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大地伦理的诗意呈现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生态文学在当代中国的繁荣,是当下愈演愈烈的生态灾难与各国之间竞相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运动引起的。文学体材来源于社会生活和人类实践的方方面面,生态运动和环保实践作为素材投射到文学创作之中,生态文学便应运而生了。生态文学立足于如火如荼的生态环保的社会现实,寻求解决人与自然关系日益恶化的最佳出路,挖掘生态失衡的根本原因,理清自然环境被严重破坏的文化脉络,直接呈现千疮百孔的自然大地,为解决天人关系寻找诉求之路。这是目前文学场域内实现人文关怀和自然之思的必由之路。
     本文引用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思想体系,作为考察生态文学的理论内核。“大地伦理”(Landethics)是由美国著名生态哲学家利奥波德在20世纪30年代以后逐渐提出和完善的。1933年5月1日,他发表在《林业杂志》上的“自然保护的伦理”一文中,利奥波德表述了他的大地伦理思想。在1947年撰写的《沙乡年鉴》一书里,有专章“大地伦理”论述和深化了这一思想。“大地伦理的核心观念是生态整体主义,它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它扩展了道德共同体的边界,使之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动物以及栖居大地上的人类。其次,大地伦理学改变了人在自然中的地位,人只是大地共同体的一员,而且是普通的一员,他没有凌驾于其他动植物乃至非生命形态之上的特权,这从根本上否定了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或者说人类沙文主义。再次,大地伦理学确立了以尊重生命和自然界为前提的经济、生态、伦理和审美的多重价值评价体系。最后,大地伦理学规定了自己的基本道德原则,那就是:一个人的行为,当有助于维持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这是他对于自然、土地和人类与土地的关系与命运的观察与思考的结晶。他倡导一种开放的“土地伦理”,呼吁人们以谦恭和善良的姿态对待土地。他试图寻求一种能够树立人们对土地的责任感的方式,同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影响到政府对待土地和野生动物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利奥波德在文章中表述了土地的生态功能,以此激发人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尊敬,强化人们维护这个共同体健全的道德责任感。利奥波德通过他智慧的语言告诉我们,土地的伦理范畴包含土壤、水、植物和动物,以及大地上存在的一切。土地的伦理观就是让人放弃征服者的角色,对每一个伦理范畴内的成员暗含平等和尊敬,把它们当成跟自己一样平等的分子”。1本文力求对世纪之交中国的生态文学进行宏观梳理和微观细读,通过对文本内外人与自然的思考,达到把握其精神流向和整体发展趋势的目的。以更好的清理和探寻文学与生态的双向互动关系,为未来中国生态文学的创作和批评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资源。
     本文分为导论部分和一至六章。
     导论部分宏观透视文本内外的中国生态现状。把中国当下的生态现状置于文章之首,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文学应答。第一章进行生态思想资源的历史追溯。从西方、中国本土和新时期以来三个层面挖掘生态伦理思想的根源,理清生态思想的脉络。第二章对生态文学中“人”的位置进行重新定位。批判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把“诗意的栖居”作为人类生存的生态化目标。第三章通过对生态文学的细读厘定人和天地的关系,指出人定胜天思想的局限和虚妄,呼唤人与自然的和谐。第四章描述生态文学中人与动物的关系,结合史怀泽的“敬畏生命”的思想和《怀念狼》等生态文学作品中的论述,力求汲取动物的智慧,促进人与动物的和解,寄托人性的关怀。第五章通过生态文学作品《玉米大地》、《屠杀的血泊》等等的解读,探求文学创作中人类和植物的关系,呼唤绿色文学。第六章对世纪之交的中国生态文学进行评价和定位。对作家的生态观、生态文学的语法形式、生态文学的发展前景给予观照。
The ecology litera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s prosperity, is immediately between the increasingly fierce ecological disaster and the various countries competes the develop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protection movement to cause.The literature body material originates the aspects which practices in the social life and the humanity, the ecology movement and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actice as the source material projects to the literature creation during, the ecology literature then arose at the historic moment.The ecology literature bases on the like a raging fire ecolog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ocial reality, seeks solves the best outlet which the human and the nature relations worsens day by day, the excavation ecology unbalanced basic reason, clears off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the cultural vein which destroys seriously, presents the tattered and torn natural earth directly, for solves the beauty to relate seeks road of the demand.This is in the present literature field territory realizes the way that must be taken which the humanities concern and the nature think.
     This article quotes Leopold's earth ethics ideology, takes the inspection ecology literature the theory essence.;The earth ethics (Landethics) will be later gradually proposes by American renowned ecology philosopher Leopold in the 20th century 30's with the consummation.On May 1, 1933, he published in "Forestry Magazine" on ;natural conservation ethics; in an article, Leopold has indicated his earth ethics thought. Composed "Sand Township Yearbook" in 1947 in a book, had the unique seal ;the earth ethics; to elaborate and to deepen this thought.The earth ethics core idea is the ecology overall principle, it displays in four aspects: First, it expanded the moral community's boundary, causes it including the soil, the water, the plant and the animal as well as dwells on the earth humanity. Next, the earth ethics changed human's in nature status, the human is only earth community's, moreover is ordinary one, he has not dominated above other zoology and botany and even the non-life shape privilege, this fundamentally denied the narrow human center principle or says the humanity Chauvinism. Once more, the earth ethics was established take has respected the life and the nature as the premise economy, the ecology, ethics and the esthetic multiple value appraisal system.Finally, the earth ethics had stipulated own basic moral principle, that is: A person's behavior, when is helpful to the maintenance life community's harmony, stable and beautiful, is correct;Otherwise, is wrong.This is he regarding the nature, the land and human and the land relations and the destiny observation and the ponder crystallization.He initiates one kind open ;land ethics;, appeals the people by courteous and the good posture treatment land.He attempts to seek one kind to be able to set up the people to the l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way, simultaneously hoped affects through this way to the government treats the land and wild animal's manner and the management way. Leopold has indicated the land ecology function in the article, stimulates the people by this to the land the deep love and the respect, strengthens the people to defend this community perfect moral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Leopold tells us through his wisdom language, the land ethics category contains the soil, the water, the plant and the animal, as well as on the earth exists all.The land ethics view is lets the human give up vanquisher's role, implies the equality and the respect to in each ethics category member, regards as them with oneself same equality member.This article makes every effort to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China's ecology literature to carry on macroscopic combs microscopically with reads attentively, through to the text inside and outside human of and the natural ponder, achieved grasps its spirit to flow to with the whole trend of development goal. By a better cleaning up and inquired about the literature and the ecology bidirectional interaction relations, will provide for the future China ecology literature creation and the criticism may help the model theory resources.
     This article divides into the introductory remarks part and one to six chapters.
     Introductory remarks part macroscopic perspective text inside and outside China ecology present situation.Puts in head of the article the Chinese immediately ecology present situation, the ecology literature and the ecology criticism is precisely to this question literature reply.First chapter carries on the ecology thought resources the historical backward.Since Western, Chinese native place and the new time three stratification plane excavation ecology ethics thought root, has cleared off the ecology thought the vein. Second chapter to ecology literature in human the position carries on locates.Criticizes the narrow human center principle thought, takes ;poetic sentiment dwelling; the human survival the ecology goal.Third chapter through reads attentively to the ecology literature arranges the human and the world relations, pointed out man will conquer nature thought limitation and fabricated, summons the human and the natural harmony. In fourth chapter description ecology literature human and animal's relations, union history Wysor ;awe life; the thought and "Fondly remembers Wolf" and so on in the ecology literary work elaboration, makes every effort to derive animal's wisdom, promotes the human and animal's reconciliation, the reposing human nature concern.Fifth chapter through ecology literary work "Corn Earth", "Slaughter Pool of blood" and so on explanation, in search literature creation human and plant's relations, summon green literature.Sixth chapter carries on the appraisal and the localization to the turn of the century Chinese ecology literature.To writer's ecology view, the ecology literature grammatical form, the ecology literature prospects for development give the contemplation.
引文
1美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候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95页。
    1王耘《复杂性生态哲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5月版,第1页。
    2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35页。
    1胡三林:《生态文学:批判和超越》,《文艺争鸣》2005年第6期,第125页。
    1鲁枢元,《百年疏漏――――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生态视阈》,《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第181页。
    2张炜《精神的丝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4月版,第14页。
    3《书屋》2003年第10期,第4页。
    1唐纳德·奥斯特著《自然的经济体系》,候文蕙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7页。
    1美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候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95页。
    2美R·卡逊《寂静的春天》科学出版社1979年6月版,第8页。
    1徐刚《守望家园―――荒漠的呼告:土地之卷》,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版,第113页。
    2劳伦斯·布依尔,韦清琦:《打开中美生态批评的对话窗口――――访劳伦斯·布依尔》,《文艺研究》2004年第1期。
    1韩少功《山南水北》,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62页。
    2曾永成《文艺的绿色之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5月版,第7页。
    1 Jonathan Bate: The song of the earth,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P24。
    2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14页。
    1鲁枢元主编《走进大林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6月版,第276页。
    2鲁迅《鲁迅全集·第四卷·二心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11月版,第255页。
    3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版,235――――237页。
    1杨通进《生态十二讲·序言》,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3页。
    1美福斯特《生态与人类自由》,《每月评论》1995年第6期。转引自《国外社会科学前沿》,第577页。
    2美卡逊《寂静的春天》,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3鲁枢元《自然与人文―――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序言》,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1美奥尔多·利奥波德著候文蕙译《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193―――194页。
    1《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做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胡锦涛、温家宝在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04年3月11日,第一版。
    2王诺《生态文明论纲》,《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2月22日。
    1姬振海主编《生态文明论》,人民出版社2007年8月版,第1页。
    1王诺《生态文明论纲》,摘自《中国绿色时报》2008年2月22日。
    2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册),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版,第138页。
    1胡锦涛《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2007年12月17日),转引自《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年9月版,第46页。
    1彭修银、张子程《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论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美学的人文学意义》,《江汉论坛》2008年第5期,第96页。
    2美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候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192页。
    1杨通进《生态十二讲·序言》,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4页。
    2陈敏豪《生态文化与文明前景》,武汉出版社1995年版,第15页。
    3美卡洛琳·麦茜特著,吴国盛等译《自然之死―――妇女、生态和科学革命》,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前言第5页。
    1覃新菊:《生态批评的理论特征》,《上海文化》2007年第2期,第33――35页。
    
