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普通高校本科教学方法之案例研究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随着当代知识经济对创造性人才的呼唤以及国际范围内终身学习理念的提出与学习化社会的来临,加之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日益推进所引起的人们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普遍关注,使得研究高校教学方法这一古老问题寓了新的时代背景与时代内涵。
     以往关于高校教学方法的研究,主要立足于思辨的角度,从理论层面对高校教学方法的内涵、高校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与改革的必要性、高校教学方法的现状、影响高校教学方法的因素以及高校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但由于缺乏现实中的批判性、实用性与针对性而对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方法及其改革的实际贡献不大。
     本文运用质的研究方法,以长江大学为案例,从实证的角度,采用过程范式,对本科教学方法之本真内涵、教学方法之真实现状、人们关于教学方法之现状的不同认识、教学方法的影响因素以及教学方法改革的总体设想进行了系统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长江大学相关人员对高校教学方法之内涵的理解不一致且倾向表浅化;教学管理领导与教师之年龄、学历、教龄、教学经历、专业以及职称等的不同,对高校教学方法之内涵的理解与现状的认识亦有所不同;影响教学方法的因素主要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管理领导的素质、教师的素质、学生的素质、教学管理体制、教学环境、习惯与文化传统以及教育经费等。长江大学应着实加大相关教学管理领导以及教师教育科学理论与教学教法知识的培训力度,增加教育经费,改善教学环境,加强师德建设,从重视讨论与交流、重视合作学习、重视探究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重视个性化教学以及重视采用现代教学技术等几个方面对本科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With the approach of Knowledge-based economy, the societies call for the creative people and life-long learning all over the world, popular of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arouses the thinking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So study on the teaching methods become more meaningful in this era.
    Previous studies present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eaching method. They construct the conceptions of teaching method, the importance of the teaching method, the necessary of teaching method reform, the factors which influence the teaching method and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But being lack of the criticism on the really higher education, the studies contribute not so much to the reform of teaching method in higher education.
    In order to offer the pertinent and practicable advice, this paper use the quality research to study the real condition of teaching methods, to study the conception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it also provides suggestions to develop the teaching method as a whole. The paper takes Changjiang University as the case study.
    The paper point out that the conceptions of the faculty in Changjiang University tend to be superficial. With the difference of the teachers' age, teaching experience, profession and the title, the conceptions differ from each other.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 the teaching method include teaching objective, teaching material,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teachers and leaders,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system, teaching environment, customs and culture and the educational funds.
    Changjiang University should strengthen the teaching administration and provide the training on the teaching methods for the teachers. And the university should increase the funds for education, prefer the teaching environment, and improve the teachers' morals.To reform the teaching methods, Changjiang University should emphasize on the discussion, cooperative learning, inquiry and creative spirit, the individual teaching and modern teaching technique.
引文
1.别敦荣:《高等学校教学过程主体矛盾浅析》,《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6年第1期。
    2.陈祖福:《迎接新时代的挑战、更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广西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6期。
    3.陈至立:《认清形势、增强责任感、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中国高等教育》,1999年第3期。
    4.陈慧凯等:《中国入世之后高等教育改革的取向》,《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5.陈敏、何泽超:《高校教学方法与考试方法的探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12期。
    6.陈树兰:《浅谈国外高校教学方法改革现状》,《四川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12月总第30期。
    7.陈梦稀、钟毅平:《学分制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第8期。
    8.陈志荣、田振东:《关于根本改变高等教育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的思考》,《石油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9.陈桂琴:《结合语言文化进行英语教学》,《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1期。
    10.陈晓云、叶先宝:《浅谈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高等理科教育》,2002年第4期。
    11.蔡群:《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连运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12月。
