影响相互改造的矛盾统一体。
So far, in the academic, the researches on problem of the Chinese CYL not only have a small number, but also most are researching paradigm for general historic grand eve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mage of the Hunan CYL from 1920 to 1927 systematically with the perspective which associates the background,structure and organization of groups and image intrinsically. In order to make a new explanation of the image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early CYL and the process of the CYL's growth, and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PC and CYL in the real world.
     The diversity of nat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coexistence of many factors of socio-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modern Hunan gave birth to the unique Huxiang culture: Restoration to the Reform Movement is the critical point, and before this, the traditional conservative forces had taken an overwhelming advantage, and then the new power which is on behalf of the modern direction of history emerged, but the latter showed its strong vitality as soon as it appeared. Since then, the old and the new cultural factors began a life-and-death struggle, the acuity and the long duration of the struggle has not been seen in other province. In the infiltration of the unique modern Hunan culture, and under Youth Day, the mind is unprecedented active and colorful, various social organizations have also mushroomed like a staged, some of them tried to separate from the traditional social organizations, and the most special is the Xin Min institute and the xin Association. Because of just entering the "crossroads" from the traditional societies to the modern socie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organization for Xin Min institute and the xin Association are inevitably of naivety.
     Hunan CYL was born at the background mentioned above and it indicat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atter organization could not be an accessible way. In order to discard the malpractices of traditional society's ,such as "loose organization", "lack of belief" , "establish and dissolution all in a short period", the Committee of early Hunan CYL took the 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Attending Communist Youth strictly" and "practical training strictly". So, Hunan CYL gathered a large number of the young with initial communist ideals, it ensured the purity and revolutionary character of the CYL in a certain extent, and it made an indelibl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to promote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KMT and CCP and to rise the wave of anti-imperialism quickly. On the other hand, the organization of Hunan CYL in this time was not only effected deeply by the background of Hunan , but also was restricted by the factors of the turbulent political situation at that time, funding difficulties, limited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complex tasks and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its own, therefore, some naive characters which were similar to the Xin Min institute and the Xin Association could still be found in itself. This is embodied in the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and laxation of the CYL, formality of the branches' Living, shaking of members' faith, the power to control the students movement and other events was not strong as well as the case with bas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KMT and the CPC is not solid and so on.
     This paper shows there is an internal logic of association among the overall background of regional society, the group structure of social organization breed in it and the image of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group. For the modern Hunan, the different background from other provinces made the structure of group of The CYL from 1920-1927 with obvious character of "radical students", this character together with other restrictions mentioned above finally made the infant image of the CYL has become a historical necessity. On the one hand, there is restricted relations among the three. On the other hand, the image of the organization affected the other two deeply. In a word , there is not only a restricted relations among the three, but also exists a counteractions in them, they are the two sides of one problem. The three are Contradictory unity which affects and transform mutually.
引文
1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1957至1961年编写了《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10册),笔者参考的是1981年石油物探局制图厂重印本,共10册;团中央办公厅编印:《团的文件汇编》,出版年地不详(1980年以后,每年1册)。
    2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青运史研究室1982-1983年编印了《青运史资料与研究》,其中内容关于1927年前的有3册。
    3 目前,笔者检阅到的只有中国青年出版社编的《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1978年编)、《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1983年编)、《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文件汇编》(1983年编)3册。
    4 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与中央档案馆联合编:《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1921-1949)》,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
    5 何启君:《青年团重建史料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6 郑洸:《中国青年运动六十年》,中国青年出版社,1990年版。
    7 《中国青运史研究》丛书共7册,分别是:《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创建问题论文集》丛书之一,1984年内部出版发行;《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共青团专题论文集》丛书之二,1985年内部发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与旅欧共青团的创建专题论文集》丛书之三,1980年内部发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苏区共青团专题论文集》丛书之四,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抗日战争时期青年运动专题论文集》丛书之五,延边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中国青年抗日救亡运动论文集》丛书之六,广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解放战争时期学生运动论文集》丛书之七,同济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 李玉琦:《中国共青团团史简编》,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
    2 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青年共产国际与中国青年运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年版。
    3 程玉海、田保国、林建华、张维克:《青年共产国际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 如共青团上海市委:《社会组织与当代青年--2002上海青年发展报告》,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段镇:《论少年先锋队》,百家出版社,1994年版。
    5 张宝顺主编:《马克思主义团学概论》,红旗出版社,1992年版。
    1 当时就1919-1937年间的湖南革命历史文件编辑出版了10册,其中有4本是专门汇集湖南共青团组织1919-1927年间的重要文献的,内容都是直接录自幸存下来的湖南各地方团组织的建立、组织训练与运作的原始档案,仅对个别明显的别字和错误标点作了修正(修改处用“「」”标记),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2 共青团湖南省委史志编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南省团校青运史研究室等单位:《湖南青运史》(1-5辑),1988年内部出版。
    3 湖南省总工会、湖南省社科院、湖南省档案馆等:《湖南工运史料选编》(1-4辑),1984年内部出版。该丛书保存了湖南早期团组织在工人运动中的组织活动方面的大量文献资料.
    4 共青团省委青运史研究室创设的《湖南青运史研究》期刊,目前笔者只找到了其中的5册,最早的一册为1982年出版,当时大约每半年出一期。内容多为湖南各地团组织活动、回忆湖南早年团员生平等。但这些期刊大部分都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为湖南早期共青团组织或个人歌功颂德的基调很明显,在叙述上也有“帐单式”之弊,注释不详或根本就没有是这些刊物所载文章的共同特征之一,这样就使人觉得作者行文“主观性”太强。
    1 这两种意见的介绍详见金国华:《青年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15-16页。
    1 徐长松:《青年心理概论》,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页。
    2 甘永祥:《青年社会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7-22页。
    1 金国华:《青年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第475-479页。
    1[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张芝联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
    2[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资本主义论丛》,顾良、张慧君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202页。
    1 组织行为学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在美国等西方国家逐渐兴起的一门边缘性学科,跨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
    2 “群体形成与发展的四阶段说”,详见邹宜民:《组织行为学》,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8-151页。
    1 王继平:《湘军集团与晚清湖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8页。
    1 学术界普遍认为最早称湖南为“湖湘”者,是五代十国时担任潭州军府事的武陵人周行逢,这似乎已成定论。但湖南学者万里教授却认为,其实并非如此。早在初唐,“湖湘”作为湖南地域之名就已经出现,如初唐诗人王勃《益州德阳县善寂寺碑》中就说道:虽复苍梧北望,湖湘赢舜后之歌;绿荇西浮,江汉积文妃之颂。”将湖南之“湖湘”与湖北之“江汉”明确区分开来。自此,“湖湘”一名便大量出现,成为约定俗成之湖南代称,并出现在正式的政府诏令之中。见聂荣华:《湖湘文化通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此外,刘范弟教授的相关研究成果表明,“湖南”一名的最早出现亦不是学术界一般所认为的唐代广德二年(764年),而是更早。见其文《重论湖南之名的始现问题》,载‘湖湘论坛》2001年第1期.
    2 另,湖南域内因有“湘水通贯南北,又简称湘省。湘水发源于广西兴安县之海阳山,与漓水同源,曰漓湘,至零陵会萧水,曰萧湘;至衡会蒸水,曰蒸湘(一说会沅水曰沅湘,合蒸湘,萧湘为三湘).环宇记又以湘乡、湘潭、湘阴三县,称为三湘。因是今之言湖南全省者,常以“三湘”代之。见中国国民党湖南省执行委员会民众运动指导科1934年编印:《湖南全省社会调查》(上),第1页。
    3 聂荣华:《湖湘文化通论》,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9页。一说民国前期湖南的面积为622853方里或823540方里,居内部各省之第五.见中国国民党湖南省执行委员会民众运动指导科1934年编印的《湖南全省社会调查》(上),第1页。显然,这种说法有过分夸大之嫌疑。
    1 “湖南区域中间说”目前在学界比较盛行,王继平、杨国安等人的观点可视为其典型代表.详见《近代湖湘新旧文化斗争与湖湘文化的生态环境》,载王继平:《湘军集团与晚清湖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4--234页;杨国安:《明清两湖地区基层组织与乡村社会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22页.
    2 王继平:《湘军集团与晚清湖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8页。
    1 林增平、范忠诚:《湖南近现代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61页。
    2 具体可参阅林增平、范忠诚:《湖南近现代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3--147页。
    3 林增平、范忠诚:《湖南近现代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页。
    4 宋斐夫:《湖南通史》,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2页.又见《地政月刊》第1卷第3--4期合刊,第295页。
    5 陈仲明:《湘中农民状况调查》,《东方杂志》,第24卷第16号,第77页。
    1 宋斐夫:《湖南通史》,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2 陈仲明:《湘中农民状况调查》,《东方杂志》,第24卷第16号,第79页。
    3 陈仲明:《湘中农民状况调查》,《东方杂志》,第24卷第16号,第79页。
    4 宋斐夫:《湖南通史》,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5页。
    1 见宋斐夫:《湖南通史》,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3-4页。
    2 傅志明:《清末湖南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辛亥革命》,载湖南史学会:《辛亥革命在湖南》,1984年内部出版,第33页。
    3 汪敬虞:《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2辑),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1069页。
    4 林增平、范忠诚:《湖南近现代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263页。
    1 湖南《大公报》,1919年8月20日。
    1 以上数据均参见宋斐夫:《湖南通史》,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11-12页。
    2 中国国民党湖南省执行委员会民众运动指导科1934年编印:《湖南全省社会调查》(上),《地质调查报告》,第242页.
    3 林增平、范忠诚:《湖南近现代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385页。
    4 江西地方史学者万振凡等人曾指出:“江西是深居内陆的传统省份,思想特别保守,不为西洋中的‘奇技'所动,而且也无声望斐然的‘中兴名臣'推波助澜,以至洋务运动时期,江西成为一块被冷落的荒漠之地。直到1882年,罗兴昌机器厂的出现,才标志了江西近代工业的产生。”见万振凡、林颂华:《江西近代社会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4页。
    1 王继平:《湘军集团与晚清湖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4--225页。
    2(清)李鸿章:《曾文正公全集·文集》卷3,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页。
    1 在洋务大潮的冲击下,1875年,湖南曾象征性也创办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湖南机器局,但该局很快因经费等原因夭折,故笔者以为该企业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近代性企业。见刘泱泱:《湖南通史》(近代卷),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286--287页。
    2 参见王继平:《湘军集团与晚清湖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7页。
    3 裘毓麐:《清代轶闻》,中华书局、上海书店,1989年影印版,卷4,第22页。
    4 详见刘泱泱:《湖南通史》(近代卷),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292页。
    5 详见刘泱泱:《湖南通史》(近代卷),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293--294页。
    6 铁门之城,出自《圣经·创世纪》,原意是指一个拒绝文化洗礼的地方.见刘泱泱:《湖南通史》(近代卷),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208页.