    1鲁枢元《百年疏漏―――中国生态文学史书写的生态视阈》,《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第183页。
    2鲁枢元《百年疏漏―――中国生态文学史书写的生态视阈》,《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第184页。
    3海德格尔《荷尔德林对诗的阐述》,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37页。
    4张守海《文学的自然之根―――生态文艺学视域中的文学寻根》,《文艺争鸣》2008年第9期,第124页。
    1李明编《中国古代散文选》,重庆出版社2001年版,第29页。
    2张载《西铭》,见《正蒙·乾称》
    3美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候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193页。
    1张皓《中国生态文学:寻找人与自然的和弦》,《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1期。
    2王兆胜《文学·人生·天地自然》,《中华读书报》2002年7月3日。
    
    1汪政,《生态文学起源追溯和盘点》,《文艺报》2006年2月3日。
    2杨传鑫,《绿色的呐喊―――20世纪生态文学略论》,《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119页。
    1黄轶《“我们究竟从哪里开始走错了路?”―――生态文学“社会发展观批判”主题辨析》,《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3期,第125页。
    2胡军、韩晓雪《生态文学首先应是审美的》,《文艺报》2007年8月28日。
    1余谋昌《生态哲学》,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39页。
    2张守海《文学的自然之根―――生态文艺学视域中的文学寻根》,《文艺争鸣》2008年第9期,第123页。
    1黄轶《“我们究竟从哪里开始走错了路?”―――生态文学“社会发展观批判”主题辨析》,《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3期,第126页。
    2曾永成《文艺的绿色之思》,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24页。
    1王诺《刻不容缓的生态意识确立》,《社会科学报》2002年9月5日。
    2黄轶《“我们究竟从哪里开始走错了路?”―――生态文学“社会发展观批判”主题辨析》,《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3期,第131页。
    1苇岸《上帝之子》,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9页。
    2吴尚华《走向和谐:人与自然的主题变奏――――试论当代文学中的环境文学》,《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第6页。
    1宋丽丽《生态批评:向自然延伸的文学批评视野》,《江苏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第21页。
    2美麦克基本《自然的终结》,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61页。
    1美卡洛琳·麦茜特《自然之死》,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7页。
    2美大卫·格里芬《后现代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页。
    1奥地利康拉德·洛伦茨著徐筱春译《文明人类的八大罪孽》,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56页。
    2阿根廷海因兹·迪德里齐《全球资本主义的终结:新的历史蓝图》,徐文渊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29页。
    1潘华琴《从文化寻根到皈依自然》,《文艺争鸣》2008年第9期,第131页。
    2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封底。
    1曾繁仁《后现代语境下崭新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
    1王维《人·自然·可持续发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3页。
    1法卢梭《爱弥儿》,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5页。
    2法罗曼·罗兰著,王子野译《卢梭的生平和著作》,三联书店1996年版,第41页。
    3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第177页。
    
