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政治安全:网络时代的挑战与对策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政治安全关系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因而备受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在政治领域的应用,对政治和政治安全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和冲击。当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期,面临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和诸多影响政治安全的因素,维护政治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网络的迅猛发展,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难得机遇的同时,也对国家政治安全带来严峻挑战。因而,系统研究政治安全的理论问题,全面认识网络与政治安全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网络政治安全治理的对策建议,有效应对网络对中国政治安全的挑战,是当代中国政治建设过程中一个不容回避的迫切问题。
     运用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探讨政治安全的涵义、特点、本质、保障、影响因素等问题,论述政治安全的具体内容、网络与政治安全的关系,从学理上分析网络发展和应用对政治安全的影响,揭示网络政治安全的本质和规律,从战略上进行相应的理论创新和建构,提出网络时代从根本上解决政治安全的思路和举措,目的在于拓展政治学研究的视野,促进有关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立足于网络时代中国政治安全面临的现实问题,以维护中国的政治安全为目标,通过分析中国网络政治安全治理的得失,旨在为执政党和政府部门正确应对网络对政治安全的挑战,推动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发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和对策。
     政治安全是一个国家或政权拥有消除危害自身安全的能力,处在安全不受威胁的状态,并且能够感受到安全的存在。政治安全包括国家主权和领土安全、政权安全、政治制度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政治稳定等内容,具有阶级性、历史性、动态性、相关性等属性。政治安全是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的内在统一,是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主动适应能力。保障和支撑政治安全主要有强制力、利益、道义三个因素。对于当代中国而言,影响国家政治安全的主要是间接因素、内部因素、非传统安全因素和非对抗性矛盾。
     网络作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传播工具,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全球性、开放性、即时性、虚拟性、交互性等特点。网络的政治功能突出表现为政治赋权、政治动员、政治参与、政治监督、政治斗争功能。网络对政治安全的冲击,主要体现在削弱国家主权安全、危害国家政权安全、威胁意识形态安全、破坏国家政治稳定、影响国家信息安全等。
     网络对中国政治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首先,网络有利于维护和实现政治安全。网络推动了中国政治发展,激发中国公民政治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弥补体制内参与渠道的不足,推进中国政治社会化进程;网络促进了中国政治稳定,开辟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平台和场所,提供宣泄政治压力的渠道,拓展政治监督的途径;网络改善了中国政治治理,拓宽执政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的渠道,为转变执政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创造条件。当然,网络对中国政治安全也存在挑战。国际层面,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和颠覆,境外情报机构和黑客利用网络进行窃密和破坏活动,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和邪教组织等利用网络策划分裂阴谋;国内层面,网络传播、网络舆论、网络谣言、网络政治参与、网络结社、信息鸿沟等对政治安全形成一定的冲击。
     维护网络时代中国的政治安全,应当深入认识网络政治问题,重视网络对政治安全的影响,摆脱“网络恐惧”;坚持趋利与避害相结合、疏与堵相结合、学习国外与立足国内结合、网上工作与网下工作相结合原则。认真做好网上和与网络有关的工作,提高网络政治安全治理水平。思想舆论层面,树立“网络边疆”意识,构建与信息时代相适应的新型政治安全观,加快制定中国互联网战略步伐;提高网络舆论的管理和引导水平以及领导干部网络媒介素养,增强网上舆论引导能力;加强网络道德教育和网络伦理建设,制定网络伦理规范,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发挥网络媒体的自律作用。制度管理层面,完善网络政治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充分运用立法技术,及时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工作;加快网络信息化建设,在信息技术上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提高利用技术手段维护国家政治安全的能力,加快培养复合型高素质网络人才;开展网络政治安全国际合作,参与制定“国际互联网公约”,推动国际信息新秩序的建立,建立国际信息领域反恐机制。网络政治层面,发展有序网络政治参与,利用互联网推动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机制的健全和完善;加强电子政务建设,优化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建立健全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度。除此而外,更重要的是要消除产生危害政治安全问题的内在根源,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革政府绩效考评方式;确保公平正义,加大反对腐败力度;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促进社会主义公民社会建设。
Political safety is a problem related closely to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acountry, therefore it attracts much attention of any country. The development ofInternet and its application in the political field, have an important effect on politicsand political safety of a country. Today China, who is in a transition period, faces acomplicated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 Since there are many factors thataffect the political safety of China, it is a very difficult task to defend political safety.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in China has brought good chances for the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democracy; meanwhile it has presented severe challenge fornational political safety. Therefore, it has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that cannot beevaded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democracy of China to analyze thoroughlythe theory of political safety, to identify the political functions of the Internet and itsrelationship with political safety, to further provide suggestions on improving thegovernance of Internet political safety of China so as to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 toChinese political safety laid forth by Internet effectively.
     Applying the theory and approaches of politics, this thesis discusses thedefinition, characteristics, nature, guarante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olitical safetyand the detailed contents of political safety, and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network and political safety. Furthermore, so as to expand the field of political studyand stimulate the richness and development of relative theory, theoretically,the textprobes into the effect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networks on politicalsafety, and discloses the nature and law of network political safety;strategically, thetext emphasizes the 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 of theory, and offers the suggestionson solving the political problem.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Chinese political safety,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the political safety of China, our thesis analyzes the gain and loss in the governing ofpolitical safety at home and the lessons on dealing with network political problemsabroad. By doing so, we hope that we can offer our governments some new thoughtsand countermeasures on network political safety to drive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socialist democrac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s.
     Political safety is defined as the condition or state of being safe for a country orregime, meaning it has the ability to eliminate the harm to its safety, is in a sate free ofthreat, and feels safely. Political safety includes sovereign and territory safety, regimesafety, political system safety, ideology safety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safety. Politicalsafety has the following nature: class, historic, dynamic, relative and complex. Fromthe viewpoint of modern politics, political safety is the integration of politicaldevelopment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The three factors that safeguard and affectpolitical safety can be categorized as compelling force, interest and morality.Nowadays, factors that affect China political safety are mainly indirect factors,internal factors, non-conventional factors and non-antagonistic contradictions.
     As a modern information-communication vehicle, a network is characterized asglobality, openness, instantaneity, vitality and interaction. The major politicalfunctions of networks are highlighted in political empowerment, political mobilization,political participation and political struggles. The impact of Internet on political safetyis expressed in weakening the sovereignty of a country, endangering the safety ofregime, threatening the safety of ideology, harming the stability of national politics,hurting the safety of information and challenging the military safety of a country, andso on.
     A network is a good way to improve the willingness and initiative of the people’s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o cover the shortage of the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system; towiden the channels for our government to understand the public opinion; to provide achannel for the social vulnerable groups to express their interests; to offer a place forpeople to drain off political stress; to construct a new way of political monitoring; andto adv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zed politics of China, perfect the party’s rulingways,build a service-oriented government and protect and realize political safety。Ofcourse, network is also a challenge to China political safety. Western hostile forcesmake use of Internet to infiltrate the western ideology into China and enforcesubversive activities;overseas intelligence agencies and hackers take the advantage ofInternet to engage in stealing confidential files and destructive activities;Hostileforce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cults undertake infiltrate, subversive and splittist activities on the net. What’s more, such factors as network communication, networkopinion, network scandals, over-participation and irrational participation, informationgap and network association do have some effects on political safety.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see the network political safety problem, to pay moreattention to the effect of network on political safety, so that we can defend thepolitical stability of China and get rid of network fear. A good way to safeguard thepolitical safety is to insist on the following principles:(1)seeking advantage andavoiding disadvantage principle;(2) Combination of guiding and blocking principle;(3) combin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principle. Ways to deal with on-line andoff-line political safety problems include: to enhance the network security awareness,to build up network frontier awareness, to construct new political security conceptwhich fits well with the Internet era, to establish the Internet strategies of China; toimprove the management and guide of network opinion, to better the media literacy ofour leaders, to strengthen the steering ability of network opinion; to reinforce thenetwork moral education and ethics, to set up network ethics norms and standards, tointensify network culture, and to make network media’s self-regulation play a majorrole. There are following tasks to be fulfilled: to perfect the laws and regulationsgoverning the network political safety, to make full use of the legislative techniques,and start timely the setting,amending and repealing of the laws; to quicken theconstruction of network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narrow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gap between China and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developrelated network technology, to improve the ability to maintain political safety, toaccelerate the training of quality talents; to carry out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ofnetwork political safety, to participate in the drafting of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 onthe Internet, to push forward the building of new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order, toinstall the anti-terrorism system of international information. Some other effectivesteps we can take is to develop orderly network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to propel theperfecting of the system of democratic election, and democratic decision–making,democratic management, democratic monitoring via Internet; to apply to thedevelopment of network democracy, to push forward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ruling ways, to learn about the people and cluster their wisdom through Internet, to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to accept the networkmonitoring conscientiously, to look at the network public opinion in the right way,and to realize scientific decision by network. Furthermore, it is more important to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and eliminate the roots of the harming to political safety.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1) accelerate transformation of the mode of economicdevelopment, to establish correct achievement view in leading cadres;(2) to ensurefairness and justice, to increase anticorruption effort;(3) to expand the orderlypolitical participation of the civil, and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itizensociety.
