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山地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历史时期山地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问题属于历史自然地理学研究的范畴,也是历史灾害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由于人类对生态平衡破坏的加剧以及对资源不合理利用的增多,长江三峡地区山地地质灾害的规模越来越大,承灾体易损性和灾情也大大增强。而随着三峡工程的修建,长江三峡地区山地地质灾害问题越来越受到学界的关注,不过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的山地地质灾害问题,仍是历史自然地理研究中较为薄弱的环节,具有较大的开拓空间。基于此,本文将充分利用长江三峡地区山地地质灾害的史料,使用灾害学、历史地理学、统计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方法,对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山地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进行深入的探讨,揭示出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山地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规律特征以及空间分布的动态演变过程,以期弥补当前学界在此方面研究的不足,同时也希望能够对今天长江三峡地区山地地质灾害的中长期预报起到一定作用。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为绪言,主要说明了选题原由、选题意义,界定了相关概念,并对当前学术界对该课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和分析,指出了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第二部分论述了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山地地质灾害资料的来源、特点及其处理方法,制定了历史时期山地地质灾害等级划分标准,划定了灾害等级,为后文的山地地质灾害史料参数化提供了依据。
     第三部分笔者通过系统的收集和整理正史、方志、游记和文集等资料,得到了目前最为完整的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山地地质灾害数据,建立了史籍记载山地地质灾害年表,复原重建了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山地地质灾害时间序列,并利用确立的等级划分标准对山地地质灾害进行了等级评定。
     第四部分从时间纬度和空间纬度探讨了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山地地质灾害发生的时间规律特征及其空间分布的动态演变过程。从时间维度来看,历史时期三峡地区山地地质灾害资料数量较少,且主要集中在清代民国时期,明代以前的很少。从空间维度来看,长江三峡地区的山地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云阳至宜昌一线。
     第五部分从山地地质灾害社会属性的纬度探讨了历史时期长江三峡地区时空分布格局影响下的人地互动因素,并提出了一些防旱减灾的建议。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 of mountainous regions in historical period falls within the domain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research, and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aspect of historical disaster geography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the worsening destruction of ecological balance and the increasingly unreasonable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have aggravated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of mountainous regions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 With the progress of the Three Gorges Project, these problems have drawn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the academic circles. However,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of mountainous regions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s in historical period need far more exploration. This paper, based upon catastrophology, statistics, and anthropology, will make full use of the historical records about the geographic disasters of mountainous regions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s, try to make a thorough probe into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these disasters in historical period and reveal the regular temporal pattern and dynamic evolution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se disasters.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paper can fill the blank in the research of this area, and make certain contribution to the long or medium term forecast of geographic disasters of mountainous regions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s. This paper consists of five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an introduction, including the reasons for choosing this topic,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study, the definition of some concepts, as well as a review and an analysis of the previous research on this issue.
     The second part has discussed the source material about geographic disasters of mountainous regions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s in historical period, the features of these disasters as well as the solutions. The paper has also proposed a criterion for ranking these disasters, and divided them into different ranks, which offers a reference to the parameterization of the datum of these disasters in the following parts.
     In the third part, by collecting and sorting materials like biographic history, local records, travel notes and collected works etc, the author has accumulated the most comprehensive data about geographic disasters of mountainous regions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 in historical period. Using these data, the author has also established a chronological table about these disasters in historic records, sorted the time order of these disasters, and ranked them in accordance with the criterion mentioned above.
     The fourth part explores the regular temporal patter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of mountainous region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s in historical period and the dynamic evolution of their spatial distribution. Chronologically, the data about geological disasters are very few, mostly distributed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 whereas the records before the Ming Dynasty are scarcely kept on file. From the spatial perspective, the geological disasters were intensively dispersed in the Yunyang-Yichang belt. In the last par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attributes of geographic disasters, the paper has discussed the interacting factors between human and the earth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patial-tempor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the Three Gorges area in historical period. And suggestions for drought and disaster prevention have been provided.
