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史铁生小说语言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文学语言是语言学研究的一部分,本文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分析与归纳相结合的方法对史铁生小说语言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和阐释,总结出小说语言的形象性、乡土味、音乐美等特色。
     本文由六章组成:
     第一章概述了文学与语言学的关系,为本文选择史铁生小说语言进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史铁生其人及其小说作了一个概要介绍,明确史铁生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继而从创作论、人文关怀、语言文化以及修辞学四个角度对近年来史铁生小说的研究动向进行了综述;最后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及目标。
     第二章主要从押韵、叠音、叠词、长短句相杂、整散句相间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显示出其小说语言具有的音乐性特征:运用多样的押韵使小说语言形成一种流利婉转的和谐美;运用大量的叠字、叠词,包括动词、形容词、名词以及象声词的重叠,使小说语言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整齐美;运用长短句相杂、整散句相间的句式表达,使小说语言形成一种高低交错的参差美。
     第三章通过对史铁生作品中陕北方言的使用情况的分析和探讨,揭示其小说语言具有浓厚的乡土味,这也是其小说语言最突出的特点。史铁生运用具有浓厚乡土味的方言动词、形容词、副词、名词以及京味“儿化韵”,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绚丽多彩的陕北市民生活图,为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提供了真实可信的依据,拓宽了其小说的内涵,让读者通过有限的语言,读出无限的境界;运用粗言俗语描绘人物的心理、显示人物的粗犷性格,使作品充满着质朴而醇厚的原生态气息;运用拟亲属的人物称谓语,使读者感受到浓浓的亲情和乡土气息;谚语、歌谣尤其是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大量运用,丰富了人物形象,增添了作品的乡土气息。
     第四章主要从史铁生小说中频繁使用的修辞格,如形象的比喻、强烈的反复、活泼的借代、雄浑的排比以及设问、顶真等深入分析史铁生小说语言特色,得出史铁生小说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非凡的表现力,显示出其小说语言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这一特点。
     第五章从词语的超常搭配、语符的超常安排以及标符的超常使用三个层面探讨了史铁生小说语言的陌生化特点。史铁生独特的生命体验使得他在行文中常常打破常规,在不致造成歧义的前提下,运用陌生化的手法,使得读者在阅读中有所感悟有所启发,从而实现了史铁生本人的创作目标。
Literary language is a part of linguistic research, This paper adopts the method of the combination of description and explanation and the combination of analysis and summary on analyz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language in Shi Tiesheng's novels.It summarizes the novel language image, local flavor, music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consists of six chapters:
     First chapter An over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Linguistics relationship, for the study of language in Shi Tiesheng's novels and provide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makes an outline introduction to Shi Tiesheng and his novels, defin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history;Then summary the research trends in recent years from the creation theory, humanistic care, language and culture and the rhetoric of four perspectives; At last,combines the above content,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meaning.
     The second chapter Research mainly from the rhyme, duplication, reduplicated words, length of sentence, the whole sentence and mixed powder showing its novel language with music feature. Using a large number of rhyming makes novels form a kind of music on the cyclotron; Using a large number of reiterative locution, reduplicated words, including verbs, adjectives, nouns and onomatopoeia overlap, so that the reader gets a loop back and forth speech beauty; Application of long and short sentences with miscellaneous, San entire sentences and sentence expression, to the literary language voice quality effect.
     The third chapter Through its work in Northern Shaanxi dialect use cas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revealing Shi Tiesheng's novel language with a strong local characteristics, it is also the most prominent feature of the novel language. Shi Tiesheng used to have the strong local flavor dialect verb, adjective, adverb, noun, Jingwei" r-ending retroflexion", as the reader draws a picture of the public life of Northern Shaanxi blew for novels, characters provide a real and credible basis, broade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novel, let the reader through limited language, read infinite boundary; Using coarse language proverb psychological depiction of the characters, showing the character, so that work is full of rustic and rich flavor of original ecology; Application of pseudo relative figure appellation, make the reader feel deep affection and local flavor; Proverbs, songs especially the North Shaanxi folk song "albatross" the use of a large number of characters, rich local flavor, add entries.
     The fourth chapter Mainly from the Shi Tiesheng novel, frequent use of rhetoric, Such as metaphor, metonymy, and repeatedly strong, vigorous parallelism and questions, true to in-depth analysis of the language in Shi Tiesheng's novels feature, that Shi Tiesheng novels with rich imagination and extraordinary performance, showing its novel has a vivid image of the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The fifth chapter From the extraordinary collocation, symbol of extraordinary and exceptional use of punctuation in three aspects:Shi Tiesheng's unfamiliarity of language characteristics, Shi Tiesheng's unique life experience makes him in the text often break the normal procedure, without causing ambiguity under the premise, use of defamiliarization, makes the readers comprehend somewhat inspired, so as to realize the creative nature of Shi Tiesheng.