引文
①这方面的成果有:刘雪莲、徐立恒:《全球化时代的新地缘政治安全观》,《东北亚论坛》2011年第2期;朱红勤、石磊:《东盟安全合作框架对中国地缘政治安全的影响》,《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黄凤志、吕平:《中国东北亚地缘政治安全探析》,《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6期;李旭东:《冷战后的日澳政治安全关系》,《日本学论坛》2007年第3期,等。
    ②这方面成果有:刘跃进主编:《国家安全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唐文彰、姜红明著:《当代中国国家安全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以网络与政治安全研究为例,这方面的成果有:胡键、文军著:《网络与国家安全》,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黄日涵:《网络间谍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李鸿渊:《论网络主权与新的国家安全观》,《行政与法》2008年第8期;唐克超:《网络舆论对国家安全影响问题探析》,《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6期;陈钟:《论网络恐怖主义对国家安全的危害及其对策》,《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胡键:《网络时代的国家安全》,《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9期;赵程鹏:《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学习月刊》2006年第24期;孙茂新:《试论网络作用国家安全的维度、范式与效应》,《延边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曹华平、刘峰:《警惕利用网络信息危害国家安全》,《信息网络安全》2007年第11期;况守忠、孟亮:《网络文化传播中“国家安全理念”的缺失与重塑》,《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吴满意、黄小芳:《论网络时代的国家安全观》,《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4期;张新华:《网络悖论与国家安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6期;胡键:《网络恐怖与国家安全》,《学术论坛》2003年第1期;周小霞:《浅析网络时代的国家安全》,《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韩秉成:《网络发展背景下国家安全屏障的构建》,《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黄永垠:《互联网与国家安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第2期;李永刚、张硕:《互联网与国家安全》,《社会科学》1999年第9期;马杰:《全球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10期等。
    ①刘跃进主编:《国家安全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第110页。
    ②马振超:《当前维护国家政治安全问题的思考》,《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③冯来兴著:《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政治安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7-63页。
    ①王伟:《网络社会中我国的政治安全问题探讨》,《企业研究》2010年第16期。
    ②胡小安、李丽:《网络民意促进我国公共治理模式的变革》,《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③韩秉成:《构筑网络发展背景下的国家安全屏障》,《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④徐文锦、黄毅峰:《互联网:政治稳定的“双刃剑”》,《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3期。
    ⑤胡小安、李丽:《网络民意促进我国公共治理模式的变革》,《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⑥林喜庆、陆俊:《论网络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威胁与对策》,《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
    4期。
    ⑦刘文:《论信息时代的我国政治安全战略》,《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①林喜庆、陆俊:《论网络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威胁与对策》,《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
    ②谭隽华:《浅议网络时代的政治安全》,《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6期。
    ③刘文:《论信息时代的我国政治安全战略》,《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④林喜庆、陆俊:《论网络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威胁与对策》,《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
    4期。
    ⑤刘文:《论信息时代的我国政治安全战略》,《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⑥安云初:《刍论网络政治参与对执政安全的负面影响》,《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①化建琼:《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及规范》,《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6期
    ②徐文锦、黄毅峰:《互联网:政治稳定的“双刃剑”》,《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3期。
    ③张鸷远:《论当前网络政治参与对社会稳定的负向影响》,《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徐文锦、
    ④韩秉成:《构筑网络发展背景下的国家安全屏障》,《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⑤刘文:《论信息时代的我国政治安全战略》,《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⑥周国平:《网络发展对我国政治安全机制的冲击及对策》,《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5期。
    ⑦刘文:《网络化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安全的挑战及对策》,《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2期。
    ①周国平:《网络发展对我国政治安全机制的冲击及对策》,《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5期。
    ②化建琼:《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无序性及规范》,《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6期。
    ③刘文:《论信息时代的我国政治安全战略》,《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④周国平:《网络发展对我国政治安全机制的冲击及对策》,《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5期。
    ⑤刘文:《论信息时代的我国政治安全战略》,《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⑥韩秉成:《构筑网络发展背景下的国家安全屏障》,《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⑦田作高:《国外网络政治研究现状》,《学术季刊》2002年第1期。
    ①[美]马克斯劳卡:《大冲突——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黄锫坚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52页。
    ②[美]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胡泳等译,海南出版社1996年版,第269-270页。
    ③[美]沃尔特赖斯顿:《字节和外交》,《外交事务》1997年第9期。
    ④[美]A.托夫勒:《权力的转移》,吴迎春等译,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第271页。
    ⑤转引自李永刚、张硕:《互联网与国家安全》,《社会科学》1999年第9期。
    ⑥转引自李莹、郑曙村、冯国建:《网络政治参与对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理论学习》2012年第2期。
    ①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刘文汇:《论国家安全观的衍变》,《求是》2002年第3期;马振超:《国家安全观念的内涵分析》,《公安大学学报》2000年第6期;刘清伟:《“全球化——多极化”下国家安全的新变量及对策分析》,《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期;马维野:《国家安全·国家利益·新国家安全观》,《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1年第6期;赵楚:《21世纪中国安全战略和八大安全威胁》,《国际展位》2001年第3期。
    ①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吴家庆:《冷战后时代国家安全观的新变化及其对策》,《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1期;梁艳菊、宋晓梅:《论政治安全与政治稳定、政治发展的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年第6期;倪健民主编:《国家安全:中国的安全空间与21世纪的国略选择》,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版。
    ②阎学通著:《中国崛起——国际环境评估》,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1版,第193页。
    ①姜海南:《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政治安全与中国政治安全维护》,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14-15页。
    ①刘跃进主编:《国家安全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0页。
    ②同上。
    ③[英]巴瑞·布赞等著:《新安全论》,朱宁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1-192。
    ④马振超:《当前维护国家政治安全问题的思考》,《新华文摘》2009年第14期。
    ①刘志彪、高波:《论中国政治稳定与长期经济增长》,《南京社会科学》1998年第7期。
    ①刘跃进主编:《国家安全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5-96页。
    ②王铁崖主编:《国际法》,法律出版社1993年版,第229页。
    ③刘跃进主编:《国家安全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68-70页。
    ④谭隽华:《浅议网络时代的政治安全》,《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第6期。
    ⑤张祥:《改革开放环境下党的执政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改革纵横》2011年1月刊。
    ①杨宁:《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政治安全及其维护》,《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②刘跃进主编:《国家安全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11页。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33页。
    ①吴琦等著:《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6页。
    ②刘祎:《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安全的灵魂》,《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