引文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中国人民人学:《报刊资料索引》,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19802008年;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资料索引》,上海图书馆,19802008年。阮荣华:《三峡文化研究资料目录索引》,武汉出版社,2002年1月。
    ①李鹤呜:《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特点后果与协调对策——一般观点及湖北省实例研究》,载于湖北省科协学术工作部:《湖北省天地生相互关系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优秀论文集》,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年3月。
    ①全国重大自然灾害调研组:《自然灾害与减灾600问》,地震出版社,1990年,第292页。
    ①李鄂荣等:《中国地质地震灾害》,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78页。
    ①龚高法、张不远、吴祥定、张瑾熔:《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18页。
    ①张建民、宋俭:《灾害历史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48页。
    ①张建民、宋俭:《灾害历史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67页。
    ②葛全胜等:《历史文献中气候信息的评价》,《地理学报》,1990年第1期。
    ③龚高法、张丕远、吴祥定、张瑾瑢:《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83年,第33页。
    ④张丕远主编:《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年,第224226页。
    ⑤《续唐书》卷15《五行志》。
    ⑥温克刚:《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重庆卷》,气象出版社,2008年3月,第289页。
    ⑦《旧五代史》卷141《五行》。
    ①巫山县志编委会:《巫山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
    ②湖北省秭归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秭归县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5月,第125页。
    ③张建民、宋俭:《灾害历史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98页。
    ④马宗晋:《灾害学导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21页。
    ①冯利华,赵浩兴,瞿有甜:《灾害等级的综合评价》,《灾害学》,2002年第4期。
    ①郭强、陈兴民、张立汉:《灾害大百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1091页。
    ②张建民、宋俭:《灾害历史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98页。
    ③葛全胜等:《历史文献中气候信息的评价》,《地理学报》,1990年第1期。
    ④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研究》,地质出版社,2008年8月,第18页。
    ①四川省开县志编纂委员会:《开县志》,1990年,第93页。
    ②赢靖四十三年《归州志》卷三。
    ③嘉靖四十三年《归州志》卷三。
    ④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重庆市市中区志》,重庆出版社,1997年2月,第72页。
    ①嘲维民:《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26页。
    ②李鄂荣姚清林:《中国地质地震灾害》,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77179页。
    ③《水经注》卷34《江水》。
    ④《水经注》卷34《江水》。
    ①卜风贤:《中国农业灾害史料灾度等级量化方法研究》,《中国农史》,1996年第4期,第38—46页。
    ②葛剑雄: 《未来生存空间:自然空间》,三联书店,1998年,第177——181页。
    ①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灾害综合研究组主编:《中国重大自然灾害与社会图集》,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年2月,第58页。
    ②夏明方: 《中国灾害史研究的非人文化倾向》, 《史学月刊》,2004第3期。
    ③杜榕桓等:《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滑坡与泥石流研究》,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23页。
    ④民国《涪陵县续修涪州志》卷24。
    ①温克刚:《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重庆卷》,气象出版社,2008年3月,第290页。
    ②陈飞:《长江流域地质灾害及防治》,长江出版社,2007年,第8页。