    7 见王继平:《湘军集团与晚清湖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4-228页。
    1(清)苏舆:《翼教丛编》卷5,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2(清)苏舆:《翼教丛编》卷5,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3(清)苏舆:《翼教丛编》卷5,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年版,第14页。
    1 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岳麓书社出版社,2002年版,第141页。
    2 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岳麓书社出版社,2002年版,第144页。
    3 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岳麓书社出版社,2002年版,第137页。
    1 见郑炎:《湖南新文化运动时期主要社会思潮述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5年第3期。迄今为止,学界关于五四前后湖南社会思潮及其影响的研究还相当有限,除郑文外,笔者见到的相关论著仅有:汪小蕾:《“五四”新文化运动在湖南的传播》,《长沙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刘金如:《新民学会与马克思主义在湖南的传播》,《湘潭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上述关于五四时期湖南新思潮的研究除有类似于郑文的弊端之外,都存在着一个明显的不足,那就是都是围绕新思想是怎样的传播、为何者所传播以及有何影响而展开的意识形态层面的正面宣传,而对于这个时期的湘省对所谓新的社会思潮的实际认同程度缺乏全面的客观考察。
    2 《我国人“生的观念”与“死的观念”之根本误谬》,湖南《大公报》,1919年6月24日-30日。
    1 《做“人”》,湖南《大公报》,1919年7月2-7日。
    1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历史考古研究所筹备处:《湖南现代革命史料汇集》(第1册),1957年内部出版。
    2 《吾国教育界之一新纪元》,湖南《大公报》,1919年7月10日。
    1 《学校改制问题》,湖南《大公报》,1919年2月29-30日。
    2 《学校改制问题》,湖南《大公报》,1919年12月30日。
    3 中国平民教育的鼻祖晏阳初认为毛泽东等一百多人曾充当了其1922年3月份在长沙开展的识字扫盲运动教员。见晏阳初:《晏阳初文集》,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第298-299页。不过,据恩师邵雍教授考证,此说仅属孤证。但恩师认为青年时代的毛泽东与当时的湖南乃至整个中国的平民教育都有着重要的关联性.他除用大量令人信服的文献资料强调五四前后的毛泽东是平民教育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之外,还认为毛泽东那个时候搞的平民教育重点在城市,且他的平民教育不是就教育论教育,而是将教育放到社会这个大系统中来总体评估教育的社会作用。因此,他认为五四前后毛泽东的平民教育思想较同时期的晏阳初等人更为开阔.见邵雍:《毛泽东与平民教育》,《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笔者以为,恩师的这种说法很有见地.由此笔者也推定,就五四前后的湖南而言,与晏阳初平民教育说及毛泽东平民教育思想相近之人当不乏其人,不属个别现象。
    1 《我对于学校教授白话文和文言文的意见》,湖南《大公报》,1919年12月25日.
    2 《我对于学校教授白话文和文言文的意见》,湖南《大公报》,1919年12月25日。
    3 《国粹派何太顽固》,湖南《大公报》,1919年11月29日。
    1[日]石川祯浩:《中国共产党史》,袁广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第4页。
    2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现代史研究室:《五四时期湖南人民革命斗争史料选编》,湖南人民出版社,第380页。
    3 毛泽东:《对于赵女士自杀的批评》,湖南《大公报》,1919年11月16日。
    4 毛泽东:《对于赵女士自杀的批评》,湖南《大公报》,1919年11月16日。
    1 走脚:湖南俗话,与情人逃跑的意思。
    2 惇元:《女子教育》,湖南《大公报》,1920年11月20日。
    3 筱笙:《我们女子的希望》,湖南《大公报》1920年12月13日。
    4 刘金如:《新民学会与马克思主义在湖南的传播》,《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1期。
    1[意]萨托利著:《最新政党与政党制度》,雷飞龙译,台北韦伯文化国际出版有限公司,2003年版,第1页。
    2 参见李金河:《中国政党政治研究(1905-1949)》,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60页。
    1 《论语·述而》。
    2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35页。
    3 《中国大百科全书·政治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编印,第47页。
    4 李金河:《中国政党政治研究(1905-1949)》,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64-65页。
    5 李金河:《中国政党政治研究(1905-1949)》,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62页。
    1[英]埃德蒙·柏克著:《自由与传统》,蒋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第148页。
    2[德]马克斯·韦伯著;《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316页。
    3 李金河:《中国政党政治研究(1905-1949)》,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62-63页。
    1 刘健清:《中华文化通志·社团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11页。
    2 《社会学概》编写组:《社会学概论》(试讲本),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80页。
    3[美]戴维·波普诺著,李强等译:《社会学》(第十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3页。
    4 郑航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46-148页。
    5 李金河:《中国政党政治研究(1905-1949)》,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70页。
    6 刘健清:《中华文化通志·社团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2页。
    1 五四前后,一个人加入多个社团组织的现象相当普遍。如毛泽东就曾同时加入了少年中国学会、新民学会等社团组织。新民学会会员陶斯咏曾云:“我总加入了七八个会,以后当辞去四五个。”见《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二号)》,载湖南省博物馆历史部:《新民学会文献资料汇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57页。
    1 中国第一个近代性质的新式社团强学会1895年创设后,全国各地很快就掀起了第一次创办社团的热潮。据刘健清先生统计,从1896年1月至戊戌政变的两年多时间里,各地各类社团组织就有70个左右.见刘健清:《中华文化通志·社团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6页。戊戌政变后,各类社团组织虽然深受重创陷入沉寂,但至五四前后其活力又重新彰显。五四时期中国究竟有多少社团组织,笔者尚未见有确切的统计资料。张允侯等主编的《五四时期的社团》(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79年版)目录页中记载了当时影响比较大的57个社团组织,李金河著的《中国政党政治研究(1905-1949)》(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第59页)则说民初仅政党、政团就达300多个,但该书没有提到社团数量.据以上情形看来,五四时期的社团数量当在数百以上。
    2 迄今为止,学界有关湖南社团的研究成果还相当有限,笔者仅见屈指可数的几篇论文:黄丽喜:《新民学会与马克思主义在湖南的传播》,《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王显成:《浅说新民学会的特点与作用》,《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刘华清:《新民学会与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的形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6期;
    陈特水:《新民学会对当代青年的启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4期;
    刘金如:《新民学会与马克思主义在湖南的传播》,《湘潭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从上述的研究课题我们便可知目前学界对五四时期湖南社团组织的研究仅局限于新民学会,其它社团组织几乎就不曾进入研究者的视野。笔者以为学界即使对新民学会的研究也仍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多是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进行正面宣传,缺乏全面的客观考察。
    3 刘华清:《新民学会与湘籍无产阶级革命家群体的形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年第1期。
    1 据笔者查验,上一页注释2所列的关于新民学会的几篇论文都属此类。
    2 周世钊:《湘江的怒吼--五四前后毛主席在湖南》,载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编印的《五四运动在湖南回忆录》,第62页。
    3 笔者仅见王显成在其文《浅说新民学会的特点与作用》(载《湛江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中 明确提出了新民学会的会员数为78。但他没有写出任何依据,很难令人信服。
    1 见湖南省博物馆历史部校编:《新民学会文献汇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19页。
    2 周世钊:《湘江的怒吼--五四前后毛主席在湖南》,载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编印的《五四运动在湖南回忆录》,第62页。
    1 王显成:《浅说新民学会的特点与作用》,《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3期。
    2 王显成:《浅说新民学会的特点与作用》,《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3期。
    3 湖南省博物馆历史部校编:《新民学会文献汇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3页。
    4 湖南省博物馆历史部校编:《新民学会文献汇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9页。
    5 湖南省博物馆历史部校编:《新民学会文献汇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48页。
    1 湖南省博物馆历史部校编:《新民学会文献汇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1页。
    2 李维汉:《回忆新民学会》,载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编印的《五四运动在湖南回忆录》,第33页。
    3 根据《湖南共青团志》编委会:《湖南共青团志》,湖南人民出版社,第24页,以及新民学会会员名录整理得出。
    4 由湖南省博物馆历史部校编:《新民学会文献汇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157页整理得出。
    5 湖南省博物馆历史部校编:《新民学会文献汇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6页。
    6 湖南省博物馆历史部校编:《新民学会文献汇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4页。
    1 这种现象在学界很常见:如,刘金如在《新民学会与马克思主义在湖南的传播》(载《湘潭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一文中就把新民学会会员毛泽东创办《湘江评论》,何叔衡创办《湖南通俗报》等类似的诸多活动都视为新民学会的组织活动。作者甚至还把与新民学会毫无关联的“崇新学社”、“心社”、“健学会”以及浏阳的“浏西文化促进会”都视为新民学会所创立的进步社团。
    2 湖南省博物馆历史部校编:《新民学会文献汇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5页。
    3 湖南省博物馆历史部校编:《新民学会文献汇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5-126页。
    4 关于新民学会成立时的人数,目前大致有三种说法:一、12人说,见《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一号)》,《新民学会文献汇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0页。二、13人说,见周世钊、肖子啤的相关回忆文章,载湖南人民出版社:《五四运动在湖南:回忆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2、117页。三、14人说,见李维汉:《回忆新民学会》,载《五四运动在湖南:回忆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9页。据笔者考证,参加新民学会成立大会的人数当为13人。
    5 湖南省博物馆历史部校编:《新民学会文献汇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0页。
    1 湖南省博物馆历史部校编:《新民学会文献汇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5页。
    2 湖南省博物馆历史部校编:《新民学会文献汇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0页。
    3 见《文化书社社员名单》,张允候等:《五四时期的社团》(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79年版,第47页。这里的文化书社系指长沙的文化书社总社。
    4 湖南省博物馆历史部校编:《新民学会文献汇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7页。
    1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现代史研究室:《五四时期湖南人民革命斗争史料选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46页。
    2 湖南省博物馆历史部校编:《新民学会文献汇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5页。
    3 衡阳师范学院校史编写组:《衡阳师范学院校史》,2006年内部出版,第40页.