    ③冯来兴著:《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政治安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5-56页。
    ④金坤城:《加强意识形态管理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前沿》2010年第15期。
    ⑤杨正喜:《论新时期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构建》,《政治学研究》2006年第2期。
    ⑥邓伟志主编:《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4页。
    ①邓伟志主编:《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25页。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68-174页。
    ①李伟:《中国政治安全环境分析及安全体制创建》,《理论月刊》2004年第6期。
    ②尹淑艳:《后冷战时代的中国政治安全》,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20页。
    ①尹淑艳:《后冷战时代的中国政治安全》,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第20页
    ②冯来兴著:《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政治安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55-56页。
    ③张树华:《思想瓦解——苏共失败的重要原因》,《俄罗斯东中亚欧研究》2005年第4期。
    ④赵强:《从舆论安全视角看苏联演变》,《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1期。
    ①《苏联剧变和解体的根本原因是内部出了问题——苏共亡党、苏联解体20年后的思考》,《红旗文稿》2011年第11期。
    ①徐华炳:《当代中国国家安全新要求:关注非传统安全》,《河西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②同上。
    ③易杰雄:《必须区分“对抗”与“对抗性矛盾”》,《山东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
    ④王纪新、沈斌华:《谈社会非对抗性矛盾》,《内蒙古社会科学》1980年第4期。
    ⑤《胡锦涛就正确处理非对抗性矛盾问题提四点要求》,2010年9月30日《人民日报》。
    ①黄苇町著:《苏共亡党十年祭》,江西高校出版社2002年版,第4页。
    ②梁艳菊、宋晓梅:《论政治安全与政治稳定、政治发展的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年第
    6期。
    ①汪永祥等:《马克思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33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82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3页。
    ①《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46页。
    ①燕继荣:《政治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99页。
    ②许耀桐:《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③《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4页。
    ④刘学军:《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问题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⑤[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
    ⑥文晓明、王立新:《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理论学刊》2008年第12期。
    ⑦洋龙:《试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几个理论问题》,《政治与法律》1995年第1期。
    ①严俊:《势不可挡的“网络政治”——谈信息传播的历史变迁》,《中国国情国力》2003年第1期。
    ②张雷、刘曙光:《论网络政治动员》,《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①陈卫星:《麦克卢汉的传播思想》,《新闻与传播研究》1997年第4期。
    ②张雷、刘曙光:《论网络政治动员》,《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③严俊:《势不可挡的“网络政治”——谈信息传播的历史变迁》,《中国国情国力》2003年第1期。
    ④也学者将围绕手机和移动通信为主的移动互联网独立划分出来,称为“第五媒体”。
    ⑤网络时代开启于上世纪70年代,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个人电脑和网络在家庭普及以后,人类进入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时代。
    ⑥“网络时代”的提法,凸现的是计算机网络在人类社会的生产、社会交往和人们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即社会生活、生产、交往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载体和平台,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与正在持续不断的社会关系的变化。——张衔前:《网络时代执政党意识形态危机及对策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2-3页。
    ⑦同上,第2页。
    ①张衍前:《执政党掌握网络媒体话语主导权刍议》,《理论学刊》2005年第10期。
    ②[美]爱德华·赫尔曼:《全球媒体——全球资本主义的新传教士》,甄春亮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47页。
    ③李颂华:《迎接网络传媒挑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①张来民:《新的舆论机制正在形成》,2012年2月27日《学习时报》。
    ②余永跃、张春云:《网络媒体在维护政治稳定中的作用》,《消费导刊》2008年第9期。
    ③《北京大学教授谢新洲谈温家宝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2009年2月28日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54155/57487/8885448.html
    ④周武军:《大众传媒的政治功能》,《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第10期。
    ①王柏松:《网络政治学初探》,《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6期。
    ②肖永亮:《微博改变生活》,2011年10月15日宣讲家网站,http://www.xj71.com/2011/1015/638360.shtml
    ③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1年7月19日CNNIC网站,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107/t20110719_22132.html
    ④祝华新:《人民日报因“微博女王”有危机感受众少近7倍》,2012年4月26日《中国青年报》。
    ①《维基解密或引"全球外交9.11"牵涉曼德拉等领袖》,2010年11月29日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j/2010/11-29/2686009.shtml
    ②《拜登称阿桑奇为高科恐怖分子研究合法拘捕途径》,2010年12月20日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j/2010/12-20/2734000.shtml
    ③《美国部分政客呼吁处死阿桑奇》,2010年12月14日《重庆晚报》。
    ④杨建中:《政治动员: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1期。
    ⑤转自百度百科《保罗·约瑟夫·戈培尔》,http://baike.baidu.com/view/66386.htm
    ⑥周宇豪:《权利与博弈——信息时代的国际政治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350页。
    ①张雷、刘曙光:《论网络政治动员》,《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
    ②娄成武、刘力锐:《网络政治动员:一种非对称态势》,《政治学研究》2010年2期。
    ③刘亚伟、吕芳:《奥巴马:他将改变美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第151页。
    ④张鸷远、王晓江:《“网络总统”奥巴马的网络政治攻略》,《当代世界》2011年第6期。
    ①《微博成国际外交平台60多个国家的领导人开通》,2010年12月19日中国广播网,http://china.cnr.cn/gdgg/201012/t20101219_507477695.html
    ②杨光斌:《政治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54页。
    ③王彬彬:《网络政治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①青木等:《美国务卿希拉里就开放互联网发表演讲点名指责中国》,2011年2月18日《环球时报》。
    ②李来房:《社交网站在埃及扮演重要政治角色》,2011年8月16日光明网,http://world.gmw.cn/2011-08/16/content_2464719.htm
    ③青木等:《美国务卿希拉里就开放互联网发表演讲点名指责中国》,2011年2月18日《环球时报》。
    ①南海鸥:《正视网络监督》,《信息化建设》2011年第12期。
    ②邬思源:《网络监督的作用与功能》,《廉政文化研究》2011年第4期。
    ③任雪丽:《试论网络舆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长沙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④孙健、徐祖迎:《网络舆论监督及其规范》,《中国行政管理》2011年第12期。
    ⑤任雪丽:《试论网络舆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长沙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⑥侯居茌、魏建丽:《网络监督: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政府理性选择》,《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年第
    22期。
    ①胡键、文军:《网络与国家安全》,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9-40页。
    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09年美国的人权纪录》,2009年3月12日。
    ③吴定平:《撕下美国“互联网自由”的虚伪面具》,2011年4月12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11-04/12/c_121295561.html
    ①《克林顿就公布<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发表讲话》,2011年5月17日美国国务院网站,http://iipdigital.usembassy.gov/st/chinese/texttrans/2011/05/20110517164629x0.1508862.html#axzz1uTspCX2E
    ②杨明勇《:美国的双重互联网标准》,2011年4月11日人民网,http://opinion.people.com.cn/GB/14360841.html
    ③转引自肖显:《网络战:没有硝烟的攻防》,2007年5月27《广州日报》。
    ④韩秉成:《网络发展背景下国家安全屏障的构建》,《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⑤《美国空军组建网络战司令部5月形成战力》,2007年3月30日环球星岛网,http://www.stnn.cc/glb_military/200705/t20070501_526168.html
    ⑥唐克超:《网络时代的国家安全利益分析》,《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6期。
    ①张强:《“互联网自由”——美国霸权主义的借口》,2011年4月1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1-04/01/c_121256926.htm
    ②网络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冲击,既有直接作用于政治安全的组成部分,如削弱国家主权、危害意识形态安全等;也有作用于国家安全的其他组成部分,如影响国家信息安全、军事安全等,通过国家安全各组分部门的相互作用,从而间接影响国家政治安全。
