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意愿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围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意愿问题,本文运用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探究方法,深入探索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意愿的现状,初步分析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实证剖析居民参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意愿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关系,尝试讨论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意愿的提升路径。在研究思路上,本文首先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和公民参与的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归纳和分析。然后,通过定量研究和实证调查,对江苏省若干城市社区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意愿现状、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现状、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意愿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关系进行深入调研和分析。接着,基于实证调研资料,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意愿的提升路径进行初步探讨。最后,对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意愿的发展趋势略加展望,并给出后续研究可进一步探讨的主要问题。遵循上述研究思路,本文首先就相关概念做了清晰界定,评析了学者们关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意愿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此明确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然后,着重回顾并解析了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和居民参与意愿的相关理论,从而奠定本文研究过程中的理论基础。接着,进一步明确本文研究的框架以及具体的实施状况,其中重点是澄清研究假设、调查抽样状况以及问卷和数据分析状况。随后,对居民参与意愿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进行频数分析与交互分析。接着,通过binary logistic回归对居民参与意愿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关系进行初步分析,以问卷中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调查中的二分类变量——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问题、了解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情况的途径和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提出建议的渠道为因变量来分析居民参与意愿对其的影响。然后,采用ordinal logistic回归对居民参与意愿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影响关系进行深度回归分析,以问卷中城市社区文化建设调查中的变量:参加城市社区机构的愿意度、对所在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状况的评价、对所在城市社区内项目的评价为因变量,研究居民参与意愿对其的深度影响。最后,进一步明确本文的研究结论,侧重从城市政府角度围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居民参与意愿的提升路径进行初步讨论,并提出后续研究展望和研究计划。总之,本文从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与居民参与意愿的基本“常识”入手,通过分析研究提升对常识的理性认知度,认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与居民参与意愿成正相关关系,认为城市居民参与意愿又与城市党、政府联系居民的程度成正相关关系。
Around the participation willingness in urban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this article use multi-disciplinary theories and research methods such as political psychology and political sociology, to in-depth explore the participation willingness in urban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will be analyzed. And the impact of residents'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culture on the urban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will be explored through empirical analysis. Finally, this article will try to discuss the path to improve the resident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the urban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First, this article will summary and analysis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about urban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citizen participation. Then, through the quantitative research and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 some urban community in Jiangsu Province, we will investigate into the situation of community residents participating in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rban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Furthermore, the impact of the residents'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itself. Second, based on the empirical research data, we will carry out the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how to improve the resident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urban community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ird, the trend of residents'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the urban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Topics and thinking are also given for further research.
     Following the research ideas, first this paper define the related concepts clearly, and discusses the research achievements about the residents'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the urban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By doing these, we have clarified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Then, by emphatically reviewing the related theory of urban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resident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it, we have laid the research foundation. Second, to further clarify the framework of this study and determine the concrete implementations, we clarify the research hypothesis, survey sampling and questionnaire and data analysis, which is the key of this study. Second, we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esidents' willingness and urban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by frequency analysis and interaction analysis. In addition, the impact of resident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on the construction will be explored by the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And the dependent variables to analyze the impact are the two classification variables in the questionnaire:problems in the urban community cultural construction, the way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and suggestions on channels of urban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Besides, we will also use the ordinal logistic regression to further study the impact. While the variables are based on the in the questionnaire about the the urban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They are the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the urban community organization, the evaluation of urban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urban community project, respectively. Finally, to further clarify the conclusions of this paper, we will deliver a preliminary discussion on the path to promote the urban resident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the community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the prospect and plans of future research will also be given. In short, the basic "common sense"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community culture and resident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in the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rational cognition on common sense, that the construction of city community culture and residents' willingness to participate positively correlated, that party, government and city residents was positively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city residents to participate in the.