    1转引自章海荣《生态伦理与生态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3月版,第184页。
    2转引自美纳什著,杨通进译《大自然的权利:环境伦理学史》,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第46页。
    1美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候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194页。
    2德马尔库塞《审美之维》,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9页。
    1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第7页。
    2曾繁仁《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与当代生态文化建设》,选自《文史哲》2006年第4期,第88页。
    3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年版,第129页。
    4老子《道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4页。
    5老子《道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9页。
    1庄子《庄子·齐物论》,书海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2《诗经选译》,齐鲁书社1991年版,第12页。
    3李白《李白诗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7页。
    1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89页。
    1转引自斯洛维克《生态批评三人谈》,《中国艺术报》2006年6月30日,第4版。
    1鲁枢元《百年疏漏——中国文学史书写的生态视阈》,《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第181页。
    2刘蓓《生态批评的研究形态》,《精神生态通讯》2005年第5期。
    3德U·梅勒《生态现象学》,柯小刚译,《世界哲学》2004年第2期,第39页。
    1谢有顺《文学的精神转型:从闺房写作转向旷野写作——兼谈中国文化的现状与未来》,《绿叶》2008年第5期,第47页。
    1谢有顺《文学的精神转型:从闺房写作转向旷野写作——兼谈中国文化的现状与未来》,《绿叶》2008年第5期,第49页。
    2美纳什著,杨通进译《大自然的权利:环境伦理学史》,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第43页。
    3谢有顺《文学的精神转型:从闺房写作转向旷野写作——兼谈中国文化的现状与未来》,《绿叶》2008年第5期,第50页。
    
    1张炜《你的树》,选自《张炜作品自选集》,漓江出版社,1996年版,第189页。
    2鲁枢元《心中的旷野―――关于生态与精神的散记》,学林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1页。
    1雷达:《中国的生态觉醒:文学的新启蒙》,《绿叶》2008年第5期。第25页。
    2雷达:《中国的生态觉醒:文学的新启蒙》,《绿叶》2008年第5期,第26页。
    1文河《秋冬之书》,《天涯》2008年第四期,第148页。
    1英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3卷,第518页。
    1美爱默生,《爱默生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9月版,第9页。
    2美R·卡逊著《寂静的春天》,吕瑞兰译,科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7页。
    3美唐纳德·沃斯特著,候文蕙译《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13页。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85页。
    2叶秀山:《前苏格拉底哲学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年版,第78页。
    3方卉德《西方哲学史论编》,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3页。
    4赖尔:《自然地理的支配与调理》,重庆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23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4卷,第237页。
    2潘华琴《语言·文学·自然――――“语言是存在之家”的生态文艺学解读》,《学术交流》2005年第9期,第142页。
    3张守海《文学的自然之根―――生态文艺学视域中的文学寻根》,《文艺争鸣》2008年第9期,第126页。
    1鲁枢元《猞猁言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2月版,第243页。
    2韩小蕙编《九十年代散文选》,青岛出版社1999年3月版,第78页。
    3傅国涌新浪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fe46d901000aye.html。
    1薛敬梅《自然的涌现与诗意的想象―――论生态文学中的自然意象》,《泰山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50页。
    2王军宁《无法返归的自然――――对〈藏獒〉的生态批评》,《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74页。
    1转引自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版,第37页。
    2王军宁《无法返归的自然――――对〈藏獒〉的生态批评》,《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第72页。
    3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24页。
    1海德格尔著,孙周兴译:《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77页。
    2海子《海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3徐刚《大地之门·后记》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2月版,第197页。
    1于坚《于坚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39页。
    1张炜《精神的丝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4月版,第11页。
    2盖光:《诗意的和谐―――文艺生态审美的构成性》,《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年第1期,第5页。
    3张炜《精神的丝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4月版,第14页。
    4王开岭《黑夜中的锐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188页。
    
    1王开岭《黑夜中的锐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190页。
    2谢有顺《重申散文的写作伦理》,《文学评论》2007年第1期,第136页。
    3陈冠学《大地的事》,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第77页。
    1美詹姆斯·莱德菲尔德:《塞莱斯廷预言》,昆仑出版社1996年版,第29页。
    2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52页。
    3鲁枢元《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353页。
    1刘小枫《诗化哲学》,山东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238页。
    2美亨利·梭罗著,徐迟译:《瓦尔登湖》,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2页。
    3韩少功《夜行者梦语》,选自《新现象随笔——当代名家最新随笔精华》,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第295页。
    1韩少功《夜行者梦语》,选自《新现象随笔——当代名家最新随笔精华》,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版,第305页。
    2王英琦《愿地球无恙》,选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散文选》,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421页。
    1《年初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直接经济损失1516.5亿》,《精神生态通讯》2008年第3期。
    2鲁枢元《心中的旷野――――关于生态与精神的散记》,学林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212页。
    3张炜《九月寓言·融入野地(代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296页。
    1韩少功《山南水北》,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1德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
    2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278页。)
    1张克明:《时代呼唤环境文学》,《人文杂志》2002年第3期,第112页。
    2杨通进《生态十二讲·序言》,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4页。
    3爱默生《爱默生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9月版,第8页。
    4韩少功《山南水北》,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11页。
    1塞妮亚编《乡村哲学的神话》,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78页。
    2苇岸《上帝之子》,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28页。
    3余秋雨《余秋雨散文自选集》,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64页。
    1刘庆邦《红煤》,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69页。
    1迪维诺《关于绿色的遐思》,中央译文出版社1998年8月版,第431页。
    2刘庆邦《红煤》,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87页。
    3刘庆邦《红煤》,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88页。
    