    ①马振超:《网络对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②《媒体称微博成动车事故最早信息源改变传播方式》,2011年7月25日《中国青年报》。
    ①苏舟:《茉莉不再芬芳》,2011年1月18日《国际金融报》。
    ②东鸟:《网络战争:网络改变世界简史》,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第48页。
    ③刘文:《网络化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安全的挑战及对策》,《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2期。
    ①《中国内地74%受访者主要通过网络获取新闻资讯》,2011年11月22日中国广播网,http://finance.cnr.cn/txcj/201111/t20111122_508813552.shtml
    ②韩秉成:《网络发展背景下国家安全屏障的构建》,《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③《伊朗将用“全国互联网”取代国际互联网》,2011年5月30日《华尔街日报中文版》。
    ①[美]塞缪尔·P.亨廷顿:《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第6页。
    ②[美]比尔·盖茨:《未来之路》,辜正坤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23页。
    ③马振超:《网络对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①高原:《网络报告:美国是黑客大本营中国是最大受害国》,2007年3月22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7-03/22/content_5880178.htm
    ②任海军:《多重机制维护下的美国网络安全》,2011年4月19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4/19/c_121322280.htm
    ①张明明、马小军主编:《当代国际政治概论》,当代世界出版社2000年版,第114页。
    ①《外媒:中国军费跃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2011年3月6凤凰网,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2011lianghui/haiwai/detail_2011_03/06/4996768_0.shtml
    ②《社科院报告称中国军事总实力仅次于美国》,2009年12月24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09-12/24/content_12698522.htm
    ③郭纪:《西方正在经历深刻的制度危机》,《求是》2011年第17期。
    ①李际均:《全球化时代“和平崛起”下的中国国家安全》,2004年3月27日《瞭望新闻周刊》。
    ②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求是》2012年第1期。
    ③《越南转向西方买武器应对南海争端》,2012年2月13日参考消息网,http://mil.cankaoxiaoxi.com/2012/0213/12856.shtml
    ①《中国周边安全环境观察》,2010年6月13日人民网,http://www.022net.com/2010/6-13/483751232778932.html
    ①《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真相》,2008年3月22日新华网。
    ②《乌鲁木齐发生打砸抢烧严重暴力犯罪事件》,2009年7月6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9-07/06/content_11659258.htm
    ③韩玉贵,安秀伟:《当前中国国家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理论学刊》2009年第12期。
    ①洋龙:《反对腐败的政治学思考》,《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2期。
    ②贺国强:《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七次全体会议上的工作报告》,2012年2月20日《经济日报》。
    ③《全球清廉度排行榜公布中国排名第78上升一位》,2010年10月27日新华网。
    ④洋龙:《反对腐败的政治学思考》,《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2期。
    ⑤[美]大卫·科兹、弗雷德·威尔著:《来自上层的革命》,曹荣湘、孟鸣岐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中文版序言第3页。
    ①王正泉:《官僚特权阶层:苏联解体的致命根源》,2007年第1期。
    ②据媒体报道,中国自1992年至2007年6月底,已有16000多名各级领导干部携款外逃,其中省部级(包括副省部级)87人,正地厅级320人,副地厅级1920人,处级8250人,副处级11340人。这些腐败分子侵吞、携带出境资金高达一万亿元以上。
    ③陈永杰:《伦敦骚乱根本原因:贫富差距扩大,穷孩子失去盼头》,2011年8月10日《21世纪经济报道》。
    ④孟庆伟:《研究显示城镇居民收入差已扩大至8.9倍》,2011年12月5日《法制晚报》。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11页。
    ②洋龙:《平等与公平、正义、公正之比较》,《文史哲》2004年第4期。
    ①戴志勇:《破除阶层世袭制底层才有真希望》,2010年6月30日《南方周末》。
    ②同上。
    ③杜安娜:《“阶层固化”挑战中国美好生活需要拼爸爸》,2012年11月3日《广州日报》。
    ④易民:《幼儿园阶层化是个危险信号》,2011年2月1日《江南时报》。
    ⑤房宁:《影响当代中国的三大社会思潮》,2008年12月9日《复旦政治学评论》。
    ①王骏勇:《江苏化工厂爆炸传言致万人出逃事件4人被拘》,2011年2月13日腾讯网,http://news.qq.com/a/20110213/000545.htm
    ①《专家称江苏响水化工厂爆炸谣言反映信任缺失》,2011年2月14日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sh/2011/02-14/2840680.shtml
    ②王亚欣:《如何提升政府公信力》,2011年3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③《陈良宇强调:反腐倡廉一刻也不可放松》,2006年8月16日《解放日报》。
    ④《张文康宣布:在中国生活旅游是安全的》,2003年4月4日《人民日报》。
    ⑤《陕西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华南虎照片事件”调查处理情况》,2008年6月29日陕西
    省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shaanxi.gov.cn/0/1/9/39/53015.htm
    ①刘普:《皖北粮食生产问题调研》,《粮食问题研究》2011年第3期。
    ②刘声、陈凤莉:《新农村拆村并居后患无穷》,2011年3月11日《中国青年报》。
    ③环境污染方面:目前中国80%的河流湖泊断流枯竭,主要水系的2/5已成为劣质的五类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世界第一,已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发展指标2006》列举的世界空气污染最严重的20个城市中,中国占了13个。资源消耗方面:2005年中国消耗了世界47.7%水泥(10.5亿吨)、39.6%原煤(21.4亿吨)、31.8%粗钢(3.5亿吨)、24.4%氧化铝(1561万吨)。2006年中国消耗了世界
    50%的水泥、38%的铝、35%的煤、35%的钢、33%的玻璃、30%的化肥。资源破坏方面:土地大量流失,1/3的国土被酸雨污染,2/3的草原沙化,近乎100%的土壤板结;矿产资源掠夺性开采,中国每增加1元的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是世界平均的4倍,日本的6倍;水资源浪费方面,中国生产一吨钢耗水是国际先进水平的10-40倍,开采一吨原油耗水是国际的6-26倍,生产一吨纸耗水是国际的3-10倍。由于地下水严重透支,半数以上城市缺水,50个城市已进入危机状态。中国有3亿多农村人口喝不到安全水,
    4亿多城市居民呼吸着严重污染的空气。癌症村正接连在经济活跃地带出现。——转引自王铁群:《经济“奇迹”的背后》,2011年6月22日中国选举与治理网。
    ④《潘岳:建立环保大协调机制》,《中华英才》2008年第11期。
    ①尚虎平:《我国地方政府绩效评估悖论:高绩效下的政治安全隐患》,《管理世界》2008年第4期。
    ②李常生:《中国应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石油政工研究》2004年第3期
    ③吴克明:《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1期。
    ④《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年1月16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网站,http://www.cnnic.net.cn/dtygg/dtgg/201201/t20120116_23667.html
    ①郑晓钧:《加快虚拟网络立法,促进社会管理创新》,《红旗文稿》2011年第16期。
    ②熊光清:《网络政治的兴起对中国政治发展的促进作用》,《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
    3期。
    ③王晶:《网络时代新闻的取舍难题》,《新闻传播》2011年第4期。
    ①邹鲁清:《互联网时代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湖湘论坛》2008年第6期。
    ②沈宝祥等:《学者解读中国互联网政治民意直达高层直通车》,2007年6月18日《北京日报》。
    ①熊光清:《网络政治的兴起对中国政治发展的促进作用》,《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
    3期。
    ①《学者解读中国互联网政治:民意直达高层直通车》,2007年6月18日《北京日报》。
    ②赵春丽:《网络政治参与:协商民主的新形式》,《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4期。
    ③赵建华:《社科院蓝皮书:中国网络舆论最关注官员执政与民生》,2011年7月12日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7-12/3176864.shtml
    ①王存奎、张宏:《新时期网络传播媒介的发展与国家政治安全》,《大连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②夏丽萍:《面对网络民意政府官员执政能力之我见》,《当代经济》2010年第4期。
    ③文峰:《网络反腐书记杨平:我不是做秀》,2008年7月29日《法制周报》。
    ④潘祥辉:《去科层化:互联网在中国政治传播中的功能再考察》,《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⑤转引自《网络问政出执政新风》,《领导文萃》2010年第9期。
    ①王存奎、张宏:《新时期网络传播媒介的发展与国家政治安全》,《大连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互联网状况》,2010年6月8日。
    ③祝华新:《网络时代官民关系七大特点》,2010年11月5日《中国青年报》。
    ④《北京大学教授谢新洲谈温家宝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2009年2月28日人民网,http://www.people.com.cn/GB/32306/54155/57487/8885448.html
    ⑤孟威著:《网络互动——意义诠释与规则探讨》,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第27页。
    ⑥邹鲁清:《“网络问政”与党的执政方式创新》,《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①杨静如:《试析网络政治参与对改变政治生态的影响》,《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期。
    ②秦章:《关于“互联网政治”的一些资料》,《政治学(人大复印资料)》2001年第2期。
    ③余丽:《美国互联网战略对我国的严峻挑战及其对策》,《红旗文稿》2012年第9期。
    ④唐克超:《网络时代的国家安全利益分析》,《现代国际关系》2008年第6期。
    ①余丽:《美国互联网战略对我国的严峻挑战及其对策》,《红旗文稿》2012年第9期。
    ②同上。
    ③《洪博培:应该联合中国国内的支持者扳倒中国》,2011年11月20日《环球时报》。
    ④程刚:《网络间谍密集攻击我方电脑日益威胁中国安全》,2007年10月29日《环球时报》。
    ⑤《外媒称中国加大打击黑客力度》,2011年8月31日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2011-08-31/134023082102.shtml
    ⑥程刚:《网络间谍密集攻击我方电脑日益威胁中国安全》,2007年10月29日《环球时报》。
    ①方汉奇:《法轮功与互联网》,《新闻与传播研究》2002年第1期。