引文
② 宋文辉:《沧浪之歌》,古吴轩出版社,2007年版,第223页。
    ① 宋文辉:《幸福社区》,古吴轩出版社,2006年版,第241-242页。
    ② 2009年5月底,文化部首次主办了全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经验交流会议。在此次会议上,文化部披露,我国社区文化基础建设还相当薄弱,与城市社区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社区文化面临很大的挑战。参见张和平:《中国将大力推进社区文化建设》,中新社,2009年6月31日,http://www.cnsphoto.com.
    ① 袁秉达、孟临:《社区论》,中国纺织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页。
    ② 费孝通:《社会学概论》(试讲本),天津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13页。
    ③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的通知》(2000年11月19日,中办发(2000)23号)。
    ④ 徐勇等:《中国城市社区自治》,武汉出版社,2002年版,第24页。
    ① 杨团:《社区公共服务论析》,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45页。
    ② 梁启超:《什么是文化?》,《时事新报》,1922年12月9日。
    ③ 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63年版,第113页。
    ④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7页。
    ① 黄文山:《文化学的方法》,《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1页。
    ② [美]克鲁克洪:《文化与个人》,高佳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4-6页。
    ③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3页。
    ④ 宋文辉主编:《文化沧浪与幸福社区》,古吴轩出版社,2007年版,第16页。
    ⑤ 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259页。
    ⑥ 方明,王颖:《观察社会的视角》,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第125页。
    ① 阎志民:《跨世纪治国方略》,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52页。
    ② 奚从清:《社区研究——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第193页。
    ③ 奚从清:《社区研究——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第40-41页。
    ④ 唐忠新:《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73-74页。
    ① 姜振华:《社区参与与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第19页。
    ② United Nations.1981.Popular Participation as A Srategy for Promoting Community Level Action and National Development. New York.
    ③ 汪大海、魏娜等:《社区管理》(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268页。
    ④ 这里的划分角度参考了国内学者关于公共参与的相关研究成果。参见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公共参与手册——参与改变命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第4页。
    ① 张景安、马惠娣:《中国公众休闲状况调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第24-25页。
    ② 王青山:《社区建设与发展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第231页。
    ① 芝加哥学派在20世纪20--30年代提出了区位理论,分析了社区在城市环境中独特的空间布局。
    ② 社区文化区位理论兴起于20世纪40-50年代后期,该理论在社区要素特征功能分析的基础上突出了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强调必须把文化和价值作为人文区位理论的核心,认为只有如此,才能对社区结构和发展的特点作出合理的解释。
    ③ 徐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以重庆市万州区乌龙池社区为中心》,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第7页。
    ④ 文军、唐亚林:《变迁与创新: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分析》,《求索》2001年第2期,第44页。
    ⑤ 杜立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求实》2006年第3期,第60页。
    ① 张春燕、熊竞、蔡永记:《城市社区文化中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培育策略》,《上海城市管理职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第25页。
    ② 参见杨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模式研究—以百步亭社区文化建设为个案》,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第10-15页。
    ③ 参见潘达:《“三建一创”:推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政策》2009年第6期。
    ④ 参见奚之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上海市徐汇区为例》,华东师范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10月。
    ⑤ 参见夏国忠:《社区简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① 参见仲红岩:《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探讨》,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3月。
    ② 参见韩瑞红:《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6月。
    ③ 参见杜小平:《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城市》2005年第5期。
    ④ 参见张骏:《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探讨》,《湖北社会科学》2000年第12期。
    ⑤ 薛占峰、武辉:《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之我见》,《求实》2006年第1期,第178页。
    ⑧ 李航:《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研究》,《未来与发展》2009年第12期,第39页。
    ⑦ 董卉、胡丽亚:《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方向》,《社会》2000年第2期,第33页。
    ① 参见仲红岩:《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探讨》,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3月。
    ② 黄立营:《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选择》,《煤炭高等教育》2004年第11期,第103页。
    ③ 彭阳:《长沙市岳麓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国防科技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2009年3月。