    4 目前关于“心社”的研究成果很少,笔者仅见有一篇撰写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论文(王芳玉、欧阳仪:《衡阳学生界的曙光--心社》,《湖南青运史研究》,1982年第2期)。限于史料和视角,该文不仅显得单薄、粗糙,且有很多史事没有阐述清楚。
    1 张允侯等:《五四时期的社团》(一),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社,1979年版,第118页。
    2 《衡阳师范学院校史》编委会:《衡阳师范学院校史》,2006年内部出版,第41页。
    3 关于“心社”成立的时间目前有三种说法。一是“心社”成员蒋静潜(敬祥)的亲笔证明材料言“心社”成立于1920年7月。二是湖南省档案馆、衡阳市档案馆收藏的(蒋静潜的亲笔证明材料除外)的其他相关档案资料都言其成立于1921年3月15日,三是中共衡阳党史办湘南学联纪念馆1990年编印的《湘南学联资料汇编(1919-1927)》,认为其成立于1921年3月16日。第一种说法明显与事实不符,不作讨论。第二种说法其依据是《先驱》载为这一天(见《先驱》第12号,1922年10月15日),有一定可信度。第三种说法认为1921年3月29日的长沙《大公报》上记载的时间是1921年2月7日(疑为农历),而《先驱》上的记载则提前了一天(1921年3月15日,是农历2月6日)。笔者以为此说最可信.本文的“心社”是从广义上层面上来讲的,含其前身“学友自助会”时期。
    4 湖南省衡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目录号1,案卷号46,顺序号5,《关于湘南的党团组织情况》。
    5 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132,目录号6,《衡州的青年团体》。
    6 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132,目录号6,《衡州的青年团体》。
    1 湖南省衡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目录号1,案卷号46,顺序号21,《姜静潜(敬祥)亲笔证明材料》。
    2 《衡阳师范学院校史》编委会:《衡阳师范学院校史》,2006年内部出版,第41页。
    3 湖南《大公报》,1921年3月29日。
    4 湖南《大公报》,1921年3月29日。
    5 中共衡阳市委党史办、湘南纪念馆:《湘南学联资料汇编》,1990年内部出版,第5页。
    1 湖南省衡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目录号1,案卷号46,顺序号21,《姜静潜(敬祥)亲笔证明材料》。
    2 湖南省衡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目录号1,案卷号46,顺序号5,《关于湘南的党团组织情况》。
    3 湖南省衡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目录号1,案卷号46,顺序号21,《姜静潜(敬祥)亲笔证明材料》。
    4 湖南省衡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目录号1,案卷号46,顺序号21,《姜静潜(敬祥)亲笔证明材料》。
    5 《衡阳师范学院校史》编委会:《衡阳师范学院校史》,2006年内部出版,第50页。
    1 湖南省衡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目录号1,案卷号46,顺序号15,《关于三师工人夜校的材料:访问彭暄、梁人伯等人的记录》。
    2 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132,目录号6,《衡州的青年团体》。
    1 这个名称后来说法不一。当时的名称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叫“共产党支部”,有的叫“共产党小组”, 但都是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小组.不过,笔者认为当时湖南在名义上并没有类似的组织。对此本文第三章有专文论述.1999年12月,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等单位主办的“陈独秀与共产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与会学者一致呼吁,用“共产主义小组”来称呼中共一大前的各地党组织,是不符合历史本来面目的,必须给予纠正。这个意见被2002年中共中央委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共产党历史》所采纳,书中不再称“共产主义小组”,而改称“共产党早期组织”。为了行为方便起见,笔者这里仍沿用“共产主义小组”之称谓。
    1 湖南的共青团虽说是在1921年1月才正式成立,但其在正式成立前事实上已经在开展各种活动,是所谓有实无名,故笔者认为湖南共青团的历史起点当从1920年算起。
    2 湖南共青团志编委会:《湖南共青团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
    3 中国新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15-1924)》,1957年内部出版,第118页。
    4 中国新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15-1924)》,1957年内部出版,第129页。
    5 中国新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15-1924)》,1957年内部出版,第135页。
    1 中国新民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25)》,1957年内部出版,第44-45页。
    2 关于这个时期湘区国民党各级组织筹建的大致情形本文第三章第二节将有详细论述.台湾史学家李云汉则谓湖南是中共把持国民党党务的工作的“模范省”(见其著《从容共到清党》,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96年版,第288页。
    3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165-166页。
    4 共青团湖南省委青运史研究室:《湖南青运史研究》,1983年第3期,第85页。
    1 共青团湖南省委青运史研究室:《湖南青运史研究》,1983年第3期,第95页。
    2 共青团湖南省委青运史研究室:《湖南青运史研究》,1983年第3期,第97-98页。
    3 谭冬梅:《第一次国共合作与湖南共青团》,载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编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共青团专题论文集》,出版时间不详,第34-35页。
    1 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6年)》,1986年内部出版,第288页。
    2 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6年)》,1986年内部出版,第289页。
    3 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6年)》,1986年内部出版,第386页。
    4 湖南青运史办公室:《湖南青运史研究》,1983年第3期,第87-95页。
    5 湖南青运史办公室:《湖南青运史研究》,1983年第3期,第96-98页。
    1 1925年前,湖南共青团中的女团员数并不是完全像表1和表2所示一直都在10人以下徘徊。常德团组织的负责人蒋希清1922年8月向团中央的报告中曾谈到,“常团成立时,团员只有35人:嗣后,渐次增加,至各校放假时,即有50余人。到现在统计有团员85人,内店伙一,农人一,妇女十二人……。”《蒋希清给团中央的信》载《湖南青运史》编写组:《湖南青运史》(第1辑),1988年内部出版,第302页。同年8月,衡阳团组织负责人戴晓云写给团中央执行委员张太雷、俞秀松的信件中也提到,“衡山S.Y有十五人:男六人,女八人…….”同上书。第307页。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当时常德和衡山团组织的统计数字与当时女团员的实际人数有很大出入。事实是湖南团组织当时的人数一直处在变动之中,统计时可能正值团组织人数稀少之时。资料显示,常德的团组织在成立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组织涣散,陷于无形的解散之中。因此,遵照团中央的要求,1922年10月,常德团组织进行了整顿与改组,团员重新登记。常德团组织在改组前曾一度有团员一百多人,但改组后仅剩28人,其中女团员只有6人。衡阳的情况也如常德相类似,团组织成立后不久,“各同志别去在衡州(衡阳)的,就有九个宣布出团--男四人,女五人--剩下几个同志,还成什么团呢?”见《振华致存统的信--衡州团的组织缩下和个人思想工作等》,载《湖南青运史》编写组:《湖南青运史》(第1辑),1988年内部出版,第381页。前文提到的1925年前的湖南女性团员数系湘区各地方团组织改组整顿以后的数量状况。
    2 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6年)》,1986年内部出版,第288页。
    3 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6年)》,1986年内部出版,第289页。
    4 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6年)》,1986年内部出版,第386页。
    5 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5年)》,1985年内部出版,第68、87页。
    1 《女界代表昨又请愿审查会》,《大公报》,1921年5月19日。
    2 《宪法会议将程子枢案打消》,湖南《大公报》,1924年11月18日。
    3 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5年)》,1985年内部出版,第69页。
    4 万琼华:《对二十年代湖南女子参政运动的考察》,《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5 湖南共青团志编委会:《湖南共青团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35-36页。
    6 团常德地委早在1922年10月就在团内成立了妇女运动委员会,并委欧阳心凝为委员长(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19-1924年)》,1982年内部出版,第42-43页)。但是,从现有资料来看,该委员会从来没有从事任何实质性的工作。1923年12月,团湖南区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妇女运动的决议案》,该决议案虽然也规定“凡已经成立地方团之地方,应组织妇女运动委员会。”见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19-1924年)》,1982年内部出版,第118页。该决议,也只有文本制度层面上的意义,因为湖南各地方团组织并没有切实贯彻执行。
    1 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26页。
    1 辟世:《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过去的一年》,《中国青年》第121期,1926年5月30日发行,第593页。
    2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28)》,1957年内部出版,第515页。
    1 湖南历史资料编委会:《湖南历史资料》,湖南人民出版社,1960年3月25日出版,第1期第31页。
    2 团安源地委当是最早关注青工问题的湖南共青团地方组织,其农工部在1924年向团中央作的“八九月农工、青工情况的报告”不但正式使用了“青工”二字,并就青工工作纲要、青年部(隶属于安源工人俱乐部)改组情况和人员安捧向团中央作了汇报。但是,当时湖南共青团的其它地方组织(团的长沙地方组织亦在1925年前后亦开始关注青工工作,但成绩还很有限)对于青工工作几乎都还未曾涉及。
    3 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5年)》,1985年内部出版,第7页。
    4 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5年)》,1985年内部出版,第7-8页。
    5 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5年)》,1985年内部出版,第8-9页。
    1 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5年)》,1985年内部出版,第350页。
    2 湖南青运史编辑组:《湖南青运史(1923-1925)》,(第2辑),1988年内部出版,第782页。
    3 在1925年9月的“安源事变”中,据初步统计,有包括工人俱乐部副主任黄静源在内的至少7人被枪杀,数十名工人受伤,1200多名工人被遣送出境,1000余工人失业。见湖南青运史编辑组:《湖南青运史(1923-1925)》,(第2辑),1988年内部出版,第798页。
    4 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6年)》,1986年内部出版,第323页。
    5 同上书,第384页。
    6 湖南青运史研究室:《湖南青运史研究》,1983年第3期,第84-95页。
    7 湖南青运史研究室:《湖南青运史研究》,1983年第3期,第96-97页。
    1 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岳麓书社出版社,2002年版,第2页。
    2 王继平:《湘军集团与晚清湖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18页。
    3 王继平:《湘军集团与晚清湖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227页。
    1 为了解释社会运动的产生和发展,社会学家提出了各种宏观理论。各家学说虽然不一,却有一个共同点,即认为社会运动是由多种社会因素共同决定的,并且这些社会因素之间存在着较为固定的逻辑联系。比如,斯梅尔塞(Smelser 1962)认为,集体行动、社会运动和革命的产生是由以下六个因素共同决定的:结构性诱因、结构性怨恨、一般化信念、触发性事件、有效的动员、社会控制能力的下降。他认为,这六个因素都是集体行为发生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随着上述六个因素的次第形成,发生集体行为的可能性也在逐渐增加。一旦六个因素全部具各。集体行为必然发生.见赵鼎新:《社会与政治运动讲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0-21页。在这里,斯梅尔塞所言的结构性诱因系指特定的集体行为更容易发生在特定的社会结构条件下。比方说,1929年美国股票市场崩溃后纽约发生了数场骚乱就很难想象会在一个农业社会或计划经济社会中出现.同样,近代东西方社会出现的工人罢工和示威事件很大程度上得益于19世纪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大工业城市的形成。斯梅尔塞认为在一定的结构性因素下,人们就会产生相应的结构性怨恨、剥夺感或压迫感。进而导致结构性怨恨以及要求解决的一般化信念的产生,如果此时又碰巧有与原有统治相悖的突发性事件的发生,某种政治势力或团体便可利用原有社会控制力的不够进行广泛的社会动员,最终导致集体行为的大爆发。其理论的具体内容亦可参见本文前言相关部分。
    2 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岳麓书社出版杜,2002年版,第364-371页。
    3 传统课程指读经类课程,新式课程系指数理化、外国语及文史地、博物等课程。见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岳麓书社出版社,2002年版,第366页。
    4 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岳麓书社出版社,2002年版,第370页。
    5 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1860-1916)》,岳麓书社出版社,2002年版,第371页。
    6 王奇生先生曾谓“五四”以后知识青年群趋入党,蔚为20年代一大独特的社会现象,其时“学生每以入党为荣”。见王奇生:《党员、当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31页。笔者以为,不仅如此,其时学生何尝又不是“每以入社团为荣”?本文第一章第三节对于当时很多学生入了几个甚至十几个“会”的相关论述即是明证。