    ②李颂华:《迎接网络传媒挑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③柯缇祖:《网络舆论:民意的“自由市场”》,2011年9月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①《习水案邓玉娇案开创全民法官时代》,2009年5月23日《中国青年报》。
    ②《全国多地现抢购食盐潮中盐称将确保市场供应》2011年3月17日腾讯网,http://news.qq.com/a/20110317/000849.htm?pgv_ref=aio
    ③《一批传播谣言互联网站被依法查处》,2012年3月30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2-03/30/c_122911337.htm
    ④周宁等:《代表委员呼吁尽快立法治理“网络水军”》,2011年3月3日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3/03/c_121144388.htm
    ①黄日涵、丛培影:《浅析网络民族主义与中国国家安全》,《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②李文钰、王经北:《互联网对政治参与的双面影响》,《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年第3期。
    ③谢俊贵:《信息的富有与贫乏——当代中国信息分化问题研究》,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95页
    ④娄成武、刘力锐:《网络政治动员:一种非对称态势》,《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2期。
    ①王存奎:《网络结社组党与国家政治安全》,《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②同上。
    ③刘栋、黄峥:《“网络结社”呈扩散之势八成未成年人犯罪受影响》,2010年4月13日《文汇报》。
    ④江泽民:《运用法律手段保障和促进信息网络发展》,2001年7月12日《人民日报》。
    ⑤《胡锦涛: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2007年1月24日新华网,http://news.sohu.com/20070124/n247817216.shtml
    ⑥金秀光、卓旭英:《完善网络政治参与提升民主执政能力》,《丽水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①《第三届中英互联网圆桌会议在伦敦举行王晨强调大力推进互联网发展》,2010年11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网站,http://www.scio.gov.cn/zxbd/wz/201011/t810848.htm
    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互联网状况》,2010年6月8日。
    ③同上。
    ①《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就办公室设立及其职责答问》,2011年5月5日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gov.cn/jrzg/2011-05/05/content_1858131.htm
    ②赵光霞:《公安部网络安全保卫局副巡视员邓宏敏致辞》,2010年10月27日人民网,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205356/205357/13059958.html
    ③卢国强:《北京警方“春风行动”清理网上违法信息20万条》,2012年4月1日新华网,
    http://news.xinhuanet.com/2012-04/01/c_111729156.htm
    ④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互联网状况》,2010年6月8日。
    ⑤同上。
    ①同上。
    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互联网状况》,2010年6月8日。
    ③吴冰等:《广东首批15个省直单位设立“网络发言人”》,2009年9月24日《人民日报》。
    ④娴婷:《常州9月开通网络发言人网站网民问政3小时回复》,2010年8月31日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0/08-31/2502864.shtml
    ①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2008年6月21日《人民日报》。
    ②2010年7月27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办公厅和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回复人民网网友留言的暂行规定》。2010年8月,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做好重要网站网民留言办理工作的意见》。2010年8月,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制定《关于人民网网民致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留言处理暂行办法》等。——梁士斌:《47位省委书记、省长公开回应网友留言网络问政助推政府依法行政》,2011年2月24日《法制日报》。
    ③《网络发言人出山,网络评论员退隐?》,2009年10月25日《南方周末》。
    ④梁坤、郭兴华:《微博时代法治的新面相》,《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3期。
    ⑤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互联网状况》,2010年6月8日。
    ①梁坤、郭兴华:《微博时代法治的新面相》,《探索与争鸣》2012年第3期。
    ②《执政者探索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政府微博日渐勃兴》,2011年4月18日中国新闻网。
    ③吴丹红:《应有更多政府部门与人民“微博互动”》,2010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
    ④《政务微博:不要赶时髦关键要办事》,2011年12月11日《光明日报》。
    ⑤《复旦大学发布<中国政务微博研究报告>》,《青年记者》2011年第13期。
    ⑥覃爱玲:《“微博”书记张春贤在两会》,2011年3月10日《南方周末》。
    ⑦周杰民:《“官员开博”玩的不是“秀”》,2009年10月10日新华网江西频道。
    ⑧《温家宝:支持互联网发展和广泛应用》,新华网2008年2月13日,http://news.sohu.com/20080213/n255143402.shtml
    ①《CNNIC简介》,见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网站,http://www.cnnic.net.cn/gywm/cnnicjj/201008/t20100810_11910.html
    ②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互联网状况》,2010年6月8日。
    ③《减少不良影响中国出台网络行为道德规范》,2001年11月22日新华网。
    ④张曦:《互联网“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活动全面启动》,2008年6月25日中国经济网,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0806/25/t20080625_15957468.shtml
    ⑤北京网络媒体协会:《“抵制谣言文明微博”》,2011年8月22日新浪网,http://news.sina.com.cn/c/2011-08-22/095423029928.shtml
    ①褚朝新等:《调查称县官最怕网络监督高官无惧因仕途影响小》,2010年11月12日《新京报》。
    ②宋建钢等:《努力提高领导干部有效应对媒体的能力》,《宁夏党校学报》2010年第4期。
    ③夏丽萍:《面对网络民意政府官员执政能力之我见》,《当代经济》2010年第4期。
    ④2006年8月15日,重庆市彭水县公务员秦中飞写了一条名为《沁园春·彭水》的短信,因内容针砭时
    弊而获罪被押,40余人牵连其中,这起轰动一时的“彭水诗案”,被调查认定为一起政法部门不依法办
    案、党政领导非法干预司法的案件。——《重庆彭水诗案》,2007年9月24日《南方都市报》
    ⑤王帅系河南灵宝市大王镇南阳村人,在上海工作,他于2009年2月在网上发表了《河南灵宝老农的抗旱绝招》的帖子,揭露地方政府违法行为。3月6日,灵宝市警方赶到上海,以诽谤罪将正在工作的王帅抓捕。——《中共灵宝市委回应“王帅发帖事件”称执法错误》,2009年4月17日《中国青年报》
    ⑥大学毕业生王鹏多次给国家公务员局、监察部和银川团市委的相关领导写信,并在网上发帖,举报其大
    学同学马晶晶在2007年的公务员考试中作弊,由于马晶晶父母领导干部的特殊身份,使得马在当年公务
    员考试中名列笔试、面试成绩第一。2010年11月,吴忠市警方赶到兰州,将在甘肃省图书馆工作的图
    书馆助理馆员王鹏刑拘,理由是“涉嫌诽谤罪”。——《宁夏跨省追捕王鹏案》,见搜狐新闻,http:
    //news.sohu.com/s2010/kuashengzhuibu/
    ①林志智:《互联网立法:无规矩不成方圆》,《中国电信业》2009年第11期。
    ②“绿坝-花季护航”,是一款保护未成年人健康上网的计算机终端过滤软件,可以有效识别色情图片、色情文字等不良信息,并对之进行拦截屏蔽,产品同时具有控制上网时间、管理聊天交友、管理电脑游戏等辅助功能。
    ①《网络发言人出山,网络评论员退隐?》,2009年10月25日《南方周末》。
    ②长平:《“网络阅评员”被称为“五毛党”他们错在哪里?》,2010年3月29日人民网,http://leaders.people.com.cn/GB/11437628.html
    ③周璇:《浅析中国电子政务的发展状况》,《金卡工程》2010年第12期。
    ④覃梦妮:《微博问政渐成政府信息公开新趋势》,2011年8月16日《科技日报》。
    ⑤毛传来:《官员热闹开博却无心打理流于形式成空博》,2010年10月21日《浙江日报》。
    ①韩秉成:《构筑网络发展背景下的国家安全屏障》,《红旗文稿》2002年第13期。
    ①朱文强:《“网络执政”的云南模式》,《小康》2009年第12期。
    ①徐文锦、黄毅峰:《互联网:政治稳定的“双刃剑”》,《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3期。
    ②叶皓:《网络时代执政的机遇和挑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③王峰:《网络执政能力亟待加强》,《当代贵州》2009年第2期。
    ①金秀光、卓旭英:《完善网络政治参与提升民主执政能力》,《丽水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②《北京大学教授谢新洲谈温家宝总理与网民在线交流》,2009年2月28日人民网。
    ③《北京市民出行情况可由手机掌握官方称不泄隐私》,2011年3月2日《北京晨报》。
    ④东城区17个街道、205个社区,被划分了589个社会管理网格,平均每个社区被划分为2到5个网格。每个网格里又配置了“七种力量”,即网格管理员、网格助理员、网格警员、网格督导员、网格党支部书记、网格司法工作者和网格消防员。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实施几个月来,东城区实现同期信访总量和集体访量“双下降”,万人和百户发案率均保持全市最低水平。——黎江、董轩:《北京东城区试点“网格化”管理》,2011年3月3日千龙网。
    ①袁峰:《网络效应改变政治生态》,《人民论坛》2008年第13期。
    ②杨军:《政治参与的新战场》,《南风窗》2007年第15期。
    ③张贤前:《执政党掌握网络媒体话语主导权刍议》,《理论学刊》2005年第10期。
    ④蔡文之著:《网络:21世纪的权力与挑战》,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132-133页。
    ①张保明:《奥巴马的网络安全新思维》,《国际技术经济导报》2009年第8期。
    ②余丽:《美国互联网战略对我国的严峻挑战及其对策》,《红旗文稿》2012年第9期。
    ③任海军、高原:《美国立法加强互联网管理》,2011年4月19日新华网。
    ④王传军:《新加坡网络治理成就斐然》,2011年7月29日《光明日报》。
    ⑤《各国网络监管:韩国强制推行实名制美国监控且侵犯》,2010年2月1日《广州日报》。
    ⑥班威:《国外互联网管理:实名制为韩国网络安全保驾护航》,2011年4月25日。
    ⑦王传军:《新加坡网络治理成就斐然》,2011年7月29日《光明日报》。
    ⑧刘助仁:《美国网络安全政策导向及其启示》,2010年第3期《网络安全》。
    ①任海军:《多重机制维护下的美国网络安全》,2011年4月19日新华网。
    ②黄堃:《透视英国互联网内容管理模式:监看基金会功不可没》,2011年4月21日新华网。
    ③朱大强:《澳大利亚多“管”齐下治理互联网》,2011年4月23日中国新闻网。
    ④青木等:《美国务卿希拉里就开放互联网发表演讲点名指责中国》,2011年2月18日《环球时报》。
    ①同上。
    ②转引自《李开复城大演讲:从中国互联网看中国社会》,2010年11月16日香港城市大学网站,http://wikisites.cityu.edu.hk/sites/newscentre/ch/Pages/201011161125.aspx