    ④ 本文中的城市是指地级市,城市社区是指地级市中的社区,不包括县级市中的社区,也不包括过渡型社区。所谓过渡型社区,是指这样一类社区,因城市规模的扩张,原有的农村社区转入了城市规划区地域,但其发展阶段与发展模式落后于城市社区,社区城市化程度在一定时期还处于城乡过渡阶段的社区(参见吴疑:《过渡型社区空间组织途径研究——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6月,第9页)。
    ①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41页。
    ② [美]伍德罗·威尔逊:《行政学研究》,彭和平、竹立家:《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第24页。
    ① “记忆社区”的概念源自美国学者约翰·R·霍尔和玛丽·齐·尼兹的《文化——社会学的视野》一书,意指一个不能忘记其过去的社区。为了不忘记它的过去,一个社区应该去复述它的故事,复述它的建构性叙述。
    ② 毕英涛:《当代中国社区文化建设的价值、内涵与路径》,《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① 习近平:《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08/20/c_117021464.htm,2013年8月20日。
    ② 韩瑞红:《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6月。
    ① 叶木全、黄重、周晓景:《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探究——基于对闽东社区文化建设的调研与思考》,《东南学术》2011年第3期。
    ② 周晨虹、杨庆立:《和谐: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新境界》,《理论学习》2006年第2期。
    ③ 马海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对策研究》,《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① 邱琳:《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分析》,《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6期。
    ①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505页。
    ① 刘庆龙、冯杰:《论社区文化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② 付明琴:《论社区文化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发展·月刊》2007年第7期。
    ③ 冯杰:《浅析我国社区文化建设》,《现代城市研究》2002年第6期。
    ④ 付明琴:《论社区文化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发展·月刊》2007年第7期。
    ① 刘君德、靳润成、张俊芳:《中国社区地理》,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79--280页。
    ② 郭学贤:《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7--157页。
    ① 转引自黎熙元:《现代社区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81-82页。
    ② 有关城市文化四层次论的具体内涵可参见任平:《时尚与冲突——城市文化结构与功能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7页。
    ① 刘君德,靳润成,张俊芳:《中国社区地理》,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9页。
    ① 杨聪、李太斌、张彤清:《社会共同体视野下的社区文化建设》,《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② [日]作田启一:《价值社会学》,宋金文、边静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第53-54页。
    ③ 《政治参与》: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87029.htm。
    ① [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年之后看未来》,《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序,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第5页。
    ② 陈炳辉等:《参与式民主的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页。
    ③ [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6页。
    ④ 莫泰基:《公民参与:社会政策的基石》,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5年版,第96页。
    ① [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396页。
    ② 张洪武:《社区政治》,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47页。
    ① 徐永祥:《社区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29页。
    ② 严志兰:《论城市中社区参与的功能及其实现》,《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校报》,2004年第12期。
    ③ 应克复、金太军、胡传胜:《西方民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62页。
    ④ 转引自应克复、金太军、胡传胜:《西方民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62--463页。
    ⑤ 王刚、罗峰:《社区参与:社会进步和政治发展的新驱动力和生长点——以五里桥街道为案例的研究报告》,《浙江学刊》,1999年第2期。
    ① [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0页。
    ②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127页。
    ③ [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2页。
    ④ [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2页。
    ① [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3页。
    ② [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138页。
    ③ [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39-140页。
    ① [美]谢里尔·西姆拉尔·金、卡米拉·斯蒂福斯:《民有政府:反政府时代的公共管理》,李学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2页。
    ② [美]谢里尔·西姆拉尔·金、卡米拉·斯蒂福斯:《民有政府:反政府时代的公共管理》,李学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8页。
    ① 以上论述整理自[美]谢里尔·西姆拉尔·金、卡米拉·斯蒂福斯:《民有政府:反政府时代的公共管理》,李学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第118--119页。
    ① 这类社区又称传统社区,主要是过去单位制下的家属院演化过来。参见夏建中:《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74页。
    ② 夏建中:《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74---181页。
    ③ 夏建中:《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16--227页。
    ④ 夏建中:《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246--271页。
