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民国时期著名中学的办学实践
详细信息    本馆镜像全文|  推荐本文 |  |   获取CNKI官网全文
摘要
在今天的中学教育中,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升学与素质教育问题,有限学时与全面素质培养问题,管理的制度化与人性化问题,发展经费短缺问题等等。追溯历史,这些问题不仅今天存在,过去也存在,始终困绕着我们。在中国教育史上,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涌现出一批办学成绩卓著的著名中学,回顾其办学实践,总结其办学规律,可以为今天的中学教育改革提供重要的借鉴。
     本文第一章为“积极解决‘成德之教’与‘求真之学’的矛盾”,主要探讨了民国著名中学对德育地位的认定、内容的更新与守成及其实施途径。第二章为“努力寻求提高升学率与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平衡”,论述了中学生身心发展、社会发展和学校发展对中学教育提出的要求,认为较高的学业标准、浓厚的学习氛围、至可宝贵的良师、多彩的校园文化、充盈的生命活力是寻求平衡的要素。第三章为“谋求制度管理与人本管理的‘严’‘情’合一”,探讨了学校管理中的规范化、民主化、人性化等问题。第四章为“积极解决资金不足与学校事业发展的矛盾”,把著名中学的发展壮大进行归因为多样化的资金筹措渠道、勤俭节约的办学方针、高效运作的管理手段和矢志不虞的奋斗精神。
     历史研究并非只为索隐钩沉,主要在于关照现实。“十五”计划执行以来,我国高中教育得到迅猛发展。特别是随着高等教育的持续扩招,以及大众对高质量教育需求的日益增加,建设一大批优质高中、品牌高中成为今后发展高中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的结语部分,结合民国著名中学的办学经验,着重从今天高中教育改革的问题、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分析了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There are plenty of pressing problems related to the current educ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such as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education for degree and the education for quality, the clash between the limitation of class hour and the unlimited demands for training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the problem between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humanization of management, the shortage of funds for further development. Tracing back, these problems as such do exist not only in the past but haunting as until now.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education, dozens of distinguished secondary schools which were expend in running had been emerging during 1920's-1930's, which can be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our present reform of secondary education, if we look back on their experiences and summarize their regular patterns.
    The first part: "Active to solve the paradox between the morality and positively oriented to the education principle", mainly discusses how the prominent secondary school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12-1949) maintain the status of morality, renew the content, defend the tradition and implement the method.
    The second part: "Strive to seek the equilibrium between the raise of the proportion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illustrates the deman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body and mind, the society as well as school to the educ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and believes the elements to seek the equilibrium are the high standard of study, the pronounced atmosphere of learning, the precious experiences of teacher, the colorful culture of school, and the plentiful vigorous of life.
    The third part: "Try to combine the strictness and kindness of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humanization on management", probes into the problem of the regulation, democratization and humanization on the school's management.
    The forth part keen on solving the dilemma between the shortage of fund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career, attributes the robust growth of the famous secondary school to the multi-channel of raising the expenses, the thrifty principle of operating the management, and the persistent spirit of working hard.
    Studying history is not only to seek the anecdote in the recesses, but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reality. From the 10th-5 project on, the education of our high school has got rapid development, especially with the steady expansion of the enrollment to the college as well as the increasing demand of the public to the education with high quality. It has been a vital task to establish a large quantity of remarkable and qualified high school.
    The conclusive part analyses the trend we'll endeavor in the future, in the light of the problem on the current reform,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the education in high school as well as the experiences of the distinguished secondary school during the Republic of China (1912-1949).