    1刘庆邦《红煤》,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1月版,第349页。
    2美R·卡逊《寂静的春天》,译林出版社,2000年11月版,第129页。
    3海德格尔《林中路》,译林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290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版,第209页。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版,第294页。
    2汤因比《汤因比历史哲学录》,青岛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40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3月版,第177页。
    4毛泽东《实践论》(1937年7月),《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1卷第282-283页。
    1美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70页。
    2美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候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195页。
    3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第326页。
    1美梭罗《瓦尔登湖》,徐迟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75页。
    2苇岸《上帝之子》,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28页。
    3任林举《玉米大地》,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63页。
    1任林举《玉米大地》,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67页。
    2美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候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194页。
    3谢建文《张炜小说中的生态美学追求―――〈九月寓言〉浅析》,《平原大学学报》2004年第1期,第37页。
    1张炜《九月寓言·后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297―――298页。
    2王光东《意义的生成―――张炜小说中的“主题原型”阐释》,《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4期,第52页。
    3张炜《美妙雨夜》,上海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第300页。
    1张炜《刺猬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3页。
    2王鸿生《为大自然复魅――――关于〈刺猬歌〉及其大地文学路向》,《文艺争鸣》2008年第5期,第118―――119页。
    3王鸿生《为大自然复魅――――关于〈刺猬歌〉及其大地文学路向》,《文艺争鸣》2008年第5期,第114页。
    1王光东《意义的生成―――张炜小说中的“主题原型”阐释》,《当代作家评论》2008年第4期,第53页。
    2史铁生《花钱的事》,《天涯》2008年第1期,第129页。
    3美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候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2页。
    1苇岸《上帝之子》,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27页。
    2苇岸,《上帝之子》,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28页。)
    3美巴里·康芒钠著,候文蕙译:《封闭的循环―――自然、人和技术》,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7页。
    4任林举《玉米大地》,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3页。
    1钱谷融《散淡人生》,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21页。
    2王开岭《黑夜中的锐角》,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第191页。
    3南帆《启蒙与大地崇拜:文学的乡村》,《文学评论》2005年第1期,第39页。
    4王兆胜《天地人心》,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26页。
    1 Michael Crichton,Jurassic Park,New York: AlfredA. Knopf,1990,p.39,张维译。
    2美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页。
    3美奥尔多·利奥波德著,候文蕙译:《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英文版序言。
    4张炜《绿色的遥思》,文汇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148―――149页。
    5章汝先《圣洁的洗礼―――赴西藏考察有感》,《精神生态通讯》2006年第4期。
    1李存葆《绿色天书》,河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2页。
    2李存葆《绿色天书》,河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3页。
    3苇岸《上帝之子》,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15页。
    1苇岸《上帝之子》,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161页。
    2美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95页。
    3徐刚《大地之门》,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97页。
    
    1徐刚《长江传》,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519页。
    2李存葆《绿色天书》,河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8页。
    3李存葆《绿色天书》,河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34页。
    1杨通进《生态十二讲·序言》,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4页。
    2法阿尔伯特·史怀泽著陈泽环译《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2月版,第20页。
    3美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候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197页。
    1鲁枢元《心中的旷野――――关于生态与精神的散记》,学林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3页。
    2张炜《绿色的遥思》,文汇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152页。
    3张炜《绿色的遥思》,文汇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148页。
    1张炜《绿色的遥思》,文汇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221页。
    2英巴特勒著黄梅、陆建德译《浪漫派、叛逆者及反对派:1760――1830年间的英国文学及其背景》,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26页。
    3美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候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124页。
    4苇岸《太阳升起以后》,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7月版,第29页。
    1美爱默生《爱默生集》,读书·生活·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9月版,第9页。
    2苇岸《上帝之子》,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28页。
    3美爱默生著,李磊译:《心灵的感悟》,当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版,第18页。
    4苇岸《上帝之子》,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18页。
    1鲁枢元《心中的旷野――――关于生态与精神的散记》,学林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6页。
    1塞妮亚编《乡村哲学的神话》,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55页。
    2张炜《九月寓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1页。
    3张炜《九月寓言》,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1页。
    1鲁枢元《九月里的寓言》,《作家报》1992年10月31日。
    2雷鸣《当代生态小说的审美迷津》,《文艺争鸣》2008年第8期,第41页。
    3于坚《云南这边》,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198页。
    4周国平《人与永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10页。
    1史铁生《我与地坛》,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2页。
    2苇岸《太阳升起之后》,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版,第57页。
    1张炜《刺猬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25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7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63页。
    2美卡逊著,吕瑞兰译:《寂静的春天》,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65页。
    1法阿尔伯特·史怀泽著,陈泽环译:《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9页。
    2法阿尔伯特·史怀泽著,陈泽环译:《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第132页。
    3法阿尔伯特·史怀泽著,陈泽环译:《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代序第1页。
    4陈泽环、朱琳《天才博士与非洲丛林: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伯特·史怀泽传》,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6页。
    4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刘耳登译《哲学走向荒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1页。
    2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53页。
    1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130页。
    2周晓枫《斑纹:兽皮上的地图》,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2月版,第121页。
    3毕飞宇《人类的动物园》,《读者》1996年第5期,第29页。
    1
    雷鸣《当代生态小说的审美迷津》,《文艺争鸣》2008年第8期,第43页。
    2周晓枫:《它们》,选自《兽皮上的地图》,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153页。
    3美奥尔多·利奥波德著,候文蕙译《沙乡年鉴》,1997年版,序言。
    
    1鲁枢元《心中的旷野―――关于生态与精神的散记》,学林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27页。
    2美约翰·缪尔著,郭名京译《我们的国家公园》,长春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142页。
    1《文苑》2008年第5期,第17页。
    2奥地利康拉德·洛伦茨著,徐筱春译《文明人类的八大罪孽》,安徽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第71―――72页。
    1苇岸《上帝之子》,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15页。
    2苇岸《上帝之子》,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12页。
    3苇岸《上帝之子》,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25页。
    1苇岸,《上帝之子》,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30页。
    2苇岸,《上帝之子》,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51页。
    3美R·卡逊《寂静的春天》,科学出版社1979年6月版,第5页。
    1《上帝之子》,苇岸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67页。
    2徐刚《拯救大地》,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版,第306页。
    3法阿尔伯特·史怀泽著陈泽环译《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2月版,第19页。
    