    ① 王邦佐:《居委会与社区治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93页。
    ① 魏娜:《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红旗出版社,2003年版,第197-198页。
    ② 潘小娟:《中国基层社会重构社区治理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第161-185页。
    ③ 范耀登:《城市社区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40-41页。
    ④ 叶南客:《中国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历程与体制创新》,《江海学刊》,2001年第5期。
    ⑤ 王艳:《论社区自治中的居民参与》,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
    ① [英]罗伯特·罗茨:《新的治理》,转引自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87-96页。
    ② [英]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第1期。
    ③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50页。
    ④ [印]哈斯·曼德、穆罕默德·阿斯夫:《善治:以民众为中心的治理》,国际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编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第9页。
    ⑤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45页。
    ⑥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
    ① [英]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第1期。
    ② 具体关于治理的缺陷论述可参见[英]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第1期。
    ③ [法]让-皮埃尔·戈丹: 《何谓治理》,钟震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第48页。
    ④ 俞可平:《治理和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
    ⑤ 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
    ① 孙柏瑛:《当代发达国家地方治理的兴起》,《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4期。
    ② 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3-35页。
    ③ 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39页。
    ① 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4页。
    ② 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6页。
    ③ 张孝芳:《善治理论与中国地方治理》,《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① [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第1页。
    ② [英]道格拉斯·柯尔:《社会学说》,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70页。
    ③ [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④ 转引自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34页。
    ⑤ [英]道格拉斯·柯尔:《社会学说》,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75页。
    ① 孙永芬:《西方民主理论史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0页。
    ② 转引自孙永芬:《西方民主理论史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241页。
    ③ [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9-40页。
    ① [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第339页。
    ① [美]萨谬尔·伯勒斯,赫尔伯特·基提斯:《社会资本与社区治理》,曹荣湘选编:《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31页。
    ② [美]萨谬尔·伯勒斯,赫尔伯特·基提斯:《社会资本与社区治理》,载曹荣湘选编:《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35页。
    ① [美]爱德华·格拉泽:《社会资本的投资及其收益》,罗建辉译,载曹荣湘选编:《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86、187、195页。
    ② [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5页。
    ① [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99、200、201、202页。
    ② 姜振华:《社区参与与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第54页。
    ③ [美]罗伯特·帕特南:《独自打保龄球:美国下降的社会资本》,苑洁编译,李惠斌,杨雪冬主编:《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67-168页。
    ① 邵志芳、高旭晨:《社会认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页。
    ② 杨宜音、张曙光:《社会心理学》,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8年版,第50页。
    ③ 周晓虹:《社会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02页。
    ① 转引自邵志芳、高旭晨:《社会认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② 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 17--121页。
    ③ 邵志芳、高旭晨:《社会认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④ 转引自周晓虹:《社会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18页。
    ⑤ 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7页。
    ① 孙时进:《社会心理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06页。
    ② 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38页。
    ③ 关于“社会行为”的内容很大程度上引用了复旦大学心理系孙时进教授的研究成果,可参见孙时进:《社会心理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3-116页。
    ④ [美S.E.Taylor,L.A.Peplau,D.O.Sears:《社会心理学》(第十版),谢晓非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71页。
    ① 此部分的测量方法的介绍主要参考和转引了周晓虹、孙时进两位教授的研究成果。具体参见周晓虹:《社会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124-127页。孙时进:《社会心理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1-113页。