    ③乔建平等:《三峡地区可变自然环境因素对滑坡发育的影响》,载于杜榕桓:《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滑坡与泥石流研究》,四川科技出版社,1991年4月,第33页。
    ①《县府关于民国三十二年六月底和九月底县政概况统计报表和三十一三十二年物价指数调查表》,云阳县政府统计空1942年,全宗号3,目录号11,案卷号18,云阳县档案局。
    ②菊地利夫著,辛德勇译: 《历史地理学的时空连续型叙述理论》——《历史地理学导论》选载之十, 《中国历史地理论从》,1989年第4期。
    ①刘新民等:《三峡库区自然环境概述》载于《长江三峡库区滑坡与泥石流研究》,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4月,第8页。
    ②云阳县志编纂委员会:《云阳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2页。
    ③四川省奉节县志编纂委员会:《奉节县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第81页。
    ①四川省巫山县志编纂委员会:《巫山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47页。
    ②巴东县志编纂委员会:《巴东县志》,湖北科技出版社,1993年,第25页。
    ③开县志编纂委员会:《开县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第68页。
    ④秭归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秭归县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第93页。
    ⑤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重庆市市中区志》,重庆出版社,1997年,第72页。
    ⑥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重庆市市中区志》,重庆出版社,1997年,第85页。
    ①夏明方:《从清末灾害群发期看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条件一灾荒与洋务运动研究之一》,《清史研究》,1998年第1期。
    ②刘传正:《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地质出版社,2007年12月,第76页。
    ③乔建平等:《三峡库区可变自然环境因素对滑坡发育的影响》载于《长江三峡库区滑坡与泥石流研究》,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4月,第32页。
    ④乾隆《东湖县志》卷2《天文》。
    ⑤同治《黔江县志》卷5《灾异志》。
    ①邹逸麟:《谭其骧论地名学》,《地名知识》,1982年第2期。
    ①华林甫:《中国地名学源流》,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432页。
    ①《湖北省兴山县地名志》,第51页。
    ②《四川省奉节县地名录》,第179页。
    ③《四川省云阳县地名录》,第434页。
    ④《四川省云阳县地名录》,第255页。
    ⑤《湖北省巴东县地名志》,第371页。
    ⑥《四川省丰都县地名录》,第96页。
    ⑦《四川省涪陵县地名录》,第173页。
    ⑧《四川省涪陵县地名录》,第84页。
    ⑨《四川省开县地名录》,第103页。
    ⑩《湖北省秭归县地名志》,第11页。
    11李鄂荣:《长江三峡地区的历史地质灾害问题》,载于《地质学论从》(二),地质出版社,1989年,第90页。
    ①《四川省忠县地名录》,第235页。
    ②《四川省奉节县地名录》,第67页。
    ①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0页。
    ②中共万县地委政策研究室:《万县地区五百年灾害研究》(1440—1990),1991年,第83页。
    ③郝平:《近代太原县的灾害与基层社会——以<退想斋日记>为中心》载于李文海、夏明方主编:《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三联书店,2007年1月,第67页。
    ④张建民等:《灾害历史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03页。
    ①《后汉书》卷4《和帝纪》及注《后汉书》。
    ②《水经注》卷34《江水》。
    ③《舆地纪胜》卷74《归州》。
    ④《明史五行志》及嘉靖四十三年《归州志》卷三。
    ⑤嘉靖四十三年《归州志》卷三。
    ⑥明万历三十七年《归州志》卷三《典赋志》。
    ⑦《长江西陵峡新滩岩崩区调研资料汇编》,内部资料,第2页。
    ⑧《长江西陵峡北岸新滩黄岩地区稳定性调查研究报告》,内部资料,第10页。
    ①《长江西陵峡新滩岩崩区调研资料汇编》,内部资料,第2页。
    ②西陵峡岩崩调查工作处:《岩崩调查情况简报》1980年2月18日。
    ③西陵峡岩崩调查工作处:《岩崩调查情况简报》1980年2月18日。
    ④山川早水著、李密译:《巴蜀旧影——一百年前一个日本人眼中的巴蜀风情》,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8页。
    ①山川早水著、李密译:《巴蜀旧影——一百年前一个日本人眼中的巴蜀风情》,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25页。
    ②蓝勇:《千古三峡》,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44145页。
    ③周魁一等:《岩崩与滑坡的“历史模型”研究》,载于《天地生综合研究进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12月,第210213页。