    1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过去的一年》,《中国青年》第163-163合期,1927年6月13日发行,第314页。
    2 子暲:《这一年的CY》,载《中国青年》,第147期,1927年1月1日出版。
    1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28)》,1957年内部出版,第515页。
    2 王奇生:《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1 汪成旺:《大革命时期的湖北共青团》,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湖北共青团》,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1985年8月编印,第43页。
    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26-1927)》,1957年内部出版,第551页。
    1 《红旗》杂志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汇编》所列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58名成员中,有湖南人17人,占总数的29.31%(其中有的人尚未查明省籍,故湖南的实际人数可能还会增加)。中共代表一大代表共13人,其中湖南籍就有4人,占总数的37.7%。党成立时期,担任第一、二、三届中央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的共有11人,其中湖南籍5人,占总数的45.55%。参见陶用舒:《近代湖南人才群体研究》,岳麓书社出版社,2000年版,第673页。
    2 张文亮当时系湖南一师附小的学生,也是毛泽东的学生。
    3 李锐:《毛泽东的早期革命活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319页。
    4 《晓云关于衡州、衡山团的工作及组织情况致椿木、秀松信》,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6年)》,1986年内部出版,第33页。
    5 《蒋希清给团中央的信:报告常德S.Y.成立时间、人数、组织情况及工厂、工人情况等》(1922年8月17日),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19-1924),1984年内部出版,第28页。
    1 F.M:《怎样可以加入C.Y--答复一个表示愿意加入C.Y的国民党员》,《中国青年》,1925年12月出版,第106期,第158页。
    1 浩北:《加入C.Y的最低条件》,《中国青年》,1927年6月30日出版,第167期,第400-402页。
    2 浩北:《加入C.Y的最低条件》,《中国青年》,1927年6月30日出版,第167期,第402页。
    1 浩北:《加入C.Y的最低条件》,《中国青年》,1927年6月30日出版,第167期,第400页。
    2 常德团组织自1922年6月成立到1924年5月,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就被迫改组了两次。从其成立至当年10月,数月间团员即增至百多人,但当中有多数对团太不了解或不热心,不得不另行组织.见S.Y 常德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丁勒生写给团中央的报告第一号,载《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19-1924)》,1984年内部出版,第47页。但重组建的常德团组织并没有就此好转,1923年2月因负责人丁勒生离常,再一次无形解散。1924年5月团中央派陈佑魁来常德再次重组,因团员人数太少,只好改为特别支部,直到1926年1月才恢复地方团之组织。
    1 《佑魁、平之给团中央的报告:常德团组织解散重新组织之经过》(1924年5月31日),载中央博物馆、湖南博物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6年)》,1986年内部出版,第154-155页。
    2 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党章共更易了5次(包括“一大”通过的党纲),中国共青团的团章也更易了四次(包括团“一大”前的临时章程)。从表8和表9可看出,党团的组织系统自地方到中央几乎完全是按照同一模式建立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组织机关自下而上依次为:小组→地方党支部→地方执行委员会→区执行委员会→中共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国共青团的各级组织机关自下而上依次为:小组(亦称作“小团体”)→地方团支部→地方团执行委员会→区执行委员会→中国共青团中央执行委员会。中国共产党的各级权力机关自下而上依次是:党支部干事会→党地方代表大会→党区代表大会→党全国代表大会。中国共青团的各级权力机关自下而上依次是:团支部干事 会→团地方代表大会→团区代表大会→团全国代表大会。也就是说,共产党和共青团在组织系统上、权力机关系统上完全是同构的。
    1 王奇生:《党员、党组织与乡村社会:广东的中共地下党(1927-1932年)》,《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5期,第15页。
    1 团的“二大”(即1923年8月)前,团的基本组织叫“小团体”或“组”,团的“二大”通过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修正章程”后才将团的基本组织正式定为“支部”。团的“一大”通过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章程”首次对团的基本组织的作了正式规定:某一单位有团员3人以上,即须建立团的基本组织“小团体”(以上均见表9)。稍后,团中央为了解释这个“小团体”,又给全国各地方团组织连发了两个通告,即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执行委员会通告第二号(1922年5月27日发)、第九号(1922年6月24日发)。在第二号通告里,团中央解释说“小团体”,就是本团的基本单位,为便利称呼起见,我们当一律叫这种小团体为“组”。见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15-1924)》,1957年内部出版,第147页;第九号通告则又对第二号通告进行了说明,明确规定“组”为团的基本单位,而“小团体”之称谓仅作为一抽象的名称。团的“二大”通过的“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修正章程”又将团的基本单位改为“支部”,“组”改为“支部”下面所属之单位。此后,团中央虽然对团的基本单位的内涵又作了数次微调,但“支部”作为团的基本单位地位则始终没有变化。
    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25)》,1957年内部出版,第61页。
    3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25)》,1957年内部出版,第61页。
    4 湖南共青团的基层组织在团的“二大”前称为“小团体”,亦称为“小组”,此一阶段湖南共青团组织忙于团组织内部机构的设置、干部的任免,根本无暇顾及基层组织训练这一层面。团的“二大”后湖南共青团按团中央新团章改称为“支部”,基层组织训练才被提上议事日程。
    1 《团湖南区委工作报告:区委组织及工作,各地方团变迁及概况,经济收支情况等》,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5)》,1985年内部出版,第35页。
    2 《长沙地方团组织工作报告》(1925年1月),同上书,第43页。
    3 《关于代理区执行委员会及各地方代表报告的决议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湖南区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1923年12月12日-14日),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19-1924)》,1984年内部出版,第111-112页。
    4 《关于代理区执行委员会及各地方代表报告的决议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湖南区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1923年12月12日-14日),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19-1924)》,1984年内部出版,第112页。
    5 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19-1924)》,1984年内部出版,第113页。
    1 即共产党和国民党。
    2 即共青团员。
    3 《林根致团中央的信:整顿长沙、武汉团组织的情况》(1924年11月24日),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19-1924)》,1984年内部出版,第293页。
    1 《团湖南区委工作报告:区委组织及工作,各地方团变迁及概况,经济收支情况等》,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5)》,1985年内部出版,第35页。
    1 《蔡增准巡视安源、萍乡、醴陵、株洲四地情况的报告》,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6)》,1986年内部出版,第361页。
    2 《团长沙地委宣传部报告(十至十一月):追悼黄静源与铅印活版工人斗争的宣传,团内教育训练等》,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5)》,1985年内部出版,第377页。
    1 《湖南青运史》选编组:《湖南青运史》(第二辑),1988年内部出版,第744页。
    2 《团衡阳地委十月至十一月工作报告》(1925年11月24日),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5)》,1985年内部出版,第343页。
    3 《团南县特支组织报告表》(1925年12月25日)十至十一月),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5)》,1985年内部出版,第430页。
    4 《团株洲特支12月份训练及宣传工作报告》(1925年12月),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5)》,1985年内部出版,第465页。
    5 存统:《本团的问题》,载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 (1915-1924)》,1957年内部出版,第269-273页。
    1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15-1924)》,1957年内部出版,第272页。
    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15-1924)》,1957年内部出版,第295页。
    1 《团湖南工作报告:区委组织及工作,各地方团变迁及概况,经济收支情况等》(1925年1月),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5)》,1985年内部出版,第38页。
    2 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5)》,1985年内部出版,第38页。
    3 《团湖南区委团务报告》(1924年3月),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19-1924)》,1984年内部出版,第138页。
    1 《团湖南区委团务报告》(1924年3月),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19-1924)》,1984年内部出版,第138页。
    2 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19-1924)》,1984年内部出版,第138页。
    1 据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19-1924)》,1984年内部出版,第155-180页统计。
    2 《佑魁关于经费困难给团中央的信(1924年5月31日)》,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19-1924),1984年内部出版,第157页。
    1 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19-1924),1984年内部出版,第160页。
    2 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19-1924)》,1984年内部出版,第166-167页。
    1 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19-1924)》,1984年内部出版,第168-169页。
    2 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19-1924)》,1984年内部出版,第177页。
    1 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19-1924)》,1984年内部出版,第179-180页。
    2 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5)》,1985年内部出版,第38页。
    3 团南华特支属特例,其在925年8月曾获得过团中央的津贴。见《团南华特支书记陈琳致团中央信:南县雪耻会的工作和问题》,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5》,1985年内部出版,第11页。
    1 另可参见《团长沙地委一九二五年五月份经费预算报告》,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5)》,1985年内部出版,第196页。
    2 1925年9月,安源工人俱乐部遭到镇压后,安源地方团组织星散,团中央曾一度决定每月裁减其经费20元。团中央派驻湖南的特派员范博并建议将裁减之款作为常德团组织的津贴,但最终未实施。分别见《范博致团中央信:召开湖南区代表大会及有关组织问题》(1925年10月26日),《团湖南区委致团中央信(郑字第三号):重建安源地委及人选与经费》,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5)》,1985年内部出版,第326页、330页。
    3 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5)》,1985年内部出版,第208-209页。
    4 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19-1924)》,1984年内部出版,第138页。
    5 《团中央派驻湖南的特派员范博致团中央信》,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5)》,1985年内部出版,第281页。
    1 《团衡阳地委致团中央信;发展组织计划和经费,宣传材料等问题》,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5)》,1985年内部出版,第357页。
    2 《团平江特支关于请发经费给团中央的报告》,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6)》,1986年内部出版,第68页。
    3 《团醴陵特支五月份报告》(1926年6月2日),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6)》,1986年内部出版,第262页。
    1 据笔者统计,从1924年6月1日到9月28日,四个月的时间内团湖南区委与团中央共通信33次(含以区委名义和以个人名义之通信),也即约每四天通信一次(见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19-1924)》,1984年内部出版,第159-248页。
    1 安源地方团之所以在1924年至1925年9月间与团中央联系颇为密切,系因为这个时期安源工人俱乐部
    领导的罢工斗争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安源地方团组织正处于热火朝天的状态。而1925年9月底
    安源工运遭彻底镇压,团组织也被彻底瓦解,故此后两者间的联系又复归于稀疏。衡阳地方团组织的
    情况也与安源相类似.