引文
1、顾实:《论校风》,教育杂志,1911年第3卷第6期。
    2、梁漱溟:《东西人的教育之不同》,教育杂志,1922年第14卷。
    3、陈启天:《中国新教育思潮小史》,中华教育界,1923年第13卷。
    4、吴俊升:《艺术课程概论》,中华教育界,1923年第20卷第1期。
    5、李璜:《国民教育与国民道德》(二),中华教育界,1923年第13卷。
    6、舒新城:《中学教育问题——由统计表中所发现的事实》,中华教育界,1924年第14卷。
    7、余家菊:《中学校之训练方针》,教育杂志,1925年第17卷。
    8、梁荣滔:《改造中国教育之根本方法》,中华教育界,1926年第15卷第8期。
    9、张文昌:《我国中学教育之危机极其挽救》,中华教育界,1934年第22卷第9期。
    10、汪国兴:《现代世界需要怎样的教育》,中华教育界,1947年第1卷。
    11、汪西林:《近代训育趋势极其基本原理》,中华教育界,1947年第4期。
    12、王秀南:《怎样才是理想的中学教师》,中华教育界,1947年第1卷第5期。
    13、严永晃:《中学生社会服务的心理基础》,中华教育界,1947年第1卷第11期。
    14、陈科美:《中华民族复兴教育的理想》,中华教育界,1947年第1卷第20期。
    15、杨志行、纪文郁、李信:《严修教育思想与南开早期特色》,教育史研究,1994年3期。
    16、瀚青、苏弘毅:《严修教育思想略论》,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10月。
    17、丁润生:《张伯苓英才教育思想探析》,南开教育论丛,2002年1期。
    18、吴霓:《张伯苓与南开学校》,教育史研究,2000年1期。
    19、王宪平:《张伯苓先生私立学校办学思想浅探》,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2年4卷4期。
    20、西林:《严家羲塾泽流芳——南开中学康岫言校长一席谈》,天津教育,2002年第6期。
    21、林云、宋湘绮、王大伟:《从张伯苓办南开看我国的民办高等院校》,继续教育研究,2002年第4期。
    22、朱述:《唐文治的教育思想》,教育史研究,1991年1期。
    23、刘庆洲:《教育之成功源于为师之本——谈张伯苓的人格力量》,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1年第13卷第3期。
    24、王爱平:《简论校园精神》,教育探索,2001年第9期。
    
    
    25、开玉笃:《青春期教育与青少年个性培养》,教育研究,1994年第12期。
    26、桂依凡:《校园文化中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学校精神”刍论》,教育研究,1992年第3期。
    27、赵欢君、陶李刚:《试析学校文化的构成极其形成机制》,嘉兴学院学报,2001年13卷期
    28、潘穗珍:《学校非理性管理的思考》,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6期
    29、姜永杰:《论学校物质文化》,南京有点学院学报,2001年3卷4期
    30、聂衍刚:《论学校文化极其教育心理功能》,教育导刊,2000年第2、3期
    31、徐林:《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南昌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
    32、郑爱莲:《体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功能和作用》,咸阳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5卷第6期。
    33、周东明:《文化融合与人格完善——高等教育目的刍议》,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18卷第3期。
    34、冯生尧、李子建:《教师文化的表现、成因与意义》,教育导刊,2002年4月号。
    35、陈兆坤:《人本管理与调动教师积极性》,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3卷第4期。
    36、朱以忻:《人本管理思想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应用》,华东船舶工业学院学报,201年第1卷第3期。
    37、龙瑞云、程刚:《高校管理的理念:人文将身与科学精神的结合》,高等教育研究,2001年第1期。
    38、谢曼华:《“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与学校行政工作》,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
    39、储建明:《学校管理中如何构件管理文化》,常熟高专学报,2002年第6期。
    40、陈灏:《中国传统管理文化对现代学校管理创新的启示》,教学与管理,2002年第4期。
    41、闫秀平、陈龙娟:《论大学教师文化素质的提高》,中国高教研究,2000年第4期。
    42、蔡灿新;《论转型时期教师文化价值观念的整合》,教育探索,2001年第6期。
    43、朱俊瑞、吴秋华:《少年中国育青春中华——20世纪初知识分子对中国形象的重构》,《东南学术》,2000年第1期。
    44、王者琦:《愈挫愈奋再接再厉——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群体的产生和发展》,丹东师专学报,2000年第2期。
    45、苗春风、杨正德:《论中国当代人文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贵州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
    
    
    46、葛荃:《论中国传统“士人精神”的现代转换》,华侨大学学报,2001年第2期。