引文
①赵炎秋:《文学形象新论》,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51页。
    ②瞿铁鹏译:《结构主义和符号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01页。
    ①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第1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308页。
    ②刘勰:《文心雕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1页。
    ③张丽丽、崔梦楼:《论文学语言的音乐美》,《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
    ④张丽丽、崔梦楼:《论文学语言的音乐美》,《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
    ⑤张丽丽、崔梦楼:《论文学语言的音乐美》,《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期。
    ①倪宝元:《大学修辞》,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1页。
    ②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③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④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①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
    ②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24页。
    ①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31页。
    ②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70页。
    ③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104页。
    ④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8页。
    ⑤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461页。
    ⑥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236页。
    ①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261页。
    ②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339页。
    ③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406页。
    ④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页。
    ⑤刘月华: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可重叠动词的范围[J].中国语文,1983,(1).
    ⑥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下)》(增订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12页。
    ⑦张斌:《新编现代汉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83页。
    ①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99页。
    ②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103页。
    ③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128页。
    ④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282页。
    ⑤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304页。
    ⑥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74页。
    ⑦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105页。
    ①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184页。
    ②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380页。
    ③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121页。
    ④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148页。
    ①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271页。
    ②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①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187页。
    ②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250页。
    ③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380页。
    ①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②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183页。
    ①王希杰:《汉语修辞学》,作家出版社2001年版,第43页。
    ①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0页。
    ②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1页。
    ①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②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5页。
    ③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④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9页。
    ⑤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86页。
    ⑥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26页。
    ⑦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1页。
    ⑧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7页。
    ①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9页。
    ②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5页。
    ③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60页。
    ①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②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0页。
    ③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85页。
    ④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9页。
    ⑤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页。
    ⑥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0页。
    ⑦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⑧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0页。
    ⑨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0页。
    ⑩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0页。
    ①罗昕如:《湖南文学作品中的方言现象》,《中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5期。
    ②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③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0页。
    ④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0页。
    ①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0页。
    ②罗昕如:《湖南文学作品中的方言现象》,《中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5期。
    ①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1页。
    ②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33页。
    ③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8页。
    ④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4页。
    ⑤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88页。
    ⑥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页。
    ①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8页。
    ②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7页。
    ③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
    ④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
    ⑤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1页。
    ⑥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75页。
    ①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82页。
    ②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75页。
    ③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90页。
    ④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82页。
    ⑤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91页。
    ⑥黎锦熙语,见《国语分韵常用字表》序。
    ⑦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8页。
    ⑧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9页。
    ①徐中玉:《写作与语言》,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112页。
    ①徐中玉:《写作与语言》,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318页。
    ②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215页。
    ③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④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页。
    ①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②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6页。
    ③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1页。
    ④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0页。
    ⑤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4页。
    ⑥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7页。
    ⑦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67页。
    ⑧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392页。
    ⑨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63页。
    ①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3页。
    ②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81页。
    ③熊金星,《杨克祥作品语言特色研究》,硕士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第15页。
    ①罗昕如:《湖南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1页。
    ②邓尔宁:《现代汉语称谓名词义征研究》,硕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③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0页。
    ④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1页。
    ⑤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56页。
    ⑥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①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②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1页。
    ③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27页。
    ④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页。
    ⑤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⑥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①罗听如:《湖南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8页。
    ②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5页。
    ③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3页。
    ④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50页。
    ⑤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上)》(增订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317页。
    ①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页。
    ②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页。
    ③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210页。
    ④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321页。
    ⑤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471页。
    ①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②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③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④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0页。
    ①邢福义:《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24页。
    ②陈望道:《修辞学发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72页。
    ③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188页。
    ④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247页。
    ①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275页。
    ②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110页。
    ③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12页。
    ④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157页。
    ⑤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4页。
    ⑥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26页。
    ⑦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197页。
    ⑧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219页。
    ⑨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414页。
    ①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457页。
    ②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页。
    ③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④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⑤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9页。
    ⑥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49页。
    ⑦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7页。
    ①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8页。
    ②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6页。
    ③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页。
    ④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⑤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8页。
    ①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65页。
    ②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32页。
    ③邢福义:《现代汉语》,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85页。
    ④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5页。
    ⑤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6页。
    ⑥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97页。
    ①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144页。
    ②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206页。
    ③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233页。
    ④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470页。
    ⑤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29页。
    ①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51页。
    ②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225页。
    ③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235页。
    ④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368页。
    ⑤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407页。
    ①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227页。
    ②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7页。
    ③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页。
    ④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82页。
    ⑤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1页。
    ⑥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229页。
    ①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②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7页。
    ③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4页。
    ④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229页。
    ①亚里士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77页。
    ②(俄)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A].俄国形式主义论选[C].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出版。
    ③陈望道.《陈望道修辞论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年7月。
    ①冯广艺:《超常搭配》,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5页。
    ①冯广艺:《变异修辞学》(修订本),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4页。
    ②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页。
    ③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7页。
    ④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⑤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6页。
    ⑥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10页。
    ⑦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55页。
    ①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67页。
    ②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103页。
    ③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152页。
    ④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248页。
    ⑤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465页。
    ①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163页。
    ②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227页。
    ③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445页。
    ④史铁生:《对话练习》,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第41页。
    ①《作家》杂志,1997年第2期,第56页。
    ②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15页。
    ①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117页。
    ②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191页。
    ③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193页。
    ④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105页。
    ⑤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129页。
    ⑥史铁生:《务虚笔记》,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第473页。
    ⑦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9页。
    ⑧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9页。
    [1]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陈汝东.社会心理修辞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陈望道.陈望道修辞论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陈原.社会语言学[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3.