    ③林喜庆、陆俊:《论网络对国家政治安全的威胁与对策》,《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①韩秉成:《网络发展背景下国家安全屏障的构建》,《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②余丽:《美国互联网战略对我国的严峻挑战及其对策》,《红旗文稿》2012年第7期。
    ③《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社2011年10月25日电。
    ④辜胜阻:《官员需把舆论危机应急管理作为必修课》,2011年8月22日人民网。
    ①陶建新:《网络民意与执政能力建设探析》,《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②王存奎、张宏:《新时期网络传播媒介的发展与国家政治安全》,《大连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③姜方炳:《“网络暴力”:概念、根源及其应对——基于风险社会的分析视角》,《浙江学刊》2011年第6期。
    ④樊金山:《网络舆论视域下的执政创新》,《新东方》2009年第3期。
    ①张颐武:《微博暴力是互联网灾难》,2011年12月14日《环球时报》。
    ②叶春涛:《网络社会视域下党的执政能力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中州学刊》2009年第2期。
    ③《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新华社2011年10月25日电。
    ④李明、彦飞:《英国<卫报>:Twitter在骚乱中利大于弊》,2011年8月26日新浪科技,http://tech.sina.com.cn/i/2011-08-26/18285986351.shtml
    ⑤牛梦迪:《微博你要提升纠错力》,2011年8月20日《光明日报》。
    ⑥李光焱:《谣言横飞或成“公共厕所”微博还能搏动多久?》,2011年3月24日《广州日报》。
    ①严耕、陆俊、孙伟平著:《网络伦理》,北京出版社1998年版,第238-242页。
    ①邬思源:《论网络监督与数字鸿沟》,《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②刘才田:《互联网的发展与国家安全工作刍议》,《国家安全通讯》2001年第5期。
    ③《胡锦涛: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2007年1月24日新华网,http://news.sohu.com/20070124/n247817216.shtml
    ④韩秉成:《网络发展背景下国家安全屏障的构建》,《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①谢文模:《浅析国际互联网对国家安全的威胁及其对策》,《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2期。
    ②[美]亚当·西格尔:《中美对互联网安全监管存分歧》,2012年3月19《参考消息》。
    ③沈宝祥:《领导干部要适应“网络政治”发展》,2007年6月5日《学习时报》
    ④王守光:《加强网络环境下民主执政对策研究》,《理论学刊》2009年第12期。
    ⑤沈宝祥等:《网络政治:推进我国民主政治发展新方式》,2007年6月21日《北京日报》。
    ①王守光:《加强网络环境下民主执政对策研究》,《理论学刊》2009年第12期。
    ②吴江、江源富、乔丽娜:《优化电子政务模式推进数字治理进程》,《今日中国论坛》2006年第8期。
    ③同上。
    ④吴江、李志更:《我国政府首席信息官制度建设构想》,《电子政务》2007年第4期。
    ①吴江:《优化我国的电子政务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②马宝成:《试论政府绩效评估的价值取向》,《中国行政管理》2001年第5期;徐邦友:《试析政府绩效评估的新取向》,《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0年第3期。
    ③张锐昕、吴江、杨国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度建设的目标和重点》,《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4期。
    ①《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11年3月17日《人民日报》。
    ②周凯:《中国八成政府投入的医疗费是为各级党政干部服务》,2006年9月19《中国青年报》。
    ③苏敏:《医疗补贴主要给富人专家称公共投资缺乏公平性》,2005年12月23日《中国青年报》。
    ④《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11年3月17日《人民日报》。
    ①张玉侠:《社会保障体系:人民生活的安全网》,《江淮法治》2008年第6期。
    ②《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11年3月17日《人民日报》。
    ③艾启平:《湖北省委书记:转变发展方式要树立正确政绩观》,2011年9月14日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gn/2011/09-14/3327102.shtml
    ①房宁、周少来、王炳权:《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前行》,《求是》2011年第8期。
    ①徐博等:《初次分配是重点二次分配当优先》,2011年3月5日《广州日报》。
    ②崔红等:《人大校长称贫富差距达40倍少数家庭拥40%财富》,2011年3月8日《北京晨报》。
    ①魏礼群:《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2009年4月25日《学习时报》。
    ②同上。
    ①许耀桐:《破解“权力拜物教”》,《人民论坛》2006年第18期。
    ②吴忠民:《机会平等初论》,《江海学刊》2001年第1期。
    ③何爱国:《机会平等比结果平等更紧要》,2006年9月1日光明网,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6-09/01/content_5033649_2.htm
    ④《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2011年3月17日《人民日报》。
    ⑤《人民大学圆梦计划要求三代无大学生仅限直系亲属》,2011年11月2日《北京晨报》。
    ①同上。
    ②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1年7月1日《人民日报》。
    ③萧瀚:《表达权是基本人权》,2010年12月20日南方网,http://www.21ccom.net/articles/zgyj/xzmj/article_2010122026641.html
    ①《国家人权行动计划:畅通各种渠道保障公民表达权》,2009年4月13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9-04/13/content_11177077_6.htm
    ②赵久合:《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积极推进政治文明建设》,2005年7月5日人民网,http://npc.people.com.cn/GB/14841/3519536.html
    ③刘普、林毅:《政治安全与政治体制改革》,《红旗文稿》2011年第15期。
    ①孙发锋、赛明明:《中国公民社会的现状分析及其理论建构》,《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5期。
    ②房宁、周少来:《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国家与社会的关系》,2010年6月10日《人民日报》。
    ③同上。
    ④何增科、李静睿:《动态稳定才是常态公民社会有可能是伙伴》,2011年6月2日中国政府创新网,http://www.chinainnovations.org/Item.aspx?id=30750
    ⑤胡锦涛:《扎扎实实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2011年2月19日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02/19/c_121100198.htm
    ⑥周红云:《社会管理创新实质上是一场政府改革》,《领导之友》2011年第7期。
    ①俞可平:《走向官民共治的社会治理》,2011年5月8日《南方都市报》。
    ②韩冬雪:《社会管理谨防落入西方陷阱》,《人民论坛》2011年第21期。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列宁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邓小平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1993、1994年版
    《江泽民文选》(1-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法]孟德斯鸠著:《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英]洛克著:《政府论》,叶启芳、瞿菊农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版
    [美]汉密尔顿等著:《联邦党人文集》,程逢如等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
    [英]J. S.密尔著:《代议制政府》,汪瑄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
    [美]约翰·罗尔斯著:《正义论》,何怀宏等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法]托克维尔著:《旧制度与大革命》,冯棠译,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美]A.托夫勒著:《权力的转移》,吴迎春等译,中央党校出版社1992年版
    [美]比尔盖茨著:《未来之路》,辜正坤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美]埃瑟·戴森著:《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胡泳、范海燕译,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
    [美]乔萨托利著:《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美]戴维·伊斯顿著:《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王浦劬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美]马克·斯劳卡著:《大冲突——赛博空间和高科技对现实的威胁》,黄锫坚译,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美]爱德华·赫尔曼著:《全球媒体——全球资本主义的新传教士》,甄春亮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英]巴瑞·布赞等著:《新安全论》,朱宁译,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卡斯·H.桑斯坦著:《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的民主问题》,黄维明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美]詹姆斯·E.凯茨、罗纳德·E.莱斯著:《互联网使用的社会影响》,郝芳、刘长江译,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
    [美]大卫·科兹、弗雷德·威尔著:《来自上层的革命》,曹荣湘、孟鸣歧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王冠华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年版
    [美]曼纽尔·卡斯特主编:《网络社会:跨文化的视角》,周凯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美]安德鲁·基恩著:《网民的狂欢:关于互联网弊端的反思》,丁德良译,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版
    [英]安德鲁·查德威克著:《互联网政治学:国家、公民与新传播技术》,任孟山译,华夏出版社2010年版
    [美]弗兰克·施尔玛赫著:《网络至死:如何在喧嚣的互联网时代重获我们的创造力和思维力》,邱袁炜译,龙门书局2011年版
    [美]布鲁斯·宾伯著:《信息与美国民主:技术在政治权力演化中的作用》,刘钢译译,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倪健中著:《国家安全:中国的安全空间与21世纪的国略选择》,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年版
    邓伟志主编:《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胡键、文军著:《网络与国家安全》,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刘文富著:《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徐晨光著:《执政党政治安全研究》,红旗出版社2003年版
    张树华、刘显忠著:《当代俄罗斯社会思潮》,新华出版社2003年版