    
    2 1922年7月,团中央曾派特派员戴晓云巡视团的湖南地方组织。见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19-1924)》,1984年内部出版,第24页。
    3 范博,即夏曦。
    4 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5)》,1985年内部出版,第280页。
    5 这点由范博1925年10月26日写给团中央的信可得知,他在信中写道;“郑容(团中央的代称):你的 我 们成立区的讯[信],二十四日下午才收到……。”见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5)》,1985年内部出版,第324页。
    1 虽说谭延闿早在1912年就在湖南就成立了国民党湘支部,先后还将其改组为中华革命党湘支部和中国国民党湖南支部。但湖南支部成员复杂,组织松弛,无社会基础,加上军阀势力的压迫,逐渐停止了活动,处于名存实亡状态。1921年孙中山曾派覃振为支部长进行整顿,仍不见成效。后又由律师邱维震负责,亦只有少数几个党员与邱联系,没有什么重要的组织活动和政治活动。因此,严格来说,湖南的国民党组织是从1923年3-4月间的重建开始的。见宋斐夫:《湖南通史》(现代卷),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104页。
    2 对于建国前共青团的研究,目前还没有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重“党”轻“团”及厚“现实”薄“历史”的实用主义研究取向,使得学界将研究的重心长期偏向于“党”或者是“团”的现状。关于中共与共青团的早年关系更是鲜有学者详实的述及,笔者仅见有为数不多的硕博士论文对这一问题从政治学的角度有过宏观性的概述。其中尤值一提的有两篇2005年的博士论文:一篇是复旦大学郑长忠的《组织资本与政党延续--中国共青团政治功能的一个考察视角》,一篇是南开大学吕富春的《中国复合性社团研究--以中国共青团职能变迁为个案(1920-1949)》。郑文不但描述了共青团与中共关系由不协调到和谐的制度性衔接过程,而且还对共青团与中共早年不协调的逻辑关系进行了简要分析。但该文将共青团与中共关系的论述重点放在了三十年代,有多处还用三十年代的例证来说明二十年代党团关系,似有牵强之嫌,论述也不够全面与深入。吕文则分三个阶段阐述了建国前共青团与中共间的关系廓清过程。但该文对共青团与中共的关系倾向于一般性的叙述,逻辑性、条理性及理论性都大不及郑文,有些史料没经考证就径直引用,失实。如其文第63页和64页多次提到团“一大”时团员总数为5000余人,据考证当为3000余人。
    1 从上海地方团1920年8月成立至1921年7月党的“一大”,时间刚好是一年。当然,学界也有人认为早在1920年前后上海等地就有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这的确也是事实。但笔者以为,不管怎样,在中国,党与团成立的时间相隔不久这早已是不争的事实。
    2 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1921-1949)》,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第12页。
    3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15-1924)》,石油部物探局制图厂,1957年印刷,第192页。
    1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15-1924)》,石油部物探局制图厂,1957年印刷,第324页。
    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15-1924)》,石油部物探局制图厂,1957年印刷,第360页。
    3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15-1924)》,石油部物探局制图厂,1957年印刷,第361-362页。
    4 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1921-1949)》,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第15页。
    1 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1921-1949)》,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第32-34页。
    2 《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通告--关于团的青年化问题》(一九二四年六月十四日),载中共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一九二一年七月--一九四九年九月)》,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第35页。
    1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青年运动之决议案》(1925年1月),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一九二一年七月--一九四九年九月)》,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第41-45页。
    2 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一九二一年七月--一九四九年九月)》,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第49页。
    3 《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对于青年运动之决议案》(1925年1月),载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一九二一年七月--一九四九年九月)》,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第110-112页。
    1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25)》,石油部物探局制图厂,1957印刷,第60页。
    1 此处有些不通,疑原文有误。
    2 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1921-1949)》,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第119-120页。
    3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26-1927)》,石油部物探局制图厂,1957印刷,第579-580页。
    4 孙中山:《批邓泽如等的上书》(1923年11月29日),载《孙中山全集》(第8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58页;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第21页。
    5 6000之数见于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档案馆等部门:《中共组织史资料》(第1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451页。1700为1927年1月之数,见于《中共湘区发展党在农民中的组织计划》(1927年2月16日),载于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农民运动资料选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 年版,第103页.
    1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3)》,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137页。
    2 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921-1923)》,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第138页。
    3 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1921-1949)》,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第32页。
    1 唐振南:《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共性与长沙小组的特色》,《益阳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2 毛泽东:《“七大”工作方针》,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7页。
    3 参见唐振南:《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几个问题》,《求索》,2001年第3期。
    4 唐振南:《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几个问题》,《求索》,2001年第3期。
    1 湖南省革命烈士传编篡委员会:《三湘英列传》(第1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20页。
    2 湖南人民出版社:《五四运动在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37页。
    3 刘金如:《新民学会与克思主义在湖南的传播》,《湘潭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1 如前文提到的唐振南即持这种观点,见其文《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共性与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特色》,《益阳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以及《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几个问题》,《求索》,2001年第3期。
    2 关于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成员及数量,学界目前没有统一的说法,且大多语焉不详。《中国共产党湖南省组织史资料》(中共湖南省组织部等单位编篡,1993年内部发行,第16页),《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1卷),中央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374页)这两本官方权威著作中都只列出了三人,即毛泽东、何叔衡、彭璜。《湖南共青团志》(湖南共青团志编委会:《湖南共青团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24页)则列出了五人:毛泽东、何叔衡、彭璜、陈子博、肖铮。唐振南则列出了七人:毛泽东、何叔衡、彭璜、陈子博、易礼容、贺民范、彭平之(唐振南:《鲲鹏击浪从兹始》,《湖湘论坛》,2001年第3期。上述说法中所涉及到的人物除贺民范和彭平之二人之外,其他的均是新民学会会员。
    3 目前学界存在着一种将组织成员的个人行为视为该组织集体行为的倾向,有的学者甚至还将一个组织的成员在该组织消亡之后的个人行为也视为该组织的集体行为。如,刘金如在《新民学会与马克思主义在湖南的传播》一文中不仅将新民学会会员毛泽东、何叔衡等人办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个人行为即视为新民学会的集体行为,还将新民学会无形消散之后老新民学会会员组织崇新学社、创办新式学校等史实都视为新民学会的功绩[见刘金如:《新民学会与马克思主义在湖南的传播》,《湘潭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1期]。这显然是不恰当的。
    4 湖南省博物馆历史部校编:《新民学会文献汇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0页。
    5 湖南省博物馆历史部校编:《新民学会文献汇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25页。
    6 中共成立前,“共产主义小组”的称谓不仅在长沙从未出现,在其他省份或地区都从未有过。这种称谓最早是在中共成立15年后(即1936年)才提出并在建国后广泛应用的(见陈明显、杨斌:《“共产主义小组”名称的由来及其问题》,《党史博采》,1996年第2期)。与其他地区所不同的是,长沙在中共成立前自始至终都没有成立“共产党”、“共产党XX支部”等与其他地区相类似的“地方性共产党” 组织,但却不乏共产主义信仰者(当然对共产主义的理解还只是初步的)个人自发的积极活动。
    1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1卷),中央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第374页。
    2 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1921年7月--1949年9月)》,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第42页。
    3 团、党组织建立后,中共中央逐渐对团的组织性质和工作对象有了的深层次的认识.1923年12月,《中共中央致社会主义团中央信--使S.Y逐渐成为纯青年的组织》写道:“本届C.P执行委员会会议认现在构成S.Y之大部分团员均非真正之青年,特殊与S.Y组织之原理及工作进行不合,故今后对于此点亦特别注意改正,使S.Y渐次变成纯青年之组织。见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1921年7月--1949年9月)》,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第26页。党中央写给团中央的这封信是党关注青年化工作的起点。此后,团党中央就团的青年化问题又分别于1924 年5月、1924年6月、1925年1月、1925年5月、1926年7月先后五次用决议案或通告的形式作出了相应规定和说明,且措辞一次比一次更严厉,内容一次比一次更具体更可行。见本文第127-128页。
    1 除湖南之外,广东团的青年化工作开展的也比较好。1924年11月19日,团粤区委就团党分化问题(即团的青年化问题)向团中央作了汇报。谓自从接到接到党、团中央关于青年化的工作以来,在(广东的)鹤山、广宁、花县、顺德、新会、东莞、香港等7个支部进行了党团组织分化工作.按照通告精神,将已过年龄的团员都转入了共产党;未超过年龄的,又参加了共产党,仍为青年团员;还有未入共产党,但是已超过年龄的,为特别团员。报告人最后还讲到,“至广地则已于区会前分化清楚了。见广东省档案馆、广东青运史研究委员会:《广东青年运动历史资料》(第1册),第321页。1925年11月,党广东区委曾提议将粤区团的年龄上限降至21岁,后经粤区党团数次讨论,最后于1926年2月时,将粤区团的年龄上限定为23岁,比当时团中央规定的25岁还小2岁。见广东省档案馆、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委员会办公室:《广东区党、团研究史料(1921-1926)》,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75页、225页。另一方面,江西、福建、河南等地团的青年化工作不仅迟至1926年前后才开始,且最终又与党合并,重新迈上了党团不分的老路。
    2 《团安源地委六至八月份工作报告--团员人数与活动,支部与地委情况,教育宣传与党团分化问题,工人俱乐部改选结果与工作情况等》(1924年8月27日),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19-1924)》,1984年内部出版,第214-217页。
    3 《团安源地委十一月份工作报告--团党分化等(1924年12月3日)》,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19-1924)》,1984年内部出版,第300-302页。
    1 操国胜:《五四时期的政治环境与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池州师专学报》,1998年第1期。
    1 关于湖南近代人才群体结构上的政治型特点湖南地方学者多有论述,详见王继平:《湘军集团与晚清湖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17-218页。另外,陶用舒著的《近代湖南人才群体研究》一书对湖南近代人才的政治型特点也有所展示,该书详细考究的湖南近代代表性人才14位,除了陶澍一人是属于经济改革型的政治人才外,其他十三位则都属于典型的政治型人才。见陶用舒:《近代湖南人才群体研究》,岳麓书社出版社,2000年版,目录第1-3页。该书对20世纪20年代之后的湖南人才群体的政治型特征也有所论述,见该书第672-675页。
    2 从1921湘区党组织成立到“马日事变”为止。
    1 《夏曦致国昌、务善等信--长沙地方团组织、教育及劳动运动情况,水口山成立地方团。建议成立团湖南区委》(1923年3月17日),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19-1924)》,1984年内部出版,第72页。
    1 《团安源地委关于一年来组织、宣传教育及青工运动情况的报告》,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19-1924)》,1984年内部出版,第333-335页。
    1 《团湖南区委工作报告--区委组织及工作,全区团的组织与群众组织状况,宣传工作与学生运动》(1925年11月30日),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6)》,1986年内部出版,第363页。
    2 《团湖南区执委会的工作报告--执委例会及发通告、通讯等情况》(1926年3月上旬,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6)》,1986年内部出版,第141页。
    3 《团湖南区委宣传部报告--宣传委员会的组织与工作,长沙、常德等地的宣传工作等》(1926年7月上旬),载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6)》,1986年内部出版,第341页。
    4 《团湖南区委报告--七个月工作概况》(1926年7月8日),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6)》,1986年内部出版,第325页。
    1 《醴陵关于成立地方之报告--团的组织,团员训练与各项运动及成立地方大会之经过》(1926年7月上旬),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6)》,1986年内部出版,第331-333页。