    1苇岸《上帝之子》。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34页。
    2《庄子文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5月版,第79页。
    1苇岸《上帝之子》,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75页。
    2法阿尔伯特·史怀泽著陈泽环译《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2月版,第23页。
    3周晓枫《斑纹:兽皮上的地图》,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2月版,第153页。
    4周晓枫《斑纹:兽皮上的地图》,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2月版,第154页。
    1周晓枫《斑纹:兽皮上的地图》,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2月版,第154页。
    2周晓枫《斑纹:兽皮上的地图》,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2月版,第158页。
    3林贤治《自制的海图》,大象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72页。
    1林贤治《自制的海图》,大象出版社,2000年6月版,第274页。
    2陈泽环、朱琳《天才博士与非洲丛林: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伯特·史怀泽传》,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05―――106页。
    3韩少功《山之想》,《精神生态通讯》2005年第5期。
    1余杰《火与冰》,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年版,第187页。
    2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73页。
    
    1张炜《精神的丝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4月版,第17页。
    2卢志博《沉重的“他者”关怀》,《精神生态通讯》2008年第3期。
    3张炜《张炜散文选集》,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3月版,第109页。
    1法史怀泽《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2月版,第89页。
    1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3页。
    2高开为:《西方哲学选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21页。
    1《精神的丝缕》,张炜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4月版,第17页。
    2张炜《绿色的遥思》,文汇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103页。
    3苇岸《上帝之子》,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29――31页。
    1苇岸《上帝之子》,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48页。
    2苇岸《上帝之子》,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16页。
    3苇岸《上帝之子》,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22――23页。
    1苇岸《上帝之子》,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23页。
    2苇岸《上帝之子》,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27页。
    3法阿尔伯特·史怀泽著陈泽环译《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2月版,第22页。
    
    1雷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科学出版社1979年6月版第14页。
    2《请您做一回动物》,《精神生态通讯》2005年第4期。
    1徐刚,定付林等,《生态文学四人谈》,《光明日报》2001年4月4日。
    1贾平凹《怀念狼》,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183页。
    2吴尚华:贾平凹《怀念狼》的生态批评解读,《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第178页。
    3转引自王安忆:《小说家的十三堂课》,上海文艺出版社、文汇出版社出版,2005年6月,第8页。
    4贾平凹《怀念狼》,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3页。
    1法阿尔伯特·史怀泽著陈泽环译《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2月版,第26页。
    2贾平凹《怀念狼》,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8页。
    1贾平凹《怀念狼》,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86页。
    2贾平凹《怀念狼》,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年4月版,第87页。
    3法阿尔伯特·史怀泽著陈泽环译《敬畏生命》,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年2月版,第19页。
    
    1雷鸣《当代生态小说的审美迷津》,《文艺争鸣》2008年第8期,第38页。
    2李小江《〈狼图腾〉中的四个生态系统》,《精神生态通讯》2008年第5期。
    3周玉林《中国生态文学欢呼“狼来了”》,《黑河学刊》2004年第6期,第52页。
    1法利·莫厄特《人与兽―――一部视觉的历史》,李扬等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2陈佳冀《时代主题话语的另类表达――――新世纪文学中的“动物叙事”研究》,《南方文坛》2007年第6期。
    3美利奥波德《沙乡年鉴》,候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12月版,第121页。
    
    1叶舒宪《文学中的灾难与救世》,《精神生态通讯》2008年第4期。
    2李存葆《绿色天书》,河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40页。
    3李存葆《绿色天书》,河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页。
    
    1 R·卡逊《寂静的春天》,科学出版社1979年6月版,第64―――65页。
    2转引自鲁枢元主编《自然与人文―――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第992页。
    3邓小平《植树造林》(1982年11月),《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1页。
    1张炜《绿色的遥思》,文汇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152页。
    2张炜《绿色的遥思》,文汇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106页。
    3周晓枫《斑纹:兽皮上的地图》,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2月版,第3页。
    4杨通进《生态十二讲》,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版,第22页。
    1法雅克·德里达著,汪堂家译,《论文字学》,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版,第216页。
    2王志民主编《齐文化概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91页。
    3谢有顺《散文写作要有精神根据地》谢有顺的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xieyoushun。
    1谢宗玉:《草管人命——〈遍地药香〉自序》,载《都市美文》2006年第4期。
    2余杰《火与冰》,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12月版,第187页。
    1德国,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西方的沦落》,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83页。
    2苇岸《上帝之子》,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36页。
    3王兆胜《天道人心》,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3页。
    
    1梅雨恬《看草:回归绿色的大地》,《精神生态通讯》2008年第3期。
    2张炜《张炜自选集·融入野地》,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15页。
    1苇岸《上帝之子》,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15页。
    2海子《海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87页。
    1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201页。
    2海子《海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4页。
    1葛红兵《大地哲学、乡土诗意书写传统的恢复及其他――――任林举〈玉米大地〉读后》,《文艺争鸣》2006年第5期。
    1苇岸《上帝之子》,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15页。
    1张炜《绿色的遥思》,文汇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94页。
    2刘庆邦《平原上的歌谣》,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152页。
    3刘庆邦《平原上的歌谣》,上海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版,第156页。
    1葛红兵《正午的诗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10月版,第324页。
    2韦清琦《生态意识的文学表述:苇岸论》,《南京师大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2期,第107页。
    3苇岸《上帝之子》,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21页。
    4韩少功《山南水北》,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54页。
    
    1鲁枢元《心中的旷野―――关于生态与精神的散记》,学林出版社2007年6月版,第127页。
    2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60页。
    3俄国别尔嘉耶夫著,张百春译:《当代世界的精神状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312页。
    1于坚,《诗六十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页。
    2于坚,《诗六十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35页。
    1王兆胜《天地人心》,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42――43页。
    2德狄特富尔特编,周美琪译:《哲人小语:人与自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3年版,第34页。
    3美欧文·拉兹洛著,王宏昌等译:《布达佩斯俱乐部全球问题最新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第129页。
    1于坚,《诗六十首》,云南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09页。
    2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著,刘耳等译:《哲学走向荒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159页。
    3王兆胜《天地人心》,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年6月版,第43页。
    1周国平《人与永恒》,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8月版,第9页。
    2李存葆《绿色天书》,河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第223页。
    3杨素梅、闫吉青著,《俄罗斯生态文学》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第187页。
    1苇岸《上帝之子》,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4月版,第88页。
    2余杰《文明的创痛》,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107―――108页。
    1余杰《文明的创痛》,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1月版,第110页。
    2约翰·缪尔,《我们的国家公园》,郭名京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9――250页。
    1高行健《野人》,选自《高行健戏剧集》北京群众出版社,1985年6月版,第206页。
    2摩罗的博客地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ff849201000a6x.html。
    3彭程《漂泊的屋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版,第82页。
    