    12.常兆城等:《紧密配合教学改革、努力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0年第3期。
    13.丁毅华:《钻研教授法、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洛阳工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
    14.段庆祥:《论教法的本质是学法》,《中国教育学刊》,1995年第5期。
    15.杜林兰:《文化传统对高等教育的影响》,《遵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2期。
    16.代俊:《“主题研究”教学法探析》,嚷攀枝花学院学报》,2002年10月第5期。
    17.冯向东:《学科、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18.冯向东:《推行学分制:教学制度与观念的深刻变革》,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11期。
    19.冯卫斌:《1978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述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第4期。
    20.房克山、孔密:《论改革教学方法与创新教育的关系》,《齐齐哈尔社会科学》,1998年第5期。
    21.符水龙:《导师制对本科生培养的作用和意义》,《郑州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1期。
    22.高凌飚:《现象描述分析学与学习观教学观的研究》,《华南师大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3期。
    23.高宝立:《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进展、问题与前景》,《教育研究》,2003年第7期。
    24.高向斌:《美国多元文化教育初探》,《外国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25.高爱国等:《对高等学校信息化的认识与实践》,《现代教育技术》,2003年第2期。
    26.郭涛、刘松:《从现代人力资本理论谈大学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机械工业高教研究》。2000年第2期。
    27.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教育研究》,2003年第6期。
    
    
    28.郭淑霞、高颖:《构建高校快速VOD系统的关键技术及系统构架》,《现代教育技术》.2003年第1期。
    29.顾明远:《人文教育在高等学校中的地位和作用》,《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4期。
    30.顾桂明:《新时期高校教材建设的研究》,《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31.顾建民:《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国际研讨会综述》,《教育研究》,2002年第5期。
    32.耿静:《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信息研讨》,《现代情报》,2002年第8期。
    33.黄甫全:《试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及基本原理》,《教育研究》,2002年第10期。
    34.黄甫全:《学习化课程雏论:文化哲学的观点》,第三次全国课程学术研讨会(长春)论文,2001年9月。
    35.黄甫全:《略论新世纪学习化课程的特征和形态》,《教学与管理》,2001年第7期。
    36.黄甫全:《整合课程与课程整合论》,《课程·教材·教法》,1996年第10期。
    37.黄甫全:《大课程论初探——兼论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第5期。
    38.黄甫全:《课程本质新探》,《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年第1期。
    39.黄云、赵万菊:《“珠链式”教学的教改与实践》,《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0年6月。
    40.黄焕初:《终生学习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江南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
    41.胡建华:《现代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特征》,《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42.何仁龙、潘艺林:《基础性、实践性、国际性——转型期课程目标的发展倾向及其启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43.蒋凯、陈学飞:《中美高等教育交流与中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6期。
    44.卢晓中:《走向“社会的中心”》,《教育研究》,2002年第9期。
    45.卢晓中:《高等教育:概念的发展及认识》,《高教探索》,2001年第3期。
    46.柳夕浪:《新课程实施背景下教学制度的反思与重建》,《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47.李志厚:《暗示教学理论研究浅析》,《现代教育论丛》,2000年第4期。
    48.李延保:《中国高等学校教育与教学的管理及监督系统》,《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49.李红运:《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4期。
    50.李丹《谈在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高等理科教育》,1999年第2期。
    51.李进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大学教学方法的改革》.《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年第4期。
    52.李晓明、汪琼:《现代远程教学专业试点设想与我们的先期实践》,《中国远程教育》,2000年第9期。
    53.李白坚:《略论大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年第5期。
    54.李正元:《推进素质教育的宏观抉择》,《大连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
    55.黎国华:《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的质量保证》,《理工高教研究》,2002年第2期。
    56.吕青毅:《择业观念.创业教育与高教改革》,《中国计量学院学报》。2002年6月增刊.
    57.刘献君:《论高等学校定位》,《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58.刘贵华:《大学教学方法中的关系论》,《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年10月第5期。
    59.刘华东:《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几个重要问题》,《石油教育》,第9期。
    60.刘春花:《素质教育中必须重视和加强全面和谐的人格培养》,《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9期。
    61.刘凡丰:《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透视》,《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62.刘克宽:《国际化:中国高等教育回顾与展望》,《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4—5期。
    
    
    63.卢卫军:《谈新世纪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龙岩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
    64.陆文:《成人学历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刍议》,《江汉石油大学学报》,2001年第14卷第4期.
    65.廖玉:《特色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广西财政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6期.