    2 《蔡增准巡视安源、萍乡、醴陵、株洲四地情况的报告(1926年9月》,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6)》,1986年内部出版,第362页。
    3 笔者系统地检阅了江西、河南、福建、广东等省的相关文献资料,发现这些省份的党团组织在1910-1927年间相互联系都甚少,仅广东稍多些。
    4 “十七号通告”即团中央执行委员会向各级团组织发的关于与党关系的通告,详细内容本文第121页已经作了详细说明。
    5 《萧容致光亮的信--党与团在工作中的关系和要团刊事》(1923年6月24日,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 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19-1924)》,1984年内部出版,第101页。
    1 据李维汉回忆,中共“五大”闭幕后十天(即1927年5月19日),他把湖南省委书记一职移交给了夏曦,但次日(即“马日事变”前一天的5月20日)晚上,夏曦又提出李维汉、郭亮、戴晓云及他本人在长沙系公开活动之人应转移隐蔽,又推举了薛世纶任省委书记(未到职)。至21日晚,省委开会再推郭亮(22日离长沙赴湘阴),后又推林蔚。也就是说,自5月19日至22日,短短的4天里,湖南省委书记一职便四易其人。见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114-116页。
    2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146-147页。
    3 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中共党史出版社,1986年版,第147页。
    4 上世纪九十年代前苏联关于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的相关档案解秘之后,学界对共产国际与大革命的关系重新进行了审视。普遍认为共产国际、苏联党对中国革命的右倾指导是陈独秀“右倾”错误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具体可参阅苏杭:蔡雨箐:《大革命时期陈独秀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与共产国际》,《国际关系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共产国际、苏联与陈独秀的右倾错误》,《中共太原市委党校 学报》,2000年第2期;刘琦:《共产国际对中国大革命失败应负的历史责任》,《广东社会科学》,2001年第4期,等等。
    1 《马日事变以来的湖南概况--从马日事变到今天湖南党的一笔总账》(1928年3月),中央档案馆、湖南省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7-1931)》(乙种本),1984年内部出版,第19页。
    2 中央档案馆、湖南省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7-1931)》(乙种本),1984年内部出版,第23页。
    1 《马日事变以来的湖南概况--从马日事变到今天湖南党的一笔总账》(1928年3月),中央档案馆、湖南省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7-1931)》(乙种本),1984年内部出版,第29-30页。
    2 《马日事变以来的湖南概况--从马日事变到今天湖南党的一笔总账》(1928年3月),中央档案馆、湖南省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7-1931)》(乙种本),1984年内部出版,第24页。
    1 《何寅修谈1927-1928年衡阳地下组织情况》(1956年7月26日谈),湖南衡阳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目录号1,案卷号46,顺序号3。
    2 《马日事变以来的湖南概况--从马日事变到今天湖南党的一笔总账》(1928年3月),中央档案馆、湖南省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7-1931)》(乙种本),1984年内部出版,第24页。
    1 中央新民主义青年团委员会办公厅:《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57年内部出版,第551页。
    2 1927年11月的团中央扩大会议称当时的共青团湖南省委为怠工的省委,并给予李铁良、吴化之、蔡增准、尹树涛省委相关负责人以严重警告处分。
    3 “因”似为“内”之误。
    4 “马日事变“后,湖南各基层党、团组织大多都合归一处,成立了党团组织。
    5 《湖南组织报告(5月至8月)》(1927年9月5日),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省委文件),1984年内部出版,第127页。
    1 《何寅修谈1927-1928年衡阳地下组织情况》(1956年7月26日谈),湖南衡阳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目录号1,案卷号46,顺序号3。
    1 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统一战线文件选编》,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第33页。
    2 《长沙市之党员统计》,1929年1月4日《广州民国日报》。“19万”这一数字可能有水分,当时长沙市的总人口也不过才30万。对于这个时期湘省国民党党员的总数由于统计资料的原因,已无法考究。但从上世纪陆续出版的湖南文史资料中那些老人的回忆来看,1924年初至“马日事变”前,湘区的国民党组织的确得到了巨幅增长。
    3 关于早年中共“包办”国民党基层党务的论述,最具典型的是王奇生的《从“容共”到“容国”--1924-1927年国共党际关系再考察》,《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4期。另外,透过一些相关研究也可窥知早年中共“包办”国民党基层党务的一般情形,如杨奎松:《1927年南京国民党“清党”运动研究》,《历史研究》,2005年第6期;
    易青:《1928-1930年中国国民党党员总登记》,《民国档案》,2006年第3期等等。
    1 这里的“国民党”,乃兴中会(1894-1905)、同盟会(1905-1912)、国民党(1912-1914)、中华革命党(1914-1919)、中国国民党(1919-)等组织之泛称或统称。
    2 谭冬梅:《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与湖南共青团》,载共青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共青团专题论文集》,30-31页,出版地、年不详(上海图书馆藏书)。
    1 李云汉:《从容共到清党》,中国学术著作奖助委员会,1966年版,第288页。
    2 湖南而外,湖北、江苏、浙江等省的党团也掌控着国民党“临时省执行委员会”内的各项工作,但总得来说,远不及湖南彻底。
    1 熊新民:国民党桃源县党部和农民协会的筹备组织经过》,载桃源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桃源文史》(第一辑),出版年不详,第42页。
    2 在党务管理及组织扩展方面,早年中共比国民党名显技高一筹。这点在学界早已得到公认。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中共领导下,湖南的国民党组织在“马日事变”前的确获得了惊人的发展,其发展速度及绝对数量都为他省所远不及。
    3 1926年12月,湖南的党员数量是3714,大革命失败前湖南所谓的15000多名党员绝大多数是1927年之后(尤其是1927年4月之后)发展起来的。就团员方面来说,早在1924年9月,湖南全省即有团员430名(见本文表2-5),而至1926年10月底,仍不过才2291名(见表2-4)。也就是说,大革命失败前,湖南的7000多名团员绝大多数当也是1927年之后增加的。
    4 王奇生先生认为,中共早年一方面实施严格的入党政策,希望自身组织拥有“铁”的纪律,而另一方面却希望国民党吸收党员不要太严。见其著《党员、党权与党争--1924-1949年中国国民党的组织形态》第三章“从‘容共'到“容国”相关论述,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年版,第48-91页,另可参阅本节引文部分注解三。笔者以为,王先生的这种论述是很客观的,这从当时国民党诸多要员针对共产 党组织严格所发表的忧心忡忡的诸多言论也可以看出。
    1 《湘区学生报告书》,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5)》,1985年内部出版,第70-71页.
    1 《团长沙地方大会记录--李维汉、彭平之报告党四次大会、团三次大会情况及决议,改选长沙地委》(1925年2月22日),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5)》,1985年内部出版,第94页。
    2 《团南华特支工作报告--追悼孙中山,平民教育和“五四”五七”等的宣传在国民党中的活动》(1925年5月7日),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5)》,1985年内部出版,第141-142页。
    3 《团南华特支书记陈琳致团中央信(第五号)--华容成立第四组,发展国民党组织,请求指定特支新负责人等》(1925年8月22日),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5)》,1985年内部出版,第237页。
    4 《团南华特支工作报告--国民党工作,追悼孙中山、工农运动、各纪念日及五卅运动中之宣传,团的发展、训练等及与党的关系》(1925年8月25日),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5)》,1985年内部出版,第239页。
    5 《涛巡视株洲、醴陵的报告(五月二十七-三十一)-团的组织及活动等》(1926年6月上旬),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6)》,1986年内部出版,第303页。
    1 1925年11月的团湖南区第三次代表大会针对各地团组织发展太慢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在相关决议案中以书面形式公开批评的区域包括长沙、衡阳、醴陵、湘潭、常德、宁乡等地。
    2 《团湖南区委工作报告(十月二十五至十一月三十日)--区委组织及工作,全区团的组织与群众组织状况,宣传工作与学生运动》(1925年11月30日),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5)》,1985年内部出版,第359页。这个时期湖南共青团规模扩大的制约因素固然很多,如经费的困窘、团干的欠缺、政局的不利等均在考虑之列,但团湖南区委实施的“国民党是团的预备学校”这一组织发展策略也不可谓是影响这个时期湖南团组织规模迅速扩大的重要因素之一。
    1 《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湖南区第三次代表大会文件》(1925年11月25日-28日),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5)》,1985年内部出版,第386-388页。 的下层同志所极气忿的。”见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28)》,1957年内部发行,第489页。至于湖南当时有无此种现象,至今尚不见资料明确说明。但据一些历史老人回忆,1927年4月中旬,中共湖南省委下发了关于公开征求党员的通知,填个表就是党员,而表又随便可得,即所谓“恶性发展”。此后党员人数大增,几乎几倍于前。见《刘子直谈话记录》(1967年5月26日),衡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目录号1,案卷号46,顺序号4)。虽然党团员都为公开征求,但谁都知道,在革命的高涨时期,党员、团员之于青年,显然是前者更具吸引力。故大革命后期湘区党员的公开征求毫无疑问使团组织吸纳团员面临不小的压力。
    1 《中共湘区一月份农民运动报告》(1927)曾谓:“湖南国民党党员约8万余人,其中农民党员约1.4万余人,约占18%。此因我们从前不介绍单个农民入民校,而又少成立农民区党部。现已通告改变,此后农民将大批加入民校。”见中央档案馆、湖南省档案馆:《湖南农民运动资料选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459页。1927年初,湘区即使在不单个介绍农民入党的情况之下,农民党员仍达1.4万余,而中共湘区对此成绩显然不满意,称此后农民将大批加入国民党。至于此后究竟有多少农民加入了国民党,由于统计资料的缺乏,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此情况之下当有大批的农民汇入到了国民党的行列。
    2 熊新民:国民党桃源县党部和农民协会的筹备组织经过》,载桃源县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桃源文史》(第1辑),出版年不详,第42页。
    3 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6)》,1986年内部出版,第378页。
    1 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5)》,1985年内部出版,第352页。
    2 宋斐夫:《湖南通史》(现代卷),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第148页。
    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南省委员会:《湖南文史资料》(第7辑),1964年内部出版,第215-223页。
    2 1927年前,湘区国民党完全系湘区共产党一手所创建,湘区共产党及国民党“左派”对湘区国民党“包办”之彻底远非他省所能比拟(这点本文前面已多有论及),这是湘区国民党“右派”难以从湘区内部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1 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6)》,1986年内部出版,第73页。
    2 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6)》,1986年内部出版,第232页。
    1 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版,第1页。
    2 “学运”与“学潮”意义略有不同,白蕉认为,“学运”是对于国家社会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于当时及以后有巨大影响的一种含有革命性的学生运动,“学潮”是指学校内部闹的风潮,不论他的背景与结果如何,直接在学生本身绝对是无益有害,间接于国家社会学校有巨大的损失。见《学运与学潮的历史观》,载《人文月刊》,卷4期3,第4页,1933年4月15日上海出版;杨人楩说:“一时代的学运反映出一时代的政治,因为学运的动机不限于学生之切身利益,其活动范围不限于学校内部,其势力能深入民间,其影响必与世运有关。一时代的学潮只反映一时代的教育,因为起因于切身关系而发生于校内的学潮,虽亦与校外有关,但其势力不必及于民众,影响所及未必与世运有关。”见《从这一代的学运看这一代的政治》,《中建》,卷1期,第13页,1948年11月5日出版;许傑指出:“我们晓得,所谓学生运动,原来就是民众运动的一部分,它在本质上就带有政治性的。没有政治意义的学生运动,根本不能称之为学生运动--那只能称之为一种学校的风潮,一种学生的乱动。何况几种学校的风潮,也每每引起了新旧思想的斗争,终于牵涉教育制度和政治现状的问题呢。既然称之为学生运动,自然就有着政治意义和任务。”见《五四精神与学生运动》,《中国建设》,卷2期2,第21页,1946年5月出版。以上均参见吕芳上:《从学生运动到运动学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4年版,第2页。
    3 传统的历史著述在描述20世纪的“学潮”、“学运”时,多是从意识形态宣传的角度出发,注重的多是政党(含社团)的领导及其政策方针的勾画,而学生、社会传统势力对“学潮”、“学运”的影响常被研究者忽视,几近于把“学潮”、“学运”视为中共及其领导下的共青团积极作用的产物。这种政策解读式的研究范式无疑掩盖了有血有肉的“学潮”、“学运”过程中的诸多史实,对于客观地把握早期“学潮”、“学运”发展的脉络及其对现在的启发意义显然不利。如茁作君、蒋志彦著的《中国学生运动史》(学林出版社,1996年版)可堪称为迄今为止的论述20世纪学生运动最为得力之作,该著就绝少有关于“学潮”、“学运”中学生群体自身、社会传统势力(主要指乡绅名流)言行表现等方面的论述。其他的通史性著述亦多属此类,如宋斐夫:《湖南通史》(现代卷),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林增平:《湖南近现代史》,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等等。 事实上,“学潮”、“学运”不可仅视为某个先进政党(社团)利用时势的结果,思维极其活跃、理想信仰尚未定型的青年学生群体本身也不可能是铁板一块,社会其他势力对于“学潮”、“学运”也不可能无动于衷。而这正是笔者所重视之处。
    1 指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以下简称三师)校长刘志远。
    2 详见湖南省革命烈士传编纂委员会编著的《三湘英烈传》(第1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69-176页,第312-317页;
    又见湖南三师编写的《三师英烈垂千秋》,1990年内部出版,第56-58页。
    1 指衡阳的党团员唐朝英、袁痴、罗严。
    2 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19-1924)》,1984年内部出版,第97-99页。
    1 《关于代理区执行委员会及各地方代表报告的决议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湖南区第一次代表大会文件》(1923年12月12日-14日),载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19-1924)》,1984年内部出版,第112页。
    1 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6)》,1986年内部出版,第22页。
    2 笔者仅见湖南地方史学者宋斐夫主编的《湖南通史》对此有过简短的论述(见湖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10-111页)。从作者的行文来看,其通史性的政治宣传式论述无疑删减了“平江油潮”中诸多史实。此外,检阅1993-2008年的中国期刊网,笔者尚未发现有涉及此次风潮的论文。
    1 “平江油潮”发生后,平江县雪耻会代表吴创国与平江旅省同乡代表俞寄浑曾随关税示威运动请愿代表一同晋谒省长,省长立时就表示不满,派雄鼎为英油起岸委员赴平江调查处理,熊鼎抵平江后谓:政府对于爱国运动当然保护,此次因英领[事]抗议,不得已令防军将油起岸……。见湖南《大公报》,1925年12月24日。