    1《绿色的遥思》,张炜著,文汇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107页。
    2苇岸《上帝之子》,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第57页。
    1徐刚《伐木者,醒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7页。
    2徐刚《伐木者,醒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9页。
    1张炜《刺猬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第452页。
    2徐刚《伐木者,醒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80页。
    1丁来先《自然美的审美人类学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9页。
    2薛敬梅《自然的涌现与诗意的想象―――论生态文学中的自然意象》,《泰山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第49页。
    3美卡洛琳·麦茜特《自然之死》,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7页。
    1余杰《火与冰》,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4月版,第68页。
    1摘自谢有顺的博客:《贾平凹〈秦腔〉及其叙事伦理》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80f500100b6ky.html
    2廖增湖:《贾平凹访谈录》,载《当代作家评论》2000年第4期。
    
    1德海德格尔《荷尔德林诗的阐释》,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第55页。
    2任林举《玉米大地》,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94页。
    1韩小惠编辑《九十年代散文集萃》,十月出版社2000年版,第199页。
    2杨剑龙,周旭峰《论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创作》,《上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第43页。
    3美阿尔·戈尔《濒临失衡的地球―――生态与人类精神导论》,陈嘉映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版,第27页。
    4张韧《环境文学谈》,《光明日报》1999年5月6日。
    1吴尚华《走向和谐:人与自然的主题变奏――――试论当代文学中的环境文学》,《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10页。
    2吴秀明、陈力君《论生态文学视野中的狼文化现象》,《中山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1期,第41页。
    1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6页。
    1秦春《生态心理批评:生态批评的内向视角》,《文艺争鸣》2008年第9期,第130页。
    2陈泽环、朱琳《天才博士与非洲丛林: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阿尔伯特·史怀泽传》,江西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56页。
    3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53页。
    4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130页。
    1刘亮程《一个人的村庄》,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1月版,第28页。
    1日炳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三联书店2003年1月版,第17页。
    2秦春《生态心理批评:生态批评的内向视角》,《文艺争鸣》2008年第9期,第128页。
    3任林举《玉米大地》,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94页。
    1张守海《文学的自然之根―――生态文艺学视域中的文学寻根》,《文艺争鸣》2008年第9期,第126页。
    2张炜《绿色的遥思》,文汇出版社2005年版,第102页。
    3法齐格蒙特·鲍曼《废弃的生命》,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6页。
    1刘文良《生态文学的艺术化叙事方式》,《河北学刊》2008年第3期,第113――115页。
    1.曹静:《一种生态时代的世界观》,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
    2.范跃进:《生态文化研究》,文化艺术出版社,2004年。
    3.郭吉军:《自然的信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4.顾彬:《中国文人的自然观》,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
    5.张全明、王玉德:《中华五千年生态文化》,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年。
    6.张法:《中西美学与文化精神》,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7.周宪:《现代性的张力》,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8.龙娟:《环境文学研究》,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
    9.刘长林:《中国系统思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
    10.黄秉生、袁鼎生:《生态美学探索》,民族出版社,2005年。
    11.林其屏:《全球化与环境问题》,江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
    12.张华:《生态美学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建构》,中华书局,2006年。
    13.陈嘉映:《海德格尔哲学概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5年。
    14.陈剑澜:《现代人与自然关系的知识学批判:环境危机的哲学根源分析》,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1年。
    15.程虹:《寻归荒野》,三联书店,2001年。
    16.郭湛:《主体性哲学——人的存在及其意义》,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年。
    17.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河北大学出版社,2002年。
    18.何建宗:《生态神学初探》,台湾雅歌出版社,1995年版。
    19.侯维瑞主编:《英国文学通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20.胡志红:《西方生态批评研究》,四川大学比较文学专业博士论文,2005年。
    21.雷毅:《生态伦理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22.雷毅:《深层生态学思想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年。
    23.李培超:《自然的伦理尊严》,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24.刘海平、王守仁主编:《新编美国文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
    25.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26.刘小枫:《拯救与逍遥》,上海三联书店,2001年。
    27.刘小枫主编:《人类困境中的审美精神》,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4年。
    28.刘若端编:《十九世纪英国诗人论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
    29.鲁枢元:《猞猁言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30.鲁枢元主编:《精神生态与生态精神》,南方出版社,2003年。
    31.鲁枢元:《生态文艺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32.鲁枢元:《自然与人文-----生态批评学术资源库》,学林出版社2006年12月版。
    33.陆江兵:《技术、理性、制度与社会发展》,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
    34.毛崇杰:《颠覆与重建:后批评中的价值体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
    35.梅雪芹:《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人民出版社,2004年。
    36.裴广川:《环境伦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7.苏贵贤:《生态危机与当代基督教思想》(博士学位论文),北京大学1985年。
    38.孙儒泳、林特溟:《近代的生态学》,科学出版社,1986年。
    39.佘碧平:《现代性的意义与局限》,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
    40.佘正荣:《生态智慧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41.宋丽丽:《文学生态学建构——生态批评的思考》,北京语言文化大学比较文学专业博士论文,2005年。
    42.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
    43.王岳川等编:《后现代主义文化与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44.王岳川等编:《后现代主义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
    45.王岳川:《二十世纪西方哲性诗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
    46.王加风、张卫良:《西欧原工业化的兴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
    47.王逢振、盛宁、李自修编:《最新西方文论选》,漓江出版社,1991年。
    48.王诺:《欧美生态文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49.王先霈、王又平主编:《文学批评术语词典》,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年。
    50.韦清琦:《走向一种绿色经典:新时期文学的生态学研究》,北京语言文化大学较文学专业博士论文,2004年。
    51.吴国盛:《追思自然》,辽海出版社,1998年。
    52.吴国盛:《现代化之忧思》,三联书店,1999年。
    53.徐刚:《拯救大地》,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
    54.解保军:《马克思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
    55.徐恒醇:《生态美学》,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
    56.徐嵩龄主编《环境伦理学进展:评论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57.叶文虎:《可持续发展引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