    66.罗晋辉:《国际化:世界高等教育的开放与协作》,《吉林教育科学》,高教研究,1999年第2期。
    67.冷余生:《论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与条件》,《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
    68.马玉新:《改革实验教学、加强创新能力培养》,《石油大学学报》(社科板),2002第3期。
    69.潘懋元、朱国仁:《高等教育的基本功能:文化选择与创造》,《高等教育研究》,1995年第1期。
    70.秦寿康:《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的几个关系》,《广州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7期。
    71.任元军:《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高等教育改革》,《煤炭高等教育》,2001年7月第4期。
    72.沈红:《研究型大学的基本要素及其体制和组织满足》,《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73.孙明:《高等教育应国际嫁接》,《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02年9月增1期。
    74.孙延臣、赵慧萍:《必须加快高等学校教学改革》,《辽宁教育研究》,2001年第12期。
    75.苏益南:《完全学分制下的本科生导师制的管理》,《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2年第1期。
    76.帅培天:《教学方法在美国》,《外国教育研究》,1998年第2期.
    77.沙汉英:《论21世纪教学方法改革的趋势》,《交通高教研究》,2000年第3期。
    78.石磊:《高等教育走向教育信息化浅析》,《开封大学学报》,2000年第4期。
    79.邵红梅:《学者型教师刍议》,《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1期。
    80.尚勤江:《试论如何提高高等学校教材选用质量》,《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994年第4期。
    81.施义慧、张新中:《对高等教育实现两个转变的几点思考》,《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第4期。
    82.萨茹拉、娜仁:《大学素质教育浅议》,《阴山学刊》,1999年12月第4期。
    83.陶云、刘艳:《高等教育改革新探》,《孝感师专学报》.1999年第2期。
    84.田杰:《反思型教师教学行为特点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85.唐纪南:《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个性化问题浅议》,《中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7年第2期。
    86.王伟廉:《高等学校本科课程编制模式探讨》,《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87.王光霞、刘贵坤:《本科生导师制在高校本科教学中的深层意义》,《现代教育科学》,2003年第1期。
    88.王洪才:《论大众教育高等教育的价值观》,《教育研究》,2002年第6期。
    89.王小力:《美国大学物理教学特色》,《比较教育研究》,1999年第1期。
    90.王庆菊:《知识经济与高校素质教育》,《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3期。
    91.王晓玲:《知识经济对我国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河北理工学院学报》(社科板)2002年第3期。
    92.王坦:《试论教学方法的基本属性》,《课程·教材·教法》,2002年第7期。
    93.王坦:《现代教学方法改革走势新探》,《教育研究》,1996年第8期。
    
    
    94.王守法:《新科技革命对高等教育的影响》,《科学管理研究》,2002年第3期。
    95.王玉琦、何莉:《成人高等教育教学法的选取》,《电力高等教育》,1994年第1期。
    96.王德忠:《包装高等教育必须适应未来包裝的发展》,《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3年3月第1期。
    97.吴海江、扬晓雍:《创新教育——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1998年第2期。
    98.汪雷:《现代大学教学方法管见》,《交通高教研究》,2002年第2期。
    99.汪磊:《调整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法》,《肇庆学院学报》,2002年10月第5期。
    100.吴康宁:《学生仅仅是“受教育者”吗?——兼谈师生关系观的转换》,《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
    101.吴咏诗:《高等学校本科教学面临的挑战与改革》,《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2期。
    102.吴开俊:《高等教育如何走出困境》,《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第1期。
    103.熊川武:《论反思性教学》,《教育研究》,2002年第7期。
    104.项贤明:《高等教育大众化:理念与结构》,《教育研究》,2002年第9期。
    105.夏纪梅:《当代大学教育与外语教育方法的理论与实践》,《中山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106.夏燕:《谈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昆明冶金高等专利学校学报》,2001年第1期。
    107.夏宣玉:《高等教育如何面对迅猛发展的信息技术》,《武汉纺织工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
    108.续润华、李建强:《美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的能力培养及其启示》,《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第1期。
    109.徐继存:《教学方法阐释》,《西南师大学报》(文人社科版),2002年6期。
    110.徐祖广:《WTO:呼唤高等教育改革》,《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年第2期。
    111.徐红:《浅谈新时朋我国课程改革的必由之赂》,《江西教育科研》,2002年第7期。
    112.徐红:《我国当前课程评价的误区及对策》,《湖南师大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第4期。
    113.许春漫:《高等学校实施创新教育主要途径》,《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91年第1期。
    114.夏国英:《论现代高等教育的教学集约化》,《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
    115.叶忠、范先佐:《教育与个人就业关系走向不确定的内在根源》,《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116.伊全胜:《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17.扬邦柱、扬雷亭:《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118.扬明:《试论高等学校的素质教育》,《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0年第6期。
    119.扬和庭:《谈专业课课程的综合改革》,《交通高教研究》,2000年第2期。
    120.喻岳青:《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河北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121.于翠松、王艳玲:《德国的现代教育制度及其启示》,《高等建筑教育》,2001年12月第4期。
    122.阳功生:《改革教学方式方法、努力提高“两课”教学质量》,《青海师专学报》(社科板),2002年第3期。
    123.张楚廷:《大学与课程》,《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124.张楚廷:《试论课程、教材与教学方法改革》,《课程·教材·教法》,1995年第2期。
    125.张昌民、刘绍平:《教学工作的形势与任务》,《江汉石油学院学报》(社科版),2002
    
    年第1期。