    ①云阳县地方志办公室:《云阳乡镇大全》,2009年,第117页。
    ②杜荣恒等:《长江三峡库区滑坡与泥石流研究》,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第57页。
    ③云阳县志编纂委员会:《云阳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3页。
    ①钟荫乾、陈昌和: 《崩塌滑坡与川江滩险的关系及其对航道的影响》, 《人民长江》,1988年第3期
    ②《峡江滩险志》卷下。
    ①陈飞:《长江流域地质灾害及防治》,长江出版社,2007年,第295页。
    ①杜榕桓等:《长江三峡库区滑坡与泥石流研究》,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第174页。
    ②温克刚:《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重庆卷》,气象出版社,2008年,第289页。
    ①温克刚:《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重庆卷》,气象出版社,2008年,第290页。
    ①宋豫勤:《中国文明起源的人地关系简论》,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4页。转引自李振泉:《人地关系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地理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年。
    ②[美]杰弗里·马丁:《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4月,第248页。
    ①杜榕桓等:《长江三峡库区滑坡与泥石流研究》,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第43页。
    ②秭归县地方志编辑委员会:《秭归县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5月,第51页。
    ③温克刚:《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重庆卷》,气象出版社,2008年3月,第289页。
    ④李鄂荣:《长江三峡地区的历史地质灾害问题》,载于《地质学史论从(二)》,地质出版社,1989年11月,第90页。
    ①蓝勇:《千古三峡》,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55156页。
    ②四川省武隆县志编纂委员会:《武隆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51页。
    ③金其铭: 《农村聚落地理》,科学出版社,1988年,第24页。
    ①云阳县志编纂委员会:《云阳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63页。
    ②奉节县志编纂委员会:《奉节县志》,1995年12月,第222页。
    ③四川石柱县志编纂委员会:《石柱县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年1月,第205页。
    ⑤秭归县地方志编辑委员会:《秭归县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5月,第51页。
    ⑤张伟然:《湖北历史文化地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第204206页。
    ⑥道光《夔州府志》卷七《水利》。
    ①奉节县地名领导小组:《四川省奉节县地名录》,1988年,第67页。
    ②民国《云阳县志》卷5《山水下》。
    ③杜榕桓、刘新民等编:《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滑坡与泥石流研究》,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版,第23页。
    ④湖北省秭归地方志稿编纂委员会:《归州县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5月,第53页。
    ①姚育胜:《漫话三峡新滩》,《长江航运》,2008年3月。
    ②《峡江滩险志》卷下。
    ③云阳县志编纂委员会:《云阳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1页。
    ④山川早水著,李密等译:《巴蜀旧影:一百年前一个日本人眼中的巴蜀风情》,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第25页。
    ①杜榕桓等:《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滑坡与泥石流研究》,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4月,第74页。
    ②杨达源:《长江三峡库区崩塌滑坡的初步研究》,《地质力学学报》,2002年第2期。
    ①夏明方: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10月,第73页。
    ②蓝勇:《长江三峡历史地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第163214页。
    ①李娜:《三峡库区人类经济活动对滑坡发育的影响》,载于杜荣恒等主编:《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滑坡与泥石流研究》,1991年,第45页。
    ①李鄂荣姚清林: 《中国地质地震灾害》,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465页。