    ②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48-152页。孙时进:《社会心理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16-117页。杨宜音,张曙光: 《社会心理学》,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8年版,第64-66页、第87-88页。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5-128页。
    ① 当然,因研究主题的限制,同时为了保持全文的内在一致性,本章侧重从居民的角度来寻求对策。这可以看成是从参与主体自身来进行努力。不过,提升居民参与意愿,也应从参与主体所面临的外部生态尤其是地方政府角度来努力。概括地说,这离不开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准确地定位好自身角色,尤其是要从一个大包大揽、过度干预社区自治的大政府转变为一个小而有力的回应性政府。这就意味着,地方政府应“积极地回应公民的要求。这样的政府只做公民让他们做的事,而且,它以对服务使用者友善的方式而不是以烦琐的官僚方式为公民做事。”(参见[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页)
    ① 江振华:《社区参与与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培育》,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第171页。
    ① 参见江苏省邓小平理论研究会2011年度委托课题“党的政治领导、政府依法治理、城市社区自治的有效衔接与良性互动”研究报告(未发表)。
    ① 张垫、何云峰:《社区管理概论》,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第30--32页。
    ① 胡筝:《文化事业管理概论》,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第325页。
    ② 吴森鹏,章友德:《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43页。
    ③ 范耀登等:《城市社区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256页。
    ① 周义程:《基层政府的角色与社区自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7月6日,第B-02版。
    ② 唐忠新:《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65页。
    ① 金晓春等:《城市规划公众参与及服务基础数据系统项目总报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5年第14期。
    ① 单菁菁:《社区情感与社区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第136页。
    ① 唐忠新:《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76页。
    ① 参见吴鹏森,章友德:《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282页。
    ② 原宗丽:《参与式民主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46--148页。
    ① 汪大海:《社区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5页。
    ② [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5页。
    ① 韩子荣、连玉明:《文化型社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20页。
    ② 参见韩子荣、连玉明:《文化型社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第35--80页。
    ③ 王敬尧:《参与式治理——中国社区建设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46页。
    ① Kretzmann, J and J Mcknight 1993 Building Communities from the Inside Out:Apath Towards Finding and Mobilizing a Community's Assets ACTA Publications, Chicago转引自迈克尔·卡西尔,约翰·芬:《能力建设:推动地方治理中的公民参与》,载王巍、牛美丽:《公民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8页。
    ① 范登辉等:《城市社区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120—121页。
    ① 汪大海:《社区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页。
    ① 奚从清:《社区研究——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第193页。
    ① 吴佳顺:《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方式研究》,《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① 邓伟志、李一:《中国社区建设的实践与探索》,浙江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77页。
    ② 汪大海:《社区管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78页。
    ① 孙秋云、曹志刚:《社区与社区建设八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3页。
    [美]伍德罗·威尔逊:《行政学研究》,彭和平,竹立家:《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美]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年之后看未来》,《第三波:20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序,刘军宁译,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版。
    [美]加布里埃尔.A.阿尔蒙德、西德尼·维巴:《《公民文化——五个国家的政治态度和民主制》,徐湘林等译,东方出版社,2008年版。
    [美]马莎·L·科塔姆:《政治心理学》,胡勇、陈刚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美]乔恩·艾尔斯特:《《政治心理学》,陈秀峰、胡勇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0年版。
    [美]泰德·布拉德尔:《政治广告》,乔木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美]科恩:《论民主》,聂崇信,朱秀贤译,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美]乔·萨托利:《民主新论》,冯克利,阎克文译,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美]理查德·C·博克斯:《公民治理——引领21世纪的美国社区》,孙柏瑛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谢里尔·西姆拉尔·金、卡米拉·斯蒂福斯:《民有政府:反政府时代的公共管理》,李学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版。
    [美]克鲁克洪:《《文化与个人》,高佳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陈尧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6年版。
    [美]萨谬尔·伯勒斯、赫尔伯特·基提斯:《社会资本与社区治理》,载曹荣湘选编:《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美]爱德华·格拉泽: 《社会资本的投资及其收益》,罗建辉译,载曹荣湘选编:《走出囚徒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上海三联书店,2003年版。