    126.张应强:《制度创新与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现代大学教育》,2001年第4期。
    127.张平:《创业教育:高等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中国高教研究》,2002年第12期。
    128.张红霞:《建构主义对科学教育理论的贡献与局限》,《教育研究》,2003年第7期。
    129.张宪:《高等教育的现状与对策》,《交通高教研究》,2000年增刊。
    130.张兴:《信息技术条件下高等教育变革前瞻》,《教育与现代化》,2002年第1期。
    131.张雁白等:《教学方法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1年第6期。
    132.章达友:《MBA教育模式中的个性与共性》,《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第6期。
    133.赵敏:《从牛津大学的导师制看我国施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科版),2001年第3期。
    134.左伟:《创新教育是21世纪高校教育的核心》,《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6月第20卷第2期。
    135.展涛:《21世纪中国大学生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24期。
    136.郑荃:《试论加强高等学校文科教学中理工科知识的滲透》,《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137.钟秉林:《以崭新的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风貌迎接新世纪》,《中国高等教育》,1999年第1期。
    138.周群:《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趋势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推广应用》,《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第9期。
    139.周保垒、孙坤权:《试论导师制在大学本科教育中的实施》,《武汉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
    140.周宏弟:《论教师的行动研究与专业发展》,《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
    141.周竞学等:《“实践教学一条线”改革模式初探》,《中国高教研究》,2003年第5期。
    142.周艳、马勇:《教师重构课程的社会学分析》,《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1期。
    1.陈时见主编:《课程与教学理论与课程与教学改革》,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版。
    2.陈向明著:《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3.陈向明著:《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版。
    4.陈向明著:《旅居者和“外国人”——留美中国学生跨文化人际交往研究》,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年2月版。
    5.蔡克勇主编:《高等教育引论》,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6.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1981年版。
    7.[美国]多尔著,王红宇译:《后现代课程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7月版。
    8.邓拓:《燕山夜话》,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9.冯克诚,西尔枭主编:《实用课堂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全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4年6月第1版。
    10.范先佐著:《教育经济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11.高金岭主编:《现代教育技术与现代教育》,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8月版。
    12.顾明远主编:《教育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
    13.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未来教育面临的困惑与挑战》,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4.黄甫全、王本陆主编:《现代教学论学程》,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15.黄甫全主编:《课程与教学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6.黄甫全著:《阶梯型课程引论——关于中小学课程难度的研究》,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版。
    17.黄瑞琴著:《质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台湾心理出版社,中华民国85年版。
    18.黄清云主编:《国外远程教育的发展与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4月版
    19.江山野编译:《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
    20.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编著:《学会学习》.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21.Joseph A·Maxwell著,高熏方、林盈助、王向葵译:《质化研究设计》,台北,台湾心理出版社,2001年版。
    22.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5月版。
    23.卡西尔著:《人论》,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
    24.克里斯托弗·K·纳普尔等著、徐辉等译:《高等教育与终身学习》,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3年3月版。
    25.李定仁主编:《大学教学原理与方法》,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26.李进才著:《高教改革与发展趋势探析》,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27.罗伯特·M·赫钦斯著,汪利兵译:《美国高等教育》,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
    28.林生傅:《新教学理论与策略》,台北: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8年版。
    29.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30.马成杰:《电化教育专论》,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997年10月版。
    31.宓洽群著:《大学教学原理》,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2.[加拿大]迈克·富兰著,中央教科所、加拿大多伦多国际学院译:《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33.倪平:《人才学初探》,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4.潘懋元主编:《新编高等教育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35.潘懋元:《高等教育学讲座》,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36.潘懋元:《潘懋元高等教百文集》,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
    37.潘懋元、王伟廉主编:《高等教育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版。
    38.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8月版。
