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教育领域第三种力量探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对教育供求的调节也会出现失灵现象,教育领域第三种力量不以营利为目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政府的教育财政压力,克服市场力量办学可能出现的种种弊端,在更大范围内促进教育公益事业的发展。在我国目前的经济状况和法律规范下,教育领域第三种力量不仅十分薄弱,而且在其发展过程中正面临来自各个方面的阻碍,出现了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虽然当前我国真正的捐资办学行为只占很小的比例,但是从长远来看,教育领域第三种力量的壮大必能在矫正政府与市场失灵、满足人们多样化教育需求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突破政府与市场的窠桕,从第三种力量这一全新的“第三维”视角来探究教育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文章在界定教育领域第三种力量的基础上,阐述了教育领域第三种力量对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指出了当前教育领域第三种力量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探究了阻碍其发展的原因,并给出了解决问题的相应对策。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教育领域第三种力量的界定。在对社会第三种力量进行介绍之后,依据我国国情,文章将教育领域第三种力量界定为非公非私、介于政府与市场之外的一种不以营利为目的而致力于教育发展的社会力量。并从办学主体、办学形式等方面对教育领域第三种力量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阐释。
     第二部分:教育领域第三种力量的作用。从揭示社会第三种力量崛起的理论依据入手,探讨了教育领域第三种力量作用存在的必然性,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教育领域第三种力量在弥补政府教育资金不足、缓解教育供求矛盾、满足多样化教育需求以及提高教育质量四个方面所起的作用。
     第三部分:我国教育领域第三种力量发展的现状与问题。结合我国国情,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了当前教育领域第三种力量发展的现状与面临的问题:1.力量薄弱、教育捐资数量有限;2.将第三种力量举办的教育机构与营利性民办
    
    ⑥
    硕士学位论文
    M人Sn讯’Sn正515
    教育机构混为一谈;3.将第三种力量举办的教育机构与政府参与举办的教育机
    构混为一谈;4.第三种力量的某些特定办学形式不为法律所接受。
     第四部分:阻碍我国教育领域第三种力量发展的原因。通过与西方国家的
    比较与分析,文章指出目前教育领域第三种力量发展出现诸多问题的根源在
    于:1.社会第三种力量发展不充分;2.缺乏法律保障;3.政府资助欠缺;4.
    人们的认识存在误区。
     第五部分:促进我国教育领域第三种力量发展的对策。借鉴国外的经验,
    针对我国的现实情形,为促进我国教育领域第三种力量的发展给出以下对策:
    1.大力发展社会第三种力量,鼓励教育捐赠;2.建立公益法人制度,完善相关
    法律法规;3.转变政府职能,正确发挥政舟作用;4.加强内外监督,健全管
    理体制。
In the market society, government failure and market failure take place when the government and market adjust education supply and demand. And the third power in the domain of education doesn't chase profit, can lighten the education financial burden on the state and come with the possible corrupt practice of the market power for running a school, and promote education development. Because of the present economical situation and legal standards of our country, the third power in the domain of education is not only weak, but also meeting with many obstructions and problems. Though currently contribution for running a school accounting for small proportion in our country, but in the long run, the strength of the third power in the domain of education will play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on the aspects of the government failure and market failure rectification, meeting people's different education demands and etc. Thus, breaking through the government-market model and researching the education problems on the third dimension of the third power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fter giving the definition of the third power in the domain of education, the thesis expounds great role played in the education development by the third power in the domain of education, points out the problems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power in the domain of education, looks into the causes which hinder its development and gives some countermeasures. There are five parts in this thesis:
    The first part: defining on the third power in the domain of education. On the base of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third section,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the third power in the domain of education is a kind of society power which is out of government and market, and tries its best to develop education but not ask for profit. Lastly, the article gives a clear explanation of the intens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definition on the aspects of the holders and styles of the no-profit and private schools.
    The second part: approaching on the effects of the third power in the domain of education.
    In the light of the theory of the third power, the article proves that the third power in the domain
    
    
    