    [美]罗伯特·帕特南:《使民主运转起来》,王列,赖海榕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美]罗伯特.帕特南:《独自打保龄球:美国下降的社会资本》,苑洁编译,载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美]约翰·克莱顿·托马斯:《公共决策中的公民参与:公共管理者的新技能与新策略》,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美]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美]R.E.帕克:《城市社会学:芝加哥学派城市研究文集》,宋俊岭、吴建华等译,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美]F.M.罗吉斯、L.I.伯德格:《乡村社会变迁》,王晓毅、王地宁等译,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英]戴维·赫尔德:《民主的模式》,燕继荣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
    [英]罗伯特·罗茨:《新的治理》,载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英]格里·斯托克:《作为理论的治理:五个论点》,载《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第1期。
    [英]鲍勃·杰索普:《治理的兴起及其失败的风险以经济发展为例的论述》,《《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1999年第1期。
    [英]道格拉斯·柯尔:《社会学说》,李平沤译,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
    [法]让-皮埃尔.戈丹:《何谓治理》,钟震宇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版。
    [德]斐迪南·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
    [德]托马斯·海贝勒、君特·舒耕德:《从群众到公民——中国的政治参与》,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年版。
    何增科、[德]海贝勒、[德]舒伯特:《城乡公民参与和政治合法性》,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年版。
    [日]作田启一:《价值社会学》,宋金文,边静译,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日]神岛二郎等:《日本政治学动向——后行为主义政治学》,马斌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印度]哈斯·曼德、穆罕默德·阿斯夫:《善治:以民众为中心的治理》,国际行动援助中国办公室编译,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年版。
    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中国政府创新研究中心:《公共参与手册——参与改变命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莫泰基:《公民参与:社会政策的基石》,中华书局(香港)有限公司,1995年版。
    尹继武、刘训练:《政治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季乃礼:《政治心理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叶娟丽:《行为主义政治学方法论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张洪武:《社区政治》,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王邦佐:《居委会与社区治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魏娜:《社区组织与社区发展》,红旗出版社,2003年版。
    潘小娟:《中国基层社会重构社区治理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俞可平:《治理与善治》,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孙柏瑛:《当代地方治理:面向21世纪的挑战》,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孙永芬:《西方民主理论史纲》,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陈炳辉等:《参与式民主的理论》,厦门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应克复、金太军、胡传胜:《西方民主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乔耀章:《政府理论》,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王敬尧:《参与式治理——中国社区建设实证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
    林尚立:《社区民主与治理:案例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沈荣华:《社区体制创新——以苏州平江社区为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张康之、石国亮、谢伏瞻:《国外社区治理自治与合作》,中国言实出版社,2011年版。
    孙学玉等:《当代中国民生问题研究》,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
    任平:《时尚与冲突——城市文化结构与功能新论》,东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胡筝:《文化事业管理概论》,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
    杨团: 《社区公共服务论析》,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
    钱振明:《城市管理学》,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梁莹、姚军:《草根社区中的合作治理与公民治理》,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
    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63年版。
    梁漱溟:《中国文化要义》,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黄文山:《文化学的方法》,《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邵志芳、高旭晨:《社会认知》,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杨宜音、张曙光:《社会心理学》,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2008年版。
    周晓虹:《社会心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孙时进:《社会心理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张景安、马惠娣:《中国公众休闲状况调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王青山:《社区建设与发展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周晓虹:《现代社会心理学——多维视野中的社会行为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刘君德、靳润成、张俊芳: 《中国社区地理》,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郭学贤:《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黎熙元:《现代社区概论》,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徐永祥:《社区发展论》,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夏建中:《中国城市社区治理结构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范耀登:《城市社区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风笑天:《社会学研究方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高占祥:《《论社区文化》,文化艺术出版社,1994年版。
    孟固、白志刚:《社区文化与公民素质》,中国社会出版社,2005年版。