    ②白世彪、闾国年、盛业华:《GIS技术在三峡库区滑坡灾害研究中的应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第3期。
    ③张建民、宋俭:《灾害历史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第142页。
    ①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灾害综合研究组主编:《中国重大自然灾害与社会图集》,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年2月,第58页。
    ②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地质出版社,2003年3月,第42页。
    ③吴平等:《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及其防治措施》,《西部探矿工程》,2008年第3期。
    ①杜荣桓:《滑坡泥石流和其它环境地质因素与三峡工程相互影响的综合分析》,载于《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滑坡与泥石流研究》,四川科技出版社,1990年,第193页。
    ②艾训儒等: 《三峡库区东段自然灾害史与库区生态治理对策分析》, 《湖南林业科技》,2005年第3期。
    1、(北朝)郦道元:《水经注》。
    2、(南朝)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2009年10月。
    3、(宋)陆游:《入蜀记》,《笔记小说大观本》。
    4、(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10月。
    5、(宋)薛居正:《旧五代史》,中华书局,2003年。
    6、(清)陈鳣撰,顾久点校:《续唐书》,中华书局,1985年。
    7、(清)张廷玉等撰:《明史》,中华书局,1980年7月。
    8、(民国)赵尔巽:《清史稿》,中华书局,1977年8月。
    9、万历《归州志》,万历三十七年刻本。
    10、嘉靖《归州志》,嘉靖四十三年刻本。
    11、乾隆《东湖县志》,乾隆二十八年刊印。
    12、嘉庆《四川通志》,嘉庆二十一年木刻本。
    13、道光《忠州直隶州志》,道光六年修,民国廿一年重印本。
    14、道光《补辑石柱厅志》,道光二十三年刻本。
    15、道光《重庆府志》,道光二十三年刻本。
    16、道光《江北厅志》,道光廿四年刊。
    17、道光《夔州府志》,光绪十七年补刻本影印。
    18、咸丰《开县志》,咸丰三年刊本影印。
    19、同治《续修东湖县志》,同治三年刻本。
    20、同治《巴东县志》,同治三年刻本。
    21、同治《万县志》,同治五年刊本影印。
    22、同治《重修涪州志》,同治九年刻本。
    23、光绪《归州志》,光绪八年刻本。
    24、光绪《兴山县志》,光绪十一年刻本。
    25、光绪《大宁县志》,光绪十一年刊本。
    26、光绪《巫山县志》,光绪十七年刻本。
    27、光绪《奉节县志》,光绪十九年刊本。
    28、光绪《梁山县志》,光绪二十年刊本影印。
    29、光绪《黔江县志》,光绪二十年刊本。
    30、光绪《大宁县志》,光绪二十三年刻本。
    31、光绪《垫江县志》,光绪二十六年刻本。
    32、国璋:《峡江图考》,光绪上祥袖海山房书局石印本。
    33、光绪《梁山县志》,民国二十四年增补印本。
    34、严如熤:《三省边防备览》,清三角书屋重刊本。
    35、史锡永、彭聚星:《峡江滩险志》,民国十一年北京裕源公司本。
    36、民国《丰都县志》,民国十六年铅印本。
    37、民国《长寿县志》,民国十七年石印本影印。
    38、民国《涪陵县续修涪州志》,民国十七年铅印本。
    39、民国《云阳县志》,民国二十四年铅印本。
    40、民国《巴县志》,民国二十八年十二月刊讫。
    41、民国《长寿县志》,民国三十三年铅印本。
    42、民国《涪陵县续修涪州志》,民国三十三年铅印本。
    43、重庆图书馆:《历代四川各地灾异提要索引》,重庆图书馆,1956年。
    44、王嘉荫:《中国地质史料》,科学出版社,1963年。
    45、中共万县地委政策研究室:《万县地区五百年灾害研究》(1440-1990),1991年7月。
    46、宋正海总主编《中国古代重大自然灾害和异常年表总集》,广东教育出版社,1992年12月。
    47、万县市地方志办公室:《万县市历代战争和灾害》,1996年12月。
    48、张德二主编:《中国三千年气象记录总集》,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
    49、温克刚:《中国气象灾害大典·湖北卷》,气象出版社,2007年6月。
    50、温克刚:《中国气象灾害大典·重庆卷》,气象出版社,2008年3月。
    1、四川省涪陵县地名领导小组:《四川省涪陵县地名录》,1981年1月。
    2、四川省奉节县地名领导小组:《四川省奉节县地名录》,1982年1月。
    3、四川省云阳县地名领导小组:《四川省云阳县地名录》,1982年8月。
    4、四川省忠县地名领导小组:《四川省忠县地名录》,1982年8月。
    5、秭归县地名领导小组:《湖北省秭归县地名志》,1982年9月。
    6、兴山县地名领导小组:《湖北省兴山县地名志》,1982年9月。
    7、四川省巫溪县地名领导小组:《四川省巫溪县地名录》,1982年10月。
    8、四川省巫山县地名领导小组:《四川省巫山县地名录》,1983年1月。
    9、湖北省西陵峡岩崩调查工作处:《长江西陵峡新滩岩崩区调研资料汇编》,1983年7月。
    10、四川省巴县地名领导小组:《四川省巴县地名录》,1983年9月。
    11、四川省石柱县地名领导小组:《四川省石柱县地名录》,1983年12月。
    12、四川省垫江县地名领导小组:《四川省垫江县地名录》,1983年12月。