    of education will necessarily promote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then analyzes that it plays important role in remedying the finance shortage of the state's education investment, alleviating contradictions of education supply and demand, meeting different kinds of education demands and improving education quality.
    The third part: present situation and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power in the domain of education. Combing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the article holds that problems of the third power in the domain of education are as follows: 1 .The third power in the domain of education is weak, and the education contribution is limited; 2.Confusing the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old by the third power in the domain of education with the profit and private education institutions; 3.Confusing the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old by the third power in the domain of education with the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old by the government; 4.Some kinds of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old by the third power in the domain of education aren't legalized.
    The fourth part: comparing with the west countries, the author finds out causes put of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power in the domain of education are as follows: 1.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power is insufficient; 2.Lawful guaranty is absent; 3. Auspices from the government are short; 4.PeopIe misunderstand the conception of the third power in the domain of education.
    The fifth part: countermeasures to resolve the problems of the third power in the domain of education. Using the experience of other countries for reference and combing the realistic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 some countermeasures are given: 1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ird power and encourage education contribution; 2. Establish the corporation system of public welfare and improve interrelated laws and legislatio
引文
1.王绍光:《多元与统一:第三部门国际比较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美]保罗.萨谬尔森:《中间道路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3.[美]里贾纳.E.赫兹琳杰:《非盈利组织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赵黎青:《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吴锦良:《政府改革与第三部门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王建芹:《第三种力量——中国后市场经济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7.[美]约翰.E.丘伯,泰力.M.默:《政治、市场和学校》,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8.范先佐:《教育经济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邵金荣:《非营利组织与免税——民办教育等社会服务机构的免税问题》,社会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10.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1.[美]卡诺依:《教育经济学国际百科全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2.[美]瞻姆斯.M.布坎南:《自由、市场与国家》,上海三联书店1989年版。
    13.陈宪:《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行为》,立信会计出版社1995年版。
    14.赵黎青:《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15.胡鞍刚,王绍光:《政府与市场》,中国计划出版社2000年版。
    16.[美]查尔斯.沃尔夫:《政府或市场》,中国发展出版社1994年版。
    17.杨葆煜,范先佐:《教育经济学新论》,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18.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1年中国教育绿皮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19.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2年中国教育绿批书》,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刘京焕:《公共需求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21.胡卫,丁笑炯:《聚焦民办教育立法》,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22.[美]萨缪尔森,诺德豪斯:《经济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23.郑国安:《非营利组织与中国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24.陈漭:《非营利组织战略管理问题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5.[美]菲利普.科特勒:《非营利组织战略营销》,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6.郭于华,杨宜音,应星:《事业共同体:第三部门激励机制个案探索》,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7.[美]萨拉蒙:《全球公民社会——非营利部门视界》,社科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28.苏力等,苏力,葛云松,张守文,高丙中:《规制与发展——第三部门的法律环境》,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9.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0.郑国安,赵路:《国外非营利组织法律法规概要》,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
    31.王名,刘国翰,何建宇:《中国社团改革——从政府选择到社会选择》,社会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32.康晓光:《创造希望——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熊跃根:《转型经济国家中的第三部门发展:对中国现实的解释》,《社会科学研究》2001年第1期。
    2.劳凯声:《社会转型与教育的重新定位》,《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3.郑秉文:《公共物品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教育》,《世界政治与经济》2000年第12期。
    4.袁连生:《论教育的产品属性、学校的市场化运作及教育市场化》,《教育与经济》2003年第1期。
    5.邬大光,王建华:《第三部门视野中的高等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6.高新发:《从第一部门到第三部门》,《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7.赵慧珠:《第三部门——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年第10期。
    8.李勇军,路金亮:《西方第三部门的兴起及其对我国发展第三部门的启示》,《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2第5期。
    9.盛冰:《教育中介组织:现状、问题及发展前景》,《高教探索》2002年第3期。
    10.巫勤,顾文:《第三部门在美国的发展及其对中国行政改革的启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国家主席江泽民第十九号主席令,1999年6月
    
    28日公布实施。
    12.《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250号1998年10月25日公布实施。
    13.《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1号1998年10月25日公布实 施。
    14.《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国务院令226号1997年7月31日发布。
    15.《民办教育促进法》:2002年12月28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2003年9月1日起施行。
    16.王晓君:《论中国民办教育的法律调整》,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2年硕士学位论文。
    17.王志华:《第三部门与公共物品供给:方式选择及政府作用》,《行政论坛》2003年第3期。
    18.贾西津:《国外私立学校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早期教育》2003年第6期。
    19.贾西津:《关于中国NGO法律政策的若干问题》,《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20.贾西津:《官办行业协会:何去何从》,《社会》2003年第8期。
    21.吴开华:《我国社会力量办学的法律调节现状及主要问题》,《教育与职业》2001年第4期。
    22.阎光才:《约制民办教育不良竞争的制度分析》,《教育与经济》2002年第4期。
    23.吴开华:《论我国私立学校的法律性质》,《教育科学》2001年第1期。
    24.潘懋元,邬大光,高新发:《浙江万里学院——一种第三部门高等学校的范例》,《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7期。
    25.陈雅岚:《希望工程的波及效果分析》,《江西省团校学报》2000年第2期。
    26.严维佳:《从希望工程看中国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27.侯玉兰:《非营利组织:美国社区建设的主力军——美国非营利组织的调查与思考》,《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28.黎安:《尽快让非营利机构进入角色》,《河南科技》2002年第2期。
    29.王育:《“以志愿求公益”是高尚文明》,《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30.张国庆:《中国政府行政改革的“两难抉择”及其应对思路》,《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
    
    
    31.闫娟:《21世纪政府、市场与公民社会的三足鼎立——来自治理理论的启示》,《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32.金太军,陈传善:《公共产品民营化和我国第三部门的职能走向》,《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
    33.郜岭:《英国私立教育概况》,《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
    34.陈桂生:《民办教育规范体系中的“法律规范”问题》,《江西教育科研》2001年第1-2期。
    35.陈桂生:《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的历史透视》,《集美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36.陈桂生:《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的现实道路》,《集美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37.柯佑祥:《非盈利组织视角下的民办高等教育盈利》,《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