    [6]丁金国.语言风格分析的理论原则[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
    [7][俄]什克洛夫斯基.作为手法的艺术[M].北京:三联书店,1989.
    [8]冯广艺.变异修辞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9]冯广艺.超常搭配[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97.
    [10]高名凯.语言风格学得内容和任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0.
    [1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罗念生译.诗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
    [12]胡山林.寻找灵魂的归宿—史铁生创作的终极关怀精神[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1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14]黄涛.语言民俗与中国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5]胡裕树.现代汉语[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16]陆剑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7]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8]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19]罗昕如.湖南方言与地域文化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0][美]布斯.W.C著,华明等译.小说修辞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21]倪宝元.大学修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4.
    [22]钱冠连.汉语文化语用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23]钱乃容.现代汉语研究论稿[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
    [24]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5]申荷永.社会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26]史铁生.史铁生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27]史铁生.务虚笔记[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
    [28]史铁生.对话练习[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29]谭永祥.修辞新格[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3.
    [30]王力.语言学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1]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
    [32]王熙梅,潘庆云.文学的语言[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
    [33]邢福义.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34]邢福义,吴振国.语言学概论[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5]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6][英]霍布斯著,瞿铁鹏译.结构主义和符号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37]徐中玉.写作与语言[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
    [38]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
    [39]张斌.新编现代汉语[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40]赵炎秋.文学形象新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1]陈桃源.困惑与妥协—简论史铁生小说创作的指导思想[J].安徽文学,2009,(6):6-7.
    [2]郭传梅.史铁生意象词典[J].南方文坛,2004,(6):27-33.
    [3]金凤杰.于苦难处转身—论史铁生后期创作的转变[J].通化师范学院报,2006,(5):76-78.
    [4]李东芳.存在的忧思:史铁生的出发点与归宿—史铁生小说创作论[J].北京社会科学,2000,(3):101-107.
    [5]卢杰.文学精神与宗教情怀的融会贯通—浅析史铁生文学作品的宗教精神[J].中国西部科技,2010,(3):94-96.
    [6]李谫博,马萍.史铁生中短篇小说创作三步曲[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5, (4):37-39.
    [7]刘月华:动词重叠的表达功能及可重叠动词的范围[J].中国语文,1983,(1):9-19.
    [8]罗昕如:湖南文学作品中的方言现象[J].中国文学研究,2004,(1):44-48.
    [9]马建梅.宏大生命命题中的简约叙事—析史铁生短篇小说“老屋小记”的叙事策略[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9,(7):111-113.
    [10]梅梓.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语言艺术[J].文学教育,2009,(3):60-61.
    [11]任丽娜.论史铁生创作对人本困境的体认与超越[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9,(3):86-90.
    [12]孙德喜.让小说走向哲学—论“务虚笔记”的语言[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1,(6):71-73.[13]王文胜.论史铁生抒情小说与“京派小说”的艺术关联[J].南京社会科学,2010,(7):123-128.
    [14]吴吟.汉语重叠研究综述[J].汉语学习,2000,(3):28-33.
    [15]谢朝坤、王兴.向死而生—论史铁生超越死亡的心灵历程[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2010,(5):22-24.
    [16]邢孔辉.史铁生作品中的“第一人称”[J].张家口师专学报,1995,(3):44-46.
    [17]余新仁.修辞幻象下的叙事进程—析命若琴弦的修辞叙事魅力[J].新余高专学报,2005,(6):64-65.
    [18]张丽丽、崔梦楼.论文学语言的音乐美[J].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1,(9):22-24.
    [19]张路黎.务虚笔记之虚—论史铁生“务虚笔记”形式上的新探索[J].三峡大学学报,2003,(5):51-53.
    [20]张在中.小说如何获得音乐性—以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为例[J].平原大学学报,2006,(6):85-88.
    [21]张在中.原罪与爱的救赎—论基督教对史铁生的影响[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28-29.
    [1]邓尔宁.现代汉语称谓名词义征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6.
    [2]王晓.老舍小说的语言艺术研究[D].长沙:湖南科技大学,2010.
    [3]牛颖.论史铁生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的音乐性[D].长春:吉林大学,2009.
    [4]殷树林.莫言作品语言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3.
    [5]熊金星.杨克祥作品语言特色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1]中国社科院语言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