    58.叶文虎主编《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7年。
    59.殷企平:《英国小说批评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
    60.余谋昌:《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年。
    61.余谋昌:《生态学哲学》,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年。
    62.余谋昌:《生态文化论》,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
    63.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人民出版社,1995年。
    64.张祥龙:《海德格尔与中国天道》,三联书店,1996年。
    65.张皓:《中国文艺生态思想研究》,武汉出版社,2002年。
    66.张首映:《西方二十世纪文论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
    67.曾繁仁:《生态存在论美学论稿》,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年。
    68.曾永成:《文艺的绿色之思——文艺生态学引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69.曾建平:《自然之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70.洪子城《中国当代文学史史料选》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71.许志英丁帆《中国新时期小说主潮》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版
    72.葛红兵梁艳萍《文学史学》北岳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73.王晓华《西方生命美学局限研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74.陈晓明《表意的焦虑——历史祛魅与当代文学变革》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75.刘小枫《沉重的肉身》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6.刘小枫《现代性社会理论绪论》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77.李扬《50——70年代中国文学经典再解读》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8.倪梁康《面对实事本身一现象学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79.程文超《欲望的重新叙述——20世纪中国的文学叙事与文艺精神》广西师大出版社2005年版
    80.黄作《不思之说——拉康主体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81.王宇《性别表述与现代认同》上海三联书店2006年3月版
    82.王艳芳《女性写作与自我认同》,中国社科出版社2006年版
    83.江怡《理性与启蒙一后现代经典文选》东方出版社2004年版
    84.方成《精神分析与后现代批评话语》中国社科出版社2001年版
    85.黄书泉《文学转型与小说嬗变》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86.雷龙乾《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哲学阐释》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87.王晓华《个体哲学》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88.许子东《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50篇文革小说》三联书店2004年
    89.邹诗鹏《实践——生存论》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90.周与沉《身体:思想与修行——以中国经典为中心的跨文化观照》中国社科出版社2005年版
    91.杨大春《感性的诗学:梅洛一庞蒂与法国哲学主流》人民出版社2005年
    92.冯俊等著《后现代哲学讲演录》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93.汪民安、陈永国、马海良主编《后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从福柯到赛义德》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4.陈顺馨、戴锦华选编《妇女、民族与女性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
    95.何兆武、陈启能主编《当代西方史学理论》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
    96.陈嘉明等著《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97.陈建华《“革命”的现代性—中国革命话语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98.安德鲁·桑德斯:《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99.阿尔贝特·史怀泽:《敬畏生命》,陈泽环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
    100.奥尔多·利奥波德:《沙乡年鉴》,侯文蕙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
    101.爱默生:《自然沉思录》,博凡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3年。
    102.艾伯拉姆斯:《镜与灯》,郦稚牛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
    103.鲍曼:《现代性与大屠杀》,杨渝东、史建华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
    104.鲍曼:《流动的现代性》,欧阳景根译,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105.贝塔朗非:《生命问题——现代生物学思想问题》,商务印书馆,1999年。
    106.伯克:《崇高与美- -伯克美学论文选》,李善庆译,上海三联书店,1990年。
    107.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翁绍军译,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年。
    108.达若,R.:《生态学概论》,张绅等译,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
    109.达尔文:《物种起源》,舒德干等译,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
    110.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111.饭岛伸子:《环境社会学》,包智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
    112.福柯:《知识考古学》,谢强,马月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
    113.弗罗姆:《占有还是生存》,关山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年。
    114.格里芬主编:《后现代科学》,马季方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115.格里芬主编:《后现代精神》,王成兵译,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年。
    116.汉斯·萨克塞:《生态哲学》,文韬、佩云译,东方出版社,1991年。
    117.亨利·梭罗:《瓦尔登湖》,徐迟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118.怀特海:《自然的概念》,张桂权译,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
    119.怀特海:《科学与近代世界》,何钦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
    120.霍克海默、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洪佩郁,蔺月峰译,重庆出版社,1990年。
    121.霍克海默:《批判理论》,李小兵等译,重庆出版社,1989年。
    122.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黄平校,译林出版社,2000年。
    123.卡尔·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
    124.康德:《论优美感和崇高感》,何兆武译,商务出版社,2004年。
    125.科恩:《科学中的革命》,鲁旭东、赵培杰等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
    126.科林伍德:《自然的观念》,吴国盛、柯映红译,华夏出版社,1999年。
    127.克里希那穆提:《自然与生态》,何美仪译,学林出版社,2007年。
    128.莱斯:《自然的控制》,岳长龄、李建华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
    129.朗松:《方法、批评及文学史》,徐继曾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130.蕾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吕瑞兰、李长生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
    131.雷内·韦勒克:《批评的概念》,张今言译,中国美术出版社,1999年。
    132.利奥塔:《后现代道德》,莫伟民等译,学林出版社,2000年。
    133.罗蒂:《哲学与自然之镜》,李幼蒸译,三联出版社,1987年。
    134.罗斯诺:《后现代主义与社会科学》,张国清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135.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
    136.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刘耳、叶平译,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137.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
    138.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刘继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年。
    139.马尔库塞:《理性和革命》,程志民等译,重庆出版社,1993年。
    140.马尔库塞:《审美之维》,李小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
    141.马布雷德伯里等编:《现代主义》,胡家峦等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年。
    142.麦金太尔:《德性之后》,龚群、戴扬毅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143.迈克·克朗:《文化地理学》,杨淑华、宋惠敏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144.纳什:《大自然的权利》,杨通进译,梁治平校,青岛出版社,1999年。
    145.尼古拉斯·布宁、余纪元编:《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辞典》,人民出版社,2001年。