    39.钱伯毅主编:《大学教学论》,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40.全国课程专业委员会秘书处编:《21世纪中国课程研究与改革》,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版。
    41.王策三:《教学论稿》,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42.王本陆:《教育崇善论》,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4月版。
    43.吴庆鱗著:《教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44.吴永军著:《课程社会学》,南京,南京师大出版社,1999年10月版。
    45.薛天祥主编:《高等教育学》,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4月版。
    46.薛天样主编:《高等教育管理学》,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2月版。
    47.谢德民:《论学习》,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48.夏禹龙等著:《领导科学基础》(增订本),广两,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5月版。
    49.殷海光:《中国文化的展望》,台北,桂冠图书公司出版,1988年3月版。
    50.约翰·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1.姚启和著:《高等教育管理学》,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52.张华著:《经验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3.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版。
    54.张念宏、韩平:《学习、理想、情操》,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1988年版。
    55.张念宏主编:《中国教育百科全书》,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年8月版。
    56.张楚廷著:《大学教学学》,湖南,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57.张诗亚,周谊:《震荡与变革——20世纪的教育技术》,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5月版。
    58.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8月版。
    59.钟启泉主编.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版。
    60.钟启泉编著:《现代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年4月版。
    61.周世长、冯正文编:《大学教学法》,北京,机械工业教育编辑出版,1988年版。
    62.章贻俊主编:《高等教育改革与教学理论研究》,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
    63.佐藤正夫著,钟启泉译:《教学论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 Brenner, M.; Brown, J. & Canter, D. (1985): The research interview: Use and approaches; London: Academic Press; Douglas, J. D. (1985): Creative interviewing; Beverly Hill, CA: Sage Publication; Siedman, 1. E. (1991): Interviewing as qualitative research: A guide for researchers in education and social sciences;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2. Brenner, M. (1985): Survey interviewing; in Brenner, M.: Brown. J. & Canter, O. (1985): The research interview: Use and approaches; London Academic Press.
    3. Burton Clark. (1991):THE Higher Education Literature ,Review of Education Research ,Vol. 61, No. 3.
    4. Colinj. marsh. (1997):Perspectives Key Concepts For Understanding Curriculum.
    5. David. & Doune, M. (2001):TEACHER Voice and Ownership of Curriculum Change.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6. Eggen, P.D. (1996):Strategies for Teaching Content and Thinking Skills.
    7. Giroux, H.A., Penna A. N. ,& Pinar, W.F. (ed). (1981):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Berkeley, California: McCutchan Publishing Corporation.
    8. J. Calderhead and P. Gates. (1993) :Conceptualizing Reflection in Teacher Oeveiopment, the Falmer press.
    9. Lecompte, M. D. & Preissle, J. (1993): Ethnography and qualitative design in educational research (2nd ed );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10. Odvard Egil Dyrli. (1998):Fifty ways to build a Web site.Technology & Learning .,Dayton.,Feb.
    11. Prisca Moore. (2001):Creating technology-literate teachers for the 21st century. College &Research Libraries News .,Chicago.
    12. Peter Jarvis. (2001):Universities and Corporate Universiuy Higher Learning industry in global society ,London :Kogan Page Limited.
    13. Ruth Hayhoe and Julia Pan. (2001):Knowledge Across Cultures: A Contribution to Dialogue Among Civilizations.
    14. Tyler ,R. W. (1949):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5. W. Carr and S. Kennis Becoming Critical. (1986):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 ,The Falmer press.
    1.北京大学现代远程教育http://www.smile.pku.edu.cn
    2.教育技术通讯http://etc.elec.bnu.edu.cn
    3. Yahoo! http://www.yahoo.com/
    4.中华网——教育中心http://edu.china.com/Zh cn/
    5.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http://www.edu.cn
    6.中国教育先锋网http://www.ep-china.net
    7.中国高校教师网http://www.ccf.edu.cn
    8.中国素质教育网http://www.intschool.net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http://www.moe.edu.Cn
    1 参考消息
    2 光明日报
    3 南方都市报
    4 人民日报
    5 中国远程教育报
    6 中国电化教育报
    7 中国教育报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