    阎志民:《跨世纪治国方略》,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北京市西城区文化文物局:《社区文化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韩子荣、连玉明:《中国社区发展模式—文化型社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年版。
    夏国忠:《社区简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贲雪峰:《统计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刘思峰、吴和成等:《应用统计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朱帮助、张秋菊、姜劲,徐海清等:《统计学:原理、方法与SPSS应用》,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汪大海、魏娜等:《社区管理》(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袁德:《社区文化论》,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年版。
    张堃、何云峰:《社区管理概论》,上海三联出版社,2000年版。
    吴森鹏、章友德:《《城市社区建设与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范耀登等:《城市社区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方明、王颖:《观察社会的视角》,知识出版社,1991年版。
    奚从清:《社区研究——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华夏出版社,1996年版。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唐忠新:《中国城市社区建设概论》,天津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唐忠新:《现代城市社区建设概论》,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彭和平、竹立家:《国外公共行政理论精选》,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版。
    张景安、马惠娣:《《中国公众休闲状况调查》,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王青山:《社区建设与发展读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年版。
    姜振华:《社区参与与城市社区社会资本的培养》,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年版。
    单菁菁:《社区情感与社区建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版。
    孙秋云、曹志刚:《社区与社区建设八讲》,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王巍、牛美丽:《公民参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原宗丽:《参与式民主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
    丁云等:《当代中国农民政治参与》,知识产权出版社,2011年版。
    于海青:《当代西方参与民主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贾西津:《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年版。
    关玲永:《我国城市治理中公民参与研究》,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朱仁显:《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娄成武、李坚:《公共事业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宋文辉:《沧浪之歌》,古吴轩出版社,2007年版。
    宋文辉:《文化沧浪与幸福社区》,古吴轩出版社,2007年版。
    宋文辉:《幸福社区》,古吴轩出版社,2006年版。
    俞可平:《治理和善治:一种新的政治分析框架》,载《南京社会科学》2001年第9期。
    俞可平:《全球治理引论》,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2年第1期。
    孙柏瑛:《当代发达国家地方治理的兴起》,载《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第4期。
    金太军:《行为主义政治学的“新革命”及其启示》,《内蒙古社会科学》2000年第3期。
    金太军、王庆五、叶蕾、布成良:《我国城市社区管理的现状及对策》,《中国行政管理》1998年第3期。
    文军、唐亚林:《变迁与创新: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分析》,《求索》2001年第2期。
    潘达:(《“三建一创”:推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政策》2009年第6期。
    薛占峰、武辉:《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之我见》,《求实》2006年第1期。
    董卉、胡丽亚:《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方向》,《社会》2000年第2期。
    毕英涛:《当代中国社区文化建设的价值、内涵与路径》,载《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1年第3期。
    叶木全、黄重、周晓景:《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中的社区文化建设和发展探究——基于对闽东社区文化建设的调研与思考》,载《东南学术》2011年第3期。
    周晨虹、杨庆立:《和谐: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新境界》,载《理论学习》2006年第2期。
    马海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意义及对策研究》,载《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邱琳:《加强社区文化建设的对策分析》,载《《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6期。
    刘庆龙、冯杰:《论社区文化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载《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期。
    付明琴:《论社区文化及其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载《发展·月刊》2007年第7期。
    冯杰:《浅析我国社区文化建设》,载《现代城市研究》2002年第6期。
    杨聪、李太斌、张彤清:《社会共同体视野下的社区文化建设》,载《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
    严志兰:《论城市中社区参与的功能及其实现》,载《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校报》2004年第12期。
    王刚、罗峰:《社区参与:社会进步和政治发展的新驱动力和生长点——以五里桥街道为案例的研究报告》,载《浙江学刊》1999年第2期。
    叶南客:《中国城市居民社区参与的历程与体制创新》,载《江海学刊》2001年第5期。
    张孝芳:《善治理论与中国地方治理》,载《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吴佳顺:《城市社区治理中公民参与方式研究》,《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
    杜小平:《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思路》,《《城市》2005年第5期。
    张骏:《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探讨》,《湖北社会科学》2000年第12期。
    李航:《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发展趋势研究》,《未来与发展》2009年第12期。