    刘跃进主编:《国家安全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杨海蛟著:《平等: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诉求》,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王沪宁主编:《政治的逻辑——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黄苇町著:《苏共亡党十年祭》,江西高校出版社2004年版
    季正矩、王瑾箸:《国家至要——当代国家政治安全新论》,重庆出版社2006年
    李斌著:《网络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袁峰、顾铮铮、孙珏著:《网络社会的政府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黄百炼等著:《“一把手”的权力与权力制约监督》,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版
    韩冬雪著:《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诸范畴初探》,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年版
    王四新著:《网络空间的表达自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2007年版
    张琼、孙论强著:《中国信息安全战略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杨海蛟主编:《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政治发展》,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王天意著:《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曹峻等著:《全球化与中国国家安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杨海蛟主编:《新世纪新拓展:政治学理论研究概观》,世界知识出版社2009年版
    房宁著:《民主政治十论》,中华书局2009年版
    李斌编著:《网络参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郭明飞著:《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连玉明、武建忠主编:《网络新政》,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年版
    唐晋主编:《通向大国之路的中国政治:信息公开与政治安全》,人民日报出版社2009年版
    杨毅主编:《中国国家安全战略构想》,时事出版社2009年版
    王长胜、徐晓平主编:《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2009)》,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唐文彰、姜红明著:《当代中国国家安全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杨海蛟主编:《传承与超越:中国政治学理论撷英》,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版
    何显明著:《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理及其应急处置》,学林出版社2010年版
    张淑华著:《网络民意与公共决策:权利和权力的对话》,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冯来兴著:《经济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政治安全》,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杨海蛟主编、王维国等著:《新中国民主建设历程》,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版
    杨海蛟主编、黄宝玖著:《新中国反腐倡廉建设历程》,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版
    姜维清著:《交织——国家安全的第三种威胁》,世界知识出版社2011年版
    吴琦等著:《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杜骏飞等著:《网络政府危机》,中国发展出版社2011年版
    史达著:《政府网络与网络政治》,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许玲著:《网络行动:互联网时代的新媒体与对抗政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邱林川、陈韬文主编:《新媒体事件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郭小安著:《网络民主的可能及限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
    刘华蓉著:《大众传媒与政治》,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尹韵公主编:《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高红玲主编:《网络舆情与社会稳定》,新华出版社2011年版
    喻国明、欧亚、张佰明等著:《微博:一种新传播形态的考察影响力模型和社会性应用》,人民日报出版社2011年版
    窦含章、李未柠主编:《政府如何开微博》,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1年版
    东鸟著:《2020,世界网络大战》,湖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Cynthia J. Alexander and Leslie A. Pal, Digital Democracy: Policy and plitics in the wired worl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8.
    David Holmes, Virtual Politics: Identity and Community in Cyberspace, SAGE publication,London1998.
    Kevin A. Hill, John E, Hughes, Cyberpolitics: Citizen Activism in the Age of the internet (People,Passion, and Power), Rowman&Littlefield,1998.
    Richard Davis, the Web of politics: The internet’s Impact on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ystem,Oxford Univ. Press,1999.
    William Mann, Politics on the Net, Que Education&Trainning1995.
    William Dutton, Society on the line: Information Politics in the Digital Age, Oxford UniversityPress,1999.
    Graeme Browning, Electronic Democracy: Using the Internet to Transform American Politics,2Ed Independent Pub. Group,2000.
    Brain Loader, Digital Demacracy, Routledge,1999.
    Lawcrence K. Grossman, The Electronic Rupublc: Reshaping Democracy in he Information Age,Penguin USA,1996.
    Steven Jones, Virtual Culture: Identity and Communication in Cyberspace, SAGE publication Ltd.1997.
    洋龙:《反对腐败的政治学思考》,《学习与探索》1999年第2期
    洋龙:《试论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几个理论问题》,《政治与法律》1995年第1期
    洋龙:《平等与公平、正义、公正之比较》,《文史哲》2004年第4期
    房宁、周少来、王炳权:《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前行》,《求是》2011年第8期
    房宁、周少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特点与优势》,《求是》2010年第6期
    房宁:《为什么说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前线》2003第7期
    杨宁:《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国家政治安全及其维护》,《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刘静:《社会安全与政治安全、经济安全关系辨析》,《滨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曹群勇、刘星:《论我国政治安全中非传统安全威胁及应对措施》,《辽宁警专学报》2009年第4期
    刘祎:《意识形态安全:政治安全的灵魂》,《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3期
    马振超:《当前维护国家政治安全问题的思考》,《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许耀桐:《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北京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许耀桐:《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考》,《民主与科学》2010年第5期
    曹亚斌、郝世亮:《对造成社会危机的政治安全行为的一种观念分析》,《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
    胡沫:《中国和平崛起所面临的政治安全挑战及其对策》,《桂海论丛》2006年第3期
    马振超:《转型期我国政治安全面临的威胁与挑战——“颜色革命”的启示》,《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7年第2期
    王丽娟、武晓光:《经济外交与保障我国政治安全的作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韩冬雪:《中国特色: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政治改革》,《探索与争鸣》2010年第5期
    韩冬雪:《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社会发展模式》,《阅江学刊》2009年第1期
    韩冬雪:《社会管理谨防落入西方陷阱》,《人民论坛》2011年第21期
    高中:《“国家观念”视野下的国家政治安全研究》,《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王存奎:《网络结社组党与国家政治安全》,《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
    周国平:《网络发展对我国政治安全机制的冲击及对策》,《学习与探索》2002年第5期
    梁艳菊、宋晓梅:《论政治安全与政治稳定、政治发展的关系》,《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01年第6期
    黄百炼:《预防“一把手”腐败的若干思考》,《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0期
    黄百炼:《腐败产生的复杂原因的哲学思考》,《理论探讨》2009年第1期
    王敏、黄百炼:《转型期中央权威的塑造》,《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年第4期
    黄百炼:《当前反腐败应当建立和健全的主要制度》,《社会科学研究》1996年第4期
    李伟:《我国政治安全环境分析及安全体制创建》,《理论月刊》2004年第6期
    欧三任:《政治安全视阈中的农村民间组织发展与规范》,《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第2期
    李慎明、陈之骅、张树华等:《苏联亡党亡国反思:“公开性”与指导思想“多元化”》,《红旗文稿》2012年第5期
    张树华:《苏联政治改革与民主化的教训——苏共败亡20年祭》,《政治学研究》2011年第5期
    张树华:《思想瓦解——苏共失败的重要原因》,《俄罗斯东中亚欧研究》2005年第4期
    韦世强:《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外交战略的转变——从追求政治安全到促进和平发展》,《学术论坛》2010年第6期
    池敦海、赵剑:《中亚与中国地缘政治安全浅论》,《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0年第6期
    匡四:《“国家观念”下的政治安全》,《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曹亚斌、王仲杰:《略论政治安全行为与社会危机》,《攀登》2009年第4期
    冯来兴:《新自由主义对我国政治安全的挑战及对策》,《学术论坛》2006年第5期