    47、桑东华:《五四时期知识分子对教育发展的贡献》,《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3期。
    48、眭依凡:《校园文化建设中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教育研究,1992年3期。
    49、亓玉笃:《青春期教育与青少年个性培养》,教育研究,1994年12期。
    50、郭鸣鹤:《青春期之特点与教育》,中华教育界,1947年1卷11期。
    51、李清悚:《中学学生身心之变迁及特征》,教育杂志,1925年17卷。
    52、左其沛:《品德心理的发生发展与成长期的教育》,教育研究,1990年7期。
    53、朱小蔓:《爱国主义教育要重视人的情感基础》,教育研究,1995年4期。
    54、王爱萍:《简论校园精神》,教育探索,2001年9月。
    55、深圳市平冈中学课题组:《校园文化景观设计研究》,教育研究,2002年10期。
    56、冒荣:《关于学风问题的几点思考》,教育研究,2000年1期。
    57、徐廷福:《校园文化的德育功能极其强化》,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2期。
    58、胡振江、刘惠:《教师的非智力因素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年 2期。
    59、张良才:《中国古代教育家的师爱极其现代价值》,教育研究,1999年9期。
    60、刘云杉:《帝国主义实践下的教师生命形态:一个私塾教师的生活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学院,2002年9月。
    61、余晓韶:《人本管理理念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现代教育论丛,2002年6期。
    62、刘慧:《“以人为本”的教育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教师》,现代教育论丛,2002年3期。
    63、张永谊:《德育:呵护学生的精神家园》,教学与管理,2002年4期。
    64、岳亮萍:《品行与现代人力资源的需求》,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10期。
    65、中宣部教育局课题组:《当前中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特点与教育的思考》,教育研究,1993年3期。
    66、周源:《爱国主义——永不腿色的旗帜》,教育研究,1990年7期。
    67、吴黛舒:《文化变异与中国教育的文化抉择》,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8月。
    68、高伟:《教育职业道德的现代性困扰》,现代教育论丛,2002年6月。
    69、杜成宪:《新文化运动与现代中国教育观念的变革》,教育史研究,1999年12期。
    70、曲铁华:《试论中国近代私立学校的办学特色》,教育史研究,1999年9月。
    71、李雪林:《百年老校,生命力何在?》,2003年4月7日,文汇报。
    
    
    1、汤才伯:《廖世承教育思想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2、梁吉生:《张伯苓教育思想研究》,辽宁教育出版社,1994年7月。
    3、汤才伯编:《廖世承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2年6月。
    4、汤才伯遍:《廖世承教育思想论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6月。
    5、崔国良编:《张伯苓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
    6、王文俊编:《张伯苓教育言论选集》,南开大学出版社,1984年9月。
    7、南开中学编:《南开中学建校八十周年纪念专刊》,1984年。
    8、南开中学编:《天津市南开中学建校八十五年周刊》,1989年10月。
    9、南开中学编;《天津市南开中学建校九十周年纪念专刊》,1994年7月。
    10、杨志行、纪文郁、李信:《解放前南开中学的教育》,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年9月。
    11、李雄豪编:《我和南模》(第一辑),1996年12月。
    12、张茂昌编:《我和南模》(第二辑),1998年秋。
    13、张茂昌编:《我和南模》(第三辑)。
    14、王孟斑:《上海市大同中学》,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7月。
    15、王仁中、王槐昌、徐志雄:《爱国办学的范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6月。
    16、王伦信:《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研究》,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年10月。
    17、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9月。
    18、丁刚:《文化的传递与嬗变》,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10月。
    19、梁漱溟:《东西文化极其哲学》,商务印书馆,2000年9月。
    20、郝德永:《课程与文化:一个后现代的检视》,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11月。
    21、雄明安:《中华民国教育史》,重庆出版社,1990年9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