    乔耀章:《政府建设导论》,《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乔耀章:《基层民主:一个需要重点推出的“综合演兵场”》,《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第4期。
    乔耀章:《民主不仅是民众的事——再论普及民主》,《理论探讨》2010年第1期。
    黄立营:《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选择》,《《煤炭高等教育》2004 年第11期。
    杜立婕:《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求实》2006年第3期。
    周义程:《基层政府的角色与社区自治》,《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7月6日。
    张春燕、熊竞、蔡永记:《城市社区文化中认同感与归属感的培育策略》,《上海城市管理职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
    赵康、蒋国良、陈豪、林新伟、顾小君:《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转型社区建设和治理》,《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梁启超:《什么是文化?》,《时事新报》,1922年12月9日。
    吴疑:《过渡型社区空间组织途径研究——以深圳市龙岗区为例》,长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6月。
    徐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以重庆市万州区乌龙池社区为中心》,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5月。
    杨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模式研究——以百步亭社区文化建设为个案》,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
    奚之春:《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上海市徐汇区为例》,华东师范大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10月。
    仲红岩:《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探讨》,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3月。
    韩瑞红:《《我国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研究》,大连海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6月。
    彭阳:《长沙市岳麓区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国防科技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学位论文,2009年3月。
    王艳:《《论社区自治中的居民参与》,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5月。
    梁军峰:《中国参与式民主发展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博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
    董石桃:《公民参与和民主发展——当代西方参与式民主理论研究》,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3月。
    Andrews, M., Good Government Means Different Things in Different Countries, Governance: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olicy, Administration and Institutions,2010, 23(1).
    Baldock John, Manning Nick and Vickerstaff Sarah, Social Policy,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3.
    Barr, Nicholas and others, The State of Welfare, the Welfare State in Britain since 1974, Oxford:Clarendon,1995.
    Crouch, Colin, Social Change in Western Europ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Denney, David, Social Policy and Social Work,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Epstein, School, Family and Community Partnerships:Your Handbook for Action, Second Edition, CA:Corwin Press, Inc.,2002.
    Hsinchun, C., Digital government, New York:Springer Press,2008.
    Imrie, Mike Raco, Urban Renaissance? New Labour, Community and Urban Policy, Bristol:Policy Press,2003.
    Jeffrey L. Brudney, Laurence J. O'Toole, Jr., Hal G. Rainey, Advancing public management:new developments in theory, methods, and practice, Washington, D.C. 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2000.
    Judd Dennis, Todd Swanstrom, Urban Politics:Private Power and Public Policy, New York:Pearson Education, Inc.,2004.
    Jorge M. Valadez, Deliberative Democracy, Political Legitimacy, and Self-Democracy in Multicultural Societies, West view Press,2001.
    McLaverty, P.(Ed.),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Innovations in Community Governance. Burlington:Ashgate Publishing Company,2002.
    Micheal Hill and Perter Hupe, Implementing Policy:Governance in Theory and in Practice.London:Sage Publication Ltd.2002.
    Pandey, Bradly, Donald, Public Service Motivation and Interperson Citizenship Behavior in Public Organizations:Testing a Preliminary Model, International Public Mnagement Journal,2008,11(1).
    Putnam, R.D., E Pluribus Unum:Diversity and Community in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Scandinavian Political Studies,2007,30(2).
    Randy Stoecker and Elizabeth A. Tryon, with Amy Hilgendorf, The unheard voices: community organizations and service learning, Philadelphia:Temple University Press, 2009.
    Rubin Herbert, Rubin Irene, Community Organizing and Development, Boston:Allyn & Bacon,2001.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