    2 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6)》,1986年内部出版,第24-25页。
    3 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6)》,1986年内部出版,第24页。
    4 如团长沙地委组织部1926年1月写给团中央的报告中就谈到当时正值寒假有过半数的团员回乡,因此 支部和团员数都大幅减少。见《湖南青运史资料选编》编辑组:《湖南青运史资料选编》(第3辑),1988年内部出版,第909页。又,团长沙地委1926年2月份的报告中亦谓:“这个月恰当寒假期中,学生群众多已离开长地,故一切工作,无甚进展。”见中央档案馆、湖南档案馆:《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6)》,1986年内部出版,第135页。
    1 中共湖南省平江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办公室:《平江革命历史文献资料集》(内部资料),1983年内部出版,第258-261页。
    2 斐程:《平江第二次英油风潮之始末》(1926年2月),载《湖南青运史资料选编》编辑组:《湖南青运史资料选编》(第3辑),1988年内部出版,第931页。
    1 以广东为代表的南方沿海区域虽说早在秦汉之际就逐渐形成了一条通往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非洲等地的海上贸易交通线,即所谓的“海上丝绸之路”,由此也一定程度地促进了这些区域的发展。但从总体上来说,宋代之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是在传统意义上的北方区域。因此,在这个历史时段里,广东等南部沿海省份社会发展的总体情形与湖南为代表的中部省份同属一个层面,两者间距离的拉大是隋唐或宋代之后的事情。参见杨万秀、钟卓安:《广州简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40-112页。
    2 这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近代湖南的社会生态环境变迁的总体情状虽说是介于沿海与西南、西北之间,但却明显低于与其为邻的同属中部区域的湖北等省份。某种程度上来说,甚至还不如以“保守”著称的江西省。关于这点本文第一章第一节也曾有过论述。
    1 任弼时:《任弼时选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2页。
    1 以上团员人数分别来自江西省档案馆、共青团江西省委:《江西青年运动史料选编》(上),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4页、第123页、第121页。
    2 可参见江西省档案馆、共青团江西省委:《江西青年运动史料选编》(上),江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4页、第120页。
    3 中央档案馆、江西档案馆编印:《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3-1926)》,出版年不详,第14页。
    4 中央档案馆、江西档案馆编印:《江西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23-1926)》,出版年不详,第16页。
    5 参见广东省档案馆、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委员会办公室:《广东区党、团研究史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29-134页;第367页。
    1 1928年底,团中央分析广东的学生运动分化得最早的原因时曾明确指出,“这一方面是因为广东的阶级分化比其它各省较早,右派的势力在思想上与组织上都有较深的结合与根据,另一方面就是因为广东团部过去学生运动的策略之不妥当……甚至右派影响下的少数学生组织“数的党”。见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28)》,1957年内部出版,第479-480页。
    2 团中央在批评广州团在起义中没起作用的根本原因时说:“就是过去取消主义的影响……。”见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928)》,1957年内部出版,第514页。
    3 关于“唯成分论”,一些当代的青年学者也有所论述,如黄琨曾对“唯成分论”在1927-1928年的中共党内以及农会中的表现有所论述,但他没有对“唯成分论”出现的根源进行深入探究。见其著:《从暴动到割据:1927-1929--中共革命根据地是怎样建立起来的》,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42-43页。
    1.衡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目录号1,案卷号46,顺序号10,《访问许郁(谈蒸湘中学党组织情况)》。
    2.衡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目录号1,案卷号46,顺序号14,《湖南三师“心社”情况》。
    3.衡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目录号1,案卷号46,顺序号15,《关于三师工人夜校的材料:访问彭暄、梁人伯等人的纪录》。
    4.衡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目录号1,案卷号46,顺序号16,《关于衡阳文化书社的几点说明(衡阳人肖伯麟1966年12月30日的回忆)》。
    5.衡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目录号1,案卷号46,顺序号2,《邓牧良同志谈话记录》。
    6.衡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目录号1,案卷号46,顺序号21,《姜静潜(敬祥)亲笔证明材料》。
    7.衡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目录号1,案卷号46,顺序号3,《何寅修谈1927-1928年衡阳党团地下组织情况》。
    8.衡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目录号1,案卷号46,顺序号4,《刘子直谈话记录》。
    9.衡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目录号1,案卷号46,顺序号5,《关于湘南的党团组织情况》。
    10.衡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目录号1,案卷号46,顺序号6,《关张琼谈1927年的湘南特委情况》。
    11.衡阳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2,目录号1,案卷号46,顺序号9,《三师有个马克思学会研究会》。
    12.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132,目录号1,卷号367,《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二号)》。
    13.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132,目录号6,《衡州的青年团体》。
    14.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132,目录号6,卷号108,《新民学会会务报告(第一号)》。
    15.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132,目录号6,卷号159,《青年平民读本(第二、三册)》。
    16.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132,目录号6,卷号300,《石渠关于支部的规定》。
    17.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132,目录号6,卷号304,《石渠关于团员入党手续问题》。
    18.湖南省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132,目录号6,卷号573,《本团应注意农民运动》。
    19.湖南省总工会、湖南省社科院、湖南省档案馆等:《湖南工运史料选编(1905-1949)》(共4册),1984年内部出版。
    20.礼醴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3,目录号1,案卷号1,顺序号1,《工人补习课本(第一册)》。
    21.礼醴市档案馆馆藏档案:全宗号3,目录号1,案卷号1,顺序号6,《礼醴农民运动所讲义》。
    22.李云汉:《中国国民党党务发展史料》,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党史委员会,1995年版。
    23.荣孟源:《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中央全会资料》,光明日报出版社,1985年版。
    24.团中央办公厅编印:《团的文件汇编》,出版年地不详。
    25.团中央青运史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院现代史研究室编:《青年共产国际与中国青年运动》,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年版。
    26.团中央青运史与中央档案馆联合编:《中共中央青年运动文件选编(1921-1949)》,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年版。
    27.选编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资料选编》,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8.云南大学中国革命史教研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参考资料》1957内部编印。
    29.浙江省中共党史学会编印:《中国国民党历次会议宣言决议案汇编》(1-2册),出版年不详。
    30.中共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文献选辑》,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
    31.中共衡阳党史办、湘南学联纪念馆:《湘南学联资料汇编1919-1927)》,1989年编印。
    32.中共湖南省平江县委党史资料征集小组办公室:《平江革命历史文献资料集》,1983年内部出版。
    33.中共湖南省委组织部、中共湖南省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湖南省档案局等:《中共湖南省组织史料资料(1920-1949)》,1993年内部出版。
    34.中共水口山矿务局委员会宣传部:《水口山矿工人运动资料》,1978年编印。
    35.中共长沙县委党史办、中共长沙市郊委党史办:《大革命时期长沙农民运动》,湖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6.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档案馆:《中国共产党组织史资料》(第1、8卷),中央党史出版社,2000年版。
    3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国国民党第一、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史料》(上、下),江苏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38.中国人民大学中国革命史教研室:《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高等教育出版社,1957年版。
    39.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研究所青运史研究室:《青运史资料与研究》(1-3),1982-1983年内部出版。
    40.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办公厅:《中国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10册),1957-1961年编,1981年石油物探局制图厂重印本。
    41.中央档案馆、湖南省档案馆:《湖南农民运动资料选编》,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2.中央档案馆、湖南省档案馆编印:《湖南革命历史文件汇集(1919-1926)》,1984-1986年内部出版。
    43.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1-3册)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年版。
    44.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统一战线文件选编》,档案出版社,1991年版。
    45.陈鹏仁:《中国国民党党务发展史料》(组训工作),近代中国出版社,1998年版。
    46.程玉海、田保国等:《青年共产国际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47.共青团湖南省委史志编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南省团校青运史研究室等:《湖南青运史资料选编》(共5辑),1988年内部出版。
    48.何启君:《青年团重建史料集》,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版。
    49.广东省档案馆、中共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委员会办公室:《广东区党、团研究史料》,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内部出版。
    50.广东省档案馆、广东青运史研究委员会:《广东青年运动历史资料》(1-12),1986-1991年内部出版。
    1.《大公报》(长沙版)
    2.《东方杂志》
    3.《湖南民报》
    4.《犁头》
    5.《民国日报》(汉口版、上海版、广州版)
    6.《前锋》
    7.《人民周刊》
    8.《先驱》
    9.《向导》
    10.《战士》
    11.《政治生活》
    12.《政治周报》
    13.《中国农民》
    14.《中国青年》
    1.湖南省志编委会:《湖南省志---湖南近百年大事纪述》(第1卷),湖南人民出版社,1962年版。
    2.政协湖南省委员会文史委员会:《湖南近150年史事日志》(1840-1990),中国文史出版社1993年板。
    3.政协株洲市文史资料研委会:《株洲文史》(第8辑),1985年版。
    4.政协麻阳苗族自治县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麻阳文史资料》(第四辑),1996年版。
    5.政协晃县委员会学习文史委员会:《晃县文史资料》(第1辑),1987年版。
    6.政协临湘县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临湘文史资料》(辑数不详),1989年版。
    7.岳阳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岳阳文史资料》(总第3辑),1985年版。
    8.政协临武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临武文史资料》(第1辑),1986年版。
    9.政协桃源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桃源文史资料》(第1辑),出版年不详。
    10.政协新化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新化文史资料》(第4辑),1991年版。
    11.政协永兴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永兴文史资料》(第2辑),1987年版。
    12.政协衡阳市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衡阳文史》(第1辑),1983 年版。
    13.政协汝城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汝城文史资料》(第2辑),1986年版。
    14.政协湘乡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湘乡文史资料》(第3辑),1988年版。
    15.政协茶陵县文史学习委员会:《茶陵文史》(第1辑),1986年版。
    16.政协郴县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郴县文史资料》(第2辑),1988年版。
    17.政协华容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华容文史资料》(第1辑),1986年版。
    1.郑超麟:《郑超麟回忆录》,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2.广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室等单位编:《孙中山全集》(1-11卷)中华书局,1981-1986年出版。
    3.郝盛潮:《孙中山集外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4.瞿秋白:《瞿秋白选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李春涛:《李春涛文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6.李大钊研究会:《李大钊文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陈公博:《苦笑录》,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8.李一氓:《模糊的荧屏·李一氓回忆录》,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9.张国焘:《我的回忆》(第二册),民报月刊出版社,1973年版。
    10.李维汉:《回忆与研究》,中央党史资料出版社,1986年版。
    11.包惠僧:《包惠僧回忆录》,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2.李宗仁口述,唐德刚撰:《李宗仁回忆录》(上),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3.中国青年出版社1958年编印:《老共青团团员回忆录》。