    13、龚高法、张丕远:《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方法》,科学出版社,1983年。
    14、四川省丰都县地名领导小组:《四川省丰都县地名录》,1984年5月。
    15、西南师院地理系:《长江三峡》,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16、四川省开县地名领导小组:《四川省开县地名录》,1987年9月。
    17、金其铭:《农村聚落地理》,科学出版社,1988年4月。
    18、四川省开县志编纂委员会:《开县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0年。
    19、全国重大自然灾害调研组:《自然灾害与减灾600问》,地震出版社,1990年。
    20、杜荣桓等编著:《长江三峡工程库区滑坡与泥石流研究》,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21、国家科委、地矿部、四川省地矿局:《长江三峡工程库区大型滑坡崩塌》,广东旅游出版社,1990年。
    22、延军平:《灾害地理学》,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
    23、湖北省秭归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秭归县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1年5月。
    24、巫山县志编委会:《巫山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
    25、陈茂勋主编:《长江三峡地质地貌与崩塌滑坡考察指南》,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2年6月。
    26、蓝勇:《三峡经济开发的历史反思》,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27、哈秋,张永兴:《长江三峡西陵峡链子崖危体稳定性研究》,重庆大学出版社,1995年。
    28、四川省奉节县志编纂委员会:《奉节县志》,方志出版社,1995年。
    29、万县志编纂委员会编:《万县志》,四川辞书出版社,1995年9月。
    30、四川省涪陵市志编纂委员会:《涪陵市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
    31、郭强、陈兴民、张立汉:《灾害大百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年。
    32、张丕远主编:《中国历史气候变化》,山东科技出版社,1996年。
    33、重庆市渝中区人民政府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重庆市市中区志》,重庆出版社,1997年2月。
    34、王子平:《灾害社会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35、马宗晋:《灾害学导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36、华林甫:《中国地名学源流》,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
    37、张建民等著:《灾害历史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
    38、李鄂荣等著:《中国地质地震灾害》,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9月。
    39、许飞琼、胡如虹著:《灾害统计学》,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2月。
    40、云阳县志编纂委员会:《云阳县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8月。
    41、张伟然:《湖北历史文化地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月。
    42、夏明方: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与乡村社会》,中华书局,2000年10月。
    43、阙维民:《历史地理学的观念:叙述、复原、构想》,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年。
    44、宋豫勤:《中国文明起源的人地关系简论》,科学出版社,2002年。
    45、潘懋、李铁峰:《灾害地质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46、陈可畏:《长江三峡地区历史地理之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47、蓝勇:《长江三峡历史地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5月。
    48、蓝勇:《千古三峡》,福建人出版社,2003年6月。
    49、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灾害综合研究组主编:《中国重大自然灾害与社会图集》,广东科技出版社,2004年2月。
    50、山川早水著、李密译:《巴蜀旧影——一百年前一个日本人眼中的巴蜀风情》,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
    51、王静爱等:《中国自然灾害时空格局》,科学出版社,2006年12月。
    52、夏明方主编:《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三联书店,2007年1月。
    53、陈飞:《长江流域地质灾害及防治》,长江出版社,2007年。