    王丽娟、武晓光:《全球化时代的经济外交与政治安全》,《领导之友》2006年第4期
    韩祥纯:《宗教渗透与国家政治安全》,《重庆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年第1期
    文睿:《网络社会中我国政治安全初探》,《老区建设》2008年第20期
    王娜:《全球化浪潮下我国政治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8年第5期
    王传兴:《冷战后的中美政治安全关系》,《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刘文:《网络化对社会主义国家政治安全的挑战及对策》,《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2期
    范正生、孙明杰:《论大学生政治安全教育》,《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
    王若素:《维护中国政治安全的思考》,《社会主义研究》2004年第6期
    张从田:《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政治安全的影响》,《理论与改革》2001年第2期
    陈友:《以“三个代表”为指导加强中国政治安全建设——学习江泽民《论“三个代表”》的体会》,《国际政治研究》2001年第4期
    张文木:《亚洲金融危机与中国政治安全》,《新视野》1998年第4期
    黄日涵:《网络间谍与中国国家安全研究》,《长春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
    黄日涵、丛培影:《浅析网络民族主义与中国国家安全》,《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
    李鸿渊:《论网络主权与新的国家安全观》,《行政与法》2008年第8期
    唐克超:《网络舆论对国家安全影响问题探析》,《中国软科学》2008年第6期
    陈钟:《论网络恐怖主义对国家安全的危害及其对策》,《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胡键:《网络时代的国家安全》,《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9期
    赵程鹏:《网络安全与国家安全》,《学习月刊》2006年第24期
    刘晓明、陆军:《网络、金融安全维系国家安全之刑法思考》,《政治与法律》1999年第2期
    孙茂新:《试论网络作用国家安全的维度、范式与效应》,《延边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由立发等:《网络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国防科技》2007年第6期
    曹华平、刘峰:《警惕利用网络信息危害国家安全》,《信息网络安全》2007年第11期
    况守忠、孟亮:《网络文化传播中“国家安全理念”的缺失与重塑》,《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第12期
    简家民、郑国梁:《维护国家安全规制网络舆论》,《信息网络安全》2008年第6期
    吴满意、黄小芳:《论网络时代的国家安全观》,《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3年第4期
    吴江:《优化我国的电子政务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吴江、江源富、乔丽娜:《优化电子政务模式推进数字治理进程》,《今日中国论坛》2006年第8期
    张锐昕、吴江、杨国栋:《电子政务绩效评估制度建设的目标和重点》,《中国行政管理》2006年第4期
    吴江:《建立我国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的基本问题》,《理论探讨》2009年第4期
    张新华:《网络悖论与国家安全》,《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5年第6期
    胡键:《网络恐怖与国家安全》,《学术论坛》2003年第1期
    周小霞:《浅析网络时代的国家安全》,《湖北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唐岚、张欣:《美国<网络空间国家安全战略>的背景与构想》,《国际资料信息》2002年第11期
    韩秉成:《网络发展背景下国家安全屏障的构建》,《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刘懋生:《别让“9·11”在网络中重演——互联网与国家安全》,《信息网络安全》2002年第9期
    张京:《信息网络的发展与国家安全》,《信息安全与通信保密》2001年第1期
    黄永垠:《互联网与国家安全》,《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年第2期
    李永刚、张硕:《互联网与国家安全》,《社会科学》1999年第9期
    马杰:《全球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对国家安全的影响》,《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年第10期
    员智凯、张怡:《国际互联网发展大学生国家安全教育》,《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9年第10期
    庞硕:《打击利用互联网从事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行为》,《国家安全通讯》2002年第9期
    孙诚文:《国际互联网与国家安全》,《国家安全通讯》2000年第1期
    刘才田:《互联网的发展与国家安全工作刍议》,《国家安全通讯》2001年第5期
    马振超:《网络时代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若干问题分析》,《江南社会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丁慧民、韦沐、杨丽:《网络动员及其对高校政治稳定的冲击与挑战》,《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邓集文:《互联网络与政治稳定图景》,《湘潭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娄成武、刘力锐:《网络政治动员:一种非对称态势》,《政治学研究》2010年第2期
    杨树林、李尚敏:《“守门者”在网络政治参与中的政治稳定功能——基于政治系统分析的视角》,《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0期
    马振超:《网络时代政治发展与政治稳定面临的冲击及影响》,《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4期
    罗迪:《青年网络政治参与与政治稳定》,《中国青年研究》2007年第3期
    郭小安:《网络政治参与和政治稳定》,《理论探索》2008年第3期
    马振超:《网络对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分析》,《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徐文锦、黄毅峰:《互联网:政治稳定的“双刃剑”》,《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2009年第3期
    李颂华:《迎接网络传媒挑战,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叶皓:《网络时代执政的机遇和挑战》,《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张衍前:《执政党掌握网络媒体话语主导权刍议》,《理论学刊》2005年第10期
    王思林:《网络时代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面临的挑战与应对》,《大连干部学刊》2010年第2期
    王友洛、马欣、陈东辉:《网络问政时代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学习论坛》2010年第3期
    王蓓茹:《网络时代的政治传播策略及效果——以奥巴马从竞选到执政的受众态度为例》,《新闻记者》2010年第6期
    叶皓文:《在网络监督的常态下提高执政能力》,《当代传播》2010年第2期
    陆传照:《网络媒体兴起对执政合法性的影响及其应对》,《理论探索》2010年第3期
    陶建新:《网络民意与执政能力建设探析》,《河南社会科学》2010年第3期
    邹鲁清:《“网络问政”与党的执政方式创新》,《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5期
    蒯正明、杨新宇:《网络政治参与对党执政的影响及其应对》,《理论探索》2010年第5期
    王东宾:《米尔顿·缪勒:《控制根:互联网治理与网络空间的驯服》》,《公共管理评论》2010年第1期
    吴克明:《网络文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年第1期
    齐百健:《民主执政视角内的网络政治参与问题及对策研究》,《求实》2009年第2期
    王峰:《网络执政能力亟待加强》,《当代贵州》2009年第2期
    叶春涛:《网络社会视域下党的执政能力面临的挑战与应对》,《中州学刊》2009年第2期
    王彬彬:《网络政治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3期
    樊金山:《网络舆论与执政创新》,《理论月刊》2009年7期
    李斌:《网络舆论危机的治理范式研究》,《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
    范以锦、邬茜:《网络考验官员“新闻执政能力”》,《同舟共进》2009年第9期
    王守光:《加强网络环境下民主执政对策研究》,《理论学刊》2009年第12期
    林学达:《系统认识网络的执政价值》,《系统科学学报》2006年第2期
    安云初:《刍论网络政治参与对执政安全的负面影响》,《广东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4期
    安云初、陈爱清:《网络政治参与促进执政安全的路径选择》,《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张颐武等:《网络时代不可或缺的执政策略》,《人民论坛》2008年第13期
    邱国栋、杨梅:《试析网络政治参与对执政安全的消极影响》,《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8期
    袁峰:《论互联网时代执政党建设的机遇与挑战》,《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第4期
    董文兵:《大力加强互联网领域的执政能力建设》,《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0年第5期
    王莹:《互联网时代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延边党校学报》2010年第1期
    杨琳瑜、刘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视野中的互联网建设、运用和管理》,《理论建设》2008年第6期
    邹鲁清:《互联网时代党的领导和执政方式的改革与创新》,《湖湘论坛》2008年第6期
    石恒利:《互联网时代与执政能力建设》,《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第9期
    胡小安、李丽:《网络民意促进我国公共治理模式的变革》,《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
    李伟:《我国政治安全环境分析及安全体制创建李伟》,《理论月刊》2004年第6期
    张祥:《改革开放环境下党的执政安全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改革纵横》2011年1月刊
    陈秀梅:《加强中国共产党执政安全的五个切入点》,《领导之友》2011年第2期
    陶维兵:《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安全与破解“历史周期率”》,《学习与实践》2011年第7期
    尹淑艳:《后冷战时代的中国政治安全》,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李春:《网络政治参与在我国的兴起:条件、形态与前景》,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年
    张衍前:《网络时代执政党意识形态危机及对策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姜海南:《论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政治安全与中国政治安全维护》,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年
    宋佳蔓:《我国政府危机管理中的政治动员机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方清涛:《中国国家信息安全与策略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年
    赵高辉:《公众视角下网络的政治作为》,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朱丽峰:《论网络民意与政府回应》,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年
    尹力:《媒介权力的畸变》,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