    14.张羽:《恽代英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95年版。
    15.朱志敏:《李大钊传》,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6.童富勇等:《陶行知传》,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7.杨学东:《何键传》,东方出版社,2005年版。
    18.蔡洛等:《彭湃传》,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9.汪荣祖、李敖:《蒋介石评传》,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版。
    20.黄琨:《从暴动到割据:中共革命根据地是怎样建立起来的(1927-1929)》,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21.陈德军:《乡村中的革命:以赣东北根据地为研究中心 (1924-1934)》,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万振凡:《江西近代社会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3.梁尚贤:《国民党与广东农民运动》,广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4.金德群:《国民党的土地政策研究》,海洋出版社,1991年版。
    25.朱子爽:《中国国民党的土地政策》,国民图书出版社,1943年版。
    26.蔡开松:《唤起千万工农: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的故事》,中央党史出版社,1996年版。
    27.甘乃光:《怎样做农工行政》,农工行政研究所,1927年版。
    28.尚明轩:《孙中山和国民党左派研究》,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9.刘曼容:《孙中山与中国国民革命》,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30.韶山毛泽东同志旧居陈列馆、中共韶山大队支部:《毛泽东亲手创建的中共韶山支部》,湖南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31.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中共党史革命史论集》,中央党校出版社,1982年版。
    32.张鸣:《乡土心路八十年:中国近代化过程中农民意识的变迁》,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版。
    33.张鸣:《武夫治国梦:中国军阀势力的形成及其社会作用》,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年版。
    34.邵元冲著,王仰清等标注:《邵元冲日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35.中国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编:《中国国民党党务文件论说集要》,中央日报印刷所,1927年版。
    36.赵生晖:《中共组织史资料》,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7.李秋洪:《中国农民的心理世界》,中原农民出版社,1992年版。
    38.张守常:《中国农民与近代革命》,大象出版社,2005年版。
    39.冯自由:《革命逸史》,中华书局,1981年版。
    40.中共醴陵市醴陵市委、醴陵市档案史志局:《醴陵人民革命史》,2005年内部出版。
    41.刘沛林等:《衡阳师范学院校史》,2006年内部出版。
    42.王文章:《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与市场:从孙中山到邓小平》,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43.郝平:《孙中山革命与美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4.吴剑杰:《孙中山及其思想》,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5.李济深:《谁主沉浮:旧中国50年政治风云》,改革出版社,1997 年版。
    46.毛注青:《黄兴年谱长编》,中华书局,1991年版。
    47.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群众运动问题讲话》,贵州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
    48.吴雁南:《农民战争与会党》,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49.董楚平:《农民战争与平均主义》,方志出版社,2003年版。
    50.王先明:《近代绅士:一个封建阶层的历史命运》,天津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51.同春芬:《转型时期中国农民的不平等待遇透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52.石彤:《中国转型时期的社会排挤》,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53.李芹:《社会学概论》,三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54.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5.姜义华:《理性缺位的启蒙》,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56.秦晖:《耕耘者言:一个农民学研究者的心路》,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57.秦晖:《农民中国:历史反思与现实选择》,河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58.马敏:《中国文化教程》,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9.许庆朴:《近现代中国社会》(上、下册),齐鲁书社,2002年版。
    60.高力:《社会学原理》,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61.冉光海:《中国土匪》,重庆出版社,2005年版。
    62.于建嵘:《岳村政治:转型期中国乡村政治结构的变迁》,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63.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64.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东北书店,1948年版。
    65.毛泽东:《中国各阶级的分析》,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
    66.中国国民党中央文化工作会主编:《中国国民党与中国丛书》(1-9),正中书局,1984年版。
    67.韶山衡山醴陵长沙工农兵、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现代史组党史学习班:《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湖南农民运动》,湖南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
    68.中共浙江省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中共萧山县委党史资料征集研究委员会:《衙前农民运动》,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
    69.彭湃:《海丰农民运动》,作家出版社,1960年版。
    70.高熙:《中国农民运动纪事》,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
    71.克思明:《早期国共关系新论:从俄联、联共到三大政策的辩论》,台湾学生书局,2005年版。
    72.郭恒钰:《俄共中国革命密档(1920-1925)》东大图书公司,1996年版。
    73.李云汉:《从容共到清党》,(台北)中国学术出版社,1966年版。
    74.朱洪:《重话大革命》,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5.周利生:《吴廷康与中国大革命关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6.姚金果:《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大革命》,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77.姚金果:《陈独秀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福建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78.李颖:《陈独秀与共产国际》,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9.向青等:《苏联与中国革命》,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
    80.张国雄:《明清时期两湖移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81.杨国安:《明清两湖地区基层组织与乡村社会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82.许富顺:《湖南绅士与晚清政治变迁》,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3.彭先国:《民国湖南土匪史探》,岳麓书社,2002年版。
    84.彭先国:《湖南近代秘密社会研究》,岳麓书社,2001年版。
    85.王继平:《湘军集团与晚清湖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86.张朋园:《湖南现代化的早期进展》,岳麓书社,2002年版。
    87.陶用舒:《湖南近代人才群体研究》,岳麓书社,2000年版。
    88.范忠诚:《湖南近现代史(1840-1949)》,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89.刘泱泱:《湖南通史》(近代卷),湖南出版社,1994年版。
    90.中共湖南省委党史委:《湖南人民革命史: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湖南出版社,1991年版。
    91.唐力行:《国家、地方、民众的互动与社会变迁》,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92.唐力行:《徽州宗族社会》,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93.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清末现代化中激进与保守》,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94.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95.周晓宏:《传统与变迁:江浙农民的社会心理及其近代以来的嬗变》,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96.费孝通:《乡土中国》,上海三联书店,1985年版。
    97.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98.王先明、郭卫民:《乡村社会文化与权利结构变迁》,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9.孙晓莉:《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和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100.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01.张静:《国家与社会》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2.王铭铭、王斯福:《乡土社会的秩序、公正与权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3.叶世昌:《近代中国经济思想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04.[英]保罗·塔格特著:《民粹主义》,袁明旭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05.[法]古斯塔夫·勒庞著:《革命心理学》,佟德志、刘训练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06.[法]古斯塔夫·勒庞著:《乌合之众》,冯克利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版。
    107.[美]詹母斯·C·斯科特著:《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刘建等译,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
    108.[美]费正清著:《剑桥中华民国史(1912-1949)》(下),刘敬坤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
    109.[美]杜赞奇著:《文化、权力与国家:1912-1942年的华北农村》王福明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10.[美]菲尔·比林斯利著:《民国时期的土匪》,王贤知等译,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111.[美]韩丁著:《翻身----中国一个村庄的革命纪实》,韩惊等译,中国青年出版社,1980年版。
    112.[美]费正清:《中国与美国》,张理京译,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版。
    113.[加]陈志让著:《毛泽东与中国革命》,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译,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版。
    114.[美]孔飞力著:《中华晚期帝国的叛乱及其敌人》,谢亮生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115.[英]弗里德曼著:《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刘晓春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16.[美]周锡瑞著:《改良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杨慎之译。中华书局,1982年版。
    117.[美]贝思飞著:《民国时期的土匪》,徐有威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118.[美]菲利克斯·格罗斯著:《公民与国家:民族、部族和族属身份》,王建娥、魏强译,新华出版社,2003年。
    119.[美]塞缪尔·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社会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120.[法]费尔南·布罗代尔著:《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张芝联译,三联书店,1992年版。
    1.李瑊:《旅沪宁波移民自然构成、社会构成分析》,《史林》,2003年第1期。
    2.彭先国:《移民与近代湖南士风》,《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2期。
    3.谢丛戎:《大革命时期福建的党团关系》,《韶关学院学报》,2006年第11期。
    4.吕富春:《中国复合型社团研究--以中国共青团职能变迁为个案》,南开大学2005年博士论文。
    5.刘雪芹:《中共建党初期党团关系研究》,《上海党史与党建》,2006年第11期。
    6.刘进喜:《论党团关系的确立》,《中共党史研究》,1995年第6期。
    7.唐振南:《论长沙共产主义小组的几个问题》,《求索》,2001年第3期。
    8.陈特水:《新民学会对当代青年的启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4期。
    9.曾桂林:《岳、长开埠与近代湖南社会经济的发展》《湖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10.鲜于浩:《赵世炎与旅欧党团组织的建立》,《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
    11.喻春梅:《论湘籍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特点及意义》,《求索》,2005年第7期。
    12.易青:《1928-1930年中国国民党党员总登记》,《民国档案》,2006年第3期。
    13.侯宜岭:《建国以前青年团与党的关系初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3年第3期。
    14.刘布光:《试论任弼时的共青团建设理论》,《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15.刘斌:《湖南青年与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兴起》,《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第1期。
    16.郑焱:《湖南新文化运动时期主要社会思潮述论》,《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3期。
    17.王奇生:《党员、党组织与乡村社会:广东的中共地下党(1927-1932)》,《近代史研究》,2002年第5期。
    18.王奇生:《论国民党改组后的社会构成与基层组织》,《近代史研究》,2000年第2期。
    19.邵雍:《苏区少年先锋队述略》,《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
    20.邵雍:《毛泽东与平民教育》,《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