    54、刘传正:《长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成因与评价研究》,地质出版社,2007年12月。
    55、[美]杰弗里·马丁:《所有可能的世界——地理学思想史》,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4月。
    56、黄润秋、许强:《中国典型灾难性滑坡》,科学出版社,2008年7月。
    57、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全国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研究》,地质出版社,2008年8月。
    58、满志敏: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3月。
    1、邹逸麟:《谭其骧论地名学》,《地名知识》,1982年第2期。
    2、周魁一、郭涛:《长江三峡山崩史实初探》,《农业考古》1983年第2期。
    3、周明礼等:《长江西陵峡链子崖危岩体稳定性的初步分析》,《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1983年第2期。
    4、周魁一等:《长江三峡地区大型岩崩滑坡的历史与现状概述》,《灾害学》,1987年第1期。
    5、林承坤: 《初论长江三峡篙子坪山崩与山崩型泥石流》, 《山地研究》,1988年第1期。
    6、钟荫乾、陈昌和:《崩塌滑坡与川江滩险的关系及其对航道的影响》,《人民长江》,1988年第3期
    7、李鄂荣:《长江三峡地区的历史地质灾害问题》,载于《地质学论丛》(二),地质出版社,1989年,第90页。
    8、菊地利夫著,辛德勇译: 《历史地理学的时空连续型叙述理论》——《历史地理学导论》选载之十,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4期。
    9、周魁一等:《历史上长江三峡的大型岩崩和滑坡》,载于《天地生综合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11月,第349352页。
    10、周魁一等:《岩崩与滑坡的“历史模型”研究》,载于《天地生综合研究进展》,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年12月,第210213页。
    11、葛全胜等:《历史文献中气候信息的评价》,《地理学报》,1990年第1期。
    12、葛剑雄: 《未来生存空间:自然空间》,三联书店,1998年。
    13、吴传钧:《论地理学的研究核心——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经济地理》,1991年第3期。
    14、李鹤鸣:《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特点后果与协调对策——一般观点及湖北省实例研究》,载于湖北省科协学术工作部:《湖北省天地生相互关系第二次学术讨论会优秀论文集》,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2年3月。
    15、葛剑雄:《全面正确地认识地理环境对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年第6期。
    16、唐治诚等: 《四川省云阳县自然灾害概述》, 《山地研究》,1993年2期。
    17、卜风贤:《中国农业灾害史料灾度等级量化方法研究》,《中国农史》,1996年第4期,第38—46页。
    18、夏明方:《从清末灾害群发期看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条件一灾荒与洋务运动研究之一》,《清史研究》,1998年第1期。
    19、邹逸麟:《关于加强对人地关系历史研究的思考》,《光明日报》,1998年11月6日。
    20、王垚等:《长江三峡库区崩滑地质灾害的形成与分布规律研究》,《中国地 质灾害与防治学报》,2000年第2期。
    21、杨达源:《长江三峡库区崩塌滑坡的初步研究》,《地质力学学报》,2002年第2期,173177页。
    22、冯利华,赵浩兴,瞿有甜:《灾害等级的综合评价》,《灾害学》,2002年第4期。
    23、夏明方的《中国灾害史研究的非人文化倾向》,《史学月刊》,2004年第3期。
    24、白世彪、闾国年、盛业华:《GIS技术在三峡库区滑坡灾害研究中的应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第3期。
    25、艾训儒等:《三峡库区东段自然灾害史与库区生态治理对策分析》,《湖南林业科技》,2005年第3期。
    26、陈剑:《三峡库区滑坡的时空分布、成因及其预报模式》,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博士论文。
    27、郝平:《近代太原县的灾害与基层社会——以<退想斋日记>为中心》,载于李文海、夏明方主编:《天有凶年:清代灾荒与中国社会》,三联书店,2007年1月,第67页。
    28、尹玲玲:《明代三峡新滩地区地质滑坡对交通和社会的影响》,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8年第4期,第91100页。
    29、尹玲玲:《试论宋代三峡新滩地区的滑坡灾害及其影响》, 《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2008年第4期,第2535页。
    30、尹玲玲:《明清时期三峡地区环境变动下的驿传变迁与改革——关于三峡新滩地区的滑坡地质灾害之影响的个案考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31、李鄂荣: 《长江三峡地区的历史地质灾害问题》,载于中国地质学会地质学史委员会: 《地质学史论丛》,地质出版社,第7990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