    146.欧文·白璧德:《卢梭与浪漫主义》,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147.塔迪埃:《20世纪的文学批评》,史忠义译,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年。
    148.特里·伊格尔顿:《后现代主义的幻象》,华明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
    149.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候文蕙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
    150.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殷陆君编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
    151.约翰·缪尔:《我们的国家公园》,郭名倞译,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年。
    152.约翰·穆勒:《论边沁与柯勒律治》,余廷明译,中国文学出版社,2003年。
    153.约翰斯顿:《哲学与人文地理学》,蔡云龙、江涛译,商务印书馆,2000年。
    154.黑格尔《小逻辑》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
    155.斯拉沃热?齐泽克《意识形态的崇高客体》季广茂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156.梅洛?庞蒂《知觉的首要地位及其哲学结论》三联书店2002年7月版
    157.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姜志辉译商务印书馆2001年版
    158.布迪厄、华康德:《实践与反思》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159.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160.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高铦等译译林出版社2005年版
    161.布赖恩·特纳《身体与社会》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62.彼德·布鲁克斯《身体活》朱生坚译新星出版社2005年5月版
    163.安东尼·吉登斯:《亲密关系的变革——现代社会的性、爱和爱欲》,陈永国,汪民安等译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164.约翰·奥尼尔《身体形态——现代社会的五种身体》张旭春译,春风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
    165.米歇尔?福柯《性经验史》上海人民出版社佘碧平译2000年版
    166.鲍德里亚《消费社会》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67.居易?德波《景观社会》,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168.马克思?霍克海默西奥多?阿多诺《启蒙辩证法》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
    169.简?盖洛普《通过身体思考》杨莉馨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170.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71.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版
    172.昌耀:《昌耀抒情诗集》,青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173.方东美:《生生之德》,黎明图书公司,1987年版。
    174.铁凝:《女人的白夜》,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
    175.哲夫:《世纪之痒―――中国生态报告》,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176.邓一光:《狼行成双》初载于《当代》2000年第2期。
    177.邓一光:《我是太阳》,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178.贾平凹:《怀念狼》作家出版社,2000年6月版。
    179.杨志军:《藏獒》,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9月版。
    180.杨志军:《远去的藏獒》,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181.姜戎:《狼图腾》,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4月版。
    182.李青松:《遥远的虎啸》,中国和平出版社,1997年8月版。
    183.周晓枫:《鸟群》,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版。
    184.阎连科:《日光流年》,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3月版。
    185.郭雪波:《大漠狼孩》,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1月版。
    186.郭雪波:《银狐》,漓江出版社,2006年6月版。
    187.邓刚:《迷人的海》,初载于《上海文学》1983年第5期。
    188.徐刚:《伐木者,醒来!》,初载于《新观察》1988年第2期。
    189.张抗抗:《沙暴》,初载于《小说界》,1993年第2期。
    190.陈应松:《豹子的最后舞蹈》,初载《钟山》,2001年3月版。
    191.陈应松:《太平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192.胡发云:《老海失踪》,初载《中国作家》1999年第1期。
    193.李杭育:《最后一个鱼佬儿》,初载《当代》1983年第2期。
    194.孔捷生:《大林莽》,初载《十月》1984年第6期。
    195.邱华栋:《城市战车》,作家出版社,1997年版。
    196.西川主编:《海子诗全编》,三联书店,1997年版。
    197.杨志军:《随心所欲》,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198.鲁枢元:《猞猁言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月版。
    199.杨文丰:《自然笔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版。
    200.周晓枫:《鸟群》,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版。
    201.周晓枫:《斑纹―――兽皮上的地图》,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4月版。
    202.任林举:《玉米大地》,时代文艺出版社,2005年8月版。
    203.张炜:《圣华金的小狐》,华夏出版社,1999年1月版。
    204.张炜:《刺猬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
    205.张炜:《融入野地》,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
    206.张炜:《你在高原·西郊》,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207.张炜:《秋天的大地》,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12月版。
    208.哲夫:《世纪之痒――――中国生态报告》,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10月版。
    209.哲夫:《长江生态报告》、《黄河生态报告》、《淮河生态报告》,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210.哲夫:《天猎》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4年5月版。
    211.林宋瑜:《蓝思想》,中国工人出版社,2004年1月版。
    212.杜光辉:《哦,我的可可西里》,初版《小说界》2001年第1期。
    213.苇岸:《上帝之子》,湖北美术出版社,2001年2月版。
    214.苇岸:《太阳升起以后》,中国工人出版社,2000年5月版。
    215.温亚军:《驮水的日子》,初载《天涯》,2002年第3期。
    216.陈应松:《独摇草》,初载《钟山》2003年第6期。
    217.包国晨:《寻觅第一峰》,中国文联出版社,2000年2月版。
    218.徐刚:《长江传》,福建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版。
    219.徐坤:《女娲》,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版。
    220.王治安:《悲壮的森林》,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年7月版。
    221.庞培:《忧郁之书》,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版。
    222.赛尼娅、刘亮程主编:《乡村哲学的神话》,2002年3月版。
    223.鲁枢元:《生态批评的空间》,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9月版。
    224.鲁枢元:《走进大林莽》,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6月版。
    225.鲁枢元:《心中的旷野·关于生态与精神的散记》,学林出版社,2007年6月版。
    226.李青松:《林区与林区人》,花山文艺出版社,2000年5月版。
    227.李洁非:《城市像框》,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2月版。
    228.陈桂棣:《淮河的警告》,初载于《当代》1996年第6期。
    229.于坚:《一枚穿过天空的钉子·诗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9月版。
    230.于坚:《云南那边》,山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31.马役军:《黄土地,黑土地》,初载于《当代》,1991年第5期。
    232.沙青:《依稀大地湾》,初载于《十月》,1988年第5期。
    233.麦天枢:《挽汾河》,初载于《山西文学》,1989年第1期。
    234.刘贵贤:《生命之源的危机》,昆仑出版社,1989年8月版。
    235.周涛:《巩乃斯的马》,初载于《解放军文艺》,1984年8月号。
    236.谢宗玉:《遍地药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237.叶广岑:《黑鱼千岁》,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年版。
    238.方敏:《大绝唱》,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版。
    239.李存葆:《绿色天书》,河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240.陈从周:《陈从周园林随笔》,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1月版。
    241.刘庆邦:《红煤》,北京十月出版社,2006年1月版。
    242.彭城:《漂泊的屋顶》,广东人民出版社,2001年7月版。
    243.蔡翔编选:《融入野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
    244.李晋瑞:《原地》,长江文艺出版社2006年版。
    245.洪素丽:《台湾百合》,台中晨星出版社,1986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